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1:21:21

政府职能范文篇1

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6年多了。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从改革时间和力度来看,无疑,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是先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然后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原有的政治体制发生尖锐矛盾时,政治体制改革才被提到日程上来。从我国改革过程来看,也是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战略是符合国情的,更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道路。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机构改革比较大的有过三次:1983年、1988年、1993年。这几次改革在当时的条件下难度是很大的,可以说成效甚微,出现了改革———精简———膨胀的局面,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力度不大。政府职能不转换必然在改革———精简———膨胀的怪圈中恶性循环。这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改革之初从根本上说是在计划经济的总框架内进行渐进式调整,政府机构或政府职能对经济发展的阻力还不大,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矛盾还不尖锐。虽然企业与政府存在着一些矛盾,但企业还离不开政府,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势不强劲。其二,理论上还没成熟,理论上处于探索阶段,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规律性认识还不足。我们中央党校在80年代中期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所,并办了一个刊物,后来有所变动,但研究没有停止。现在时机成熟了,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加大研究和改革的力度。其三,政府需要有权威,但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政府难以放权,按新体制要求,该管的未能管好,不该管的管起来不放,这实质上是政府职能错位。1993年改革力度大一些,主要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推动,但这次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转换政府职能。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权责关系暂不规范,以致在一些领域政府权力无限大,责任可以无限小,加之受利益驱动导致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协调性问题成了最紧迫的课题,特别是一些领域的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于是有了十五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九届人大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以及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机构和人事体制的改革。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也就是说,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二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可以说是各国改革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改革来很好地解决个问题,使两种体制改革协调起来。

二、转换政府职能的原则

转换政府职能,必须有几条原则,讨论起来才能形成共识。第一条原则,转换政府职能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要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亡党亡国的一个根本教训就是改革受“新思维”的误导,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政治体制改革也好,转换政府职能也好,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讲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搞西方的三权分立,不能搞多党制。第二条原则,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这是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的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调整的目的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发展经济。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或转换政府职能就是失败的。第三条原则,我们改革必须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拥护,要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归根到底,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人民群众理解和拥护了,才能参与和支持改革,我们的改革才有群众基础,才能顺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扩民主,转换政府职能的实质就是要消除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这也是小平同志讲的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第四条原则,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稳定是改革的前提,政治稳定了,社会安定了,没有其它干扰,上下齐心协力,才能搞好改革。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本不可能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很复杂,很敏感的问题,搞不好会出乱子,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第五条原则,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整个改革以及改革的全过程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一个根本原则。因此转换政府职能的过程和政府新职能的确立,要充分体现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体现党的监督和领导。决不能以转换政府职能为名削弱或损害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不仅要体现在路线上、思想上,而且要体现在组织上,要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转换政府职能的条件和要求

条件主要有两个:一要解决政企分开。二要解决党政分开。也就是说对下要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对上要解决党政分开的问题。政企分开已经讲了好多年,理论界也作了很多探讨,我想这个问题主要解决政府从作为直接投资者和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这个地位撤出来。企业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全权全责地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搞好;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具体说,政府要为经济发展提供三种环境:一个是市场环境,政府要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另一个是市场体系,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推进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使企业的生产要素与经营活动,都能在市场条件下有效运行;再一个是市场规则,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市场规则。当然政府还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技术环境。党政分开。小平同志多次讲过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党政分开。我认为党政分开主要是党委要主动理顺党政职能,不要以党代政,党委不要直接干预政府的日常工作。执政党主要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并采取措施监督和保证方针政策的贯彻实行。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政府则要遵循党的路线、方针,认真履行职责。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政府职能的转换方能到位。转换政府职能的要求,主要是中央提出的精简高效。精简首先是简政,其次是减机构,然后减人,这样以最必要的人办最必需的事,才能达到高效。前几次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简政。政府职能没改变,而且有扩大趋势。这次是简政减机构减人,抓住了要害。机构多,人多必然是没事找事,结果为下边造成危害。精简是高效的基础,也是结果。高效,我想主要是减少环节,办事质量高速度快,服务周到。精简高效有个中间环节,中间环节就是克服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危害很大,机构精减了如果仍然是官僚主义,精减了也不能高效。克服官僚主义党委要作两方面的事情。首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党委根据中央的精神也可以制定符合本地的政策,这样可以规范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从政策和制度上防止官僚主义。第二是组织建设。着重作好培养、选拔、监督干部的工作,严格组织纪律,健全决策和办事程序,从根本上铲除官僚主义的产生。

四、转换政府职能的措施和途径

政府职能范文篇2

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6年多了。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从改革时间和力度来看,无疑,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是先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然后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原有的政治体制发生尖锐矛盾时,政治体制改革才被提到日程上来。从我国改革过程来看,也是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战略是符合国情的,更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道路。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机构改革比较大的有过三次:1983年、1988年、1993年。这几次改革在当时的条件下难度是很大的,可以说成效甚微,出现了改革———精简———膨胀的局面,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力度不大。政府职能不转换必然在改革———精简———膨胀的怪圈中恶性循环。这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改革之初从根本上说是在计划经济的总框架内进行渐进式调整,政府机构或政府职能对经济发展的阻力还不大,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矛盾还不尖锐。虽然企业与政府存在着一些矛盾,但企业还离不开政府,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势不强劲。其二,理论上还没成熟,理论上处于探索阶段,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规律性认识还不足。我们中央党校在80年代中期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所,并办了一个刊物,后来有所变动,但研究没有停止。现在时机成熟了,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加大研究和改革的力度。其三,政府需要有权威,但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政府难以放权,按新体制要求,该管的未能管好,不该管的管起来不放,这实质上是政府职能错位。1993年改革力度大一些,主要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推动,但这次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转换政府职能。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权责关系暂不规范,以致在一些领域政府权力无限大,责任可以无限小,加之受利益驱动导致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协调性问题成了最紧迫的课题,特别是一些领域的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于是有了十五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九届人大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以及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机构和人事体制的改革。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也就是说,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二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可以说是各国改革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改革来很好地解决个问题,使两种体制改革协调起来。

二、转换政府职能的原则

转换政府职能,必须有几条原则,讨论起来才能形成共识。第一条原则,转换政府职能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要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亡党亡国的一个根本教训就是改革受“新思维”的误导,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政治体制改革也好,转换政府职能也好,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讲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搞西方的三权分立,不能搞多党制。第二条原则,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这是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的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调整的目的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发展经济。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或转换政府职能就是失败的。第三条原则,我们改革必须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拥护,要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归根到底,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人民群众理解和拥护了,才能参与和支持改革,我们的改革才有群众基础,才能顺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扩民主,转换政府职能的实质就是要消除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这也是小平同志讲的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第四条原则,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稳定是改革的前提,政治稳定了,社会安定了,没有其它干扰,上下齐心协力,才能搞好改革。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本不可能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很复杂,很敏感的问题,搞不好会出乱子,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第五条原则,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整个改革以及改革的全过程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一个根本原则。因此转换政府职能的过程和政府新职能的确立,要充分体现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体现党的监督和领导。决不能以转换政府职能为名削弱或损害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不仅要体现在路线上、思想上,而且要体现在组织上,要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三、转换政府职能的条件和要求

条件主要有两个:一要解决政企分开。二要解决党政分开。也就是说对下要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对上要解决党政分开的问题。政企分开已经讲了好多年,理论界也作了很多探讨,我想这个问题主要解决政府从作为直接投资者和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这个地位撤出来。企业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全权全责地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搞好;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具体说,政府要为经济发展提供三种环境:一个是市场环境,政府要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另一个是市场体系,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推进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使企业的生产要素与经营活动,都能在市场条件下有效运行;再一个是市场规则,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市场规则。当然政府还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技术环境。党政分开。小平同志多次讲过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党政分开。我认为党政分开主要是党委要主动理顺党政职能,不要以党代政,党委不要直接干预政府的日常工作。执政党主要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并采取措施监督和保证方针政策的贯彻实行。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政府则要遵循党的路线、方针,认真履行职责。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政府职能的转换方能到位。转换政府职能的要求,主要是中央提出的精简高效。精简首先是简政,其次是减机构,然后减人,这样以最必要的人办最必需的事,才能达到高效。前几次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简政。政府职能没改变,而且有扩大趋势。这次是简政减机构减人,抓住了要害。机构多,人多必然是没事找事,结果为下边造成危害。精简是高效的基础,也是结果。高效,我想主要是减少环节,办事质量高速度快,服务周到。精简高效有个中间环节,中间环节就是克服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危害很大,机构精减了如果仍然是官僚主义,精减了也不能高效。克服官僚主义党委要作两方面的事情。首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党委根据中央的精神也可以制定符合本地的政策,这样可以规范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从政策和制度上防止官僚主义。第二是组织建设。着重作好培养、选拔、监督干部的工作,严格组织纪律,健全决策和办事程序,从根本上铲除官僚主义的产生。

四、转换政府职能的措施和途径

政府职能范文篇3

政府职能虽然经历了多次调整,但由于中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在现实中依然顽固地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运作和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群众、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尽快转变职能,是各级政府做好本职工作,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1.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政府作为国家机器属于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其职能也要适应这个变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具有客观必然性。

2.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职能是机构设置的前提,决定机构;机构是职能的载体,体现职能;政府的职能是通过政府机构来实现的,只转变职能而不改革机构,职能也不可能真正转变。因为旧的机构存在一天,就要继续行使其职能,所以转变职能必须相应地改革机构。而机构的改革又必须根据职能来确定,如果职能尚未确定,管理方法也未改变,精简以后的机构还会再度恢复和膨胀。因此,只有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才能为机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机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3.转变政府职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的管理形式和职能发生了极大的转化,越来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我们的政府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而该管的又没管好,这样就不仅要靠增设机构来完成日益繁杂的工作,使机构越设越多,而且压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要发生明显的变化,有的将要消失、有的将要转移、有的将要加强,管理范围、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都要发生变化,由过去把主要精力放在订指标、批项目、分物资逐渐转到通过计划的和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管理、检查、指导和调节方面来。使企业真正成为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独立企业法人。

4.转变职能是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必然。政府机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除了要适应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外,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行政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自身的客观规律也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掌握,政府机构转变职能,实际上是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的一个步骤。因为,只有转变职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机构臃肿、运转不灵、工作效率低的弊端。

二、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提出要改变政府职能,并做出了不小的探索和努力,但就结果来看,离和谐社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政府职能认识不清。我国的政府管理模式来源于前苏联,政府包揽所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现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只需要管理那些社会需要而其自身管不了或无人管的社会公共事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事务则由他们根据国家法律和行业规定自主处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分不清哪些事务该政府管,哪些事务不该管。他们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除上级明文规定不管的事务外,所有社会事务都要管,认为这样做十分妥当,不会出现管理真空。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留恋权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权力的留恋使市场机制难起推动作用。因为这种权力可以给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带来利益,失去这些权力,就意味着失去某些既得利益。市场同权力竞争,结果是力不从心,权力通常占据上风,致使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这样,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同时产生腐败。

3.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不健全。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社会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是否健全密切相关。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先天不足,因而所有的事务必须由政府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也日益完善,且表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社会功能越齐全;相反在一些落后地区,因社会自身功能不全,严重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速度。在发达地区可以交由社会管理的事务,在落后地区还必须由政府统管起来,这反过来又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发育。

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国民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行,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讲,政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的要求。一是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行政工作效率不易衡量,担心职能转变会引起负面影响。二是对政府职能只有大致了解,对本层级、本区域、本部门应履行的职责缺乏科学的认识、清晰的界定。不知道哪些职权应归还社会,哪些职能应得到加强。三是等待观望,不敢创新。虽然他们也赞成转变政府职能,但行动上却等待观望,希望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照抄,缺乏创新意识,也不愿主动探索。四是胸无大局,思考问题往往从小集团、或个人私利出发,对既得利益不愿放弃。五是为人民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不负责任,方法简单,方式粗暴。凡此种种都说明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不相适应。

三、转变政府职能的思路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环境,现阶段,我国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应着重实现以下三种转型:

1.实现“效率型”向“效能型”政府转变。转变行政效率一般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之间的比率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行政管理活动的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效能指的是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指管理结果,而效率则是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既定的目标。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用重管理过程的效率理念来衡量政府的行政管理效果,关注更多的是政府管理的过程和投入,片面地追求“效率”。一些政府官员急功近利,“形象工程”思想严重,极少关心政府管理的成本和效能,造成了政府管理成本太高,资源浪费以及效能低下等问题,形成了高成本高速度低效能和高成本低速度低效能并存的行政管理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入,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要求在评估政府管理效果方面,应摒弃传统的效率观念,树立成本——效能的意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和效能型现代政府理念对接,并使对接成本最小化,实现对接效能最大化。

2.“全能型”向“有限型”政府转变。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无所不包,政府成为无所不能的“全能政府”。究其根源,是颠倒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甚至把二者等同起来,没有形成科学的现代政府理念。政府并不等于社会。政府的一部分职责是维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秩序,而秩序是社会的目地。政府只是社会组织的一种,政府从属于社会,政府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存在而产生和存在的,政府必须为社会的利益服务。政府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政府不应凌驾于社会之上,相反,政府应由社会所决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因此,在社会空间中,必然存在着政府无能为力或不应涉足的领域。这就决定了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政府的作用,摒弃政府“万能”理念,树立“有限政府”、“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

3.“指令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的理念对政府官员和社会民众的影响极深。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理念虽然正在由管制向服务转变,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有学者提出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这是在市场本位、社会本位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加入的WTO组织,其本身就是一个以国际市场运行规则为国际贸易有序化运行服务的国际经济调控组织。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根本上摒弃管制观念,变管制和指令为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必须尽快实现政府的服务角色从“统治”的管理走向“服务”的管理。政府要从统治者的身份逐步转变为社会的服务者,从“以统治为中心”的管理走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使政府职能围绕公民、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展开。要使政府职能转向服务,就必须严格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解过去的“全能”框架,同时,培养社会的自治能力,逐步让社会承担起自己管理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加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只有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行为转型,政府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政府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在于要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在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营造一个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各级政府需要高度重视新形式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云川.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河北日报,2008.03.14

政府职能范文篇4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强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求“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流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不仅使我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明确、途径明确、方法明确,同时也使我们强化了“加快”“抓紧”“着力”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重庆自直辖以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明显。改革措施方面,三次行政区划调整,三次改革政府机构,建立完善三级政府、四级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全市统一的财政体制。探索创新方面,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率先推出《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见》;率先建立政务信息公开、重大决策听证、规范性文件审查、行政首长问责等“四项制度”;率先进行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创新和规范行政执法等“三大管理创新”以及市、区县、乡镇“三级改革试点”。中央确定重庆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了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空间和机遇。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提出到2012年基本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体制改革重点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政府职能转变,合理划分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管理权限,整合行政资源。转变政府职能,必须科学审视、合理确定不同层级的政府职能。

第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首先应该承认,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是有它自己的“追求”的,它追求地方收入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确定政府职能、设计政府间关系,这是一个基础。其次,各级政府的行政资源是不同的,它的能力也是不相同的。由于不同层级政府的资源、能力不同,老百姓对它们的诉求是不同的。由此,不同层级的政府,必须根据各级政府的行政资源、可能具有的能力和人民的诉求,合理确定不同层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应该管什么,能够管什么,让它管什么。把不同的事务划归不同层级的政府,每一层级政府都只管理公共事务中的某一部份而不是公共事务的全部。哪些是市级政府的管理事务,哪些是区县政府的管理事务,哪些是乡镇政府管理的事务,哪些是三级政府共同管理的事务。只有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的职能,才能知道政府职能怎么转变,也才能理顺政府的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才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政府的效能。

第二,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责任。每一层级政府的管理范围清晰确定之后,它就应该拥有管理范围内的全部管理权力,并为之建立完整的决策执行组织机构,承担全部的责任。由于政府职能不同,管理权限和责任不同;由于各地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因此,政府的组织机构体系就应该有所不同,要求上下对应的“蜂窝煤”结构是不合理的。不同层级的政府,各管其事,各有其权,各负其责。从纵向看,每一级政府的主管事务都是完整的,它的权力是完整的,责任是全部的;共管或者协管事务的边界、权力和责任是清晰的。从横向看,每一级政府管理的事务只是公共事务中的若干种类,它是不完整的,它的权力和责任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政府放权,并不是权力向下级政府放得越多越好。属于本级政府的管理事务和权限,要坚决管住、管好;属于下级政府的管理事务和权限,要坚决、全部、彻底放给下级政府;属于上下级政府共管的事务和权限,要明晰管理边界和责任。

政府职能范文篇5

在政绩考核方面,我们有经验,但也有教训。计划经济时期,上级重产值,轻效益。于是下级就不惜代价,追求产值。为了增加产值,拼命上项目、铺摊子。人们今天所批评的那些盲目上马现象,其实与"重产值"的考核方法不无关系,"政绩工程"成为典型的"害人工程"。再有,就是数字造假。由于上级要看产值,比数字。于是,下级能借到钱的,纷纷上项目;借不到钱的,就做数字文章。数字造假,当官的是得了好处,可群众却苦不堪言。

对政绩考核,确有研究的必要。所谓政绩,即政府的业绩。这个问题,显然与政府职能有关。考核政绩,必须先弄清政府的角色,对政府职能予以准确定位。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政府的职能主要有四个:保证国家安全、维护司法公正、弥补市场失灵、保护和帮助贫困人员。维护国家安全和司法公正,这样的工作必须由政府来做,因为除政府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能承担起这些职责。

市场失灵,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信息不对称;一是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优胜劣汰规律失灵。而公共产品导致市场失灵,原因在于它的消费没有排他性,张三使用不影响李四使用。因此,公共产品收费很困难。所以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来提供,由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

政府职能范文篇6

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三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当前,奉节县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全县上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湘鄂渝陕边区经济中心的必然要求,也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求真务实精神贯穿到“优化决策、规范执行、完善监督”的工作中去,推动奉节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求真务实,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在优化政府工作决策上下功夫。决策是行动的指南,是工作的先导,只有在决策上坚持求真务实,才能在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要确立科学的决策理念。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因此,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的决策理念。结合到具体工作,就是要针对当前奉节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实际,以建设湘鄂渝陕边区经济中心总揽全局,以富民兴夔为己任,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各方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加快富民强县进程。二要遵循客观的决策规律。任何一项决策,都必须严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否则,决而必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于奉节这样一个国家贫困县来说,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富民兴民战略,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但是,如果违背中央关于“五个统筹发展”的精神,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经济增长,这是严重悖于求真务实的错误决策,不仅得不到长足发展,反而会给人民带来灾难。三要制定切实的发展思路。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是一个地方实现加快发展的前提,也是我们用求真务实精神指导决策的具体体现。针对奉节经济水平总体低下、产业萎缩明显、城镇就业压力加剧、资金外流日趋凸现等产业“空心化”和城市“空壳化”问题比较突出的现状,我们依托自身农业、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优势,确立努力构建国内知名旅游胜地、渝东能源工业基地、全国绿色果品强县和库区山地畜牧大县,积极培育特色区域市场体系的发展思路。全县人心齐、干劲足,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以能源、旅游、果品、畜牧、商贸为支柱的县域经济新格局正逐步形成,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得到进一步提高。

坚持求真务实,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在规范政府工作执行上下功夫。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任何一个发展思路、任何一项工作安排,最终要靠执行来实现。一要有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要真正做到转变政府职能,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在干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选人用人的最高纲领,突出解决“选什么人,怎样选人”的问题,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一年多来,我县在村干部调整、乡干部交流和县级部门换届等班子建设方面,始终坚持用正确的政绩观评价干部,始终坚持用高标准、严要求选拔干部,始终坚持把求真务实作为履行选人程序的有力屏障,在“决定因素”上为坚持求真务实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措施。发展思路要实在,工作措施更要实在,这样发展步子才会更坚实,发展速度才会更快。制定工作措施必须着眼于能出实效,用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各项决策执行好,落实好。奉节县要想如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目标,把各项富民政策落实好,必须靠外力、挖潜力、增实力,整合盘活资源,才能加快发展,这是符合求真务实精神的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工作措施。对此,我们要树立项目兴县意识,实施“推引”机制,推出一批好产品,引进一批大项目;本着“你发财、我发展”的原则,拆除一切限制招商引资的障碍,全力打造优惠政策平台、优质服务平台、优良环境平台,让所有投资者都能安心创业、顺心工作、舒心生活。三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的政绩,最终要由实践来证明、群众来评价、历史来检验。作为领导干部,就是要在其位谋其政,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不说空话、假话、大话,对已经锁定的目标,就要顺向推进,狠抓落实,直到成功。要讲党性,讲人品,讲修养,讲胸怀,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老老实实做事,不能浮躁、肤浅、浮夸。我县从切实精简会议、严格控制文件、减少事务活动、改进新闻报道、深入调查研究五个方面着手,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特别是在深入调研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各级领导干部的调研成果已编入《夔州经济战略研究》,融入奉节经济发展。通过转变工作作风,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工作成本。

坚持求真务实,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在完善政府工作监督上下功夫。加强对工作决策和执行的监督,是转变政府工作职能的重要保证,也是优化决策和规范执行的有力手段。一要完善监督机制。传统的监督机构都是决策部门的下属机构,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求真务实,势必导致一些工作决策失误、工作执行不力的不良现象,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改革精神,努力实现监督独立化,全面推行平行监督、外部监督和信息透明等重要监督手段。结合工作实际,我县注重抓好决策社会化、办事公开化、干部管理透明化等多项监督工作,特别是奉节县“12380”干部监督专用举报电话开通后,畅通了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确保各项工作决策的“真”和执行的“实”。二是加强督查督办。制度完善了,还要抓好落实,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狠抓处理落实。我县乡镇和部门较多,管理难度较大,为确保干部办实事、出实绩,确保利民政策真正利民,对于工作中违背求真务实精神的做法,无论情节轻重,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三是化监督为支持。监督只是一种手段,推动工作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坚持求真务实,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大放小,早监督早预防,努力把监督的作用发挥在问题出现之前,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工作中,监督人员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增强监督意识,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尽早发现问题,以求真务实的政治原则把握好监督与支持的尺度。

政府职能范文篇7

“支持开票系统”是SupportTicketSystem的直译,更贴切的译法,应译为“服务注册跟综系统”,若用在电子政务中,则可以译为“政务注册跟踪系统”或“案件注册跟踪系统”。为简便起见,我们在文章中通称为“注册跟踪系统”。

“注册跟踪系统”是“救助台”(Helpdesk)的核心应用系统[3]。这一系统对提供服务的有关各部门及其责任人采取同一标准,记录案件处理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国外许多公司的客户服务都使用了“注册跟踪系统”。例如顾客因手机信号不好给电话公司提出抱怨,公司客户“救助台”就会在系统中注册,将注册号告诉顾客,顾客可以随时根据注册号追询,无论当时经手人是谁,只要“救助台”操作员打开“注册跟踪系统”马上就可以回答客户所有,告知问题原因及处理状态。

这一系统在信息技术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国外一般大公司的IT部门,对全公司职工开设一个“救助台”,任何人遇到机问题,都可以呼叫“救助台”以便得到及时解决。“救助台”的建立和运行有效地保证了整个信息系统的可用性。

信息系统的可用性,或有效性(availability),是信息系统安全三目标之一[4]。信息系统安全三目标是: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当步入信息化时,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中断会严重生活和工作。反之,信息系统缺乏可用性将大大阻碍信息化进程:由于信息系统不可靠,人们就只能依赖传统方式来工作,而信息系统的效益就会大打折扣。例如,一个学校如果信息系统可用性差,则网上的信息无法通知到计算机出故障的职工,故此传统的会议或张贴方式还得维持,这无形中就阻碍了信息化进程。

为了更好地讨论“注册跟踪系统”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让我们以一个可能的政府对公民服务的“注册跟踪系统”来说明其工作原理。

当公民要求政府解决问题时,由于很多时候不能当即解决,因此要注册登记,使公民有一个案件追踪号。公民以后查询时,只要提供案件追踪号,公务员马上就能从系统中调出该案件处理过程和现状的信息,给予解释和答复,也可以将公民提供的新信息,输入到系统中,使政府相关部门及时了解最新变化情况。这也避免了公民每次都必须找到经手人才能跟踪案件。

对于政府而言,该系统内有相关法规和政府部门职责分工的文件汇集,同时有各部门行政人员联系电话等渠道信息。公务员受理案件时,可以先进行相关法律规定的宣传解释,如不能当即解决问题,才进行案件注册,输入案件详细信息包括对方联系方式,然后将案件号指派给相关职能部门。

被指派的相关职能部门随时都可以看到指派给他们的责任案件,他们有几个路径可循:一是解决问题,然后告知立案人,确认对方满意后,将案件处理过程和结果输入系统后,结案;二是处理完本部门该做的事后,将过程和现状输入到系统后,把追踪号指派给下一个职能部门;三是无法解决,将困难和情况输入系统后,把追踪号指派给权力更高的部门;四是按有关规定解决问题完毕,但立案人还不满意,也不意愿结案,则要告知立案人对此案不满的投诉渠道和政府监督机构的电话地址,将过程、结果、建议和立案人意见输入到系统后,将案件号指派给上级部门。

二、“注册跟踪系统”的现代社会应用基础

“注册跟踪系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是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的平台,也为客户提供一个透明的信息沟通渠道。

当代社会人际隔阂现象之一是“客户的危机是专家的常规琐事”。病人到急诊室心急如焚,医务人员却是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病人可能一生就这么一次到急诊室,而医务人员每天接待几十个类似的病人。病人及其家属抱怨毫无人性,医务人员却需要有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按部就班。公民到政府办事也是一样。如公司注册,可能一辈子就一两回,到政府上访,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但办事员见多不怪,照章办事,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于专家或专门部门,而人们碰到的是毫无人性的冷面孔。IT行业中率先用“注册跟踪系统”解决了这一“专家-客户”矛盾,做的客户有求必应、又问必答,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公司-客户关系。我国电子政务完全可以应用“注册跟踪系统”建立以人为本的政府形象,改善政务人际关系。

当代社会人际隔阂矛盾之二是组织内部职权责任冲突: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没有权力解决,有权力的没有能力或精力;或解决了问题的人可能得不到绩效考核认可。造成这种现象的是由于现代业务往往需要跨部门协同处理,而瞬息万变的IT行业不断产生许多原有业务流程设计所没有覆盖的问题,为此现代信息行业公司大力提倡团队精神。而“注册跟踪系统”为创造企业团队文化提供了一个激励机制,并加快了企业的速度,促进内部知识传播,也为内部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要了解解决问题的流程,经理一看“注册跟踪系统”中个案的处理过程便一目了然,里边记载了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包括客户的抱怨和各部门采取的措施和结果。是谁解决的问题,功劳别人拿不走,不管是不是你分内之事。上次处理这类事件的人出差了,经手人可以在系统中搜索出以前如何处理的,结果如何,即可尽快为客户排忧解难。

我们的社会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一个任务需要越来越多的专家和部门协同完成,技术进步和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尤其在IT行业中,这些现代化进程是“注册跟踪系统”应运而生的基础。

三、“注册跟踪系统”在政务中的作用

首先,作为信息系统管理工具,建立“救助台”使用“注册跟踪系统”是保障政府信息系统可用性的有效手段。现在我们政府信息化过程进行大量培训工作,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仅仅靠脱产和业余培训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干中学、在工作中学,而干中学最好的方式是“救助台”形式,一遇到,马上请教救助台,及时解决;如果是和设备问题,救助台分派相关部门专家处理,保障电子政务日常运行。我国信息安全往往只关注信息保密,而忽视了信息系统可用性问题。可用性的保障,是政府信息化建设根本安全保障之一,没有可用性,就无法以信息技术取得传统政务流程。保障信息系统的可用性,才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效益。

第二,由于“注册跟踪系统”是政府相关各个部门共享的信息平台,任何时候立案人和政府内部多个部门都知道此案发生原因和处理过程,以及现在由谁负责,使得案件处理过程对政府内部和立案人都公开透明,因此成为政府内部相互监督和民众监督政府的手段;

第三,“注册跟踪系统”可以促进政府由命令型行政转变到说理协商行政。服务窗口公务员任何时候都应该将立案人的申诉和说理输入系统,并向公民提供关于案件处理过程中依据的相关法规和处理状况,公民不再是消极等待结果而是主动参与行政过程,随时可以提供新情况,并有申辩和说理的途径。

第四是通过告知政策法规和相关部门处理意见,告知投诉与监督部门的相关信息,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行政自由裁量权所侵害,落实了公民的知情权。

第五是激活政务流程再造机制,我国政府行政行为本来就是个案处理多而程序化程度低[5],为了建设执政为民的政府,我们必须消除行政个案处理的时弊,程序化是发达国家政府机构官僚化的惯例,它能有效限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并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并提高行政效率。但程序化和官僚化实际上是成文的固化的政务流程,太多的程序化有可能降低政府制度创新能力,使政府难以应对的迅速变化,尤其是在WTO框架下进行国际竞争的,政府处于一个制度需求大大超过制度供给的时期。“案件注册追踪系统”为老百姓在政府个案处理传统下,提供了一个正常畅通的办事途径,这就使得中国政府的文明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有可能借助电子技术超越发达国家,建造一个有制度供给能力的现代化高效政府。

第六是方便民众。以往民众碰到一个部门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来回奔跑于政府不同部门。现在政府已经为招商引资提供一站式服务,但在精简机构的原则下,政府不可能以传统方式对所有个案都提供一站式服务地点。“注册跟踪系统”就是政府以电子政务方式对所有公民提供的个案一站式服务窗口,公民一旦将案件注册入系统,案件号就在政府各责任部门之间传递,而无需公民逐个部门追问。特别是涉及到部门职责范围之外的案件,注册号可以经由“升级程序”传递到上级部门,免去了公民路途遥远、耗时费财的上访活动。

“注册追踪系统”的管理,一般都辅助以“升级程序”。有几种情况可以激活升级程序:一是积案过多的同类案件,要及时报告上一级主管部门,积案过多证明有制度上的问题,不应该按个案处理而应该建立新的程序来处理,以提高政府效率,这就启动了政务流程再造过程。

二是如果一个案件在某一部门搁置太长(如三个工作日)而没有任何处理过程和现状改变的输入,窗口公务员要按照时滞规则激活“升级程序”,将案件追踪号指派给上一级部门,这样一来,“升级程序“就起到一个内部监督作用,案件不会因为是某部门的“内部事务”而长期搁置。

三是案件在处理中,但长期(如两星期)无法解决,责任部门或窗口公务员就必须将情况报告上一级部门,上级部门可以了解情况,提供必要的支持,调整部门之间的权力与责任,达到政务流程完善进化的目的。由此我们可看出,“升级程序”不单是责任监督机制之一,也是政务流程再造的催化方式之一。

“注册追踪系统”催化政务流程再造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它本身是检验和监督政务实施效果的。只要把案例分类处理,政府很快就可以知道哪一个政务实施有困难,哪一个政务有缺陷,因此可以及时修订或更新政策和调整政务流程,缩短为流程再造进行的调查和规划周期,提高政务流程适应环境变化的再造能力。

“注册追踪系统”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催化政务流程再造,如对于重大案件,尤其是经过升级程序才能解决的案件,案件主要负责人必须在结案后写出报告,案发原因,提出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的具体建议,提出短期、中期和长期解决类似问题的建议,这就把工作在第一线人员的建议有重点有优先地反映给上级。

“注册追踪系统”也是政府服务部门绩效考核的有力工具,政府可以根据案件处理量和处理速度两个指标,不断完善和提高政府内部管理水平。

四、结论

“注册追踪系统”是一个以服务为导向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行政务流程再造的技术切入点。

我国加入WTO以后,政府面临职能转变的巨大挑战[6]。西方国家有许多现代政府形式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西方政府形式的局限性。西方有很多程序化的政务流程,旨在保护公民权益,使得我们看到了建设责任、效率、公平、公正、透明政府的可能性。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还是一个中国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严峻,中国面临的社会和文化变化更频繁,中国要跨越的技术进步台阶更大,由此使得中国政府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按照组织,西方程序化的政务流程更适用于相对稳定的环境,而我国个案处理的政务流程更使用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7]。如果我们为了消除腐败和保护公民权益,不加思考地套用西方程式化政务流程,我们就不但会牺牲政府效率,而且还难以应付我国艰巨复杂任务。把“注册跟踪系统”应用于我国电子政务,就可以在发挥我国以个案处理政务流程的灵活性的同时,建立公平、公正、责任的政府,消除腐败,使我国无需步外国政府演化经历的后尘,而借助电子政务走出一条自己的行政模式。

[1]乌家培,《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加快政务》,王长胜主编《电子政务发展报告》第75页,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对策》,王长胜主编《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第11~1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MatthewLink,《TransformingSupport:FromHelpdesktoInformationCenter》,SIGUCCS’02,Nov.20-23,2002,Providence,RhodeIsland,USA.

[4]国际标准ISO/IEC17799

[5]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基本》第12~29页,出版社,北京2003。

政府职能范文篇8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深远的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转变也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笔者不再就乡镇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加以赘述,就所思考的几方面建议做以简要陈述。

一要从加强乡村班子建设方面转变政府职能。任何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干事创业成效的关键决定于班子建设,乡镇更是如此。乡村两级特别是村级,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班子建设较其它各级部门看显得非常弱化和脆弱。多年来,虽经过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的重视和努力,村级班子整体状况无论从文化程度、年龄结构、为民办事的本领方面都有所提高,并逐步解决了宗族势力、村庄恶霸等在班子内部存在的现象。但由于未从根本上解决其“干部”身份的概念,村干部还是从潜意识上存在思想不积极、工作不上进,甚至只把当干部看作“副业”的现象。因此,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首先要不断提高其待遇,解决老有所养、所医等问题,逐步从根本上解决退职后的心里落差。其次,坚持不懈的抓好“双培双带”和“双联双促”工程,让各种“能人大户”充实到党组织和班子中,这种“能人效应”当前在农村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第三,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组织和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能力,增强班子在群众中的凝聚力,提高战斗力。

二要从转变乡镇干部工作作风上转变政府职能。干部作风是人民群众认识党和国家的窗口,乡镇干部作风在某种程度上已替代了群众心目中党的形象。多年来,由于工作环境及传统对乡镇干部的认识,外界对乡镇干部的误读影响着干部自身认识,加之从催粮要款时代所定型的乡干部就是“硬、狠、实”类型,长时间以来甚至变形为“语气粗俗型,行为放荡型”等,使干部对群众感情淡漠,干部关系恶化,乡镇干部的形象一度被降至前所未有的低层次,这种负面的影响甚至延伸到现在并在一些乡镇中遗存。多年来,党在加强和转变干部作风方面出台了诸多规定,从各方面规范了各级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的从政行为。历经多年农村管理型工作的干部在转变中也初步实现了“蜕变”。但就如何实现全方位为农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实现作风转变还有一些距离,甚至说有很大的距离。笔者通过多年基层工作认为,真正要从根本上实现乡镇干部作风转变,就要从生活上关心农民衣食住行,从感情上尊重农民人格尊严,唯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干群关系,实现作风转变。

三要从提高乡镇干部素质上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国家是党和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长远目标和最终目标,乡镇干部处于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第一线,全面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每个乡镇干部应尽的职责和应拥有的素质,正由于前文所述的干部作风等方面的影响,乡镇干部在业务水平的提高上存在一些实际问题,诸如对有关法律法规一知半解,了解不多,不能合理的用法律手段解决农村矛盾和问题,或对有关政策研究不透,给群众宣传张冠李戴,不能满足群众了解政策的愿望。又比如农业生产知识匮乏,不能提高本区域或本村农业科技水平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干部平时不学习或学习不够所导致的。因此乡镇干部要在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在外参观考察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全方位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四要从加强政府与市场的对接上转变政府职能。通过乡镇近几年的逐步转型,笔者体会最多的一是乡镇政府面对市场变化,缚手无策;二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缺乏一个供农民进入市场的平台。前者强烈的表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自由运行法则,非人力所为,乡镇政府更无力所及。后者则是转型期的政府想积极替农民介入市场,实现好自己的服务功能,总事与愿违,而农民做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则更难进入市场。基于此,很多地方都把协会建设做为搭建这个平台的载体,有些地方取得了成功,但大部分地方协会有名无实,看得见,摸不着,有农户不信任的问题,也有自身运作不到位的方面。笔者认为,搭建好这个平台,首先要规范协会运作,加强服务功能,强化政府引导。其次要在乡镇干部中选拔一批有头脑、懂经济的干部会同农民大户组成专业市场调查队,为农民寻找商机,开发市场。第三是加强产业链条的延伸,在组建龙头企业上搭建平台。

五要从强化部门服务水平上转变政府职能。一是进一步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真正让一些热爱农村、关心农民、熟悉法律及民事调解的人员充实到司法队伍中,确保农村稳定。二是要加强和提高乡镇农技人员的科技水平,让一些农业科技新知识能够尽快推广到农户,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三是提高计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把近些年毕业的医学专业学生充实到乡镇服务所,提高服务所为农村广大妇女服务的水平。四是充实和加强乡镇民政办公室人员,确保低保、五保及困难救助金及时足额发放。五是成立乡镇综合为民服务大厅,集乡镇党政办、民政办、信访办、计生办、司法、财政、医疗合作为一体的综合办公机构,集中办公,当场办理,限时办结,一条龙服务,彻底解决群众进机关办事难的问题。

六要从落实政府为民办实事上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理顺乡镇政府与职能部门的关系,能让乡镇给群众实施的项目尽量让乡镇实施,充分给乡镇一级政府给群众办事的权利。同时,乡镇政府也要积极主动的跑项目,争取资金,解决本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因素,要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和昌河坝精神,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带领乡镇干部群众,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力以赴改变农村基础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搞形象工程,杜绝政绩工程,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以实际行动转变政府职能。

七要从重视关注民生上转变政府职能。关注民生是一个宏大的社会话题,乡镇政府及干部要把关注民生结合到各项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到农村社会当前倾向性和苗头性的社会问题。首先要关心以贫困人口和残疾人为主的弱势群体,并通过切实有效地措施,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自救能力。同时要让农村残疾人病有所医,生活有保障。其次要关心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赡养和教育问题。要在农村倡导尊老敬贤的文明新风尚,实行政府、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第三,千方百计、不折不扣的落实党的惠农政策,让党和国家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千家万户。

政府职能范文篇9

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6年多了。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从改革时间和力度来看,无疑,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是先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然后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原有的政治体制发生尖锐矛盾时,政治体制改革才被提到日程上来。从我国改革过程来看,也是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战略是符合国情的,更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道路。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机构改革比较大的有过三次:1983年、1988年、1993年。这几次改革在当时的条件下难度是很大的,可以说成效甚微,出现了改革———精简———膨胀的局面,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力度不大。政府职能不转换必然在改革———精简———膨胀的怪圈中恶性循环。这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改革之初从根本上说是在计划经济的总框架内进行渐进式调整,政府机构或政府职能对经济发展的阻力还不大,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矛盾还不尖锐。虽然企业与政府存在着一些矛盾,但企业还离不开政府,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势不强劲。其二,理论上还没成熟,理论上处于探索阶段,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规律性认识还不足。我们中央党校在80年代中期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所,并办了一个刊物,后来有所变动,但研究没有停止。现在时机成熟了,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加大研究和改革的力度。其三,政府需要有权威,但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政府难以放权,按新体制要求,该管的未能管好,不该管的管起来不放,这实质上是政府职能错位。1993年改革力度大一些,主要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推动,但这次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转换政府职能。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权责关系暂不规范,以致在一些领域政府权力无限大,责任可以无限小,加之受利益驱动导致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协调性问题成了最紧迫的课题,特别是一些领域的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于是有了十五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九届人大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以及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机构和人事体制的改革。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也就是说,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二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可以说是各国改革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改革来很好地解决个问题,使两种体制改革协调起来。

二、转换政府职能的原则

转换政府职能,必须有几条原则,讨论起来才能形成共识。第一条原则,转换政府职能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要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亡党亡国的一个根本教训就是改革受“新思维”的误导,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政治体制改革也好,转换政府职能也好,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讲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搞西方的三权分立,不能搞多党制。第二条原则,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这是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的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调整的目的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发展经济。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或转换政府职能就是失败的。第三条原则,我们改革必须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拥护,要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归根到底,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人民群众理解和拥护了,才能参与和支持改革,我们的改革才有群众基础,才能顺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扩民主,转换政府职能的实质就是要消除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这也是小平同志讲的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第四条原则,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稳定是改革的前提,政治稳定了,社会安定了,没有其它干扰,上下齐心协力,才能搞好改革。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本不可能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很复杂,很敏感的问题,搞不好会出乱子,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第五条原则,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整个改革以及改革的全过程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一个根本原则。因此转换政府职能的过程和政府新职能的确立,要充分体现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体现党的监督和领导。决不能以转换政府职能为名削弱或损害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不仅要体现在路线上、思想上,而且要体现在组织上,要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三、转换政府职能的条件和要求

条件主要有两个:一要解决政企分开。二要解决党政分开。也就是说对下要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对上要解决党政分开的问题。政企分开已经讲了好多年,理论界也作了很多探讨,我想这个问题主要解决政府从作为直接投资者和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这个地位撤出来。企业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全权全责地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搞好;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具体说,政府要为经济发展提供三种环境:一个是市场环境,政府要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另一个是市场体系,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推进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使企业的生产要素与经营活动,都能在市场条件下有效运行;再一个是市场规则,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市场规则。当然政府还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技术环境。党政分开。小平同志多次讲过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党政分开。我认为党政分开主要是党委要主动理顺党政职能,不要以党代政,党委不要直接干预政府的日常工作。执政党主要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并采取措施监督和保证方针政策的贯彻实行。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政府则要遵循党的路线、方针,认真履行职责。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政府职能的转换方能到位。转换政府职能的要求,主要是中央提出的精简高效。精简首先是简政,其次是减机构,然后减人,这样以最必要的人办最必需的事,才能达到高效。前几次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简政。政府职能没改变,而且有扩大趋势。这次是简政减机构减人,抓住了要害。机构多,人多必然是没事找事,结果为下边造成危害。精简是高效的基础,也是结果。高效,我想主要是减少环节,办事质量高速度快,服务周到。精简高效有个中间环节,中间环节就是克服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危害很大,机构精减了如果仍然是官僚主义,精减了也不能高效。克服官僚主义党委要作两方面的事情。首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党委根据中央的精神也可以制定符合本地的政策,这样可以规范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从政策和制度上防止官僚主义。第二是组织建设。着重作好培养、选拔、监督干部的工作,严格组织纪律,健全决策和办事程序,从根本上铲除官僚主义的产生。

四、转换政府职能的措施和途径

政府职能范文篇10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那么,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呢?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根本出发点:从公共利益出发。这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标志,也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从公共利益出发,强调的是“公共的、公用的、公众的”。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少数政府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部门利益化的现象,行使职权并不完全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是从部门利益出发。这是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背离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我”,指的就是执政者。其意思是说,执政者如果没有私欲,老百姓自然就会淳朴;否则,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另一个问题是,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怎样把握公共利益?或者说,公共利益在哪里?就在多元利益关系的那个“均衡点”。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应在多元利益关系表达和博弈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多元利益关系的均衡点。

职能定位: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前提是要明确政府应当承担什么职能。党的*对政府职能作了四项界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强调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我国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政府基本上是“经济建设型”政府,主要精力用在了参与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不是公共服务上。时至今日,这种惯性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府职能还没有转到公共服务上来。针对这个问题,中央强调,各级政府抓经济发展,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不能包办企业投资决策,不能代替企业招商引资,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三不”,是力求摆脱过去干预经济的惯性羁绊、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要求。

服务内容:建立健全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从世界范围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有限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战以来,一些国家建立了比较成型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三合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转型国家,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借鉴国际经验,从国情出发,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四项基本内容:第一,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第二,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对于发展公共事业性服务,政府责无旁贷。第三,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政府应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切实推动节能减排。同时,还应加快电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中属于商业性的部分交由市场去做,属于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担起来。第四,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对生产安全,企事业单位负有责任,政府也应强化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和监管职责。而消费、食品和药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政府责无旁贷。

服务方式:在不断创新中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大力推广运用电子政务等服务手段,使公共服务更加透明、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