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5:12:55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范文篇1

今年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年,各级政府都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放在突出地位。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新生生源仍是初中毕业生中成绩中等或中下等的学生,因此对入校新生的养成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事关一届新生的命运前途,事关学校管理工作的成败。一、中职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中职学校养成教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纪律行为的养成。学校要有效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要保证各种教育手段的正常实施并产生应有效应,必须以纪律作保障。(2)基本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职学生的主要缺失,往往表现在道德修养的缺乏,其后果会对学校管理造成根本性的损坏,对学校形象造成较大的损坏。(3)理想目标方面的补给教育。理想目标是每个社会成员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源泉,更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支撑。(4)学习品质尤其是意志品质方面的养成教育。中职学生要熟练掌握一门乃至多门技术技能,这需要有勤奋刻苦,勤学好问,重视基础,勤于积累等方面的学习品质和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5)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即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奉献、协作互助、忠于职守、遵规守纪等方面的综合职业道德素质。中职学校新生在初中学校成绩处于中等或中下等,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鼓励,往往情绪低落,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甚至沾染某些恶习。这给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极大阻力,因此急需加强养成教育。中职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技术行为习惯,为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成为合格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胜任的岗位生产技术,而且需要能够适应企业和谐发展的思想素质、个人品质和道德行为规范。这才能够真正实现在择业就业创业过程中进得去,留得住,叫得响。而这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养成教育是一个以“培养目标”为目标,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的实施,综合思想教育的滋润补给,有内容、有层次的推进过程。二、中职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因应举措(一)鼓励学生确立理想,明确目标,构筑学生养成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撑孔子曰:“人不可无弘志,人无志不立”。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理想目标教育尚是空白。强调学生做一线生产者,却很少鼓励学生做软件专家,机电汽修高手;提倡学生学好本领,致富家乡,却很少倡导学生做农民实业家;鼓励学生学好文化知识课、专业知识课,却很少引导学生当硕士、博士,当袁隆平那样的农业科学家。因而导致学生思想茫然,浑浑噩噩,学无劲头,学无所获,甚至中途辍学。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学校进行了内容充实的目标理想教育,如请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魏会平、崔红昌在学校举办“创业经验座谈会”,请博士李军锋、黄现青来校作学术报告,并在师生中反复播放英豪集团董事长陈忠联的报告等。通过这些措施,使我校学生重新明确目标,树立远大理想,人人构筑起思想灵魂的支撑。(二)唤醒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意识,培养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为避免中职学生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我们通过浓厚学校文化氛围的创设,开展优秀毕业生的现身说法、“明天,让学校为我而自豪”学生演讲会、“做有责任,敢担当的好儿女”感恩教育等系列活动,使树立自尊、自爱、自强意识,培养自信乐观、昂扬向上的积极心态,鼓励学生要珍惜职业学校的崭新机遇,取得比普高学生更大的成绩和成功。(三)进行“三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陈忠联的英豪教育思想让学生长途拉练,让学生经风雨,走泥泞,让学生挨饿受累。现在很多教育界有识之士都非常赞赏这种教育措施。我们也把这种教育措施引进了养成教育体系,在全校开展“三苦”教育:徒步走红旗渠主干渠全程;严格规定五月麦假必须在烈日下劳动三个晌午,满六个小时;秋天耘田必须干最重的农活干八个小时(家长监督记录)。通过“三苦”教育,使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得到培养。(四)建章立制,严明纪律,使学校的养成教育规范化、长期化中职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学习品质、职业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的经验是:好的班风至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形成;良好校风至少需要有一年的时间。因此,在养成教育方面一定要建章立制,形成规矩,形成制度,长抓不懈。如我们学校在新生开学典礼大会上就贯彻《一职高学生一日目标行为规范》,一组班就实行《班级考评细则》,从思想品质,学习成绩到早操体育,卫生就餐都有规范,有约束。使学生明确知道在校期间那些行为可为和不可为、该为和不该为。长期坚持下去,健康有序,蓬勃向上的良好校风气就会形成,并且日趋浓厚。(五)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境界,培养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思想品质是重要课题,也是所有学校教育管理者为之头疼的难题。中职学生三大恶习“上网、酗酒、抽烟”,在一些中职学校屡禁不止。而对此种情况,出于对学生的真正关心爱护,我们痛下决心,加大力度,坚决予以禁绝。我们学校在采取严查上网吧、严查抽烟、酗酒等措施基础上,举办了“文明礼貌月”、“做文明一职高学生”演讲比赛等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校风,使拾金不昧、互帮互助、尊师重教等文明行为在学校蔚然成风。

学校教育范文篇2

一、学校教学条件当前农村学校由于资金缺乏,社会声誉不高,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教学设施陈旧;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基本教学设施配备不齐,且利用率低;教舍短缺,有些甚至已成危房;教具陈旧严重短缺,体育器材缺乏单一、音乐美术器材基本没有;教师队伍学历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优秀教师难以存留,教育资源缺乏。这些对学生的成长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受应试教育这座大山的压制,许多农村高中教育观念落后,有些地方仍然轰轰烈烈地搞末位淘汰制,教育制度极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一,作息时间不合理。学生每天课与自习相当的多,周末、寒暑假还要补课。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每天课与自习一共要上12节,学生在校时间超过10个小时,由于周末补课,学生一个月只放一次假,寒暑假大部分时间用来补课。这种“监狱式”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第二,评价体系不合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及对老师教学实效的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第三、教学日常活动极少。由于教师课业重,教学进度紧张,学校很少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第四、学校很少搞教改科研。偶尔搞一些活动都是流于形式,听课评课人人都是“好好先生”。

三、教师的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学困生成因有很重要的影响。为了调查农村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学困生造成的影响,随机选取了85名学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对巧名数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首先,教师与学生缺乏情感的交流。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更不了解我的生活状况,不知道学生了解什么,需要什么。农村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对学生不能够及时的指点和鼓励,三年下来,有些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即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了解不够。对农村学困生来说,他们在家本来就缺少情感的交流,在数学学习中得不到老师的了解,关爱和期待,长此以往就会沦为学困生。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辅助设备使用差,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几乎全部以教授为主,一支粉笔一本书式的教学仍然是农村教师教学的真实写照。

农村学校由于多媒体资源有限,教师应用能力又不高,所以很少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再者,教师为赶进度,节省时间,常常总结出一套程序、方法、类型,以避免学生走弯路。这迫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记忆,从而加重了学生的一记忆负担。再次,部分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现在许多教师还持有错误的“容器说”教学观,认为数学知识是可以传递的,即把学生的头脑看成是一个容器,可以装进各种东西,学生根本不需要主动建构。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只备课本不备学生,致使学生听不懂的内容越积越多,自然会产生大批的学困生。最后,农村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上比较盲目。调查访谈中表明,一方面农村教师对教学中数困生如何处理、如何对数困生进行辅导、如何避免和减少数困生的产生等问题回答不清,或者没有系统的方法。另一方面农村教师任务重,时间紧,没有时间进行相关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很少出外培训,致使教师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转换学困生。

学校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山区;农村中小学;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一个学生的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学习,还要各种能力的提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绝对地割裂开来,必须有效相结合。

一、改变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观念

山区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家长好少会主动联系学校,只有有些文化或者长期在外打工的家长才会多一些主动联系教师,但绝大部分山区农村家长的理念都是自己不在孩子身边,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完全托付给教师。而有些教师也不愿作为家校之间的桥梁。有些教师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因而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联系家长往往是“告状”,免不了一次双向批斗,而作为教师,其实也不愿激起矛盾,所以,很少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结合,首先要改变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观念。第一,学校要树立新时代的教育观念,采取素质教育方法;教师多关心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家长要正确认识教育。家长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从而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家长还可以通过学习其他教育有方的家长,共同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二、构建良性的家校教育关系

学校应积极构建家校交流平台,比如,电话联系、家长会、家长到校来访等,建立互为信任的良好关系,为家校教育提供良好条件。第一,定期家访。教师通过家访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文化水平,从而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做到个性化教学。同时,教师在家访的时候,也要向家长客观报告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情况,比如,人际交往和学习等方面,促进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在家访之前,教师要和家长沟通好时间,在双方便利的情况进行家访,并且和学生初步了解其家庭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第二,定期电访。对于出外务工的学生家长,教师要定期电访,通过电话了解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并且客观告知学生在校的情况,以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影响家校合作效果。第三,开发新渠道。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通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山区农村地区一般经济比较落后,现代化的沟通手段还不太普及,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学校多引进现代设备,比如,加强通讯和网络的相关建设,促进山区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从而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沟通手段,比如,微信、视频通讯等,就管理方法、教学内容和手段以及教师的选聘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家长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学校倾听并尊重采纳家长的建设性意见,同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个性,进行因材施教。这样家长和学校、教师一起从小事做起,达成教育理念的共识,及时纠正学的不良行为方式和不健康的兴趣爱好。

三、鼓励家长和学生互相沟通交流

学校应该积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家长和学生多沟通交流,比如,举行亲子运动会、学校开放日等,在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来校观摩,这样一来,家长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亲子运动会上,学校组织一些有趣活动,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通过这些活动,家长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品行和学习要求,从而更好地展开家庭教育。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增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增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效果。

四、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教育都进行了改革。然而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由于经济和文化的限制发展和改革并不太理想。很多学生的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往往给学生灌输了错误的价值观。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应当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单靠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都是不行的,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而相比城市教育,山区农村的中小学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情况更加复杂,但为了促进山区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良性发展、综合发展,学校和家长都应该积极改变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结合,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作者:贾文科 唐琳 单位:1.靖远县靖安中学 2.靖远县东升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范文篇4

一、家庭教育是占第一位的,不可低估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做家长所希望的。而培养孩子成才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家长在这个系统工程里扮演着重要角色,那就是这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由此可见,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想,家长的作用主要具体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首先,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小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家长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一言一行,他都会学的惟妙惟肖,所以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句话比喻得恰如其分。真的,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是不会错的。从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来看,家长是起着楷模和榜样的作用。所以,这里我要提醒做家长的,一定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哪怕是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道德规范,做一个谦谦君子。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地成长教育的环境,使孩子从小就受到好的家教。俗话说得好:“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可见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这个系统中,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就是说孩子的好与坏和家长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分不开的。我们再看看古今中外很多仁人志士、大家名流的成才的事例,无不证明了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突出重要作用。所以,做家长的要认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孩子吗?都是为了成就孩子的未来吗?为孩子,做家长的有什么不良习惯不能改变?有什么事情不能去做呢?能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合格的好家长,我会为你点赞的。再有,家长要努力为孩子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和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良好生活环境。因为生活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的先决条件,所以做家长的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来一个“老太太拔大葱,满不在乎。”而要竭尽全力地来给孩子创设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在家长的呵护下,得到幸福、快乐、美好的成长,这是我们做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理由不把它做好。

二、作为学校教育的代表,那就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努力和家长联起手,共建和谐教育孩子的联盟

诚然,摆在每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面前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搞好和家长的联手共建联合体?因为一只手的力量毕竟没有两只手的力量大,倘若两只手握在一起,劲往一处使,那就会收到可喜的收获。首先我们教师特别是作为班主任的,一定要和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当然和家长沟通的方式很多,比如说,我们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有直接打电话,进行家访,还可以建立家长联系通讯录,还可以和家长进行书面联系沟通,还有把请家长到学校,开家长座谈会,这样的好处多,也是最常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手共建最好形式,至少我以为是这样的。使家长能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接触,能了解孩子的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从而使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使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方面能有的放矢的教育,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其次,我们作为教师的,特别是作为班主任的,要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这样才能很好地做到互相合作联手共建教育联盟。其实在生活当中,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比如说吧,朋友型的、关爱型的、严格型的、偏爱型的、放纵型的、还有打骂型的等等。我们要了解学生家长的情况,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采取正当的、合理的教育方法,通过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孩子和家长进行很好的沟通,感到家庭的温暖和老师的关爱,促进孩子的健康的成长。

学校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比较城市里的差一些。身在农村的教师提起教育工作都觉得农村的学校很难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究其原因何在呢?因为“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所以按照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再从一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中的教育谈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成长的环境总结起来有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也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来自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影响就会造就一个人。

一.家庭养成教育

在我国偏僻落后的农村人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农村里人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大部分孩子都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也缺乏家庭的教育。这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进程的一个根本因素。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农村人的文化素质。还需要改变农村人的观念———上学不如去打工。大学毕业还是打工的思想认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1.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形象。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农村里人有一句口头禅“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称葱儿卖蒜。”从这句话说明了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在幼年时期是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可是农村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良好的教育。这就需要父母学习一些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耐心地教孩子认识客观事物、引导开发孩子的智力、不断的发展孩子的语言。想方设法克服不良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行为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这样久而久之将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孩子养成了坏的习惯。2.父母不能溺爱孩子。由于独生子女的出现,孩子在家里的地位也很明显地提高了,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天使”“小皇帝”这样溺爱孩子,使孩子始终受到父母的溺爱。这样将会宠坏孩子,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还有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农村孩子的家长,有的只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跳出农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这就对孩子盲目地严加管教,只是信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认识,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幼小的心灵有所创伤而产生了对抗心理。

二.防止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

有的专家认为“5+2=0”就是说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了五天到周六周日在社会上学习生活了两天后,学校里所学习的变成了一片空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可是有些农村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观念还是比较差,尤其个别自私自利的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做损人利己的事,尤其偏僻落后的农村里对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还有极少数人甚至连国家的法律法规都置之度外,因此自私自利的人所做的坏事还是层出不穷,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们身心健康有所侵蚀。再加上幼稚的心灵经受不住物欲的诱惑,学生羡慕社会青年的打工生活而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就走向了打工生涯。因此造成了好些农村学校学生的流失严重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给孩子们多做正面引导,使孩子们认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还要不断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最后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救;旅行;劳动;社交

作为一名中学老师,从工作至今一直看着自己学校以及周边学校的运作,我们广大的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教育,按照学校的严格要求狠抓成绩,最终很多学生一动不动,一坐一天,缺乏锻炼,肥胖虚弱。学校、家庭都过分看重“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这句话,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家长我现在更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身体健康,智商,情商的共同进步。在无力改变学校教育,社会的教育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家长,我认为,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更重要的教育方式,要在以下几方面作为学校的补充:

1学会自救

1.1学会最基本的安全自救方式。很多学校在防震、防踩踏事件、防火方面一般都会有作为,每学期也有各种安全教育。防溺水教育也是其中一项安全教育,而我国北方地区的学生,由于条件有限,根本就不会游泳,学校也没有开设游泳课,出于安全方面考虑,学校教育学生不在大人不在的情况下去开放水域游泳。而学会游泳是学生自救的方式之一,家长一定要在合适的时期让学生学会游泳。还有就是在平时教会孩子去任何地点先让孩子养成看安全通道的习惯,教会孩子走路注意观察周边情况的习惯,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意外事故对孩子的伤害。

1.2身有疾病的孩子,一定要知道自己在犯病的情况下该怎样自救,做好基本防护措施。作为教师碰到过很多次学生疾病在学校发作的情况例如哮喘、癫痫、心脏病等,虽然学校都会配备有校医,但校医人数少,施救设施简陋,药品少,还有对施救时间的问题的考虑,这类孩子除了自身携带药品外,还要教会身边的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疾病展开施救。家长要教育学生千万不要隐瞒有危险性的疾病,耽误施救时间。

2通过旅行体验生活,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毕业前从未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看到听到的只有出生地这一块小天地。学校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绝大部分都没法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如果家长每年让孩子有一次到两次或远或近的旅行,会对孩子的视野开阔,理想的树立有很大帮助。常言说“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孩子需要体验不同城市的生活,在不同的风景里行走,会看到不同的历史,感受人类的智慧的博大。家长可以逐步地尝试让孩子设计旅行路线、购买火车票、飞机票、订旅馆、定景区门票等,这样孩子就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了。在旅行中会碰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孩子的见识就广了,阅历就深了,会对自己更有信心,不会迷失在某个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孩子会在这一天天的旅行中会逐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要干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才会知道要为什么而努力,在哪些方面努力。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找到了活着基本的意义。

3劳动教育

培养学生劳动要乘早,最好是在3岁以后就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如果到了十几岁再开始让孩子学劳动,家长会发现这时让孩子学习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就很困难,因为他已开始懒惰,学会跟你讲条件。至少家长要教会孩子以下几点:首先,要让自家的孩子学会管理房间。学会打扫,从自己的房间开始,擦洗各种用品,浇花等简单的事情开始,之后会协助打扫全家的房间。其次,学会烹调。主要学会做最基本的饮食,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会打鸡蛋是很可悲的,不要怕孩子基础差会用刀切到手,在做饭的过程中他们会学会保护自己不被烫,会学会使用刀具。吃到自己做的食物对孩子的享受成功体验很有益,同时孩子独自生活能力就有了。再次,学会手工。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父母可以教他们从缝制简单的靠垫,从而让孩子学会用针线,那么像缝扣子,补简单的衣物就自然而然会了,是否要进行深入学习要看孩子的兴趣,有兴趣孩子自然会去探索。把以上的几点做到孩子就有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4社交教育

学校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学校教育;课程耦合

1前言

探讨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切合关系对于推进太极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耦合联系是需要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下达到内部要素的良性发展,试图利用耦合联系探讨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发展的优化途径,从而使太极拳教学质量得到提高。2019年7月25日的《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提到,坚持传承弘扬,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讲好武术文化故事,体现中国武术精神,展示中国武术形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在国家体育健康战略的实施下,大力推进并创新武术进校园活动,对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契机。

2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状态的要素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学校,校园整体的氛围趋向于重操作、重技术,学校的整体教育导向注重了就业和能力的本位特点。“专业教育、技能培养、动手能力”成为职业院校基本认同的价值目标追求。[2]但在具体课程实施中,也会偏激的将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等同,使得非专业课程的太极拳教学弱化,忽视太极拳课程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轻视太极拳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性,所反映的是以“太极拳内容”为代表的体育学科教学相对于以“机械操作与制造技术”为代表的理工科,在职业院校表现出弱视地位的边缘化现象。2.1太极拳教学内容显现的问题。职业院校的培养形式使所招收的学生生源,多在技能学习上有自身的优势,并且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随着00后步入高等教育的行列,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他们具有多元文化的思维,对于新事物的思考方式简单化,对于自媒体形式的内容更加热衷,带来的是网络信息媒体下自主化认识。作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影响下的00后学生,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唯我个性。面对这样具有特殊性格的学生生源,在接受传统教育内容浓厚的太极拳教学中,出现了对太极拳课程的无殊感,对太极拳文化的淡漠感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对太极拳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挑战。对太极拳课程的无殊感。首先,产生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科技进步,智能工具的普及,使得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便捷,学生处于生活基本不用动,学习基本网络获取的状态。年轻的学生对便利的生活方式过于依赖,对于锻炼的意识表现缺乏,进而带来的是对太极拳课程的兴趣变得不高。社会节奏步伐的加快,使学生的生活节奏变得紧凑,情绪容易急躁,缺乏耐心,加上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青年阶段,对太极拳这种缓慢的练习形式并没有特别的学习动力。其次,面对学校将更多的学生时间用于专业课程和专业活动的实施现状,以学生未来就业为实质性目标,太极拳教学在情理之中不得不进行让步,造成开展的形式得不到重视,内容也进行了简捷化的处理。而且以单一技术动作为主的球类课程,相对于太极拳课程的连续性多组合动作学习形式更加受到学生的喜欢,使得太极拳课程竞争力变得不足,致使学生对太极拳课程表现无殊感。对太极拳文化的淡漠感。1978年邓小平同志题词“太极拳好”之后,太极拳被放到了很重要的高度,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使命和国际影响,但对于太极拳本身也带来不少负向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太极拳的宣传受到了各方利益化的驱使,与“虚假”、“俗套”、“伪作”等字眼联系到了一起,“失真”现象的频繁出现,也让太极拳变得无趣而不忍直视。健身意识的逐年增强,关注更多的是外在动作的演练,受众以老人和病弱居多,这种对太极拳的社会认知亦如此,对于内在与中国传统相连的文化则也并不在意,更别说对制其敌而不伤其敌的求和精神的理解,使太极拳的文化变得高深而不容触动,致使学生对太极拳文化产生淡漠感。2.2太极拳课程机制浮现的问题。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的现代化改革,在针对学生体育选修机制上,基本采用限制性自主选课形式,即在规定的课程项目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限制性自主选课形式的实施,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体育课程的项目,选择喜欢的老师,拥有了课程的选择权,但在具体的现实中,常常会出现许多阻碍性问题。如,由于对选课内容的理想化,有部分学生对太极拳课程抱有对抗的心理,但限于课程内容管理的需要,不能有太多的肢体对抗,使得现实课程没有达到期望,于是产生了厌倦;选课态度的消极化,导致对课程产生倦怠感;选课时间的集中化,造成所选课程项目不是预期的结果等问题的出现,是教学过程中表现的特殊性。2.3太极拳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复杂过程中,不外乎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主要要素构成。教学过程呈现的特殊化现象,需要更加明确在此教学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并加强其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其目的是使学生与时俱进的得到发展和培养。[3]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作为授课教师应当最先进行反思,教师在太极拳课程教学中是否专业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事情,这是课程教学有序进行的保证。不适当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对学生的指导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职业院校的非体育专业学生在选择太极拳课程的初始期待,是基于自身对该课程的理想状态,但与现实课程存在较大反差,会使学生对太极拳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倦,从而阻碍太极拳课程本身魅力的展现。其次,太极拳的技术动作在不进行精深研究的状态下,从事基本动作的学习是较为简单的,这也是太极拳超然于武术之外,被广泛推广的原因,正是这种“内练精深,外练简单”的技术形式,在学生看来兴致全无。太极拳存在的套路化形式使得该项目具有连续性,起承转折,连绵不断的运动特点,使得学生必须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巩固,学习量的增加会使学生变得消极化并产生倦怠感。另外,学生在课程选择的流畅度和学校课程建设的合理性,也会使学生在接受太极拳课程受到阻碍。在没有选择到其他心仪的课程而被迫选修太极拳课程,或者是强制进行单项的太极拳课程选择的问题出现时,都会对教学过程的发展带来阻碍。

3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协调的构建

3.1学校教育人文传承的需要。要将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的人文传承的知识和精神的传承进行耦合联系,太极拳教学对技术专业课程的强调,以及技术为重的教育价值,要与学校教育中人文价值相互融合,在重视教学课程重要性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自身的个性。要在太极拳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教育关怀和价值尊重,以维持人文层面的求实求善。太极拳教学强调知识技术的传承,要将培养实用精神和体质发展作为目标。学校教育的人文属性则是要关注人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引导,两者的互补发展会对太极拳教学中某些失衡状态进行调整,并会促使在教学中将太极拳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学生学习的时间上进行延续,在空间上进行交流,对太极拳文化起到保存和传承的作用。3.2学校教育社会功能的需要。要将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实用和创新的持续进行耦合联系,太极拳教学中学生将分数、成绩、名次等同于知识、能力和地位的固有认知,是当下教学的普遍问题,而强迫性教学模式下,使学生在同一化的标准中剥离出丰富性,变得呆滞和缺乏灵性,刻板的动作教学形式会使学生成为缺乏个性的机体,没有了勇气的担当,剩下的只是焦躁的不良情绪和疲软的身体状态。[4]发挥学校教育社会层面的功能是为促进太极拳教学的可以更好的推进,将实用和创新融入到太极拳教学中,对太极拳教学进行深化和完善,将技术模式和教学管理变得更加合理和具有可持续性。3.3学校教育课程结构的需要。要将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均衡的合理进行耦合联系,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调整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在学分的比例,适当增加体质实践课程的比重,加大太极拳选修课在学时上的分配,创建太极拳模块式课程教学形式,避免减轻太极拳课程的压缩,这样才能增加太极拳在课程结构中影响。通过课程的优化来扩大太极拳教学的知识面,通过课程的均衡性调整使太极拳教学在学生整个学校教育结构中进行的纵深发展,并不断照顾学生的兴趣和专长,更加调动学生在太极拳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太极拳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合理的知识和技术的建构。

4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发展的优化途径

4.1加强人文传承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太极拳教学中,技术教学占据主要内容,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内容也需要并进增加,是顺应高等教育对学生教学目标的规范要求,在太极拳技术教学的同时,不断渗入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人格教育,这也是当下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实现。在教授学生太极拳内容中,使学生的外在心理倾向产生对新事物的稳定和求同状态,并不断贯彻国家对多民族和平发展的基本国策和方针,促进民族团结和保持爱国主义意识。在太极拳技术实用的时候,增加学生的互动环节,使其建立团结合作,以及正确的同学友谊,并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之间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和风俗习惯,学会宽容、忍让、妥协和合作等良好行为。教师在太极拳技术讲解的同时,传递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知道要尊师重道,认识到中华文明对追求“中和”的处事之风,了解这是本民族的性格,是对和平向往的方式。在太极拳动作拆解中,加强对“点到为止”行为方式的理解,不是畏惧强权,而是相互尊重,包容和谐的礼让之行。通过在太极拳技术教学中不断进行人文传承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人格得到正确的发展。4.2加强教学技术创新。在太极拳教学中课程技术的创新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保障,这可以激发学生对太极拳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积极性,而“教什么就学什么”的课程教学,会使课堂变得刻板和沉默,使学生失去对太极拳学习的期望。在完成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的同时进行更多的课程交流,在问题交流中增加学生对太极拳技术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公众号、公共邮箱、教学管理平台等多种网络工具,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太极拳教学的诉求内容,这样也可以在短暂的课程周期内将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传递给他们。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更热衷于肢体的交流,在对太极拳教学危险的高度控制下增加实用技术环节的内容,会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体会,更加了解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并会在未来出现理想化的实践运用。4.3加强课程结构改革。加强太极拳教学过程的能动性改革,也是推进课程发展的主要措施。教师应在传统套路评分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多人之间的太极拳技术实用模拟考核内容,或者学生根据太极拳所学进行某种场景的技术内容创编,并以个人和多人形式演绎,这样不仅可以将所学内容进行思维的内部消化,而且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不仅将太极拳传统的套路形式进行了技术动作的教授传承,而且也顺应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进行自我意识的创作。在太极拳学习之中,享受符合自身个性的快乐,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锻炼。《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5]职业院校可以进行太极拳的校园表演竞赛,采取各种形式的舞台美学表现力,在不违背武术形态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表演竞赛的创新交流,也可以达到美育的作用。开放式的太极拳课程技术创新,是满足高效课程教学的目标需求。

参考文献

[1]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EB/OL].

[2]熊秀琼.基于“00后”特点的高职院校“五育”并举探索与实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18):101.

[3]纪德奎,张连生,著.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69.

[4]刘欣然,黄玲.“单向度”的教育规训与体育超越——技术时代学校体育的哲学省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06-314.

学校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危机视角;学校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

2020年1月,我国自病毒感染重大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学校防控疫情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我市各学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应对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精神,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学校如何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在此危机中如何做到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和教师作为学校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校危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他们对突发危机的处理认识不到位,就不能有效而理性地应对危机;没有处理能力,未能及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学校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和类型

(一)概念界定。著名的危机管理大师劳伦斯•巴顿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重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社会机构组织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巨大的伤害。学校危机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谓学校危机管理,是指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出现所采取的有效预防、管控、处理和制定相应预案措施的一种动态管理机制。这种机制能最大限度地快速化解危机的风险,使人们更好地掌握应对危机的技能,增强危机处理的意识,提升人们适应危机事件的能力,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不被打乱。(二)内容类型。学校危机的管理包括校园安全危机、学生心理危机、网络信息危机、生态破坏危机、学生情感危机、社会突发事件危机、社会问题危机、食品安全危机、网络安全危机、战时应对危机、公共卫生健康危机、自然灾害危机、社会及家校教育危机等。对于不同危机类型的管理,学校要有整体的监测、控制和处理方案,学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处置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在危机发生时冷静应对,有效预防,切实、有效地降低和控制危机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从而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安全、有序,保障全校师生能够健康地工作、学习、生活,促进学校工作顺利开展。如自我国发生病毒肺炎疫情以来,我市各校学校工作群里立即了上级有关教育部门的通知,采取“停课不停学”的做法,组织学校教职员工学习文件精神,进行网上教学培训,使教师掌握网上教学的基本技能,及时建立学生和家长QQ群;各地教育局设置三级网上管理,密切关注学校网上教学的动态,通过网课和云课堂弥补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

二、学校危机管理的基本策略

今年的病毒疫情是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我国的大江南北、乡村与城市都迅速投入到这场疫情的阻击战之中,学校也不例外。处理危机,学校不能随心所欲、无目的无计划地进行,务必依据一定的基本程序,遵循以下基本策略。(一)实时跟踪健康动态。防止疫情向学校扩散,守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当前学校状病毒疫情危机防控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应统一疫情防控健康的工作步调,政教处主任负责开展师生的健康调查,通过网络让师生员工填写开学返校前健康状况调查,摸查目前的师生员工居住的位置,了解教师学生是否前往疫情防控重点区域,是否与疫情地区的人员有密切接触,实行每日上报调查信息的动态跟踪管理;全面摸清掌握每一个师生的所在地信息、健康状况,精准掌握与湖北武汉等疫情防控重点地区有关的教职员工、学生的实时动态;对师生实施人文关怀,及时传递信息,主动联系,强调不得提前返校等要求,构建无死角、全覆盖、网格化的管理体系;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异常情况一事一报,实时更新动态信息。(二)快速决策应对危机。应对每一个突发的危机事件,及时决策对于处理危机事件具有关键作用。今年我市各校高度重视疫情,行动迅速,部署周密,有效制定了防控方案。学校根据省市文件精神,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紧急处理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危机来临时,学校第一时间做出响应,校长立即召开行政会议,利用网络直播宣传防控肺炎的知识;校长用直播视频系统召开特殊的新学期家长会、教师会,布置新学期的教学工作,统一教职工思想,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和下一步学校“停课不停学”的工作,做到“组织领导、措施落实、思想认识、宣传防控、网络教学、停课不停学”六个到位。(三)建立多级教学通道。1.创建线上教学机制。为配合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尽量减少延期开学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影响,我市教育局负责具体指导学校因地、因校、因生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落实“一校一策”“一班一策”“一生一案”的基本要求。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特别注重疫情防护知识宣传;各校按照课改理念开设网课,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走向真正的在线自主学习;尝试使用了“钉钉”“快乐学习”“腾讯课堂”“QQ群聊”“目睹直播”等工具,采取直播和录播、视频答疑、视频家访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网上教学和师生互动通道。学生作业考卷采取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自评”就是学生自己根据评分细则进行评分,“互评”就是通过微信、钉钉组成小组互相阅评,“师评”就是把作业上传给老师评阅打分,有效解决学生因疫情无法到校上课问题。校长还率先直播召开教职工大会,通过网络进行线上教学培训。授课者通过钉钉群、微信群及时交流分享,及时反馈疑难问题,为教师使用直播软件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服务;通过网络学习调查表,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情况,确保线上教学有序进行,提升在线教学质量。2.推出“停课不停研”机制。为尽量减少延期开学对高、初中毕业班的影响,我市进修学校高中和初中教研室召开“停课不停研”指导毕业班教学专题会议,围绕毕业班教学教研、提高备考质量进行深入探讨。教研员积极响应,快速行动,牵头组织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搜集、制作、编写微课、教学视频,通过钉钉网、微信平台推送给各校使用,同时转载省、市教研部门做的优秀复习资料,收集历年中高考微专题资料、讲解视频、电子教材等资源,供一线教师参考使用。

三、基于危机管理视角的能力提升建议

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当下学校师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衡量学校危机教育管理的重要指标,学校必须把提升危机管理水平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妥善应对危机是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高教师凝聚力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石。因此,需尽快建立与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相适应的危机处理机制,制定提升策略。(一)提升危机预防处理能力,构建管理体系。目前,学校应对危机的组织系统尚不健全。学校危机首先是对师生安全和健康的危害,其次是对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危机有潜伏期和暴发期,期间会向人们传递一些明显或隐形的信息。这就需要学校师生平常也要具备忧患与危机意识,以敏锐的判断力发现危机发出的信号,有效确定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可能给人带来的损失。为此,学校要建立班级与网络监察体系、班级与网络教学体系,设立学校与学生、家长QQ群、微信群、网络平台,创建校际片区、跨区域教学教研共同体,共建、共享大数据云课堂资源,构建不同的危机预警机制。各校在学校网站建立危机安全模块,让师生树立危机意识,使危机来时不打无准备之仗,防患于未然,有序开展工作。(二)优化师生危机培训,加强应急执行力。当危机出现后,为有效防止事态范围扩大,将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降低,学校就必须具有决策果断、应对沉着、沟通协调、处理妥善、控制局势、组织保障等综合管理能力。当前各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教师缺少处理危机的方法与能力,危机意识淡薄。有的学校平时因升学压力,危机应急演练得不到重视,忽视了对师生进行危机应急事件的训练,这种情况在部分农村学校尤为常见。因此,要通过培训和实践训练强化教师处理各种危机问题的能力。1.强化培训学习。要加大教师应对危机事件知识的培训学习力度。如当前病毒肺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知识,有关教学软件的学习培训,以增强师生的安全健康意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师生应对危机风险的能力。2.增强网络教研能力。要增强教师网络教学教研能力,加强网络线上教学教研演练,每学期至少要安排两次。如我市教师进修学校在这次疫情中召开2019年秋季期末考试中高考质量视频会议,要求各学科备课组长按相关学科钉钉群二维码提前加入学科教研工作群,按时间及时参加视频会,学科备课组长或教师代表利用电脑、手机、摄像头进行互动教研。因为平时教师经常参与网上教研训练,所以,教师早已适应这种教研交流形式,确保了此次线上教研的顺利开展。3.加强心理减压训练。要加强心理减压承受力沟通协调训练。突发危机事件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教学质量、公众健康乃至广大师生身心发展。学校平时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通过现场心理危机案例、情景模拟、心理实操、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全面提升师生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危机,保持乐观态度,消除恐惧感,防止心理危机扩大,培养健全的人格心理,提升师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危机发生后,能与学生、家长、教师和各职能部门进行有效沟通,疏导抚慰,防止危机升级和事态恶化。此次疫情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非常重要。因此,我市教育局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针对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的10条建议,市进修学校录制心理微课放在网上,内容包括:怎样面对焦虑,如何调整学习状态,如何做到自律、培养好习惯,如何解决压力与动力问题,如何学习和了解肺炎病毒和流行病毒的知识,如何消除对状病毒传染的恐惧心理,如何自我保护,如何理解和帮助疫情中的感染者,如何面对谣言和偏见,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点播观看,培养学生抗压、专注、吃苦、自律和判断能力,在信息时代能够辨别信息的真假,学会辩证地去看待世界和不同观点,拥有宽广的胸怀、同情心和包容心,学会自我管理,使学生面对未来的危机灾难时,能以更多的体验和理性的心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此同时,学校开展在线心理教育主题班会,举行“抗击疫情,战役必胜”心理健康绘画比赛,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学习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及所有奋战在冠状病毒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解放军、志愿者“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大无畏精神和强烈家国情怀、必胜的信念、担当奉献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坚定前行的勇气、顽强不屈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超高的专业素质,让学生积极应对困难,懂得珍爱生命,科学面对疫情,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恐慌忧虑心态,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获得成长和进步。4.丰富应对危机的经验。要对教师进行应对危机技巧的培训,鼓励教师探究危机发生的原因,掌握处理危机的程序流程,总结相关危机的防范与应对策略,进一步丰富应对危机的经验,时时保持警惕之心,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临危不乱的判断力,最终形成有效预案;还可以经常开展外出考察学习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在区域内开展一些危机处理的专题研讨和实际演练比赛,提升应对危机的效率。(三)科学恢复教学,统筹推进危机防控。根据教育部《继续严抓疫情防控有序推进教育工作》的要求,要统筹谋划中小学开学工作,严格做好开学准备,做好教学衔接,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为此,开学恢复教学秩序要科学合理,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疫情防控,做到两手抓,两不误,既要常抓不懈,落实细致到位,抓出成效,做好病毒疫情的防控工作,又要找到疫情防控与恢复教与学的平衡点,即有序恢复正常的教学工作,努力抓短板,补缺补漏促平衡。这次疫情期间,学生在线上课比较突出问题是自觉性不够,教师不大熟悉操作过程,有的科目不够直观,影响教学效果。据调查,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有的没电脑、没手机、没网络、没流量不能进入直播间,需要借助别人家的网络流量去上课,线上教学时而出现卡顿现象,线上教学效果一般。针对这些问题,正式开学后学校一定要把各项工作统筹考虑,一体推进。市区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分析学情和教学短板,考虑教学衔接问题,做好补偿教学;片区学校注重捆绑帮扶,继续推进线上教学教研,多举办一些危机防控活动,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多思考和解决学生如何返校、返校途中如何预防,返校后如何防控的对策,确保疫情防控无误区、无死角、无遗漏、零感染、教学质量不滑坡,确保校园这块阵地在疫情蔓延中不失守;要努力加强师生危机意识的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保护野生动物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担当教育和生命教育,学习防疫阻击战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弘扬社会美德,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和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提高危机教育的地位;要加强对有关师生心理辅导和干预,特别是对在本市就读的湖北籍学生,对已被隔离、疑似感染或入院治疗师生不歧视,给予心理疏导,体现人文关怀;对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学生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对于一些因特殊原因无法做到家校网上联动的,由专人安排其他方式予以辅导;要集中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统筹组织教学;应努力加大地方政府对学校危机教育的政策支持,强化校园疫情管控和跨省市之间的疫情危机防控经验交流,制定危机教育的考评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此改变当前学校危机教育缺失的现状,从而高效完成疫情危机防控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1]卜荣华,姚本先.初探学校危机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5(8):22.

学校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教育困境

随着目前适龄儿童人数的明显减少和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逐渐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在西部农村学校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部分地区中、小学校由于改革步子过快,引发了学生辍学、城乡学生比例失调、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还涉及到民族文化教育断层、民族文化适应等实际问题。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广西大瑶山六巷村学校教育的考察,揭示当前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希望得到有识之士以及社会的关注。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六巷村调查后,笔者发现该村学校教育发展经历了兴办、旺盛、转折、萎缩的曲折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一个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曲折历史,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在经历过几次大调整后,目前困扰六巷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难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撤并后学校的存废问题

六巷村地处大瑶山腹地,下辖11个自然村,村落分散,交通极不便利。20世纪70年代的六巷乡中心校是一所乡级全日制学校,设置有中学部和小学部。1978年撤办高中部,2002年撤办初中部,目前只办小学教育。据2000年统计,有教职工18人,正式教学人员15人。中学部有学生141人,开有4个班级,初一两个班,初二、初三各有一班,共有教职工13人。小学学生有167人,开有7个班级,撤并后的六巷中心校只剩下小学部的师生员工,目前共有6个班,126个学生,教职工18人,师生比为1:8.4。如按国家规定1:23的要求,则目前六巷小学教师数量超编。但是在大瑶山,由于村屯小而分散,地广人稀,读书的孩子也少,有些村子只有四五个学生,再加上交通落后,又不能把这些学生完全转到其他小学去。所以,该村小学就面临着一个存与废的问题,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

(二)学生辍学问题

据调查,该村的学生还存在辍学的问题。笔者发现,辍学的原因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因素。由于学校实行“大小星期制”,所以家长一般都把两个星期的生活费一起给小孩。但有些学生几天内就把两个星期的生活费全部用完,之后就到小店赊东西,久了就积少成多。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就觉得送小孩读书花钱太多,也就不愿意送了。二是传统生育制度的影响。由于受历史传统影响,当地瑶族家庭一般只生两个小孩。改革开放后,大瑶山土地政策发生变化,劳动力开始紧缺。小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的父母整天早出晚归,自己也有意无意地加入了上山下地干活的行列。此外,传统嗣继制度也告诉小孩,他们长大以后至少需要其中一个留在家里“顶户头”,嗣继家产,照顾父母。所以,很多学生就较为厌学。三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再加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地很多家长都觉得读书了也是白读,认为大学毕业了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在家种地。因此,“读书无用论”在当地还有一定的市场。四是由于学生自理能力差和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很多家长放心不下学生的安全,所以不愿送孩子上学,这也是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以上几个因素导致辍学现象逐渐增多,由于入学人数的减少,曾经办过的高中、初中也逐步被撤消。

(三)六巷教学资源过剩与城里学校人满为患

由于撤并,六巷中心校的教学资源出现了过剩和闲置,而六巷另一头的桐木中学和金秀中学,则人满为患。调查中发现,六巷村小学高年级部分学生也可以到金秀县中学或桐木镇中学民族班就读。所以,这些民族班就成了“大班”,有50~70个人一个班的。但从教育学角度来讲,这样的班级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民族文化适应问题

对学校教育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当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互动情景。学校教育代表现代意义的知识文化的传授,必然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地方文化对待学校教育的态度,也反映出地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认知体系。袁同凯对广西土瑶社区教育的研究表明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人们受歧视的历史经历,即弱势群体被边缘化的过程,以及群体记忆等也会在情感上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瑶族小孩到城里就读,自然就得面对文化适应问题。瑶族学生在外就常被欺负,如被勒索财物、被孤立等。此外,瑶族学生还需要学习城里的语言和生活习惯,这也是一个很大挑战。

(五)民族文化传承问题

不管是在本乡(村)里就读,还是到城镇里就读,少数民族学生都面临一个困境: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像服饰制作、跳黄泥鼓舞等手工技艺、传统歌舞等无法进入学校的统编教材,导致这些优秀民族文化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甚至可以说,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讲,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基本是处于缺失状态的。

二、走出教育困境的对策与思考

笔者从调查看到,瑶族的学校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面对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的科技与文明进程的冲击,如何走出教育困境成为瑶族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为学校教育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协调

影响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地方权力资源配置是最重要的,而当地的生育制度、地理环境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这就需要学校教育争取得到更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首先是优化配置,整合资源。要通过政府实施倾斜政策,扩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软、硬件。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校寄宿,原来落后的后勤工作也需要跟上,学校住宿条件、伙食营养、洗浴洗涤、卫生医疗等等,都需要增设或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其次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工资待遇和文化待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教育平等的角度出发,这些投入是必须的。对于因撤并后剩余的教师,可考虑采用转岗、调动、提前退休等方式加以解决。

再次是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政府行为,也不仅仅是建校舍、聘教师、重服务的问题,它涉及到全社会的认同程度。未成年人能否有效地接受学校教育,家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变得十分重要。传统生育制度所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以消融,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养老保险,完善土地承包转包机制,解决少数民族的后顾之忧,以此达到消解民族文化中阻碍学校教育发展因素的目的。

最后是以发展地方经济的各种契机,不断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地处腹地的瑶族同胞,因为交通条件的落后,大瑶山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区乃至全国之末。学校教育也因此受到极大制约。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交通条件和学校教育是一个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需要从全局考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二)扩大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功能

第一,少数民族学校教育要继续承担起现代知识教育的重任。“如果说在主流文化社会中已经形成现代性,那么这一过程在少数民族地区正在发生。现代性学校教育‘嵌入’以后,文化的单一性逐渐取代了多样性。”“对于少数民族受教育者而言,现代性过程完成得是否充分彻底将决定它在学校教育中的成败。”通过调查发现,六巷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大部分还是对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生活方式抱着认同和追求的态度。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NBA球星的了解程度不亚于城市里的NBA球迷。一个小学女老师用手机通话、发短信,学习电脑操作、上网冲浪,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看不出她是一个大瑶山里的瑶族人。因为,这是一个文明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的时代,任何个人或群体都无法回避,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

第二,少数民族学校教育还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学校教育可称为有意识教育,而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可称为无意识教育。从效果上看,无意识教育的效果要优于有意识教育。学校教育的空间可适当延伸到儿童的家庭和社区生活中去,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儿童在教育生活中获得成长,弥补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缺失或半缺失的现状。可通过编写乡土教材,总结本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开设民族文化课程,把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李姗泽就认为“对民族独特文化符号的了解、识别、认同、记忆与应用”,“对于今天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交融中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持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应该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乡土知识教育。

(三)构建多元文化交流的教育体系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在撤并后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学生要到距离家乡更远的学校念书。这就产生了一个复杂的多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问题。民族间或族群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而复杂的话题。我们应避免用主流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少数民族的教育,要克服文化偏见。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改革也应从少数民族现有的生存状态出发,建立多民族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共存的“和而不同”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这种多元文化相互理解、和而不同的教育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其他学校上学的文化适应问题,帮助少数民族建立适合本民族现实生存需要的教育体系。美国社会研究协议会等一些机构曾将多元文化教育列入到正式的指导方针当中:“……多元文化教育不是要消除学校中的文化差别或者仅满足对文化多样性的宽容,而是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精神,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进而使之成为有价值的资源。”

在其他民族或族群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从客观角度引起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所共享。文化传承也不一定非要本民族传承本民族文化,其他民族一样也可以传承。要解决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就需要全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只有在学校教育中真正让各民族对对方的文化有所了解,并能相互理解、包容和欣赏,我们才能说这是成熟的、成功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新《义务教育法》精神的推动下,各地开展了通过教师下派、交流以均衡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一些省、市还制订了包括教育资源统筹的城乡教育统筹规划。这些活动,从理论(特别是法理)和实践上看,都有其合理性与实效性。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如下问题:从优秀学校派遣教师导致了教育资源均衡中的“削峰”问题,薄弱学校的复杂性导致了“削峰”资源难以“填谷”。此外,城乡教育统筹视野局限在中小学,忽视了高校的教育资源供给功能。

城乡教育统筹不应是优秀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削峰填谷”,而应是二者的双赢共进;城乡教育统筹不是区域内学校间的“简单拉平”或“城乡混合”,而是初等教育与中、高等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融合和良性互动。因此,在城乡教育统筹中,既要“造峰”,促进优秀学校可持续发展,又要“扬谷”,促进薄弱学校良性发展。其中,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角度讲,关键是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本文试图就如何多渠道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提出几个对策。

一、互动式:城乡强、弱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

2006年,沈阳市2000名城市教师被派往农村学校任教,拉开了城乡教师交流、促进教师资源均衡的帷幕。这种把城市学校优秀教师派往农村学校支教、把薄弱学校教师派往城市学校进修的“互动式”教师资源均衡,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农村薄弱学校得到了教师资源支持、上派教师得到了学习机会;下派教师也得到了教育锻炼,了解和认识了薄弱学校及教育发展的失衡。因此,在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上,这种“互动式”的教师资源交流应当是继续保持的教育资源均衡手段。

在实践中。这种“互动式”的城乡强、弱学校间教师交流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难以派出优秀教师。因为升学竞争,派出学校不愿意选派优秀教师(通常是派出非骨干教师)。二是派出教师作用发挥尴尬。这些派出教师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恐被别人笑话;如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又恐派出学校因竞争学校水平得到提高而不悦。三是派出教师使用不科学。薄弱学校因不需支付派来教师费用,就尽可能多排课、多使用,缺乏与教师的心理沟通。此外,还缺少对教师的生活关照,这些派出教师生活不便,他们到农村学校后,从住房、生活节奏、人际交往到资料收集等都感到不便。无疑,这些问题会影响互动式教师交流中下派教师作用的发挥。因此,为了使“互动式”城乡教师交流发挥作用,需要解决好下面的几个问题。

第一,“捆绑”城市优秀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为了克服不“派优”的走过场、派出教师作用发挥尴尬等现象,应当合并对口支援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校领导班子,将两个学校的发展“捆绑”纳入考核范围,探索“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互动发展模式,从资源共享、捆绑发展角度试行两个或多个法人单位、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同时,建立在中小学校干部选拔中向有农村教育经历者倾斜的制度。

第二,建立中小学教师的农村教育履职制度。为了解决派不出教师的问题,一方面要规定所有新人职教师必须有一定(如3-5年)年限的农村教育履职经历;另一方面还要规定在职城市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例如:根据入职时间规定,2000年前入职的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1年,2001年人职的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2年),并将此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的基本条件。

第三,制订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待遇政策。为有利于优秀教师的派出,可规定: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享受浮动一级工资的津贴、补贴的政策;或模仿日本经验,在统一城乡教师基本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每年多1个月的奖励工资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同时,改造薄弱学校的教师工作与生活环境,使下派教师与原校教师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四,在交流中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水平。可以设计“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根据农村交流教师较为年轻、教学水平较低等情况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实施的需要,有针对性设计农村学校交流教师的学习计划,切实提高其教育水平。

二、生成式:薄弱学校输血式的教育资源供给

“互动式”的城乡教师交流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派往薄弱学校的教师资源有限,难以满足薄弱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大量需求;二是交流到优秀学校的薄弱学校教师有限,许多农村学校普通教师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提升。同时,这种“互动式”教师交流有“劫富济贫”之感,而且还存在拆散优秀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组合、影响优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对薄弱学校而言,这种“互动式”的教育资源供给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所以,在保留“互动式”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的同时,农村薄弱学校要探索具有“造血”性质的生成式教育资源供给途径。

第一,营造薄弱学校生成教育资源的环境。利用政策优势为薄弱学校造就获得教育资源的条件,包括:一是利用城乡办学条件均衡的“物质保障线”,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保障及教师编制等方面获得政策的倾斜性支持;二是利用城乡师资配置均衡的“人事编制线”,配备齐全教师队伍,并根据年级、班级、学科类别实现合理的师生比;三是利用管理水平均衡的“干部水准线”,引进优秀校长、建立优秀领导班子,在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城乡学校“捆绑”发展中,通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考评,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四是利用教育质量均衡的“质量标准线”,在优质(初)高中招生指标切块分配中,获得升学竞争的生存空间,并挖掘学校优势,办出特色。

第二,增强薄弱学校生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功能。薄弱学校如何立足自身情况,生成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是薄弱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方法是: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既包括如上所述,要在“互动式”交流中努力提高薄弱学校交流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包括下文将要探讨的薄弱学校教师在师范院校进修中的教育能力提升,借助外界力量实现薄弱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二是实施“请进来”战略,不仅邀请在岗的优秀城市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示范、指导、兼职、任课,而且聘请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城市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指导、示范;三是实施“内发式”战略,建设学习型校园,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转变观念,通过“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四是实施“信息化”战略,加强以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基础建设,打造信息化平台,加强学校计算机配备和校园网建设,同时调动师生开发、交流、共享多媒体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输血”性的“互动式”教师资源交流,“造血”性的“生成式”教育资源开发均有其合理之处,应当值得保留。但这种局限于中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统筹视野需要得到扩展,要从教育系统观出发,在中小学与高校之间探索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其他供给途径。

三、联动式:师范生顶岗实习与教师轮岗进修

十余年来,一些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实践,它在解决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促进职前教育与在职工作沟通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创新性意义。这种方式不仅对师范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大量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为农村学校提供了大量师资,缓解了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

此外,这种方式对促进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有序地组织薄弱学校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二是薄弱学校教师到高师院校学习新理念,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这种方式的可行性非常高。师范生顶岗实习有培养经费保证,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是专业持续发展所需,这种方式又不影响优秀学校教育资源的原有组合态势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它是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的重要手段,薄弱学校要以此为契机,把教师有组织地输送到高师院校接受培训,实现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利用“联动式”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针对师范生顶岗实习中暴露的问题,科学制订培养计划,精心设计顶岗实习进程,加强顶岗实习指导;二是科学设计薄弱学校教师的轮岗进修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下,对进修教师在年龄层次、学科门类、水平差异等方面做好组合,有序地组织薄弱学校教师轮岗进修;三是切实解决薄弱学校进修教师的进修困难,特别是培训经费方面的困难,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助经费的办法支持这些长期在农村学校艰苦岗位T作的教师进修;四是提高培训质量,特别要针对农村教师的智能基础与接受偏好、教学水平与业务需要、教学研究的困惑与问题等因素,设计适合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总之,师范生的顶岗实习为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薄弱学校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教师培训实现薄弱学校“造血式”的教育资源建设。四、资助式:高师院校对薄弱学校的资源支持

在探索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时,不能忽视高校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支持功能,要探索高校对中小学资助式的教育资源支持方式。

高校尤其是高师对中小学的教育资源支持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在师资支援方面,有派出实习师范生支教、派出青年到中小学支教、选派专家指导中小学教学及研究等形式;在资料支持方面,有编写与赠送图书资料、录制与赠送影音教学资料、向薄弱学校流动/巡回式开放实验室/科学馆,博物馆、提供教师教研资料等;在提供途径上,可以采取高校一中小学直接对口式的支援、高校一地方教育行政一中小学间接式的支持。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高校在对中小学资助教育资源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资助性原则。长期以来,高校对中小学的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基本上是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的重复;二是培训形式单一化,基本上是“教师独白、学员静听”;二三是培训方式单调,基本上就是课堂讲授,缺少合作探究、指导自学等形式;四是培训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学员报名注册后缺席,没有参加培训,但之后缴纳一定费用就可以拿到培训部门颁发的证书;五是培训费用较高,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可见,高校需要树立真心支持、有效服务的思想。

第二,适切性原则。高校对中小学的支持不适合中小学需要是一个常见现象,例如:一是赠送的图书内容陈旧,不符合中小学需要;二是培训内容不符合中小学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需要,培训方式不能有效激发、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三是派遣实习生时“就近避远”,因为经费等问题,往往就近派遣实习生,不愿意向偏远农村学校派遣实习生;四是派遣非骨干教师支教。派出高校因为怕影响本校的工作,就选派非骨干力量前往支教。总之,高校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资助应站在城乡统筹、均衡、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到对薄弱中小学教育资源支持的适切性。

五、多媒体式: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获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薄弱学校可以利用光盘、网络等多媒体方式获取教育资源。这种方式有其独特优势:基于信息传播的增殖原理,教育资源输出学校在向薄弱中小学输送资源时,不会失去教育资源,仍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薄弱学校也因教育资源的获取而获得改革与发展的资源基础,这对于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多媒体式的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具有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发展的“共享性”特征。它不以减少优秀学校教育资源、放慢优秀学校发展为代价,在实现优秀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薄弱学校因为教育资源问题的解决而加快发展,是“双赢性”的教育资源“均衡”,体现了公平意义的均衡。相比单纯的教帅交流,它在不削弱优秀学校教育资源及其优势组合下,优势较为明显。所以,在未来的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实践中,不妨将其作为重要的手段加以运用。

当然,薄弱学校还要研究这些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校本化”利用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薄弱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如果简单移植,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容量、呈现架构、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适应性问题,容易出现教学氛围低迷、教学信息反馈弱化、教学秩序维持难度加大等现象。因此,基于“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薄弱学校对多媒体教育资源校本化利用时要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明确使用目的:薄弱学校发展、学生公平发展。要明确使用目标,把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促进薄弱学校发展的功能彰显到极致,改善办学理念、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校声誉,迅速而全面地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薄弱学校利用多媒体资源的灵魂是“为了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多媒体教育资源支持下获得公平的、良好的发展。

第二,明晰使用条件:基于薄弱学校水平、学生水平。这要求薄弱学校在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重视自身与优秀学校的差异,具体分析、比较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在发展目标、办学目标、领导风格、师资水平、设备条件、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类别差异、水平差异,考虑优质教育资源在薄弱学校使用的可行性。同时,薄弱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还要重视、尊重学生在诸如知识与能力、兴趣与爱好、文化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考虑多媒体教育资源使用的必要性、适应性。

第三,掌握使用技术:“在学校中”具体设计网络资源的使用。要精心设计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利用技术,特别是建立适合薄弱学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组建预习网站、指导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多媒体自主学习、监督课后多媒体材料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