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4:04:37

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范文篇1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号)精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城市低保对象医疗难问题,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资助低保对象参加医疗保险,使低保对象在遇到大病时能得到及时救助,并逐步实现多层次、多途径的城市低保对象医疗保障体系。

第三条市民政局、市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是实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行政主管部门,市民政局负责参保人员的确定和医疗保险费的筹措、缴纳;市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所属的医疗保险办公室负责具体医疗保险业务。

第四条市财政局、民政局、卫生局、保险公司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共同搞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

第二章救助的范围和对象

第五条凡经市民政局审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均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医疗保险待遇。

第三章医疗保险费的来源和缴费的标准

第六条按照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住院医疗保险条款》,每人每年收取38元保险费。

第七条资金来源:上级补助我市116万元,要求试点县一比一配比,根据我市财政状况,经省民政厅同意配套70万元。

第四章治疗的范围

第八条本办法所指的治疗范围是指《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规定的五种大病。

即:1、慢性肾功能衰竭

2、恶性肿瘤

3、再生障碍性贫血

4、重症肝炎

5、精神病

第九条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款,将下列八种大病纳入保险赔付范围之内。

即:1、糖尿病(合并感染或有心、肾、眼、神经并发症之一者)。

2、尿毒症的透析治疗。

3、恶性肿瘤的放疗、化疗。

4、器官移植的抗排异治疗。

5、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

6、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心、肺、肾、肝及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者)。

7、白血病(需继续化疗者)。

8、风心病(出现心功能不全者)。

第十条凡参保居民遇以上13种大病需救治的应到指定医院治疗。*市定点医院为:吉林省结核病医院、*市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遇特殊病情需转往上级和省外治疗的须经市民政局和保险公司共同审核、审批。

第五章赔付比例

第十一条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医疗费用和住院当天发生的门诊医疗费,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用药范围》予以赔付。赔付比例如下:

1000元以内给付30%

1001元—3000元给付40%

3001元—5000元给付45%

5001元—8000元给付50%

8000元以上给付55%

一个保险期限为一年,此间累计给付金额以不超过10000元为限。

第六章申请治疗和报销程序

第十二条享受低保待遇人员符合大病救助条件规定需要救助治疗时,应首先向居住地社区提出书面申请,由社区调查核实填写《*市低保人员大病医疗保险救助申请审批表》,报街道办事处审核,再由街道办事处报市民政局审批登记后向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报案。并由社区张榜公布三天。

医疗救助范文篇2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10号)、《**省民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省医疗救助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浙民低〔2004〕223号),结合市区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救助对象

凡具有市区常住户口的下列困难群众,均可提出医疗救助申请:

(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二)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

(三)重度残疾人(肢体残疾一级、视力残疾一级、精神或智力残疾一、二级);

(四)特困职工;

(五)重点优抚对象;

(六)区政府规定的其他城乡困难群众。

有下列情形之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救助范围:

(一)参与违法犯罪的;

(二)自杀或自残的;

(三)斗殴或酗酒的;

(四)蓄意违章的;

(五)其它不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关规定的。

第三条救助标准

患大病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的医疗救助对象,以及尚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救助对象,个人负担医疗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对当年自负额超过5000元以上部分,按一定比例给予医疗救助。已经社会互助帮困的,应在其自负额基数中予以减除,具体救助数额每年由各区和相关部门按照救助资金总量具体确定。

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和重度残疾人在救助时可适当提高救助标准。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应逐步降低医疗救助门槛,努力扩大救助面。

医疗救助对象患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如鼠疫、霍乱、艾滋病、肺结核、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血吸虫病等,按有关规定给予救治。

第四条救助机构

城乡医疗救助由民政部门牵头,卫生、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配合工作:

(一)民政部门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和筹措医疗救助资金,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审定城乡医疗救助的人员和救助额,以及医疗救助金的发放,确保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全面落实。

(二)卫生部门参与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的制定,负责利用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具体承担农村居民医疗救助的审核工作,并积极扩大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

(三)劳动保障部门参与医疗救助制度的制定,负责利用现有的医疗保险机构,承担城镇居民医疗救助的审核工作,并积极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的覆盖面。

(四)财政部门参与制定医疗救助制度并牵头制定医疗救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好医疗救助资金,及时做好审批核拨工作。

第五条救助程序

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申请人在区规定的时间内向户籍所在村(社区)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医疗救助申请表,并如实提供以下材料:

1.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

2.当年度已支付的大病重病的医疗诊断书、必要的病史材料;

3.医药费收据原件或复印件;

4.经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按规定领取(或已报销)的补助凭证;

5.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等。

(二)审核。经村(社区)委员会初审后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对上报的申请表等有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核,并根据需要,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报区社会发展局,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报市劳动保障部门,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报区民政局。不符合条件的,说明理由并退回申请材料。

(三)复核审批。区社会发展局、区民政局和市劳动保障部门对乡镇(街道)上报的申请表和相关材料进行复查审核,复查审核结果报市社会困难群众救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四)公示。区民政局、区社会发展局和市劳动保障部门对复核批准后的医疗救助对象按规定在其户籍所在地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通过乡镇(街道)发放医疗救助金。有异议的,应进行核实。对经复核或公示有异议核实后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将有关材料退回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委员会,并说明理由。

第六条资金筹集

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主要来源:

(一)市本级每年按人均不低于3元的标准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由市、区财政各负担50%,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二)社会捐赠及其他资金。

第七条资金管理

建立市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市、区财政预算内筹措的医疗救助资金必须及时、足额纳入市、区财政专户,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医疗救助资金必须严格按程序操作,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民政、财政、卫生、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

救助资金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结余救助资金结转下年度使用,医疗救助资金结余率一般要控制在20%以内。

第八条救助服务

救助对象的定点医疗机构选择及用药范围、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

医疗救助对象一般应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遇到疑难杂症需转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机构的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承担医疗救助的医疗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

第九条监督管理

医疗救助范文篇3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缓解城乡特困居民医疗困难,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城乡医疗救助,是政府从救急的角度为缓解特困居民医疗困难提供的一种资金帮助。

第三条城乡医疗救助实行政府救助、费用减免、社会互助和个人负担相结合,实行属地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第四条城乡医疗救助实行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综合协调的工作机制。区设立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具体负责有关工作。

民政局作为牵头部门,负责城乡医疗救助的日常管理、协调以及救助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发放工作。

财政局负责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的筹集和监管工作。

卫生局负责督促落实医疗救助优惠减免政策,监督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衔接工作。

第二章救助对象

第五条凡具有本区常住城乡居民户口(外地来福就读的学生除外),并在户口所在行政区域内居住,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城乡特困居民,可以申请医疗救助。

(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以下简称城乡低保对象);

(二)患重大疾病的城乡低收入家庭居民(低收入家庭是指月收入在本区城乡低保标准以上到低保标准120%之间的家庭)。

(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第六条本细则规定的重大疾病是指福山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病种,包括以下种类:(一)白血病;(二)尿毒症;(三)脑出血急性期(含急性期后需特殊护理依赖的);(四)颅内占位性病变;(五)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六)全身各系统恶性肿瘤;(七)大面积烧伤(全身II°50%以上,III°30%以上的急性期);(八)肝硬化失代偿期;(九)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出现肺功能症状、合并心功能不全);(十)心功能III级以上(含III级);(十一)糖尿病合并并发症;(十二)脑血栓(造成肢体功能障碍、需特殊护理依赖的);(十三)系统性红斑狼疮;(十四)再生障碍性贫血;(十五)股骨头坏死(行减压植骨术后,3年以内或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十六)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强迫症);(十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确定的其他统筹病种。

患一般疾病和患常年慢性病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第七条重大疾病由区城乡医疗救助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其中,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人员,应提供医疗经办机构核发的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病种专用病历手册;未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人员,应提供城市医疗救助指定医院的诊断认定书。

第三章指定医院

第八条各类医保定点医院同是城乡医疗救助指定医院。

第九条各指定医院应当按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甲类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以下简称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对患重大疾病特困居民进行治疗,并为未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人员出具重大疾病诊断认定书、符合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范围的住院医疗费用明细清单以及尿毒症、腹膜透析和恶性肿瘤放化疗门诊治疗费用明细清单。

第十条患重大疾病需申请政府救助的特困居民,应在户籍所在地的指定医院就医。需转诊就医的,参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转诊手续办理。

第四章减免优惠

第十一条城乡低保对象凭《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户口本和身份证到指定医院就医时,指定医院对其发生的住院检查治疗处置费(含注射、穿刺、换药、洗胃、灌肠、普通检查治疗)、普通床位费、住院诊疗费、院内专家会诊费、护理费(含一、二、三级和特殊护理)、取暖费、常规手术费用减免70%;检验费(含临床类、生化类、免疫、微生物)和医疗设备检查费(一般透视费、特殊透视费、X光摄影、造影检查、B超、彩超、CT)减免30%。

第五章救助标准

第十二条城乡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的具体标准是:

患重大疾病符合基本保险“三个目录”范围的住院医疗费用,以及尿毒症透析和恶性肿瘤放化疗门诊费用,个人实际负担超过2000元的,可申请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超出部分费用按50%给予救助,个人全年累计救助数额不超过6000元。

第十三条城乡低收入家庭居民患重大疾病符合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范围的住院医疗费用,以及尿毒症透析和恶性肿瘤放化疗门诊费用,个人实际负担超过5000元的,可申请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超出部分费用按30%给予救助,个人全年累计救助额不超过5000元。

第十四条下列情况不属于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

(一)在非指定医院或未按规定转诊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

(二)不能提供有效收据或有效原始证明的;

(三)器官移植的费用;

(四)超出基本医疗“三个目录”范围的费用;

(五)跨年度累计的医疗费用;

(六)交通肇事、打架斗殴、服毒自杀、酗酒、整容矫形、康复医疗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第十五条审核发放医疗救助金时,应剔出下列费用:

(一)单位报销或补助部分的医疗费用;

(二)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报销、赔付的医疗保险金;

(三)社会互助部分费用;

(四)社会捐赠部分费用。

第六章救助申请

第十六条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要严格申请审批程序。

(一)城乡特困居民向户口所在地社区(村)居委会(远离城镇的向企业工会)提出申请,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社区(村)居委会(企业工会)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指导申请人填写《福山区城乡医疗救助申请暨审批表》,低收入家庭居民另需填写《福山区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表》,于社区(村、居、企业)公示三天后,签署意见报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审核。

(二)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对社区(村)居委会(企业工会)上报的相关材料进行逐项审核后,报区民政局审批。

(三)区民政局对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上报的有关材料复审后,对病种、费用和证明材料认定无误的,及时签署意见予以审批。

第十七条申请城乡医疗救助必须提供的证明材料:

(一)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证明材料,与申请城乡低保要求相同。

(二)申请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1、指定医院重大疾病诊断认定书、住院病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病种专用病历)、透析放化疗门诊病历和医嘱复印件、出院记录、有效发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范围的医疗费用明细清单;

2、医保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报销、赔付的证明材料;

3、所在单位出具的是否报销、补助医疗费用的证明材料;

4、有关机构及社会捐赠、互助及帮扶资助情况的证明材料。

第十八条城乡特困居民对当年发生的重大疾病医疗费用可以随时申请或累积后再申请救助,但每年最多只能提出一次申请。在申请人提供全部有效材料后,管理审批机构应于30日内完成全部审批过程,并于审批的次月前15日内发放救助金。

第十九条为便于城乡特困居民就近看病和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人户分离的城乡低收入家庭居民应将户口迁入定居地后再申请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对无正当理由不予办理的,暂不受理其医疗救助申请。

第七章医前救助

第二十条对患有尿毒症并行肾或腹膜透析、恶性肿瘤并行放化疗且确无力先期支付医疗费的特殊困难城乡低保对象,可以凭指定医院诊断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按照医疗救助申请程序,通过社区(村)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向区民政局申请最高额度为5000元的重大疾病医前救助金。

第二十一条符合条件的特困居民每年只能申请一次重大疾病医前救助。区民政局在审批重大疾病医疗救助金额时,应首先核销已批准的医前救助金。

第八章救助资金

第二十二条区里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资金来源渠道为财政预算拨款、社会捐款等。其中财政拨款部分由区财政局列入区级财政预算。

第二十三条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要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单独核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结余资金转入下年使用,不得挤占挪用,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民政局要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管理,建立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础档案,对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克扣或挪用。

第二十四条城乡医疗救助金由区民政局直接推行社会化发放。重大疾病医疗救助金发放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公开、公正。

第二十五条民政、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民政部门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救助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

第九章救助监督

第二十六条城乡医疗救助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发放医疗救助金。对不按规定发放、挤占挪用、贪污浪费救助金的,应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并责令限期改正;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七条各指定医院要按有关规定为城乡特困居民提供有效、廉价的医疗服务。在诊断、治疗、处方等医疗环节如有拒绝推诿、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行为的,由卫生部门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八条申请人采取弄虚作假行为骗取、冒领救助金的,一经查实,除如数追回外,并由社区(村)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备案,两年内不得申请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章附则

医疗救助范文篇4

第一条为了缓解城乡贫困群众就医困难问题,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根据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和《湖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城乡贫困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以下简称医疗救助)试行办法。

第二条城乡贫困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包括以下四类对象: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二)经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并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的农村五保户(包括在各类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户);

(三)经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确认并发给《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农村特困户;

(四)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需要特殊救助的对象。

第三条城乡贫困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坚持国家救助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医疗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原则。

第二章救助办法

第四条开展重大疾病医疗救助。重大疾病包括:(1)急性脑中风;(2)慢性肾衰竭(尿毒症);(3)恶性肿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4)重度精神分裂症;(5)严重烧伤;(6)经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其它重大疾病。

第五条资助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当地合作医疗。对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农村五保户(包括在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个人应缴纳的全部资金从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经费中列支;农村特困户个人应缴纳的全部资金从医疗救助资金中列支。

第六条定点医疗救助单位降低医疗收费。县(市、区)确定1-2所医院为医疗救助定点单位。医疗救助对象持相关证件(低保证、五保供养证、特困救助证等),到定点医疗救助单位就诊时,定点医疗救助单位免收挂号费,大型检查费、普通住院床位费等费用按一定比例予以减免,规定范围内药品费用按正常销售价一定比例优惠后收取。定点医院由民政、卫生部门授牌,并向患者和社会公开。

第七条疑难重症需转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救助标准

第八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患上述重大疾病且当年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扣除各种报销及补助部分,下同)超过2000元时,超过部分按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的30%-40%给予救助,全年累计救助资金不超过3000元。

第九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和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特殊困难对象,患上述重大疾病且当年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超过500元时,超过部分按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的40%-60%给予救助,全年累计救助资金不超过3000元。

第十条对各类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给予定量救助。凡在各类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在享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的同时,可按每人每年不超过50元的标准直接补助到供养机构。

第十一条对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第十二条审核确定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时,应剔除下列费用:

(一)医疗单位按规定应减免的费用;

(二)患者本人或家属所在单位为其报销的医疗费用;

(三)职工单位或相关部门补助的费用;

(四)参加各种商业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赔付的医疗保险金;

(五)参加合作医疗按规定领取的合作医疗补助;

(六)社会各界互助帮扶给予救济的资金;

(七)不在湖北省基本医疗保险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规定的药品、诊疗项目、服务设施标准“三个目录”范围之内发生的费用。

第四章申请、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户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不需本人申请,直接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提供名单,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办理。

第十四条大病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医疗救助对象患上述重大疾病而自身无力负担医疗费用时,一般由家庭户主向社区居委会或村民委员会提出大病医疗救助书面申请,并如实提供医院诊断病历、正式医疗收费收据、处方、必要的病史材料以及第十一条所列各项费用的证明材料,由社区居委会或村民委员会评审小组评议、公示,定点医院审查,经街道(乡、镇)办事处复查、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后,按规定发放医疗救助金;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说明理由,通知申请人。

第十五条医疗救助对象符合大病救助条件的,一般应在治疗期间或医疗终结后3个月内提出救助申请,医疗终结(或出院后)3个月后未提出救助申请的,原则上不再受理。

第五章救助基金筹措和管理

第十六条医疗救助基金筹措:

(一)本级财政安排。包括按照上年度低保资金支出总额的5%列入本级预算的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和财政专项安排的农村医疗救助资金;

(二)上级补助资金;

(三)社会捐赠款;

(四)其他资金。

第十七条医疗救助基金由财政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医疗救助对象重大疾病救助资金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按规定程序审核批准后,于次月10日前将救助对象名单和救助数额报送到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在5日内审核后,通过银行或邮局直接发放到个人存折,或由被救助对象直接到结算中心领取。

第十八条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户个人应当缴纳的合作医疗经费,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提供花名册和用款指标,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分别从五保转移支付经费、医疗救助基金直接划转到合作医疗机构。

第十九条各类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医疗补助经费,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提供福利机构供养人数和供养人员名单,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直接划拨到供养机构。

第二十条县(市、区)民政部门可按医疗救助资金预算总额的3%提取工作经费,用于医疗救助对象调查、建档等相关工作支出。

第六章其他

第二十一条民政部门是城乡贫困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主管部门,会同卫生、财政部门研究制定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具体办法,负责制定医疗救助工作计划,提出医疗救助资金计划并受理分配医疗救助资金。建立救助对象档案,做到一户一档,一次一案,有据可查。

第二十二条财政部门要按规定安排医疗救助资金,专户管理,专帐核算,按规定拨付。

第二十三条卫生部门指导并督促定点医疗救助单位设立医疗救助窗口,公开减免项目、标准,兑现减免承诺,热忱为救助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十四条定点医疗救助单位按照基本医疗保险或本地合作医疗所规定的用药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要严格执行医疗救助相关规定,遵守医规医德,保证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得在诊断、治疗、处方等医疗环节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违者应予严肃处理,违法者将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救助对象应如实提供相关证明和材料,对骗取医疗救助金的,民政部门要如数追回,并取消其医疗救助待遇,情节严重的,按法律程序予以追究责任。

第二十六条鼓励和支持红十字会、慈善基金会等各社会团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医疗救助工作。

第七章附则

医疗救助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的城乡困难居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建立和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城乡医疗救助与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相结合,与解决城乡困难群众治病难的问题相结合,坚持医疗救助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从城乡最困难和最急需救助的贫困人员中开始实施,逐步建立规范完善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二、救助对象

(一)持有县级民政部门发放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且正在享受低保待遇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以下简称城乡低保对象);

(二)持有县级民政部门发放的《农村五保供养证》的农村五保户(包括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户);

(三)重点优抚对象;

(四)因患大病、重病长期住院治疗,医疗费用开支过大难以承受,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低保边缘家庭。

三、救助病种

(一)大病病种。包括:恶性肿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脑中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严重心脏病、重型肝炎及并发症、艾滋病、晚期血吸虫病、重症精神病、股骨头坏死等;

(二)重症慢性病。包括:Ⅱ期以上高血压、Ⅱ期以上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饮食控制无效的糖尿病、慢性活动性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椎间盘突出、慢性阻塞肺气肿及肺心病、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及附件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癫痫、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支气管扩张、急性胰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三)经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病种。

四、救助标准

城乡医疗救助原则上实行年度一次性定额救助。

(一)城乡医疗救助对象经县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患规定范围内大病病种的,持新农合医疗费用结算单或城镇居民医疗费用结算单,给予一次性不超过6000元定额救助。家庭特别困难,无法承担后续治疗所需费用的,可以进行年度二次救助,二次救助金额不超过2000元;

(二)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持县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患规定范围内重症慢性病的,给予一次性定额救助,救助金额不超过2000元;

(三)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实行同一制度,同一标准;

(四)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因大病住院,其个人承担部分可根据实际财力状况全额进行救助。

五、救助办法

(一)城乡医疗救助资金首先资助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代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参合资金;资助城镇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的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代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参保资金;对城镇低保对象中的大病重残人员,按不低于30元的补助标准,代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部分参保资金。

(二)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大病患者,在按规定享受医疗补偿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然过高、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持县级医院诊断证明,可再给予一次性定额医疗救助。

(三)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患重症慢性病,经县级以上医院确诊证明,持当年度日常门诊看病发票,可以给予一次性定额救助。

(四)积极探索由单一救助向综合性健康服务转变的医疗救助工作新形式。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救助工作,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理念的不断转变,由单一的以治病为主的社会救助方式向健康预防等日常服务改变,由过去围绕病患的事后救助、事中救助、事前救助向保健与救助相结合的健康服务、正常救助和临时帮助的综合性救助方式转变,具体转变方式如下:

1、健康服务:选定县中医院作为县城乡医疗救助的专业医疗服务机构,免费对五保户、城镇低保“三无”人员等医疗救助对象定期进行体检,逐个建立医疗救助对象健康档案,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病种经县医疗救助管理机构同意后实行住院治疗,先行垫付。根据新农合、医保报销补偿有关规定以及医疗救助比例,实行大病病种医疗费限额控制,然后由中医院分别与卫生局新农合办公室、劳动局医保中心和县民政局低保局结算医药费,通过县民政局审核把关,由县财政将个人医疗救助资金直接打入县中医院帐户中的患者帐户,减少中间环节。通过重点医疗救助对象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完善,逐步扩大到全县入院五保户、分散供养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城镇低保户中的“三无”人员,形成覆盖全县的重点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保健体系。

2、正常救助:在县内其他医疗定点医院以及在县外医院救治,只要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均按正常救助程序,凭县级以上医疗诊断病历及医疗费用结算单予以救助;

3、事前救助:医疗救助对象患规定范围内的大病病种,凭县级以上医院证明,可以实行一次性不超过2000元的事前定额救助;

4、临时救助:对五保户、城镇“三无人员”常见病、重症慢性病,凭县级以上医疗诊断病历,可给予一次性不超过1000元定额救助或采用救助卡的形式给予小额临时救助。

六、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

救助对象的大病救助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按以下程序办理:

城乡困难群众申请医疗救助时,须持身份证和享受社会救助的有关证明(低保证、五保供养证、优抚有关证件等)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县级以上医院本年度的诊断病历、必要的病史证明材料和医疗费用结算单;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在接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派人入户调查、审核,对同意上报的申请人,由所在的居(村)民委员会对有关情况进行公示,经公示3日无异议后,填写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签署意见并加盖印章报县民政部门审批。县级民政部门接到申请审批表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审批工作,并将审批情况及时上报县财政局,按资金管理程序将救助资金打入其指定金融机构打卡发放。如遇突发性大病患者,应特事特办,及时审核、审批。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要书面说明理由,通知申请人。

七、医疗救助服务

(一)城乡困难群众患国家规定的大病病种或重症慢性病,须经县级以上医院诊断并为其提供医疗救助服务;需转院治疗的,须经县级医院出具证明。

(二)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在规定范围内,按照我县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三)医疗救助对象患疑难重症需转到县外或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按合作医疗和医疗保障的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四)承担救助任务的定点医疗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项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

八、救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医疗救助资金通过财政安排、专项公益金、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

(一)县财政每年安排的医疗救助资金不少于上年度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总量的10%。

(二)县财政局要建立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专户,对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用于资助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资金,由县民政局商县财政局后,由县财政局从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专户核拨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资金专户,并通知经办机构为其办理有关手续。用于大病医疗救助和小额临时医疗救助的资金,由县民政局按规定程序审批并送县财政局复核后,由县民政局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救助对象持有关证件到财政局指定的金融机构领取医疗救助金。

(三)城乡医疗救助应坚持“量入为出、年度平衡”的资金管理原则,对救助对象实施及时救助。原则上,当年筹集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应全部支出,结余资金不得超过年救助资金总量的10%。

九、组织实施

(一)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县民政局管理并组织实施,有关部门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二)县民政局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会商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加强对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三)县财政局负责会同县民政局研究制定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办法,筹集并及时拨付医疗救助资金。

(四)县卫生局负责做好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五)民政局、财政局不定期对医疗救助资金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六)县劳动保障局负责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工作。

(七)民政、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医疗救助资金按时拨付和合理使用。

十、有关要求

(一)医疗救助工作坚持公示制度。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要如实提供情况,配合医疗救助工作的调查,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二)对相关责任单位或个人违反有关规定、营私舞弊者,予以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三)对骗取医疗救助资金的,民政部门必须如数追回,并取消其享受医疗救助的资格。

医疗救助范文篇6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的精神,对建立和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标和原则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面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同时,可选择2-3个县(市)作为示范点,通过示范指导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力争到2005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平稳运行。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二、救助对象

(一)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

(二)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

救助对象的具体条件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三、救助办法

(一)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资助医疗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二)尚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对因患大病个人负担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给予适当医疗救助。

(三)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规定的医疗救助标准。对于特殊困难人员,可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四、申请、审批程序

(一)医疗救助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申请人(户主)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如实提供医疗诊断书、医疗费用收据、必要的病史材料、已参加合作医疗按规定领取的合作医疗补助凭证、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等,经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同意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二)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申请表和有关材料进行逐项审核,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上报县(市、区)民政局审批。

乡镇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

(三)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乡镇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复审核实,并及时签署审批意见。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家庭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对不符合享受医疗救助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医疗救助金由乡镇人民政府发放,也可以采取社会化发放或其它发放办法。

五、医疗救助服务

(一)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由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由救助对象户口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等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二)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等应在规定范围内,按照本地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三)遇到疑难重症需转到非指定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时,要按当地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四)承担医疗救助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

六、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各地要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基金主要通过各级财政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集。

(一)地方各级财政每年年初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安排医疗救助资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

(二)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给予适当支持。

(三)社会捐赠及其它资金。

中央具体补助金额由财政部、民政部根据各地医疗救助人数和财政状况以及工作成效等因素确定。

医疗救助资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对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七、组织与实施

地方人民政府要制订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医疗救助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由民政部门管理,并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一)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建章立制,完善程序,并做好综合协调工作。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医疗救助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二)财政部门应会同民政部门,制定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审核确定的用款计划及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到位。

(三)卫生部门应加强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等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医疗救助范文篇7

一、目标和原则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面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同时,可选择2-3个县(市)作为示范点,通过示范指导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力争到*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平稳运行。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二、救助对象

(一)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

(二)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

救助对象的具体条件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三、救助办法

(一)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资助医疗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二)尚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对因患大病个人负担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给予适当医疗救助。

(三)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规定的医疗救助标准。对于特殊困难人员,可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四、申请、审批程序

(一)医疗救助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申请人(户主)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如实提供医疗诊断书、医疗费用收据、必要的病史材料、已参加合作医疗按规定领取的合作医疗补助凭证、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等,经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同意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二)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申请表和有关材料进行逐项审核,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上报县(市、区)民政局审批。

乡镇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

(三)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乡镇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复审核实,并及时签署审批意见。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家庭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对不符合享受医疗救助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医疗救助金由乡镇人民政府发放,也可以采取社会化发放或其它发放办法。

五、医疗救助服务

(一)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由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由救助对象户口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等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二)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等应在规定范围内,按照本地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三)遇到疑难重症需转到非指定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时,要按当地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四)承担医疗救助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

六、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各地要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基金主要通过各级财政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集。

(一)地方各级财政每年年初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安排医疗救助资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

(二)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给予适当支持。

(三)社会捐赠及其它资金。

中央具体补助金额由财政部、民政部根据各地医疗救助人数和财政状况以及工作成效等因素确定。

医疗救助资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对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七、组织与实施

地方人民政府要制订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医疗救助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由民政部门管理,并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一)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建章立制,完善程序,并做好综合协调工作。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医疗救助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二)财政部门应会同民政部门,制定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审核确定的用款计划及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到位。

(三)卫生部门应加强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等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医疗救助范文篇8

第一条为扎实有效开展城市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城市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的通知》和《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做好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城市医疗救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精神,从实际出发,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帮助城市贫困群众解决因患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困难及问题。

第三条城市医疗救助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实行属地管理。

(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三)多方筹资,多种方式。

(四)量力而行,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

第二章医疗救助对象

第四条现阶段救助对象为具有我市城镇居民户籍的下列贫困群众: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

(二)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即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干部)。

(三)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三无”人员,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

第三章医疗救助范围

第五条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当年累计医疗费用或因患重病住院一次性医疗费用,在扣除临时救济、社会互相帮困等之后,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额的救助。但个人当年累计享受的救助金额原则上不得超过规定的最高救助标准。

第六条下列情形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本项医疗救助范围:

(一)我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规定的甲类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以外的费用。

(二)因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以及其他赔付责任人应予支付的医疗费用。

(四)因器官移植、镶牙、整容、矫形、配镜以及保健、康复等发生的费用。

(五)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费用。

第四章救助标准

第七条凡属于医疗救助对象且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对其当年在规定范围内发生的医疗费用予以救助。救助对象当年累计享受的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3000元(超过3000元按3000元计算)。具体为:

(一)医疗救助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在乡镇、街道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起付线为100元,县(市)级的为300元,县(市)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为500元,救助标准按规定范围内发生的住院医药费用总额的60%给予救助。

(二)除“三无”人员外,其他人员在乡镇、街道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起付线为300元,县(市)级的为500元,县(市)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为1000元,救助标准按规定范围内发生的住院医药费用总额的40%给予救助。

(三)救助对象为住院分娩的孕产妇,按每例300元给予救助。

(四)救助对象为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的,每月按300元给予救助。

第五章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发放程序

第八条符合条件的医疗救助对象,由本人或户主向市民政局提出申请,凭身份证、户籍证明、《福建省城市居民最低保障金领取证》、《优抚对象定补证》、《革命五老人员定补证》等有效身份证明,提供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甲类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以内的收费凭据、疾病诊断书及必要的病史材料、社会互助帮困证明、医疗保险统筹费用结算单等。市民政局负责对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在5个工作日内审批完毕。对符合条件的,将人员名单报送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对不符合条件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社会福利机构“三无”人员申请医疗救助,由所在社会福利机构负责审核,直接报市民政局审批。

第十条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根据民政局确定的医疗救助对象名单,负责审核救助对象提供的相关就医材料,并结合医疗救助范围、标准,审核确定救助金额,做好救助金的发放工作。

第十一条市民政局应将享受医疗救助的人员名单、救助金额、救助金的发放情况每月张榜公示一次,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六章医疗救助服务

第十二条城市医疗救助的指定医疗机构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救助对象凭《福建省城市居民最低保障金领取证》、《优抚对象定补证》、《革命五老人员定补证》及社会福利机构出具的证明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定点医疗机构原则上参照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甲类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第十三条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院方对其住院床位费、护理费给予减收50%的优惠;大型设备检查费、手术项目费用给予减收20%的优惠。

第十四条医疗救助对象患疑难重症需转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按我市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第十五条定点医疗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项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不得要求医疗救助对象支付按规定应予减免的费用。

第七章医疗救助基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六条市级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医疗救助基金主要通过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城市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以及其它资金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

第十七条市财政局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并按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有关规定,对各项来源的基金收入和支出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市民政局设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核拨。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专帐,用于办理救助资金的支付和发放业务。

第十八条城市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项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其筹集、管理和使用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民政、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法违纪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第七章组织与实施

第二十条实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要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市民政部门管理,有关部门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第二十一条市民政局负责牵头和管理城市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工作,认真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第二十二条市财政局会同市民政局制定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规定。市财政局根据审定的用款计划,及时将医疗救助基金拨付到位并予以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市卫生局加强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卫生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医疗救助范文篇9

县委、县政府决定举行农村医疗救助金首发仪式,其目的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大干部群众参予农村医疗救助活动的积极性,加快我县农村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步伐,全面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为全县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创造条件。刚才,县民政局张***局长汇报了全县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大家对我县的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重点有了明确的认识。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加强宣传,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意义

实施农村医疗救助是我们党继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在农村实行的又一大惠民政策,其目的是解决农村身患大病而又无自救能力的五保户、特困户的治病难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完善农村医疗制度、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提出的《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制度框架,提出到2005年低,全国基本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工作目标。我省在20个县先期开展农村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后,推广实施。

我县是典型的经济弱县和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7.62%,全县总户数63585户,而农村特困户就达7164户、24497人,分别占总户口、农村总人口的11.27%和10.15%,其中因病致贫的2492户、6237人,占特困户的34.79%。从我县目前的情

况来看,实施农村医疗救助,是解决农村贫困家庭重大疾病医疗费用,缓解因病致贫、返贫的有效途径。因此,县上经过多方努力,去年我县被列为全省农村医疗救助试点县。

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各乡镇、全县农村医疗救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广播电视、信息中心等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开辟专栏、走村入户、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真正患大病的困难群众得到救助,帮助困难群众从“贫”、“病”中解脱出来,让那些困难群众也能够享受到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精心组织,认真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

实施农村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项政治性和责任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要高度重视。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各乡镇和全县农村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组织人员逐乡、逐村、逐户再次进行摸底调查,全面、准确掌握我县贫困户和因病致贫、返贫群众的基本情况,建立动态管理信息档案库。同时,学习和借鉴已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市县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县实际,进一不完善《实施意见》和《暂行办法》。

二是周密安排。在掌握基本情况,完善《实施意见》和《暂行办法》的基础上,认真总结近期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做法,不断分析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重点,按照先急需和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根据动态管理信息档案库,逐批、分层次进行救助。

三是严格程序。要严格执行贫困户申报,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农村医疗救助领导小组三级审核、公示和执证救助程序。县级农村医疗救助单位,要根据医疗救助卡为救助对象提供优质服务。

三、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运行机制

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深刻意义,不仅在于要给更多的群众给予更多的救助,而且在于要给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作出制度性的安排。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其关键在于制度的确立。通过制度向群众作出承诺,通过制度来进行规范操作,通过制度来保证这项工作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并最终让群众得到实惠,这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要把建章立制摆地重要位置,通过制度切实实现农村贫困群众的医疗救助,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形成我县农村医疗救助有效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动态管理信息档案制度。从调查摸底到实施救助各个阶段,要通过建立类目清晰、内容准确、管理高效的动态管理信息档案制度来实施。同时,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作用,利用现有的资源,逐步探索建立计算机动态管理信息档案库,全面准确掌握全县贫困户及医疗救助对象基本情况,实施救助及救助脱贫情况,并及时调整救助对象及标准。

二是建立完善三级审核公示制度。要建立完善贫困户申报、村民代表大会审议,村委会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登记并在救助对象所在村进行公示,乡镇人民政府上报、农村医疗救助领导小组复核、公示、发放医疗救助证的三级审核公示制度,通过

这一制度的建立,要充分体现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

三是建立医疗救助服务制度。各县级医疗救助服务单位要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卡、优先优惠服务、有效凭据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救助服务,使各项救助服务落到实处,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是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制度。县农村医疗救助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申报、审核、公示、救助等各个环节和涉及对象,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制度,由县农村医疗救助领导小组级组织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违反原则和工作纪律的事发生,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四、加强管理,确保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取得实效

医疗救助范文篇10

为贯彻落实党的**和**确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现就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试点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精神,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帮助城市贫困群众解决就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二)总体目标:从20**年开始,用2年时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县(市、区)进行试点,之后再用2—3年时间在全国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三)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既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又要尽量帮助城市贫困群众解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问题。2.先行试点,稳步推进。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稳步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逐步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3.多方筹资,多种方式,量力而行。通过发动社会力量资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给予适当补助、医疗机构自愿减免有关费用等多种形式对救助对象给予医疗救助。实施医疗救助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二、试点的内容(一)认真选择试点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不少于l/5的县(市、区)进行试点,重点探索城市医疗救助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资金筹措机制。同时,可从试点地区中选择2-3个县(市、区)作为示范点,通过示范指导推进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参加试点的县(市、区)及示范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卫生、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根据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工作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要重点考虑已开展城市医疗救助工作的县(市、区)。国务院有关部门将选择3-4个不同类型省份给予重点指导。(二)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通过财政预算拨款、专项公益金、社会捐助等渠道建立基金。地方财政每年安排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并列人同级财政预算,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民政、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法违纪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三)合理确定救助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具体条件由地方政府民政部门会同卫生、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制订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四)科学制订救助标准。对救助对象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互助帮困等后,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或特殊病种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补助。具体补助标准由地方政府民政部门会同卫生、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制订。对于特别困难的人员,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共同协商,确定为当地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参照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甲类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制订医疗救助对象医疗服务标准。(五)规范申请、审批程序。救助对象本人向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城市医疗救助的书面材料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申请表和有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核;县级政府民政部门对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批。救助金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发放,也可以由县级政府民政部门直接发放,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社会化发放。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抓好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试点县(市、区)要成立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民政、卫生、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地区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民政部门要牵头研究拟定城市医疗救助政策,建立健全城市医疗救助管理有关规章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卫生部门要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劳动保障部门要配合做好医疗救助制度试点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衔接工作;财政部门要研究制订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试点的县(市、区)要抓紧做好调研和论证工作,研究制订城市医疗救助实施办法,20**年上半年组织实施。已经开展城市医疗救助工作的试点县(市、区)要抓好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工作。20**年底,各试点县(市、区)要对医疗救助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卫生、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汇总上报民政部、卫生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