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0:15:56

银行卡产业

银行卡产业范文篇1

1.国内银行卡产业的商家扣率纠纷

一场来自银商之间的纷争惊动了业界。继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对万事达、维萨信用卡组织提起集体诉讼,要求降低商户扣率之后,类似事件也在我国深圳发生。其实,抵制刷卡并非始于深圳。2003年,上海、成都等城市的_些商家就曾因商户扣率摊薄其利润而采取过类似的行动。但是在成都等地的拒刷事件只局限在一二个商家范围内.相比之下,深圳银商刷卡扣率纠纷所涉及的规模远远超过成都等地。这﹁国内首次零售商联合挑战银行的事件涉及深圳市46家零售商,其年销售总额超过300亿元,占深圳市年零售总额的70%以上,并且几乎涵盖了深圳各种零售业。如果出现全面停刷银行卡,那么深圳银商的利益之争,将会危及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我们看到拒绝刷卡事件正在向全国范围蔓延,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将会影响整个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在整个事件中,银商争论的核心问题是:银联的经营模式是否涉嫌垄断。

2.国外银行卡产业的费率纠纷及其启示

然而,这场银商之争并非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纵观全球银行卡产业,特别是近几年来,银行卡产业的集中定价机制不断受到来自零售商、管制机构以及学术界的挑战。在美国,以沃尔玛牵头的几百万家零售商起诉维萨、万事达对签名借记卡交易收取了过多的费用,这场官司历经7年之后,维萨、万事达最终同意降低签名借记卡扣率,并支付高额赔偿款项。在英国,英国公平竞争局(theOfficeOfFairTrading)于2003年2月得出初步结论:认定万事达的交换费违反了英国的竞争法案。在西班牙,有关监管部门正根据西班牙商业联盟的投诉对信用卡交换费展开调查,初步结论也认为交换费偏高。欧盟对银行卡组织的定价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后,认为现存的交换费具有限制性合谋定价的性质,最后作出分阶段降低交换费的决定。澳大利亚联储根据著名经济学家凯兹所提出的“凯兹报告”对澳大利亚银行卡产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引入竞争,打破银行卡组织的垄断;取消银行卡组织反额外收费规则,并要求交换费降低约40%。由于在众多有关银行卡组织的反垄断诉讼中,澳大利亚信用卡改革是继美国沃尔玛案、欧盟维萨案后,全球银行卡市场监管领域最为重要的进展,并且其改革力度相当大,因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澳储改革以及银行卡支付系统的系列讨论。盖斯和肯(GansandKing,2003)针对澳储的改革措施,分析认为,取消反额外收费规则以及降低交换费的措施并不必然导致交易费用的降低,引入竞争不一定能提高产业的效率。诺切特和泰勒(RochetandTirole,2002)认为,在反额外收费规则下,银行卡组织设定的交换费和社会最优的交换费是一致的。施马兰西(2002)、瑞特(Wright,2003)对交换费的集中定价机制进行研究,所得结论与诺切特和泰勒相同。可见,交换费是商银争论的真正焦点。

二、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

与一般的产品不同,银行卡产品在银行卡组织提供的平台上,由发卡行和收单行共同提供,由消费者和商户共同消费,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见图1)。

在图1左边,发卡机构和消费者构成了发行市场的供需双方。发卡机构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参与发行市场的竞争,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决定银行卡发行数量以及发行对象,并激励消费者使用银行卡。消费者基于银行卡方便、安全等优点选择银行卡,并向发卡机构支付一定的卡费(如年费)。在图1右边,收单机构和商户构成了收单市场的供需双方。收单机构和商户通过电子收款(POS)协议形成战略关系。收单机构向商户提供终端设备,并进行资金清算,承担一定的资金清算风险。从资金流动看,消费者刷卡消费后,发卡机构将扣除了交换费的交易资金支付给收单机构;收单机构扣除收单服务费和银联网络服务费后,将剩余交易资金支付给商户。可见,银行卡特约商户的扣率为“交换费+银联网络服务费+收单服务费”。在整个交易中,卡费由发卡行根据市场情况确定。收单服务费通过商户和收单机构谈判决定,交换费一般由银行卡组织设定,最具有刚性。在我国,发卡行收取的交换费和银联网络服务费属于我国《价格法》规定的政府定价。银行卡组织或者政府通过设定一定的交换费将发行市场和收单市场联系起来,并通过交换费对两个市场进行收益分配。由于交换费是商户扣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交换费才是商户与银行卡组织及其会员争论的焦点。分析

三、银行卡组织运作机制的经济学

银行卡产业是典型的双市场网络产业。根据诺切特和泰勒等学者对双市场网络产业的研究,银行卡产业的经济特征介于多产品寡头垄断产业和网络产业之间。许多经济学家对前一类产业都有深入的研究,比如包莫尔、威尔逊等。多产品寡头垄断产业最大的特征是消费者可以将外部性完全的内部化,比如,互补性产品(刮胡刀和刀片)的消费者通常是同一人,他根据互补性产品总效用最大化来决定是否消费。对于多产品的定价通常是根据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进行的。而在双市场网络产业中,两个市场虽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是其外部性却不能完全内部化。比如,在银行卡产业中,商户对银行卡的需求取决于受理银行卡带给商户的收益是否大于其他的支付工具;或者通过受理银行卡是否有助于保留现有消费者,甚至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整个决策中,商户几乎不会考虑受理银行卡带给银行卡另一需求方(消费者)的效用,以及带给整个网络的价值。具有双市场网络特征的产业不能将外部性完全内部化的主要原因是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首先,消费者和商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若商户要求消费者为其获得的刷卡效用支付一定的费用,那么商户将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如合约成本。该交易成本限制了商户向消费者的要价能力。其次,两个市场的需求方承担的成本差异较大。商户作为银行卡服务产品的需求方,他承担了终端费用(押金)、扣率等,该费用远远大于持卡人的卡费,但是过高的交易成本使得商户很难将其所承担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双市场网络定价与单市场网络定价不同。在单市场网络中,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网络运营者不能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交叉补贴,交易量主要取决于价格水平,与定价结构的关系不大。而在双市场网络中,比如银行卡产业,银行卡组织需要设计一种价格机制促进消费者和商户参与到网络中。因此,银行卡组织的定价不仅与银行卡交易的价格水平有关,而且更依赖于价格结构,通过将总价格在需求方之间合理分配来促进双边市场的发展,从而达到整个网络交易量最大化的目标。

从社会和银行卡业务的角度看,双边市场的相互依赖性很强。首先,对银行卡产品的需求是持卡人刷卡需求和商户受理卡需求的综合反映,只有协调一致,持卡人和商户才能从中受益。其次,银行卡产业具有很强的网络外部性,即某种银行卡带给持卡人的效用随着受理该银行卡的商户数量的增加而上升;商户受理银行卡获得的效用也随着持卡人刷卡的增加而上升。因此,只有足够的持卡人和商户参与到网络中,银行卡支付系统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可见,对于银行卡组织来说,关键是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发行市场和收单市场的协调运作。

银行卡组织促进两个市场相互作用主要通过交换费来实现。一方面,交换费随着发卡机构的成本上升而上升,随着收单机构成本的上升而下降。若发卡机构的成本高于收单机构,由于银行卡服务产品需要两个市场相互作用来提供,为促进交易量上升就需要成本较低的一方分担一定的成本,这就产生了由收单机构向发卡机构支付的交换费。另一方面,交换费是发卡机构利润的来源之一。当交换费上升时,发卡机构可以降低卡费,增加消费者刷卡的净效用,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刷卡需求上升。但是,由于交换费的增加,商户扣率也增加,商户从刷卡交易中获得的收益小于持卡人收益,这样导致两个市场的需求增长不一致,因此,需要通过交换费将消费者获得的较多的效用转移给商户,从而保持两个市场的平衡发展。

交换费通常是由银行卡组织集中设定的,因此它不断受到来自于反垄断机构的质疑。在商户拒刷银行卡的风波中,大多数认为银联是垄断定价,迫使商家接受过高的扣率。但是,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表明,由于银行卡产业具有双市场网络产业特征,网络外部性大大限制了银行卡组织运用垄断力量的能力。网络外部性迫使开放型卡组织的运作目标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具体来讲,如果银行卡组织试图从一个市场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比如,设定较高的交换费,收取较高的商户扣率,那么对于银行卡组织来说,它是一个自我毁灭的策略。因为,虽然可以从价格过高的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但是该利润是短期的。过高的价格必然会减少该市场的需求,由于网络外部性的作用,商户对银行卡需求的减少会降低持卡人使用银行卡的效用,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刷卡需求,其结果是整个网络的交易量大大降低,这是违背银行卡组织初衷的。在激励相容约束下,银行卡组织不会运用垄断力量从任一市场获取短期利润,而是以社会最优的方式将网络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决定了其运作目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是一致的。

四、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市场规模分析

当前普遍认为银联运用垄断力量操纵市场,应该打破当前银联的垄断局面,引入竞争。但是,在现有的市场规模下,并不适宜打破银联垄断,引入竞争。

首先,银行卡产业具有自然垄断产业的特征。

所谓自然垄断产业,包莫尔等经济学家认为:自然垄断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成本函数的弱增性(subad—ditivity),见图2。

图2中AC:表示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显然,当产量小于Q,时,由一家企业生产能使成本最低,在这一产出范围内,成本是弱增的。为了考察当产量大于Q,时的成本最小化的方案,我们引入两个企业的最小平均成本函数。在图2中,假定两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相同,AC2表示这两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AC1和AC2在产量Q*点处相交,Q*决定了成本弱增性的范围。当产量小于Q*时,由单个企业生产的成本最低,所以,在此范围内成本是弱增的。尽管在产量Q'与Q*之间存在规模不经济,但是,从社会效率看,由一个企业生产效率最高。因此,在成本弱增性的产出范围内,为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应该由一家企业经营;当产出超过成本弱增性的范围后,引入新的企业增强竞争才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

银行卡产业是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对于管制者来说,是否引入竞争以提高产业的效率,关键是考察当前的产业规模是否超过成本弱增性的产出范围。

我国银行卡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联的成立和“314”工程的基本完成大大改善了我国银行卡的受理环境,各发卡行的大力营销使得相当部分的消费者已形成了刷卡消费的习惯。截止到2003年底,加人中国银联的发卡机构共有109家,比2001年增加了87家,银行卡累计发行量达到6.48亿张,比上年同期增长30.6%,人均持有银行卡0.48张。近三年,每年交易金额的绝对增长额都在2万亿元以上,并且呈加速增长趋势(见图3)。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信用卡》2003年各期及中国银联网站相关数据与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虽然近几年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远远低于美国银行卡产业规模。美国1998年的银行卡发行量就已经达到72亿张,截至2001年,美国信用卡交易总额到达1.3万亿美元,每笔交易大约为78美元,人均持有银行卡在5张以上,远远大于我国银行卡同类指.标。2001年美国仅信用卡交易就占到居民消费支付总额的25%,而我国2003年消费者持卡消费总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仅7.58%。可见,与美国银行卡产业相比,我国不仅发行总量低,而且通过银行卡实现的消费额更低。再来看美国银行卡产业结构,维萨和万事达占有美国信用卡市场88%,借记卡市场75%。虽然近些年,维萨和万事达屡屡受到反垄断诉讼,但是这些诉讼案几乎都没有认定维萨和万事达运用垄断力量操纵市场。可见,在目前我国银行卡产业规模较低的情况下,断定银联是垄断组织,从而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不但不能提高银行卡产业效率,反而会造成重复建设。

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不适于目前产业发展

从发卡市场看,我国银行卡存在较大的结构问题。截至2002年底,我国已经发行的银行卡中95.29%为没有透支消费和预借现金功能的借记卡,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持卡消费较低的情况。此外,发卡市场一直维持“粗放型”推进模式。各家银行为抢占市场,片面追求发卡数量和规模,营销手段以集团式捆绑销售为主。在已经发行的银行卡中,因银行工资、代收公用事业费等搭售的银行卡居多,居民主动申领的很少,这就导致了大量的“睡眠卡”产生。据农业银行广西分行统计,该行发行的300多万张银行卡中,有135万张银行卡的余额不足10元,其中余额为0元的就有95万张,占到总发卡量的1/3还多,但余额仅仅只有0.525‰。大量的“睡眠卡”增加了银行的发卡成本、数据管理和客户维护成本,造成整个发卡市场的单位成本很高。

从收单市场看,银行卡的受理环境不太理想。POS数量超过5000台的城市有7个,其中只有北京、上海、广州超过10000台,其次是成都、深圳、天津、西安,分别在5000台~7000台之间。同城跨行交易成功率在92%以上的只有深圳、厦门、上海、天津、长沙。异地交易成功率最高的是厦门、上海、大连、天津,但也只有70%左右。银行卡特约商户少,POS密度偏低及交易成功率低,导致持卡消费较低,其结果是整个收单市场的单位交易成本很高。

可见,目前银行卡单位交易成本偏高,产业效率较低主要是持卡消费比率偏低造成的,而不是垄断引起的效率损失。

银联是提供刷卡服务的服务主体,如果它们试图运用垄断力量从某个市场获得短期垄断利润,结果必然偏离其经营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激励相容约束下,作为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不存在运用垄断力量获取短期利润的动机,当前其最大的目标仍然是迅速扩大整个产业的规模。为实现该目标,2004年年初,中国银联上海分公司根据央行新的收益分配办法宣布商户费用总体下降30%,家电、超市、百货扣率分别调为0.6%,0.5%~0.8%,0.9%。相对于国外2%一3%的商户扣率(即便是在价格非常低廉的沃尔玛,扣率也不会低于1%),目前的扣率已经比较低。当然,应该看到,零售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日益狭小,而且随着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增加,连锁化经营显著增强了商户的经营规模和资本实力,这将大大提高商户在商户扣率谈判中的地位,商户被动地接受银行卡组织设定商户扣率的历史即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卡商户扣率的设定将逐渐市场化,通过商户与银行协商而确定。但是,降低当前银行卡商户扣率,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降低整个银行卡产业的成本,从质的方面扩大整个产业规模。如果一味地单方面强调降低商户扣率,那么其结果只能是将成本转嫁到持卡消费者方面。由于持卡消费者对银行卡的需求弹性远远大于商户的需求弹性,因此,卡费的上升将引起更多的消费者(现存的和潜在的)放弃使用银行卡,从而导致整个产业规模迅速萎缩,社会福利降低。

银行卡产业范文篇2

【关键词】银行卡产业;运作流程;治理规则

银行卡的产生和发展为货币支付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截至2004年底,全球累计发行银行卡达到36亿张,银行卡交易总额近10万亿美元,其中消费交易总额达5.58万亿美元,现金及转帐交易总额近4.5万亿美元。1993年到2003年,维萨卡(Visa)和万事达卡(MasterCard)的交易额年平均增长16.7%,有专家预测,美国个人银行卡支付方式的市场份额将从2001年的29%上升至2020年的48%,超过现金和支票交易,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支付方式。银行卡是众多商业银行基于资金融通和结算的便捷,降低货币支付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和经营效益,在一定协议基础上的联合经营而产生的。银行卡的发行、支付、结算等流程涉及到银行、消费者、商户等多个利益主体,其运行机制、交易费用和行业治理规则不断受到银行、监管机构、消费者、商户以及学术界的争议。我国银行卡产业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在运作流程和治理规范方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和矛盾,自2003年深圳市几家商场先后出现因刷卡手续费过高而拒绝使用pos机的银商纠纷以来,上海、武汉等许多大城市也先后出现类似的纠纷,以及近期出现的银行卡年费的制定和跨行查询费用引发的消费者的不满与非议等事件,其实就是我国银行卡产业运行机制不健全、治理不规范的典型反应。本文拟通过分析该产业运作机制和运行特征,考察西方银行卡产业的治理理念和规制措施。

一、西方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流程

银行卡产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载体,以银行、专业化的中介服务组织、商户等机构为主体的企业群体,为社会提供电子支付和消费信贷的服务。提供和享受银行卡服务的参与者包括持卡人(消费者)、发卡人(发卡银行)、与银行卡组织签订pos协议的特约商户、收单人(提供信用支付的银行)以及为银行卡产业运作提供交易平台的银行卡组织,它们共同构成银行卡产业复杂网络(见下图所示的银行卡运作流程图)。依据收单人的不同,银行卡组织分为封闭式和开发式两种,前者的银行卡组织集发卡人和收单人于一体,如美国的大莱卡(Diners)、发现卡(Discover)以及日本的JCB卡等等。后者模式中的发卡业务与收单业务由银行卡组织中的成员银行独立承担,如维萨卡(Visa)、万事达卡(MasterCard)以及中国的银联组织等。

银行卡产业运作流程图

发卡人与持卡人之间构成了银行卡发行市场的供需关系,收单人与特约商户构成了收单市场的供需。在发行市场上,持卡人以支付卡费以及遵守一定的使用规则为前提而持有银行卡。根据持卡动机可以将持卡人分为银行卡交易者和银行卡周转者,前者是将银行卡作为现金和支票的替代品,一般不轻易使用银行卡提供的信贷服务,即使使用,往往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足额偿还,银行很难获得贷款利息受益,银行主要依赖卡费获利。后者更主要的是将银行卡作为融资工具,以支付较高的利率使用银行卡提供的信贷额度。发卡人以其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参与发卡市场的竞争,在权衡成本与受益的基础上,决定银行卡的发行数量和发行对象。

收单人与特约商户构成收单市场的供求双方,银行卡的支付与信贷功能在便利消费的同时,还能够刺激消费,激发消费热情,接受银行卡支付方式的特约商户就能够获得销售额增长的受益。据调查,美国的83%的商户因为接受银行卡付款而使得销售额增加。商户接受银行卡付款方式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这个成本就是商户扣率,也称为手续费。根据接受银行卡支付方式所带来的受益与成本比较,商户做出是否成为收单人特约商户的决策。在成为特约商户之后,收单人负责提供设备,并负责设备维护和做出付款承诺,资金的结算风险由收单人承担。持卡人持卡消费后,由发卡人从交易金额中扣除交换费后的余额支付给收单人,收单人再从中扣除商户扣率,将余额支付给特约商户,至此,银行卡支付手续就全部完成了。

从银行卡的运作流程和机制来看,银行卡组织、银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双边市场”关系。所谓双边市场,Rochet和Tirole认为,当平台向交易双方收取的费用总水平A=Aα+Aβ(其中Aα、Aβ分别为平台向买方和卖方收取的费用)不变时,Aα或Aβ的变化会对平台的总需求和平台实现的交易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具有这样特征的平台市场就可以被认定为双边市场。在银行卡流程中,A表示为银行卡交易平台总费用,而Aα、Aβ分别代表持卡人支付的卡费和特约商户支付的商户扣率,卡费是影响持卡人规模的主要因素,商户扣率直接决定签约特约商户数量的多寡,同时,卡费、商户扣率的变更也是持卡人、特约商户和银行组织冲突的根本原因。

银行卡的持卡人规模与特约商户规模要对应,任何一方规

模过大,而另一方规模偏小,都会对银行卡的使用价值、便捷性带来影响,这就形成了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形成间接网络外部性和使用外部性的特征,银行卡产业的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银行卡的特约商户越多,持卡的便捷性和使用价值就相应提升,持卡人所获取的持卡受益就越大;另一方面,银行卡发行规模越大,特约商户受理银行卡业务的价值越大。使用外部性也称为成员外部性,即双边市场的某一边的需求决策影响另一边的成本与受益,对于持卡人来讲,如果选择现金支付而弃用银行卡支付时,特约商户的现金管理成本上升,同时特约商户会节省银行卡手续费成本,银行卡支付系统的每一端用户的选择决策,会对另一端的用户的福利产生影响。只有当消费者和商户同时对银行卡有需求时,银行卡服务才具有价值。为了保持银行卡的持卡人和特约商户规模上的平衡,银行卡组织一般会通过调整交换费率来实现这一目的,交换费是特约商户通过收单人向发卡人支付的一种费用,交换费变化直接影响到卡费和商户扣率的变化,也反应了银行卡运营成本在持卡人和特约商户之间的分摊比例。

二、西方银行卡产业治理规则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银行卡产业与其他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在运作流程和产业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银行卡产业中的银行卡组织之间、发卡人之间、收单人之间以及发卡人与收单人之间在银行卡组织内是相互合作、共生共荣的关系,而在客户市场(吸引持卡人、签订特约商户)上又是竞争关系。相互合作关系容易引发市场垄断,尤其是在当今支付电子化、结算网络化的趋势下,更容易形成对商户、持卡人的强势地位。强势地位主要表现在交换费、额外收费等方面。银行卡产业内部的相互竞争又会导致排他行为的产生。因此,银行卡产业治理机制主要集中在银行卡组织排他性、额外收费、交换费确定等方面。

(一)银行卡组织的排他性准则

银行卡组织的竞争本质上是提供银行卡结算平台的竞争,银行卡组织为保持竞争优势和垄断,往往会限制其成员加入其他银行卡组织,不得保留双重成员身份,这就是排他法则。维萨卡在1976年以前一直遵循排他性法则,其成员之一的沃尔森银行信托公司曾于1971年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针对维萨卡公司反垄断诉讼,要求维萨卡解除排他性准则,允许其同时加入维萨卡和万事达卡组织,美国联邦法院认为商业银行同时开展两种品牌的银行卡业务,可使得持卡人和特约商户都能够受益,最终裁定维萨卡公司制定的排他性准则违反了发垄断法,维萨卡公司于197年取消了限制其成员拥有双重银行卡组织成员身份的规定。银行卡组织的排他性准则还表现在禁止其成员发行封闭式银行卡组织的银行卡,该项规则在1998年也遭到了诉讼的命运,美国运通公司向司法部指控万事达卡和维萨卡公司不允许其成员发行运通卡,违反了市场自由竞争法则,美国司法部经过调查后,支持了运通公司的诉讼请求,认为该排他准则降低了市场产品多样性,损害了银行及其消费者的权益。

Hausman、Leonard和Tirole(2003)研究了维萨卡和万事达卡双重成员身份对银行卡组织竞争的影响问题后,认为,从理论上来说,排他性准则的取消,使得成员银行能够将一个银行卡组织转移到另一银行卡组织,成员银行的这种行为促使银行卡组织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必然导致支付工具的多样化,卡费和交换费的下降,为成员和持卡人、特约商户提供更为安全、快捷、高效、低成本的服务。在美国,随着排他性准则的放松,主要银行卡组织的特约商户扣率由1982年的2.7%下降到了2001年的1.82%,所提供的服务水平却在不断的提升。银行卡组织的排他性准则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受到了广泛质疑,并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支付结算、信贷消费的相互融通成为银行卡组织治理的方向之一。

(二)交换费率的制定规则

银行卡组织的主要职责是为银行卡的支付结算提供平台,通过联合各发卡行制定适当的交换费率来平衡持卡人规模与特约商户规模,满足消费者的持卡消费、信贷的便捷、低成本和安全的需求,同时满足特约商户的促进销售,扩大市场规模的需求。维萨卡公司认为,交换费率的共同定价机制节省了各发卡人和收单人的双边磋商的谈判成本,而在反垄断部门看来,交换费的共同定价机制有碍于银行卡产业竞争,受到了质疑和诉讼。1984年NaBanco控告维萨卡的集中定价机制违反了谢尔曼法案,要求采取零交换费,法院以信用卡集中定价模式并没有获取超额利润为理由判VISA胜诉。数年后,以沃尔玛、西尔斯牵头的几百万零售商户起诉维萨卡、万事达卡公司等对签名借记卡交易收取了过多的费用,历经7年官司之后,最终以维萨卡公司和万事达卡公司向零售商们屈服而告终,同意降低签名借记卡扣率、允许商户有权不接受其签名借记卡,并支付高额赔偿款项。2002年,澳大利亚联储根据著名经济学家MichaelLKatz所提交的“Katz报告”,对澳银行卡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通过引入竞争,打破银行卡产业的垄断;取消银行卡组织“反额外收费”规则,并对价格进行严

格的管制,要求交换费降低四成。Gans和King(2003)在分析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改革措施后认为,改革措施难以为继,因为以发卡人和收单人通过双边谈判方式替代共同定价机制确定交换费率,这必然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难以提高银行卡产业的效率,也不一定符合社会效应优化的目的。

在制定交换费率标准方面,有三种理念,分别是从银行卡组织成员利润最大化、银行卡交易量最大化、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来制定交换费率,分别代表了银行卡组织成员、特约商户(消费者)和社会利益诉求。Wright等人(2004)在假设(1)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以及(2)特约商户接受银行卡支付仅仅考虑受益的多寡,而不考虑接受银行卡支付的策略效应,研究了银行卡组织利润最大化、银行卡交易量最大化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三种情况下的交换费率差异,结果显示,如果在银行卡交易量最大时,交换费的增幅(特约商户费率同比增加)大于持卡人的卡费增幅,那么有足够的利润激励银行卡组织进一步提高交换费率,此时依据利润最大化制定的交换费率要高于基于交易最大化考虑而制定的交换费率。同样,在银行卡交易量最大的情况下,若特约商户的银行卡业务的平均受益大于商户扣率,,则以银行卡交易最大化为标准的交换费率低于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考虑而制定的交换费率,即低于社会最优化的交换费率。Wright还系统研究了银行卡组织设定的交换费与社会最优交换费率偏离的情况,为监管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交换费率的共同制定价机制方式来看,确实具有垄断的表象,但由于银行卡产业具有双边网络市场产业特征,网络外部性大大限制了银行卡组织运用垄断力量的能力,如果银行卡组织试图从一个市场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例如,设定较高的交换费率,收取较高的商户扣率,过高的价格必然会减少市场需求,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商户对银行卡支付需求的减少会降低持卡人使用银行卡的效用,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持卡使用规模,整个网络的交易量大大降低,这并不符合银行卡组织的初衷。从这方面来看,交换费率的共同制定机制具有垄断表征,却有完全市场竞争内涵,欧盟委员会也认为,由于监管机构确定满足社会最优条件的交换费率缺乏操作可行性,目前确实没有找到比交换费共同定价机制更好的替代方案。在可预见的未来,在银行卡产业,共同定价机制仍然是交换费率制定的主要方式。

(三)禁止额外收费规则

禁止额外收费(no-surchargerule)规则,是指银行卡组织禁止特约商户在持卡人进行持卡消费、信贷、结算支付时,向持卡人收取银行卡组织规定收费项目以外的费用。美国的银行卡组织大部分采取禁止额外收费,而欧盟国家的银行卡组织对此则允许特约商户自主决定是否收取额外费用,但真正采取的额外收费的银行卡组织是比较少的,例如瑞典、新西兰等允许额外收费的国家,采取额外收费的特约商户分别占其总量的5%和10%,因为绝大多数特约商户认为对持卡消费收取额外费用是“不友好”的行为,不仅会影响银行卡的使用率,而且会有损本企业的形象。学术界对额外费用规则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额外费用对交换费中性的影响,所谓交换费中性,是指交换费的高低不应该影响消费者的持卡消费决策、不影响特约商户的利润以及弥补发卡行的成本。禁止特约商户收取额外费用,只能被动接受银行卡组织制定的交换费率,降低了特约商户基于服务质量、银行卡成本等方面调整商品价格的能力,最终直接影响特约商户在不同交换费率下的利润水平;二是禁止收取附加费用会扭曲不同支付工具间的竞争,妨碍自由市场竞争,影响社会福利。西方学者研究认为,额外费用对社会福利影响的临界点在于,当银行卡组织将较高的转换费转嫁给特约商户,而对持卡人收取较低的卡费,较高的转换费成本使得商户以收取附加收费形式转嫁给持卡人,降低了消费者的银行卡需求规模,但在另一方面,较低的卡费刺激了银行卡的市场需求,因为附加收费引起的银行卡需求减少量与因为卡费降低而增加的市场需求量二者相等,则附加收费率就是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临界点。具体的讲,如果发卡人发卡成本和收单人的支付成本之和减去特约商户的银行卡业务的受益后,小于持卡人的卡费成本,此时特约商户收取附加费用,持卡人除了承担了较高的卡费,还要支付附加费用成本,持卡总成本上升,使得发卡人所提供的银行卡服务低于社会最优水平。

银行卡产业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银行卡产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采取政府推动、行业自律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进一步拓宽用卡领域,改善用卡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使我县银行卡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基本目标

以推广普及银行卡的应用为切入点,提升我县银行卡产业的竞争力;以促进银行卡受理市场快速发展为重点,有效防范银行卡风险,向社会提供安全、普遍、快捷、优质的银行卡服务;优化用卡环境,提高社会刷卡意识,力争至2010年,我县持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40%。

三、主要任务

(一)创新银行卡品种和功能,不断开拓发卡市场

一是积极创新银行卡品种和功能。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开发银行卡新产品,加大发卡市场拓展的深度和广度。支持各发卡银行发行多品种、多功能的银行卡,在重点行业和商业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联名卡。进一步完善借记卡的功能,提升借记卡的服务质量,促进借记卡发展。在有效防范信用卡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各发卡银行稳步发展具有个人消费信贷功能的信用卡。

二是不断开拓发卡市场。银联、发卡机构要加强银行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放银行卡机具,重点增加社区、学校、医疗单位等急需场所的拥有量,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用卡环境,按照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合作共赢。2009年,全县ATM机和POS机具数量要分别达到60台和400台,2010年,ATM机和POS机具数量分别达到65台和500台。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要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利用其在农村的网络优势,做好有条件乡镇ATM机、POS机布设,积极在农村地区推广银行卡。

(二)拓展银行卡应用领域

以实现"银行卡刷卡无障碍"为目标,大力拓展银行卡应用领域,扩大覆盖面,适应群众多类型、多层次的支付服务需求。

一是增加可受理银行卡的商户数量。各入网机构要积极发展特约商户,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商户受理银行卡的积极性,2009年,要大力拓展重点商业街区银行卡受理市场,全县银行卡特约商户要达到700家,医疗、保险、学校、客运售票处、加油站、连锁专卖、重点旅游景区、农家乐、大型专业市场等基本受理银行卡;2010年,全县银行卡特约商户要超过1000家,基本实现城乡主要商业街区刷卡消费"无障碍"。

培育和形成"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示范街"。为倡导持卡消费,发挥示范作用,确定壶山下街为"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示范街",2009年年底前,街内75%以上商户安装POS机。政府相关部门、银联、发卡机构要对"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示范街"给予政策支持,通过示范街带动,创建银行卡应用示范县。

二是在公用事业领域推广银行卡。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做好公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银行卡普及推广。发卡银行要逐步扩大银行卡的应用范围,为广大居民提供通过银行卡账户缴纳水、电、燃气、公交、通讯、有线电视等费用的服务。

三是推动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加大银行卡服务"三农"工作的力度,拓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银行卡服务渠道,加强对农民工办卡、用卡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做好农民工用卡知识宣传和服务工作。发卡银行要推出适应不同群体的银行卡业务品种,要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推广银行卡,方便农民药费结算,要通过银行卡为私营企业员工、农村教师工资,土地拆迁补偿、失地资金补偿等政府各项补贴发放提供服务,以及农村地区水电费等公用事业费缴纳服务。

(三)加快银行卡在行政事业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一是在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收缴环节推行银行卡。要在工商、税务、公安、交通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业务量大、罚款收缴相对集中的单位推广使用银行卡。

二是积极推广税控POS机。积极推进银行卡系统与税控系统的联接。金融机构要加强与税务部门协作,建立金融税控收款机投放、维护机制,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行业政策,合力改善中小商户银行卡受理环境,提高税收征管成效。

(四)防范风险,优化用卡环境

一是明确银行卡市场各参与方权利义务。明确发卡机构、银行卡清算组织、收单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等银行卡业务有关市场主体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按照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

二是从源头上控制银行卡风险。发卡机构加强对银行卡申领人的资格审核,确保人卡一致,严格执行账户实名制及银行卡管理各项规定,完善业务处理流程,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收单机构要加强对特约商户准入审核,防止拓展不合规、高风险用户。

三是继续做好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进一步提高银行卡跨行交易网络的运行质量,提高银行卡跨行交易成功率。银行卡业务的相关市场主体要保证网络的运行效率,加快结算资金到账时间,建立高效的银行卡交易差错、投诉和争议处理机制,保护持卡人和商户的合法权益。

四、组织领导

成立*县银行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分管金融副县长任组长,县府办分管副主任、人行*县支行行长任副组长,省银联二级地市部、发改局、经贸局、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地税局)、人劳社保局、交通局、卫生局、旅游局、国税局、工商局、各商业银行、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行*县支行,由分管副行长任主任。

五、职责分工

1、*县银行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负责审定全县银行卡产业发展规划;监督、检查实施情况,协调各部门关系;提供政策支持,帮助解决银行卡推广普及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2、*县银行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订全县银行卡推广普及发展规划;负责全县银行卡推广普及的具体工作;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推广普及进展情况和重大事项;加强与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联系与沟通;根据领导小组授权履行其他职责。

3、人行*县支行

组织协调银联、各发卡机构做好银行卡推广普及工作,推广银联标准卡;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业务培训、风险管理等工作;建立完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对银行卡推广普及工作进行考评。

4、发改局

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银行卡推广应用工作,促进银行卡在公用事业缴费领域中的应用;协助有关部门推动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现金流量较大的领域受理银行卡。

5、公安局

与有关部门建立银行卡案件报备、预警及通报制度,建立银行卡"黑名单",有效打击银行卡欺诈与恶意透支等违法犯罪行为。

6、财政局(地税局)、国税局

积极在政府部门及所属预算单位推行公务用卡;拓展银行卡在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推广应用银税一体税控POS机;落实促进银行卡推广普及的优惠政策。

7、经贸局

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商业、餐饮等零售或服务行业受理银行卡;加大银行卡在大型专业市场的推广应用力度。

8、工商局

参与协调、引导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受理银行卡。

9、教育局、交通局、卫生局、旅游局、人劳社保局

协调做好本部门主管行业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和银行卡应用范围的拓展工作。

10、各商业银行、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

积极参与*县银行卡示范县实施项目,增加银行卡机具的投入和布放,加大发卡力度,提高跨行交易成功率,张贴银联受理标识,为客户提供优质、安全的银行卡服务。做好银行卡推广普及与宣传促销工作;落实部门和人员配合银行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工作;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和反洗钱有关规定。

11、省银联二级地市部门

积极实施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负责商户准入管理;认真履行市场服务、技术支撑、业务培训等各项服务职能;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银行卡推广普及中的各项协调、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商户的交易行为进行监测,对发生违规交易的商户进行监督、检查和风险调查;规范银行卡标识张贴和设备检测维护;落实专人负责协调配合处理*银行卡示范县的日常事务。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宣传,营造环境。各职能部门、相关市场主体要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做好推广普及银行卡以及防范打击银行卡犯罪的宣传教育工作,使社会公众普遍掌握银行卡基本常识、积极作用和用卡安全知识等,增强参与、支持银行卡以及预防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有利于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舆论环境。

(二)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我县银行卡总体发展规划,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我县银行卡产业发展。

银行卡产业范文篇4

【关键词】银行卡产业;运作流程;治理规则

银行卡的产生和发展为货币支付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截至2004年底,全球累计发行银行卡达到36亿张,银行卡交易总额近10万亿美元,其中消费交易总额达5.58万亿美元,现金及转帐交易总额近4.5万亿美元。1993年到2003年,维萨卡(Visa)和万事达卡(MasterCard)的交易额年平均增长16.7%,有专家预测,美国个人银行卡支付方式的市场份额将从2001年的29%上升至2020年的48%,超过现金和支票交易,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支付方式。银行卡是众多商业银行基于资金融通和结算的便捷,降低货币支付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和经营效益,在一定协议基础上的联合经营而产生的。银行卡的发行、支付、结算等流程涉及到银行、消费者、商户等多个利益主体,其运行机制、交易费用和行业治理规则不断受到银行、监管机构、消费者、商户以及学术界的争议。我国银行卡产业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在运作流程和治理规范方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和矛盾,自2003年深圳市几家商场先后出现因刷卡手续费过高而拒绝使用pos机的银商纠纷以来,上海、武汉等许多大城市也先后出现类似的纠纷,以及近期出现的银行卡年费的制定和跨行查询费用引发的消费者的不满与非议等事件,其实就是我国银行卡产业运行机制不健全、治理不规范的典型反应。本文拟通过分析该产业运作机制和运行特征,考察西方银行卡产业的治理理念和规制措施。

一、西方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流程

银行卡产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载体,以银行、专业化的中介服务组织、商户等机构为主体的企业群体,为社会提供电子支付和消费信贷的服务。提供和享受银行卡服务的参与者包括持卡人(消费者)、发卡人(发卡银行)、与银行卡组织签订pos协议的特约商户、收单人(提供信用支付的银行)以及为银行卡产业运作提供交易平台的银行卡组织,它们共同构成银行卡产业复杂网络(见下图所示的银行卡运作流程图)。依据收单人的不同,银行卡组织分为封闭式和开发式两种,前者的银行卡组织集发卡人和收单人于一体,如美国的大莱卡(Diners)、发现卡(Discover)以及日本的JCB卡等等。后者模式中的发卡业务与收单业务由银行卡组织中的成员银行独立承担,如维萨卡(Visa)、万事达卡(MasterCard)以及中国的银联组织等。

银行卡产业运作流程图

发卡人与持卡人之间构成了银行卡发行市场的供需关系,收单人与特约商户构成了收单市场的供需。在发行市场上,持卡人以支付卡费以及遵守一定的使用规则为前提而持有银行卡。根据持卡动机可以将持卡人分为银行卡交易者和银行卡周转者,前者是将银行卡作为现金和支票的替代品,一般不轻易使用银行卡提供的信贷服务,即使使用,往往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足额偿还,银行很难获得贷款利息受益,银行主要依赖卡费获利。后者更主要的是将银行卡作为融资工具,以支付较高的利率使用银行卡提供的信贷额度。发卡人以其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参与发卡市场的竞争,在权衡成本与受益的基础上,决定银行卡的发行数量和发行对象。

收单人与特约商户构成收单市场的供求双方,银行卡的支付与信贷功能在便利消费的同时,还能够刺激消费,激发消费热情,接受银行卡支付方式的特约商户就能够获得销售额增长的受益。据调查,美国的83%的商户因为接受银行卡付款而使得销售额增加。商户接受银行卡付款方式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这个成本就是商户扣率,也称为手续费。根据接受银行卡支付方式所带来的受益与成本比较,商户做出是否成为收单人特约商户的决策。在成为特约商户之后,收单人负责提供设备,并负责设备维护和做出付款承诺,资金的结算风险由收单人承担。持卡人持卡消费后,由发卡人从交易金额中扣除交换费后的余额支付给收单人,收单人再从中扣除商户扣率,将余额支付给特约商户,至此,银行卡支付手续就全部完成了。

从银行卡的运作流程和机制来看,银行卡组织、银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双边市场”关系。所谓双边市场,Rochet和Tirole认为,当平台向交易双方收取的费用总水平A=Aα+Aβ(其中Aα、Aβ分别为平台向买方和卖方收取的费用)不变时,Aα或Aβ的变化会对平台的总需求和平台实现的交易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具有这样特征的平台市场就可以被认定为双边市场。在银行卡流程中,A表示为银行卡交易平台总费用,而Aα、Aβ分别代表持卡人支付的卡费和特约商户支付的商户扣率,卡费是影响持卡人规模的主要因素,商户扣率直接决定签约特约商户数量的多寡,同时,卡费、商户扣率的变更也是持卡人、特约商户和银行组织冲突的根本原因。

银行卡的持卡人规模与特约商户规模要对应,任何一方规

模过大,而另一方规模偏小,都会对银行卡的使用价值、便捷性带来影响,这就形成了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形成间接网络外部性和使用外部性的特征,银行卡产业的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银行卡的特约商户越多,持卡的便捷性和使用价值就相应提升,持卡人所获取的持卡受益就越大;另一方面,银行卡发行规模越大,特约商户受理银行卡业务的价值越大。使用外部性也称为成员外部性,即双边市场的某一边的需求决策影响另一边的成本与受益,对于持卡人来讲,如果选择现金支付而弃用银行卡支付时,特约商户的现金管理成本上升,同时特约商户会节省银行卡手续费成本,银行卡支付系统的每一端用户的选择决策,会对另一端的用户的福利产生影响。只有当消费者和商户同时对银行卡有需求时,银行卡服务才具有价值。为了保持银行卡的持卡人和特约商户规模上的平衡,银行卡组织一般会通过调整交换费率来实现这一目的,交换费是特约商户通过收单人向发卡人支付的一种费用,交换费变化直接影响到卡费和商户扣率的变化,也反应了银行卡运营成本在持卡人和特约商户之间的分摊比例。

二、西方银行卡产业治理规则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银行卡产业与其他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在运作流程和产业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银行卡产业中的银行卡组织之间、发卡人之间、收单人之间以及发卡人与收单人之间在银行卡组织内是相互合作、共生共荣的关系,而在客户市场(吸引持卡人、签订特约商户)上又是竞争关系。相互合作关系容易引发市场垄断,尤其是在当今支付电子化、结算网络化的趋势下,更容易形成对商户、持卡人的强势地位。强势地位主要表现在交换费、额外收费等方面。银行卡产业内部的相互竞争又会导致排他行为的产生。因此,银行卡产业治理机制主要集中在银行卡组织排他性、额外收费、交换费确定等方面。

(一)银行卡组织的排他性准则

银行卡组织的竞争本质上是提供银行卡结算平台的竞争,银行卡组织为保持竞争优势和垄断,往往会限制其成员加入其他银行卡组织,不得保留双重成员身份,这就是排他法则。维萨卡在1976年以前一直遵循排他性法则,其成员之一的沃尔森银行信托公司曾于1971年向美国联邦法院提起针对维萨卡公司反垄断诉讼,要求维萨卡解除排他性准则,允许其同时加入维萨卡和万事达卡组织,美国联邦法院认为商业银行同时开展两种品牌的银行卡业务,可使得持卡人和特约商户都能够受益,最终裁定维萨卡公司制定的排他性准则违反了发垄断法,维萨卡公司于197年取消了限制其成员拥有双重银行卡组织成员身份的规定。银行卡组织的排他性准则还表现在禁止其成员发行封闭式银行卡组织的银行卡,该项规则在1998年也遭到了诉讼的命运,美国运通公司向司法部指控万事达卡和维萨卡公司不允许其成员发行运通卡,违反了市场自由竞争法则,美国司法部经过调查后,支持了运通公司的诉讼请求,认为该排他准则降低了市场产品多样性,损害了银行及其消费者的权益。

Hausman、Leonard和Tirole(2003)研究了维萨卡和万事达卡双重成员身份对银行卡组织竞争的影响问题后,认为,从理论上来说,排他性准则的取消,使得成员银行能够将一个银行卡组织转移到另一银行卡组织,成员银行的这种行为促使银行卡组织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必然导致支付工具的多样化,卡费和交换费的下降,为成员和持卡人、特约商户提供更为安全、快捷、高效、低成本的服务。在美国,随着排他性准则的放松,主要银行卡组织的特约商户扣率由1982年的2.7%下降到了2001年的1.82%,所提供的服务水平却在不断的提升。银行卡组织的排他性准则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受到了广泛质疑,并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支付结算、信贷消费的相互融通成为银行卡组织治理的方向之一。

(二)交换费率的制定规则

银行卡组织的主要职责是为银行卡的支付结算提供平台,通过联合各发卡行制定适当的交换费率来平衡持卡人规模与特约商户规模,满足消费者的持卡消费、信贷的便捷、低成本和安全的需求,同时满足特约商户的促进销售,扩大市场规模的需求。维萨卡公司认为,交换费率的共同定价机制节省了各发卡人和收单人的双边磋商的谈判成本,而在反垄断部门看来,交换费的共同定价机制有碍于银行卡产业竞争,受到了质疑和诉讼。1984年NaBanco控告维萨卡的集中定价机制违反了谢尔曼法案,要求采取零交换费,法院以信用卡集中定价模式并没有获取超额利润为理由判VISA胜诉。数年后,以沃尔玛、西尔斯牵头的几百万零售商户起诉维萨卡、万事达卡公司等对签名借记卡交易收取了过多的费用,历经7年官司之后,最终以维萨卡公司和万事达卡公司向零售商们屈服而告终,同意降低签名借记卡扣率、允许商户有权不接受其签名借记卡,并支付高额赔偿款项。2002年,澳大利亚联储根据著名经济学家MichaelLKatz所提交的“Katz报告”,对澳银行卡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通过引入竞争,打破银行卡产业的垄断;取消银行卡组织“反额外收费”规则,并对价格进行严

格的管制,要求交换费降低四成。Gans和King(2003)在分析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改革措施后认为,改革措施难以为继,因为以发卡人和收单人通过双边谈判方式替代共同定价机制确定交换费率,这必然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难以提高银行卡产业的效率,也不一定符合社会效应优化的目的。

在制定交换费率标准方面,有三种理念,分别是从银行卡组织成员利润最大化、银行卡交易量最大化、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来制定交换费率,分别代表了银行卡组织成员、特约商户(消费者)和社会利益诉求。Wright等人(2004)在假设(1)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以及(2)特约商户接受银行卡支付仅仅考虑受益的多寡,而不考虑接受银行卡支付的策略效应,研究了银行卡组织利润最大化、银行卡交易量最大化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三种情况下的交换费率差异,结果显示,如果在银行卡交易量最大时,交换费的增幅(特约商户费率同比增加)大于持卡人的卡费增幅,那么有足够的利润激励银行卡组织进一步提高交换费率,此时依据利润最大化制定的交换费率要高于基于交易最大化考虑而制定的交换费率。同样,在银行卡交易量最大的情况下,若特约商户的银行卡业务的平均受益大于商户扣率,,则以银行卡交易最大化为标准的交换费率低于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考虑而制定的交换费率,即低于社会最优化的交换费率。Wright还系统研究了银行卡组织设定的交换费与社会最优交换费率偏离的情况,为监管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交换费率的共同制定价机制方式来看,确实具有垄断的表象,但由于银行卡产业具有双边网络市场产业特征,网络外部性大大限制了银行卡组织运用垄断力量的能力,如果银行卡组织试图从一个市场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例如,设定较高的交换费率,收取较高的商户扣率,过高的价格必然会减少市场需求,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商户对银行卡支付需求的减少会降低持卡人使用银行卡的效用,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持卡使用规模,整个网络的交易量大大降低,这并不符合银行卡组织的初衷。从这方面来看,交换费率的共同制定机制具有垄断表征,却有完全市场竞争内涵,欧盟委员会也认为,由于监管机构确定满足社会最优条件的交换费率缺乏操作可行性,目前确实没有找到比交换费共同定价机制更好的替代方案。在可预见的未来,在银行卡产业,共同定价机制仍然是交换费率制定的主要方式。

(三)禁止额外收费规则

禁止额外收费(no-surchargerule)规则,是指银行卡组织禁止特约商户在持卡人进行持卡消费、信贷、结算支付时,向持卡人收取银行卡组织规定收费项目以外的费用。美国的银行卡组织大部分采取禁止额外收费,而欧盟国家的银行卡组织对此则允许特约商户自主决定是否收取额外费用,但真正采取的额外收费的银行卡组织是比较少的,例如瑞典、新西兰等允许额外收费的国家,采取额外收费的特约商户分别占其总量的5%和10%,因为绝大多数特约商户认为对持卡消费收取额外费用是“不友好”的行为,不仅会影响银行卡的使用率,而且会有损本企业的形象。学术界对额外费用规则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额外费用对交换费中性的影响,所谓交换费中性,是指交换费的高低不应该影响消费者的持卡消费决策、不影响特约商户的利润以及弥补发卡行的成本。禁止特约商户收取额外费用,只能被动接受银行卡组织制定的交换费率,降低了特约商户基于服务质量、银行卡成本等方面调整商品价格的能力,最终直接影响特约商户在不同交换费率下的利润水平;二是禁止收取附加费用会扭曲不同支付工具间的竞争,妨碍自由市场竞争,影响社会福利。西方学者研究认为,额外费用对社会福利影响的临界点在于,当银行卡组织将较高的转换费转嫁给特约商户,而对持卡人收取较低的卡费,较高的转换费成本使得商户以收取附加收费形式转嫁给持卡人,降低了消费者的银行卡需求规模,但在另一方面,较低的卡费刺激了银行卡的市场需求,因为附加收费引起的银行卡需求减少量与因为卡费降低而增加的市场需求量二者相等,则附加收费率就是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临界点。具体的讲,如果发卡人发卡成本和收单人的支付成本之和减去特约商户的银行卡业务的受益后,小于持卡人的卡费成本,此时特约商户收取附加费用,持卡人除了承担了较高的卡费,还要支付附加费用成本,持卡总成本上升,使得发卡人所提供的银行卡服务低于社会最优水平。

银行卡产业范文篇5

在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不断寻求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前提下,银行卡作为经济金融交易的一种媒介,其功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不断优化增加。如今,信用卡的发展和完善程度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市场的整合作用推动下,不仅诞生了花旗这样的业界航母,而且催生了几家世界级大银行卡组织。目前,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发卡机构有五家:VISA、MasterCard、JCB、AmericanExpress和DinersClub。除JCB诞生于日本外,其余四家皆来自美国。这些国际银行卡组织各雄踞一方,大力进军国际银行卡市场,以其资金、技术、服务的优势正逐渐渗透占领世界银行卡市场。

二、我国目前银行卡业现状

我国银行卡的起步是从国外信用卡开始的,准贷记卡是我国银行在总结境外信用卡业务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发行准贷记卡产品所积累的经验,把银行卡应用于储蓄领域,由此产生了电子储蓄存折---借记卡。随后,各大商业银行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借记卡的异地联网,大大促进了借记卡的交易量,使得借记卡在居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支付作用日益突出。总体而言,我国银行卡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借记卡应用范围日益广阔;二是信用卡的消费日益活跃。信用卡作为个人消费信贷工具,在居民消费支付中的角色日益醒目,人们使用贷记卡的活跃程度大大高于借记卡;三是银联卡境外受理环境逐步改善;四是银行卡市场品牌格局逐步形成;五是银行卡风险管理日益加强;六是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

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我国银行卡发行量、交易额增长迅速,到2007年年底,全国的发卡量超过14.7亿张,交易额超111万亿元。银行卡在商户中的销售而产生的手续费支出,也由原来的微不足道上升为影响其利润的重要因素。对银行而言,银行卡正成为其业务发展和效益增长的新亮点。

三、我国银行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是银行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截至2007底,我国各发卡机构累计发卡14。7亿张,信用卡8750万张,占59.5%,ATM机超过12.3万台,POS机118万台,但与国外相比,持卡消费比例、用卡频率、商户普及率等指标与国外成熟的银行卡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银行卡的支付功能还未充分发挥,银行卡的服务内容还有待开发,因此,我国银行卡在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所起作用非常有限。这与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商业信用不够发达、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都有关。

二是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不完善,多采用国外标准。银行卡市场处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阶段,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自主创新意识较为缺乏。如果国内银行卡产业的标准、规范及产品创新都由国外跨国公司控制,所施行的制度受限于外国银行卡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外汇管理等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削弱中国政府对个人支付体系的监管效率,甚至威胁着我国个人支付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也会影响日后国民对本土银行卡的接受情况。

三是银行卡风险比较突出,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与风险防范制度尚不健全。商业银行发放银行卡后,对持卡人具体的使用行为缺乏监管,单单依靠中央银行的征信管理系统还不足以对卡的使用进行监控,容易产生休眠卡,使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影响。

四是银行卡发行的覆盖面不广。我国现有的银行卡持有人大多数在城市,由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商户、银行网点很少,ATM机、POS机只有零星布放,导致大多数农民使用卡困难,即使宣传再到位,没有设施支持,农民的办卡积极还是调动不起来,从而造成农村银行卡市场的搁置,使银行卡在农村的发行量降低。

五是现行银行卡法规制度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亟需修改完善。我国针对银行卡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不到位,有关立法没有跟上,对信用卡犯罪的立法工作比较滞后,对信用卡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也影响了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银行卡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是学习国外先进的银行卡服务经验,增加银行卡的服务内容。我国银行卡业的发展比国外晚差不多一百年,并且受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和国情国力的制约,我国银行卡的服务内容远小于国外的银行卡业务。在我国,使用最多的是借记卡,与集消费、信贷、结算于一身的信用卡相比,借记卡的功能主要以存取款为主,信用卡的大多数功能借记卡无法使用。发卡机构应不断提高银行卡经营管理能力,利用现有科技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丰富银行卡品种和功能,为持卡人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服务,满足持卡人多样化的需求。研发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银行卡服务业务。二是完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三是依法经营,加强管理,降低经营风险。四是开发农村市场,增加银行卡发行量。我国现有银行卡持有群体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农村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努力扩大银行卡在农村的受理范围,积极推动银行卡在农村的推广使用;加快经济活跃、有发展潜力的城镇的特约商户的发展;增加ATM机、POS机的数量,加强对商户的引导,提高机具利用效率;加强与工商、税务、公用事业单位合作,促进银行卡在与农民生活密切的相关领域的应用;加大银行卡使用知识的宣传,增强农民的用卡意识;按照农村银行卡的使用情况,制定适用于农村银行卡使用的收费标准,按照物美价廉的营销方式,增加农村银行卡的发行量。

参考文献

[1]辛树森,银行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刘廷焕,万建华,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3]罗清和,我国银行卡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金融与经济,2005

银行卡产业范文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银行卡;现代商务体系建设;决策支持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商业活动作为人类最基本、最广泛的联系方式,必然要走向信息化,于是电子商务便成为这一阶段的必然产物。所谓电子商务,简言之就是在网上开展商务活动——当企业将其主要业务通过企业内部网、外部网以及互联网与企业的职员、客户、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直接相连时,其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就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是信息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交易双方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洽谈、确认,最后完成交易,这时对于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完成交易的双方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银行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和服务,属于商业行为。但从整个电子商务网络的发展来看,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商业行为。

一、现代商务概述及特点

(一)现代商务的内涵

现代商务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传统商务和电子商务。1.传统商务。传统商务就是用户可以利用电话、传真、信函和传统媒体来实现商务活动和管理过程。用户能够通过传统手段进行市场营销、广告宣传、获取营销信息、接收订货信息、做出购买决策、支付款项、客户服务支持等。传统商务在信息提供方面不够透明和全面,在流通渠道方面,需经过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多个环节;在交易对象方面,一般只能面向部分地区的消费者;在交易时间方面,只能在营业时间进行;在交易地点方面,必须在实体店铺内进行;在用户体验方面,大大受制于时间与地点;在资金支付方面,通常采用的是“三票一卡”(本票、汇票、支票和银行卡),支付形式繁琐、不便捷。总而言之,传统商务具有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支付不便以及交易双方心里距离较远等特点。2.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以电子形式进行的商务活动的统称,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包括互联网、移动网络或其他信息网络)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包括货物交易、服务交易和知识产权交易等。电子商务在信息提供方面相对更为透明和准确;在流通渠道方面,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是直接互通的形式;在交易对象方面,能面向全球的市场;在交易时间方面,能提供24小时的服务;在交易地点方面,无需固定的场所,只需一个互联网空间;在用户体验方面,能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在资金支付方面,可提供电子化的支付方式,在提供便利的同时,更好地保障资金的安全。总而言之,电子商务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支付手段便捷、无时间和空间限制等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按商务活动的参与主体不同,电子商务主要可分为四类:即B2B、B2C、C2C、B2G电子商务。B2C(BusinesstoCustomer)指网络零售商借助互联网,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这种模式节省了企业和消费者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国内典型的B2C商务网站有淘宝商城、银联商城、京东、新蛋、卓越亚马逊、国美网上商城、苏宁网上商城等;C2C(CustomertoCustomer)指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的一种商业交易活动,国内典型的C2C商务网站有淘宝网、拍拍网等;B2B(BusinesstoBusiness)指商家(泛指企业)对商家的电子商务,即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如供求信息、订货及确认、支付过程及票据签发等,国内典型的B2B商务网站有阿里巴巴、百纳网、中国网库、中国制造网等;B2G(BusinesstoGovernment)指企业与政府组织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活动。

(二)现代商务的特点

现代商务具备三大特点:一是国际化;二是电子化;三是移动化。1.国际化。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跨国的商品贸易逐步出现,并且商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庞大,商务的形式趋于国际化。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商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际化已成为现代商务发展的显著特点。2.电子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化的商务形式,为广大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个商品及服务的展示和交易平台,并且由于其具有成本低、便捷度高、直观性强和透明度高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逐渐发展成现代电子商务。国内知名B2B企业阿里巴巴便是电子商务领域的代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3.4万亿元,同比增长31.4%。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10万亿元,同比增长21.9%。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2.82万亿元,同比增长49.7%。在电子商务市场细分行业结构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份额占比74.6%、网络零售市场份额达21%;O2O市场份额占比4.4%。3.移动化。智能手机的大规模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移动支付概念的兴起,为现代商务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移动化。从2010年到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移动交易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达350%,这个增速称得上恐怖,据阿里巴巴数据显示,2015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最终交易额为912.17亿元,其中无线交易额为626亿元,无线占比68.67%。京东方面,“双十一”下单量超过3200万单,其中移动端下单量占比达到74%。核心电商平台的“双十一”的移动成交占比都是在70%左右,说明电商交易已经全面进入移动时代。

二、银行卡支付对促进现代商务发展的作用

银行卡支付原指利用银行卡代替现金等非电子支付方式开展的支付,随着现代商务的电子化发展,银行卡支付也出现了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电视支付等多种形态,部分形态并不需要借助一张物理卡片进行,因此,目前银行卡支付已泛指所有电子支付。

(一)银行卡能满足多元化的支付需求

银行卡支付具备跨时间、跨区域、形式多变等特点。从支付渠道上看,随着传统商务向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的不断发展,银行卡支付已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使持卡人通过传统POS、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电视等渠道随时随地实现快速、方便的支付,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支付需求。从支付工具上看,银行卡产品也在不断丰富,满足企业多元化的支付需求。如作为银行卡体系中的重要产品之一,企业商务卡有着特殊的功能,能帮助企业加强采购管理、差旅管理、财务管理等,节省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二)银行卡能提高现代商务的支付效率、降低支付成本

银行卡支付具备快捷、简便、数字化、电子化强等特点,银行卡不断替代现金,大大提升了支付的效率,为社会节约了大量的支付成本。主要包括:人民银行印刷发行现金的成本,商业银行管理现金的成本;ATM跨行取款转接的成本;商户管理的成本;反假币成本;ATM取现、柜面取现和商户处理交易的时间成本;滞留资金的机会成本等。据测算,银行卡支付的成本为交易金额的0.67%,现金则为1.50%,因此,银行卡替代现金能节约交易金额0.83%的社会成本。这些节约的成本体现在现代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三)银行卡能构建多渠道的综合性支付平台

银行卡还能构建多渠道的综合性支付平台,解决企业各类资金归集支付,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商务效率。银行卡本质上是电子支付信息载体,对于企业而言,它的普及催生了企业电话销售、网上销售、手机销售、自动售卖等众多现代化营销和推广渠道,加速了企业资金流、物流、客户流、信息流的融合,同时满足了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的资金归集需求,最终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提高了商务效率。

(四)银行卡能拉动消费增长

一般来说,可支配资金和消费倾向是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银行卡既可以通过提供支付便利提高消费意愿,又可以通过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预支未来的收入,扩大可支配的消费资金,释放消费需求,从而对消费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银行卡能培养社会信用意识

银行卡交易记录可以积累持卡人、中小企业等的信用,培养和提升社会信用意识。从持卡人的角度来看,银行卡消费、取现、信用卡还款等笔笔都有记录,从这些记录中可以分析出持卡人的用卡习惯、还款能力、还款及时性,从而评估该持卡人的综合信用状况。如果全社会通过银行卡记录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机制,可促使持卡人提升其社会信用意识。从中小企业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中小企业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商业银行放贷较为谨慎,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也比较难。而银行卡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问题,如向中小企业发放一张信用卡,通过调阅其信用卡使用记录即可快速判断其综合信用水平。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可以实现快速放款。

三、青海省与国内主要区域的现代商务及银行卡发展情况对比分析

(一)国内主要省(市)现代商务及银行卡发展情况分析

1.国内主要省(市)宏观经济对比《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36463亿元,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因此,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4.66万元,截至2014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1428,这就意味着201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485美元。2014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6.72万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等7个省市进入人均GDP“1万美元俱乐部”。2.国内主要省(市)银行卡发展情况对比(1)银行卡总体交易情况从2014年各省市跨行交易金额来看(图1),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深圳、浙江的跨行交易金额位居全国前列。这七个地区占全国跨行交易金额的47%。从各省市的跨行交易金额增长速度来看,中西部地区的青海、甘肃、西藏、贵州增幅均较高,其中青海省全年跨行交易金额为936亿元,同比增速为45.3%,排名第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5%。(2)银行卡市场发展成熟度从各省市信用卡交易占比来看(图2),除宁波、厦门、青岛等城市外,内蒙、宁夏、山西、云南等地信用卡交易占比位居前列,其中青海省信用卡交易占比为38.45%,同比增速达9.2%,增速高于全国6.54%,位居全国第十位。3.青海省银行卡发展潜力较大从青海省近3年银行卡跨行交易量来看,2012-2014年,交易笔数、金额分别从不足1500万笔、409亿元增长至2747.5万笔、93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在30%、45%以上;从受理终端增长量来看,截至2014年12月底,我省共有ATM2367台,特约商户36335户,POS终端43296台,与去年年底相比,分别增长了433台、5509户和6984台,增长率为22%、18%和19%。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海省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银行卡市场成熟度、交易量和受理终端储量虽然较低,但各项指标增长率较高,发展空间很大。

(二)青海省主要城市现代商务及银行卡发展情况分析

1.青海省各区域宏观经济对比2014年,青海GDP为2301.12亿;人均GDP39633元,比上年增长8.2%。从各地级市来看,西宁、海西和海东GDP总量领先,分别为1077.14亿、560亿和377.70亿。从人均GDP来看,海西、西宁和海北位列前三,海西州人均GDP为18185.45美元;西宁市人均GDP为7732.85美元;海北州人均GDP为7505.24美元。玉树州人均GDP最低,为1935.95美元。2.青海省主要地区银行卡发展情况对比2014年1-12月,青海省实现银行卡清算交易2769万笔、交易金额1006亿元,同比增长32.2%和56.2%。其中,ATM清算交易1218万笔、交易金额143亿元,同比增长21.4%和32.6%;POS清算交易1527万笔、交易金额793亿元,同比增长42.6%和66.1%;非传统渠道实现清算交易24万笔,交易金额71亿元。二级地市(除西宁以外的六州一市)ATM交易笔数386万笔,同比增长22.8%,占全省份额31.3%;ATM交易金额52.7亿元,同比增长48.3%,占全省份额34%。2014年二级地市POS交易金额128.3亿元,是2012年的1.9倍,占全省份额16.2%。截至2014年12月底,我省共有ATM2367台,特约商户36335户,POS终端43296台,其中二级地市(除西宁以外的六州一市)ATM约占全省38%,商户约占全省10%,POS约占全省13%。3.我省电子商务发展基本情况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服务企业240家,同比增长4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业务的企业及商家22954家,同比增长42%。2015年1~9月,全省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27.4亿元,同比增长29.1%,网络零售额68.15亿元,同比增长35.3%。已有50余家省内外电商服务企业和机构入驻电商基地,基本涵盖了电子商务交易服务、支撑服务和衍生服务等服务类别。“青海过日子网”成功申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今年“双十一”期间,省内7家重点电商平台总计实现销售收入4717.3万元,比去年翻番。

四、大力发展银行卡产业,加快青海省现代商务体系建设的策略建议

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是对传统商务的重大变革,是增强经济实力的战略选择,对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提升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就要科学分析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异和形成差异的主客观原因,深刻认识我省的优势和劣势,真正把自己的后发优势同别人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寻求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思路、新突破,走出青海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路子。

(一)主要目标

1.完善银行卡综合支付体系。适应现代商务国际化、电子化和移动化的发展趋势,以银行卡为载体,将青海省支付网络从国内延伸至国际、从线下延伸至线上、从固定延伸至移动,建设国际化、多渠道、多应用的综合支付体系,不仅能满足如火如荼的城市现代商务对支付的需求,更能通过安全、便捷的支付带动农村地区现代商务的不断发展。2.促进现代商务与先进支付体系的融合发展。完善青海省现代商务的银行卡受理环境、产品体系及支付渠道。通过广泛的银行卡受理网络实现现代商务支付无障碍;通过丰富的银行卡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商务人士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多种创新的银行卡支付渠道扩大现代商务企业的业务范畴。3.吸引和培育优秀现代商务企业落户青海。建设高效的商户及持卡人综合服务体系,推动青海省现代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吸引国内外优秀现代商务企业落户青海,进而带动全省宏观经济整体发展。4.努力挖掘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巨大潜力。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农村网民数量的攀升增加了农村电商消费市场的潜力,因此,积极建设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以此为基础,促进农村地区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贯通,能够降低农村地区消费和创业的成本,更好地激发农村地区市场活力,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二)构建支撑体系,推进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银行卡产业范文篇7

关键词:银行卡;交换费;双边市场

随着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并使用银行卡,也越来越多的商户与银行签订POS交易协议接受刷卡消费。银行卡产业蒸蒸日上,可是由于银行卡产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其不成熟性,商家控诉银行卡组织、商户拒刷事件频频发生,其中体现出的各方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银行卡产业市场是典型的双边市场。银行卡组织(VISA,MASTER以及银联)提供交易平台,组织里面的成员银行充当中介将消费者与商户和银行卡组织联系在一起。银行卡组织靠交换费吸引发卡银行,通过扣率吸引收单银行,以其服务与品牌价值吸引消费者,凭借POS协议来吸引商户。下面是一个简单的银行卡支付流程图1,其中P代表商品价格,I代表交换费,M代表商户扣率,C代表卡费。所有费用当中,交换费I是备受争议的。银行卡组织统一定价是否是垄断?

交换费是不是应该体现发卡银行的服务成本?交换费是不是引起了现金消费者对持卡消费者的一种补贴?交换费的制定是否应该受到政府监管?是不是应该让商户对于交换费的制定有更大的话语权?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银行卡产业发达的今天是亟待解决,可是双边市场的模糊性又使得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定论。

首先,交换费充当的角色是代替消费者支付货币给收单银行的支付回报收入,这种支付回报其实最后转嫁给的是商户。这在商户扣率M中有体现。如果交换费增加,自然为了保住收单行自身的利益,扣率会提高。而消费者加入这样一个双边市场,他要额外支付的只是卡的费用。所以,银行卡组织通过对于消费者一端的低收费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选择持卡消费。众所周知,双边市场具有网络外部性,平台任一端数量的增加都会使得整个市场的利益增加。可以这样说,银行卡组织采用的价格结构就是对持卡消费者制定低于交易成本的价格而对商户制定高于交易成本,以此来获得交易量的最大化。

由此可以推知,如果银行卡组织制定较高的交换费,必然使收单行提高商户扣率,那么收单行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是很明显,这个利润是很短暂的。因为过高的商户扣率会使得商户拒绝再接受刷卡消费,这样使得持卡消费者的数量减少,整个双边市场的利益大大减少,情况严重可能直接导致市场的消失。所以双边市场的特征从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市场的垄断力量。

笔者认同JamesM.Lyon的说法,交换费是一种平衡持卡消费者与商户需求的必要的费用。它不应该只是体现发卡银行的服务成本。

交换费使得商户的成本提高,很自然的,成本的提高使得商品价格上升。一切都是卡引起的,这样就使得现金消费者比较委屈,要去补贴持卡消费者。一般而言,持卡消费者都是高收入者,而现金消费者是低收入者。这样一种低收入补贴高收入的现象是非常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似乎我们应该对现金消费者给予某种补助,不过任何保护现金消费者利益的相关措施都是与目前倡导使用刷卡消费的信念是违背的。但是不可能短时间内让所有人都是用信用卡,也不可能一直让现金消费者利益遭到损害吧。具体应该怎么做需要各方的共同协商与沟通。

从持卡消费降低社会总成本来看,银行卡产业是值得鼓励与发展的,不过发卡行从交换费中获得的巨大利益引起了商户的极大不满。这种不满是相对的,也是由双边市场整套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决定的。我相信,参与银行卡产业市场的商户们,从接受刷卡消费中获得的利益是可观的,但是看到自己日渐攀升的商户扣率与发卡行巨大的收益,在想到“单边市场”的种种,才会上演一幕幕的控告事件。只要双边市场理论一天没有定形,我相信上诉事件不会平息。

参考文献:

银行卡产业范文篇8

大力推进银行卡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挖掘产业内部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还可以通过银行卡的产业化发展,带动通讯、软件、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以及推动金融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世界银行卡业格局

信用卡的发展和完善程度是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竞争的加剧,推动了银行卡附加价值服务,如急救医疗、紧急垫付、附加保险费等。市场的作用促进了资源整合,不仅诞生了花旗这样的业界航母(其信用卡具有150种功能),而且催生了几大世界级大银行卡组织。

目前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发卡机构有五家:VISA国际组织、MASTERCARDINTERNATIONAL、JCB、AMERICANEX?鄄PRESS和大莱(DINERS)信用卡公司。除了JCB诞生于日本外,余皆来自美国。这些国际银行卡组织正各雄踞一方,大力进军国际银行卡市场,以其资金、技术、服务的优势正在渗透占领着世界银行卡市场。

二、中国目前银行卡业现状

(一)发展脉络。1978年中行广州分行首先同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国外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进入中国。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珠江卡,标志着我国信用卡业的开端。

以下的一系列里程碑事件可勾勒出中国银行卡业的大致发展脉络:

1.“金卡工程”实施12周年。自1993年7月在同志倡导下实施以来,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日新月异,银行卡网络建设正取得长足进展,用卡环境得以改善,信用卡的使用已进入诸多行业和普通家庭。

2.“314”目标基本实现:经过十年多的艰苦努力,银行卡联网通用“314”目标(即300个城市同行异地联网、100个城市同城跨行通用、40个城市银联标志卡异地跨行运用)基本实现。从而推动了我国银行卡业务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及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与运营机制的转变。

3.中国银联于2002年3月在上海成立:成立中国银联是金融领域应对WTO挑战的积极举措,有利于推行统一的银行卡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发展,和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同时也将推动与银行卡密切相关的庞大产业的发展。

4.银行卡中心开始独立运行:2002年5月工行牡丹卡中心成立。

5.央行设立征信管理局。

6.一卡双币:招行首发的一卡双币对于其争夺高端客户,提高自身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7.发卡量2004年突破7亿张大关。

8.2003年3月,我国首家银行卡产业园在上海浦东张江奠基。

(二)中国银行卡业目前的进展状况及其广阔前景

1.个例:中国银行卡业先锋———招商银行。

作为新一代综合理财工具,招行的“一卡通”融“储蓄、结算、融资、消费、网上支付、证券转账”等30多项个人金融服务功能为一体,对于在中国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占垄断地位的竞争格局中,弥补其规模小、网点少的不利因素,争夺高端客户,从而增强其竞争力提供了有效且前景广阔的工具。截至2005年6月底,“一卡通”累计发卡量近3800万张,卡均存款余额超过4700元,居全国银行卡首位。

另外,该行去年成为全国首家“一卡双币”国际信用卡突破百万大关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每月刷卡消费已达10亿元,也是国内“一卡双币”国际信用卡交易量最高的发卡银行。

2.有关中国银行卡的2004年数据

2004年人民币卡交易量57.49亿笔,交易总金额26.45万亿元,分别比2003年同期增长27.76%和46.94%。发卡量累计达到7.62亿张,其中借记卡6.63亿张,贷记卡0.98亿张。当前,中国已成为银行卡发卡量第二大的国家(美国8.5亿张),平均人均持卡量为0.6张。但银行卡交易量在全球的比例仅为1.2%,仅为美国的十五分之一、韩国的五分之一。2004年持卡消费金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5%左右(2001年这一比例为2.1%),而瑞典、法国、美国、韩国相应的比例分别高达63%、55%、27%和35%。

虽然与庞大的借记卡数量相比,贷记卡的数量还微不足道,但是其增长速度却显示出它强大的成长性。随着联网通用的深入,中国银行卡产业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以前三年发展的趋势估算,2005年底全国银行卡累积发卡量将超过8亿张。几年后就要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更会将我国银行卡产业推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

(三)主要问题与挑战

1.一强两弱:截至2004底,发卡机构累计达152家(2003年109家),发卡7.62亿多张,但信用卡只占12.86%,.而在发达国家,信用卡的比例高达70%~80%;特约商户达30.6万个,但占商户总数的比例仍很低,成为目前银行卡业发展主要瓶颈;ATM机超过五万台,但仅占美国总数的1/6;POS机45万台,年交易总额超过20万亿元、但消费仅占5%,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贷记卡)发展缓慢,因此,我国银行卡在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所起作用非常有限。这与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商业信用不够发达、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都有关。

2.地区差距:与中国的二元经济特征相对应的是银行卡业的巨大城乡及东西部差距。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目前收入较低,占中国人口六成以上的农民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将是潜在的巨大的持卡人群体。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商户、银行网点很少,ATM机、POS机只有零星布放,导致需求与供给的巨大差异。当前的金卡工程重点亦只放在一些大中城市。

3.无序竞争:目前虽有一些银行卡中心成立,但尚不成气候,尚无力与国际银行卡组织竞争抗衡。

4.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如果国内银行卡产业的标准、规范及产品创新都由国外跨国公司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外汇管理等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削弱中国政府对个人支付体系的监管效率,甚至威胁着我国个人支付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5.有关银行卡的立法没有跟上。我国针对信用卡犯罪的立法工作比较滞后,对信用卡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亦影响了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综述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银行卡业随着中国的经济的改革开放迅速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就,但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2006年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国际上实力强大的银行卡组织及银行业巨头在中国的布局将使中国银行卡业竞争白热化。而一旦失去竞争力,则等于将中国巨大的银行卡市场拱手相让。

三、上海目前银行卡业状况

上海的银行卡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从上海银行卡业的发展,可以管窥预见中国未来银行卡业的发展趋势。

作为国家战略规划中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商业、金融业在中国都相对发达,市场化程度也较高,在中国银行卡业的发展中占有得天独厚的地位。不仅一半以上的国际银行业巨头都纷纷抢滩上海,中国银联、银行卡中心等也相继在此落户,行业集聚效应凸显。上海市政府亦将银行卡产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高度予以扶持,并在信息基础设施、政策、战略规划方面强力布局。

(一)上海发展银行卡业的有利因素及举措

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创造了良好的外在环境。

2.政府扶持是银行卡业初期发展阶段的主要推动力。

3.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发达。

4.人均GDP水平较高、持卡人群体用卡意识相对强。

5.征信体系建设情况在中国领先一步:2000年上海市率先开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工作。2002年上海市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成开通,成立了上海资信评估公司。

经过5年的发展,个人征信业务在上海已形成了较好的市场基础。截至去年6月底,上海本市征信系统的入库人数已达462万,覆盖全市信用消费者总数的60%以上;近60万户企业的信用记录被纳入系统,几乎涵盖了所有在沪经营企业。个人信贷消费突破1000亿元,个人信贷消费余额已占到所有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余额的15%。点点滴滴的努力,使得上海综合征信体系日益完善。作为全国已建成的最大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已与本市所有中资银行、6家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移动通信行业和公用事业单位等,实现了业务合作。

6.人才和服务环境相对较好。

(二)目前进展:自1993年上海启动“金卡工程”以来,银行卡业在逐步发展推进,其间进行了银行IC卡试点POS机直联改造,初步形成了国内银行卡产业中心。

在国际合作方面,2004年1月,汇丰与上海银行发行了美元单币种的“申卡”,标志着已由原来的战略性合作向更趋紧密的业务领域深入。2月17日花旗更与浦发合作发行联名卡,迈出了整个中国信用卡市场开放的一大步。因为它是中国首张由外资银行提供管理与技术,并获批打上外国品牌的双币信用卡。世界一流信用卡现身中国市场,在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巨大正面冲击的同时,却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与培育市场的作用。

在银行卡的应用方面,太平洋卡实现了与公共交通卡对接,东方卡与上海图书馆发行了联名卡,目前中国银联正计划“捆绑”社保卡和银行卡两大卡的功能。即一张社保卡和一张银行卡进行信息对接。居民就医支付自费部分的医药费时,只需通过绑定过的社保卡,就可以完成付费了。

(三)综述:上海的银行卡业尽管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但对比国外成熟的银行卡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其规模和普及程度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政府加大推动发展银行卡力度的同时,更应积极引入市场竞争,展开国际合作,使这一产业发展壮大,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不仅使上海的银行卡业引领全国,更应从长远的角度把握中国整个巨大市场和无限商机。

四、中国银行卡业展望

各国银行卡业的发展与其所依赖的宏观经济发展程度是正相关的,与金融业、消费市场的状况亦密切相关。由于2006年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其改革步伐日益加快,这对中国银行卡业的发展是积极的推动因素。但在加入国际竞争中发展的同时,亦将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学会与国际上的业界群雄共舞,在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发展,战略布局,长远规划,保住中国巨大的银行卡市场,促进中国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已经成为中国银行卡业的重大课题。

银联总裁万建华这样看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前景:“中国已成为全球公认的最具发展潜力的银行卡产业大国,无疑拥有全球最大的发卡量、最大的发卡业务市场、最大的个人支付产业,也将出现强大的发卡银行……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提升整个民族银行卡产业的素质。”

然而,在展望美好前景的同时,还应在如下几方面进一步推进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

1.宏观层面上,丰富完善银行卡法律法规体系。国务院法制办正在组织有关部门制定《银行卡条例》,以法规的形式规范受理市场和专业化服务;人民银行也正在研究制定对专业化服务机构监管办法,为银行、商户及持卡人提供规范、高效、安全、统一的服务环境。

中国应抓住改革契机,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基础上,继续推动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加速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法制市场环境,形成一个高效配置资源的机制,尽力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当前尤其应重点推进金融业改革,建立起真正的现代银行制度。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其兴衰与一国的政治安全都攸命相关。只有经济发展了,市场环境优化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方有深厚的土壤。

2.微观层面,科学制定银行卡产业战略规划。结合当前中国银行卡业的发展现状、国际竞争环境,以及中国未来的宏观目标,有关当局应站在战略高度,科学制定整体规划和布局,以占据银行卡产业的制高点,从而控制关卡,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同时认真落实集成电路软件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企业的有关产业政策,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化服务机构,推动银行卡产业链的形成、发展与不断完善。

3.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增强竞争力:在中国银行业逐渐开放、市场用卡环境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外资银行的发展战略将对中国银行卡市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优势明显,一是业务经验,二是技术优势,三是研发优势及专利优势,四是财力优势,五是战略安排,六是对政府攻关能力即对政策走向的影响力。但是,外资银行的发卡战略也会受到诸如市场准入、管理形式、管理理念以及文化差异各种因素的限制。

中国应在技术等诸多方面提高整体竞争力。联网通用是增强银行卡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技术改进,完善服务功能,减少处理差错处理,扩大联网通用的范围和效果;同时要努力扩大银行卡的受理市场规模,改善银行卡的受理市场布局和环境,大幅度地提高银行卡特约商户的比例;另外,还要着力培育我国的银行卡品牌,以此来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掌握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关卡,即未来的主动权,这是控制整个行业利润流向的关键所在。在我国当前格局下,整个国家和社会层面应全方位营造和完善以持卡人为核心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一种宏观的均衡发展的环境和一种整体的协作的力量,对掌握关卡至关重要。

总体而言,外资银行的发展战略在对本土银行形成竞争和冲击的同时,亦将对银行卡市场会产生推动和激活作用,从而将中国的银行卡业务推到与国际市场相同的水平。

4.引导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培养持卡人群体。尤其应由国家扶持,鼓励向广大农村布放ATM,以培育更多潜在持卡人群体,培养信用消费观念,以求银行卡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5.加强银行卡的风险防范。防范风险是银行卡产业稳健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创立统一完备的征信系统,同时也要针对银行卡交易中客观存在的恶意透支和欺诈行为,积极开发案件协查协防系统,努力降低银行卡的信用风险,以促进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应加快制定金融智能卡EMV规范。金融智能卡EMV规范的实施,将带动芯片、卡片、终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人民银行正在组织制定我国金融智能卡EMV规范,在原规范(PBOC1.0版)的基础上,完善电子钱包/存折应用,增加借/贷记应用、安全控管机制,增加非接触式智能卡物理特性标准。

6.关注银行卡,重视人才的培养。银行卡行业是银行业务与IT技术交叉的新兴行业,需要专门、复合型人才。面临竞争性日益加大而又不断变化的市场,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了先进技术就掌握了业务发展的先机,人才和技术是银行卡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应具有与发卡大国相匹配的科研、教育、培训体系。

7.积极推动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发展仍然滞后很多,特别是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在初级发展阶段,政府给予适当扶持是必要的。但是,银行卡业的发展需要持卡人、特约商户、发卡行、收单行等主体的利益协调均衡,只有通过市场竞争,资源优化整合,方可真正促进这一产业的腾飞。其间关键是围绕持卡人和特约商户两个市场主体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条,促进发卡机构剥离改制,利用兼并重组的巨大空间,进行资源整合,造就业界的航母。在开放市场、公平竞争合作的环境中,实力强劲的第三方服务公司也将脱颖而出。所以,从政府主导逐步向市场为导向转变是中国银行卡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成虎.金融电子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叶伟春.金卡工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银行卡产业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全省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高度出发,以向全社会提供安全、快捷、便利的银行卡受理环境为目标,通过综合运用行政指导和市场手段,形成政策合力,引导和推动银行卡产业各参与方加快银行卡受理市场设施建设,提高银行卡受理广度和深度,加强宣传工作,培育社会公众持卡、用卡习惯,维护持卡人合法权益,为广大持卡人创造良好的用卡环境。

基本原则:政府推动、人行指导、行业自律和市场竞争相结合;公开公正、协调合作和分步实施相结合;稳步推进、严格管理与风险防范相结合;完善受理基础与促进刷卡消费相结合;社会倡导、改进支付环境与反洗钱、反假币相结合。

二、总体目标

从2008年起到2010年,逐步建立起业务门类齐全、市场化程度较高、各产业参与方运转有序、服务体系较为完善、银行卡业务和技术不断创新的银行卡产业体系。

(一)持续扩大银行卡发行。2010年末,全市银行卡发卡总量累计达到100万张,其中信用卡发卡总量达到10万张。睡眠卡占比下降到30%以下。

(二)不断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2010年末,全市可以受理银行卡的ATM和POS机具数量分别达到100台和900台,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全市营业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或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商业批发零售企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住宿、餐饮、娱乐、服务等行业企业受理银行卡的比例达到60%,重点商务区和商业街区、星级饭店、重点旅游景区要全部受理银行卡,重点推动银行卡刷卡无障碍商业(街)区创建工作。

(三)规范银行卡市场竞争秩序。按照“政府推动、行业自律、市场竞争”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市场发展机制,通过人民银行业务协调会议、机构联席会议、行业发展公约等形式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引导各方积极参与银行卡产业建设。

(四)逐步提高持卡消费交易占比。扩大银行卡宣传和普及,引导和培育正确的持卡消费意识,鼓励刷卡消费行为。到2010年末,全市银行卡持卡消费金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丰富银行卡品种,完善产品功能

1、稳步发展信用卡。进一步完善借记卡功能,提升借记卡服务质量,促进借记卡发展。在有效防范信用卡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客户群体细分,着力发行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卡、联名卡等卡种,稳步发展信用卡。

2、积极推广银联标准公务卡。按照《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各预算单位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用经费支出,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5万元以下的零星购买支出等,一般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以减少现金流转,提高结算效率,加强财政监管力度。

3、拓展银行卡使用空间和应用领域。在完善银行卡功能的基础上,推动银行卡和行业应用的有机结合,促进以银行卡为介质的网上支付、手机支付、固定电话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的快速发展。

(二)强化措施,扩大银行卡业务量

1、大力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

2008年末全市特约商户数量达到250户以上,POS终端达到350台,交易量达到3亿元;

2009年末实现全市特约商户数量达到450户以上,POS终端超过650台,交易量5亿元;

2010年末,全市特约商户数量达到600户以上,POS终端达到900台,交易量8亿元。

2、扩大银行卡受理覆盖范围。

宾馆酒店、餐饮类行业:2009年末,星级以上宾馆全部能够受理银行卡;年营业额在200万元以上或营业面积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企业能够受理银行卡;2010年末,全国性连锁酒店全部能够受理银行卡;年营业额在100万元以上或营业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企业能够受理银行卡。

规模以上的专业批发市场(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2008年末,10%能够受理银行卡;2009年末,30%能够受理银行卡;2010年末,50%能够受理银行卡。

大型商场超市:2008年末,2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场、零售企业全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的商场全部能够受理银行卡;2009年末,全市连锁企业全部能够受理银行卡;2010年末,营业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及年经营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商户受理银行卡比率达到60%以上。

公务卡类消费指定商户:2008年末,政府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饭店、定点购票单位全部能够受理银行卡;2009年末,政府机关集中采购单位全部能够受理银行卡;2010年末,政府机关公用经费支出的关联商户全部能够受理银行卡。

煤炭、水泥等支柱行业与特色产业:积极在支柱行业与特色产业中推行银行卡业务,在传统银行卡业务应用的基础上,开展使用银行卡业务进行销售收入的归集试点,逐步实现银行卡业务在煤炭、铝冶炼、水泥等企业及特色产业中的广泛应用。

3、创建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区。

引导重点商业街区营业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或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商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服务、餐饮、住宿、娱乐等企业受理银行卡,力争到2010年使主要商业区内符合条件的特约商户普及率达到50%,主要商业街区、商业区、中央商务区等基本实现刷卡无障碍;各大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及旅游商业街区的特约商户普及率达到50%以上,并实现受理各类银行卡,各大景区售票点安装POS机具,实现刷卡购买门票。

4、大力发展银行卡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应用。

2008年末,通过互联网、柜面、POS、自助终端等渠道,使通讯类行业缴费业务全部能够受理银行卡;

2009年末,保险类缴费业务、大型物流配送行业全部能够受理银行卡;

2010年末,实现银行卡在保险、税务、交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应用推广,通过创新渠道解决与公众生活相关的物业、水、电、气等公用事业行业的缴费合作。

5、规范受理市场。

对全市银行卡受理市场的一柜多机,联网不能通用的现象进行清理整顿,努力按照“银行卡交易信息转接采用一个技术平台、商户受理银行卡使用一套软件系统、收银台刷卡只用一台机具”的标准,真正、彻底实现“一柜一机”,创建统一规范商户签约、统一受理标识、统一佣金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市场宣传的“五统一”银行卡受理市场服务机制。对于排斥银行卡,人为设置障碍不受理银行卡,随意降低商户结算手续费率的不规范竞争行为,人民银行及相关政府部门要依法予以处理。对在检查中清理出的多余机具,各参与方要合理安排,积极向新增特约商户投放,达到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三)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各发卡机构应高度重视银行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从技术手段、业务流程、内控制度、商户管理、培训教育等方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各相关部门应加强联系,共同建立银行卡风险防范和管理体系,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防范银行卡伪冒和欺诈交易,完善银行卡案件的报备、预警及通报制度。

(四)加强银行卡宣传,培养持卡人用卡意识

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各发卡金融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特约商户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联合开展有奖刷卡、收银员积分有奖、收银员银行卡技能大赛等活动,使社会公众和广大商户普遍了解银行卡、受理银行卡、使用银行卡,营造良好的用卡氛围,带动刷卡交易量快速增长。

四、工作职责

成立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文物旅游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人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落实银行卡产业政策和措施,协调银行卡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政策措施的制定,统筹全市银行卡产业发展布局,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报银行卡产业发展情况,组织开展业务检查,规范受理市场秩序,防范银行卡风险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

人行*市中心支行负责组织各发卡金融机构和专业化服务机构等单位,制定*市银行卡特约商户规范检查及清理整改方案、*市收单机构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规则和服务规范、培训标准,并组织实施。

市财政局、人行*市中心支行要按照财政部、人民银行推广公务卡的有关规定,尽快出台我市推广使用银联标准公务卡的实施细则。

市商务局、市工商局等要通力合作,根据我市商业发展的区域特点,尽快制定*市银行卡刷卡无障碍街区的建设标准和实施意见。

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应积极动员超市、购物中心、知名老字号、重点批发市场受理银行卡。加大对不积极受理银行卡商户的税控监督检查力度,打击偷税漏税行为。

市文物旅游局应加强协调,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要求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售票点和星级宾馆、各主要文物保护单位售票点和服务单位安装POS机具,并将银行卡受理服务纳入年度考评内容,同时对其受理银行卡服务质量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与市商务局共同推动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商业购物区POS机具安装,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

市公安局、人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市外汇管理局和各发卡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银行卡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防范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情报信息交流机制和案件合作机制,切实遏制银行卡犯罪行为的发生。

各区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共同促进我市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

银行卡产业范文篇10

关键词:双边市场;银行卡;交换费

一、引言

自2004年5月起,我国各地不同行业的商户因POS机刷卡手续费问题先后与银联和银行方面发生争执,甚至撤下POS机、拒绝持卡消费者使用银行卡进行消费支付。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在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无论是持卡人观念的转变,还是政府政策的支持,都在促使着银行卡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罢刷风波的背后是银商之争,商户若接受消费者刷卡支付,则需要向银行卡组织缴纳一定的费用,在我国,其费率大约占交易额的1-2%,行业不同,费率会有所差异,但消费者是不需要为刷卡而额外付费的,并且有时还会因刷卡而获得额外的奖励,这些奖励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商户,商户不堪高费率之负而怨声四起,以至于罢刷抗议。其实银商之争并不是我国不成熟的银行卡市场才有的产物,在西方成熟的银行卡市场,其商户费率为2-3%,银商之争同样剧烈。由于刷卡手续费费率问题实质上是银行卡服务的定价机制,因此,银行卡服务的定价机制是解释银商纠纷产生的根源,也是解决纠纷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分析交换费的合理性及最优交换费的确定,以其对于银商之间的刷卡纠纷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关于银行卡的运行机制及定价机制的理论综述

(一)银行卡运作机制

银行卡产业属于典型的双边市场。Rochet&Tirole(2003)首先展开对双边市场的研究,认为双边市场是指该市场中存在一个或者数个网络平台的运营者,他们同时向具有截然不同诉求的终端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试图通过向每一边市场合理收费来促使截然不同的终端用户都采用其平台进行交易,从而获得利润或者至少保持盈亏平衡的一类市场。

银行卡产业的核心产品是银行卡提供给消费者和商户的服务,这种服务是由发卡银行和收单银行在银行卡组织提供的平台上共同向消费者和商户提供的服务。因此,银行卡产业市场涉及的市场参与者包括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发卡银行、商户、为商户提供服务的收单银行以及银行卡组织,它们共同构成了银行卡产业市场的复杂网络(GanandKing,2001)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发卡机构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参与发行市场的竞争,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决定银行卡发行数量以及发行对象,并激励持卡人使用银行卡服务。当平台有交易发生时,持卡人从商户那里购买到商品后向发卡机构支付商品价格和卡费p+f。发卡机构和持卡人共同构成了银行卡服务的发卡市场。发卡银行收到这笔资金后,将扣除交换费后的资金p-a支付给收单机构。收单机构和商户通过POS电子收款协议形成战略关系。收单机构向特约商户提供终端设备,并进行资金清算,承担一定的资金清算风险;商户基于收款方式的便捷与准确等特点选择银行卡服务,向收单机构支付一定的银行卡服务使用费m。收单机构将收到的资金扣除商户扣率之后,将剩余资金p-m支付给商户。收单机构和特约商户共同构成了银行卡服务的收单市场。以上过程中,卡费f是由发卡市场中的发卡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决定,商户扣率m是由收单市场中的收单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来决定的,并且它们也不是固定的(如我国自2004年3月开始实施中国人民银行126号文批复的《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它将过去跨行交易手续费收益在银行间的分配标准由发卡行、转接中心、收单行按照8∶1∶1的分配模式改变为7∶1∶X,使收单收益通过市场定价完成)。商户扣率由“交换费+银行卡组织网络服务费+收单服务费”这三部分费用组成。

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的同时存在表明,银行卡产业具有显著的双边市场特征。只有当消费者和商户对银行卡的需求得到平衡时,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才能正常运转,银行卡的价值才能体现。银行卡组织共同一致的目标就是使成员银行的总利润最大化,因此它必须采取一定的平衡措施来平衡两方的利益和银行卡组织的网络运营成本。为了得到一个最优的价格结构来平衡消费者和商户的需求行为,银行卡组织一般采用交换费(interchangefee)来间接地达到影响消费者价格和商户价格的目的(RochetandTirole,2002;Schmalensee,2002)。

(二)交换费的理论研究

交换费是指由收单银行向发卡银行支付的一笔费用,以弥补发卡银行为吸引和维持持卡消费者而花费的成本(Schmalensee,2002)。交换费的变化会影响到卡费和商户扣率的变化,即间接地对消费者和商户的价格结构产生影响。交换费是银行卡组织用来平衡双方需求和取得最优价格结构的惟一手段。

有关银行卡消费的定价水平,在国际成熟市场上也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议、尚需不断探讨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类观点:第一,认为交换费是平衡银行卡市场双边利益的关键,对银行卡市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以Baxter(1983)为代表,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确定最优交换费率的理论和模型,包括Schmalensee(2002),Rochet&Tirole(2002,2003a),Wright(2003)等考虑商户策略行为的最优交换费确定模型;第二,认为交换费率对银行卡最终交易价格并没有多大影响,因此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以Carlton&Frankel(1995)最具代表性,而Katz(2001)等基于澳大利亚信用卡体系改革的研究,倾向于基于成本的定价模式,也基本否定了市场化的最优交换费机制的存在。

从国外的研究可以看出,基于上述两类观点,理论界对于交换费的确定有三种代表性的意见:零交换费;基于成本确定交换费;交换费由市场决定或由银行卡组织确定。零交换费意味着政府补贴,在现实中的可行性较低。随着反垄断机构的干预,一些国家或地区出现趋向基于成本定价或者政府定价的定价方式。但到目前为止,在多数情形下交换费仍实行市场定价,由银行卡组织确定,而定价方式已由统一定价向差别定价方式转变。

2003年Rochet和Tirole(2003,2004a,b)提出了双边市场理论,人们关于银行卡产业市场特征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经济学家们开始从对垄断平台的研究转向对多个平台竞争下的银行卡定价问题进行分析,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达成了部分共识。银行卡产业的理论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定价机制的模型分析

根据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发卡市场的发展情况,本文的理论模型将以发卡市场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研究交换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最优交换费的偏离。

假设1:刷卡消费给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带来的收益分别为了bB、bS,bB、bS反映了相对于现金等其他支付方式,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对银行卡支付方式的偏好。所有商户对银行卡付方式具有相同的偏好,并且对持卡消费者不征收额外的费用。持卡人具有不同的偏好,bB在区间[bB,bB]服从h(bB),分布函数H(bB)。

假设2: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的单位交易成本分别为c1、cA,主要包括发卡和收单机构承担的技术成本、资金成本以及风险损失。发卡机构向持卡人收取卡费f,收单机构向特约商户按交易金额收取的商户扣率为m。

假设3:银行卡组织与发卡机构共同制定的交换费a,rI=cI-a,f是rI的增函数,并且0≤<1。在不完全竞争的发卡市场上,发卡机构的利润为正,即f(γI)-γI>0。

假设4:考虑商户受理银行卡的策略性效应,有θ(θ∈[0,1])比例的消费者拥有商户是否受理银行卡的信息,可以将θ视为策略性效应参数。

博弈规则为:银行卡组织与发卡机构共同制定交换费a,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发卡机构、完全竞争市场的收单机构确定卡费f和商户扣率m;商户考虑商户扣率和受理银行卡的收益及策略性效应后,选择是否受理银行卡;消费者在刷卡消费收益bB和卡费f的基础上,决定是否采用银行卡支付方式进行消费或采用现金方式消费。

依据以上假设和博弈规则可以推测,商户受理银行卡的条件为bs+θvB(f)≥m。其中,vB(f)=E[(bB-f)|bB≥f]为消费者刷卡消费的平均净收益。根据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商户和持卡人进行银行卡交易的条件为:bS+θvB(f)≥m且bB≥f。由于收单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则m=cA+a。0≤<1表示f增加或降低的幅度要小于γI增加或降低的幅度,由此可以推测,交换费a增加使γI降低,f也相应降低,但f降低的幅度较小,从而导致发卡机构的利润增加。因此,在商户受理银行卡的约束条件下,拥有一定市场势力的发卡机构,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交换费满足:

bS+θvB[f(cI-)]=cA+

=θvB[f(cI-)]+bS-cA

若交换费a≤,商户将接受银行卡交易,否则商户将拒绝受理银行卡。进一步分析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交换费a*:

w(f)=(bB+bS-cI-cA)h(bB)dbB

=-(f+bS-cI-cA)h(f)=0

cI+cA-bS=f(cI-a*)

由于f(cI-a*)>cI-a*,则cI+cA-bs>cI-a*,因此,a*>bS-cA。

比较、a*,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交换费的确定将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取决于商户和消费者的需求、支付系统的成本和竞争态势等因素;第二,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发卡机构与银行卡组织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交换费并不必然比社会最优的交换费高。当商户受理银行卡的收益较大,并且策略性效应较为明显的情况下,商户的支付意愿将比较高,利润最大化的交换费将高于社会最优的交换费。当商户的支付意愿比较低时,利润最大化的交换费和社会最优的交换费可能是一致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作为特殊的双边网络市场,银行卡产业中参与主体众多,市场运作机制和价格结构特殊而复杂。银行卡价格是众多参与主体间成本、竞争、需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通过分析银行卡交易的运作机制,笔者认为银行卡交易中存在复杂的网络外部性,为促进发卡和收单双边市场的共同发展,交换费是校正外部性带来的市场缺陷,将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机制,在银行卡交易参与主体的利益博弈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从理论上而言,通过对Baxter模型假设条件拓展,研究表明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发卡机构和银行卡组织制定的交换费与社会最优的交换费难以比较,两者之间存在契合的可能,政府对交换费进行规制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

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发卡市场增长迅速,但收单市场发展缓慢,双边市场的不平衡发展不仅制约了交易规模的扩大,也造成了银行卡支付系统的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与国外交换费相比较,我国目前的商户扣率是偏低的(我国商户扣率一般在0.6-0.9%之间,而国外商户扣率一般维持在2-3%之间)。因此,通过大幅度调整价格水平来促进产业发展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对交换费、特约商户扣率进行结构性调整,对不同类型的商户依据其利润、风险水平、受理银行卡的收益以及银行卡交易金额和增长速度等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定价,才可能有效地解决银商纠纷等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