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0:47:21

责任制度

责任制度范文篇1

2、要注意讲究群众工作方法,对群众所反映的问题,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经常走访离退休干部、困难户和复转退军人;

3、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经常到居民家庭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4、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为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居民,投身于社区建设,经全体党员讨论通过,特制定本制度。

一、党员责任区是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是社区党员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

二、本着便于活动、便于管理的原则,根据社区实际,以居民小组为单位设立社区党员责任区,对于没有党员或党员比较少的居民小组,由党支部统筹安排。

三、责任区党员的权利、义务。

权利:1、参与本责任区内重大问题的讨论研究;

2、参与本责任区内各种社区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的推荐、确定工作;

3、参与本责任区内各种纠纷的调处活动;

4、参与本责任区内救济物资发放和扶贫款项的分配;

5、参与本责任区内的其他活动。

义务:1、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社区党支部的决策;

2、深入群众,及时听取本责任区内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3、积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

4、带头完成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安排的各项任务,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带动责任区的群众;

5、党员救灾、抗洪、防疫等紧急关头必须奋战在第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责任区上联支部,下联群众,各责任区每个党员应根据自身的能力,认真做好帮扶联系等各项工作,认真落实党员联系户制度。

1、联系的主要对象:入党积极分子;贫困户;计划生育户;其它对象。

责任制度范文篇2

一、明确推荐的范围、条件和资格

《制度》规定:全县各级、各部门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的范围应包括各乡镇、县属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中科级领导班子成员。作为推荐人选的条件和资格必须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所规定的基本条件和资格。被推荐担任正科级领导干部职务的干部,应具有两年以上的副科级任职经历;被推荐担任副科级领导干部职务的,应具有三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科员或中层负责人的经历;近三年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被推荐人选表现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推荐;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30岁以下干部和党外干部,可适当放宽资格条件。除具备规定条件和资格外,还要符合所推荐职位所需要的党龄、年龄、文化、专业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

二、规范推荐干部的程序

《制度》规定:各乡镇、县属各部门向县委推荐干部前,必须经过县委和县委组织部门的同意。以党委(党组、总支、支部)和单位名义推荐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后,书面呈报推荐报告。领导干部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符合干部使用条件和推荐程序,推荐人要对被推荐人的现实表现、群众基础及过去的工作情况和奖惩情况进行了解和认识,对被推荐人选的缺点和不足要如实反映,不得迁就、袒护、隐瞒。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地填写《领导干部推荐干部表》,并在表格签名处签字,要提供被推荐人的相关情况材料。口头推荐的,不作为选拔任用的依据。推荐人与被推荐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近姻关系的不得推荐。

责任制度范文篇3

第二条干部考察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党管干部的原则;

2、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3、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4、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第三条干部考察工作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党委领导下,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坚持谁考察谁负责的原则,分级负责,严格按规定程序开展考察,纪检、监察和审计机关密切配合。

第四条干部考察责任制的实施范围

1、对市委管理的县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察,市管后备干部、市委组织部管理的科级干部的考察;

2、对市属各部门、各单位管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察;

3、对县(区)委管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察。

第五条干部考察人员的主要对象

1、市、县(区)委组织部(政工部)的党员干部;

2、市属各部门、各单位的组织人事干部;

3、市属各部门、各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

4、市委组织部、各县(区)委组织部(政工部)和市属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从管辖范围内聘请或抽调的其他人员。

第六条干部考察人员的素质和条件

1、具有胜任干部考察工作所需要的理论水平,熟悉党的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

2、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坚持党性原则,公道正派;

3、具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熟悉干部考察工作业务,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细致、勤奋敬业、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5、具有廉洁奉公、不计名利、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

6、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并经过上岗培训,对有一定组织人事工作经验的考察人员,可免于上岗培训。

考察组组长应由具有较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政策水平以及在干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同志担任。

第七条干部考察人员的资格认证

干部考察人员分级推荐挑选,资格经考核后认定,并核发考察工作证。

1、对考察市委管理的县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察人员的资格和考察工作证,由市委组织部确定并发证。

2、对考察市属各部门、各单位管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察人员的资格和考察工作证,由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确定,报市委组织部审核发证。

3、对考察县(区)委管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察人员的资格和考察工作证,由各县(区)委组织部(政工部)确定并发证,同时报市委组织部备案。

第八条干部考察人员的持证考察

1、建立干部考察人员持证考察制度。干部考察人员在进行干部考察时应出示干部考察工作证,否则不能参与干部考察工作。对未出示干部考察工作证而进行干部考察工作的,谈话对象有权予以拒绝。

2、干部考察工作证由市委组织部或县(区)委组织部(政工部)统一制发,内容包括姓名、职务、监督电话等。

第九条干部考察人员的责任

1、认真执行干部考察的政策规定。考察人员必须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干部考察工作规范》规定的考察领导干部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办事。

2、深入了解、全面分析考核对象的情况。考察人员要本着对党组织和考察对象负责的态度,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做好深入细致的考察工作。要采取广泛接触领导和群众、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以事实为依据,在全面考察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如实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考察人员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客观准确详细地向党组织或组织人事部门汇报考察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现实表现,实事求是地提出考察意见。

4、起草考察材料,正确评价考察对象。考察材料的内容包括: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主要特长;主要缺点和不足;民主推荐或民意测验情况。对干部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说明。考察人员要在考察材料上署名,考察人员对考察材料的客观性、真实性负责。

5、遵守干部考察工作纪律。对干部考察、评价情况要严格保密,任何时候不得随意透露考察情况。

第十条干部考察人员的权利

1、查阅考察对象的档案及相关资料,找干部群众谈话了解考察对象的情况。

2、根据不同对象和具体情况对考察方式提出建议。

3、全面了解和掌握与考察有关的情况和内容。

4、依据考察结果对考察对象明确提出能否使用和怎样使用的意见、建议。

5、有权拒绝其他人员包括不相关的领导询问考察情况的要求。

6、干部考察人员因考察干部而遭受打击诽谤的,有权要求组织予以澄清事实和处理有关人员。

第十一条干部考察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1、加强对干部考察者的培训。通过上岗前培训、定期培训和考察组人员集中培训等形式,加强对考察人员的政治、业务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考察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干部考察工作的需要。凡干部考察人员未经培训的,不得参与干部考察工作。

2、加强对干部考察人员的管理。严格按照干部考察人员的素质和条件,确定干部考察人员名单,并及时审核发证,对不符合干部考察人员的资格条件的,不予发证;已经发给的,要予以收回。

3、加强对干部考察人员工作情况的掌握。市委组织部、各县(区)委组织部(政工部)和市属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要建立干部考察使用情况登记备查制度,对每次干部考察和使用情况进行登记。

第十二条干部考察人员的纪律和监督

1、考察干部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并遵守以下纪律:不准在考察工作中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不准泄露考察工作情况,不得在非工作场合议论干部考察工作;不准参加与自己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及其他特殊关系对象的考察;不准接受考察对象、考察单位的宴请和安排的营业性的娱乐活动,不准接受赠送的礼物,不准借考察之便牟取个人私利。

2、加强对考察工作的监督。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对考察工作实施监督;下级机关和党员、干部、群众,对考察工作中的违纪行为,可向上级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反映或检举。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要十分重视群众监督,对反映出来的问题,按职权范围及时进行核查和处理。

第十三条干部考察人员的奖励

对在干部考察中,认真负责,坚持原则,公道正派,评价客观全面,意见、建议合理,识人准确,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人员,应以适应的方式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四条干部考察人员的责任追究

被考察人获任命后,发现在任职前发生的在考察中未掌握和未反映的严重问题或违法行为的,考察人员应作出真实的解释和说明,并视情追究考察人员的考察责任。对干部考察人员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要区别不同情况对考察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或取消考察资格,或调离组织人事岗位,情节严重的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1、没有按规定程序实施干部考察而导致考察失实、失真的;

2、对干部群众所反映的问题未深入调查核实导致用人失误的;

3、不敢坚持原则讲真话、实话,对考察中掌握的情况未如实汇报,或放弃原则,弄虚作假,隐瞒、歪曲事实真相,造成用人失误的;

4、对责任心不强,工作不深入,敷衍了事,致使考察不客观、不全面、不准确,考察材料表述不清或表述有误的;

5、因考察人员的原因跑风漏气,泄露干部考察工作秘密,借考察之机谋取私利、打击报复的。

责任制度范文篇4

一、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的范围

各级领导干部个人(包括离退休老干部)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履行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发扬党内民主,公开、择优选拔领导干部原则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的范围包括:各乡镇、党政部门、人大政协各委办、纪检委各室办、法检两院、群众团体、事业单位中科级领导班子成员及国有企业、国家控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

二、推荐领导干部的条件、资格

领导干部个人向党组织所推荐的领导干部人选,必须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所规定的基本条件和资格: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政策水平;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开拓创新,实绩突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联系群众,作风民主,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凡被推荐担任正科级领导干部职务的,应具有两年以上的副科级任职经历;被推荐担任副科级领导干部职务的,应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科员或中层负责人的经历。除具备上述规定条件资格外,还应符合所推荐职位所需的党龄、年龄、文化、专业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

三、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的程序

领导干部个人凡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时,必须负责地写出署名的推荐材料或填写组织部门印发的《领导干部推荐表》,与推荐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推荐。组织部门收到署名推荐材料或《领导干部推荐表》后,要认真登记,根据全市各乡镇、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和职位空缺情况,列入推荐、提名、考察人选范围。向组织推荐的领导干部人选经考察不符合任职条件或市委未任用者,如推荐人再次推荐同一人,应在一年以后。领导干部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如果不提供署名材料或不填写《领导干部推荐表》,只口头推荐者,为无效推荐,组织部门不列入推荐、提名、考察人选范围。

责任制度范文篇5

一、社区、各村委会主任是森林防火的第一责任人,承担全面领导责任。镇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对其分管职责权限内承担相应的责任,镇驻村工作队,扑救突击队员,村干部和护林员分担相应的责任。

二、社区、各村委会要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领导机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在本辖区内认真履行下列职责:

㈠贯彻执行国家森林防火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负责检查监督实施。

㈡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增强村民防火意识。

㈢强化野外火源管理,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适时组织护林员等有关人员上山巡逻。

㈣制定扑火预案,统一组织和指挥扑救森林火灾。

㈤制定森林防火措施,安排森林防火经费。

㈥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森林火灾案件,查清火灾原因和火灾损失。

三、社区、各村委会主任,镇驻村工作队的防火工作责任以森林火灾发生率及受害面积、森林防火工作措施是否得力,森林火灾扑救是否及时、明火延烧时间长短为依据,按下规定视情节轻重,报请有关部门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追究责任人责任。

㈠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通报批评或效能告诫:

⑴对上级有关森林防火规定贯彻落实不到位的;

⑵对野外火源管理不力的;

⑶因工作失职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造成损失的;

⑷弄虚作假,有灾不报,骗取荣誉的;

⑸发生森林火灾延烧1个小时未扑灭,村(社区)主任,镇驻村工作没有到达火场扑救的;

⑹发生火灾,但未突破“双控”指标的。

㈡发生森林火灾,突破“双控”指标(区政府制定的标准)或明火延烧时间长的,根据以下情况处理:

⑴突破“双控”指标在1倍以上3倍以内或明火延烧时间超过4小时的,责令村(社区)主任、镇驻村工作队向镇党委、政府作出局面检查。

⑵突破“双控”指标在3倍以上6倍以内或明火延烧时间超过8小时的,给予村(社区)主任、镇驻村工作队行政告诫或行政警告处分。

⑶突破“双控”指标6倍以上或明火延烧时间超过12小时的,或发生一起重大森林火灾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追究村(社区)主任和镇驻村工作队的纪律责任。

㈢年度内发生两起以上重大森林火灾或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视具体情节,给予村(社区)主任、镇驻村工作队行政处分直到降级处理,给予镇驻村工作队待岗处理。

㈣村(社区)发生森林火灾后,村(社区)的党支部(党委)书记虽然不是第一责任人,但也应当快速、及时、有效地做好相应的人员组织、现场协助指挥和火灾扑救工作。思想不重视,工作措施不力的,将视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

四、对镇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和扑救火灾突击队(即镇干部、职工)队员的森林防火责任追究规定:

村(社区)发生森林火灾延烧2个小时未扑灭的,镇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未按照指定分工到达森林火灾发生地行政村协助指挥的,扑救突击队队员无正当理由不上场扑火的,责令其向镇党委、政府作出书面检查,明火延烧4个小时未到达火灾发生地行政村协助指挥和扑救的给予效能告诫或党政纪处分。

五、对各村护林员的森林防火责任追究规定:

责任制度范文篇6

我国建立了包括宪法责任制度在内的宪政制度,宪法责任制度的实质就是追究违宪者的责任,宪法责任制度的确立,从此就有了权力受约束的历史,它是人类政治发展史上的革命,是人类政治的进步,是政治文明的体现。

一、宪法责任的概况

(一)宪法责任的概念宪法责任是法律责任的一种形式,分析宪法责任应从分析法律责任入手。我国法理学界对“法律责任”的认识一般是与“法律义务”、“法律能力”联系起来的。如李步云先生主编的《法理学》就强调了法律责任的以下几项原则,包括:无义务则无责任原则,无能力则无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等。宪法责任应该是主体在宪法关系(宪法法律关系)中,没有履行义务或不当履行义务而引起的,宪法义务是主体承担宪法责任的前提。由此可见,宪法责任则是宪法关系主体不履行宪法义务或不当履行宪法义务所应承担的否定性后果从确立“宪法责任”的正当性来看,“宪法责任”是一种“违宪”后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的“应然性”。它是以“违宪”为逻辑前提的,并且又是与一定的法律后果相联系。

(二)宪法责任的性质宪法与其它部门法相比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宪法的两重性决定了宪法责任的两重性。一方面,宪法责任是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宪法责任与其它部门法律责任相比,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这可以从宪法责任的形式及宪法责任的追究方式等方面得到体现。首先,宪法权力主体是否要承担宪法责任与特定的政治情势、政治需要有密切关系,因而具有不确定性。宪法责任的前提是宪法义务,宪法所调整的主要是一国的政治关系,因而,宪法义务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其次,宪法责任的实现具有优越性。特定的宪法关系主体,在特定的情况下,有可能既是宪法责任主体,又是普通法律责任的主体,当两种责任都要承担时,就要优先追究宪法责任。宪法责任的主体是公共权力(宪法权力)的行使者,相对于宪法权利而言,更有可能逃避法律责任,根本原因在于宪法权力主体手中的权力,因此要真正追究行使宪法权力者的一切法律责任,就首先必须剥夺其手中拥有的宪法权力即让宪法权力行使者先承担宪法责任,从而不至于因为宪法权力主体手中的权力的影响而逃避普通法律责任。再次,追究宪法责任的主体和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普通法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是由专门机关即司法机关来进行,而司法机关的活动并不是民主原则,其民主性体现在宪法和法律本身的民主性。但是,宪法责任的追究必须符合民主的基本原则。由于宪法责任的政治性特质,对宪法责任的追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某些特设机关,在个别国家还包括总统。由于这些机关的职权范围、活动方式不一,所以对违宪行为进行制裁时,其适用程序也各有不同。

(三)宪法责任的主体宪法关系主体与违宪主体具有同一性。即凡是宪法关系主体都有可能违宪;但违宪主体并非都要承担宪法责任。即违宪主体和宪法责任主体不具有同一性,这是分析宪法责任的关键。第一,国家(政府)。尽管在宪法关系中,公民与国家(政府)是最基本的宪法关系主体、并且都有可能违宪,但宪法不是用来制裁公民的,而是用来防范、约束和规范政府的,政府是宪法义务的真正承担者,是宪法责任主体。第二,承担社会管理、调控职能的社会组织。国家(政府)是宪法约束的对象,是宪法责任的主体,但并非说政府是宪法责任的唯一承担者。在现代社会,除了传统的、强大的国家权力,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代表国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管理、调控职能的社会组织,它们因其组织化的权力对其成员或其他公民具有强制性,面对这些权力,个体的抵御能力处于绝对的劣势。因此,这些组织完全有可能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成为违宪主体,为此就必须承担宪法上的否定性后果,成为宪法责任主体。第三,特定个人。这里的特定个人应限定为:依宪法和宪法性法律产生的、行使宪法权力的个人。这些人基于职务的原因,拥有巨大的权力资源,完全可以利用此资源侵犯公民的权利,破坏宪政秩序,构成违宪并成为宪法追究的对象,因而成为宪法责任的主体。例如国家领导人,举凡世界各国的宪法规范,几乎都规定了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宪法责任。

二、我国宪法责任制度的缺陷

20多年来,中国现行宪法在维护国家的稳定、确保法治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现实生活中不同程度的违宪现象大量存在,中国的宪法责任制度还存在诸多不完备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法律化、专业化。

(一)制度体系的设计过于粗糙,缺乏完善的宪法责任追究程序及相关规定目前我国追究宪法责任的依据主要是宪法和其他的相关法律,宪法责任制度的立法比较欠缺,相关具体法律制度还未完全建立。现行的这些法律对宪法责任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化。首先是追究程序不具体,缺乏一个高效率的操作程序。追究宪法责任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所以它有非常严格的程序要求。而我国宪法只作了非常简单的规定,可以说是轻描淡写。对于违宪标准、违宪审查的程序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没有程序,就不能有效地操作;没有程序上的保障,违宪审查权就不能有效运作。其次,有关制度如报告、质询、调查、罢免等不完善。

(二)宪法责任追究制度缺乏强制性,没有合理的责任审查机制从制裁角度看,无论是追究政府的宪法责任还是撤销官员职位,都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制裁性。虽然罢免具有一定的制裁性,但它本身不是一项专门的违宪制裁措施,因而在对违宪责任者的制裁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大。违宪制裁措施的惩罚性不强,使得宪法责任追究缺乏应有的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宪法的权威。

(三)在宪法诉讼方面缺乏规定。目前我国法律诉讼分为三类,即民事、行政、刑事,三类诉讼分别对应三类不同的客体。而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如果受到侵害,该如何救济,法律却没有规定。例如公民的受教育权受侵害,或者言论自由受限制,该如何救济和保护,依照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均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因此,这一方面法律规定的空白,使得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济。

三、我国宪法责任制度的完善

宪法责任制度对树立宪法的权威和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对保障民主、法治,维护国家政治与社会的稳定,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建立完善宪法责任制度,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必须坚持立足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来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具体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宪法责任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追究政府宪法责任的途径,但对政府如何承担宪法责任的规定过于抽象和原则,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完善。第一,健全质询制度。我国宪法没有规定权力机关对质询案的答复不满意或者对再次的答复不满意该怎么办。质询案一般是针对重大事项而提出的,它是追究政府宪法责任的带有强制性的监督方式。如果对答复不满意的后果宪法没有规定,就意味着受质询的政府或者其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也就是不承担宪法责任。因此,我国宪法有必要进一步规定对质询不满意的后果。代表或委员对答复不满意时,可以要求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将被质询的问题提交大会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如果仍然不满意,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应当辞职或者被罢免,承担宪法责任。第二,完善调查制度。鉴于我国宪法赋予人大的调查权长期以来处于虚置的状态,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各级人大认真地去行使这一权力,并完善与此相关的制度和立法。各级人大也应当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积极行使这一法定权力,根据需要,及时地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对政府及其部门的政策和工作进行调查,就调查结果作出相应的决议。经过调查,如果发现政府有超越职权或者不履行义务的行为,则依法让政府承担相应的宪法责任。第三,完善罢免制度。如前所述,我国宪法没有规定人大提出罢免的条件,在实践中往往把违法犯罪作为罢免的条件。这个要求对罢免案的提出而言过高,而对公职人员来说又过低。建议人大把提出罢免案的理由限于政府成员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而失去人大代表的信任。

责任制度范文篇7

第一条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明确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应负的责任,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决策和部署的贯彻落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系列指示。

第三条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第四条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立足教育,着眼防范;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第二章责任内容

第五条党委(党组)、政府以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责任。

党委(党组)、政府以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领导班子的正职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六条党委(党组)、政府以及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承担以下领导责任:

(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分析研究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状况,研究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完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三)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学习党风廉政法规,进行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

(四)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党风廉政法规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的党风廉政法规制度,并组织实施;

(五)履行监督职责,对所辖地区、部门、系统、行业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六)严格按照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七)依法领导、组织并支持执纪执法机关履行职责。

第三章责任考核

第七条党委(党组)负责领导、组织对下一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考核工作要与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工作目标考核、年度考核等结合进行,必要时也可以组织专门考核。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

各级党委(党组)应将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列入年度总结或工作报告,报上级党委、纪委。

第八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执行和考核,应与民主评议、民主测评领导干部相结合,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

第九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领导干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列为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十一条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四章责任追究

第十二条领导干部违反本规定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组织处理或者党纪处分:

(一)对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的明令禁止的不正之风不制止、不查处,或者对上级领导机关交办的党风廉政责任范围内的事项拒不办理,或者对严重违法违纪问题隐瞒不报、压制不查的,给予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二)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重大案件,致使国家、集体资财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责令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辞职或者对其免职。

(三)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提拔任用明显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人的,给予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四)授意、指使、强令下属人员违反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法规,弄虚作假的,给予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五)授意、指使、纵容下属人员阻挠、干扰、对抗监督检查或者案件查处,或者对办案人、检举控告人、证明人打击报复的,给予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六)对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严重违法违纪知情不管的,责令其辞职或者对其免职;包庇、纵容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其他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的行为,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责令作出检查,情节较重的,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者党纪处分。

具有上述情形之一,需要追究政纪责任的,比照所给予的党纪处分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实施责任追究,要实事求是,分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人民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参照执行本规定。

第十五条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责任制度范文篇8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及《*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区妇儿委“*区实施*妇女、儿童发展‘十五’计划与到2*5年规划思路的方案”的通知》(金府办[20*]31号),不断巩固和发展母婴保健事业,使广大妇女儿童通过互助互利,得到优质保健保偿服务,依据《关于推行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的意见》(卫生部妇卫[1990]6号)、《*市母婴保健条例》、《*市孕产期系统保健工作规范》、《*市儿童保健工作常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含义

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是在原有妇幼保健的基础上,引入补偿机制,完善保健保偿程序,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妇幼保健制度。它通过政府组织、母婴参与、分级管理、责任到人,既使广大妇女儿童得到优质、便捷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又体现了一定补偿机制。

第三条基本原则

(一)自愿参加原则

凡本地区、外地籍长期居住的健康孕妇和3周岁以内的婴幼儿,以镇、街道为单位组织发动,在负责建立《*市孕产妇保健手册》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愿参加妇幼保健保偿。

(二)政府倡导,部门负责的原则

妇幼保健保偿制的实施是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为广大妇女儿童办好事、做实事的具体表现。

提供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认真抓好妇幼保健保偿工作,严格管理,切实提高妇幼保健内涵质量。

(三)互助互利的原则

开展妇幼保健保偿服务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需要引导广大妇女儿童给予少量健康投入,使母婴获得系统优质保健服务。对保健保偿责任范围内发生的疾病和死亡,能得到一定的补偿。

第四条义务与权利

(一)义务

1、孕妇、婴幼儿按规定办理参加保健保偿手续并交纳保偿费;

2、自觉接受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开展的有关妇幼系统保健管理和指导;

3、按妇幼保健常规管理的程序,按期自觉接受检查与指导。

(二)权利

1、按*市孕产期系统保健、儿童系统保健工作规范流程,定期得到检查、指导、矫治服务;

2、在保健保偿期限内按合同规定办理退保手续;

3、经定期检查、指导、矫治后,仍发生保健保偿责任范围内的疾病、死亡,经区妇幼保健保偿技术鉴定组鉴定确认,按保健保偿合同领取一次性补偿费;

4、对实施妇幼保健保偿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对保健保偿技术鉴定结果提出复议或申诉。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区级管理

(一)设立区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领导小组,由区府办、区妇联、卫生局、物价局、财政局、人口计生委、初保办、妇幼保健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妇幼保健所)。

(二)设立区妇幼保健保偿技术鉴定小组,由二、三级医疗机构内中级以上职称的产、儿科医师组成。

第六条区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一)制订工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二)负责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及有关材料和表册的统一印制;

(三)制定评价指标及考核办法,负责实施过程中的管理考核及效果评价;

(四)协调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五)组织保健保偿技术鉴定;

(六)定期向区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领导小组和区卫生局报告工作;

(七)负责保健保偿费用的管理与使用。

第七条区妇幼保健保偿技术鉴定小组职责

负责对保健保偿责任范围内发生的疾病或死亡原因的调查,并作出技术鉴定。

第八条医疗保健机构职责

(一)与参保人签订“*区孕产妇系统保健保偿合同”或“*区儿童系统保健保偿合同”,并按妇幼保健工作规范做好妇幼保健保偿的具体业务工作,不断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质量;

(二)规范妇幼系统保健保偿管理工作,完善有关科室的设施装备;

(三)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妇女儿童人群的保健意识;

(四)认真做好对责任范围内发生的疾病或死亡调查;

(五)做好业务档案、资料统计,定期分析与评价,正确及时上报。

第三章保健保偿责任与程序

第九条责任

(一)孕产妇保健保偿责任

1、促使孕妇妊娠正常发展,预防妊娠并发症,达到住院优质接生;

2、保护胎儿正常发育,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率;

3、加强产后访视,促使安全度过产褥期;

4、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

(二)婴幼儿保健保偿责任

1、指导科学育儿,提高婴幼儿家长保健知识水平,促使婴幼儿健康生长发育,降低婴幼儿“三病”(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2、定期进行儿童健康检查,提高儿保门诊质量,做到“三病”早发现、早治疗,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儿童系统保健管理质量;

3、开展家庭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监护。

第十条程序

(一)孕产妇保健保偿程序

1、孕期按《*市孕产期系统保健工作规范》进行产前检查

(1)孕早期保健:怀孕12周前到医疗保健机构建册、初查、接受指导;

(2)孕中期保健:按常规定期产前检查、胎儿大畸形(指脑膨出、无脑儿、脊柱裂、脑积水)筛查、胎儿监护,做好高危孕妇管理,指导孕期卫生、营养;

(3)孕晚期保健:加强孕妇家庭自我监护和指导,积极预防孕期并发症,发现高危情况,及时转上级医院处理。

2、产后访视

(1)初访:产妇出院后3-7天内;

(2)二访:产妇出院后14-16天;

(3)满月访:婴儿出生后28-30天;

(4)产后42天到分娩医院进行检查,落实节育措施。

(二)儿童保健保偿程序

1、对0-3岁婴幼儿实施10次(出生28天至一岁进行6次,2岁至3岁每年两次)体格检查,并进行系统保健评估;

2、指导科学喂养,实行生长发育监测,发现异常及时矫治;

3、做好体弱儿和低体重儿的管理,加强随访直至体重达3公斤;

4、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的矫治,0-3岁定期检查血色素4次;

5、凡发现中度佝偻病、严重缺铁性贫血、重度营养不良的病例,一级医院要及时转区妇幼保健所儿保门诊,作进一步诊断和矫治;

6、加强婴幼儿早期教育。开展听力、智力早期筛查(一周岁以下常规作丹佛尼智力测定筛查);

7、建立完善儿童健康档案(从出生至三周岁一人一卡,并将此卡作为今后入托入幼的健康凭证),实行规范、科学的管理。

第四章保健保偿金额、参保方式

第十一条保健保偿金额

(一)孕妇保健保偿费50元;

(二)婴幼儿保健保偿费50元。

第十二条参保方式

(一)孕妇在孕12周前到相关医疗保健机构建册时自愿参加孕产妇系统保健保偿责任制,并交纳保偿费、签订保偿合同;

(二)婴儿在出生28天后到相关医疗保健机构儿保门诊建册时自愿参加儿童保健保偿责任制,并交纳保偿费、签订保偿合同。

第五章保健保偿范围、方法

第十三条补偿范围

(一)凡按规定进行胎儿大畸形筛查者,在产时仍发生大畸形者,补偿费用2000元;

(二)凡按期进行产前检查仍发生子痫者,补偿费用2000元;

(三)凡按规定进行检查仍发生死产、七天内新生儿死亡,补偿3000元(流产、死胎、畸形死亡除外);

(四)凡按规定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在住院期间,因产科直接原因引起的死亡,补偿20000元;

(五)婴幼儿入保后按规定进行检查并配合治疗之后仍发生中度佝偻病,补偿1000元;重度缺铁性贫血补偿1000元;Ⅲ度营养不良补偿2000元。

第十四条补偿费领取办法

孕产妇或婴幼儿家长持母婴保健保偿合同、保偿费凭证到办理保健保偿责任制的单位登记、申请,由参加保健保偿责任制的单位受理并收集有关资料上报区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根据区妇幼保健保偿技术鉴定小组评审出具的诊断证明,核实无误后,按规定核发补偿费。

第六章保健保偿资金管理、使用

第十五条保偿金管理、使用

(一)孕产妇、儿童保健保偿金用于孕产妇、儿童系统保健,专款专用,定项列支;

(二)补偿费和妇幼保健发展基金50%,宣传、培训、资料、评审等20%,考核奖励25%,其他5%。

第七章附则

第十六条甲方与乙方的认定

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的甲方为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医疗保健机构;乙方为参保的孕产妇、婴幼儿,甲乙双方签约后双方权利、义务、责任生效。

第十七条除外责任

按《*市孕产期系统保健工作规范》(沪卫妇基[20*]10号)、《*市儿童系统保健工作常规》实施就诊、常规检查、治疗用药等费用均按市物价局规定的收费标准另行向参保人收费。

第十八条解释机构

本办法由区卫生局负责解释。

责任制度范文篇9

第二条干部考察工作实行责任制。凡在干部考察中因不负责任、不坚持原则或违纪违规等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都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条对已确定的选拔任用考察对象,由组织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派出考察组进行严格考察。考察组由两名以上成员组成。

第四条考察工作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坚持时间服从任务,防止走过场,草率行事。考察中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考察结果失实的有关责任人要批评教育;情节较重或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依据中办《关于对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行为的处理规定》(以下简称《处理规定》)第十六条给予纪律处分;是组织(人事)干部的,调离组织(人事)工作岗位。

第五条考察组成员必须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地反映干部考察情况和意见,并对考察材料负责。在考察工作中,不偏听偏信,不感情用事,不隐瞒、歪曲考察真相。对不客观、不全面、不准确反映考察情况或隐瞒、歪曲事实真相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较重或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依据《处理规定》第十一条处理;造成恶劣影响,是组织(人事)干部的,调离组织(人事)工作岗位。

第六条实行干部考察回避制度。考察组成员一般不要去自己曾经工作过的离开时间较短的单位考察干部。凡考察对象涉及考察人员的亲属、交往密切的同学、同乡、战友、以及其他需要回避的,考察人员要主动提出回避。对必须回避而没有回避的考察人员,要给予批评教育或通报批评;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处分条例》)第四十九条给予纪律处分。

第七条考察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考察工作纪律。坚持做到“五不准”,即不准吃请、不准收礼、不准利用干部考察之机办私事、不准向被考察对象讨好许愿、不准泄露干部考察情况。违反规定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诫勉;情节较重或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依据《处分条例》第四十九条给予纪律处分;是组织(人事)干部的,调离组织(人事)工作岗位。

第八条考察人员必须对考察谈话进行详细记录并负责汇总有关情况。考察谈话记录使用统一印制编码的专用纸,并装订归档备查,作为实行失察追究责任制的依据之一。

责任制度范文篇10

一、我国危险责任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危险责任的现状

在我国侵权行为法上,危险责任是无过失责任的下位概念,借助我们对危险责任含义的理解,我国危险责任立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1.《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中关于危险责任的规定。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民法通则》的106条第3款:“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应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无过失责任的立法体现,而危险责任是无过失责任的一种类型,因此该条也是危险责任的法律渊源。另外,《民法通则》第123条以列举的方式对危险责任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内容是:“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第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4条是对《民法通则》第123条的补充,它规定:“从事高度危险作业,没有按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严重威胁他人人身财产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他人的要求,责令作业人消除危险。”

2.特别法中关于危险责任的规定。除《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外,还有一些单行的民事法律法规涉及对危险责任的规定:

第一,《环境保护法》第4l条第1款规定了环境污染致害责任,其内容为:“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第4l条第3款规定了免责事由,“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类似的规定还有《大气污染防治法》第45条、《水污染防治法》第55条。

第二,《电力法》第60条第1款规定了电力运行事故责任,具体内容为:“电力运行事故给用户或者第三人造成损害的,电力企业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60条第2款规定了免责事由:“电力运行事故由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电力企业不承担赔偿责任:(1)不可抗力:(2)用户自身的过错。”

第三,《铁路法》第58条第1款规定了铁路运营事故责任。具体内容为:“因铁路行车事故及其他铁路运营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人身伤亡是因不可抗力或者由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铁路运输企业不承担赔偿责任。”第58条第2款是铁路运输企业的免责条款,‘违章通过平交道口或者人行过道,或者在铁路线路上行走、坐卧造成的人身伤亡,属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

第四,《民用航空法》第157条第1款规定了民用航空器对地面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具体内容为:“因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或者从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上落下的人或者物,造成地面(包括水面,下同)上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但是,所受损害并非造成损害的事故的直接后果,或者所受损害仅是民用航空器依照国家有关的空中交通规定在空中通过造成的,受害人无权要求赔偿。”第159条规定“未经对民用航空器有控制权的人同意而使用民用航空器对地面第三人造成损害的,有控制权的人除证明本人已经适当注意防止此种使用外,应当与该非法使用人承担连带责任。”第l60条、第161条规定了免责事由,即损害是由于武装冲突、骚乱或者完全由于受害人及其受雇人、人的过错造成的,应当承担责任的人不承担责任。第16l条还规定了“应当承担责任的人证明损害是部分由于受害人或者其受雇人、人的过错造成的,相应减轻其赔偿责任。但是,损害是由于受害人的受雇人、人的过错造成时,受害人证明其受雇人、人的行为超出其所授权的范围的,不免除或者不减轻应当承担责任的人的赔偿责任。”第1条规定了“民用航空器的经营人应当投保地面第三人责任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责任担保。”

第五,《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规定了机动车肇事责任,具体内容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第76条第2款还规定:“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二)我国危险责任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我们对危险责任的理论分析及对各国危险责任制度的考察,重新审视我国危险责任立法的现状,就会发现存在许多问题。

1.《民法通则》第123条存在的问题。

第一,《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的高度危险作业范围难以界定,给危险责任的适用带来很大的困难。《民法通则》第123条对“高度危险作业”进行了一种列举式的规定,但它又是一种不完全性的列举,只列举最常见的七种。这七种作业不但不能完全概括所有的高度危险作业,而且这七种概念和相互的界限也是不清楚的,因此,对已经列举出来的高度危险责任的范围,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看法是不统一的。例如,高空作业,多高算是高空:高速运输工具,机动车是否属于高速运输工具,都没有一致的看法。这样就使得危险责任在实践中的运用缺少了某种信任基础,处于一种无把握的状态。在具体案件的判决中,法官对是否适用《民法通则》第123条及‘如何适用享有过多的自由裁量权,难以保证司法公正,损害了法律的威严。

第二,《民法通则》第123条的规定过于原则,需要借助特别法对责任主体、构成要件、赔偿数额、免责事由等进一步具体化。由于立法规定的不明确,导致不同的利益主体会做出不同的解释。例如,《民法通则》只规定了“受害人的故意”为免责事由,但《铁路法》第58条中规定“不可抗力”或者“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损害,铁路运输企业可以免责。“不可抗力”作为侵权责任免责事由的一般性规定,适用于铁路运输事故责任,当无疑问。但“受害人的故意”与“受害人自身原因”是否可作同一解释,有待于立法的进一步明确。对“受害人自身原因”,第58条中只列举了违章通过平交道口或者人行过道和在铁路线路上行走、坐卧两种情况,其它情况怎么处理?《铁路法》中没有规定,只能借助于铁路部门的规章进一步明确。规章的立法层次低,而且很难绝对避免部门利益保护问题。类似这种基本法与特别法的规范冲突,使法官在具体法律适用上颇感困惑:是认定特别法违反基本法的规定,排除特别法的适用,用基本法的规定处理案件;还是应该按照“后法优于前法”、“特别法先于基本法”的规则,以特别法的规定作为判案的依据。同时,原被告双方由于利益的冲突,也会提出完全相反的主张。

2.机动车事故责任与危险责任的关系不确定。如果根据《民法通则》第l23条的规定将机动车作为“高速运输工具”的一种,机动车事故责任是当然属于危险责任体系。

2004年5月1日之前处理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一直沿用的1991年国务院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机动车事故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也就是否认机动车事故责任属于危险责任的一种类型。2002年出台的民法典草案继承了这一思想,将机动车事故责任从“高度危险作业责任”一章分出,适用过错或过错推定责任,说明民法典草案将机动车事故责任排除在危险责任之外。2004年5月1日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在机动车事故责任问题上与民法通则的立场一致,确认机动车驾驶人的无过失责任,肯定了机动车事故责任属于危险责任的范畴。立法现状的极度冲突导致了司法适用中极其混乱的局面。

3.《民法通则》与特别法的规定存在冲突。由于《民法通则》第l23条的规定过于原则,就需要特别法对责任主体、构成要件、赔偿数额、免责事由等进一步具体化。但由于立法规定的不明确,导致不同的利益主体会做出不同的解释。例如,《民法通则》只规定了“受害人的故意”为免责事由,但《铁路法》第58条中规定“不可抗力”或者“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损害,铁路运输企业可以免责,关于“受害人的故意”与“受害人自身原因”是否可作同一解释,有待于立法的进一步明确。另外,在许多特别法中危险责任的规定要靠配套规章才能进一步适用,而规章的立法层次低,而且很难绝对避免部门利益保护问题。类似这种基本法与特别法的规范冲突,使法官在具体法律适用上颇感困惑,既给司法审判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4.特别法对危险责任赔偿限额的立法规定不一致。目前我国因高度危险活动造成的损害赔偿仍采用限额赔偿原则,并且最高赔偿数额限于法律规定,但立法对此规定很不统一,不利于对受害人的保护。例如,《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规定》第5条规定:“铁路运输企业依照本规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对每名旅客人身伤亡的赔偿责任最高限额为人民币40000元,自带行李的损失的赔偿责任限额为人民币800元。”而《国内航空运输旅客身体损害赔偿暂行规定》第6条规定:“承运人按照本规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对每名旅客的最高赔偿金额为人民币70000元。”这便陷入了我们常说的“同名命不同价”的理论困境。

二、完善我国危险责任制度的立法建议

针对上述我国危险责任立法的不足,本文拟提出如下的立法建议:

1.我国危险责任的立法模式选择。一般认为,一般条款立法模式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危险责任类型层出不穷的现实需要,因此,我国未来的危险责任立法仍应坚持一般条款立法模式的传统,但是应当抛弃现今的具体列举模式,走民法典上的一般化与特别法上的类型化相结合的立法道路,即采取以特别法上的类型化规定构成危险责任的主要内容,民法典上的一般条款只作为主流规范存在。民法典上的一般条款规定危险责任的归责原则、免责事由、责任主体及构成高度危险活动的判断标准等一般事项,特别法对各种类型的危险责任从构成要件、责任主体到责任形式、免责事由等方面做具体的规定。根据“特别法优于基本法”的规则,当特别法落后于危险责任的社会实践或个别危险责任类型的规定不够严密周延时,民法典上的一般条款便可以充分发挥其主流规范的作用而予以适用。采取这一模式可以避免特别立法模式封闭性、滞后性、立法复杂重复以及漏洞难以弥补的弊端,限制了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适合我国法官素质整体水平不高的国情,以不变应万变,顺应危险责任的发展潮流,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立法模式。

2.机动车事故责任应当回归危险责任体系。前文笔者曾指出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机动车事故责任地位的规定极其混乱的现象,本文认为,将机动车事故责任作为危险责任的一种类型,适用无过错责任的做法更为可取。由于人的注意力和应变能力均有一定的界限,损害的发生与加害人的主观过错有时并无必然的联系,当事人即使尽了一切必要的、高度注意义务,也难以绝对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如果机动车一方能够证明其已尽到了高度注意义务就可以免责的话,对于弱势一方的生命健康权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当然,对于机动车事故责任加害一方,法律可以通过适用过失相抵以及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避免让加害人不合理地承担赔偿责任。

总之,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实行无过失责任是历史的进步,是各国的共同经验,是20世纪侵权行为法领域的重大成果。我们不应该违反国际潮流。在未来的立法中应把机动车事故责任置于“高度危险责任”一章的规定之中,与其他的高度危险责任并列在一起,或者作为其中的一节。

3.完善责任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有效的保护受害人的利益。正如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所说,“侵权法之基本目的,系在于转移或分散社会上所发生之各种损害”。现代高度危险活动潜在的破坏力相当大,事故一旦发生,很多企业往往不是破产就是陷入困境,受害人无法获得充分赔偿,有时甚至得不到任何赔偿,这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利于受害人的救济。而我国目前欠缺与危险责任制度配套的责任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在未来的危险责任立法中,应进一步完善责任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危险责任的特别立法中规定企业必须投保责任保险,保险费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同时,国家通过向危险事故的潜在制造者征收税费的方式,建立赔偿保障基金,实现危险责任损害赔偿的多样性救济途径,充分有效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