政府规章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0:48:56

政府规章制度

政府规章制度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认定工作,加强政府采购机构资格管理,根据政府采购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政府采购机构资格的认定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政府采购机构,是指经财政部门认定资格的,依法接受采购人委托,从事政府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采购业务,以及政府采购咨询、培训等相关专业服务(以下统称政府采购事宜)的社会中介机构。

采购机构中由政府设立的集中采购机构,不实行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认定制度。

第三条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认定,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便民原则和效率原则。

第四条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认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依据本办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施。

财政部负责全国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认定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认定管理工作。

第五条政府采购事宜的机构,必须依法取得财政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认定的政府采购机构资格。

第六条认定政府采购机构资格分为审批资格和确认资格两种方式。

审批资格适用于招标机构以外的机构申请政府采购机构资格,以及招标机构申请原招标业务范围以外的政府采购项目采购的资格。

确认资格适用于招标机构申请确认其原招标业务范围以内的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的资格。

本办法所称招标机构,是指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认定资格的从事工程建设项目等招标业务的机构。

第七条招标机构经财政部门确认资格后,可以从事原招标业务范围以内的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事宜;也可以在依照本办法经财政部门审批资格后,从事原招标业务范围以外的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事宜。

招标机构以外的机构经财政部门审批资格后,可以从事招标机构业务范围以外的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事宜;也可以在依法取得招标机构资格后,从事招标机构业务范围以内的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事宜。

第八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向认定资格的政府采购机构颁发《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

《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应当载明政府采购机构名称、业务范围、资格有效期限起止日期等事项,并加盖颁发证书的财政部门印章。

《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有效期为三年,不得出借、出租、转让或者涂改。

第九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认定资格的政府采购机构名单在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予以公告。

第十条政府采购机构可以依法在全国范围内政府采购事宜。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任何方式,阻挠和限制政府采购机构依法自由进入本地区或者本行业的政府采购市场。

第十一条政府采购机构政府采购事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中介服务费。

第十二条财政部门在实施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认定和对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进行监督检查工作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章资格认定的一般程序

第十三条申请政府采购机构资格的机构(以下统称申请人),应当向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提交资格认定申请书。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向申请人提供资格认定申请书格式文本。

第十四条申请人提出资格认定申请时,应当按照规定提供材料和反映情况,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与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认定无关的材料。

第十五条申请人向同一财政部门既申请资格审批又申请资格确认的,可以一并提出申请。

第十六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对申请人提出的资格认定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财政部门职权范围的,应当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部门申请;

(二)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本办法规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四)申请事项属于本财政部门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本办法规定形式的,或者申请人已按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资格认定申请。

第十七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资格认定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财政部门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十八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自受理资格认定申请之日起20日内,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决定,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财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一)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应当依法作出审批资格或者确认资格的书面决定,并向申请人颁发《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

(二)申请人的申请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应当依法作出不予审批资格或者确认资格的书面决定,并应当说明理由,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三章审批资格的条件与程序

第十九条招标机构以外的机构政府采购事宜,或者招标机构从事原招标业务范围以外的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事宜,应当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批的政府采购机构资格。

第二十条审批的政府采购机构资格分为甲级资格和乙级资格。取得乙级资格的政府采购机构只能单项政府采购预算金额1000万元以下的政府采购项目。

甲级政府采购机构资格由财政部负责审批。乙级政府采购机构资格由申请人住所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审批。

第二十一条乙级政府采购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且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万元以上;

(二)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

(三)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

(四)拥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开展政府采购业务所需设备、设施等办公条件;(申请政府采购机构资格固定营业场所审核表见附件)

(五)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以及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六)申请政府采购机构资格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七)有参加过规定的政府采购培训,熟悉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采购业务的法律、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中: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不得少于职工总数的50%,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得少于职工总数的10%。

第二十二条甲级政府采购机构除应当具备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项至第(六)项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具有法人资格,且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00万元以上;

(二)有参加过规定的政府采购培训,熟悉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采购业务的法律、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中: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不得少于职工总数的70%,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得少于职工总数的20%。

第二十三条申请人申请甲级政府采购机构资格的,应当向财政部提交资格认定申请书;申请乙级政府采购机构资格的,应当向其住所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提交资格认定申请书。

申请人在提交申请书的同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副本及其复印件;

(二)机构章程,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说明,以及符合规定条件的技术方面专业人员的学历、职称证书复印件;

(三)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或者上年度的财务审计报告;

(四)拥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开展政府采购业务所需设备、设施等办公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

(五)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证明;

(六)申请政府采购机构资格前三年内有无重大违法记录的情况说明;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受理申请的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将申请人提交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与副本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应当及时将副本予以退回。

第二十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应当依照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

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甲级政府采购机构条件的,财政部应当批准其甲级政府采购机构资格,并颁发甲级《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乙级政府采购机构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批准其乙级政府采购机构资格,并颁发乙级《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

第二十五条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自批准乙级政府采购机构资格之日起15日内,将获得资格的政府采购机构名单报财政部备案。

第四章确认资格的条件与程序

第二十六条招标机构从事原招标业务范围以内的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业务的,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确认资格。

第二十七条已获得甲级招标机构资格的招标机构,应当向财政部提出确认资格的申请。其他招标机构,应当向其住所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提出确认资格的申请。

第二十八条招标机构提出确认资格申请的,应当提交资格认定申请书,并提供下列材料:

(—)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招标机构资格证书;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明;

(三)证明其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良好的材料;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九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对招标机构提交的申请材料,应当依照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程序进行核实,经核实无误的,确认其具有原招标业务范围以内的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资格,并颁发《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

第三十条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自确认招标机构的政府采购机构资格之日起15日内,将获得资格的政府采购机构名单报财政部备案。

第五章资格延续与变更

第三十一条政府采购机构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政府采购机构资格有效期的,应当在《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载明的有效期届满60日前,向作出资格认定决定的财政部门提出申请。

申请人提出资格延续申请的,应当提交资格延续申请书,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近三年政府采购事宜的业绩情况;

(二)机构章程或者简介,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说明,以及符合规定条件的技术方面专业人员的学历、职称证书复印件;

(三)经会计师事务所审验的近三年的财务会计报告;

(四)近三年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证明;

(五)近三年接受投诉及行政处理、处罚情况的说明。

第三十二条作出资格认定决定的财政部门在收到资格延续申请后,经审查认为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和要求的,应当受理申请,并应当在申请人的政府采购机构资格有效期届满前,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决定:

(一)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应当作出延续政府采购机构资格的书面决定,并重新颁发《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

(二)申请人的申请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应当作出不予延续政府采购机构资格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和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三十三条政府采购机构逾期不申请资格延续的,其《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自证书载明的有效期届满后自动失效;需要继续政府采购事宜的,应当重新申请政府采购机构资格。

第三十四条政府采购机构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到原发证机关办理相关手续,逾期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的,其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自动失效:

(一)《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记载事项依法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十日内办理变更或者换证手续;

(二)解散、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政府采购业务的,应当自情况发生之日起十日内交回《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办理注销手续;

(三)分立或者合并的,应当自情况发生之日起十日内交回《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办理注销手续;分立或者合并后的机构需要政府采购事宜的,应当重新申请政府采购机构资格。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财政部应当加强对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实施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认定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依法处理资格认定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第三十六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政府采购机构符合本办法规定资格条件情况,以及依法使用《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政府采购机构有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对政府采购机构政府采购事宜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

第三十七条政府采购机构在作出资格认定决定的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辖区域外违法政府采购事宜的,违法行为发生地的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将政府采购机构的违法事实、处理结果抄告作出资格认定决定的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

第三十八条个人和组织发现政府采购机构违法政府采购事宜的,有权向财政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财政部门有权处理的,应当及时核实、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及时转送有权处理的财政部门处理。

第三十九条政府采购机构应当向委托人提供方便、稳定和价格合理的服务,并履行普遍服务的义务。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认定、延续政府采购机构资格的,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资格认定、延续,并给予警告。

第四十一条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政府采购机构资格的,由认定其资格的财政部门予以撤销,并收回《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

第四十二条政府采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取消其政府采购机构资格,收回《政府采购机构资格证书》:

(一)超出授予资格的业务范围承揽政府采购业务的;

(二)向负责监督检查的财政部门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财政部门监督检查的。

政府规章制度范文篇2

第一条为促进人事局依法、高效行政,明确办事规章和程序,实现人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县人事局实施行政行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县人事局所属二级单位的行政行为涉及本规则的,应当遵守本规则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县人事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依法组织、管理全县的人事编制工作.

第四条县人事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依法建设精干的工作机构;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工作制度,克服官燎主义,防止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

第五条县人事局自觉接受上级党委、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上级行政机关、其它权力机关的领导和监督。积极推进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鼓励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依法监督全县人事系统的行政管理工作.

第二章领导工作制度

第六条县人事局实行局长负责制。局长负责县人事局全面工作,副局长协助局长工作。

第七条局长召集和主持县人事局全体会议、局长会议;签署县人事局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和向上级机关、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的议案以及重要请示、报告;安排、协调副局长的工作。副局长按照职务要求和工作分工,组织、管理分管方面的工作,及时向局长报告分管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和提出解决重要问题的建议。

第八条县人事局对全县人事编制工作的重大事项,在作出决定之前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会议议决.会议讨论决定的或经局长决定的事项,县人事局全体人员均应积极负责地组织实施,并及时、准确地反馈落实情况。

第九条县人事局充分发挥全局人员的作用,保障依法行使职权.

第十条县人事局实施权限范围内的行政许可行为,在不违反法定的实体性规范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简便易行、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处置办法。

县人事局及其工作人员对偶然发生的特殊事件、超常事件并属特别紧急的,可以按照合理性原则临机处置,边处置边报告。

第十一条县人事局保持行政领导工作协调一致。副局长处理涉及其他副局长分管的工作事项,应主动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报局长决定。

第四章作风纪律

第十二条班子成员要带头转变学风,做理论联系实际的表率。

第十三条要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加强服务,搞好直辖市,树立为基层服务,为市直单位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深入基层,认真调研,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团结协作,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推动人事编制工作更好的开展。

政府规章制度范文篇3

一、机关工作人员每周晚上轮流值班,节假日由专人值班。

值班人员安排2名带班领导,10名镇机关干部,1名炊事员,1名司机,办公室人员在值班室住宿值班。

二、值班时间为当日8:30至次日8:30,值班人员负责记载值班情况,并将值班记录本向下班进行交接。

三、值班职责:

1、负责处置当天的突发事件(节、假日期间负责政府机关日常事务)。

2、做好电话等信息传达工作,如遇紧急情况及时向镇主要领导汇报。

3、遇到突发事件时,负责调度处置应急事件的人员和车辆。

4、负责政府宿舍、食堂、地税宿舍、前院综治办、计生办、广场及后院的安全。

四、责任措施:

1、镇党政办公室将不定期抽查值班情况,凡值班未在岗的,领导干部一次罚款20元,一般干部一次罚款10元。迟到、早退的一次罚款10元。

2、值班期间内出现政府机关被盗案件的,除通报批评外,值班人员按有关规定共同承担经济损失。

3、凡值班时间信息传达有误或处置突发事件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直接追究当事人的党纪、政纪责任,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4、涉及经济处罚的,由个人直接向办公室主管领导交纳。

来客招待、外出考察管理制度

一、来客招待:

1、凡来客招待一律实行来客部门先申报后进餐,由接待部门向办公室管理人员报告来客人数及要求陪客的领导规格,办公室负责核定招待标准,填写进餐单,并通知食堂准备伙食,用完餐陪客人必须在进餐单上签名,否则办公室不予结帐。凡未填写进餐单的,食堂有权拒绝招待。

2、严格控制招待标准和陪客人数,一般来客(不含酒类)控制在3—4人四菜一汤80元,4—6人六菜一汤100元,6—8人八菜一汤130元,8—10人十菜一汤,160元,饮用酒类统一为内优酒,市级以上领导由办公室请示镇主要领导确定招待标准。陪客人数原则上每桌不超过3人。

3、确需外出招待或馈赠土特产时,必须事先告知办公室,经请示主要领导批准由政府办开出外出招待单和土特产馈赠单,陪客人在招待(馈赠)单上签名后,方可外出招待和馈赠。报销发票时,先由办公室主任核定,再由镇长签字后,方可报销(入帐)。

4、办公室、小伙房负责对镇机关其它办公室的来客进餐(含香烟)招待以及土特产馈赠等进行分类登记,月终汇总公布。

二、外出考察:

除非确需工作需要,一般不安排镇干部外出考察。因工作需要须安排镇干部外出考察的,由镇班子会集体研究决定。

车辆管理制度

一、政府工作车:

1、政府办管理的工作车,必须优先保证会议用车,各部门接到上级会议通知后,要在用车的前一天持书面通知(电话记录)报办公室,会后要按预定时间返回,对当天提出会议用车及其它非紧急情况用车(除特殊情况外),办公室一律不予安排。

2、工作车必须做到随时待命,未经办公室派遣,不准私自出车,发现私自出车一次,处罚当事人50元,两次100元,三次将采取组织措施予以辞退,并由当事人承担一切出车费用。

3、政府小车司机必须做到所驾驶的汽车经常地进行自查与保养,若发现确需修理,必须报请办公室登记,然后由办公室指派一名工作人员随同到指定的检修点检修,否则私自检修费用一律不予报销。

4、小车必须到镇统一指定地点加油、清洗(特殊情况除外),加油实行月卡制,凭卡到指定地点签字加油,洗车实行月包干制。

5、对小车各项费用实行分车登记,一月一公布。

6、计生面包车,确因政府工作需要时,必须服从办公室统一调度。

7、注意爱惜、保护车辆,经常对车况进行检修,确保行车安全。

二、外出租车:

1、严格控制外出租车,下乡工作(除特殊情况外)一律不允许租车。

2、确因紧要工作,而办公室又无车辆安排的,经主要领导批准由办公室开出派车单,方可租车,租车情况进行分类登记,月终汇总公布。租车费按办公室统一规定价格标准执行。

干部、职工工作考勤制度

一、上下班考勤:镇机关干部、职工必须按有关规定严格遵守夏、冬两季作息时间,依照规定按时上下班。上下班考勤工作由镇党政办指派一名负责人进行考勤登记,每周一将上周考勤表挂黑板公布核对后按时送交镇长审批并交财政所留存备查。

二、工作考勤:凡因工作、开会、出差等外出的,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工作去向,并将外出去向通知镇办公室,否则按缺勤处理。

三、会议考勤:凡党委、政府召开的干部职工大会,须按时到会,不得缺席。会议考勤采取会前和会后双考勤制度,防止出现会议早退现象。

四、住宿考勤:凡晚上值班的干部、职工,每周住宿时间不得少于2个晚上,并由镇党政办考勤,考勤结果直接报告给镇主要领导。

五、考勤分为旷工、缺勤、迟到、早退四类,凡旷工、缺勤、迟到、早退一次,扣除当月补助10元,由镇党政办公室通知并执行。

干部、职工工作目标及考核制度

一、镇机关干部、职工年初要根据党委的工作安排,对照自己的岗位职责,制订出具体工作目标。

二、对干部、职工的工作目标实行百分制量质化考核,每年年中和年末考核两次,并将考核工作同半年总结、年终总结、年度公务员考核结合起来,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

三、成立干部职工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干部、职工的工作目标考核工作。考核小组由分管组织的副书记牵头,组织委员和党政办主任配合具体落实。

四、考核结果由镇组织员办公室汇总,报党委会审定,并作为提拔任免、评模评先、发放年终目标责任奖等方面考评的重要依据。

五、干部、职工要正确对待考核结果,积极配合考核小组做好考核工作,做到扬长避短,促进工作。

工作日志、民情日记管理规定

1、镇全体机关干部职工都要坚持做好工作日志和民情日记,保证纪录质量。

2、工作日志和民情日记分别使用统一制式的专用记录本,由组织员办统一定制。

3、工作日志每天纪录,民情日记根据走访情况定期记录。

4、记录必须翔实,要记清时间、地点和工作的具体内容,能量化的必须量化。工作日志记录到半小时;民情日记要写清被访人的情况及要求,每名干部每周至少走访3户群众。

5、班子成员工作日志和民情日记每月由书记检查一次,一般干部由分管领导每月检查一次,组织员办不定期抽查。

会议制度

一、大力精简文山会海,提倡少开会、开短会、开“套餐会”,节约开支、避免浪费、集中时间、精力抓工作。

二、必须召开的会议要做到“四有”,即有重要的主题,有会前申请,有会议程序安排,有领导批示意见。否则,党政办公室不予安排会议场地,不予安排会议用餐。

三、班子成员例会每周一召开一次,特殊情况,由主要领导另行安排。

四、会议通知以党政办通知为准。

五、提倡树立良好的会风,参加会议不准迟到、早退和开小会。每次会议将实行会前、会后双考勤制度,对缺勤、迟到、早退的依照考勤、考核制度执行。

工作落实定期汇报制度

一、坚持党委决策、政府实施的原则,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强化责任抓好落实。

二、属行政口和经济方面重大事项,以及行政事务性工作,要按照分级把关的原则,逐级反映和汇报,最后按镇长的意见抓落实。属党群口的工作,最后以书记的意见为准。需提交班子会讨论研究的,要特别强调做好问题的前期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三、抓工作落实时,属分管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分管领导要敢于负责,敢于承担责任,不推诿。如遇特殊情况来不及研究和请求需即刻处理的重大事项,应本着坚持原则、顾全大局、有利于工作的态度,果断大胆处理。事后要及时向党政主要领导报告处理结果。

四、有关会议形成的决定、决议,个人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但不许因个人意见不同而任意改变或不予执行,不许因执行中有困难有矛盾而不抓落实,不许因涉及个人利益而放弃党的原则。

五、干部、职工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职责,每月向部门领导或分管领导汇报1—2次以上工作落实情况,重要工作要做到定期汇报、及时汇报,汇报要求做到不虚报、不瞒报,实事求是。

干部、职工学习制度

一、大兴学习之风,尤其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镇机关坚持每周五下午集中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一次,每月一个学习专题。

二、每次集中学习由机关党支部书记或宣传委员负责组织,指定专人作好记录,坚持考勤。

三、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学习要做到“三有”,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体会、有学习论文,每个干部、职工全年学习笔记不少于1万字,心得体会和学习论文不少于5000字。

四、积极鼓励和提倡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凡通过自学获取本科以上文凭的,作为提拔任用的条件之一。

五、对干部、职工学习成果进行定期考核和抽查。每季度进行一次学习成果考试,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每月对学习笔记、学习心得进行一次抽查,并将抽查结果在政府机关设置的学习栏中予以公布。

财产管理制度

一、大力提倡以镇为家,珍惜和爱护公有财产。

二、镇政府公有财产实行定人、定位、定数、定责的“四定”管理,各部门、办公室的公有财产由党政办公室登记后,财产使用人进行核对并签字,并负责妥善保管和使用。

三、人员调整调动过程中,要及时办理公用财产移交手续,党政办公室应及时变更财产使用管理责任人。

四、凡对公用财产负有使用管理不善或遗失责任的,视财产的新旧程度,一律实行照价或折旧赔偿。

食堂管理制度

1、机关食堂工作人员必须热情服务,礼貌待人。做到:饭菜香美俱全,品种多样新鲜,开饭准时准点。

2、机关食堂无论是在接待来客用餐或是镇干部平时工作就餐时,要物美价廉,不使用伪劣物品。要做到不抬价,尤其是每次的客餐价格,不能超过成本价的120%。

3、食堂工作人员对食堂餐厅(含大小伙房、餐厅内外)必须经常地打扫清洁卫生,真正做到亮、洁、美。

政府物资采购制度

为切实加强机关财务管理,加强物质采购的监督、规范,特制订本制度。

一、政府小宗物资采购(指价值100元以下),由指定的专人负责采购,200元以上的小宗物质采购至少有2人以上一同前往采购。

二、政府大宗物资采购,价值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由指定的2人以上专人负责采购,价值5000元以上的,原则实行招投标,招投标过程中,严格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利于节约开支。凡无须公开招投标的大宗物质采购,必须有3人以上一同前往采购。

三、物资采购过程中,要实行采购物资质量把关制度,凡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一律退回采购物资,无法退回的,由负责采购人员按物资总价值的30%赔偿损失,并由负责采购的责任人承担交通运输或差旅费。

四、实行采购物资市场价格抽样调查制度,对采购物资,由镇纪委、党政办指定专人负责采购价格抽样调查,调查结果直接向镇主要领导汇报。

五、实行采购物资交接登记制度。凡采购物质一律交由党政办指定的专人负责清点和登记,使用物质时实行造册签字领取。

六、政府采购物资报销结帐时,凡小宗物资采购,至少要有经手人(或证明人)、党政办负责人、镇党委书记、镇长4人以上签字后,方可报销入帐。凡大宗物质采购,实行公开招投标的要附合同书正本,参与采购人员一同签字、党政办负责人签字、党政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方可报销入帐。

财务管理制度

1、镇财政各项开支一律实行“联签审批”制度。由经办人、分管负责人、党委书记、镇长分别签字审批并加盖财务管理小组公章后,方可列支。

2、镇政府机关所有收费都必须按照“零户统管”的原则进行操作,需要财政票据的,经镇长批准后,由财政部门发放。但收费金额必须定期入财政“笼子”。

3、凡属政府拨款单位,每月月初需报本月所需资金及项目建设情况预算明细,报书记、镇长审批后,再由财政所统一安排资金,无预算明细表,概不拨款。

4、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使用财政部门以外的收费收据,任何个人不得挪用公款,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将公款私存。否则,一经查出,由镇纪委从严追究单位领导人及当事人的责任。

5、属政府承担的因公出差费用,先申请审批后再出差。回来后一律由经手人写清用途、证明人签字,再由书记、镇长审批后,方可报销,时间不能超过两周,否则不予报销。

6、属政府支付的资金费用(含向下属单位拨款、支助等)严格实行“联签”审批,由财政所统一支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种种借口“先斩后奏”将资金支付他人或单位。否则,属个人行为,镇政府不予认可。

7、政府日常工作所需的必备物品,购买时必须本着“一人为私,多人为公”的原则,一次性购物在500至5000元以下的,至少要有2人负责采购;5000元以上的至少要有3人参加,并由镇纪委派人参与。

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

一、民主生活会全年召开两次,时间分别为每半年召开一次,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参加。

二、会议由党委书记或镇长主持。会前,要广泛征求党内外干部群众的意见,并将意见及时向党委和班子成员反馈。

三、班子成员要对照《党章》和有关规定,针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工作、生活情况,交流思想,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四、会议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坚持少讲成绩,多讲问题,少讲客观,多讲主观,既讲自己,也讲别人。与会人员既要正视问题,敢于揭短,同时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做到会前有准备、会中有重点、会后有整改,真正解决问题。

五、做好考勤记载和会议记录。班子集体和个人均要根据会议指出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措施,并上报县纪委和县委组织部,以利及时落实整改。

工程招投标制度

一、工程建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

二、凡招投标过2万元以上的工程建设,均要广纳社会项目业主参与工程招投标。招投标过10万元以上的工程建设,委托县招投标中心负责招投标。

三、对投资10万元以下的工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周边关系和当地群众的利益,可以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形式签订协议,但必须经班子成员集中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签订正式合同,实行阳光操作。

四、工程建设招投标过程中,对工程标底严格执行封闭式管理,对每一项工程的开标、报价、投标、中标结果,都在招投标现场会公开宣布,保持工程招投标的公平公正性。

五、依法审定标底,对每一项招投标工程的标底,要聘请业务能力强的有关专业人员编制预审和集体评定,严格守密,最后公开,确保标底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六、加强对工程建设招投标的监督,每项工程建设招投标过程中都要做到公平、公正、纪检监察部门要始终参与监督,确保招投标程序的公平、公正、公开和符合法律规定。

工程、项目建设审批监理制度

一、凡工程、项目建设严格实行论证、报审和工程质量监理制度。

二、凡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必须聘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论证、评审,经班子会或党委会讨论同意,镇长、书记分别签字后,方可进行工程项目建设。一般工程建设除没有必要聘请专家评审、论证外,其余按重大项目建设报审程序审批后,方可建设。

三、坚决防止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有效避免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人为、行政、人情的干扰。

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坚持“四不建”的原则,即工程、项目没有规划、论证不建,没有审批不建,没有建筑资质不建,没有通过环评不建。

政府规章制度范文篇4

各行政村、管区和镇机关各部门:

为规范镇、村干部行为,真正把我镇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全面完成2006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经镇党委、政府研究,特制定本制度。

工作制度

一、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要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经常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切实转变作风,把重点放在为群众搞好服务上,放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

二、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必须置于党委的集中领导之下,与镇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委交办的工作要雷厉风行,出色地完成上级业务部门及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管区干部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负责完成所辖村的全面工作。

三、按照镇党委政府规定的上班时间,按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实行主要领导值班带班制,值班干部一律不准走读。

四、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坚守工作岗位,对因擅离职守,无故贻误上级来人、来电话通知或群众来镇办事等工作的,追究当事人责任。

五、上班期间不准打扑克、玩麻将,更不准喝酒、,对喝酒滋事、贻误工作或造成不良影响的,视情节分别给予扣发工资、停职停薪处分。

六、工作态度要和气,讲文明、有礼貌,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工作要深入细致,多搞调查研究,处理问题要公道正派、公平合理。

七、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杜绝利用工作之便,刁难群众,向群众吃拿卡要,对影响镇机关形象的,视其情节,分别给予向群众赔礼道歉、停职停薪、开除公职处分。

八、搞好公共卫生、个人卫生、室内卫生、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围。

九、听从党委、政府的临时安排,积极完成镇党委政府交办的临时性工作任务。

财务管理制度

为加强廉政建设,本着增收节支,量入为出,少花钱多办事,勤俭节约的原则,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加强资金管理,严把报销关。实行财政支出准办制。有公事需去办理的,先经书记或镇长批准后由党政办公室办理,办理过程中,不得随意突破准办数额,超出部分费用经办人自付。1000元以上的由书记办公会批准方可办理。

二、公款一般不许外借,特殊情况,由书记或镇长签批准借后方可办理。公事办理完毕后,三日内凭正规单据签字报销。所借款在准办期间不能归还的,在当月月底发工资时,由财政所从工资中扣除。

三、上级或兄弟单位来人进行公务活动,如需招待,应先填写招待证(主要领导因公在外,需电话请示),由书记或镇长签批后,交办公室按审批标准办理,办公室由专人凭招待证和招待清单去办理,实行记帐制,财所统一结算。

四、来客招待,一般安排在接待室,其它场合的工作招待,经书记、镇长同意后,方可安排,否则不予报销。

五、实行对口接待,分管主要领导参加,杜绝其它人员参陪。

六、办公用品,由财政所统一购置,专人管理,实行领取办公用品登记管理制度。

七、各办公室及部门如需打印材料,先填写打印材料通知单,由分管领导批准后,到指定打印社打印。

八、私人用车车费一律不准报销,工作特殊情况确需租车的,先经书记或镇长签发派车单后,由党政办公室办理,财政所定期结算。其他人员一律不准拿车费发票报销。

九、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各站所不设会计,只设一名收款员,一切收费一律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严格按镇政府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执行,严禁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现象,一经发现,经给予停职或开除公职处分。

十、严格公物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帐,搞好财产的登记、使用和管理,杜绝固定资产的流失、损坏。干部职工调动时,要将镇政府配发供个人使用的办公用品进行清点、交接。如有损坏、丢失现象,应按原价赔偿,否则不予办理工资转移手续。

十一、财所设会计和出纳,分工明确,管钱不管帐,管帐不管钱,帐款分开。

十二、财会人员要严格执行财务纪律,如不经批准擅自开支的,所开支款项由财会人员个人承担并追究其责任,财务帐目要做到日清月结,每月月底要将当月的财政收入、支出如实向书记、镇长汇报。

考勤制度

为了调动全体干部的积极性,确保我镇今年各项任务的完成,经研究制订以下考勤制度。

一、镇机关坚持点名考勤制度。由党政综合办公室统一印制点名册,随点名随存档,一月一汇总,汇总结果张榜公布。

二、点名时不到为迟到,考勤表存档前不到为缺勤。

三、设立考勤奖,全勤每人每月30元。每迟到一次从考勤奖中扣5元,每缺勤一天扣10元。缺勤三天以上扣除当月工资及考勤费,并大会通报批评,从下月起不再安排工作。

四、请假制度。确有私事要办者,自己首先要写出请假条,请假一天由分管书记签字批准,请假两天由镇长签字批准,两天以上,由书记、镇长签字批准,交党政综合办公室备案后生效。每人原则上每月请假不得超过三天(机关统一安排的休息日除外)。累计当月请假超过三天以上,工资按比例计发。特殊时期的请假和党委扩大会人员请假必须由书记或镇长批准。

五、到县以上参加会议的人员,以上级的书面通知或镇综合办公室所接电话通知为准。

六、管区驻村期间,管区书记要加强管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并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办公室对管区值班情况不定期抽查,对不请假无故缺勤、夜间无故不值班人员加倍处罚。

七、点名册单独存放保管,月底汇总。考勤奖按考勤情况随下月工资兑现。

公共财物管理制度

一、镇机关全体工作人员要自觉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公共财物。

二、镇机关配发的办公用品要统一登记,责任到人,谁使用谁管理,谁损坏谁赔偿。干部、职工调离镇机关要原数交回,否则,镇财所不开工资转移单。

三、不经批准,公共财物一律不准拿出院外,否则,加倍赔偿。

四、公共财物,不准乱刻乱划,更不准任意损坏,如发现上述情况者,给予加倍处罚。

会议制度

一、坚持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党委会、党委扩大会,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学习有关文件,听取各方面汇报,讨论研究下步工作意见;每季度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根据工作需要定期、不定期地召开村干部会议。书记办公会、镇长办公会由书记、镇长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集召开。

二、党委会、党委扩大会等重要会议研究的工作意见、措施等,公布以前与会人员必须严格保密,凡因违犯规定给工作造成被动或损失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三、与会人员必须按时参加会议,不准无故迟到、早退、缺席,有事要请假;党委会、党委扩大会、民主生活会请假须经书记或镇长批准。

四、开会时与会人员不得交头接耳,不得随意谈笑,不得随意离开会场,要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做好会议记录。

五、组织讨论时,围绕会议中心议题开展讨论,积极发言,不谈与会议无关的事情。

六、会后及时贯彻会议精神,落实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会议精神的要求,认真开展工作。

七、办公室人员必须认真做好会前准备工作,并负责下好通知,否则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车辆管理制度

一、镇政府所有车辆由党委、政府统一调度。

二、镇政府车辆分工如下:96689负责招商引资工作;91189负责镇政府日常工作;计生办车辆除平时负责本部门工作外,每日负责接送几位书记上下班;派出所警车负责本所的警务工作;如遇特殊情况,派出所、计生办车辆无条件服从镇党委、政府调配。

三、因公用车,需经书记、镇长批准,私事一般不予派车,更不准擅自出车,否则后果责任自负。

四、司机要爱护车辆,保持车况完好,及时清扫车内外卫生。

五、实行定点加油,市内短途加油票据不给报销。

六、实行定点维修,维修额在100元以上的必须先申请后维修。

镇院用电制度

一、镇政府院内的办公、生活用电只限于镇院本身使用,任何外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

二、各部门、各办公室必须节约用电,不得私自安装电炉、电暖气、空调等其它用电设备,一经发现除给以停电外,给予私自安装者200---500元的罚款。

三、本镇院内用电户必须安装电表,没电表的自备;不安电表不准用电;每年统一校电表一次。

四、各站室、家属院实行供电限额制。镇政府对院内家庭用电每月补助15元办公用电,由财所每月输入其工资内电费由本人支付。计生办、派出所每月补助业务用电600度,伙房每月补助业务用电300度,超出部分均从经费中扣除。

政府规章制度范文篇5

第一条为进一步贯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拔尖人才在我市“两个社会”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努力营造“四个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拔尖人才选拔要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拔尖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拔尖人才管理要立足于管好、管活,重在搞好服务、发挥作用。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拔尖人才是指为**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在职在岗的各类优秀专业技术、经营管理、高技能和农村实用人才。

第二章选拔

第四条拔尖人才选拔对象面向全市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工作人员,自由职业者,农民,不受学历、职称、身份、资历、行业限制。每届选拔名额视**经济社会和人才队伍发展情况确定。

第五条拔尖人才的基本条件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爱岗敬业,在各自领域做出显著成绩,起到学术、技术带头人或领军人物作用;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超过55周岁,有特殊成就和贡献的也可以列入推荐选拔范围。每届的具体选拔标准由市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

第六条拔尖人才选拔工作程序。

(一)宣传发动。通过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拔尖人才选拔的政策、条件、对象等,营造良好的选拔氛围。

(二)推荐。由所在单位、学术团体、同行专家推荐,也可由本人自荐。推荐对象需经各县、市、区委组织部或市级主管部门党委(党组)审核同意。

(三)资格审查。按照选拔条件对参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

(四)评审。采取专业评审和综合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推荐和资格审查情况,成立若干个专业评审组,对参评对象进行专业评审。在专业评审基础上,成立综合评审委员会,进行综合评审,确定初步名单。

(五)公示和审批。拔尖人才初步名单经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讨论同意后,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通过,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示后,报市委、市政府批准。

(六)表彰。拔尖人才由市委、市政府发文公布,并召开会议进行表彰。

第三章培养

第七条培训教育。组织部门每年选派拔尖人才到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短期的理论知识及创新能力培训,或组织拔尖人才到国内外考察学习。拔尖人才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要积极拓宽渠道,可以采取担任访问学者、学历培训、业务研修、挂职锻炼的方式,选送拔尖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及以上业务单位学习或工作。届期内,有关部门原则上至少需安排拔尖人才接受一次上述形式的培养或培训。外出学习进修、业务交流的经费,有关部门应予以保证。

第八条项目扶持。拔尖人才在申请科研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时,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审批、优先立项。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优先安排拔尖人才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确保科研经费及时到位,专款专用。

第九条配套奖励。拔尖人才在届期内主持申报并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的,由工作地政府按省颁发的奖金标准给予同等奖励;主持申报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并获准立项的,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可按照实际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

第十条重点培养。建立一批由拔尖人才领衔的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工作室要在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出成效,管理周期为四年,分期资助工作室专项经费四万元,市级所在单位或所在县、市、区要按1:1配套经费予以资助。

第十一条政治关怀。有关党组织要在政治上关心拔尖人才的成长,对思想积极进步、要求入党的拔尖人才,要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应及时吸收入党。对综合素质好、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优秀拔尖人才,适时优先选拔到关键和重要岗位,并推荐有代表性的拔尖人才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

第十二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突出贡献人才奖、**省特级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员等省级及以上奖项和培养人选的推荐对象原则上在拔尖人才中选拔。要加强对市“21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市首席技师、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拔尖人才的后备人才队伍,形成人才队伍梯次管理机制。

第四章管理

第十三条拔尖人才在届期内要充分发挥作用,主动承担各级各类研究课题,积极为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提供咨询服务。要帮带两名以上本专业后备人才,在届期内,使帮带对象的能力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通过举办讲座、作品或成果展览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和推广活动。积极深入基层一线,帮助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

第十四条实行分级管理。拔尖人才由市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进行综合管理;所在县、市、区或市级单位是当地和本系统拔尖人才的主管者;拔尖人才所在单位负责做好具体管理工作。各级管理部门要各负其责,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第十五条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市委组织部指导拔尖人才制订任期内的工作、科研和发展目标。工作目标由拔尖人才根据自身专业特长,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总体发展目标提出,力求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和阶段性。在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基础上,拔尖人才签订《任期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上报市委组织部。

第十六条建立考核制度。市委组织部每年对拔尖人才任期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是工作业绩、业务水平、科研成果、学习、发挥作用、服务社会等情况。建立拔尖人才考绩档案,考核结果纳入个人业绩档案。同时对其所在单位的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七条实行动态管理。拔尖人才每四年选拔一次,每一届管理期四年;管理期满后拔尖人才资格自动终止,同时不再享受有关待遇,但可参加新一届拔尖人才的评选。对管理期内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平平,没有完成当年工作目标者,停止发放当年工作津贴。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其拔尖人才荣誉称号,并终止其享受的一切相关待遇。

1、因个人责任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

2、犯有政治、经济等严重错误,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的;

3、盗窃他人成果,存在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和职业操作行为的;

4、不能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工作无新的业绩,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

5、调出本市的;

6、由于其它原因不宜继续落实待遇的。

第十八条建立联系服务制度。市级领导每人联系若干名拔尖人才。定期组织拔尖人才开展联谊活动,沟通交流思想,协同进行科技攻关。

第十九条建立报告制度。拔尖人才所在单位对拔尖人才的调动、离职、辞职,对其作出的晋升、奖励、处分等决定,应及时报告市委组织部。

第二十条**省特级专家、**省突出贡献人才奖、**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获得者,**市杰出人才奖获得者,不再参加拔尖人才选拔,纳入当届拔尖人才管理,参加相关活动,不享受科研奖励和工作津贴,不对其进行目标管理考核。

第二十一条连续三届当选拔尖人才,或**省特级专家、**省突出贡献人才奖、**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获得者,可参加终身拔尖人才的评选。

第五章待遇

第二十二条终身拔尖人才荣誉称号经市委、市政府批准,自批准之日起,颁发一次性科研奖励经费20000元,在65周岁前享受相应有关待遇。拔尖人才自命名之日起,颁发一次性科研奖励经费8000元;管理期内经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合格,每年发放3000元工作津贴。奖金和津贴的标准如需调整,须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决定。

政府规章制度范文篇6

为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及时、安全、准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四川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办法(试行)》、《成都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总体要求)

本市各级政府、县级以上政府各部门以及依据法律、法规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公开政府信息前,均应进行审核,未经审核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

保密审查事项按照《成都市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试行)》(成密发〔2008〕2号)执行。

第三条(遵循原则)

政府信息公开审核应遵循“谁提供、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工作职责)

政府信息公开审核由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实施,保密工作机构负责协助做好保密内容检查。

第五条(时限要求)

政府信息公开审核及具体公开工作一般应在有关信息形成或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

信息内容需报上级部门审核的,经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可暂缓公开,但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

法律、法规对特殊信息的公开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审核事项)

政府信息公开审核重点是内容、形式、时限等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规、规章要求。具体事项为:

(一)信息是否应该公开;

(二)应公开信息属于主动公开范围还是依申请公开范围;

(三)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信息公开形式、公开时限、公开责任是否符合要求;

(四)应公开信息的内容是否准确、完整;

(五)应公开信息涉及的其他单位协调和第三方意见征询工作是否完成。

第七条(不公开信息及例外)

不应公开的政府信息包括: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秘密以及法律、法规、规章禁止公开的政府信息。

除公开征求意见的文件草案外,属于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政府信息,因其内容不确定,公开后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或者社会稳定的,也不应公开。

经第三方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第八条(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范围)

主动公开范围为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分类规范确定的全部公开内容。

依申请公开范围为除主动公开和不应公开的其余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审核及办理按《成都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办法》执行。

第九条(审核程序)

政府信息公开审核必须严格按程序进行,并形成完整记录。审核的一般程序为:

(一)单位形成或变更政府信息的工作机构提出信息公开属性意见;

(二)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提出具体公开意见,并完成信息涉及的其他单位协调和第三方意见征询工作;

(三)单位分管信息涉及工作的负责人审核,如信息涉及多项工作或内容重大则应报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

(四)需报主管部门或同级保密工作机构审核的,办理相应手续;

(五)按单位负责人及主管部门或同级保密工作机构审核意见实施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审核的具体程序由各单位依照本办法以及《成都市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试行)》,结合各自实际制定。

第十条(责任追究)

对因政府信息公开审核工作不落实,造成泄密、失实以及其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问题,将按照《成都市违反政务公开规定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追究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责任。

第十一条(解释机关)

本办法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政府规章制度范文篇7

第一条为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规范**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管理,体现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和服务决策的水平,特制定《**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课题管理办法》)。

第二条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切实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意见和建议。

第三条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包括重点课题(公开招标课题)、热点课题、专项课题、定向课题和购买研究成果等。

第四条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实行全过程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第五条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管理,由**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负责。

第二章重点课题(公开招标课题)

第六条重点课题,即市委、市政府领导重点关注的、关系**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课题,实行社会公开招标。招标工作由“中心”负责,每年年初组织一次。

第七条重点课题选题必须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立足解决**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征询有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关于课题研究建议的基础上,由“中心”提出课题选题、报市政府同意,正式编制《**市决策咨询研究重点(公开招标)课题指南》(以下简称《重点课题指南》),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凡具有相应研究能力及条件、遵守《课题管理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均可申报。申报人须在规定时间内,在“中心”网站下载《**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申请书》,按《重点课题指南》及申报要求填报。“中心”经过审核,根据申报材料,组织专家组,采用双向匿名评分和专家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审,提出建议立项课题。经“中心”终审,予以正式公布。

第九条中标者须填报《**市决策咨询研究项目计划任务书》(以下简称《计划任务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负责单位、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成员、研究主要内容、研究起止时间及具体进度安排、经费来源及支出预算等。《计划任务书》经“中心”审定同意后,课题正式立项研究。

第十条加强全过程管理。

(一)重点课题承接人自接《课题委托立项通知书》起30日内,须向“中心”提交详细研究提纲和具体实施计划;研究中期须提交中间研究成果或最新观点材料;研究期末提交课题研究报告及成果摘要。

(二)“中心”为重点课题安排一名联络人,以联络方式参与研究、掌握研究进程、协调有关事项。联络人应及时对课题承接人提交的研究提纲、计划、成果等反馈意见,对研究进度和成果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以此作为划拨研究经费的重要依据。

(三)“中心”科研处应加强重点课题研究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包括安排开题会、思路交流会,及时掌握各课题研究进度及完成情况。

第三章热点课题

第十一条热点课题,即当前市委、市政府领导比较关注、紧扣**改革发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的研究课题,由“中心”不定期组织研究。

第十二条热点课题采用委托立项方式。课题承接人需填报《计划任务书》,经“中心”终审,通知课题承接人。

第十三条热点课题必须严格按规定期限完成研究任务。课题承接人在研究中期须提交中间研究成果或最新观点材料,期末须提交课题研究报告及成果摘要。“中心”将参照重点课题管理流程,针对热点课题特点加强课题综合管理,并为每项课题安排联络人加强日常联络工作。

第四章专项课题

第十四条专项课题,主要是根据形势任务需要或领导交办任务确定的研究课题,由“中心”不定期组织研究。

第十五条采用委托立项方式开展研究。课题承接人需填报《计划任务书》,经“中心”终审,通知课题承接人。

第五章定向课题

第十六条定向课题,主要是根据研究需要,由“中心”从有关单位建议选题中选择部分课题,定向委托相关单位承接,课题承接人由该单位确定。

第十七条定向课题实行委托单位与承接单位双重管理。课题承接人须填报《计划任务书》,经“中心”终审,通知课题承接人。

第六章购买研究成果

第十八条为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研究成果资源,“中心”不定期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购买符合需求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

第十九条“中心”对拟购买的研究成果,须组织专家评审,并与应标者商定成果成交价,与其签订成果买卖协议书。

第二十条购买的研究成果,即纳入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成果序列,成果归“中心”所有,由“中心”按统一要求进行成果转化工作。

第七章成果管理

第二十一条《课题管理办法》所指各类课题研究成果,除另有约定外,所有权和使用权归“中心”和成果完成单位或个人,“中心”有研究成果的优先使用权。研究成果未经结项,不得以立项课题名义公开发表,如造成不良影响,将中止或撤项。

第二十二条《课题管理办法》所指各类课题研究成果,均由“中心”统一转化。通过《专家反映》等途径及时报送市委、市政府领导,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成果定期由“中心”汇编成册,提供有关领导和部门。

第二十三条未经“中心”同意,课题承接单位和个人一年内不得将成果提供给有关方面公开发表或内部刊用;一年后需要正式出版、发表或向有关领导、决策部门报送时,应在醒目位置标明“**市决策咨询课题研究成果”字样。

第八章成果评审

第二十四条对重点课题、定向课题,由“中心”负责聘请专家进行成果评审。评审采用双向匿名评分与专家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成果按A、B、C三个等级进行评定。

第二十五条成果通过评审结项,颁发结题证书。结题证书可作为申报**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有关证明材料,可作为今后申请同类课题的依据之一。定为C级成果的课题承接人,第二年不得申报同类课题。

第九章课题撤项

第二十六条因课题研究不符合《重点课题指南》或委托立项要求而必须撤项的,或有严重政治问题、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严重违反财务制度等其他须撤项情形的,经“中心”终审,对该课题予以撤项,并通知课题承接人。

第二十七条课题撤项信息,在“中心”网站公布,该课题承接人第二年不得申报**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

第十章经费管理

第二十八条列入**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系列的重点课题、热点课题和部分专项课题,“中心”给予经费资助,资助数额按课题类别等情况确定。定向课题和部分专项课题,由课题承接单位及课题组自筹研究经费。公开购买研究成果所需经费,由“中心”支付。

第二十九条加强研究经费的财务管理。凡“中心”资助的经费须由课题承接单位财务部门代管,专款专用,认真执行有关财务制度及规定。

第三十条研究经费付款方式:

(一)重点课题研究经费拨付:在各课题计划资助经费中,均先预留1万元作为统筹经费用于差别拨付,待课题研究报告评审通过后根据评定等级给予差别拨付,余款分两次拨付。第一次于课题承接人提交研究提纲与实施计划获认可后15日内,拨付扣除预留经费后资助经费的50%;第二次于提交课题最终研究报告及成果摘要获认可后15日内,拨付扣除预留经费后资助经费的50%。

(二)热点课题研究经费拨付,于提交课题研究报告及成果摘要获认可后15日内,一次性全额拨付。

(三)部分专项课题研究经费拨付,于课题启动后先行支付资助经费的50%;课题研究报告获认可后15日内,拨付余额。

(四)购买研究成果的经费拨付,按签订的成果购买协议书商定的方式拨付。

第三十一条课题承接人未按计划进度完成研究任务或提交的研究成果等未获认可的,缓拨或停拨资助经费;自行中止研究、未完成研究任务的,停拨资助经费余款,追回已拨资助经费;被撤项的课题,撤销全部经费资助。

第十一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所指各类课题申报、评审、委托、协议等资料和研究成果资料,由“中心”统一归档。

政府规章制度范文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草原防火工作,积极预防和扑救草原火灾,保护草原,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草原火灾的预防和扑救。但是,林区和城市市区的除外。

第三条草原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草原防火工作的组织领导,将草原防火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草原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的开展。

草原防火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单位领导负责制。

第五条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草原防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草原防火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防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草原防火工作。

第六条草原的经营使用单位和个人,在其经营使用范围内承担草原防火责任。

第七条草原防火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或者涉及森林防火、城市消防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防制度,确定联防区域,制定联防措施,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督检查。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草原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草原防火意识。

第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草原火灾预防和扑救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草原火灾预防和扑救技术。

第十条对在草原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者成绩显著的单位、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草原火灾的预防

第十一条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草原火灾发生的危险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将全国草原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的草原火险区。

第十二条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草原火险区划和草原防火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制全国草原防火规划,报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草原防火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行政区域的草原防火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草原防火规划应当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草原防火规划制定的依据;

(二)草原防火组织体系建设;

(三)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

(四)草原防火物资储备;

(五)保障措施。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草原防火规划,加强草原火情瞭望和监测设施、防火隔离带、防火道路、防火物资储备库(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草原防火交通工具、灭火器械、观察和通信器材等装备,储存必要的防火物资,建立和完善草原防火指挥信息系统。

第十五条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全国草原火灾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的草原火灾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应当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草原火灾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二)草原火灾预警与预防机制;

(三)草原火灾报告程序;

(四)不同等级草原火灾的应急处置措施;

(五)扑救草原火灾所需物资、资金和队伍的应急保障;

(六)人员财产撤离、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方案。

草原火灾根据受害草原面积、伤亡人数、受灾牲畜数量以及对城乡居民点、重要设施、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的威胁程度等,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等级。具体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草原火灾发生规律,确定本行政区域的草原防火期,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八条在草原防火期内,因生产活动需要在草原上野外用火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批准。用火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防火措施,防止失火。

在草原防火期内,因生活需要在草原上用火的,应当选择安全地点,采取防火措施,用火后彻底熄灭余火。

除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情形外,在草原防火期内,禁止在草原上野外用火。

第十九条在草原防火期内,禁止在草原上使用枪械狩猎。

在草原防火期内,在草原上进行爆破、勘察和施工等活动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防火措施,防止失火。

在草原防火期内,部队在草原上进行实弹演习、处置突发性事件和执行其他任务,应当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

第二十条在草原防火期内,在草原上作业或者行驶的机动车辆,应当安装防火装置,严防漏火、喷火和闸瓦脱落引起火灾。在草原上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司机和乘务人员,应当对旅客进行草原防火宣传。司机、乘务人员和旅客不得丢弃火种。

在草原防火期内,对草原上从事野外作业的机械设备,应当采取防火措施;作业人员应当遵守防火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失火。

第二十一条在草原防火期内,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应当对进入草原、存在火灾隐患的车辆以及可能引发草原火灾的野外作业活动进行草原防火安全检查。发现存在火灾隐患的,应当告知有关责任人员采取措施消除火灾隐患;拒不采取措施消除火灾隐患的,禁止进入草原或者在草原上从事野外作业活动。

第二十二条在草原防火期内,出现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极高草原火险区、高草原火险区以及一旦发生草原火灾可能造成人身重大伤亡或者财产重大损失的区域划为草原防火管制区,规定管制期限,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在草原防火管制区内,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对可能引起草原火灾的非野外用火,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管制要求,严格管理。

进入草原防火管制区的车辆,应当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颁发的草原防火通行证,并服从防火管制。

第二十三条草原上的农(牧)场、工矿企业和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以及驻军单位、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和草原防火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落实草原防火责任制,加强火源管理,消除火灾隐患,做好本单位的草原防火工作。

铁路、公路、电力和电信线路以及石油天然气管道等的经营单位,应当在其草原防火责任区内,落实防火措施,防止发生草原火灾。

承包经营草原的个人对其承包经营的草原,应当加强火源管理,消除火灾隐患,履行草原防火义务。

第二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划定重点草原防火区,报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重点草原防火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应当根据需要建立专业扑火队;有关乡(镇)、村应当建立群众扑火队。扑火队应当进行专业培训,并接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指挥、调动。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联合建立草原火险预报预警制度。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草原防火的实际需要,做好草原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工作;新闻媒体应当及时播报草原火险气象等级预报。

第三章草原火灾的扑救

第二十六条从事草原火情监测以及在草原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发现草原火情的,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报告。其他发现草原火情的单位和个人,也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报告。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核实火情,采取控制和扑救措施,防止草原火灾扩大。

第二十七条当地人民政府或者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草原火灾发生时间、地点、估测过火面积、火情发展趋势等情况报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境外草原火灾威胁到我国草原安全的,还应当报告境外草原火灾距我国边境距离、沿边境蔓延长度以及对我国草原的威胁程度等情况。

禁止瞒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草原火灾。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草原火灾发生情况确定火灾等级,并及时启动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特别重大、重大草原火灾以及境外草原火灾威胁到我国草原安全的,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启动草原火灾应急预案。

第二十九条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启动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组织、指挥草原火灾的扑救工作。

扑救草原火灾应当首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动员受到草原火灾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予以妥善安置;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草原火灾应急工作。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提供气象信息,并根据天气条件适时实施人工增雨。

民政部门应当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开展受灾群众救助工作。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工作。

铁路、交通、航空等部门应当优先运送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

通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提供应急通信保障。

公安部门应当及时查处草原火灾案件,做好社会治安维护工作。

第三十一条扑救草原火灾应当组织和动员专业扑火队和受过专业培训的群众扑火队;接到扑救命令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迅速赶赴指定地点,投入扑救工作。

扑救草原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孕妇、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参加。

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参加草原火灾扑救的,依照《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根据扑救草原火灾的需要,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紧急征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必要时,可以采取清除障碍物、建设隔离带、应急取水、局部交通管制等应急管理措施。

因救灾需要,紧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交通工具、设施、设备或者占用其房屋、土地的,事后应当及时返还,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补偿。

第三十三条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草原火灾的,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员赶赴火灾现场,组织、协调、督导火灾扑救,并做好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草原防火物资的调用工作。

发生威胁林区安全的草原火灾的,有关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知有关林业主管部门。

境外草原火灾威胁到我国草原安全的,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员赶赴有关现场,组织、协调、督导火灾预防,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外交部。

第三十四条国家实行草原火灾信息统一制度。特别重大、重大草原火灾以及威胁到我国草原安全的境外草原火灾信息,由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其他草原火灾信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

第三十五条重点草原防火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的规定,成立草原防火指挥部,行使本章规定的本级人民政府在草原火灾扑救中的职责。

第四章灾后处置

第三十六条草原火灾扑灭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或者其指定的单位应当对火灾现场进行全面检查,清除余火,并留有足够的人员看守火场。经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合格,看守人员方可撤出。

第三十七条草原火灾扑灭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做好灾民安置和救助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第三十八条草原火灾扑灭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制定草原恢复计划,组织实施补播草籽和人工种草等技术措施,恢复草场植被,并做好畜禽检疫工作,防止动物疫病的发生。

第三十九条草原火灾扑灭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会同公安等有关部门,对火灾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肇事人等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应当对受灾草原面积、受灾畜禽种类和数量、受灾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人员伤亡以及物资消耗和其他经济损失等情况进行统计,对草原火灾给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按照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上报。

第四十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按照草原火灾统计报表的要求,进行草原火灾统计,向上一级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报告,并抄送同级公安部门、统计机构。草原火灾统计报表由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制定,报国家统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对因参加草原火灾扑救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医疗、抚恤。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制订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的;

(二)对不符合草原防火要求的野外用火或者爆破、勘察和施工等活动予以批准的;

(三)对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发放草原防火通行证的;

(四)瞒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草原火灾的;

(五)未及时采取草原火灾扑救措施的;

(六)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三条截留、挪用草原防火资金或者侵占、挪用草原防火物资的,依照有关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防火措施,并限期补办有关手续,对有关责任人员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有关责任单位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批准在草原上野外用火或者进行爆破、勘察和施工等活动的;

(二)未取得草原防火通行证进入草原防火管制区的。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防火措施,消除火灾隐患,并对有关责任人员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有关责任单位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拒不采取防火措施、消除火灾隐患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防火主管部门代为采取防火措施、消除火灾隐患,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一)在草原防火期内,经批准的野外用火未采取防火措施的;

(二)在草原上作业和行驶的机动车辆未安装防火装置或者存在火灾隐患的;

(三)在草原上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司机、乘务人员或者旅客丢弃火种的;

(四)在草原上从事野外作业的机械设备作业人员不遵守防火安全操作规程或者对野外作业的机械设备未采取防火措施的;

(五)在草原防火管制区内未按照规定用火的。

政府规章制度范文篇9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以下统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责是:

(一)具体承办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

(二)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

(三)组织编制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四)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五)本行政机关规定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其他职责。第五条

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第七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协调机制。行政机关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行政机关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

第八条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

公开的范围

第九条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第十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一)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四)财政预算、决算报告;

(五)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六)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

(七)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八)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九)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十)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十一)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第十一条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还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

(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

(三)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四)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第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其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一)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

(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使用的审核情况;

政府规章制度范文篇10

二、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各单位在编制年初部门预算时,应将本单位政府采购计划一并纳入当年部门预算,经批准后执行;政府采购计划包括的主要内容:根据政府采购目录所列的项目,所要购买的品种、规格、数量、购买时间及金额等。各采购人年度中因工作情况变化,需要调整政府采购预算的,应说明调整原因,报经财政局相关业务股(室)审核同意后,由财政局预算股出据调整政府采购预算通知。

三、提出政府采购申请。各采购人根据本单位政府采购预算,应提前至少一个月向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提出采购项目的申请,申请的内容包括:所要购买的品种、规格、数量、购买时间及金额,同时将所需资金缴入财政国库采购专户。

四、确定采购方式。财政局采购办公室根据采购人所要采购的项目和《政府采购法》的规定,确定组织形式、采购方式、办理完成时间。

五、集中采购。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平昌县政府采购中心)按照采购办公室所确定采购方式、办理完成时限,与采购人代表共同制定标书,根据《政府采购法》和财政部18、19号令所规定的程序进行采购,确定预中标供应商。

六、签订供销合同。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依法确定预中标供应商后七个工作日内,其他落标供应商未向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提出质疑,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应出据成交通知书,由采购人或采购人委托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与供应商签定供销合同,同时将合同副本送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和财政局采购管理办公室备案。

七、货物验收。供应商根据供销合同将货物提供给采购人后,由采购人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由采购人向集中采购机构和采购管理办公室出据验收合格报告,并向财政局采购管理办公室出据平昌县政府采购货款支付通知

八、货款支付。财政局采购管理办公室根据签定的供销合同、验收报告、货款支付通知书审核无误后,签署支付货款意见,送交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由国库支付中心支付货款。采购结束后,其下余款项由采购人与国库支付中心结算。

九、关于专项资金进行政府采购问题。下达给各单位的专项资金,用于采购货物类、专用物资和专用设备及工程类项目的,财政局相关业务股室在下达专项资金计划和指标时,应相应通知预算股调整政府采购预算并通知采购办公室实行集中采购,否则,财政国库支付中心或专业股室不予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