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2:54:16

艺术学科

艺术学科范文篇1

1.艺术学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有需要就有市场,也就有了产品的提供者。近年来,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纷纷适应市场需求,拓展学科领域,除了传统的音乐、美术等学科,还出现了传媒、设计、工业设计、文化产业、艺术管理等新兴专业,这使得艺术类科研成果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中旬通过了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调整方案,将艺术学科从上个世纪形成的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提升为“门类学科”,并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这对于艺术科学的建设与发展乃至对于当代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层面对艺术学新的认识、新的评价、新的定位,也会改变传统的“艺乃小道”、仅只是“形下之器”等不重视艺术的观念与行为,对于艺术的人文的、社会的、审美的价值给予更充分的认识与评价,这必将对艺术学的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艺术类科研成果设置一个科学的分类标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首先,上级主管部门对艺术类高校的管理需要。近年来,笔者经历的几件事情引起了对艺术学科科研成果类型与认定的思考。第一、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此项目一般支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类、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类、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类等,在这几类建设内容中,其所给表格一般都是按照理工类院校实验室设备购置来加以设计,很多人文社科的科研成果根本无法填,更不必说艺术类科研成果了;第二、江苏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第三、国家、省重点学科建设;第四、教育部学科评估。还有诸如每年的社科统计、江苏高校科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等表格。这些项目的申报,都要填写大量的表格,而这些表格中往往非常重视科研成果及其转化问题,但是由于这些表格的设计一般偏向于传统的、特别是理工类学科的科研成果形式,艺术类科研成果几乎很难填入、特别是要填成果转化的时候,艺术类院校更是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如果能为艺术类科研成果及其转化提供一个相对比较科学且得到教育部、教育厅等主管部门认可的分类标准,那么对于这些部门今后在政策、表格的设置方面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也使得他们的管理更加有效。其次,艺术类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管理的需要。笔者在一所综合实力靠前的艺术院校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多年,具体工作内容涉及到制订、实施、修订学校科学研究、科研机构建设、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规程及措施,并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部级、省部级、省厅级、校级等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工作;各类科研成果的申报、鉴定、宣传、统计等工作;职称评定中的科研成果的审查与认定工作;组织各类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博士、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工作。无论是起草制定科研管理、学科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文件,还是具体的各级各类项目、成果的申报,都涉及到科研成果的认定和转化问题,比如在评硕士、博士生导师的时候,老师们提交上来的成果形式多样,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会给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二、具体分类

艺术类院校哪些智力作品可以认定为科研成果?怎样的形式或者社会效益可以算作是艺术类科研成果的转化?艺术学科科研成果形式及其转化与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科类学科的成果及其转化有何异同之处?上级主管部门对于艺术类科研成果的认定与转化效益的衡量是否区别对待?这些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材料申报等工作中经常遇到,但是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学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几乎处于空白。艺术类院校的科研成果形式除了与一般人文社科类院校相同的成果形式诸如学术论文、专著、编著、译著、教材、校点选注、有价值的资料集、工具书,研究报告(包括调查咨询报告)、软件、光盘以及不宜公开出版的确有学术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还有其很多特殊形式的科研成果。比如,美术学科技法类老师的画作;音乐与舞蹈学科老师的作曲作品、指挥一场高层次音乐会、编排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舞蹈;影视与戏剧学专业老师成功刻画一个人物、传媒专业老师制作的数字短片;设计学院老师设计的各种作品均可以列为科研产品。因为这些作品当中不仅仅是一些技法动作的简单组合,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与经验知识。笔者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和调研,初步将艺术类科研成果分为三类:

三、基础理论类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最原始的、可以上升为哲学层面的基础理论,艺术学亦是如此。一般认为艺术学是从最原始的美术史发展而来,后来演变成下设的各种学科以及今天的艺术学理论、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这五个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都有一些原始的专著、论文等。他们构建了这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体系和研究框架以及后来的发展方向,这些科研成果都应该归结到这一类。比如(法)艾黎•福尔著,张泽乾,张延风译的《世界艺术史》、朱青生所译的《詹森艺术史》、顾永芝所著的《艺术原理》、杨身源、张宏昕所著的《西方画论辑要》、彭吉象主编《艺术概论》,郑锦扬主编的《中国艺术学》,乔惟进编著的《和声学》、居其宏编著的《共和国音乐史》、夏燕靖编著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等等都属于此类。

四、实践创作类

艺术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门类的科研成果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学的科研成果有时不需要用任何文字、公式或者符号来表现,而是用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着生动具象的事物。比如美术学师生所做的画作、创作的一个雕塑作品、戏剧与影视学师生创作的一个短片、微电影、舞台剧、歌剧,舞蹈学科老师编排的一个舞蹈等等。这些成果虽然没有用具体的文字来描述其原理,但是其中也包含着创作者的智力创作,其最终的事物表现形态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艺术学门类学科下科研成果的一部分。历史上的诸多名画、名曲、经典电影、经典戏剧戏曲都属于这一类,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这些经典作品虽然没有文字性描述和理论阐述,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那些著名的画家、作曲家就没有科研创作,他们这些作品也是他们的科研成果。这些创作者他们一生画了很多名画、创作了许多名曲、导演了很多好的电影,但是或许他们一辈子连一篇文章、一本书也没有写过,如果我们说这些人在艺术学领域没有任何科研成果,这显然是不对的。

五、其他类型

这个类型可以视为兜底之用,但实际上却是和艺术学学科的独特性相应而生的。在艺术学领域,有一类科研成果,他既不是纯原始的基础性理论,也不完全是事物载体创作出来的作品,而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比如图画加说明文字(画册、名家名作赏析之类),技术性说明(比如动漫制作教程),某些特定符号加文字性说明(比如音乐曲谱),数据调查(比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年鉴等),肢体符号加文字说明(比如某个具体舞种教程等)。这样一些表现形式的科研作品,他既利用了第二类科研成果中的具体事物,又利用了第一类成果中的基础理论,所以难以归结到以上两大类中,故将他们划为其他类型以示区别。像这种类型的科研成果,笔者也可以列出很多。诸如苏立群的《美术技法大全—雕塑技法》、奚传绩的《美术鉴赏》、朱同的《双簧管演奏艺术》、茅原的《中外名曲赏析》、石磷硖的《中式服装设计裁剪与制作》、王方的《MTV创作实践学程》、汪黎黎的《媒体创意实践学程》等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任何科研成果都需要理论的支撑,笔者这样分类也是按照成果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最后表现出来来的形式做一些技术性的处理。当然,随着艺术学科的不断发展,新的成果形式也会不断涌现。尽管作者用了“其他类型”这样一个兜底性的类别,但对于艺术类科研成果分类问题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六、分类的意义

笔者认为,为艺术学科研成果提供一个科学的分类标准,至少有一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有利于国家文化产业的更好发展。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我们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如果艺术类成果能更好地分类和转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将大有好处。2、有利于决策部门在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申报表格是充分考虑艺术学科科研成果的特性,做到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平衡。平衡传统人文社科与理工院校、平衡人文社科院校中的艺术院校和其他一般文科院校。3、有助于高等艺术院校教师明晰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分类标准比较明晰,那么艺术学科的老师和研究人员,将会更加明晰自己的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也会根据他们自身申报项目、评聘职称以及导师等的实际需要来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4、有利于艺术学学科本身的发展。笔者在上文也有所提及,艺术学学科所涵盖的内容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扩张和交叉,为这些纷繁的成果形式提供一个分类标准,对学科发展本身来说,意义也很重大。5、有利于艺术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对于艺术类科研成果的管理。比如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了迎接百年校庆,在编写一本名为《著作概论》的书籍时,就苦于按什么标准来分类。还有在各种申报、评聘中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如果分类标准明晰,将给我们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便利。6、有利于普通民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在纷繁复杂的书籍中,要找到自己想要的那本书有时候并不容易,如果分类标准明确,将给老百姓汲取文化养分带来便利,对于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七、结语

艺术学科范文篇2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发展情况

(一)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的发展概况

20世纪中叶,广播和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人们对广播和电视关注度的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直到20世纪末,广播电视媒体已经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媒体。为了进一步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对各大高校进行了改革,在全国各省区建立了广播电视大学,并在很多综合性的大学中开设了广播电视专业,对广播电视人才进行专业和系统的培养,从而为广播电视行业储备了大量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我国十分重视广播电视行业的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电影学、戏曲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并列为二级学科,统属于文学门类艺术学,这为增设广播电视专业提供了学科依据,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大量优秀人才经过专业的学习,投入到一线的广播电视工作中,加快了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地位的变化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将学科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在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可以看出2011年的学科目录与1997年的目录有一定的区别,并未规定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科级别,在规定中只提到了一级学科,这是根据十多年来,艺术和传统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正确决断。②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如何确定广播电视学科在各学科中的定位,需要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决定,要留有回旋的余地。这个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各大高校的教学改革留出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广播电视艺术以二级学科的形式产生,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日益成熟。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媒体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且发展十分迅速。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媒体融合发展阶段。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受到很多新兴行业的冲击,使学科发展受到技术创新的牵制,如果再继续保留其二级学科的地位,则有失当之嫌。因此,根据目前时代的发展情况,重新确立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分解与重组

学科是以科学知识体系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学科是某方面的科学知识系统化的体现。而专业则需要建立在学科及组成学科的知识体系之上,学科的范围远大于专业的范围,一门学科可以包含着与学科相关的很多专业,并且包括一些跨学科的专业。所以,学科的划分既需要确定科学的研究方向,也要具有与之相关联的专业课。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媒体技术与新兴艺术兴起,使戏剧和影视艺术形态发生了变化。为了使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在大众传媒业的新背景下获得进一步发展,应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科特点和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有效梳理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戏剧与影视学包含戏剧、电影、电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众多研究方向。其中电视艺术包括电视剧方向和记录片方向,而随着新兴网络媒体的发展,又增加了微电影方向和网络剧方向,这是适应时展需要而增设的专业方向。广播艺术主要有广播剧、广播评书、广播朗诵等方向。这些学科方向同时也可以在戏剧与影视艺术学之下设立,这些学科发展方向的交叉会影响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广播电视艺术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拆解,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科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生学科的研究方向十分灵活。与本科生的专业研究方向相比,研究生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取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这十分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为此,教育部门正在准备撤销本科生的研究方向,使其选择更加灵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值得期待。学科的划分并不是随意的划分,会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的影响,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学科设置。广播电视艺术专业改革会受到技术、体制、观念变化的影响。学科的划分要根据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变化情况进行改革,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③

三、促进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策略

为了促进在大众传媒业背景下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发展,在了解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情况之后,需要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走向,以明确学科的发展目标,使专业改革更具目的性,以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一批有专业能力、教学素质和创新思维的教师组成新型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的构成上,要改变以前单一的全职教师进行教学的师资结构,实行以全职教师为教学骨干力量、兼职教师作为后备力量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教师。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不仅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是学科教育的重点,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必须明确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对于本科学科来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做到手脑并用;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科理论进行深入挖掘,运用多方面知识,做到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需要注意理论研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培养都要首先确立培养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大众传媒业新背景下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研究内容

第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对目前新形势下的学科研究和专业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为了很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需要正视老问题和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式。第二,渠道研究。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发展十分迅速,影响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的发展。很多传统媒体不得不改变传播渠道,除了以一些传统的形式存在之外,也在寻找其他渠道,为这些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④为了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深入研究这些新的渠道,以掌握实际情况。第三,内容研究。广播电视艺术是通过音频、视频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传播。观众对于电视广播的认识都是从这些音频和视频中获得的,所以对于内容的把控十分重要。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应研究传播内容的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以引领人们积极地思考生活、感悟人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第四,作者研究。传统媒体中的文章都是由专业工作人员和作者撰写与编辑的,对于文章内容有着严格的审核程序和发行标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广播、电视媒体不断地拓宽作者的渠道,也开始选用业余作者的文章,这使我国广播和电视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内容上更贴近观众的品位,从而有助于吸引观众。第五,受众研究。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变化使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通过有效的引导实现对于观众艺术欣赏方式和欣赏内容的控制,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是接下来需要研究的话题。⑤第六,管理研究。广播电视艺术的传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要把握传播者、传播内容、接受者等几方面的要素。传播者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播者要有效把握传播过程中的各个因素,使广播电视艺术创作方式更加多元化。

五、结语

在大众传媒业的新背景下,各媒体都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各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积极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发展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基础。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要想取得较好的发展,需要在深入了解大众传媒的大背景下,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教育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梳理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正确把握广播与电视艺术学学科的走向,明确学科的发展目标,以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作者:赵磊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注释:

①赵正阳,郭晓.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新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10):131-136.

②庚钟银.大众传媒业新背景下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走向[J].艺术教育,2015(4):18-21.

③郭晓,高薪茹,张斐然.艺术传媒、融合互通——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建设扫描[J].艺术教育,2015(4):6-17.

艺术学科范文篇3

一学科定位首先是研究对象的问题。对于电视艺术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当然是电视艺术———这毋庸质疑,但接下来的问题是:电视艺术是什么?如何理解作为电视艺术学研究对象的电视艺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

这第三种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这是一个完备、自足的网状结构,电视艺术学的所有研究对象都能在这个网状结构上找到它的位置。而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内对电视艺术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四大关系上,它们分别是:

(一)创作者与作品创作者与作品有着某种血缘关系,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把绘画比作“自然的合法的女儿”就说明了这一点。其实何止绘画,哪种艺术不是由创作者创作出来的呢?

电视艺术学对创作者与作品之间关系的考察,就是要解决“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这样一个问题,习惯上我们称之为电视艺术创作论。比如,《小说创作与电视表现》、《论池莉小说的电视改编》等论文都属于电视艺术创作论的研究范畴。

(二)观众与作品传统上,人们更关注于创作论,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创作是电视艺术活动中首当其冲的关键一环。没有了创作,其它一切电视艺术活动都无从谈起。然而,随着接受美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一部作品不是一个自足体,它的价值要由通过观众的观看来实现,甚至对于一些形象大于思想的作品来说,观众还能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掘出创作者所没有意识到的内涵。由此,观众与作品的关系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电视艺术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电视艺术学对观众与作品之间关系的考察,解决的是“观众如何观看?”、“观看效果如何?”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电视艺术接受论。有关于电视艺术的欣赏问题、消费问题以及观众反应批评也都属于这个研究范畴。

艺术学科范文篇4

二、我想给大家汇报一下,昨天我去参加张道一先生那个会,正题叫“全国艺术学学科建设论坛”,副题叫“张道一先生从教六十年及艺术学思想研讨会”,有些体会,想说出来跟老师们共勉。第一条体会是张道一先生给我们的启示。他现在八十高龄了,眼睛也几乎看不见了,但还是一门心思扑在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上,我很感动。在艺术学由一级学科升门类的整个过程中,有一种意见开始主张只有“艺术”没有“艺术学”,后来这种意见又不赞成升门类后还设立艺术学理论为一级学科,甚至说没有艺术学,只有具体的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等,有些话还讲得不好听,说什么艺术学理论学科造就了一批空头学问家。老一辈学者,如张道一先生已经退居二线了,目前叶朗先生也没有在教学管理第一线了,于润洋先生也不在教学管理第一线了。他们都不同意这种意见。而张道一先生几乎都要拍着桌子了,说:你们要把艺术学搞丢了,我张道一拼了老命也要跟你们干到底。他为什么会这样讲?这就是一个老学者的一片丹心啊!我在今年中秋节前夕曾经去看望我的另外一位老师朱寨先生,他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学术委员会的老主任,现在八十六岁高龄了,已经是胃癌晚期了。他对我说,我想你来,因为有些事情想跟你讨教;我怕你来,因为我怕你看到我皮包骨头心里难受。我说:朱老啊,你向我讨教什么?你有什么事儿啊?他说:我现在眼睛不大好使了,也有些很难看得见了,在家里天天打开电视机就听见新闻里面说,你们现在都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我说是啊。朱寨先生说,你们不是已经好多年了,一直都在讲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吗?你们怎么贴近了那么久了还没有真正走进基层啊?这就是延安鲁艺培养出来的一位老专家、老学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始终思考的还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大计。他说,一个人选中了他所热爱的事业就要为它奋斗终生,就要为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达目的,死不瞑目。这样一种学术操守,集中体现在我们前辈学者的身上。我觉得这使我受益终生,没有这种理想信仰和学术操守,你还搞什么艺术啊?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艺术创作者和艺术理论研究者始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艺术到底是干什么的?

前几天,在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我看了吉林省创作推出的新作品《牛子厚》,这是一出为京剧科班喜连成、余连成的创始人、一方富甲牛子厚立传的新戏。他说,我这个人啊,赚再多的钱心里也是空落落的。但一听西皮二黄,我就来精、气、神!这出戏揭示出一个极为深刻的真理:艺术从来就是养精、气、神的。他说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个玩意儿,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上断层了,要坚持办科班,一直办下去。后来,到了抗日战争背景下的时候,他不给日本人当伪政权的商会会长,日本人弄得他几乎是一贫如洗。到了晚年,最后一幕,七十七岁的牛子厚、牛老板、牛东家,自己一个人真是白发苍苍、孤苦伶仃,一个人孤伶伶地呆在他的小院里面,大雪纷飞,忽然听到有人敲门,谁来了呢?推开门瞅着眼睛一看,来人留着胡须,“兰芳!是你这个大角儿啊?”他当年在科班里培养造就了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袭盛戎、袁世海等大一批京剧名家。梅兰芳先生的艺名就是他取的,他当然记得。他说,兰芳好样的,不给日本鬼子唱戏,好样的!但是,京剧这个玩意儿可不能生疏啊,功咱们还是得练,今天这样,老爷子给你操琴,来吊一吊嗓子。梅兰芳当时把衣服一脱,就在他家小院里面圆场来了一段《霸王别姬》。最后,伴随着最后一段旋律《夜深沉》落下来的最后一个音符,老爷子寿终正寝,巍峨地伫立在舞台的正中央。我说这个戏好啊,它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艺术是养精、气、神的。不像我们有的不懂艺术功能的领导、文化不自觉的领导,逼着艺术去赚GDP,去“化钱”而不是“化人”。所以,《牛子厚》这个戏好,大家看看是会很有教益的。张道一先生的身上就有这一条。当然在坐诸位中与张道一先生关系更深的人有很多,比如黄惇老师是深受张先生教诲的,而我只是一个编外学生。会上很多发言的人说,张道一先生是民间文艺大家,是艺术教育专家,称赞了很多。最后我要说一条:张道一先生首先是个思想家。他是一个思想家,他看到了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对整个民族的精神建设的独特作用和重要地位。所以,要为这个事情奔走呼号,所以我们大家要学张道一先生的是,我们搞高等艺术教育的一定要从哲学思维的层面读点哲学、学点哲学,最好是弄通哲学,不如此的话,就会出现可笑的事情。比如说,前一段时间为什么要争论有没有艺术学理论,说只有具体的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等等,而没有抽象的艺术学。这就是哲学上在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上搞不通的无知的人才会犯这样简单而愚蠢的错误。因为照这种持论者的学术逻辑,我同样也可以跟你说,也根本没有你所说的美术学。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具体的国画、油画、雕塑、版画,哪来什么美术学?其实也没有什么中国画,而是只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等。还可以往下再分,那就是只有笔墨,而到最后是什么也没有,“笔墨等于零”。如此推论下去,岂不是越来越把自己搞得越微观、学术研究范围缩得更小了,最后什么都没有了吗?所以,绝不能这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要再三呼吁,我们高等艺术教育界的三支大军要协同作战,优势互补。我们的艺术类高等专科学校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有传统优势,他们对音乐学、美术学、戏曲学的本体研究非常深入,是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学科奠基的重要力量,他们有优势,这是无疑的。

因为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了嘛,“不通一艺莫谈艺”。张道一先生的优势就在于他通了民间艺术,他同时又具备了哲学思维,所以,他的艺术见解就比我辈高出一筹。其实根本问题就在这个地方,我们现在不能固守自己通一门的优势,而是要扩大学术研究的视野,开阔思路,激活思维,要知道如果不增加自己的哲学修养,不提升自己的人文科学思维修养,不努力汲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新鲜思维营养,那是不行的。所以,张道一先生的这条启示极为重要。张道一先生的另一条启示是,与我自己比,张道一先生的古典文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旧学功底比我好、比我强多了。我们现在常常是缺这些东西。我读金丹元教授的书,他讲艺术思维,我就看出他的古典文学修养相当深厚,有些问题,没有这个修养他是提不出来的。我今天早晨起来,翻开徐子方老师送给我的书,你就看看他的《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中所论述的究竟艺术学跟古典文学有什么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修养,就想搞好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构架,这也是不行的、不可能实现的。你看看张道一先生对汉画像石等的研究,他之所以掘一口井掘得那么深,跟他的学术修养有关。恕我直言,这也常常是我们当今的好多中青年学者所欠缺的。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张道一先生一生坎坷,曾经被划成右派,遭遇很多不幸,但这个老人他自己却能够享受孤独、甘于寂寞、潜心自学,这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南京艺术学院的艺术研究院成立的时候,黄惇老师要我去参加成立大会的开幕式和揭牌仪式,我突发奇想,就提了个口号叫“享受孤独”。黄惇老师对此极为赞赏,说就是要发扬这种“享受孤独”的精神,要学会享受孤独。今天大会闭幕式,在我们主席台上有好多老师如凌继尧老师、田川流老师,不享受孤独能做出这些学问来吗?彭吉象教授不享受孤独,他的《中国艺术学》写得出来吗?

不这样潜心研究肯定是不行的。都要享受孤独、潜心治学,而且不要浮躁。所以我想,虽然我参加这次会议来晚了,但是我发现从张道一先生那里可以悟出一点“道”,我很怀疑这个名字是不是他令尊大人给他起的还是他自己找的,道一道一,他就是传道的,对不对?就是要从他那里得到“道”嘛。他最得意的门生是山东的潘鲁生教授,现在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山东省文联主席、“四个一批”人才。现在潘鲁生在中国美术馆搞的“手艺农村”展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作出批示,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同志也作出批示,去参加这个展览的开幕式。我在参加完开幕式、并且仔细看了这个展览之后就很受感动。潘鲁生教授从他老师张道一先生那里学到东西,就跑到农村去搞田野调研,结果发现很多中国农村文化的血脉都扎根在农民的这双手上,而心灵才能手巧,例如鲁东南的编藤子,现在把编藤子的手艺转化成了编藤床、藤椅,维系了中华民族植根在民间的文化传承,这才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在参观完“手艺农村”的最后,潘鲁生院长非得叫我给他写几个字,我就给他留了五个字“得道一真传”。我跟他开玩笑说,共有两种念法,得道一先生的学术思想的真传可以,得道并且得到一个真传也可以。说到非物质文化,我们直到目前有些东西还是一直没有弄清楚其定义和内涵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到非物质文化,它是指在人类的文化传承当中有一种文化形态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述并加以传承的,但为了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它可以而且常常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得以传承。比如简单的一张红纸,乡村的一个农村老太太经过几折几折,具体你都不知道她是怎么折的,只看到几剪刀咔嚓咔嚓下去,展开一看,呈现出一个精美的艺术品。这东西你把它写下来给后人来看,写不清楚,继承不了,只有在她旁边跟着学怎么剪才行。这种文化形态千万别断档,因为断了档,文明就难以继续完整的延续。我们现在翻译过来,把这种文化形式叫做“非物质”,我想,这张纸是物质,这把剪刀也是物质,那个老太太也是物质,怎么叫“非物质文化”?尤其可怕的是,后面加上“产业”两个字。这一下被有些政府官员的看见了,正好出政绩,出文化经济“GDP”,妙!于是就把这张剪纸拿到电脑上经过拷贝,制成一大摞印刷品剪纸抱到旅游点上去卖钱。结果呢?卖掉了工业化生产加工的剪纸产品,但是毁掉了要你真正需要保护的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就是说,当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把大批的民间工艺作品简单的当作工业化产品生产出来的同时,钱是赚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文化却在这时失传了。

我们当下盛行的“文化创意”也一样。我上次在一个学术会议上也说了,文化创意怎么提出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文化创意主要是根据英国的创意产业概念率先提出来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要提创意?国家发改委系统在北京曾经办过一个高级研修班,请了几个副部级的领导和大型央企的董事长一同参加研讨会授课,把我也叫去了。整个会议的前面有人在讲什么电影过了一百个亿了,哪一部电影又创几个亿了,都讲这些,似乎定义为“创意”就是“创钱”。他讲完结束之后叫我上去讲,我只有说我只认识这个字———意义的“意”,怎么成了“文化创钱”了?根本不对嘛。“创意”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人类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出现了一种隐患———科学技术迅猛地发展,已经有些失控了,科学技术的非理性发展突破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底线,已经妨碍了人文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污染和破坏,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因此,要提倡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领导人、决策者,要重视文化对提升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意义,这叫文化创意。大家都是高校的老师,我们都是同行,大家都明白,不能否认,我们现在中华民族面临着两种严重偏向的思维倾向已经悖离了科学发展观,很值得警惕。一种是用经济思维、工具理性思维、科技至上思维去钳制人文思维,妨碍艺术思维;另一种是长期以来习惯于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而不习惯于用考虑两端、把握中端,用全面辩证、兼容和谐思维来处理问题。二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从哲学层面上应该重视的课题。我们不能无视这种哲学思维上的悖论与严峻的社会现实。现在的文化创意,我不敢说是全部,铺天盖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至少我已经去参观过的几个地方,其现实和内容的实质实在令人惊讶。恕我直言,一说文化创意产业,政府可以批地,批了一块大田地,仔细一看,仅仅有一小块在搞动漫产业。我也不明白,这个民族遍地开花都是动漫?难道要吃动漫?竟然有一所东北的学校招动漫专业的学生,竟然一下子招了七百多个,这究竟是要干嘛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里面,那些空闲下来的、大片剩下来的田地,却是都在搞房地产开发。当前我们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内容和实质,仔细一看,其实就三项内容:第一,商人要地皮,地皮就是经济的GDP;第二,政府官员要政绩;第三,剩下的几个我们可怜的同行学者要研究课题。这三个因素加起来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园。我们千万可不能这样做。

所以我要说,要去张道一先生那里感受一下上一代学者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情操、他们的治学思想。研究治学思想不能只研究它具体的形式吧,还要深入到它的骨髓、血脉里面去探究一下它到底高明在什么地方。所以,这一条我想给大家汇报一下。昨天在开会现场那儿,临走的时候,张道一先生跟我说,呈祥啊,你们这个艺术学学科现在部署的还不完整啊。我说,怎么了,张先生?他说,你们把曲艺杂技弄到哪里去了?他说,现在这样是不行的,曲艺很重要。所以,我们大家都要重视这个事情,现在确实没有曲艺,也没有杂技,他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还说,听说上次有一位本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的成员,在作报告的时候,题目就叫“跃进形势下的艺术学学科建设”,你们注意,千万不要搞冒进主义。现在决不能用的办法来搞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一定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这是我跟大家汇报的第二条体会。

三、第三条,我想说一下,我们今天这个学术会议的大背景是党中央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小背景是广西艺术学院在艺术学学科建设当中要凭借这次会议实现一次新的飞跃。把两者结合起来,我想给大家汇报一下刚才四位召集人所汇报的内容。我们要把党中央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号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精神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落实到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当中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有非常现实的社会针对性的。什么叫文化自觉?大家知道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经常用的话,后来咱们的党内刊物《红旗文稿》上面发表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三篇具体署名为云杉的文章,再后来,《新华文摘》把这三篇文章连接起来进行了转载。文化自觉,简单说来,我理解共有三层含义:第一层,自觉地认识和把握文化艺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简单说就是,自觉认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再简单一点说,就是《牛子厚》里所深刻表述的那个思想,文化是化人的,艺术是养心的。应当靠文化把人的素质化高、靠艺术把人的境界化高,高素质高境界的人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而不应该倒过来,急功近利地拿文化去“化钱”,拿艺术去自娱、养眼,甚至于花眼乱心。结果呢,低素质、低境界的人会把搞上去的经济吃光、花光、消费光的。

刚才楚小庆主编说,我们当前有些年轻的学者不安心于学术,而是仅仅着眼于掌握技法,学些花架子,急于创作作品,慌张于把创作技法转换为经济GDP,急于卖字画,急于卖剧本,急于卖自身,总之是急于要赚钱,那我们看就不要再念书了,那就去打工吧,钱来得更快!我们搞学问的人不能这样去急于赚钱。只想赚钱干脆就不要搞学问。讲个实在话,比如我曾是搞电影艺术的。我给大家汇报一下,现在电影艺术的发展已经到了要大声疾呼的时候了。我那天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听一位大学老师侃侃而谈,说中国当前的电影票房已经过百亿,好像很了不起,从未有过的辉煌。我倒过来问他一句:电影过百亿,观众上座人次有多少呢?他说不出来了。我说,我告诉你是十亿人次,不到十一亿人次,现在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提出要向十一亿次挺进。我再问一句:三十年以前、20世纪80年的时候中国电影的观众上座人数是多少?他也答不出来。我说我告诉你是293亿人次,是现在的近30倍。当年每张电影票两毛五分钱,儿童票一毛钱,现在卖六十元、八十元、一百元、一百二十元,就是这样悬殊的票价,按照当年的上座率和票价统计计算,30年以前的票房都要逼近五十个亿了,而你现在才勉强一百个亿。我们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啊,学者就是要讲真话,诉真情,求真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要就跟着起哄、跟着瞎吹。要实事求是,我就给老师们说,现在有些电影已经走得很远了。最近我连续看了几部电影,都是内地的煤老板、开发商们出钱请我们国家港台地区的电影编导进行翻拍的历史题材,目标很清楚———解构民族的文化经典。解构到什么样的程度?简直让人无法容忍。你们不信就找两三部来看看,解构、篡改、扭曲到最后,到底像个什么话。这不是文化上的盲目是什么呢?

最近一描写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作品,有时间可以去看看。他才不管你太史公写的《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项羽本纪》,也不管你司马迁总结的历史经验,一条是刘邦是用萧何、用韩信、用张良,项羽是不会用人才;一条是用萧何约法三章、秋毫不犯,项羽是史传“烧阿房宫”,再一条是刘邦得民心、顺潮流,项羽是“四面楚歌”。《史记》上明明写道:“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但该片的关键的一场,刘邦在垓下与项羽对话,非常地荒诞,台词就这样写:你不是说了吗?天无二主,你说对了,现在大局已定,你输定了,我现在只要求你第一给我认个输,第二把虞姬还给我,我放你回江东。不仅仅一下子把一段严肃的历史解构、而且还庸俗地戏说为两个男人抢一个美女。光这样已经够低俗了,他还不止步,觉得必须要有所谓的西方人性的光辉,接下去就写:项羽,好样的,男人!要为情而死,宁死不屈。于是花了一个多亿拍大场面,鲜血淋漓,项羽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宁死不屈,倒在那里。虞姬不知道从哪儿钻出来了,嗖地一下扑到项羽的怀里,抱头痛哭,痛不欲生,说,要死大家一起死,接着拔出剑来自刎在项羽怀里。它直接告诉我们,梅兰芳先生毕生演绎的《霸王别姬》这件艺术作品好像有些不对啊,此处分明应该是“姬别霸王”,已经把历史给倒过来了。就这样篡改完了还嫌不够,刘邦面对着惨烈的一幕,最后终于反思了战争对人性的伤害,杀害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决心反战。心想:仗谁打的?韩信打的,先把他处死了;再一想:主意谁出的?张良出的,箭杀张良;之后,自己一想,我也有责任啊,干脆我也自刎了算了;旁边的樊哙一看,主公都死了我,我还活着干什么?接着樊哙也跟着死了。都死了,谁来做坐汉室江山啊?在这里,中国的历史简直就是一滩烂泥啊!中国的历史在由你们几个蓄意制造视听感官刺激的人随便搓捏啊?居然还有人在说:真可以,这样才是大制作,这样对人性的反思才会变得很深刻,说这是“皇家历史的江湖读解”。这种误导让我们如何面对历史、面对后人?我们对待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精神,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吗?我们都知道,解放以后现代新编的历史京剧最好的,一个是李少春主演的《野猪林》,一个就是杨秋玲主演的《杨门女将》。现在去看看新编电影《杨门女将》变成什么样了?在那里,杨宗保没有为国捐躯,而是战败后躲在西夏,挂帅的不是百岁佘老太君,而是年少气盛的杨文广,穆桂英阵前夺帅,犯了死罪……简直把一部历史经典篡改得不成样子。最新出的大片《白蛇传》,上山去盗仙草的不是白娘子,是许仙!真的是一部接一部的篡改,一出接一出的荒唐。

艺术学科范文篇5

一、全面学习与把握学科建设“四要素”,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办好,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从创建第一个专业起,就应站在学科发展制高点来把握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地平台、项目成果四要素。笔者所在院校从1987年开设第一个专业——“工业设计”起,看准了它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要狠抓创新意识教育,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干精神,这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挑战,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突出表现为人才特质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和“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设计艺术院校需要着重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的“三强”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主干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条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计行业所需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有振兴各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加强与行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

“三强”型人才把创新意识强摆在首位。在竞争中,特别是面对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与原创意识更具优势,充满艺术与个性气息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创造性的设计师和善于推理与分析进行技术结构创新的设计师,都是所需要的。设计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两种综合素质的人才,这需要以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平台为基础,奠定学生将来进行“越界”设计、“越界”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善于“越界”设计的能力,才是成为合格设计人才的基础。

“三强”型人才把适应性摆在关键的基础位置,这与设计工作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灵活、协调和市场的偶然性,设计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市场——调整适应市场——改进适应市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借用设计原理中的“适应性系统”概念,设计艺术适应性系统是处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处、具有一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这个适应性系统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去考察,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同时也受内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为创造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统,这个系统针对环境规定具体的目的或意图,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适应性系统的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但这种复杂多变的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在环境复杂性的反映。它运用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应当是何种方式”的问题。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标也是适应性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该系统的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对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从入学就逐步建立“适应性系统”意识,无论是适应社会的强化协作意识,还是具体的设计开发和改良工作的开展本身,都要重视“适应力”。

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是能吃苦、肯实干的人,设计工作与市场紧密相连,从市场调研开始就有大量繁重且要求细致严格的工作要做,而且在专业和社交技能上对设计人员提出了很实际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能不断地发现市场中的空缺点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运用设计程序与方法;利用理性的设计思维分析和引导产品设计、熟练运用现代表现技能进行产品设计的设计人才,这些能力也都建立在实干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为企业认可。

二、“三强”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多培养出“三强”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设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运行“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发起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资培养国际化。实现教师队伍“四个转变”,即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转变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并具有内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博士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偏单一血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血缘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梯队的建设要做到:一方面,授课老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智慧、创造能力,挖掘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活跃教学思想,启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释放教与学的创造性能量。

2.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加大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在预算编制上“重点向教学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学4项经费总计达1.7亿元,2006年4项经费占学费的比例达到31.31%,校园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4亿元以上。网络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数字化校园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实施高起点的教学质量工程,使良好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推行教学名师制度,启动多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多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支持精品教材建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平台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拥有该学科本、硕、博和博士后层次,工业设计、动画等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设计概论”等课程成为部级精品课程。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是按社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培养着重点,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两代会”,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整体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其次是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教改试点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2+2”“3+1”等多种培养模式;同时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育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中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全国设立500万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实践是产品设计的最好教学方法,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环节教学来带动理论教学,只有实践才能带动创新,走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可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脱离实际的问题。设计院校应开拓社会办学资源,优化“三强”人才培育环境,重视搭建科研合作、教学交流、学生互换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利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6年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数中,科研课题或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课题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数的90%以上。科研时间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艺术学科范文篇6

一、全面学习与把握学科建设“四要素”,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办好,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从创建第一个专业起,就应站在学科发展制高点来把握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地平台、项目成果四要素。笔者所在院校从1987年开设第一个专业——“工业设计”起,看准了它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要狠抓创新意识教育,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干精神,这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挑战,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突出表现为人才特质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和“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设计艺术院校需要着重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的“三强”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主干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条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计行业所需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有振兴各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加强与行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

“三强”型人才把创新意识强摆在首位。在竞争中,特别是面对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与原创意识更具优势,充满艺术与个性气息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创造性的设计师和善于推理与分析进行技术结构创新的设计师,都是所需要的。设计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两种综合素质的人才,这需要以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平台为基础,奠定学生将来进行“越界”设计、“越界”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善于“越界”设计的能力,才是成为合格设计人才的基础。

“三强”型人才把适应性摆在关键的基础位置,这与设计工作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灵活、协调和市场的偶然性,设计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市场——调整适应市场——改进适应市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借用设计原理中的“适应性系统”概念,设计艺术适应性系统是处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处、具有一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这个适应性系统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去考察,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同时也受内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为创造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统,这个系统针对环境规定具体的目的或意图,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适应性系统的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但这种复杂多变的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在环境复杂性的反映。它运用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应当是何种方式”的问题。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标也是适应性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该系统的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对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从入学就逐步建立“适应性系统”意识,无论是适应社会的强化协作意识,还是具体的设计开发和改良工作的开展本身,都要重视“适应力”。

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是能吃苦、肯实干的人,设计工作与市场紧密相连,从市场调研开始就有大量繁重且要求细致严格的工作要做,而且在专业和社交技能上对设计人员提出了很实际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能不断地发现市场中的空缺点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运用设计程序与方法;利用理性的设计思维分析和引导产品设计、熟练运用现代表现技能进行产品设计的设计人才,这些能力也都建立在实干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为企业认可。

二、“三强”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多培养出“三强”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设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运行“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发起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资培养国际化。实现教师队伍“四个转变”,即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转变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并具有内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博士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偏单一血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血缘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梯队的建设要做到:一方面,授课老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智慧、创造能力,挖掘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活跃教学思想,启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释放教与学的创造性能量。

2.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加大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在预算编制上“重点向教学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学4项经费总计达1.7亿元,2006年4项经费占学费的比例达到31.31%,校园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4亿元以上。网络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数字化校园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实施高起点的教学质量工程,使良好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推行教学名师制度,启动多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多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支持精品教材建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平台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拥有该学科本、硕、博和博士后层次,工业设计、动画等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设计概论”等课程成为部级精品课程。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是按社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培养着重点,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两代会”,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整体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其次是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教改试点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2+2”“3+1”等多种培养模式;同时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育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中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全国设立500万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实践是产品设计的最好教学方法,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环节教学来带动理论教学,只有实践才能带动创新,走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可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脱离实际的问题。设计院校应开拓社会办学资源,优化“三强”人才培育环境,重视搭建科研合作、教学交流、学生互换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利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6年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数中,科研课题或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课题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数的90%以上。科研时间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艺术学科范文篇7

在搞好本科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博士生、博士后及硕士生的培养。清华要求本科生与硕博生的比例是1比1。清华美院美术学原二级学科2003年建立博士点,在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当代艺术研究及公共艺术研究等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以张仃、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包林、陈辉、刘临等教授为导师,在全国率先招收绘画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博士生,培养了绘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高级人才。2000年,清华首先由张仃、吴冠中、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等教授开始招收“绘画博士”时,当时曾引起非议和讨论,并受到有关兄弟院校的反对,现经过十多年的博士生招生培养,已毕业约50名绘画博士研究生,他们分别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工作,在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清华建立起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复合型博士生培养的教学机制,而原反对清华招收绘画博士生的单位也开始招收绘画博士生。现有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均在绘画博士招生与培养方面积累了经验,适应了社会文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对高层次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人才的需求。清华近年又以李象群教授和许正龙教授为首,开始招收与培养雕塑艺术创作与雕塑理论相结合的博士生的新的尝试。与此同时,清华美院自2003年建立美术学博士点后,在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博士生。2004年国家批准清华设计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已招收和培养了近五十名艺术学博士后人员,开展艺术学相关课题的科研工作,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

2011年,经国家批准,艺术学由原来文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上升为和文学门类并列的艺术学门类,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艺术学门类下属美术学、设计学、音乐舞蹈学、影视戏剧学及艺术学理论五个一级学科。这次学科升级和调整,为艺术学各部门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艺术学各部门及艺术学理论如何发展,取得新的创造性成果,也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这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出现,对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各个层面,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与科研及学科建设方面还有诸多工作要做。我国在民国时期兴办艺术学院,以美术和音乐为主,主要培养美术与音乐创作人才及师范教育人才,如上海美专、北京艺专、国立杭州艺专,都主要培养国画、西洋画、雕塑等创作人才及美术师范教育人才,均没有设理论专业。但为各专业开设有中国美术史(或中国绘画史)、西洋美术史(或西洋绘画史)、及艺术概论、美学等主要艺术史论方面的理论基础课。有的综合大学哲学系偶尔也开设艺术理论或称艺术学课程,如南京的中央大学宗白华先生在哲学系开设过艺术学的基本原理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在民国时期艺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艺术学院,仍以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创作与表演为主要教学任务,直到1957年,中央美院才成立第一个美术史系,开始招收美术史论方面的本科生。1983年,中央工艺美院成立艺术史论系,开始招收工艺美术史论方面的本科生。中央音乐学院开始招收音乐学方面的本科生。“”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时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创作与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均同时进行,而在艺术博士生招生和博士点审批方面,主要是理论方向,如美术史论、音乐学等,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硕士、博士生,现已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文化教育部门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了以上的学科发展基础,这使我们艺术学理论学科有了良好的学科根基。无论是美术史论、音乐史论本科生招生培养,还是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生培养工作,都为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文学学科和哲学学科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民国时期的综合大学都设有文学系和哲学系。新中国的综合大学,文学和哲学都是人文社科的主要系科。我国古代的诗论、文论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且诗、书、画常常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所以诗文理论和书画理论呈现出互补互证的状况,如南朝齐梁时期有钟嵘的《诗品》,谢赫的《画品》、庾肩吾的《书品》,诗书画三品同时出现,相映生辉,这说明我国古代的书画理论和文学理论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文学理论常常用“文艺理论”加以代替。在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中,现在所设的二级学科“文艺学”,在1950年代至80年代,我们都称为“文艺理论”,即使现在的“文艺学”,也没有称“文学学”或“文学理论”,而是将“艺”包括进来,称为“文艺学”,这个名称说明,无论是“文艺理论”还是“文艺学”,在研究文学理论时,都是注重对艺术理论的关照。反过来,我们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也要关注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我国文艺理论或文艺学研究已有很好的基础和丰硕的成果,常常在文学艺术思潮与理论的研究中,文学理论处于前卫状态,他们在观念、思想、方法上常走在前面,值得艺术学理论研究工作者加以借鉴。所以艺术学学科虽然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但不要绝对分开,借鉴文学理论的成果来发展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学学科建设是大有益处的。况且诸如戏剧戏曲理论、电影电视艺术理论,都是文学学科和艺术学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所以在中国文学理论和艺术学理论的联系,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我们要续接历史而不是割断历史。

艺术学和哲学美学的关系亦很密切。西方的美学学科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仍从属于哲学。后来德国美学家马克斯•德索想将艺术学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立艺术学,但艺术学和美学哲学仍割不断。黑格尔曾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哲学要研究人的思维和意识精神活动,主要有三大块,一是认识论;二是宗教论;三是艺术论。艺术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往往大哲学家也是艺术学家。而美学更要研究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和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艺术是人类和自然审美关系及人的审美理想的最高表现,美学如果不研究艺术,其领地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朱光潜先生要求不通一艺莫谈美。北大几位美学大家对艺术都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的思想。宗白华、邓以蛰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空间意境和审美形式有精辟见解,朱光潜认为其代表作不是《文艺心理学》和《西方美学史》,而是《诗论》,宗白华、邓以蛰的学生刘纲纪结合中国书画来研究中国美学史,著有《谢赫六法论》、《书法美学简化》、《书法美》、《文征明》、《黄慎》、《龚贤》等书画研究专著。他们能从哲学与美学的高度来审视艺术学问题,提高艺术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在我国,艺术学学科和美学学科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在美学研究中也离不开对艺术问题的研究。我国综合大学哲学系及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研究所,或文学系中,往往都设有美学教研室或美学研究室,从事美学研究有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中外美学史及艺术理论的研究均有可观的成果。因此,我们从事艺术学理论的同仁应加强同哲学美学学科的联系,以期在哲学美学思维方法、思想观念上,借鉴其研究成果来发展艺术学理论学科。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艺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和西方航海扩展相伴,西方的一些科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社会学家与艺术学家,对一些新发现岛屿上的土著民以及南太平洋、非洲的原住民进行科学考察与人类学调查的同时,对这些土著民族的艺术活动也进行了考察,他们运用了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考察了土著民族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取得一些艺术学研究成果,诸如德国学者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法国学者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等,艺术学在十九世纪后期的发展,正是靠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和艺术人类学来推动的。所以今天我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应考虑交叉学科对本学科发展的作用,注重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来进行艺术学的研究,开拓艺术学的研究新领域。我国当代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就十分重视将民间艺术研究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取得突出成果。他的博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在民间艺术学研究和民间美术收集整理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出版了《民艺学论纲》等多部专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还建立了民间美术博物馆,这都为艺术学理论研究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在我国,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虽只有二年,艺术学(理论)作为原艺术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也只有十多年,但艺术学理论在我国现在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和艺术各部门艺术理论,和文艺学、哲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同时和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也紧密相连,艺术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艺术学理论提供了借鉴,所以艺术学理论生长的生态环境是良好的,且有我国古代诗论、乐论、书论、画论、曲论之丰厚的学术传统,只要我们肯下功夫,潜心研究,艺术学理论新成果是指日可待的,学科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前景是光明的。在艺术学理论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要进一步探索。首先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原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没有下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所以无法招收本科生。现艺术学理论升为一级学科后,仍未设本科专业,因此在本科培养方面,艺术学理论还是一个空白。

现其他部门艺术学科大部分都设有理论本科专业,如美术学(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学(设计史论)、音乐学(音乐史论)等,相对来说,这些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及教学体系较为完整。近年有关艺术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又自主新开设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如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均招收艺术管理或文化管理本科生,还有的学校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前者还开设艺术编辑学专业,这些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处于探索阶段,取得初步经验,培养的本科生适应了社会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需要。中央美院开办美术史本科专业已有五十多年历史,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开办工艺美术史论专业自1983年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原工艺美术史论后根据学科调整为设计艺术学,2004年,又新增美术学(美术史论)本科专业,清华美院在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两个专业招收理论本科生。现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在学科方面主要承担艺术学理论,学院计划明年直接以艺术史论为专业名称招收本科生。现艺术史论系老师十四名,从事设计艺术史论和美术史论的教师各一半,有八位教授八位博导。根据老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我们给史论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外美术史、中外设计艺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艺术原理、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与思潮、审美文化、中国书画艺术、艺术传播学、艺术批评、宗教艺术、民间艺术、艺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还可在绘画、雕塑、陶艺、设计各系选修艺术实践类课程。即使明年将本科专业从设计艺术学、美术学改为“艺术史论”,那么我们开设的基本上还是这些课程,当然我们在艺术史学理论、批评理论方面还可加强,增加新课。

目前,艺术学理论本科教学,一方面可增设艺术历史与理论、艺术批评与管理二个本科专业,前者以中外艺术史、艺术考古鉴定、中外艺术理论等为主课,兼及艺术批评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后者主要开设中外现当代艺术史、艺术思潮、艺术批评史、艺术与文化管理、艺术市场等主课,同时兼及中外艺术史与理论课程。将艺术学理论的本科专业逐步办起来,逐步建立起本科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如果国家没有批准增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或者已经批准增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办好现存的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本科理论专业,因为这些专业都依托在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亦还要担任美术、音乐、设计创作实践学生的理论课程,理论和创作实践可以互动,理论系的学生亦可有机会多看美术创作、艺术设计展览和音乐表演,这正是中国式艺术类理论学生的优生环境。在西方,艺术史系大都独立设在综合大学,没有艺术实践教学和创作表演的氛围,他们和历史、文学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人文社科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艺术史系一般只有5-6位教师,7-8位算较多了,而10位教师则是大系了。我国的各艺术部门的美术史论,音乐史论、设计艺术史论、戏曲艺术史论专业,已经建立起本科教学体系,可以进一步向前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可为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硕博生招生提供生源,也可为艺术学理论的硕博生培养准备人才。即使招收艺术历史与理论(简称艺术史论)、艺术批评与管理(简称艺术批评)本科生,也要依托相应的部门艺术史论,如音乐学院招收艺术史论或艺术批评本科生,恐怕还是要主要讲音乐艺术史及音乐批评理论,而美术学院招收艺术史论与艺术批评本科生,也主要还是要讲美术史与设计史、美术批评与设计批评。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艺术史必须要依托部门艺术史才能讲授,西方人讲艺术史,主要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史,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博生教学,任何人都无法讲授“空洞”艺术史,讲授既不是美术史,也不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的艺术史,另一方面,也没有任何“完人”能讲授包括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设计艺术、音乐、舞蹈、电影、戏剧都涉及的艺术通史,所以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必须依托一、二个艺术部门来组织教学。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明年招收艺术史论本科生,也只能以美术史论、设计艺术史论为主组织教学,只有在教师可能情况下,可以考察兼顾其他艺术部门的史论教学。

艺术学理论及前此的艺术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我国已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主要艺术院校及部分综合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设有艺术学二级学科硕博点,2011年调整学科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后,不少有美术学、设计艺术学、音乐学、影视戏剧学博士点的学校,又纷纷新增艺术学理论博士点,我们现招收的艺术学理论方面的博士生数量,在世界上可能排在前列了。另有部分学校,虽然没有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点,但设有原艺术学二级学科(理论),现为艺术学理论的硕士点,我国艺术理论的硕博生培养,跨越式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艺术学硕博士招生,在1980年代和文学、美学相比,是落在后面很远的,目前招生数可能已大大超过了文学、美学的招生数量。短期类学科消长所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当然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引起的变化和要求产生的。在艺术学理论硕士生教学方面,我仍然主张要依托部门艺术史论来组织教学,一方面可以开设艺术原理、艺术美学、艺术史学等宏观理论方面的课程,增加学生对艺术宏观方面的把握及普通艺术学或一般艺术学方面的知识修养,另一方面在知识点及做论文时应选择美术、音乐等具体的课题来从事研究,否则,学生无法驾驭大而空的艺术学宏观理论,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艺术理论中的具体某一个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涉及“史”的时候,必须和部门艺术史结合。清华美院在2012年前是以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两个学科招收理论硕士生,2012年开始以艺术学理论招收硕士生,但入校考试科目仍以美术史论和设计史论两个方向组织考试。在教学方面,5年前和设计、绘画、雕塑硕士生一样,专业课均由导师负责,现改为专业基础课,由美院老师各自列出,然后由硕士生自由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五人即可开课,同时,艺术史论系,又开设艺术史论包括美术史论和设计史论必选课,这样使学生既能必修艺术史论必备的课程知识,又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本系和其他系的理论课与创作实践课,加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能了解导师以外其他教授的学术特长。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好,避免了以往导师一人包揽所有专业课的狭窄状态。在实践类的学生中,还出现过导师一学期只和学生见两次面,最后课程考试照样打分的不负责情况,现在此种情况不存在了。在新的教学体制下,导师所开的选修课程,所带的学生可选也可不选。学生自由度增加,而导师不必另外给所带学生开课,主要责任是指导学生的硕士论文。艺术学博士生培养,是在硕士知识点及硕士论文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创新性、尖端课题做深入研究,期望取得创造性成果,完成博士论文,成为某一专题和领域的研究专家。

清华美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4获得首批工艺美术史论博士点,开始培养工艺美术史论方面的博士生,后改为设计艺术学,扩展到工业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玻璃艺术设计、纤维艺术设计、金属工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信息艺术设计等均开始招收博士生,2003年,获得美术学博士点,在绘画系、雕塑系开始招收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雕塑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艺术史论系招收设计艺术史论、美术史论两个大方向的理论博士生。根据清华规定,只在一级学科门下招收博士生,所以在2011年以前,艺术学为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为二级学科时,我们统一在艺术学名下招生,每个导师只标注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2011年学科升级后,清华美院除原有的设计艺术学、美术学二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升为一级学科后,又以艺术史论系教授为主体力量,申报了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现用三个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清华美院设计艺术学博士生培养,大多数导师都是结合自己的设计项目和科研项目指导博士生进行艺术设计和研究工作,博士生既有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同时也从事设计理论、设计思潮、设计教育、设计方法的研究,拟定博士论文。清华美院设计学科的博士生在高校和设计研究院所都很受欢迎。美术学一级学科中,主要培养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博士生,导师都是著名画家,如张仃、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陈丹青等,博士生大都围绕中外现当代美术思潮、创作风格、绘画艺术语言与形式方面进行选题和研究,导师一方面指导博士生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指导他们的论文写作,所以美术学博士生的任务相当重,他们的博士论文理论结合创作实际,作品分析及形式把握更准确,论文质量也较高,不少博士论文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公共出版。

艺术学科范文篇8

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以德国学者马克斯•德苏瓦尔(MaxDessoir,1867-1947)于1906年出版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为标志,他所倡导的一般艺术学既要以“艺术的本质研究”为根本,着眼于艺术的一般事实发生的全部领域,对艺术的各个方面作综合的研究;同时,又注意艺术研究与美和美的知觉的研究的学科区分,也就是说,针对美学而言,一般艺术学要作为与美学并列的一门学问来研究。是始,艺术学开始成为一门拥有专门名称和专有研究对象领域的独立学科。艺术学在中国的传播、形成和发展,历经上个世纪30年代宗白华、马采等前辈学者的推介和研究,出现诸如林文铮:《何为艺术学》(1931)、俞寄凡:《艺术概论》(1932)、张泽厚:《艺术学大纲》(1933)、钱歌川:《文艺概论》(193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1936)、林风眠:《艺术丛论》(1936)、向培良:《艺术通论》(1937)等一批著名学者和有关艺术学研究的丰硕成果;40年代,徐悲鸿的学生吕斯百在中央大学首创“艺术学系”,但作为中国艺术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知识体系的研究却处于停顿,至新中国成立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艺术学的研究并无太多建树。改革开放之后,“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学学科地位的确立,首先从教育体制中的学科体系设置架构的变化上反映出来。”[2]其中,1990年和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和修订重新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及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这两个文件,确立了中国艺术学的教育结构体系。促进了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形成以及“学科门类”的独立。1990年代以来,艺术学界研究热潮日盛,涌现出张道一:《应该建立“艺术学”》(1994)、刘纲纪:《中西艺术观比较》(2009)、于润洋:《关于中国音乐学学科发展的几点想法》(2002)、凌继尧:《艺术学的诞生》(2005)、陈池瑜:《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2009)、彭吉象:中国艺术学(2007)、金丹元:《艺术与艺术学的跨出边界及其所引发的思考》(2008)梁玖:《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精确度取向》(2009)、甘峰:《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学科本体和本性与方法论问题》(2009)等一大批学者和艺术学自身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经过艺术学界共同努力,2011年2月13日,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成为与自然科学学科互补共进的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状况

中国艺术学经历的三个时期:1904-1949(中国艺术学的西方引进、移植期)、1949-1989(中国艺术学滥觞期)和1990-至今(中国艺术学发展、形成期)。从中国艺术学的研究来看,包括理论艺术学、创作实践与应用艺术学、艺术学交叉学科三个领域。其中,艺术学交叉学科是以艺术本体为主体所展开的学科交叉的研究。在中国,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及其学科融合的研究最早的资料可以追朔到上个世纪40年代,马采先生在其论文《艺术科学论》(1941)首次涉及到艺术学研究中跨越学科的学科交叉研究的理论依据问题;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的艺术学基本上是以前苏联为主的理论文献的翻译与移植,艺术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19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艺术学学科地位的确立,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研究开始有受到人们的关注,形成了艺术心理学,艺术传播、符号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文化学和艺术人类学等五大分支的交叉学科。在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学科内涵、学科建设和研究方法上,张道一、凌继尧、刘道广等学者都有独到的见解且影响甚广。在历届“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和“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两个较为权威的会议上,每届都有涉及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方面理论探讨。尤其是艺术学科门类独立后,中国艺术学积极探索交叉学科的发展路径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学科建设追求的学术自觉。其中,作为较为系统研究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对中国艺术学的学科理论背景,总统格局以及各艺术学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检视的论著,张晓刚著《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学》则较为典型。在研究的整体态势上,呈现前后两个时期兴盛、中间低谷的“两低一高”的运行特征。

三、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传播

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作为艺术学与相邻学科的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其发展形成本身离不开信息的交流、传播。在学科属性上具有传播学的内在属性和对传播规律的遵循。因而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传播不仅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而且还是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传播也就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首先是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学科属性及其传播理念和目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传播同其它人文社科学科一样,都是探讨人类行为的科学,其目的是对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传播活动及其观念进行研究,由此来促进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发展。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传播架构了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与其它学科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从学科属性来看,学科自身是没有尊卑贵贱、高下低微之间差别的,简单地说,不能因为哲学的历史悠久和成熟而显得凌驾于其它学科之上,也不能因为艺术学交叉学科的新兴而言地位低于其它学科。现实的问题在于学科地位的问题确实存在并影响到学科的发展。新兴的交叉学科通常发生于学科间边界缝隙的新领域,客观上存在着诸如社会认知度较低、人才稀缺、学科壁垒、建设资金匮乏等问题,进而影响到其发展和学科质量的提升。针对问题的解决之道可谓形式多样,但离不开传播能被普遍的共识。因此,作为一种让人们认识、解释和了解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途径,传播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接近、了解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和对它产生兴趣,仅就了解和尊重而言,也是人们对待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所必须的态度。其次是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传播方式。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作为新兴的学科,意味着在“拥有合理设置和可识别的边界,有明确的规则,以确定什么可以算作知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3]等方面的不足,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跨越艺术学的界限,运用其它学科所使用的概念、工具、方法来开辟中国艺术学的新的领域,处理中国艺术学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藉此促进中国艺术学新的研究范式。在学科建设上,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既不限于对单一学科的问题和解决之道的探索,也不能因为历史演进和现有的艺术学学科结构影响其的发展,而是主动地、灵活地运用跨学科的应对方式,针对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现实问题进行处理,在学科视野的基础上建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知识单元和学科框架,以保证中国艺术学体系的开放和不断的丰富。从“传播什么”的视角,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自然就成为一个确定的对象,其传播的理念和对象不仅建立在艺术学的学科范围内,而且还要面向普通公众,针对他们,传播旨向其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播,考虑的是利用传播的工具理性以更好的效率和效果使知识得到传播,进而决定其传播方式并非是以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为核心的传单向播,而是依据所传播的内容形式和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传播。即,在其跨学科的进路中以开放的态度,交叉融合实现学科的增长与发展。其三是传播的对象。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传播是以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主的传播扩散。就传播而言,包括艺术学体系内部的传播和面向普通公众的大众传播。具体表现为在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别的、复杂的受众人群。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传播的对象不能够简单地理解为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麦奎尔认为:“受众的形成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受众不只是技术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4]按照这个观点,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传播对象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发展的状况息息相关,无论是艺术学体系内部的传播还是面向普通公众的大众传播,它的受众群体绝对不是被动、无知、毫无自觉意识的“乌合之众”,而是具有主动性和辨识能力的接受群体。他们虽说不是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具体建构者,但作为特定时代环境中,受众群体的需求构筑了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建构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第四是传播的效果。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传播效果是通过传播对受众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接受到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信息后,他们在对待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态度、知识、接受行为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传播影响的效果越显著,说明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传播活动实现传播的程度就越高,就越有利于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学科建构。在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实践领域,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传播从传播学的维度获得全新的视角,并对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传播产生较大的影响。同其它实践的理论一样,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传播立足于对学科发展的现实判断和对学科发展未来的预期,所提出的传播策略、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使现实的学科状态平稳地演进到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发展所预期的未来,因而传播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引起受众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知识量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作用于受众的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观念体系的认同感和具体接受行为、行动等三个主要层面上,既是从对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认知到态度改变再到具体行动等微观的传播过程,也是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有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综合传播过程。其五是传播的途径。就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各个学科而言,大多包含着相关传播的思想、理论和方法,随着中国艺术学学科门的独立,其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传播学视角的跨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与其自身的传播方式的交融和整合,相互影响,使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传播能够通过加强学科自身的建设来提升其在中国艺术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建构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社会认同与受众参与格局、考虑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传播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以创新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传播形式、注重传播内容和传播载体的文化性和艺术性等路径来促进中国艺术学交叉学科的传播。

四、结论

艺术学科范文篇9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艺术学就是研究人类艺术实践活动产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艺术学科体系是关于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系统知识的总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学在我国是舶来品,在理论体系、学科架构、思维模式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中国艺术学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艺术学体系是“以西方艺术学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再调和中国传统和其它文化的艺术学实际(比如把书法加进去等等)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学知识体系的”①。人类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艺术实践活动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批判地借鉴、吸收西方艺术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以及本土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不断探索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内涵、外延和基本构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两大体系: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内涵

艺术学科体系由关于人类艺术实践的全部知识构成的。正如马采先生所说:“艺术学就是研究关于艺术的本质、创造、欣赏、美的效果、起源、发展、作用和种类的原理和规律的科学。这是艺术学的目的,同时也是艺术学的意义。”②整个学科体系基本内涵包括艺术史论和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两大体系。

1.艺术史论体系

如果把艺术学科比作一幢大厦,那么艺术史论体系则是整幢大厦的基石。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艺术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与消亡。人类艺术史与人类社会史相伴相生。考古学的发现证明,数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已经开始了早期的艺术实践活动,直到今天,艺术实践在人类社会任何一个发展时期从未间断过,而且正在继续,并将一直继续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人类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超越万年的艺术史为人类社会留下了无比丰厚的艺术遗产,积累了极其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这些都为今天和以后的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营养和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艺术史是整个艺术学科体系中的第一块基石。具体说来,中国艺术学科体系中艺术史部分主要包括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人类艺术通史,如中国艺术史、外国艺术史等;以及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门类艺术史,如中外音乐史、中国书画史、西方美术史、中外雕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戏剧史、中外舞蹈史、中外电影史等。艺术理论是在梳理和总结人类艺术史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的起源、本质、特征、功能等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归纳、概括和抽象。艺术学理论体系主要研究艺术的本质、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分类、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等内容,具体学科包括艺术学原理、艺术美学、艺术哲学、艺术批评学、艺术类型学等。艺术史论体系奠定了艺术学科体系的基础,是整个艺术学科体系的血脉和灵魂。没有艺术史论体系,艺术学科体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

艺术史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梳理和总结人类艺术实践规律的基础上为艺术创作与实践提供理论借鉴和指导,进一步推动人类艺术实践的创新、发展和繁荣,进而创造出更多、更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让人们在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以陶冶,人格更加完善。艺术史论研究最终要回到艺术创作实践中,没有对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的关注,艺术史论研究就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如果说艺术史论体系是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和逻辑起点,那么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则是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的目的和旨归。具体而言,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包括对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设计艺术、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艺术等各门类艺术创作规律、创作技法、创作方式的研究。

作为一个整体,艺术学科体系内涵包括艺术史论和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两大体系。具体到每一个门类艺术学科,其内涵也主要由这两个部分组成。如美术学科体系里既包括中外美术史、文物鉴定与修复、民间美术研究等史论研究内容,也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等美术应用研究与实践等部分相关学科。戏剧戏曲学科包含戏剧戏曲发展史论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为戏剧戏曲编导、表演舞台实践的教学与科研。前者是戏剧戏曲学的主导、核心部分,侧重于学习、研究中外戏剧史、戏剧理论、戏剧批评、比较研究,兼及剧场建设、舞台设计、戏剧管理,着眼于从案头艺术、舞台艺术、综合艺术等不同角度,对中西戏剧戏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后者是前者的衍生与辅助环节,包括剧本编辑理论与实践、戏剧导演理论与实践、舞台设计、灯光技术、化妆技术等具体内容。

艺术设计学科包括艺术设计史论和艺术设计创作及制作系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前者主要研究艺术设计历史脉络、艺术发展规律、美学流派表现、理论方法呈现等内容。后者主要包括艺术设计思维训练、三大构成规律的学习、设计素描、色彩课程的学习、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设计实践类课程的学习等内容。电影学科包括电影历史及理论与电影创作及制作系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电影历史及理论系统,主要研究电影艺术历史、发展演变规律、美学思潮、理论方法等内容。电影创作及制作系统,主要包含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和电影艺术制作技巧的提升两大范畴,涵盖了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录音、剪辑、动画、管理等全部的电影制作部门。此外,音乐学、舞蹈学、书法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其他门类艺术学学科体系内涵也同样主要由史论体系和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两大部分构成。

二、四大部类: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外延

艺术学科体系外延包括所有关于艺术史论体系和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一般艺术学、特殊艺术学、边缘艺术学、新兴艺术学四大部类。一般艺术学即探索人类整体艺术实践活动普遍规律的学科,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哲学、艺术批评学、艺术类型学等关于艺术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的学科。特殊艺术学即门类艺术学,包括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及最具民族特色的书法学等。边缘艺术学即艺术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形成的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符号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艺术教育学、艺术传播学、艺术管理学、艺术经济学、艺术考古学、艺术文献学、艺术伦理学、艺术法学、宗教艺术学、比较艺术学等艺术学边缘学科。新兴艺术学即探索和研究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3D、激光全息等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产生的诸如计算机艺术、视频艺术、全息摄影艺术、交互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网络艺术、动画艺术、立体电影艺术等新兴艺术的学科。

以上只是对艺术学科体系外延大致轮廓的粗略勾勒。艺术学科体系外延十分丰富,而且艺术学科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体系。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和艺术研究的逐步深入,艺术学相关学科和领域得到将逐步拓展,更多新兴艺术学科将不断产生,艺术学科体系外延将永远处在发展、变化和不断丰富的动态过程中。例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向,“美术”的边界不断模糊,美术学科体系的外延正在不断拓宽。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各门类间有着明确的“质”的界定,根据不同的审美观念而确立审美价值。相反,排斥美术的门类划分,把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元素不加区分地融合为一体,美术的价值不再以审美价值为重要标准,而成为思想、概念的载体,成为“美术”新的意义。当今社会进入了“图像时代”,在影像高度发达的时代,绘画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和同化。绘画与影像的结合有了更多的可能,这不仅改变了获取信息、掌握规则的基本方式,也使得绘画的本质与形式经历了重大的改变。美术学科出现了跨学科的特点:艺术开始寻找媒介表达“观念”,装置艺术、偶发艺术、行为艺术以及多媒体艺术借助造型艺术归入观念艺术的范畴。公共艺术专业的观念和方法开始向社会公众靠拢。新媒体艺术随着信息科学及电子技术的进步,综合了影像、网络、计算机交互式媒体以及其它艺术材料而生发的新兴艺术,进一步模糊了“美术”的边界,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视觉传达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审美准则。新世纪的十年时间里,卡通、flash动画和电子游戏互动又成为新媒体艺术不断使用的最新手段,成为集声、光、电、图形为一体的综合知觉艺术,将“美术”纳入一个更为立体、丰富和真实的空间,实现了艺术表达的新途径和新内容。这使得美术学科的外延越来越宽泛,学科间的交叉组合日趋明显。再如戏剧戏曲艺术,其综合性决定了戏剧戏曲学学科外延的广阔性。就戏剧戏曲的一度创作———文本而言,隶属文学研究的范畴;而就其二度创作———舞台艺术来说,它又与音乐、舞蹈、造型、舞美、灯光、呼吸发声等密切相关,因此与音乐学、美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邻近学科互相交叉、互为参照、互相影响,并且与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非艺术类学科建立了密切联系。因此,戏剧戏曲学教育体系中,不但有编剧理论与创作实践、戏剧学、外国戏剧、中国戏曲史论、中国话剧、戏剧导演理论与实践、戏剧(影视)表演理论与实践等专业方向,而且还有舞台设计与理论、舞台服装设计与理论、舞台化装设计与理论、舞台灯光设计与灯光技术、舞台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舞台美术绘画造型与理论、电脑美术设计与理论、舞台设计(绘景)与理论、戏剧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拓展。由于戏剧戏曲艺术特定的教化、娱乐功能,其外延还延伸到“教育戏剧”或曰“戏剧教育”领域,对特定人群的社会化角色设定、角色扮演、角色转换等给予艺术支持。

人类社会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兴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日甚,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越发紧密。不断产生的新技术在艺术创作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必将导致更多新兴艺术形式的产生。对这些新兴艺术形式进行理论上的梳理、总结和研究,将成为艺术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此外,随着对文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艺术学与这些学科的交集也会越来越多,更多的边缘艺术学科将层出不穷,这些都将不断推动艺术学科体系外延进一步开阔、拓展和丰富。

三、五大原则: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基本构架

国内最早以学科建制的方式提出建立艺术学的倡议者是张道一先生。他提出的艺术学科体系建构方式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③此后,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艺术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架提出了各自的设想,这为艺术学科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在建构艺术学科体系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都应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民族性与包容性相统一

架构中国艺术学科体系的根本宗旨是通过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艺术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及艺术人才培养,进而实现民族艺术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因此,坚持民族艺术主体性是建构中国艺术学科体系的基本前提。在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中决不能对国外(尤其是以欧洲、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地区)艺术理论及艺术创作成果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按照国外艺术理论架构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坚持民族艺术主体性并不是要夜郎自大、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对西方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成果一概盲目排斥。而是要在坚持民族艺术主体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批判地吸收、借鉴国外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成果中能为我所用的内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国艺术学科体系。这一原则要求在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采取国际视野、比较视野,在艺术史论和艺术创作体系中要兼顾中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艺术学科体系中的普遍性指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一般艺术学,即关于艺术的起源、本质、功能,艺术创作规律、艺术鉴赏与批评等艺术学基本理论问题。这是对人类全部艺术实践活动本质及规律的抽象、总结、归纳和提炼,对各门类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整个艺术学科体系大厦的理论基石,是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同时,人类艺术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千差万别,各门类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因此,在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中要努力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对一般艺术学和门类艺术学一视同仁。遗憾的是,无论是在学科体系设置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重门类艺术学轻一般艺术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常常将艺术学等同于门类艺术学,用门类艺术学代替和遮蔽一般艺术学。

3.理论性与实践性(创作)相统一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④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艺术学。艺术品是人类艺术实践最重要的呈现方式,一谈到艺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艺术品和艺术创作。正因为此,重创作实践、轻理论研究的现象在艺术界、艺术教育领域甚至社会各界普遍存在。一些的艺术家对艺术理论家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他们从来不认为艺术理论家属于真正艺术家行列。从艺术史角度看,人类最初的艺术实践先于艺术理论出现,但艺术理论一经产生,便不可避免地对后来的艺术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意》到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尔的《美学》,再到中国古代的“谢赫六法”、《文心雕龙》、《文赋》、《诗品》等理论成果对后世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中可见一斑。诚然,从个体角度看,确实存在才华横溢、卓有成就但没有多少理论积累的艺术家,也确实存在学术修养深厚、理论功底扎实但对艺术创作一窍不通的艺术理论家。但对于一个民族艺术整体而言,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二者不可偏废。没有艺术理论的支撑,艺术创作难以繁荣发展;没有艺术创作实践,艺术理论永远只是纸上谈兵。因此,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艺术创作实践。

4.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最初的艺术实践活动。直到今天,人类的艺术实践从未间断,并且会一直继续下去。艺术实践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中,对各民族艺术史的梳理和总结对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同时,人类社会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的方式、手段、表现形式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艺术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在梳理历史、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必须与时俱进,对新兴艺术表现形式、新兴艺术理论等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实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5.哲学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艺术学是从美学中独立出来的学科。美学原本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在思维方式、话语表达、研究方法上,艺术学与哲学颇为相似。或者说,很多时候艺术学理论更像是哲学理论。有些艺术理论家确实从哲学中受到了很多启发,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艺术学理论,如苏珊•朗格就是受恩斯特•卡西尔的哲学符号学理论影响,提出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⑤这个著名定义。有些艺术理论家原本就是哲学家或美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及近代的康德、黑格尔等。哲学的理论、方法和视角,为艺术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近年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开始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新兴科技催生了许多新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样式,艺术与科技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以电影为例,对电子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3D、IMAX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让《泰坦尼克》《2012》《阿凡达》等好莱坞大片给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科技成为电影艺术发展的助推器。这到底是艺术的成功还是科技的成功?到底是艺术利用科技还是科技向艺术渗透?亦或科技本来就是艺术?无论如何,科技对艺术的影响越来越深,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从研究对象、学科设置到对研究方法选择上,都应该注重哲学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综上,我们认为,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基本构架应当包括一般艺术学、特殊艺术学、边缘艺术学、新兴艺术学四个分支,每个分支都包涵一些相关具体学科,整个艺术学学科体系基本构架如下:(1)一般艺术学:包括艺术学理论、艺术史学、艺术批评学、艺术美学、艺术类型学、艺术哲学等。(2)特殊艺术学:包括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含书法学)、设计学等。(3)边缘艺术学:包括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符号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艺术教育学、艺术传播学、艺术管理学、艺术经济学、艺术考古学、艺术文献学、艺术伦理学、艺术法学、宗教艺术学、比较艺术学等。(4)新兴艺术学:包括计算机艺术、视频艺术、全息摄影艺术、交互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网络艺术、动画艺术、立体电影艺术等。需要指出的是,该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学科体系。四个分支学科下面列出的具体学科只是目前该分支下主要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并不代表该分支学科仅仅包括列出的这些具体学科。随着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发展,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具体学科不断产生,整个艺术学科体系处于不断丰富、发展和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在这样的基本学科架构下,具体课程设置应力求符合上述五个基本原则。如关于艺术史论、门类艺术等方面,既有中国艺术史又有外国艺术史,既有对中国艺术理论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对外国艺术理论的引入、借鉴和研究,既研究中国各门类艺术理论与实践也注重研究和借鉴国外各门类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成果,体现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整个学科体系中既有艺术学原理这样梳理、总结人类艺术实践活动普遍规律的课程,也有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书法学、戏剧戏曲学等探索人类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艺术实践活动规律的门类艺术学,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学科设置上一方面重视哲学、艺术学、美学等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在门类艺术学中注重对艺术创作方法、创作技巧、创作能力的加强、改进和提高,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在关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戏曲等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的同时,上述艺术学科体系架构中还囊括了计算机艺术、视频艺术、全息摄影艺术等新兴艺术,体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最后,在研究视角、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上,我们提出的艺术学科体系基本架构中,既有传统的哲学式思辨研究,也有现代科学的定量研究,既关注艺术哲学问题,也关注诸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3D技术等,不断推动和改变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的新兴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在艺术实践中的运用体现哲学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艺术学科范文篇10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的科研水平的比较对象,以及由此比较而衍生的主要矛盾。目前,多科性大学艺术学专业已经与老牌美术、艺术院校和科研院所实现三分天下的态势,这一点可以从全国艺术科学研究最高级别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艺术学项目的申报情况中看出来。当然这也与多科性大学内艺术学院总量及相应师资队伍总量较大有直接关系。目前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主要问题是相当数量多科性大学致力于按照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提升国际排名的努力中贡献不足。换句话说,大量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水平与校内兄弟学科比较显得薄弱。大多数文献也指出这一问题:“艺术学专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从整体水平来看,和文学、历史、政治等大学科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这又与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时间短的大背景,以及这些专业成立时间短的小背景有关。当然,多科性大学按照理工科或社会科学的规范要求来管理艺术学科的科研工作,也是该领域主要的矛盾爆发点之一。

二、二级学院是提升艺术学科研水平的关键层级

当前关于提升艺术学科研水平的研究不少,但多将问题指向艺术学由于自身强调灵感与形象思维,注重技法实践,而造成的科研意识淡薄与科研能力不足等内因,或指向重视程度不足、管理方法不当、经费投入匮乏等外因。在解决路径上也提出了转变科研观念,提升师资素质,健全激励机制等长效解决方案。但是在当前形势下,相关对策的建议对象主体身份往往是含混的。似乎分别是提给教育主管部门、校级科研管理机构,还有一些似乎直接提给艺术专业教师,建议对象身份含混使得相关建议很难落实。部分对策建议以学科为主要着力点强化科研,因为“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构成,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科研的支撑。”这一建议更适合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老牌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提升科研水平。相比之下,当前在中国多科性大学内,提升艺术学专业科研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学院。因为相当数量多科性大学艺术学专业都是将若干专业并入一所艺术学院。学院一级作为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有的设专职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可以充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当前形势下,艺术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牵涉到战略规划、行政管理、人事聘用和本科教学的系统性综合问题。然而,就艺术学科研发展状况来看,相当数量的学院在艺术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严重弱化,不能主动探索包括多个学科方向在内的学院总体科研战略,不能很好地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擅长与校内兄弟学院进行跨学科联合研究,组建高水平团队。这是制约当前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水平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从很多方面来看,二级学院都应成为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发展的主体。国内有很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可供借鉴。

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提升科研水平的经验及其启示

面对艺术学科研领域挑战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代表的部分综合大学内的艺术学院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动转型,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联合来寻求突破,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国内同行借鉴。在艺术学科研领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虽然有坚实的基础和传统优势,但在整体并入清华大学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实上学院整体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阵痛,艺术思维与理工科大学的管理模式艰难磨合,甚至产生了一系列在国内知名度颇高的新闻热点事件。但学院一直坚持正确的事业改革与发展方向,路越走越宽。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早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就开始了自己坚定的研究型发展转型过程。2010年常务副院长郑曙旸就在《装饰》杂志上撰文指出,在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中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什么要走研究型定位的发展战略。他认为清美正处在一个从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以“开放”、“包容”、“创新”、“科学”为目标,确定了三个发展方向:“以信息时代为背景的产品开放方向”;“以城乡建设为载体的环境优化方向”;“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的艺术创作方向”。在此目标基础上的具体策略是“一要优化管理系统实现开放”;“二要推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三要整合专业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在2012年的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名列第一,艺术学理论并列第三,美术学名列第四,再一次证明了学院在全国设计界的地位。正是在学院的科研转型大战略下,各分部、系开始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动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一般意义上传统手工最为浓厚的雕塑系来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相继主持修编了《北京市经济开发区整体雕塑规划》《郑州市整体雕塑规划》等横向科研项目。这些科研工作有鲜明特点:一个是跨学科的,改变了以往城市雕塑规划编制的话语权由规划专业主导的局面,使城市雕塑规划更多考虑艺术的内在客观规律,达到更高艺术质量。另一个是实现科研项目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目的,为繁荣城市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贡献。

四、艺术学二级学院科研工作的着力点

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科研转型来看,学院对于综合大学艺术学科研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重视程度高低、路径选择是否得当,都直接关乎艺术学科在多科性大学内部的发展。关于学院在顶层、中层、基层三个层面应当发挥的作用,有以下几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1.顶层设计:积极配合学校,加快推进分类工作当前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动高校分类工作,许多高校已经明确自身在应用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中的选择。学校层级的发展战略选择需要各学院的支撑,反过来也会引导和塑造各学院的自身发展,不能主动适应学校总体战略的学院必定会陷入被动局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积极向研究型转型,离不开清华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以及向国际领先水平冲刺的大背景。而如果所在大学向应用型大学发展,人才培养就是其最基本职能,但也必须明确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定位,也就是“以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和决策建议。”因此,对于多科性大学内的艺术学院而言,应当主动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对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避免徘徊和纠结,并积极争取学校为艺术学专业的科研工作提供财力支持。学院还应根据自身发展,向学校提出符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聘用的标准,向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建议采用更为符合艺术学特征的绩效管理办法或专业职务晋升体系,以改变单纯依靠项目、论文来衡量艺术学专业教师科研水平的现象,将更广泛的艺术展演活动奖项纳入评价体系。从宏观层面看,作为促进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工作发展的行为主体———艺术学院,更要主动探索艺术学科研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机制,探索如何让艺术学科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艺术学科研如何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文化产业在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作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美化社会生活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令科研的投入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2.中层的着力点:积极与兄弟学院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寻求知识新积累点如前所述,多科性大学中的艺术学学科在科研上的不足,更多是在与学校内其他学科进行横向比较中得出的。不可忽视的是,很多学校的艺术学学科都对这种比较持消极甚至抵触的态度,认为这是忽视艺术学特性的行为举动。但是艺术学科既然走出美术院校和艺术院校,来到多科性大学中,在一个平等平台上同场竞技就是必然的。“艺术学科尽管本身存在种种可能的‘特殊性’,但除其之外的各学科,也都有着各自的‘独立态度’,而严谨的‘评价’及‘标准’,却又非是要求过分凸显‘独立性’而放弃‘公共目标’,否则人群的知识产出,将永难有基本公平、可靠的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和评断。”所以,如果转换思维模式,将巨大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跨学科视角审视当前艺术学科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问题都是由于缺少前期理论研究铺垫,各路研究人员在互不通气,又不掌握正确方法的前提下进行低水平重复研究造成的,特别是不能与多科性大学中其他专业联手协作攻关,研究方向不明确、特色不突出造成的。事实上,所有新知识都阐发于学科边缘。这一事实在艺术学与科技、经济、管理日渐融合的时代更为突出。如果能够突出院际联合,鼓励不同学科间改变以往互不通气、闷头做科研、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从交叉/综合领域申报高级别项目应当是一条越走越广的科研道路。就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郑曙旸指出的:“核心问题,就是实现最大限度的学科交叉。学科交叉的背景在于清华拥有的资源,甚至连国外的学校都看到这个资源,我们现在只是没有突破。”3.基层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艺术学教师科研主动性,组建科研团队艺术学专业教师是艺术学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各种措施的着力点。艺术学科研工作具有所有科研工作的共性,但与自然科学相比又有显著不同。比如对设备依赖程度更低,虽然近年来数字媒体等领域科研工作对数字化工作站等昂贵设备需求较大,但总体而言,艺术学科研对设备的要求仍然相对较少,这一特征体现的还是非常明显。所以,要提升艺术学科研工作水平,关键是做好人的工作。因为“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这个角度上说,相较于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的系、教研室层级,二级学院有充足条件,调动多方面资源提升学院科研水平。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相比,学院的院长或科研副院长大多是艺术专业出身,对艺术学科研工作的本质规律有更深的认识,对所在单位教师的能力、兴趣、潜质有更准确的认识。所以学院如果能够在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在科研管理上投入更多精力,就有可能对艺术学科教师进行更具个性化的科研能力辅导与科研方法训练,对有潜力的科研项目进行早期培育,对有合作倾向的院内外教师群体进行科研团队的培养,协调专业、年龄、专业技术职务等因素配置团队成员,使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优势互补,发挥出最大潜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有必要以二级学院为基础,客观评估自身科研状况,从理论、应用不同方面着手,进一步考虑科研工作良性发展策略。有志于提升校内艺术学科研水平的学校,也应当赋予学院更大的权力和自由度。同时,对于艺术学院主管科研工作的院长或副院长人选,应当更为重视科研能力与协调组织能力。只有学院层级能够准确判断形势,积极根据学校统一部署,结合兄弟学院优势推进艺术学科研工作,才能有效扭转对多科性大学内艺术学科研水平能力有限评价的偏见,使艺术学科能够从兄弟学科中汲取先进科研精神和方法,遵循更加科学的艺术学科研究与发展规律,构建更加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从而推动艺术学科研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高校艺术专业科研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6).

[2]张健.科研发力,学科提升———谈艺术院校科研管理对学科建设的作用[J].艺术研究,2014(11).

[3]郑曙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型定位[J].装饰,2010(6).

[4]曹雨平.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N]光明日报,2016-6-26.

[5]连冕.国际艺术学科科研创作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求知导刊,2014(6).

[6]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研究状况及“十二五”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三)[J].艺术百家,2011(1).

[7]高建群,胡新宇,刘晓艳,等.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J].学报编辑论丛,2013(10).

[8]马丽.清华美院简介[EB/OL](2013-10-09).http:blog.sina.com.cn/s/blog-7779138b0101f8hx.html.

[9]华梅,刘一品.天津市属高校艺术学专业科研现状、形成原因及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