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2:10:48

医疗改革

医疗改革范文篇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是推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政策之一。面对农民医药费用得不断攀升,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低下,因病致贫现象的不断增加;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得宏伟目标,如何建立起一个人人可及而又有效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解决农民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当务之急。

年两会上卫生部长陈竺对农村医疗和公立医院改革表示不满意。在农村医疗改革上政府的财政投入非常重要,我国医疗资源总体比较短缺,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务人员的培养也非常的不易。从去年到今年,农村医改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总理提到保障制度的进步、基层服务能力也在逐步增强。60%基层目前正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药价降低了30%,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足,譬如农村欠账太多、公立医院改革是在太复杂。目前的医改工作路线不太清晰,在公立医院深层次问题上,比如四个“分开”等问题也并不十分简单。县级医院能力不够等等问题。

从开始的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社会老年化的加剧,人们对于切身医疗保障的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普片关注医疗问题,但是政府对于医改的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并且宣传力度不够致使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不了解医改,尤其是农民这样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人群。从切身与医改有过接触的人来说,感到带来益处的人只占1/3,一半以上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医改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由此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政府农村医疗改革是不力的。

从我了解我当地下塘镇的农村医疗改革情况如下:

一、长丰县医疗改革基本情况

有一次,我家人出了点车祸,由此便和医院有了深层次的接触。从中我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情况。新医疗改革实行以后,说实在的看病也没少花多少钱。烧了的钱是乡村镇卫生所里的药变成最基本的了,说白了就是没有好药新药,只是由于现在药品分配都是县级及以上的医院分配的,为了降低药品价格,便只给下面的小卫生院分配低廉的基本药物。这本来是件好事,禁止医院私自购药,降低药品价格。却也带来个些负面的影响。比方说现在的流感在中国有60%的变异,这在欧洲些国家只有4%,这和我国消炎药乱用滥用所致,而现在乡村医院里的基本流感药物和消炎药却大部分都是无效的或者效果差。如果有个人出了车祸腿部大面积受伤,这种村镇的小医院根本没法医治,这种情况是综合所致的,医院里没有好的药物给予治疗,基础设备差,医疗改革后这种医院的医生工资低了很多,医院医生流失严重,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医院为了维持基本的运作,最终还是得向患者下手,不管什么病,进去就是三项检查,然后才给你看病。在大医院里在办理入院手续的时候,医院会问你有没有参加新农合,新农合是从2003年起逐步实行的,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解决一定的农村看病难问题,但是一般农民都不愿意说自己参加了新农合,即使他已经参加过。这方面的原因很耐人寻味。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的事。

二、制约农村医疗改革的主要问题

全国绝大多数乡镇逐步把合作医疗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许多干部在成绩面前没有抵住诱惑,开始侵吞医疗专款,更多的却是政府工作者的不作为。在医疗改革中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利益问题,政府不愿意彻头彻尾的来个“斩草除根”,当然这也有政府的难处。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赤脚医生”大大降低了行医者的门槛,对当时的农村医疗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这些医生的水平是没法和一个正规的医生相比的,现在中国有8亿的农民,这也为现在的遗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是种畸形的成长,农村医疗在最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由公共卫生所负责农村村民的基本医疗,这还是个社会服务型行业。之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变,公共卫生所基本上由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充当,此后,逐渐演变成私人诊所,医疗设备因为资金匮乏、医疗观念落伍等因素影响,未能形成一系列整体性的医疗器械和一套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农民的医疗再次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是种长期积累下来的沉疾,现近改革只是把这些“赤脚医生”聚集到村镇卫生站来,结果只是双败不是双赢,这些“赤脚医生”也因工资低而离去,最后卫生站只不过是个空壳而已。

三、对农村医疗改革的意见

政府在在医疗公共产品方面不应缺位,政府应主动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服务。加强政府在医改方面的监管,防止某些官员在医改方面不作为或者挪用医改公款,让属于农民的每一分钱都落实到实处。加强农村医疗改革的资金投入,可以由政府投入和社会募集相结合,社会募集资金保守在每年3000亿左右,加强资金投入用以改善村镇医疗的基础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招募上。在全国建立全面的互联的医疗信息网,医院资金的流动和用途向社会公开,保证透明公正的原则。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由上级直接领导,实现“四个分开”。

医疗改革范文篇2

一、现行医疗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看病贵”问题

1、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品甚至新疾病的不断出现,客观上使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这是不同国家、不同模式都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日益感到吃力。

2、医疗投入不足。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医院自负盈亏,财政补偿不能维持医疗开支,医院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靠医疗服务收入和销售药品的加成收入。市场化只能通过竞争降低利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3、药品的生产管理体制不健全

合理的药品供应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医疗费用。某些药品生产企业为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会停产一些廉价有效无利润的基本药品,或改头换面为新药,价格上涨十多倍甚至几十倍,直接损害公众的利益。资金是趋利的,市场化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4、现行的医疗法规和医学模式的影响。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和循证医学模式的实施,“医闹”的盛行,导致看感冒也要进行全身检查,也给患者造成“看病贵”、乱检查的印象。

(二)“看病难”问题

1、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看病难”。公立、私立、社区医院到处可见,本不应该“看病难”,但大医院由于设备好,医生技术高,人满为患,排不上队,看不上病司空见惯;而社区医疗机构却少人问津。资金是趋利的,市场化运作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它总是流向有利可图的地区和科目。故私立医疗机构多选择在相对中心区域,并且多是主要开展一些特色专科(利润较高)医院,不做或少做基本医疗(私立医疗机构尤为明显),不用或少用一些基本药品(公立、私立医疗机构都存在这种情况),由于吸引大量资金进来参与竞争,竞争的结果自然是价格趋于合理,市场化在这里是可行的。

2、在经济欠发达,人口分散边远地区的“看病难”。在一些山区、半山区等交通不便地区,乡村医生水平低、卫生院面临倒闭、私立医疗机构由于无利可图不愿选择建立,更谈不上竞争,病人没有地方看病。由于形不成市场,医疗、教育在这些地方都无法进行市场化改革,非法行医、封建迷信、异己势力有了可乘之机。

现在方方面面都抱怨“看病难”,其实是医疗资源不足和过剩并存,问题出在机制和结构。

(三)医生拿“红包”问题

这些现象主要出现在一些重点医院、重点科室、重点人员之间。医疗服务是特殊商品,不象买东西到任何1个商店都一样,看病就不同,医院的设备、医生的水平高低是不一样,所含的技术附加植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而且病人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可能按标准化工序治疗。所以,大家都希望到大医院排队找名医看病,加之偿付机制不合理,拿红包就有了滋生的土壤;多数社区医疗机构、卫生院、卫生所收费低廉、就诊方便却少人问津,连医生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红包。市场化能够部分解决“红包”问题,大型私立医院照样存在药品开单提成问题。

(四)疾病预防控制问题

逐利的市场化运作是没有兴趣真正做疾病预防的,偶尔作秀一下,权当广告(类似所谓的“义诊”)。何况发病率越高,利润越多。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在农村和基层,卫生所、卫生院的逐步削弱,基层医务人员的逐步流失,加之私立医疗机构也不愿进入,疫情监测报告网络漏洞逐步扩大,形势严峻。

二、对医疗改革的建议

改革的目标应为:建立惠及全体国民的卫生体系,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多支柱医疗保险体系。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医疗问题,既要学习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立足国情,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有可行性,就是要符合中国国情,美国人均年医疗费用为5000美元左右,而我国许多农村的人均年纯收入不到500美元,所以美国式的市场化医疗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新方案必须考虑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有可操作性,方案越复杂,涉及的环节越多,手续越繁琐,可操作性难度越大,就会牺牲效率,形成新的“看病难”;有可持续性,新方案对医疗费用增长幅度的控制,要低于或等于经济增长的幅度,否则,以后又会形成新的“看病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医疗改革市场化运作不能解决整个中国的医疗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建议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基本医疗免费提供

1、政府按服务范围需要,规划配置举办公立医疗机构、利用适宜医疗技术和基本药品、免费向全体国民提供,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公平问题。

2、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部上缴财政,支出由财政全额拨付。

3、制定基本药品目录。基本药品由国家免费提供医院,医院不得自行购入药品及设备。基本医疗范围内用药,由医院按病情需要免费提供给患者。自费药品可由医院报计划后政府采购,用于非基本医疗范围外的治疗,必须由患者主动申请,自费使用,收入全部上缴财政。

上述措施使医院和医生没有了逐利的动机和机会,回扣、药品开单提成等现象自动消失,医疗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二)建立全民强制医疗保障制度

1、国民每人每年强制缴纳医疗保障金120元,弱势群体可适当减免,不足部分由政府补助、社会捐助。以13亿人计算,为1560亿元/年,财政专户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建立个人医保卡,与身份证对应,全国通用,还有利于流动人口的管理。

2、患者凭个人医保卡到公立医疗机构就诊,每次交10元门诊费,检查、治疗、药品(每次不超过3天的治疗用药)不再收取任何费用;住院每天交100元,同样不再收取任何费用,贫困落后地区可适当减少。真正做到按病情需要治疗及住院,避免医患双方的过度治疗动机,有效降低了医疗成本。保守估计,以每人每年看门诊2次,13亿*2次*10元=260亿;以5%的住院率、每次住院5天计算,13亿*5%*5天*100元=325亿。

上述1、2相加,每年医疗保障金为2145亿元。个人每年基本医疗支出,不住院为140元/年,考虑到费用降低后,就诊次数会大幅上升,以200元/年计算可能较适合;部分需入院治疗的再加上住院1次为700元/年左右,彻底解决“看病贵”难题。

(三)改革完善配套措施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农村卫生院卫生所的建设,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完善药品供给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按服务范围需要,合理规划配置基层医疗网点。

2、大型公立医疗机构不再设立普通门诊,只设急诊、专家门诊、专科门诊及住院部,医务人员定期轮换到基层医疗网点工作,带动并逐步提高基层诊疗水平。普通门诊全部设在基层医疗网点,未经基层转诊,直接到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就诊的一律按急诊处理,费用为每次50-100元,同样只提供基本的治疗及药品。确保危急重症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保证了效率,又减少了资源被不必要的浪费。

3、改善基层医疗网点基础设施,标准化配备必要的设备、药品、人员,解决与现行卫生法规不相适应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全科医生认定、执业范围、执业地点、上级医师支援基层、检查结果通用、举证责任倒置、循证医学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解决,基层医疗网点就在非法行医,基本医疗的成本就不可能降低),建立医疗不良反应赔付保险(医学是一门充满探索和未知数的科学。医生不是万能的,有很多疑难杂症都在研究之中,所以不是到了医院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医疗行为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正确面对医疗不良反应是必要的)。

4、为避免一些著名大型公立医疗机构人满为患,资源被不必要的占用,可规定未经转诊就跨省市就医的人员,门诊及住院费用加倍的办法。

5、做好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衔接统一工作。由于本方案与新型合作医疗有许多相似之处,衔接统一并不复杂。

6、完善药品供给体系。每个药品生产企业都必须按政府指定的计划生产一些的廉价有效的基本药品,以满足基本药品的供给,政府可适当给予一些补贴。

7、在公立医疗机构内部建立量化考评制度,奖勤罚懒,并引入人员退出机制。避免低效率及新的“大锅饭”的出现。

医疗改革范文篇3

两会以来医疗问题一直是媒介探讨的热点,因为医疗涉及民生,是老百姓所最为关心的切实问题。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健全和有些畸形的医保制度更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所讨论的热点话题!

人们都在抱怨中国的医疗体系,“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本人先来介绍一下中国医疗体系的现状!

“医院只认钱,不认人。”——仅仅因为深更半夜未带足现金,渝州大学陶国林老师在押光身上所有钱物后,仍眼睁睁看着自己患急性阑尾炎的学生得不到救治,其中一头发花白的医生竟作答:“我们只认钱,不认人。”(中新网重庆)又如医院在收治急诊病人之前先收一笔押金的情形并不少见。官方媒体对一起惨剧表示了震惊。四家医院拒绝收治三岁幼童烫伤惨死——因乌鲁木齐市4家医院拒绝收治,不慎被开水烫伤的3岁幼儿刘光祥,在父母抱着他奔波4个多小时后休克死亡。(《人民日报》)

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几个国家把公共医疗卫生系统当做商品投入市场竞争,把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当作榨取暴利的对象!中国又开了先河!每年因此致残甚至死亡的人数难以估计!可怕呀!英国《泰晤士报》8月4日发表一篇文章指出中国的医疗体制“露骨的贪婪取代了赤脚医生!”现在医疗已经成了一些富人的特权。因为经济原因,社会上多数的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穷人甚至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据统计,我国20%的人拥有80%以上的银行存款,由此可以看出,贫穷或者说不太富有的人占了绝大多数,政府应该保证这些人获得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包括政府的支出。2003年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是2622元,根据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2003年农民住院例均费用是2236元。这样,如果一个农民家庭有一个人住院,可能这一年的收入就全部用到医疗费用上。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在卫生部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布会上曾经承认,在农村有40%—60%的人,因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中西部地区,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60%—80%。什么是国耻,这就是国耻,30%的人占据了70%卫生资源,在这30%中极少部分人却又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资源和金费,当外面的工人、农民因交不了住院费死

可以看出,中国的医疗是相当不健全,不公平的!我们的医改究竟要失败几次才能真正接受教训呢?我们还能经得起几次失败呢?本人对今年的医改也同样持怀疑的态度!原因很简单,北京市能不能放鞭炮都要在全体市民中征求意见,圆明园的湖底要不要铺塑料布都要听证,还得现场直播什么的,医改这样比天还大的事,怎么就这么放心地让“相关部门、专家学者”暗箱操作,一手包办了呢?

本人认为医改应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让大多数人能够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健康;让群众真正的能看得起并能治好病!所以医改应从“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两大方面着手。并根据国家规定,和专家的研究应继续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依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体如下: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预防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加强卫生行业监管,维护群众就医安全;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改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群众的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

第二,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第三,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重点控制艾滋病、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第四,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努力解决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一是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正式启动农村卫生基础建设规划,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筹资,用几年的时间,逐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二是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三是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农村医疗管理规范,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四是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每年新增的卫生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制定加大农村卫生投入,改革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为农民提供廉价服务的保障措施。五是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组织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

第五,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近年来,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整体上看,成效不够明显,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公益性质淡化;社会资源进入医疗服务领域不畅,发展不快;医疗服务监管薄弱,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缓慢,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很突出。

医疗改革范文篇4

当前,医疗保险改革涉及的点多面广,改革的难度非常之大,不会一步到位。但是,承认困难的同时,更应正视困难,从而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改革之路。虽然,医疗保险改革会非常艰难,也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也就需要不断探讨适应本地特点的新思路,摸索新方法。应建立和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的评审和鉴定制度。在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运行中,主管医疗保险的部门在选择医疗机构时,引入竞争机制。医疗保险部门要定期对病人的付费单据对照病历、处方等进行核对检查,有权对医院服务质量、费用等进行监督,包括对不合理的医疗服务拒绝支付医药费。对医院提供服务不好或医疗、收费行为不规范,可由医保部门取消其指定医院资格;病人也可选择自己较满意的医院看病治疗。这样可促使医院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行为、减员增效、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现在,药品价格“虚高”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中的“顽症”,药品由药品生产企业流通到消费者身上时,是通过层层加价的方式进行的,而由此滋生的腐败案件也屡屡为媒体曝光。经销商为了使自己的药品及医疗器械能推销出去,采取给医生药品回扣、对招标方或医疗机构的人员进行商业贿赂等方式,成为医疗界的一个“毒瘤”。政府及有关管理机构应该加大药品市场改革力度,¹加大医药产品生产结构的改革,规定医疗机构采取招标采购,提高采购的透明度避免众厂家竞相向医疗机构推销药品,暗地给付医生回扣,导致医药价格严重偏离成本;º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医药分离,即医生只拥有处方权,医院只提供诊疗服务,除备有急救所需药品外,不能直接向患者出售药品,患者凭医生的处方在定点药店购买药品。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医院和医生不直接涉及药品利益,可以有效地遏制医药费用的大量增加。2.3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建立惠及矿山职工群众的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是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中心和活动焦点,是个人、家庭和国家卫生系统接触的第一环节。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社区服务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向,可带动相关部门的改革与发展(医院机构改革、区域卫生规划、资源共享、管理体制改革全行业资源统一管理),走出一条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节省资源、控制费用的发展路子。使得矿山企业职工享有社会医疗服务,同时不降低职工医疗消费水平和提高其保障能力的需要。矿山企业职工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他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如果完全由市场决定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矿山地区远离城市,检查、检测设备落后,配备不齐全造成大量大病患者由于设备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发生了大病又不能有效施救。使大批患者不是过早死亡,就是落下终身残疾。这给患者家庭带来重大损失和沉重负担。从而加剧收入的不平等性。因此,需要建立基本的健康服务设施,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向企业职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帮助他们克服疾病风险,渡过难关,维持稳定的生活水平。

对预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忽视,也体现了这种重眼前而忽视长远的社会哲学。今天忽视了对慢性病发生和扩散的主要危险因素的预防,如吸烟、高血压、食物构成、环境污染等,今后将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更何况健康方面的损失具有不可逆性。另外,矿山企业由于其工作范围、地域和工作性质,造成了较大的职业病危害,如:各种癌症、心血管疾病、粉尘与尘肺病、噪声与噪声性耳聋、毒物与职业中毒、电滋场对人体的潜在伤害、作业场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侵害等,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对职业病地区高发病的预防和治理,这就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开展预防工作。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对这些偏远的矿区的医疗设施、服务体系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和专项投入,仅靠企业本身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政府应对职业病、地区高发病给予高度关注。严格规定和督查职业病检查,控制预防治疗工作。最大限度地确保矿山职工的身心健康。世界银行的一个研究报告预测,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健康及政策状况发展下去,卫生健康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2030年将达到24%。如果是加强预防,提高现有的医学水平和服务效率,这个比例到2030年则可以保持在10%左右;而仅仅是预防本身就可以把这个比例降低15%。可见预防对整个国民经济是一种效益极高的投资,它对中国未来的健康卫生状况、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¹应当打破行业、地域等的限制,给予矿山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同样的地位。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医疗保险还存在与社会医疗保险脱节的情况。现在,企业的医疗保险卡只限于在本企业内部的医疗机构使用,看病就医也就只能在这些医院。只有遇到由于医疗设备、医疗水平的制约,企业医院无法治疗的患者时,才可以转到更高等级的社会医院或专科医院。而在这些医院治疗时,也必须要以现金支付治疗费用,尽管也可以回到企业报销,但是加大了患者当时的治疗成本,很多患者甚至不得不举债治病。如果企业效益不好,看病的巨额费用得不到及时报销,常常令许多患者及其家庭苦不堪言。而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员,在所有医疗机构都可以就医,持有社会医保卡还可以到药店刷卡付费,真正享受到了社会医疗保险带来的便利,极大地方便了就医。º还应建立多层次的补充医疗保险,来满足不同对象的个人需求。从手段上,应该提高对一些特殊患者、特殊病症的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及特殊药品的报销比例,增加矿山患病职工尤其是患慢性病、大病的职工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其对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理解和承受能力。»也可以尝试用医保卡支付健身活动的费用。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素质锻炼好了,才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俗话说:治标更要治本。如果我们把防病工作做在治病工作前面,也一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得病的人少了,也就自然达到了节省医药费的目的。

总之,通过一个时期的实践,矿山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虽然已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但是仍存在制约矿山医疗保险体系的许多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改革的进程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就要求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以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展为出发点,以保护职工身心健康为落脚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协调运作,创新工作思路,走出一条符合矿山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医疗改革之路。

本文作者:邵红工作单位:内蒙古包钢(集团)公司白云鄂博铁矿

医疗改革范文篇5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医疗卫生服务要以民为本》。我不是一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者,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关心、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我们的应尽之责、情理所在。能够参加此次渝东北地区.卫生事业发展论坛,我深感荣幸。因此,我也想借此机会,站在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谈谈我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理解和思考。

医疗卫生服务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总书记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预示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党的十七大报告给了我们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更凸显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发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党风政风建设,看社会和谐公平。

要建成渝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也就自然承载着要把建成渝东北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状不容乐观,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当前困扰老百姓最大的难题。

在我们身边,经常听到人说: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健康!为什么?就是因为有病怕没地方看,即使有地方看,也怕遭遇高额的医疗费用!我们从老百姓的眼里只看见了一个字——难!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申请低保的人,他们找了工作,在劳动,也有收入。他们仍要申请低保,为什么?他们诉说着同一个理由——劳动所得不是用来吃饭,而是看病吃药!

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生了小病,没有钱,就不去看医生,一拖成了大病,更无钱医治,再拖就无药可治了。

诸如此类现象和问题,不胜枚举。

我们常常还听见很多人这样说,我们不怕穷,就是怕生病!穷了可以慢慢来改变,但是生了病,即使再富的家也会搞得穷!那些处在贫困边缘的人们,很多人不是因为懒,不劳动,而是因病而致贫、因病而返贫!

因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当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老百姓也有意见。但是无论我们诉说太多的理由,强调太多的原因,寻找太多的借口,老百姓都不会去管,都不会去听,他们只会关心三个问题:一是能否看得了病,二是如何才能看得起病,三是怎样才能看得好病。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这三个问题呢?我以为,就是要做好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解决老百姓看得了病的问题。

我认为,一是要建立一个以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常言说:音乐无国界!那么医疗卫生服务呢,没有地界!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摈弃传统观念,打破地域界限,整合、利用好卫生资源,推动渝东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我们知道,渝东北地区各区县关系密切,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在渝东北地区具有非常明显和突出的优势,一些课题和项目在国际上均属领先水平。因此,对于来讲,必须建立一个三、四级并存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片区、区县、镇乡、村社四级梯次医疗救助体系,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各区县要建立三级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区县、镇乡、村社三级梯次医疗救助体系,明确各个层级的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实行分级负责,层级管理,真正建立起“小病在村社、一般疾病到镇乡、重大疾病去区县、特大疾病进片区”的渝东北地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要认真调查渝东北地区现有的重点医院、厂矿医院、私人医院、乡村卫生所、个体行医点等各类资源,及时编制出台农村、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布局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增添服务设施设备,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的需要。

三是要在建好梯次医疗救助体系的基础上,坚持基本医疗保险为主,推行商业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等办法,分类建好农村农民、城镇居民、城镇职工三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医疗卫生改革。

四是要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宣传使老百姓认识到医疗机构不仅能够提供医疗诊治服务,还能够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计生指导等服务,使他们起树立科学的卫生保健意识。

五是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做到疫情网络直报、村村通电话报告,建立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报系统,全面提高公卫事件处置能力。

六是要大力改善服务环境,努力把医院园林化、病房家庭化的理念用到医院的建设上,注重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为病人的治疗和养病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要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多方出资的筹资机制,努力解决老百姓看得起病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将医疗卫生经费,特别是疾病防控、除害灭病、健康教育、卫生创建等重点卫生项目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加而增加,确保资金落实,真正用到保障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上去。

二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畅通投资渠道,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小病不要钱,大病花小钱,重病少花钱”的公共医疗卫生长效服务体系。

三是坚持预防为主,治防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抓好预防保健工作增强老百姓的健康保障能力,通过抓好爱国卫生运动改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抓好健康教育培养老百姓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通过抓好老百姓健康档案的建立构建起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

3、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水平提高机制,努力解决老百姓看得好病的问题。

我理解,一要抓好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教育,强化卫生法制的学习,加大医疗卫生市场的整顿,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提高服务质量,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处方临床检查、医疗收费的直接挂钩关系,从源头上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减轻患者负担,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二要积极引导医务人员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打造自身特色,创造自身优势,全方位开拓服务领域,为老百姓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要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增强工作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强化业务培训,增强工作能力;培养业务骨干,聘请名医“传帮带”;抓好业务尖子的进修深造;高薪引进突出贡献专家和退休专家充实业务科室,传授技术,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

四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吸引急需的专业人才;择优安置涉医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卫生系统工作;广泛招聘有资质的医务人员充实到基层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队伍,完善服务功能,使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无病无痛、无忧无虑的生活。

医疗改革范文篇6

1998年,中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建立了合理的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和医疗费用制约机制,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促进了医疗机构改革;在城镇中成功地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此外,通过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卫生部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进行新医改试点,安徽、云南、江苏等地有望成为首批新医改方案试点地。

各地医疗改革取得的具体成果有:

1.各地市响应卫生部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限制兴建豪华医疗场所”的号召,选择了一部分综合公立医院建立平价医院或济困病房,实行预算式全额管理,收入上缴,支出由政府核拨。自2005年下半年起,全国各地就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平价医院”。2005年12月21日,北京首家“平价”医院——上地医院在海淀区树村西街正式开诊;新疆乌鲁木齐市推出济困医院,乌市计划在现有12家济困医院的基础上,再增加12家,全疆县以上医院设10%的扶贫病房;长沙市第六医院决定在其分院——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推出平价病房。

2.在城镇医疗改革中,以城镇医疗卫生结构与功能转变为核心,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改造现有医疗机构,使其为社区卫生服务。以肃州为例,肃州每年由区财政划拨资金1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增强了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该区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在重点加强中心卫生院所和边远地区卫生院所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水平,方便农村群众就医的同时,积极引导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向预防保健、村组及城市社区卫生薄弱环节转移,使医疗资源得到优化组合。肃州先后制定出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动态管理办法(试行)》等8个配套文件和社区卫生基本职责、基本工作制度17项,推行了统一标志、统一管理、统一健康档案、统一微机管理的“四统一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该区已建成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居民检查费用较以前降低了30%,药价降低了10%。

3.各地市推出了具有特色的收费机制。以镇江为例,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4月起在全省推出外科系统单病种限价收费,到目前为止限价病种已扩展到外科系统70个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多来已有582名患者受益,共为病人节省费用36万元。单病种限价受惠的不仅仅是患者,医院也从中受益。与去年同期相比,50个单病种的工作同比增长12%,均费同比降低19%,其中一些常见病种的工作量增幅和均费降幅尤其明显,基本实现社会满意、患者实惠、医院得益的三赢局面。

二、城镇医疗保险改革仍存在的不足

1.改革中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开始以后,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医疗保障体制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没有形成明确的体制调整和事业发展思路,而是被动地修修补补、维持局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后,在改革的目标设定上存在明显的偏差。更多地是服从于其他体制改革的需要,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视为一种工具性政策,忽视了其服务于保护公众基本健康权利目标的重要性。

2.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简单将医疗服务机构视同于一般企业,政府放弃自己的责任,企图通过鼓励创收来实现医疗服务机构的自负盈亏,这就偏离了医疗卫生服务于社会的大目标。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追求经济目标,必然损害社会和患者的利益。在医疗费用筹集与分配方面,忽视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忽视风险分担与社会共济,也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此外,政府将医药生产流通企业视同一般的生产企业,放弃了必要的监督和规制,也是一个明显的失误

3.自费比例太大。中国人看病的费用大部分要自己支付,看个感冒要花几百元,动个手术要一次性拿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看病,不但穷人叫贵,连生活较为富裕的人也叫贵的主要原因。自费比重太大时,使得医院有条件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自己的垄断地位来收取高额费用。

三、解决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问题的对策和方案

1.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可能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模式,必须设计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障模式来适合不同人群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必然之路。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包括:第一层次:基本医疗保险。第二层次:补充医疗保险。第三层次:商业医疗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监督和管理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在社会保险和政府保险模式下,政府要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标准,包括保险覆盖人群、保险待遇、基金管理机构的准入、基金操作规范等。对于非强制性保险,政府可以不直接干预保险计划的运行,但必须对其进行引导和监管。政府应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市场准入制度、产品审核等手段对非强制性保险进行引导和监管。

2.建立新机制保证医疗卫生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渠道、项目建设市场化,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疗领域,不但可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更重要的是加快医疗领域竞争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打破公立医疗机构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

3.恢复医院的公益性。应该调整公立医疗机构投入政策,公立非营利医疗机构是保证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主体,应由政府承担责任,同时,实行医疗机构的收入上缴,其建设发展及运行费用由政府核定拨付,并实行严格的价格管理。建立“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纠正片面追求经济收益的倾向,实行“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以及“医药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意在强化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医药分开”的实质是改变医院“以药补医”的状况,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政府财政对医院给予相应经费补贴,并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的经济联系。

4.加强城镇医疗保险的宣传和监督。治理认识偏差,让广大职工从被保护的救济对象转变为积极的社会保障参与者,使“基本保障人人有责、量入为出逐步积累、效益优先维护公平、社会服务公众监督”等医保理念深入人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动用社会舆论以及行政监察手段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长期抵制医保工作、拒缴医保费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追究其责任、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对参保情况、基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医疗机构的服务和医药市场公平性、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健康改善与医疗保障的关系确定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

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认为必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医疗卫生投资主体多元化,恢复医院的公益性,建立全民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保险的宣传和监督,才能积极稳妥地解决我国城镇职工医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宇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初确定.中国新闻网,2007.

[2]汪言安.医卫改革拒搬国外模式坚持公益走中国道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

[3]王俊秀.三大“药方”治医改病症[N].中国青年报,2005-7-28.

[4]江金骐.多数意见支持公立医院公益化[N].华夏时报,2008.

[5]李宗品.医改新方案或年底启动保留的公立医院超收上交[N].新京报,2005-08-04.

医疗改革范文篇7

关键词:改革;公立医院;财政补偿

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改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医疗卫生方面看,要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转变医疗理念,以“治病为主”的传统医疗理念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主”,深化医疗改革,从医疗服务改革发力,而公立医院改革为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主体,是推进健康西藏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健康保障,是实现经济社会与人民健康共同发展的重要战略。

一、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改革研究背景

(一)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改革的意义。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地域上,也表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就医疗卫生领域而言,主要是医疗服务供给的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势在必行,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民生实际困难,同时,也要注重解决医疗服务主体的切实困难。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不仅是我国医疗深化改革的主战场,更承担着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责任,是人民群众的迫切健康希望,是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向更高质量和效益、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层次发展。实现医疗服务理念和服务管理的现代化,从多维视角下,长久发展角度下保障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二)公立医院改革的发展历程。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以来,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西藏人民从经济、政治、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享有公民基本权利。民主改革前农奴生病无法得到医治,没有看病的自由,民主改革后,医疗卫生供给发生了性质改变,从只为贵族提供医疗服务到西藏人民都享有医疗服务的权利。1978—1980年改革开放后,医疗卫生进行了第一次改革,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随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打破了国营医疗服务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85年,卫生部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①。1992年,卫生事业进入市场化阶段,主要转变为,依靠乡镇企业的力量支援卫生院的建设,在不影响医疗工作的情况下,农村卫生院及多于工作人员可以兴办工厂,以自身促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即“以工助医”、“以副补主”。2000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加快促进医疗机构的市场化,“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2005年,市场化医改问题凸显,中国医改再次引起关注。2009年,国务院出台最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重点提出五项改革①。2012—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医改政策,例如公立医院改革,提出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的医疗体制,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到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再到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继续城市公立医院深化改革,建立了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强化医保支付和监控等政策。2017年,实现了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收费渠道由以前的服务收费、药品收入和政府投入三个渠道,改为政府投入和服务收费两个渠道,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采取积极的财政补偿机制,促进医院良性发展。2018年,国家卫计委《关于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成果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通知》提出,财政向县级医院倾斜。

二、公立医院与财政补偿机制之间的关系

(一)公立医院改革与财政补偿机制之间的关系。改革前,公立医院收入包括服务收费、药品收入和政府投入三部分,而药品收入中主要为药品加成收入,也是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改革后,公立医院收入变成服务收费和政府投入两部分,取消了药品加成收入(中医药饮片除外)这一项,这就为公立医院的运行带来了很大压力,公立医院既要坚守公益性,又要维持各项开支,如何在不依靠药品加成收入,让公立医院更好发展运行,是公立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化医疗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适当提升医疗服务价格不足以弥补目前公立医院所面临的资金链断缺问题,公立医院改革后的运行维持,很大一部分只能由财政补偿机制所填补。因此,财政补偿机制是公立医院改革好坏的保障,是资金投入的基础,公立医院的成功改革是财政补偿机制的效益实现。公立医院公益性是财政补偿机制的价值体现,财政补偿机制是公立医院改革坚强的财力后盾。(二)公共财政直接补偿公立医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公共财政直接补偿公立医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由公共财政的性质决定的,公立医院提供的服务具有公益性,符合公共财政的本质。第二,从社会效益方面来讲,公立医院的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社会公平性的体现,保障了人民生活群众的福利水平,尤其在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公共事件的处理上,政府职责主要是通过公立医院进行体现。例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政府第一时间控制药品市场,免费发放预防药物。第三,制度设计上的必要性,从供给角度来说,医院没有选择病人的特性,对医院而言,只有病人,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医院具有公平性,医生在看病时,不会有选择病人的特殊性,并且及时给予病患治疗方案或建议,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是普遍的,具有可及性;从社会医疗保险需求方的角度而言,病患与选择医院和医生的权利,社会医疗保险能提高病患的支付能力,但对其相对医院来说不具有公平性和可及性,综上,公共财政只有直接补偿公立医院才能充分发挥出公共财政的效力,提高民众福祉,作出社会贡献。

三、公立医院发展现状及财政补偿机制改革带来的成效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推进医疗服务改革、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效发展论坛2019.3率,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新医改中的重点。目前,西藏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后,积极的财政补偿政策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西藏公立医院发展的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按照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医疗改革的政策,进行了公立医院的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是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2017年,我区已基本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在2018年公布的推进医改排行中,我区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从全国第31名跃升到第18名,公立医院的深化改革为西藏精准扶贫也做出了突出贡献。2108年,全区通过健康扶贫脱贫达到38977人,拉萨市被国务院确定为2016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试点城市;日喀则市被确定为2017年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已建成4个自治区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①。从医院医疗设施数量上看医院深化改革的变化,全区医院从1959年的11个增加到2017年的152个;全区的医院床位由1959年的480张增加到2017年的11854张;全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从1959年的791人增加到2017年的16503人(如精医疗器材CT扫描、B超、核磁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在西藏普遍采用,这都离不开中央、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财政投入。从图1看出,民主改革以来,医院的数目增长没有太大变化,但医院床位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由此可见,医院的规模发展变化较大,主体功能逐渐完善。(二)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改革取得的成效。1.减少医院经济负担和财务风险,促进医院正常运营和发展。公立医院实施改革后,对药品价格进行了严格管控和调整,最具影响力的便是取消药品加成,公立医院改革前,药品加成是医院的重要收入来源。公立医院改革后,由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有时会承担一些社会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治疗成本,而医院与医疗保险机构都是实行后付制的结算方式,因此会导致医院短期内面临资金链断缺的风险。积极的财政补偿政策改变了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被动局面,使公立医院变被动为主动。现阶段,我区财政对三级医院补助40%,二级医院补助50%。2016年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699706万元,2017年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937958万元。2.积极的财政补偿机制,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提到的“两个允许”精神②。通过积极的财政补偿机制,建立起符合西藏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现阶段,我区公立医院编制内人员工资的86%左右由财政补偿承担,在全国这一比重已很高了,高收入、高奖励使医务工作者劳有所值,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提高了政府公信力。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手段,减少取消医疗服务药品收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民群众不仅没有受到治疗价格的上涨,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享受到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药价下降的实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服务功能、反应能力、职能效率有了更高的评价,更可信的依赖。

四、存在的问题

我区公立医院改革目前仅将取消药品加成作为主要改革措施,没有从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角度整体设计改革方案,管理体制、药品流通体制、财政补偿机制监管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突破性的改革措施。(一)“软硬实力”发展不均衡,医疗服务改革受限。医疗服务改革旨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花的物有所值,从而产生获得感。就西藏实际区情出发,财政补助流向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购买、民生保障、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有了突出贡献,但还存在医务工作者“软实力”水平提高方面的缺失,例如从患者角度,公立医院的医疗水平并不是绝对权威性的代表,自治区人民医院与阜康医院有可替代性。从公立医院的角度,并没有高度重视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不成熟,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难以形成有效的效益链机制。(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没有同步推进。药品加成取消后,药企与医院和医生之间的利益联系并没有切断。由于药价本身虚高,医院购进药品时,在同等药效下更愿意购进包装贵的药,从而赚取差价,医生开药时依然会开大处方和高价药,药物不合理使用和滥用现象严重。药品加成的取消,不仅没有突出公立医院改革的良性循环,反而从另一方面暴露出医院为盈利,购买昂贵耗材,或者大病小病先检查的丑行,“以检查补医”、“以耗材补医”等新问题不断出现。(三)财政补偿内控机制不健全。财政补偿支付方式较为单一,补偿对象范围控制在自治区级、地(市)大型医疗服务。对补偿对象的考量不全面,缺乏量化性指标的考核。传统的公立医院医疗补偿机制以定向补助和定额补助两种方式为主,补偿方式的固定性容易造成公立医院获取财政补偿的垄断性,从而造成公立医院发展不均衡。同时,城乡医疗机构补助差异大,西藏在财政医疗补偿机制中,重点侧重于对自治区级、地(市)级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对县级、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助没有明显增加,根据就近原则,首先接触到农村居民看病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低下,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且更加突出。

五、全面深化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改革建议

报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通过全面深化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的改革,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让人民切实感受到新医改带来的民生保障水平的提升。(一)完善财政补偿机制,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第一,全面深化医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议做好分级诊疗、临床路径管理、家庭医生签约、地就医结算、取消药品加成等重点领域改革,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医疗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社会办医政策机制。第二,完善对重大病的财政补偿机制。因地域、气候、环境等造成的地方性重大病、农牧区普遍存在风险的疾病要重点关注,避免因病致贫的返贫。不同地区根据自身财政状况,对补助标准可自行调节,同时做好资金使用监管,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补助标准机制、补助范围等,从确认范围、病情情节、家庭承受程度、补助标准、资金使用监管等形成配套体系。第三,提升医疗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医疗防灾减灾应急能力是对医院综合素质的考量,从领导决策、药物储备、医师力量、医疗水平、救援方式等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医疗防灾减灾应急能力是政府通过医院实行公益性的体现,减少社会负面效应,控西藏发展论坛2019.3制社会局势。从决策系统、物资储备机制、救援多维方式都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尤其是物资储备机制是长期性工作,加大财政补偿机制,是提升医疗防灾减灾应急的资金保障。(二)建立过渡财政补偿机制,减缓取消药品加成的消极影响。公立医院改革后,药品加成的取消对医院收入和医疗资金链的连接造成了很大冲击影响,为了减缓取消药品加成的消极影响,建立过渡性财政补偿机制。首先,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其次,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最后,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通过降低药品耗材费用和加强成本控制,留出空间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三)加强绩效评价和财政监督,增加公立医院改革效益。传统的财政补偿机制缺乏科学合理性,从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支出的监督和医疗服务的财政补偿支出两方面考虑。对于政府财政补偿支出而言,建议整合卫生专项资金,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建立结果为导向的卫生投入机制,制定严格的标准,打破单一的补偿方式,一定程度上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提供一定的补偿。对于医疗服务的财政补偿监督而言,医疗服务的财政补偿支出建议建立一定的量化考核指标(量化考核标准设立以医疗服务维护公益性效力为根本),建立财政补偿评估制度,若当年的医疗服务财政补偿支出达到量化考核的标准,下一年将足额发放,若没有达到量化考核的标准,将酌情适当减少发放额度,从而提升医疗服务财政补偿机制效率。(四)以积极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第一,加强人才引进,提供智力支撑。加大对高端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引进的高端人才按有关规定应享受特殊生活补贴、工资、社会保险、住房优惠、子女教育等相关待遇,建议根据毕业院校、从业经历年限、技术水平等不同方面相应给予固定数额的配套补偿。在人才引进中,重点侧重偏远地区及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引进,基层医疗服务的人才缺乏、流失等问题严重,给基层医疗服务改革带来了一定困难,医疗服务水平低,达不到医疗服务改革硬性条件,使医疗改革不能均衡推进,同时,由于县级自身财政能力有限,资金缺口较大等原因无法从县级财政层面内部消化。第二,从自治区、市级财政决策中应统筹考虑,建议根据对县人才需要缺口,周边县、乡、村辐射效力衡量,重要交通要道县、具有一定良好医疗服务基础的县等综合因素的考量,通过政府定时定额拨付的方式扶持一批县优先发展。第三,加大人才培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人才紧缺一直是西藏各行业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医疗领域,不管是在条件好的医疗服务,还是条件差的医疗服务都存在人才紧缺的问题,我区现在为缓解人才紧缺问题,主要解决方式是通过人才引进和“组团式”援藏来缓解,但对弥补医疗人才缺乏这个大缺口,人才引进和“组团式”援藏存在引进成本高和效力短暂的问题,因此,应有“输血式”改为“造血式”,人才培养才是解决人才短缺的根本。为更好的培养人才,建议一方面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立医疗研究基金,支持医疗服务重点学科发展,各级财政按比例配套专项资金用于医疗服务重点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建议拨付专项资金,加强医务人员对外交流学习机会,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激发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的积极性,学习研究该领域的最新、权威医疗技术,在重大病例中能有独当一面之力,以实力征服患者,使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范仲文.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评析[J].求实,2004-04.

[2]杨小娟.西藏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显著[N].西藏日报,2019-01-22.

[3]徐伍达.西藏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西藏研究,2018(05):71-83.

[4]孙春兰.扎实推进医改政策落实地见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健康获得感[N].新华网,2018-10-18.

医疗改革范文篇8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医疗卫生服务要以民为本》。我不是一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者,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关心、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我们的应尽之责、情理所在。能够参加此次渝东北地区.卫生事业发展论坛,我深感荣幸。因此,我也想借此机会,站在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谈谈我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理解和思考。

医疗卫生服务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总书记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预示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党的十七大报告给了我们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更凸显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发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党风政风建设,看社会和谐公平。

要建成渝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也就自然承载着要把建成渝东北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状不容乐观,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当前困扰老百姓最大的难题。

在我们身边,经常听到人说: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健康!为什么?就是因为有病怕没地方看,即使有地方看,也怕遭遇高额的医疗费用!我们从老百姓的眼里只看见了一个字——难!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申请低保的人,他们找了工作,在劳动,也有收入。他们仍要申请低保,为什么?他们诉说着同一个理由——劳动所得不是用来吃饭,而是看病吃药!

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生了小病,没有钱,就不去看医生,一拖成了大病,更无钱医治,再拖就无药可治了。

诸如此类现象和问题,不胜枚举。

我们常常还听见很多人这样说,我们不怕穷,就是怕生病!穷了可以慢慢来改变,但是生了病,即使再富的家也会搞得穷!那些处在贫困边缘的人们,很多人不是因为懒,不劳动,而是因病而致贫、因病而返贫!

因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当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老百姓也有意见。但是无论我们诉说太多的理由,强调太多的原因,寻找太多的借口,老百姓都不会去管,都不会去听,他们只会关心三个问题:一是能否看得了病,二是如何才能看得起病,三是怎样才能看得好病。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这三个问题呢?我以为,就是要做好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解决老百姓看得了病的问题。

我认为,一是要建立一个以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常言说:音乐无国界!那么医疗卫生服务呢,没有地界!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摈弃传统观念,打破地域界限,整合、利用好卫生资源,推动渝东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我们知道,渝东北地区各区县关系密切,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在渝东北地区具有非常明显和突出的优势,一些课题和项目在国际上均属领先水平。因此,对于来讲,必须建立一个三、四级并存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片区、区县、镇乡、村社四级梯次医疗救助体系,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各区县要建立三级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区县、镇乡、村社三级梯次医疗救助体系,明确各个层级的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实行分级负责,层级管理,真正建立起“小病在村社、一般疾病到镇乡、重大疾病去区县、特大疾病进片区”的渝东北地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要认真调查渝东北地区现有的重点医院、厂矿医院、私人医院、乡村卫生所、个体行医点等各类资源,及时编制出台农村、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布局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增添服务设施设备,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的需要。

三是要在建好梯次医疗救助体系的基础上,坚持基本医疗保险为主,推行商业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等办法,分类建好农村农民、城镇居民、城镇职工三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医疗卫生改革。

四是要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宣传使老百姓认识到医疗机构不仅能够提供医疗诊治服务,还能够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计生指导等服务,使他们起树立科学的卫生保健意识。

五是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做到疫情网络直报、村村通电话报告,建立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报系统,全面提高公卫事件处置能力。

六是要大力改善服务环境,努力把医院园林化、病房家庭化的理念用到医院的建设上,注重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为病人的治疗和养病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要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多方出资的筹资机制,努力解决老百姓看得起病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将医疗卫生经费,特别是疾病防控、除害灭病、健康教育、卫生创建等重点卫生项目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加而增加,确保资金落实,真正用到保障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上去。

二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畅通投资渠道,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小病不要钱,大病花小钱,重病少花钱”的公共医疗卫生长效服务体系。

三是坚持预防为主,治防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抓好预防保健工作增强老百姓的健康保障能力,通过抓好爱国卫生运动改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抓好健康教育培养老百姓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通过抓好老百姓健康档案的建立构建起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

3、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水平提高机制,努力解决老百姓看得好病的问题。

我理解,一要抓好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教育,强化卫生法制的学习,加大医疗卫生市场的整顿,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提高服务质量,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处方临床检查、医疗收费的直接挂钩关系,从源头上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减轻患者负担,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二要积极引导医务人员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打造自身特色,创造自身优势,全方位开拓服务领域,为老百姓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要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增强工作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强化业务培训,增强工作能力;培养业务骨干,聘请名医“传帮带”;抓好业务尖子的进修深造;高薪引进突出贡献专家和退休专家充实业务科室,传授技术,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

四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吸引急需的专业人才;择优安置涉医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卫生系统工作;广泛招聘有资质的医务人员充实到基层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队伍,完善服务功能,使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无病无痛、无忧无虑的生活。

医疗改革范文篇9

关键词:美国医疗改革;借鉴启示2008年发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给各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政府以此次金融危机为契机,果断地对国内经济增长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在保证出口增长的同时,着力拉动内需。我国国民消费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医疗保障制度还比较薄弱。为了预防自己或家人未来发生疾病无法支付医药费,面临伤亡的风险,每个家庭或多或少地都会留有一笔钱,对货币预防性需求较大,从而导致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我国政府于2008年l1月9日出台了投资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旨在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大力推动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努力解除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后顾之忧,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但是,改革医疗体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与中国医改恰巧碰在一个时间点上的美国医改,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美国医疗改革评述

(一)美国医改的根本原因美国政府进行医改,有政治因素的考虑,也有抵御金融危机,实现美国经济复苏的考虑。但是,笔者认为,促使美国政府启动美国近70年来规模最大的医疗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现行的医疗体制实在难以维继。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一个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美国在公众医疗保障方面不仅与欧洲国家相比有天壤之别,甚至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

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混合型的,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其一是公有医疗体系,包括主要面向65岁以上老人和残障人士的医疗保健(Medicare)和主要面对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补助(Medicaid);其二是占主要地位的雇主型医疗保险;其三是个人投保的商业医疗保险,由个人在市场上购买获得保险。这三大部分保险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相互补充。除社会医疗保险由政府主持外,其余医疗保险均为私有计划,分别由雇主和个人自由选择、各自负责。

导致美国现行医保制度难以维继,促使其改革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近10年来,美医疗保险费用的增速是其他物价上涨速度的4倍,远高于家庭收入的上升速度。2000-2006年,美国普通家庭的医疗保险费用上升了84%,而同期个人收入仅增长20%。哈佛大学200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每年宣布破产的400万个家庭中,有200万个是由于家中有人生重病却又缺乏足够的医疗保险引起的。2009年,美国人均医疗费用支出达到8160美元,占GDP总量的17。6%。而OECD国家、英国和日本是2000美金左右。

2。政府财政难以支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虽然美国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覆盖面较窄,但卫生保健支出并不少。2003年,美国政府支出占医疗费用总额的比例高达45%,如果包括税收补贴,这一比例接近60%。庞大的医疗开支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不仅如此,由于经济萧条导致税收减少及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美国政府支持的医疗保险信托基金预计到2016年告罄。从长期来看,快速上涨的医疗费用是维持联邦财政收支平衡的最大挑战。

3。医疗保障没有全民覆盖。2007年,美国只有84。

7%的人参加各类健康保险,包括59。3%的雇主型保险、13。2%的公有医疗保险、8。9%的私人保险、3。3%的军队保险;还有大约15。3%(4570万人)的人没有被任何健康医疗保险所覆盖。无医保者主要是美国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既没有穷到要救助,但也没有能力来购买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不足。

4。影响企业竞争力。美国政府医改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企业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由于美国医疗保险主要是雇主投入型保险,为了按要求给员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美国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高昂的医疗保费导致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利润空间进一步降低,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美国有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通用等国际性公司破产重组的真正原因不是经济危机而是医疗成本危机。

5。运行效率、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美国的医疗费用开支无论相对值还是绝对值都是世界第1,美国每年投入的医疗费用金额占世界医疗费的40%。然而,一方面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手段,医疗资源极为丰富,医疗收入远超其他国家同行;但另一方面,美国国民平均健康水平和平均医疗质量却低于许多发达国家,人均寿命仅列世界第37位,婴儿死亡率高于其他所有发达国家,这与其高额的医疗费用开支极不相称。

(二)美国医疗改革的内容1。美国医改的原则与目标。美国医改原则为以下7项:①保证选择性,每个美国人都能选择自己的医疗保险计划和医生;②控制成本,减少只增加成本不改善医疗作用的无效行为;③保护家庭财政健康,必须减少医疗保险费用和其他医疗支出,保证人们在患重病时不会破产;④在预防疾病和保健方面增加投入;⑤医疗保险的可流动性,人们的医疗保险不能再锁定在一个就业岗位上。⑥全民普遍原则,每个美国人都应享受医疗保险;⑦改善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随后,奥巴马将这些医改原则提炼为3个:削减成本、保证质量、公立保险选项。

美国政府医疗改革所期望达到的两个基本目标是:建立覆盖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控制医疗卫生费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美国医改的具体措施。美国政府此次医改的受惠对象主要是三类人:第一,有保险的人获得更加稳定和实惠的医疗保障。改革首先将使保险公司不再拒付。限制“经验性”保费定价,即不允许根据以往的病情经历来定价,实行社区统一定价,防范保险公司拒付,限制医疗费用额度,取消预防性服务额外收费,同时在制度上保证不再发生因病治穷现象。第二,对于没有保险的人,美国政府会为这类人提供有一定质量的、价格便宜的医疗保险,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要建立保险交易所,即让所有的保险计划在非常透明、公开的保险交易所里进行买卖,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后选择自己觉得满意的医疗保险计划。第三,美国政府还提出向小企业主提供税收的优惠政策,提供政府的保险计划供选择,同时向排除在交易所之外的“高风险”人群提供资助的保险。

具体说来,美国政府此次医改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6条:①为原本无力购买医疗保险的家庭提供税务优惠以鼓励其参保;②新设“小企业健康税务优惠计划”,推进小企业为员工团购医疗保险;③放松现有的公立穷人医疗保险和州立儿童医疗保险的加入资格标准,扩大其覆盖面;④对儿童实施强制性医疗保险,即所有家庭必须让孩子至少参加一种医疗保险;⑤要求所有大企业必须为员工集体购买医疗保险,或者参加公立医疗保险;⑥新设“国民健康保险交易”项目,资助美国民众和中小企业购买医疗保险。二、中美新医改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从短期看,是危机下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的稳定器;从长期看,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使我国经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能够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医疗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推动新一轮医疗改革,深化医改成为我国政府重视民生的一个重要举措。2009年4月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相继出台,我国新一轮医改正式启动。

本次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那么,中美两国新医改有何异同?

(一)中美新医改的相似之处

1。都有走出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的需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不约而同地启动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作为具有巨大国际影响力的两个大国,能否以医疗卫生改革作为突破口,为金融危机下国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全球经济的复苏转好提供新动力,值得世界的关注与期待。

2。改革推进方式相同。中美两国的医改都采用渐进主义方式,自上而下,继承和创新结合,并且都以政府为主导。中国医改强调公益性,在各个层次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以求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3。改革原则与目标一致。中美医改基本原则类似: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美国医改的方向和中国也基本一致。实际上各国医改都有两个大方向,一个是公平,一个是效率。中美两国的新医改都是力求通过改革使公平和效率能够同时得到改善。此外,两国的医改目标也是一致的,即为公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覆盖全民的医疗服务与保障。

(二)中美新医改的不同之处

1。市场化程度不同。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已经高度市场化,因此,改革的重点不再是引入市场机制,而是如何在现有体制下通过加强政府管理来提高效率。但是,中国的医疗保障长期以来还是过多地依赖于政府指导,因此,我国医疗改革的一个重点是研究如何完善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另一个重点则是研究如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2。改革覆盖面不同。中美两国医疗改革的最大不同在于改革的领域、对象不同。美国只是通过改革建立一种新的医疗保障制度,而不动医疗服务体系。因为美国一半以上医院是民营非营利性组织,而不是公立医院。这些民营组织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不是政府所能干预的,联邦政府只能在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上有所作为。而中国医改范围要大得多,既包括医疗保障体系改革,也包括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公立医院改革以及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等。

此外,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改革和发展并存,如加强农村卫生、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这些是属于发展的内容。

三、美国医疗改革的借鉴及对中国的启示虽然中美两国面临不同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和相异的经济发展阶段,但是各国的医疗改革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因此,美国的医改或许可以为我国医疗改革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第一,通过信息化使医改质量提高。奥巴马政府医疗改革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其利用传输速度极快、交流成本极低的互联网进行宣传。在高效的互联网信息系统基础上,各种公共事务和非机密的行政过程信息可以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充分的交流。在中国实行医疗信息化,不仅符合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更能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在公共事务和行政领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绩效提供经验。

第二,加强政府的监管。奥巴马在本次医改中尤为强调政府对全民医疗保险所必须承担的职责,并致力于通过政府的介入对医疗市场形成有效的制约和规范。在我国要对医疗市场实行有效的制约和规范,必须改革一些现有管理体制,比如对医疗机构实行管办分离、医药分家等。

第三,努力实行全民普惠式医保。按照新医改法案,大多数美国民众都被要求购买医疗保险。但失业者、个体户以及未获得雇主提供的医疗保险者可以到“医疗保险交易所”购买不同种类的保险,政府还会对低收入者提供补助,使其以很低的价格买到全额保险。我国新医改方案中也应对不同人群区别对待,实行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四,高度的政策可操作性。美国规范化的政策制定过程值得中国医改借鉴。奥巴马政府的医改方案实现了具体到数字、部门的政策设定。这样清晰、规范的改革方案,不仅有利于各个职能不同的执行机构准确履行职责,也有利于各机构在完全公平透明的情况下对医改政策进行辩论和调整。我国也应该更重视改革政策制定的清晰性和可操作性,为各有关部门及大众算一笔明白账。

第五,注重政府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医疗体系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保障一直处在较强的政府主导力量之下。美国此次医改虽然强调政府主导作用,但是市场作用仍受到重视。因此我们制定医改方案时,要充分发挥“有形手”和“无形手”的作用,走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之路。协调好公有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关系:社保医疗是基础,商业医疗保险是补充。

医疗改革范文篇10

【关键词】医疗改革问题

一、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由于忽视了社会协调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新生弱势群体不断壮大,所有这一切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但卫生费用仅为世界卫生费用的很小的比例。由于经济原因,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入院。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报告显示,1990至2004年的十五年时间中,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看病费用支出增加了19.75倍,增速远远超过收入增长速度。这不仅给企业‘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同时在卫生领域存在的不公平越来越难以接受,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有病不就医等问题。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191个成员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在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即倒数第四位。这与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中国的国家性质相去甚远,医疗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

二、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医疗改革中的角色定位不准确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也使得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把医院推向市场,走单纯的市场化道路,正是政府在这场改革中没有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的结果。在改革过程中,政府“抓大放小”的方式正是导致医疗卫生服务出现两级分化的直接原因。市场化的改革,使得政府淡化了自己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管责任。医院产权改革,使得政府在下放权力的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义务。同时,政府也忽略了对医疗卫生这种本该属于自己社会责任范围的公共品的监管,用改革国有企业的方法来改革医疗卫生行业,将医疗卫生机构视同于一般的企业。

(二)政府和社会在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定性上存在偏差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许多医院产权改革的支持者认为,医院应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主体,应在国家法律规范的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实质上也就是把医院看成了一般的营利性企业,从而削弱了其服务于保护公众基本健康权利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种定位上的偏差,使得医院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把赢利作为其重要目标,使得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卫生费用迅速攀升,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20世纪

80年代实行财政体制改革后,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广大的欠发达地区缺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财力,而不得不采取“放权弃责”的方法,把医疗卫生机构推向市场,让其自行发展,加剧了其营利性的发展步伐。

(三)我国医疗保障社会化程度较低

在现行体制下,我国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比较窄,有百分之七十的农村人口和部分城市弱势群体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而对于企业来说,劳保医疗几乎还是企业的自我保障,因此企业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一些企业,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工种,不同数量的离退休员工数量都导致了不同医疗保障的负担,这些都使得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四)医疗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八十年代初期崩溃,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至今仍然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薄弱之处。许多农村人口因为经济收入较低,一旦生病,就会产生“因病致贫”的后果。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将会大大危害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而现行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将绝大部分少年儿童、相当一部分老人以及其他无法就业的人员排除在外。这样的制度设计必然导致如下结果:一是上述人群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制度化的保障,个人及家庭面临的医疗风险难以化解,从而带来经济、社会方面的消极后果。二是在一部分人有医疗保障而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医疗保障的情况下,无法避免体制外人员以各种方式侵蚀体制内医疗资源的问题。

三、国外医疗保障制度及经验

(一)英国模式

英国主要是由政府举办和管理医疗机构,居民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体系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医疗经费的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税收,其余部分来自私人医疗保险。一般而言,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全额投入,公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的基本医疗,私人医疗机构是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

(二)德国模式

德国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医疗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无论公立还是私立),签约以提供服务,不能参保者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

(三)美国模式

竞争性、经营性及提供方式的多样性是美国卫生体制的重要特征。美国的健康维护组织(HMO)是一个成功的管理体系。HMO由保险公司、医生、医院三方组成,三方构成一个动态博弈均衡,追求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用。投保人依据医保合同,交纳医疗保险金,享受包括门诊、住院、预防在内的免费医疗服务,全科医生推荐导医、专科医生和医院,按照“疾病诊断医疗分类标准”报销,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费用控制。

这些国家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主要为以下两个措施:一是控制医疗费用,是由患者分担一部分费用,通过调整医疗费用来增强患者的医疗费用意识。二是改革卫生体制,主要措施是在国家卫生体系中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真正服务供需双方的内部市场机制。但我国和这些国家的国情都不同,因此,我们只能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自己的医疗保障制度并以此来发挥医疗保障的作用。

四、对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思考

(一)强化政府的职能

首先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职能。医疗卫生必须由政府通过直接筹资(即由政府直接投资兴办医疗机构)和间接投资(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方式来降低患者个人直接支付现金的比重。其次是强化政府的分配职能。要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属于公共产品,因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同时,政府的卫生服务也应投向医疗保险和公共卫生领域,投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并保证投入到位,这样才能让大多数人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再次是政府要加强监管职能。由于卫生服务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并是一种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监督,促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健康方向发展。同时,要制定完善的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健全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对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一视同仁,享受同等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待遇,为公平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构建多层次医疗卫生覆盖体系

我国的农村和城市应该在考虑当地经济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能力和需求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医疗覆盖体系。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多面对低收入及弱势群体,其医疗卫生体系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其中少部分费用可以让有支付能力群体共同参与分担。这一方法可以在鼓励个人参与的同时提高农村现有的支付水平。虽然费用分担的水平较低,但是仍然可以起到补充作用。城镇中的低收入、老年、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也需要一个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卫生服务网络。要为城镇每年医疗救助卫生服务的覆盖水平设定上限,并让有负担能力的人群参与较低水平的医疗成本共担不仅可以鼓励个人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控制花费,还可以为重大疾病的医疗开销提供保障。基本医疗保险为城镇卫生服务网络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它应该在不减弱城市参保人员在参保前所享受到的服务和利益的前提下,覆盖适当的医疗服务范围。

(三)大力发展医疗保险

为实现我国全民医保,在保险体系上可以采用医疗救助、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这样不同层次的网络来覆盖全民。医疗改革的具体操作方面也应与社会医疗保障的各个层次相对应。在社会救助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社会医疗救助主要是指对于处于社会底层、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很少无力支付医药费及保险费的人采取由国家为其免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其费用主要由国家来支付。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方面,保险费由企业、个人、国家、地方政府统筹集资。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主要由个人支付保险费,满足其多方面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中国的医改应该以人人享有健康为目标。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高度制定保障国民健康的基本制度,建立符合国情的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让各个社会阶层包括弱势群体都能分享到医疗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卢传坚,谢秀丽.我国医疗改革的现状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7,(2):12-14.

[2]时培永.关于中国医疗改革的几点建议[J].北京文学,2007,(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