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执行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2:26:11

政府执行力

政府执行力范文篇1

影响政府执行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思想观念滞后;二是部门利益驱动;三是经济基础薄弱;四是机制体制不顺;五是决策存有偏差。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记取。当然,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党的十七大的核心精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政府执行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只要我们敢于解放思想,善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那么,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与政府执行力的统一性、有效性是能够实现的。

1、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首要前提。任何一项政策措施出台,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民主后集中,以及充分酝酿、科学论证的基本原则。以求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具操作空间,尽量减少失误。任何感情用事、草率从事的态度和主观臆断的作风,都易酿成决策偏差以致失误。其结果,不仅执行力不能畅通,而且贻误事业,甚至招至损失或危害。即使是贯彻执行上级大政方针、指示决定,也要善于把上级精神同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原则,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如果机械地照抄照转、照搬照套,势必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不力或难于贯彻执行。

2、建立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的执行机制,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保证。“下级服从上级”是每个党员、每个公务公职人员务必遵循的原则。只要政府决策一旦形成,贯彻执行就不应讲条件。纵然一时难于理解,或是有所困难,或是发现决策有所偏差,也要先行执行,如有差错或不足,可在过程中纠正,在执行中完善。部门“一把手”负有承上启下的重要责任,关乎执行力是否最终落到实处。因此,建立“一把手”执行力责任制、督查制、追究制、奖惩制等制约机制,方能使执行力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3、条块彼此结合,部门相互配合的大局观念,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键环节。提高政府执行力,要力克条块人为分割,部门各自为阵的权力观、利益观、局部观。所有部门、单位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个部门、单位都因地方政府的存在而存在,都应为地方的发展而服务。只要政府的政策举措和指示决定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益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益于推进和发展生产力,那么,条条就应该支持地方,部门就应该积极配合,局部就必须服从全局。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政府执行力作为衡量部门、单位工作绩效、干部作风、调整干部、提拔干部的重要条件。当然,政府执行力也要正确处理权、责、利三者关系,使部门、单位有责有权、各尽其能、利益均衡。

4、量力而行确定目标,科学制定考核机制,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必然要求。政府制定全年工作目标任务,要贯彻“适度规模、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把握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以及经济社会可能承受的程序。方案出台前,充分听取部门、单位、基层意见,增强目标方案的透明度,确保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执行力的考评机制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把握关键、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切忌行行摆平、面面俱到。要把政策性、行业性规定就有的同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到的、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区别开来,做到条件均等,公平合理。防止考评奖励激励机制变味走调,导致政府执行力软化弱化。

政府执行力范文篇2

从公务员的角度看,政府执行力说到底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但是,政府执行力不仅仅是公务员的执行力,还包括政府体制机制为公务员带来的创造力。因此,政府执行力包括公务员的观念、素质和能力、政府的体制机制、客观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公务员的观念问题。这是决定政府执行力高低的前提条件。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公务员要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力,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执行观念。从哲学角度看,观念可分解为世界观、原则性信念和因果信念三种形式。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比如,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务员,就会有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实际行动,就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最大限度地执行政府决策,而不会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对于一个人来说,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原则性信念和因果信念同属于信念范畴,在世界观的作用下发挥自身作用。但原则性信念和因果信念不同,它更能决定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公务员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其执行之路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前进,其结果才不会背离党的根本宗旨。

二是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问题。这是决定政府执行力高低的核心。公务员有执政为民的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执行的素质和能力。可以说,在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制度框架制定以后,公务员的执行水平决定着政府的执行水平,公务员的执行能力决定着政府的执行能力。总体上看,近几年来,我国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得不承认,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与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随着形势任务的不断变化,一部分公务员出现了“本领恐慌”、“能力恐慌”,具体表现为,在决策中出现重大失误,在执行中软弱无力,在监督上无所作为,等等,严重地制约了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政府执行力,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三是政府的体制机制问题。这是决定政府执行力高低的关键。公务员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手段,行使国家行政权利,代表国家管理各种公共事务,离不开一定的行政体制,并且必须在其规范下活动。因为行政体制是依照法律规定确定的,在公共行政中发挥着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对政府行政组织起框定、调控和制约作用,但如果行政体制功能失调,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就会引起政府管理的混乱和无序。现代行政学把行政活动视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行政体制改革既要处理好系统内部的关系,又要涉及系统外部的关系。行政系统内部的关系主要是政府内和政府间权力、结构、功能及其过程的关系,行政系统外部的关系包括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等几组关系。因此,提高政府执行力,还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切实处理好行政体制内外各种复杂关系。

四是客观外部环境问题。这是决定政府执行力高低的重要保证。政府执行力的环境,是指

以政府活动为主题的外部氛围。它由多种制约和影响政府活动的力量相互作用和由多种生命体及非生命体的空间客体构成。这个空间客体从广度上既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因素,在门类上又包括人文、社会、行政法规、市场等在内的多个领域。从环境对政府执行力的作用看,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和影响着政府执行力的高低。建立一个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政府执行力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必须切实认清提高政府执行力的极端重要性

从理论看,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从宏观看,中国共产党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这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区别于西方国家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相比党的领导特别是政治领导而言,政府是国家政治运作的枢纽,更偏重于执行。中国共产党要贯彻党的主张意志,谋取政党利益、人民利益,就必须掌握行政权力,通过政府施政来实现。也就是说,政府的执行力是党的意志和主张能否实现的关键。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职能都是为执行党的意志和主张服务的。从微观看,政府作为党的意志和主张的执行者,本身也存在着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遵循群众路线制定的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要再次“回到群众中去”,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就离不开政府的决策、执行、监督环节。而当政府的决策制定以后,政府的执行就上升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政府能否将自己做出的一系列决策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化为他们的具体行动,取得预期的效果,是政府决策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

从形势看,提高政府执行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绝不能停留在提出多少执政理念,规划多少宏伟目标,制定多少政策措施上,而是要在此基础上,高度重视执行,强化执行。可以说,执行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提高执行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今年“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但由于目前我国发展的起点已经比较高,这一时期的发展特别关键,改革任务特别复杂,面临的挑战也相当严峻,需要党和政府有高度的历史责任、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目光,需要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实现国家发达强盛的目标。因此,政府的责任十分重大,对政府执行力的考验也是前所未有的。面对新的挑战,只有大力提高政府的执行力,才能确保“十一五”规划一系列目标的实现。

从现实看,提高政府执行力是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的迫切需要。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执行力”出现弱化倾向,国家政令不畅,凸显强化了政府“执行力”的紧迫性。一些地方干部滥用权力的现象屡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反映出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政策在一些地方被“执行走样”。一些地方干部满足于发文件、听汇报、作指示,热衷于上报纸、上电视争彩头、出风头。一些领导干部口号提得很响,但只限于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很少在落实上下功夫。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必须求真务实,从根本上解决政令不通、执行不力的状况。

从任务看,提高政府执行力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三分战略,七分执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市之间的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软环境,取决于党政机关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实践证明,战略可以复制,差别在于执行;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不仅是企业成功的法宝,也是城市竞争能力提升的核心。目前,我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在西部1xxxx省会城市中虽然分别名列第三、第二位,但增长速度却名列倒数第二位。如果我们不努力,用不了几年时间,西部其他几个省会城市就将赶上或超过我们。可以说,目前我们正处于不进则退的境地。只有大力发扬昆明精神,巩固和提升执行力,转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工作理念和方式,把每一项工作都做细、做实、做好,把每一项产业都做精、做强、做大,昆明的发展才有希望,现代新昆明建设才能从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三、必须抓住关键下功夫,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执行力

执行凝聚着心血和责任,体现着作风和意志,反映着能力和水平。执行力的强弱决定工作成效的大小。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以公务员队伍为主体,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动力,在执行上比精神,在执行上比速度,在执行上见高低,确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一)要振奋精神。对事业没有一种热情,对工作没有一种激情,对追求的目标没有一种豪情,人就缺少活力,干事就没有动力。加速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的艰巨任务,决定了我们不能轻轻松松干事,舒舒服服当官,必须始终保持一股共产党人的“精、气、神”,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是要有强烈的执行意识。没有执行责任意识或执行责任意识不强,提高执行力无异于构建空中楼阁。大家一定要认清肩负的职责和使命,自觉克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态度,坚持把忠实执行党的决定作为自己的座佑铭,始终做到接受任务不讲价钱,执行任务不讲困难,完成任务不打折扣,努力养成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作风。二是要有一抓到底的执着精神。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对认定的事,要咬住不放,不优柔寡断;对定下的事,要持之以恒,不瞻前顾后;对已干的事,要一抓到底,不半途而废,真正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三是要有敢于碰硬的认真态度。怕硬、怕难、怕负责,只摘花不摘刺,是为官者的最大耻辱。提高执行力,必须大力发扬“拼命三郎”的精神,敢于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冲,放开手脚干,努力做到遇到困难,敢于碰硬去克服;遇到矛盾,敢于碰硬去解决;遇到得罪人的事,敢于碰硬去面对。四是要有身先士卒的示范作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领导带头干。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俯下身,沉住气,干实事,求实效,不能仅满足于一般号召,而要加强具体指导;不能仅满足于当指挥员挂帅指挥,而且也要当好战斗员亲自参与;不能仅是关注开局,而且要始终盯住具体工作紧抓不放。

(二)要加强学习。学习可以立德,可以冶情,可以修身。学习,是时代的召唤,是任务的需要,是职责的要求,不学习,就没有资格从事自己所做的工作。不学习,或者学习的速度小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能力素质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就要被社会淘汰,被历史淘汰。因此,大家一定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的观念,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和人生追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废寝忘食的精神扎实抓好自身的学习和团队的学习,努力实现从被动接受型学习向主动探索型学习的转变。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提高高效服务、依法行政、创新发展、团结协作、快速应变五个方面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途径,突出抓好党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政策法规、人事科学及其他前沿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夯实理论根基,增强业务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能够执行、善于执行的工作能手。

政府执行力范文篇3

地方政府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战略方向和“战术行为”实施到位的基石,也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行使公权力的根本。无论多么科学的决策目标与管理目标,缺乏执行力,一则无法落到实处,二则不能让公众受益,政府的公共性与服务性更是无从谈起。政府执行力是党的意志和主张能否实现的关键,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执行力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82个严重违反环评制度的项目,涉及投资1123亿元,都是当地的大项目、大企业,被当地政府视为支柱项目,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其中,不少都得到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一些项目虽然受到环保和其他部门的处罚,却得不到执行。目前不少地方病猪肉、死猪肉、瘦肉精猪肉、注水猪肉等,虽然经过了动检、质检、卫生、工商数道关口,但仍然能神奇般地在市场上公开摆卖。有的地方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在部门和个人利益上兜圈子,实用主义盛行,于己有利就执行,于己无利则任意变通,有的干脆置上级政策于不顾,“我的地盘我做主”,自行其是。有一些地方领导,嘴里喊着“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却任由本地矿难事故连续不断地吞噬百姓生命。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为调控房价发了“八条”和“六条”,但很多地方的房价疯涨仍旧。中央三令五申保护农民工权益,但很多地方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国家号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并投人了大量资金,但2006年污染减排目标依然落空。有一些违法乱纪现象竟然能够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皮底下畅通无阻,这说明政府的执行力很多地方仍然不到位。

(二)执行意识淡薄、执行能力有限

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工作态度不端正,官僚主义严重,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浮躁,逃避困难和责任,布置多落实少,一些任务久拖不决,只会用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或者进行一般号召的简单方法。更有甚者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抓落实。有些地方领导不注意学习,政治素质低,不能理解上级的意图和政策精神,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导致政策贯彻起来“走样”、“变形”。有些地方领导知识水平有限,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不求甚解,或作僵化和教条式理解,思维滞后,凭经验主观片面地理解和执行,政策的尺度总是把握不准,使执行不能正确地体现政策目标,使政策执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比如,中央提出吸引外资,有些地方政府曲解此政策,以为吸引外资就是大办开发区,因而大量侵占农田。这种大搞开发区建设的做法,结果是外商没引进来,土地却被大量闲置。

(三)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不畅

沟通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是对政策目标及相关问题获得统一认识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政策执行机构组织间沟通与协调不畅,就会导致政策难以执行。比如,有些地方假货泛滥,就是由于工商、公安、质监各自为政,没有互通情报,没有建立高效执行信息反馈机制,没有采取统一协调行动所致。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涉及环保、财政、税务、城管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条块分割、缺乏衔接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四)本位主义严重影响政策执行

有些地方从局部利益出发,对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用活用足,特别是那些易于出政绩,获取上级好感和肯定的政策,执行得及时充分,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理不睬。明明政策对头就是顶着不办或变通执行,中央三令五申教育不能乱收费,下面就变着法子收。国家严格控制滥征农田搞开发,他们就变征地为租地,导致国家的法律政策形同虚设,破坏了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地方政府的执行力面临着市场法则、利益博弈的严峻考验,利益驱动往往消解了地方政府执行力,而尚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低效软弱的执行机制,则造成了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弱化。

执行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地方政府代表当地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因此政府的职能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建立有效政府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共同追求,而政府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政府的执行力来体现,需要良好的执行力作保障。无论是政府组织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还是政府各项职能的履行和实施,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则将一事无成。执行力强的政府其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社会效益好。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一)科学决策并将决策纳入法制轨道

执行是对决策的执行,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执行的好坏,而领导者的决策素质对科学决策起关键作用。如果地方政府领导按照信息准全原则、可行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民主性原则,建立严格的决策程序,科学地确定目标,拟定可行性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优选,这样其所定政策就比较科学,容易实施。对领导决策要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决策者责任制,明确决策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防止乱作为现象产生。

(二)建立权责清晰的高效政府

合理界定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边界,变无限的全能政府为有限的有效政府,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对市场可以有效运作的事务,政府不包揽;企业能够自主经营的事务,政府不插手;社会可以办理的事务,政府不干预。只有这样,政府才有可能集中力量全面履行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成为行为规范、廉洁高效、执行有力的社会管理主体。正如北京市那样,将65个执法部门的“权力清单”向市民公示,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市民可以上网查阅。这样能使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市民通过这份“权力清单”可以了解到行政机关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更好地对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进行监督。

(三)建立奖罚分明的责任制

实行责任制,落实地方政府各层级、职级所承担的责任,制定清晰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的执行目标。责任制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责,给权给利都比较容易,但责任追究比较难,如何发现责任,确定责任,追究责任是问责制成败与否的关键。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行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因此“行政首长问责制”必须实行细则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在严厉约束各级行政首长的同时,能藉此激活各级政府施政的积极性。要建立监督和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定和公告公共政策的执行标准、执行程序、执行时效,定期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进行指标测定和民意测评,以群众认同度、群众配合程度、人民满意程度为其衡量标准,并设立行之有效的责任投诉机制,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执行效果进行奖惩。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各级政府的执行力说到底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因此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考核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辞退制度,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公务员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其执行之路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前进,其结果才不会背离党的宗旨。公务员单有执政为民的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执行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必须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作为公务员必须加强学习,才能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明确上级政府的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公务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把握政府政策的“尺度”,使政府好的决策、好的发展战略、终极标准不降低,基本宗旨不走样。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执行政府政策的“速度”,政府的决策与计划在执行中是要讲时效的,抓住了时效性就意味着抓住了机遇。比如外商来投资,符合政策也符合要求,到政府办手续几天内能办的不给办,一拖就是几个月半年,最后,人家等不及跑了,机遇就会丧失。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把握执行政策的“力度”,政府的战略与策略,制度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到位、是否打折扣、是否虎头蛇尾、是否停留在口头上,这都关系政府决策执行能否到位,政府的计划和意图能否得到贯彻执行。公务员的高度自觉性不是自发产生的,既要靠法制法规,又要靠教育、引导、灌输形成。要开展服务意识教育、使命感教育,灌输“便民为民”的思想。公务员还必须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不能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公务员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不负其使命。

(五)地方各级政府领导要树立以身作则风气

思想认识到位、积极付诸行动、领导以身作则是政府执行力的三个内在要求。提高政府执行力关键在领导,各级政府领导如果能以身示范,率先多做少说,对各项工作真抓实干,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就不是一件难事。但有些地方政府领导热衷于上报纸、上电视出风头。他们口号提得很响,但只限于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切实行动”。为此领导要有“公仆”思想,正确地运用行政权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领导首先要去除本位主义,要顾全大局,诱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保证权力干净运行。作为领导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必须做好,要求公务员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且不留余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树立起领导威信,做到令行禁止。作为政府领导必须带头加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要经常深入基层作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原汁原味地在所管辖的地区贯彻落实。同时要关心下属,关心他们政治进步,帮助下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去做好本职工作。

(六)建立电子化办公系统,简化审批程序,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建立政府执行力的电子化保证系统,电子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行政效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会议召开远程化、公文传输电子化、日常办公自动化、窗口业务网络化,用电子政务使政府服务由传统柜台式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加强信息反馈,信息反馈要经常化、制度化,要确保信息沟通的广度、深度和真实度。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信息控制网络,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企业、社会、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公众、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政府的各种信息,从而提高政府执行力。

(七)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执行效益

政府执行力范文篇4

地方政府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战略方向和“战术行为”实施到位的基石,也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行使公权力的根本。无论多么科学的决策目标与管理目标,缺乏执行力,一则无法落到实处,二则不能让公众受益,政府的公共性与服务性更是无从谈起。政府执行力是党的意志和主张能否实现的关键,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执行力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82个严重违反环评制度的项目,涉及投资1123亿元,都是当地的大项目、大企业,被当地政府视为支柱项目,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其中,不少都得到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一些项目虽然受到环保和其他部门的处罚,却得不到执行。目前不少地方病猪肉、死猪肉、瘦肉精猪肉、注水猪肉等,虽然经过了动检、质检、卫生、工商数道关口,但仍然能神奇般地在市场上公开摆卖。有的地方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在部门和个人利益上兜圈子,实用主义盛行,于己有利就执行,于己无利则任意变通,有的干脆置上级政策于不顾,“我的地盘我做主”,自行其是。有一些地方领导,嘴里喊着“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却任由本地矿难事故连续不断地吞噬百姓生命。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为调控房价发了“八条”和“六条”,但很多地方的房价疯涨仍旧。中央三令五申保护农民工权益,但很多地方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国家号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并投人了大量资金,但2006年污染减排目标依然落空。有一些违法乱纪现象竟然能够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皮底下畅通无阻,这说明政府的执行力很多地方仍然不到位。

(二)执行意识淡薄、执行能力有限

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工作态度不端正,官僚主义严重,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浮躁,逃避困难和责任,布置多落实少,一些任务久拖不决,只会用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或者进行一般号召的简单方法。更有甚者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抓落实。有些地方领导不注意学习,政治素质低,不能理解上级的意图和政策精神,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导致政策贯彻起来“走样”、“变形”。有些地方领导知识水平有限,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不求甚解,或作僵化和教条式理解,思维滞后,凭经验主观片面地理解和执行,政策的尺度总是把握不准,使执行不能正确地体现政策目标,使政策执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比如,中央提出吸引外资,有些地方政府曲解此政策,以为吸引外资就是大办开发区,因而大量侵占农田。这种大搞开发区建设的做法,结果是外商没引进来,土地却被大量闲置。

(三)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不畅

沟通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是对政策目标及相关问题获得统一认识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政策执行机构组织间沟通与协调不畅,就会导致政策难以执行。比如,有些地方假货泛滥,就是由于工商、公安、质监各自为政,没有互通情报,没有建立高效执行信息反馈机制,没有采取统一协调行动所致。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涉及环保、财政、税务、城管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条块分割、缺乏衔接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四)本位主义严重影响政策执行

有些地方从局部利益出发,对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用活用足,特别是那些易于出政绩,获取上级好感和肯定的政策,执行得及时充分,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理不睬。明明政策对头就是顶着不办或变通执行,中央三令五申教育不能乱收费,下面就变着法子收。国家严格控制滥征农田搞开发,他们就变征地为租地,导致国家的法律政策形同虚设,破坏了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地方政府的执行力面临着市场法则、利益博弈的严峻考验,利益驱动往往消解了地方政府执行力,而尚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低效软弱的执行机制,则造成了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弱化。

执行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地方政府代表当地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因此政府的职能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建立有效政府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共同追求,而政府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政府的执行力来体现,需要良好的执行力作保障。无论是政府组织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还是政府各项职能的履行和实施,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则将一事无成。执行力强的政府其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社会效益好。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一)科学决策并将决策纳入法制轨道

执行是对决策的执行,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执行的好坏,而领导者的决策素质对科学决策起关键作用。如果地方政府领导按照信息准全原则、可行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民主性原则,建立严格的决策程序,科学地确定目标,拟定可行性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优选,这样其所定政策就比较科学,容易实施。对领导决策要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决策者责任制,明确决策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防止乱作为现象产生。

(二)建立权责清晰的高效政府

合理界定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边界,变无限的全能政府为有限的有效政府,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对市场可以有效运作的事务,政府不包揽;企业能够自主经营的事务,政府不插手;社会可以办理的事务,政府不干预。只有这样,政府才有可能集中力量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成为行为规范、廉洁高效、执行有力的社会管理主体。正如北京市那样,将65个执法部门的“权力清单”向市民公示,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市民可以上网查阅。这样能使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市民通过这份“权力清单”可以了解到行政机关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更好地对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进行监督。

(三)建立奖罚分明的责任制

实行责任制,落实地方政府各层级、职级所承担的责任,制定清晰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的执行目标。责任制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责,给权给利都比较容易,但责任追究比较难,如何发现责任,确定责任,追究责任是问责制成败与否的关键。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行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因此“行政首长问责制”必须实行细则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在严厉约束各级行政首长的同时,能藉此激活各级政府施政的积极性。要建立监督和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定和公告公共政策的执行标准、执行程序、执行时效,定期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进行指标测定和民意测评,以群众认同度、群众配合程度、人民满意程度为其衡量标准,并设立行之有效的责任投诉机制,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执行效果进行奖惩。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各级政府的执行力说到底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因此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考核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辞退制度,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公务员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其执行之路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前进,其结果才不会背离党的宗旨。公务员单有执政为民的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执行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必须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作为公务员必须加强学习,才能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明确上级政府的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公务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把握政府政策的“尺度”,使政府好的决策、好的发展战略、终极标准不降低,基本宗旨不走样。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执行政府政策的“速度”,政府的决策与计划在执行中是要讲时效的,抓住了时效性就意味着抓住了机遇。比如外商来投资,符合政策也符合要求,到政府办手续几天内能办的不给办,一拖就是几个月半年,最后,人家等不及跑了,机遇就会丧失。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把握执行政策的“力度”,政府的战略与策略,制度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到位、是否打折扣、是否虎头蛇尾、是否停留在口头上,这都关系政府决策执行能否到位,政府的计划和意图能否得到贯彻执行。公务员的高度自觉性不是自发产生的,既要靠法制法规,又要靠教育、引导、灌输形成。要开展服务意识教育、使命感教育,灌输“便民为民”的思想。公务员还必须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不能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公务员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不负其使命。

(五)地方各级政府领导要树立以身作则风气

思想认识到位、积极付诸行动、领导以身作则是政府执行力的三个内在要求。提高政府执行力关键在领导,各级政府领导如果能以身示范,率先多做少说,对各项工作真抓实干,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就不是一件难事。但有些地方政府领导热衷于上报纸、上电视出风头。他们口号提得很响,但只限于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切实行动”。为此领导要有“公仆”思想,正确地运用行政权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领导首先要去除本位主义,要顾全大局,诱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保证权力干净运行。作为领导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必须做好,要求公务员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且不留余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树立起领导威信,做到令行禁止。作为政府领导必须带头加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要经常深入基层作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原汁原味地在所管辖的地区贯彻落实。同时要关心下属,关心他们政治进步,帮助下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去做好本职工作。

(六)建立电子化办公系统,简化审批程序,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建立政府执行力的电子化保证系统,电子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行政效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会议召开远程化、公文传输电子化、日常办公自动化、窗口业务网络化,用电子政务使政府服务由传统柜台式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加强信息反馈,信息反馈要经常化、制度化,要确保信息沟通的广度、深度和真实度。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信息控制网络,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企业、社会、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公众、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政府的各种信息,从而提高政府执行力。

(七)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执行效益

政府执行力范文篇5

关键词:地方政府;执行力;现状与对策

地方政府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战略方向和“战术行为”实施到位的基石,也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行使公权力的根本。无论多么科学的决策目标与管理目标,缺乏执行力,一则无法落到实处,二则不能让公众受益,政府的公共性与服务性更是无从谈起。政府执行力是党的意志和主张能否实现的关键,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执行力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82个严重违反环评制度的项目,涉及投资1123亿元,都是当地的大项目、大企业,被当地政府视为支柱项目,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其中,不少都得到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一些项目虽然受到环保和其他部门的处罚,却得不到执行。目前不少地方病猪肉、死猪肉、瘦肉精猪肉、注水猪肉等,虽然经过了动检、质检、卫生、工商数道关口,但仍然能神奇般地在市场上公开摆卖。有的地方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在部门和个人利益上兜圈子,实用主义盛行,于己有利就执行,于己无利则任意变通,有的干脆置上级政策于不顾,“我的地盘我做主”,自行其是。有一些地方领导,嘴里喊着“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却任由本地矿难事故连续不断地吞噬百姓生命。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为调控房价发了“八条”和“六条”,但很多地方的房价疯涨仍旧。中央三令五申保护农民工权益,但很多地方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国家号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并投人了大量资金,但2006年污染减排目标依然落空。有一些违法乱纪现象竟然能够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皮底下畅通无阻,这说明政府的执行力很多地方仍然不到位。

(二)执行意识淡薄、执行能力有限

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工作态度不端正,官僚主义严重,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浮躁,逃避困难和责任,布置多落实少,一些任务久拖不决,只会用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或者进行一般号召的简单方法。更有甚者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抓落实。有些地方领导不注意学习,政治素质低,不能理解上级的意图和政策精神,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导致政策贯彻起来“走样”、“变形”。有些地方领导知识水平有限,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不求甚解,或作僵化和教条式理解,思维滞后,凭经验主观片面地理解和执行,政策的尺度总是把握不准,使执行不能正确地体现政策目标,使政策执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比如,中央提出吸引外资,有些地方政府曲解此政策,以为吸引外资就是大办开发区,因而大量侵占农田。这种大搞开发区建设的做法,结果是外商没引进来,土地却被大量闲置。

(三)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不畅

沟通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是对政策目标及相关问题获得统一认识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政策执行机构组织间沟通与协调不畅,就会导致政策难以执行。比如,有些地方假货泛滥,就是由于工商、公安、质监各自为政,没有互通情报,没有建立高效执行信息反馈机制,没有采取统一协调行动所致。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涉及环保、财政、税务、城管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条块分割、缺乏衔接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四)本位主义严重影响政策执行

有些地方从局部利益出发,对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用活用足,特别是那些易于出政绩,获取上级好感和肯定的政策,执行得及时充分,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理不睬。明明政策对头就是顶着不办或变通执行,中央三令五申教育不能乱收费,下面就变着法子收。国家严格控制滥征农田搞开发,他们就变征地为租地,导致国家的法律政策形同虚设,破坏了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地方政府的执行力面临着市场法则、利益博弈的严峻考验,利益驱动往往消解了地方政府执行力,而尚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低效软弱的执行机制,则造成了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弱化。

执行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地方政府代表当地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因此政府的职能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建立有效政府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共同追求,而政府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政府的执行力来体现,需要良好的执行力作保障。无论是政府组织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还是政府各项职能的履行和实施,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则将一事无成。执行力强的政府其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社会效益好。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一)科学决策并将决策纳入法制轨道

执行是对决策的执行,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执行的好坏,而领导者的决策素质对科学决策起关键作用。如果地方政府领导按照信息准全原则、可行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民主性原则,建立严格的决策程序,科学地确定目标,拟定可行性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优选,这样其所定政策就比较科学,容易实施。对领导决策要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决策者责任制,明确决策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防止乱作为现象产生。

(二)建立权责清晰的高效政府

合理界定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边界,变无限的全能政府为有限的有效政府,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对市场可以有效运作的事务,政府不包揽;企业能够自主经营的事务,政府不插手;社会可以办理的事务,政府不干预。只有这样,政府才有可能集中力量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成为行为规范、廉洁高效、执行有力的社会管理主体。正如北京市那样,将65个执法部门的“权力清单”向市民公示,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市民可以上网查阅。这样能使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市民通过这份“权力清单”可以了解到行政机关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更好地对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进行监督。

(三)建立奖罚分明的责任制

实行责任制,落实地方政府各层级、职级所承担的责任,制定清晰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的执行目标。责任制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责,给权给利都比较容易,但责任追究比较难,如何发现责任,确定责任,追究责任是问责制成败与否的关键。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行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因此“行政首长问责制”必须实行细则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在严厉约束各级行政首长的同时,能藉此激活各级政府施政的积极性。要建立监督和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定和公告公共政策的执行标准、执行程序、执行时效,定期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进行指标测定和民意测评,以群众认同度、群众配合程度、人民满意程度为其衡量标准,并设立行之有效的责任投诉机制,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执行效果进行奖惩。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各级政府的执行力说到底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因此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考核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辞退制度,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公务员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其执行之路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前进,其结果才不会背离党的宗旨。公务员单有执政为民的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执行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必须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作为公务员必须加强学习,才能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明确上级政府的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公务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把握政府政策的“尺度”,使政府好的决策、好的发展战略、终极标准不降低,基本宗旨不走样。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执行政府政策的“速度”,政府的决策与计划在执行中是要讲时效的,抓住了时效性就意味着抓住了机遇。比如外商来投资,符合政策也符合要求,到政府办手续几天内能办的不给办,一拖就是几个月半年,最后,人家等不及跑了,机遇就会丧失。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把握执行政策的“力度”,政府的战略与策略,制度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到位、是否打折扣、是否虎头蛇尾、是否停留在口头上,这都关系政府决策执行能否到位,政府的计划和意图能否得到贯彻执行。公务员的高度自觉性不是自发产生的,既要靠法制法规,又要靠教育、引导、灌输形成。要开展服务意识教育、使命感教育,灌输“便民为民”的思想。公务员还必须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不能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公务员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不负其使命。

(五)地方各级政府领导要树立以身作则风气

思想认识到位、积极付诸行动、领导以身作则是政府执行力的三个内在要求。提高政府执行力关键在领导,各级政府领导如果能以身示范,率先多做少说,对各项工作真抓实干,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就不是一件难事。但有些地方政府领导热衷于上报纸、上电视出风头。他们口号提得很响,但只限于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切实行动”。为此领导要有“公仆”思想,正确地运用行政权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领导首先要去除本位主义,要顾全大局,诱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保证权力干净运行。作为领导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必须做好,要求公务员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且不留余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树立起领导威信,做到令行禁止。作为政府领导必须带头加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要经常深入基层作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原汁原味地在所管辖的地区贯彻落实。同时要关心下属,关心他们政治进步,帮助下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去做好本职工作。

(六)建立电子化办公系统,简化审批程序,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建立政府执行力的电子化保证系统,电子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行政效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会议召开远程化、公文传输电子化、日常办公自动化、窗口业务网络化,用电子政务使政府服务由传统柜台式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加强信息反馈,信息反馈要经常化、制度化,要确保信息沟通的广度、深度和真实度。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信息控制网络,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企业、社会、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公众、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政府的各种信息,从而提高政府执行力。

(七)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执行效益

政府执行力范文篇6

关键词:地方政府;执行力;现状与对策

地方政府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战略方向和“战术行为”实施到位的基石,也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行使公权力的根本。无论多么科学的决策目标与管理目标,缺乏执行力,一则无法落到实处,二则不能让公众受益,政府的公共性与服务性更是无从谈起。政府执行力是党的意志和主张能否实现的关键,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执行力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82个严重违反环评制度的项目,涉及投资1123亿元,都是当地的大项目、大企业,被当地政府视为支柱项目,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其中,不少都得到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一些项目虽然受到环保和其他部门的处罚,却得不到执行。目前不少地方病猪肉、死猪肉、瘦肉精猪肉、注水猪肉等,虽然经过了动检、质检、卫生、工商数道关口,但仍然能神奇般地在市场上公开摆卖。有的地方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在部门和个人利益上兜圈子,实用主义盛行,于己有利就执行,于己无利则任意变通,有的干脆置上级政策于不顾,“我的地盘我做主”,自行其是。有一些地方领导,嘴里喊着“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却任由本地矿难事故连续不断地吞噬百姓生命。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为调控房价发了“八条”和“六条”,但很多地方的房价疯涨仍旧。中央三令五申保护农民工权益,但很多地方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国家号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并投人了大量资金,但2006年污染减排目标依然落空。有一些违法乱纪现象竟然能够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皮底下畅通无阻,这说明政府的执行力很多地方仍然不到位。

(二)执行意识淡薄、执行能力有限

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工作态度不端正,官僚主义严重,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浮躁,逃避困难和责任,布置多落实少,一些任务久拖不决,只会用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或者进行一般号召的简单方法。更有甚者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抓落实。有些地方领导不注意学习,政治素质低,不能理解上级的意图和政策精神,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导致政策贯彻起来“走样”、“变形”。有些地方领导知识水平有限,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不求甚解,或作僵化和教条式理解,思维滞后,凭经验主观片面地理解和执行,政策的尺度总是把握不准,使执行不能正确地体现政策目标,使政策执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比如,中央提出吸引外资,有些地方政府曲解此政策,以为吸引外资就是大办开发区,因而大量侵占农田。这种大搞开发区建设的做法,结果是外商没引进来,土地却被大量闲置。

(三)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不畅

沟通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是对政策目标及相关问题获得统一认识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政策执行机构组织间沟通与协调不畅,就会导致政策难以执行。比如,有些地方假货泛滥,就是由于工商、公安、质监各自为政,没有互通情报,没有建立高效执行信息反馈机制,没有采取统一协调行动所致。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涉及环保、财政、税务、城管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条块分割、缺乏衔接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四)本位主义严重影响政策执行

有些地方从局部利益出发,对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用活用足,特别是那些易于出政绩,获取上级好感和肯定的政策,执行得及时充分,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理不睬。明明政策对头就是顶着不办或变通执行,中央三令五申教育不能乱收费,下面就变着法子收。国家严格控制滥征农田搞开发,他们就变征地为租地,导致国家的法律政策形同虚设,破坏了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地方政府的执行力面临着市场法则、利益博弈的严峻考验,利益驱动往往消解了地方政府执行力,而尚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低效软弱的执行机制,则造成了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弱化。

执行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地方政府代表当地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因此政府的职能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建立有效政府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共同追求,而政府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政府的执行力来体现,需要良好的执行力作保障。无论是政府组织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还是政府各项职能的履行和实施,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则将一事无成。执行力强的政府其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社会效益好。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一)科学决策并将决策纳入法制轨道

执行是对决策的执行,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执行的好坏,而领导者的决策素质对科学决策起关键作用。如果地方政府领导按照信息准全原则、可行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民主性原则,建立严格的决策程序,科学地确定目标,拟定可行性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优选,这样其所定政策就比较科学,容易实施。对领导决策要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决策者责任制,明确决策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防止乱作为现象产生。

(二)建立权责清晰的高效政府

合理界定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边界,变无限的全能政府为有限的有效政府,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对市场可以有效运作的事务,政府不包揽;企业能够自主经营的事务,政府不插手;社会可以办理的事务,政府不干预。只有这样,政府才有可能集中力量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成为行为规范、廉洁高效、执行有力的社会管理主体。正如北京市那样,将65个执法部门的“权力清单”向市民公示,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市民可以上网查阅。这样能使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市民通过这份“权力清单”可以了解到行政机关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更好地对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进行监督。

(三)建立奖罚分明的责任制

实行责任制,落实地方政府各层级、职级所承担的责任,制定清晰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的执行目标。责任制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责,给权给利都比较容易,但责任追究比较难,如何发现责任,确定责任,追究责任是问责制成败与否的关键。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行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因此“行政首长问责制”必须实行细则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在严厉约束各级行政首长的同时,能藉此激活各级政府施政的积极性。要建立监督和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定和公告公共政策的执行标准、执行程序、执行时效,定期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进行指标测定和民意测评,以群众认同度、群众配合程度、人民满意程度为其衡量标准,并设立行之有效的责任投诉机制,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执行效果进行奖惩。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各级政府的执行力说到底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因此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考核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辞退制度,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公务员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其执行之路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前进,其结果才不会背离党的宗旨。公务员单有执政为民的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执行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必须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作为公务员必须加强学习,才能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明确上级政府的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公务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把握政府政策的“尺度”,使政府好的决策、好的发展战略、终极标准不降低,基本宗旨不走样。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执行政府政策的“速度”,政府的决策与计划在执行中是要讲时效的,抓住了时效性就意味着抓住了机遇。比如外商来投资,符合政策也符合要求,到政府办手续几天内能办的不给办,一拖就是几个月半年,最后,人家等不及跑了,机遇就会丧失。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把握执行政策的“力度”,政府的战略与策略,制度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到位、是否打折扣、是否虎头蛇尾、是否停留在口头上,这都关系政府决策执行能否到位,政府的计划和意图能否得到贯彻执行。公务员的高度自觉性不是自发产生的,既要靠法制法规,又要靠教育、引导、灌输形成。要开展服务意识教育、使命感教育,灌输“便民为民”的思想。公务员还必须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不能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公务员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不负其使命。

(五)地方各级政府领导要树立以身作则风气

思想认识到位、积极付诸行动、领导以身作则是政府执行力的三个内在要求。提高政府执行力关键在领导,各级政府领导如果能以身示范,率先多做少说,对各项工作真抓实干,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就不是一件难事。但有些地方政府领导热衷于上报纸、上电视出风头。他们口号提得很响,但只限于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切实行动”。为此领导要有“公仆”思想,正确地运用行政权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领导首先要去除本位主义,要顾全大局,诱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保证权力干净运行。作为领导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必须做好,要求公务员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且不留余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树立起领导威信,做到令行禁止。作为政府领导必须带头加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要经常深入基层作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原汁原味地在所管辖的地区贯彻落实。同时要关心下属,关心他们政治进步,帮助下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去做好本职工作。

(六)建立电子化办公系统,简化审批程序,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建立政府执行力的电子化保证系统,电子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行政效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会议召开远程化、公文传输电子化、日常办公自动化、窗口业务网络化,用电子政务使政府服务由传统柜台式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加强信息反馈,信息反馈要经常化、制度化,要确保信息沟通的广度、深度和真实度。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信息控制网络,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企业、社会、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公众、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政府的各种信息,从而提高政府执行力。

(七)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执行效益

政府执行力范文篇7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为促进进步政府执行力活动的顺利开展,水产中心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工作。

1、成立了领导小组。中心主任胡金安任组长,纪委书记潘乃勇任副组长,局机关相关科室及二级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安排部署、组织实施“进步政府执行力活动”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纪委书记潘乃勇同道兼任小组办公室主任。

2、制定了进步政府执行力活动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水产中心开展“进步政府执行力活动”的目标任务、活动范围和方法步骤。通过开展进步政府执行力活动,进一步增强水产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发展意识、大局意识、作风意识、责任意识、效能意识、执行意识,切实解决水产系统存在的执行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工作作风不实等题目,促进行政效能提升,推动工作落实,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学习动员,宣传教育

在进步政府执行力活动的第一阶段,水产中心以进步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熟悉为重点,认真做好宣传材料发放工作。

1、同一思想,精心组织。在全区开展进步政府执行力动员大会结束后,水产中心党委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落实责任,部署开展进步政府执行力的各项工作。7月20日,召开中心机关进步政府执行力动员大会,传达区政府动员会议精神,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同一思想熟悉,积极投身进步政府执行力的活动中来。为加强“进步政府执行力活动”的领导,水产中心成立了进步政府执行力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以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其他职员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式,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及下发了《**区水产中心关于开展进步政府执行力实施方案》,从而确保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

2、突出重点,集中学习。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机关工作作风,转变机关职能,强化服务意识,进步机关工作效率,水产中心结合工作实际,按照进步政府执行力实施方案和学习计划,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将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重点学习了***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精神及李鸿忠省长、李宪生常务副省长在省政府第一次廉政工作暨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中国***党内监视条例(试行)》和《中国***纪律处分条例》、《行政许可法》、《国家公务员法》等内容。通过学习教育,水产系统内干部职工同一了思想,端正了态度,为机关效能建设的开展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3、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学习动员阶段的工作基础上,水产中心切实加强了对“进步政府执行力活动”组织实施阶段的领导,全面落实了责任,坚持注重实效,着眼长效,重点在解决题目、进步素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要求各科室同一思想,团结协作,按照《实施方案》,积极投身到进步政府执行力活动中来。充分发挥进步政府执行力领导小组的指导、监视、协调作用,根据实际情况,着手制定切实可行、便于操纵的各项相关制度,将实践证实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进步政府执行力活动”的成果。

三、查摆题目,整改进步

水产中心在学习进步的基础上,对照“六查六看”,认真查摆在进步政府执行力方面存在的突出题目。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征求意见箱、网上征求意见、中心属各单位书面自查等多种形式,认真查摆在进步政府执行力中存在的题目。其中共发放征求意见表300余份,发放范围:中心所属各单位、各街乡镇人民政府、各街乡镇水产服务中心和渔业养殖大户。通过各种形式共查出四个方面的题目:

一是在政务值守方面:建立和落实了24小时政务值班制度,但也存在个别值班职员素质不高、业务不熟、责任心不强的题目。

二是在执行落实方面:凡是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指示,我中心都果断及时地进行了贯彻落实,严格地讲,个别科室、二级单位对中心党组安排的工作也存在不够积极落实的题目。机关对现有的制度执行落实不够,有的机关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是在工作作风方面:中心机关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个别工作职员吃苦精神不够,作风飘浮,工作不负责,纪律松弛,上班迟到早退等题目。

四是在工作效率方面:也还存在少数工作职员办事拖沓、效率不高,不负责任的题目。五是在大局观念方面:区水产中心在与区委、区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方面是决不含糊的,果断服从区委、区政府的工作大局,但在系统内部,也存在个别科室、职员大局意识不够、团队观念淡薄,工作互相推诿扯皮的题目。六是在服务质量方面:社会对水产工作反映总体良好,从内部严格要求讲,也还存在一些工作程序不够规范的题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查摆出的题目,我局认真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实效,促进行政效能提升。

一是严格治理,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认真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以加强学习作为进步干部职工队伍素质的突破口,坚持每周学习日制度、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保证学习职员、时间、内容落实,切实进步机关工作职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加工作责任感。密切联系群众,创服务型机关。着重进步干部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进本职工作,经常深进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及时了解基层群众的热门、难点题目和实际困难,努力为基层群众服好务。建立完善制度,创高效型机关。主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公然公示制、首问负责制、效能考评制、责任追究制等七项制度。加强反腐倡廉,创廉洁型机关。以“情系民生、勤政廉政”为重点,广泛开展勤政廉政教育,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执法监察、行风建设,不断加大治本抓源头工作力度,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二是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大渔业执法力度。对照《渔业法》、《行政许可制度》及其相关文件,对16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再进行一次清理,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制定审批工作流程图,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报市行政服务中心批准后,采取网站、宣传栏等形式对外公布。通过组织干部职工进一步学习行政法规、组织渔业法规考试,以进步水产干部职工的执法水平,并利用网站、宣传栏等形式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进步全社会对渔业法律法规的熟悉。加大渔业行政执法力度。以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资源治理与保护等执法工作为重点,由中心机关相关科室、渔政站、水产技术推广站分别负责组织检查活动,特别是渔业纠纷调处和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案件查处力度,加强渔政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渔政执法责任体系,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不断进步渔政监察队伍文明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渔业行政治理。认真落实区政府签定的**年水产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各项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分管领导、科室和具体责任人,并加强督办,确保各项责任目标任务的完成。全力抓好渔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渔业板块基地建设规模,做到渔业增效、渔农增收。四是加大“三农”服务的力度。我们将针对渔农的需求,有目的地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培训,进步渔农的科技水平,加快渔业的发展进程。

四、主要成效

1、进步了熟悉。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进步了对开展“进步政府执行力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熟悉,增强了提升效能加强执行力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进步了工作效率。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水产中心机关和二级单位干部职工服务态度逐步改善,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及季节性渔业生产,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树立了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追求圆满的执行理念,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了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3、完善了有关制度。在前一段工作中,坚持把完善有关制度作为重点,进一步细化了科室及每个工作职员的职责范围和任务,修订制作了办事指南,真正做到用制度规范工作,靠明确责任落实工作。

政府执行力范文篇8

政府执行力是维系一个政府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加强政府执行力,有助于政策落实和政府公信力提高。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政府执行力具有永续不竭的动力的根本保证

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与中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现科学发展。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政府的主要领导一定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统筹要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推动地方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提高政府执行力才有永续不竭的动力。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执行力

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完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执法监管的职能,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实行政社分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实行政事分开,转变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能,构建公共服务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方式,简化和规范程序,制定操作规程,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做到透明审批,建设透明政府。

三、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政府执行力

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绩效。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是公众利益的维护程度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有什么样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行为。

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设计从长远看应致力于建立一套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通过有效的绩效信息的提供,引导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从预算的高度约束和提高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推动公共管理型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当前在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达到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政府执行力的目的。

四、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建立高效的政府政策执行机制

将政府行政职能区分为核心职能和次要职能、决策职能和执行职能,并将核心职能、决策职能和监督、控制职能保留在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内,将次要职能和执行职能转移到执行机构承担。执行机构的设立使部门的下属机构获得了充分的自主权,有利于管理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政策执行和服务提供方面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执行性机构的设立不仅会减少公务员的数量,有助于实现小政府的目标,避免了强制性裁员的政治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开支,更好实现“资金的价值”。

将决策与执行分开,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分开,各负其责,政策解释权、修正权在决策者或决策部门,执行机构只有制定实施细则以更好地贯彻执行政策与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能。有利于实现行政执行的公开化、程序化、法制化,建立和完善政府执行机制,提高行政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中国政府可以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类似的制度创新。

在政府执行机制的建立中,还要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信息沟通机制,使信息顺畅,政令通行,有利于对政策执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减少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不确定性,对在执行中出现没有料想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补救。

五、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重要保证

要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实行人大制度改革,使人大代表专职化,并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要保证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地位。这里的专门监督机构是指执政党的纪检部门和政府的监察机关。在目前的双重领导体制下,造成事实上的“上级监督下级太远,同级监督同级太软,下级监督上级太难”的现象发生。要完善社会监督制度。社会监督是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一种非官方监督,它包括各种社会团体(工、青、妇等)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各种群众自治组织的监督、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建议、批评、控告、检举等多种民主监督的形式。要加速社会监督方面的立法或健全社会监督制度,提高社会监督主体的监督地位,让社会监督主体在政策执行监督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为社会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的彰显创造有利的条件和依据。

实行政府政策执行公开化制度。政策执行公开化实质就是要增强政策执行活动的透明度,使政府自觉接受监督。

六、完善政府行政问责制,强化政府执行力

应坚持权力与责任相对应的问责。一个领导干部有多大的权力,就必须对其权力的行使及其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要坚决改变现行责任追究中“追下不追上”,追执行者不追决策者,追当事人不追管理者等现状。政治和道义层面的问责规定与法律法规和纪律条规相衔接。必须坚持公开透明的问责。让民众知情就是对政府的一种有力监督,其前提是事情的全部经过必须公开透明。坚持公开透明,是确保问责制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关键所在。要建立健全“引咎辞职”制度,强化公众问责,从而达到提高监督效率的目的。扩大问责的范围。现今,国家的公共权力掌握在各级政府、机关、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手中,这些公共权力机关(机构、单位)领导干部都应该纳入问责制的适用范围内。问责也不仅仅是对责任事故的处理,不发生事故,也同样有责任,工作责任心差、该作为的不作为、制度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督促检查不力、工作质量和效率低下,同样是问责的内容,同样需要有人对此负责。

通过问责制的建立和实施,着重解决工作效能低下、责任意识淡薄、违法行政、政令不畅、治政不严等顽症痼疾,走出以前仅靠个人的责任心干工作、没有制度作保障的老路,促使广大干部职工心中时时处处有工作、时时处处有责任,提升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使其真正恪其职、尽其责、精其术、竭其力,在制度环境下打击落后、保护先进,真正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强化政府执行力。

七、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素质,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基本保障

政策执行者的能力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政策执行的成败,执行主体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有效地执行政策;相反,执行主体的能力不足,则容易导致政策的执行不力。提升政策执行人员素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执行力范文篇9

摘要: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本文将集中论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政府执行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涉及政府执行力的相关方面以及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政府执行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涉及政府执行力的几个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仍然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政策必须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涉及到领会力的方面。如果领会得好,就会适时、适当的放开不必要的管制;反之,就会出现过度放开,甚至是放任企业行为的现象出现,改革的目的是适当放开,但不要理解为放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范围,减少行政审批和放宽规范限制就意味着可以任由企业的主观意识确定其发展方向与意图。

2.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还在于健全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完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加强决策的公示、听证制度,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这就涉及到判断力和实现结合力方面。任何地方政府都必然有其具体情况,如果把上级精神生硬理解并生搬硬套加以应用,那就必然会带来政策执行上的负面效果,要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正确行使政府的执行力,就不能够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不顾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意见武断决策,应该建立合理的咨询和评估机制,加强人民的监督意识并建立公示和听证制度。实现政府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上级精神联系地方实际,这本身就是在加强政府的执行力。

3.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和经济法制建设

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这就涉及到政府执行力的持久力方面。在对上级精神做到良好的领会并加以判断和结合以后,就要矢志不移的贯彻下去,这就需要强大的持久力来保证实现。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依靠的就是行政执法体制的不断完善,做到有法可依。

4.完善对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机制和政府机构设置

强化对决策和执行等环节的监督,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实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这就涉及到纠错能力的培养方面。对于干部的绩效考核就是对其防错和纠错能力的监督。对于机构编制和行政效率的科学管理就是对行政管理全过程的评价和避免错误监督在组织设计上的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就在组织结构上保证了预防和减少政策执行失误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二、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具体措施

1.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强约束性

《行政许可法》通过立法将职能转变的要求转化为强制性的具体规则,这既为各级政府转变职能设定了可供实施和操作的现实渠道和途径,也为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职能转变情况提供了易于识别的判断标准。在政策执行与法律实施之间构建了有效的纽带,从而把上级精神的导向性、软约束性与法律的明确性、强制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政策执行的操作性和监督性,也保证了其长效性和持久性。

2.必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法治化

1988年改革开始实行“三定方案”,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对行政机关的职能界定、内部机构设置和编制规模都有很大的制约,但“三定方案”毕竟既不是法律,也不是法规,中央多次提出的“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织、工作程序的法定化”的任务。因此,我国今后的政府执行力的加强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通过法律程序进行,改革的成果更应上升为法律规范,以保证成果的可持续性。

3.明确改革的有限目标,合理安排、有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受到现实性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在中央和地方,改革所能达成的目标是有限的,不能指望通过模式化的改革解决所有的问题,满足所有的需求。政府改革会更多地向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方面倾斜,但限于各级政府财力以及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这就需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原则,合理安排、有序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努力加强结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对于能够给企业、基层和社会公众带来实惠的一些领域的政策执行,要优先考虑。

4.加快建立绩效预算制度与绩效审计制度

政府执行力范文篇10

关键词:地方政府;执行力;现状与对策

地方政府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战略方向和“战术行为”实施到位的基石,也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行使公权力的根本。无论多么科学的决策目标与管理目标,缺乏执行力,一则无法落到实处,二则不能让公众受益,政府的公共性与服务性更是无从谈起。

政府执行力是党的意志和主张能否实现的关键,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执行力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82个严重违反环评制度的项目,涉及投资1123亿元,都是当地的大项目、大企业,被当地政府视为支柱项目,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其中,不少都得到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一些项目虽然受到环保和其他部门的处罚,却得不到执行。目前不少地方病猪肉、死猪肉、瘦肉精猪肉、注水猪肉等,虽然经过了动检、质检、卫生、工商数道关口,但仍然能神奇般地在市场上公开摆卖。有的地方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在部门和个人利益上兜圈子,实用主义盛行,于己有利就执行,于己无利则任意变通,有的干脆置上级政策于不顾,“我的地盘我做主”,自行其是。有一些地方领导,嘴里喊着“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却任由本地矿难事故连续不断地吞噬百姓生命。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为调控房价发了“八条”和“六条”,但很多地方的房价疯涨仍旧。中央三令五申保护农民工权益,但很多地方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国家号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并投人了大量资金,但2006年污染减排目标依然落空。有一些违法乱纪现象竟然能够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皮底下畅通无阻,这说明政府的执行力很多地方仍然不到位。

(二)执行意识淡薄、执行能力有限

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工作态度不端正,官僚主义严重,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浮躁,逃避困难和责任,布置多落实少,一些任务久拖不决,只会用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或者进行一般号召的简单方法。更有甚者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抓落实。有些地方领导不注意学习,政治素质低,不能理解上级的意图和政策精神,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导致政策贯彻起来“走样”、“变形”。有些地方领导知识水平有限,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不求甚解,或作僵化和教条式理解,思维滞后,凭经验主观片面地理解和执行,政策的尺度总是把握不准,使执行不能正确地体现政策目标,使政策执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比如,中央提出吸引外资,有些地方政府曲解此政策,以为吸引外资就是大办开发区,因而大量侵占农田。这种大搞开发区建设的做法,结果是外商没引进来,土地却被大量闲置。

(三)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不畅

沟通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是对政策目标及相关问题获得统一认识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政策执行机构组织间沟通与协调不畅,就会导致政策难以执行。比如,有些地方假货泛滥,就是由于工商、公安、质监各自为政,没有互通情报,没有建立高效执行信息反馈机制,没有采取统一协调行动所致。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涉及环保、财政、税务、城管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条块分割、缺乏衔接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四)本位主义严重影响政策执行

有些地方从局部利益出发,对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用活用足,特别是那些易于出政绩,获取上级好感和肯定的政策,执行得及时充分,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理不睬。明明政策对头就是顶着不办或变通执行,中央三令五申教育不能乱收费,下面就变着法子收。国家严格控制滥征农田搞开发,他们就变征地为租地,导致国家的法律政策形同虚设,破坏了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地方政府的执行力面临着市场法则、利益博弈的严峻考验,利益驱动往往消解了地方政府执行力,而尚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低效软弱的执行机制,则造成了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弱化。

执行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地方政府代表当地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因此政府的职能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建立有效政府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共同追求,而政府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政府的执行力来体现,需要良好的执行力作保障。无论是政府组织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还是政府各项职能的履行和实施,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则将一事无成。执行力强的政府其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社会效益好。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一)科学决策并将决策纳入法制轨道

执行是对决策的执行,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执行的好坏,而领导者的决策素质对科学决策起关键作用。如果地方政府领导按照信息准全原则、可行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民主性原则,建立严格的决策程序,科学地确定目标,拟定可行性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优选,这样其所定政策就比较科学,容易实施。对领导决策要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决策者责任制,明确决策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防止乱作为现象产生。

(二)建立权责清晰的高效政府

合理界定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边界,变无限的全能政府为有限的有效政府,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对市场可以有效运作的事务,政府不包揽;企业能够自主经营的事务,政府不插手;社会可以办理的事务,政府不干预。只有这样,政府才有可能集中力量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成为行为规范、廉洁高效、执行有力的社会管理主体。正如北京市那样,将65个执法部门的“权力清单”向市民公示,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市民可以上网查阅。这样能使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市民通过这份“权力清单”可以了解到行政机关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更好地对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进行监督。

(三)建立奖罚分明的责任制

实行责任制,落实地方政府各层级、职级所承担的责任,制定清晰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的执行目标。责任制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责,给权给利都比较容易,但责任追究比较难,如何发现责任,确定责任,追究责任是问责制成败与否的关键。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行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因此“行政首长问责制”必须实行细则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在严厉约束各级行政首长的同时,能藉此激活各级政府施政的积极性。要建立监督和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定和公告公共政策的执行标准、执行程序、执行时效,定期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进行指标测定和民意测评,以群众认同度、群众配合程度、人民满意程度为其衡量标准,并设立行之有效的责任投诉机制,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执行效果进行奖惩。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各级政府的执行力说到底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因此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考核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辞退制度,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公务员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其执行之路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前进,其结果才不会背离党的宗旨。公务员单有执政为民的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执行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必须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作为公务员必须加强学习,才能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明确上级政府的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公务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把握政府政策的“尺度”,使政府好的决策、好的发展战略、终极标准不降低,基本宗旨不走样。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执行政府政策的“速度”,政府的决策与计划在执行中是要讲时效的,抓住了时效性就意味着抓住了机遇。比如外商来投资,符合政策也符合要求,到政府办手续几天内能办的不给办,一拖就是几个月半年,最后,人家等不及跑了,机遇就会丧失。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把握执行政策的“力度”,政府的战略与策略,制度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到位、是否打折扣、是否虎头蛇尾、是否停留在口头上,这都关系政府决策执行能否到位,政府的计划和意图能否得到贯彻执行。公务员的高度自觉性不是自发产生的,既要靠法制法规,又要靠教育、引导、灌输形成。要开展服务意识教育、使命感教育,灌输“便民为民”的思想。公务员还必须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不能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公务员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不负其使命。

(五)地方各级政府领导要树立以身作则风气

思想认识到位、积极付诸行动、领导以身作则是政府执行力的三个内在要求。提高政府执行力关键在领导,各级政府领导如果能以身示范,率先多做少说,对各项工作真抓实干,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就不是一件难事。但有些地方政府领导热衷于上报纸、上电视出风头。他们口号提得很响,但只限于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切实行动”。为此领导要有“公仆”思想,正确地运用行政权力,更好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领导首先要去除本位主义,要顾全大局,诱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保证权力干净运行。作为领导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必须做好,要求公务员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且不留余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树立起领导威信,做到令行禁止。作为政府领导必须带头加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要经常深入基层作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原汁原味地在所管辖的地区贯彻落实。同时要关心下属,关心他们政治进步,帮助下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去做好本职工作。公务员之家

(六)建立电子化办公系统,简化审批程序,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建立政府执行力的电子化保证系统,电子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行政效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会议召开远程化、公文传输电子化、日常办公自动化、窗口业务网络化,用电子政务使政府服务由传统柜台式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加强信息反馈,信息反馈要经常化、制度化,要确保信息沟通的广度、深度和真实度。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信息控制网络,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企业、社会、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公众、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政府的各种信息,从而提高政府执行力。

(七)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执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