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功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7:55:36

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范文篇1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体位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运动功能范文篇2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一、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二、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体位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三、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公务员之家

四、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运动功能范文篇3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体位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运动功能范文篇4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将发生脑卒中48h即进行康复护理与病程在3个月以后进行康复护理的脑卒中病人对比分析。结果前者有效率95.24%,后者有效率65.2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体位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运动功能范文篇5

现如今,体育运动已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为体育运动服装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普通运动服市场的饱和意味着现代运动服的变化到来。如今,人们对运动服的需求包含了功能性、美学和设计感。运动服文化与人类运动文化的历史息息相关。体育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运动服已经偏离了普通服装的范围,并逐渐演变成本身被认可的服装系统。人们对运动和健身概念以及运动服应用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随着中国各种户外运动的兴起,户外运动用品市场迅速扩大,但从国内户外运动服装市场的产品结构来看,国外品牌产品占据主导地位,深受户外运动者青睐。国内部分运动服装品牌产品,由于对户外运动服功能设计的研究比较薄弱,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和理解户外运动服的功能。在《运动服装设计》这一书中,读者便可对运动服的设计有所了解。

现代运动服设计不仅涵盖艺术设计类别,而且涵盖该别的知识范围,并且应基于服饰美学、服装工艺技术及纺织技术等服装等要素。同时,必须特别考虑每种特定运动的特征、运动的环境要求以及对人体的全面了解。陈彬主编的《运动服装设计》从运动服色彩设计、运动服材料设计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改善运动服设计的建议。书中提出除了舒适性、功能性和创新性之外,运动服设计还必须注意美学,也应该融入一些时尚元素,使运动服看上去不那么刻板。陈彬老师主编的这本《运动服装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接近生活并且易于理解。可以用作大学运动服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材。对于运动服装设计、时尚从业人员以及已经具有服装设计基础知识的服装爱好者,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因此服装设计也应该与色彩密不可分。《运动服装设计》提到在服装中,色彩往往在最先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其次是衣服的样式,最后是衣服的面料和手工艺。因此,色彩在运动服设计的表现力和衣服的美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服装色彩设计的成功使服装更时尚,更时尚,进而可以拥有更广阔的市场。户外运动对服装色彩设计也有严格的要求。户外运动服色彩设计必须首先满足户外运动服色彩设计的基本要求。服装的颜色不仅是运动服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影响户外运动的重要因素。在运动时,运动服的颜色具有警示、保护等作用。在配色中,重要的是使得运动员在运动时容易被识别,进一步保护运动员。

《运动服装设计》还介绍到颜色对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所以该书大篇幅地介绍了运动服色彩的功能性。颜色本身是没有情感的,但是人们可以感受到颜色的情感。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斑斓世界中,并积累了很多视觉体验。当感官体验和外部色彩刺激相互反应时,会给人类心理带来一些情感。因此运动服中明亮的设计会使运动员感到愉快,并使运动过程更加轻松舒适。户外远足活动量很大,需要运动服可以轻松散发大量的热量和吸收汗水。因此,需要运动服的散热性、透气性和舒适性都需要特别重视。同时,户外运动期间的天气条件各不相同,运动服需要一定程度的防水性能。在多功能需求下,运动服织物已经从天然纤维演变为具有多种功能的人造纤维。在此过程中,衣服的材质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棉织物具有优异的吸湿性和渗透性,但是容易褪色带来色差。因此,它通常不适合制作专业户外运动服的材料,大多数适用于休闲风格的户外服装。由于人们对运动服功能和美学的需求,运动服具有时尚感、设计感、实用功能。在服装设计中应用弹性织物、松紧带、插扣、拉链和其他运动服功能元素,都会为消费者带来特定的功能和装饰效果,读者们只要细细研读《运动服装设计》,就能将运动设计概念与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设计出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的运动服,这也是《运动服装设计》成为各大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辅书的原因。

作者:陶婉芳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运动功能范文篇6

加工设备的功能是指机械零件加工的效能,是设备加工所发挥的功效与性能。机械加工设备功能设计的任务是研究机械零件如何被加工出来,分析加工过程能量流、物料流和信息流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实现所需要的精度。满足机械零件成形是设备功能设计的目标,机械加工设备的功能方案设计是整个设计任务的核心。常规设计一般从结构开始,而功能设计则是将对机械结构的思考转化为对产品的功能研究,不受现有的结构约束,更有助于提出创造性构思。由于机械加工设备总体设计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设备的工艺范围、加工精度、自动化程度和生产率等,因此,要设计好一台高性能的机械加工设备,第一步就要做好设备的功能方案设计。设备设计的出发点是满足机械零件加工的需求,切削加工是加工设备的总功能。首先通过分析机械零件表面成形方法确定机械零件切削所需的运动与传动,继而根据设备运动的复杂程度逐层分解为各个子功能,一直分解到有最终解的原理对应为止,然后将各子功能重新组合成具有层次性的功能结构,各个子功能映射到加工设备切削总功能的原理解。根据切削功能,映射设备布局方案,进而将设备的总体结构划分为各个部件模块,如床身模块、立柱模块、工作台模块和主轴单元模块等,从而形成机械加工设备整机的三维实体模型。

2设备功能的确定

机械加工设备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切削加工所必须的各种运动。设备的功能设计首先要根据零件加工方法进行设备的运动功能设计,随之明确设备的工作原理。加工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由刀具切除工件加工表面多余的金属材料,形成工件表面规则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并达到其所需的精度。若加工设备功能的实现,是由操作者控制的,则为普通加工设备;若是自动控制的,则为自动化加工设备。设计加工设备的第一步,是确定功能原理。功能原理是设备结构设计的依据,对整个设计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拟定功能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地、周密地考虑,使所定方案技术上合理、先进,且经济效益较高。加工设备功能原理设计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件材料与结构形状、同类型加工设备、有关的科技成果、使用要求以及制造条件等。设计者应作充分调查研究,明确设计要求,掌握有关资料,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机械加工设备的功能方案。

2.1分析设备加工工艺范围

工件的加工表面是通过加工设备上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因此开展设备的运动设计,需要首先了解工件表面的形成方法。同一种表面有多种加工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设备,功能方案设计的侧重点不同。对于专用加工设备,应侧重于工件加工工艺分析。专用设备只能完成某一零件的特定工序,为特定表面的加工工艺服务,如加工曲轴、连杆的专用加工设备,根据曲轴、连杆结构表面的特定工艺要求专门设计制造。对于通用加工设备,加工对象为工件群,加工方法较多。由于通用加工设备的工艺范围较宽,可以加工多类零件的不同工序,功能往往比较复杂,因此要求设备调整控制更加方便。为了扩展通用加工设备的功能,侧重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性能的创新。

2.2建立设备的工作坐标系

设备的工作坐标系是为了确定刀具或工件在设备中的特殊位置(如对刀点、换刀点等)以及相对运动轨迹而建立的几何坐标系。沿主轴的轴线取为Z轴。坐标原点位于坐标轴尺寸为零的点上,手指指向尺寸增加的方向为坐标轴正方向。X、Y性线轴按右手定则确定,旋转轴按右手螺旋法确定,绕X、Y、Z轴的回转运动分别用A、B、C表示。

2.3描述设备的运动功能

加工设备通过一定形式的运动完成切削任务。描述设备运动功能是表达切削加工的运动原理的有效手段,对整个设备方案设计至关重要。为了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略去个性和偶然性,力求突出普遍适用和本质的东西,对加工设备运动功能作抽象化描述,用运动功能式来表示工作机构能够实现的运动个数、运动形式及各个基本运动功能排列顺序等。在设备上,运动由执行件来实现,刀具和工件分别安装在主轴、刀架或工作台等执行部件上。执行件的运动形式,以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最易实现。无论工作机构上的运动如何复杂,设备上执行件的基本运动形式只有直线移动和旋转两种,而复杂运动由多个基本单元运动复合而成。执行件所作运动是设备最基本的物理效能。执行件的运动功能按照在切削加工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表面成形运动、切入运动、主运动、进给运动、辅助运动等。执行件所作的表面成形运动按照不同的作用可分为主运动、进给运动等。切入运动为进给运动,如果不伴随切屑的形成,则为空行程调整尺寸的运动。运动坐标轴用大写字母表示,用下标v表示主运动、用下标f表示进给运动、用下标a表示辅助运动。基本运动功能的排列顺序左边写主运动,中间写进给运动,右边写辅助运动,三部分的内容用“•”分开,多个同类运动之间用+相连。如摇臂钻床共有五个坐标轴作基本运动,其运动功能式写成Cv•Zf•Xa+Za+Ca,如图1所示。

2.4绘制设备运动功能图

加工设备的运动功能用简单明了的图形和符号绘制出其运动功能图。加工设备运动功能图表示所设计的设备能够实现的各种主要运动功能方案,与运动功能式相对应,是设备传动系统设计的依据,其符号没有统一规定,一般采用形象直观的图形和符号表示即可。图1对摇臂钻床运动功能进行设计。在运动功能图上,同时注明了与其相对应的运动功能式。图中Cv为钻头的旋转运动,Zf为钻头的轴向进给运动,Ca、Za、Xa为刀具调整运动,用来调整刀具与工件的相对钻孔孔位。

3设备功能的求解

加工设备总功能可细分为基本功能,由执行件实现的机械功能便是加工设备的基本运动功能。设备的总功能用基本运动功能的组合进行描述。基本功能的不同组合便是设备切削功能的多解,完成同一结构零件的加工,由于相对运动分配给的执行件不同,可以形成多种功能方案。

3.1运动功能的分配组合

机械加工设备运动功能式(或功能图)描述了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但沿各坐标轴的运动,可由刀具完成,也可由工件完成,还须进一步地分解。运动一方为执行件,静止一方为支承件。明确运动是由刀具一方完成,还是由工件一方完成,便是运动功能的不同分配组合方案。运动功能分配组合是确定运动功能式中执行件的位置,在运动符号下标里加w或t来区分。加w的运动由工件完成,加t由刀具完成。机械加工设备运动功能式明确了执行件之后,便成为设备运动分配式。一个运动功能方案,经过运动功能分配设计,可以得到一个或多个相对应的运动分配式,如摇臂钻床的运动功能式与相对应运动分配式设计成下述四种方案:方案一为极坐标调位法:Ctv•Ztf•Xta+Zta+Cta,其中Xta调整刀具相对于立柱中心的半径,Cta调整刀具相对于立柱中心的回转角度,Zta调整刀具相对于工件的高度。大型工件钻孔不便移位,工件静止不动,五个坐标运动全部由刀具完成。方案二为极坐标调位加主轴摆角法:Ctv•Ztf•Xta+Zta+Cta+Bta,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增加主轴箱围绕Y轴的回转调整运动Bta,扩大了钻床钻孔的工艺范围。方案三为极坐标调位加底座移动法,Ctv•Ztf•Xta+Zta+Cta+Xta,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增加了底座沿X轴的调位运动。方案四为主轴摆动-悬臂横移法:Ctv•Ztf•Xta+Zta+Cta+Bta+Xta,Bta可使主轴箱围绕Y轴回转调整刀具倾斜一个角度,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增加了横臂沿X轴的调位运动。对上述满足基本运动要求的方案,需要从工作性能、动力性能、经济性以及结构特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对比分析上述运动功能式,保留下的运动功能式都可进行运动方案的详细设计。对众多的运动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如方案二可作万能摇臂钻床方案;剔除一些明显不合理方案,如方案三摇臂钻床移位后对大型工件位置还需进一步调整,调整运动太多太复杂,刀具工件之间相对调位运动数应尽量少,故方案三应剔除。筛选出性能优良的第一方案进入加工设备的正式设计阶段。

3.2拟定设备传动原理图

设备的运动功能图只表示运动的个数、形式、功能及排列顺序,不表示运动之间的传动关系。若将动力装置与执行件、不同执行件之间的运动及传动关系同时表示出来,就是设备的传动原理图。图2为摇臂钻床钻孔时的成形运动传动原理图。传动原理图表示每一条传动链的传动联系以及传动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表达加工设备实现全部切削运动的原理。图2中的Ctv表示刀具回转运动,为钻削主运动;Ztf表示刀具沿钻孔中心线直线运动,为钻削进给运动。uv表示主运动变速变向调整机构,uf表示进给运动变速变向调整机构。传动原理图对采用机械变速传动或还是机械传动加电气控制的设备,能够清楚地表达其设备的功能原理,对辅助运动的传动关系可不予绘制。

4设备总体结构设计

设备的总体结构设计是确定设备的组成部件,以及各个部件和操纵机构在整台设备中的配置。机械加工设备总体结构形式取决于主轴、工作台、刀架和床身的布局。主轴的布置有立式、卧式或斜置式;工作台和刀架有移动式或回转式,而床身是基础支承件,其结构形式有底座式、立柱式、龙门式等;基础支承件的结构又有一体式和分离式等。因此同一种功能原理,由于运动分配形式和实现的功能方案不同,又可以有多种结构配置形式,对运动分配设计作阶段性评价后保留下来的功能结构布局方案就有很多,摇臂钻床的运动与结构布局方案如图3所示。对全部机械加工设备结构布局方案需要再次进行评价,去除不合理方案。如方案四,摇臂钻床的悬臂可向两侧横移,但底座不够稳定,需紧固在基座上,而且安装工件需附加支承基座,故方案四应去除。设备总体结构设计阶段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定性分析加工设备的整体刚度、安全操纵、占地面积、与物流系统的可亲性等因素。在保证设备运动功能的前提下,对多种结构配置进行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方案一作为常用的摇臂钻床整机结构形式。

运动功能范文篇7

关键词:黄芪桂枝五物汤;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肌张力;功能康复

脑瘫属致残性疾病,临床以痉挛型最为常见。据统计,痉挛型脑瘫(Spasticcerebralpalsy,SCP)占所有脑瘫的70%[1]。SCP以肌张力、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症状为主,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生长发育。SCP始终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现阶段主要以现代康复训练为主,通过功能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病情,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中医学基于整体观念,结合辨证论治,从多靶点、多角度出发,为SCP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中医学认为SCP与气血不足、经脉痹阻有关,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原则。而针刺则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脉的作用,且《伤寒杂病》所载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和血通痹、益气温经之效。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刺治疗SCP患儿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8月—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SCP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西医诊断符合《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3]中的诊断标准:婴幼儿时期即出现;脑损伤非进行性;姿势异常及中枢性运动障碍。中医诊断符合《实用中医儿科学》[4]中肝强脾弱型的诊断标准:头晕目眩、手足麻木、形体消瘦、口眼歪斜、口流清涎、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舌质淡、脉弦。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10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2.74±0.19)岁;痉挛程度:13例轻度,24例中度,6例重度;病程7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58±0.27)年。观察组男27,女16例;年龄11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2.86±0.21)岁;痉挛程度:12例轻度,26例中度,5例重度;病程5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68±0.30)年。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纳入标准纳入标准:年龄10个月至5岁;临床资料完整;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混合型脑瘫患儿;合并严重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的患儿;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的患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患儿;患有病毒性脑炎、脑肿瘤等脑进行性病变的患儿。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给予营养支持药物、脑神经活性药物、维生素等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爬行、头部控制、坐位、站立等,30~40min/次,5次/周。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①针刺:取下肢穴位(阳陵泉、三阴交、承山、环跳、足三里、解溪等)、上肢穴位(手三里、曲池、肩井、臂孺、外关、肩贞、阳池、极泉、少海等)及头部穴位(风市、百会、伏兔、风池、神庭、四神聪及颞三针等),常规消毒所选穴位,采用1.5寸毫针与皮肤呈15°刺入上、下肢穴位,采用2寸毫针与头皮呈20°刺入头部穴位,得气后留针20~40min,1次/d,5次/周;②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2g,茯苓、地龙、当归、甘草、水蛭、赤芍、远志、白芍各6g,鸡血藤、益智仁、桂枝、党参各9g。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1剂/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2周。1.4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70%为显效;症状、体征部分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30%~69%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每组总例数]×100%。中医证候积分即将患儿所有中医症状按由无到重度计0~3分,并将所有症状积分相加而得。②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MAS)[5]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评估,共0~Ⅴ级(0~5分),肌张力越严重,评分越高。③运动功能: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MFM)[6]和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7]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评估,前者包含抓握能力、视觉追踪等5个方面,共计61项,分值0~183分,后者由88项组成,分值0~264分;两量经颅多普勒超声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检测患儿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DA)血流速度。1.5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肌张力和运动功能两组患儿治疗后M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低于对照组,GMFM、FMFM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2.3脑血流速度两组患儿治疗后ACA、MDA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运动功能范文篇8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运动功能;并发症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预后较差,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三致死病因的疾病。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救治率显著提高,但是致残率高达7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临床研究早已证实了现代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住院接受康复治疗4周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综合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各30例;年龄30~70岁,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CT或MRI证实)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无进行性高血压、心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肝炎及精神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再进展后开始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因人而异、辨证施针;治则: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滋补肝肾虚、理气活血;取穴:印堂、百会、肩髃、曲池、尺泽、合谷、内关、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等穴位。推拿按摩治疗依患者所处的不同阶段(弛缓期、痉挛期、协同运动期、分离运动出现后)选择不同手法(推、拿、捏、揉、滚、按、摩等)循经而行,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兴奋性;Bobath疗法主要是保持良肢位,患肢被动、主动运动训练,坐位、站立平衡训练,移动训练,认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语言功能训练。早期综合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加针刺、推拿按摩;单纯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间歇3~5d进行第2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进行效果评定。

1.3疗效评定

开始康复前和治疗4周后各进行1次评定;采用国际通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价法、改良巴氏指数(MBI)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并观察患者痛肩、肩手综合征、足下垂或足内翻并发症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二、结果

治疗前两组CNS、FMA、M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NS、FMA、M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每组CNS、FMA、MBI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痛肩和肩手综合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足下垂或足内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讨论

传统康复针刺、推拿按摩治疗对脑卒中后处于异常活动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抑制调节功能,减弱脊髓中枢对骨骼肌下行性兴奋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它是适宜的外周感觉刺激,通过穴位、经络等特殊的外周感觉传入方式,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级神经元的兴奋性,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和功能代偿,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笔者认为,中医传统康复治疗(针刺、推拿按摩)诱发出的随意运动配合西医现代康复治疗(Bobath疗法)的强化固定,大脑皮层运动区异常的运动模式转为正常,使运动更加协调。在脑卒中早期,针刺与康复的介入同等重要,针刺与康复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ADL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密切相关,ADL能力依赖认知、情绪等大脑高级活动的参与。针刺、推拿按摩治疗正是通过辨证论治整体提高患者的各种机能,提高患者ADL能力和生存质量,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中西医结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痛肩、肩手综合征、足下垂或足内翻)发生概率和程度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得到了预防和治疗。

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徐世芬,徐占英.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2,20(2):53.

[2]“九五”攻关课题组.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6-272.

[3]高聪,蒲蜀湘,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7-29.

[4]金荣疆,朱天民,罗荣,等.电针阳陵泉对脑梗死大鼠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37-1639.

运动功能范文篇9

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高血压脑出血;偏瘫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脑出血等并发症,进而易使患者的神经功能遭到损伤,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及偏瘫等症状。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低,日常生活能力差,导致其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恢复[1]。此外,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预后还受饮食、环境及肢体锻炼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治疗时间长,若护理不当,将会导致患者出现中重度偏瘫,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2]。因此,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护理干预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中,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偏瘫症状,但效果并不显著[3];综合康复护理是指应用各种措施以减轻患者的身心及社会功能障碍,使患者尽可能的重返社会生活[4]。本研究将综合康复护理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护理中,以探讨其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46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分类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6.36±11.23)岁;出血部位:丘脑5例,脑叶9例,基底节区9例;左侧偏瘫11例,右侧偏瘫12例。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7.11±11.34)岁;出血部位:丘脑5例,脑叶8例,基底节区10例;左侧偏瘫10例,右侧偏瘫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中的诊断标准;有高血压史;经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脑出血;伴有一侧肢体偏瘫;出血时间在24h内;意识清楚。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伴有交流障碍;依从性差;伴有精神类疾病;伴有其他脏器功能不全。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包括以下内容。①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帮助患者整理被褥,定时给病房进行通风,及时帮助患者更换输液袋等。②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及用药事项,嘱咐患者要控制食盐的摄入,清淡饮食。③嘱咐患者家属要定时帮助患者按摩肢体,并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待患者可以下床活动时,多协助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运动,以促进疾病的早日恢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综合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疾病的情况、转归及注意事项,让患者可以正视疾病、了解疾病。健康教育方式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选择图文分析式及一对一健康教育式等。②心理护理。因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及悲观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多与其交谈,询问感受及困惑,进而帮助其排忧解难,给予一定的鼓励,以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加配合度。③肢体功能护理。首先,护理人员每日定时帮助患者按摩四肢,按摩顺序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按摩手法先轻后重,以促进患者的四肢血液循环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其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帮助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对于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护理人员需指导家属对其进行内旋、外展等被动运动;对于可以下床的患者,护理人员需指导其进行自主运动,并嘱咐患者家属陪同。必要时,给患者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按照计划进行锻炼,以促进身体早日恢复。④语言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的病情之外,应多与患者交流,以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其次,嘱咐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多讲述一些患者感兴趣的事情,使患者能够愿意交流、主动交流。⑤饮食护理。患者的吞咽功能较弱,故护理人员应指导其缓慢进食,防止发生呛咳等。并详细嘱咐患者饮食的注意事项,如多食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刺激性、辛辣类食物等。必要时,打印图文结合的小册子,发给患者及其家属,使其能够严格规范饮食。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护理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估,护理后NIHSS评分降低≥90%,且相关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护理后NIHSS评分降低60%~89%,且相关症状有明显改善为有效;护理后NIHSS评分降低<60%,或相关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6]。护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心理健康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及抑郁程度,两个量表满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即代表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越严重[7]。(3)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Index,BI)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自理能力越好[8]。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MotorAssess-mentScale,FMA)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9]。(4)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trokeImpactScale,SIS)及健康状况简表(the36-itemShortFromHealthSurvey,SF-36)评分进行评估,SIS包括记忆、情绪、交流及移动能力等多方面内容,满分100分[10];选取SF-36的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4个维度评估,各维度满分100分[11];两表的分值高低与生活质量均呈正相关。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1)。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健康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的BI及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BI及FMA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2.4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I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IS及SF-36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运动功能范文篇10

【关键词】预见性理论;精细化护理;脑卒中偏瘫;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运动功能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高致残、高病死的特点。有学者指出,80%的偏瘫由脑卒中造成,是导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丧失行走能力的罪魁祸首[1]。有研究发现,由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较少、长期卧床,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回流缓慢,引发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影响康复而威胁生命[2]。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根除脑卒中偏瘫所致VTE,但临床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患者VTE发生率。有研究显示,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可提高高危下肢VTE产妇生活质量[3]。此外,王新娟等[4]发现,精细化护理可有效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基于此,学者提出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模式,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预见性”“精细化”理念,针对性给予患者人性化主动预防,旨在以预见性理论为基础,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给予有效预防,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且该模式已充分应用于高龄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与生理状态[5]。但国内采用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相关报道尚且较少。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我们对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给予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6]者;②首次发病,伴有下肢偏瘫者;③心、肾功能良好者;④均知情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入组前已确诊VTE者;②合并坏疽等其他下肢功能障碍者;③存在血栓病史者;④患有周围血管病变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32~78(55.49±17.38)岁;病程3~27(14.39±4.68)d;左侧下肢偏瘫52例,右侧下肢偏瘫48例;脑梗死63例,脑出血47例。观察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33~76(53.98±16.24)岁;病程4~29(15.67±5.32)d;左侧下肢偏瘫49例,右侧下肢偏瘫51例;脑梗死61例,脑出血4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康复训练等。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首先,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其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疏导;其次,关心、陪伴患者,满足其合理要求,使其以良好心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后,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加强VTE预防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VTE相关知识,提高认知度。②饮食护理:督促患者多饮水,防止血液黏稠度过高,以高纤维、低脂、易消化食物为主,戒烟酒,禁忌生硬、辛辣等食物,推荐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食物。③体位护理:以舒适体位为宜,注意观察下肢症状如出现疼痛、肿胀等情况时,嘱其绝对卧床休息,并将患肢抬高20°~30°,缓解不适,避免挤压患肢,做好制动护理,为防止栓子脱落诱发肺栓塞(PE),尽量避免患侧进行针刺、按摩、热敷等。④预防措施:有效维持循环血量,在输液时采用静脉留置针,防止多次穿刺,避免患肢输液,以防血管损伤,依据实际调整激素、脱水药、止血药物等使用剂量。⑤定期检查:每天观察患者下肢状况,规范加压弹力袜的穿戴如早穿、晚脱,避免长时间缺血所致溃疡。⑥药物使用:遵医嘱注射抗凝类药物,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并进行相应处理。⑦早期运动锻炼:制动期以呼吸运动等小关节训练为主;在解除制动后,指导患者进行膝或髋关节屈曲、旋转等下肢运动,3次/d,运动期间注意保暖。

1.3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下肢VTE发生情况及疾病认识程度:疾病认识程度包括健康饮食、良好心理、并发症与预防、治疗手段、药物不良反应、运动功能锻炼及疾病症状与原因。②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7]评估两组干预前和干预5d后下肢运动功能,包含3个方面,采用0~2分评分法,其中仰卧位3项,合计0~24分;坐位2项,合计0~6分;站立1项,合计0~4分,共计0~34分,运动功能与得分呈正相关。③步行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8]评估两组干预前和干预5d后步行能力,0分表示不能行走或需要两人帮助行走,1分表示需要一人帮助维持平衡,2分表示在一人帮助下能够行走,3分表示无须接触性帮助,4分表示独立平地行走,5分表示正常独立行走,即分数与步行能力呈正相关。④比较干预5d后两组下肢VTE发生情况、疾病认知程度。⑤血常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5d后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下肢VTE发生情况、疾病认知程度比较见表1.2.2两组干预前后FMA、FAC评分比较见表2。表2两组干预前后FMA、FAC评分比较(分,x±s)2.3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比较见表3。2.4两组干预前后血常规比较见表4。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