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2:10:08

艺术教学

艺术教学范文篇1

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在我国民族器乐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造型,优美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广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它不仅擅长表现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同时也能表现各种富有地域风情的现代音乐。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益繁荣和兴盛,有越来越多的古筝学习者希望能考入高等音乐院校进行古筝专业的学习和深造。与时继进。艺术中专古筝专业课的开设,就是为这些古筝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可以更加全面、系统的学习古筝音乐的平台。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可以规范业余弹筝学生的演奏技巧和方法,而且视唱、练耳、乐理等基础课程的同步开设,也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音乐素养,从而更好地驾驭和表现古筝音乐作品。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与学习进度,更好的迎战高考。艺术中专阶段的古筝专业课学习分三年制与五年制两种学制,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目地性。学生在入校前经过考核和选拔已具备一定的弹奏水平和音乐基础,因他们的年龄在12-18岁之间,学习的主动性和理解能力各有不同,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节奏上要做合理、科学的安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技巧与乐曲的学习可同步进行,教师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一、初级阶段。早期的学习,主要是基本技巧的训练。这个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打好坚定的基本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才能更好的演奏作品,教师应严格按照古筝弹奏方法和规律进行教学,这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宜慢宜稳,根据学生入校时基本功的底子,姿式、手型、触弦方法及滑、按、点、颤等基本技巧都要逐一纠正,讲清要点,反复练习,同样要求学生经过一个相对慢节奏的练习过程,在时间的安排上可略有不同。这个阶段的基本技巧并不是技术难度很大的,教学中可采取两人或三人一组的小组课形式,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在相互观摩中互相指出优缺点。教材的选用方面应以古筝基础教程为宜,教师在授课前需做好精心的授课准备,对每一种技巧都要有大量的理论依据,还可针对学生的问题,选用适当的练习,帮助学生顺利克服各自的困难和毛病,集中解决学生某一技术难点。中国器乐的学习素来有技、艺兼有之的说法,在讲授各种弹奏方法的同时,配以些旋律优美的练习曲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练习中穿插一定数量的乐曲,传统曲目可选择各流派有代表性的,如《天下同》、《河南八板》、《云庆》、《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等;创作曲部分选择一些曲调优美,内容丰富的乐曲,如《纺织忙》、《浏阳河》、《小小竹排》等,使练习的形式和内容更全面,更有生气。

二、中级阶段,中期是古筝学习的提高阶段,也是时间较长的一个阶段。学生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各自都表现出不同的接受能力,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单独授课的方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不同类型,采用更加实际的情境式教学,针对某些待教的古筝乐曲,先搜集相关的音像资料,反复播放给学生欣赏,同时提供乐曲创作背景资料、人文知识及风格特点等,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激发自身的灵感,从而对乐曲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扬长补短”,尽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弥补其生理条件上的一些劣势,调动一切手段来引导学生在技术要求、乐曲内容结构等方面充分思考,注意培养学生的视奏能力,帮助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不但能掌握很好的技术,而且还善用技术来表现音乐,把技能、情感、知识与想象结合起来,在情感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乐感。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上来看,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适当加快学习进度,充分发挥学习的天分和智能,多加入一些新的技巧和方法,如扫摇、扣摇,双手分指练习,快速轮抹练习,小复调练习等,为后阶段乐曲的学习做好技术准备。

三、高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考试的冲刺阶段,学习的技巧难度增大,训练分量加重,所以这个阶段的学习速度一般也比较慢。教学上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表现和艺术修养,教师要善于引导,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适当的考试曲目。也可在课时计划中把器乐合奏合理安排进来,使学生在合奏的过程中,体会集体合作的和谐和平衡,体会多层次的声部魅力,更完美地表现自己,表现音乐。

作为艺术中专古筝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摸索教学经验,从古筝教学特点出发,尊重古筝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为繁荣古筝艺术,培养新一代演奏人才而努力工作。

艺术教学范文篇2

一、教学难点分析

1.概念多且不易理解。“色彩构成”的概念多且不易理解,由“色彩基础”知识和“构成设计”知识组成,共十几个要点:色彩的产生、色彩3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混合(加法混合、减法混合、中性混合)、色彩的冷暖、色彩的轻重、色彩的前进后退感、色彩的象征、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同一调和、分割调和、面积调和)与色调等。而学习“色彩的混合”“色彩的调和”等知识时,又需要建立在理解、掌握“色彩的产生”“色彩3要素”的基础上,它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增加了学习难度。一旦学生前期学习不扎实,就容易混淆知识点,阻碍后续学习。2.手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门槛。“以手绘的方式绘制24色色相环及色彩构成设计图”是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中常见的环节。虽然手绘有让学生锻炼绘画功底、感受真实笔触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如,学生无法自由地修改作品,画错一笔可能导致整张画纸作废,重画耗时并且对积极性打击较大。又如,“挤出多少黄色颜料与蓝色颜料,混合后才能成为想要的绿色”“如何画出渐变的颜色”等技巧需要多次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这使有些原本愿意学习的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手绘并非总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门槛。3.学生练习的形式单一学生练习的形式单一,主要是赏析、手绘色彩构成设计图。学生对色彩构成设计图缺乏直观认识和情感体验,赏析其用色方法和意义时,容易导致答案千篇一律、生搬硬套;手绘色彩构成设计图难度较大,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最终,不少学生以“旁观者”身份勉强完成学习,审美能力提升有限。

二、教学改进建议

1.增强教学趣味。针对“色彩构成”概念多且不易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增强教学趣味。教学“色彩基础”类知识时,教师要多提供直观体验,注重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概念。如,教学“色彩的产生”“色彩3要素”时,可重叠三色透明纸、排列彩色光束、展示色相环等进行。又如,教学“色彩的轻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体验色彩的轻重对比———用卡纸制作两个边长20cm的正立方体纸盒,一个涂成白色,一个涂成黑色,同时放置在讲台上,先让学生猜两个盒子哪个轻、哪个重,多数学生会说:“白色的轻。”再请学生到讲台上,通过手提感受盒子的重量。当他们为最初的回答所困惑,怀疑两个盒子是否一样重时,教师再用电子秤称量,证明两个盒子一样重,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它让黑色盒子看起来比白色盒子‘重’,这就是‘色彩的轻重’。”其实,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应用了“色彩基础”知识的案例,有助于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色彩的概念。如,快递包装纸盒通常选用浅棕色,除成本因素,还考虑到浅棕色包装盒会使快递员在送货时感觉轻一些;室内灯光照明多用青白色白炽灯,而不是暖色灯,原因在于青白色光使人感觉时间过得快、不烦躁,有利于持续工作和学习。教学“构成设计”类知识时,教师要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如,教学“面积调和”时,可展示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教学“同一调和”时,可展示梵高的作品《向日葵》……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作品,方便学生识记,又使学生觉得“构成”易学易懂,对“色彩”有更深的理解。2.运用信息技术降低学习门槛。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降低学习门槛,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选择色彩和探索配色方案,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如,Windows系统自带的画图工具或Photoshop都是不错的选择。借助它们,学生能够自由地选取颜色,免去手绘调色的烦恼;能直观地看到RGB、HSB的具体数值,通过增减数值使颜色变化,更好地理解色彩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反复修改配色直至满意,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颜料、画笔、纸张等画材;还可以寻找现成的照片或图片资源,吸取喜欢的颜色,记住数值后直接使用。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专业软件辅助学习,如在线颜色配色器ColorSchemeDesigner。学生可以点击软件中色环的任意一处,选定一个颜色作为主色,接着选择色环上方的配色类型标签“单色搭配”“互补色搭配”“三角形搭配”“矩形搭配”“类似色搭配”“类似色搭配互补色”中任意一种,由配色器根据所选配色类型,自动生成3个辅助色或互补色,与主色一起构成一组4色配色方案,并显示每种颜色的RGB值,软件下方还能自动生成配色预览及这套配色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效果。相比于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ColorSchemeDesigner更直观、更专业。不仅能训练学生选择颜色的能力,让学生在反复操作中不断巩固“配色类型”等概念,还能拓宽他们的思路。3.丰富学生练习的形式。教师要丰富学生练习的形式,或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色彩构成设计作业,或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色彩构成知识的例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于笔者而言,通过在线装修配色器和手机APP布置练习是最常用、高效的两种形式。在线装修配色器提供了样板房、功能区的效果图,学生可以点击工具栏中的“墙壁”“地板”“灯光”等标签,针对性选择颜色、材质完成装修配色。学习任务具体、直观,学生容易上手。如,“色温低于3000K的光源容易使人放松,适合作为阅读光,搭配原木色地板、浅绿色沙发、白色书架,适合营造温馨氛围”“色彩不够活泼时,将沙发、茶几等家具的颜色换成深绿、深蓝或深红色,能让色彩灵动”等知识,学生容易掌握。当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自由配色,等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再总结提升,使学生的操作过程,成为加深理解、实际应用“色彩构成”知识的过程。服装色彩搭配是色彩构成知识在学生身上应用的直接体现,也是学生审美水平的外在表现。通过APP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APP上动手搭配服装,不仅学生喜欢,还能把手机变成学生学习的工具。第一种是面料设计类APP。它有各种穿着无色服装的模特图,学生可选择不同色板和底纹给服装上色,还可调节色彩明度、缩放底纹大小、调整底纹位置完成个性化设计。第二种是服装搭配类APP。它有衣柜、试衣间、网友作品展示等功能区,相比面料设计类APP,它侧重成品服饰搭配,更贴近生活需求。学生甚至可以导入自己的照片,把自己作为模特;或添加工作场景、旅游场景、酒店场景等,根据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服装配色,十分有趣,练习效果好。

艺术教学范文篇3

一、现代艺术教学手段的变迁之途

自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依据其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机器教学的教学方法,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机器之后,现代教学手段迈出了发展变革的第一步。“在数字革命的觉醒中,相对于用Photoshop软件进行美术剪贴的兴盛之势,使以颜料和墨水绘制的插图看来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对于那些仍以传统方式工作的人们,对绘画技艺生存荒废的讨论以刻不容缓”。在科技变革的驱动下,现代艺术在社会文化的大氛围内日新月异。那么,现代艺术教学手段也朝向不断重构与进步并存的方向前进。

(一)现代艺术的发展拉开现代艺术的帷幕,更多的是前进、冲动、纷繁的场面,一幅幅由现代手段设计和绘制的艺术作品展现于人们的眼前,它们产生于人们的周围生活,包罗万象,手段万千。AdobePhotoshop、flash、painter、Illustrator、3Dmax等视觉艺术处理软件的发展,重构了现代艺术的容貌,并拓展其教育手段发展的空间。现代艺术的创作原本被称为一种生命的需要,要遵从艺术规律、精益求精。其数字化的趋势将看似不可更改的传统艺术语言取代。在网络上,人们将能看到许多人在“已经完成”的作品上,进行数字化操作。直观替代了思想,符号解构了意境,李冰的《天书》、《地书》、《人书》充斥着人类的眼球,占据着网络时代。艺术家们总是在寻求绘画语言上的超越。由于现代视觉文化与艺术表现的侵占性,对传统绘画艺术作品本身都造成冲击,使其在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中重新定位自己的同时,不断地接受着新形式。

(二)教育的主体性变革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改变了传统教育所维系的社会文化结构,其单一的发展路径也在现代社会需求的冲击与文化启蒙的使命下做出调整。应该看到,当代教育的起步与发展从一开始就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与解构势在必行。现代艺术教学手段的魅力不仅是直观形象、光色绚丽和悦耳动听,还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造就个人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现代艺术教学手段的这些优势恰是现代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师在教育中运用这些手段,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并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能够促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展开想象,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现代艺术教学手段的突破

科学技术的发展,思维更迭变化迅速,给现代生活各个方面以巨大的冲击。现代艺术教学手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在惊呼科技产业化时代艺术人文精神丧失的同时,教学手段的突破性进展毫无疑问地安慰着社会的心灵。

(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多媒体一词源于Multiple与Media的组合,有“复合、多样”和“媒体”的意思。从广义上讲,多媒体是指将多种媒体进行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媒体应用系统。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艺术中,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由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合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情景。它的直观性在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其趣味性,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在趣味活动中获取知识,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增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趣味性,把它作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美术欣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课堂欣赏教学中,需要链接的信息量很大,特别在欣赏各类美术作品时,要求作品的图像质量高,作品数量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进具有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能及时、直观、生动和大量地把各种图、文、声、像信息展示在学生眼前。从而增大教学容量,极大地满足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和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最佳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艺术教学中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迅速发展。现在几乎全部的大学、大部分中学、部分小学都建立了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多媒体教室。近年来多媒体技术更加成熟,多媒体教学编著工具不断升级完善、从成套的系列教学软件、视频教程,推陈出新、层出不穷。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进步现代化学习工具的变迁之途,同样是随着科技的步伐开启的。电子手绘设备成为了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出自身的特征。电子手绘工具只不过是方式方法的改变。在现代主义艺术范畴之下,它在形式、风格、语言上所取得了成就,并凭借其多元化被艺术教育紧紧抓住。例如:手绘板等的交互功能较强的现代化学习工具,结合多种图像处理软件后,使艺术教学活动更富于交流性、研究性,让学生在对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对造型加深理解,并更好地贴近社会掌握专业技能。

艺术教学范文篇4

语文是一种记录人们所看、所听、所想、所行的一种方法。语文知识当中包含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感受、感情。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与语言文字产生共鸣,他们就会愿意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愿意自发地理解作者想要描述的思想;反之,如果学生觉得语文知识只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这种事物无法让他们产生共鸣,学生就不愿意积极地理解语言文字中传达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教师可以用激情教学艺术的方法让学生与语言文字产生共鸣。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虎门销烟》一课时,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到为什么大清朝必须禁烟、为什么大清朝难以禁烟、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件大快人心的事、虎门销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等。如果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就会激发起爱国热情,教师就能因此达到这次教学的目的。为了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应用激情的艺术进行描述:“1839年8月3日,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虎门突然传来一道圣旨,这道圣旨表示准许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销毁收缴的烟片。当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广州突然沸腾起来了。中国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大声叫好,而街上的洋人则显得愤愤不平,他们的表情带着些许不甘心!”教师用激情的艺术描述这篇课文的内容,学生会被教师的激情描述吸引。部分学生会忍不住开始举手问:“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都叫好,而外国人却不甘心呢?那个烟为什么必须销掉,它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香烟吗?”教师激起了学生的丰富情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这个事件。教师要让学生愿意自主地理解课文知识,就要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感情,而激情的艺术是激起学生情感的一个方法。

二、应用激情教学艺术为学生做好示范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包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可是语文知识应该怎么应用?这是让小学生感到很困惑的地方。小学生无法灵活地应用学过的语文知识,是由于他们的语文知识积累得还不够的缘故,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可以使用激情教学艺术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为学生应用语文知识做一个示范。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嫦娥奔月》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我们小时候都听过一个传说吧?在离我们很遥远的月亮上,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她独自一个人住在广寒宫里,就这样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她的名字叫嫦娥。嫦娥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呢?为什么只有她一个人飞到天上去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传说故事!”教师要使用激情的艺术,就需要用在表达事物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教师的激情描述就是一种语言表达的示范。就像这一次教师描述这段传话传说的时候,学生听完教师的描述就能学会使用“遥远的”“美丽的”这样的形容词,还能学会“一年又一年”这样叠加形容的表达方法。教师应用激情的艺术为学生做好语文知识的应用示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后他们就会掌握更多的语言表达方法。

三、结语

艺术教学范文篇5

1课堂中必须要有的就是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非常必要的,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气氛活跃,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提问带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解放自己,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即使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惰性”,教师通过提问,可以避免学生“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提问,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重点,破解难点。因此,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2教师提问所讲究的原则性

2.1针对性。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为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是能过根据全体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切忌超出学生水平的提问,因为问题高于学生水平,会使学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得提问变成形式而无真正意义,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将课堂提问变为教师与好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问、好学生回答,中下水平的学生成了看客,既不思考也不参与。认为回答教师的提问是好学生的事,与自己无关。当然,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给较差的学生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做答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感到自己也可以学好,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成为全体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2.2层次性与量力性。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先简后繁的循序渐认知规律,层层推进。按照这个规律,教师能较短的时间内轻松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下面就从对提问顺序的设计的角度,来谈一下教师提应遵循的层次性与量力性。首先,有的课文本身的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有序的组合因此可以按课文本身的序来构思提问。如《愚公移山》,教师可以从标手: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计提问。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同题的铺垫,环环紧扣,不至于因为思维跳跃太大而使学生一下接受不了;其次,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的构思,而是开头难以理解,后面峰回路转,所以教师设计提问就要打破现有的序列,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题序列,一般这种课文可以从结尾人手;再次,有的文章难以看出由浅入深的序列,段落之间大致是一种并关系,有不少的共同点,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确立一个核心,以此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的提问和教学序列。

2.3计划性。教师的提问要有计划性,绝不能信口设问。每堂课应当围绕教学的目标,扣紧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出一个个准确、鲜明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与层递性,每堂课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整的结构。

2.4最佳性。不同的时刻进行课堂提问,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提问的最佳时机。所谓提问的最佳时原则,就是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充分撞击,在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最为难解时提出问题,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就有顿悟之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察言观色,善于捕捉学生的神态和心理。

3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主要提问方法

3.1分析式提问。主要是让学生透彻地分析理解,推断事物或现象的动机与原因,授引有说服力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分析性提问常用的关键词:为什么、什么因素、证明、分析等。如为什么说麻花钻的切削部分用五刃六面组成;分析说明刀具五个主要角度的变化对切削加工的影响等。对于此类问题。要求学生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资料和现象以确定原因,进行推论或得出绪论。

3.2深挖兴趣式提问。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来兴趣,但教师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

3.3理解式提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至今已学过的知识,领会技能要领。可用来帮助学生组织所学知识,弄清它们的含义和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性提问,常用的关键词是:用你自己的话叙述、比较、说明、对照、解释等。如:3.3.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退火与正火的主要区别,各应用在什么场合。3.3.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中心思想,讲述钢能进行热处理的根本原因和热处理二个阶段的意义。3.3.3对比。“试比较共品转变和共析转变异同点”3.3.4说明。“请说明简化后铁合金相图主要的特性点和特性线的含义。”理解性的提问,除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所学的知识,能比较或对照事项的异同外,还要求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另种形式,学生要正确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

艺术教学范文篇6

一、兴趣与信任

作为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兴趣,对自己的专业老师信任。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之所在。对于刚开始接触声乐的同学来讲,可以利用各种方法让他了解声乐艺术的美和雅,进而让他对此喜欢、着迷,在声乐学习中永葆兴趣。“授学生一瓶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作为一个声乐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演唱水平,使学生崇拜自己、信任自己,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指导学生进行丰富思考与释放。

二、声乐演唱中的“声”与“情”的处理

许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及演员,往往只注重技巧和音色的运用。而忽略了在训练中“情”的运用,以及艺术表现的运用。有许多人,练起声来呆呆板板,死气沉沉。练声只练声,唱歌只唱歌,毫无激情。声与情,技与艺,从来都是歌唱艺术中的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词和内容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又是不可分割的三部分。好的歌唱不仅声音技巧好,更重要的是表情达意。声乐不仅仅是听觉艺术,而是听觉与视觉结合的艺术。一首好的作品,还要靠好的歌者来表现,才能激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好的歌唱应当是音色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形体动作大方,成为多种因素汇集于一体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就是说,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极富感染力、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在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唱声”与“唱情”也有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看法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过程。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技艺结合,声情并茂、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寓情于声。因为“声”是基本功,没有唱“声”之功,也无法达到唱“情”的目的,也就没声乐艺术,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古代唱论(乐府传声—曲情)上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犹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如果“唱者不得其情”,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会听者索然无味。这就是说,只有当歌唱者对歌曲的内容有了认真、正确的理解,同时又注重了歌曲感情的表现,才能使听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这也是“技”与“艺”的关系。精湛的声音技巧可以促使艺术感染力的产生。没有“技”,也就无所谓绝妙的“艺”,没有纯熟的声音技巧,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对于声乐工作者来说,“声”与“情”、“技”与“艺”是完美的艺术结合,也是达到完美艺术表现的目的。笔者就声乐教学中“声”与“情”的统一与表演艺术的结合,谈几点感受。

(一)声乐教学及声乐训练中,注重“声”“情”结合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与训练中,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一个好的声乐演员,既要有美的嗓音,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就是说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我们常说的“好的悟性”,往往是只注重声音的训练,有些甚至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多不能理解怎样才能唱好一个练声曲或一首歌曲,缺少启发式的教学。俗话说,没有激情的演员不是好演员,那么同样,没有激情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吗?当然也不是。怎样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性,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内在的感情,这在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学在改革,这种改革当然也包括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前,我们在声乐教学或训练中,一般不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去练声,只是刻意地要求声音的美,忽略了启发他们的激情。比如,当学生唱练声曲,以母音练习时,除了让他们唱“a”“ei”“i”“o“"u”之外,只是讲讲声音的流畅、声音的位置、气息如何贯通、口腔如何打开等等。对初学声乐的人来说,有时候会说的他们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这样长此下去,很多学生便失去了兴趣,即使学生坚持下来,会有一些提高,但收效甚微,成效并不显著。如何通过“声”与“情”的结合,使在声乐训练中的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基本功,是一个重要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学的就是声音的美,只要声音美曲子唱对,词唱清楚,就认为一首歌曲作品或者一个练声曲就算完成了,其实并不尽然。比如学生在唱母音练习的时候,有些教师很严肃甚至是很威严地要求学生,应当这样,应该那样,不去从情绪上激发他们如何唱。学生不能理解,板着脸很用心地唱来唱去,仍然完不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因为学不会、掌握不了方法而苦恼、感到枯燥的时候,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那么,我们作为声乐教师,为什么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呢?你可以告诉他们,就像站在高山上,或海边,面对浩翰的云海、大海、伸出双臂,尽情地深呼吸,心情开朗地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轻松地歌唱!还可以在普通的母音练习中加入声母,改为字、词的练习,通过理解字、词,注入情感来练习发声及呼吸方法,要比单一母音练习收效会好得多。除了填词的发声练习外,选用一些歌曲片断作为练习曲。对初学声乐的初级水平学生,选一些简单的歌曲片段,如民歌类的“花非花”、“牧羊歌”等,边练声边练咬字,再加上一些对歌曲理解表现手法,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唱会轻松,会比较容易地找到感觉!学习兴趣提高了,悟性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果也会随之明显提高。

(二)歌曲内容的理解与声乐技巧的结合在前几年的声乐教学中,笔者发现单一的练声和唱歌收效甚微,学生们也感到很枯燥、单调,后来用歌曲及简单的唱词作为练声曲的练习,多唱歌,用歌来解决方法上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用脑子、用心练声、唱歌,使学生投入歌曲中的意境中去,既练了声、练了方法又练了表演,提高了表现力。因为每首歌曲,内在的情感是通过词曲表现的,而这些情感必须由声乐演唱者把它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演唱歌曲的演员,都应当根据歌曲的要求、演唱技巧、表现手法、形体语言、面部表情、歌曲感情等各个方面去完整体现。这就要求每个演唱者极尽地熟悉歌曲内容,包括歌词与曲之间的内在感情联系。当你完全进入歌曲的角色之后,脑海里出现的是歌曲中所描写的世界,眼前是歌曲中展现的环境,你会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完全融入到了歌曲所给你的特定氛围。你的声音充满了激情,忘记了发声吐字方法给你的压力。这时候,平常你上不去的高音上去了,潜在的情感会因为动情而爆发。这是“情”带了“声”,“声”中有了“情”。

(三)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与训练谈起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与训练,很多人立刻会想到戏曲歌剧等艺术形式,这些也是声乐表演的一方面。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情”的表现与处理。老师授课的时候,一般只注重声音的技巧,气息的运用,吐字清晰等,而没有时间去顾及文化及德育。往往学生也不在乎综合素质的提高,致使学生知识非常匮乏,分析起作品来不知所措。因此,在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与训练中,在让学生掌握发声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声乐技巧的同时,要注意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诸如文化知识、古代汉语及现代文学、音乐、声乐发展史、诗朗诵、形体训练、歌曲分析及欣赏等等。如果学生不知道怎样分析作品,不知怎样处理歌曲,当然做起动作也是无的放矢,所表演的动作与歌曲也风马牛不相及。比如当让学生唱诗词的时候,他们不了解“长征”是怎么回事,不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及表现的创作意图,怎么能唱好歌呢?那么现在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扩大声乐教学的知识范围,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位声乐前辈说得好:“唱歌等于朗诵,你能把诗词读得好,读得有意义,那么,演唱也就有意义了。”有些歌曲,需要思想集中,去造成幻想与意境,并保持这种气氛,使它聚合不散,听众因你的想象力,而被带到故事里。”当你唱悲伤的曲子时,自己丝毫不感动;欢快兴奋的歌曲,也毫无表情的演唱,会使观众觉得索然无味。本应铿锵有力的歌,唱的软绵绵的;抒情的歌,唱得硬梆梆的,就不是发声方法与发声技巧问题,而是声乐表演中所说的“情”的问题。因此,训练学生发声,提高技巧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情”的表现与“情”的运用和提高。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如听音乐会,观摩歌剧,戏曲、曲艺,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碟及唱片,阅读古今中外小说,包括一些杂志报刊。知识丰富了,声乐的表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强或提高,声乐教师在这方面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并督促他们去掌握这些辅助知识。因为直观教学,在学习中对学生非常有影响。记得有一位男高音学生,在唱世界名曲“我的太阳”时,高音总是唱不上去。但让他跟着声乐大师帕瓦罗蒂的唱碟唱高音的时候,他能很轻松地上去,这是一种心理作用。当他听到大师唱这首歌很轻松,他想的是“自己也能唱上去”。当关掉唱碟后,他就唱不上去,他失去了直观的感染力,也失去了自信,就唱不上去。针对这类情况,声乐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消除他们的顾虑,用歌曲中的“情”来调动演唱者的激情。“情”可以带出“声”“,声”可以传“情”。以“情”来减少歌唱者对声音技巧的压力,使他们局部(喉部)放松,以免造成喉头肌肉紧张。声乐学习、演唱和表演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劳动过程。每一个学习声乐的朋友都应当把自己作为艺术家。现在也许不是,但不等于将来不是。作为一个歌唱艺术家,不是诗人和作曲家的奴隶。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他必须有自己的创造,一方面受着歌曲、练声曲内容和形式以及产生作品时代的限制,同时又必须在学习及演唱之时有自己的领会和独特的再创作,没有这种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创造,没有声音技巧、音乐感、文化及文化修养、责任感、创作的感情的统一,一首练声曲或歌曲就注定要被唱“死”了。“演”和“唱”是“声”与“情”的统一。没有声音技巧,就无从谈以“声”传“情”。声音技巧不是目的,但声音(尤其是美的声音)是传达语言及作品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声音技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声音技巧越高,就越有演唱再创作的条件,你的演唱水平,就会有飞跃的提高。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美的台风

表演和人类任何创造行为一样都是以创造主体心理活动为基础,并受这种心理活动的支配。声乐表演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心理活动,联系到认识、情感、理智、想象、直觉、才能等各个方面。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训练学生临场心理的调节与控制势必不可少的。因为任何表演都是转瞬即失的一次性过程,既不能重复,也无可补救。每次临场表演都能把平时的水平发挥到最好,都能成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即兴表演。创造性表演是不太容易的事,所以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多明戈说他临场表演时全心全意地精神集中在表演中“,在我头脑中一瞬间出现了真空的感觉”这时就只想到所唱的歌词和表演中所要求的东西。临场表演时,那些平时研究和练习中所获得的种种体验与心得,都已成为表演者的潜意识和潜技能,支持正在进行的表演创造。表演者从发出第一声开始,就必须一方面用自己的听觉去检验已经发出的音响效果,同时还要在想象中捕捉即将发出的声音的表象,如此往复直至表演结束,力求完美地把在准备过程中完成的表演设计,以一种新的即兴状态表演出来,全神贯注是保证表演成功的最重要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对学生讲,声乐表演应该自然流露,不要造作和卖弄,只有从表演者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才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

艺术教学范文篇7

一、化学教学艺术的学科基础化学教学艺术是化学教师以其特有的专业修养和个性特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升华而形成的一种特质。也就是说,作为学科教师群体应当是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掌握渊博知识(化学专业)、懂得教育科学和教育方法、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能为人师表的专家群体。化学教师应当利用前人的发明成果,并遵循科学育人的规律,从事青少年心灵品格的培养、塑造工作。

即化学教师是通过化学教育,教学活动,充当教书育人的“经师”与“人师”。因此,化学教师除了应具备自主性、好奇心和开放性的一般品格以外,还应具有本学科及其教学本身的特殊品格,这就是化学教学美的内涵。实践表明、化学教学艺术的学科基础是多元的,而其核心是化学学科美和化学教学现实美的和谐统一。

二、化学教学中的美学化学教学美是化学学科自然美与教学的现实美相结合的产物,是化学教师心灵与行为规范的一种体现。化学教学中的美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学科学美;二是化学教学美。

艺术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艺术;教学效果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指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与实施,如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转化成为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动哲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学又是十分关键的环节。随着新一轮课程标准的改革和实施,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确立起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新课程更注重知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与促进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发挥指导作用,特别是当课堂的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化之后,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话语权中,充分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通过提高教师教学组织艺术来催化课堂教学效果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作为整个教学艺术的一部分,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原因是一堂课能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取得成功,固然要看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和手段,而除此以外,在新课程背景下,还必须看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受一定的时间限制,特别是在教室的话语权减少的情况下,教师倘若没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艺术,那他就难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也难于掌握教学的节奏,难于应变与控场。这样,哪怕是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不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取得教学的成功。如何提高教学的组织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一堂成功的课犹如一首欢快的乐曲,按照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整个课的节奏体现出跌宕起伏,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节奏一方面涉及教学速度,另一方面涉及教学内容的难易,即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以及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优秀教师们都很重视教学艺术节奏的作用。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强调了课堂教学节奏变化的重要性。已故语文特级教师斯霞的教学,也是非常讲究教学艺术节奏的,她认为:“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很低沉。”甚至认为:“教师讲话的声调高低、速度都要适宜。声调太高了,太尖一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语言太快了,像放连珠炮一样,容易使学生疲倦打磕睡。”这都表现了优秀教师对教学艺术节奏的自觉追求。

二、掌握导入和结束的艺术

上好一堂课,就如同写一篇文章一样,既要有好的开头,又要有好的结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这样,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设计并组织好新课的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它能为整个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它的重要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为讲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而导人的主要方式有:衔接导人法、悬念导人法、情境导人法、激疑导人法、演示导入法、实验导人法、实例导人法、典故导人法、审题导人法、直接导入法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不同的一导人方法。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求开始引人人胜,而且要求结尾精彩,让学生回味无穷,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避免虎头蛇尾。常见的结尾艺术表现方法有归纳式、比较式、活动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等多种方式,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更提倡让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和指导。

三、掌握课堂教学的应变艺术

艺术教学范文篇9

(一)音乐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音乐本身是一种艺术,在就艺术本身进行教学时,不能单纯的采用传统的知识教学模式。本质上来讲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对音乐教学的投入程度,这种基于学生个性的音乐教育,显然不是教学模式这种整齐划一的基础知识培养形式能够驾驭的,而在学生个性的培养活动中,教学艺术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却是极为有效的。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艺术是对音乐教学模式重要的补充,只有这二者相互连结、相互融合,才能让学生从知识和艺术两个角度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

(二)音乐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音乐学习的主体,其本身的学习欲望是比较强烈的,但是在音乐学习的基本素质上,还有不少的欠缺,如:先天条件、技巧掌握进程、注意力的集中能力等等,这些基本素质的欠缺,导致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这就是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音乐学习的现状出发,对这些个性化的问题用教学艺术的手段进行处理。

(三)音乐教学的方式因为音乐本身固有的艺术性更多的表现为随机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的很多具体教学方法是无法被统一规范的,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的视谱、唱词、指导语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由于教师对教学模式主导思想、目标的理解不同,加之教师本身的条件、学生个体的条件各异,教学模式是很难对教师语言、示范等作出严格规定和要求的,但是教学艺术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点可以从我国过往的音乐教学实践中看出,在过去我国音乐教学质量较高的时期,必定有一批优秀的音乐教师活跃在课堂和演出舞台上,他们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其自身独特的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渗透到了音乐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可以做一个好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可以做一个好艺术家的音乐艺术。当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音乐教学艺术的重视,并不是对音乐教学模式的否定,因为音乐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能够适应传统教学活动的音乐教学模式,只是在模式教学活动中,不能忽略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将教学模式和教学艺术结合起来运用,才能更好的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二、结语

艺术教学范文篇10

1启蒙教学的兴奋剂

化学启蒙教学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入门有道,喜欢化学。化学的第一节课至关重要,教师一定要引导有方,做好启蒙教育,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化学是一门学生较晚接触的新学科,学生刚接触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诸如,学了化学到底有什么用?化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如何开展化学学习活动?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化学的学科魅力与教师的个人魅力,要充分利用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关系的特点,在化学第一堂课的教学中注入点兴奋剂,列举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实例,诸如:烟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在烟花中为什么还能写出不同的字?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又那么热,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太阳里面含有什么物质?千奇百怪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在溶洞中是如何形成的?爆竹、炸药你们想不想自己也制作一个?让学生产生好奇、兴奋、冲动。这些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全讲给学生听,而是留下悬念、吊学生味口。同时,告诉学生这一系列的答案都在化学书本中,后续教学中会陆续地学习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疑惑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化学,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曾经有一个学生上完第一堂化学课,很兴奋,为了知道这些答案,就像迷恋电子游戏活动一样,专注化学,乐此不疲。废寝忘食,不到一个星期时间就把一本化学书学完。此外,学生喜欢上化学并超前学习的那更是不计其数。

2巧妙导课的调味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课艺术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导课过程中,巧妙地给课堂大餐加点餐前调味品,佐料调味,课堂有味,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好一节新课,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贵在创设激趣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化情绪,激活思维,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强烈求知欲,促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的状态。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常用设问导入法,在引入新课时结合教材重点,提出一些与新课知识相关的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或生活常识或小故事等,并将这些内容用设问的方式提出来,从提出疑问过渡到新课学习,在一连串设问句的引导下,营造悬念氛围,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急切想知道新课内容。比如:同位素教学中,可设问考古学家怎么会知道墓主人所生活的年代?如何知道珠穆朗玛峰四千万年前还是一片大海?物质的量的教学中,设问如何计算一滴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氮的循环教学中,可提问人畜进入魔鬼谷,经常会电闪雷鸣,并伴有大量的牲畜死亡,但魔鬼谷中牧草却繁茂?焰色反应教学中,可设问美国物理学家伍德如何用焰色反应证明老板用客人吃剩的鸡骨头来熬鸡汤?等等。这些神秘问题的设置,既是新课教学铺垫,又是讲授新知识的门坎,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师生紧扣设问由此及彼地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究,不仅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最终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揭开了所设问题的神秘面纱,圆满地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显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留心搜集相关资料,在导课中巧妙添加适量的调味佐料,化学课就会焕发活力,变得更有味、更有趣,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新课。

3智慧课堂的催化剂

高中化学教材涉及到的物质结构等许多理论知识抽象且不易理解,有的理论知识在高中阶段也无法用实验加以验证,如同一座山峰坐落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难以穿越。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想象,联系实际,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知识用生活中常识或易于理解的现象进行恰当比喻,就能够使微观、深奥的概念和理论宏观化、浅显化,从而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让课堂更智慧、更有效。化学教学中的形象比喻就相当于为课堂教学添加一副催化剂,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打通隧道,让众多的学生穿过山峰。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用微粒集体来表示任何微粒的庞大数值,可将此数值相当于50进行处理,即一摩尔比喻成一个班(一个班学生规定为50人),两个学校学生数比等于班级数比;同温同压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相等,可用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各一个班级(50人)在操场上排队(学生之间的间距均为1米)所围面积大小来比方。又如,在物质结构教学中,核外电子排布的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自旋量子数)对学生来说的确很难理解,可以把原子比喻成教学楼,电子比喻成学生,要确定学生在教学楼中具体位置,则必须知道学生在哪一层、哪个班级、哪一组、哪一排的左边还是右边。主量子数相当于教学楼的第几层,角量子数相当于第几层的第几个教室,磁量子数相当于这个教室的哪一张桌子,自旋量子数相当于这张桌子的左边还是右边。有了这些贴切的比方,学生对抽象知识自然就会进行了形象化理解,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同时,还会活跃课堂情绪,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恰当的形象比喻,为学生增添更多的精彩和不断的惊喜,尽力把每一节化学课备成一次佳肴盛宴,让众多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像宴席上的一道名菜那样,不仅能够充分吸取知识营养,而且有着色、形、味俱佳的美好印象,那么就会再想吃下一盘,期待下一节课,学生喜欢化学,喜欢学习,我们的教学意图就实现了。

4自然结课的回味剂

教学即做事,做事有始有终很重要。良好的开头虽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却能起画龙点睛之效,使课堂教学活动再起波澜,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一堂优质课的结课更要讲究技巧性和艺术性。自然灵活最重要,一切尽在回味中。如,学完某具体物质性质后,为了使学生体验该物质的应用价值,结课时可以给学生留下想象与查阅资料的空间:学完海水中的元素你对海水的综合利用有了哪些认识?如何开发海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铝及其化合物有哪些重要用途?分别与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何关联?让学生查阅资料,相互交流,寻味巩固。又如,学完易混淆的具体物质性质后,为了使学生体验这些物质的性质异同,可以进行对比总结式的结课:如何鉴别铁离子与亚铁离子?如何归纳小结铁离子与亚铁离子之间的转化?如何鉴别浓、稀硫酸?如何鉴别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各有几种方法)让学生联系刚学到的物质性质,进行尝试性对比,自我回味,自我完善,总结提高。再如,学完电解原理后,为了让学生体验电解原理的应用实例,可以进行悬念式的结课:电解熔融氯化钠与电解食盐水有何不同?电解精炼铜与电镀铜有何不同?在工业上分别有何价值?设置这些知识疑点为下节课学习埋下伏笔,自然铺垫,引导学生融合新旧知识做好课前预习,达到承前启后的效果。还如,学完硝酸性质后,为了让学生探究金、铂等金属可被何物质溶解的奥秘,可以进行首尾呼应式的结课:介绍二战期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化学原理,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与奇闻轶事,拓宽视野,令人回味,给人力量。结课方式多种多样,目的旨在点睛,有效帮助学生回味、归纳、巩固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主动体验,拓展延伸,实现“课虽结,趣犹存,意未尽”的教学境界。

5结语

化学课堂教学的艺术主要在于聚焦课堂,积极实践,重点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等三个环节的教学艺术,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不断落实质疑增趣、减负提质,达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

作者:周家城 单位: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凌俊.学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运用[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