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规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5:24:54

运动规律

运动规律范文篇1

【摘要题】文件理论

【关键词】文件运动规律/阶段性/螺旋式……

【正文】

文件(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它与所有的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律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变化的。其阶段性表现为文件(档案——下同)运动的周期性,其螺旋式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在档案学研究中,其阶段性特点已为档案学家发现并概括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螺旋式特点则为档案学家们所忽略,近年来,国内档案学者有所研究,但主张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其认识仍未超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笔者认为,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和螺旋式正是文件运动微观与宏观的两个互补性规律,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的微观规律,既是世界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一般原理,也是各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个别结论

文件从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运动过程,通常称作文件生命周期,它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阶段性在文件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发现文件运动周期性特点的是美国档案学家,最早形成理论成果的是英国档案学者,该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相当成熟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化的加速,各国文件、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国际档案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也显现出求同存异的时代特性,即在不断增强和扩大共识之时,也很重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一特征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多元化发展潮流。

首先,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范围来看,它实际上是国际档案界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世界档案学史表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源头来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文件中心和文件生命周期论述,正式提出则是由英国档案学者在1950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上完成的,其后又经加拿大、阿根廷等国档案学家的丰富和发展,才不断完善起来。作为新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阶段性质变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而且普遍适用和作用于各国档案工作实践。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对该理论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只要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国家大多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各国又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背景与文档工作实际,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反映和表达,又表现出一定的实践与理论的个性。我国档案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很有典型意义,如20世纪的60年代初曾三从我国文档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80年代陈兆@①提出的“文件运动周期理论”,90年代何嘉荪提出的“文件运动规律”等。这些中国式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具有我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特色,而且丰富了世界档案学理论宝库,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加国际化充实了新内容。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大贡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只是反映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理论,但是,从半个多世纪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实绩来看,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理论贡献,它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文件运动的周期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件与档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指导文档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二是实践贡献,它对于科学合理地组织文档工作流程、切实有效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促进文件向档案健康有序的转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三是创新性贡献,除包括上述两大贡献外,它还对进一步探索文件运动的基本特征,拓宽研究视野和提高认识层次,为发现文件运动的其他规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文件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档案学界称它为20世纪档案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作为文件运动整体性变化的宏观规律,既是文件运动周期性质变的扩展和深化,也是文件运动周期之间质变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角度来认识,文件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信息系统,它是根据利用者需要,通过人工干预使“文件”与“档案”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循环转化的一个信息流。其特点有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转换性、内容的一致性、价值的互变性和动态的可控性等;其实质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文件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体对文件和档案的需求愿望、利用目的及工作机制的发展变化。现作下述简要分析。

(一)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件运动周期内,“文件——档案”的转化呈线性运动状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科学性就是揭示了这一规律,同时其局限性也正在于此,所以,它无法对“档案——文件”的转化过程及其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档案——文件”的转化,作为档案利用中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首先在理论上正视和研究它的是何嘉荪、潘连根,他们称之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并试图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作其“回流”观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何、潘两人仅勉为其难地作了一些形而上学的论证,并没有透视出该运动形式的实质。可见,就文件运动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了其中一部分规律,并没有穷尽它的全部规律。尽管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仍然启发我们:文件与档案之间在社会利用价值上存在着一定或明或暗的必然联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文件运动规律秘密的钥匙。从文档工作实践和档案学基本理论来看,笔者认为,“文件——档案”转化规律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显性联系(明),“档案——文件”转化规律则反映了两者之间的隐性联系(暗)。前者已获得中外档案界的普遍认同,并已形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后者则刚刚进入档案学者的研究视野,正所谓“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文件——档案——文件——档案”螺旋式发展的运动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文件运动的普遍联系性表现在其价值定位的纵、横两个方面。

从横向来看,文件运动中各种价值的定位,总是与利用者的价值取向、需求意愿和预设目标的定位密切相关的,即文件(档案)一定的价值形态与利用者一定的需求期望值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从纵向来看,“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转化,总是与其自身价值实现方式的定位紧密联系的,即一定的文件运动形态与其一定的价值时态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文件就是文件,档案就是档案,其价值定位是十分明确的;当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也就随之发生了。

2.文件运动的对立统一性表现在其价值转化的时、空两个方面。

从时间上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信息的现行价值与历史价值从对立到统一,“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信息的历史价值和现行价值的再对立统一。从空间上看,“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转移是信息的文件价值与档案价值由对立而统一,“档案管理者——文件形成者”的转移则是信息的档案价值与文件价值的再对立统一。决定上述转化的内因是文件和档案之间具有信息来源一致性、信息内容等同性及其利用价值可互变性,其外因是文件和档案的信息价值都具有社会需求性和可实现性,而且仅当内、外两方面条件都充分具备时,“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才由可能变成现实。

3.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呈现出文件生命周期连环结构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附图

(2)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以下特点:a.从信息内容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均保持着信息内容的同一性,即此信息即彼信息;从信息存在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又都保持着时、空的独立性,即此文件(或档案)非彼文件(或档案)。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文件生命周期,为文件运动的持续进行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支撑。b.从信息利用价值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利用价值的扬弃,“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利用价值的再扬弃。从社会职能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社会职能的否定,“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社会职能的再否定。其中“档案”身兼二用:一为链接前、后文件利用价值和社会职能的路径;二作两次扬弃和否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后文件”的作用亦然。这样就使文件和档案遵循着自然形成规律、一个周期套着一个周期连续不断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构成了文件运动的全部历史过程。

4.文件运动的基本规律、定律、判断和规则。

(1)基本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档案也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文件。

(2)定律:当文件的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且具有备以查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时,现行文件就直接转化为档案。当档案能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时,档案可以并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现行文件。

(3)判断:a.凡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现行文件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是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前现行文件。b.凡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现行文件都必然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必是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前现行文件。c.凡能在现行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的档案都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凡能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的档案都必须具有现行文件价值。

(4)规则:a.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且只能通过档案来作用于后文件,而档案则不能逆转为和反作用于前文件。b.档案可以转化为后文件且只能通过已转化的文件来作用于后档案,而文件则一般不宜反作用于前档案

三、文件运动规律给予我们的新启示

(一)文件运动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文件运动作为一个物质运动系统,在一定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通过文件与档案、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螺旋式发展规律不断向前运动的。这一现象正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文件运动中的综合反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在“文件——档案”运动基础上的现行理论中才会有“档案——文件”运动的合法地位。

(二)文件运动是文件的周期运动和周期连续运动有机结合的历史过程。

“文件——档案”和“档案——文件”作为文件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充分反映了文件运动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普遍性来说,“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显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主流。从特殊性来说,“档案——文件”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个别存在的隐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支流,并常常为主流所遮蔽而令人“不识庐山真面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于它们的客观存在,并在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运动体内,因此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件运动的历史过程。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文件运动规律不仅要揭示“文件——档案”的微观运动规律,而且也要揭示“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宏观运动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符合文件运动实际的科学理论。

(三)文件与档案相互转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文件、档案价值规律和社会需求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件与档案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一方面是因为利用主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客体价值的认知不断深化和需求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客体价值可互变规律为利用主体的认知和需求提供了客观依据,两者相互作用就推动了“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四)文件运动规律为正确认识文件与档案的性质及其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从表象上看,文件和档案似乎为同一种事物,但文件运动规律清楚地说明:一是文、档在物质形式上是一种继承关系,在实质上是社会职能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有着不可混淆的界限。二是不同时期的文件、档案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中根据利用主体的需要而形成的,它们在适用对象和具体作用上都有明确的分工,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把“档案——文件”的转化认为是“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一是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二是将会产生时间可以倒流、历史可以篡改、档案可以伪造的误导。

综上所述,深入探索文件运动规律,对于电子信息时代深入认识文件和档案的本质属性、科学构建文档管理模式及其理论体系,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存勋、倪道善等著:《文档一体化——网络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何嘉荪、傅荣校著:《21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

3.邹吉辉:《文件生命周期的实质是文件利用价值转化过程》,《兰台内外》1999年第3期。

4.邹吉辉、何永斌:《档案本质属性再研究》,《上海档案》2002年第2期。

运动规律范文篇2

【摘要题】文件理论

【关键词】文件运动规律/阶段性/螺旋式……

【正文】

文件(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它与所有的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律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变化的。其阶段性表现为文件(档案——下同)运动的周期性,其螺旋式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在档案学研究中,其阶段性特点已为档案学家发现并概括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螺旋式特点则为档案学家们所忽略,近年来,国内档案学者有所研究,但主张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其认识仍未超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笔者认为,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和螺旋式正是文件运动微观与宏观的两个互补性规律,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的微观规律,既是世界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一般原理,也是各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个别结论

文件从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运动过程,通常称作文件生命周期,它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阶段性在文件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发现文件运动周期性特点的是美国档案学家,最早形成理论成果的是英国档案学者,该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相当成熟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化的加速,各国文件、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国际档案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也显现出求同存异的时代特性,即在不断增强和扩大共识之时,也很重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一特征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多元化发展潮流。

首先,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范围来看,它实际上是国际档案界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世界档案学史表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源头来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文件中心和文件生命周期论述,正式提出则是由英国档案学者在1950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上完成的,其后又经加拿大、阿根廷等国档案学家的丰富和发展,才不断完善起来。作为新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阶段性质变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而且普遍适用和作用于各国档案工作实践。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对该理论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只要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国家大多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各国又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背景与文档工作实际,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反映和表达,又表现出一定的实践与理论的个性。我国档案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很有典型意义,如20世纪的60年代初曾三从我国文档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80年代陈兆@①提出的“文件运动周期理论”,90年代何嘉荪提出的“文件运动规律”等。这些中国式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具有我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特色,而且丰富了世界档案学理论宝库,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加国际化充实了新内容。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大贡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只是反映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理论,但是,从半个多世纪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实绩来看,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理论贡献,它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文件运动的周期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件与档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指导文档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二是实践贡献,它对于科学合理地组织文档工作流程、切实有效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促进文件向档案健康有序的转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三是创新性贡献,除包括上述两大贡献外,它还对进一步探索文件运动的基本特征,拓宽研究视野和提高认识层次,为发现文件运动的其他规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文件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档案学界称它为20世纪档案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作为文件运动整体性变化的宏观规律,既是文件运动周期性质变的扩展和深化,也是文件运动周期之间质变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角度来认识,文件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信息系统,它是根据利用者需要,通过人工干预使“文件”与“档案”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循环转化的一个信息流。其特点有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转换性、内容的一致性、价值的互变性和动态的可控性等;其实质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文件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体对文件和档案的需求愿望、利用目的及工作机制的发展变化。现作下述简要分析。

(一)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件运动周期内,“文件——档案”的转化呈线性运动状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科学性就是揭示了这一规律,同时其局限性也正在于此,所以,它无法对“档案——文件”的转化过程及其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档案——文件”的转化,作为档案利用中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首先在理论上正视和研究它的是何嘉荪、潘连根,他们称之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并试图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作其“回流”观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何、潘两人仅勉为其难地作了一些形而上学的论证,并没有透视出该运动形式的实质。可见,就文件运动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了其中一部分规律,并没有穷尽它的全部规律。尽管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仍然启发我们:文件与档案之间在社会利用价值上存在着一定或明或暗的必然联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文件运动规律秘密的钥匙。从文档工作实践和档案学基本理论来看,笔者认为,“文件——档案”转化规律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显性联系(明),“档案——文件”转化规律则反映了两者之间的隐性联系(暗)。前者已获得中外档案界的普遍认同,并已形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后者则刚刚进入档案学者的研究视野,正所谓“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文件——档案——文件——档案”螺旋式发展的运动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文件运动的普遍联系性表现在其价值定位的纵、横两个方面。

从横向来看,文件运动中各种价值的定位,总是与利用者的价值取向、需求意愿和预设目标的定位密切相关的,即文件(档案)一定的价值形态与利用者一定的需求期望值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从纵向来看,“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转化,总是与其自身价值实现方式的定位紧密联系的,即一定的文件运动形态与其一定的价值时态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文件就是文件,档案就是档案,其价值定位是十分明确的;当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也就随之发生了。

2.文件运动的对立统一性表现在其价值转化的时、空两个方面。

从时间上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信息的现行价值与历史价值从对立到统一,“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信息的历史价值和现行价值的再对立统一。从空间上看,“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转移是信息的文件价值与档案价值由对立而统一,“档案管理者——文件形成者”的转移则是信息的档案价值与文件价值的再对立统一。决定上述转化的内因是文件和档案之间具有信息来源一致性、信息内容等同性及其利用价值可互变性,其外因是文件和档案的信息价值都具有社会需求性和可实现性,而且仅当内、外两方面条件都充分具备时,“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才由可能变成现实。

3.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呈现出文件生命周期连环结构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附图

(2)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以下特点:a.从信息内容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均保持着信息内容的同一性,即此信息即彼信息;从信息存在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又都保持着时、空的独立性,即此文件(或档案)非彼文件(或档案)。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文件生命周期,为文件运动的持续进行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支撑。b.从信息利用价值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利用价值的扬弃,“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利用价值的再扬弃。从社会职能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社会职能的否定,“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社会职能的再否定。其中“档案”身兼二用:一为链接前、后文件利用价值和社会职能的路径;二作两次扬弃和否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后文件”的作用亦然。这样就使文件和档案遵循着自然形成规律、一个周期套着一个周期连续不断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构成了文件运动的全部历史过程。

4.文件运动的基本规律、定律、判断和规则。

(1)基本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档案也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文件。

(2)定律:当文件的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且具有备以查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时,现行文件就直接转化为档案。当档案能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时,档案可以并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现行文件。

(3)判断:a.凡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现行文件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是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前现行文件。b.凡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现行文件都必然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必是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前现行文件。c.凡能在现行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的档案都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凡能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的档案都必须具有现行文件价值。

(4)规则:a.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且只能通过档案来作用于后文件,而档案则不能逆转为和反作用于前文件。b.档案可以转化为后文件且只能通过已转化的文件来作用于后档案,而文件则一般不宜反作用于前档案。

三、文件运动规律给予我们的新启示

(一)文件运动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文件运动作为一个物质运动系统,在一定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通过文件与档案、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螺旋式发展规律不断向前运动的。这一现象正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文件运动中的综合反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在“文件——档案”运动基础上的现行理论中才会有“档案——文件”运动的合法地位。

(二)文件运动是文件的周期运动和周期连续运动有机结合的历史过程。

“文件——档案”和“档案——文件”作为文件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充分反映了文件运动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普遍性来说,“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显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主流。从特殊性来说,“档案——文件”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个别存在的隐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支流,并常常为主流所遮蔽而令人“不识庐山真面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于它们的客观存在,并在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运动体内,因此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件运动的历史过程。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文件运动规律不仅要揭示“文件——档案”的微观运动规律,而且也要揭示“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宏观运动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符合文件运动实际的科学理论。

(三)文件与档案相互转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文件、档案价值规律和社会需求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件与档案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一方面是因为利用主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客体价值的认知不断深化和需求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客体价值可互变规律为利用主体的认知和需求提供了客观依据,两者相互作用就推动了“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四)文件运动规律为正确认识文件与档案的性质及其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从表象上看,文件和档案似乎为同一种事物,但文件运动规律清楚地说明:一是文、档在物质形式上是一种继承关系,在实质上是社会职能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有着不可混淆的界限。二是不同时期的文件、档案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中根据利用主体的需要而形成的,它们在适用对象和具体作用上都有明确的分工,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把“档案——文件”的转化认为是“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一是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二是将会产生时间可以倒流、历史可以篡改、档案可以伪造的误导。

综上所述,深入探索文件运动规律,对于电子信息时代深入认识文件和档案的本质属性、科学构建文档管理模式及其理论体系,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存勋、倪道善等著:《文档一体化——网络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何嘉荪、傅荣校著:《21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

3.邹吉辉:《文件生命周期的实质是文件利用价值转化过程》,《兰台内外》1999年第3期。

4.邹吉辉、何永斌:《档案本质属性再研究》,《上海档案》2002年第2期。

运动规律范文篇3

关键词:动画运动规律;教学方法;教学研究

在动画整体教学中,《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是很关键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动画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运动规律,观察分析运动在动画中的应用方法,以及表现手法。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需要知道一定的运动规律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绘画基础。就如何提高《动画运动规律》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应该从根本上去研究。

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由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需要我们理论与实践想结合进行教学,我们在进行《动画运动规律》这门课程的教学时,不仅仅要简单的向同学传授运动规律的知识,还需要同学们在实践中应用,而且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绘画实践基础。人体、动物等等的动态研究是这门课程的关键,所以在理论课程前应该增强同学们的绘画基础,让同学们通过画速写人体、动物结构等了解其基本的结构。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画教学中人物、动物的运动如何应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我们灵活的应用,夸张的手法应用或是幽默的手法等都可以增加动画作品的趣味性,使其更加生动活泼。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可以由表演、讲授、赏析、绘画、以及之后的动检于一体,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让每位同学都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而且真正运用于实践当中,逐渐培养学生们观察能力,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并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同学们在生活中的知识合理应用于实践,可以使其动画作品更加生动。通过自身表演来观察人物运动,通过老师讲授了解一些必要的知识,通过赏析其他作品学习其中的优点并融会贯通,通过绘画应用于自己动画作品创造的实践当中,并通过最后的动检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加以改正[1]。

二、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

1、基本的教学思路我们在《动画运动规律》教学中时刻把握岗位实践要求,让同学拥有真正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之一;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们的们的创造能力,积极创新,制作出真正优秀的动画作品。

2、实际教学内容的选取

1)我们选取的教学内容要具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要针对动画行业领域来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动画运动规律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准确的把握实践中动画创作的运动规律从而创造出好的作品。我们的动画作品目前主要是分为两大类: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主要课程内容以人类、动物、运动变化、自然现象等,符合市场的能力要求[2]。2)针对动画实际的制作流程选取教学内容,为以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先以基础的人物行走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画运动,通过让学生自己实践绘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我们动画制作的流程为指导,从原画设计到加中间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贯穿理论知识加以引导。人物行走动画学习我们要由浅及深,从开始的正常人物行走,到带感情的行走,再到穿衣服戴帽子人物行走(把握衣服的随动效果)这种由简单到难循序渐进这样也以让同学们更加容易接受。3)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也是让同学们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动画制作本就是一种艺术制作,只有有兴趣的引导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他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动画运动规律原理,通过不断的绘画和实践,耗费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完成的工作。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只有增强学习内容趣味性,才能让学生自己投入到学习当中去,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想象力,使动画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有趣味性。

3、教学方法应该具有灵活性

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的适应当今不断发展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引入企业的实际案例让同学们实际学习,仿真进行动画制作,这样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1)增强教学环节的丰富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由旧的理论讲述之后学生自己绘制理解,可以改为让学生自己表演动作,观察分析,增强趣味性,从表演中理解运动规律[3]。2)表演环境的重要性,增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表演中学习运动规律,也能缓解课堂紧张的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动画创作前篇一律没有创新,而通过表演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性格,不同人物、不同性别、不同体重等运动的特点,增强学生在动画创作时的应用素材。3)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习运动规律,学习运动规律只是动画制作的一部分,而未来工作中的动画制作环节是很多的,并不是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去完成,因此提前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必要的,同时小组合作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优点,让同学们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

《动画运动规律》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寻找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在实践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研究当今市场人才需求,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创新,为动画产业培养新人才。

作者:伍小珊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鑫.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学方法新探[J].文教资料,2011,34:122-123.

运动规律范文篇4

既然教学系统是一个混沌系统,那么它的运动过程必然要受混沌科学所揭示的混沌系统规律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具备一些混沌科学的思想观点,自觉地遵循混沌系统的运动规律,以求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更符合教学系统的运动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在混沌理论所揭示的混沌系统众多的运动规律中,有4个理论对课堂教学设计具有非常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作为混沌系统的教学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系统是线性的,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呈清晰的因果线性关系,一定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一定的发展变化,知识、能力的简单累积会自然地导致学生的整体发展。这样的观点常造成教师教学的简单化、刻板化,把学生的发展归结为点滴发展的机械累加。课堂教学往往被设计为线性的一维过程,把预定的目标和步骤的顺序作为达到最终目标的途径,一经给定,就再无变化。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预定的教学方案强硬地塞给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

作为混沌系统的教学系统应该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从总体上来看,教学必然带来学生的发展,教学是因,学生的发展是果,呈线性因果关系。但从局部来看,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而且它们之间结合成一个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课堂教学中这种非线性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其身心状况制约着教学,而教学又促进和调节着学生的发展与身心状况。

课堂中的任一偶发事件或对教学目标的微小偏离,都会导致课堂教学系统的巨大变化,这就是非线性系统所特有的初始条件敏感性。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特征,不能对教学作适时适当的调整,则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

教学系统的非线性特征,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等初始条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及过渡。最佳的选择是在设计时从实际出发,考虑多种方案,力戒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意行为,以保证教学要求的顺利实现。其次,课堂教学中还要保持师生间各方面信息交流的畅通,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机智、艺术地处理偶发事件,及时、恰当、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总体目标的导向性。这对教师的素质、经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非线性教学系统的初始条件敏感性,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凭经验把握它,若自觉地掌握了它的规律,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更快地提高教学水平。

二、作为混沌系统的教学系统是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统一

传统的教学观从线性特征出发,必然得出教学系统具有有序性的结论。但过分强调有序性,常常会造成教师追求教学固定模式和格式的倾向。不少教师对同一教材教过多轮,可教学方案、格式却始终不变;不管社会大环境、学校小气候和学生情况有何变化,始终是老一套教法,以致出现“越教越死,越教越不会教”的怪现象。

作为混沌系统的教学系统应该是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统一。教学的对象是人,人的发展总体上是有序的,这决定了教学的有序性,从而要求教学必须符合教育对象发展的顺序性。同时,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科学的发展是有序的,也决定了教学在总体上的有序性。但从局部而言,教学系统的非线性和初始条件敏感性,必然导致教学的无序性。环境信息的微小变化,学生身心状况的微小变化,教学内容的微小变化,都会给教师以预期之外的巨大的影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有序与无序统一的真实写照。因此,用几种简单的模式或格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它至多能使小部分学生有所获,而无法达到大面积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引入和介绍了一些国外的教学模式理论,引起了教育理论界与广大教师的极大兴趣,但在学习、运用教学模式理论的“热潮”中,却出现了一种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这是值得警惕的。

教学系统的无序性,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及时把握环境信息和学生身心状况变化及教学内容的新发展,并据此调整教学要求和教学步骤。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素养,做到知识常新、教法常新、教案常新,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不断追求教学的个性化、艺术化与时代感。

三、作为混沌系统的教学系统必须重视混沌吸引子的作用

混沌系统存在两个相反行为的吸引子----收敛性吸引子与混沌吸引子。收敛性吸引子起着限制系统运动的作用,使系统的性态呈现出静态的平衡性特征。在教学系统中,教学的目的、目标、总体要求,就属于这类吸引子,对其作用和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落实,我们一贯都是非常重视的。混沌吸引子的作用在于使系统偏离收敛性吸引子的区域而导向不同的性态,它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增强系统的创造性。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各自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发展可能性,便是混沌吸引子。要使学生真正获得自身可能的发展,就需要改变教学目标的一维性,设置多维的、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这势必导致系统在总体上遵循教育目标的情况下,在局部范围内产生对教学目标的合理偏离,也正是这一状态触发课堂教学系统局部呈现出丰富多彩,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创造性。

对混沌吸引子的作用,以前我们重视不够,这里有强调的必要。混沌吸引子的存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把握和遵循教育总体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对教学过程中局部的具体的目标要用多维的观点去思考和设置,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分层分类提出不同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中要切实贯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原则,可采取分层教学手段----提问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其发展的可能性。

四、作为混沌系统的教学系统

正反馈与负反馈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正反馈与负反馈在任何系统中都存在,但传统的教学观往往片面强调负反馈的作用而忽视正反馈的作用。

线性系统中,为了把系统运动导向预定的目标,必须对所有偏离目标的行为加以调节和控制。为此,就需要负反馈机制来保证系统的线性运动状态。正反馈对系统的作用是不大的,因而常常被忽视。在课堂教学中,负反馈的作用表现为:对课堂中出现偏离预定教学目标的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纠正,从而保证整个课堂教学在一个目标导向下沿着线性的途径行进。这种做法显然有悖于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原则。

混沌系统则要求把正反馈和负反馈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来看待,因为对某些系统中的偏差行为的正反馈,往往引发系统的重组,从而促进系统的进化、发展。

在教学系统中,重视正反馈的作用,方能保证教学系统的持续变化,不断进步。

重视正反馈对课堂教学的意义,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考虑其以前做的事对现在正在做的事有什么影响,如何发生影响,现在做的事将如何影响以前做的事等。把这些问题纳入教学设计过程,将创造出更加适合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对象的教学系统,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真正的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保证教学对象潜能的充分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合格十特长”的素质教育观念,便是重视正反馈的实例。

运动规律范文篇5

所谓主观"其实"不过是未认识主观的实质而"主观"产生的"主观性"而非"客观性""认识、意识、概念"。

一切感觉的实质都是大脑整合系统相应能量的释放,那么,意识又是怎样运动的呢?或者更通俗地说:意识又是怎样变化的呢?是怎样从一种意识跳到亦即联想到另一种事物另一种意识呢?

上文已经讲清楚:意识的实质也是客观存在,是大脑整合系统的能量释放,但同时意识还有另一种色彩,那就是每种,每一个意识本身"就是、就携带,就具有"每种、每一个意识"相应的情感"。

正象物质本身就是能量,意识本身就是情感;正象物体的"物质图象"本身就是"能量图像","意识"的运动本身就是"情感"的运动。

"大脑的整合系统"的实质就是"情感整合"。情感整合引起整合系统释放能量。情感就是大脑整合系统能量释放的"控制开关",每种意识之所以能变化到另一种意识,就在于每种意识在"个体"内具有特定的"情感色彩","特定的情感色彩"作为能量释放的控制按钮,引起大脑整合系统相应能量释放,就产生了另一种意识,所产生的另一种意识,又携带了"另一种情感色彩",又引起不同的能量释放,产生不同的意识,携带不同的"情感色彩"或相同的"情感色彩",如此,"往复、循环、延伸"运动,实质上,能量释放系统亦即大脑整合系统即"大脑情感"整合系统的每一次,每一瞬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能量释放,就是心理。

运动规律范文篇6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明确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第三节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是不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3)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有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关于第三节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a.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教学可采用调查法。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围绕"我们学过哪些规律?具体的规律和哲学上讲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社会上有哪些规则?规律和规则的区别是什么?规律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人和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作汇报,教师可就其中的疑点再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

b.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教师可由一个辨题引入,如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会限制解放思想。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关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了解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那么,物质运动的多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不是意味着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三节内容。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板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动画:地球运动图;血液循环图;水分子运动图;青蛙发展过程图。

提问:以上动画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是无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还是生物界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即自然界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1)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人类社会更替图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什么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归纳:这些图片说明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2)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认识领域发展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些图片说明,人类的认识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即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3)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那么,什么是规律?

2、规律的含义(板书)

设疑:运动变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它们之间有共同特性吗?怎样从哲学上来理解规律的内涵呢?怎样去判断规律呢?

阅读:课本70页、2-72页、5

判断:根据刚才看书的内容来判断一下,下列几组说法,哪些属于规律的联系,哪些不是?为什么?

投影显示:

(1)A.红灯停,绿灯行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2)A.万有引力B.月亮绕地球转

C.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联系D.苹果落地

(3)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分析:第一组中“红灯停,绿灯行”是交通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可以废除和修改,不属于规律;“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化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固有的自我更新过程的联系,不是外力强加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的联系,它是阶级社会本身固有的联系;喜鹊和喜事,乌鸦和丧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外力强加的,是主观想象的,不是规律,因此,B、D属于规律间的联系。

提问:结合教材70页、4的例子和上述的分析过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只有这样的联系,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的联系(板书)

提示:是否承认之一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规律上的根本分歧。

电脑图片:苹果落地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提问:画中的人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因为“苹果落地”是合乎规律的现象间联系,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而万有引力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是人无法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用图表示:

电脑展示:价格波动曲线图

分析: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上下波动,但不论如何变化,都是在围绕价值上下变化。所以,价格的波动是现象,而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

所以,第二组中,“万有引力”和“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月亮绕地球转”和“苹果落地”是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疑:通过以上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现象的联系是指浮现于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外部的联系;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规律是指本质的联系。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阅读:课本71页、3

提问:规律和规律现象之间的关系?

阅读:课本72页、2-5

设疑:材料(3)中谁是规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辉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了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是规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偶然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因此,规律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地、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板书)

综上所述: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提示:而且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规律同一体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规律。

阅读:课本72、6-73、1

提问:规律和规则有什么区别?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板书)

设疑:规律和具体规律有什么关系?

归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规律的含义,知道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同时要注意区分规律和规律现象、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课后练习:(练习册)

单项选择题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诗()

A.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答案:A

板书设计: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含义

(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探究活动

如何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和谐、健康?

1、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我们也实行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净化我们的外部环境。但你是否注意到,在我们生存的人文环境中,也存在着许多污染,如狗污染,是一种新出现的城市病。还有噪音污染、污言秽语污染等。

2、探究活动的程序:以自己生活的社区或学校为调查对象,全班按自愿原则分成小组,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准备2-3个星期的时间。调查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3、探究的内容:

(1)你现在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哪些污染?它对人的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

(2)你认为造成这些污染的因素有哪些?

(3)这些污染和自然环境中的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运动规律范文篇7

内容提要】文件运动始终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物质运动的普遍联系之中,它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其过程与形式具有多样性、不平衡性等特点。

【关键词】文件运动规律/阶段性/螺旋式……

文件(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它与所有的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律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变化的。其阶段性表现为文件(档案——下同)运动的周期性,其螺旋式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在档案学研究中,其阶段性特点已为档案学家发现并概括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螺旋式特点则为档案学家们所忽略,近年来,国内档案学者有所研究,但主张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其认识仍未超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笔者认为,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和螺旋式正是文件运动微观与宏观的两个互补性规律,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的微观规律,既是世界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一般原理,也是各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个别结论

文件从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运动过程,通常称作文件生命周期,它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阶段性在文件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发现文件运动周期性特点的是美国档案学家,最早形成理论成果的是英国档案学者,该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相当成熟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化的加速,各国文件、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国际档案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也显现出求同存异的时代特性,即在不断增强和扩大共识之时,也很重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一特征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多元化发展潮流。

首先,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范围来看,它实际上是国际档案界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世界档案学史表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源头来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文件中心和文件生命周期论述,正式提出则是由英国档案学者在1950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上完成的,其后又经加拿大、阿根廷等国档案学家的丰富和发展,才不断完善起来。作为新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阶段性质变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而且普遍适用和作用于各国档案工作实践。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对该理论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只要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国家大多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各国又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背景与文档工作实际,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反映和表达,又表现出一定的实践与理论的个性。我国档案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很有典型意义,如20世纪的60年代初曾三从我国文档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80年代陈兆@①提出的“文件运动周期理论”,90年代何嘉荪提出的“文件运动规律”等。这些中国式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具有我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特色,而且丰富了世界档案学理论宝库,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加国际化充实了新内容。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大贡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只是反映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理论,但是,从半个多世纪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实绩来看,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理论贡献,它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文件运动的周期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件与档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指导文档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二是实践贡献,它对于科学合理地组织文档工作流程、切实有效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促进文件向档案健康有序的转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三是创新性贡献,除包括上述两大贡献外,它还对进一步探索文件运动的基本特征,拓宽研究视野和提高认识层次,为发现文件运动的其他规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文件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档案学界称它为20世纪档案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作为文件运动整体性变化的宏观规律,既是文件运动周期性质变的扩展和深化,也是文件运动周期之间质变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角度来认识,文件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信息系统,它是根据利用者需要,通过人工干预使“文件”与“档案”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循环转化的一个信息流。其特点有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转换性、内容的一致性、价值的互变性和动态的可控性等;其实质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文件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体对文件和档案的需求愿望、利用目的及工作机制的发展变化。现作下述简要分析。

(一)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件运动周期内,“文件——档案”的转化呈线性运动状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科学性就是揭示了这一规律,同时其局限性也正在于此,所以,它无法对“档案——文件”的转化过程及其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档案——文件”的转化,作为档案利用中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首先在理论上正视和研究它的是何嘉荪、潘连根,他们称之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并试图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作其“回流”观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何、潘两人仅勉为其难地作了一些形而上学的论证,并没有透视出该运动形式的实质。可见,就文件运动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了其中一部分规律,并没有穷尽它的全部规律。尽管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仍然启发我们:文件与档案之间在社会利用价值上存在着一定或明或暗的必然联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文件运动规律秘密的钥匙。从文档工作实践和档案学基本理论来看,笔者认为,“文件——档案”转化规律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显性联系(明),“档案——文件”转化规律则反映了两者之间的隐性联系(暗)。前者已获得中外档案界的普遍认同,并已形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后者则刚刚进入档案学者的研究视野,正所谓“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文件——档案——文件——档案”螺旋式发展的运动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文件运动的普遍联系性表现在其价值定位的纵、横两个方面。

从横向来看,文件运动中各种价值的定位,总是与利用者的价值取向、需求意愿和预设目标的定位密切相关的,即文件(档案)一定的价值形态与利用者一定的需求期望值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从纵向来看,“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转化,总是与其自身价值实现方式的定位紧密联系的,即一定的文件运动形态与其一定的价值时态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文件就是文件,档案就是档案,其价值定位是十分明确的;当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也就随之发生了。

2.文件运动的对立统一性表现在其价值转化的时、空两个方面。

从时间上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信息的现行价值与历史价值从对立到统一,“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信息的历史价值和现行价值的再对立统一。从空间上看,“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转移是信息的文件价值与档案价值由对立而统一,“档案管理者——文件形成者”的转移则是信息的档案价值与文件价值的再对立统一。决定上述转化的内因是文件和档案之间具有信息来源一致性、信息内容等同性及其利用价值可互变性,其外因是文件和档案的信息价值都具有社会需求性和可实现性,而且仅当内、外两方面条件都充分具备时,“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才由可能变成现实。

3.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呈现出文件生命周期连环结构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附图

(2)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以下特点:a.从信息内容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均保持着信息内容的同一性,即此信息即彼信息;从信息存在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又都保持着时、空的独立性,即此文件(或档案)非彼文件(或档案)。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文件生命周期,为文件运动的持续进行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支撑。b.从信息利用价值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利用价值的扬弃,“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利用价值的再扬弃。从社会职能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社会职能的否定,“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社会职能的再否定。其中“档案”身兼二用:一为链接前、后文件利用价值和社会职能的路径;二作两次扬弃和否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后文件”的作用亦然。这样就使文件和档案遵循着自然形成规律、一个周期套着一个周期连续不断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构成了文件运动的全部历史过程。

4.文件运动的基本规律、定律、判断和规则。

(1)基本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档案也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文件。

(2)定律:当文件的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且具有备以查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时,现行文件就直接转化为档案。当档案能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时,档案可以并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现行文件。

(3)判断:a.凡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现行文件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是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前现行文件。b.凡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现行文件都必然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必是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前现行文件。c.凡能在现行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的档案都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凡能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的档案都必须具有现行文件价值。

(4)规则:a.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且只能通过档案来作用于后文件,而档案则不能逆转为和反作用于前文件。b.档案可以转化为后文件且只能通过已转化的文件来作用于后档案,而文件则一般不宜反作用于前档案。

三、文件运动规律给予我们的新启示

(一)文件运动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文件运动作为一个物质运动系统,在一定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通过文件与档案、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螺旋式发展规律不断向前运动的。这一现象正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文件运动中的综合反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在“文件——档案”运动基础上的现行理论中才会有“档案——文件”运动的合法地位。

(二)文件运动是文件的周期运动和周期连续运动有机结合的历史过程。

“文件——档案”和“档案——文件”作为文件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充分反映了文件运动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普遍性来说,“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显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主流。从特殊性来说,“档案——文件”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个别存在的隐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支流,并常常为主流所遮蔽而令人“不识庐山真面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于它们的客观存在,并在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运动体内,因此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件运动的历史过程。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文件运动规律不仅要揭示“文件——档案”的微观运动规律,而且也要揭示“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宏观运动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符合文件运动实际的科学理论。

(三)文件与档案相互转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文件、档案价值规律和社会需求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件与档案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一方面是因为利用主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客体价值的认知不断深化和需求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客体价值可互变规律为利用主体的认知和需求提供了客观依据,两者相互作用就推动了“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四)文件运动规律为正确认识文件与档案的性质及其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从表象上看,文件和档案似乎为同一种事物,但文件运动规律清楚地说明:一是文、档在物质形式上是一种继承关系,在实质上是社会职能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有着不可混淆的界限。二是不同时期的文件、档案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中根据利用主体的需要而形成的,它们在适用对象和具体作用上都有明确的分工,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把“档案——文件”的转化认为是“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一是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二是将会产生时间可以倒流、历史可以篡改、档案可以伪造的误导。

综上所述,深入探索文件运动规律,对于电子信息时代深入认识文件和档案的本质属性、科学构建文档管理模式及其理论体系,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存勋、倪道善等著:《文档一体化——网络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何嘉荪、傅荣校著:《21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

3.邹吉辉:《文件生命周期的实质是文件利用价值转化过程》,《兰台内外》1999年第3期。

4.邹吉辉、何永斌:《档案本质属性再研究》,《上海档案》2002年第2期。

运动规律范文篇8

【摘要题】文件理论

【关键词】文件运动规律/阶段性/螺旋式……

【正文】

文件(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它与所有的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律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变化的。其阶段性表现为文件(档案——下同)运动的周期性,其螺旋式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在档案学研究中,其阶段性特点已为档案学家发现并概括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螺旋式特点则为档案学家们所忽略,近年来,国内档案学者有所研究,但主张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其认识仍未超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笔者认为,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和螺旋式正是文件运动微观与宏观的两个互补性规律,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的微观规律,既是世界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一般原理,也是各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个别结论

文件从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运动过程,通常称作文件生命周期,它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阶段性在文件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发现文件运动周期性特点的是美国档案学家,最早形成理论成果的是英国档案学者,该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相当成熟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化的加速,各国文件、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国际档案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也显现出求同存异的时代特性,即在不断增强和扩大共识之时,也很重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一特征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多元化发展潮流。

首先,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范围来看,它实际上是国际档案界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世界档案学史表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源头来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文件中心和文件生命周期论述,正式提出则是由英国档案学者在1950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上完成的,其后又经加拿大、阿根廷等国档案学家的丰富和发展,才不断完善起来。作为新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阶段性质变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而且普遍适用和作用于各国档案工作实践。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对该理论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只要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国家大多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各国又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背景与文档工作实际,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反映和表达,又表现出一定的实践与理论的个性。我国档案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很有典型意义,如20世纪的60年代初曾三从我国文档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80年代陈兆@①提出的“文件运动周期理论”,90年代何嘉荪提出的“文件运动规律”等。这些中国式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具有我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特色,而且丰富了世界档案学理论宝库,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加国际化充实了新内容。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大贡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只是反映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理论,但是,从半个多世纪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实绩来看,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理论贡献,它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文件运动的周期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件与档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指导文档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二是实践贡献,它对于科学合理地组织文档工作流程、切实有效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促进文件向档案健康有序的转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三是创新性贡献,除包括上述两大贡献外,它还对进一步探索文件运动的基本特征,拓宽研究视野和提高认识层次,为发现文件运动的其他规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文件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档案学界称它为20世纪档案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作为文件运动整体性变化的宏观规律,既是文件运动周期性质变的扩展和深化,也是文件运动周期之间质变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角度来认识,文件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信息系统,它是根据利用者需要,通过人工干预使“文件”与“档案”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循环转化的一个信息流。其特点有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转换性、内容的一致性、价值的互变性和动态的可控性等;其实质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文件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体对文件和档案的需求愿望、利用目的及工作机制的发展变化。现作下述简要分析。

(一)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件运动周期内,“文件——档案”的转化呈线性运动状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科学性就是揭示了这一规律,同时其局限性也正在于此,所以,它无法对“档案——文件”的转化过程及其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档案——文件”的转化,作为档案利用中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首先在理论上正视和研究它的是何嘉荪、潘连根,他们称之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并试图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作其“回流”观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何、潘两人仅勉为其难地作了一些形而上学的论证,并没有透视出该运动形式的实质。可见,就文件运动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了其中一部分规律,并没有穷尽它的全部规律。尽管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仍然启发我们:文件与档案之间在社会利用价值上存在着一定或明或暗的必然联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文件运动规律秘密的钥匙。从文档工作实践和档案学基本理论来看,笔者认为,“文件——档案”转化规律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显性联系(明),“档案——文件”转化规律则反映了两者之间的隐性联系(暗)。前者已获得中外档案界的普遍认同,并已形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后者则刚刚进入档案学者的研究视野,正所谓“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文件——档案——文件——档案”螺旋式发展的运动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文件运动的普遍联系性表现在其价值定位的纵、横两个方面。

从横向来看,文件运动中各种价值的定位,总是与利用者的价值取向、需求意愿和预设目标的定位密切相关的,即文件(档案)一定的价值形态与利用者一定的需求期望值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从纵向来看,“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转化,总是与其自身价值实现方式的定位紧密联系的,即一定的文件运动形态与其一定的价值时态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文件就是文件,档案就是档案,其价值定位是十分明确的;当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也就随之发生了。

2.文件运动的对立统一性表现在其价值转化的时、空两个方面。

从时间上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信息的现行价值与历史价值从对立到统一,“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信息的历史价值和现行价值的再对立统一。从空间上看,“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转移是信息的文件价值与档案价值由对立而统一,“档案管理者——文件形成者”的转移则是信息的档案价值与文件价值的再对立统一。决定上述转化的内因是文件和档案之间具有信息来源一致性、信息内容等同性及其利用价值可互变性,其外因是文件和档案的信息价值都具有社会需求性和可实现性,而且仅当内、外两方面条件都充分具备时,“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才由可能变成现实。

3.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呈现出文件生命周期连环结构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附图

(2)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以下特点:a.从信息内容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均保持着信息内容的同一性,即此信息即彼信息;从信息存在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又都保持着时、空的独立性,即此文件(或档案)非彼文件(或档案)。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文件生命周期,为文件运动的持续进行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支撑。b.从信息利用价值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利用价值的扬弃,“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利用价值的再扬弃。从社会职能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社会职能的否定,“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社会职能的再否定。其中“档案”身兼二用:一为链接前、后文件利用价值和社会职能的路径;二作两次扬弃和否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后文件”的作用亦然。这样就使文件和档案遵循着自然形成规律、一个周期套着一个周期连续不断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构成了文件运动的全部历史过程。

4.文件运动的基本规律、定律、判断和规则。

(1)基本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档案也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文件。

(2)定律:当文件的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且具有备以查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时,现行文件就直接转化为档案。当档案能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时,档案可以并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现行文件。

(3)判断:a.凡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现行文件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是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前现行文件。b.凡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现行文件都必然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必是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前现行文件。c.凡能在现行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的档案都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凡能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的档案都必须具有现行文件价值。

(4)规则:a.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且只能通过档案来作用于后文件,而档案则不能逆转为和反作用于前文件。b.档案可以转化为后文件且只能通过已转化的文件来作用于后档案,而文件则一般不宜反作用于前档案。

三、文件运动规律给予我们的新启示

(一)文件运动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文件运动作为一个物质运动系统,在一定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通过文件与档案、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螺旋式发展规律不断向前运动的。这一现象正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文件运动中的综合反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在“文件——档案”运动基础上的现行理论中才会有“档案——文件”运动的合法地位。

(二)文件运动是文件的周期运动和周期连续运动有机结合的历史过程。

“文件——档案”和“档案——文件”作为文件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充分反映了文件运动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普遍性来说,“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显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主流。从特殊性来说,“档案——文件”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个别存在的隐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支流,并常常为主流所遮蔽而令人“不识庐山真面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于它们的客观存在,并在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运动体内,因此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件运动的历史过程。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文件运动规律不仅要揭示“文件——档案”的微观运动规律,而且也要揭示“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宏观运动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符合文件运动实际的科学理论。

(三)文件与档案相互转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文件、档案价值规律和社会需求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件与档案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一方面是因为利用主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客体价值的认知不断深化和需求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客体价值可互变规律为利用主体的认知和需求提供了客观依据,两者相互作用就推动了“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四)文件运动规律为正确认识文件与档案的性质及其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从表象上看,文件和档案似乎为同一种事物,但文件运动规律清楚地说明:一是文、档在物质形式上是一种继承关系,在实质上是社会职能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有着不可混淆的界限。二是不同时期的文件、档案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中根据利用主体的需要而形成的,它们在适用对象和具体作用上都有明确的分工,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把“档案——文件”的转化认为是“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一是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二是将会产生时间可以倒流、历史可以篡改、档案可以伪造的误导。

综上所述,深入探索文件运动规律,对于电子信息时代深入认识文件和档案的本质属性、科学构建文档管理模式及其理论体系,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存勋、倪道善等著:《文档一体化——网络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何嘉荪、傅荣校著:《21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

3.邹吉辉:《文件生命周期的实质是文件利用价值转化过程》,《兰台内外》1999年第3期。

4.邹吉辉、何永斌:《档案本质属性再研究》,《上海档案》2002年第2期。

运动规律范文篇9

首先,在对高中地理“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了解,进而可以让教师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地球运动”知识点的复习,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通过对高中生的“地球运动”知识点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大多数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运行规律不清楚,也就是对“地球运动”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概念,对“地球运动”的运行规律没有详细的了解和掌握。2)高中生自身的能力水平不高。例如对“地球运动”没有清晰的想象,从题中所给的图表不能准确地提取信息,且作图能力不高,不利于自己对题目的理解。3)没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对“地球运动”中的“点”“线”“角”之间的空间立体关系没有清楚的认识,其中“点”指的是太阳直射点,“线”指的是经纬线和晨昏线,“角”指的是太阳高度角。由此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地球运动”知识点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的复习时,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而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另外,通过构建地理知识体系,让学生理清知识点,提高地理成绩。

2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复习的教学策略

针对高中生在“地球运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地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复习:

2.1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

“地球运动”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知识点复杂、难度大、考点多的特点,不容易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不能从知识点的宏观方面全面准确地把握住“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运动原理,进而导致学生不能熟练地掌握地理知识点。根据这种情况,地理教师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对基本概念进行浏览一遍,着重对“地球运动”中的“动”进行讲解,通过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运用动态的思维去分析“地球运动”的规律、原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住“地球运动”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在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其运动是以太阳直射点为核心的运动,受到地球运动的影响,导致太阳在高度、昼夜交替的时间发生变化。大多数学生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时,通常情况下只记住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的太阳直射点方位,却忽略了太阳直射点和回归线之间的运动状态。因此,地理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规律示意图,让学生清楚、直观地掌握住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由此可以了解到其运动规律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秋分日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除此之外,教师在学生理解的情况下,给学生适当地扩充知识,结合晨昏圈位置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让学生了解到其中的关系,例如,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移动的位置与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之间的关系等。

2.2训练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在高考中遗忘知识点将对学生的成绩带来影响,因此,在平时的地理复习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并进行巩固和完善。在“地球运动”中,教学的重要内容就在于掌握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等。地球的运动关系主要包括了晨昏线和太阳直射点、光线、与晨昏线相切纬线的纬度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系等。只有熟练地掌握住基础知识,才能有利于学生做题找到思路。另外,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根据“地球运动”教学内容的特点,其运用图形能够获得信息,方便解题。地理图形由以往的全球侧视图、俯视图、半球图转变为现在的简单的线条图。但是高考地理试题难度在逐渐加大,学生需要具备很好的空间想象力。考虑到文科生想象力较为缺乏的情况,提高其绘图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应该依据题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引导,锻炼学生将文字信息转变为图表信息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做题效率。

2.3对解题方法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球运动”部分,日照类的解题比较重视应用图示教学法,此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地理题中,没有图表的情况下,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题目中的重要信息,自己动手画出有利于自己理解的形象直观的示意图,扩大思维空间。由于学生面临的是高考,高考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并且是经过专家的重重筛选、反复实践检验、深思熟虑、多次推敲而产生的,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对于正确引导教学方向、把握教学知识点的范围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的“地球运动”复习过程中,选择高考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球运动”练习题,对其进行耐心、清楚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出解题方法,理解解题思路,把握住高考题的规律,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的学习效率和高考成绩。

3结语

运动规律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高速凸轮机构动力学模型动力学仿真

0引言

高速凸轮机构中,由于构件的惯性力较大,构件的弹性变形及在激振力作用下系统的振动不能忽视,一方面它使得从动系统输出端的运动规律与输入端的运动规律存在差异,需要适当修正输入端运动规律,使输出端运动规律符合设计要求;另一方面,约束反力一直处于变化状态,了解约束反力的变化规律可为工程技术人员设计轴承和构件尺寸提供设计数据。

1凸轮机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其动力学方程式

为了简化计算,通常将构件的连续分布质量看作是集中在一点或若干点的集中质量,用无质量的弹簧来表示构件的弹性,用无质量、无弹性的阻尼元件表示系统的阻尼,并忽略一些次要的影响因素,从而把凸轮机构简化为由若干无弹性的集中质量和无质量的弹簧以及阻尼元件组成的弹性系统。图1为偏置尖底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及其动力学模型。滚子和凸轮轴因刚性大可不计其弹性变形。弹性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中E为从动件材料弹性模量,A为从动件截面积,1,为从动件长度;

在不考虑工作载荷对凸轮机构输出件运动规律的影响,并忽略阻尼和锁合弹簧的弹簧刚度的情况下,该弹性系统的运动方程式简化为:

2凸轮机构运动学仿真

利用Matlab语言对凸轮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假设凸轮轴采用铸铁,滚子采用青铜材料,从动件采用45钢(E-----206GPa,p=7850kg/m3,直径为20mm,长度为1000mm,则m=2.46k,kf=6.5Xl0’N/m,忽略锁合弹簧的弹簧刚度和系统阻尼系数,得到系统固有频率为:

由于当激振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之比大于等于0.1时,成为高速凸轮,取激振频率为800rad/s.

摆线运动规律的加速度曲线没有突变,理论上不存在冲击,故常用于高速凸轮机构,下面运用摆线运动规律来求解动态下从动件的实际运动规律。摆线运动规律的位移方程式为:

根据式(2)、式((4)、式(5)解微分方程,利用Matlab得出其理论和实际的运动曲线,见图2.中国论文联盟-从图2中可以看出,实际输出曲线和理论输出曲线存在一定的偏差。将式(2)中的从动件输出端位移y,改为摆线运动规律,解微分方程求出从动件输人端位移y,从而对凸轮轮廓进行适当修正,使实际输出曲线尽可能接近摆线运动规律。修正后凸轮轮廓曲线为:

3凸轮机构动力学仿真

由于凸轮机构为负配置,压力角a公式为:

分别对实际输出曲线方程进行一次和二次求导,由于凸轮机构为负配置,推程时的压力角大于回程时的压力角,因此推程时凸轮所受的力大于回程。在不考虑静态力的作用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得出凸轮轴推程时所受力的变化规律图,就可满足设计轴承和构件尺寸的需要。

图3为从动件作用于凸轮轴上的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图3中可以看到,凸轮轴在从动件运动方向上所受的力远远大于在其垂直方向上所受的力,凸轮轴在径向要承受很大的力,因此增加凸轮轴的刚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凸轮机构的动态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