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治疗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0:49:55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范文篇1

1.1加强胰岛素的作用效果,降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的运动,可以减少降糖药物就能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1.2改善血脂代谢,减少并发症研究表明运动锻炼可以提高肌肉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使肌肉更多地利用脂肪酸,使极低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改善高甘油三酯血症。从而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减少心脑血管及疾病并发症。

1.3减轻体重有效的运动可以增强脂蛋白,酶的活性,有效的加速脂肪的分解,使体内过剩的脂肪组织消耗,起到减肥作用。

1.4降低血压运动可以增加血管弹性,降低糖尿病合并的轻度、中度高血压,使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5~10mmHg。

1.5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代谢运动时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和微循环,并能强壮身体,因而可以对糖尿病的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1.6益于身心健康、增强体质适当的体育锻炼,特别是户外运动,融入大自然的怀抱,身体不断地得以补充新鲜氧气,被称为“绿色疗法”,可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消除焦虑,振作精神,增强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自信心和生活的乐趣。

2运动治疗前的准备

运动前应做必要的医学检查,以确保运动的安全,如反映内分泌代谢的血糖、血脂、酮体,反映循环系统的血压、心率、心电图、胸片,必要时可做运动负荷试验及检查有关并发症的眼底、尿常规、肾功能、二氧化碳结合力等,可根据自觉症状检查肺、肝功能、运动器官的情况。

3运动治疗的处方制定

3.1运动方式的选择并非所有运动都有益于健康,有氧代谢运动才是增进健康的最佳方式。有氧运动就是能增强体内氧气的吸入、运送以及利用的耐久性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和人体所需要的氧气量基本相等。有氧代谢运动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较长,让人的呼吸有点急促,又不至于气喘吁吁。所谓好的项目其标准是强度易制定,有利于全身肌肉运动,无条件、时间、地点的限制,符合自己的爱好。常见的种类包括: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徒手体操、羽毛球、扭秧歌、做健身操等。对于中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可选用中、低强度的步行、骑自行车等,尽量不搞决定胜负的竞技性项目。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最好的运动方式是步行。根据新的研究表明,步行可以逆转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步行还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每周步行3次,糖尿病比不运动组减少25%,每周步行4次者减少33%,每周步行5次者减少42%。

3.2运动强度的计算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强度要有一定的限制,如运动强度过低,能量代谢以利用脂肪为主,对糖代谢的影响较小。如运动强度过大,开始时血糖急剧上升,加重病情,随即血糖过度下降,又可引起低血糖反应。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糖尿病运动手册中指出,运动强度要达到60%最大摄氧量,即中等强度。临床上多以心率作为衡量运动强度的指标。60%最大摄氧量时的心率应为170-年龄。如你的年龄是65岁,那么你运动时的心率应为170-65=105,也就是说,当你慢跑或步行时,心率105次/min左右,就已经达到了你的运动强度。对于基础心率低的患者,不能强行要求其达到某一标准,可以根据自我感觉来推测。运动强度过大的标志:运动结束后10~20min心率仍未恢复,并且出现疲劳、心慌、睡眠不佳、食欲减退等情况。运动强度不足的标志:运动后身体无发热感、无汗、脉搏无明显变化或在2min内迅速恢复,表明运动强度过小。

3.3运动时间的选择运动的时间是灵活的,运动就比不运动好,比较科学的运动时机是在进食后1h,空腹运动易发生低血糖,餐后立即运动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空腹血糖高的患者,可选择在早餐前运动,但应监测血糖,防止发生低血糖。

3.4运动持续的时间持续时间应在30min左右,每周5d(每周至少150min)。最初运动可从5~10min开始,随体质增加可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对需长期控制体重的患者,需要更大的运动量水平,如每天散步至少1h,慢跑至少30min。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应逐渐增加,达到目标心率的累计时间以20~30min为宜,如个人感觉有4个微微:微微心悸,微微气喘,微微出汗,微微腿酸,即可暂停。正式运动前应先做5~10min低强度有氧热身运动,运动结束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整理运动。一定要遵循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锻炼越久其效果就越明显。

4合并其他疾病的运动治疗方法

4.1冠心病患者应听从医生的嘱咐,适当活动。运动强度要从轻量级开始,如轮替活动肢体,屈膝,摆动双臂,活动颈、肩关节,坐起,然后下床,坐在椅上,自己进餐,洗漱,入厕,逐渐增加活动量。步行是最方便的运动方式,多访友,做消遣活动,要避免奔跑、跳跃等剧烈活动。

4.2脑血管病选择一些强度较小的运动,如步行、慢跑等。对于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应给予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训练。被动运动包括:上肢由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至手指关节,每个部位做屈曲、内收、外展、内伸展运动,下肢髋关节做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内展运动,屈曲踝关节,活动指关节。每个部位做10次,2次/d。主动运动包括:患者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上举至头顶,使肩关节充分前伸,而后再将双上肢放置腹部,如此反复进行。下肢健足插入患足之下向健侧移运,每个动作10~20次,2~5次/d。

4.3痴呆应由家属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定时帮助患者进行运动。自身活动困难者(如长期卧床的患者)主要以被动活动为主,包括肌肉按摩、关节活动等。

4.4视网膜病变尚处于背景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其运动选择与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相似。而对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严重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剧烈的有氧运动或耐力运动可导致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剥离,这些患者应避免屏气、Valsava样动作及剧烈运动。

4.5外周神经病变这类患者可能因为肢端痛觉减退,可增加皮肤破溃、感染的危险性,应进行非负重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或做上肢运动。

5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

从轻微运动开始,循序渐进,随体质增加,逐渐增加运动量。

运动的时间应选择在餐后1~2h进行,并注重饮水,不要在注射胰岛素以后或饭前运动,以免低血糖。运动时要随身携带易吸收的糖类,以备低血糖时用。

锻炼前后应有辅助放松练习。

外出运动时要随身携带糖尿病保健卡,卡上应有本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以防发生意外时别人能帮助处理。保健卡应放在明显的地方,外出活动时应告诉家人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运动装要宽松,特别是鞋袜,不要磨破脚。尽量避免恶劣天气,如大雾、寒冷的清晨等。

运动中如出现头晕、恶心、胸痛、胸闷、气短等不适,应停止运动,原地休息,必要时及时就近诊治。

注射胰岛素部位尽量不参与剧烈活动,如注射胰岛素的大腿肌肉就不宜进行踏步机的锻炼等。

6运动治疗的禁忌症

了解运动前、中、后的血糖变化,高于14mmol/L或低于3mmol/L不宜运动。有心、肺功能不全者,有急性并发症的病人不宜运动,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急性感染等。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心肾功能衰竭、严重视网膜病变,严重下肢大血管病变,植物神经病变和严重高血压者不宜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而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则更加重要。世界糖尿病大会上多次强调糖尿病治疗的综合性,除饮食、药物治疗外,也包括运动治疗,但在现实临床上,运动治疗并未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除对其宣传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外,还应重视宣传运动对糖尿病治疗的影响,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运动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够长期坚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恒心。

【参考文献】

运动治疗范文篇2

关键词:舞蹈运动损伤原因预防治疗

舞蹈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的一门独特的、古老的艺术。舞者要达到美感呈现、情感表达及内心世界的体现就必须长期不懈地锻炼、雕琢。但在这一过程中,舞蹈所引发的运动损伤常常相伴而生,直接影响训练和水平的发挥。舞蹈运动损伤主要与舞蹈动作有关。据有关学者对从事舞蹈专业多年的在校学生进行运动损伤问卷调查、统计显示:舞者用于支撑、平衡、稳定的部位损伤发生的几率较高,尤其以腰背部肌肉、足踝部关节韧带、膝关节等处最明显。这与舞蹈专业旋转、跳跃、复杂多变的舞姿造型多集中体现在腰胯、下肢有关。其中急性损伤仅占总人次的4%,绝大多数损伤都是慢性、积累性损伤。这种慢性损伤常常影响舞者的身心健康,留下终生的遗憾。

如何养成健康、正确的训练习惯,使艺术生命更加灿烂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舞蹈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训练前准备运动不充分: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功能活动的规律,肌肉的力量、弹性、伸展性和协调性均较差,容易发生损伤。

2.运动强度过大、运动量过度集中,造成机体局部负担过重,引起局部肌肉、肌腱的微细损伤。

3.技术上的错误与失误:拉伸软组织幅度过大、过猛,超越了关节运动轴的功能和幅度,违反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或者技术走样、动作角度不对、重心不稳、站的距离及姿势错误等导致损伤。

4.身体功能状况不良:睡眠休息不好,受伤或病初愈阶段,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相对下降。这时参加训练将会使肌肉力量转弱、反应迟钝、身体协调性差、警觉性和注意力也减弱,容易损伤。

5.个性特征差异:情绪不稳、低落、急躁、急于求成,或胆怯、犹豫等都可成为致伤原因。

6.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

认识到舞蹈运动损伤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训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减少肌肉的粘滞性,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同时可以增强韧带的弹性,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韧带的损伤。

2.遵守科学训练的原则

在训练中要根据个人特点和技术水平制订适当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要广泛易行,包括各项专门训练和全面的身体训练。训练方法要多样化,在基础中要不断融入相关的组合,以防止重复性单调动作引起局部负荷过大,造成局部软组织劳损。

3.严格控制训练量极限

人的训练量有一定的极限,适度的训练量能增长机体的运动能力,延长舞者的艺术青春。在训练中要充分考虑生理、心理特点,用科学的方法,根据个人的情况注意大、中、小训练量的有机结合,切忌急于求成,避免受伤。

4.加强易损伤部位的训练

有的舞者只重视肌肉柔韧性、伸展性的练习,而忽视肌肉力量的练习,肌肉力量的不足是造成舞蹈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训练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易损伤部位的训练。如加强股四头肌力量的练习可以防止膝关节损伤,而加强三角肌、肩胛肌、胸大肌和肱二头肌的练习则可以防止肩关节损伤。

5.训练时注意间隔放松

在舞蹈运动中,组与组之间的间隔放松非常重要。间隔放松的形式有多种,如:着重于上肢训练后,可做些放松走动;着重于下肢训练后,可以仰卧,将两腿举起抖动或做倒立。这样可以促进血液的回流,也能使肢体疲劳的神经细胞加深抑制,有助于消除疲劳,防止运动损伤。

6.训练后要做整理运动

舞蹈训练后肌肉、关节、韧带等软组织会出现疲劳及收缩反射,长时间的收缩反射会造成肌肉、关节、韧带的挛缩。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静力牵张(拉伸)练习,可以消除训练后肌肉疲劳和收缩反射,增强肌肉柔韧性,预防运动损伤。整理活动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可以使精神、肌肉、内脏一致地恢复平静。可采用推、揉、捏、按、压、拍击、抖动等手法按摩肌肉,使肌肉中毛细血管扩张和开放,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肌肉运动中废物——乳酸的排除,从而达到消除疲劳的作用。7.提倡合理的生活制度

做到起居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训练后应及时补充热量、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进食营养、易消化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训练后还可进行温水浴,加速全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疲劳消除和体力恢复。

8.加强安全教育,进行心理调节

训练中要克服麻痹思想,普及运动损伤的常识,开设舞蹈保健课程,增强自我保健、保护意识。舞者的成才之路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训练和演出中损伤总是难免的,要加强心理调节、自我放松,使舞者在心理和人格上健康发展。

三、舞蹈运动损伤的治疗

舞蹈运动损伤治疗如果不及时、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者瘢痕化,影响舞蹈动作的完成。简单的按摩和治疗可使肌肉放松,粘连松解,促进血肿、水肿吸收,调节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增强损伤部位的血液供应和修复能力。因此,舞者掌握一些治疗损伤的方法是必要的。

舞蹈运动损伤主要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和关节软骨的损伤。多为挫伤、软组织拉伤、关节扭伤、骨折、脱臼等。

1.挫伤:伤后第一天予以冷敷,24小时后可热敷或活血化瘀酊剂外用,约1周后可吸收消失。较重的挫伤可用云南白药加白酒调敷伤处并包扎,每日2—3次,加理疗。

2.软组织拉伤:指肌纤维撕裂而导致的损伤。主要是运动过度或热身不足造成,一旦出现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痛处敷上冰块和冷毛巾,保持30分钟,使小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水肿,切忌搓揉和热敷。

3.扭伤:由于关节部位突然过猛扭转,损伤了附在关节外面的韧带和肌腱。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扭伤时,将扭伤部位垫高,先冷敷2—3天后再热敷。如扭伤部位肿胀,皮肤青紫或疼痛,可用陈醋半斤加热后用毛巾蘸敷伤处,每天2—3次,每次10分钟。

4.骨折:开放性骨折,不可用手回揉,以免引起骨髓炎,应用消毒纱布对伤口作初步包扎,止血后,再用平木板固定送医院处理。

5.脱臼:即关节脱位。一旦发生脱臼,应保持安静,不可揉搓脱臼部位。如脱臼部位在髋部,应立即将伤者平卧送往医院。

舞者懂得以上治疗措施就能有效地预防舞蹈运动损伤,延长舞龄。

综上所述,舞蹈运动损伤应引起舞者的高度重视,只有了解损伤的原因,懂得如何预防及简单治疗,舞者的艺术生命才会更加灿烂常青!

参考文献:

运动治疗范文篇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就诊的PD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55~73岁,平均(64.75±8.13)岁;病程1~9年,平均(5.67±0.93)年;Hoehn-Yahr分期[7]:1.5期7例,2期11例,2.5期9例,3期8例。观察组35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56~75岁,平均(64.82±8.07)岁;病程1~10年,平均(5.61±0.98)年;Hoehn-Yahr分期:1.5期6例,2期12例,2.5期10例,3期7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8]中“PD”的诊断标准;2)年龄55~75岁,且病程≤10年;3)Hoehn-Yahr分期为1.5~3期者;4)近1周未服用过抗帕金森病相关药物;5)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1)属于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或帕金森叠加综合征者;2)伴有听力障碍,沟通交流困难者;3)伴有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患或老年性痴呆者;4)既往有脑卒中或颅脑外伤史者;5)伴有血液系统疾病,或合并有凝血功能明显异常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多巴丝肼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198),62.5mg/次,3次/天,1个月后改为125mg/次,4次/日;盐酸普拉克索片(BoehringerIngelheimPharmaGmbH&Co.KG,批准文号H20140917),0.125mg/次,2次/天,1个月后改为0.25mg/次,3次/日,两者均口服3个月;同时予康复运动训练,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集中学习和训练,3次/周,30min/次,出院后由患者本人或家属陪同训练,早晚各1次,30min/次,包括:身体放松练习,面部、头颈部、肢体、姿势和步态等康复训练,每个运动连续做5~10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以及(双侧)风池、风府、阳陵泉、太冲、足三里、曲池、合谷。操作方法如下:百会穴向后平刺1.5cm,四神聪穴平刺1.5cm,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2.5cm,风府穴向下斜刺1.5cm,阳陵泉、足三里、曲池直刺2.5cm,太冲、合谷直刺1.5c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3次/周,连续针刺3个月。

2.2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9]评定,分为临床痊愈、明显进步、进步、稍有进步、无效。

2.3观察指标

1)主要症状评分: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按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2)病情严重程度: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7]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行为和情绪(UPDRS-I)、日常生活活动(UPDRS-II)、运动功能部分(UPDRS-Ⅲ)评分,评分越高,表示PD病情越严重。3)生活质量比较:采用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10]评定,包括8个维度共39项,并转化为综合指数(PDQ-39SI),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低。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2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3.2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见表2。

3.32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I、UPDRS-II、UPDRS-III评分比较见表3。

3.42组患者治疗前后PDQ-39SI评分比较见表4。

4讨论

运动治疗范文篇4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性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难以根治,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开展积极有效的糖尿病防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糖尿病的康复治疗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对提高糖尿病整体防治水平十分有益。运动疗法是依据患者的功能情况和疾病特点,利用体育锻炼防治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是糖尿病康复治疗中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更为重要。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运动对糖尿病康复的重要性。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的《外台秘要》都记载了消渴病的体育运动疗法。此后,历代医家皆有论述。到18世纪中叶,国外的一些著名医学家也开始主张糖尿病患者应做适当的体力活动,并把体力活动、饮食控制、注射胰岛素列为治疗糖尿病的三大法宝。有些轻度糖尿病患者只坚持体育锻炼并结合饮食控制即能达到康复。有研究表明有效干预血糖、血脂、血压,可以很好地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危险[1]。传统的降糖药物常常难以实现血糖控制的目标,也无法减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而长期未得到重视的运动疗法对糖尿病的防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运动治疗的意义

1.1加强胰岛素的作用效果,降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的运动,可以减少降糖药物就能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1.2改善血脂代谢,减少并发症研究表明运动锻炼可以提高肌肉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使肌肉更多地利用脂肪酸,使极低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改善高甘油三酯血症。从而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减少心脑血管及疾病并发症。

1.3减轻体重有效的运动可以增强脂蛋白,酶的活性,有效的加速脂肪的分解,使体内过剩的脂肪组织消耗,起到减肥作用。

1.4降低血压运动可以增加血管弹性,降低糖尿病合并的轻度、中度高血压,使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5~10mmHg。

1.5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代谢运动时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和微循环,并能强壮身体,因而可以对糖尿病的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1.6益于身心健康、增强体质适当的体育锻炼,特别是户外运动,融入大自然的怀抱,身体不断地得以补充新鲜氧气,被称为“绿色疗法”,可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消除焦虑,振作精神,增强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自信心和生活的乐趣。

2运动治疗前的准备

运动前应做必要的医学检查,以确保运动的安全,如反映内分泌代谢的血糖、血脂、酮体,反映循环系统的血压、心率、心电图、胸片,必要时可做运动负荷试验及检查有关并发症的眼底、尿常规、肾功能、二氧化碳结合力等,可根据自觉症状检查肺、肝功能、运动器官的情况。

3运动治疗的处方制定

3.1运动方式的选择并非所有运动都有益于健康,有氧代谢运动才是增进健康的最佳方式。有氧运动就是能增强体内氧气的吸入、运送以及利用的耐久性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和人体所需要的氧气量基本相等。有氧代谢运动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较长,让人的呼吸有点急促,又不至于气喘吁吁。所谓好的项目其标准是强度易制定,有利于全身肌肉运动,无条件、时间、地点的限制,符合自己的爱好。常见的种类包括: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徒手体操、羽毛球、扭秧歌、做健身操等。对于中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可选用中、低强度的步行、骑自行车等,尽量不搞决定胜负的竞技性项目。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最好的运动方式是步行。根据新的研究表明,步行可以逆转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步行还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每周步行3次,糖尿病比不运动组减少25%,每周步行4次者减少33%,每周步行5次者减少42%。

3.2运动强度的计算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强度要有一定的限制,如运动强度过低,能量代谢以利用脂肪为主,对糖代谢的影响较小。如运动强度过大,开始时血糖急剧上升,加重病情,随即血糖过度下降,又可引起低血糖反应。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糖尿病运动手册中指出,运动强度要达到60%最大摄氧量,即中等强度。临床上多以心率作为衡量运动强度的指标。60%最大摄氧量时的心率应为170-年龄。如你的年龄是65岁,那么你运动时的心率应为170-65=105,也就是说,当你慢跑或步行时,心率105次/min左右,就已经达到了你的运动强度。对于基础心率低的患者,不能强行要求其达到某一标准,可以根据自我感觉来推测。运动强度过大的标志:运动结束后10~20min心率仍未恢复,并且出现疲劳、心慌、睡眠不佳、食欲减退等情况。运动强度不足的标志:运动后身体无发热感、无汗、脉搏无明显变化或在2min内迅速恢复,表明运动强度过小。

3.3运动时间的选择运动的时间是灵活的,运动就比不运动好,比较科学的运动时机是在进食后1h,空腹运动易发生低血糖,餐后立即运动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空腹血糖高的患者,可选择在早餐前运动,但应监测血糖,防止发生低血糖。

3.4运动持续的时间持续时间应在30min左右,每周5d(每周至少150min)。最初运动可从5~10min开始,随体质增加可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对需长期控制体重的患者,需要更大的运动量水平,如每天散步至少1h,慢跑至少30min。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应逐渐增加,达到目标心率的累计时间以20~30min为宜,如个人感觉有4个微微:微微心悸,微微气喘,微微出汗,微微腿酸,即可暂停。正式运动前应先做5~10min低强度有氧热身运动,运动结束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整理运动。一定要遵循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锻炼越久其效果就越明显。

4合并其他疾病的运动治疗方法

4.1冠心病患者应听从医生的嘱咐,适当活动。运动强度要从轻量级开始,如轮替活动肢体,屈膝,摆动双臂,活动颈、肩关节,坐起,然后下床,坐在椅上,自己进餐,洗漱,入厕,逐渐增加活动量。步行是最方便的运动方式,多访友,做消遣活动,要避免奔跑、跳跃等剧烈活动。

4.2脑血管病选择一些强度较小的运动,如步行、慢跑等。对于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应给予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训练。被动运动包括:上肢由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至手指关节,每个部位做屈曲、内收、外展、内伸展运动,下肢髋关节做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内展运动,屈曲踝关节,活动指关节。每个部位做10次,2次/d。主动运动包括:患者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上举至头顶,使肩关节充分前伸,而后再将双上肢放置腹部,如此反复进行。下肢健足插入患足之下向健侧移运,每个动作10~20次,2~5次/d。

4.3痴呆应由家属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定时帮助患者进行运动。自身活动困难者(如长期卧床的患者)主要以被动活动为主,包括肌肉按摩、关节活动等。

4.4视网膜病变尚处于背景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其运动选择与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相似。而对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严重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剧烈的有氧运动或耐力运动可导致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剥离,这些患者应避免屏气、Valsava样动作及剧烈运动。

4.5外周神经病变这类患者可能因为肢端痛觉减退,可增加皮肤破溃、感染的危险性,应进行非负重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或做上肢运动。

5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

从轻微运动开始,循序渐进,随体质增加,逐渐增加运动量。

运动的时间应选择在餐后1~2h进行,并注重饮水,不要在注射胰岛素以后或饭前运动,以免低血糖。运动时要随身携带易吸收的糖类,以备低血糖时用。

锻炼前后应有辅助放松练习。

外出运动时要随身携带糖尿病保健卡,卡上应有本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以防发生意外时别人能帮助处理。保健卡应放在明显的地方,外出活动时应告诉家人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运动装要宽松,特别是鞋袜,不要磨破脚。尽量避免恶劣天气,如大雾、寒冷的清晨等。

运动中如出现头晕、恶心、胸痛、胸闷、气短等不适,应停止运动,原地休息,必要时及时就近诊治。

注射胰岛素部位尽量不参与剧烈活动,如注射胰岛素的大腿肌肉就不宜进行踏步机的锻炼等。

6运动治疗的禁忌症

了解运动前、中、后的血糖变化,高于14mmol/L或低于3mmol/L不宜运动。有心、肺功能不全者,有急性并发症的病人不宜运动,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急性感染等。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心肾功能衰竭、严重视网膜病变,严重下肢大血管病变,植物神经病变和严重高血压者不宜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而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则更加重要。世界糖尿病大会上多次强调糖尿病治疗的综合性,除饮食、药物治疗外,也包括运动治疗,但在现实临床上,运动治疗并未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除对其宣传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外,还应重视宣传运动对糖尿病治疗的影响,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运动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够长期坚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恒心。

运动治疗范文篇5

1.5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代谢运动时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和微循环,并能强壮身体,因而可以对糖尿病的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1.6益于身心健康、增强体质适当的体育锻炼,特别是户外运动,融入大自然的怀抱,身体不断地得以补充新鲜氧气,被称为“绿色疗法”,可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消除焦虑,振作精神,增强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自信心和生活的乐趣。

2运动治疗前的准备

运动前应做必要的医学检查,以确保运动的安全,如反映内分泌代谢的血糖、血脂、酮体,反映循环系统的血压、心率、心电图、胸片,必要时可做运动负荷试验及检查有关并发症的眼底、尿常规、肾功能、二氧化碳结合力等,可根据自觉症状检查肺、肝功能、运动器官的情况。

3运动治疗的处方制定

3.1运动方式的选择并非所有运动都有益于健康,有氧代谢运动才是增进健康的最佳方式。有氧运动就是能增强体内氧气的吸入、运送以及利用的耐久性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和人体所需要的氧气量基本相等。有氧代谢运动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较长,让人的呼吸有点急促,又不至于气喘吁吁。所谓好的项目其标准是强度易制定,有利于全身肌肉运动,无条件、时间、地点的限制,符合自己的爱好。常见的种类包括: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徒手体操、羽毛球、扭秧歌、做健身操等。对于中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可选用中、低强度的步行、骑自行车等,尽量不搞决定胜负的竞技性项目。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最好的运动方式是步行。根据新的研究表明,步行可以逆转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步行还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每周步行3次,糖尿病比不运动组减少25%,每周步行4次者减少33%,每周步行5次者减少42%。

3.2运动强度的计算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强度要有一定的限制,如运动强度过低,能量代谢以利用脂肪为主,对糖代谢的影响较小。如运动强度过大,开始时血糖急剧上升,加重病情,随即血糖过度下降,又可引起低血糖反应。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糖尿病运动手册中指出,运动强度要达到60%最大摄氧量,即中等强度。临床上多以心率作为衡量运动强度的指标。60%最大摄氧量时的心率应为170-年龄。如你的年龄是65岁,那么你运动时的心率应为170-65=105,也就是说,当你慢跑或步行时,心率105次/min左右,就已经达到了你的运动强度。对于基础心率低的患者,不能强行要求其达到某一标准,可以根据自我感觉来推测。运动强度过大的标志:运动结束后10~20min心率仍未恢复,并且出现疲劳、心慌、睡眠不佳、食欲减退等情况。运动强度不足的标志:运动后身体无发热感、无汗、脉搏无明显变化或在2min内迅速恢复,表明运动强度过小。

3.3运动时间的选择运动的时间是灵活的,运动就比不运动好,比较科学的运动时机是在进食后1h,空腹运动易发生低血糖,餐后立即运动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空腹血糖高的患者,可选择在早餐前运动,但应监测血糖,防止发生低血糖。

3.4运动持续的时间持续时间应在30min左右,每周5d(每周至少150min)。最初运动可从5~10min开始,随体质增加可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对需长期控制体重的患者,需要更大的运动量水平,如每天散步至少1h,慢跑至少30min。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应逐渐增加,达到目标心率的累计时间以20~30min为宜,如个人感觉有4个微微:微微心悸,微微气喘,微微出汗,微微腿酸,即可暂停。正式运动前应先做5~10min低强度有氧热身运动,运动结束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整理运动。一定要遵循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锻炼越久其效果就越明显。

4合并其他疾病的运动治疗方法

4.1冠心病患者应听从医生的嘱咐,适当活动。运动强度要从轻量级开始,如轮替活动肢体,屈膝,摆动双臂,活动颈、肩关节,坐起,然后下床,坐在椅上,自己进餐,洗漱,入厕,逐渐增加活动量。步行是最方便的运动方式,多访友,做消遣活动,要避免奔跑、跳跃等剧烈活动。

4.2脑血管病选择一些强度较小的运动,如步行、慢跑等。对于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应给予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训练。被动运动包括:上肢由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至手指关节,每个部位做屈曲、内收、外展、内伸展运动,下肢髋关节做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内展运动,屈曲踝关节,活动指关节。每个部位做10次,2次/d。主动运动包括:患者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上举至头顶,使肩关节充分前伸,而后再将双上肢放置腹部,如此反复进行。下肢健足插入患足之下向健侧移运,每个动作10~20次,2~5次/d。

4.3痴呆应由家属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定时帮助患者进行运动。自身活动困难者(如长期卧床的患者)主要以被动活动为主,包括肌肉按摩、关节活动等。

4.4视网膜病变尚处于背景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其运动选择与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相似。而对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严重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剧烈的有氧运动或耐力运动可导致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剥离,这些患者应避免屏气、Valsava样动作及剧烈运动。

4.5外周神经病变这类患者可能因为肢端痛觉减退,可增加皮肤破溃、感染的危险性,应进行非负重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或做上肢运动。

5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

从轻微运动开始,循序渐进,随体质增加,逐渐增加运动量。

运动的时间应选择在餐后1~2h进行,并注重饮水,不要在注射胰岛素以后或饭前运动,以免低血糖。运动时要随身携带易吸收的糖类,以备低血糖时用。

锻炼前后应有辅助放松练习。

外出运动时要随身携带糖尿病保健卡,卡上应有本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以防发生意外时别人能帮助处理。保健卡应放在明显的地方,外出活动时应告诉家人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运动装要宽松,特别是鞋袜,不要磨破脚。尽量避免恶劣天气,如大雾、寒冷的清晨等。

运动中如出现头晕、恶心、胸痛、胸闷、气短等不适,应停止运动,原地休息,必要时及时就近诊治。

注射胰岛素部位尽量不参与剧烈活动,如注射胰岛素的大腿肌肉就不宜进行踏步机的锻炼等。

6运动治疗的禁忌症

了解运动前、中、后的血糖变化,高于14mmol/L或低于3mmol/L不宜运动。有心、肺功能不全者,有急性并发症的病人不宜运动,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急性感染等。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心肾功能衰竭、严重视网膜病变,严重下肢大血管病变,植物神经病变和严重高血压者不宜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运动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而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则更加重要。世界糖尿病大会上多次强调糖尿病治疗的综合性,除饮食、药物治疗外,也包括运动治疗,但在现实临床上,运动治疗并未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除对其宣传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外,还应重视宣传运动对糖尿病治疗的影响,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运动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够长期坚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恒心。

运动治疗范文篇6

迄今为止,对老年期痴呆尚缺乏肯定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目前通常使用的药物有胆碱酯酶抑制剂、麦角碱类、吡咯烷类、抗氧化剂、非甾体类抗炎药、他汀类、雌激素替代疗法等,这些都不能改变疾病的进展。本研究探讨运动结合药物对老年期痴呆的影响。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痴呆病例均来自本院2005年11月至2007年6月门诊、住院以及脑健康俱乐部患者。纳入标准:(1)多种认知功能缺陷(认知功能缺陷是相对于先前的功能水平显示出的下降而言):记忆力障碍(顺行性和逆行性记忆障碍),一种或几种其他认知功能缺陷,如失语、失用、失认、运筹和运作能力缺损(计划、组织、程序性和抽象思维)等;(2)认知功能缺陷的程度:认知功能缺陷程度已严重影响和干扰了社会和职业功能和日常生活;(3)认知功能缺陷呈进行性恶化,至少需有6个月的病程;(4)无意识障碍;(5)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检测符合痴呆标准。排除标准:⑴年龄<60岁;⑵合并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⑶精神病;⑷未按规定服药、运动、不能正确判定疗效者。入选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60~70岁13例,71~80岁16例,80岁以上1例,平均(70.20±5.94)岁;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60~70岁14例,71~80岁15例,80岁以上1例,平均(70.77±5.8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运动疗法采取步行或慢跑的方式,每天不少于60min,根据患者的情况分一次或二次完成,运动时心率每分钟(170-年龄岁数)左右。药物治疗采用多哌奈齐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药物+运动疗法,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疗程均60d。分别对两组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估。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MMSE积分(18.17±3.35)分,治疗后(20.35±3.56)分;对照组治疗前MMSE积分(17.23±3.21)分,治疗后(18.32±3.25)分。治疗组认知功能好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行为能力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BBS积分(21.80±4.15)分,治疗后(17.34±3.97)分;对照组治疗前BBS积分(21.78±4.31)分,治疗后(18.53±3.29)分。治疗组好于对照组。

3讨论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参与社会活动、饮食结构的改变和运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有的探讨对正常人群认知功能的改变,有的探讨如阿尔海默氏病或血管性痴呆等与年龄有关的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有不少已知的研究显示,运动包括有氧锻炼对痴呆的形成有积极的预防作用。Larson等[1]对1740名65岁以上正常认知功能的老年人群研究证实,从事如有氧运动、徒步行走、自行车、游泳等运动,每周数次,每次不少于15min,与很少参加运动的正常老年人群相比,痴呆的几率明显降低。Heyn等[2]使用磁共震成像,进一步揭示参加运动训练的人群大脑前回的体积明显增加。但是,运动对于痴呆的治疗作用,报道不多。本观察旨在探讨运动结合药物治疗对痴呆的作用。作者观察显示,积极的运动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和单纯的药物治疗都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尤其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通过积极的运动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认知功能的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否与疗程有关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运动有利于对老年期痴呆的治疗,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一些研究支持这一观点,认为适当的身体锻炼与增强神经突触以及神经细胞的再生有关。痴呆的典型临床症状与脑内的胆碱能功能受损有关,如脑内乙酰胆碱水平降低,乙酰胆碱神经元缺失及突触丢失,导致学习记忆功能受损。大脑调节人们的精神、生理以及行为能力,大脑的功能发挥作用由基因调控,社会、环境、运动等因素能够改变基因的表达,而基因表达的改变又可以诱导脑功能以及行为的改变[3]。运动训练能改善血管痴呆型大鼠认知障碍,增强海马区神经突触的可塑性[6]。一般认为,神经细胞的生长只有在胚胎时或出生后的早期,而在成年期神经细胞停止生长[4]。然而,有研究显示,在哺乳动物中某些部位如海马区,新的神经元可以通过神经祖细胞的生长而产生,荷尔蒙、生长因子、神经递质、药物以及运动能促进新的神经元的形成[5]。本研究运动结合药物治疗,其作用机制是否与以上因素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arsonEB,WangL.Exerciseisassociatedwithreducedriskforincidentdementiaamongpersons65yearsofageorolder.AnnInternMed,2006,144:73~81.

2HeynP,AbreuBC,OttenbacherKJ.Theeffectsofexercisetrainingonelderlypersonswithcognitiveimpairmentanddementia:ameta-analysis.ArchPhysMedRehabil,2004,85:1694~1704.

3KandelER.Anewintellectualframeworkforpsychiatry.AmJPsychiatry,1998,155:457~469.

4GregoryA,ElderMD.Researchupdate:neurogenesisinadultbrainandneuropsychiatricdisorders.MtSinaiJMed,2006,73(7):931~940.

运动治疗范文篇7

关键词:茶疗法;田径体育训练;损伤康复

田径训练对于运动员膝盖的磨损非常大,经常会出现运动员膝盖疼的问题。在以往的康复治疗中,运动员大多数采用现代的医疗手段进行康复治疗。但是经过研究表明,茶叶当中含有可以缓解人体关节磨损,增强人体功能的作用,而且,茶疗法对于药物的依赖性小,对运动员的伤害大大降低。所以,现在对田径训练的损伤康复治疗中,加入了茶疗法。

1田径体育训练中损伤的危害性

在引进茶疗法之前,必须对田径体育训练造成的损害有一定的了解,才可以针对损伤,对症下药。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运动损伤的现象,这种损伤一般来讲是无法规避的。出现田径体育训练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体的能量被消耗过剩,训练的强度超过了人体可以承受的负荷量,因此,就会出现关节的磨损、肌肉的拉伤和韧带的拉伤等运动损伤的问题。这种损伤大部分都属于急性损伤,只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就不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那么急性损伤就会转变为慢性损伤,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后果十分严重。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在田径体育训练当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概率已达到60%,所以,田径训练造成运动员身体损伤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必须重视田径训练中的损伤问题,加入茶疗法也是迫在眉睫。

2茶疗法的理论依据

2.1理论依据.茶叶当中包含着非常多的物质,高达35种,例如黄酮、茶多酚、锌和铁等等,很多物质都对人体有帮助,具有生物活性和物理性。茶多酚能够在运动员精神状态不佳的时候,提起运动员的精神,而且当运动员身体出现疲劳时,茶多酚能够使得运动员的疲劳感减弱,对运动产生的疲劳起到抵抗的作用。并且通过研究发现,在运动员进行训练之后,体内会出现血清尿素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而茶多酚恰恰可以对这些物质进行吸附,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茶叶当中包含的铁和锌等微量元素,对运动员骨骼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骨骼的磨损。所以,茶疗法是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的,运用茶疗法对田径体育训练中的损伤进行康复治疗是十分科学的,值得在临床治疗当中被普遍应用。

2.2茶疗法分析.我国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茶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饮茶的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茶疗法之所以能够对运动员的损伤起到康复作用,主要得益于茶叶当中的有益物质。茶疗法是通过茶作为原材料的一种无药物伤害的治疗方法,通过不同的制作方法,将茶叶制成具有特殊功效的饮品,虽然其中不含任何的药物,但是可以起到药物治疗的效果,能够满足运动员进行损伤康复的效果。通过长期的茶疗法治疗,能够彻底的治疗田径体育训练当中出现的损伤问题,对于严重损伤的虽然不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但通过长时间的茶疗法治疗,可以减轻康复的难度,为其他手段的康复治疗奠定一定的基础。

3茶疗法对田径体育训练当中损伤的康复作用

茶疗法对于田径体育训练的损伤具有康复作用,主要是得益于茶叶当中的有益物质和茶疗法的实用价值与医疗价值。通过对于茶叶当中有益物质的研究和茶疗法治疗手段的研究,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茶叶的医用价值和茶疗法的治疗功能,帮助运动员进行运动磨损的康复。茶疗法的功能,主要是对各种疾病给人体造成的伤害都有一定的康复作用,能够对人体的机能和组织起到调整和康复的作用。在对田径体育训练的茶疗法康复治疗当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损伤程度,选用不同的茶疗法。

3.1有利于田径训练中造成的身体组织损伤得到根本治疗.药茶在我国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在使用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配方和疗法。例如,如果有人胃胀胃疼,应该选用艾叶茶来进行治疗,因为这种茶叶热性,如果有人感冒则需要选择落菊茶进行治疗,因为这种茶属于寒性茶叶。对于田径体育训练当中出现的磨损也是如此,需要结合每一种损伤的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的茶叶来对损伤进行治疗。在进行茶疗法的选择时,需要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进行分析,提出合适的茶疗法,对运动员的身体做出根本上的调整,保证在以后的训练过程当中,这种磨损的问题不会再次出现。

3.2有助于防御田径体育训练中的损伤.根据普遍现象来看,田径体育训练当中出现的损伤,会存在复发的现象,比如在恢复一段时间之后,损伤又会接着出现。这一现象对于运动员来说是十分致命的,因为损伤的经常出现,会耽误田径体育训练的时间,影响运动员的成绩。但是茶疗法对于运动员的损伤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茶疗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使用当中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泡茶、煎茶和煮茶,每种方法,对于茶叶功效的发挥都是不同的,最终产生的疗效也不一样。在对田径运动员的损伤进行康复和防御损伤的时候,可以采取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在田径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多泡茶,进行引用,起到防御的作用,在出现损伤问题时,可以煮茶,作为药茶来对损伤和运动员的身体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煎茶,将煎好的茶叶敷在磨损的部位,可以起到对损伤进行治疗和减少损伤再次复发的作用[2]。3.3有利于强化有氧运动系统田径体育训练属于有氧运动,运动员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氧气会进入到人体的循环系统当中,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细胞产生氧化作用。运动员为了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必须把氧气产生的能量进行有效的分解。茶疗法可以加强氧气的分解和转化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身体负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运动对于运动员身体的损伤,因为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可以减轻运动对于人体造成的伤害。

3.4有利于补充运动员体内缺少的元素.茶疗法的效果同茶叶、水质和运动员的身体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根据研究发现,水质和使用茶叶的方法对于茶叶当中营养元素的释放有很大关系。要想最大程度的发挥茶叶当中的营养元素,对运动员的损伤康复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必须注意这两个问题。茶疗法当中的营养元素在进入运动员的身体之后,可以强化运动员的身体,对损伤的部位进行及时的修复,将运动员体内所缺乏的营养物质进行补充。

3.5有利于田径运动员骨骼肌的保护和康复.运动员在经过长时间的田径体育训练之后,骨骼肌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骨骼肌的代谢也会出现问题。如果长时间不加以康复治疗,会对运动员的肌体造成很严重的伤害。茶疗法当中的茶因子,能够对田径运动员的骨骼起到强化作用,这种功能是其他物质无法取代的,而且茶因子还可以减少田径训练后运动员体内的二醛含量,加强骨骼的抗氧化作用,对于运动员的康复性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

4结语

在田径训练当中出现损伤是不可避免的,重点是要对损伤进行及时的康复,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康复治疗,会对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都造成影响。目前,茶疗法在运动损伤的康复当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茶疗法具有很大的医学价值,不同的茶叶和不同的使用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茶疗效。对于田径体育训练当中产生的损伤,通过茶疗法可以使得运动员的骨骼磨损得到康复、运动能力得到增强、损伤复发的次数减少以及可以对损伤进行防御。因此,茶疗法对于田径体育运动员的损伤康复是十分有帮助的,根据不同的损伤程度和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可以选择不同的茶疗法。而且茶疗法的药物含量少,对于运动员来说比较安全,对运动员身体的伤害也比较小,值得在田径体育训练的损伤康复中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丁国华.茶疔法对体育训练损伤康复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7(6):78-89.

[2]丁鼎.茶疗法在体育训练损伤的康复影响和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5):45-56.

运动治疗范文篇8

【关键词】2型糖尿病;步行运动疗法;治疗达标率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流行性疾病,在我国病人已超过五千万,其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教育、监测。其中体育运动是糖尿病治疗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肥胖患者,运动更为重要。我科护理小组对2008年8—12月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病人实施步行运动疗法,治疗效果满意,多数病人治疗后达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8月以后入住我科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病人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28~66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2例,其余均为小学。均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无肾病综合征,病史2个月~13年,入院时空腹血糖8.2~16mmol/L,身体条件均适合运动,运动方式均为步行。

1.2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标准化健康教育,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及个体化饮食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指导,干预组均采用步行运动方式,并针对每个患者身高、体重、化验指标、生活方式、工作性质等对其步行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制定出个体化的步行方案,进行个体指导,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各项化验指标不断调整步行方案,进行强化干预。结果干预组糖尿病患者的达标率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步行运动方案具体如下。

1.2.1步行方式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步行方式。慢速步行法40~70m/min,适合老年体弱或心功能不全者;中速步行法70~90m/min,适合体重适中不太肥胖者;快速步行法90~100m/min,适合全身情况较好的轻度肥胖者;定量步行法(又称医疗步行)在30°斜坡的路上散步100m,以后增至50°斜坡的路上行走200m或沿30°~50°斜坡路上散步15min,接着在平地上散步15min,如此反复。摆臂散步法:适用于合并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摩腹散步法:适用于合并慢性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快慢步行法:先快步行走5min然后慢速行走5min然后再快行,如此反复,轮换进行。

1.2.2能量消耗计算能量消耗(千卡)=时间(分)×消耗热量×性别年龄校正系数。消耗热量见表1,性别年龄校正系数见表2。表1步行运动的消耗热量注:消耗热量为每公斤体重每分钟消耗的热卡数表2性别年龄校正系数

1.2.3步行运动时间步行时间应选择在早晚餐后,并注意与饮食、药物、治疗时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还应避开降糖药物作用高峰期,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时间一般以餐后30~60min为宜,每天坚持30~60min,每日1次,每周不少于3~4次,对于肥胖者每日应步行4英里,每周应消耗2682卡热量,必要时增加步行次数,每天可步行2次,每次1h以上,间歇期不应>3~4天。步行时应避免餐前步行,或注射完胰岛素后空腹步行。以防发生低血糖。

1.2.4运动注意事项(1)步行方案实施前要做一些必要的医学检查,如心肝肾功能,眼底检查,骨关节运动器官情况,做好身体健康情况评估,以保证运动的安全性。(2)运动时着装应宽松舒适,保护好皮肤和足,远行时间较长时,应告知家人,并佩戴糖尿病名卡,以确保安全。(3)运动时随时携带糖果类食品,以便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及时食用。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1.4疗效判定标准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各种化验指标,观察住院期间的病情,为其制定并实施个体化步行方案,出院后定期随访。3~6个月后嘱其来院复查。记录并分析步行前后患者的各项化验指标。若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7.5%,总胆固醇<4.5mmol/L,高密度脂蛋白<1.5mmol/L,血压<140/90mmHg,体重指数男<25、女<24,则治疗达标,否则治疗不达标。

2结果

50例患者步行运动前后各种化验指标变化见表3。表3运动前后各种化验指标变化表3中显示:50例患者步行运动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差异,步行运动治疗后治疗达标水平明显提高,根据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血压、体重超重等因素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证明步行运动可使患者治疗达标水平显著提高。公务员之家

运动治疗范文篇9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运动功能;并发症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预后较差,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三致死病因的疾病。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救治率显著提高,但是致残率高达7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临床研究早已证实了现代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住院接受康复治疗4周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综合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各30例;年龄30~70岁,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CT或MRI证实)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无进行性高血压、心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肝炎及精神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再进展后开始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因人而异、辨证施针;治则: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滋补肝肾虚、理气活血;取穴:印堂、百会、肩髃、曲池、尺泽、合谷、内关、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等穴位。推拿按摩治疗依患者所处的不同阶段(弛缓期、痉挛期、协同运动期、分离运动出现后)选择不同手法(推、拿、捏、揉、滚、按、摩等)循经而行,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兴奋性;Bobath疗法主要是保持良肢位,患肢被动、主动运动训练,坐位、站立平衡训练,移动训练,认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语言功能训练。早期综合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加针刺、推拿按摩;单纯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间歇3~5d进行第2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进行效果评定。

1.3疗效评定

开始康复前和治疗4周后各进行1次评定;采用国际通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价法、改良巴氏指数(MBI)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并观察患者痛肩、肩手综合征、足下垂或足内翻并发症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二、结果

治疗前两组CNS、FMA、M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NS、FMA、M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每组CNS、FMA、MBI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痛肩和肩手综合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足下垂或足内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讨论

传统康复针刺、推拿按摩治疗对脑卒中后处于异常活动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抑制调节功能,减弱脊髓中枢对骨骼肌下行性兴奋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它是适宜的外周感觉刺激,通过穴位、经络等特殊的外周感觉传入方式,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级神经元的兴奋性,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和功能代偿,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笔者认为,中医传统康复治疗(针刺、推拿按摩)诱发出的随意运动配合西医现代康复治疗(Bobath疗法)的强化固定,大脑皮层运动区异常的运动模式转为正常,使运动更加协调。在脑卒中早期,针刺与康复的介入同等重要,针刺与康复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ADL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密切相关,ADL能力依赖认知、情绪等大脑高级活动的参与。针刺、推拿按摩治疗正是通过辨证论治整体提高患者的各种机能,提高患者ADL能力和生存质量,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中西医结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痛肩、肩手综合征、足下垂或足内翻)发生概率和程度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得到了预防和治疗。

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徐世芬,徐占英.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2,20(2):53.

[2]“九五”攻关课题组.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6-272.

[3]高聪,蒲蜀湘,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7-29.

[4]金荣疆,朱天民,罗荣,等.电针阳陵泉对脑梗死大鼠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37-1639.

运动治疗范文篇10

关键词:医学训练疗法;MTT;主动运动;康复

医学训练疗法(Medicaltrainingtherapy,MTT)是一套标准化的、系统的、完善复杂的康复体系,以当今较为先进的运动科学和医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运动康复师,运用各种运动康复方法(需要器械的或者不需要器械的)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有计划性的主动练习和训练,以达到激活病人机体功能和形态的适应进程,从而加快机体功能的康复[1]。现代MTT理念起源于“Exerciseisthebestmedicine”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欧洲被推广,在美国也被称为“练习治疗”(Exercisetherapy)[2]。在应用MTT训练之前首先采用医学诊断、治疗师功能检查以及MTT技术和设备对患者的肌肉力量、耐力和协调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其训练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训练前热身、专项训练及训练后放松。训练参数(阻力、运动方式和顺序、训练组数、节奏和重复次数、频率和间歇时长)由治疗师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严格设定,从而维持、改善和重建受损人体的功能和结构,也使患者在ICF所关注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方面得到积极的康复效果[3]。本文结合MTT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分析MTT的治疗理念及技术要点、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与传统康复相比较,体现MTT的优势与局限性,期望促进MTT技术在我国临床康复的应用发展,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1MTT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

MTT疗法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对机体肌肉骨骼健康的维持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人们,通过MTT训练可以产生最高峰值骨量,预防或延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高年轻人的身体机能,保持最大的骨量;对于即将绝经和绝经后的女性,MTT可以补偿由于激素缺乏而导致的骨量流失;对于面临永久性依赖外部帮助的危险中的老人(即使是高龄老人),通过常规的MTT训练仍能提高肌肉力量和骨量[4]。吉佳佳[5]回顾性分析6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患者进行系统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进行系统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MTT主动医疗康复,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AROM评分、TP评分、VAS评分及6min步行测试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可以说明MTT主动医疗康复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MTT骨科康复训练的方案应依据骨骼病理愈合周期与个人因素相结合、遵循无痛的主动训练和不影响下一次的训练原则制定。Skou等[6]研究表明,MTT训练方案中的神经肌肉训练和力量训练对半月板撕裂的年轻人显著有效,是一个可行的训练方案,在持续训练410周后就有明显的临床效果,12周后疼痛和功能显著改善。Scharrer等[7]对MTT治疗亚急性和慢性腰痛的康复效果作出系统评价,总结为MTT比不确定疗效的治疗方式更好地减轻疼痛和提升功能,有中等证据支持MTT在治疗慢性腰痛中的效果。因MTT强调骨科康复的目标是恢复局部与整体本体感觉、关节稳定性、运动控制等,而不是像传统康复治疗方法一样单纯的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故在骨科康复中应用较多、疗效显著,但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作循证依据。

2MTT在神经科康复中的应用

MTT通过训练诱导肌肉内以及肌肉外的适应来改善疼痛和功能。训练相关肌肉内的适应是肌纤维肥大、肌纤维表型适应,以及可能参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信的免疫调节介质(肌动素)的表达适应;训练诱发肌肉外的适应包括促进感觉运动系统内的神经通路[7]。Lam等[8]研究发现,运动前额叶连接可能是卒中后运动恢复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此研究有效佐证了强调患者主动运动的MTT可以诱导神经肌肉适应性改变。故从作用机制上分析,MTT可以有效地改善由神经系统病变产生的疼痛、功能障碍、心理问题等。王旭豪等[9]将MTT应用于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8周的常规综合康复治疗配合MTT力量训练在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综合康复治疗,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对于肢体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低于四期的患者并不适用,可能是由于其肢体控制能力差等原因。当患者传统的康复训练到达平台期时,适时操纵MTT训练方案的变量可以打破平台期,帮助机体重新激活神经肌肉,加快患者的功能恢复[10]。对神经系统损伤等引起的肌力不足问题,MTT依据患者的肌肉收缩能力量化训练负荷,采用逐级进阶训练模式,将肌力训练分为五个阶段。包括A阶段(肌耐力训练)、B阶段(肌肥大训练)、C阶段(最大力量训练)、有些康复目标高患者或运动员可进阶至D阶段(快速力量训练)和E阶段(反应力量训练)。最新的关于脊髓损伤的运动指南强烈建议,起主要作用的肌肉群应进行3组中等至剧烈强度的力量训练,每周至少2次[11],此建议与MTT的训练计划相符,有利于MTT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另外,时琳等[12]探究PBF生物电反馈结合医学训练疗法(MTT疗法)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BF生物电反馈及MTT疗法,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治疗后实验组FMA评分为(74.317.6)分,高于对照组的(54.216.4)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PBF生物电反馈结合MTT疗法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传统康复治疗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较多,对于周围神经损伤疾病康复的应用相对较少,此研究有效证明了MTT技术对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促进了MTT在神经科康复中的应用。

3MTT在运动医学康复中的应用

MTT是近年内兴起的以医学—康复—体育三者结合的新型疗法,增加了体育运动中康复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运动员主动参与康复的积极性高且比一般人具有更好的训练习惯和训练知识,且从事MTT的专业人员既熟悉医学又了解运动科学,充分利用MTT训练的系统性、计划性和主动性,为运动员制定精准的训练计划,加快运动损伤康复进程。MTT的三阶段协调训练对运动员极其重要,强调本体感觉训练、反馈与前馈训练,可预防运动损伤、提升训练成效。MTT技术中肌力训练的D阶段和E阶段也适用于运动员的肌力恢复,可最大限度动员肌肉力量和提高反应速度,是让运动员回到赛场的最快方法。付德利等[13]以山东省柔道队为样本持续跟踪观察两年,详细记录MTT在柔道项目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通过运动能力恢复情况、再次损伤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等评定方法评估受试者的康复效果,研究证实,MTT疗法可以缩短柔道项目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恢复时间,降低踝关节再次损伤发生率,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运动损伤的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ACSM指南指出,经MTT系统训练后,可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击球、高尔夫球、长跑、游泳和网球发球速度等表现能力[10]。

4MTT在内科康复中的应用

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导致呼吸、循环、代谢等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MTT是指一种特殊形式的治疗性锻炼,其重点是最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及心肺能力,经过系统的MTT训练不仅能减缓内科疾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而且具有一级预防作用,促进人们的健康生活。4.1肺部疾病。在患有慢性肺病的患者中,肺损伤通常伴随着常规表现能力、循环效率和代谢能力下降,而MTT疗法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全身肌肉功能和减轻呼吸困难[14]。Glckl等[15]建议为慢性肺疾病患者建立基于训练设备的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方案及小组训练,内容包括自行车测功计的训练、跑步机的步行训练以及其他设备的力量训练等。该研究总结分析MTT的多种训练方法,对MTT在慢性肺疾病康复的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MTT体系中可通过医学训练式治疗设备进行主动全身耐力训练和呼吸肌训练。全身耐力训练方案的制定遵循难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A阶段(低强度局部有氧耐力训练)逐步过渡到B阶段的Ⅰ(中等强度全身有氧耐力训练)、Ⅱ(中—高强度全身有氧耐力/无氧耐力训练)、Ⅲ(高强度间歇无氧耐力训练)。训练方法根据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值选用持续性或间歇性耐力训练或抗阻训练和间歇性耐力训练相结合的方法。MTT的训练过程被严格监测,治疗师适时地评估训练效果和调整训练方案,从而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的最大摄氧量(VO2max)、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使患者获得最大的康复效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4.2糖尿病。MTT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也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抑郁症。研究表明,通过耐力训练,肌肉细胞可以更有效地摄取和代谢葡萄糖,由于肌肉消耗了50%70%的葡萄糖,肌肉细胞中葡萄糖代谢的显著正常化有效地改善整体胰岛素抵抗。力量训练可以通过额外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改善细胞摄取,提高基础代谢和增加肌肉量,加上对体重减轻的积极影响,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防治心脑血管等并发症[16]。GuY等[17]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训练可以积极的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功能且有很少的副作用,此研究有助于治疗师从MTT体系中选用合适的训练方式。MTT体系中具有多种运动康复方法,根据患者的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靶心率(HRmax)和最大反复次数(RM)选用正确的训练方式、制定精准的训练方案,经过1个月的训练后,葡萄糖和胰岛素显著降低,可以停留长达24h[14]。MTT训练也能帮助患者建立自我责任感、增强康复信心,加强饮食控制,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更好地控制血糖,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4.3高血压。MTT的适应证包括高血压,所有高血压患者中约80%的患者对MTT技术中耐力训练有反应,可减少静息和运动中的血压,收缩压比舒张压降的更明显,并且白天的血压比夜间的降低更多[18]。MTT技术中的肌肉肥大训练对降血压有明显的作用,是由于肌肉肥大训练导致肌肉量增加,降低外周阻力;MTT训练也具有预防作用,定期训练的人群患高血压的可能性较低。Lopes等[19]指出有氧运动、动态抗阻运动和同时训练已被证明可以降低血压并有助于高血压的治疗,该研究强调符合MTT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在高血压和抗高血压患者血压管理中的重要性。MTT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通过医学训练设备的智能卡片式管理系统对患者的训练过程数据化管理、严密监控血压、另外在训练过程可提供视觉反馈,患者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心率、血压、训练速度等,这些都使得患者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均严格按照治疗师所指定的训练处方进行,可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效地提高了训练的质量,其效果可以与药物治疗媲美。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