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9:45:46

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学范文篇1

设计是计划,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既不限于事先构想,更不排斥实践,是人类智慧和技能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例如造物,从原始到现在,造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计其数,而在造物活动中,使物蒙受艺术光彩的因素就是“形”。作为一种创造行为,设计就是将某种观念转化为实体(给予特定的形)的过程;也是利用某些物质材料,在特定空间中“创造物体形象”的计划。考察物的造型过程,即可发现:

1.设计(即计划)是造物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源于需求,规约制作,决定使用。由此可见,自原始时代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以来,设计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2.产业革命迅速改变了手工艺者个人从事设计与制作的情况,出现了设计师这个新职业。造型计划也随之从混沌的生产关系中独立出来,这才产生了设计学及其后的发展。设计学是研究产品造型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设计活动的经验,以指导设计创作,创造某种体形环境。它的内容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有人反对用这样的观点来谈问题,但学科细分化却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分化与综合是有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子的分化,哪来量子力学的发生和发展?)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设计的关心逐步加深,设计对象不断扩大。于是,造型计划又有了更细的分化。

其一,造型计划的性质有所不同。若将其按功能性、使用性或相反的无用性、无观赏性的要求进行整理,则造型计划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造型,多是对材料和物体进行组织或加工、综合。这是专门研究“物与物”关系的机能造型和以“物与人”关系为目标的造型。前者的计划主要在工学方面(基于工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例如齿轮、发动机、人造卫星等。而后者,则还必须考虑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即便是后者,又有把使用者的生理条件作为设计重点的,即把人作为活动的物体来处理,例如驾驶座的设计。以上,一般被称为“工程设计”①。也有重视使用和接触制造物之人的生理与心理条件的(即寻求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条件的均衡),例如衣服、家具、住宅的设计等。这种计划常常不能用复杂的计算去解决,而更强调艺术感觉。此外,还有使用物体和物质来表现形象和色彩,以吸引注意,并打动受众的心,传达某种意义。此种情况是把造型作为作者与观众精神联系的媒介,通过物来建立“人与人”的交流关系,例如宣传画、广告等。以上,都被称为“艺术设计”,余者则属于“纯美术”②。

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而并非理工科或者纯艺术的分支门类。再加上其又以实用性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要叫“艺术设计”而不叫“设计艺术”的原因。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和设计”(写作“艺术·设计”),而是对design的意译(在国外,“设计”和“design”也是分别使用的),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

在这个领域中,复杂的公式和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无济于事,本质的东西在于以简化的公式为基础的方向性的估测,被称为“以直观为基础的力学意识和为探索方向而迅速、大致的估算”(属于直观感觉的技术经验领域),从而才有了艺术设计师自由驰骋并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在实用的造型领域中,绝对不变的物理法则的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师只能密切配合工程师的工作,做二度创造(人性化设计)。而在纯粹美的造型领域里,则是美术家纯感性的专业范围(尽管有所谓“美术的工艺化”,那只是特种工艺,而不是艺术设计的主体),但艺术设计却可以帮助纯美术将“只可意会”变为“可以言传”的科学③,破除玄学。

其二,机械以机能价值为目的,却是为了人类而存在,所以必须适合人类并有秩序。遗憾的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排除了难于定量化的人类要素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只遵从容易对象化的自然法则,这样才在物的方面完成了急速的发展。不过,“无时求有,有时求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时代,机械的形态也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因为美与真、善一起是人类最根本的愿望,具有最重要的价值。而且近代的产业组织又要求一切方面的专业化,于是,艺术设计学作为新的职业而诞生,并有了日益扩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完全可以由工业设计④的诞生得到证实。

传统的设计领域只有图案设计、工艺美术和建筑学。到20世纪初期,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才逐渐发展成为设计领域的独立分支,并统一为“艺术设计”。这是一种崭新的视觉文化,它将新的视觉现象(大众社会、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与艺术、广告以及新媒介结合为一体。

二、艺术设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从原始社会以来,造物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来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如何应用造型技术和艺术来创造合适的环境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是研究艺术设计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社会性质。

艺术设计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的变化,都密切地影响着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此外,艺术设计学的美学意识自然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切说明艺术设计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绝不能离开社会条件,不能不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

艺术设计学是融技术⑤与艺术为一体的应用学科,它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加,也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乘,而是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件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在技术上都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这足以证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艺术设计追求机械和人的关系有机化。所谓有机化,就是把近代科学、技术纲目很难抄取的美、善、社会正义等对人类社会来说最珍视的要素,挽回到狭义的技术中,使物-人-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师是在工程技术所提供的可行性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艺术设计不能超越当时技术上的可能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而作为技术要求的约束总是保持为一个自由度的界限(只作为单一的下限或上限)。这个自由度将允许任何一个艺术设计师的创造性,即使在严格的技术约束下,也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艺术品。反之,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会促进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艺术设计师是凭经验和感觉去解决问题的,但这种经验和感觉与艺术家不同,是把计算与直观综合起来,把一个技术上正确的工程变成一项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千万不要让学生认为艺术设计学的学位就等于一个艺术家的毕业证书。艺术设计师是一个营造师,他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并使它具有美的形式。不过,艺术设计师也不同于工程师:艺术设计师必须以简化的公式或方向性的估测来理解和掌握力学——施工的领域,为的是能够创造新型结构的造型方案,并大致定下尺寸。而对工程师来说,则应该有足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够对已确定结构的各个部分予以分析,并定出精确的尺寸。简言之,工程师能给人以规矩,不能与人巧;艺术设计师则于规矩之外,更与人巧。盖非精熟规矩,不足语于巧。

3.在纯美术的创作中,美术家可以不受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等条件的制约,可以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地去创造。而在艺术设计的范围内,由于受生产、技术、使用和消费等条件的制约,创作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应人们普遍心理、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在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设计意念引导下进行创造。确切地讲,艺术设计是在各种因素(机能的、直感的,生理的、心理的,共性的、个性的……)的限制中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创造。

三、艺术设计学的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艺术设计史研究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总结教训,以利其发展。研究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一边为艺术设计汲取营养,一边又成为掌握潜在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之关键。

艺术设计理论因为“年轻”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留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多。例如探讨艺术设计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艺术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艺术设计的技术和艺术的基本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与艺术设计史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故而艺术设计理论必须是设计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自由驾驭的。也就是说,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只能束之高阁。

四、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造型及其组合,控制欣赏者的观赏运动,以达到宜人之目的。印刷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运动;工业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和绕观运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镇设计则是控制人的视点和亲历运动,并通过此举调动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大千世界中,运动的形态又是最引人注目的形态。由此可知,创造运动变化的形态是多么重要。

所谓运动变化的形态,并不一定是真实运动的形态。在造型活动中,最普通的是创造有运动感觉的空间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创造“不动之动”。即:客观形态是不动的,给欣赏者的感觉却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因为,欣赏者的视点在动,欣赏者的人身在动(绕观或亲历),并由此带动了欣赏者的思维运动,从而产生了“超乎象外”的“惊人”效果。这就是所谓“形态的生命活力”。

中国传统造型理论早就把生物生长运动的形态与人的品格和精神联系起来,并且论述了运动变化的形态所给予人们的影响。这种不动之动(亦称“空间张力”)共有七种:

⑴主要导向——水平的(暗示低能量、平静的)与垂直的(暗示高能量、兴奋的)方向。

⑵框围的磁力——画面的框围、银幕的四边,对靠近它们的物体施展强而有力的拉力,尤其是四个角(两个主要导向——高度与宽度聚合的地方)大力地牵引着附近的物体。

⑶块体的牵引——大的块体比小的块体更具独立性、更稳定,块体越大,其牵引力越大。

⑷画面(银幕)的不对称——我们倾向于把焦点放在画面(银幕)右边的物体上。这种左右不对称同时也决定我们把倾斜知觉为上坡或下坡。

⑸图形和背景——人们把图形(经验或群化)当作物体知觉;而背景只是“无遮蔽”的画面范围的一部分。图形位于背景之前,是被包围的领域;背景是包围的领域,好像在图形后面延续。分隔图形与背景的线条属于图形,而不属于背景。图形比背景不稳定,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像要移动似的。

⑹心理描绘——采用最少的线索去充实心理上不存在的资讯,而达成一种易于处理的图样。具体内容有“整平化与尖锐化”⑥、“力象”⑦等。低鲜明度的影像强迫我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只有在促进而非阻碍心理描绘时,才见美学价值。

⑺诱导力——把我们的眼睛从一点领到另一点上去的力。如果仔细查验视觉诱导力所运作的不同途径,很容易发现诱导力的三种类型:

轨迹诱导力:由可领导我们眼睛到某特殊方向的静态因素创造出来(透视消失线、位移和梯度)。

动势诱导力:由某些东西确切地指着一个特殊方向而创造出来(注意方向、动势和箭头)。

位移诱导力:由实际上移动的物体或看起来在画面上移动的物体创造出来。

总之,运动感是激发感官并因此对机体产生效应的物质能量(刺激)。发出运动或“不动之动”的刺激的形体是刺激物。运动变化的表情因素有:节奏、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形状的曲直,张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与含混,内在支配力的主动、被动等。所有这些,都是艺术设计师应该掌握的能力。

艺术设计学范文篇2

自从沃尔特•格罗披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成立包豪斯学校作为现代设计教育诞生的标志以来,正规的设计教育在西方已发展了近100a。包豪斯学校从一开始就将艺术因素纳入整个设计教育体系中,将艺术与技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1]。在这个近百年的历史中,欧美设计院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都有了飞跃性进步,这种进步主要体现在以学分制为前提,强调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设计的学科交叉性,同时采用理论教学与工作室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包豪斯学校的“双轨制”教学。中国的设计教育历程与德国有关。德意志帝国于1918年11月宣布战败,其后成立了魏玛共和国,为了复苏国力,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教育。1919年4月1日,共和国允许格氏在魏玛成立了包豪斯,而就在那天,我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抗议英美法三国会议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以此为导火索,不久,就在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这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的传播,以及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日盛,现代设计的概念也开始传入我国。中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图案”——“工艺美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我国的设计教育研究也一直是在不断的争论研讨中发展的,而真正的现代设计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1998年7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才开始将“艺术设计”定为本科专业的名称,在此之前的1997年6月将“设计艺术学”定位为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的名称。近几年来,很多高校还开设了与艺术设计实践性专业相左的、以偏重艺术设计理论学习的“艺术设计学”专业。由于名称文字上的近似,人们对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和设计艺术学三者的概念还较为模糊,常常混淆,没有认识到三者实质上的区别和联系,没有分清三者到底是怎样的辨证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招生、教学、实习过程中出现专业与学科属性认识上的错误和偏颇。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深入研究,以明确三者各自的专业与学科特点,使我国的设计教育层次更分明、目标更明确。

2三者概念

2.1艺术设计

当下在各大学招生目录中的“艺术设计”是指一门专业,它主要包括了视觉传达、环境艺术、陶瓷艺术、服装设计等专业方向。目前,国内对惯称的所谓“艺术设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沿袭国际标准,因为在国外相类似的院校大多都采用“artanddesign(艺术与设计)”的方式命名,在中国省略了其中的“and”,简化为“艺术设计”,应该算是中式英语翻译的结果;另一种是根据中国国情,设计教育者们在充分理解了现代设计的产生背景和原理后结合中文语境所命名的产物,是对“设计”的“国情本土化”解释。而所谓“国情本土化”是为了防止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少全面理解。虽然1998年前我国已经有了“工业设计”这个概念,但还是不能很明了地向世人表达现代设计的意味。最终,人们在“设计”前面加注了“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艺术设计”一词当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言下之意就是侧重在设计上。这样情境下的艺术设计成为了解释和传达西方design的复合词,基本上反映了设计教育发源地包豪斯学校的思想[2]。因此,就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目标上来说,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他们不仅应当是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设计审美眼光、创新的创造思维能力和熟练掌握艺术设计专业技术的综合素质人才,而且还应当是了解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前沿和动态,能在视觉传达、环境艺术、陶瓷艺术或服装设计等行业从事设计实践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2.2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学是一门新兴专业,它是一门建立在艺术设计实践基础上,重在研究艺术设计相关理论的本科专业。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反过来服务和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艺术设计学帮助学生系统了解艺术设计的形成和历史发展以及有关理论,其中也包括艺术设计的形态构成、功能定位、审美创造、市场开发等理论问题。艺术设计学专业立足于设计理论体系的建设与研究,强调广泛吸取艺术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等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开展设计学、设计史及设计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理论研究。艺术设计学以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在这个宗旨下,培养出具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理论,具备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设计研究、艺术鉴赏、文化传媒、设计策划、出版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素质的人才。

2.3设计艺术学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艺术综合学科,其内涵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为人类生活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3]。在高等学校中,设计艺术学被定位为应用学科,这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两个层次:一是它本身是以实践为目的,或者说它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各方面的实际需要;二是任何一种应用型的学科都应有理论的上升,这既是其自身赖以提高的需要,又是整个学科发展的需要[4]。设计艺术学的培养对象是研究生,开设该学科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其理论水平,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以及提升其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研究与教学的能力。设计艺术学学科价值观是在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艺术设计各专业领域的实践成果和创作理论为对象,从中研究具有理论价值的设计方法、设计思想和设计经验,改善人与设计对象和自然的关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各专业领域的设计及理论(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陶瓷艺术设计及理论、服装艺术设计及理论等)、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设计与文化、设计战略与设计教育、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理论等。

3三者关系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未来人类更合理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设计艺术学都是围绕着设计的这个宗旨而针对院校高等教育而展开的。从上面三者的概念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设计艺术学有一定的区别,同时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3.1专业与学科的关系

从学科(discipline)概念来说,“艺术学”(代码0504)是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6月颁布并确定为文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5],“设计艺术学”(代码050404)现在是“艺术学”下的子学科,与艺术学是一个从属关系。所以,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学科,是一级学术组织形式,拥有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动画、工业设计(有些院校将工业设计纳入机械类)等专业(major)。而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学则都是专业,是大学教育和传授艺术设计相关知识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形式,是根据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总的说来,作为专业与学科,在建设方面一个侧重在教学,一个偏重于研究。一所艺术院校的水平高低,除了靠培养一批在社会上有所建树的毕业生,主要还是看这所学院的学科建设水平,是否具备了培养设计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授予权。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学专业,其专业建设重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质量的提升,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其培养对象是本科生群体;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重在学术梯队建设,研究设施建设,形成、转化研究成果及研究组织建设等,通过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学科基地建设等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其培养对象是研究生[6]。

3.2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易经•系辞上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句,当下常被业内同行解释为侧重“器”的设计实践层面则为“形而下”,侧重“道”的设计理论层面的为“形而上”。艺术设计是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改变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目标行为,强调的主体是“设计”,可理解为“艺术化的设计”,表示动作或者行为,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更偏重于“形而下”的层面;艺术设计学是对设计进行策划与管理、鉴赏与批评、设计文化研究等多领域的理论探讨,指导艺术设计实践,具有进行纵向深入理论研究的潜在性,更加侧重于“形而上”的层面;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建立在设计实践基础上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重在设计艺术知识、方法及设计艺术实践的理论研究,可以理解为“设计的艺术”或“设计的学问”,是从“物”的实践设计上升到“道”的理论研究,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术性较强,涉及的边缘学科更广泛,强调的是整个设计艺术学领域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为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学专业提供学科土壤,是更高层面的“形而上”的概念[7]。

3.3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的关系

在艺术设计教育上来说,由技入道是从技法、技术上出发入道。如果只有技,而无思想与创造性,就只能是匠人,注定永远沿着别人的路走,这种没有研究性的思维模式总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的。由理入道,则是从理论高度弄通原理、道理去入专业之门,通过理解去掌握设计专业知识或技巧,通过研究去创新知识并完善技巧。严格说来,从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出发,整个设计教育应当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人道”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的系统教育。但在具体施教的过程中,作为突出行业特色、强调实践行为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侧重在“由技入道”的方式上;而艺术设计学专业为艺术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主要是依靠“由理入道”的方式;设计艺术学则是更高层次的“由理入道”,侧重在设计艺术知识和方法方面的理论建树。上述三者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各有所侧重,但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设计艺术学三者都可以看成是“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方式入门的联合体,两种方式都是不能孤立地去施教的,归根到底还需要做到“由技”与“由理”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设计教学和研究做到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结合,更好地推动着中国设计教育的进步。

4结语

艺术设计学范文篇3

(一)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辽阔、物产丰富,是少数民族文化集萃与汉民族文化互相交融之地。在西部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民间美术,还形成了悠远古朴的黄土高原文化、充满异域色彩的伊斯兰文化、热情奔放的北方草原文化、东西合璧之美的西域文化、凝重神秘的藏文化、古色古香的巴蜀文化和具有人性化欢乐的滇黔文化七大文化圈。这其中,不乏许多与农林和艺术关系十分紧密的文化,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二)具有传统强势学科西部农林院校具有农、林、动等传统强势学科,这些学科由于办学历史悠久,基础理论扎实,科研成果丰硕,成为了学校科研水平的代表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柱型学科,同时也是一所学校综合竞争力的体现。艺术设计专业若与这些强势学科共谋发展,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三)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步伐,也为西部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速西部地区农林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对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西部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新思路

西部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地域、师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在办学思路上照搬东部发达城市高校或艺术专业院校均不具优势且缺乏市场竞争力,且这些发达城市高校和艺术专业院校在办学模式上已相对成熟并各具特色,要在这些院校现有的办学模式上寻找突破口非常不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开办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有1000多所,西部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寻找新的特色办学思路势在必行。

(一)树立“服务三农、服务西部”的理念除了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也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念下,西部农林院校依托农、林、动等传统学科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带动西部地区农、林、牧等相关产业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西部农林院校中新兴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应与学校总的发展方向和服务理念保持一致,立足西部、立足三农,打破过去认为艺术设计服务于时尚高雅的观点,将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学校理念结合,再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发达城市高校和艺术专业院校的特色办学之路。同时,农、林、牧业本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艺术设计专业服务三农、服务西部必将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只有这种差异化的办学思路,才能使西部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自己的特色,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西部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起步较晚,加之身处中国西部边陲,往往面临师资匮乏和引进难的问题,尤其身处二级县市的学校,不仅缺乏有资历的名师,还面临着科研水平低下、与市场脱节等问题。一定区域内的这些高校,想要通过自身努力在朝夕之间解决这些问题似乎困难重重,且单打独斗势必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于在农林院校中起步不久的边缘学科,学校不一定给予大力支持。反之,如果这些院校进一步加强联系,在师资、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区域内资源整合则会事半功倍。如师资方面,每个教师各有所长,院校之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外聘、联合讲学等形式进行师资交换和资源共享;科研方面,院校之间可以根据科研课题组建流动性科研团队,实现强弱互补,共谋发展;项目方面,更是可以实现资源进一步优化,不仅教师队伍可以共同合作攻关各种对外服务项目,也可以将项目引进课堂,在合作院校之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加强学生与市场的联系。这种区域内资源整合不仅是对资源的优化和合理利用,更是加强高校联系,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塑造对外形象的有力手段。

(三)争取院系合作、多学科支持西部农林院校大多已转型为集文、理、工、医、农、林为一体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大学,而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和优势也就在“综合”二字上。多学科、多专业设置对人才成长非常重要,艺术设计专业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行跨学科、跨专业人才的培养。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和艺术专业院校相比缺乏精深,和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缺乏知识结构和宽广的就业渠道,所以在多学科交叉上更要做到深入透彻。围绕“服务三农、服务西部”的理念,艺术设计专业应与其他农、林、动等院系和学科进行深度合作。艺术服务于生活,不仅时尚前沿的产业需要艺术设计,农、林、动等产业也需要艺术设计进行包装、推广,而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到的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数码艺术等领域与农、林、动等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见,只有依托学校大的学科背景和优势,在现有艺术设计专业办学模式下另辟独径,深入钻研艺术设计与农、林、动的产学研问题,才能使自己的艺术设计专业有所专、有所长。

(四)走品牌创新之路,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西部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常有被“边缘化”的尴尬,学校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道路上常忽略对新兴学科的扶植和宣传推广,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常被人不理解甚至产生怀疑,这对学校招生宣传和就业工作都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在农林院校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利用自身所长,打造各种艺术团队和设计工作室,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扩大自身影响,使其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名片,进而带动学校其他学科也走上品牌创新之路。

(五)拓展应用领域,紧跟时展要发展,就要创新,陈旧的思想和内容只能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中。西部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有别于其它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就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拓展应用领域,使其紧随时展的潮流并适应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如音乐可以对人的情绪、心理产生强烈的影响,所以出现了通过音乐进行医学辅助治疗的课程,这是音乐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艺术设计和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即使是色彩的一点点改变都可以带给人不同的感受甚至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其相关知识在衣食住行诸多领域已有广泛应用,如将这些应用进一步拓展到农、林、动等其他学科领域将是一个新的突破。谁也无法预料,也许将来某天,艺术设计会有门课程研究如何通过环境设计让家禽牲畜或农作物生长更快速、更生态,更有益于人类健康。

艺术设计学范文篇4

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对象和教学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开放教育理念的成熟和完善,开放教育的先进理念又有效地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当前,教育日益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更加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认为入学政策不同程度的开放成为了远程教育最值得骄傲的贡献,于是开放和远程教育这个名词就应运而生了。在我国则称之为远程开放教育。目前,远程开放教育被多数远程教育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所接受,它不仅使得师生在时空分离状态下的教育得以实现,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将创造出一种能提供真正开放的教育系统的途径。我国近现代的远程开放教育则先后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发展阶段。

二、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数量较十年前有所增加。目前的设计从业人员中除了原有的老一辈设计人员外,多数为美术设计院校的本、专科毕业生,此外,还有一批没有经过专业教育的从事设计行业的人群,他们有的是通过职业培训后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有的则是从设计相关行业中转行过来的。现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主要停留在实务型人才培养上,后两种人才十分紧缺。我们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的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通过在远程教育中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来对己就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全面培养设计行业的人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是远程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艺术设计教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变革

1.建设具备远程教育特色的艺术设计新型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中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要避免将普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简单套用为远程教育形式的现象。构建艺术设计远程教学模式必须突显其特色,发挥其长处,我们设计教育要与远程教育相融合,必须要充分考虑远程教育学习者和教学方式的特点,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远程教育在教学资源、教学环节、教学方式上的多样性、先进性表现出来,补充我们当前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学方式灵活性和教学内容在广度与宽度上的不足。

2.建立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办学思路。远程教育具备优于传统教育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辅助手段,这就是它最大的特色,转变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是纯技艺传授的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将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有效的传递给学习者;将国际最前沿的资讯、设计潮流运用互联网链接到网络课堂,这些都是远程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所在。远程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定位在成人,因此,抓住各地的职业特色与地区行业发展特点,发展面向地区优势产业的专业是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如近年发展很快的广东顺德的家具设计、大规模发展的房地产开发所需要的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东部沿海城市早已形成规模的服装行业与西部文化特色的特种工艺美术设计等。充分利用己有的地域资源为本地区培养满足行业急需的设计人才,这也是远程教育的特色办学思路。

3.构建科学的远程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要走出远程教育特色的道路首先就要构建科学的、符合远程教育发展规律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在高等教育中,设计教学的改革关键在抓好学科特色、办学特色,深入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设计学科有很强的科学性、时代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并随着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生活文化、市场等因素而不断变化,将设计学科与远程教育相融合,将信息产业的优越性运用于教育行业,也正好符合设计行业的这一特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合理规划主干课程的内容。远程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远程教育工作者则应在其教学计划中明确体现专业主干课程与非主干课程的区别,依据远程教育的特点来制定选修与必修课程的内容,依据远程教育授课对象的特点加大选修课的建设力度与课程数量,改变传统教学形式下忽视选修课教学质量与教学过程的缺点。

(2)处理好各专业知识板块的比例关系。认真处理各类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研究每门课程的授课时数。在远程教育中要结合各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情况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课时量,科学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实施细则。

(3)明确各层次的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目标与要求。目前的远程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特色还不够突出,各类开办远程教育的设计院校没有在各自层次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大专层次与本科层次开设的课程差不多,专科的课程体系直接来源于本科的课程体系。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本科的特色优势不足、办学上与专科层次之间缺少延续性和提升性。所以要充分考虑各层次的不同要求,防止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重复混乱的情况。

(4)注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并根据课程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艺术设计网络课堂资源建设应遵循以教学为本,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原则,要根据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来进行,不可忽视教学方法,脱离教学实际,做成教学资源无目的的简单堆砌,或刻意追求某些技术指标的完美,成为“中看不中用”的网上摆设;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已有的大量国内外设计资源为远程教育学习者提供最前沿的信息;在教学方式设计、网站导航设计、互动设计和视听设计方面进行研究,在网上提供优质的技术平台,营造出一个完整的、人性化的网络课堂教学环境,让师生在网上进入和谐的教学状态,让远程学习者尽可能的比较真实地感受到课堂氛围。

(5)构建有远程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程教育中我们同样不可回避专业实训这一重要环节。在普通高校中,实践教学往往是通过兴建校内外实训场地、达成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的。但作为以远程教学为主要手段的艺术设计教育显然不再适合普通高校所采用的实训方式。远程教育的师生分离与实践教学中的师徒传授两大教学方式在此时发生强烈的碰撞。远程教育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如何找到适合远程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方法,成为远程艺术设计教学得以发展的关键。

艺术设计学范文篇5

1.实践教学与社会发展的接轨。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平面设计的发展,将社会对平面艺术设计的需求运用到课堂实践中,不仅为课堂增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的设计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平面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或者教师可承接校外相关企业的设计业务,让学生感受平面艺术设计实践的整体流程,形成完善的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对平面艺术设计整体感的理解。

2.实践教学与各项学科的作用。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以多项学科为基础的,实践中需要结合各项学科的内涵,实现平面艺术设计全面的发展。教师在进行图文编排的教学实践时,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体会图文编排设计中的逻辑、主次以及群组变化等内容,结合图文编排的实践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着重讲解,提取其他学科的精华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创造的能力。

3.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互换应用。平面艺术设计中实践与理论的互换应用主要是指通过实践将学生的创新思想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通过近几年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来看,部分学生的思维和视角非常独特,但是其动手能力比较低,而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其思维欠缺独特性。因此为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可采取团队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将学生创意以最大化的方式表现。例如包装设计,此部分平面艺术设计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非常高,不仅要表现包装设计的秩序性,更要体现包装设计的与众不同,教师可将比较系统的设计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综上所述,提高平面艺术设计中的教学实践能力,需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建设的力度,在保障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意义

艺术设计学范文篇6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中职装潢

艺术设计专业即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是目前比较热门的学科之一,隶属于艺术设计。所谓的艺术设计,就是将设计、将艺术融入实际生活中,以满足人类审美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而在中职教育中,还要求学生能够将设计应用到生活中,产生经济效益。艺术设计专业创建的时间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较短,积累的教学经验也十分有限。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教师缺乏经验、课程之间相对孤立等问题。这些都使学生不了解行业现状、缺少实践经验,在毕业之后自然也就无法适应行业要求。因此,目前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工作室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承接技术项目的形式提高实践能力。它以工作室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和实践融为一体,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客户所交代的某项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将理论、实践和服务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常说的“学中做,做中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二)有利于完成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在日常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是分离的,学生即使能够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也不代表他们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更是如此。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交流,可以有效地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拓宽自己的艺术思维,完成高质量的设计作品。(三)能够有效解决实践资源问题。由于中职院校普遍资金短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很难拥有专业的实习设施和实习场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达到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目标。而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接触社会,避免他们脱离实际的生活。(四)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内容,面向企业和市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就能够积累下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也更加明确自己将来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在未来真正走向社会时,可以有效缩短职业的适应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中。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方式探索

(一)工作室教学的开展条件。艺术设计专业在工作室教学形式下,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条件:(1)工作所需要的设备,包括电脑设备、设计中所需的制作工具和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等。(2)在工作室教学中,必须具备一个高专业素质和高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保证教师能够达到“以导为主,以讲为辅”的教学要求。(3)学生在进入工作室中。需要具备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养。(4)工作室要拥有充足的项目支持,这一点也是工作室教学的核心,所以这就需要中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选择最优质的企业。(二)工作室教学的载体形式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工作室可以选择在校外,包括平面广告公司、传媒公司和图书出版社等行业。这样的工作室载体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可以让学生了解行业内现状,也有利于发挥行业的作用。除了建设校外基地之外,如果短期内学校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或是合作企业的设施、场地等资源不够充足,也可以选择在校内创建工作室,承接外部的合作项目,这有利于工作室尽快运行起来。(三)工作室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的是“基础课程+综合实训+定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学生进入学校后用一年半的时间学习基础知识,半年的时间在校内接受实训课程,剩下的一年时间进入企业中进行实习。而在工作室模式之下,需要将教和学有效融合到一起,通过项目的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工作室中的学习就像进入企业中实习一样,提前进入行业内部,也就是实习即顶岗,毕业即上岗。(四)工作室教学的管理方式工作室模式下,项目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因此也就需要按照实际企业中的经营结构,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分工,并建立完善的项目体制。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岗位充分了解艺术设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这种形式也有利于学生尽快熟悉行业内部,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

总之,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用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中职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升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葭 单位:娄底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建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艺术设计学范文篇7

一、高职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转化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在不同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美术教育”或者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教学模式,故此,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或者工艺美术教育模式观念的影响下,并未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教学模式的科学体系。相比之下,这两者都是以美术功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一直不大重视设计与科技、经济的联系,也很少考虑经济市场对设计的影响,显而易见的是长期沿袭这种模式,就会使得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束缚。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与结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品质特征。因此,艺术设计理论也要综合哲学、社会学、美学、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然而,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制度主要是考查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特长,对文化课要求较低。学生入学后,忽视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在学生中表现较为突出,很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这固然没错,殊不知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依然很重要。由此看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教学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应采取的几种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把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宗旨,这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理论与实践并重才符合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因此,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弥补学生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不足,又能够加强专业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1.项目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接触社会、行业、企业和客户,承接设计项目并引入课堂,使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的所有工作流程里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增强对项目组织和实施的能力,使学生与市场有了直接的接触。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设计人员参与教学,由企业提供项目,以合作方式完成项目设计。这样既可节约企业设计成本,又可引导学生了解项目具体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熟悉每个环节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与展示,增强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信心。项目式教学可采用独立或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最终以项目的完成情况来评判个人的实际能力,与课程相对应的学分相结合并给出评判。

2.开放式教学模式从宏观上讲,开放式教学是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所采用材料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首先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教学环境,突破固有教材的束缚,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尽早适应市场做好心理准备。学生在教师事先设定好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建立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体验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看似完全开放式的教学,却有着严格的评价体系,最终的考评可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灵活运用情况给出评价。

3.主题教学模式教师确定主题,结合社会、团体等相关部门的征集活动,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寻找与主题相关的设计元素,解决造型和色彩的语言表现问题,并收集与表达主题相关的物质材料,以及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技术、工艺流程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有针对性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对已经掌握的技术能力的再运用,增加对新技术方法的理解,了解跨专业或行业的材料和媒介,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的可能性。主题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成为包含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认知方法、判断技巧、工作态度、工作方法、评价体系整个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以上几种教学模式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执行,完成教学模式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培养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我们提出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有利办学条件外,更不容忽视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和投入。校内实训基地绝不能代替企业实习,真正合理的实训是校内外结合,校内教师和企业设计人员来共同完成,建立完善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才符合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三、多元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采用多种教育模式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实践经验、治学态度以及引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乃至整个高职教育的成败。艺术设计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按照工作岗位和角色转换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的新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提高教师素质。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善于接受与设计艺术相关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提高自己,转变教学思路,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教学活动。采取的具体途径是:学校相关部门安排专业教师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和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学习,通过参与企业、行业的项目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以达到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以培养懂设计、重实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是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欧盟国家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地点,同时又是两个施教单位,两地教学方式相互交叉,相辅相成。企业实训是主体,学校教育服务企业实训;企业培训时数占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二,学校教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艺术设计学范文篇8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趋向大众化的今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寻找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市场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一致,那就是素质加能力加专长。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艺术设计领域中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人文素质和艺术设计专业素质的培养,注意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材的编写和选用等一系列教育环节,都要围绕这个培养目标来确定,为社会培养外向、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深人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在专业设置上应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实用学科为主导,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1.视觉传达专业与广告学专业结合的优化整合

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专业,是在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中一个较为成熟的专业。长期以来,以培养从事广告、包装等行业的视觉设计的专用人才,主要研究包装装满等视觉传播媒介外的形式美设计,而很少涉及市场的需求调研、消费者心理的分析以及传播的内容、方式、功能和传播规律等问题。

而广告学专业的教学是一门以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广告策划和创意、广告管理执行为主的新兴学科。它更注意培养学生理性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产品形象定位和广告策划与管理。同时也强调广告的创意和创造性方法的训练,主要培养从事广告策划创意和管理的广告人。如果视觉传达设计注重的是纯审美的设计与制作,那么广告学则注重创意与策划。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人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从事的广告、包装、平面设计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昔日的单纯的广而告之和商品装满,而已扩大到企业或机构的一切产品服务及事业推广等各个领域,已逐渐成为与企业、市场营销密切相关的,整合营销、传播设计的一部分。客观上,市场所需的优秀设计人才是既有视觉形式美的设计能力,更要懂得消费市场、消费心理、广告策划、媒介传播、经济营销和设计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我们将广告学专业的内容介人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把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从孤立的艺术设计范围中纳人至整合传播、市场营销与视觉设计的集合体,并从传播、市场、创意、数码技术等方面注人生机,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广告学专业在教学结构上优化整合,形成新的学科特点,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将课程溶人到专题设计中进行,从理论教学与实践两方面考核学生的设计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双专科

二十一世纪,随着整个人类社会进人信息时代、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影视化等多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培养什么样的艺术设计师?艺术设计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如何改变艺术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具有我系特色的,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新的艺术设计新体系,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在本项目立项的同时,于2001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学制四年的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双专科学生,2(X)5年7月,首批学生将圆满完成学业,获取双专科文凭。

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其应用主要有图形图像、视频音频、二维三维、静态动态等任意形式的组合,为艺术设计增添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使影视、广告、动画、网页、产品、环境乃至各种图形图像和文档设计的表现有了质的飞跃,我们在重视培养学生手绘技法和模型制作的传统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学习各种计算机软件,目的是将学生从传统的“绘、写、刻、印”等概念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表现的自由和便利,并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全新的创作,掌握和精通计算机艺术设计的技能。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不断地革新,使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课程以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复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课程于2002年7月获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优秀课程一等奖,近几年又不断充实新的内容,进行国际交流,由德国资深平面动画设计师Mr.瑙。,月Cke在我系开设多媒体与动画课程。同时派相关教师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多媒体互动课程,了解国内最新的多媒体设计信息,充实到教学中去,该课程的教学课件已于2004年9月获得江苏省高等院校优秀课件的“好课件奖”。20()3年7月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双专科的学生参加江苏省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对于民办院校的学生能在这种比赛中脱颖而出是很不容易的。

3.根据市场需求,增设多媒体设计专业

去年下半年在学院领导的统一部署下,我系组织学科建设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对无锡新区及有关企业、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及有关企业、上海有关设计公司等进行调研,深人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寻求新的专业增长点,通过对苏州鸿鹰动画制作有限公司、苏州宏广动画制作有限公司、无锡火鸟动画制作有限公司,无锡圆造动画制作有限公司、无锡东强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些单位缺乏经过高校培养的,有系统专业知识的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我系和无锡东强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无锡火鸟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我们和这些公司的设计人员一起讨论培养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进行课程的规划和设计,并确定教学实践的时间和具体事宜,同时邀请这些公司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担任我系有关课程(例:动画造型设计、动画技法、动作设计等课程)的教学,打破专业教学只有同类专业教师主讲的惯例,使学生能及进了解到设计最前沿的信息、表现形式、操作技能,同时定向为公司培养他们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互相合作、互惠互利,我系于2以抖年9月正式招收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三、抓好课程建设,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项目研究了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匹配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抓好课程建设作为研究的重点。

为了使我系设计教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设计教学观念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对设计教学进行再认识。建立“以学生为本,实践第一”的教学理论,研究教学与实践的最佳组合形式,逐步形成支撑和构成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框架。

1.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对“建筑室内设计”课程重新整合

随着现代装饰技术、材料的不断突破与发展,设计思潮的不断更新,高等教育中原有的室内设计类课程已远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本项目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对“建筑室内设计”课程从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指导实践环节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和培养计划的特点,本项目注重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建筑室内设计的实际的设计能力,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加综合素质的养成为主线来设计课程,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减弱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在课时上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设计实践的教学时间,同时强调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教学服务,使本课程改革紧扣实时性、应用性、规范性、实践性、创新性。

(l)教材内容改革:由于建筑室内设计是一门实时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充分体现先进性的特点,我们不断进行教材的调整,把当前最新的设计新技术、新材料、新思维替换原有的相关内容,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时代同步的专业信息。此外,我们也选择了一些其它室内专业书籍,作为可看的参考资料,向学生推荐,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会有更大的扩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

(2)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详实的图片作品,方案实例,工程剖析,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设计原理。在训练学生手工绘制方案的同时,加强学生利用电脑制图的技能,为他们走出校园,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前期考察:在进行一项设计之前,我们都要求学生对相关设计内容、地点、相关材料以及当地的人文、地理、气候等情况有一个充分、有效地考察。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更好的体现文化内涵,人文色彩和地方特色,使作品散发长久的生命力。

(4)增强实践教学:在教授本课程时,我们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吸取,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取。由于室内设计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相当高的学科,所有的理论都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所以我们不仅安排学生进行虚拟的设计创作,更让有条件的学生参与社会设计方案的实践,通过实际的设计创作,进一步提高设计动手与思维能力。

(5)规范教学:室内设计课程不同于其它设计类课程,它与建筑紧密联系的特征,使得在教授课程中的规划性、严谨性显得尤为重要。由作图习惯开始到设计领域里的知识规范都要—向学生传授。这样才能保证今后学生的设计方案因没有规范性而导致失误的产生。

(6)参与、创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与部分课上时间进行竞赛创作,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通过参与社会竞标、竞赛等方式进行全面提高,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向学生传授实践功能。

(7)网络化教学:为了进一步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我们还利用了丰富的玩temet资源,不断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设计网站,扩大学生的知识吸收面。本课程2003年10月获南洋学院优秀课程一等奖,于2以抖年8月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二等奖。

2.引进国际前沿、国内领先的课程,增添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艺术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使造型艺术不断出现了许多新的表达形式,在那些新的表达形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造型具有“动”这个最重要的要素。二十世纪的造型艺术,基于对科学的关注和直接应用,开创了“光”和“动”的艺术这一新的领域,一些具有时间要素的动的作品,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视觉效果。

动造型的教学研究,是中国设计教学体系中一个全新的课程,该课程在以往的平面、立体课程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空间、动的要素,使设计创!}练从二维、三维进人多维训练阶段。学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再是单一的、静止的形态,融人了动的因素,使作品显现出无限的生命力,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意识,引发学生从多角度、多视点观察事物,从而寻找更好的表现手段来展现事物。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动造型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材料的构造与特征、加工的方法和技巧,并培养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强调技能的训练。课程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

动造型的教学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l)利用自然风力变化的造型;(2)利用人工动力变化的造型;(3)利用磁力变化的造型。

同时,还利用光几水、声音、图像等变化的过程,利用这些表现手法,进一步创造出非物资要素的表现。如动本身以及光、流体、气体、映像、音、色彩、热能、摄影等,根据这些要素创造的造型,在动造型的教学研究中占据广泛的位置,使动造型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

从2(X)3年起,在艺术设计系4个班级中开设了动造型课程。学生对此课程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并根据课题要求,将一切可能联想到的动的效果,用形态表现出来,在我院艺术设计系展厅举办了动造型教学成果展。该课程于2004年8月获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优秀课程一等奖。

本项目通过课程整合,保留精华,增添新的内容、方法、手段,同时强化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以至兄弟院校的同行专家评价我们的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的水平已经接近本科,也正因为如此,艺术设计专业历年来就业率一直高达百分之百。

四、狠抓教育质量,使教学改革成果落到实处

1.抓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几年来,我系已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以专职为主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比例的30%,中级职称占35%,同时注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读在职研究生,不断提高自己,同时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对大学毕业两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指定教授、副教授进行指导,制订培养计划,促进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确保教学质量。系领导在检查、督促教案的同时,经常下课堂听课。学院每年都举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2(X)4年我系五位老师参加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位获二等奖,其余四位获三等获,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抓教育质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作为教与学的两个不同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中一直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位置。教师作为专业知识的讲授者、传播者,占据着一个看似合理的主导地位。而学生作为获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接受者,处于从属地位。随着整个教学课程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改革,这种被动的教学关系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所以,作为设计教育实施者的教师来讲,重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对话模式进行授课,改变以往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新型的使教授与学习两者统一的双向教学模式,包括提问与讨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则更能显示出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逐步理解和掌握,他们迫切需要用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到的所有理论,并增强实际创作经验。我们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在专业课程中加人模拟实践部分,或给学生真正的课题,以真实的设计条件让他们进行创作,让学生体验在创作中所会碰到的各种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艺术设计教学在注重专业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的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富有特色的教学课程,使得专业设计课程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更为贴切,更富有个性。如给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室内材料与构造、工程预算等课程,给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开设行为美学、前卫艺术等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并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增加了学生选课的余地,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要和兴趣,针对学生不同基础,因材施教,使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乐趣所在,把进行专业学习很自然地成为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风气。

3.多渠道培养人才,开展专业资格考证工作

艺术设计学范文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史论研究性教学

一、研究性教学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理解并围绕某一课题开展个人或团队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与探索问题答案的主动性行为获取知识,最终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课程知识拓展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是课题引入,其中,课题可以由教师提供,或者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经验和需要选定,课题研究的视角、目标、方法以及结论等方面也因人而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处于自由、开放的学习状态中。另外,研究性教学强调课题研究须涉及对现实社会、当代生活的思考,鼓励学生在关注和参与实践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倡学生在研究中不墨守成规,而是打破固有思维,大胆创造,努力唤醒自身的创新意识。总体来说,研究性教学的突出特点可归结为三点,即开放性、实践性与创新性。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作用,具体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灌输式教学的弊端;二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满足当代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艺术设计专业史论课程教学现状

设计史论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课程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介绍设计历史,如中外设计史、中外建筑史、平面设计史、服装设计史等课程;二是介绍设计基本原理,如设计概论、设计学、设计心理学以及设计美学等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史论教学是设计专业学生掌握设计历史与理论知识、提高设计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为专业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设计作品蕴含文化、审美等要素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当代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理论造诣,因此,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设计史论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现今的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1.学生对课程认识不够,重技能、轻理论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强,部分学生重技能、轻理论,愿意把更多精力投入专业技能课程,认为只有实践能力强才是硬道理,甚至将理论课程视为负担,学习兴趣较低。但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深感自身设计理论知识匮乏,对在校期间没有认真学习设计史论而后悔。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设计史论,设计实践带来的社会效益更加直接。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一些院校将大部分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术科教学建设,而史论课程教学比重较小,课时不足。如此教学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设计史论课程的忽视。2.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授课形式单一在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设计史论课程一般采取各设计方向学生混合为大班共同授课的方式。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快速发展,报考该专业的学生人数陡增,加上课程学时紧张,设计史论教学基本采取以教师、教材、PPT为主的单一讲授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具有教学逻辑完整有序、教学进程易控等优点,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如,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同时,课程所用教材往往千篇一律,内容缺乏更新,与当代设计发展理念脱节。这些弊端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不高。

三、研究性教学的引入途径

固有的设计史论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是当务之急。新的教学模式应确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单一讲授转变为在讲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研究分析、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显然,“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被引入设计史论教学无疑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合理途径。具体引入可以从三个环节考虑。1.专题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专题引入,专题教学也是研究性教学的第一环节。在坚持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不受教材的约束,将设计史论课程内容进行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专题化分割。分割标准并不唯一,设计风格、设计现象、设计原理以及设计师等都可成为单独专题。在讲授专题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渐让学生形成认识问题、探索答案的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自主研究作好铺垫。专题教学突破了以往固化的教学思路,解决了教材内容陈旧对教学的制约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搭建设计理论体系。2.问题教学。问题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第二环节,主要指在前期专题教学的基础上,学生产生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案,随后开展一系列的查阅资料、调查访谈等课外研究行为,由过去设计史论教学只在教室内进行的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问题教学不能靠学生单独完成,教师应发挥辅助作用,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引导、方法提供、思维启发以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问题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可以说,问题教学是在教师可控范围内,为学生营造更加开放的学习研究氛围。问题教学不仅解决了教师授课单一的问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了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错误认识。3.多元化考评。引入并实践研究性教学,努力构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制定相应的课程考评体系。艺术设计史论属于专业必修理论课程,传统的课程考评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试卷成绩相加的方式,两者的比重在不同学校稍有差异,但共同点是期末试卷成绩占比较大,对课程最终成绩起到主要作用。这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平时上课,更在意期末考试,为了取得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考评方式虽然可以考查学生对考试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是对学生知识全面性、综合能力的考核显然不够。为此,教师应结合研究性教学要求,减少期末试卷成绩在总成绩考评中的比重,同时增加平时成绩的考评比重,并在平时成绩考评中增加师生互动环节的考评,具体内容是要求学生围绕第二环节的研究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表述,对教师、其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最后由教师逐一点评。由于前期研究的开放性,研究结果必然是不确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从而对不同课题进行准确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平时成绩考评可针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课堂阐述讨论效果等方面给予相应分值。另外,为了凸显公平性,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评可综合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多方面,从而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评方法。研究性教学重视教学结果,更重视教学过程。顺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以改革创新高校设计史论教学为目的,引入研究性教学,必然会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以及拓展学生的研究领域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朱飞.以研究性教学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江苏高教,2003(5).

[3]邬烈炎.走向研究型课程——以设计基础教学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2).

[4]傅克辉.“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互动式教学法实践探索——以四川美院为例.装饰,2013(10).

艺术设计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学院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创新素质培养

学院教学是目前国内外艺术设计教育的普遍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学科基础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作用。对于当代艺术设计学科来说,它的内在的生命力来自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现代学院教学也都围绕着这个目的而展开。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目前国内在艺术设计教学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争论,而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艺术设计专业是否还需要传统造型基础方面的训练?如果需要的话,怎么训练才更加符合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个问题在今天仍需结合艺术设计的学科发展和教学的要求,全面、辩证地对待。过于简单的处理方法不仅无助于学科的发展和设计人才的培养,甚至可能形成教学链条的断裂和教学内容的空洞化。因此,有必要从并不遥远的源头简要梳理一下学院教育的历史和现代艺术设计学科的产生、发展,探讨一下当代艺术设计与创作中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并期望对于目前艺术设计教学和创新培养的改革有所启示。

一、传统的美术学院教学模式

20世纪上半叶,在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之中,我国逐步引进了来自于西方传统的学院教育。西方最早的艺术学院,是16世纪下半叶由克拉奇兄弟在意大利创办的波伦亚学院。而瓦萨里于1562年在佛罗伦萨创办的迪塞诺学院,则是早期最知名的一所美术学院。瓦萨里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知名的艺术史家。他强调美术学院的权威性,注重经营而不是教育。因此,20世纪英国艺术史家佩夫斯纳说:“瓦萨里的学院是用一个新的行会把艺术家从原先隶属的老行会中解脱出来”①。西方传统的艺术学院模式都以基本技能为主要培养和教学内容,包括此后产生广泛影响的法国法兰西学院和皇家美术学院等。这些学院都是综合性的美术学院,强调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基本训练,主要培养传统的艺术人才,同时也是设计人才。早期的传统艺术学院并没有专门的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融合生长,许多艺术巨匠同时也是设计大师,比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均是造型艺术的多面巨匠,同时也是领时代之风骚的设计大师,西方早期传统的艺术(美术)学院的目标大多是培养此类的复合型人才。西方早期的美术学院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素描、色彩、雕塑等造型艺术和各种艺用材料的制作为主要训练内容。这样的格局也是近现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大多数美术学院的造型艺术和设计(工艺美术)教学基础课的基本构成范式。基于这样的传统,西方的学院主义教育也成为艺术和设计赖以生存和缓慢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通常是“通才”。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这样的模式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特别是对于权威和规范的过分强调,导致了陈陈相因的程式化的产生。“学院”(Academy)一词原本含有正规、不走邪路的意思。在学院派看来就是重视传统,向传统学习,因而后来的学院派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反对改革、陷入僵化和教条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往往不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现代艺术和设计人才。19世纪末,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人、杰出的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就对于当时美术学院和高雅艺术脱离大众的僵化现象极为不满,他亲自学习挂毯编织工艺,甚至认为中世纪时期的行会要好过于美术学院。他说:“最优秀的艺术家依然是工匠,而最卑微的工匠也是一名艺术家”②。作为一位历史上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莫里斯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美术学院教学模式的弊端。

二、与包豪斯相联系的现代艺术设计

学院教学模式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史上,20世纪早期的包豪斯学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不是培养懂技术的艺术人才,也不是培养懂艺术的技术人才,而是培养有创造力和设计观念的人。包豪斯比上述的早期学院更能体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理念在“二战”后从包豪斯走出来,“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半个世纪,包豪斯的影响随着包豪斯人的著述、演讲、教育等活动在美国广泛传播……还有哈佛、麻省理工,无不肯定自己与包豪斯的血脉关系”③。包豪斯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艺术设计学院教育的普遍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包豪斯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思想也逐渐影响到我国。在这种新“西学东渐”的现代文化艺术风潮的浸染之下,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逐渐由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以工艺美术为核心的传统学院教学模式,朝着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训练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转化。自80年代中期始,特别是到了90年代已经风靡一时。由于南方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样的转化到了90年代,全国多所知名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教学已经有了明晰的对比:北方院校相对较为重视传统底蕴,而南方特别是沿海一些院校的设计教学则更加新颖,更加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这样的分野在90年代中期前后相隔不久举行的两次大规模的校庆展览上得到了一定的反映——1996年11月1日于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校40周年校庆展和1994年的广州美术学院建校40周年展览。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这种南北分野逐渐融合,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关联的专业方向。在课程的设置上,包豪斯及其影响之下的艺术设计学院的基础课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包豪斯产生于现代主义艺术,康定斯基、克利等人既是现代艺术史上知名的艺术大师,也是包豪斯学院的教师,教授学生现代主义绘画、雕塑等课程。与包豪斯相联系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形成了经典意义的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不断发展并占领世界各国艺术设计学院成为核心的教育模式的同时,“包豪斯主义”的现代模式与传统的学院主义模式相似,也逐渐呈现出某种新的教条主义弊端,特别是在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艺术发展传统的社会中,情况更是如此。类似于“三大构成”等由包豪斯体系发展而来的一些经典课程和具体教学内容在国内许多院校的实际教学中被不断地固化和神圣化,其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因为沿用日久,缺乏创新,使得这类优秀的包豪斯体系传统课程某种程度上正在丧失其引领潮流的地位,已经偏离了包豪斯的基本精神。

三、当代实验教学模式

当代实验教学模式是与当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相适应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任何一种体系,存在、实践太久必然会出现逐渐陈旧及理论僵化问题,这也是几百年来学院主义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因为从艺术及设计的最新探索成果到总结成为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再到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的今天,往往等这一系列程序实现的时候,其整个体系可能已经有些过时了,这是传统艺术与设计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在当代实验模式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传统学院模式的弊端则可能会得到纠正,形成较为良好的创新教育机制。德国实验教育学家威廉•奥古斯特•拉伊在《实验教育学论》中认为实验“是当代教育的标志”,是新的研究方法④。正如包豪斯模式是在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模式一样,当代实验模式则是在当代实验艺术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课堂教学模式,与以往相比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总的来说,当代实验教学模式大致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实验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大量借鉴当代艺术的形式,注重学生在同样一个课题之下的不同思路的实验,强调过程性,相对排斥唯目的主义,并根据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潮流及时吸纳最新的血液,通过学习当代艺术课程、组织教学观摩、参加高水平的设计比赛和展览,及时微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到教学与最新的设计实践相结合。二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和各种媒材的应用。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再强调某一方面课程内容的绝对权威性,而是多方面吸纳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成为当代设计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使学生能够广开思路,训练学生的创造力。依据专业特征,综合材料设计与制作成为各个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传统的绘画、雕塑、三维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等造型课程得到保留,但在材料的应用方面,更加注重多种材料的综合和新材料的开发利用。三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当代艺术区别于现代艺术以前的精英主义一元化标准,在评价方式上更加强调多元文化的自觉和艺术语言的实验性。由当代艺术水到渠成发展而来的当代艺术设计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学习评价体系上,必然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因素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四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核心。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当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实际要求,千人一面和相互雷同的产品设计是当代设计最致命的毒药,是在何种情况之下都应该绝对避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