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际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3:15:30

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范文篇1

高考通常被认为是国家和高校选拔人才的一种途径,而且是一种必要的、有效的途径。因此对每个学生的考察目的、考察内容、能力要求和考察形式都体现在高考的每一份试卷中。外语考试就是其中之一。那么高考外语考试的方向以及目标、内容、能力要求和考察形式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呢?狭义上来说是依据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广义上来说是社会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考外语题型发生了质的变化。拿英语来说,高考中出现听力测试,试题的出题方向以语境为主,加大阅读量,强调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写作部分增加内容,要求较以前也有所提高。这一变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英语作为外语在中国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尤其是我国进入WTO(世贸组织),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全民提高外语水平,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这样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所需。

因此,高考对外语的考察目标较以前有所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外语素质教育也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提倡的。高考的外语考察实际上是对中小学外语素质教育的总体检测。这两者之间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有的外语教师将考试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进行外语素质教育就保证不了考试成绩。有些教师还进行着传统的应试教学,虽然学生考试成绩还可以,但学生没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没有理解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而语言的交际能力是最主要的体现之一。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外语素质教育的方向同时也是高考的需要。

一、何为语言的交际能力

只有对语言交际能力这一词汇的充分的理解才能确定语言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的交际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scompetence)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一概念。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他认为交际能力要考虑四个方面:

(1)合乎语法,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可能;

(2)适合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可行;

(3)得体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得体;

(4)实际操作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际出现了。

这就是说,交际能力包括对语法的合法性、心理上的可行性、社会文化的得体性以及实践中的概率等方面的判断能力。

从广义上来说,交际能力是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了人的整体素质。交际能力包括许多因素:

语言知识──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的能力;

认知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和有关世界知识的掌握等;

文化知识──文化观念和习俗知识;

文体知识──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选用不同风格的词语和语篇等进行交际的能力;

其他知识──包括非语言知识(体势语、面部表情等);

情感因素──对他人及事物的社会态度、交际动机、个人品质以及性格和习惯等。

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为什么说外语的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达到,原因就在于此。交际能力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涉及范围广。各种因素处于不同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极为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的另一特征是相对性,即交际能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达意”也许是交际能力的最低要求。不存在交际能力的最高限度。

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语、书面语)和非语言手段(体势语、面部表情等)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它包括理解与表达两方面。

二、高考试卷考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对交际能力这个定义的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不论是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以广义角度,我们可以发现,语言的交际能力正是高考要考察的中心内容。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分析来看,高考增加听力测试是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有力证明。高考听力内容以日常生活学习为主要背景,考察学生的认知能力、文化知识、文体知识和情感因素。尤其是对话语的理解──这里所说的话语是指相互作用的话语(interactivediscourse)。对于一个口头话语(spokendiscourse),学生是否能正确听到信息,理解信息,乃至最后反馈信息(选出答案),关键在于学生对这个口头话语(spokendiscourse)是否具备完整的合理的语法知识结构,对该语言是否可行以及在社会交往中是否得体给以判断,是否在实践中多次运用。学生认为听力测试题目比较简单(北京地区),总分30,平均可以达到21-25分,甚至更高。原因是学生已具备听力测试题目中要考察的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平时外语教学强调交际法──以听说为主进行外语教学是很重要的。因此,某些地区取消高考听力测试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另外,单项选择试题的考察重点是语境的理解或语境下的语法判断。这不再是以前单纯的语法考察。换句话说,单项选择实际上已变成测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准确性。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考察语言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抓住主要信息(gettingmeaningthroughthecontext),理解语篇尤为重要。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加大了阅读的考察,文章内容新且篇幅长,所设选项要求学生具备理解、分析、判断能力和高度、准确的概括能力。这无疑给所有考生造成了很大困难。学生读不完文章,理解、判断、推理不准确就会造成大幅度丢分。在写作上,从语言的数量到语言的准确、地道以及从文章的某篇到遣词造句,对学生语言输出的要求较以前有所提高。另外2003年北京地区高考考试说明中出现新作文题形──开放式作文。这无疑是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进一步考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展示自身语言的能力和风采。

高考针对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及写作加重分值,其原因就是要考察学生的交际能力。正如上面提到的,交际能力体现在理解和表达上,所以测试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能力重点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考察。语言表达和理解是一张纸的两面,不可分割。而且语言理解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比表达能力更重要,因为:

(1)根据心理语言学习得研究,语言理解能力的获得优先于表达能力;

(2)语言理解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没有充分的理解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表达;

(3)语言理解能力是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实,高考试卷的每个题形都是对交际能力的一个检测。学生完成高考试卷是一个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那么这一过程不仅包括表达即发出信息,还包括理解部分,即接受信息。

从整个高考试卷的分析来看,有些外语教师进行的外语教学走进了误区──过分强调语法的学习,忽视了语言的理解。高考的重点放在了语言理解能力的考察上。对于一个书面语篇(writtentext)的正确分析和理解,这一过程常常不被认为是语言交际能力掌握的过程。人们在讨论交际能力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口头表达方面,这便导致了交际能力培养的两个缺陷:

1.忽视对书面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2.忽视对理解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作为语言交际两大方式之一,书面语交际能力应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这不仅因为高考要考察这一能力,而且现代化社会生活对书面语交际能力有着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另外,书面语交际在本质和方式上与口语交际还有着重要的差别,所以它应该引起我们外语教师的关注。

综上分析可知,高考外语测试就是要考察语言交际能力。这样,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如何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首先,要了解外语交际能力的特殊性,认清其特殊性才能把握语言教学的方法。

外语交际能力在其本质和内容上与母语交际能力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主要在其获得的方式、程度、要求等方面。如前所述,一个人母语交际能力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化过程,即一个母语使用者的交际能力的获得与其社会活动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与此相比,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则遵循一种完全不同的途径。

(1)从获得方式上讲,一般而言,外语学习者是在掌握了母语一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外语的。母语交际能力对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必然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已经谈过语言知识会发生迁移,同样,由于人类交际手段的相对一致性,交际能力的正迁移是必然会发生的。这就意味着具有良好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此外,如果母语与外语的语言结构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能力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

(2)从程度和要求上讲,研究表明,成年外语学习者无论采取何种学习方法,其外语交际能力只能达到native-like,其语音、词汇、惯用法等总有某—方面与本族语的特征有差异。另外,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对外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目前,高中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中有两个明显的不足:

(1)缺乏本国语交际规则的明确知识,因为一些教师并不知道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尊重对方的交际习惯,不可以以自我为中心。

(2)缺乏对外语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明确认识,因为一些教师不知道外语的语法结构中有一定的程式。

前者过失在于学生的母语教学;后者过失则在于外语教学。中国的语文教学历来注重书面表达,忽视口语能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只能靠自我领悟或模仿。因此学生以学习汉语的方式来学习外语。另外,中国汉语界也缺乏对汉语交际模式的研究。这对外语教学很不利,外语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辨析母语与外语形式上和功能上的差异,强化其“跨文化意识”,从而获得真正的外语交际能力。这一点,给我们所有中学外语教师提出了挑战。这就迫使我们在日常点滴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渗透和比较。

其次,要把握高考成绩就要分析一下中国语境下的中小学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1)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在中国影响很深,如: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这些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要想在短时间内将其彻底改变是不切实际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有一个过程。

(2)汉语的特殊性。汉语无论在语音、语法,还是文字系统、书写形式等方面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拼音文字的语言迥然不同。汉语深深地扎根在汉文化这块土地上,其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风俗人情等与印欧语系的语言有着天壤之别。中国人和欧美人如果学同一门西方语言,由于该外语一般都是与欧美人的母语有着同源关系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语言特征都十分相近,因此学习起来困难要少得多,母语对外语的正迁移要远远多于负迁移。中国人学的外语与母语相比,由于语系不同,差距甚远,学习外语困难要大得多,母语对外语的负迁移也多得多。

(3)语言环境十分贫乏。教师和教材是外语语言的唯一输入源,“语言输入”极其有限。这不仅仅表现在农村,在发达城市也尤为突出。

(4)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我国绝大多数普通中学的班级过大,条件简陋;教育投入不足,基本的语言实验设备、图书音响资料得不到保证。这些都制约了新的教育思想的贯彻实施。

(5)师资力量不足。现有外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尚不足以展开交际教法。有不少教师仍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目的,这可能是制约着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贯彻实施的瓶颈。

(6)学生学习方式不同。我国学生由于受传统文化、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与西方学生相比在个性表现上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的学生强调个性,课堂上无拘无束,敢于向教师提问题。而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深受其他课程教学方式的影响,习惯于小学、中学班级的课程教学方式,上课留心听,认真记笔记。对民主、平等讨论不习惯,对课本内容提出质疑更为少见。

以上这些问题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制约作用,影响到了语言学习的本身,自然在新形式的语言的测试中也要受到影响。

怎样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学习外语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依赖于语言知识和各种非语言知识的逐步积累。外语教学应在强调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其他有关的知识,包括语境知识,世界知识,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仅凭所谓的交际教学法恐怕不能真正提高交际能力。任何外语教学都应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一定的地位;

(2)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3)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法,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在贯彻以上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时,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机械地使用单一的外语教学方法。

四、结论

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有共性也有其特殊的一面。提高高考英语成绩,核心问题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语言教学核心的交际能力不仅仅指简单的口语会话。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交际能力所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及对交际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决定了提高交际能力的难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非纯英语教学的问题,它涉及到母语教学以及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紧密相关,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年龄、动机、认识水平、学习环境等都应考虑在内。我们应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从根本抓起,而且不光是外语交际能力,母语交际能力也应倍受关注。应培养学生善于交际的意识,同时其他学科也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全方位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6;

2.HymesD.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A].PrideJB,HomlesJ.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3.LittlewoodW.Foreig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4;

4.束定芳,当前SLA研究和外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国外外语教学,1994,(3);

语言交际能力范文篇2

高考通常被认为是国家和高校选拔人才的一种途径,而且是一种必要的、有效的途径。因此对每个学生的考察目的、考察内容、能力要求和考察形式都体现在高考的每一份试卷中。外语考试就是其中之一。那么高考外语考试的方向以及目标、内容、能力要求和考察形式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呢?狭义上来说是依据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广义上来说是社会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考外语题型发生了质的变化。拿英语来说,高考中出现听力测试,试题的出题方向以语境为主,加大阅读量,强调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写作部分增加内容,要求较以前也有所提高。这一变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英语作为外语在中国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尤其是我国进入WTO(世贸组织),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全民提高外语水平,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这样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所需。

因此,高考对外语的考察目标较以前有所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外语素质教育也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提倡的。高考的外语考察实际上是对中小学外语素质教育的总体检测。这两者之间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有的外语教师将考试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进行外语素质教育就保证不了考试成绩。有些教师还进行着传统的应试教学,虽然学生考试成绩还可以,但学生没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没有理解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而语言的交际能力是最主要的体现之一。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外语素质教育的方向同时也是高考的需要。

一、何为语言的交际能力

只有对语言交际能力这一词汇的充分的理解才能确定语言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的交际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scompetence)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一概念。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他认为交际能力要考虑四个方面:

(1)合乎语法,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可能;

(2)适合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可行;

(3)得体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得体;

(4)实际操作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际出现了。

这就是说,交际能力包括对语法的合法性、心理上的可行性、社会文化的得体性以及实践中的概率等方面的判断能力。

从广义上来说,交际能力是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了人的整体素质。交际能力包括许多因素:

语言知识──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的能力;

认知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和有关世界知识的掌握等;

文化知识──文化观念和习俗知识;

文体知识──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选用不同风格的词语和语篇等进行交际的能力;

其他知识──包括非语言知识(体势语、面部表情等);

情感因素──对他人及事物的社会态度、交际动机、个人品质以及性格和习惯等。

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为什么说外语的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达到,原因就在于此。交际能力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涉及范围广。各种因素处于不同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极为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的另一特征是相对性,即交际能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达意”也许是交际能力的最低要求。不存在交际能力的最高限度。

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语、书面语)和非语言手段(体势语、面部表情等)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它包括理解与表达两方面。

二、高考试卷考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对交际能力这个定义的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不论是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以广义角度,我们可以发现,语言的交际能力正是高考要考察的中心内容。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分析来看,高考增加听力测试是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有力证明。高考听力内容以日常生活学习为主要背景,考察学生的认知能力、文化知识、文体知识和情感因素。尤其是对话语的理解──这里所说的话语是指相互作用的话语(interactivediscourse)。对于一个口头话语(spokendiscourse),学生是否能正确听到信息,理解信息,乃至最后反馈信息(选出答案),关键在于学生对这个口头话语(spokendiscourse)是否具备完整的合理的语法知识结构,对该语言是否可行以及在社会交往中是否得体给以判断,是否在实践中多次运用。学生认为听力测试题目比较简单(北京地区),总分30,平均可以达到21-25分,甚至更高。原因是学生已具备听力测试题目中要考察的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平时外语教学强调交际法──以听说为主进行外语教学是很重要的。因此,某些地区取消高考听力测试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另外,单项选择试题的考察重点是语境的理解或语境下的语法判断。这不再是以前单纯的语法考察。换句话说,单项选择实际上已变成测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准确性。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考察语言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抓住主要信息(gettingmeaningthroughthecontext),理解语篇尤为重要。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加大了阅读的考察,文章内容新且篇幅长,所设选项要求学生具备理解、分析、判断能力和高度、准确的概括能力。这无疑给所有考生造成了很大困难。学生读不完文章,理解、判断、推理不准确就会造成大幅度丢分。在写作上,从语言的数量到语言的准确、地道以及从文章的某篇到遣词造句,对学生语言输出的要求较以前有所提高。另外2003年北京地区高考考试说明中出现新作文题形──开放式作文。这无疑是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进一步考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展示自身语言的能力和风采。

高考针对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及写作加重分值,其原因就是要考察学生的交际能力。正如上面提到的,交际能力体现在理解和表达上,所以测试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能力重点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考察。语言表达和理解是一张纸的两面,不可分割。而且语言理解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比表达能力更重要,因为:

(1)根据心理语言学习得研究,语言理解能力的获得优先于表达能力;

(2)语言理解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没有充分的理解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表达;

(3)语言理解能力是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实,高考试卷的每个题形都是对交际能力的一个检测。学生完成高考试卷是一个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那么这一过程不仅包括表达即发出信息,还包括理解部分,即接受信息。

从整个高考试卷的分析来看,有些外语教师进行的外语教学走进了误区──过分强调语法的学习,忽视了语言的理解。高考的重点放在了语言理解能力的考察上。对于一个书面语篇(writtentext)的正确分析和理解,这一过程常常不被认为是语言交际能力掌握的过程。人们在讨论交际能力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口头表达方面,这便导致了交际能力培养的两个缺陷:

1.忽视对书面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2.忽视对理解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作为语言交际两大方式之一,书面语交际能力应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这不仅因为高考要考察这一能力,而且现代化社会生活对书面语交际能力有着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另外,书面语交际在本质和方式上与口语交际还有着重要的差别,所以它应该引起我们外语教师的关注。

综上分析可知,高考外语测试就是要考察语言交际能力。这样,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如何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首先,要了解外语交际能力的特殊性,认清其特殊性才能把握语言教学的方法。

外语交际能力在其本质和内容上与母语交际能力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主要在其获得的方式、程度、要求等方面。如前所述,一个人母语交际能力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化过程,即一个母语使用者的交际能力的获得与其社会活动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与此相比,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则遵循一种完全不同的途径。

(1)从获得方式上讲,一般而言,外语学习者是在掌握了母语一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外语的。母语交际能力对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必然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已经谈过语言知识会发生迁移,同样,由于人类交际手段的相对一致性,交际能力的正迁移是必然会发生的。这就意味着具有良好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此外,如果母语与外语的语言结构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能力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

(2)从程度和要求上讲,研究表明,成年外语学习者无论采取何种学习方法,其外语交际能力只能达到native-like,其语音、词汇、惯用法等总有某—方面与本族语的特征有差异。另外,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对外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目前,高中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中有两个明显的不足:

(1)缺乏本国语交际规则的明确知识,因为一些教师并不知道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尊重对方的交际习惯,不可以以自我为中心。

(2)缺乏对外语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明确认识,因为一些教师不知道外语的语法结构中有一定的程式。

前者过失在于学生的母语教学;后者过失则在于外语教学。中国的语文教学历来注重书面表达,忽视口语能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只能靠自我领悟或模仿。因此学生以学习汉语的方式来学习外语。另外,中国汉语界也缺乏对汉语交际模式的研究。这对外语教学很不利,外语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辨析母语与外语形式上和功能上的差异,强化其“跨文化意识”,从而获得真正的外语交际能力。这一点,给我们所有中学外语教师提出了挑战。这就迫使我们在日常点滴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渗透和比较。

其次,要把握高考成绩就要分析一下中国语境下的中小学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1)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在中国影响很深,如: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这些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要想在短时间内将其彻底改变是不切实际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有一个过程。

(2)汉语的特殊性。汉语无论在语音、语法,还是文字系统、书写形式等方面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拼音文字的语言迥然不同。汉语深深地扎根在汉文化这块土地上,其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风俗人情等与印欧语系的语言有着天壤之别。中国人和欧美人如果学同一门西方语言,由于该外语一般都是与欧美人的母语有着同源关系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语言特征都十分相近,因此学习起来困难要少得多,母语对外语的正迁移要远远多于负迁移。中国人学的外语与母语相比,由于语系不同,差距甚远,学习外语困难要大得多,母语对外语的负迁移也多得多。

(3)语言环境十分贫乏。教师和教材是外语语言的唯一输入源,“语言输入”极其有限。这不仅仅表现在农村,在发达城市也尤为突出。

(4)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我国绝大多数普通中学的班级过大,条件简陋;教育投入不足,基本的语言实验设备、图书音响资料得不到保证。这些都制约了新的教育思想的贯彻实施。

(5)师资力量不足。现有外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尚不足以展开交际教法。有不少教师仍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目的,这可能是制约着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贯彻实施的瓶颈。

(6)学生学习方式不同。我国学生由于受传统文化、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与西方学生相比在个性表现上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的学生强调个性,课堂上无拘无束,敢于向教师提问题。而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深受其他课程教学方式的影响,习惯于小学、中学班级的课程教学方式,上课留心听,认真记笔记。对民主、平等讨论不习惯,对课本内容提出质疑更为少见。

以上这些问题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制约作用,影响到了语言学习的本身,自然在新形式的语言的测试中也要受到影响。

怎样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学习外语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依赖于语言知识和各种非语言知识的逐步积累。外语教学应在强调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其他有关的知识,包括语境知识,世界知识,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仅凭所谓的交际教学法恐怕不能真正提高交际能力。任何外语教学都应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一定的地位;

(2)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3)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法,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在贯彻以上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时,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机械地使用单一的外语教学方法。

四、结论

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有共性也有其特殊的一面。提高高考英语成绩,核心问题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语言教学核心的交际能力不仅仅指简单的口语会话。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交际能力所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及对交际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决定了提高交际能力的难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非纯英语教学的问题,它涉及到母语教学以及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紧密相关,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年龄、动机、认识水平、学习环境等都应考虑在内。我们应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从根本抓起,而且不光是外语交际能力,母语交际能力也应倍受关注。应培养学生善于交际的意识,同时其他学科也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全方位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6;

2.HymesD.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A].PrideJB,HomlesJ.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3.LittlewoodW.Foreig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4;

4.束定芳,当前SLA研究和外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国外外语教学,1994,(3);

语言交际能力范文篇3

关键词:任务;交际能力

一引言

交际理论的提出对英语教学的主导方向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教学模式由过去的教师主导型转向学生主导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途径,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本论文拟在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界定

所谓任务就是某种带有某种目的性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习者运用语言达到某一真实的结果(Willis,1996)换而言之,学习者使用任何一种目标语来解决问题猜谜做游戏或分享比较各自的经验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即使提倡了对语言的应用也是为了使用语言而使用语言,而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语言是工具,使用语言只是完成任务的途径,例如,根据指令画一些图形,画图形的活动就是通过对某种语言的理解来进行的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这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王松美,2003)传统的语言教学只是注重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任务型教学法把学生使用目标语互相进行交流作为途径去实现某种目的任务型教学法使学习者带有目的性地使用语言,因此语言本身就不再是训练的目标了,任务活动的开展是运用或理解语言的结果(JudithandEileen,2004)

虽然有不同类型的任务活动,但它们都强调:1)交际是意义的表达解释和协商,2)交际需要两个或更多的自主参与者,3)交际应该强调学习者而非指导者对语言的使用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型教学法目的明确,动机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内部力量,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密切的联系Gardner认为,动机是学习一门新语言最具影响力的因素(JudithandEileen,2004)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案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军队为了军事目的训练一批外语人才,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些学员们很快地掌握了目标语类似的情况是在英国,一些空军人员被送往剑桥学习俄语,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这两个事例中,之所以外语学习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得益于强烈的学习动机Brown(1987)把学习语言的动机分为以下三类:

(1)整体动机(globalmotivation),指对外语习得的一般态度;

(2)情景动机(situationalmotivation),如在自然习得情况下学习者动机不同于课堂学习者的动机;

(3)任务动机(taskmotivation),指完成具体任务的动机前两种动机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形成条件复杂,而中国学生缺乏学英语的语言环境和直接的语言刺激因此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只有最后一种类型的动机最具有可操控性,易于被教师控制和把握有了任务就有了动机,任务会使学习者集中精力,提高兴趣和参与程度,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使用语言的过程,而任务的完成又有助于增加信心

任务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交际能力,因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的活动不是了解语言而是使用语言,“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被要求完成的任务,任务是这种教学法的核心因素,突出为了有意义的交际目的而真实地使用语言”(LinShulin,2004)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过于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授,讲英语国家的儿童只用几百个单词就能进行日常的交流,而我国的很多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词汇,语法知识,却仍然难以做到简单的日常交际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语言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其使用性而非知识性,而任务型教学法正是以这一指导思想为原则来安排教学活动的

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机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任务型教学并不反对对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倡导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语言知识教学

四任务的设计及特征

任务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的完成是实现这一目的途径但任务从何而来,在现行的许多教材中并没有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内容,另外既然是与真实生活相关,任务的内容就应该具有动态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实的环境来设计任务但教学活动要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任务的设计要以教材要求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实际运用潜力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上外版)第二册第八单元是关于环境保护的,课文探讨了不同的环保观念笔者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设计了宣传环保的一系列任务,首先是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同学们普遍意识到的环境问题,然后每人访谈至少三名同学,看他们都有什么样的非环保的不良习惯,然后写一份报告,最后每个小组要总结出至少一条实际可操作的环保措施并在同学们中间实际推广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他们提出了在食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在校园超市水房食堂等明显处设置废电池回收箱,节约用水,随手关灯等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在完成这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同学们既有语言的实际交流,写作的训练,又提高了环保意识

任务型教学中任务是核心,通过它来完成一系列教学目的因此任务的设计要科学,否则如果任务设计不恰当,不仅会收效甚微,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般而言,设计任务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任务的难易程度教师所下达的任务应该是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的,学生可以通过所学内容及自身的基本知识水平完成任务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完成任务,如果任务水平太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往往会选择放弃,并且自信心也会受到挫伤但任务水平也不能太低,否则不仅起不到提高学生水平的作用,也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心里学家认为,只有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才能使人们兴奋因此这项任务一定是在学生学习了有关内容之后才可以完成的

(2)任务的阶梯性任务的设计应该遵循由简到繁,由简到难,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的梯形过渡这一原则符合人们的普遍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学习信心不断得到增强

(3)任务的实际运用性任务的大部分应该是交际性活动完成任务需要学生充分运用所学内容,把获取的知识技能信息等运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期望,激发他们进行新的学习的兴趣

(4)任务的完成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任务本身要有积极的意义,所从事的任务活动要有助于学生的智商情商发展,有助于学生推理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例如上文提到关于环保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环保意识

五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框架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任务型课程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任务前阶段教师介绍并定义主题,激活学生的相关图示,学习者进行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回忆在进行主要活动时所需要的单词和短语,也可以学习一些对完成任务需要的新单词和短语

(2)任务的下达教师要明确向学生下达任务,对任务目标进行精确描述,让学生从课堂教学初始就明确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训练教师在呈现任务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说明任务的目的及意义;第二,提高学生对任务的期待;第三,提供任务进行的有效策略;第四,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布置学习任务时使用的一切指令都必须清晰明白(Harmer,2000)

(3)语言点阶段在这个阶段,强调任务中的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并进行练习,并就学习者在上一个阶段的表现给予反馈任务型教学强调知识教学与任务相关,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应该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并且在此前学生所缺乏的

(4)任务的完成这是任务型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将在前一环节中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环节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在课下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监控和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和按照任务的目标方向进行活动

六结语

WilliamArthurWard曾经说过“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为激励学生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主动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而任务型教学旨在通过使用语言来完成任务,这种任务驱使型教学正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以达到实际的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了越来越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就显得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Shrum,JudithLandGlisan,EileenW.Teacher′sHandbook:ContextualizedLanguageInstruction.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Beijing,2004.

2.Willis,J.AFrameworkforTask-BasedLearning,Longman,Britain,1996

3.Nunan,David.DesigningTasksfortheCommunicativeClassroo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Britain,1999.

4.Harmer,Jeremy.HowtoTeachEnglish,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Beijing,2000.

5.LiuShulin.NewConceptforEnglish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Press,Hefei,2004.

语言交际能力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跨文化意识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世界步入了全球化的轨道。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对掌握外语的要求越来越高,只停留在语言的表面已不能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而是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要掌握作为符号的语言,还要掌握这些符号里蕴藏着的民族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充分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为了应对世界全球化,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我国外语教学加大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力度。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ICCcompetence)是从交际能力(tom—munieativecompetence)发展而来的。语言能力是Chomsk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指的是理想的语言使用者的全部语言规则知识(HuZhuanglinetal,1988)。Hymes(1972)针对Chomsky对语言能力与语言应用的区分提出了交际能力概念,涉及四个因素:可能性、可行性、适宜性和操作性。在此基础上,CanalandSwain(1980)又进一步研究了社会因素,交际场合及语篇等因素对交际能力的影响,他们把交际能力具体表述为以下四个组成部分:1)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与技能;2)社会语言能力:根据交际的具体情境来选择恰当语言表达方式的能力;3)语篇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4)策略能力:具有应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解决交际中的障碍,以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近年来,语言学家又认识到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知识对交际能力的影响。他们在综合了各家之说的基础上,把交际能力扩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认为交际能力可以指学习母语后获得的交际能力,也可以指学习外语后获得的交际能力。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际时,所涉及的交际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刘学惠,2003)。Gudykunst(1984)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还应包括关系能力、语用能力和情节能力。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由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所应掌握的包括语用能力在内且与社会或文化规范相关的交往能力组成,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

二、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均属于社会现象,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的存储与传播而世代相传,二者关系密切。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如中国人经常采取自贬或否定形式回答称赞以示谦虚,而英语民族则采取肯定形式,回答“Thankyou”。交际能力既包括了四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又包括了社会文化能力,即能够与另一种文化的人进行和谐交际的能力。在跨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所以,缺乏文化的了解必然会造成交际障碍。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学习语言并掌握其组词造句规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加以运用。而语言是以文化为背景,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相对独特的。所以很容易看出,学习外语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在交际中正确、恰当地运用外语的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是一个包含文化内交际和文化间交际的两个方面的广义的交际,对跨文化因素涉及较少。由于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与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语言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表达文化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必须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因素,所以教授语言如果不触及到文化,教学任务根本无法完成。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首先要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教师对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要有足够的了解,不仅是向学生提供外国文化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正确地表达自己,成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成功中介者和生动解释者。也就是说英语老师首先要有文化意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具有敏感性,熟悉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的是否恰当,这对老师无疑是一个更高的要求。

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可能会感到自身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缩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该到国外进修,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另外,还可以聘请一些国外英语专家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开讲座等。这些不但有助于教师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提高其自身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通过课外学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除了正常的课堂英语教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课外学习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不但涉及面广,而且独具特色,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好教材。

教师应该能够给学生提高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材料,应选择一些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交际能力的文学作品,其中词汇和结构能与学生本族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及学生本族的社会文化因素与他们所学的社会文化因素有一定的差异的。阅读报刊杂志或阅读从报刊杂志选下来的有关文章,也是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最直接的途径。这里的信息往往是教科书中所缺少的。

另外,可开设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研究、有关文化习俗等讲座,把英美习俗与中国习俗作对比,都是有效的方法。

3.充分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环境对受传者有较大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做到最大限度地克服非英语环境下进行外语教学的局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英语语言环境,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目前,市场上最为流行的《走遍美国》、《越狱》等都是不错的教学影片。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注意日常生活口语表达,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完成“文化灌输”。

除此以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人士进行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听说能力,而且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种接触是别的方式所无法取代的。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英文刊物,开展以文化为主题的讨论,都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语言交际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交际能力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堂模式;教师角色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之上。教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讲解语言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交际素质不高,文化知识和交际文化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效率,影响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以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作为最终目的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科学地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交际素质。而如何正确理解交际能力,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处理交际技能训练,是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语用学中,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给当时的语言研究,尤其是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极大地拓展了语言研究的视野,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和发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发展及其教学指导意义

能力(competence)这个概念最初是由Chomsky提出。它指的是理想的语言使用者所具有的语法知识,与具体环境中语言的实际使用没有任何关系。语言能力这个概念因为太狭隘而受到大家的批评,为了扩展能力这个概念,D.H.Hymes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个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capacity)包括语言知识(knowledge)和使用语言的能力(abilityforuseoflanguage)。他认为交际能力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形式是否可能(possibility)——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能力;(2)实际是否可行(feasibnity)——产生能被人脑解码的句子的能力l(3)运用是否得体(appropriateness)——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用正确语言形式的能力;(4)语言的可接受性(performance)——话语被完成的事实。在Hymes看来,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法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还应包括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使用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判断能力。学习者不仅要知道句子在语法上是合格的,而且还要知道句子是得体的。也就是说,在交际时,交际者应考虑针对此时此地对谁讲,该讲什么,怎么讲,其基点或出发点是交际者,拥有交际能力就是同时拥有语言知识和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Hymes认为,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实施一系列语言行为从而具备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的能力。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实际就是学会表达某些特定的功能。在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加纳莱(Canale)和斯韦恩(Swain)在1980年提出了一个交际能力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以及策略能力。因此,交际能力理论在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具备了可行性,对英语课程教学也有了实际的指导意义。LittleWood在(交际语言教学论)一书的前言中就指出:“交际教学途径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视角。尤其是它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教学内容不仅是语言结构(语法和词汇),而且应包括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交际教学途径还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学习视角。它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只教会学习者怎样运用外语的结构还远远不够。我们务必培养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使用语的策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学习者成功的社会交际能力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应用语言学家在此方面的探索,对于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将交际能力训练贯穿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1.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传统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老师的个人陈述和讲解形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或者也仅仅局限于少数能力较强,胆子较大的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大部分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时,都会感到紧张。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并非主观上不重视英语学习,或者不想提高英语表达水平,而是对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如何表现,如何参与到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顾虑。由此看来,目前,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存在的主要障碍有:如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思想,探索出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方法,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名副其实地充当课堂的“主人公”。老师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如何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思想,同时帮助学生也实现思想的转变,换言之,就是帮助他们反客为主”。这个过程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前开展起来也有诸多障碍。首先,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严重缺乏导致课堂活动开展受阻。再加上课堂练习的内容均由老师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完全没有参与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所以,教师面对的状况是许多课堂活动安排下去后很难得以良好的实施。很多学生因为无法用英语表达而缺乏信心和勇气,或者可能对教师的安排活动不理解,不感兴趣,表现出非常紧张、焦虑和不安的负面情绪。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害怕犯错、出丑,宁愿埋头记笔记也不愿意站出来展示自己。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其次,课堂模式单调、刻板。学生课堂上的交际能力训练通常是单纯的一问一答、复述和模仿,难度较低,并且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老师布置某个话题,要求学生讨论和表达,而这一要求对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又比较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最后,课堂可供学生练习的时问少很多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因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即使老师设计好了场景,让学生临场表演或回答,结果很多学生站起来抓耳挠腮,沉默半天也想不出如何表达自己。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上论述了目前在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如此诸多障碍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展交际能力训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既能做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能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2.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的变换

对外语学习者而言,语言知识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同时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以情景为依托,以整体为指向,一切活动围绕交际,尽量重现交际过程,并允许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根据这些特点,在运用此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新的角色。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应创造条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角色扮演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反复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下面就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探讨如何调整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对于教师而言,开展课堂活动的环节主要包括:恰当地设计好小组合作的内容和任务、监督小组的合作学习、掌握好适合学生能力和技巧的任务分量、及时进行评估和小结等等。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课堂的主人,他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每个环节的角色都十分关键,并且教师的组织活动策略和方法也将给整个课堂的交际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开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个环节,恰当地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布置给每个学习小组的任务应该是适合多个学生合作的任务,而不是个别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任氛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考虑并策划好合作学习的原则,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由学生自行、自发地分成自然小组,也可以有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表现力和性格等因素来进行分组,同时要安排选出小组长,面可以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另一方面还能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第二个环节,掌握好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任务量。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该注意其任务的份量和难易程度是否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的,如果任务过于复杂就会打击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挫伤成就感,但是如果过于简单,则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实际的交际能力。另外,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时效性和实用性,布置的任务尽量要涉及学生熟悉的话题,以大学英语精读课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给出不同的讨论题目,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和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展开讨论,共享和互补信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同组成员或者其他组的成员分享观点或证实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克服学生因有顾虑不愿在课堂上发言的心理,营造活跃、竞争的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对原有的知识会产生新的、更深层的理解,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第三个环节,监督和协助小组的学习。教师必须让学生对所需要完成训练的任务和目的有清晰地认识,为了防止出现不着边际的相互聊天的情况,教师在其中还应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协助作用。因此,在布置任务时,教师的首要角色是指导者,需要向学生解释清楚交际训练任务的目的和相关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注意掌握好一套比较客观的评分标准,对每个小组的学习实行监督,以便更好的考察到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另外,在开展课堂交际活动时,教师还将充当协助者的角色,也就是学生的语言支持者。由于受已有知识、语言能力限制,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表述困难。这时,教师及时给与语言支持,或是直接给出表述内容,或是引导学生换种角度进行表述思维。否则,教师一旦不能做到这点,课堂活动很可能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从而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不配合。最后一个环节,及时对学习小组进行合理的评估。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教师评估、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评估和师生共同评估等。在教师进行课堂评估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每次学习任务的价值,肯定学生的成绩,并向他们提供建设性的反馈,这样就使得学生既了解到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知道了改进提高的方法,相得益彰。当然,教师也可以将评估落实到期中和期末的考核中去,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是十分必要的,考核可以通过随堂测试、期中或期末测试、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来进行。从上述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四个活动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所担当的角色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也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变化的,其目的就是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交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监督者,也是语言支持者、鼓励者和参与者。教师尽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空间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引导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鼓励他们自我表达,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学生通过反复应用各种交际手段,重复训练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提高交际能力。公务员之家:

语言交际能力范文篇6

关键词:交际教学;英语;现状

一、引言

交际教学法的出现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我们已经发现采用交际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失败之处也就是他本身所存在的不足。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传入中国后,在运用过程中难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许多英语老师还不能掌握什么是真正的交际教学法。

二、交际教学法的含义

根据Howatt的观点,交际法分为“强”说法和“弱”说法。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弱”说法强调提供学习者为了交际目的使用英语的机会,并试图将这样的活动综合起来,成为语言教学的一项范围更为广泛的活动。从定义来看,我们知道一个人学习英语是为了交际,那就是说一个人必须首先学好了英语,然后才能与别人交流,所以,这种说法再次将学习英语与使用英语分离开来了。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旧运用陈旧的教学法,即只关注于语言结构。总而言之,这种关于交际法的说法仍旧是属于结构教学领域,而不是真正的交际法。

“弱”的说法主张为了交际而学,而“强”的说法正好相反,它主张语言是在交际过程中的需要。这不仅仅是激活现有的迟钝的语言知识的问题,更是促进语言系统本身发展的问题。如果我们将“弱”的说法描述为学习运用英语,那么后者可以描述成为运用英语去学习。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才是真正的交际法的定义,它比较好的解释了语言是怎样来的,并且也理想化地认同外语也是需要学会的。Krashen说:“所谓外语习得是指在真实自然的情况下的外语掌握。”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交际能力。语言的获得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前者指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来掌握语言结构;后者指的是在教师直接明晰地解释所有的语言结构之后,再帮助学生去掌握语言结构。虽然那样的结果是一样的(即掌握了语言结构)。但是由此得到的交际能力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人是通过学习来掌握语言,那么他的交际能力是很薄弱的。但假如是通过另外的途径来掌握语言,那么他的交际能力肯定是会很强的。

三、交际教学法在中国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许多学者尝试将交际法引入中国,Candlin和胡闻仲首先将这种教学法引入中国。孙黎和辛斌对交际法的理论进行了论述。史宝辉对交际法及其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此后,交际法就开始影响中国的外语教学。但是无论是在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和还是在将出国的学生的教学应用上,交际教学法最终都失败了。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中没人能综合系统地介绍交际法,只是在某些特殊的方面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因此使得人们对交际法充满迷惑与不解。所以,在认识和接纳交际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于真正的交际教学法的误解

一些教师、学者将那个“弱”的说法当作是交际法的全部。他们相信交际法是为以后的交际活动做准备的,所以他们将精力集中在对学生的语言结构教学上,把它看得和交际功能一样重要。

2、将教学法看作是一种方法

交际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或只是一种理论,而并非一种具体真实的教法。但在中国,许多教师将它看作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上,他们只是操练学生并称此为交际教学法。

3、交际法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距离

交际法的主旨是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和交际能力可通过交际被掌握并得到。但是学生生活在汉语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没有在他们的意识中形成英语交际的氛围。这样并未到达与理想的交际法的宗旨和目的。

4、运用交际教学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语言的流畅和语言的错误。有些人认为交际教学法强调的只是语言的流畅性,而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但我们知道英语不是我们的本族语,因此当我们说话的时候难免会犯错误。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比如人称的混淆、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或动词的时态,只有那些阻碍交流或引起误解的错误需要被纠正。(2)语法教学。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交际教学法只重视语言的使用,而忽视词汇和语法的教学。语法是重要的,没有语法,我们与别人交流时,语言就没有逻辑性。所以我们说把语法教学从训练交际能力中分离开来是错误的。但根据语言习得理论,在课堂上不必教语法,因为语言习得已经包括了词汇和语法的习得。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语法,然后我们对它有所了解,经过几次使用,我们会记住并会自如地使用这些语法。(3)交际的概念。运用英语包括4种能力:听、说、读、写,但是许多人只认为听和说才识交际的能力。在交际教学法的运转过程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不只是注重其中的一方面或两方面能力。

5、教师出现的问题

交际教学法来到中国才短短的十多年,还处在一个学习研究时期。很多教师对交际教学法不是很了解。事实上,交际教学法要求教师就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地准备好由学生随时提出的无法预言的问题。在结束课之前,教师必须对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预料的语言活动进行概括或评述。但由于我国英语教师的本身条件,特别是那些在乡村的英语教师在运用目标语言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交际能力,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因此就不能很好地扮演作为一个课堂组织者的角色。再者受训练的教师之间存在智力水平的差异,所以能领会交际法的本质并且精通目标语言和语言教学艺术的教师寥寥无几,这些都是阻碍交际教学法顺利应用的致命问题。

6、学生出现的问题

在中国,许多学生习惯教师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来组织教学。他们已经习惯了坐在教室里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语言点。如果教师采用交际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们会感到很大的不适应。

7、测试体系出现的问题

交际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交际式测试。不幸的是目前没有一种测试是专门针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我们的外语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交际能力,但我们仅仅测试学生对于语法的掌握,这与交际教学法的目的相矛盾。因此,当前的测试对于我们的外语教学产生了极其大的负面影响。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必须系统全面地了解这种交际法。如果人们能很好地了解这种方法,那么他们就不会把这种抽象的理论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了。

其次,我们必须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中国的实际。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交际法只是一种教学法,是一种理论,它有时候并不能真正适应现实情况,所以作为一名中国英语教师,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我们特有的实际来提高我们学生的交际能力,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本关键所在。

再次,教师和学生应该改变各自的角色。作为一个学生,他必须从一个被动听者转变成一个积极参与者;而作为一名教师,他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转化为课堂组织者。对于教师而言,这更为迫切。他们应该做的是受到训练来提高语言能力和语言材料组织能力以及正确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而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最后,我们应该改变测试体系。我们以测试为手段测试学生的交际能力,以此来为我们的语言课程的主要目标服务。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以交际能力定位测试系统来代替传统的测试。新的测试系统应该在真实条件下测摘要:交际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它传入中国以后得到广泛地普及,并在英语教学领域中占领了一席之地。本文主要阐述了交际教学法的实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之道。

关键词:交际教学;英语;现状

一、引言

交际教学法的出现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我们已经发现采用交际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失败之处也就是他本身所存在的不足。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传入中国后,在运用过程中难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许多英语老师还不能掌握什么是真正的交际教学法。

二、交际教学法的含义

根据Howatt的观点,交际法分为“强”说法和“弱”说法。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弱”说法强调提供学习者为了交际目的使用英语的机会,并试图将这样的活动综合起来,成为语言教学的一项范围更为广泛的活动。从定义来看,我们知道一个人学习英语是为了交际,那就是说一个人必须首先学好了英语,然后才能与别人交流,所以,这种说法再次将学习英语与使用英语分离开来了。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旧运用陈旧的教学法,即只关注于语言结构。总而言之,这种关于交际法的说法仍旧是属于结构教学领域,而不是真正的交际法。

“弱”的说法主张为了交际而学,而“强”的说法正好相反,它主张语言是在交际过程中的需要。这不仅仅是激活现有的迟钝的语言知识的问题,更是促进语言系统本身发展的问题。如果我们将“弱”的说法描述为学习运用英语,那么后者可以描述成为运用英语去学习。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才是真正的交际法的定义,它比较好的解释了语言是怎样来的,并且也理想化地认同外语也是需要学会的。Krashen说:“所谓外语习得是指在真实自然的情况下的外语掌握。”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交际能力。语言的获得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前者指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来掌握语言结构;后者指的是在教师直接明晰地解释所有的语言结构之后,再帮助学生去掌握语言结构。虽然那样的结果是一样的(即掌握了语言结构)。但是由此得到的交际能力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人是通过学习来掌握语言,那么他的交际能力是很薄弱的。但假如是通过另外的途径来掌握语言,那么他的交际能力肯定是会很强的。

三、交际教学法在中国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许多学者尝试将交际法引入中国,Candlin和胡闻仲首先将这种教学法引入中国。孙黎和辛斌对交际法的理论进行了论述。史宝辉对交际法及其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此后,交际法就开始影响中国的外语教学。但是无论是在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和还是在将出国的学生的教学应用上,交际教学法最终都失败了。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中没人能综合系统地介绍交际法,只是在某些特殊的方面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因此使得人们对交际法充满迷惑与不解。所以,在认识和接纳交际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于真正的交际教学法的误解

一些教师、学者将那个“弱”的说法当作是交际法的全部。他们相信交际法是为以后的交际活动做准备的,所以他们将精力集中在对学生的语言结构教学上,把它看得和交际功能一样重要。

2、将教学法看作是一种方法

交际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或只是一种理论,而并非一种具体真实的教法。但在中国,许多教师将它看作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上,他们只是操练学生并称此为交际教学法。

3、交际法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距离

交际法的主旨是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和交际能力可通过交际被掌握并得到。但是学生生活在汉语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没有在他们的意识中形成英语交际的氛围。这样并未到达与理想的交际法的宗旨和目的。

4、运用交际教学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语言的流畅和语言的错误。有些人认为交际教学法强调的只是语言的流畅性,而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但我们知道英语不是我们的本族语,因此当我们说话的时候难免会犯错误。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比如人称的混淆、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或动词的时态,只有那些阻碍交流或引起误解的错误需要被纠正。(2)语法教学。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交际教学法只重视语言的使用,而忽视词汇和语法的教学。语法是重要的,没有语法,我们与别人交流时,语言就没有逻辑性。所以我们说把语法教学从训练交际能力中分离开来是错误的。但根据语言习得理论,在课堂上不必教语法,因为语言习得已经包括了词汇和语法的习得。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语法,然后我们对它有所了解,经过几次使用,我们会记住并会自如地使用这些语法。(3)交际的概念。运用英语包括4种能力:听、说、读、写,但是许多人只认为听和说才识交际的能力。在交际教学法的运转过程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不只是注重其中的一方面或两方面能力。

5、教师出现的问题

交际教学法来到中国才短短的十多年,还处在一个学习研究时期。很多教师对交际教学法不是很了解。事实上,交际教学法要求教师就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地准备好由学生随时提出的无法预言的问题。在结束课之前,教师必须对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预料的语言活动进行概括或评述。但由于我国英语教师的本身条件,特别是那些在乡村的英语教师在运用目标语言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交际能力,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因此就不能很好地扮演作为一个课堂组织者的角色。再者受训练的教师之间存在智力水平的差异,所以能领会交际法的本质并且精通目标语言和语言教学艺术的教师寥寥无几,这些都是阻碍交际教学法顺利应用的致命问题。

6、学生出现的问题

在中国,许多学生习惯教师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来组织教学。他们已经习惯了坐在教室里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语言点。如果教师采用交际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们会感到很大的不适应。

7、测试体系出现的问题

交际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交际式测试。不幸的是目前没有一种测试是专门针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我们的外语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交际能力,但我们仅仅测试学生对于语法的掌握,这与交际教学法的目的相矛盾。因此,当前的测试对于我们的外语教学产生了极其大的负面影响。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必须系统全面地了解这种交际法。如果人们能很好地了解这种方法,那么他们就不会把这种抽象的理论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了。

其次,我们必须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中国的实际。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交际法只是一种教学法,是一种理论,它有时候并不能真正适应现实情况,所以作为一名中国英语教师,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我们特有的实际来提高我们学生的交际能力,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本关键所在。

语言交际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社交媒体;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人才综合能力的因素之一,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已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发展也颇为迅猛,各种新媒体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而且给社会生活也带来了崭新的变化。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探讨了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

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探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和培养必要性。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概念虽一直未能在学术界得到明确的定义,但依据其特点大致可将其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针对国际商业中的跨文化能力,Johnson等人也对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国际商业中的跨文化能力乃是个人有效地使用一套知识、技能和个人属性,以便在国内或国外成功地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从外语角度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可界定为:在特定的交往场合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跨文化交际是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方面。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能仅具备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非只在于英语表达流利与否,而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能否真正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简单举例,“吃饭了吗?”是中国人见面常用的寒暄之一,但这在英语文化背景下指的却是真正的问题,而非问候语。若仅是简单的外语能力培训,可能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沟通障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冲突。因此,综上所述,教育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英语教学需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学生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第二,学生需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并能处理因文化差异出现的问题。做到以上两点确实不易,尤其是第二点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也使得现如今的英语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评价和考核方法过于单一、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也少有创设跨文化交际的情境。1.教学评价和考核方法过于单一。四、六级的分数通常是各大高校对英语教学的评价手段。因此,教师往往以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考核方法也是模拟四六级分模块进行的。教师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对教材的讲解和分析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多数同学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是单纯为了学而学。不过,随着教学模式开始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教育者也逐渐意识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非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而是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知识信息。2.学生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薄弱。对学生而言,也许课本上的文章他可以一字不漏地流利背诵,甚至可以辅以动作、表情,把它以情景剧的方式表演出来,但如果让他做一个很简单的自我介绍,却常常抓耳挠腮、找不到头绪。经教师的指点,才能勉强地说出一两个句子,但却是语法错误迭出。说明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并没有那么上心,而一个学生若连流利表达都勉强,更何谈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3.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就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两国文化间差异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外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由于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我国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仅停留于对外语文献的翻译,而并未进行系统性探讨研究。近些年来,跨文化研究逐渐开始受到重视,但刘润清先生指出过其中的不足“零散罗列现象为多,整体系统研究居少”。也正因此,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很难开展跨文化交际训练,即使对这一概念有着清晰把握,但具体将所学应用到实际日常英语教学仍存在不少困难,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感到陌生,如此何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呢?4.缺乏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还面临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即原本的教学模式大都局限于课堂,少有课堂外的探究性学习,在真实环境中与外国人员交流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而只有学生真正处于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才能切实体会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与多元化。高校应当努力创设跨文化交际环境,使学生可以感受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交流时的差异。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聘请外籍教师和模拟会话。但外教数量往往比较有限,这就导致外教无法确保与每一位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作为同一语言的个体,模拟会话也很难模拟真实的跨文化情境,无法使学生体验到真实交流中的细节。因此,多数情况下英语课程只能更侧重理论知识教学。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选择借助新兴媒体的力量,获取真实且多元性的跨文化资源,为学生创设跨文化交际情境。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开展线上跨文化交际活动。

社交媒体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是由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它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社交媒体不仅是一个提供用户线上交流的平台,更是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然后传播的过程。可以确定的是,传统教学方式和社交媒体的结合,必定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以下几个途径。1.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控者,对于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意义的理解。学生往往只注重交流过程中言语是否流利,发音是否准确,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常常会被忽视。教师需正确指导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其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两种文化的中介和解释者。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是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吸引着传统媒体争相跟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媒体渠道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再仅仅通过教师这一渠道。那么,教师的作用就从信息给予者向信息引导者发生转变,需要使学生正确利用相应的社交媒体,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社交素养。2.创设跨文化交际情境。虽然外教数量有限,但教师可以通过录音或视频等方式记录学生与外籍教师的深入对话。将优秀的案例和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整合,通过广播、论坛、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传播,使学生体会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交流时的差异。学校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等载体,模拟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现代技术和产品已经能模拟较为真实的场景效果,如微软研发的体感游戏,需要用户通过语言和身体动作进行交互,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进一步缩小了与真实跨文化交际情境的差距。3.鼓励创办自媒体。社交媒体(SocialMedia)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是信息的载体和渠道,也是信息传播的桥梁。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Ducate等人曾开展过一项有关博客的项目行动研究,认为博客是知识过滤与积累、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交流并不局限于本国文化,也包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并且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传递自身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故而学校应创造相应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到这些媒体的创作中或者创办自媒体,比如鼓励学生参与微博相关话题的讨论;拍摄讲述中西方差异的微视频,或是以原创情景剧展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创建微信公众号、网站等,用以发表对本国或外国文化的认识。学校可以通过比赛或分享会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一系列创作活动。通过媒体创作或是创办自媒体,学生不再是单纯接收外部输入的跨文化知识,而是转变为跨文化信息的传递者。首先,此过程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国和本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自发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进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4.支持在线跨文化交际。若一个学生拥有了跨文化知识,是否也意味着他具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线上跨文化交际也逐渐变成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之一。社交媒体可以为学生营造适当的语言文化环境,而不再像先前那样,只能与教师、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学生可以通过email、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与外国友人进行实时在线交流。不少软件还支持在线跨国视频,视频与文字、语音交流相比,增加了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恰恰也是文化差异而造成矛盾的问题所在。学生通过在线视频可以对文化差异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许多实证研究早已表明,在线跨文化交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对促进学生外语学习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也有不小的帮助。

本文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进一步明确了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并对社交媒体环境下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种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象。基于此,我国英语教师需因势利导,依托社交媒体,为学生创建跨文化交际的良好平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跨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玮、杜景芬、高月琴:《“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1期。

[2]周琴:《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2卷第1期,第25-27页。

[3]杨流琴:《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与培养》,《才智》2016年第24期。

[4]闫雪:《“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究》,《疯狂英语》(理论版)2017年第2期,第101-102页。

[5]卢梵:《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概况”课程教学反思与建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33卷第11期,第49-51页。

[6]钟建玲:《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研究》,《海外英语》2018年第14期。

语言交际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跨文化外语教学;学生;人文素养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能力,努力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1]。外语教学理应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目前,我国一直不断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经过多轮尝试,高职外语教学终于摆脱复制大学外语教学模式,逐步明确高职外语教学目标是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可是,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密切往来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型人才,而跨文化外语教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解决高职学生人文素养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本文旨在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跨文化外语教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与师资培训等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跨文化外语教学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可行性。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参与国际事务,与各国间的交往日益密切。2015年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进出口总值24.58万亿元,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进口10.45万亿元,我国继续保持第一贸易大国地位,民营企业出口保持增长,成为出口的主力军。而我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主要是企业,更确切地说是民营企业,因此,未来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较高要求。首先,我们先明确两个概念,何为人文素养,何为跨文化交际,再来探讨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一)关于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内涵

1.关于人文素养的内涵关于人文素养的内涵,在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有“综合论”“学问论”和“根本论”等。概括其主要观点:一是“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综合而成”;二是“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2]”上述观点其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2.关于跨文化交际我国学者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认为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3]。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多个领域,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论述。例如,Bennett、Bennett&All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三个层次含义:“超越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文化环境中恰当表现的能力。[4]”将“恰当”和“有效”作为评判跨文化交际表现的两个主要标准在跨文化交际学界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近些年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得到职业教育专家和教学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如下问题:高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程度整体较低;高职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较弱;高职学生对跨文化的敏感度较低,对不同文化的兼容性和适应性不足;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自觉度较低[5]。另方面,高职生人文素养水平也不容乐观,高职学生存在着人文素养缺失、缺乏良好的人格修养、基础知识十分薄弱、缺乏理想与信念等问题[6]。根据高职教师们的反馈,高职院校缺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和理念,大多数尚未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高职教师缺乏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相关培训。这也是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整体薄弱的主要原因。

二、跨文化外语教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无论是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国家贯彻的指导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7]。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学习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体验文化内涵,内化个人品质,以求实现“学会做人”,做一个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外语教学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潜力是基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图1所示。的大方框代表文化,它构成语言和交际的环境,任何语言的使用和交际活动都以文化为基础,同时反映文化。中间的椭圆代表交际,它以语言为主要渠道、文化为环境。内圈的小方框代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外语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外语教学具有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巨大潜力。语言的文化性质具体体现在两方面: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使用离不开文化环境。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述,外语教学就是文化教学的结论更具说服力。由此可见,外语教学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语言,而且引导学生感悟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敏感度,不断内化自身人文素养。

三、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有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行动教学法和认知教学法等,遵循的教学原则是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相较于传统外语教学,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有文化讲座、关键事件、文化包、文化群和模拟游戏等方法。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可以归纳如下。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

随着世界各国间人们往来日益密切,跨文化外语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一门外语,而且要实现来自世界不同文化的人们有效沟通、消除误解、减少冲突,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是文化传递的载体,文化为语言学习提供背景舞台,只有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双赢。打个比方,跨文化英语教学好比是一枚硬币,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就像硬币的两面,只有二者合一,才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英语教学。

(二)调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

传统外语教学中,尽管在课堂中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努力营造语言情景,但是由于缺少较为真实的语言氛围和恰当的语言输入材料,学生很难体验到跨文化交际所包含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因此,在进行跨文化外语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着重选择具有情景化的语言材料,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多种学习潜能和机制,调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将情景化与学习者的个人成长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进行反思,最终才能实现学习者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教材编写与师资培训

以上探讨了跨文化外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跨文化外语教学为语言教学和人文素养培养搭建一座桥梁。那么,为了能够保证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有效开展,这里有必要再谈一谈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教材与教师。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不要被教材禁锢思维,要灵活选取教学材料,但是内容丰富、设计合理的跨文化外语教材确实对帮助教师和学习者进行语言和文化教与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在涵盖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突出文化特色,做到语言与文化内容的有机结合,增加适合学习者练习的情景任务,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解决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教师是跨文化外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关系到跨文化外语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不少学者关注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实施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例如,颜静兰撰写的《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口’与‘补漏’》一文中,笔者通过利用研讨会等机会,对高校外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不少外语教师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较薄弱,有不少“缺口”,他们缺漏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缺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缺失跨文化交际知识结构,缺损跨文化交际教学新理念等问题[8]。关于外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普遍问题,只有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才能实现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和各国间的密切交往,迫切地需要熟练掌握外语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技能性技术人才。通过对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总结制约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原因。通过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本质论述,笔者认为,跨文化外语教学可以实现学习者语言习得,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实施跨文化外语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其自身教学原则,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跨文化外语教学人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在跨文化外语教材编写和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深入开展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期待实现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水平的稳步持续提升。

作者:李杉 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A].

[2]赵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述评[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4):55-6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

[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7.

[5]孙嫘.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6(4):98-101.

[6]邓树生.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6):76-77.

语言交际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一般指的是以母语以及非母语文化为主的交流。跨文化教育涉及内容广泛,比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背景之下所形成的不同语言模式以及思维方式等。随着英语成为国家化的交流语言,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跨文化教育在国内的外语教学中所受的关注越来越大。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使道德品质、语言能力、思想觉悟、文化知识、人格修养以及法律意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英语掌握能力的提升以及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拓宽,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范围内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针对大学生的英语教学需要做到语言以及文化的结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以及综合文化素质的大学生。与此同时,大学进行英语课程的开设时,还需要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一言以蔽之,大学英语教育就是从语言上、文化上、素质上以及思想上进行综合性的教育,切实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的提升。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1、可以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兴趣。将跨文化知识积极引入到高校的外语教学课堂中不仅可以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能力。因此,大学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在做好单词、句型结构、词组以及语法的基础教学时,还需要将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结合起来,以此增加教学的实用性以及趣味性。教师在进行教学题材的选择时,可以大胆一些,进行诸如建筑、绘画、艺术、电影、音乐、方言、菜肴、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选取,以生活化或者艺术化的形式进行西方文化的展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全球化进程发展速度的加快,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掌握良好的英语能力是学生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要求之一,也是现代大学提高自身办学水平的措施之一。2、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沟通能力是语言掌握能力最直接的体现。积极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到大学的英语教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增加英语教学课堂的多样性以及实用性,还可以增进大学生对世界各国语言背景文化的了解。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手段进行世界各地文化习俗以及文化习惯的渗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中扩宽知识面,开阔眼界,培养学生包容、开阔的世界观;还可以以文化差异进行语言不同背景以及不同语义的比较教学,实现跨文化教学的意识。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且思维方式不同,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因素的存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观念的转变,做好英语学习适用性的提高,尽量避免语义使用差异以及英语表达文化差异事情的发生。语言学习,文化背景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存在着不小的障碍。3、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里开设的英语课程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进行中西文化的融入,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交际能力,交际对象是研究的重点,如何针对交际对象展开话题、完成交际目的、确保交际表达顺畅是教育的重点能力。大学教师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可以提高跨文化知识内容的教学占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跨文化学习积极性,以多元化文化教学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教师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国内大学教育对于跨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增强,实践工作虽然逐渐开展,但是与快速发展的需求而言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理念与实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英语教学仍旧沿用“词语分析、句型操练、语法讲解”等等这种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展开方式也都是围绕着知识点,对于语言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教学较少。(1)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储备的跨文化知识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目前国内学校英语教师大多来自国内师范类院校,这些院校对于课程体系中文化与语言教育之间的关系设置同样缺乏,基本上不会统一的去开设跨文化交际这一方面的课程。仅少数学校会在选修课中进行文化对语言发展演变产生影响课程的设置。再加之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各种学习资料的下载和浏览,进行自身知识不足的补充,从某一层面而言,更加影响了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2)英语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开展的文化教学渗透有较大提升空间。首先,提高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顺利开展跨文化教学的关键。但从目前国内大多数英语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很多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教师自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也极其的匮乏,所以很难培养出跨文化交际的高素质人才。(3)教师对于文化教学的落实工作力度不够。目前国内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以语言教学为主的比例较高,仅少数大学的英语教学涉及跨文化教学内容,再加之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参差不齐等原因,也影响到大学英语课堂跨文化能力的教学。2、学生。(1)如今,我国的大学生严重的缺乏跨文化的学习意识,在中学的时候,学生对于英语教学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基本知识还有技能,很少接触到文化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学习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度不够。再加之目前国内各大学的学习英语都是以通过考试为目的,从而降低了自身对英语学习的要求。(2)学生课前没有进行文化背景的了解,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会进行部分跨文化知识的导入,但是教学课堂中获取到跨文化知识的渠道仍然是单一性的,在课堂上,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非常有限,在课后,学生也不知道怎样去对跨文化知识进行补充,所以在教学活动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大学英语课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1、增加跨文化知识教学比重,丰富英语教材内容。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如果想让学生对语言发展还有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升,就要着重的注意对英语教材的选取。进行跨文化教学时,教材选取及编排非常重要,语言体现文化差异,在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语言对话应该是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的一些语言交际。英语教材内容还有教学的目的规定:教师要将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学内容与语言学习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语言知识还有跨文化的知识信息量进行拓展,让学生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民族文化特色对语言所造成的影响。在对英语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不仅仅有词汇、写作还有语法等的内容,还要在教材中适当进行跨文化知识点的补充,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化背景的理解力。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还有认知能力,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认同感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教师也要进行多元化并且相对复杂的方式去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的意识。2、使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教学加强。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是想让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主观的指导还有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如在英语教学过程进行文化背景的设定,让学生感受到本土文化和国外的文化异同点;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也要注意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要去引导学生,并且要与学生进行互动,用当地的文化去吸引学生对语言中所存在的文化内涵进行主动的探寻,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自主学习意识。3、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今我国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信息化教学也在各个高校中得到了普及,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也逐渐的出现在了各个高校的教学课堂活动中,这也是我国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活动的趋势所在。在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还有录制微课的方法,对教材中的内容还有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的视频和音频相互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在文化差异之下所体现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师通过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还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跨文化学习,从而使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四、总结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对文化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去掌握一门语言并且进行交流。让专业的学生可以理解文化还有语言的关系是相互的,从而得到更加广泛的知识。教师要营造一种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去对实践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祁颖,陈秀明,王霞.大学英语课程学生学习效果满意度调查————基于北京城市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4(7):61-62.

[2]李志强.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117-118.

[3]胡艳红,樊葳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现状调查————基于1990-2012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题的统计与分析[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4(1):1-8,13.

[4]杨静.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74-179.

语言交际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指与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往。作为国际化语言的英语,在进行交流时首先要有对别国文化的理解能力,也就是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传统的英语应试教育模式,只需要会读写译,能考高分就是英语好,不重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高校开设有听说读写课程,同学、老师重视度不够,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本不能满足当今国际化需求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为适应这一需求,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十分必要了。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和外国人交往时,一般可以容忍你的语音或者语法错误,但是如果不遵循讲话规则,则会被认为没礼貌。在交际中,文化错误要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不了解文化方面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可以接受,那么交际可能会失败。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语法能力、语言能力等。然而在我国,“文化教学”理论只是针对英语专业的提出,并非所有高校学生。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和其他历史因素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两个截然分开的不同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语言形式,语法规则,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背景,教条式教学充斥着各种英语课本。只注重语言知识的教授转向语言能力的培养,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三、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老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近年,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在一定层次上有所提高,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跨文化教育意识还不够强。在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日渐明显的今天,老师的跨文化教育能力不足,可供参考的资料也是十分有限。2.学生对英语文化学习的心态不紧迫。受传统英语教育影响,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考试,得到高分,拿到文凭、证书。所以,至今考试还是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语言教学要服从整个课程的安排,除了考试,语言交际能力很难有合适的标准来考核。另外,我国国情环境和社会伦理结构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学生学习跨文化的动力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少注重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3.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内容有所欠缺。到目前为止,我国正式出版以文化导入为目的的教材不多,体系也不够完善,可供参考的数据甚少。词典、教材上能查阅到有关文化解释更是十分有限。高校英语教材和阅读材料也多是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社会背景。关于跨文化的指点极为匮乏,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少。同时也十分缺乏相关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融合。十分不利于开拓视野,提高英语的口语表达及交际能力,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1.增强英语老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高校老师作为跨文化的理解者和推动者,要有全面的中西文化理念,树立多元化文化视野,以更好的理解跨文化理念。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老师要以多元化、开放式的方式进行跨文化教育,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交流。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英语老师不仅需要有英语语音、语义、词汇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想要做到这一点,高校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同时,施行跨文化教育,英语老师需要有较强的文化意识,要不断学习文化背景相关知识,使跨文化教育长期的贯穿在教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根本上讲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不是简单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老师可以接受专业的文化教育培养,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生活、风俗、历史等,为英语教学创造条件。3.注重教师继续教育,提高跨文化教育的能力。老师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角,必须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继续教育中不断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和思想。熟悉现代化教育理论,开拓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最新发展动态,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使老师跨文化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4.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上尽量为学生营造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以高度的热情去讲课。多组织英语交流类活动,比如创办英语口语角,英语交流协会,定期表演英语小品,鼓励大家看英语电影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大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让大家在玩乐中学习英语文化。这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提高。在课堂中,老师要给予鼓励、关怀和指导。这样学生在老师的课堂中所学到东西也越多,学生会很积极的配合老师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各国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想在世界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大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进行公关交际。我国各高校老师可以很好的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进一步学习和探究跨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丽娜.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3,(19).

[2]宋生英.浅谈高校英语教育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