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调研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8:38:49

政府调研报告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篇1

一、瑞典和德国是中产阶级队伍相当庞大的国家

1,瑞典的中产阶级

瑞典现有人口887.8万(截至20*年7月),人口增长率为0.01%,几乎是零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占65.0%,有570万人,其中450万为就业人口,120万为不在业人口.雇员每周工作5天,全年累计工作1.5万小时;每年享受5周的法定有薪假期,在昼长夜短的夏季,大家纷纷到国内外去旅游。女性平均寿命为82.78岁,男性平均寿命为77.31岁,平均每个家庭有1.8个孩子。20*年瑞典人均GDP为2.54万美元,经济增长率为1.8%,通货膨胀率为2.2%,失业率为4.0%,人口城市化率90%。实行9年一贯制义务免费教育,国民识字率为100%,目前瑞典的大学生入学率为60%。显然,瑞典是一个人类发展指数很高的国家。

瑞典王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保持中立,因此并未受战火破坏,这是瑞典的鲜明个性。这种“中庸之道”的文化个性与其中产阶级队伍的形成不无关系,目前瑞典中产阶级的比重占55%(主观认同率高达80%),是世界上中产阶级队伍最庞大的国家之一。瑞典实行发达的私营工商业与比较完善的国营公共服务部门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素以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著称。农业较发达,以畜牧业为主,其粮食和畜产品自给有余。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9%,仅有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瑞典工业高度发达。森林、铁矿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采矿冶金、林业造纸、电力和机械制造四大传统工业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瑞典不断加大研发(R&D)的投入力度,高科技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交通、通讯、医药保健、信息、环保等在世界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拥有爱立信电讯公司、ABB电气公司、沃尔沃汽车公司、伊莱克斯家电公司等大型跨国企业。工业总产值中,机械占45%、林业加工占21%、化工占11%、食品占10%、矿产占7%、其它占6%。这些构成了瑞典庞大中产阶级的经济基础。

20*年,瑞典妇女平均年收入(税前,个人所得税大约平均为30%)为23.5万瑞典克朗(下同),男性平均年收入为30.5万克朗,妇女为男人收入的77%,原因是一些妇女从事的是非全日制工作。瑞典人均年消费11.08万克朗,85%的家庭拥有小轿车,75%的家庭有电脑,50%的家庭有郊外私人别墅,70%的家庭每年出国度假和旅游。普通瑞典市民心目中的中产阶级是一对父母,一对孩子,人均住房面积80平方米。在瑞典,由于工资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高,家里只要有一人正式就业(拥有全日制工作)就可以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平。瑞典雇主税的税率是33%,这是支撑瑞典福利水平的重要财源。

总之,由于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合理,瑞典没有很穷的人,也没有很富的人。瑞典人均收入水平很高,但是没有多少世界级富豪,至于街上偶尔有乞讨者,大多是吸毒成瘾者。

2,德国的中产阶级

德国目前有人口8240万(截至20*年底),其中有750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9%。20*年,德国失业人口为400万;城市化率为80%。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其经济实力为欧洲魁首。德国34%的就业人员从事出口行业的工作。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德国中小企业众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繁荣。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其中中产阶级大约占50%(主观认同率为75%),富人占10%,穷人40%。德国中产阶级的产生和发育与政党运动有关。目前德国的主要政党有:社会、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自由、民主社会主义党、德国的共产党、共和党等。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德国促进中产阶级形成的重要措施.德国的教育由联邦和各州共同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归属于各州。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小学学制4-6年,中学学制5-9年。高等学校享有一定自主权,原则上实行自由入学,对部分学科采取名额限制。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即职业学校书本知识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普及。教师为终身公职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目前德国的大学生入学率为55%。

二,瑞典和德国中产阶级形成的重要因素

1,有培育中产阶级的思想。从历史上来看,德国哲学团体的作用非常重要。由于这个群体既无力推翻他们的社会,又无经济资源去进行一场工业革命,于是他们倾向于集中精力构造社会的思想体系。在德国中上层阶级知识分子中间,他们对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和对科学以及经济进步的好处充满信心,并能与官僚制的行政管理和上层社会的责任意识相互结合。他们的这种态度非常普遍,很适合一个有着如此众多文官的德国政府。德国中产阶级思想家的思想,是世界中产阶级产生的火种。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的社会人受这种哲学思想的启示,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找到一条既不同于美国式的自由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前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的独特道路,他们把这条道路称之为“第三条道路”。其主要特点,就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

其实,“第三条道路”也有一套缜密的思想体系,它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的等诸方面。在这套缜密的思想体系中,的确有一些新颖、有趣的东西,看起来非左非右,实际上是左右逢源。后来,“第三条道路”还提出了“无责任即无权利”、“无民主即无权威”这样一些当今社会新规则,力求在权利与义务之间保持新的平衡。它还提出要为新时代再造政府,要使政府与公民社会(社区、私人、自愿部门)结成合作伙伴关系,要培育一个积极的公民社会。这些都对于推动中产阶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瑞典社会人为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注入了新的内容,实行把市场与社会公正结合起来的政策,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建立起了令世人称羡的福利国家,成为社民党走“第三条道路”的一个成功样板。可以说,“第三条道路”是瑞典和德国中产阶级崛起的思想基础。

2,有扩大中产阶级的运动。要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光有思想还不够,还得有相应的运动。首先,是工人运动,特别是白领的运动,向雇主索取部分剩余价值,使得分配相对合理。其次,是政党运动.在争取执政的过程中,不同的政党都会部分地采取工人运动的某些主张,瑞典和德国的工人运动是有效和温和的。只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他们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工人运动才开始进入低潮。“第三条道路”的实践,核心就是要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建立一个更加融洽的社会。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欧洲社会党是一支引人瞩目的政治力量。是目前能与右翼政党抗衡的最主要的中左翼政治力量代表。**年,一度出现社会党在欧盟15国中的13国成为领导或参与执政的情形,目前则有6个社会党成为领导或参与执政。**年以来,瑞典社民党通过的现行纲领主张“革新”民主社会主义,用在自由平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民伙伴关系的社会,取代在阶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主张以和平的手段对社会进行变革。实现民主自治管理,反对中央过度集权。实行议会制民主,为发展经济愿意同中间党派进行合作。该党主张消除经济权力集中,通过资本积累实行部分集体所有制,将自然资源、信贷机构和个别企业归社会所有或置于社会的控制之下,由全体人民掌握生产的决定权和分配权。瑞典搞了个人投资基金,用法律的形式规定,资本家每一年的利润必须拿出一块交到工人集体的基金会,工人集体的基金会拿这个钱来购买本企业的股份,假如资本家每年有利润,那么工人集体的这个基金会的钱就越来越多,那么购买的股份也就越来越多,到了一定的年限工人集体拥有本企业的股份就会超过第一大资本家,届时工人就可以选一个代表来当董事长,因为这个企业已经是工人集体控股了,这个就叫基金社会主义。现阶段,瑞典加强税收手段,增加国家财政,努力降低预算赤字和国家债务。在社会政策方面,主张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公正分配,人人富裕,人人价值平等,每个公民有权民主地影响社会的发展。

3,有铸造中产阶级的制度。首先,“第三条道路”最引人注目的一项内容,便是它实行的“截富济贫”的福利制度。近年来,对颇让西方政治家感到头疼的福利制度改革,“第三条道路”开出的药方也是“折衷”的。他们接受了新右派对福利国家的某些批评,赞同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资助。为了更好地体现“不劳动者不得食”,克服由福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他们提出了使社会保障制度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的途径,通过减少不利于工作及创造就业机会的税收及罚款,使劳有所得,提高工作中的公正水准。在提供福利服务上更多地发挥地方和第三部门的作用。社会福利开支也将不再是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与其他机构一起通过合作来提供,从而实现由“福利国家”到“福利社会”的转变。目前德国的大部分民众属于中产阶级,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为人民提供了一般性的医疗服务、失业保障以及其他社会需要。其次,在经济方面,“第三条道路”的观点是既不采取自由放任、也不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政府的任务是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发展一种鼓励人们自立而不是依赖税收和福利政策;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以科技知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

4、中产阶级有教养。“教育,教育,再教育”。瑞典和德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教育和培训是“第三条道路”政治家优先考虑的重中之重。他们把教育投资看成是政府的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是社会再分配的一个重要基础。德国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技术、最好的教育体系以及最有成效的经济体系。二战结束以后,进入大学的德国青年人数成长了三倍,而德国的商学院和技术学校则是全球顶尖。瑞典和德国通过普及高等教育造就了中产阶级的后备军,因而,由此产生的中产阶级是非常有教养的,没有那些富而不贵的现象和毛病。

三,当前瑞典和德国的中产阶级现在也面临一些问题

1、能人反映税负太重。据瑞典中间党派人士介绍,瑞典很有可能减免财产税,礼品税和继承税,以便鼓励富有居民将存在国外的资金调回瑞典银行。瑞典首相佩尔松表示,政府会在20*年4月春天的预算中,考虑是否废除这些税收。报告显示瑞典目前滞留在国外的流动资金大约有5000亿瑞典克朗,合560亿欧元,占瑞典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0%,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避税。目前德国经济不景气,社会问题百出,朝野上下怨声载道。随便翻开一份德国报纸,对各类危机的报道充斥版面,除了失业问题、国家债台高筑问题之外,还有教育水平问题、企业破产问题,以及公务员工资待遇问题等等。不少德国人又重新动起移民美、加的旧念。

2、奢侈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进一步降低。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与挑战,瑞典和德国既要保存已有的基本福利保障,维护劳工利益,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又要满足资本的要求,防止资本外逃,保持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就业的增长。这种”两难”的处境迫使政党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理论和政策。他们深感自己的高税收、高福利国家制度破坏自由、影响生产和社会效率,成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他们在政策制定上也不得不偏向自由主义并日益重视市场这只看不见手的作用。德国施罗德目前准备推行的社会保障福利改革,被视为近10年来规模最大的社会改革。当局已经批准了几项改革措施,包括减少建房补贴、提高对领取养老金者的要求和向医生增收商业税等。在这场改革中,德国中产阶级的利益受损,但社会福利享受者(低收入者)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实际上,他们的某些福利反而增加了。在德国,如果承担养家责任者每月的纯收入低于300欧元,这个家庭就可以申请福利救济。这个数字也根据家庭的规模等因素而变化,对单身母亲和残疾者设置的门槛要低一点。如果救济申请得到批准,申请者还得证明自己已经用光积蓄并且卖掉了比较值钱的物品(比如汽车),然后,政府就会负责你的全部房租、部分电话费以及大部分交通费。目前德国人的救济品仍然包括:所租房子的重新装修费,新游泳裤,慢跑服,避孕套,结婚戒指,每年一件新胸罩,熨斗,橡胶鞋,避孕药,洗衣机,新手表,凉鞋,电视机,足球鞋,睡衣,组织孩子生日聚会的费用,有音乐天才的孩子使用的乐器,拖鞋……甚至还有“伟哥”。即使从这些救济品来看,德国的穷人仍然可以过着浪漫的生活。中产阶级的“奢侈”生活就可想而知。

3,缓解高失业对中产阶级的冲击。

目前,德国中产阶级越来越受到失业队伍扩大的负面此,人们现在还是把缓解失业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总理施罗德20*年年初召集的一个“哈茨委员会”提出的《哈茨方案》上。这一方案的核心任务是把联邦劳工署改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服务性机构。该方案指出,联邦劳工署的战略任务是使劳动力市场和经济政策在各个地区实现有效的结合。劳工署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和持续性地使劳动者重新找到工作并预防失业。当前的三项核心任务是协助劳动者寻找工作、为此提供支持、为失业者的生活提供保障。《哈茨方案》是在从原则上承认无法改变目前“劳工贵”、“劳工质量低”现实的前提下,通过改善联邦劳工署的内部运作和组织结构,克服“雇工难”的一种努力。《哈茨方案》的主要内容从20*年1月起得到正式实施。究竟这一方案是否能像最乐观的鼓吹者所描述的那样降低失业人数200万之多,目前朝野各界仍多持怀疑态度。也许正是出于这一原因,哈茨委员会强烈号召“全国各界的专业人士”联合行动起来,共同为克服失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挽救德国中产阶级规模开始缩小的颓势。

四,给我们的启示

党的***报告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蓝图的提出让理论界耳目一新。也就是说,未来中国社会如何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由此,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很有必要。特别是通过对瑞典和德国中产阶级的调研,我们对中国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以下几点新的认识:

1,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相应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讲的,它是国内的相对水平,而不是国际的相对水平和绝对水平。目前,国内一部分社会精英群体在这个认识上有明显的误解。

2,中国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农村人口占61%的情况下实现共同富裕,是难以想象的。

3,中等收入群体主要不是看消费水平,比如德国的中产阶级其贷款规模可以是其收入2.5倍;不是主要看财产的多少,而是看可持续的收入能力。

4,虽然中等收入群体结果表现在收入水平上,但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决定因素在于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5,在企业内部,应该鼓励工人向雇主索取剩余价值,通过三方(政府、工会、雇主协会)协商机制,实现雇主和雇员的社会伙伴关系。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是雇主协会逐渐让步,使得中产阶级规模迅速扩大。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篇2

趋势之一: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

中国继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两次经济增长高峰之后,目前进入第三个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我们原本以为,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粗放扩张阶段的结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买方市场的形成,改革开放以后持续了20年的GDP近10%的年均增长时期已经过去,此后将进入GDP年均增长7%的常规期。但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和中国逐步壮大的消费市场的推动下,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GDP较高增长的周期。

趋势之二:“入世”保护过渡到限期,垄断行业改革到关键点

到20*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已经过三年过渡期,国内大部分产业的保护过渡措施到期、垄断行业的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盈利空间较大的银行业和汽车业首当其冲。

中国的银行今后面对的是国外的强大竞争对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一场输不起的“背水一战”,一向靠政府信誉托底的国有银行,能否在“背水一战”中顺利过关,既是经济也是政治社会问题。

按照我国的“入世”承诺,汽车关税将从20*年的34.2%最终降至20*年25%的底线,降税分三个阶段进行。降税的前景造成汽车减价压力,国产轿车价格将继续呈下降趋势,预计20*年到20*年大部分轿车车型价格将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现已有100多家汽车生产企业,要通过规模效益来降低成本,防止中国汽车行业重走当年电视行业过度竞争的覆辙。

趋势之三: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中国的城市化加速目前已形成巨大的利益驱动力量。但在目前城市化的加速过程中,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出现了大量无地无业农民。加快城市化,最关键的还不是扩展城市漂亮的高楼和绿地,而是加快农民的市民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打破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妥善处理好土地征用争议、农民工利益保护等问题,为中国经济发展保持这一根本的推动力。

趋势之四:老龄化问题逐步显化

我国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有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2%,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35年前,中国儿童对老人的比例是6∶1,但今后再过35年,这个比例会扭转为1∶2。

随着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的养老费问题、医疗问题、照料问题、孤独问题、社会参与问题、精神健康问题等,都会逐步显化。老年人的消费,也会成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市场。

趋势之五:劳动关系的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的虚假短缺

近两年来,随着劳动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企业劳动争议和劳动纠纷事件逐年增加。由于非技术劳工缺乏集体谈判能力和不能落实规范的劳动保护法规,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已经有10多年没有什么增长。20*年在珠江三角洲出现的所谓“民工荒”,实质上是在农民收益有显著提高情况下企业劳动关系紧张造成的对劳动力供给市场的扭曲,工资缺乏吸引力和劳动条件差是普通工人短缺的重要原因,珠江三角洲地区12年来农民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

趋势之六:子女教育费用将对家庭消费倾向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呈逐年走低之势,而教育费用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储蓄意愿,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倾向。

连续数年多项关于城乡居民储蓄目的的调查,子女教育费用都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这并不是很正常的。重视教育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独生子女的情况下,人们更是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子女教育状况与孩子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道路密切相关,但教育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交各种赞助费、择校费、择班费,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也超出了很多居民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平,从而导致居民家庭削减当前消费开支,增强储蓄力度。

目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的竞争仍在使子女教育费用攀高,这会对家庭消费倾向和储蓄意愿产生重大影响。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篇3

一、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实施城乡“低保工程”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市及各(区)市分别建立了由党政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有关部门和社会性团体领导任成员的城乡社会救助领导小组,并在各级民政部门设立了办公室,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市的社会救助工作。在建立和实施城乡低保对象医疗、教育、住房救助等的过程中,既明确了民政部门的管理、协调责任,又明确了财政、卫生、教育、房管等部门的职责,形成了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二是完善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市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作为“三道防线”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对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贫困家庭,分别纳入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了城乡低保的同步运行。同时调高了城乡低保标准,使594户1337人城乡低保对象、6525户11440人农村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明确规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随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各级财力的增长,每三年增长一次。三是完善社会救助经费保障机制。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费用在村级难以落实的实际,将原由村集体负担的供养费用改为以财政供养为主;明确规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教育、医疗、住房专项救助,城市“三无对象”供养等所需经费的来源,由市、区(市)、镇三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列入预算。四是完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完善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设立了求助热线和举报投诉电话,确保了救助渠道的畅通和救助工作的规范化。自实施新的救助管理办法以来,我市共接待求助人员446人次,其中,符合条件得到救助的246人次,累计支付救助资金24万元,帮助17人找到了工作,得到了群众好评。

二、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大力实施“温暖工程”

一是丰富社会救助内容。为切实解决城乡低保对象的现实困难,在切实保障其低保收入的前提下,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医疗、教育、住房救助暂行办法》,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的大病患者、学生及无房户、危房户按规定程序和标准给予医疗、教育、住房救助;对特殊困难群体,开展了法律援助;对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经济适用房的优惠。二是扩展救助制度覆盖面。将救助对象由单纯的低保户扩展到城乡所有的困难群体,使低保、低收入和特殊困难家庭三线并进,得到全面纳入式的救助。三是扩大救助主体参与面。组织和动员各职能部门、社会团体、街道社区及企业,从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入手,分类救助,形成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慈善机构运作”的社会救助大格局。全市设立了“温暖工程基金”,广泛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大力发行福利。先后列支“温暖工程基金”、“慈心一日捐”和福利公益金三项资金1300多万元,对因其它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生活暂时性困难的家庭及学生7200多人,给予了适当救济;各区(市)都设立了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工作站,社区居委会也都设立了捐助接收工作点。目前,全市共设立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站55个、捐助接收点103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社会捐助接收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区(市)、街道还建立了“慈善救助超市”,为城乡贫困群众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发挥了捐赠物品的最大效益。文登市还专门组织了“朝阳工程”救助活动,63个市直单位分别签订了对口救助孤残和流浪儿童的合同。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篇4

一、“政府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问题所在”。在改革攻坚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已成为各种矛盾汇集点,推进政府转型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总书记指出,我国的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政府转型即为其中之一。

(一)从外部大环境上看,政府转型是适应全球化政府改革潮流的需要。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改革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任务更加迫切。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与非盈利组织共同满足公共需求、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实现良好治理的管理活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浪潮的推进下,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掀起了一股大规模的世界性公共管理改革潮流,推动了行政管理从“以政府为中心”向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需求为中心”转变。应该说,公共管理潮流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政府管理模式发生变化的必然反映。对我国而言,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要顺利实现我国的社会转型和升级,政府也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重新明确自己在社会转型期的职责,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比如,不仅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且要不断给社会群体、个体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管理方式上,不仅要简政放权、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更加需要程序公正、依法透明等等。

(二)从国内大环境上看,加快扩大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政府转型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和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

勿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国退民进”市场化改革,我国在重塑市场主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对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市场方面,行政性配置的要素仍较多,这在金融和土地市场方面尤为突出。也就是说,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政府转型密切相关。离开政府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化,不切实解决政府“越位”主导资源配置问题,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可能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只有通过政府转型,才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三)从技术发展动力上看,推进政府转型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各国重塑政府的利器之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推动政府的组织管理,不断对政府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管理和服务模式、工作流程进行改进和调整,建立与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也就是说,把以集中管理、分层结构为主要特色的工业化时代的大政府,转变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型政府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重塑政府的重要方向。比如在新加坡,每一位公民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获取医疗、商务、交通、住房、就业等各类信息和服务。又如美国,通过电子政务构建了一张包罗市、县、州、联邦以及各行业在内的超级政府网络系统。因此,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构造一个适应信息时代的政府,必然需要推动政府转型。

总的来说,加快推进政府转型既是解决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需要,也是消除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的需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实现政府转型的实质性突破,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本质上看,政府公共服务转型是一场大规模的公共治理变革运动,税收治理创新应该是政府公共治理变革的重要内容

(一)政府转型要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公共管理必须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以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公共需求方兴未艾,但公共服务体系仍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弊端,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日益从以前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供给产品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的矛盾”,如何在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是政府转型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政府部门及广大公务员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行政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政府改革,给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为和谐社会提供最坚实的保障。与此相应,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税务部门也要以纳税人为中心,将为纳税人服务和公共服务有机统一起来,优化税收服务机制,改进纳税服务方式,创新纳税服务模式,通过深入创建“服务型税务”等活动,切实促进税务机关职能的转变。

(二)政府转型要以公共管理(行政)为指导。美国学者M.P.托达罗认为,“公共行政是发展中国家最短缺的资源”。我国加入WTO以后,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行使公共权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全社会实行公共管理与社会管理。推动政府转型,必须按照十六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从优化政府公共治理出发,把握公共行政的发展规律,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设置政府的职能、设计政府的运行机制,将政府职能集中于公共服务的提供上来,通过全面推进政府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推动地方政府真正从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为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我们税务部门也要加强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的学习研究,并从税务管理体制、职能、方式、机构、人员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变革,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政府转型要以电子政务为依托。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电子政府几乎在所有发达国家都得到广泛发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也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通过电脑网络系统将政府部门与企业、公民联为一体,节省政府管理成本,并为政府机构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开放创造条件,同时也促使政府系统对信息反应更为敏捷,增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相互支持与合作。与之相适应,税务系统要顺应电子政务的发展潮流,依托“金税工程”建设,加快电子税务发展步伐,促进税务信息在系统内部、在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进行双向传递。要以满足社会对税收公共服务的要求为出发点,通过电子申报、税务网站等途径,深化政务公开,提高办税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增强税务管理的透明度,方便纳税人,切实推动税务机关职能的转变。

(四)政府转型要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为保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还要相应提高公务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治理能力。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尚未破题。从根本上来说,与许多政府系统的工作人员思想不够解放密切相关。对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加强理论宣传,观念更新,以及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等,规范政府行为,为推动政府转型、职能转变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税务系统应该深刻认识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税务部门人力资源的考核,优化税务人力资源的配置,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全面提升干部依法治税能力,为促进税收治理提供全面的智力支持。

三、把政府转型与税收治理密切联系,对深化税务公共行政改革既有深刻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与民主化是当代国际四大潮流,他们交互作用,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快速变化的新世纪。我们的政府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逐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换的。应该看到的是,在这一转型中,我们还缺乏相应的现代管理的理念,政府管理能力和人才结构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政府服务市场经济的观念和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确立。如何完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我们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都在逐步形成共识。税务系统是政府重要的职能部门,在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过程中,不可能置身其外,必须审时度势,在政府改革历史性推进的关键时刻,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出发,进一步理清税务工作思路,积极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全面强化系统的公共服务职能,从而适应社会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

(一)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确立与公共管理相适应的人性化税收服务理念。随着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的变化,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转型和创新,已经成为政府提高建设和谐社会能力的当务之急。公共政策的效果往往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认同和参与程度,这就需要赋予民众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完善公共政策程序,使相关者的利益和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税务管理部门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人性化的税收治理转变,使税收政策的执行以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前提。因为税收政策执行方式的选取直接影响着税务部门的形象,关系到广大纳税人和税务部门的关系。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经常注重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近年来,我国税收政策的执行由过去的强制性手段逐步转向人性化管理,以服务为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管理方式已经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理解和支持,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更加文明治税、人性化管理。

(二)以科学规范的手段构建与税收治理相配套的完善服务体系。随着政府职能转型的逐步深入,政府部门本身成为改革的对象。税务部门要淡化权力意识,充分认识搞好服务才是提高税收治理的重要手段。比如建立明确税收服务的管理部门,以及利用全面的服务考评机制,自上而下科学适用的服务规范和办法,形成科学有效的机制保障等。同时通过建立各类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税收服务中的积极作用,真正将税收服务落到实处。必须承认的是,目前我们的税收服务还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服务硬件虽然有所改善,但服务的软件仍徘徊在礼节性的阶段。由传统的税收监督打击型向税收管理服务型转变,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成果和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喜的是,许多基层国税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不断采取措施、探索路子,深化税收服务。今后的努力目标和方向,应该继续从制度和机制上入手,将税收服务贯穿于科学化的税收治理工作的全过程。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篇5

20**年常石修造船集团公司落户秀山,*年后的20**年底总投资23亿元,从事大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建造的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落户秀山,由此,大项目引进的是是非非再次进入秀山人的议论话题。本文是笔者经过一段时间走访调研后,就大项目引入带来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和观点,抛砖引玉,希望有识之士指正。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发展与稳定

大项目落户,因为利益的种种方面难以均衡造成村民或政府的过激行为不胜枚举。大项目有时象一把双刃剑,在给地方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撕裂了百姓与政府血肉相连的关系,造成民怨纷纷,上访不断的现象。发展是发展了,但稳定却破坏了,因为拆迁、赔偿等问题,有的地方三年、五年还有人在走上访之路。

惠生项目的拆迁工作基本稳步推进,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这是当地政府智慧施政的结果。其经验概括如下:(一)高度重视、借鉴经验。对惠生的拆迁工作,县、乡、社区三级高度重视,县里抽派有拆迁工作经验的、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同志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当中有国土、房管、法律等专业人才,县人大副主任亲自挂帅;社区以党员及在村里比较有威信的老同志成立拆迁工作小组,利用在村民中的影响力作好政策宣传工作;乡里干部分户包干,思想攻坚,狠抓落实。(二)、未雨绸缪,先行沟通。社区在拆迁工作开始前多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党员会议、分行业分小组村民代表沟通小会;县、乡两级分别召开拆迁工作现场会,宣传政策,上下沟通;领导干部逐一走访党员和村民骨干,介绍项目情况,使村民能明白形势,服从大体。由于思想工作过细,能摸清矛盾的主要原因,能即时了解民情,了解群众的诉求,因此能因势利导,稳定群众情绪,尽可能地消除群众对项目的抵触心理,消除矛盾于萌芽状态。前期工作做得扎实,从而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后期杜绝群体性闹事、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打下基础。(三)、村务公开,政策透明。项目建设中的土地款分配、拆迁安置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政策公平与否、透明与否,直接决定群众的情绪。工作组在征地政策处理时,能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对山林、海塘、码头及地面附着物补偿评估结果给予公示,政策透明度高;在土地款培偿比例中,多次召开村民全体会议,考虑周到仔细,公平度较好,从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也充分反映了政府的公心与做好工作的决心。

当前,我市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时间长,推进难度大,惠生项目工作组的许多措施与做法值得各地借鉴。大项目的引入,有的地方一石激起千层浪,状况不可收拾;有的地方春雨润物细无声,官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取决于当地政府的工作艺术。

二、莫衷一是-----赔偿利益分配的争论

征地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利益分配。**社区成立于20**年6月,由原**和**两个自然村撤并而成,全村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惠生项目征用各类土地1397.2亩(其中有耕地、园地、林地、盐田、海涂、养殖水域、居民点及工矿地),岸线1900米,房屋拆迁初步估计145户,坟墓拆迁赔偿安置若干户。集体资产地上建筑物部分有村民五、六十年代的投工投劳款希望得到赔偿。

牵一发而动全身,大项目落户牵动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都希望得到最大的利益补偿,对公共集体资产山林及土地征用款的留置分配方面更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征用补偿款分配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集体的资产被个人承包使用,征地后如何补偿失地农民个人的问题。2、集体资产的资产享受权不明晰、村民成分较复杂,有农业队、妇女队、其他户、外迁户口农户等,土地款分配如何确定分成比例也是个很大的难题。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有项目落户的政府和社区,由于分配问题直接关系到个人与集体、集体内部各种群体之间的利益,稍有不慎,即成为各类争端、纠纷和上访的起源,直接影响地方稳定、干群和谐和项目推进。

**社区在秀山乡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的形式来处理很多复杂的分配问题,政策处理上也充分考虑了当地群众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如土地征用妥善处理了部分政府已收储的盐地的补偿问题,土地款补偿站在全体村民的角度,项目建设和生产中政府和企业一起考虑了对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影响问题,海岸线征用考虑了失海渔民的补偿问题,可以说政府和社区所做的工作几乎是面面俱到,深入人心,因此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拥护,利益分配由莫衷一是转变为异口同声。

在项目拆迁过程中,政府和社区由于没有拆迁赔偿方面很有力的法律依据,很多时侯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呼吁相关部门出台一些政策界定,并能保证监督各地使用政策界定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不使前后不符、亏了前面人;在实际操作中各地更要讲究政策透明,取信于民;土地承包体制进一步完善也是拆迁赔偿工作的基础,只有明晰产权界定、确定土地款分配对象才是做好土地补偿工作的第一步。

三、谁分一杯羹------大项目用工与地方参与

大项目落户,许多土建及分包作业工程是一块很大的蛋糕,本地人及本地企业都想在这块大蛋糕上得到收益,乘地主之便,能否分羹,怎样分羹,是本地人民及政府思考的一件大事。

政府从地方利益最大化考虑,尽量使大项目工程施惠于民,但由于本地企业及本地人在大企业中揽活的思维和能力没有跟上,如果强行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企业反感,会影响招商引资的氛围。

试列举一下想分羹的企业几个特点:

1、一般都属于刚成立的公司,法人代表大多数为归正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无固定职业和经济来源。

2、企业如雨后春笋,一下子注册比较多;企业群体没有合适的领军人物,政府与社区很难进行规范、统一的管理。

3、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弱,而大项目企业对于工程的要求较高,对本地企业没有太多意向。

4、有的企业纯属中介机构,为分羹而成立,企业信誉上缺少可参考性,致使大项目企业分包工程存在一定的商业风险。

秀山乡政府与**社区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大项目用工与地方参与的操作问题,力求争取双赢的目标;社区多次与本地参工企业召开座谈会,呼吁提高素质、倡导诚信守德、探索协调管理。在树立秀山招商引资形象及如何为本地人、本地企业谋福利方面政府与社区走出了有条理性的一大步。

四、渔船悠悠泊何方-----不能赔偿的损失

惠生落户,征用岸线1900米,围填滩涂作为项目建设用地近400亩。这将对**渔民带来三方面的影响:

1、围填区域是近海传统的涨鳗苗和拖虾作业区,围填后将对海洋资源产生很大影响,这些渔船大部分传统作业区域将永久失去。

2、**渔业船只原停泊地在现围填区内,围填后这些船只不能继续停泊,渔船的锚泊将另择他地,对渔民带来很大的不便。

3、原渔民作业上下的码头主要依靠围填区域旁的交通码头,现惠生落户后该交通码头面临搬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渔民的生产作业。

由于上述影响,**渔民向政府提出五方面的要求:

1、对现有失海渔民进行就业培训,并协调落户企业,优先录用符合用工条件的失业渔民,以解决失业渔民的生产出路问题。

2、解决部分仍旧作业的渔业船只停泊问题,选择附近便利区域及建设渔业码头,对放弃作业的船只进行收购或补偿。

3、合理处置现有渔业社的土地、房屋、渔业设施等财产。

4、解决老年渔民养老保障问题。

5、失海渔民生活困难补偿能否从海洋渔业部门收取的海域使用金中提取部分资金。

围填项目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对渔民传统作业区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渔民向政府提出在项目补偿安置中要充分考虑渔民的利益,妥善解决渔民的生产生活出路的要求也无可厚非,但因海域使用权属国有,相比于失地农民损失的补偿,失海渔民的补偿几乎是微乎其微,现在大部分老年渔民的生活困难问题相当突出。

**渔业队现有186人,其中年龄在35——50的有99人,50岁以上的有87人,主要作业区域在近海和黄大洋附近。秀山乡政府对渔民要求中合理的因素,在制定项目拆迁安置补偿方案时,尽可能地进行了统盘考虑,尤其对渔民生活出路问题有了切实的对策措施。

渔船悠悠泊何方?近年来,全市范围内大规模的围海填海项目对渔民的影响问题非常普遍,失海渔民的生活问题应该引起人们和政府的重视。

五、岂能坐吃山空--失地与失海

项目引入,乡、村两级得到了数目可观的征地款、赔款与补偿款,社区、百姓一夜富裕。得到的是巨款,失去的是资源,这笔钱讲得通俗点就是卖地款,卖的是子孙的基业,所以这笔钱有沉甸甸的份量。

由于集体土地款分配方案农村集体提留部分没有刚性规定,农户都争自己的小袋,以法律规定可以对农户作适当补偿为由,互相攀比、上访闹事,在实际操作中,各村普遍将土地款的绝大部分分给了农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集体经济财力不足。

失地与失海,从表面看好象当事的村民个体损失最大,但从实质看、从长期看,社区集体损失更大。没有土地款留置的村或很少留置的村是未来的穷村,是不可能发展集体经济的村,集体经济强则社区强,社区强则保障好,保障好则稳定好,这一系列的因果关系说明在土地款分成留置中集体占大头的重要性。引导村民不分或少分土地款,工作难度虽然很大,但这笔款必须留置,否则就成了座吃山空、卖地无益。

合理利用土地款,首先要做好村民养老保障工作,养老保障是生命的底线,也是稳定的底线,这一步没做好,将使招商引资前功尽弃,且背负千秋骂名;其次要图谋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是土地款保值增值的需要,是对得起子孙后代必做的事。我们不能卖地于今日,座吃山空于今日;要引项目于今日,种摇钱树于今日。所以如何管好、用好这笔款项,使之无愧于先人子孙,是摆在政府和社区面前的一个必做的课题。

六、外来人口如此多--挑战政府管理

大项目落户,一个最基础的改变就是外来人口的迅速增多。常石修造船项目落户,原本只有6000常住人口的秀山在一年内突破了10000人;惠生投产后,20**年底预计常住人口将突破20000人,如此快增速的外来人口将挑战政府的协调管理能力。外来人口一方面是大项目建设的主力军,一方面也是秀山经常性生活消费的大客户。外来人口在促进秀山人丁兴旺、车水马龙的同时,在治安、生活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也在考验政府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

**社区从抓管理、抓治安、重环境入手,积极做好外来人口管理,建立相关计生档案及房屋出租登记入册工作,大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开展平安社会建设,坚决抵制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行生活污水综合治理,绿化环境、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促进社区的全面建设,根据村情实际,和县建设局一起制定修编了《**村总体发展规划》《**社区五年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将社区规划为三个功能区,分别为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和生活居住区,并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改造、增设工作。

七、门前有金山-----社区应该干什么

大项目带来了人流、财流,门前掘出了金山,**社区如何乘地利之便,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这是摆在政府及社区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应该持续思考的课题。

我认为社区应该有以下三点思路:

1、整合资源,繁荣旅游业。**社区有极优的山海资源,旅游业有一定的基础,充分整合本村资源,大力发展渔家乐项目旅游,繁荣旅游业是富村、强村的首策。**海岛旅游经营户规模小、具有灵活性,更能实现个性化服务,从迎合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市场需要出发,开发能使游客走近生态、参与体验的项目,充分渲染海岛渔家风情和特色,如赶海、垂钓、捕捞、加工等活动,让游客体验沿海风情、风光和渔民生活。**有极好的海钓环境,建立海钓基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推介旅游业工作方面,**更要突出海岛特色、山海优势,努力做好打造**旅游品牌。

2、转产转业,发展服务行业。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和作业渔场的减少,渔业劳动力面临着转产转业的困惑,分流部分渔业劳动力,吸纳家庭妇女的劳动力,大力发展服务行业,配套大项目引入也是一块很大的财路。社区可以积极引导村民转产转业,拓宽就业思路,从事商贸餐饮、文化娱乐,开拓运输物流、物业租赁、家政服务、中介培训等服务项目。趁早谋划,勿使财源外流。

3、村级集体经济挑大梁。**村级集体经济较薄弱,可支配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某些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无法正常开展。现在面临大好发展机遇,做好配套惠生、服务惠生的各项准备工作,打好良好的投资发展基础非常重要。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日常饮食成了很大的问题,秀山蔬菜供应严重不足,大棚蔬菜种植应该是一个较好项目;外来人口的居住不但是一个商业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盘活存量土地、整合农房资源,从事物业租赁、家政服务等社区有很大的优势。配套大项目,社区亦可谋划运输仓储装卸服务、建立加油站、液化气供应站、散装水泥供应站等。如此多管齐下、或独强一业,应该能使集体经济摆脱目前的窘境。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村级集体经济在服务大项目中更应挑大梁。

项目落户的地方应以配套大项目发展服务业与抓住人流效应带来的商机拓展致富思路,以上观点具有可参考性。

在近年招商引资的大氛围下,惠生项目落户**只是其中之一,但惠生落户带来的问题与现象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秀山人民在处理落户工作时的许多做法具有可借鉴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日,大项目落户其实是地方之幸、社区之幸。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篇6

一、政府绩效管理的涵义

(一)绩效的涵义

绩效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组织中有不同的涵义。但总而言之,绩效可以划分为个人绩效、组织绩效两个层面。

从个人层面来讲,绩效可以区分为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以“结果”为衡量标准,认为绩效是个人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个人工作成绩的记录。另一种绩效价值取向则重点关注“行为过程”,认为结果取向的绩效观容易滋长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做法,关注过程有助于测评管理者的努力程度以及指挥组织能力。因此,需要重点考虑个人在获取绩效过程中的努力程度。笔者以为,这两种看法均有失偏颇,应该将两种价值取向综合起来。绩效的获取,是个人在行为过程中努力的结果,但是这个行为过程本身就是为绩效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因此不能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

从组织层面来讲,学者们对组织绩效的探讨主要是基于组织绩效是由个人绩效决定的假设。他们认为在制定绩效计划时,组织目标将被分解为部门目标,部门目标又继续被分解为下一级部门目标,最终被分解为个人目标。大多数个人目标实现,意味着部门目标实现,最终意味着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政府绩效的涵义

美国国家绩效评估的绩效衡量小组曾定义绩效管理为:“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他们认为,绩效管理是对公众鼓舞和计划目标进行设定与实现,并对实现结果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这种解释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较大。

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或者说,政府绩效评估是指对政府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与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价和划分等级。

另外,杨红明认为政府绩效不单纯是一个政绩层面的概念,还包括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预期的含义在内。具体而言,政府绩效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三者之中,经济绩效是政府绩效的核心,在整个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稳定增长,是政府绩效的首要指标。社会绩效是政府绩效体系中的价值目标。实现经济绩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绩效,保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居民安居乐业。政治绩效是整个政府绩效的中枢。实现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需要政治绩效作为法律和制度的保证和保障。

二、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

(一)国外政府绩效评估现状

以政府为对象的绩效评估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绩效预算制度,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从此时开始掀起巨大改革浪潮的各国政府重塑运动,强调顾客取向和以结果为导向的政府管理,无一不将绩效评估放在首要位置。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丹麦、芬兰、挪威、新西兰、荷兰等国家都引进并实施了政府绩效评估,并将其视为提高政府的工作绩效,改善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

1.美国。

如前所述,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推行绩效预算制度。1973年,尼克松政府颁布了“联邦政府生产率测定方案”,依据这一方案,有关部门拟订了三千多个绩效示标,由劳工统计局对各个政府部门的工作绩效进行统计分析。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方面,民间对政府绩效评估开始关注,如曾任卡特总统人事改革顾问、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坎贝尔在1990年退休后,创办了名扬欧美的“坎贝尔研究所”,以民间机构的名义对政府展开了大规模的绩效评估活动;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应对20世纪60~80年代政府管理中遭遇的经济、社会、财政、政府信任等一系列危机,开始主动展开政府绩效评估活动。

1993年,克林顿政府颁布了《政府绩效与成果法》(TheGovernmentPerformanceandResultsAct,GPRA),并将其作为国家财政预算改革的举措之一。根据GPRA的要求,美国所有的联邦机构都要制定一个至少包括未来5年工作目标的战略规划,并将战略计划分解成年度执行计划,同时每年都要对年度计划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价,形成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战略规划、年度执行计划、年度执行计划情况报告将提交给国会中相应的专门委员会、美国审计总局以及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各机构的规划制定情况及工作绩效的评估情况将与来年的财政预算分配挂钩。可以说,GPRA试图通过运用财政拨款的杠杆去调节政府部门的工作绩效,其特点正是在于将财政预算与政府绩效紧密结合起来,以帮助政府决策者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决策。GPRA颁布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各政府部门的重视,直到1998年,前副总统戈尔多次强调提高政府绩效的问题,才算得到贯彻和广泛的重视。

2.英国。

1979年,英国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推行了“雷纳评审”,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进行调查评估。雷纳评审针对公共部门中人们相当熟悉并司空见惯的事务提出问题和置疑,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出提高效率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并广泛征询意见。在相关人员对这些方法和措施达成共识后,由被评审单位的负责人组织实施改革的具体措施。1980年,英国环境事务部率先建立了“部长信息系统”,集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估于一体,旨在向部长提供全面、规范的信息。随后,撒切尔政府颁布了“财务管理新方案”,要求政府的各个部门树立浓厚的“绩效意识”。1983年,英国卫生与社会保障部第一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绩效评估方案,在卫生管理部门与卫生和服务系统内实施运用。1987年,著名的《下一步》报告(《改变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方案》),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从政府各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半自治性的“执行局”来承担这种职能,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这些举措又都进一步促进了英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

3.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审计署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对联邦公共部门开展绩效审计。当时主要是适应建立高效率政府的要求,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改善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1997年,议会通过的《1997审计长法案》规定了审计长作为联邦公共部门的外部审计人员,享有对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公司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的权力。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现状

在我国,随着政府目标责任制的推行,政府绩效评估问题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极不成熟。

1.理论研究为主,与政府绩效管理实践脱节现象严重。目前,有关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在学术界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在研究人员当中以高校教师为主体,政府部门的主动参与甚少。高校教师多受西方绩效管理思想的影响,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精辟见解。但是,政府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对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参与甚少。有些政府部门拒绝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数据,造成实证研究方面的停滞,还有的政府人员常常将政府绩效等同于公务员评估。

2.政府绩效管理在评估环节上缺乏科学、明确的评估标准、规范的评估程序。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普适性的政府机关绩效评估、具体行业的组织绩效评估、专项绩效评估。目前,大部分政府部门都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没有标准,自然谈不上评估结果的客观性、有效性。另外,政府部门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评估过程与结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甚至完全表面化而流于形式,使政府绩效评估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3.在绩效评估的形式上趋于单一,缺乏全面有效的监督。目前,政府部门的评估主要以上级对下级的评估为主,政府自评为辅。一般而言,政府首脑只需要获得上级的好评就能够得到提拔,这种绩效管理方式促使其将上级的评估指标摆在第一位,而忽视社会公众的利益与需求。因此,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缺乏社会公众与专家的参与,媒体的监督甚少,不够开放、透明。

三、改进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思考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政治环境,逐步探索、完善、发展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我以为,改进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制度上,为开展政府绩效评估提供立法保障。政府的公共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垄断性,有国家强制力作为支撑。因此,政府绩效的评估不同于工商领域的绩效评估,尤其是对其自身行为的绩效评估,没有法律保障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而且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也是当前国际上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对于我国,当务之急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

2.在思想意识上,树立以公众为本的绩效观。我国过去对政府绩效的评估往往是通过政府内部的工作检查制度实现的,这种制度往往激励被评价的政府官员更多地去琢磨上级政府的检查评估意图,而不是着眼于为本地公民服务。随着政府职能进一步由“管理”转向“服务”,评价政府绩效的参照系不应仅仅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而应该是公众。而且政府管理所追求的经济、效率、效益、服务质量、公众满意程度等,都是从公众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政府绩效的。因此,以公众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有效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必要条件。

3.在评估方法上,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技术、预测技术等作为技术支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政府绩效评估所需的大量数据资料的存储、分析、快速查询得以实现,评估方法更为科学,增强了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可信性。同时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效率,减轻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压力。同时,信息化使政府绩效评估的各种信息得以在网络上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绩效的监督。另外,政府绩效评估的成功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广泛、及时地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从而既满足政府绩效评估的信息需求,又满足政府日常管理工作的信息需求。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篇7

第一,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切实处理好“四个关系”。推行政府绩效考评的目的是推动落实、促进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好绩效观的问题,也就是对什么是绩效、为谁树绩效、如何树绩效和怎么衡量绩效等问题的认识与态度。有什么样的绩效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推行政府绩效考评,必须树立正确的绩效观,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绩效,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既要分析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产业政策、教育科技等社会环境对政绩产生综合作用的客观因素;又要分析各地各部门干部队伍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工作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业务水平、工作作风等对政绩产生直接作用的主观因素,真正把主观和客观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优势,趋利避害,推动工作。二要处理好从政与为民的关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急需的事情做起,不刮风、不攀比,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防止出现一味追求政绩、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真正为群众办实事。三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紧紧抓住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多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创造有形的政绩;又要干当前、想长远,多做一些诸如制度建设、百年树人这样的长远之事,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无形政绩。反对脱离地方实际、投机取巧、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的做法,扎实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四要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不仅要在GDP增长、招商引资、财政收入等方面创造实绩,而且要在社会风气、干部作风、综合治理、信访、社会稳定等精神文明方面创造实绩。要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总协调,注重三大文明的整体推进,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严格遵循考评原则,努力做到“四个坚持”。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只有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减少失误、事半功倍。政府绩效考评同样如此,在推行过程中,必须自觉遵循考评规律,严格按考评原则办事,努力做到“四个坚持”:一要坚持全面系统。做到既考评经济指标,又考评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考评城镇变化,又考评农村发展;既考评发展成果,又考评发展潜力;既考评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考评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要通过对各地各部门的自身条件和外在表现、业务工作和中心工作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全面、系统地反映各地各部门的工作绩效。二要坚持客观公正。客观公正是保证考评结果准确可信的前提,违背了这一要求,就会降低准确度,削弱考评的权威性。要做到“一把尺子衡量、一个标准评价”,以实事求是、一视同仁的态度进行考评,防止和避免主观臆断、掺杂个人因素,更不得打人情分、搞特殊照顾,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公正性。三要坚持民主公开。要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社会评价机制,注重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参与政府绩效考评工作,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政府和政府部门的意见。同时,要增强考评工作的透明度,实行阳光考评,做到考评过程、考评标准、考评结果“三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四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统一。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对能够量化的考评指标,都要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考评对象在性质上的结果。对一些条件不具备、不能用数据反映的指标,也要尽量细化标准,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准确地进行定性描述,作出科学的评价结论。

第三,规范考评操作程序,注意把握“四个重点”。一要保持指标设置的相对稳定性。考评指标体系一经确定,在年度范围内原则上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这样既有利于维护考评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也有利于考评委员会和考评对象在制定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时,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按照“跳一跳够得到”的要求,既自我加压,又符合实际地定位各单位的工作目标。二要保证考评资料的权威性。在考评数据资料的收集上,原则上以统计部门提供的法定数据为准;统计部门不能提供的,可采用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资料或考评专班直接掌握的情况。对一些重要数据,在各地各部门自报的基础上,统计、财政、人事、监察等职能部门要认真审核,既要防止隐瞒不报、留有余地,又要防止掺杂水分、虚报浮夸。三要维护考评结果的严肃性。考评结果经审查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并采取一定形式进行公开,接受社会各方监督。对在考评工作中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篡改数据等违纪违规现象,一经查实,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其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四要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各地各部门的绩效如何,不单由上级政府和上级领导说了算,还必须看社会各界的认可度。要通过公开评议、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考评对象的意见,充分了解社会各界对各地各部门工作绩效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篇8

发挥三个功能,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期盼,江苏近年来在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江苏以全国1.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近10%的GDP、超过10%的财政收入、16%的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江苏对外开放程度高、外部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高,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着异常严峻、复杂的局面。越是在困难较大的时候,越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努力发挥好三个功能。

发挥及时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有效调节经济运行,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我们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江苏实际,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有效调节。一是加大有效投入,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扩大投资规模,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以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二是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以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以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增强以消费扩内需的传导效应,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三是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对出口的政策扶持力度,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四是强化各级政府、金融部门与企业同兴共荣的理念、共渡难关的意识,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发挥正确引导产业发展的功能。充分利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树立正确观念用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形成的倒逼机制,通过引导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着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和国产化水平,着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设备,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二是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环保等新兴产业,以高点起步参与高端竞争。三是从政策上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更新改造步伐,推动传统产业向品牌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增创现代服务业竞争新优势。五是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强做大,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发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功能。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省、市信用担保再担保体系,发展新型融资模式,满足企业多样的融资需求。二是加大对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实施税收扶持措施,全面落实减免税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落实各项扶持创新政策,深化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

突出三个重点,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能

在经济发展困难、财政增支减收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必须统筹兼顾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突出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应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是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主创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二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手段,促进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三是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就业带动作用大的投资项目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四是鼓励非营利组织发展,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五是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

突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工资、调整税收政策等措施,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标准,实施油菜良种补贴,增加产粮大县、油料大县的奖补资金,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引导和帮助农民积极创业致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调节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突出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是增强居民消费信心的重要条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启动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抓紧制定省级统筹方案,做好社会保险关系省内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巩固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逐步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研究制定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办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推进征地、补偿和基本生活保障“三同步”,确保被征地农民应保尽保;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扩大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面;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完善三个机制,强化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点。当前,应当通过完善三个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化解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加强正确利益观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二是畅通人们利益表达渠道,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公民投票制度、协商谈判制度,为民众提供程序规范、科学公正、广泛参与的利益表达平台。三是加强对利益主体的法律约束,创造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自觉调整利益需求,合理选择利益目标,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获取利益。

完善安全控制机制。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强化安全控制机制这一政府对社会进行有序管理的基础工程。一是积极构建大防控体系。按照“改革体制、激活资源、突出重点、全面设防”的思路,加快建设以社会面巡防网络为主体、以卡点堵控网络为屏障、以社区防控网络为基础、以单位内部防控网络为支撑、以周边协作网络为辅助的治安防控体系。二是强化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公共安全设施的投资,建立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增强应对重大事故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明确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完善并严格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用标准、信用信息征集制度等,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一是实施应急预警,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收集网络和分析中心,推动信息资源充分整合,完善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检验、调整、更新。二是完善应急组织系统建设,着力加强决策系统、辅助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保障系统建设。三是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增强防范风险的预见能力。

提升三个能力,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提升政府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是科学履行政府职能的前提与保证。现阶段,政府要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必须着力提升三个能力。

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树立世界眼光,以全球视野观察和思考问题,加强对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着眼全局,把握大局,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处理好促进增长与调整结构、扩大内需与稳定出口、推动发展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等关系,使各项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更加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决策部署、工作谋划,使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为更长时间、更高水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篇9

一、粮食生产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近三年来粮食生产状况

20*年我场粮豆作物播种面积7XXX公顷,平均亩产399.1公斤,总产实现42575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570公顷,单产500公斤,总产19275吨;玉米播种面积2218.7公顷,单产540公斤,总产17971吨;大豆播种面积2292.3公顷,平均亩产153.3公斤,总产5272.29吨;小麦播种面积30公顷,平均亩产126.7公斤,总产57吨。

20*年我场粮豆作物播种面积7xxx公顷,平均亩产380公斤,总产40510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xxx公顷,单产504公斤,总产19429吨;大豆播种面积1xxx公顷,单产132公斤,总产3722吨;玉米播种面积2xx0公顷,单产442公斤,总产17238吨;其他作物播种面积xx公顷,总产120.4吨。

20*年我场粮豆播种面积7xxx公顷,单产398公斤,总产42470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xxx公顷,单产520公斤,总产20046吨;玉米播种面积1xxx公顷,单产553公斤,总产16384吨;大豆播种面积2xxx公顷,单产167公斤,总产5977吨;其他作物播种面积xx公顷。

根据近三年粮食产量的不均衡性,从调研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条件的制约,香兰地处第二积温带下限,第三积温带上限,年际间变化较大,土质大多为岗地白浆土,品种选择的空间比较小,土壤肥力不高是导致作物年际间变化的主要原因;二是主观因素影响,一部分农户只追求高产,不按自然规律及气候条件选择品种,盲目种植晚熟品种,导致产量低、效益差。还有的农户购买的生产资料无“三证”,又不按农艺技术规程进行操作,投入高、产出低,再有就是小四轮机车作业,根本达不到农艺要求,使原有的耕作体制遭到破坏,整地质量差,苗势弱,土壤肥力下降,单产不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提高粮食产量,一是提高农户科学种田的意识,遵循自然规律,不盲目选择品种;二是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采用新技术新措施,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三是农艺和农机相结合,走大型机械联合作业的路子,搞区域化种植,提高土地的产出率,降低作业成本;四是加快科技示范的带动作用,以科技示范户为载体,使新技术得以全面推广应用,同时加大服务意识,杜绝以包代管的现象。

二、粮豆作物规模经营情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场在粮豆作物规模经营方面还处于封闭状态。从近几年规模种植情况看,单户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的仅有10户,大多数单户种植面积约在40-50亩左右。主要原因是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职工承受风险的压力比较大,同时没有足够的积累资金,无力扩大规模种植。

我们认为解决的途径主要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促进土地流转,让有种植能力的且农艺技术掌握比较娴熟的一部分人,扩大种植规模,使流转者有机会从事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行多种形式经营。

三、关于农工家庭收入

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后,农场推行了责任田加机动田的两田制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承包的主体由农工承包向以农工家庭为主体承包转变,所有农业人口都分得了责任田,农工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承包责任田兼营机动田。香兰农场现有农业职工1339人,其中承包土地职工1*2人,占79%;承包土地家庭1728户,其中农工家庭758户,无农工家庭970户。据20*年末调查,农工家庭户均收入17232元,人均收入4361元,比上年增长30%,20*年没有大幅度增长。

从收入结构上分析,种植业收入占73%,养殖收入占4.1%,打工收入占22.9%。农户收入全部依靠承包土地收入的占34%,兼营养殖业收入占12%,把打工收入做为重要来源的占34.1%。

从家庭结构看,户均3.1人(其中农工1.4人,家属劳动力0.7人,子女或无劳动能力1人)。全场单职工家庭占60.9%,双职工占39.1%。农工家庭户均承包责任田44.5亩,人均14.5亩,兼营机动田的占61%,户均承包58亩。农户家庭最高收入37000元,人均12300元。最低收入3000元,人均1000元。

xx农场农工家庭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别很大,收入也不够稳定。制约职工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农工本身缺乏勤劳致富意识,生产经营不够规模,不想走出去开拓新的增收源。二是从社会环境上看,农场就业门路狭窄,吸纳劳动力产业缺乏。

据抽样调查85个劳动力中,可提供劳动力22875个(劳动力资源),但实际投入承包土地上的工日6690个,占30%,投入养殖1980个,占8.6%,打工工日5147个,占22.5%,总利用创收工日13817个,占61.1%,剩余工日9058年,占38.9%。部分人员认可打麻将也不愿投工挣钱。要加快农场人均收入较快增长,就香兰农场现状而言,应走以下途径:

1、为农工家庭种植业走上规模经营营造宽松环境。一是以每个农户经营水田60亩或旱田120亩为模式,鼓励农户在承包责任田的同时兼营适量的机动田。二是在机动田发包时尽可能地为农工承包创造条件,可以低于市场竞价价格发包给农户,也可以以培植几个示范户的方式,逐步加以引导。

2、发展畜牧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我场仍是种植业单一经济,养殖业所占比重大小,农场应加大思想、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力度,利用生猪市场短缺机遇,加快种猪、母猪繁、育、引步伐,把闲余劳动力引导到畜牧生产上来,改变农户收入单一局面。

3、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剩余优势,做好打工(劳动力输出)经济,通过网络信息了解劳动力市场,有效进行劳务输出。

4、搞好科技指导、科技咨询服务,建立粮食市场营销网络,为农户提供粮食市场信息,促进农户种植从盲目性向市场指导性转变。

四、加快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测土配方施肥是针对土壤现状,缺什么补什么,防止无效投入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场此项工作尚未开展,但借助20*年农业开发的有利契机,预计今年底把此项工作开展起来。现已联系到测土施肥仪厂家,待考察论证后即可购入实施。

从长远看,应在东部三场建立一个测土实验站,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能够享受国家政策的补贴。

五、农机具购入和农机合作社建设情况

为加强农机标准化建设,推进土地集约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大马力机车作业优势,提高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动土地经营规模化,种植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我场与汤原县农机部门沟通,通过农机补贴形式个人购入大中型农机具4台套。20*年9月,按照省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部署和要求,在我场二大队建立了股份制农机合作社,组建工作由二大队牵头,入社主体为二大队农工、及其子女,每股定价500元,入股资金100.5万元,股东86人。国家扶持、集团公司和农场配套资金共100万元。共计总资本200.5万元,作为合作社的资本金,已按程序要求上缴省指定专户。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相关政策制约及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当地工商部门拒绝给予注册登记,故使合作社成立无合法手续,相应的财务管理亦无章可循。

2、集团、农场对于如何扶持农机合作社问题,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规范管理措施,尤其是农机作业市场如何管理,土地资源如何配置等,都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我们认为,集团公司应根据农场耕地资源合理配置农机具和相应规模的农机合作社,农场也要按着配置农机具规模制定措施,保障农机作业量,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科学耕作制度,为种植业规模经营打好基础。按香兰农场土地资源规模,农机作业合作社不宜各队都建,划好作业区域,按区域配置,确保农机具配置结构合理,拥有量适度。

3、农机作业合作社是在国家资金扶持力度较大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必须按规定提足折旧费后再计算经营成果,所提折旧费基金要专款专用,进行专项管理,只能用于设备有序更新,才能确保资金不流失。

六、畜牧业发展状况

xx农场畜牧业是传统产业,有较丰富的饲养畜禽的经验,曾一度使许多家庭受益。但近年来受市场等各方面的影响,目前全场生猪存栏3656头,能繁母猪582,奶牛存栏594头、羊290只,家禽2416羽,特色养殖梅花鹿75头,狐狸30只,貉435只。从调研情况看,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畜牧兽医科技服务基础设施薄弱;二是饲草饲料不足,草场退化;三是品种退化,没有良种繁育基地;四是畜牧业发展不平衡,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职工养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较少,大多为分散饲养,抗御风险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发展程度低,制约着畜牧产业化发展。

根据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农场的畜牧业要根据产业化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地确定小区规划,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养殖小区。现已与当地县畜牧部门取得共识,把香兰农场畜牧业纳入汤原县一个乡镇来管理,争取上级投资,准备建一个800-1000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

七、如何推进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监企分开后,农户为追求经济效益,在旱田作物的选择上,大多是玉米、大豆和极少数经济作物。连年的重迎茬种植,加之小型农机作业,标准低,质量差,种植结构极不合理,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本着土地产出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及合理轮作的原则,制定“两扩、一稳、二压”的调整方针,即:扩大经济作物及麦类作物种植,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压缩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根据方案要求,部署基层大队各作物种植比例,进一步落实种植结构的调整,力求实效。农场加快考察引入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作物,使经济作物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20%以上。利用示范园区及科技示范户进行试验对比,旨在探索、发现总结各类经济作物的最佳栽培模式,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和生产部局,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工程,根据我场的地域特征,发挥水稻生产优势,引进高产、优质的品种,打造高产、高效的产业效应。

八、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我场现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即农机合作社一个,其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待组建,主要是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的扶持政策。

解决途径:培养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使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开拓市场经验的人员脱颖而出,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招商引资等领域创建符合农场特色的专业经济组织。

九、洁净能源发展状况

目前,我场住户所用生活能源仍是以秸秆等薪柴为主。开展清洁能源沼气试点虽已历时3年,但效果不好,只有x户,且只能在夏季利用。利用太阳能势水200户左右,只用做洗澡、洗衣等。

农场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1万吨左右,推进秸秆能源化的主要瓶径是资金和技术,其发展途径必须依靠政府财政扶持上马后,再依靠市场化发展,需要政府扶持主要技术引进和资金投入,农场以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资源进行综合开发,高效利用,推广秸秆气化技术,在项目成形后,交由社会按股份制管理。

十、农场职工家属外出务工情况

农场外出打工农工160余人,农工家属130余人,人均年收入9000元,总收入253万元。多数是投亲靠友,打工地点比较分散,以力工为主。农场在20*年与汤原县政府有过协议,把我场列入外出打工劳动力来源范围。20*年农场对清河林业局劳动力市场进行考察,初步达成议向用工协议,但由于农工、家属的打工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未能实行。但农场已经将开拓职工外出打工就业,促进其尽早从土地中走出去列为今后农场工作重中这重。一是与汤原县政府沟通,把我场职工、家属纳入其农民技能培训范围,以提高我场农工、家属劳动技能,为外出打工准备条件。二是进一步与清河林业局协商,争取更为优惠的就业条件和环境,促进我场富余劳动力前去打工就业。

十一、农场经济融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农垦系统按“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实施场县合作共建,促进场县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路和作法,对于我们有着极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场据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发展原有优势农产品(水稻、大豆、玉米)的同时,应按着区域特点,大力发展以奶牛为重点的养殖业,充分利用汤原县境内的大米加工企业、光明乳业品牌、生猪屠宰加工优势,按照市场原则,以龙头企业+基地的利益联结方式,争取与xx县共建水稻、奶牛、生猪生产产业,使我场成为上述产业原料生产基地。争取与汤原县取得共识,汤原县主要投资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农场加大完善农业基础建设、良品培育基地建设和科学种田投入,双方共同开发建设,沟通场县间联系,建立起场县共赢发展的联合体。

十二、落实惠农政策情况

党的惠农政策惠及农场的比重很少,农场享受不到农机购置补贴、测土施肥改良土壤沃土工程补贴、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补贴,同时农场还担负着本来应是政府行为的费用。为此,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精心准备各类涉农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是争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争取国家有关提高耕地综合质量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三是争取国家加强科研、防灾减灾、动物疫病防治、气象服务等政策和资金扶持。

十三、明年农业工作思路

2009年我场农业工作思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创建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加快新技术引进步伐,争取更多的惠农政策,努力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力争实现粮豆总产4300吨。

1、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在现有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不断壮大科技示范户的队伍,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完善各种农业生产试验检测手段,新增水稻育秧大棚150栋,购置测土配方施肥仪一台,推广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水稻“三超”栽培,富晒稻米等试验项目。

2、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深入基层,对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确保培训人员达到90%以上;二是建立稳定的销售和流通渠道。通过市场调查、网上信息反馈等多种手段,努力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三是对职工购置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真伪识别知识讲座,减少风险。四是根据国家对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进行补贴的政策,多方沟通协调,帮助职工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我省将继续加大奶牛发展,未来五年将投资295亿元,实现千万吨奶战略工程,安置富余劳动力5.5万人,以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在奶牛品种选育、生产基地建设、饲料供应、奶牛粪便处理等项目上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实现奶牛存栏年均递增12.1%。结合我场实际,把握机遇,积极引导职工向奶牛养殖业发展。同时加强畜牧业的防检疫的服务工作,保证畜牧业安全有续发展。

3、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

多年以来,农田基础设施一直是修修补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管理难度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认为一方面积极争取农发投资,另一方面按照“一事一议”有关规定,发动职工积极参与。特别是我场水库已属严重病险状态,坝体和坝基渗漏加剧,急需投资加以除险,以确保水库安全度汛,正常蓄水,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提升农机作业标准化。

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结合农场区域划分情况,在妥善解决好现有农机合作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资金,筹建农机合作社1-2个,切实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和诚信服务,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地发展。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篇10

一、三年来群众投诉情况分析

我们对三年情况做了图表分析。其中,图一表示,20*年至20*年(10月份止,下同)我县受理群众投诉机关及工作人员违反机关效能规定的六方面情况分布(件);图二表示,20*年至20*年我县受理群众对机关及工作人员违反效能六方面规定被查实的情况分布(件)。从两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1、执法、效率和态度三方面依然是监督检查的重点。

机关及工作人员违反的机关效能建设规定主要集中在滥用职权执法不公、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作风粗暴态度生硬三方面。从群众投诉内容分布情况来看,共受理涉及该三方面效能投诉282件,占群众投诉的94.0%;从受理投诉查实情况分布来看,该三方面效能投诉共查实1*件,占总查实件的95.5%,这说明机关及工作人员在依法执法、办事效率和工作态度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同时对机关及工作人员在效能建设监督方面这三项内容依然是我们监督检查的重点。

2、投诉量及投诉查实量逐年减少。

从我县机关及工作人员违反的机关效能建设规定主要集中的三方面三年投诉量变化和查实量变化来看,除滥用职权执法不公的受理投诉量逐年增加外,其余均随着我县机关效能建设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不断深入而逐年减少,特别是从投诉查实量的变化上,我们可以发现,通过20*年的“效能革命”,全面实施“四条禁令”和落实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举措,我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办事效率和工作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3、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是机关及工作人员整改重点。

从投诉查实量的占比来看,三年来投诉机关及工作人员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方面的查实件数占该方面投诉总量的49.7%,超出总查实件数占总投诉量12.7个百分点;自20*年机关效能建设进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来,该方面的投诉查实量占比仍超出总查实量占比13.1个百分点,说明机关及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不仅是群众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且也是机关和工作人员需进一步提高的重点。

二、当前政府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县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对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建设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官本位意识开始淡薄,以人为本的意识有所增强;不思进取、“无过为上”的陈腐观念开始淡薄,锐意进取、开拓向上的精神有所增强;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有所缩减,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开始增强;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开始减少,部门之间互相沟通、互相配合的有所增多;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四难”现象有所改观。但当前机关与工作人员中仍存在着一些与我县创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要求和率先建成生态型全国百强县的工作目标不相和谐的音符。

1、“中间梗阻”、工作“忽悠”现象比较突出。一是服务意识不强。存在着表面热情、内心淡漠,口头热情、行动冷漠的问题。有的部门和服务窗口缺乏主动性,坐在办公室等待的多,主动上门服务的少;有的部门有些单位的个别中层干部工作节奏缓慢,遇事推诿,遇到困难矛盾不是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推上卸下,左推右挡,打起了“太极拳”,如某乡镇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不是积极主动发挥协调功能,而是一味强调没有政策无法处理。二是工作墨守成规。在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依然习惯于老办法、旧框框,要么就事论事,要么死抠条文,缺乏闯劲,不敢创新,习惯于用共性标准处理个性案例,缺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看似坚持原则、实是因循守旧,看似依规办事、实是不办实事,看似对上负责、实是推卸责任。三是部门纪律不严。存在行政不作为或者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办事看人情,以感情代替政策,以关系决定亲疏。有人情,不能办的事照办;没人情,该办的事也不给办。甚至办事看好处,无利不作为,小利慢作为,大利乱作为。如某部门在收取一资源使用还原费用时,业主自己找部门则要按规定额度交纳,通过委托熟人办理时给予了“打折”优惠。

2、机关办事效率低下依旧明显。从三年的效能投诉分布及查实情况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现象是机关部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最薄弱环节。一是一些部门仍然存在环节繁琐、办事拖拉的现象。比如,虽然实施了限时办结制,但是一些企业和项目业主反映审批时限较长、高低限跨度大、执行中就高不就低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个项目,全程走下来,往往需要几个月。有人戏称机关办事是:企业、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问题是哪里来哪里去。二是部分工作人员办事不求效率。如有的机关工作人员在接待群众时满口承诺抓紧办理,但群众在几次等待与催促下,得到的回答却是工作繁忙还需等上几日;有些单位的个别中层干部工作节奏缓慢,遇事推诿,只求一般过得去,不求高标准过得硬,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而不动;更有甚者即使在群众投诉后仍然强调工作任务重无暇顾及。三是部门之间推诿现象不断。部门之间对一些难以处理或处理比较麻烦的事项,往往是假以理由一推了之。如对县城某小区违法搭建问题的处理中,几家相关部门以管理范围为由推脱职责;在对一敞开式商贸场所的停车问题处理中,交警、建设、城管等单位相互“踢皮球”。四是少数工作人员工作马虎,引起失误。由于前一环节的办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马虎导致后一环节工作无法进展或是错误开展,使群众要办理的事项久办未果。如某部门一工作人员工作不细致,上报法院的执行图纸出现错误致使群众申请法院执行的工作无法开展;某单位一工作人员勘察不仔细,对责任区块的新旧小区混淆使群众申报的开户事项长期未办理。

3、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发挥不充分。作为全县行政审批办证服务的主要载体和政府对外开放及服务的窗口,行政服务中心发挥着联系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对政府服务社会职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行政服务中心在服务社会和群众的过程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一是部分窗口未发挥服务功能。县行政服务中心自2001年正式成立以来,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已基本进入中心,设立窗口65个,但部分窗口工作人员只是收发员、登记员,没有发挥办事员的作用,使群众办事仍旧要找到机关职能科室进行办理,如某窗口在办理群众一审批事项时明确告知群众有疑问直接与职能科室联系。二是并联审批功能使用不明显。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要求,并联审批即缩短了审批时间,同时也减少群众奔波的劳苦和麻烦,但今年1-4月份办理的290个项目中仅6个使用了并联审批,其使用率仅2.1%。三是网上审批程序开通实行缓慢。行政服务中心33个入驻部门中仅县工商局、县经贸委、县外贸局、县国土局、县建设局和县质监局等6个部门窗口,开通并实行网上审批机制,其他部门窗口实行单一式的窗口现场受理办理程序。

4、部门服务利益为先现象比较突出。一是部门工作关注眼前利益影响全局发展。有些只顾自己发展、部门发展,不管地方发展、整体发展,只关注部门经济利益得失,视部门利益至上,只要触及到本部门、本单位,甚至是部分科室的利益,便“斤斤计较”、“寸步不让”。二是方便自身为主导阻碍政令畅通。对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推诿,有利的事抢着干,麻烦的事拖着不办,当面表态很好,背后软顶硬拖,随意打折截留,不是推诿扯皮,就是阳奉阴违。三是与民争利的倾向尚未根治。有的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部门小团体的利益,把一些本应该提供的服务,通过设置中介组织,变相地转变为收费项目,而且搞垄断经营;有的部门巧立名目,搭车收费、暗箱收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部门讲服务就是收费、讲执法就是罚款;有的利用下属服务公司或行业协会名义打“擦边球”,向企业或群众收取服务费,一个项目从立项到落地,收费项目多达20多项。

三、原因分析

当前政府部门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原因有着其客观的一面,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经济快速发展使政府职能转变跟上困难,群众对政府服务职能的期望过高等等,但主要还在其主观方面:

1、意识转变不到位。一些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创建服务政府的认识不到位,对自身及下属的管理和工作能力培养缺乏深入调研和思考。最为突出的是,其一,认为“行政行为规范了,权力利益缩小了,官位的含金量就贬值了”,规范了行政行为就是给自己套上了“紧箍咒”,行政自由和空间就大大缩小;其二,认为创建服务政府就是“分权让利、放松管理”,讲服务就是不要行政管理。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是“虚功”、“慢活”,“得罪人”,费力不讨好;其三,对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疏于教育和培养,缺少监督,放任自流,无动于衷,有的持悲观论调,认为风气难治,缺乏信心。

2、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够,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力度不够,对简政放权推进不够,常常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要手中握权,对程序和制度的设置,只从方便自己工作出发,不关心群众的办事成本和困难,导致办事对象在部门之间、科室之间、窗口之间奔波,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决心不够,导致利益纠缠、职责不清、协调困难、效率低下。

3、责任追究不到位。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以来,大多数部门、单位对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检查,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但在处理上,真正敢于在人的问题上“动真格”的很少。一些部门的个别领导官本位思想严重,对于存在的问题不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以解决,而是不顾全局,从小集团利益出发,“家丑不可外扬”,护己护短,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环境建设工作中的一大障碍。个别部门在接到督查通报后,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总是千方百计推卸责任,甚至对查到的人与事,袒护说情,包庇掩盖,避重就轻,在处理上,也是点到为止,失之于宽。

四、对策建议

解决当前政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树立政府“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观念,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机关行政服务水平,具体要做好推行“三项”制度、约束“三种”行为、监察“三个”重点。

1、推行“三项”制度。在完善“首问负责制”、“现场办公制”、“部门集中会办制”、“督查督办制”及“一把手负责制”等优质服务制度的前提下,推行:一是自由裁量基准制。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是法律赋予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主体的一项重要执法权。加强对自由裁量权的约束控制是当前行政执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议我县要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各试点单位要依据“过罚相当”的原则,在制定裁量标准时要重点防止轻错重罚,重错轻罚。要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向社会公开,让社会了解有关量罚标准,确保行政执法在阳光下运行。二是扩大推行告知承诺制。重点抓好企业登记注册“告知承诺制”,扩大行政许可服务承诺,认真实行“三统一”,即统一承诺形式、统一流转程序、统一流转方式,切实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要试行企业审办告知承诺制。即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相关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规定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人对所告知的事项进行承诺,保证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规定设立企业、开业经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即可颁发营业证照。由行政服务中心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知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核验。三是引入专题听证机制。吸收直接服务对象与执法人员就执法程序、执法依据、执法方式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质询,以澄清是非,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制定《*县投诉听证办法》,从听证原则、听证受理、听证主持人、听证参加人、听证程序等方面,对如何开展投诉听证作出具体规定。通过听证,使一些疑难投诉得到了妥善处理。通过听证,教育和警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必须按照党纪国法办事,保护合法经营者,打击非法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