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9:29:57

医学教学

医学教学范文篇1

1加强重症医学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重症医学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2009年,卫生部将“重症医学”列为一级诊疗科目,要求综合医院(2级以上)均需要设置重症医学科,也因此各医院以及医疗机构对于重症医学的专业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临床教学任务十分艰巨,但当前的重症医学教学培训体质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无法完全适应当前重症医学病情复杂且涉及多学科协作的特点,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医学人员所学知识与临床诊治的能力完全脱离,缺少结合点,同时传统教学中缺少对重症医学专业医师的培养体系[7]。在目前,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务人员多为内科、麻醉科、外科等临床科室成员,而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为2级学科,也因此表明重症医学的专业化程度明显增加,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重症医学的需求。此外,国内当前也仅有少数医科大学成立了独立的重症医学系,对于日益发展的重症医学而言,无法提供所需,虽然其他专科医师进入重症医学科,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但对于重症医学的相关知识较为缺乏,尤其是临床操作技能水平差,且分析与总结问题的能力也较差。

2积极开展PBL教学模式

由重症医学的多学科特点,涉及面广,因此就需要医学专业人员在短期内能够掌握大量的各科临床知识,从而才能更好地面对急危重患者,才有能力处理患者复杂的病情[8-9]。目前重症医学在国内尚无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同医院会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本院医务人员的构成而灵活选择适合该学科发展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则能够把较为复杂的临床医学病例,通过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进一步引导医学专业人员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一步整合归纳,并在分组法的支持下,促使不同小组之间的医学人员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医学人员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未来从事重症医学的人才而言,可以更多地储备相关知识,这是一种更为高效的教学培养模式。有研究中分析,通过PBL教学模式对医院基层人员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初级创伤抢救培训,各学科互相协作,提供真实的病例,并在教学中模拟场景;同时每一位参与的教员不会直接为学员讲述病例病情,该如何处置等,而是将参与培训的医学人员分组,随后进行了抢救模拟训练,并且可以互换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医学人员遇到不懂的专业方面知识,可以提出问题,教员需要给予解答;最后再由教员做出相关点评,同时也让组与组之间的成员互相点评。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的医学人员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学习效果良好,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在短时间内,学员们就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并在短时间内完成要求的培训内容,由此说明PBL教学模式非常适合重症医学的教学培训。

3PBL教学模式适合拓展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从事于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师主要来自于其他科室,如呼吸内科、心内科、麻醉学科等,除麻醉专业医师学习了解过重症医学外,其他专业的医师直接转为重症医学医师,多数人员未接受过系统的重症医学专业培训[10]。在未来,重症医学的从业医师将主要来源于两大群体:(1)予以规范化教学培训后留在重症医学科工作的医师;(2)各大院校重症医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两部分群体都是掌握本科知识后再接触重症医学,这些人员对于重症医学知识的了解多数都来源于自我知识的更替,因此,对这些从业人员予以PBL教学模式进行培训,是极为合适的。例如在教学中,为学员们讲解呼吸机治疗的有关知识及操作,可以将呼吸衰竭的病例作为教学基础,然后向参与学习的医学人员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如何判定患者的呼吸功能?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从患者的病理、生理学角度解释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在治疗方面,依据掌握的基础知识如何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支持?依据当前掌握的呼吸机知识,如何选择呼吸机模式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呼吸机的应用基本参数设置等”[11]。在上述提出的问题中,医学人员对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需要回忆并加以总结归纳才能给出明确答案,而没有学习过呼吸机有关知识的人员,可以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完善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通过这样的培养学习,再回转到临床病例中来,就会发现较为复杂的呼吸机治疗讲解将变得相对简单,因此学习人员已经能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员只需进一步结合自身的临床教学经验为医学人员的学习进行疏导,进而达到了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

4PBL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员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重症医学给从业医师、学员、及相关研究人员造成最大的困扰就是复杂多变。重症医学从业人员习惯于一种常规的思维倾向,多喜欢从最简单的知识入手,然后再逐步接触较为复杂的病例[12]。对于重症医学而言,其涉及到了诸多学科的知识,因此给医学人员感觉较难以入手,分析其原因主要与传统教学当中,学员所接受的相关知识较为破碎,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传统教学培训中也没有系统的归纳整理。对于重症医学教学来说,需要强调的是临床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医学人员所掌握的知识容易与临床实际脱节,无法正确解决具体问题,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无法接轨[13-14]。而采取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PBL模式完全起到了一种牵针引线的效果,区别于传统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员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抢救患者的临床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为主导,从业医学人员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发挥出医学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此外,在病例的设计中,尽量选择相对较为复杂的且涉及到多学科的病例作为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培养医学人员的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将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化为以问题为核心基础的启发式PBL教学[15-16],通过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思考探讨,培养临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进而建立了强大的自信心。

5PBL教学模式适合重症医学从业人员的培训

随着重症医学近年的发展,未来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师也会越来越多,主要来源于通过规范化培训的医师以及各大院校的相关专业研究生。在这些群体正式成为重症医学从业人员之前,多数都接触过临床工作,较一些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更适合进行PBL教学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选择的PBL病例应该以真实病例为主,从而可以帮助医学人员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教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引导、评价以及观察人员,目的是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提高医学人员的自主处理问题能力[17];同时要不断提升问题的难度系数,促进医学人员主动去学习新的重症医学相关知识,提供获得知识的能力。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PBL教学模式更注重医学人员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相关培养。

6结语

医学教学范文篇2

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特点

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各种成像技术,反映人体解剖、病理与生理的一门医学桥梁科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均有密切联系。目前已从传统的X线诊断学,扩展为包括X线、CT、MRI及超声等多种影像诊断治疗手段的综合性学科[2]。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已从解剖成像发展到功能成像及分子成像,其快速发展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使医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自如地选择各种影像技术和方法,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二、职业学校教学的难点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卫生职业学校教学中却有较大难度。由于涉及的影像技术种类繁多,且不同的影像技术具有不同的成像原理和应用范围,但职业学校开设的课时普遍较少,对教师而言,如何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一大难题;对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自身薄弱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要理解和掌握这门桥梁学科具有较大的难度。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是进入乡镇级卫生单位或是做乡村医生,因此对医学影像学的重视不够,兴趣不足,增加了教学难度。另外,卫生职业学校在医学影像学师资方面存在不足,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掌握影像学各门技术及其进展的教师较少。这些都是制约卫生职业学校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三、职业学校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医学影像学涉及的内容多,课时少,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和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出发,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调节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护理专业和临床专业的影像学教学,重点应放在掌握各种影像学技术在不同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学会如何选择最佳影像学方法,并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而对各种影像学技术的成像原理、特点及发展等内容仅作了解即可。这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基本完成教材目标培养的要求,体现出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教学特点,以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重点。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大要点,需要与教学内容和教授对象的实际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以教师对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采用问题式、启发式及讨论式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医学影像学进行教学,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结合临床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再由浅入深,逐步讲解影像学知识,同时结合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相关知识,对各种疾病产生的影像学表现从产生原理到临床表现,甚至治疗加以讲述,使学生对该种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有连贯、深刻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加深对影像的认识。此外可结合案例教学法,提出典型案例,指导学生从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等提出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选择,以及在相应的影像学表现等方面展开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及声文图像并茂等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医学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根据与教学内容相关图像的具体情况,快捷方便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学生能在单位课时内,获取较大量的图文信息,可高效率地培养分析思考和读片能力[3]。总之,多媒体课件的成功运用,可使医学影像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医学教学范文篇3

1《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

组织学和胚胎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医学生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1]。本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的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通过本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达到:识别各种细胞、组织和主要器官的光镜结构;辨认人体主要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了解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人体胚胎的早期发生和主要器官的发生能有一较系统的认识;从而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言而喻,学习医学科学必须首先熟悉人体的结构、组成及其基本生命现象,组织学从微观水平阐明机体的结构与相关功能,无疑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之一,它为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等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现代组织学的内容不断充实、更新和扩展,不仅形态观察更微细深入,而且涉及的领域更为广阔,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探索许多复杂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以及环境与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不仅与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许多重大理论进展相关,而且与人类社会面临的众多实际问题和疾病防治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很多重大课题都与组织学和胚胎学相关,例如:细胞与组织的衰老,细胞与免疫、组织与器官的再生,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等,因此学好组织学和胚胎学意义重大。

2当前不同专业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材、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缺乏针对性现在医学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种类多,如临床、预防、药学、护理等医学专业都使用同一套教材,同一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医学生大部分都是学理科的,但是还是有少数专业招收的文科生,这些文科生在高中没有学过生物学,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学习起来很吃力,学习积极性不高[2]。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比较了临床专业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情况,发现临床班的学生在高中时候上过生物课,在组织学实验课程中他们观察切片得心应手,而护理专业的学生根本就不会使用显微镜。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小专业的学生认为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没有什么意义,普遍存在“不知为何要学、学也不知有何用”等想法。小专业的学生抱怨学时多了,而临床班的学生抱怨学时少了。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应该有针对性。

2.2教学模式单一,理论和实验没有很好的结合目前,大部分教师主要是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授课,理论课全由老师讲授,现在很多学校大课都开设的三连堂,老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听的晕头转向。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知识点多,不利于学生记忆。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理论课紧,实验课松”。相比之下,实验课特别开放,全部放手让学生看,特别是护理药学等小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很自由,想干啥就干啥。实验课课堂纪律涣散,特别是现在很多学校都购买了显微镜数码互动系统,硬件设施学习环境都提高了,但好多学生没有利用这么好的教学资源学习,而是利用电脑玩游戏。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抽学生回答问题,例如:看的是什么切片,切片名称是什么?这张切片需要看些什么结构?有些学生浑然不知。理论和实验脱节,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由于形态学实验上课多,理论课上完有些学校要过很久才能上相应的实验课,知识很多都就遗忘了。这样,学生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独学立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不同专业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措施

3.1制定特色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对不同专业学生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结合他们的学习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且使用不同的教材。有些小专同护理及药学应该和和解剖学的老师沟通,有些章节内容可以连贯起来上,比如讲泌尿系统的时候,他们可以使用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教材,内容相对较少,也比较精辟;而对于临床或检验班的学生应该使用邹仲之编写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对于文科生的学生,在开始上实验课之前应设计1~2个学时的时间,先告诉他们细胞的一般结构特征以及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实验课内容扫清障碍,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显微镜的使用是每个医学生必备的知识,不管以后从事科研工作还是临床工作都是需要的。现在很多研究生做课题的时候都不知道如何使用显微镜,正常的组织结构也不认识,可见在本科阶段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程没有学好。我们有针对性的设计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在各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训练,比如生物技术专业版的学生,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组织学技术设计实验,研究组织胚胎发育和疾病中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真正自身感受到生物技术的价值和运用前景,重视他们科研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2传统教学与数码互动系统相结合传统教学枯燥乏味,数码互动系统固然有它的优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些学校还建立了虚拟切片库,我们学校也筹建了一套,它确实可以收集很多切片种类,这样可节省时间、使枯燥的形态课变得形象直观,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学生可以在寝室也能看切片,同时也减少了学校购买切片及显微镜的经费。而万事万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我们不应该盲目的追求新的而舍弃传统的教学,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一直走老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比如在老师给学生示教的时候可以使用虚拟切片库,每章重要知识点就让学生一定要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显微镜,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绘图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实验报告作业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绘图,自己去镜下找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教师应及时批改实验报告,并且要点评。大部分学生做的实验报告都不规范,教师应该使用最原始的教学工具“粉笔”,引导学生如何绘图,而不只是用多媒体互动让学生看看就行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传统教学与数码互动系统相结合[3],有利于有限课时内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3开设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及实验课,提升教学质量由于组织学、胚胎学内容不但涉及到分子生物学,也涉及到遗传学、优生学等内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将教学大纲制定的知识内涵外延。根据相应的知识内容,开设出了相关的选修课,如“生物医学与人类健康”、“免疫细胞学”及“医学美容”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另外,我们学校还开设了“开放性实验”[4],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的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适应实验教学的改革,我们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了特殊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教材,如小专业的学生就只开设传统的HE染色,针对检验班的学生,开设了血涂片的制备等,而对临床班的学生,我们融合了解剖学、病理学甚至临床学科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开设了一些创新型、综合性的实验。上述实验的开设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由于选修课及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因此教学质量亦大幅提升。

医学教学范文篇4

一、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况

(一)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建构原理与完形-顿悟学说而产生的。建构主义学派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完形-顿悟说是以韦特海墨等为代表人物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们认为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与试误,而是突然的顿悟。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试误与顿悟是学习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常常是穿插进行的,重视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是片面的,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一般说来,在医学统计学学习中掌握统计学技巧、试解习题等常以试悟的形式出现,而对医学统计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创造性地探索问题则多表现为顿悟。因此,发现式教学法否定通过大量练习与强化形式形成反应习惯,提倡主动地在人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和教学模式。这种意义下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2]。所以,发现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本质正是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二)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现代意义。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发现式教学模式,他强调人的主动性,把人当作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人的认识过程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人们将进入感官的事物主动地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得以向环境学习,同时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布鲁纳认为“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学生通过发现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易理解、记忆,便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3]。发现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4]。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已知事实或现象中推导出未知,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随着以优质教育和个性化学习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微课程(Micro-Lecture,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我国教育探索革新的研究重点及热点[5]。微课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将大块知识点拆分成一个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微小知识模块,制作成精炼而短小的微视频,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因其具有传播便捷、开发成本低、易与其他形式的教育资源相结合等特点,而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迅速传播[6-7]。如何有效地将微课与发现式教学模式相结合,并将二者适当地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活动是当前我国各类高校共同面临、思考并尝试解决的一个教学改革问题。结合医学统计学课程特点,本文探讨了将“微课+发现式教学模式”引入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中,并着重探讨新型教育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的具体方案。

二、发现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设计

下面是以假设检验的教学过程为例,实施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步骤:(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所创设的“境”要和所授知识密切相关,并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如何对假设检验建立直观认识,培养学生假设检验的思想?笔者将一则统计学历史上著名的女士品茶故事,制作成一个小而精的微视频,放到我们学校的微课程平台上,在讲解假设检验这一章前,通知学生们提前观看。视频的内容情景是这样: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一群大学的绅士和他们的夫人们,还有来访者,正围坐在户外的桌旁,享用着下午茶。在品茶过程中,一位女士坚称:先倒茶后加奶(记为TM),或先倒奶后加茶(记为MT),会使茶的味道品尝起来不同,她可以鉴别是TM还是MT。在场的一帮科学精英们对这位女士的“胡言乱语”嗤之以鼻。这怎么可能呢?他们议论纷纷,不能想象仅仅因为加茶加奶的先后顺序不同,茶就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然而,在座的一个身材矮小、戴着厚眼镜、下巴上蓄着短胡须的先生并不这么认为,他提议来检验一下这个命题,并开始策划一个实验。接下来,在场的许多人都自愿地加入实验中来。几分钟内,他们在那位女士看不见的地方调制出10杯奶茶,其中TM与MT都有。最后,在决战来临的气氛中,蓄短胡须的先生为那位女士奉上第一杯茶,女士品了一小会儿,然后断言这一杯是先倒的茶后加的奶。这位先生不加评论地记下了女士的说法,然后,又奉上了第二杯……女士一一说出是TM还是MT,这时该如何判断呢?(二)探索交流探索交流,教师引导,抽象出假设检验基本思想。学生们带着微视频中的问题,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探究答案。正式课堂上前20分钟,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各自对问题的见解。针对微视频中的问题,试想如果只给那位女士一杯茶,她即使没有区分能力,也会有50%的概率猜对。若给两杯茶,她仍存在猜对的可能。事实上,如果她真的知道两杯茶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调制,可能一下子全部猜对。同样,即便这位女士能做出区分,在泡茶的过程中,如果其中的一杯与奶没有充分地混合,或是泡制时茶水不够热,均可导致她有猜错的可能。即便这位女士能做出区分,也很有可能是奉上了10杯茶,她却只是猜对了其中的9杯。在此基础上,笔者抽象出假设检验的基本理论,其基本逻辑是运用小概率反证法思想。小概率事件(P<0.01或P<0.05)在一次试验中不太可能会发生。反证法思想是先对估计的总体提出某种假设或分别(检验假设H0)根据样本信息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判断假设是否成立,如果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就意味着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则认为假设不成立;反之,若小概率事件没有发生,则尚不能认为假设不成立。因此,我们对视频中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首先假设H0:该女士无此种鉴别能力是正确的,那么该女士只能猜,每次猜对的概率为1/2,连续10次都猜对的概率为2-10<0.001,这是一个很小的概率,在一次实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如今该事件竟然发生了,这只能说明原假设H0是错误的,应拒绝H0假设,从而认为该女士的确有辨别奶茶中TM与MT的能力。(三)对概念进行延伸和发展对概念进行延伸和发展,形成假设检验的方法和步骤。学生理解了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可让学生们试着将假设检验问题基本解题步骤进行归纳。第一步是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一般假设检验中的零假设(或称为无效假设、原假设,符号是H0),假设样本来自同一总体,即其总体参数相等。实际练习中常常建立两个假设,除建立检验假设外,还应建立备择假设(或称对立假设,符号是H1),作为拒绝检验假设时的备选假设。检验水准为拒绝检验假设时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通常取0.05或0.01。本例中H0:该女士无此种鉴别能力;H1:该女士能鉴别出每一杯是TM或MT,显著性水平(=0.05)。第二步是选择检验方法,并计算检验统计量。依据研究目的、资料的类型、样本含量的多少及变量的分布类型等,可分别选用t检验、F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等。这里猜对的次数为i,则其概率分布可计算为P(i)=Ci10piq10-i(i=0,1,…,10),所以连续十杯都猜对的概率应为:2-10=1/1024。第三步是根据统计量的大小及其分布确定检验假设成立的可能性P的大小,从而做出推断。若P>α结论为按所取检验水准,不拒绝H0,即认为差别很可能是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在统计上不成立;如果P≤α,结论为按所取检验水准,拒绝H0,接受H0,则认为此差别不大可能仅由抽样误差所致,很可能是实验因素不同造成的,故在统计上成立。由于1/1024<0.001,所以拒绝原假设H0,为原假设不成立,从而接受备择假设H1,可以认为该女士有辨别奶茶中TM与MT的能力。(四)尝试推广和应用尝试推广和应用,正态分布总体均值的t检验法案例:为了解某一新降血压药物的效果,将病情相似的28名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新降压药,对照组则用标准药物治疗,测得治疗前后的舒张压(mmHg)如表1。问:(1)新药是否有效?(2)要比较新药和标准药的疗效是否不同,请用下述两种不同方式分别进行检验:I仅考虑治疗后的舒张压;II考虑治疗前后舒张压之差。您认为两种方法各有何优缺点?何种方法更好?解:略。

三、结语

医学统计学是研究医疗卫生领域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学科,具有枯涩难学、独特的逻辑思维、应用性强等特点。笔者以为该课程尤为适合采用发现式教学法教学,近几年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其教学效果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发现式教学加强了思维能力培养,因而也带动了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同时也促使教师的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地发挥和提高,具有传统讲授式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8]。其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基于一定的认知基础才能发现,所以发现问题能力是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得以有效提升的,还能锻炼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问题的发现仅仅是发现式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尤其是在自主发现问题后,学生的好奇心被有效激发,驱动对问题的探索与解决,长期坚持使用发现式教学法组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等,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发现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关键是由学生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因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教师不给学生设框框,而是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作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发现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从事高等教育十余年,我深感一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身上的担子之重,压力之大,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勤于思考、勇于研究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理念,使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宣云,李军英,郑建梅,等.融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高等数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5):95-96.

[2]王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的调查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3(22):116-117.

[3]希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张渭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温雪梅.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科学,2013(5):34-37.

[5]李利杰.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5(2):53-55.

[6]周丙锋,谢新水,刘星期.高校微课中的教学要素及教学效果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9):30-36.

[7]顾建民,沈其娟.以教促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13):48-49,65.

医学教学范文篇5

核医学作为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学科,有着对实际操作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教”与“学”的方式,缺失了课堂及课后的提问讨论环节,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普通的课堂学习,多数同学对核医学理解都不深,缺乏直观的学习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增加见习教学的比重,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接触和学习核医学相关知识,让学生克服对核医学的恐惧心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增加见习课的课时,让学生了解核医学科室的布局,亲手现场检测工作场所的放射性,进一步全面了解和掌握核医学相关知识。通过见习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多与老师接触沟通的机会,充分的发挥师生间的互动性。在见习期间,可以让同学们参与到PET、SPECT等机器的实际操作,图像的采集、处理和分析,高活性放射药物的标记分装及注射等实际操作中,使同学们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2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核医学发展至今五十多年,从开始的甲功测定仪到放射免疫测定仪、再发展到今天的数字化双探头及三探头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仪器在不断更新,技术在不断进步。正因为核医学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涉及了大量的解剖结构、疾病、正常及非正常的影像学表现,在核医学教学中,老师应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辅以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比如核医学的动态显像、血流灌注,获得的是一系列、连续的影像,这些都是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无法生动的体现的。核医学科的一些常见操作,如动态显像的床旁“弹丸”式注射、图像的动态采集,放射性药物的标记等过程都可通过多媒体投影形象生动地演示出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抽象的理论更加的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记忆,在有效时间里取得很好的效果,使教学的实际效果得到提高。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医学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全科医学生;急诊医学;教学思考

全科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不论是在学科的特性还是工作环境,急诊医学与全科医学有着密切联系。我院是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急诊教研室承担了我院全科医学生的大部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培养全科医生特殊临床思维方式和临床技能的目的,因此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了解培养全科医生的内在要求

全科医学学科有以下4大特性:学科属性实用性强;学科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诊疗思维过程强调整体性;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阶段具有不可分割性[1]。全科医生主要解决的是疾病的首诊分诊、急诊抢救、患者转诊及健康教育问题。这要求全科医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既要帮助老百姓诊治常见病,又要及时做好急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工作,还需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可见全科医学的最重要特点是综合性和实用性。在探寻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过程中,需尊重这一规律,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2]。

2注重临床思维的拓展

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对全科医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注重横向思维(以症状为主线)培养。全科医生担负着基层大量患者的分诊工作,需要在资料和时间有限、病因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对各种疾病进行合理处置,而对急、危、重症患者则先救命再治病,故教学中应打破原来教学过程中以疾病的发展为主线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以发热、心悸、胸痛、腹痛、呼吸困难、昏迷、休克等常见急诊症状为主线,贯穿引起该症状的疾病,结合病史、症状,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出初步诊断,进行救治,再根据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做进一步处理,以防止疾病发展到不可逆阶段。(2)我们在教学中引用了目前抗感染治疗中常用的“降阶梯”思维方式[3]。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要求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目前危及患者生命的最重要因素,病情可能进展至何种阶段,哪些是患者最需要解决的首优的问题。通过这种独特的急诊临床思维的培养,提高了全科医生救治患者的成功率,减少了误诊率,避免了延误患者病情,从而保证了居民健康。

3一对一床旁互动教学模式

虽然三级医院急诊门诊病种丰富、病情复杂,但当今医疗大环境下,医学生临床操作机会少,且传统被动式教学模式下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们采取了一对一床旁互动教学模式。疾病的整个诊治过程由带教教师进行指导,全科医学生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后,分析、总结并提出诊疗意见[4]。带教教师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全科医学生进行循证医学讨论,得出最佳治疗方案。最后结合全科医学生执业环境进一步总结该疾病诊治过程及注意事项。通过这样的互动学习,医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知识的不足点,带着问题去积极主动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临床能力。

4联合互联网教学提高临床技能的培训

急诊工作量大,患者较多,带教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完成繁重的工作,因此讲解示教时间较少;而且对于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威胁生命的因素,教师无法像其它专科那样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教;加之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常常感觉自己无法参与救治生命活动,导致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对急诊医学的兴趣减退。为了解决这一客观矛盾,我们急诊教研室开展了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联合应用互联网平台互动教学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互联网平台互动学习弥补了教师讲解示范少这一缺点,为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5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全科医生除了承担社区临床综合救治工作,还承担了慢性病管理及预防保健工作,这些工作均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患者发病急,危重症多,临床急救技术操作有一定危险性,家属对患者病情的转归往往不理解和不易接受,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应注重对全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掌握接触患者的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结合实际情况教授学生沟通技巧。此外教学过程中需强调全科医学生应严格遵守医疗程序,杜绝诊疗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避免引发医疗纠纷。

总之,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针对全科医学生培养的特殊性,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顺应全科医学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改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文静 陈安宝 关黎 韩瑞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

参考文献

[1]线福华,路孝琴,吕兆丰.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2):2498-2501.

[2]王晓龙.以急诊医学为依托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4,35(1B):81-83.

[3]富学林.深化急诊医学教学改革[J].提高临床急诊教学成效医学信息,2010,23(8):2818-2819.

医学教学范文篇7

(1)内分泌系统核医学。

(2)临床应用广泛的核医学技术,如: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

(3)在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核医学技术,如:肿瘤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神经系统核医学。

(4)临床价值重大的核素治疗,如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从核素显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点、常见的异常类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后的防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给出实际病例,进行课堂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多模式教学过去由于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们更多进行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疲于接受教学内容,而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视频及文字资料生动逼真的融于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给学生们更为直观、深刻的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将核素示踪过程完全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3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

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以放射学得理念学习核医学,特别强调解剖学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时,常用放射学概念,如“密度”、“信号”等,因此,授课时,我们特别将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在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论教学时再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心肌灌注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也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教学;冠脉CTA检查的是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即冠脉有无狭窄、钙化及肌桥,并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理论上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由于机体有着强大的代偿机制,并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脉CTA并不能显示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然而这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心肌灌注显像观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与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与少,而心肌细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决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这个病因所导致的结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可评价冠脉支架的疗效。这好比是水渠与稻田,冠状动脉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问题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稻田里的麦苗是否长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冠脉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心肌灌注显像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二者分别反映了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评估,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紧随现代医学发展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形态与功能成像并重,并着眼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分子影像学代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核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及神经核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欠清晰的难题;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的使用,使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另外,随着现代临床医学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时,随着核医学仪器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中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及时跟进核医学的发展,将核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核医学先进性及实用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重点讲解这些内容,例如:随着PEC/CT的广泛使用,正电子显像成为了核医学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正电子显像的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就成为了新的重点内容;这样更贴近临床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及时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合理自如的运用核医学知识为临床服务。

5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促进教师知识扩展首先,医学科学的发展,鞭策着教师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业务水准。尤其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迅速推进了分子核医学的发展,因此教师们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更快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核医学的新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踪的学科新动态。其次,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得核医学的教学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如何更好的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成为了教师们的新课题。这样的变化不仅要求教师精通核医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还要求教师掌握基本的微机应用知识、相关的操作软件、一定的网络知识及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电子仪器的应用技能。

医学教学范文篇8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模拟教学技术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医学教学中得到推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浙江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和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实施了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同时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成果。模拟技术发展到今天,全世界已经建立了数百个医学模拟训练中心,同时建立了世界性和地区性的模拟医学教学专业协会。对于模拟教学的研究,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虚拟技术建立虚拟的人体模型,可以很容易的了解人头的内部各个器官的结构。借助计算机图形学与虚拟现实进行虚拟生物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医学教学过程中,较为复杂的手术过程,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模拟,或者指导医学手术所涉及的各种手术过程,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同时进行手术技能训练、术中引导手术、术后康复等。

2虚拟医学系统实践研究

虚拟医学系统作为辅助实验教学的主体,它的开发直接影响最终的时间效果,因此通过对已有的医学教学资源进行分析设计,利用已有教学资源与软件平台相结合来开发虚拟教学系统,再结合相关的软件平台,利用模拟技术开发虚拟教学平台,使之更加形象生动的体现复杂的教学过程。而对于医学教学中不能开展的实验或有限的教学资源,通过软件平台模拟实验过程或教学过程,最终使医学生掌握实践过程中的知识点。由于许多医学实验都需要医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掌握,所以对于过程比较复杂,要求又比较高的并且需要反复锻炼的实验就需要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借助虚拟医学教学系统,首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将复杂的医学过程进行形象表示,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培训。虚拟医学教学系统与其他教学方法和系统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计算机辅助的模拟技术可以把医学教学过程中复杂的试验及操作变成数字化,这种方式易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主动的学习环境,同时,计算机辅助的模拟技术具有较强的人机对话功能,可以建立人机交互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针对医学院校医用资源紧缺的问题,利用虚拟手术器等工具的模拟,使用操纵杆自主选择任意结构模型,独立于数字化模拟,从而进行更加精细的观察,而且这种过程可以反复练习,节约资源并且可以解决按现实中资源不能二次利用的问题。

3虚拟医学教学系统的发展前景

虚拟医学教学系统把新技术和新型理论以及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由于医学这种学科的特殊性,就需要医学生亲身实践的时间要多,而虚拟医学教学系统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种便利,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在当今医学研究中,虚拟医学系统也可以应用于临床研究以及临床实践操作中,为实习医生和学生提供新的实验资源,保证足够的练习时间。与此同时,虚拟医学教学系统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一个借鉴,其他学科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作为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4结语

医学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社会医学;临床医学;案例教学

1.引言

为顺应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我国许多医学院校为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社会医学》作为必修或选修课,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人群的医学问题[1]。但由于《社会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非专业课,许多学生不会重视,加上长期以来一般是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学习缺乏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对《社会医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尝试对我校的2016级临床医学的《社会医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2.《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

2.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规定《社会医学》在第5学期开设,为选修课程,16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李鲁主编的国家卫计委“十三五”规划教材。2016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215人,分为两个大合班上课,随机抽取一个大班作为教学改革班,另一个大班采用传统教学。查阅相关文献,根据《社会医学》课程章节内容的特点,选取四个章节(医学模式、健康决定因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和社会医学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前三章采用案例教学法[2],在授课前教师根据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选取临床相关的案例及问题导入;社会医学研究方法这一章是在讲授课本理论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并用问卷去社会实践调查[3]。2.2具体教学实践过程。2.2.1医学模式。任课老师是在上课前几天用QQ把课堂讨论的案例发给教学改革班,案例主要内容为:一位45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吃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理想,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而且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后认识一位全科医生,该医生与患者交谈几次后,使患者消除了对病情的恐惧,正确认识了胰岛素的利弊,最后共同商讨了胰岛素治疗方案,使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提出两个问题:2.2.1.1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2.1.2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影响在案例中是如何体现的?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案例讨论后,任课老师总结同学们的答案,并做一些补充,引入医学模式的理论学习。2.2.2健康决定因素。本章选用了《社会医学》课程中较经典的“妇女萨法•巴努死于生产了第十个孩子后”的故事,由故事中的角色分别讲述自己所做所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结合案例仔细考虑和分析故事中可能涉及的导致萨法▪巴努死亡的直接和间接的因素有哪些?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列出了萨法▪巴努的丈夫及巫医的过失,分析了贫穷、落后的观念、卫生条件等直接因素和间接的社会因素,引出健康决定因素的内容。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重点学习理解健康决定因素的概念、价值理念、框架与内容。2.2.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从健康管理中心的医生接诊某校李老师的案例展开,“李老师,男,41岁,其父亲患有冠心病,每年需要住院治疗及长期服药,李老师在健康管理中体检时向医生咨询他自己患冠心病的风险。问题:要评估李老师患冠心病的风险有多大,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去收集;怎样把疾病风险定量化。”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接着给出李老师的体检报告,让学生结合书上给出的健康危险因素评价表,把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再来算出组合危险分数及李老师的死亡危险,并查健康评价年龄表得出李老师的评价年龄。最后,让学生思考提出各种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2.2.4社会医学研究方法。任课老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10~11人为一组,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疾病与健康相关的题目,并要考虑调查的可行性,按照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步骤、问卷的结构,共同商讨编制一份调查表。并用调查表在社会上对研究对象中进行10份问卷调查,发现问卷的优缺点,并将最初设计的调查表的条目进行修改,把修改后的调查表上交作为作业,由老师批改并计入平时成绩。

3.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3.1教学改革班与传统教学班的成绩分析。这两个大合班的教学除了四章内容的教学方法不同,其余教学方法相同,考核方式与考试试卷也相同。教学改革班的成绩(86.5±5.4)优于传统教学班(80.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学改革班95.3%的同学对案例教学法比较接受,认为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89.7%的同学认为在问卷设计与调查的过程中,觉得协作让自己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74.1%的同学建议老师把案例法引入其他章节。结语案例教学是一种经典有效的教学法,本次教学改革中证明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案例教学法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适合运用于在大班《社会医学》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鲁.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邹宗峰,邹宇华,夏云.社会医学课堂教学中以案例为导向的教案设计与实践[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4):237-239.

医学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循证医学;康复医学;教学规范化;临床思维

循证医学是20多年前在临床医学实践方面新兴起的一门学科,也是一种系统的医学模式、一种临床科研手段和一种临床思维方法,其更好地结合了临床流行病学、现代信息学与临床医学,迅速发展成熟,并对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实践的指导和医疗方案的决策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3]。在国外[4],循证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被最早提出,被理解为是一种医学概念或模式——以证据为基础。直到1992年,第17期的JAMA中发表了一种观点——循证医学是一种临床实践的新规范,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并慢慢渗透于临床医学实践的每个领域。在国内[5],循证医学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出现的。近20年来,康复医学正由传统的经验模式向以循证为依据的临床实践模式发展[2]。本文将就循证医学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简要叙述,现总结如下。

1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循证医学定义为[6-7]:谨慎、准确和明智地选择目前可以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同时兼顾患者的意愿,选取最佳的治疗方案;是依据医师专业知识、参考患者诉求,制定最佳医疗决策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将临床医师专业技能、临床经验和患者愿望相结合而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诊疗决策,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宗旨。其核心思想是[1,5,8-9]:医疗决策应尽量遵循现有的客观研究结果,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自愿选择,而非医生的主观臆断,即将综合得来的临床证据、医生的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而对于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的核心[1,10]是将最佳外部证据(有选择、有批判地评价医学文献和综合临床研究所获得)与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的个人选择的偏爱相结合应用于医学教育。而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教育模式,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应该及时更新相关知识,以便继续学习和实践:对于教师来说,学习循证医学有利于提高专业基础知识,还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和疑惑的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及系统评价,而系统评价是搜集了世界范围内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结果,是论证强度最高的证据,医学生在实习或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容易自觉运用[1]。因此,其实质是一个临床医学模式,并且是新型高效、可以终身学习的临床模式[1]。证据及其质量是循证医学的关键,高水平证据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基础为最佳的研究证据、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流行病学知识、患者参与;实践是提出问题、搜索证据、评价证据、结合临床经验与最好证据对患者进行处理和效果评价4个步骤[12]。

2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

循证医学作为与以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为主的传统医学完全不同的医学模式,是客观的、系统的,与传统医学模式的区别[13]可见图1。

3循证康复的提出

3.1高速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中国老龄化社会高速发展[14]会加剧残疾者数量,老龄化和残疾者均需求高质量医疗服务,这些行为均促进康复医学的快速、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个体化方案的改善。3.2应用发展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需求。有时新技术的推广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疗费用[15],促使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在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推广使用过程中会促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提高,逐渐形成高水平新技能。3.3功能障碍患者期望值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的关注度的提升,会促进残疾人士更加关注和需要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其期望值也相对明显增多。3.4专业康复人员期望值的提高。康复学科是一个边缘学科,涉及面较广泛,临床任何一个患者和科室均需要介入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但其不可能像临床医师一样,通过阅读专业书刊和杂志来熟悉和掌握不同的专业和学科,而循证医学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5,11]。患者价值及愿望的提高会促进专业康复人去改变和更好地提高患者诉求和功能改变[16],进而引导专业康复人员去完善和提高相对的服务水平,促使专业康复人员更懂得医疗矛盾,采取防御性医疗措施;另外,新技术的推广会加剧专业康复人员期望值的增高: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用高质量证据合理使用和增加卫生资料,更利于医疗工作者作出科学合理的医疗决策:不仅保证资源价值,而且形成最佳最新的研究成果,做到合理使用、准确决策、科学评价。

4循证医学在临床康复中的价值

临床康复医疗有服务性和合作性要求,重视患者信息反馈,遵循以患者为中心,重视个体特殊性,将最新研究成果与常务工作相结合,为临床提供了全新有效的科学指导。综合循证医学在临床的重要价值有以下几点[17-18]:①阐明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②提高疾病早期诊断的正确率;③协助医师做出最佳合理的治疗决策;④促进临床经验向循证指南转化,协助制订临床诊疗指南;⑤规范康复医学的诊疗流程,建立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协作发展的医疗模式,促进知情决策。

5循证康复医学在康复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5.1培养学生主动自我学习和创新创造能力。康复医学专业多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很难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19-20]。而循证医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更新知识,学会最有效地获取临床技能,在临床医疗决策中融入现有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同时考虑患者的需求,为患者作出最佳治疗决策。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可以培养其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和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已有研究证实[21]了以上观点的正确性。5.2培养学生循证思维,提高临床决策能力。在康复专业学习的过程,大部分时间是脱离临床实践的,对课堂中及临床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或病例时,要及时有效地正确引导学习通过循证医学资料如协作网站或其他高质量文献检索途径,搜索最近最佳的研究证据,并根据具体问题和病例信息等基本情况对所搜查的研究证据进行真实性、有效性、实用性施行严格公正的评价,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循证思维[22-23]: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从而更好、更快地提高临床决策能力。5.3培养学生医德医风和职业素质。学生在循证医学理念的指导下,学会运用最新最佳的高质量证据,与临床实践所遇到的案例进行结合和处理,学会科学有效地诊疗患者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迫切解决好患者的愿望和需求。在此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课程学习中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临床工作的技术技能和临床疗效;在工作中学有所用,且更加激发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难题,就主动寻找证据和支撑,进行批判性评价和分析能力,并学以致用,如此良性循环,在临床中有助于学会独立分析、推理和归纳。

6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