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实践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3:58:15

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范文篇1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而实践学分,则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从事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智力成果或参加科技竞赛取得优秀成绩,经学校实践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在具体的实践学分管理中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对实践学分的理解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对“实践学分”的命名也有所不同。例如,黑龙江大学将这种学分管理模式称为“三创学分”,大连理工大学则是“奖励学分”这一提法,中山大学等三所院校使用了“科研学分”这一提法,沈阳师范大学等大学则根据自己师范院校的特殊情况将这一管理模式称为“创新学分”,除了以上四种提法之外还有“项目学分”“研究学分”等不同的提法。笔者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学分制管理中的特点认为“实践学分”这一提法更合适高等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

二、时代背景

高等院校实行艺术实践学分管理是有其自身的时代背景的。众所周知,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在高等艺术院校中设立实践学分,正是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们在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多元化人才进程中的探索结果的不断深化与完善,是高校艺术院校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的一种有益探索。

三、理论依据

1.“教学做合一”思想

早在上个世纪初,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已经提出了“教学和一”思想。他认为教育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要在“做”上来进行的,“死读书”和“填鸭式”教学都是不可取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教”“学”“做”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在在“做”这个实践过程中。这应是实践学分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管理理论中的最初萌芽。

2.艺术类人才的特殊性

高等艺术院校与其他工科院校与理科院校不同,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教学科研与创作是紧密相连的,教学的过程与实践的过程是相互贯穿的。除基础课之外,本科生在本科教学阶段所学都要表现的东西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因素,这种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知识习得模式区别于一般文理科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同样也是艺术创作的规律。

四、艺术实践的市场价值

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文化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相应的各项文化产业也进入新一轮的蓬勃发展阶段,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化市场业日益繁荣。因此,对艺术创作者的需求也就不断扩大,市场的发展、消费者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应的对各种文化产品的要求也就不断地提高,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刚刚毕业就要投入到这种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而刚刚毕业的学生显然对这一竞争还是一脸茫然。面对这种情况,艺术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来帮助学生们完成课堂学习与进入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可以让毕业生更早地了解到自己将要面临的竞争与挑战,为整个文化艺术市场培养更高质量、更有适应能力和更符合21世纪需求的人才。

五、艺术实践的教学价值

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实行实践学分管理还具有一定的管理价值。实践学分管理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延伸,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社会检验。艺术是一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当前在课堂所学的知识等到四年毕业之后就已经落伍,而实践学分这一管理模式不但可以随时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见所闻联系起来,寻找自己的不足以及课堂教学的缺陷,通过学生的积极反馈,教师们也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课程计划以及授课内容。学生在实践学分的获得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探索并发现或自己去创造艺术规律。

六、艺术实践学分的类型

艺术实践学分主要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

1.科研学分

科研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研究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著作或论文、研究成果获奖所获得的相应学分。

2.技能学分

技能学分是指参加相应学科的各种级别的专业竞赛获所获得的相应学分以及跟专业相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所获得的学分。

3.实践学分

实践学分是指参加各类社会文化科技实践活动(包括公益艺术创作、公益艺术表演、文艺下乡),取得优秀成绩、受到表彰而获得的相应学分。

七、艺术实践学分的功能

1.艺术实践学分的实施有利于在校生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参与到实践学分的获得过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学生们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的社会实践当中,并且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能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艺术实践学分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而创新的最大源头就是不断地参与到具体的实践竞争当中。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开展艺术实践学分活动,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目的就是要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创新实践的育人功能。

八、艺术实践学分在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艺术实践范文篇2

关键词:师范艺术教育艺术实践艺术素质

目前,师范类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就专业教育目的而言,或反对过多的专业教育,或反对过多的职业教育。其讨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师范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程度的作用上。前1种观点认为,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技术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活动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含义,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美术技术为目的。因而,艺术教师的培训,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而持后1种观点的人则提出,艺术学科的教育如果没有技术的含量,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尤其在中学的课程中,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教师不仅难以向学生提供优秀的示范作品,技术水平的低下也必然导致低水平艺术的教育。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1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1。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1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3个方面展开: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1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

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1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1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1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1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1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1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艺术的学生所以从绘画学起,不仅是为学习绘画的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在艺术行为中,图像的表达和体认,实际上是对事物的1个“看”法或认识,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1个实践。只有通过探索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现存的师范艺术教育,其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否具有艺术行为的含义也是值得质疑的。艺术的行为目的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活的实践,艺术家的体认和观看,是以视觉形式“体验”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因此,绘画创造的真正价值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1个观看的方式,而不是1般人认为的那样,仅是发现美的形象感受。

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的忽视,表明了我们对艺术含义的曲解。我们对艺术这个词义的狭隘的认识,分裂了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忽视了人的思维、体验、认知都来自于作为同时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纯粹来自于对象的映照,认识的世界是在认识者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艺术的创造不在于新的现象、美的式样的发现,而在于建立新的视觉思维的角度和视觉体验的方式。这是1个不容忽视的,在“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起点。因为它能促进我们用体验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艺术的表达和体验中,视觉发现的效应取决于“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过视觉的塑造、发现,这个观看的可变性、多样性使我们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人的体验的要求上,成功地运用这种功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也是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正在这个“视觉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想象本身是1种思维的功能,观察则是认识的过程,解释和意义是观察的1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碍,也可以培育人的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就艺术对人的意义上说,都是1样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师范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员,不仅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首先是1个接受普通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1点上,和所有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1样,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相同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师范性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因为师范的职业教育目的而因噎废食,用1种简化的艺术教育来替代教育中艺术对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识会导致1个危险的结果——它必然把艺术对于人的意义歪曲为某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审美的概念,引领到仅对现实表象的“美”的发现上,将艺术的教育引申为仅就“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学生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的这些偏见,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与艺术素质教育有根本性的偏离,即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讲,也会因为这1偏见背离人对艺术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师范类的艺术教育,应该由两个内容组成(冒号):首先是针对人的艺术教育;其次是针对美术专业的技术教育。作为接受普通教育的学员,师范生所受的艺术的专业教育首先必须是1个完整的艺术教育,而不仅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就培养艺术教师来说,具备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1良好的素质,不是仅理论教育所能给予的,它同时还必须通过艺术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艺术价值的领悟。否则,作为艺术教师,在他进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就无法保证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并在这1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不难设想,如果1个师范生自身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艺术体验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对于人的价值?

尽管在师范的艺术教育中,由于目前的制度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的确难以解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的教育目的,无论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训或是普及教育中的素质培养,艺术素质作为人的基本要求都是1致的,都是作为进入社会的能力准备的。艺术教育应该也必须和人的生存价值结合起来,以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艺术实践范文篇3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融合;实践教学

新媒体艺术是多种技艺的综合体,是将人类的艺术创意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在信息化的影响下,新媒体艺术的迅速发展,已不再是艺术家们的专属,也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一、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新媒体艺术主要表现出多种特征,如多媒体性、虚拟性、融合性、交互性、大众性等,在表现时往往应用多个方面的内容形式,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结合新媒体特征进行艺术创作,以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发展[1]。(一)新媒体艺术的实现和表达以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平台。新媒体艺术在表现时需要自然、人文、科学、美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除此之外,还需要数字网络技术的加持,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最终制作出在网络上的图形、动画、视频等艺术表达方式。新媒体艺术不仅突破了传统艺术单一表现形式的限制,还从不同的角度对艺术作品做出分析,将多种跨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合理利用,将新媒体技能融合,以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平台,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这不再局限于表现形式上,让人们更多地关注艺术作品的内涵,向人们展示更加大众化的艺术作品,扩展了艺术作品的创作空间。(二)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和展示结合多元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传统媒体艺术与新媒体艺术最大的不同是平台。传统媒体的平台单一,表现形式有限,创作空间受到一定的局限;而新媒体艺术是利用数字媒体表现艺术,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拟性的表达,新媒体艺术家可以将现实世界和头脑想象出的事物做数字化处理,最终创作出新的虚拟世界[2]。新媒体艺术是多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依靠数字媒体平台,将音乐、绘画、动画、特效等艺术融入新媒体艺术中,展现更多的艺术形式,使艺术作品的呈现更具多样化,更好地诠释作者内心想法,使观众和作者达到共鸣。(三)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开阔了视野和艺术认知。新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媒体艺术的展示方式,艺术作品不仅仅能被“看”,还可以被“听”“摸”,人们不但能够用视觉欣赏艺术作品,还可以用其他感官去感知,艺术作品不再是一张画,一个物体这么单一,还有音效跟着一起律动,用触摸的方式与之互动,这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形式,拓宽了人们的艺术视野,对艺术的认知也进一步加深。各种艺术都可以用其他方式去表现,例如摄影作品,添加动态效果,制作成有动效的展示方式,在创作过程中能更加自动化、数字化地进行艺术创作,突破了传统艺术创作方式和展示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爱新媒体艺术,拍电影已经不是电影导演和他的团队的专属,普通人也可以用简单的设备拍摄短视频,摆脱专业方面的限制,用简单软件剪辑视频,制作微电影。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提高了大众的艺术领悟能力,开拓了大众的艺术视野和认知,让更多民众能够参与到新媒体艺术创作的队伍中,使之全民化。

二、构建新媒体艺术课程体系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开设数字媒体、数字艺术、动画等专业,其中与新媒体艺术相关的课程正逐渐增加,然而,从新媒体艺术的角度出发,专业课程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教学还处于落后的境地,需要重新构建整体课程体系。(一)依靠科技手段,完善实训室建设。新媒体艺术与装置艺术、工艺品艺术、大地艺术不同,它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数字化、交互性、3D、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教学内容相互结合。它对实训室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仅是实训室的基础建设上,还应建立新媒体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当前,新型实训工作室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新型实训工作室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丰富,并加强在教学实用性和实践针对性两方面的实训内容。实践教学是开放式教学形式与结构,应以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以行业精英、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整合各学科方向的师资团队,融合并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实践、科研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体系。在此工程中,一个现代化、科学化、合理化的实训基地尤为重要。第二,工作室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是自上而下建立的,应该具有规范化、合理化的教学实践模式和组织管理构架。首先,新媒体艺术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应该有明确发展和规划目标。其次,实训室应该在专业教学工作中发挥实质性、成效性、检验性的作用。最后,工作室负责明确专业研究方向,组织教学、实施课题研究以及对外合作等实践内容。实训工作室应具备开放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在不断促进整体专业学科发展的同时,能够兼容并蓄不断完善自身。工作室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应由工作室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其实践教学形式也由各工作室自行组织实施。(二)注重技能培养,强化软件和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各种新视频、音频编辑软件不断更新换代;各种依赖新媒体技术的新专业领域不断涌现,作为旨在培养满足社会职业需求人才的高职院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高职院校艺术实践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设计类实践项目外,更应该针对目前行业现状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补充完善实践教学构架,更新实践教学的硬件设备,发掘引进实践教学人才,成为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三)强调新媒体技术和艺术创新的统一一件优秀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它的产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软、硬件的参与:首先,创作者本身应具备一定艺术审美能力、相应艺术设计的专业技能;其次创作者应该具备一定数字媒体应用及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性知识;第三,创作者还应对当前大众审美、商业艺术普遍价值观、宣传、流通手段及渠道有相应了解。对创作者而言,在作品创作时依然要对对象进行感性和理性的主观理解或进行艺术再加工。作为特殊形态的新媒体艺术不同于单纯的技术作品和纯粹的艺术作品,它在具有这二者的基本属性之上,将二者结合,强调艺术的同时,不否认技术的作用,新媒体艺术就是要把两者有机融合而不是互相独立或碰撞,是技术中的艺术,也是艺术中的技术。

三、新媒体技术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的表现

(一)对新媒体的认知和运用。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为设计师首先应注重设计方面的艺术表达。新媒体艺术作品属于视觉传达范畴,关于作品外在形象、审美情感及商业价值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显得尤为突出,而作者应对这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创新及改善。其实,观赏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并不是简单地用“看”或“听”等生理感官来获取作品浅层次的信息,他们更愿意通过对作品深层次的思考来寻求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同,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喜悦、悲伤、愤慨等情绪的释放。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即使在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新媒体设计领域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专业人才缺失或专业知识、能力不健全、传统艺术及审美理念的制约、设计创意和数字技术融合出现瓶颈等,这都需要艺术工作者好好反思并加以消化、理解,不断提高专业素养,采取必要措施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及效果[3]。(二)培养学生对交互的体验和表达。新媒体艺术说道:底依然属于艺术设计范畴,不管具有怎样的时代特性或技术特性,它所创作的作品依然需要观赏者“去看”“去听”“去感受”。所以,数字媒体本身就存在交互性,和传统艺术相比,不同的是产生交互的途径或渠道。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先是对作品的图像、文字、声音等具象信息进行数字处理,既可以将原始数据长期、保真、方便的保存;又能使现实图像文字转变为数字化存在,为广泛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比如,我们通过建立“数字课堂”,将原本在三维空间展示的设计、雕塑等艺术作品展现在网络和计算机建立起来的虚拟多维空间中,观赏者可通过计算机操作或虚拟现实在虚拟空间内欣赏,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人机对话。观者的一举一动会包括其视觉的停留点、停留时间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记录得以保存,计算机通过统计、综合、分析,得出数据,最终艺术家根据数据反馈来判定受众对作品的喜好程度。这是新媒体技术对艺术品展示在交互功能方面的贡献。(三)强调动态元素的运用。成功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往往需要具备外在技术和内在精神两种属性,这也导致其展示方式也处于这两种形态之间。它们在类似矛盾性的关系中形成、发展、完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两者的融合绝不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拼凑,而是作为构成元素的相互补充融合在作品之中。这种现代化数字技术的使用为传统艺术提供了在外在表象和内在精神展示的全新的平台;为艺术作品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使得艺术在形式、性质、创作理念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职院校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方案,应该紧紧抓住这种变化。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编辑软件不断更新换代;各种艺术思潮、设计流派层出不穷,高职院校作为专业人才输出的起始点,应该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加强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引入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关注市场动向,持续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训室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真正做到与社会接轨。

参考文献:

[1]尹章池.新媒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张燕翎.新媒体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艺术实践范文篇4

【关键词】美育;大学生;审美

一、美育艺术实践的内涵

“高校美育即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通过加强个体对各种自然美的感受、艺术美的鉴赏和社会生活美的实践,提高人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心态、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①“审美实践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感性发展,实现审美情感教育,从而促进完整人格的形成。”②高校大学生课外审美艺术实践包括审美体验和审美艺术创造两个环节,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及感性能力,即感觉、知觉、情感、想象能力的提升,综合体现为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大学生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审美体验分析

高校大学生课外艺术实践审美体验体现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产生强烈的体验感,获得一种极大的审美享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文化的审美构建。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蕴含于校园文化之中,其中包括校园生态环境构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美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可以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对大学生“以美成人”的人格信念养成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激发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如今,更加提倡一种“体验式”的校园精神文化,即通过课外艺术实践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文化精神融合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从而让大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养成健康人格。从具体实践层面来看,比如校园自然景观、建筑的规划和布置,校园文学艺术讲座、社团艺术实践、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的主办都应该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大学生的审美体验,获得具有美感的精神享受。第二,新媒体网络平台下审美体验的渗透。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美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平台,一批具有美育艺术特色的“慕课”等精品课程、国家一流课程也不断成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发展平台。比如大学慕课课程《品味戏剧》《莎士比亚戏剧赏析》《戏剧艺术概论》《音乐鉴赏》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戏剧美学知识、艺术理论知识得到了丰富,对不同艺术美有了更多的审美体验和认知。一部部优秀的戏剧作品、一曲曲经典的民族歌剧选段让大学生感受到艺术美,传统艺术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以鲜明的形象滋养大学生的内心,全面丰富和拓展大学生的审美体验。第三,不同形式美的艺术体验。大学生课外艺术实践的审美体验有多种形式,正所谓世界上有许多美的事情,但需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大学生在美育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更好地对审美对象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体验、感受,从而获得一定的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比如自然美的审美体验,大自然有着天然的特性,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河流可以让我们深入大自然的美好空间中,让我们的精神得到净化,思维得到开阔,通过自然美的审美体验可以感知和学习每一处自然景观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静态特征等知识,这样智慧能得到充实,性情能得到陶冶,身心也能获得愉悦。再比如艺术美的体验,艺术美是不同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结合审美理想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美,它以“形象性”、“感性”、“典型性”的特色让我们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美有了更多的审美体验。“戏剧艺术美”可以通过戏剧讲座、课程中对艺术作品的画面、光线、音乐、情节等进行讲述而获得,结合不同剧作家的作品提升审美能力。“音乐艺术美”尤为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在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流派风格进行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高超的表演艺术获得审美享受,在语言美、声音美的艺术形式中感受中西方音乐的表达风格和样式,提升审美能力。

三、高校大学生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审美创造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途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理论学习,二是艺术实践活动”。首先,艺术及表演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表演及美学原理和知识,包括美的特征、美的内容和形式美及美感的特征、形态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审美积淀后,大学生就会萌发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愿望。“审美理想是人们创造美的蓝图,构成美的心理动力。”③在审美理想的指引下,大学生在内心中确立审美愿望,以此激励自己进一步进行审美创造。其次,戏剧表演的训练。高校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中可以推广戏剧表演课。大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烈,通过校园社团、课外活动对经典戏剧比如话剧、歌剧、音乐剧的片段进行排练和表演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完善人格素养。大学生为了塑造好戏剧角色,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课下会查找戏剧资料、体验生活、揣摩戏剧人物角色,通过这样的表演实践训练,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加深了,审美创造性也就大大地增强了。最后,鼓励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创造。艺术审美创造可以说是审美实践的高级阶段,包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感受、感知与体验,是高层次的审美实践。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可以在音乐剧、舞蹈、歌剧表演和影视制作等方面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根据自身的审美趣味和能力进行,可以是文字创作如戏剧剧本写作,也可以是表演创作如歌舞剧表演等。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可以加深审美体验,提升审美修养,为下一次的审美创造奠定基础。

四、关于大学生艺术审美实践的相关建议

第一,艺术美的审美实践。“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艺术作品的欣赏,就好像杜甫的两句诗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艺术欣赏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素质,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愉悦。”④高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通过“高雅活动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的举办,学生可以直观地欣赏到艺术家的高水平表演,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艺术审美鉴赏力。比如由著名锡剧王子周东亮领衔主演的江苏锡剧大戏《大风歌》在高校巡演,让传统锡剧戏曲文化走进大学校园,让当代大学生对传统锡剧有充分的了解,增长知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认知;教师带领高校学生社团走进社区进行慰问表演,一方面发挥大学生的艺术特长,通过自编、自导作品进行舞台展示,提升审美创造力,另一方面让高校美育艺术活动更加多元化、丰富化,使得高校美育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和优化。第二,社会美的审美实践。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无处不蕴藏着美,社会美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的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美即社会实践的美和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美。”⑤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采用走向社会、走进社区等形式开展“文艺扶贫”等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艺术才能,将自身的艺术特长、文化知识、创新能力充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创造性的劳动美。“在这种劳动中,人把自身的聪明才智、人格力量投射到对象上,使之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人的生命价值的象征,当人对这一劳动成果进行观照时,除了因物质的满足而获得愉悦外,更重要的是,由于从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而产生自豪感和愉悦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⑥大学生在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中锻炼了才智,提升了审美思想品质,通过自身的劳动成果换来了审美期待和愿望的满足,这种实践行为充满美感,让自身的思想和行动达成“知、行”的统一,体现社会的进步美。第三,大学生自身美的强化。大学生的自身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大学社团可以开展与社会礼仪、服饰相关的审美活动。比如“体育舞蹈社团”可以让大学生有更好的身体形态,“社会礼仪社团”可以教大学生在穿着等社交礼仪方面如何展示身体美,这些实践活动对强化大学生的外在美有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内在美则比较丰富,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灵美、道德美、情操美、品质美进行有效的培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举办“戏剧展演(片段)”比赛,让每一个大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感;又比如通过中外优秀电影及传统戏曲文化等相关讲座的举办,让大学生在这些“隐性课程”的学习参与中提升知识修养,这样对自身的性格及思想道德情操等“内在美”的强化会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峥,周奕含.高校美育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

艺术实践范文篇5

一、提高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舞台艺术实践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实践出真知”,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可以把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强化,把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另外,通过实践,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

二、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艺术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大众面前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在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上,学生一定会全身心准备,倾情演绎,这就会引导学生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表演机会的增加、登台次数的增多,可以让学生因此而克服由于表演时的心理紧张,提高演出质量,增强表演信心。另外,通过作品的反复排练,使学生对作品的风格、情感都有更深的理解,由此可以更好地、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因此,可以说,艺术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表演水平和表演能力。

三、增强艺术表现力

艺术实践是艺术表现力提高最有效的途径,学生从接触作品,排练作品直到诠释作品,其实都是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学习。艺术实践其实是在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能力,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情感更准确地把握和分析。

四、艺术实践唤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艺术实践是一个对作品二度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进行作品再创造,激发创作热情。表演本身就是二度创作。学生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成功表演更会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表演欲、学习欲。一旦作品获得好评,他们不仅体会到创作的幸福感,认识到创作艺术的魅力,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些创作方面的积极因素能够激发学生对创作的热情,从而产生其学习的动力。

五、艺术实践促进教学的发展

学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因此,实践活动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联。实践是发展的镜子,没有这面镜子艺术将进入“死角”。只有打开艺术实践的大门,形成互动互补的新型课程体系,才能推动和促进艺术教学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六、学生的社会组织能力在实践环节得到锻炼

艺术教育不仅仅要以教学来实现教书育人的价值,完成教育任务,还需要不断地将艺术推向社会。通过组织活动来活跃文化氛围、弘扬社会正气、宣传时代精神,发挥其审美与教育的功能。而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完全要依靠学生自发组织,从而使其组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七、艺术实践是展现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平台

艺术实践范文篇6

关键词:钢琴演奏;舞台表演;表演艺术;创新精神

创新是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的灵魂。演奏者在舞台表演中,若是思维被禁锢了,则很难演绎出灵活的钢琴艺术。因此,钢琴演奏者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让自己的艺术思维随时都处于一种活跃化的状态。在舞台表演中,钢琴演奏者的表演艺术实践能力也会影响其演奏效果,要求钢琴演奏者立足于实践,发挥创新精神,切实改进当下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问题,努力挖掘钢琴演奏者的钢琴艺术表现潜能,是钢琴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创新提出的背景

当今,在钢琴演奏的舞台上,钢琴舞台表演艺术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国际艺术舞台上,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倍受世界关注。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已经发展到对于任何一场成功的音乐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音乐文化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听众的审美取向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其聆听音乐的心理与艺术境界也难免地会出现变化。因此,对于钢琴演奏而言,若是钢琴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缺乏创新,则很难适应当前人们在音乐欣赏方面的审美观念变化。在任何一个艺术领域,如果没能冲破传统束缚,树立起创新意识,则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进步。同样,对于音乐文化——钢琴舞台表演艺术来说,其传承和发展也要融入新的元素,才能向前推进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当前音乐艺术创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也就意味着钢琴这一音乐形式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的创新必须向前迈出步伐,突破物质利益对钢琴演奏者的影响,让钢琴演奏者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可以得到释放,甚至得到一定的增强。尤其是钢琴演奏者舞台表演艺术方面的欣赏标准也有了变化,这些问题都体现了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二、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舞台表演实际上就是表演者在舞台上演奏的每个招式,表演者的真实情感体验与平时的实践积累存在紧密的联系。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他们在舞台上的演奏艺术效果会反映其实际的表演艺术实践能力水平。而当前,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有些钢琴演奏者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舞台表演实践的机会。有些钢琴音乐家虽然在平时的演奏中有很好的演奏效果,但是在舞台上却容易出现忘谱或者演奏出错的问题,影响了钢琴演奏的效果。钢琴音乐家若是缺乏舞台表演的表演艺术实践经验,则会影响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钢琴演奏的舞台表演中,通常都是伴奏或者独奏这样的形式,缺乏多种表演形式的舞台演奏经验,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钢琴表演艺术意识,也就难以全面地培养钢琴音乐演奏者的实践能力,也就更难培养他们在这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并不符合新时期舞台表演被提出的新要求。由此可见,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影响钢琴演奏者表演艺术水平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要探索出可以克服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的创新策略

(一)抓住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进行艺术交流。钢琴的表演成果需要在舞台上完成,而要保证这一表演成果,就需要我们加强舞台表演实践的优化,尽可能地在多种舞台上施展钢琴表演的才华。而这一举措可以营造良好的钢琴表演氛围,在这个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为钢琴的表演者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并且为其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充足的舞台表演机会下锻炼自己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能力。例如音乐会、文艺晚会、社会演出以及比赛等等都可以成为增强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的重要机会。丰富的钢琴舞台表演实践活动,可以让钢琴表演者更好地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充分的知识运用与表演艺术实践过程中,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强化表演者之间的艺术交流。(二)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形式积累实践经验。在钢琴演奏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方面,演奏者的实践经验需要依靠演奏者自身在长期实践锻炼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甚至要从一次次的表演成果中获得,包括成功和失败的表演结果。而除了不断地抓住演出实践机会来积累经验,我们也应该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形式来积累实践经验。钢琴演奏的形式可以包括独奏、重奏与伴奏,首先,独奏是钢琴表演的一个基础形式,常被运用在钢琴表演中。而且钢琴的独立演奏现象比较普遍,还具有很好的音响效果。其次,伴奏也是比较重要的演奏形式,一般表现为器乐伴奏与声音伴奏。而器乐伴奏可包括西洋器乐伴奏、民乐器乐伴奏,这也是锻炼钢琴演奏者舞台表演艺术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些依旧显得单调的实践形式已经难以提高钢琴演奏者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能力,我们应该注重将重奏实践形式也引入进来。钢琴重奏是非常重要的现代钢琴演奏内容,其室内乐的重奏具有不同的声部与声音,而在重奏的实践训练过程中,钢琴演奏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语言,甚至提高自身音乐表现力的深度。因此,钢琴演奏者应该融合独奏、伴奏和重奏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内容,进而提高其舞台表演艺术实践能力。(三)减轻钢琴舞台表演的技术负担和心理负担。一方面,在钢琴演奏者的舞台表演过程中,有一些演奏者缺乏演奏信心,也容易影响其在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实践效果。针对这个方面,我们应该注重解决钢琴演奏技术的负担,这有利于增强钢琴演奏者的演奏信心。为此,钢琴演奏者要对自己在舞台上演奏的钢琴作品进行充分的准备,比如对钢琴作品的细节进行合适的处理,坚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钢琴演奏者要注重克服任何技术难点,对钢琴的舞台演奏技术进行良好的驾驭,减轻或消除技术负担,让钢琴演奏者在舞台表演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信心,提高演奏者的舞台表演艺术效果。另一方面,钢琴演奏者在舞台表演中很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紧张感,若是这一紧张感过度了,则会影响演奏效果,只有保持适度的心理紧张感,才可以让演奏者产生一定的心理防线,使其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演奏者的钢琴作品表现力。而在长期的心理调控实践过程中,钢琴演奏者会慢慢驾驭这种心理问题,并且在驾驭的基础上,将其引导为正面积极的因素。这显然有利于提高钢琴演奏者的舞台表演心理素养,保障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效果。因此,在平时的钢琴演奏实践训练中,钢琴演奏者可以尝试想象自己就身处在舞台上,通过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来让演奏者减轻紧张情绪,学会自主地疏导紧张心理。(四)通过提升钢琴作品理解能力增强表演实践。我们应该加强对钢琴作品的全面理解,而钢琴演奏者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其表现欲望会比较强烈。我们要提高钢琴演奏者的舞台表演艺术,则不能忽视钢琴演奏者的舞台表演艺术表现欲望。这一表现欲望会让钢琴演奏者展现出更自信的一面,有利于提高钢琴演奏者的舞台表演艺术效果。在这个方面,钢琴演奏者可以从艺术、思想和情绪等多个方面对钢琴作品进行解读,并且在解读的过程中启发自己的艺术联想,激发自己的表现意欲,让钢琴表演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同时也体现出更强的说服力。就比如在肖邦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在表演左手连续八度这一音乐片段时,不能将注意力放在弹琴的速度方面,而是要注重融入自己解读作品时的感悟,例如波兰骑兵队的奔驰效果要表现出来,让聆听者可以感受到波兰骑兵队正在凝聚力量,准备击毁敌人。在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的钢琴演奏中,可以反映钢琴舞台表演艺术效果和表演实践水平。(五)发挥作品的本真性提高舞台表演艺术实践能力。在音乐表演实践方面,音乐作品的本真性就是指当演奏者在演奏某一作品时,需要遵循和按照音乐作品的本来面目进行表演。也就是钢琴在舞台上的表演要保持原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考虑二度创作的这一问题。而且一直以来遵循音乐作品的本真性来进行演奏,是很多表演者都在追求的一个目标。因此,钢琴演奏者要提高自身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能力,则应该适当地发挥作品的本真性。比如戴源在《鼓琴八则》里面就明确指出表演者要揣摩作品的真正意义,在表演中要将其本来面目展现出来。此外,在音乐的本真性演奏方面,我们还需要注重文化身份认同的这一问题。在中国钢琴作品中,若是表演者的音乐表述缺乏文化认同感,则很难很好地表达中国钢琴作品的意蕴,也很难做到中国钢琴作品的本真演奏,对钢琴演奏者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四、结语

钢琴演奏者要追求完美的舞台表演艺术效果,就需要具备良好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能力。这一方面涵括了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技术负担和心理负担的应对、钢琴作品的解读、钢琴作品的本真演奏等等内容。对于钢琴演奏专业教学来说,必须要求钢琴演奏者将创新意识放在第一位,敢于对所谓规范而陈旧的演奏形式和套路进行改革和创新,敢于突破演奏过程中的旧套路。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这一钢琴演奏舞台表演艺术实践能力,让钢琴演奏者在舞台上发挥出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感染观众的情绪,保证钢琴演奏舞台表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惠秋.谈高校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相互关系[J].艺海,2014,03.

艺术实践范文篇7

一、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教学概述

所谓的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教学通常分为实习教学及社会实践教学两种,这两种教学模式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同时出发,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满足时展得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艺术实习实践教学是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社会形势的重要内容,是当前高校等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通过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首先,在实习实践开始之前,教师应充分动员学生进行考察,并要求学生对实习实践结果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PPT展示。其次,在实习实践过程之中,教师应该保持对学生的纪律考察,保证学生能够按照社会或企业的要求进行有规则和纪律的考察,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同时,在考察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够保证问题的及时解决。最后,在实习实践结束之后,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形成体系化的知识系统,并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总之,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实习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应该重视学生知识在实习实践中的积累。

二、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方法

1.明确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教学的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专业性特别强的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作品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和反应,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其来源于现实,同时也会高于现实。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实践技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教学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健全的教学体系下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丰富专业技能。因此,应该进一步明确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教学的意义,打破传统的单靠课堂教学的模式,促使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

2.建立科学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在艺术设计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型,即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种课程从不同的程度对学生进行了多维度的培养,保证了学生能在坚实的专业基础的背景下完成专业领域的学习。因此,在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时应该坚持与时俱进,通过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保证教学模式能够系统化,并建立起相应的配套课程和设施,保证课程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也通过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

3.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师资队伍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教师的水平决定了课堂质量。首先,教师的素养是保证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的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推进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而恶劣的师生关系则会使学生厌恶课堂,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应该关注教师素质建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引导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前提。教师能够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实习实践,从而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再次,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决定学生实习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是促进教学内容更新换代的决定性因素。通过教师有目的的重视实习实践教学,能够提升师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保证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最后,教师能够通过言传声教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艺术设计实习实践过程中,优质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开拓创新,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4.健全工作室制教学方式

工作室制教学方式是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形成的,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能够促进教育向社会实践的完美转变。通过艺术设计实习实践工作室,能够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指导。同时,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促进整体发展进程。不仅如此,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方式,能够吸引企业对相关教学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工作室设备等,保证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从而为学生创造更为方便、快捷的学习环境。

5.创造良好的社会实习环境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用型较强的专业,需要时刻把握时展动向,不断进行专业知识的调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良好社会实习环境的创建,加强同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在共赢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企业稳定的人才来源。

6.重视实践项目的建设

在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成果的检验,完善实践项目建设。常见的检验方式有:展演、竞赛等。通过这些检验方式,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师对学生实习实践进程的掌控,深化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认知,实现督促和指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后期的总结之中,深化对实践项目的认识,促进学生对后期发展得规划,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契机。

三、结论

艺术实践范文篇8

关键词:实践;服装设计;艺术活动;进步与创新;设计应用

一、实践观及其意义

历史是现实的生命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一切东西的获得,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宗教、艺术、道德等)的产生都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它们都在绝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根植于物质生活土壤。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但只承认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还不够,因为实践还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意识支配下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所以,我们既要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也要从实践主体方面去理解和把握,重视主体的能动作用,通过主体能动的反映和活动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二、实践观与艺术活动的关系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很多种其他的形式,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科学技术以及艺术活动等都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其中艺术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艺术活动中的实践。艺术活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艺术活动作为人类的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它的反映对象在本质上是不依赖于艺术家的意识感觉而存在的,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它的唯一源泉,在此我们必须坚持生活实践第一性、艺术第二性的立场。从总体上讲,艺术设计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体验活动、构思活动和传达活动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当中,都少不了艺术家的实践。在体验活动阶段,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社会生活观察体验、亲身实践,就无法获取最准确、真实的资料,也就无法创作出惊人作品。以俄国的著名画家列宾为例,如果列宾没有对劳苦大众真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就不可能创作出传世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构思活动阶段,要求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会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这一过程当中也包含了艺术家复杂的实践活动,因为人的思想构思活动同样也属于实践活动,而且在构思阶段当中,人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一个阶段——传达活动。传达活动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设计创作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设计作品和艺术形象。这种传达需要的物质材料,需要的技巧,需要融入的生命和心灵等,都需要艺术家在实践中去实现,从而完成从构思到艺术作品的蜕变,发挥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特有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实践是我们进行艺术设计创作的基础和最基本的条件,脱离了这些基本条件,设计出来的作品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艺术设计应有的魅力,更无法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二)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在我们人类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一再地注意到了实践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忽略在艺术活动中作为创作主体的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创作者的主体能动性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而将我们常人和艺术家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有了主体能动性的存在和发挥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设计作品。艺术活动中的主体是指设计者(艺术家)。设计创作中的主体性发挥是创作主体用全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自觉地发挥能动作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最终创造出带有鲜明主体特征的设计作品的过程。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在艺术创作活动的三个过程中,实践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但一件艺术设计品的独特个性和创新却少不了艺术家在实践活动中主体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实际上,在这三个阶段当中都或多或少地穿插了设计者的想象、思考、情感等主体性的因素。尤其是在艺术设计的构思阶段,设计者的主体性发挥,基于客观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丰富想象和创意也是艺术作品获得赞赏的主要原因。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挥主体性设计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将这个结论与艺术设计活动中的服装设计活动联系起来也是一样的。(三)实践观与服装设计。服装设计作为诸多艺术设计活动中的一个具体种类,也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与艺术表达的统一体。同样,在服装设计当中,设计创作的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设计者要依靠深入服装市场和消费群体考察来获取大量真实的社会素材和资料作为设计的依据。给设计者以无穷的灵感。可以说离开了现存的物质世界,离开了对这些物质的观察和思考,即使设计者有再好的想象力也是徒劳。只有在设计者勇于积极实践考察拥有丰富的设计积淀的前提和基础上进行设计,并最终成形,才能算是服装设计者完成了她的职业使命和责任(如图1)。设计师如果没有对服装市场真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对服装消费者审美倾向的大致把握以及对于整个服装流行趋势的准确预测,就不可能设计出市场需要的服装来,而这一切的取得都要依靠设计者在切身的体验实践中去积累、选择、总结。实践对服装设计者至关重要。服装设计过程中对于素材的积累考察,对于构思的完成以及传达的方式的确定和完善,还有思想倾向、风格的确定等,都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去发掘、去超越,去检验。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活动,尤其是作为一种以审美和外观取胜、注重视觉印象的设计活动,服装的设计构思、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服装设计的创新性源于设计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要重视情感、幻想和想象等主观因素在设计中的能动作用。每一件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总是在反映客观实际、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凝聚着设计者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带有设计者个人的主观色彩与艺术追求,体现出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可以说在服装设计创作中,客观世界和我们在设计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只能作为我们进行设计创作的素材和基础,不能直接构成服装设计作品,就算可以创造出作品,那也一定是平庸的服饰。设计中简单、直观地反映客体,没有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设计的作品便会如没有生命活力的花草枯萎蔫黄,只有加入创新元素才能引人注目(如图2)。对自然界的花草虫鱼、高山流水、历史古迹,文艺领域的绘画雕塑、舞蹈音乐以及民族风情等各个方面的实践体验都可实践调查研究对于服装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的成功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在1947年克里斯汀•迪奥设计出了“新面貌”(NewLook)经典的“A”字型裙震惊并征服了全世界,成为了无可置疑的时装设计大师(如图3)。究其成功的原因,首先是他有对残酷战争以及战争压抑气氛下人们制服化的服装穿着的亲身实践体验,从体验中使得他对战后人们对身体解放和对美丽的追求有了深刻认识。其次,他能够在设计活动中较好地发挥和运用主体能动性,使得他将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其他设计师远远地抛开,也使得他本人和他的设计成为经典。

三、实践观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个真理包含了深刻的内涵:艺术设计创作要从现实中获得生活源泉、取得原型材料不能脱离生活实践的土壤。同时设计作品又要有创新特色,对于服装设计这个审美和实用并重的艺术活动来说尤其如此。服装设计者的设计来源于实际生活,并在不断地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检验,实践作为一条最基本的主线贯穿于服装设计活动的始终。任何客观实际生活形态都不能直接构成服装设计作品,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对客观物质、现实生活机械的、僵化的镜子式反映。只有在服装设计的实践活动中设计主体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特的感受能力,具有变平凡为非凡的设计独创能力,才能引领一群又一群的消费者感受时尚的脉搏,步入美丽的殿堂。正是因为有了人们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探索实践,才能够使我们从原始社会时期动物兽皮遮身蔽体的简陋服装发展到现在魅力四射、变化万千的时尚服装。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这么多丰富多彩、摩登时尚的流行服装和一道道美丽迷人的风景线。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人们对于服装的需要就越迫切。而这种需要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服装基本功能的需求上,更多地是包含了人们情感精神方面的消费要求。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之后,他们不再满足于服装的统一、平庸化,他们要求与众不同,要求独特创新有个人风格的服装。这就更需要服装设计者们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在实践中创新设计、发展设计,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不懈地推陈出新,实现服装业的进一步飞跃。

参考文献:

[1]潘天强.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苏志宏,李杰,等.马克思主义原著及重要文献选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童庆炳.马克思与现代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立新.设计概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艺术实践范文篇9

(一)论文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武汉地铁,作为武汉二十一世纪现代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要具有现代感与前瞻性,同时要有文化品味。要有别于其它城市地铁,塑造武汉地铁的文化,表现武汉文化情结。根据地铁站厅空间的特点和各站的区域特色,在和谐、统一的调子中寻求变化。公共艺术作品要打破传统形式,采取一些新材料和手段,共同丰富视觉效果,确定文化、商业与社区不同的定位,塑造不同的空间环境。叙事性与装饰性,抽象与具体,相映生辉,使地铁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号线和四号线是武汉市两条横贯长江的地铁线,是武汉市迈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历史性步伐,是武汉市近年整体发展的集中展示。工程的质量,进度,现场文明、安全管理都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同时笔者认为地铁公共艺术工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地铁作为现代都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已经成为人活动最频繁的空间之一,地铁公共艺术工程相对于其他工程又有着一些特殊性。通过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收集资料,对多个武汉地铁空间进行对比分析。从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中材料优化与构造方法,与其他工程施工的协调性研究,工程进行中艺术效果的控制,后期维护和安全问题四个方面,探寻地铁公共艺术工程独特的魅力。目前国内外对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的研究较少,多数有关地铁公共艺术文献以探讨公共艺术的设计形式和内容为主。对于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较为系统、详细的专著。

(二)论文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本论文主要从四方面进行研究:(1)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中材料优化与构造方法。(2)与其他工程施工的协调性研究。(3)工程进行中艺术效果的控制。(4)后期维护和安全问题。2、研究方法:(1)现场调查,采集标本和形象资料;通过对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的调查和样本采集,做好基础性工作。(2)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揭示出其中具有典型特征的规律。(3)文献研究和比较归纳研究:在传统工艺技艺的形态中,分析具有鲜明的功能性和地域性。(4)以图形图像和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进行系统分类与描述。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文需理解的理论性概念主要有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和其介入市政工程中的问题两大方面。1、地铁公共艺术工程相关概念的定义地铁公共艺术工程是一种在地铁空间中,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艺术品,地铁公共艺术工程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的特殊工程,但是地铁公共艺术工程从属于整个地铁工程项目中。既有艺术创作的特殊性,又具有工程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地铁公共艺术工程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和艺术性,即地铁公共艺术工程所在的空间产生的对场所公众的开放性又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审美。它对处于此空间当中的所有观众都具有开放性,公众可以与之交流,提出意见和建议。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尹传垠博士说“艺术品从慢生活进入快生活,地铁2号线是第一例。”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不再是停留在画纸上、工作室中、家中,而要在工程的大环境中、在地铁站中进行创作,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既要保证独特的艺术性,又要有工程实施的可行性、严谨性、规范性。2、公共艺术设计介入市政工程中的问题地铁工程是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政工程是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市政工程,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为政府及公共投资项目由公众使用,二是公共工程由政府监督,工程涵盖的设计和施工标准需达到或超过国家规范,在城市建设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地位。三是工期紧张,涵盖的专业众多,交叉作业协调难度大。所以地铁公共艺术工程有站点多、艺术品形式各样、工种多、工程量大、工期紧、交叉作业频繁,施工协调难度大的工程特点。这需要艺术家的创作内置于地铁工程中,而不是简单地添加其中,艺术创作更加需要理解工程化以后去程现在地铁公共空间领域中,从参与的开始,作为集成区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艺术,让艺术家们在工程中找到新的价值和地位的参与。我们认识到艺术,不再是在不同的阶段给整个项目提供一个较小的程度进行干预,我们要做的是以艺术思维为指导,充分利用艺术家们的优势,贯穿于工程始终。

二、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基本情况概述

(一)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发展成因

在中国,地铁是一个新兴产物,它的出现将会为地铁沿线的工业,商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地铁是一个发达城市的象征,建设地铁也为提升城市形象,带动武汉市旅游行业的发展,使外来游客对本地印象更加良好,所以地铁建设是未来五年带动武汉城市建设发生革命性变化的重要工程,文化又是城市重要的软实力。所以当重点工程和反映江城印象的艺术相结合时,城市文化和城市的精神就跃然眼前了。并且整体的艺术设计思路紧跟政府打造“设计之城”,“创意之城”,“读书之城”,“文化之城”的号召。地铁艺术装饰通过用艺术的手法体现城市的精神和人文气息,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公共空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并成为提升城市功能,师展示武汉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窗口。让人们增加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这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阅读城市的方式!

(二)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发展现状

1、国际城市地铁站公共艺术工程的现状调查

(1)斯德哥尔摩地铁公共艺术工程现状斯德哥尔摩地铁是在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斯德哥尔摩地铁被称作是世界上最长的艺术长廊。斯德哥尔摩地铁的材质非常有特色,用开凿面的天然岩石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地铁空间中的墙壁和天花板融为一体,都是裸露的岩石,用这些纯天然的岩石为基层创造出了许多极具视觉冲击的地铁空间作品。整个地铁站在岩石中图1斯德哥尔摩地铁公共艺术凿开,艺术家们因地制宜,用各种当代的装饰手法去塑造整个地铁空间,用一些近乎疯狂的风格来装饰地铁。到今天为止,已经有150多名艺术家在此创建了超过9万件的雕塑、油画、版画、浮雕和装置等艺术装饰。1997年以来,他们还聘请了一些专业导游每星期沿着某条线路免费导游沿途四至五个地铁站,为旅客们免费介绍这些艺术、建筑和工程背后的艺术家。(2)莫斯科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工程现状莫斯科地铁是举世公认的最美丽最繁华的地铁。莫斯科地铁的每一座车站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气魄之宏伟、造型之华贵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地铁站的建筑华丽典雅,每个地铁站都由著名建筑师设计,仅铺设的大理石就有几十种,并广泛采用大理石、马赛克、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琉璃,装饰出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大型壁画及各种浮雕、雕刻,再配以各种别致的灯饰,像富丽堂皇的宫殿,更使得一座座地铁站成为一个个艺术珍品。图2莫斯科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地铁站地下天花多用拱形造型,墙面的大理石和浮雕或镶嵌画都精美绝伦,工艺叫人叹为观止。照明也很有特点,灯具的设置非常讲究,有的开阔区域用顶灯吊灯,在空间的转折处设计了局部光源和点光源、线光源。灯光的美轮美奂使得整个地铁站更加绚丽。每个地铁站均以民族特色、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题材而建造或是雕塑或是油画,形成了富丽堂皇的历史画卷。五颜六色的花岗岩、陶瓷、大理石等的广泛采用,将地铁站装饰成美妙绝伦的艺术长廊。

2、国内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的现状调查

(1)北京城市地铁站公共艺术工程现状“由中央美院、中国壁画学会等单位承办,运用壁画、雕塑、艺术化设施等公共艺术手段在各个线路的38个站点中设置58幅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让出行的市民感受舒适美观的地铁公共环境的同时,对市民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北京轨道交通管理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部长陈曦透露,城市的地铁线路根据地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为基准,形成“北京、中国、世界”三个层次的艺术作品展示。其中,西段主要是历史记忆为代表,中段呈现老北京文化,东段则彰显活力、创新精神。(2)上海城市地铁站公共艺术工程现状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之一,是金融中心。整个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风格完美的展现了现代大都市文化“密、眩、合”的特色。22条轨道密集交错于上海的各个区域。每条地铁线都有代表色彩,线路之多代表色彩之多,站内广告等视觉元素之多,上海地铁站“密”的特点体现的尤为明显。地铁站隧道内部通过高科技手段营造的各种奇异的色彩变幻、各异的图形变化和各种生机勃勃的地球生物,结合现代化材料,营造出极“眩”的视觉效果。“无装修”车站使用原始的清水混凝土创造一种没有任何人为刻意因素的设计效果,原生态的艺术感,使得上海地铁站视觉艺术设计别具一格。这种简洁、原始的设计体现了与自然“合”,与生态“合”的视觉艺术感。

三、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研究

(一)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中材料优化与构造方法

1、材料优化

施工现场的材料,因品种多,数量大,其材质地,肌理、颜色要求高,而且对整个工程的质量,效果有很大的关系。地下空间封闭性引起的湿度较大。因此,根椐地下施工环境的特点,和借鉴国内外地铁施工的经验后,对相应的施工材料要进行必要的变更和优化,材料应考虑防水防潮。由于地下环境比较封闭,尽量避免在地下大量的切割,可以把材料设计成模块化在地上加工完毕后,再运至地下安装为宜。比如在二号线原本要使用艺术壁材的材料,经过试验后全部变更为艺术马赛克,以达到耐用性的要求。玻璃马赛克被认定为“最适合用在室外的公共艺术材料”,经得起日晒雨淋。玻璃马赛克用于艺术创作历史悠久。3000多年前西周墓地出土的首饰,就有用玻璃马赛克制作的,珍贵程度不亚于珊瑚玛瑙。把玻璃马赛克用到壁画上,《江城印象》是武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之一。

2、构造方法

在艺术工程中由于艺术造型的需要,会有很多的构造方法都很特殊,需要专门的加工,而且大部分的材料由于艺术造型需要尺寸不统一,无法大批量加工,所以加工周期相对一般工程要长一些。比如洪山广场站《书山有路》要塑造出丰富的层次感,每一块砖都要依据图纸测量切割。图6洪山广场站《书山有路》还有中山公园站的《幸福武汉》每一个抽象果实形态的画框也都大小不一,36幅武汉中小学生的绘画作品也尺寸各异,所以全部需要手工锻造。图7中山公园站《幸福武汉》有些材料在混凝土基层上干挂,也需要在构造方法上想办法,有些细小的装饰材料(玻璃马赛克、青花碎瓷片)需要找到合适的基层粘贴附着后才能干挂。图8岳家嘴《东湖印象》还有些过大过重的装饰材料(200mm厚的汉白玉浮雕)需要在钢结构施工时,加强荷载并请相关结构负责单位核算。

(二)与其他工程施工的协调性研究

1、统一协调

地铁工程是一个大型建设项目,车站公共艺术品工程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施工中难免会涉及与其他专业的协调问题,施工时要服从于全线的总体计划安排,在协调时既要保证其他专业配合艺术品工程的效果尽量不受影响,也要保证其他专业顺利完成施工要求,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和技术指标。所以在交叉作业时需要及时和充分的沟通才能统一协调。艺术家要接受工程方面的统一规范。例如,有些艺术品工程的壁画上需要有消火栓暗门,而且要有明确的红色“消火栓”标识字样。为了协调消防部门的工作,壁画方案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既要美观又要符合消防工程规范,洪山广场站的壁画《书山有路》就做的比较成功,洪山广场站的“书山有路”瓷板壁画,把经过征选后的儿童画作,孩子们手绘的彩画烧制在瓷砖里,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其造型颇像翻开的书页。这种用泥土和传统手工工艺结合的艺术形式想表达的,就是孩子们的活力、想象力以及对武汉这个城市的热爱。在“书山有路”的瓷板壁画里还隐着几幅很别致但又没署名的作品,且画的还是同一个物品,那就是消防栓(如图10)。这个消防栓可有点不一般,不仅有鲜艳的红色字样,其形态构图也是偏卡通风格,和周围的儿童彩画比较统一。

2、预防为主

在和其他专业的交叉作业时,在施工的施工安排上,会产生设计、安装先后层次、专业接口工序安排不当而造成的返工或质量问题。因此需遵守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施工前按照先上后下、先里后外、先大后小的工序安排方法,重点分析复杂的施工区域和专业接口,分清交叉作业主次关系,周到、细致地做好工序安排,提前协调好专业接口及交叉施工的配合,防止发生不必要的损失和工期延误。

(三)工程进行中艺术效果的控制

1、艺术家贯穿艺术效果控制的始终

施工中艺术家对艺术效果的控制是关键,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始终贯穿在工程化的过程中,从最初的设计到施工再到最后的修整很多环节都需要艺术家们亲自定夺完成。江汉路地铁站有一幅长近60米的汉白玉浮雕《时尚江城》,其作者是湖北美院壁画系主任率领的团队。艺术家到江汉路采风10多天后,最终完成了壁画的线稿。图11江汉路站《时尚江城》宝通寺站的瓷板山水画《宁静致远》底层的瓷板画在烧制之前,也是由艺术家亲自在瓷板上画好后再入窑烧制的。艺术家们及其所带领的团队,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很多的环节都需要他们来把控艺术效果。

2、艺术色彩控制

艺术品工程的色彩控制是重点和难点。由于材料多,工艺多,环境和灯光的多样化,都可能导致艺术品的色彩发生变化。所以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艺术家要不停的观察施工过程中艺术品的色彩变化,就拿汉口火车站站的《江城印象》来说,这幅壁画命名《江城印象》,长40米,宽2.8米,是以汉口沿江为蓝本创作的一幅临江长卷夜景图,是目前武汉最长的玻璃马赛克壁画。丰富的色彩,成为《江城印象》中那些油画般的“笔触”。在原始照片深化成为巨幅壁画方案的时候色彩就会发生改变。再把定稿的方案由100多万片彩色马赛克“贴”成的一幅地铁车站巨幅壁画的时候,由于材质的变化色彩又会发生变化。在进一步的施工过程中玻璃马赛克在填缝剂的影响下,整个画面的色彩和之前又有很大的差别。最后,为壁画提供照明的LED泛光灯也会对壁画画面的色彩产生影响。艺术家在每一个可能出问题的环节都有充分的察觉和调整办法,使得色彩的偏差降到最低。

3、艺术造型控制

一般情况下,工程只需要按照CAD施工图纸施工即可,艺术工程的CAD施工图纸很多只是意向性的表示,大部分具体的造型也需要艺术家控制。汉口火车站站展厅曾有几只展翅的黄鹤叫《黄鹤归来》,表现为以仙鹤展翅的优美姿态,与水中莲荷形成动与静的完美组合。施工人员在吊装黄鹤雕塑的时候在艺术家的指导和调整下才完成最终的效果。还有江汉路站的《时尚江城》在壁画浮雕基本完成后,在灯光的照射下,有一些壁画需要修改现场打磨,也是由艺术家亲自完成的。图13汉口火车站《黄鹤归来》

(四)后期维护和安全问题

1、施工后的艺术品维护

(1)马赛克的施工与维护:施工完成后,可依设计效果需要,加以喷刷表面防水,防污材料,如树脂水晶漆、防护剂等。建议以毛刷、吸尘器请理凹凸面缝隙后,再以微湿干净布擦拭。基本管理维护:水,温和的清洁和软毛刷清洗,然后彻底的冲洗干净。定期修护准则:须周期性保养,定期冲洗以及检视湿度。(2)铜制品的维护:除尘时应使用软毛刷,不宜用双手直接接触,取放铜制品时应佩戴纯棉材质的手套。铜制品的保养应特别注意防止粉状锈的产生,可以事先在器物表面进行化学保护处理,现在多采用有机硅材料封护。若任由粉状锈自行发展,可能造成器物穿孔、溃烂甚至彻底瓦解,故应定期观察造像表面的变化,一旦发现粉状锈应及时隔离该器物。小面积病害可采用氧化银封闭处理,再以苯骈三氮唑封护其表面,此外还可以采用电化学去锈法或电解还原去锈法处理。清洗铜制品应使用蒸馏水获去离子水,有条件的可以适当加热,以紫外线、微波或无害的化学试剂为其消毒。基本管理维护:用自来水和中性清洁剂并以海绵与软毛刷进行手洗工作。定期修护准则:须周期性保养,定期冲洗和重新上蜡,防护漆须于5至10年后重新更换。(3)汉白玉的施工与维护:基本管理维护:水,温和的清洁剂和软毛刷清洗,然后彻底的冲洗干净。定期维护准则:须定期清洗并分解污垢,更新防水剂(4)瓷板画的施工与维护:基本管理维护:水,温和的清洁剂和软毛刷清洗,然后彻底的冲洗干净。定期维护准则:须定期清洗并分解污垢,周期性保养,定期冲洗以及检视湿度。(5)铸造或锻铜等金属类壁画和雕塑日常保养维护方案5.1保养所需材料:旧牙刷,毛巾或抹布,地板蜡或家具保养蜡,醋精,毛刷等5.2保养程序:1)每一周用半干毛巾或抹布轻擦雕塑表面,将表面浮灰和脏物擦拭干净。2)每两周用湿毛巾或抹布将表面擦拭一遍,然后用干毛巾或抹布擦干。3)每三个月给艺术品打一遍蜡,薄薄的一层就行,稍微干燥后,用干毛巾擦拭光亮即可。4)局部如出现白色或绿色的氧化物,属金属自然氧化现象,先用旧牙刷反复刷直至去除,后用毛刷蘸醋精点在氧化点,1分钟后再用旧牙刷轻挠去除反应生成物后,用湿抹布反复擦干净。(如果清洗不彻底,醋精会导致人物像局部表面颜色发生变化)。

2、安全问题

艺术实践范文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公益;实践

艺术教育和公益实践都是当前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看来,两者并行推进互不干扰。但日前发生的一个案例将两者之间微妙的关系呈现出来。刘老师指导的大学生艺术团将在“六一”期间参加由团市委组织的文艺下乡公益演出,慰问乡村小学的留守儿童。经过一个月的筹备,整台演出基本成型,通过歌曲、街舞、小品等形式表现出一个奋发自力的学生追求成功的演出主题。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演职人员利用课余时间精心编排,整个表演团队都对实地演出成果抱以信心。然而在演出前一周,刘老师发现陆续有演员请假,虽然每次都是两三个人,但多少会影响到正常的训练,在演出前三天,更是有5个同学请假不能参加演出。由于刘老师所在的学校没有文艺特长生招生资格,艺术团同学都是自愿加入,管理力度并不能过于严格,最终刘老师无奈的准了假。虽然最终演出顺利完成,但在刘老师看来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遗憾。经过调查,导致这次“请假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门口新开了一家酒吧,为了拉拢人气,酒吧老板高薪聘请在校内有一定粉丝的艺术团学生演员来驻场演出,借助这些演员微信朋友圈的宣传提升酒吧知名度。一边是公益演出,一边是高薪兼职,个别学生选择了后者。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价值观初步成型的大学生中,同等条件下公益演出与商业兼职各有人选。而对此次演出所有同学的调查统计中有一组数据分析结果颇有些耐人寻味。对这次参加演出的45名同学请假与否及其所获文艺奖励等指标进行统计,得出以下数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此次演出团队获奖比例属于金字塔形,这一结果带有普遍性,但从请假的学生获奖统计中则可看出,获得较高奖励的同学并未请假,反倒是水平中等偏下的获得校级奖励的学生最多请假。这是不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讲,专心于训练并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同学在权衡公益演出与商业演出,更倾向于前者?经过对多所高校艺术团学生走访发现,学生艺术水平与参加公益演出意愿基本成线性关系,多数人认为参加公益演出能够提高表演技能;而艺术水平中下游的调研对象乐于参加商业演出,且普遍认为在商业演出中观众反馈有助于提高表演技能。

走访中,我们也对艺术团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教师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是否选择在校外兼职商演均服从个人意愿,教师无权干涉。但是确实有一批学生乐于此道而疏于日常集体训练,自身训练也局限于商演需求节目,与团队整体训练进程有所偏离;而跟随专业教师专心训练,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演出的学生获得的艺术水平提升更贴近教学目标,且在各级比赛中获奖趋势明显。公益演出场合多样,从探幼访老到厂矿慰问,观众反应、设施水平都具有广泛性,更利于舞台经验的积累,对演员素质的提升显而易见。在访谈中,一位教师还举了一个鲜活的毕业生范例。

小文热爱唱歌,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专业知识,但凭着对声乐艺术的热情,一入校就加入到声乐团中学习,尽管在众多团员中水平只算中等,但她把全部业余时间投入到对声乐理论学习及业务练习中,进步程度有目共睹,逐渐成为艺术团的小明星,在多场校内外公益演出中压轴出场广受好评。在大三的时候,因为小文在网上发表了一个演唱视频,短时间内就聚集了数千粉丝支持,有当地娱乐公司与她接触计划签约。然而小文经过与老师、学长的交流探讨,放弃了商业发展的机会,继续脚踏实地的跟随学校艺术团训练演出,在市级、省级比赛中屡获殊荣,毕业后也留在当地文体局负责组织“文化惠民”项目的开展,工作后的小文不忘专业学习,利用工作便利拜师声乐艺术名家,在声乐方面继续进步,并攻读声乐表演艺术研究生,现今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声乐演员,她所指导的学生近年也开始陆续在市级比赛中获奖。带着对这一案例极大地兴趣,我们联系到上文所提到的小文。小文接受访谈时谈到,尽管第一学历并不是声乐科班毕业,但最终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自己的成绩与广泛参与公益演出密不可分。大学期间的公益实践演出给予了最大限度的舞台经验,在表演台风,观众互动等方面的锻炼尤为宝贵。配合省市级的公益演出虽然代表学校参加,但接触各级老师、领导也都为毕业后的工作出路奠定了基础。

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做的是管理工作,但毕竟是在演出领域,所接触到的合作群体更加广泛,尤其专业领域的专家点拨就成了工作“福利”受益匪浅。不仅如此,在基层惠民演出中面对基层群众,更能重新理解作品的深意,为以后的演出增加“地气”。当下,工作之余小文也会指导学生声乐学习,利用研究生阶段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帮助声乐爱好者进一步提升,也会通过自己的成长历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公益实践演出以充实自身。用小文的话来说,“深入基层的公益演出实践的是表演能力和作品解读”。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教育与公益实践结合的成果卓有成效。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艺术教育发展,提出以下几个观点:(一)培育学生公益精神。[1]公益精神是公益实践的主要动力。增加日常公益演出机会,紧密联系社会公益组织,与孤儿院、敬老院、特殊学校等社会公益机构建立沟通平台,在特殊纪念日、主题日开展常态化公益演出,教会学生懂得关心,懂得关爱,增强学生获得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2]。(二)强化学校教育作用。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应在公益精神培育方面起到推动作用,设立公益教育方向的学术讲座或课程,并把公益理论融合到思政课程、心理课程中,从理论层面提高学生对公益精神的认同。以往公益活动组织者会向参与工作的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这种鼓励形式能够较好的激发志愿者公益服务热情。学校从管理者角度可以尝试设置“公益学分”,根据学生公益服务时长、公益服务质量等量化学生公益实践成果。公益学分的设置与认定应联合党委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团组织联合实施,形成校级层面的激励机制。(三)开展公益实践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学生活动党委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在开展校园晚会、艺术表演、艺术展览、艺术大赛等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从公益实践成果中挖掘艺术创作题材。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活动获得公益服务经验及感想,依托自身艺术专业特色所创作的作品将会强化其个人公益精神。

学校艺术教育实施机构也应在日常艺术作品创作、编排中启发学生应用公益实践中的所想所得并在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已经形成了完整、科学的文艺思想体系。文艺思想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作为艺术教育的施教者,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如果能够帮助学习者摆正姿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利用公益演出而实践所学,则可获得教育成果的全面审视。

参考文献:

[1]王务均,美国公益教育的理论基础、路径选择与经验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31期(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