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室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0:52:57

医疗器械室

医疗器械室范文篇1

关键词:手术室;医疗器械;计算机追溯系统;管理效果

手术室医疗器械是手术操作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具,其器械性可决定手术成败,故手术室医疗器械的管理质量是手术室护理质量的体现,也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1]。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器械管理模式顺应发展以适应手术新技术。2008年开启了网络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逐渐投入器械管理中,并获得显著管理效果[2]。计算机追溯系统是当前管理医疗器械比较完整、灵活的器械管理系统,实现了医院无线网络化办公,并促进了医院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信息化、规范化[3]。本研究于2020年1月对手术室医疗器械实行计算机追溯系统管理,旨在进一步探讨计算机追溯系统的实际管理效果,以供参考。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手术室应用的4000件医疗器械进行管理,2019年2月~12月行常规管理,涉及2300件医疗器械,选取手术患者400例;2020年1月~10月行计算机追溯系统管理,涉及1700件医疗器械,选取手术患者400例。手术室内共有120名护士,40间手术室,每天手术量120台左右,每天接收手术器械约110件手术器械。现器械室内有1名主管护师,专门负责手术室的医疗器械管理;3名助理护士,专门负责手术室器械的发放与回收;4名器械清洗员,专门负责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及配包;3名灭菌员,专门负责器械消毒工作。计算机追溯系统管理前后管理人员、医疗器械等一般资料均无变动,可进行对比分析。1.2方法2019年2月~12月涉及的2300件医疗器械行常规管理,工作流程包括:器械储备、器械申领、清洗与消毒、包装与检查、监测与灭菌以及器械领取。2020年1月~10月行计算机追溯系统管理,具体如下:(1)实施方案的确定;安装追溯软件的工程师对消毒供应中心对接,确然追溯软件实行的可行性后,确认安装;(2)基础资料维护和固定篮筐牌的制作:消毒供应中心负责整理所有手术室手术器械的基础资料,包括器械名称、型号、种类、数量等,手术器械分种类整理并制作器械图谱及清单。每件器械都制作器械篮筐名称、条形码,并录入追溯系统内,打印器械篮筐码并粘贴至篮筐牌上,后将篮筐牌固定于对应器械篮筐上,确认器械、对应器械包名及篮筐码无误;(3)硬件安装和软件调试:消毒供应中心根据实际情况配置电脑(兼容机)、扫描枪(无线扫描枪)及打印机(标签打印机),所有手术室器械的信息均录入系统中,不同层级的工作人员进行不同的权限设定,进入系统前需输入姓名与密码;(4)系统模块设定:设定回收模块、清洗消毒模块、配包模块、灭菌模块及发放模块。回收模块主动记录回收时间、回收包、回收人员等相关回收信息。1.3观察指标比较计算机追溯系统管理前后的手术器械管理清洗合格率、损失率、功能完好率、术后感染率、满意率。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均以%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追溯系统实施前后的手术器械管理效果追溯系统实施后的清洗合格率、功能完好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损失率则低于实施前,P<0.05,见表1。2.2比较追溯系统实施前后的术后感染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率追溯系统实施后的术后感染率低于实施前;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则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3.讨论

手术属于治疗外科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诸多手术器械,故手术器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4]。因此,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对保证手术器械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消毒供应中心属于医院重要部门之一,是管理医院医疗器械的主要部门,其管理质量直接决定了医院器械的整体消毒质量、质量合格率[5]。常规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人工操作、记录,及稍有不慎,极易出现手术器械错误、登记错误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这个医疗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年代,大量医疗设备被应用至临床,人工管理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6]。为了适应新型医疗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追溯系统管理模式被推广应用至医疗器械管理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全部手术器械的相关资料和数据记录在系统内,方便随时查阅设备使用情况,大大提高了手术器械的管理效率[7]。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追溯系统后,手术器械的清洗合格率、功能完好率大大提高,显著高于实施前;其损失率也明显低于实施前;且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实施前,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也显著高于实施前。此结果提示计算机追溯系统管理手术器械的效果显著,具备较高的推广价值。计算机追溯系统的优点在于管理制度严格,设置应用权限,不同层级的操作者需登录自己的用户名进入系统,进行手术器械相关信息查阅,避免信息泄露、丢失或记录出错;手术器械相关器械记录全面,各岗位的操作者可快速查阅所需手术器械的使用情况、操作流程;不仅可以追溯手术器械的基本信息与操作流程,还能追溯手术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保养、包装、灭菌合格、存放、发放等各个环节,确保手术器械相关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若某个环节出现纰漏,系统可为工作人员提供准确的数字资料,以供参考改进,促进手术器械管理和临床使用规范化,为医疗安全提供了保障[8]。

参考文献

[1]陈亚勤,陈月琴,黄晓霞.计算机追溯系统用于手术室医疗器械的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9):29-30.

[2]曹丽霞,杜秋蓉,蒋颖,等."五位一体"模式对手术室医疗设备管理质量的改进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8,39(5):84-86.

[3]费海航."五位一体"模式应用于手术室医疗设备管理质量效果观察[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20,24(3):113-116.

[4]管恩玲,陈淑萍,何敏芝.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法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刊,2020,55(5):114-116.

[5]陈啸.风险管理在手术室医疗器械质量管控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8):132-133.

[6]蒲连静,边秀艳.实施一体化护理管理对供应室医疗器械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2020,24(4):77-79.

[7]钱文静,王维,钱蒨健.手术室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8):1214-1219.

医疗器械室范文篇2

1.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和灭菌工作现状的概述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临床及医院方面均为院内感染的控制情况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10]。手术室作为外科治疗及急诊治疗的主要治疗开展场所,在患者的手术过程中所应用的手术物品及医疗器械均对可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恢复情况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医疗机构的实际医疗水平[11]。相关研究指出,在手术进展过程中,手术室空气中存在的游离细菌及手术医疗器械上附着的细菌组织均沾染至患者的手术创口之上,进而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手术感染发生率,从而可对患者的创口愈合和总体疗效均产生不利作用[12]。因此,医院方面应对手术室医疗器械的清洁和灭菌工作进行重点关注。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的清洁工作进展过程中,该类工作的探索方向已逐渐向专科化过渡[13]。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消毒供应模式的工作质量可对医院的感染情况产生直接影响,为有效提升手术室医疗器械的清洁水平,目前多数医院均已采取了相关质量管理措施,进而可对提升医疗器械的清洁质量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14]。

2.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工作质量管理的具体内容

手术室的各项医疗器械均由专人进行核对和整理,并在数据核对无误后,方可将其置于医疗器械回收车中送至消毒供应中心[15]。在消毒供应中心接受手术室医疗器械后,需首先对各项手术室医疗器械进行分类处理,并将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分别放入至清洗篮之中,并应用标识牌对各清洗篮所呈的医疗器械的具体名称、规格和数量进行明确标准,之后采用超声震荡清洗、机械自动清洗等方式对各类手术室医疗器械进行彻底清洁[16]。对于特殊患者使用过的手术室医疗器械,应在进行清洗之前,使用氯制剂浸泡一定时长后,再进行常规的清洗工作。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对医疗器械的清洁设备进行定期功能检查,以确保手术室医疗器械的清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17]。

3.手术室医疗器械灭菌工作质量管理的具体内容

手术室医疗器械在完成清洗步骤后,应及时进行消毒灭菌处理。根据手术室医疗器械的具体器械材质为其应用不同种类的消毒液进行灭菌处理。首先应使用醋酸氧化电位水、酒精等消毒液体进行消毒处理,之后方可进行医疗器械的灭菌步骤。常规医疗器械通过使用的灭菌方法为压力蒸汽灭菌法,而对于器械类别为腔镜类的医疗器械则多使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方法[18]。若手术室需尽快使用某种医疗器械,则可使用小型灭菌机对该医疗器械进行灭菌处理。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的灭菌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流程,并对手术室医疗器械的灭菌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对手术室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过程中所使用的高压蒸汽灭菌炉、小型灭菌器等设备的日常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手术室医疗器械的灭菌质量。

4.小结

医疗器械室范文篇3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三级质控管理;管理质量

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医院内一切可回收利用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等工作,其工作质量与医疗服务质量及医院感染密切相关[1]。临床亟需提高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管理质量,以此来预防医源性感染,降低医疗事件发生风险。以往主要对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实施常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地对各个环节实施质控。而三级质控管理模式可分级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管理工作责任分明,管理内容细化,可有效地对各个环节实施质控[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三级质控管理在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8年1-6月于我院消毒供应室实施常规管理的500件医疗器械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消毒供应室实施三级质控管理的500件医疗器械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止血钳140件,拉钩28件,扩张器27件,手术刀245件,其他60件;观察组止血钳141件,拉钩27件,扩张器28件,手术刀244件,其他60件。两组器械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我院消毒供应室有25名工作人员,其中男1名,女24名;年龄28~55岁,平均(40.91±1.42)岁;工作年限3~14年,平均(10.26±1.36)年;护士15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1名,护士长1名(研究期间未发生人事变动)。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具体如下。(1)流程管理:由副主任护师制订工作计划表,采取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方式,明确各岗位职责,要求回收器械时核查回收数量及缺损情况,并详细记录核查情况;然后统一进行清洗操作,即使用流动纯化水冲洗器械表面污渍,待冲洗完毕,将器械在含酶洗液中浸泡5min,然后使用软毛刷在纯化水中擦洗器械上血渍、污物附着部分,重点擦洗器械各腔隙、齿缝处,接着使用高压水枪(北京精科华美科技有限公司,ML510型)冲洗,对于有锈斑的器械,将其浸泡于除锈剂中5min除锈;所有器械清洗干燥后,将其置于高温消毒柜(北京市益友共用设备有限公司,YY-40型)中消毒5min;消毒完成后将器械有序摆放在配套的硅胶垫上并放入灭菌箱(上海东麓仪器设备有限公司,GRX-9403型)中,注意轻拿轻放;明确不同医疗器械的包装等级后,先使用气动包装机[扬州诺亚机械有限公司,BY(F)系列]进行内包装,然后传送到洁净区进行外包装,在完成外包装后进行灭菌处理,明确包装无破损后发放至各科室,在发放前仔细核对配送清单及物品,避免发放出错。(2)环境管理:安排护师对各科室实施紫外线消毒2次、空气培养1次,并限制人员流动,要求非本处工作人员禁止入内。(3)监督管理:由副主任护师带领主管护师不定期对各个环节进行抽检,认真做好回收查、存时查、放时查、对物名、对数量、对日期、对科室的“三查四对”制度,及时指出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进。观察组实施三级质控管理,具体如下。(1)一级质控:成立一级质控小组,组内成员包括护士15名、护师5名,并选取1名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担任组长,由组长将组内成员平均划分成5个小组,分别负责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等工作,并由5名护师分别担任小组长,组内成员严格遵循工作规章制度完成相应工作,并进行组内自查自纠,由小组长建立Excel表格,做好每日完成情况及存在的不足等记录,以备监督。(2)二级质控:成立二级质控小组,组内成员包括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由副主任护师担任组长,3人共同负责检查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的合格情况,期间严格执行“三查四对”制度,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责任到人,实施奖惩制度。(3)三级质控:由护士长进行三级质控,通过定期组织讲座、多媒体教学等活动进行相关技能培训,针对工作中易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示范,确保工作人员熟悉消毒供应室各科室工作职责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操作;定期开展专项质量总结与汇报会议,会上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问题,确保日常管理过程中实施效果较好的措施标准化,再次商讨仍未有较大改善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会后主动上报存在的重大问题,建立风险预案。1.3评价指标(1)比较两组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合格率。(2)采用医院自制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管理质量评估问卷评定两组的管理质量,问卷重测效能为0.896,内容包括医疗器械无菌管理情况、工作流程规范情况、质控实施情况三部分,总分30分,分数越高表示管理质量越好。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合格率比较观察组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管理质量比较观察组管理质量评分为(25.06±3.13)分,高于对照组的(20.79±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33,P<0.001)。

3讨论

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的管理质量直接关系着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临床需对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实施管控。常规管理模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的管理质量,但无法形成长效的质控机制,在管理后仍会出现不合格情况,管理质量较低,因此,探索更优质的管理方法非常必要[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合格率及管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三级质控管理有利于提升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的管理质量。经分析,其原因在于,三级质控管理通过设立3个级别的质控小组介入消毒供应室管理工作,首先明确一级质控小组成员的职责范围,可有效优化工作流程,同时要求小组成员完成当日工作内容后进行组内自查自纠,并主动汇报结果,可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4];二级质控小组对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的合格情况进行检查,并落实责任制,可构建良性的监管模式,增强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使其能够自觉、主动关注日常工作的操作细节,利于保证工作质量[5];三级质控通过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可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及管理能力,并通过开展专项质量总结与汇报会议,有助于工作人员吸取工作教训,不断提升管理质量,形成良性循环[6]。综上所述,三级质控管理可提高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合格率,利于提升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牛晓琳,沈新玲,帕丽古丽·那吾尔.手术室医疗器械严格质量管理对医院感染的防控作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20,24(1):91-94.

[2]虞英姿,王世英.三级质控管理对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及医院感染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4):1987-1989.

[3]王曼维,郭榕晨,龚雪涛.消毒供应室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对医院感染的干预作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4):731-735.

[4]何丽芳.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复用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的三级质量控制管理[J].护理与康复,2020,19(12):74-76.

[5]潘文慧.全程质量管控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3):389-391.

医疗器械室范文篇4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科技部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针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2008年版)》[3]《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2008年版)》[4]《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4年修订)》[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作为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的主管部门,了《管理办法》。作为实验室的具体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文件的每项条款内容;依据《管理办法》,参考科技部相关文件,查找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否全面、完善,执行过程是否符合管理要求。评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检查其是否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申报资料的准备

2.1基础资料的准备。根据主管部门前期发至各实验室的“评定指标体系及评分细则”(见表1)[6],准备相关的基础材料。在汇总相关材料前,重点实验室申报小组提前讨论,拟定明确的填报内容和统一的格式要求,保证每个数据都有相应的佐证材料证明。2.2资料的汇总、核实及整理。将各组提交的材料按类别进行核实,不符合或不完整的材料退回修改。以“论文”一项为例:重点实验室申报小组要核实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单位是否署名实验室、署名是否正确,影响因子的年代要求,实验室参与人员是否标注,是否独立完成,是否有原文。如果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属于联合申报,文章署名中需要有申报单位和联合单位的人员参加。2.3代表性成果的提炼。代表性成果汇报是实验室研究水平、综合能力的展示,也是评估的重点,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将实验室评定期内诸多亮点成果按研究方向串联,反映出实验室的创新性工作,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拼盘,需要多次讨论与凝炼,更需要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总体把控[7]。2.4现场核实的准备。要准备实验室图纸、各种仪器设备清单及使用、开放共享情况说明,实验室管理制度、执行及各类档案资料、依托单位的各类支持的证明性文件。尤其要高度重视依托单位的经费投入及相关支持性材料的准备,包括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才引进、基建建设、仪器购置、后勤保障、运行经费等[8]。

3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评定

3.1评定机构组成及评定方式。依据《管理办法》,国家药监局成立重点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管理办公室),负责对重点实验室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管理办公室下设秘书处,承担对重点实验室申请材料的最终核查,组织进行答辩和现场核查以及督导检查和评估工作。国家药监局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评定专家委员会”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此次评定采取全新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经依托单位自愿申请,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初步核查推荐、形式审查、材料评审、现场核查和综合评审等程序。3.2评定环节。评定工作主要分3个环节:第一是申报材料的审核,申报材料包括申请函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依托单位经其主管部门同意后,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提交申请函和《申请书》;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是否符合依托单位基本条件和相关人员要求进行初步核查,并提出初步核查意见;初步核查通过的,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秘书处。第二是专家评议,秘书处对重点实验室申请资料进行最终核查,对符合要求的重点实验室组织答辩并由专家评议,由实验室主任做工作汇报,由重点实验室评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组成的评议专家组进行提问、打分。第三是现场核查,专家组到实验室进行现场核查,包括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根据实验室的“评定指标体系及评分细则”现场打分。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申请资料的初步核查,让监管部门及早介入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和监督,以确保重点实验室建设更好地满足监管工作需求和发展。专家评议和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重汇报、轻现场的现象。3.3评定指标分析。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在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监管需求、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如何特点鲜明地在医疗器械监管科学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明确学术影响力和服务监管能力的评定指标对重点实验室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9]。学术影响力:此次评定更加关注代表性成果在监管中发挥技术支撑的作用,也就是说学术成就不一定是课题、获奖、出版专著或取得专利等,也可以是对现有成就进行总结展现,代表性学术成果服务监管作用突出(被省部级政策采纳)或者在服务监管中发挥作用;还可以是牵头和/或参与申报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是医疗器械监管科学技术研究的“国家队”,通过参与监管政策法规和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提升我国监管科学研究水平和整体实力。服务监管能力:此次评定强调的是重点实验室在申报领域应具备建立潜在风险识别技术,以及发现和预警系统性、区域性潜在风险隐患的识别能力,包括承担(或参与)监督抽验任务及复验任务、国家重大活动技术保障、应急检验检测任务、重点监管专项等。例如:为国际、国内赛事、国际会议论坛等提供技术保障;在药监部门打假办案或不良事件发生时,为监管部门提供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充分发挥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的各项资源条件,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面向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新技术、标准制修订、风险分析和预警、安全评价、应急处置等重点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和科技攻关,促进产生高水平、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这是国家药监局从宏观层面对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引导[10]。

4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申报思考

4.1评定是推进实验室建设的有利契机。国家药监局从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承担科研任务、研究成果的水平、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监管能力、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估,尤其强调对实验室代表性学术成果和服务监管成果的评定,促使实验室紧密围绕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和科学监管战略需求的目标,提升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产出更多重大研究成果[11]。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必将成为推进实验室提升水平、增强活力的有效措施和有利契机。本次申报评定是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中的第一次重要考核锻炼。通过“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认真查找实验室建设及日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整改。同时,也推动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在运行管理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强了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的全面建设与管理。经过评定工作的历练,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更加充满活力。4.2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本次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申报评定是国家药监局首次设立重点实验室的第一次大考,关系到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是否获得批准及后续发展,也关系到内部每个人员的未来发展。态度决定一切,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评估,不能认为评估是别人的事,与己无关,而要齐心协力对待评估。实验室要提前召开全体成员的动员会,使每个实验室人员充分认识到评定、评估工作的重要性,每个成员都是实验室的一分子,都要积极参与,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层层落实、检查执行进度。4.3要充分准备。本次申报的实验室都非常优秀,可谓是优中选优,竞争非常激烈。然而,实验室做的再好,没有翔实的基础材料、各种文件数据的支撑,代表性成果没有系统地归纳提炼,也很难全面地展示实验室整体水平。因此,工作人员要深刻理解评估的规则,全力以赴地准备评定。建议提前3~4个月进行准备,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核对、汇总等环节,保证每个数字都有佐证材料的支撑。因为是面向实验室全体人员收集材料,而且是5年的材料,工作量是相当巨大的。通过本次申报工作,深刻感觉到平时工作积累的重要性,资料的收集整理不是一朝一夕或突击就能完成的任务。

5建议

国家药监局组织的重点实验室评定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发挥了督促和指导作用,在保证实验室良好运行、快速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医疗器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管部门,应发挥科学地组织和运行方面的指导作用,通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凝聚优势力量,引领监管科技发展,避免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应着力避免以下几方面问题:1)目标定位不清晰。主管部门应在建立伊始即明确实验室的重点发展方向,让实验室对自身的定位有清晰的认识,围绕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及产业重大需求来开展科学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监管中遇到的问题。2)运行管理的科学性、开放性不足。以“单兵作战”为主要形式开展科学研究,缺乏科学地建立跨领域、跨团队的科研组织方式,不能发挥集中人力、物力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优势,可能会导致重点实验室所引领的技术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12]。3)运行机制不健全。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实验室建设基本要求、运行管理、评价考核、绩效激励制度,避免出现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停留在“平时无交流,年底凑成果,大家齐步走”的状况,管理水平不高,必将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引领能力不强[13]。此次评定,每个实验室都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评定流程,使自身的软、硬件实力得以全面展示,是一次真正的全方位评估。由于评定程序中有当地的监督管理部门参与,各个实验室从思想上更加重视评估工作,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充分、细致,对实验室建设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医疗器械室范文篇5

关键词: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效果分析

院内的消毒供应中心为开展各项医疗护理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在此同时,其也为院内安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消毒供应中心主要负责对于院内非一次性医疗器械消毒、清洗、去污工作。目的在于有效确保医疗器械与患者间重复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医疗器械的灭菌清洗日常维护质量不但关系到患者手术进展与效果,另外也涉及到了具体的医疗安全与医院感染预防等诸多方面内容。由此能够看出,做好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工作格外重要[1]。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全面探讨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方法,现作出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试验择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内需要进行灭菌消毒的非一次性医疗器械600件为研究样本。按照清洗方法不同,将所有医疗器械分为对照组300件与观察组300件。对照组医疗器械进行常规化消毒供应室管理,以此为基础观察组则开展程序化管理。观察组内管道器械24件、刀柄40件、血管钳54件、持针钳62件、手术镊48件、手术剪72件。对照组内管道器械30件、刀柄36件、血管钳48件、持针钳52件、手术镊56件、手术剪78件。经对比,两组医疗器械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1.2医疗器械清洗方法应用常规方式清洗对照组的器械,详细步骤为:(1)以本院实际情况为基准,创立起适宜的供应室清洗器械管理制度,并把这一标准看作清洗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最终清洗标准,有效规范工作人员工作流程与清洗方法,提升工作质量。(2)强化对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维护与质量管理力度。遵照制度,评价工作人员清洗器械质量,指出问题所在。在根本上保证各个清洗环节均可落实到位。有效提升医疗器械的清洗品质。(3)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新式设备对非一次性医疗器械加以清洗。针对于特殊器械,可应用人工+机器联合方式完成医疗器械清洁工作。以此为基础,观察组医疗器械则应用程序化管理模式,具体方法为:(1)对于院内的医疗器械清洁消毒过程进行全面检测,同时妥善记录清洗情况。在根本上确保器械的清洗效果。(2)合理规划消毒供应室的布局,以便顺利开展医疗器械清洗工作。依照清洗结果,将清洗区域划分为无菌存放区、检查区、包装区、灭菌区与污染区等。将无菌物品和受污染物品分别放置。以免已经完成消毒的医疗器械再次受到污染,经过科学划分供应室工作区域的方法,能够保证医疗器械清洗工作顺利实施。就此提升医疗器械的清洗有效率。(3)积极规范原有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流程。在开展此类工作中,工作人员有必要依照既定步骤完成对于非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清洁过程,重视漂洗、冲洗、洗涤等环节。各环节均应遵照既定步骤实施,贯彻落实科学化清洗制度。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1.3.1分析2组医疗器械清洗合格率对比情况;1.3.2清洗完毕医疗器械之后,应用隐血检验法与目测法检查医疗器械清洗情况。隐血检验法进行方法为:应用试纸擦拭清洗后的医疗器械。0.5h后在试纸表面加入试剂,倘若未变色则代表合格,反之为不合格。目测法:清洗完毕的医疗器械表面整洁、干净、无铁锈、无血迹、无污渍斑点。若达到以上标准视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上述两项指标有任意一项不合格,表明总体成绩不合格。本实验应用自行设计的医疗器械清洗工作质量调查表格对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加以分析。主要内容包含:分类与包装共计4个项目,总分20分;灭菌处理共计6个项目,总分30分;器械洗涤共计10个项目,总分50分。分数越高表明医疗器械清洗工作质量越好。1.4统计学分析本实验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内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开展t检验分析,若P<0.05,代表有关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医疗器械清洗合格率对比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医疗器械清洗合格率明显更高P<0.05,见表1。2.2两组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对比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分类和包装、灭菌处理以及器械洗涤清洗评分明显更高,P<0.05,见表2。

3.讨论

和以往相比,当前我国接受外科手术的人数表现出了逐年上升的势态。在此背景下,各类外科用手术器械、呼吸机装置、显微外科器械以及电机装置等医疗器械品类也有所增加。这无疑是对院内消毒供应室安全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院内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为院内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2]。在全面保证医疗器械状态良好、减少医源性感染发生率与维护治疗效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因此,医院方面应当对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工作加以全面重视,同时落实严格监管制度[3]。医院内消毒供应室承担了为各科室提供无菌、灭菌医疗器械的重要职责[4]。其中包含了医疗器械的存放、灭菌、包装、消毒、清洗以及发放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倘若在清洗医疗器械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则会对整体消毒灭菌过程产生不良影响[5]。要想做好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要求医院方面有效规范对于消毒供应室管理力度,创建并健全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控制标准,进而为相关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提升从业者工作规范性,全面改善医疗器械清洗质量[6]。要令医疗器械完全处于无菌状态,只有这样做才可将医源性感染率降到最低,提高本院的医疗服务水准。程序化管理指的就是将传统管理方法为基础所开展的消毒管理方案[7]。这种管理方法有着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特点,应用此法开展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本院非一次性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水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强化工作人员工作效率[8]。在开展实际工作中,从业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有效规范清洗流程,严格依照既定步骤完成清洗工作[9]。(2)全面监测清洗过程,做好记录工作。对于各个工作环节做好把控,保证清洗效果。同时也要有效规划消毒供应室区域,确保清洗工作顺利实施,防止医疗器械出现二次污染[10]。总的来讲,在开展医疗器械清洗工作过程落实程序化管理,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器械清洗品质。在此同时也可减少医源性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梅杰,詹朦,李漫春,等.340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书提供与使用现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10):1581-1585.

[2]谈智,孙巍,吴晓松,等.江苏省170家医院消毒供应室人员结构与硬件设施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7,34(5):440-443.

[3]雷君,庞俊,雎林,等.医院供应室消毒与灭菌质量管理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11):1137-1138.

[4]潘晓琼,潘晓雅,郑祥超.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61-262,265.

[5]付晓云.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效果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9):920-921.

[6]孙振洁,管蓓蕾,姚美芳,等.消毒供应室对再生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6):1426-1428.

[7]陈朝虹,尤萍婷,赖希妮.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消毒供应室灭菌消毒质量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20,41(11):2774-2776.

[8]尚慧敏.消毒供应室实施三级质控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21):3516-3517.

[9]何利.前沿管理干预流程图在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0,18(30):4154-4156.

医疗器械室范文篇6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手术医疗器械189件,根据时间不同将2015年2月~2016年5月接受常规管理的93件医疗器械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6月~2017年8月接受风险管理的96件医疗器械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妇科类器械47件,内科类器械46件;观察组中妇科类器械49件,内科类器械47件。两组器械的型号、生产商及各项指标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常规管理方法。术者根据手术情况对医疗器械进行选择,通知医疗器械管理人员前1天把医疗器械送入消毒中心,对其清洗、打包和灭菌,在手术完成后对器械进行清洗。1.2.2风险管理方法。将所有器械在应用前进行建档分类,在器械上添加表明身份的指示牌,对器械的使用、保养等进行责任追踪,将人为因素引起的质量风险降到最低;对医疗器械使用人员进行统一技术培训,使其对器械的应用原理、方法及保养细节能够熟练掌握,通过考核之后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工作;使用新的医疗器械之前应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保证手术室的温度、湿度等使器械的性能良好发挥,同时保证器械使用人员熟练的操作技巧;建立预防维护制度,防止器械“带病工作”,保证器械的效能能够充分发挥。提前检查维修疑似有故障的器械,将隐患提前找出并消除。对心电监护仪、麻醉机等有较高风险的器械需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和维护;对高风险的植入性器械需要将其名称、型号、生产商、产品批号等完整填入,从而保证有可追溯的文档方便以后查阅;完善器械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必须通过相关法律规定的考核,主观上完成对器械的熟练掌握,客观上遵守器械使用的法律规定,保证对风险进行最大程度的规避。1.3观察指标。记录并分析两组医疗器械的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调查术师对两组器械使用的满意度和对其质量进行评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疗器械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情况。观察组医疗器械的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术者对两组医疗器械满意度情况。术者对观察组医疗器械的总满意度(94.79%)显著高于对照组(7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术者对医疗器械的质量评分情况。术者对观察组医疗器械的质量评分(91.37±5.21)显著高于对照组(72.35±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92,P<0.001)。

3讨论

医疗器械已成为衡量医院规模及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多及手术规模的扩大,医院对于手术室医疗器械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6]。但是我国在手术医疗器械管理方面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因为医疗器械的故障及使用不当造成的不良事件屡见不鲜,缺乏完善的医疗器械管理体系[7]。近年来,医疗器械的管理体系逐渐得到重视,对医疗器械管理方法的研究也较多[8,9]。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医疗器械管理,不仅能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风险意识,还能将医疗器械的应用风险降到最低。提高医疗器械管理人员的水平,能有效提升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质量,使患者的恢复与健康有保障[10]。有研究指出[11,12],风险管理运用于医疗器械管理比常规医疗器械管理的效果显著。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医疗器械的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风险管理能提高手术室医疗器械的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及去向明确率。此研究结果与陈啸[13]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术者对观察组的医疗器械满意度及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术者对器械的满意度,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及减少患者的手术风险。此研究结果与姚利等[14]研究结果一致。对手术室医疗器械运用风险管理所取得的效果显著,能够避免常规管理中不规范的管理及不完善的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能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提高器械管理水平,保障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

医疗器械室范文篇7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外来医疗器械;问题;研究

外来器械是医疗器械生产厂商或租赁公司向医院提供的但是并不是医院负责采购的医疗器械,在这些医疗器械采购的时候,医院不会将外来器械作为常规性的配备。医院消毒供应室是对外来医疗器械严格把关和消毒杀菌处理之后,有效提升外来器械的安全程度,促使手术得到安全稳定运行,消毒供应室外来器械管理问题的解决逐渐成为当前需要探索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1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外来医疗器械问题

1.1外来医疗器械包装过程中的问题。外来医疗器械本身存在着种类较多和体积较大等特点,从而使得其在应用的时候容易出现无菌包体积过大过重的情况,部分医疗器械供应商都没有得到较为明确的灭菌参数,工作人员对外来医疗器械和参数的掌握程度不高,对外来医疗器械的包装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在外来医疗器械的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包装并没有能够进行科学化的分层,医疗器械存在着积压的情况,从而容易出现器械损坏及灭菌不合格等现象[1]。1.2医疗器械供应商人员素质以及管理中的问题。外来器械在应用的时候相对较为特殊,外来器械对医疗器械供应商与消毒供应室之间的配合程度也存在着较高的要求,双方在工作配合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对外来器械的应用及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医疗器械供应商和供应室之间沟通交流也不够深入,使得供应商无法对已经失效的器械进行及时更换。另外,医疗器械企业的工作人员多数并不是医学专业毕业的,这些员工往往缺少专业知识素养,在医疗器械清洗的时候,缺少清洗常识,使得医疗器械的安全隐患增加。

2消毒供应室加强外来器械管理的有效策略

2.1加强外来器械清洗、消毒以及灭菌等环节的规范性。医疗器械的清洗和消毒及包装等环节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需要促使每一个环节能够得到更好的实施,首先,为了防止医疗器械应用过程中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在对医疗器械清洗的时候,清洗之前需要对外来器械实施更加清晰的合理分类,在器械性能特点等基础上对医疗器械的清洗方式加以判断,使医疗器械的清洗能够更加符合要求。供应室在接收供应商提供的外来器械之前也需要提供器械清洗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对其中的清洗盲点有效掌握和消除,使清洗效果更加凸显出来。其次,在医疗器械包装和灭菌等方面处理的过程中,对外来器械清洗处理之后,工作人员也需要根据清洗的回执单内容确定器械的数目,对器械的性能掌握,在医疗器械包装的过程中尽可能选择专用容器实施包装处理,对包装容器的大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对灭菌效果提供保障[2]。2.2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对外来器械的管理质量也具有决定性影响,医院需要对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的相关理论内容掌握,定期对消毒工作人员实施临床技术知识内容培训,帮助工作人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器械的性能及包装等知识内容。还应该使用较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医疗器械供应商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管理,从而增强管理人员的医学专业知识,对医疗器械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2.3构建有效的外来器械监督管理机制。为了促使外来器械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医院也要能够有效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的相关内容,在标准要求的相关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外来器械监督管理机制构建处理。医院内部需要确定专业人员队伍,实施更好的监督检查工作,在放大镜等方式基础上对外来器械的清洗质量实施监督,对于不合规的医疗器械退回之后重新清洗,有效降低手术风险[3]。

3结论

随着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外来器械的使用频率的增加,促使外来医疗器械问题研究逐渐成为当前关注和重视的重要问题,将外来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确定必要的管理制度,死随后根据标准流程实施外来医疗器械清点和消毒及灭菌处理,促使医疗器械的清洗灭菌质量得到保障,有效为患者提供较为合格的手术器械,而这也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胡先明,廖琴,刘夙,李长庆.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5):236-237.

[2]衣龙娟.外来医疗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方法与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8):220+222.

医疗器械室范文篇8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的126件医疗器械作为对照组,自2017年6月开始实施风险管理,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使用的126件医疗器械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妇科医疗器械69件,腹部医疗器械57件。观察组妇科医疗器械67件,腹部医疗器械59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根据手术需求选择手术器械,通知巡回护士提前1d准备,手术使用后按常规流程处理器械。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1)建立手术室护理单元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控制档案,购入新器械后,建立档案再进行投放使用,在器械上添加身份证明标识,将其作为应用及保养的依据,尽可能降低器械使用风险。(2)新器械使用前,由专业人员或器械厂家对器械操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主要包括工作机制、原理、使用方法、维护方法等,科室组织进行专项考核。评估机械使用风险,主要内容包括安装应用环境条件是否达标、术者是否具备应用能力等;并对手术室温度湿度进行调整,保证器械发挥良好性能;确认操作人员能够熟练运用器械,掌握相应的方法技巧及问题处理能力。(3)器械带病运行是出现医疗器械应用风险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时间应用会出现自然消耗及性能下滑等不良情况;因此,必须建立器械预防性维护制度,在其出现故障前预防性的进行检查与维修;一旦发现故障征兆,必须对器械进行检查与维修,及时发现器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给予针对性的控制消除,保证器械使用年限,提高使用安全性。(4)针对高风险植入性器材需进行强化管理;重视器材追溯可控性文件的建立,填写器材使用登记单,完整记录器材的型号、名称、供应商等,方便进行追溯性核查[3]。(5)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器械管理法律法规学习,使其掌握各类器械的使用规定及临床应用风险,并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工作人员努力学习器械操作技术的主观意识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最大限度降低器械运用风险。1.3临床评价。手术室护理人员清点并记录手术器械情况,主要指标包括器械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及验收率。对两组手术器械的手术医师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对手术器械进行质量评分,总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及质量越好。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器械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及验收率比较。观察组器械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及验收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满意度评分及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满意度评分及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医院日常工作中,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是衡量医院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4]。医院医疗器械种类较多,特别是手术室医疗器械。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对手术室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控制尚存在缺陷,这对医院的长期良好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手术室医疗器械应用风险的控制,提高管理质量,保证患者手术治疗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器械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及验收率高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及质量评分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模式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较好。将其应用于实际临床中,能使器械运行使用体系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高手术室医务人员风险管理控制意识,使医务人员具备医疗器械应用风险前瞻性管理理念,在日常工作中能及时发现器械存在的管理漏洞及缺陷,并且及时弥补质量风险缝隙,进而提高手术指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控制水平,使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医疗器械性能及优势,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5]。在手术室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控制中应用风险管理,建立医疗器械档案,并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及考核,提高其风险意识;加强相关制度及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医务人员责任感;做好手术室医疗器械维护及保养工作,加强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控制工作,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管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控制中应用风险管理,能提高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水平,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姚利,左爱芳.风险管理在手术室医疗器械质量管控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9):40-42.

[2]郁蜀莹.风险因素管理护理在降低手术室感染率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93-95.

[3]薛琴.探究消毒供应中心参与手术室ICU心脏手术医疗器械清洗对无菌质量控制的影Ⅱ向价值[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7,57(s1):117.

[4]李晓静,姜黎黎,孙红敏,等.前馈控制与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s1):232.

医疗器械室范文篇9

[关键词]外来医疗器械;质量追溯;信息化;消毒供应中心

外来医疗器械是指由器械供应商租借给医院,可重复使用,主要用于与植入物相关领域的手术器械,也被称之为租赁器械。由于价格昂贵,医院不进行采购,而是由器械供应商提供给手术室临时使用,从而满足临床手术的基本要求[1-4]。供应商将器械在多家医院循环流转使用,使其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此种运行模式造成器械管理难度和质量控制风险极大提高,对其进行清洗、消毒工作较为困难,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成为医院内感染的潜在危险环节[5-9]。我国于2017年6月1日实施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明确要求消毒供应中心实施器械可追溯化管理。我院自2008年起引进无菌物品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用于复用自备医疗器械再处理的质量追溯管理,而针对外来医疗器械采用手工打印标识追溯,存在很多弊端,例如标识打印为人工操作,随意性强;标识信息存档存在较大困难;器械处理过程只能手工记录信息,不能完整体现再处理环节的全过程。因此,2019年1月我院将外来医疗器械纳入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取得较好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7—9月所使用的外来医疗器械共3959套作为对照组,2019年7—9月所使用的外来医疗器械共3402套作为实验组。

1.2方法

1.2.1对照组管理方式采用常规手工追溯管理方式。外来医疗器械送至消毒供应中心经机械清洗消毒后在检查包装区由包装者打印手工标识,由灭菌员记录灭菌参数,最后由质检员核对标识及参数记录的准确性,若有不合格情况,由质检员负责记录手工标识打印错误及物理参数记录错误事件,包括时间、人、过程等,做好双人核对后再进行追溯,手工标识注明器械名称、包装者、锅号锅次、灭菌日期及有效日期。1.2.2实验组管理方式采用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条形码的形式,实现外来医疗器械质量的信息化管理。1.2.2.1接收清点因我院手术量大,医院无充足的固定存放外来医疗器械的空间,只能固定存放部分常用外来医疗器械,因此我院将外来医疗器械分为库存器械(长期存放)、临时器械(临时外送)两大类。库存器械与常规手术器械一致,在器械盒贴有唯一标识,每次使用后由手术室下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消毒供应中心专职人员负责接收清点。临时器械每次进入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将有临时身份,在去污区由外来医疗器械供应商与消毒供应中心专职人员根据器械厂商、器械名称、数量、规格清点核对无误后生成本次再处理过程条形码进行追溯管理。1.2.2.2清洗消毒将器械条形码信息扫描至计算机中,这样器械信息就能与清洗设备关联,通过信息系统实时监控清洗消毒过程中物理参数数据变化,主要包括预洗、主洗、漂洗、消毒及干燥过程中的温度、时间是否达到预期要求,查看系统内物理参数曲线图是否完整、正确,各参数达到标准视为清洗合格,系统自动进行锅次合格批准;若因设备故障、人为因素等原因造成信息系统内无完整曲线图,系统将不会自动进行锅次合格批准,必须返回去污区再次与清洗设备关联,重新清洗消毒。1.2.2.3检查包装经专职人员检查器械的清洁度、完整性及功能状态,合格后扫描器械条形码,在检查包装区则生成相应的纸质包装条形码,待器械包装后将条形码贴于包装材料上,此条形码一式三联,可以用于器械回收送至消毒供应中心、贴在病历中以及各科室备用,上面标有器械名称,有效期,包装材料规格,灭菌程序、温度、时间以及包装者等重要信息,便于提示操作人员。1.2.2.4灭菌监测器械包装后,用扫描枪扫描灭菌设备代号条形码、灭菌程序,再扫描器械条形码,就能将器械与灭菌设备关联,通过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灭菌阶段物理参数,包括灭菌腔体内、外的灭菌温度及压力,时间是否达到预期要求。专职人员查看系统内物理参数曲线图是否完整、正确,各参数达到标准视为灭菌合格,必须人为用扫描枪扫描“锅次合格批准”条形码;若因设备故障、人为因素等原因造成信息系统内无完整曲线图视为灭菌失败,也必须人为用扫描枪扫描“锅次不合格否决”条形码,将器械返回去污区重新处理。1.2.2.5发放使用提前将病区的固定床号做成条形码,根据手术程序单的信息将器械信息与患者信息相关联,送至手术室使用。1.2.2.6使用后清洗器械使用后,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再一次回收、清洗消毒,合格后,临时外送器械交还外来医疗器械供应商,库存器械继续检查包装、进行灭菌监测后存放于无菌物品存放间备用。

1.3观察指标

工作中由质检员在复核环节负责记录两组标签打印、物理参数记录、清洗质量不合格次数。标签打印合格率=100%-(不合格次数/打印总件数)×100%,物理参数记录合格率=100%-(不合格记录次数/总锅次数)×100%,清洗质量合格率=100%-(不合格器械数/清洗器械总数)×100%。质检人员在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通过计时方法比较两组信息查询及接收操作耗时。2019年7—9月采用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满意度问卷对手术室130名护士及消毒供应中心20名护士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信息化追溯条形码打印的清晰度、准确性以及操作便捷性,共10道题,选项分为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人数/总人数×100%,发放问卷150份,有效回收143份(手术室护士123份,消毒供应中心护士20份),有效回收率为95.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率等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外来医疗器械标签打印合格率、参数记录合格率、清洗质量合格率比较(表1)2.2两组外来医疗器械进行信息查询及接收操作耗时的比较(表2)2.3手术室护士及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对系统使用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手术室护士对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的满意度为96.75%(119/123),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满意度为95.00%(19/20)。

3讨论

3.1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可实现过程管控,提升质量

外来医疗器械不同于医院自行购置的常规手术器械,属于医院向器械供应商租赁的器械,因此,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难度和质量控制风险均高于常规手术器械。为确保器械再处理质量,进入消毒供应中心的外来医疗器械应与医院常规手术器械管理模式一致。通过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动态、实时监控、观察外来医疗器械在清洗消毒及灭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及持续时间,时间精确到秒,做到重要环节的质量把控,有效约束和监督工作人员按标准化流程规范操作,避免工作人员操作的随意性,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加大管理力度,及时、准确提供反馈情况,实时监控整体工作质量。外来医疗器械内大多含有植入物,无论从医院感染还是消毒灭菌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从表1可见,采用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的外来医疗器械的标签打印合格率、参数记录合格率、清洗质量合格率都高于常规手工追溯。科学、合理、规范的流程不仅可保障清洗灭菌质量[10-13],还有助于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保障医患安全。

3.2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可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外来医疗器械的接收、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发放及回收后清洗进行完整、灵活、实时和信息化的科学管理,在信息查询以及接收器械操作方面比常规手工追溯耗时短,效率高,避免复杂且烦琐的人为核对及手工记录。通过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实时记录、真实可靠的物理参数储存在计算机内,可随时查询数据,方便快捷,真正实现无纸化管理,不仅确保工作质量,还能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只要通过扫描外来医疗器械的条形码,即可查询到其各个处理环节,包括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监测、存储发放等过程及操作者,一旦出现相关医院感染事件可即刻查找到有责环节和责任人。

3.3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可提高工作人员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123名手术室护士对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的满意度为96.75%,20名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满意度为95.00%。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简化各环节操作步骤,提高护士工作效率,缩短手术室手术器械供应时间,还将库存固定的外来医疗器械与常规手术器械无论从流程操作还是日常管理方面保持完全一致,在每套器械盒外贴有唯一标识,可定期维护保养,临时外送器械只要进入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同样能追溯到全部处理过程,快速、高效地为手术室提供安全的无菌外来医疗器械,从而提高手术室护士及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满意度。

4小结

医疗器械室范文篇10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外来器械;管理;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外来器械是指医院从医疗器械的生产厂家或医疗器械租赁公司租借的医疗器械。消毒供应室作为医院对器械和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的重要场所,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负责外来器械的管理,以确保外来器械的灭菌质量,确保器械的安全性,从根本上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1-2]。但目前消毒供应室在外来器械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现详述如下。

1消毒供应室外来器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器械的准入与接收存在管理混。乱2000年颁布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3],“条例”中明确要求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和产品备案、医疗器械的经营规范以及医疗器械使用规范等等。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医生在选择外来器械前并未查看器械的备案注册信息。此外,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在接收外来器械时,没有对外来器械的数量进行认真、仔细的核对,这容易导致实际接收的器械数量与所记载的数据不相符,差异性较大。1.2器械的清洗与灭菌流程处理不当。外来器械庞大、价格高,并且具有流动性的特征,这也导致消毒供应室的工作量增加,工作难度随之加大。同时,外来器械在结构上相对较为复杂,也相对繁琐,并且器械的洞孔、凹槽相对较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消毒供应室在日常工作中对器械的清洗难度。医疗器械厂商也没有向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提供关于器械的完整清洗步骤和相关注意事项,这则增加了器械清洗不合格、保养不到位等现象的发生率[4]。1.3器械的包装难度大。外来器械的体积相对较为庞大,且种类繁多,容易造成无菌包体积过大、过重。而且,一些医疗器械的供应商未能提供相应的参数,导致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并没有足够了解外来器械的性能与参数,因此,在包装流程的执行上,存在着随意性,影响包装效果[5]。此外,当外来器械的种类增加时未及时告知及发现,则会导致医疗器械出现积压现象,这也是导致器械损坏、灭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1.4使用后回收、清洗、消毒难度大。因部分器械基数少,急需在各个医院周转,使用后的器械往往在消毒供应室时间短导致容易出现清洗、消毒时间不充分,请自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影响器械的后续使用。1.5人员管理缺乏专业性医疗器械公司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均是非医学专业人士,他们对于医疗器械的正确处理意识淡薄,缺乏基础的清洗知识和专业素养,消毒供应室人员对器械不熟悉。除外,还存在医疗器械供应商与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之间往往存在沟通不畅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外来器械的安全使用埋下了隐患。

2解决消毒供应室外来器械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2.1建立健全外来器械的准入与接收制度。医院应建立健全外来器械的准入与接受制度,严格把控外来器械的准入。医院采购中心和器械相关部门要对接收外来器械供应商的全部合格资料进行审查,确保每一个购入的外来器械均能够顺利投入临床治疗上[6]。2.2构建完善的外来器械清洗与灭菌流程。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要在清洗器械之前对外来器械进行分类,根据器械的性能和相关特征选择合理的、适宜的清洗方法。供应室接收外来器械之前,务必让供应商提供完整的器械清洗步骤和清洗注意事项,以消除清洗的盲点,确保清洗工作到位[7]。对于不符合规范的医疗器械,必须退回、重新清洗。除外还要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灭菌操作,确保消毒灭菌合格,提高灭菌质量。2.3强化外来器械包装流程的管理。在对医疗器械进行包装时,要尽可能选择专用的容器进行包装。包装指引及分包的数量,同时,实时控制包的大小、重量,最大程度上保障器械的灭菌效果。2.4加大对器械回收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外来器械厂商对医院的相关制度进行一个学习培训。供应室落实专人负责制。在回收器械时,需要对器械的预洗质量进行再次检查和核对,确保器械已经完全清洗并质量合格。回收的器械要详细记录回收时间、病人的信息、器械等相关信息与接收时一致。2.5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增强工作人员对外来器械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外来器械的性能、结构、处理流程等等。同时,与医疗器械供应商建立威信群加强沟通和交流。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