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1:58:39

艺术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篇1

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对象和教学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开放教育理念的成熟和完善,开放教育的先进理念又有效地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当前,教育日益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更加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认为入学政策不同程度的开放成为了远程教育最值得骄傲的贡献,于是开放和远程教育这个名词就应运而生了。在我国则称之为远程开放教育。目前,远程开放教育被多数远程教育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所接受,它不仅使得师生在时空分离状态下的教育得以实现,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将创造出一种能提供真正开放的教育系统的途径。我国近现代的远程开放教育则先后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发展阶段。

二、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数量较十年前有所增加。目前的设计从业人员中除了原有的老一辈设计人员外,多数为美术设计院校的本、专科毕业生,此外,还有一批没有经过专业教育的从事设计行业的人群,他们有的是通过职业培训后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有的则是从设计相关行业中转行过来的。现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主要停留在实务型人才培养上,后两种人才十分紧缺。我们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的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通过在远程教育中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来对己就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全面培养设计行业的人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是远程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艺术设计教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变革

1.建设具备远程教育特色的艺术设计新型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中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要避免将普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简单套用为远程教育形式的现象。构建艺术设计远程教学模式必须突显其特色,发挥其长处,我们设计教育要与远程教育相融合,必须要充分考虑远程教育学习者和教学方式的特点,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远程教育在教学资源、教学环节、教学方式上的多样性、先进性表现出来,补充我们当前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学方式灵活性和教学内容在广度与宽度上的不足。

2.建立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办学思路。远程教育具备优于传统教育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辅助手段,这就是它最大的特色,转变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是纯技艺传授的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将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有效的传递给学习者;将国际最前沿的资讯、设计潮流运用互联网链接到网络课堂,这些都是远程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所在。远程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定位在成人,因此,抓住各地的职业特色与地区行业发展特点,发展面向地区优势产业的专业是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如近年发展很快的广东顺德的家具设计、大规模发展的房地产开发所需要的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东部沿海城市早已形成规模的服装行业与西部文化特色的特种工艺美术设计等。充分利用己有的地域资源为本地区培养满足行业急需的设计人才,这也是远程教育的特色办学思路。

3.构建科学的远程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要走出远程教育特色的道路首先就要构建科学的、符合远程教育发展规律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在高等教育中,设计教学的改革关键在抓好学科特色、办学特色,深入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设计学科有很强的科学性、时代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并随着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生活文化、市场等因素而不断变化,将设计学科与远程教育相融合,将信息产业的优越性运用于教育行业,也正好符合设计行业的这一特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合理规划主干课程的内容。远程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远程教育工作者则应在其教学计划中明确体现专业主干课程与非主干课程的区别,依据远程教育的特点来制定选修与必修课程的内容,依据远程教育授课对象的特点加大选修课的建设力度与课程数量,改变传统教学形式下忽视选修课教学质量与教学过程的缺点。

(2)处理好各专业知识板块的比例关系。认真处理各类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研究每门课程的授课时数。在远程教育中要结合各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情况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课时量,科学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实施细则。

(3)明确各层次的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目标与要求。目前的远程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特色还不够突出,各类开办远程教育的设计院校没有在各自层次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大专层次与本科层次开设的课程差不多,专科的课程体系直接来源于本科的课程体系。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本科的特色优势不足、办学上与专科层次之间缺少延续性和提升性。所以要充分考虑各层次的不同要求,防止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重复混乱的情况。

(4)注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并根据课程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艺术设计网络课堂资源建设应遵循以教学为本,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原则,要根据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来进行,不可忽视教学方法,脱离教学实际,做成教学资源无目的的简单堆砌,或刻意追求某些技术指标的完美,成为“中看不中用”的网上摆设;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已有的大量国内外设计资源为远程教育学习者提供最前沿的信息;在教学方式设计、网站导航设计、互动设计和视听设计方面进行研究,在网上提供优质的技术平台,营造出一个完整的、人性化的网络课堂教学环境,让师生在网上进入和谐的教学状态,让远程学习者尽可能的比较真实地感受到课堂氛围。

(5)构建有远程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程教育中我们同样不可回避专业实训这一重要环节。在普通高校中,实践教学往往是通过兴建校内外实训场地、达成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的。但作为以远程教学为主要手段的艺术设计教育显然不再适合普通高校所采用的实训方式。远程教育的师生分离与实践教学中的师徒传授两大教学方式在此时发生强烈的碰撞。远程教育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如何找到适合远程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方法,成为远程艺术设计教学得以发展的关键。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篇2

1.实践教学与社会发展的接轨。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平面设计的发展,将社会对平面艺术设计的需求运用到课堂实践中,不仅为课堂增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的设计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平面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或者教师可承接校外相关企业的设计业务,让学生感受平面艺术设计实践的整体流程,形成完善的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对平面艺术设计整体感的理解。

2.实践教学与各项学科的作用。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以多项学科为基础的,实践中需要结合各项学科的内涵,实现平面艺术设计全面的发展。教师在进行图文编排的教学实践时,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体会图文编排设计中的逻辑、主次以及群组变化等内容,结合图文编排的实践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着重讲解,提取其他学科的精华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创造的能力。

3.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互换应用。平面艺术设计中实践与理论的互换应用主要是指通过实践将学生的创新思想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通过近几年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来看,部分学生的思维和视角非常独特,但是其动手能力比较低,而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其思维欠缺独特性。因此为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可采取团队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将学生创意以最大化的方式表现。例如包装设计,此部分平面艺术设计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非常高,不仅要表现包装设计的秩序性,更要体现包装设计的与众不同,教师可将比较系统的设计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综上所述,提高平面艺术设计中的教学实践能力,需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建设的力度,在保障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意义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篇3

一、高职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转化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在不同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美术教育”或者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教学模式,故此,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或者工艺美术教育模式观念的影响下,并未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教学模式的科学体系。相比之下,这两者都是以美术功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一直不大重视设计与科技、经济的联系,也很少考虑经济市场对设计的影响,显而易见的是长期沿袭这种模式,就会使得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束缚。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与结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品质特征。因此,艺术设计理论也要综合哲学、社会学、美学、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然而,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制度主要是考查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特长,对文化课要求较低。学生入学后,忽视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在学生中表现较为突出,很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这固然没错,殊不知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依然很重要。由此看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教学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应采取的几种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把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宗旨,这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理论与实践并重才符合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因此,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弥补学生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不足,又能够加强专业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1.项目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接触社会、行业、企业和客户,承接设计项目并引入课堂,使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的所有工作流程里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增强对项目组织和实施的能力,使学生与市场有了直接的接触。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设计人员参与教学,由企业提供项目,以合作方式完成项目设计。这样既可节约企业设计成本,又可引导学生了解项目具体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熟悉每个环节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与展示,增强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信心。项目式教学可采用独立或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最终以项目的完成情况来评判个人的实际能力,与课程相对应的学分相结合并给出评判。

2.开放式教学模式从宏观上讲,开放式教学是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所采用材料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首先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教学环境,突破固有教材的束缚,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尽早适应市场做好心理准备。学生在教师事先设定好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建立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体验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看似完全开放式的教学,却有着严格的评价体系,最终的考评可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灵活运用情况给出评价。

3.主题教学模式教师确定主题,结合社会、团体等相关部门的征集活动,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寻找与主题相关的设计元素,解决造型和色彩的语言表现问题,并收集与表达主题相关的物质材料,以及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技术、工艺流程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有针对性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对已经掌握的技术能力的再运用,增加对新技术方法的理解,了解跨专业或行业的材料和媒介,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的可能性。主题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成为包含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认知方法、判断技巧、工作态度、工作方法、评价体系整个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以上几种教学模式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执行,完成教学模式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培养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我们提出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有利办学条件外,更不容忽视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和投入。校内实训基地绝不能代替企业实习,真正合理的实训是校内外结合,校内教师和企业设计人员来共同完成,建立完善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才符合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三、多元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采用多种教育模式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实践经验、治学态度以及引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乃至整个高职教育的成败。艺术设计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按照工作岗位和角色转换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的新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提高教师素质。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善于接受与设计艺术相关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提高自己,转变教学思路,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教学活动。采取的具体途径是:学校相关部门安排专业教师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和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学习,通过参与企业、行业的项目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以达到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以培养懂设计、重实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是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欧盟国家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地点,同时又是两个施教单位,两地教学方式相互交叉,相辅相成。企业实训是主体,学校教育服务企业实训;企业培训时数占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二,学校教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中职装潢

艺术设计专业即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是目前比较热门的学科之一,隶属于艺术设计。所谓的艺术设计,就是将设计、将艺术融入实际生活中,以满足人类审美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而在中职教育中,还要求学生能够将设计应用到生活中,产生经济效益。艺术设计专业创建的时间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较短,积累的教学经验也十分有限。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教师缺乏经验、课程之间相对孤立等问题。这些都使学生不了解行业现状、缺少实践经验,在毕业之后自然也就无法适应行业要求。因此,目前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工作室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承接技术项目的形式提高实践能力。它以工作室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和实践融为一体,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客户所交代的某项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将理论、实践和服务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常说的“学中做,做中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二)有利于完成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在日常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是分离的,学生即使能够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也不代表他们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更是如此。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交流,可以有效地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拓宽自己的艺术思维,完成高质量的设计作品。(三)能够有效解决实践资源问题。由于中职院校普遍资金短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很难拥有专业的实习设施和实习场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达到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目标。而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接触社会,避免他们脱离实际的生活。(四)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内容,面向企业和市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就能够积累下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也更加明确自己将来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在未来真正走向社会时,可以有效缩短职业的适应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中。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方式探索

(一)工作室教学的开展条件。艺术设计专业在工作室教学形式下,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条件:(1)工作所需要的设备,包括电脑设备、设计中所需的制作工具和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等。(2)在工作室教学中,必须具备一个高专业素质和高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保证教师能够达到“以导为主,以讲为辅”的教学要求。(3)学生在进入工作室中。需要具备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养。(4)工作室要拥有充足的项目支持,这一点也是工作室教学的核心,所以这就需要中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选择最优质的企业。(二)工作室教学的载体形式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工作室可以选择在校外,包括平面广告公司、传媒公司和图书出版社等行业。这样的工作室载体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可以让学生了解行业内现状,也有利于发挥行业的作用。除了建设校外基地之外,如果短期内学校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或是合作企业的设施、场地等资源不够充足,也可以选择在校内创建工作室,承接外部的合作项目,这有利于工作室尽快运行起来。(三)工作室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的是“基础课程+综合实训+定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学生进入学校后用一年半的时间学习基础知识,半年的时间在校内接受实训课程,剩下的一年时间进入企业中进行实习。而在工作室模式之下,需要将教和学有效融合到一起,通过项目的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工作室中的学习就像进入企业中实习一样,提前进入行业内部,也就是实习即顶岗,毕业即上岗。(四)工作室教学的管理方式工作室模式下,项目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因此也就需要按照实际企业中的经营结构,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分工,并建立完善的项目体制。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岗位充分了解艺术设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这种形式也有利于学生尽快熟悉行业内部,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

总之,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用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中职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升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葭 单位:娄底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建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史论研究性教学

一、研究性教学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理解并围绕某一课题开展个人或团队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与探索问题答案的主动性行为获取知识,最终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课程知识拓展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是课题引入,其中,课题可以由教师提供,或者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经验和需要选定,课题研究的视角、目标、方法以及结论等方面也因人而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处于自由、开放的学习状态中。另外,研究性教学强调课题研究须涉及对现实社会、当代生活的思考,鼓励学生在关注和参与实践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倡学生在研究中不墨守成规,而是打破固有思维,大胆创造,努力唤醒自身的创新意识。总体来说,研究性教学的突出特点可归结为三点,即开放性、实践性与创新性。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作用,具体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灌输式教学的弊端;二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满足当代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艺术设计专业史论课程教学现状

设计史论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课程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介绍设计历史,如中外设计史、中外建筑史、平面设计史、服装设计史等课程;二是介绍设计基本原理,如设计概论、设计学、设计心理学以及设计美学等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史论教学是设计专业学生掌握设计历史与理论知识、提高设计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为专业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设计作品蕴含文化、审美等要素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当代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理论造诣,因此,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设计史论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现今的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1.学生对课程认识不够,重技能、轻理论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强,部分学生重技能、轻理论,愿意把更多精力投入专业技能课程,认为只有实践能力强才是硬道理,甚至将理论课程视为负担,学习兴趣较低。但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深感自身设计理论知识匮乏,对在校期间没有认真学习设计史论而后悔。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设计史论,设计实践带来的社会效益更加直接。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一些院校将大部分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术科教学建设,而史论课程教学比重较小,课时不足。如此教学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设计史论课程的忽视。2.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授课形式单一在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设计史论课程一般采取各设计方向学生混合为大班共同授课的方式。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快速发展,报考该专业的学生人数陡增,加上课程学时紧张,设计史论教学基本采取以教师、教材、PPT为主的单一讲授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具有教学逻辑完整有序、教学进程易控等优点,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如,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同时,课程所用教材往往千篇一律,内容缺乏更新,与当代设计发展理念脱节。这些弊端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不高。

三、研究性教学的引入途径

固有的设计史论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是当务之急。新的教学模式应确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单一讲授转变为在讲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研究分析、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显然,“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被引入设计史论教学无疑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合理途径。具体引入可以从三个环节考虑。1.专题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专题引入,专题教学也是研究性教学的第一环节。在坚持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不受教材的约束,将设计史论课程内容进行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专题化分割。分割标准并不唯一,设计风格、设计现象、设计原理以及设计师等都可成为单独专题。在讲授专题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渐让学生形成认识问题、探索答案的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自主研究作好铺垫。专题教学突破了以往固化的教学思路,解决了教材内容陈旧对教学的制约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搭建设计理论体系。2.问题教学。问题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第二环节,主要指在前期专题教学的基础上,学生产生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案,随后开展一系列的查阅资料、调查访谈等课外研究行为,由过去设计史论教学只在教室内进行的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问题教学不能靠学生单独完成,教师应发挥辅助作用,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引导、方法提供、思维启发以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问题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可以说,问题教学是在教师可控范围内,为学生营造更加开放的学习研究氛围。问题教学不仅解决了教师授课单一的问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了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错误认识。3.多元化考评。引入并实践研究性教学,努力构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制定相应的课程考评体系。艺术设计史论属于专业必修理论课程,传统的课程考评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试卷成绩相加的方式,两者的比重在不同学校稍有差异,但共同点是期末试卷成绩占比较大,对课程最终成绩起到主要作用。这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平时上课,更在意期末考试,为了取得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考评方式虽然可以考查学生对考试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是对学生知识全面性、综合能力的考核显然不够。为此,教师应结合研究性教学要求,减少期末试卷成绩在总成绩考评中的比重,同时增加平时成绩的考评比重,并在平时成绩考评中增加师生互动环节的考评,具体内容是要求学生围绕第二环节的研究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表述,对教师、其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最后由教师逐一点评。由于前期研究的开放性,研究结果必然是不确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从而对不同课题进行准确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平时成绩考评可针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课堂阐述讨论效果等方面给予相应分值。另外,为了凸显公平性,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评可综合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多方面,从而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评方法。研究性教学重视教学结果,更重视教学过程。顺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以改革创新高校设计史论教学为目的,引入研究性教学,必然会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以及拓展学生的研究领域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朱飞.以研究性教学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江苏高教,2003(5).

[3]邬烈炎.走向研究型课程——以设计基础教学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2).

[4]傅克辉.“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互动式教学法实践探索——以四川美院为例.装饰,2013(10).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学院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创新素质培养

学院教学是目前国内外艺术设计教育的普遍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学科基础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作用。对于当代艺术设计学科来说,它的内在的生命力来自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现代学院教学也都围绕着这个目的而展开。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目前国内在艺术设计教学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争论,而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艺术设计专业是否还需要传统造型基础方面的训练?如果需要的话,怎么训练才更加符合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个问题在今天仍需结合艺术设计的学科发展和教学的要求,全面、辩证地对待。过于简单的处理方法不仅无助于学科的发展和设计人才的培养,甚至可能形成教学链条的断裂和教学内容的空洞化。因此,有必要从并不遥远的源头简要梳理一下学院教育的历史和现代艺术设计学科的产生、发展,探讨一下当代艺术设计与创作中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并期望对于目前艺术设计教学和创新培养的改革有所启示。

一、传统的美术学院教学模式

20世纪上半叶,在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之中,我国逐步引进了来自于西方传统的学院教育。西方最早的艺术学院,是16世纪下半叶由克拉奇兄弟在意大利创办的波伦亚学院。而瓦萨里于1562年在佛罗伦萨创办的迪塞诺学院,则是早期最知名的一所美术学院。瓦萨里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知名的艺术史家。他强调美术学院的权威性,注重经营而不是教育。因此,20世纪英国艺术史家佩夫斯纳说:“瓦萨里的学院是用一个新的行会把艺术家从原先隶属的老行会中解脱出来”①。西方传统的艺术学院模式都以基本技能为主要培养和教学内容,包括此后产生广泛影响的法国法兰西学院和皇家美术学院等。这些学院都是综合性的美术学院,强调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基本训练,主要培养传统的艺术人才,同时也是设计人才。早期的传统艺术学院并没有专门的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融合生长,许多艺术巨匠同时也是设计大师,比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均是造型艺术的多面巨匠,同时也是领时代之风骚的设计大师,西方早期传统的艺术(美术)学院的目标大多是培养此类的复合型人才。西方早期的美术学院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素描、色彩、雕塑等造型艺术和各种艺用材料的制作为主要训练内容。这样的格局也是近现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大多数美术学院的造型艺术和设计(工艺美术)教学基础课的基本构成范式。基于这样的传统,西方的学院主义教育也成为艺术和设计赖以生存和缓慢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通常是“通才”。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这样的模式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特别是对于权威和规范的过分强调,导致了陈陈相因的程式化的产生。“学院”(Academy)一词原本含有正规、不走邪路的意思。在学院派看来就是重视传统,向传统学习,因而后来的学院派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反对改革、陷入僵化和教条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往往不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现代艺术和设计人才。19世纪末,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人、杰出的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就对于当时美术学院和高雅艺术脱离大众的僵化现象极为不满,他亲自学习挂毯编织工艺,甚至认为中世纪时期的行会要好过于美术学院。他说:“最优秀的艺术家依然是工匠,而最卑微的工匠也是一名艺术家”②。作为一位历史上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莫里斯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美术学院教学模式的弊端。

二、与包豪斯相联系的现代艺术设计

学院教学模式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史上,20世纪早期的包豪斯学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不是培养懂技术的艺术人才,也不是培养懂艺术的技术人才,而是培养有创造力和设计观念的人。包豪斯比上述的早期学院更能体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理念在“二战”后从包豪斯走出来,“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半个世纪,包豪斯的影响随着包豪斯人的著述、演讲、教育等活动在美国广泛传播……还有哈佛、麻省理工,无不肯定自己与包豪斯的血脉关系”③。包豪斯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艺术设计学院教育的普遍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包豪斯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思想也逐渐影响到我国。在这种新“西学东渐”的现代文化艺术风潮的浸染之下,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逐渐由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以工艺美术为核心的传统学院教学模式,朝着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训练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转化。自80年代中期始,特别是到了90年代已经风靡一时。由于南方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样的转化到了90年代,全国多所知名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教学已经有了明晰的对比:北方院校相对较为重视传统底蕴,而南方特别是沿海一些院校的设计教学则更加新颖,更加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这样的分野在90年代中期前后相隔不久举行的两次大规模的校庆展览上得到了一定的反映——1996年11月1日于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校40周年校庆展和1994年的广州美术学院建校40周年展览。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这种南北分野逐渐融合,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关联的专业方向。在课程的设置上,包豪斯及其影响之下的艺术设计学院的基础课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包豪斯产生于现代主义艺术,康定斯基、克利等人既是现代艺术史上知名的艺术大师,也是包豪斯学院的教师,教授学生现代主义绘画、雕塑等课程。与包豪斯相联系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形成了经典意义的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不断发展并占领世界各国艺术设计学院成为核心的教育模式的同时,“包豪斯主义”的现代模式与传统的学院主义模式相似,也逐渐呈现出某种新的教条主义弊端,特别是在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艺术发展传统的社会中,情况更是如此。类似于“三大构成”等由包豪斯体系发展而来的一些经典课程和具体教学内容在国内许多院校的实际教学中被不断地固化和神圣化,其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因为沿用日久,缺乏创新,使得这类优秀的包豪斯体系传统课程某种程度上正在丧失其引领潮流的地位,已经偏离了包豪斯的基本精神。

三、当代实验教学模式

当代实验教学模式是与当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相适应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任何一种体系,存在、实践太久必然会出现逐渐陈旧及理论僵化问题,这也是几百年来学院主义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因为从艺术及设计的最新探索成果到总结成为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再到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的今天,往往等这一系列程序实现的时候,其整个体系可能已经有些过时了,这是传统艺术与设计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在当代实验模式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传统学院模式的弊端则可能会得到纠正,形成较为良好的创新教育机制。德国实验教育学家威廉•奥古斯特•拉伊在《实验教育学论》中认为实验“是当代教育的标志”,是新的研究方法④。正如包豪斯模式是在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模式一样,当代实验模式则是在当代实验艺术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课堂教学模式,与以往相比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总的来说,当代实验教学模式大致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实验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大量借鉴当代艺术的形式,注重学生在同样一个课题之下的不同思路的实验,强调过程性,相对排斥唯目的主义,并根据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潮流及时吸纳最新的血液,通过学习当代艺术课程、组织教学观摩、参加高水平的设计比赛和展览,及时微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到教学与最新的设计实践相结合。二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和各种媒材的应用。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再强调某一方面课程内容的绝对权威性,而是多方面吸纳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成为当代设计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使学生能够广开思路,训练学生的创造力。依据专业特征,综合材料设计与制作成为各个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传统的绘画、雕塑、三维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等造型课程得到保留,但在材料的应用方面,更加注重多种材料的综合和新材料的开发利用。三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当代艺术区别于现代艺术以前的精英主义一元化标准,在评价方式上更加强调多元文化的自觉和艺术语言的实验性。由当代艺术水到渠成发展而来的当代艺术设计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学习评价体系上,必然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因素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四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核心。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当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实际要求,千人一面和相互雷同的产品设计是当代设计最致命的毒药,是在何种情况之下都应该绝对避免的后果。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篇7

20世纪上半叶,在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之中,我国逐步引进了来自于西方传统的学院教育。西方最早的艺术学院,是16世纪下半叶由克拉奇兄弟在意大利创办的波伦亚学院。而瓦萨里于1562年在佛罗伦萨创办的迪塞诺学院,则是早期最知名的一所美术学院。瓦萨里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知名的艺术史家。他强调美术学院的权威性,注重经营而不是教育。因此,20世纪英国艺术史家佩夫斯纳说:“瓦萨里的学院是用一个新的行会把艺术家从原先隶属的老行会中解脱出来”①。西方传统的艺术学院模式都以基本技能为主要培养和教学内容,包括此后产生广泛影响的法国法兰西学院和皇家美术学院等。这些学院都是综合性的美术学院,强调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基本训练,主要培养传统的艺术人才,同时也是设计人才。早期的传统艺术学院并没有专门的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融合生长,许多艺术巨匠同时也是设计大师,比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均是造型艺术的多面巨匠,同时也是领时代之风骚的设计大师,西方早期传统的艺术(美术)学院的目标大多是培养此类的复合型人才。西方早期的美术学院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素描、色彩、雕塑等造型艺术和各种艺用材料的制作为主要训练内容。这样的格局也是近现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大多数美术学院的造型艺术和设计(工艺美术)教学基础课的基本构成范式。基于这样的传统,西方的学院主义教育也成为艺术和设计赖以生存和缓慢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通常是“通才”。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这样的模式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特别是对于权威和规范的过分强调,导致了陈陈相因的程式化的产生。“学院”(Academy)一词原本含有正规、不走邪路的意思。在学院派看来就是重视传统,向传统学习,因而后来的学院派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反对改革、陷入僵化和教条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往往不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现代艺术和设计人才。19世纪末,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人、杰出的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就对于当时美术学院和高雅艺术脱离大众的僵化现象极为不满,他亲自学习挂毯编织工艺,甚至认为中世纪时期的行会要好过于美术学院。他说:“最优秀的艺术家依然是工匠,而最卑微的工匠也是一名艺术家”②。作为一位历史上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莫里斯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美术学院教学模式的弊端。

二、与包豪斯相联系的现代艺术设计学院教学模式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史上,20世纪早期的包豪斯学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不是培养懂技术的艺术人才,也不是培养懂艺术的技术人才,而是培养有创造力和设计观念的人。包豪斯比上述的早期学院更能体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理念在“二战”后从包豪斯走出来,“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半个世纪,包豪斯的影响随着包豪斯人的著述、演讲、教育等活动在美国广泛传播……还有哈佛、麻省理工,无不肯定自己与包豪斯的血脉关系”③。包豪斯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艺术设计学院教育的普遍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包豪斯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思想也逐渐影响到我国。在这种新“西学东渐”的现代文化艺术风潮的浸染之下,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逐渐由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以工艺美术为核心的传统学院教学模式,朝着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训练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转化。自80年代中期始,特别是到了90年代已经风靡一时。由于南方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样的转化到了90年代,全国多所知名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教学已经有了明晰的对比:北方院校相对较为重视传统底蕴,而南方特别是沿海一些院校的设计教学则更加新颖,更加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这样的分野在90年代中期前后相隔不久举行的两次大规模的校庆展览上得到了一定的反映——1996年11月1日于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校40周年校庆展和1994年的广州美术学院建校40周年展览。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这种南北分野逐渐融合,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关联的专业方向。在课程的设置上,包豪斯及其影响之下的艺术设计学院的基础课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包豪斯产生于现代主义艺术,康定斯基、克利等人既是现代艺术史上知名的艺术大师,也是包豪斯学院的教师,教授学生现代主义绘画、雕塑等课程。与包豪斯相联系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形成了经典意义的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不断发展并占领世界各国艺术设计学院成为核心的教育模式的同时,“包豪斯主义”的现代模式与传统的学院主义模式相似,也逐渐呈现出某种新的教条主义弊端,特别是在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艺术发展传统的社会中,情况更是如此。类似于“三大构成”等由包豪斯体系发展而来的一些经典课程和具体教学内容在国内许多院校的实际教学中被不断地固化和神圣化,其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因为沿用日久,缺乏创新,使得这类优秀的包豪斯体系传统课程某种程度上正在丧失其引领潮流的地位,已经偏离了包豪斯的基本精神。

三、当代实验教学模式

当代实验教学模式是与当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相适应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任何一种体系,存在、实践太久必然会出现逐渐陈旧及理论僵化问题,这也是几百年来学院主义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因为从艺术及设计的最新探索成果到总结成为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再到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的今天,往往等这一系列程序实现的时候,其整个体系可能已经有些过时了,这是传统艺术与设计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在当代实验模式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传统学院模式的弊端则可能会得到纠正,形成较为良好的创新教育机制。德国实验教育学家威廉•奥古斯特•拉伊在《实验教育学论》中认为实验“是当代教育的标志”,是新的研究方法④。正如包豪斯模式是在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模式一样,当代实验模式则是在当代实验艺术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课堂教学模式,与以往相比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总的来说,当代实验教学模式大致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实验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大量借鉴当代艺术的形式,注重学生在同样一个课题之下的不同思路的实验,强调过程性,相对排斥唯目的主义,并根据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潮流及时吸纳最新的血液,通过学习当代艺术课程、组织教学观摩、参加高水平的设计比赛和展览,及时微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到教学与最新的设计实践相结合。二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和各种媒材的应用。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再强调某一方面课程内容的绝对权威性,而是多方面吸纳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成为当代设计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使学生能够广开思路,训练学生的创造力。依据专业特征,综合材料设计与制作成为各个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传统的绘画、雕塑、三维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等造型课程得到保留,但在材料的应用方面,更加注重多种材料的综合和新材料的开发利用。三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当代艺术区别于现代艺术以前的精英主义一元化标准,在评价方式上更加强调多元文化的自觉和艺术语言的实验性。由当代艺术水到渠成发展而来的当代艺术设计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学习评价体系上,必然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因素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四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核心。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当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实际要求,千人一面和相互雷同的产品设计是当代设计最致命的毒药,是在何种情况之下都应该绝对避免的后果。

当代实验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实验课才需要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新的思想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论。它是与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在各国高校普遍受到重视并得以应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多元的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强调本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当代实验教学模式的重要教学内容,就笔者的教学情况来说,特别是在基础课方面,有着非常灵活广泛的应用空间。当然,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往往并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在传统的学院模式特别是现代主义的艺术设计教学中,也有大量的实验因素;在当代的实验模式中也往往包含着传统的多方面训练。

注释:

①万木春.世界美术学院的历史[J].建筑与文化,2008(4):12.

②N•佩夫斯纳.美术学院的历史[M].陈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46.

③谢崇桥.包豪斯与美国艺术设计教育[J].装饰,2014(2):112.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学科互涉

学科互涉是指整合不同学科的原理、概念与方法等,使接受者对复杂的知识体系有综合性的理解,包含有学科互涉知识、学科互涉研究、学科互涉教育和学科互涉理论等①。在艺术设计的“学科互涉”教学模式中,设计史论系列课程与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人文社科知识体系之间互涉参证,设计史论系列课程内部互补共生,设计史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一、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与理工、人文学科之间的互涉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源自于传统的美术学,但其发展过程没有离开科技理性精神的浸润。例如,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吸取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经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艺术必须与技术相结合,其教员伊顿采用科学的方式研究造型形式中规律性的元素,建立了以几何学为基础的设计形式课程体系。二战后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继承发展了包豪斯精神,将工业设计建立于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将图形、色彩计划、图表、电子显示终端等全新视觉系统纳入了教改计划,开创了设计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化的发展路径。美国工业设计师亨利•德雷福斯正是借鉴了工程学原理,为艺术设计开创了人机工程学,实现了人——机——环境的科学匹配。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设计的PH灯,运用光学的反射原理,为丹麦“没有时间限制的风格”作了最好的注脚。美国工业设计师雷蒙德•罗维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将流线型设计广泛运用于机车、建筑和日常生活家具上。这些例证说明,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知识的渗入与支持。艺术设计在产业化社会的背景下,必须贴近产业的本质属性,以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的实现为目标。这就要求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必须从现代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中摄入相关教学内容,探讨艺术设计品牌化的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与之相应,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借鉴相关学科的概念原理与方法论,区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采用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设计史论的教学从原有的封闭与单一转向更为应用与综合。其实,学科互涉模式在20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经济复苏中就已初见端倪并发挥作用。这种教育机制将职业设计师、大企业和小作坊相结合:设计师提供创意图纸或模型,大企业领导公司品牌,小作坊生产专业部件;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将产品的研发制造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融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营销为一体的现代产业链条。这种产业系统实际上是将设计学、美学、科技和人类关系学融为一体,大大拓展了原有的艺术设计学知识体系。又如在当今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台湾地区的云门舞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开发计划就充分利用了科技、材料和工艺新发展的态势,创造了一条根植于传统文化,集经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发展路径。艺术设计作为一种人文学科还应从中外哲学、美学以及各民族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在异质文化的比较中取长补短或归纳出普世的艺术设计原则。具体到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古今打通,中西沟通”,从中外文化、中西美学中摄入相关教学内容,以弥补设计史论课程自身的知识罅隙,加固加深学生对设计史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对宋代建筑尺度的理解,就不能脱离对朱程理学、民族文化心态以及宋代政治的讲述;对“过白”建筑艺术的讲解,就要将圣马克广场西拱门的布局与天坛祈年殿的设计相对比;对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的讲解,就不能脱离这些民族的哲学、文化与地理环境等。

二、艺术设计史论系列课程内部的生态组合关系

“学科互涉”教学模式还应做到在艺术设计史论系列课程内部构建一种互相支撑、互相强化的课程体系。当下通用的设计史论系列课程教材结构庞杂、内容繁多,实际上又未能将不同形态的设计史论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学科互涉的教学模式下,这种各不相干的课程体系将被整合,各门课程之间重建有机的知识整体。在此前提下,学科互涉教学模式又注意设计史论课程的学科“自律性”,区分分解性知识体系与整合性知识体系,分解性的知识体系为主的课程从内容体系上保证了教学过程中分析性思维活动的展开与培养;而整合性的知识体系,在其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迁移与训练②。这样区分既是为了保证学生对相邻学科的概念与原理有更通透的理解,也是为了保证设计史知识的“学科规训”,促进学生专业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目前,我国艺术高校的设计史论课程分为两个板块:必修史论课程(艺术概论、美学、中外设计史)与选修史论课程(中外建筑史、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等)。必修史论课程为学位课,学生必选,但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囿于认识的偏误或兴趣的驱动,选择的课程体系往往互不搭界,甚至残缺不全,这就破坏了课程之间本身固有的生态关系。面对学生断裂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所适从,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在学科互涉教学模式中,设计史论系列课程之间互相贯通,共同组建一个立体的培养模式。该模式把设计史论系列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和美学原理等)、充实层(中外建筑史、人机工程设计等)和应用层(景观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旅游空间设计等)。这三个层次的课程分工明确,交叉处此详彼略,各有侧重:基础层侧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充实层补充基础层的遗漏之处和未尽之处,应用层侧重培养学生设计实践能力。设计史论的教学最终要启发或指导设计实践,而一个成功设计师必然有自身学科综合素养的积聚。因此,设计史论教学除了要提高学生学科间际的综合理论修养外,还应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最易契合时代与地域文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表达方式。近20年以来,我国新兴美术现象层出不穷,其大体是由美术产业实践和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互涉而来,传统的设计史论课程对此难以做出合理的阐释。学科互涉教学模式使学生站在学科前沿,以多元学科视角来分析研究这些设计现象,领悟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与精要。这既促进了设计学科自身的发展,又培养了知识汇通的复合型人才。

三、设计史论系列课程“学科互涉”教学方法

学科互涉的教学方法很多,现象追问法、项目教学法和实地考察法较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这三种方法不是孤立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交替使用,使之互相支撑与加强。(一)现象追问法。这种教学方法先由教师陈述某种艺术设计现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经验与知识背景来解释现象成因,分析这种设计现象的社会效益和产业职能。然后教师从学生的探究视角出发,引入相关学科知识场域,促动学生思考探索,在无限的追问与反思判断中,使学生加深对相关设计史论知识的理解,也会以“异质”学科知识背景为视角,对某一设计知识点或美术现象进行交互审视,从而把相关学科的知识理顺成章,编织成网,这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问题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照学科知识谱系,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在现象追问过程中,教师的精心设计至关重要,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学生咨询的知识容器,而是一名知识导游或顾问,其引导学生从设计现象中追寻设计之根,探求某种设计现象的影响与未来走向。这既是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史,又是引导学生运用设计原理解决实践问题。而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在现象的追问与反思中,训练了科学思维能力,也提高了知识理论水平。(二)项目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为了让学生将各种相关学科知识运用于设计实践,跨学科项目教学法采取模拟企业职员的角色扮演、职业体验、真实案例解析等情景化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主导、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需要指出的是,项目教学法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涵盖职业能力的方方面面。学生对项目的把握与了解是重构各种学科知识的过程,项目的论证是训练学生整体思维的过程,项目的实施是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学科知识的过程。比如“碱性白酒外包装及礼品袋的设计”这个项目,第一,学生要懂公共关系学,与客户接洽项目,并能从生化、医学的视角介绍产品的性能与营养价值;第二,学生需要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知识来考究商品市场定位与包装设计定位;第三,学生需要运用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做好包装设计方案、包装结构造型设计以及包装视觉传达设计的构思;第四,学生必须具备PSD、AI、CDR图形文件格式的处理能力;第五,学生还要熟悉包装项目设计制作流程,掌握包装设计制作技巧,熟练操作包装常用的软件、模切板与平面展开图的制作等。(三)实地考察法。这种方法是指组织学生到校外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工艺作坊等场所考察,让学生直观感受人文历史、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等诸方面的养料,这既能使学生感知设计现象的复杂性与多学科性,也是为学生的设计活动提供直接的数据和资料。诸如对达•芬奇作品的参观,学生就会感受到美术跨界的重要性;对奥运吉祥物的鉴赏,学生就会感受到美术与体育、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交叉。在实地考察法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精选能体现多元文化或多学科交互的考察对象,并在考察前组织学生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在考察过程中做适当的现场解析,这样有备而来的考察才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觉经验和艺术思想的碰撞,并能切身感受书本知识信息与考察对象的异同与距离。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篇9

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必须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现行教育方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艺术设计、施工、管理为支柱、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面向生产一线”,着眼于基层。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毕业生上岗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成为工程设计、投标报价、材料选择、施工技术和施工机具操作、施工项目管理、项目验收、工程决算等技术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分述如下:

一.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

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这次改革我们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

第一、在设计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建设计算机设计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第二、在施工技术模块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

第三、在管理模块中,调整原有的企业经营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的教学内容,根据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项目施工管理”,使学生掌握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掌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工程经济及经济核算方面的教育,增设《工程经济管理与预算》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计算方法和预算方法,加强投标、报价和工程成本核算的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成本核算、工程预算、决算的方法及工程索赔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

二.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调子素描为设计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注意培养以下能力:

第一.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

第二.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

第三.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三.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四.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操作)结合,在做(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艺术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校门洞开的今天,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我们与学校所在地的几家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装饰课题,使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环境艺术装饰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在毕业答辩时既能见到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作品,又能见到工程实例图片或现场。这样不仅摆脱了“压缩型”、“三段式”教学,还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践,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出现了新的变化,所培养的学生基本做到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管理,成为新一代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初步形成了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教学范文篇10

当前我国的素描教学改革以创新为最终目的,锻炼和激发21世纪的素描教育事业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关注结果到重视思维教育,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经过了体制的改革,并且借助欧美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教育教学经验将我国的艺术体系的素描教学方式进行整合,逐渐将素描教学转向思维化,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创新型高质量发展人才成为当今社会艺术专业素描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传统素描教学的三大弊端

1.过于注重直接写生。一般学生在素描过程中或以静物,石膏像等具体事物作为参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参照物体养成依赖性,写生的形式实际上是学生对素描的另外一种照相式的真实写照,即就是写生的形式早已经在人体大脑形成一种物理惯性,离开它,素描就无法进行。2.过于注重用具象的手法再现生活。目前情况看来,苏联学院派风格影响着我国高校美术系素描教学体系,并深深影响着其风格流派,现实中我国艺术设计追求具体、写实画法比较多,其教学模式过于具象,让人体会不到艺术设计实质性的美和特点。3.注重明暗表现的中长期素描,忽视结构表现的短期素描。目前的写生素描教学现状告诉我们,此项任务耗时比较长,有些学生在这上面下的功夫都是在磨时间,时间长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素描是一门认识和表现形体的学问,是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素描是绘画的基础,而结构素描是基础中的基础,它忽视物象的光影、质感、体量和明暗等外在因素,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强调物体的结构特征和透视关系,这要求学生对所描绘的物体的结构非常了解,能准确的交待物体造型的来龙去脉,通过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空间立体感和质量感。经常让学生进行短期的结构素描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形体意识加强,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的观察力、理解能力不断的提高,这对后面要进行的设计专业课程是很有帮助的。

三、素描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一)素描实践培养学生特定事物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力。日常素描绘画训练中,我们通常都是以事物的外部形态作为素描实践的主体,然而,这只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能很好的深究其所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这种内在关系恰恰十分重要。能不能很好的,高质量的完成素描,取决于所描绘事物之间内在关系、内在结构。换言之,素描过程中,无论是从一幢写字楼,还是一座普通住宅起笔都必须从建筑结构着手,然后再添枝加叶。(二)以素描为基础,培养学生以设计为目的的事物结构解析能力。(1)素描是通过点、线、面表现事物之间的内部形态结构,虚实结合展现事物的空间关系和透视变化;(2)利用轮廓线或物象的内部结构剖面重叠、透叠关系提炼出各种单元形;(3)按照物象形态特征对单元形进行简化、重组,进而分析物象内部关系以及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存在关系;(4)按照形态构成的基本规律强弱变化完成物像形态结构解析。素描作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美术课程安排的基础课程,也伴随着社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及发展,极大程度的影响着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发展,这过程中对学生的设计思维以及艺术理念的培养更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我们迫切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1]周飞战.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艺术教育,201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