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1:53:45

音乐节奏

音乐节奏范文篇1

1、乐曲中的一些的音。往往没弹够其时值,便匆匆接下去了,这样就会出现缺拍子的现象。

下面这一段是八六拍,每小节六个八分音我们可以数为:一二三博士三,即每小节分为两个节奏组,每组三个八分音符,即三拍。问题常出现在第二与第四小节的第二组拍子上,此外都是一个加符号的四分音符,在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八六拍中,符点四分音符应算三拍。而不少学生弹到这里,都只耽搁了两个八分音符的时间,就提前接下去弹了。这样,这一小节就变成了五拍,前半小节还是三拍,后半小节变成了两拍。导致的后果是节奏不均衡,好像一句话没有说完,不喘气地又抢着说下去了,听起来非常不舒服。

2、对休止符要重视。在有休止符的地方视而不见,一到休止符,就把拍子抢过去了,匆匆接着往下弹,这样节拍就错了。休止符都是占拍子的,还都要数拍子,这是从最基本的和基础的节拍角度来说的。休止符是音乐和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休止符的忽略必将歪曲音乐和节奏。

这一段谱例最后一小节第三拍是休止符,这一小节一个二分音符占去两拍,休止符占去一拍,加起来正好三拍,但有的同学在弹完两拍的音后就紧接下一小节去了。由于这一小节正好在这一乐段的末尾,虽只是少停了一拍,并没有弹错音,但是却影响了全曲的完整性,成为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

3、还有一种常见的弹的不准确的情况,其实它和节奏有间接关系。大家都知道,刚开始学琴的学生往往在加强音响时把速度也加快,减弱音响时速度也减慢,他们把渐强、渐快、渐弱和渐慢的概念等同起来。在音乐实践中的许许多多的“渐强但不渐快”的情况,也同样有许多“渐强并且渐快”的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作曲家明确地标出是否应当渐快,但有时他们并不标出,忽而这两种情况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应当特别小心,不要弄错。

4、延长记号也必须加以注意。在乐曲中,最容易确定的是渐慢之后的延长记号的时值。只要在思想上把延长记号的那几个长音继续弹渐慢即可。也就是说,用不着增加时值的倍数,这样,延长就成为在它之前的渐慢或更慢的合科逻辑的结束。这中是延长的一种类型。如果延长突然出现,没有先前的减慢或加速,那就应当按基本的,正常的速度来数拍子。只不过要视情况而把写在延长记号下的时值增加一倍,二倍,甚至三倍。重要的是应当区别延长记号在作品中作曲结构上所处的地位。这个“分水岭”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也就是说它和曲式中的主要分界处相吻合,还是和次要分界处相吻合。

延长记号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不仅延长记号如此,多乐章乐曲中各个乐章之间的间隔也是这样。记得苏联的涅高兹说过:无论是寂静、间歇、停顿或休止都应当是听的清楚的,它们也是音乐。“对音乐的聆听”一秒钟也不能中止!只有这样,一切才会有说服力并且是真实的。在思想上把这些间歇,停顿指挥出来,也是很有用的。

二、节奏与声音:

节奏和声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密切的不可分割的。两者只有同心协作,相辅相成,才能解决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演奏的问题。

1、切分音中,如果把具有重大节奏意义的切分音弹的比它前面的,后面的,在另一声部中和它同时出现的切分的音还要轻的话,那它就不再是切分音,也就是说,它既失去节奏特点,也失去了力度特点。

2、在散板中,声音和节奏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清楚。如果没有找到一个句子的正确的强弱表现,就无法明确它的节奏究竟自由到什么程度。只有将两者合作了,才能解决演奏的问题。

三、节奏与感觉:

在数准节拍之后,我们就要去感觉节奏。有的学生并不去感觉节拍的分组,节奏的特性等等,而是机械地数着拍子,我们要把这种被动变为主动,进入内心的节奏感觉。要做到有内心的节奏感觉,首先要去感觉节奏。

许多节奏方面的缺点之所以产生,实际上由于弹奏者没有很好地理解作曲家家的精神和他的风格;作品的艺术形象。这就使永远变化无穷的多种多样的表演手法同作品、作品的意义、内容,首先是同它的形式结构,同作曲法本身,同组强起来的实际声音素材取得完全的协调,只有这样,表演才可能是好的,艺术的。

1、在技术性段落中,要划分清楚一些有规律的织体的节奏。

这首练习曲是四三拍子,节奏是全曲都由三连音构成。也就是说,每小节三拍,每拍三个音,每小节是九个音。其经常发生的节奏错误是有些同学不管它的三个音为一拍的划分,只是只管琶音的上行和下行,

所以头四小节常常变成四个音一组再加上五个音一组,或者完全是无规律的乱弹。其实,学生在弹这首曲子时只要按一拍三个音的感觉,并在每小节音上适当加上节奏重音,就可以弹好了。

这首练习曲是四四拍子,关键在于第一小节第一拍的第一个音是一个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而我们弹的时候常常没有去感觉它。音一出来,就让人感觉到弹的过重,它的前边毕竟是休止符。由于第一拍的感觉不对,弹到第三拍时,第二个的音划到第三拍了,而第一个音则是属于前一拍的。弹这一小节时,可以先吸一小口气,头可在十六分休止符上稍有点动,把节奏划分明确化,第一拍只有后三个音,第二三四拍都是四个音,只要练习时明确了,演奏时就不会出问题。把这一小节弹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弹好整首曲子是至关重要的。

2、要对节奏有感觉,也就是说对每小节内强拍弱拍的区分有感觉。

举几个常用的节拍:四二拍是强、弱,四三拍是强弱、弱,四四拍是强、弱、次强、弱,八六拍依次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这首乐曲,左手表现的是船在水中摇荡的背景。船歌一般是用八六拍子写成的。左手部分以三个八分音符为一组,每小节分为两组,根据六拍的节奏特点,把船在水中左右摇摆着前进的感觉表现得恰到好处。我们在弹奏时,把第一拍,正好是根音沉下去,作为一个重音,二三拍轻轻地弹过去,第四拍作为次重音也要放下去一个小重量,然后五六拍再轻轻地弹。只要把这些力量安排好了,弹奏的时候就会比较有感觉。

有些弹奏者过远地偏离原谱和作者的构思,其根本在于不够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歪曲作品的结构。因此,我们必须养成认真去分析节奏,并去感觉,体现它的习惯,这是保证弹奏中基本的节奏感所必需的。

四、节奏与律动:

节奏的律动感,是要通过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去感受,其要点是结合乐曲的情绪言,意境,选择好合适的节奏。这种律动感可说是一种韵律。真正以内心感觉到节奏活生生的脉搏。节奏的律动是节奏的生命。

律动经常在较快速的段落和有规律的伴奏音型部分能更明确地得到体现。

这段的左手部分,在八六拍子中,每小节分成两组,每组六个十六分音符。在淡雅、宁馨的旋律之下,伴奏音型平稳而美好地缓缓向前流动着,每六个音为一个律动。这六个音中,第一个音稍重一些,作为律动的点和依靠,后五个音均匀柔和地贴近键盘弹过去。这时有一种对冬天里初雪到时所产生的赞叹和憧憬。在这种感觉中,逐步去体会出合适的律动速度和意境。节奏的律动感是一种活生生的,发自内心的感觉,就像脉搏对人的生命那样的富有活力。我们必须多听、多想、多体会,只有内有“有动于衷”了,才能把律动感表现好。

五、节奏与速度:

如果弹奏者没有把大型套曲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足够的思考并去感觉这个整体,就必然会出现速度上的和节奏上的错误。有的弹奏者在刚开始表演作品时难以确定作品的正确的基本速度。开始时采用的速度如果是不肯定的或是错误的。往往会对整个作品产生影响,有时即使作品的速度得到改进,但是表演的完整性却已遭到破坏。练琴时可以试用各种与原来速度略为有所不同的速度,借以确定以最慢到最快速度的幅度,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开始表演之前,最好在思想上把开始时的速度和作品以后发展中的某个地方作一比较。例如在开始指某一段气息宽广的柔板或广板之前,先用你认为最合适和正确的速度把这个开始部分在心里唱出来,为的是在表演开始前已经能使自己感觉到需要的节奏气氛。采用这种方法确定开始的速度时,就不大会出现“偶然”和“大致如此”的情况了。

在速度中,它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常见的有自由节奏(temporubato);渐慢(vit),加快(atempo)等等。在节奏的变化和节奏自由等情况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基本速度不要忘记!每一首曲子都可以有很多渐慢、渐快的变化,但是在一定的时候它总要回到它的原速,即基本速度上去。

我们拿自由节奏----rubato这一音乐术语来说,本意是有借有还,意思就是说你在某一个地方慢了一些,拖了一些拍子,下面适当的地方就需要稍快一点,紧凑一点。这在浪漫派的乐曲中是很多见的,至于临时性加快和渐慢,在乐谱上都会标明,这种节奏上的变化,比自由节奏要规范的多。

这首曲子标明自由节奏,但在需要的地方是标明的,主要是渐快或加快,然后回到原速成。在这个谱例映入眼前的是速度是每拍等于120拍,说是说每分钟一百二十拍。乐曲开始,整个第一行速度极稳定。第二行第一小拍标上了加快,要求从这一小节第一拍起加快,一共两小节,这个加快,这两小节从原速开始,一拍比一拍更快,这是一个逐渐加快的过程。表现捉人者开始行动,被捉的则迅速四下逃窜,弹到这里时,弹奏者常常过急,一下子加速至最快,这就成了突快,而不是渐快了。这样却违背了作曲者本身的意愿。在加快之后,第二行的第三小节标着回原速,从这一拍起,马上要回到一分钟一百二十拍的基本速度上去,这个速度不能忘记。由此可见,这一段乐曲速度虽变化很大,但不时要回到基本速度上去。

所以,在变化节奏中,变化的部分能否打得出渐慢或渐快的拍子,回到原速时,节奏是否清楚,稳定,这些方面同样是我们对节奏感的很好考验。

总之,大家是知道的,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的生命,节奏又是千变万化的,其实每个曲子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节奏,在弹奏过程中,弹奏者都是抓住了这点,对于弹好整个乐曲来说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对于节奏知识的了解,我的水平还是有限的。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通过对书本知识和自己对节奏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在系里老师的指导的帮助下,完成了这篇论文。

参考文献:

[1][2]陶铸《钢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3][4]车尔尼《车尔尼练习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

音乐节奏范文篇2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属于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关键点,是音乐组成的重要支架,也是学生接纳音乐知识体系,感受音乐魅力的关键点之一。(1)对小学音乐教学而言,节奏训练是体现教学活力的内容。通过节奏训练能够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索,并开展有活力的音乐教学活动。(2)节奏训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内容。音乐离不开想象力,节奏训练能够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节奏感的情境下形成音乐想象,感知音乐传递的相关生活情境内容。(3)节奏训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音乐学习离不开情感的共鸣,节奏就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节奏赋予了音乐巨大的魅力,是音乐中的节奏与人身体的一部分发生了共振,我们才会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处,才能领会到音乐的真谛。

二、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形象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节奏训练,教师要设计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利用直观教学方式图片、动画等内容进行教学。(1)看图认识节奏。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认识节奏,如咚咚锵、咚咚锵等内容可以用图片来展示“××0××0”来感受节奏,并进行朗读。例如,教师可以将歌词展现在多媒体上,然后让学生像朗读语文课文一样,通过断句来将节奏读出来。(2)直观教学画节奏。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来画一画,例如,教学的歌曲节奏是2/4拍的,教师就可以模仿指挥方式来画,让学生用“×”“☆”“¤”等自己喜欢的符合来画出节奏,如“××××××”等。(3)看节奏谱读歌词。这种教学模式更为直观,教师出示歌曲的节奏图谱,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画好的节奏内容来读歌词。(4)进行身体动作学习。直观教学还包括对学生自身节奏感知的放大,因为听到音乐人就会自动地晃动身体,而教师要利用这种感受教给学生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通过拍手、跺脚、晃动等方式来感知节奏。

2.创造型教学

节奏训练教学要鼓励小学生利用节奏来进行音乐创作,要鼓励学生利用乐器来创作。例如,在教学《我是少年阿凡提》时,先用口技模仿小毛驴的脚步声,用切分节奏,由轻到重再到轻,表现小毛驴由远到近再走远的情境,熟悉切分音后再来了解新疆音乐就较容易。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内容: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一首很好听的歌曲,下面我们来听一遍。多媒体播放。师:歌曲听完了,谁能说一说这首歌的节奏。生:×××××师:(总结)这种节奏叫做“切分音”,我们来了解一下吧。多媒体展示理论知识,简单了解。师:下面请同桌合作,互相拍一拍,感受“切分音”节奏。生独立完成。师:我们要为今天这首歌伴奏,下面小组同学打开自己的工具袋,利用老师给的乐器(沙锤、铃鼓)为这个曲子配上节奏。要有自己的特色哦。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让学生利用乐器进行节奏训练效果更为理想,教师也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节奏对乐曲的关键性。

3.模拟化教学

节奏带来了音乐的模拟性,教师可以借此开展模拟教学。例如,分配给学生打击乐、竖笛、口琴等乐器,让学生根据音乐歌曲内容模拟相关的声音,感受节奏的魅力。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海浪的声音,然后让学生用材料来模拟这些声音,并用一定的节奏表现出来,最后教师提问“你模仿的声音用了什么节奏?”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巩固节奏知识内容为主。

三、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节奏范文篇3

一、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意义

有人说,幼儿园里没有真正的学习内容,培养幼儿兴趣是第一要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幼儿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猫、狗的叫声、打鼓声、马蹄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我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我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基础——听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身体动作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

如在训练|xxxx|xxxxx|节奏型时,开始时我让幼儿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的我要求幼儿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来代替,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训练,如:|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等。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还在活动设计时,注意活动方法的多样性,让幼儿的嘴巴、身体及思维都动起来,以保证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幼儿的身体动起来,可以请幼儿为歌曲编创动作,或在游戏中歌唱,或用身体动作为歌曲伴奏。那些歌词具体形象、动作性强或叙事风格的歌曲,都可以巧妙地激发幼儿的想像力。从而为歌曲创编动作。例如歌曲《小鸭子》、《鞋子嗒嗒响》等。有的歌曲游戏性强,可以让幼儿边玩边唱,例如,歌曲《小鸡小鸡在那里》、《吹泡泡》等,老师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围成圆圈吹泡泡,边玩边唱,多么快乐呀!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即引导孩子用拍手、拍腿等身体动作拍出节奏,或在前奏间奏处填充,或突出乐句重音。例如歌曲《三轮车》,在间奏处或2、4、8小节加上拍手、跺脚。或者声音伴奏:叮铃、叮铃,哈哈、哈哈,或者重复句末词语“跑得快”、“老太太”、“真奇怪”,以使演唱更加诙谐有趣,让小朋友在笑声中歌唱。在即兴创编表演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培养幼儿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在歌唱活动中,歌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说来可分为八种:独唱、齐唱、领唱与齐唱、接唱、对唱、轮唱、合唱、表演唱等。怎样把节奏和歌唱融为一体呢?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歌唱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幼儿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幼儿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幼儿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在进行歌唱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幼儿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寻找节奏感教育的有利契机

音乐节奏范文篇4

一、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小学生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小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小学生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爷爷为我打月饼》这是一首四二拍的歌曲,节奏鲜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怎样让小学生很好的掌握节奏呢。首先,我用故事来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敬爱革命老人的教育意义;接着,出示实物———月饼,让小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再次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学习节奏,我在每个小学生的左手上画一个圈,代表月饼。老师示范,老师喊道“一”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右手上拍一下,假设在打月饼。当喊道“二”的时候,就把月饼放到下一个小朋友的手中。当音乐唱到“月饼圆圆圆又香”的时候,双手握拳,放在鼻子下,闻一闻,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这些基本节奏。为了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节奏,我又把孩子们组织围成一个圈,再次放音乐,来掌握四二拍的节奏。孩子们在与好朋友进行互动游戏的过程中,在边打节奏边念歌词的情形下,深深地被这首歌曲所吸引。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的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歌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用各种乐器展示节奏

《什么乐器在歌唱》是一次有趣的音乐活动。活动中通过引导小学生自由选择乐器,自由主动探索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从而让他们认识不同的乐器,初步了解其演奏方法和音色,并且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活动中,通过引导小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操作,从而引导小学生认识各种乐器。在自由操作时,由于对这些乐器感到十分好奇,小学生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其发出声音。之后,老师引导小学生介绍自己选择的乐器并进行总结,较好地达到活动目标。接着,通过比较和模仿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初步帮助小学生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孩子们在这一环节表现得很活跃,顿时教室里各种可爱、好听、奇怪的声音都有,但是大家都会开心地笑起来;然后,通过游戏“猜一猜”,较好地让学生在熟悉各种乐器音色的前提下尝试通过听音色辨别不同的乐器。游戏中,学生能安静地倾听,并积极地猜测是什么乐器在唱歌,在猜对之后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给自己鼓掌;最后,通过回忆歌曲《什么乐器在唱歌》,引导小学生进一步熟悉音乐,并且师生共同进行了打击乐表演。

三、通过歌词用语言培养节奏感

音乐节奏范文篇5

一、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意义

有人说,幼儿园里没有真正的学习内容,培养幼儿兴趣是第一要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幼儿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猫、狗的叫声、打鼓声、马蹄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我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我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基础——听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身体动作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

如在训练|xxxx|xxxxx|节奏型时,开始时我让幼儿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的我要求幼儿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来代替,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训练,如:|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等。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还在活动设计时,注意活动方法的多样性,让幼儿的嘴巴、身体及思维都动起来,以保证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幼儿的身体动起来,可以请幼儿为歌曲编创动作,或在游戏中歌唱,或用身体动作为歌曲伴奏。那些歌词具体形象、动作性强或叙事风格的歌曲,都可以巧妙地激发幼儿的想像力。从而为歌曲创编动作。例如歌曲《小鸭子》、《鞋子嗒嗒响》等。有的歌曲游戏性强,可以让幼儿边玩边唱,例如,歌曲《小鸡小鸡在那里》、《吹泡泡》等,老师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围成圆圈吹泡泡,边玩边唱,多么快乐呀!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即引导孩子用拍手、拍腿等身体动作拍出节奏,或在前奏间奏处填充,或突出乐句重音。例如歌曲《三轮车》,在间奏处或2、4、8小节加上拍手、跺脚。或者声音伴奏:叮铃、叮铃,哈哈、哈哈,或者重复句末词语“跑得快”、“老太太”、“真奇怪”,以使演唱更加诙谐有趣,让小朋友在笑声中歌唱。在即兴创编表演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培养幼儿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在歌唱活动中,歌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说来可分为八种:独唱、齐唱、领唱与齐唱、接唱、对唱、轮唱、合唱、表演唱等。怎样把节奏和歌唱融为一体呢?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歌唱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幼儿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幼儿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幼儿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在进行歌唱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幼儿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寻找节奏感教育的有利契机

音乐节奏范文篇6

关键词:艺术体操动作节奏音乐教学

引言

艺术体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追求人体形态与美的运动项目。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强烈的节奏性等特点。并具有健身、塑造形体美等功能。艺术体操与其他体操项目相比,动作内容更符合女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以具有优美性和艺术性为其主要特征的。艺术体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节奏为中心,以自然性动作为基础的有节奏运动。艺术体操运动中领会音乐的涵义,掌握动作的节奏和韵律,是艺术体操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比较困难的方面。因此,学生对于艺术体操动作节奏与韵律的掌握及对音乐的领悟和表现是衡量艺术体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动作的节奏和音乐在艺术体操运动中的重要性

1.1节奏——艺术体操的中心要素艺术体操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它体现了人体在柔韧、节奏感、审美及表现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什么是节奏?节奏的希腊语原意是“流动”的意思。节奏充满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万物都是按节奏运动的,节奏就是“动力在时间、空间上得到合理的分配”,用最省的力量完成最大的动作。紧张与放松是节奏的根本原则,摆动、弹性和波浪动作是节奏运动的最基本动作。

而所谓的艺术体操动作节奏是指完成动作时及每个动作间所表现的用力强弱和用力时间长短与动作幅度大小等方面的关系,动作节奏对于艺术体操运动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一个组合或一套动作都需要有良好的动作节奏,才能表现出艺术体操的内涵。也就是说,艺术体操必须讲究节奏感,凭借人的身体动作和动作组合来体现,而具有的身体美感,则是身体运动在节奏中韵化了的动律美感,但仅有身体单一的节奏运动,而无韵化的动律美感,是不能形成以优美性和艺术性为特征的艺术体操运动。

艺术体操必须在节奏的延续中进行,即依附于节奏去发展动作,还要在乐感中巧妙去韵化动作。即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产生无穷的律变和韵变,形成一个接一个美妙的流动画面——自然、优美、协调、和谐的节奏运动,给人以一种律动美感的享受。

1.2音乐——艺术体操的灵魂音乐是以节奏、旋律、和声调式等构成的听觉艺术,对人体运动和人的感情、情绪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有些音乐具有节奏鲜明、旋律优美、风格各异的特点,因而艺术体操在不同风格的音乐伴奏下,通过动作节奏的强弱、幅度的大小、速度快慢变化,使动作错落有致,从而提高表演效果,增强感染力。因此,运动员在做动作时,受优美旋律的启迪,可激发其艺术创作的激情,尽情而自如的展现动作,抒发情感,使动作、音乐和情感达到完美的统一。

1.3动作节奏与音乐人的音乐节奏主要是指内心节奏感,而内心节奏感的建立,往往可以先借助身体外部的体态律动开始。通过体态律动去合上节奏,不但可以使运动员更快更准地踏入音乐节奏,而且将对音乐节奏的脉动,对音乐的情绪感内涵,有更直接深刻体验,使音乐与动作逐渐成为十分协调优美的对应联动。

1.3.1音乐节奏的快与慢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动作速度的快与慢。相比之下,快节奏的音乐更容易体现动作的活跃性。但过快的音乐节奏会使运动员难以在规定的音乐节拍中完成他的动作,从而破坏了动作节奏与音乐节奏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在音乐的运用上,我们可以采用慢节奏的音乐作为动作的开始或结束,可以更好地衬托出快节奏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当用在音乐结束时,可以给人以松弛和宁静的感觉,以求与前面的快相对比。

1.3.2音乐的强弱变化为动作的力与起伏造成了内在的条件,使动作与音乐在结构上产生联系,曲调与节奏的变化加之动作起伏从而产生韵律感,同时也增加了艺术体操的美感。

1.3.3音乐的情绪影响着人的情绪。曲调欢快,节奏强劲的音乐作为伴奏音乐,可以更快地调动人的兴奋性,使其在联系过程中获得乐趣,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

优美抒情的动作,需配流畅轻盈的乐曲。理想的音乐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能激发运动员情绪,能产生对动作没得享受,使运动员保持饱满的情绪进行练习;理想的音乐能丰富运动员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加强对动作的记忆;更重要的一点,音乐节奏的快慢和强弱,直接影响动作节奏的快慢,动作力度,动作幅度的大小,动作的高低起伏等。

二、艺术体操动作节奏与音乐的教学

在艺术体操教学和练习中,音乐是不可忽缺的重要手段。将就音乐的使用时序,恰到好处地准备配乐,是艺术天才顺利完成动作和表现节奏,韵律的灵魂。

2.1在学生正确掌握艺术体操各种基本动作的要领前提下,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音乐修养。在教学中,老师应有计划的给学生讲解音乐中的“节拍”知识,如什么使音乐“节拍”(即强拍与弱拍的结合方式),“节拍”的种类(四分之二拍,四分之三拍,四分之四拍等),以及“节拍”在音乐中的规律,艺术体操的音乐“节拍”的特点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音乐“节拍”的了解和理解,并逐渐能分出不同“节拍”的音乐,同时在练习艺术体操的过程中注意让自己的动作中注意自己的动作跟上音乐的“节拍”,平时要求学生多欣赏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

2.2指导学生理解音乐的节奏,在此基础上建立正确的动作节奏,在初教动作时教师所呼喊的口令长短、强弱须与动作的节奏相符,按乐曲的“节拍”强弱要求,采取强拍重声。弱拍轻声的呼喊法,即使口令也要有节奏与韵律,让学生不断建立动作节奏概念。一般来讲,音乐的节奏不是可以改变的,而动作的节奏却不然,它在一小节音乐中可以做一个动作,也可以做几个动作,不论是怎样的动作节奏,它一定要服从于音乐的节奏,也就是说,做动作的快与慢不能以自我的意志为转移,而应当严格按音乐节奏的要求去完成,动作少时不赶拍,动作多时也不拖拍,使动作节奏与音乐节奏完全吻合。在练习时,应要求学生严格按音乐节奏做动作的习惯,并掌握其中的规律。

2.3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欣赏水平。乐曲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学生易于接受。随着动作的难度的加大或变换,乐曲的难度要经常更换,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某一新组合配奏前,先听几遍音乐,引导学生在听懂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以增强音乐对动作的感染力,是音乐和动作逐渐融为一体。同时让学生轻声击掌,呼拍一次(击掌是乐曲的强拍击掌,弱拍不击),这样,经过几次课后,逐渐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修养,后几次课就不用再如此进行听乐击掌呼拍练习了。公务员之家:

三、结论与建议

3.1音乐影响着艺术体操动作的风格、结构、速度和节奏。因此,艺术体操的每个不同节奏的动作只有和音乐密切结合,才能赋予动作以生命。

3.2加强学生的音乐修养水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掌握正确的音乐节奏,这样才能提高艺术体操的动作节奏,也才能使动作与音乐完美的结合起来,体现出艺术体操运动的内涵,这也是提高艺术体操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大冈.欣赏音乐的知识和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音乐节奏范文篇7

一、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意义

有人说,幼儿园里没有真正的学习内容,培养幼儿兴趣是第一要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幼儿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猫、狗的叫声、打鼓声、马蹄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我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我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基础——听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身体动作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

如在训练|xxxx|xxxxx|节奏型时,开始时我让幼儿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的我要求幼儿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来代替,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训练,如:|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等。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还在活动设计时,注意活动方法的多样性,让幼儿的嘴巴、身体及思维都动起来,以保证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幼儿的身体动起来,可以请幼儿为歌曲编创动作,或在游戏中歌唱,或用身体动作为歌曲伴奏。那些歌词具体形象、动作性强或叙事风格的歌曲,都可以巧妙地激发幼儿的想像力。从而为歌曲创编动作。例如歌曲《小鸭子》、《鞋子嗒嗒响》等。有的歌曲游戏性强,可以让幼儿边玩边唱,例如,歌曲《小鸡小鸡在那里》、《吹泡泡》等,老师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围成圆圈吹泡泡,边玩边唱,多么快乐呀!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即引导孩子用拍手、拍腿等身体动作拍出节奏,或在前奏间奏处填充,或突出乐句重音。例如歌曲《三轮车》,在间奏处或2、4、8小节加上拍手、跺脚。或者声音伴奏:叮铃、叮铃,哈哈、哈哈,或者重复句末词语“跑得快”、“老太太”、“真奇怪”,以使演唱更加诙谐有趣,让小朋友在笑声中歌唱。在即兴创编表演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培养幼儿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在歌唱活动中,歌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说来可分为八种:独唱、齐唱、领唱与齐唱、接唱、对唱、轮唱、合唱、表演唱等。怎样把节奏和歌唱融为一体呢?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歌唱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幼儿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幼儿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幼儿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在进行歌唱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幼儿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寻找节奏感教育的有利契机

音乐节奏范文篇8

顾名思义,音乐形成之中本身的运动规律称为“动律”(亦称“律动”)。事物原理告诉我们,音乐组织成分分别为音高、音色、音强和音长。然而,就音乐形成过程包含的动律而言,实质上应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中以音高成分为要的动律关系称“旋法”,而以节拍关系为要的动律意义才是通指的“节奏动律”。虽然,二者之间的律动关系相辅相成并辉映成章;但是,音乐原则上的动律概念,主指还是针对在音乐中起主体作用的节奏因素。因此,对节奏动律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节奏形成本身成分的研究。

综上可见:音乐中的动律性质,显然是音乐形成过程内在不可缺乏的关系条件。它如大自然一年四季的规律一样牢固,亦如生命本身的脉搏规范频率一样支撑着时间源。但是,这样一个不被重视的大前提,往往并非所有人都能真正认识,尤其对部分创作的人而言。相反,只有天才素质的作曲家才能宏观地把握其合理尺寸,并充分展示以围绕节奏动律合理性作条件的各种分支变化之音乐思想。

二、节奏动律与音乐形成的关系实质

假如说音乐的灵魂是旋律、旋律的灵魂是节奏,那么,节奏的灵魂就是动律。

事实上,在任何真正的音乐中,节奏动律的现实意义往往不止附注在旋律的灵魂上。音乐要发展,节奏势态包含其中,它也是同等于音高势态形成“旋法”的同等条件。当拍子、节拍形成相对节奏势态时,动律性便随其显现。所以,音乐中节奏动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也就和人类正常感知灵敏度几乎同呼吸和共命运了。

尽管有些音乐理论方面对此关注,但绝大多数关及节奏的内容一般只阐述至解释其概念上,没有对形成节奏的动律继之说明,这就使人们对节奏动律的本身规律难以了解和重视,并不断出现作品败露及表达方式等尴尬的错误。更常致其音乐深层的意义因素受到了瓦解。

不难知道,在缺乏动律性原则的所谓音乐中,对于如何形成真实意义的节奏和由其节奏因素形成的旋律,都是值得异议的。换言之:没有合理的节奏观念也就不会有合理的旋律思想;欠缺合理的旋律思想,更不会有真实的音乐性。为之,无论面对任何音乐或实际创作,应该在宏观的感知上树立对节奏动律意义的认识,并学会在具体分析和运用中作出合理的选择。

当然,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任何无视节奏动律作支撑的节奏形态形成的所谓音乐,都是背离音乐原理和要求实质的。而且一旦背离了这一实质,其音乐品质即会随之丧失崇高的艺术价值。

三、关于节奏动律性错误的说明

在现实音乐生活中,节奏动律性错误的情况时有所见。被熟知的歌曲作品中有、教科书中也存在,而通俗音乐中更是不计其数。自然,凡此破而不立的东西,在客观上均已抹杀了原理、混淆了思想,甚至颠倒了是非,应值所有音乐家共同重视。

不过,依据音乐原理动律性存在的前提,便可一目了然地发现相关错误。例如:由正常4/4节拍所形成的节奏原理动律为强、弱、次强、弱,以6/8节拍形成的为强、弱、弱、次强、弱、弱,用3/4及3/8节拍形成的为强、弱、弱,而2/4节拍形成的为强、弱等。然而,这些实质强度一旦改变,即须依托于强、弱倒置的“切分”节奏得以完成。也正因为“切分”和“非切分”二者在差异上均有明显的原理依据,所以(尽管牛、马有别)二者倒置依然可行。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音乐理论中是否还有第三种(非马非驴、既强又弱)随意无序的定义概念呢,以下随证数例:①4/4节拍中的×××——|、②3/4节拍中的xx-—|、③6/8节拍中的×××××.×|、④2/4节拍中的:×××××|,等等,这些欠缺动律规则形成的错误节拍,以及用此形态完成的类似节奏,在理论的解释上自然难圆其说。

以上例证究其原因,主要还在对节奏形成过程中动律因素认识的误差,继而导致逃离节奏势态下原理要求的实质和约束。凡属此类,即便将之视为“切分”理解,依然还存违理之嫌。理由是:此种“切分”的意义,在正常节奏势态下显得毫无意义。因此,意将归属于吻合节奏动律的原则,以上四例需分别纠正为:①4/4节拍中的×××|×——、②3/4节拍中的××/×-、③6/8节拍中的××××/×××、④2/4节拍中的×/×××,或①实质上已构成3/4节拍动律、②构成2/4节拍动律、③构成3/8节拍动律、④构成1/4节拍动律。调整后的意义在于:1.动弱拍而不动强拍的动律原则;2,情感所需节奏因素的变化,应找其相适宜的特定位置;3.非强拍的节奏因素变动是音乐思想及人类情感转折和转弯最适宜的通道。所以,在创作上能将此思想贯穿于旋律之中,其音乐情感的自然性和合理性就会得到较彻底的释放。换言之,当我们看清了节奏动律这一无形态势的实质约束时,旋律思想的明确性、总体音乐的合理性成分才可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

可见,纠正错误的音乐思想或提高规范的表达方式是音乐创作中重要的环节。也只有懂得严格遵循无形规律的约束,才能从中真正发现互不相同的现实表达技法;更只有发现互不相同的规范表达规律,方可产生符合原则的最新合理创造。四、各类切分节奏合理性的框架

各类“切分节奏”的形态因素,是旋律乃至总体音乐情感及思想变化的合理性产物。而不同于非合理性的框架是情感内容和原理实质均是在总体宏观条件下有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无论何种变化,节奏势态的总体框架依然真实存在;相反,任何非吻合节奏动律原则的、无需时间形态作要求和约束的观念,或动摇不定、强弱矛盾无序的节奏,都应被看作是缺乏音乐思想的表现。虽然,“切分节奏”改变了原有节拍中的强弱规律;但是,它与“节奏动律”自身的错误概念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更不可张冠李戴地认识。

当然,对于多声部及包含背景因素的节奏形态,其自身内部动律性原则也并不因任何条件而改变。具体地说,节奏形态内部的改变,只有联系其动律原则才能成为合理性框架。因此,动律性框架愈明确,其声部的各种复杂节奏因素就体现得愈明显。这也是节奏合理性框架中“切分”和“非切分”矛盾对立统一的结果。

不过,当“切分”与“非切分”被纳入节奏动律原则作框架时,凡不符合规律势态实质的,就有理由被看作无视轻重、欠缺原则和不是节奏的另类东西。原因很简单,任何随意性的东西都不会被看作合理性的原则。所以,对节奏动律的意会,需要有深刻的情感思想和合理的科学观念。

五、节奏动律实质形态的具体性区别于表达形式的随意性

通过以上论述可证:音乐、特别是音乐主体因素的旋律,其所包含节奏动律作用的意义总是在相关势态下取得的,这种内在实质绝不会因其他条件改变而改变(如音乐最终不会被人去看,而完全、彻底还是被人所听一样)。节奏动律原则也是如此,被改变的节拍永远不会成为无序的附庸品。

另外,既然“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那么,时间之中的音乐所必须存在序的作用和意义就必然是合理和科学的。任何节奏形态的随意性和不规范,都将严重损害其音乐的主体灵魂。

纵观史料,由于古代中国受文明条件的制约、包括解放后由地方部门整理完成的部分民、山歌及戏曲等,都大量存有节奏动律性方面记录的实际缺陷。至于近现代,这方面的错误依然在音乐生活中频繁可见。但无论原因出自何方,人们均有责任在涉及实情时给予大胆纠正。因此,对于音乐节奏规律,特别是节奏动律本身的探究,除了深挖、深究之外,第六感官中感觉方面的提高和应用也是相当重要的。不过,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应心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正确总结和遵循其合理性的内在原则。也只有觉悟水平的提高,才有相对识别和评判能力的提高;更只有识别和评判能力的提高,才会有其合乎规律的真实创造。

六、结论

对节奏规律形态的宏观认识,实有助于音乐本身健康的发展。应用音乐思想理解的“节奏动律”,应是一种对节奏促展又限制的形态。正确的音乐成分(特别是旋律成分),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这种形态。对节奏动律性的研究,有似生命医学中对神经功能作用的研究。可以肯定地说,节奏动律的精确性对于音乐自身形式及音乐表达形式都是不容忽视的。“节奏动律”作为一种动态形式,在完成创作和表达之前既无声也无形,只有充分依靠各人内心的正确感知才能得到正确领会及运用。

综上所述,研究节奏动律就是研究节奏本身(正如研究运动员蹦跑的速度一样,它是由每一个起步动态及跨出脚步动态决定的)。所以,对音乐节奏动律的探究还须步出跨学科的实际步伐,并对《动态学》进行关注。

音乐虽是情感艺术的范畴,但中外几百年史实已经证明,概括运动规律和造就音乐技法都是理性的产物。任何违反原则的“自圆其说”法,都是不科学和不合理的。

此外,因受“旋法”因素牵连的“本是却非”的动律形态,同样也值得相关音乐家再作研究。

参考文献:

[1]薛良《音乐实用手册》[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3年。

音乐节奏范文篇9

关键词:现代音乐;节奏训练;数理思维;节奏感;“中介声部”

一、数理逻辑在现代音乐中的突显

节奏因素的巨变是现代音乐区别于调性时期音乐的一个显著特征,在20世纪音乐作品中,节奏从节拍与小节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一次以其个体、独立的特征,推动音乐线条向前发展,节奏的结构力作用得以施展,作曲家们推出全新的节奏构思或在根本上用节奏去主导音乐结构的全部,为音乐燃起了全新的魅力。20世纪作曲家通过对节奏细胞的应用使作品的总体由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数理因素构成,在音像上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变拍子的“节拍数递增、递减”。①斯特拉文斯基《诱拐的游戏》中的定音鼓片段:可见,以八分音符为基本单位,换置规律为三种形态:其一为奇数列:“3-5-5-3”,(1-4小节)其二为递增、递减数列:“3-4-5-6-5”,(4-8小节)其三为偶数列:“2-6-6-6-6-2-6-4-6”。(9-17小节)

序列主义的产生,尤其是1945年以后整体序列主义的产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受其影响,传统拍子节奏走向解体,用序列的法则或数列的逻辑来处理和控制节奏变成了20世纪音乐中重要的节奏思维之一,节奏产生质变,节奏思维模式不断更迭。在整体序列节奏中,节奏的构成及其组合常表现为从音高序列中产生节奏结构与用数来控制节奏结构两个方面。这样一来,节奏自然就具备了受数字约束的内在逻辑。

比如费伯纳西序列,其构成规律是:序列中每一个数字都是它前两个数之和,如:0、1、1、2、3、5、8、13、21…,将这一序列部分或全部地用于创造时值的集合,当序列增长时会逐渐接近黄金分割的比例数值,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审美意义。鲁伊基·诺诺在《持续的音》中部分使用了费伯纳西序列及其逆行,:1、2、3、5、8、13、21、13、8、5、3、2、1。

二、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训练与数理思维

(一)节奏训练以周期循环节拍感为中心的滞后

与节奏组合由节拍的强弱规律决定相比,20世纪音乐节奏从小节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重音的二、三拍组合的规律性重复,摆脱和弦变换有规律的落在强拍上的现象,从确立起一种规则的节奏型后换用不规则的节奏型,然后又不时地回到规则的节奏型来否定小节线,到完全遵从数理逻辑规划节奏而彻底打破小节的概念。

审视当前国内的视唱练耳教学,节奏训练是以周期性节拍感训练为中心,以一个单位拍为最小训练单位,在清晰地掌握节拍关系的前提下,由浅入深,掌握不同速度下各种音值的关系。这种模式的节奏训练显然与现代音乐节奏的特质是不相符的,可以说,仅仅围绕周期性的节拍感开展的节奏训练是不全面的,无法适应现代音乐对学生节奏能力的要求。

(二)从数理关系入手开展现代音乐节奏训练

“内容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新的功能的产生,新功能发挥到一定程度又会产生新的内容。因此,视唱练耳课的功能和内容是一个发展、开放的系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实践的需要而变化的。”②面对现代音乐节奏的特点,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节奏训练成为当前视唱练耳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节奏感是人对节奏感的心理效应,由听觉引起的运动神经的节奏冲动,是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官能冲动。”③现代节奏思维要求有别于以往周期性节拍感的新型节奏感的建立,下面我们借助心理学理论来分析现代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音乐心理学对听觉的研究告诉我们,人通过听觉能够聚合印象并使之有序化,在连续的音响运动中,能够主动地根据强弱变换聚合出有重音的节拍,如2、3拍子。现代音乐作品中,对强弱的组织呈现出多变的单位,不再是单纯的2、3拍子的有序循环或交替,而体现为数理逻辑上的不断变化,有的依赖于一定数理关系而变化,有的则无任何规律可循。

对视唱练耳课程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良好听觉习惯的形成是培养听觉能力的首选途径,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要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使其形成特定的听觉习惯,从而达到强化音乐听觉能力的宗旨。音乐的节奏知觉主要是对乐音节奏运动以及乐音的整体结构以辨识。音强与音长是乐音力度律动关系中最主要的因素,现代音乐节奏的构成在音强与音长方面蕴含着大量的数理逻辑,从数理思维④的建构入手提供特定的数理思维构成的刺激能够引起学生相应的反应,在逐步形成特定的听觉习惯的基础上达到建立现代音乐节奏感的目的。

三、数理思维在节奏训练中的建构

(一)从适应到建构,借助“中介声部”的节奏训练

面对现代音乐节奏的特殊性,现代音乐节奏感的建立需要培养学生适应基于多变的数字单位形成的节奏形态,这便要求我们首先从简单的数理关系构建的节奏入手开展各项丰富的节奏的练习,在此过程中不断变换数理构成关系使之逐渐复杂化,从而使学生逐步适应现代音乐节奏的多变状态。

如前所述,现代音乐的节奏训练可从音强与音长两种因素入手,面对节奏、节拍的多变性与不可预计性,分析其中按照一定数理关系建立起来的基本音长因素—中介时值—是进行节奏训练的突破口。中介时值指音符之间所共有的基础时值,在实际运用中,添加由中介时值组合而成并且同时反映音乐不规则重音变化的“中介声部”进行训练是开展现代音乐节奏训练的有效手段。“中介声部”是一个由中介时值组成并体现节奏重音且贯穿始终的一个附加声部,“中介声部”中的重音,还原现代音乐节奏运动的效果,体现现代音乐节奏重音的内在数理逻辑,使学生在特定的节奏音响背景下形成特定的听觉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现代音乐节奏感。同时,某些较复杂声部的内容可转化为由多个简单声部共同完成,便于在训练过程中分散难点。

“中介声部”的运用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完成。根据现代节奏训练内容,借助音乐制作软件做出一个体现现代节奏时值与重音数理关系的“中介声部”,其音响效果可准确地反映出所练习节奏谱的“中介值”和重音分布,在学生练习节奏过程中,作为背景音响辅助学生正确地打、读节奏,并通过重音音响的强调建立起数理逻辑变化概念。

(二)将数理思维渗入到视唱练耳教学中与节奏相关的各个环节

对于20世纪音乐节奏这个特有的、个性化、多元化的体系,如何掌握这些以特殊技法形成的音乐作品是当前视唱练耳教学的首要难题。视唱练耳教学应注重音乐的整体性,我们认知、感受音乐的时空是整体的,时间的节奏同样也是空间的结构。在对局部单元要素进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实现完型音乐的回归才是视唱练耳正确的教学逻辑。下面我们来探讨如何在从现代音乐单元要素到完型音乐的重构过程中渗入数理训练思维。

1.旋律与视唱

旋律与视唱练习是节奏、音高、速度、力度等单元要素训练的综合,明确旋律中节奏形态的数理关系是开展训练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20世纪节奏复杂化的难易程度目的明确地选择特定习题,分析节奏构成的数理逻辑,依据已知的数理关系开展变换单位时间的训练,培养学生建构基于数理逻辑产生的现代音乐节奏感,在此基础上加入音高训练。听和唱都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但听是被动、单一、无反馈的弱建构,唱才能主动检察听记的音高和节奏是否准确,并在纠错记对中再建构,唱还锻炼了听觉的反应,是有反馈的强建构。因此,在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多采用唱的方式。

2.和弦连接

和弦连接是培养学生和声感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教学法是采用将时值相同的和弦按和声发展关系前后依次连接的方式开展听写与练唱,而没有注意到这一训练环节距完整音乐本体仅一步之遥,只需加入节奏声部便可重构音乐作品。现代音乐的构成同样遵循此规律,所以,可在和弦连接的练习中从等长的和弦连接过渡到有内在数理关系的现代节奏的和弦连接;另一种训练方法是将学生分成合唱小组,同时安排每个人负责奏响不同的节奏角色,合成一个整体,开展伴有现代节奏的合唱。在和弦连接中训练节奏,将和声感与节奏感相结合,丰富了记忆线索,有利于现代节奏感的建立。

如果说传统音乐节奏中体现出一定的数理关系,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现代音乐节奏是由一定数理关系决定的,现代音乐节奏突显的数理逻辑结构为节奏训练提供了新思维,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课堂节奏训练实践的层面来看,建构数理思维都是开展现代音乐节奏训练的有利途径。当然,此种训练思维存在一定局限性,现代音乐节奏的灵活多变性期待更为科学、实用的节奏训练方法的出现。

注释:

①变拍子的“节拍数递增、递减”:是以某个时值的音符为基本单位,节拍数进行增减的任意换置。

②引自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5

③引自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④数理思维:建立在数理逻辑关系上的节奏训练思维。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5

音乐节奏范文篇10

一、音乐节奏在芭蕾舞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音乐节奏在芭蕾舞蹈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在芭蕾舞蹈的日常练习中更方便学生对芭蕾舞蹈的动作进行记忆,更好的将演员的优势在舞台上进行表现。针对音乐节奏在芭蕾舞教学中的作用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以音乐节奏为衬托,使用微妙的动作差异诠释舞蹈内容的情感。音乐节奏能够对芭蕾舞蹈中的情感思想进行更加全面的展现,音乐能够对舞蹈表演中的细微差别有引导作用,这样的引导作用来源于音乐节奏本身具有整体性的剧情线路,能够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进行表达。每一章节的音乐情绪都是在音乐节奏的表演下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现,在这样的氛围下,表演人员能够将自己的舞蹈动作融合到音乐的内容中,按照音乐的变化模式,进行情感思维的感受。除此以外,能够体现音乐节奏的变化对不同的情感表达内容有不一样的内容表现。比如,在芭蕾舞蹈的表现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短暂的静止动作,这样的动作的含义就是在突出人物本身内心的世界变化。这样的内心世界变化不能使用任何的舞蹈动作进行突出与表现,也没有办法在舞蹈氛围下产生任何的情感与内容,假如在静止性的舞蹈环节中添加弹性张力十分突出的音乐节奏,最终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通过动静对比的方式,将表演人员的角色情感内容达到更大程度的展现,这就是音乐节奏在芭蕾舞蹈中的独有性质。(二)借助音乐节奏,提升舞蹈人员对于整体表演节奏的把握。虽然,在芭蕾舞蹈的日常音乐选择方面,其类型大部分属于一种平缓的整体节奏,整体的音乐起伏比较小,初步分析下,这样的音乐模式会对芭蕾舞蹈的整体动作设计降低难度,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假如芭蕾舞蹈的音乐节奏选择起伏较大,那么整个的舞蹈内容受到音乐节奏的影响会十分明显,舞蹈演员也能够轻松的进行章节性的识别,实际上反而降低了舞蹈演员对于舞蹈整体特征的记忆难度,对于舞蹈的把控能力也会有所加强。很多芭蕾舞蹈演员特别是初期学习的演员,在实际的表演以及练习阶段很难对整体的节奏进行完整性的把握,常常会出现舞蹈进程忽快或者忽慢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音乐节奏的内容就会将舞蹈演员本身的舞蹈片段记忆按照音乐的不同进行划分,在快的时候进行快速推进,在慢的时候进行缓慢舞蹈,保证了舞蹈作品整体的稳定性特征,从而将整体的节奏进行最佳程度的把控。(三)增强情景画面感的带入。芭蕾舞蹈中所选择的音乐节奏元素能够将整体情景进行代入式的引导,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音乐节奏的不断起伏,芭蕾舞蹈演员能够在实际的舞蹈空间中按照音乐的不同情况进行意境的创设,芭蕾舞蹈演员想要将该优势进行充分的展现,其一需要对芭蕾舞蹈中的动作进行模拟化的展现,其二就是将这样的模拟化舞蹈动作进行音乐节奏和韵律的更好融合,当然这样的模拟效果是在单一性的舞蹈动作中没有办法展现的,需要在舞蹈演员身体各个肢体部位协调搭配。(四)流畅舞蹈动作间的连接问题。假如说舞蹈动作属于舞蹈艺术的中心内容,那么音乐节奏就是舞蹈艺术中贯通舞蹈动作的纽带,从日常芭蕾舞蹈的课程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假如能够对舞蹈作品脱离音乐的节奏进行训练,尽管最终的舞蹈动作完成十分优美,但整体的舞蹈动作就会出现片面性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音乐节奏没有对舞蹈作品的段落进行有效的衔接,这就会导致整体的舞蹈表演存在片段性的问题。

二、在芭蕾舞蹈教学中树立音乐节奏的意识

(一)增设独立性的芭蕾舞蹈音乐节奏课程的内容。在芭蕾舞蹈基础教学的前提下,由于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采用单节性的芭蕾舞蹈动作以及舞蹈技巧的教学模式,其中对于音乐节奏课程的内容常常会忽视,这样课程内容的缺少,会影响到在真正芭蕾舞蹈的作品排练阶段,学生需要有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在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的相互协调上。鉴于此,从节约时间的角度分析,提升芭蕾舞蹈最终的教学效果,可以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就进行独立性的芭蕾舞蹈音乐节奏课程的开设,以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让学生在日常的练习中就了解到舞蹈与音乐相互结合的内容,更好的进行舞蹈内容的学习,增强音乐节奏的意识。(二)制定系统完善的教学方案。由于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会存在不同的情况,有些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的水平比较高,对于音乐的理解程度有着比较敏感的思维,但是有些学生自身的专业舞蹈表演能力比较突出,舞蹈动作也比较规范,但是对于舞蹈动作中的音乐节奏掌握有不同情况的不足,不能在音乐节奏的氛围下更好的对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将舞蹈表演的整体效果变成首要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以及舞蹈练习阶段就融合音乐节奏的内容,但是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音乐节奏的教学模式融合并不是单纯融入,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正确的做法首先需要教师对全新的舞蹈动作进行语言方面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舞蹈动作本身具备的风格特点,对于涉及到的肢体部位、身体律动以及整个舞蹈作品中的情感进行融合,然后给学生反复进行思维推敲的机会,最终能够在熟练的基础上,按照音乐的节奏,加强舞蹈的熟练程度,并将动作和节奏进行相互之间的配合练习,在统一性的要求下更好的找到舞蹈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三、结语

随着国家对于舞蹈教育的不断重视,在芭蕾舞蹈的教学阶段进行创新改革已经是芭蕾舞蹈发展的必要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芭蕾舞蹈有更为扎实的发展背景。芭蕾舞中的音乐节奏是芭蕾舞蹈教学中一项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在音乐的背景下能够更好地进行芭蕾舞蹈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音乐与舞蹈进行最大程度上的结合,更好地展现最终的舞蹈效果,给观众更加饱满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欧阳超群,郭彩汾.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研究———以泉州医高专东南医药医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基地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

[2]艾梦颖.拉丁舞初学者掌握音乐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以拉丁舞伦巴舞为例[J].黄河之声,2019,(19).

[3]陈彦霏.长与短的朝鲜族风情———权吉浩钢琴曲《长短组合》的节奏研究[J].当代音乐,2019,(10).

[4]郅勇.幼儿音乐节奏感培养的重要性[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九)[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年.

[5]程丁.音乐元素助力文明间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8-06.

[6]胡慧艺.创设音乐游戏,把握音乐节奏———在音乐游戏中开展节奏训练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9,(21).

[7]李荣风.中外优秀拉丁舞选手桑巴舞编排要素的对比分析[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9年.

[8]安博.不同动作节奏下桑巴舞弹动技术的运用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8年.

[9]刘子萌.中外标准舞优秀选手竞技组合中音乐诠释对比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