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2:46:02

艺术科

艺术科范文篇1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艺术与科学,在幼儿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异的两种文化、两门学科,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来改变现代科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总结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6]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唱歌,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艺术科范文篇2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总结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唱歌,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

艺术科范文篇3

一、艺术科研资料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艺术科研资料是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承载着艺术科研信息,也是艺术科研资源的重要储备形式,为科研工作提供宝贵的研究依据,在艺术科研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

(一)为艺术科研工作提供研究依据

艺术科研资料作为艺术科研信息资源和成果的载体,大量丰富的艺术科研资料为实际开展的科研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研究依据,是强劲的源动力。以笔者所在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汇集各地方剧种剧目万余个,川剧传统剧目(含孤本、善本)数干个,戏曲照片万余张,音像资料数干张,先后出版了各种四川地方艺术研究著述及传统剧目汇编、选编约百余种,以及我院主办的全国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四川戏剧》以及报刊型资料《川剧与观众》,发表的大量艺术理论、艺术科研方面的文章,都是艺术科研工作的丰富资料源。

(二)对科研项目选题的确定具有引导和参考作用

通过对相关的艺术科研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综合加工和深化,可深层次地开发艺术科研资料的资源,掌握全面、系统、完整的信息,清楚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及时、正确地确定艺术研究的方向。例如,在川剧艺术科研工作中。有关川剧丑角舞台艺术一类的书籍已出版有5本,但至今还没有一本全面系统研究川丑艺术的专著,由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专家承担的科研项目《川剧丑角艺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西部课题成功立项。将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第一部专门从川剧演出角度进行历史研究的著作《川剧演出史》也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成功立项。这一课题对研究中国戏剧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将带动和促进区域剧种的研究。

(三)有力保障艺术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

在艺术科研工作中,需要大量的相关科研资料,这些资料支撑着艺术科研工作的良性运作。尤其是基础性科研项目如工具书、史学研究、志书编撰之类,需要大量的完整系统资料做支撑。四川省)lI剧艺术研究院的科研项目大量属于学科建设、基础性、支柱性项目,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的,也是其他机构、个人难以完成的。尤其是工具书的编写。离不开资料的大量运用。如现在正在编修的《四川省志•川剧志》《四川省志•文化艺术志》都是以广博厚实的资料为基础的。

(四)艺术科研工作更好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艺术科研工作最根本的目的是不断创造出优秀的新成果,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推动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艺术科研资料是艺术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规范、科学、合理、现代的艺术科研资料储备与管理,才有助于推出优秀的艺术科研成果。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长期以艺术科研工作为中心、资料为基础、充分发挥本院艺术科研资源的优势,进行有特色的开创性研究,近20年来,先后推出了《川剧剧目辞典》《川剧表现手法通览》《川剧舞台美术》《川剧音乐概论》《川剧精华》《川剧绝活》《川剧艺术引论》《川剧剧目集成》《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等一系列艺术科研新成果,不仅给艺术科研者提供了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还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了解、认识和欣赏川剧艺术的基础,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有着重要得意义。

二、有效发挥资料在艺术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规范、合理、科学的艺术资料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是艺术科研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在艺术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发挥艺术科研资料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谈几点建议:

(一)增强和创新资料服务意识

艺术资料管理部门作为艺术科研工作的服务机构,最本质的目的是为艺术科研工作服务。艺术资料管理人员不但要树立为艺术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还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地对艺术科研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补充、更新。要找准艺术资料工作服务与艺术科研工作的最佳切合点,为艺术科研工作提供深层次的资料信息服务。如根据科研人员的需要编写各种资料信息参考、专题书目、专题综述以及各种资料目录、索引等深层次信息服务,使资源信息得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变原来的以资料服务为现在的以提供特色资料信息服务为主,为艺术科研工作的创新提供有力的资料信息支持。

(二)建立多元化的资料管理模式

针对内容复杂、种类繁多的艺术科研资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途径和技术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把资料室资料、艺术科研课题资料和艺术科研学术交流、学术会议、考察调查等活动形式的科研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在收藏、整理与利用的过程中,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特点、不同类型,分别满足特定的需求,建立科学的艺术科研资料体系。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提高艺术科研资料的整体服务能力。同时,艺术科研资料管理在储存形式上也要多样性,既要有传统纸质载体形式,又要有硬盘、移动盘、光盘和网络等数字化的载体形式,确保艺术科研资料保存的全面与完整。

(三)完善资料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对艺术资料管理工作做出具体的、科学的、详细的要求,做到有据可查,有章可循。针对科研资料日常工作要建立完善的日常工作制度,要求定期对艺术科研资料进行日常性的惯例检查,及时发现艺术科研资料的霉变、虫蛀、受潮等问题;对科研工作中资料使用情况要建立完善的信息跟踪制度。对各个阶段产生的信息要积极跟踪、登记、收集、整理和补充,要对资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登记、统计分析,便于有的放矢地工作;针对具有保密性的艺术科研资料。要建立完善的资料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不得随意外借或复制。

(四)改善资料管理的手段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原始落后的手工操作管理手段远远无法满足当前迅猛增加的科技信息量,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完成科研资料管理工作是必然和必需的,把电脑、移动盘、复印机、扫描仪、照相机、多媒体等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运用到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中,对艺术科研资料进行系统的、有序的管理和深层次的挖掘和利用,从而实现艺术科研资料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这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作速度,改善工作质量,还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艺术科研工作的水平。

(五)加强艺术科研资料管理队伍的建设

艺术科范文篇4

积极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指导做好普查培训、项目录入、普查报告撰写、数据库建立和目录汇编等项具体工作。6月份,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了全市未成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月活动,包括了“文化遗产我热爱”知识竞赛、“璀璨非遗我传承”小记者团采风活动、“非遗传承保护进校园”活动和“话说老”文化遗产展览四项内容。6月13日,还在魏武广场组织开展了“文化遗产日”宣传咨询活动,发放了数千份相关法律法规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材料。申报二夹弦部级非遗名录补助经费。积极协调筹备做好二夹弦文化周活动和二夹弦大戏摄制上央视等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二、注重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有力

全力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一步强化领导,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制定规章,规范管理,沟通信息,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加强协调,凝聚合力,强化督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与各县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11次组织实地检查指导。建立了市局、县区局、乡镇文广站三级纵向指挥调度网络,实行专人专岗、旬报和月报“两线一体”建设进度报告制度。与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共同制订了《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办法》。创办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简报》。抓好民生工程宣传咨询活动。建立了市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县区政府的横向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制定方案、商榷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形成合力。目前,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牛集等9个文化站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十九里等5个文化站即将完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得到中央、省检查组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常年开展公益性展览、阅览、讲座、培训和演出活动。积极筹建市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市文化馆、市图书馆)目前,这一项目已纳入市重点建设工程,近期就可申报立项。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协调配合,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做好接收和配备大屏幕投影仪等设备工作。1680个基层服务点全面建成并发挥了独特作用。开展全市剧场经营状况调查,形成调研报告上报省厅,为下步改革搞活决策提供参考。

三、体现参与性,艺术创演丰富多彩

艺术科范文篇5

继续贯彻落实《新课标,新理念》,根据我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要求,完善学校艺术学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我校在艺术方面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与活动成效,扎实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学生为本坚持教研教改;以教育创新为突破口,加强普及力度,提高普及质量。根据学校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符合实际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活动会,使每一位学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有所得,有所获,推动学校艺术工作的整体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二、主要工作

1;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标,新理念》以及学校三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

2;积极配合学校研究工作,完成电子教案等教育任务,认真履行学校教务工作,完成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提前备课。

3;落实好学校艺术类的各项活动,加强对音乐指导,使教师在每一次训练中有所得,学生在每一次学习中有所获。

4;健全完善教学的建设,落实好三条措施。

1每月一次的备课检查,要求每位老师课后要有备课反思记录。

艺术科范文篇6

20*年文化局重点工作42项,其中文化艺术科负责或牵头负责的有22项,全部按时保质完成。并利用近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市火炬传递活动领导小组分配给市文化局的工作任务。此项工作责任重大,程序复杂,为确保顺利推进,制定了《北京20*年奥运会火炬接力黑龙江省大庆市传递活动场地布置和展示队伍总体工作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10余次的修改和完善。在氛围营造上,创新了表现形式,尤其是结束仪式的主舞台设计制作突出了奥运精神和大庆“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的特色,受到北京奥组委的好评。在观众方队组织上,5次召集方队领队进行培训,保证了火炬传递当天在倾盆大雨的情况下观众方阵秩序井然、情绪热烈。在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上,进行了项目分解,制定了具体的推进时间表。10余次到开、闭幕场地进行实地勘查、丈量。市文化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突出贡献单位。

二、加强基础工作和调研工作,体现服务意识。

历时两个月,对社会文化、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的档案搜集、整理,凡是开展的工作,留存所有资料并分类归档,这为提升工作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比如2009年申报全省群众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筹备时间只有2天半,科室完成了质量较高的汇报材料和活动光碟制作,这主要依赖平时掌握、留存了大量相关资料。在没有任何加分项目的情况下,经过20名评委客观、公正打分,我市总分数名列全省第三,获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授予的优秀组织奖。去年,文化艺术科还加强了调查研究和综合工作。协助省文化厅开展了市、县两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深化改革的调研,完成了《大庆市关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汇报》材料、《落实省委吉书记指示精神,加强杜蒙县少数民族歌舞团建设》的向市委的汇报材料、市委宣传部布置给市文化局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和《关于全面拓展演出市场的调研》两个重点课题。完成了《关于推进农村基层文化站室建设的方案》。反复锤炼、修改了《关于大庆艺术学校重新归属市政府管理初步设想的汇报》。完成了《大庆市建设现代文化名城实施纲要(20*年—2012年)》、《关于企业和社会团体与市级文化行政部门、文化事业单位联合举办文化活动的管理办法》、《关于落实市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的情况总结》、《以建设现代文化名城为统领不断弘扬、丰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汇报等材料。

三、强化队伍专业化建设,体现素质意识。

艺术科范文篇7

1904年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癸卯学制》确立,图画与手工课从此正式进入我国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的课堂。在社会对科学与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近代学校美术教育伴着经世致用的实用科学发展而发展,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也就在明显的实用功利倾向下发展壮大起来,虽然取得了许多教育成绩,形成了一定的艺术面貌,同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改善。在西方文明大举进入中国时,西方社会早就已经因过激追求物质生产、工业化和现代文明而出现了人性的萎顿和异化现象。19世纪未,美术界出现的由威兼莫里斯发起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就是对当时高度发达的机械化生产而产生的粗陋工业产品的反抗与抵制。当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大肆进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学者如王国维、蔡元培等清醒地看到了社会大变革中各方的利弊,而大力倡导“美育”。蔡先生指出:“我以为现在的世界,一天天往科学路上跑,盲目地崇尚物质……我们竟可以说大战的酿成,完全是物质的罪恶。”之后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教育观点,影响了之后的一批文艺界的先驱。“美育代宗教”将美育视为自由进步和人性自我解放的象征,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蓬勃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初步的教育思想基础。稍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还创立了中华美育会。当时提倡审美教育,是为防范和避免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类似西方的社会问题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并且旨在通过艺术教育实现审美教育。丰子恺先生一直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追随者,但他的美育途径与蔡元培先生和其他学者却不同。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开拓的先驱,蔡元培先生通过美育思想阐释和宣传展开学术探索,之后其美育的发展偏向了为政治和革命服务。而丰子恺一直以一名艺术教育实践者的身份进行美育,他没有将艺术教育推向政治与革命的旋涡,而是将美育深深地植根于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并且非常重视这种审美的艺术教育走向民间和深入大众生活。丰子恺先生非常重视审美的艺术教育,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体验”,他曾说:“艺术教育的范围很广泛:是及于日常生活的一茶一饭,一草一木,一举一动的。”他主张艺术要“曲高和众”,不要“将其束之高阁于象牙塔中”。蔡元培先生也曾这样描述过艺术和审美教育:“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但相对来说丰子恺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比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美育更加深入生活和民间大众。他主张的艺术教育是在走向民间大众和深入生活的时候,形成的以审美为内容的艺术教育,美育的学术道路从此得到了延伸。美感不仅是表面的素质,它还是一种思想和思维习惯,而且是文明的基石,文明的国家必由具有美感的国民建立,只有培养出了具有对精神愉快有敏锐把握与懂得创造美的人,文明才能够诞生。丰子恺先生“人生的艺术”与“艺术的人生”之和谐的艺术教育思想表明审美的艺术教育实际出路在于深入民间大众,并以培养人和创造生活为目的,而不仅囿于艺术和学术,教育面向的是大众、面对的是民众生活和人生。这在当今艺术教育界非常值得注意并深具启发性。

二、富含人文精神的审美艺术教育思想

学界认为20世纪中西文化思潮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中国近现代的美术教育思潮也在这几大文化思潮中有具体表现。五四之后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是丰子恺先生在教育界活动较多的年代,他的“艺术的人生”与“人生的艺术”之和谐的艺术教育思想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此时美术教育在激烈的社会需求与大思潮、大变革中壮大起来。在激烈争鸣的思潮中,中国美术教育界出现了两大代表性的派别:(1)中西整合派,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徐悲鸿、高剑父、林风眠;(2)传统走向现代一派,代表人物是潘天寿。在中国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因中西方文化的取舍向度不同而产生了流派纷争,美术教育界出现了维护中国传统美术和维护西方美术地位的争论,艺术教育发展初期提出的“美育”渐渐被艺术教育中出现的这些争论取代,教育界不再过多关注艺术教育中的美,而更多关注的是各自文化的取向及地位。“审美”的艺术教育在这些中西艺术的争论中不再明确。美术教育思潮第一阶段提倡的美育思想清晰明确,一方面社会发展要求艺术“技”的方面以图实际功用,另一方面当时的一批文化知识分子旨在通过艺术教育发展涵养精神和情感的审美教育;而美术教育思潮第二个阶段,美术教育对“美”的关注已经没有对“技”的教育那样受到重视,“美”与“艺术”的区别在艺术教育中出现了模糊,艺术教育领域和社会生活中“美的教育”时常被中西艺术之争代替,表现最多的是中西艺术技法之争。这些艺术和文化的争论今天依然还没有平息。丰子恺对这一争论作了明确解答。在文化之争的浪潮里他思考过中西艺术各自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直接探索艺术、审美、艺术教育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这些解答最后都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出来。“人生的艺术”与“艺术的人生”之和谐的艺术教育理想中包函了“远功利”、“绝缘”等艺术观。美能使精神愉悦,在美术里对美的感受就是好看,通过“远功利”、“绝缘”、通过视觉感受“对象的本身”而带来愉悦。这些传统的美学观是人们长期对客观规律的感受和把握后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想象力的源泉和生命的动力。丰子恺先生强调以审美体验贯穿艺术教育,他在美育里也常常强调艺术的意象思维的过程。在《艺术的学习法》中,他指出实现审美体验的方法是,先“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物象的本身,又要看(听)物象的意义”,通过情感体验与生活意义的结合,于是生活中有了种种趣味。将生活与美感体验结合———显然这种审美教育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体验的一面。在后来的艺术教育中,他也曾提出过“艺术必能救国”,这种提法当时不被许多人士认可。其实丰子恺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浸润,他曾指出没有民族优秀精神的“国”就象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样,只有具备灵魂的躯体才会有生命的活力。显然他所讲的“救国”不仅仅是保全国土完整,更是指要挽救几千年的文化精神传统;他讲挽救和继承文化的传统,并不拒绝外来的文化成分。在他所倡导的艺术教育中,他擅长吸收西方艺术的某些方法,并指出中西方艺术各有特点和长处,倡导“中西昌明”的新艺术;在审美的艺术教育方面,他更强调吸收西方艺术研究中美学成果而发展中国现代美学。只是他没有卷入艺术教育的中西文化之争,而是回归到了中国古典的美学精神上来,并且通过艺术教育将人们带入一个有意味的情的世界,通过审美的艺术教育教人们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所以我们看到其艺术教育思想中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髓。这些饱含着人文精神的艺术教育思想在当今世界文化艺术发展面临困境时,又向人们展示了应该如何认识和继承人类文化艺术的精髓。

三、调和现代艺术教育取向的审美艺术教育思想

艺术科范文篇8

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是农业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借助于语言文字通过科技刊物等载体,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深入浅出地向农村广大读者进行传播、普及的一种有效形式与手段。为了认真总结交流写作经验,现就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特点、基本要求与提高途径,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与认识。以供从事农业科普写作的同志们参考。

一、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特点

以传播、普及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广大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为目的的科普文章,在写作上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较强的季节性和时效性,鲜明的地域性,高度的综合性与继往开来、不可间断的连续性等特点。

(一)广泛的群众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任何一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必须通过训练有素的生产者去付诸实施。因此,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与半文盲占到总人数的35%左右,80%的村、乡级干部和农技人员,只有初中、中专或高小文化程度。鉴于上述情况,从事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时,首先必须考虑读者的广泛性,并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定要按农村广大读者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写作,根据他们的迫切需要进行选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创作。其次,我们所写科普文章的主要读者对象,应当是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干部、技术人员、知识青年与科技示范户,并将他们作为普及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二传手”,再以口头方式或现场示范方式传播给文化素质较低的广大农民群众。

(二)较强的季节性与时效性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就一年的农事活动而言,大致可分为春耕春播、夏管夏收、秋收秋种、冬季备耕等几个大的阶段。任何一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总是与农时季节密切结合的。绝不会在贻误农时的情况下去实施。例如,要普及推广棉花种子处理新技术时,那么所写的科普文章,一定要在棉花播种前2-3个月写成,并寄给有关刊物。如该刊对配合农事季节活动的文章能及时发表,广大农村读者就可以在播种准备阶段或播种时推广应用所介绍的棉花种子处理新技术。这样所写的科普文章也就不误农时地起到传播、普及先进农业科技新技术与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

另外,在写介绍新的农药、除草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方面的文章时,除了在文章中阐明各种药剂最佳使用浓度与方法外,还要强调最佳有效施用时期,以免因延误最佳施用期限或时期而降低应用效果。

(三)鲜明的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它们的繁衍与生长发育过程,离不开草场、饲料、土壤、光、热、水、肥等必需的外界生存条件与生态环境条件。因此,普及畜禽与农作物优良品种,饲养管理、作物栽培、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时,都必须在文章中明确指出所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与适宜推广应用的地域范围,并尽可能阐明因地、因时、因条件制宜推广应用这些技术的特殊要求。这就要求作者只有在熟知所介绍的各项农业先进技术适宜推广的地域与应用的范围,各地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经济发展现状与生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写出能够突出鲜明地域特点的文章。

(四)高度的综合性

我们所说的农业技术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总体,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水平,应包括上述五业整体的发展水平,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也应当是指各产业科技的进步。由于上述五业的发展互相联系、相互制约,所以各产业所推广应用的先进技术也必然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其结果导致促进各业发展的各项先进技术都必须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单就以农业中的种植业而言,受制约的因素就很多,这些因素包括光、热、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离开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所采取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任何一种作物都不能获得稳产、高产。再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为例,如果文章的选题是普及推广某作物的生物防治技术,那么在写文章时,除重点介绍该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外,还应当同时强调采用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达到综合防治目的的重要性。

(五)继往开来、不可间断的连续性

农业生产是一个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系统生产过程,不仅种植业中每种作物从种到收,对各项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继往开来的连续性;就是畜禽从良种繁育到饲养管理各个环节上所推广应用的各项先进技术,也同样具有不可间断的连续性。因此,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的不断涌现、传播及普及各项先进农业技术的科普文章的写作,也应当具有继往开来、不可间断的连续性。

此外,对任何一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与普及不能绝对化,要瞻前顾后,既要指出它的先进一面,也要指出其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二、农业技术科普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

撰写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主要目的与任务,就是向农村广大劳动者宣传、普及各种先进而适用的农业科技新技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与生产技术水平。为此,从文章选题到具体内容的阐述都必须力求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科学性、针对性、通俗性、知识性与艺术性。

(一)思想性

写农业技术科普文章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即为谁而写、为什么而写。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我们提倡科普写作,是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推广建设社会主义各种科学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所谓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思想性,就是要求作者以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与立场,用浅显、通俗与生动的文字,在阐明新技术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向广大读者详细介绍其具体使用方法。使读者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加自觉地学习推广应用各项更为先进的农业科技新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使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

(二)科学性

科学性是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生命,没有科学性,也就不能称之为科普文章。既然写科普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广大农村读者宣传普及农业技术新成果,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那么所宣传、介绍与普及的各项农业科技新成果,在技术上必须是先进的、成熟的;数据必须是绝对准确可*的;方法上必须是简单易行的。文章中所介绍的全部内容都必须以科学试验与生产示范结果为依据,尤其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阐述,对典型的实例的说明,主要数据的引用,语言文字的表达,都要求做到十分准确,绝对不能主观臆测,似是而非。

(三)针对性

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一定要有明确的读者对象,有了读者对象,才能针对不同层次文化水准读者的实际需要,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实际水平,进行正确选题,使所写的文章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起到宣传、普及与推广先进技术的作用。例如,尚未脱贫地区的农牧民,急需要向他们提供经济作物栽培技术、特种动物养殖技术、粮食精加工技术、饲料与土特产的加工技术、瓜果保鲜技术等。那么,我们就要针对读者的需要,撰写有关内容的科普文章与技术资料,供贫困地区的农牧民学习应用,使他们能够尽快脱贫致富。

(四)通俗性

农业技术科普文章在写作上力求通俗易懂,因为农村绝大多数读者的文化程度一般比较低,这就要求所写的文章在内容上尽量深入浅出,文字上必须简明易懂,写作方法上尽可能做到文图并茂。这样才有可能使被普及的对象准确无误地理解文章中所阐述的科学道理,接受所介绍的先进技术,掌握其应用方法。否则,就难以达到普及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目的。

(五)适用性

技术性的科普文章必须能够为农村广大读者解决在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过程中,或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所写的科普文章应具有传播、普及、指导、启迪、培训与释疑等作用。同时,所写的内容与普及的技术使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达到增产、增收,依*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致富的目的。

(六)知识性

由于任何一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都是一定科学原理的具体再现,这就要求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不能只停留在技术的具体使用与方法的介绍上,使人读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感到枯燥无味。应当在介绍方法的同时,也要阐明其中的科学道理,使读者知其所以然。以普及和推广应用新型植物生产调节剂喷施宝为例,写作时就应当在文章中阐明喷施宝广谱、多功能、高效的作用机理。这样当群众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就可以根据其作用机理因地、因时、因作物改变使用方法,而不是脱离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结果使先进技术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了避免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在普及与推广过程中的失误,作者在写农业技术科普文章时,一定要先讲清其科学原理,寓理论于具体的操作技术中,而不是脱离其基本原理单纯介绍技术。唯有这样才有可能使读者在学到技术的同时,还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七)艺术性

农业科技普及文章的艺术性是指用艺术形式表现科学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提高其感染力与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了提高农业科普文章的艺术性,作者应当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在写作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拟物等艺术表现手法,使所叙述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一些,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和统

三、提高农业技术科普文章写作水平的途径

农业科技写作,是人们在进行科学试验研究或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创造精神财富所进行的写作活动。其目的是实现最新科技信息的产生、贮存、交流与传播;其结果是促进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因此,各类科技文章既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后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文字记录,也是每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学识、智慧、才干与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

如何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写作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农业技术科普文章呢?在借鉴他人经验,并根据近几年来从事农业科普文章写作的实践与深刻的体会,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对农业科普文章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八亿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中,如果没有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和普及,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就难以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也就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只有将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看成向农村广大读者传播、普及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的有效方式与手段,才有可能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通过训练有素的广大农业劳动者转化为生产力,使“科技兴农”的战略决策得以实现,使农村的经济得以振兴,农、林、牧、副、渔各业得到全面发展。

此外,提高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能力,对于科技人员来讲,更有助于传播、普及与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农业科技或科普期刊的编辑人员来讲,则更有助于提高对来稿的鉴别、审改能力与编辑业务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

(二)发挥专业特长,加快知识更新与积累

一篇优秀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产生,总是建立在作者自身较高的专业造诣、学术水平与渊博知识的基础上。从事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首先必须从自身所熟悉的专业与学科入手进行选题,因为在所学的专业与学科范围内,作者本人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对本学科近期所取得的新成就与发展趋向有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再加上手头翔实的资料、准确的先题,写作时必然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由于农业科普文章写作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加之农业科学技术本身也在日新月异不断向前发展,这就要求作者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随时掌握并积累大量可供写作的科技素材。我本人近几年之所以能够写出30余篇农业科普文章在国内报刊上发表,就是因为平时从阅读过的1500多种农业科技报刊中捕捉最新农业科技信息,共做文摘与资料卡片8000余张的结果。这些资料卡片的内容涉及到40多个学科,不仅有助于自身的知识更新、积累与拓宽,也为撰写不同内容的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三)勤于笔耕,勇于实践

农业科技文章写作水平的提高,仅有理论知识还很不够,还必须通过自身不断的写作实践,才能把有关科技文章的写作理论,变成自己实际写作的技能。农业科技写作的实践包括多读、多写、多改。

1、多读:多读的过程既是知识不断更新与积累的过程,也是学习借鉴他人写作经验的过程。首先应阅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各类农业科技文章,从中吸收知识营养,积累所需科普素材,借鉴他人写作经验。其次,还应当下功夫精读一些著名科普作家所写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科普文章,分析比较其写作特点,学习其创作方法,提高自己写作能力。

艺术科范文篇9

【关键词】美术教学;中等职业;教学定位

中职院校作为向社会供给人才资源的重要机构,自然也应当对美术课程在自身教学体制当中的定位与美术教学的改革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确保自身的稳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下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确美术教学在中职院校中的定位

美术教学是因我国艺术领域发展需要而存在的科目,目标在于培养出更多在艺术领域能够有所造诣的人才。在各国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对于内部美术科目的定位及教学策略更应进行深入思考,为美术教学奠定更好的基础,才能保证学生艺术造诣的提升,让学生在专业领域中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就目前我国多数中职院校对美术教学的定位来看,美术教学目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美术教学对于艺术领域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美术体系中我国古代积累下来的绘画风格,更是我国艺术实力的体现,所以重要性自然可见一斑。但就发展概况来看,我国多数中职院校为确保学生就业,通常都是以社会主流行业为方向来规划教学的,而对艺术科目则并不作为主要科目来看待,这对于学生艺术专业领域的发展十分不利,是教学定位的偏差。所以为确保美术教学对于我国艺术领域发展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校方与教师首先应当将美术科目与其他科目进行区分思考,以专注艺术领域发展的角度,去定位美术教学,将美术教学提到与其他科目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使这一科目的教学真正具有意义,发挥出作用。

二、规划核心课程

要确保美术教学有准确的定位,发挥出作用,教学领域、校方及教师自身对课程的重视与针对性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在开始规划前,教学领域需要先意识到当前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及对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教学领域在思考艺术教学规划时,应当对经济发展与艺术发展同等看待,并注重对这种思想的传达。而各大中职院校在领会精神后,应当有针对性地开设美术相关专业,并将美术课程作为核心科目贯穿于每个相关专业当中,以美术基础的奠定,促进相关领域人才专业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未来的目标无论是美术教师、平面设计人员或是动漫行业从业人员等,都能够具备相应的美术专业素养,在相关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便是准确定位、细致规划的意义所在。也只有这样,美术教学改革的工作才能有更明确的方向。

三、充实教学内容

美术是一门注重学生个人潜力体现以及个人理念表达的科目,在我国教学领域长期被陈旧教学思想所影响的情况下,美术教学的灵活性显然是无法发挥出来的。要确保美术教学作用的发挥,校方与教师首先都要充分理解美术教学的精髓,美术科目是一门注重艺术理解的科目,而要确保学生艺术理解能力的提升,就要让学生的思想先解除限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针对性规划,让绘画内容与对象跳脱教材,让绘画形式不拘一格,拓展学生的眼界,才能强化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让学生的美术学习进入到新的境界。例如在素描环节中,按照陈旧的模式去思考,教师通常都会使用静物或石膏像作为参照物,而为了确保学生艺术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则应当排除这些不变化的思想,让素描环节出现一些新鲜元素,让学生的素描绘画过程更有多元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甚至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更多以写生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素描对象进行选择,对一些存在于生活中各处的细节进行描绘。例如在树荫下读书的学生,坐在路边休息的人,只要是学生能够捕捉到的片段,学生所在意的每个片段,都是其艺术理解的体现,而且素描的颜色也应当不拘一格,自然界是多姿多彩的,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为素描作品添加颜色,才是教学灵活性的体现。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信息化元素来改革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针对美术教学中涉及三维描述的环节,只利用二维化的描述是无法确切展现出来的。利用Blender、ArtofIllusion、K-3D等建模软件,教师可以将3D结构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3D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

美术科目的作用发挥,取决于教育领域、校方以及教师对其准确的认知与定位,而其定位是否准确,取决于对其重要性的了解,在当前艺术交流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之下,美术科目更应当得到精准定位以及适时改革,才能体现出其作用,促进我国艺术领域实力的提升,为我国在国际艺术领域中奠定地位。

作者:张怀文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一波.中等职业学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艺术科范文篇10

【关键词】山区;小学;艺术教育

一、山区小学艺术教育现状

1.思维观念落后,认知程度不足。由于大多数山区教育水平落后,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现阶段山区小学中有很多教育人员对学生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甚至一些老师和家长反对小学生搞艺术,学习艺术。在山区小学教育中,艺术教育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甚至被视为浪费时间,组织孩子玩耍的科目。加之山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较为保守落后,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努力学习文化课程谋求更好的未来。因此很少会关注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天赋,更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支持孩子学习艺术,这也是推动山区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一大阻力。2.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专业型人才。由于山区闭塞等客观因素,山区的师资力量本来就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山区小学的艺术科目老师大多是由其它科目的老师代为上课,例如数学、语文等科目的老师去教授美术、音乐等科目。在此情况下,老师对主课的重视要远远高于艺术科目,并且这样的“艺术教师”原本就不具备教授艺术课程的专业素养,因此即使学生有心学习,老师也无力教授。同时在一些山区也存在一些艺术爱好者作为教师去教授学生艺术科目的现象,他们对艺术的审美和理解高于其他科目的代课教师,但同时由于对教育基础缺乏了解和掌握,他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上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山区小学的艺术教育问题,首先要提高山区艺术教师的师资水平,加强山区艺术师资力量建设。3.教育设施短缺,教育方式落后。目前,部分山区小学的教育设备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客观因素导致的管理不当,使用不当等对设备造成了损毁或闲置,不能保证教学设备被学生所使用,不能保证艺术课程正常合理地开展。而还有一些学校由于艺术设备的缺乏,使课程开展受阻。长期以来,大多数山区小学的艺术课程教学方式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授课方式并无太大差别,授课方式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艺术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艺术创新精神。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课堂授课方式已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到艺术作品传达出的感情,更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培养自身的艺术感受力。

二、山区小学艺术教育的出路探索

1.加强山区小学艺术教师师资力量建设。校方要重视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师的选拔、培训和录用,提高艺术教育师资水平。一方面可以通过考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从任课教师中选拔一些思想道德水平优秀,艺术审美能力较高的青年教师,组织他们进行专业的学习培训,使其拥有小学艺术教学能力,充实山区小学音乐、美术等科目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对偏远地区,人员较为紧张的小学进行假期集训,聘请一些高水平的艺术教授,在较短时间内使山区艺术教师学习到更为系统化、实用化的专业知识。只有把山区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上去,才能改善山区小学艺术教育现状。2.加强艺术教育设施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音乐、美术等实践性较强的科目而言,只是单一的空洞讲述,很难让学生对艺术有确切的认知。比起文化类科目,艺术科目更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而实践客体往往是造价不菲的乐器和仪器,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明确思想认识,对于教育资源紧缺的山区给予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同时校方也应当改善办学条件,配备相应的艺术教学设施,开辟艺术教学场地,提供音乐美术专业教室等。3.改变惯有思想,提高对艺术教学的重视程度。艺术教育不同于文化教育,它是中国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转折点。要给学生家长灌输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同等地位的观念,消除家长对于艺术的固有偏见,让艺术教育获得应有的地位,便于艺术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促使学生能够真真正正的学习艺术,走进艺术,理解艺术。

总而言之,山区小学及教师应针对当前山区小学艺术教育现状及特点,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扭转艺术教育思想,积极开拓创新艺术教育方式,为山区小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艺术教育,促进我国初等艺术教育的平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