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情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6:18:38

学生情感

学生情感范文篇1

关键词:情感问题;情感调适;情感危机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生活经历上有着相似点:即都通过了严格的统一考试,通过激烈竞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成了该群体的一员,这些相似点,使得他们在情感问题上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点,他们对情感的认识很单纯,不收更多现实观念的影响,这种情感是很单一的,通常也是不成熟的。同时,他们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各异,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等等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对待情感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行为表现各异。另,在年龄上,他们处于青年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在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处于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虽然他们生理上渐趋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在情感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又很敏感,易于受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潮的冲击,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女生通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到以后的婚姻生活。亲情、友情、爱情的表现尤为突出。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他们当前的学业,还很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感情生活,甚至可能导致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对社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亲情、友情、爱情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重要的、一定要面对的、更需要慎重处理的情感问题。由于大学生心理生理内部的需要结构不断在发生变化,其追求有一定的独特性,且价值观念尚不平衡、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是极不稳定的。同时,大学生的情感世界还受到纷至沓来的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社会的冲击。人情轻薄寡淡,更多依靠内心的支撑而较少希冀心外的扶持。虽然他们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却没有真爱的立足之地,对于情感,他们有的是为了赶潮流,有的是为了找一个人陪伴,排解孤独;亲情或多或少被淡忘,爱情、友情也欠神圣、纯洁。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普遍而又重要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合理解决心理矛盾与冲突,正确处理情感问题,使之顷利而愉快地度过大学时代。

一、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代社会迅速发展,对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总体上是一群伴随着民族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伴随着电视、电脑、网络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独生子女、提倡个性意识、网络青年、追逐时尚、性观念开放、快餐文化的身体力行者等是这代大学生的特点。然而,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日益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在给他们带来丰裕的生活、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社会转型过程中引发的问题也给予他们巨大的冲击,严重荡激着他们的心理和情感,正负两面皆有。一方面,激发他们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进发出最强烈的时代节律;另一方面,在这恢宏的气势和令人震撼的节律中,也隐含着一些不和谐之音。大学生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竞争激烈、适应不良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剧增,个人的内心寂寞孤独、忧郁、焦虑、无目的、恐惧等心理情绪有所增加。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常感活得郁闷、没劲;一些大学生身高体壮却胆小如鼠,膀大腰圆却心胸狭窄,在强者面前自乞自怜、趋炎附势,在弱者面前自高自大、趾高气扬;校园里无激情、无兴趣、无劲头的三无大学生不乏其人;一些大学生渴望友谊和爱情,广交朋友,却常感知己难求、知音难觅,认为别人都不可信,而陷入自我封闭的孤独的深渊。大学生中不断发生的诸如轰动全国的刘海洋伤熊事件和不断见诸报端、互联网上的情杀、仇杀等校园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案例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情感危机状态令人担忧。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问题表现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较为复杂和零散的。大学生的情感危机及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不会合理分配时间,感到情感空虚

在中学时代,学生面临着高考以及升学的巨大压力,都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没有太多的杂念,毫无一丝的松懈。而进人大学以后,有许多学生却感到极度的空虚和无聊,有太多的空余时间却不知如何支配,有的甚至厌倦大学的生活与学习,这主要是源于环境上的变化,特别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一种与专业需要直接挂钩,层次更高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学习;另一方面,大学的课程设置与中学相比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学生的课程安排较少,而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较多,在这种学习特点和环境下,一些学生难以自己合理分配和利用闲暇时间,更谈不上自主学习,由此便形成情感的空虚。为摆脱情感空虚,许多大学生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上网、打游戏等虚拟世界中,找朋友谈恋爱,赶时尚,这也是造成当前校园中,大学生上网成瘾和恋爱盛行的主要原因。

(二)自控能力不强,情感不成熟,受挫力差

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是深刻而丰富的,他们的心理正处于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不稳定向稳定转化的过渡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他们表现得极为敏感,一旦在活动、学习中产生困难或挫折,就易使其情感发生波动,进而走向极端化。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悲痛、恐惧、忧伤等消极的不良心理倾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会逐渐减弱,但一旦再次发生挫折的事件,由于没有经验,受挫能力很差,便又会陷入到痛苦之中而难以自拔,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另一方面,有的青年大学生由于自我控制的能力弱,对突发事件不能理智地去分析并解决问题,而导致过激的言语和行为,酿成轻生、自杀、他杀等等的不良后果。

(三)不会正确评价自我,孤独自卑

许多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自卑感,主要是缘于他们对客观环境或对自我评价不客观。从我国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来看,虽然大学生扩招,但是当代大学生仍然是在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后有幸进人大学的人,他们在中学阶段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而一旦进入大学之后,自己以前的优势已不足为奇;加之学习、活动、人际交往等都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形成极大的落差感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时,由于大学生们以往的失败经历或有某方面的缺陷,使一些人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心态,而对自我的评价过低,导致不能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与接纳自己,有的甚至将其理解并归于是自我智力或能力方面的缺陷,从而引发了强烈的自卑感,这些都是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四)人际关系冷淡疏离,情感孤独

相关调研表明:有孤独感的大学生,常常伴随有抑郁、恐惧、焦虑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体验。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情感上的孤独,主要是由于离开自己的家庭环境和与高中同学朋友的分离,而在新的大学校园中一时难以适应所致。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新的环境中若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会自我封闭、逃避群体,甚至与群体中的成员发生矛盾等不良人际关系,而难以建立起新的归属感,情感上的归属感难以获得满足,从而便促成大学生的孤独

二、大学生情感问题的成因

第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工业社会的特性及其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是其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工业发展很快,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而使人成为物体的奴役,成了各种机器(包括物质机器和社会机器)的奴隶。因此,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大学生,一方面对现代生活新奇向往、积极适应、努力追求;但另一方面,又常常在现代化的物理和社会环境面前,感到自卑,感到渺小,感到物对人的巨大压抑。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剧烈。现在社会的节奏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

大学生的高压力主要源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性与爱的压力,更有未来定向的压力。有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中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心理障碍的人数在16%以上。而且现在,问题大学生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未来定向和就业的困惑与压力,在转型的社会及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突出。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人生存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生活的把握度大大降低。这样的感觉也会传递给青年大学生,并影响着他们。今天的大学生,面对高校扩招乃至研究生招生也在不断扩大规模的新形势,大学的学位已不再是攀登社会上层的捷径,大学,不过是人生的一站,在进人大学经历短暂的兴奋和轻松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加巨大的压力和更加巨大的竞争,他们有着要不要考研究生继续深造的烦恼:更有毕业时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的就业忧虑。有资料显示,我国高校1996年至200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待业人数越来越多。隐性失业变成显性失业。这不能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态和情感。的确,犹如丹尼尔,贝尔所言:“正像许多其它的社会发展也有导致负荷过重的可能性一样,社会的扩展也导致人们的情感负荷过重”。

第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是造成大学生情感混乱、浮躁的另一因素。

20世纪60年代至今,后现代主义取代现代主义而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它力求表达的是“无为”,即无意义、无思想、无深度、商业化、大众化、非历史、不想未来、只求顷刻的现在等等。社会的开放性,使社会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现象,这也让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种情形下,后现代主义思潮登陆中国,在商家们的大肆渲染和推介下,其文化现象便以其新异性打动大学生,使大学生对之产生兴趣,并极力模仿,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如大学生中出现的港台流、日流、韩流等时尚文化现象。这是大学生思想、情感不成熟导致的。

第三,不良文化的侵蚀是造成大学生上述情感危机状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不良文化,是指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与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相背离的文化,比如说像违反社会规范,美化暴力、凶杀情杀、复仇、色情、迷信、等文化现象。社会转型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良文化有了滋生、泛滥的市场。书本文化、电视文化,乃至今天的网络文化,无不留下不良文化的污渍和踪迹,而大学生生理发育早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认知结构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加之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导致了文化的融合,极易被不良文化所腐蚀、俘虏,成为它的奴隶。网络文化由于其时尚性、平等性、互动性、无约束性、彰显个性、虚拟性、超时空及信息量大、更新快速等特点,对大学生有着太大的诱惑和吸引力。如果说书本文化、电视文化是单向的主动接受,网络文化则是双向互动。网络上一些信息和画面不用点击而主动涌现,跃入操作者的眼帘,它的内容难以监控,这就给不良文化特别是色情资讯的泛滥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网络不良文化已经构成对现代人尤其是大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威胁。

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还在不成熟,很容易受到这些影响。大学生情感懦弱、混乱、虚浮以及冷漠,特别是冷漠的情感态度,最终又可能激起种种暴力。因此,关心大学生的心理情感世界,加强情感教育,化解情感危机,就成了当前社会及其高校的重要任务。

三、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

大学生情感危机及矛盾,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应适当地对大学生的情感危机进行调适,以减少其对各方面的危害性。

(一)帮助、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工业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许多大学生将考上大学为终极目标,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情感便会产生空虚,而要摆脱空虚,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首先,大学生应制定个人学习发展计划。学习在大学的各种活动中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从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上看,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相当繁重的,而学生可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却增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应首先从客观上明确自己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另外,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分配,同时也要积极参加课内课外的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其次,大学生应制定个人的生活发展计划;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却迷失了方向,产生了自卑与孤独感,为此大学生们要不断地学会调适自我,不断地加深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树立一个生活的目标。

(二)对自己正确评价,正确衡量

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环境,使得其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波动性,过高地评价自我,易形成骄傲、自负和自恋;过低评价自我则产生自卑、嫉妒。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敢于自我解剖,敢于批评自我,对身边教师和同学提出的意见和缺点,应虚心接受,以此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情感,其次,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走出自负或自卑的情感困扰。在用积极的态度衡量和评价自我的同时,大学生们还应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当出现情感危机及矛盾时。学会用理智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来控制,而不应凭一时的冲动,做出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

(三)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有了新的人际空间和人际关系。作为教师或辅导员,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就应从多方面加以引导,使其形成一定的归属感。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人际关系的空间和环境。使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构建起情感交流的纽带,以摆脱情感上的孤独;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举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等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四)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时疏导大学生情感问题

许多研究发现,被情感问题困扰的大学生力图通过各种方法来排解困扰,而其中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教师的帮助,特别是选择心理咨询教师。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这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是极不相适应的,为此,作为高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情感问题的复杂性,在此前提下可以以学工处(部)为平台,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也可在学校网站上设立大学生情感信箱,由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加以帮助解决。由此,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会使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及时得到宣泄和解脱。

学生情感范文篇2

(1)充满热情,富有朝气。

(2)情感的两极性明显。

(3)情感内容不断丰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由学习活动和集体生活扩展到了更多的领域,如对钻研自然科学,参加社会活动的体验;对人与人的关系,对友谊和初恋的体验;对个人前途和祖国未来的体验等。

(4)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中学生已能克服小学生体验的具体性、表面性,开始从事物的本质方面产生体验,形成内部深刻的情感。整个中学时期,情感内容的社会性不断地深刻化。

(5)情感的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的情感比小学生要稳定得多。一旦对某门学科或某项活动有了爱好,就能达到迷恋的程度;一旦和某个同学建立了友谊,可以达到“牢不可破”的程度。这些都表明,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世界观的逐步形成,情感倾向日趋定型,同时由于调节、控制能力逐步增强,到高中阶段情感的表露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

(6)情感的效能也明显增强,即情感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激励作用显得愈益明显和重要了。

观察中可以看到,中学生喜欢唱、哼歌曲,喜欢写诗、吟诗,遇到喜事往往欢呼跳跃,手舞足蹈。有人曾作过一次调查,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唱歌的占86%,喜欢吟诗的占34.8%;高中生爱唱歌的占78.2%,喜欢吟诗的占48%。可见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并善于表达感情,与成人相比,显示出他们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中学生对国家、社会充满热情,在关于国家前途态度的问卷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抱着悲观态度的只占20%左右,而抱有乐观态度的则占50%以上。中学生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他们往往是英雄事业、英雄行为的热烈追求者。有人采用问卷法,对目前中学生作调查,结果见可见,教师和家长,用英雄业绩引导,有的放矢并讲究实效地教育中学生,这是符合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和他们健康成长的规律。

学生情感范文篇3

关键词:舞蹈教学;提升;情感表现力;思考

一、前言

舞蹈是一门艺术,只有舞蹈技术,不融入情感元素,无法表现舞蹈的张力,因此,必须要通过丰富的情感来表达舞蹈的内涵底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舞蹈的灵魂就是情感元素。但就大学舞蹈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忽略了情感教学,对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不足,只在乎对学生技巧和舞蹈技术的培育,这样无法传承舞蹈教学的精髓,也无法给欣赏者带来震撼,所以我们必须要强调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育,让舞蹈者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演绎舞蹈,以此来打动他人,实现舞蹈艺术的表现。好的民族舞蹈,除了来源于生活的感悟,还必须通过规范的动作展现舞蹈的风格、律动,同时通过对舞蹈本身的情感体验,充分将舞蹈的情感表现出来,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让观众得到一种美的感受。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能力,才能将民族舞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来。然而,就目前大学舞蹈教学现状而言,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民族舞的情感表现力,必须注重对学生外部形态动作的培养以及内部情态感受力的培养,将情感与舞蹈技术融合。

二、舞蹈和情感的关系

舞蹈艺术是通过人体动作呈现的一种表演艺术,通过舞者的动作来传递感情。舞蹈,可以说是人类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渠道,也是人类情感的一种极致表现,舞者正是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来传递丰富的情感世界,与欣赏者之间达到一种心灵上的沟通。舞蹈和其他艺术不同,不能借助外界力量表现情感,主要是通过自身动作、眼神、呼吸等传递情感,要想达到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必须充分发挥舞者的情感表现能力。如何在民族舞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情感教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舞蹈与情感,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注重舞蹈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情感表现力的舞蹈艺术者。

三、民族舞蹈情感教学现状

在我国民族舞的教学过程中,对基本功训练的时间长,动作表演要求比较高,基本功的扎实学习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民族舞蹈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欣赏水平也不断提升,仅仅靠舞蹈编排和完美的动作无法打动观众情感教学的不到位,导致学生在舞蹈演绎中很难展现完美的民族舞。要知道任何一种舞蹈都是需要舞者倾注自己的情感在舞蹈之中的,过于形式的肢体动作只会给这样的舞蹈打折扣,观众也能从中感受到这不是真正的舞蹈。

四、培养大学生的舞动情感表现力的建议

(一)外部形态表现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外部形态表现力的培养,必须已掌握各种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对不同民族舞的律动、节奏把握有所了解。众所周知,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舞蹈着,其表演动作融会贯通,如涓涓流水,如大海汹涌澎湃,动作间的转换连贯,富有内涵。在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对学生进行动作的基础训练,民族舞的动作基础训练,一般是分三部分进行:首先是民间舞基本动作的练习;其次是在动作练习中节奏的把握;最后是将动作与节奉融为一体。在民族舞训练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市从民间舞的启蒙教起,然后再对每个动作一一示范、讲解、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众多民族舞当中提取那些特征明显的部分,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舞蹈《手臂组合》,可以是傣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等,将多姿多彩的动作作为学生的常规训练,使学生短期内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特点,这对训练学生外部动作形态有着重要的作用。(二)内在情态感受力的培养。闻一多先生曾说:“舞是生命情调中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古往今来,舞蹈作为情感的表达是最直接、最优美的表现形式,引起人们心灵的感染是舞蹈的魅力,舞蹈的魅力来自舞蹈的内在情感,如果没有情感表达,舞蹈技巧再高超,动作再完美也是苍白无力的,没有生命力的。由于一些学生缺乏对舞蹈情感表现力的认知,辅导老师经常会安排学生在练习某个动作的时候能够在脑海里面想象相关的画面,并用语言描述这种情景下的自我感受.所谓“感于先者,莫先于情”,在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我们必须被舞蹈中的情感所打动,这样我们才能给予情感的语言和行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交流。只有学生有舞蹈的情感,才能激发内心的情感,融入舞蹈动作,为舞蹈注入活力。其次,教师也应该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当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情境的感染和熏陶,加深对舞蹈情感的理解。如,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先介绍舞蹈的内容,让学生对舞蹈的内容和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行情感渲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三)融入个人体会感悟。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是动作情感的完美结合,舞由情发,情系舞中,两者是相互依存、必不可少的统一整体,没有投入情感的舞蹈,就会失去生命力,成为一堆动作的叠加,舞者喊累,观者乏味,整个舞蹈毫无美感可言;而没有融入感情的舞蹈,就如同缺少了灵魂的主体无法表达自身的想法,无法和观众产生共鸣,毫无影响力,无法体会舞蹈所含有的情感。就比如前一阵上映的电影《了不起的菲丽西》中小姑娘菲丽西为了追寻自己的芭蕾舞梦不畏艰辛最终实现了梦想,其中必定艰难险阻重重,菲丽西碰到了非常有实力的对手,两人较量不分上下,但最终凭借自己对芭蕾舞的热情和执着赢得了掌声。最初的菲丽西并没有达到肢体上的解放,对舞蹈也仅仅是怀揣热情,在追梦的路上处处碰壁。但正是她对舞蹈的这份执着这份情感这份不放弃打动了她的恩师,并驱动她一步一步走向专业,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梦想,最终以自己无可挑剔的舞姿加上对舞蹈特殊的情感打败了所有对手,赢得了观众的掌声。想必每一场舞剧、每一个剧目、每一个组合甚至每一个动作,其中也必定掺杂着编导和作者复杂的情感牵绊,所以那么多舞剧最后会看到流泪、那么多舞蹈会感动着我们,情系着我们的人生,成为经典,流传百世。同时也教育我们后辈要用心感受、用情跳舞、用脑编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艺术都是相容的包容的也是无可代替的。未来的道路上,还需要一波波怀揣梦想的青年传承舞蹈文化,不要把舞蹈的艺术只停留在肢体上,情感表达至关重要也必不可少。

五、结语

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心灵艺术和行为艺术,它虽包含着技术的成分,但人们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情感时就会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波动。无论是舞蹈的造型还是美的意境都包含着特有的情感意义,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在民间舞蹈的每一个细节里,并随着自身的发展,添加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时而豪放,时而细腻,时而婉转,时而奔放,它的美不是直观语言所能描述的美,是渗透到骨子里的美。在蒙古族的舞蹈表演中,蒙古族人将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自己的情感融入在一起,舞中有情,情中有舞,舞情结合,把无形的情感融合到舞蹈有形的动作当中,加入传统文化的色彩,让舞蹈在艺术的道路上大放异彩,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饶莉娜.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探究[J].艺术评鉴,2018(20):143-144.

[2]肖凡.浅谈在舞蹈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表现力[J].艺术评鉴,2018(15):140-141.

[3]任晓凡.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6):274.

[4]李宇博,郭璐.探析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8(7):118.

[5]高娟.论舞蹈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5):21+23.

[6]涂元元.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分析[J].艺术评鉴,2017(21):135-136.

学生情感范文篇4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表达能力;培养

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高低对于声乐演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却出现了较多的阻碍,如何对这一系列阻碍进行解决,成了当前较为关注的话题。

一、分析创作背景,调动情感因素

要想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首先,教师就必须要在歌曲教学中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导致学生情感表达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对于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没有进行充分分析和利用,进而使得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较为低下。所以,声乐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调动,通过分析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行感悟和学习,进而促进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于该作品的词曲作者的相关事迹,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简单的阐述和介绍,使得学生了解作品创作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并且,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更为清晰的、直观的了解,之后再开展实际的作品教学。而学生在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了充分了解以后,则能够更为容易地对作品中的情感进行体会,加深自身对作品的理解[1]。如在针对《嘉陵江上》这一作品进行教学时,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当前学生则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对于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难以拥有一个详细了解,就会对学生体会该作品中的情感,而产生情感共鸣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战争年代的图片或者是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并在展示的过程中,将该首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播放,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产生一个较为强烈的情感共鸣,对其中的爱国情感进行领悟,为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提高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正确发声

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发声。在声乐教学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就是学生演唱的声音,是学生情感表达的主要途径,而学生演唱的声音,一个是由学生嗓音条件所决定的,是学生天生形成的,无法改变,而另一个则是由学生的发声技巧所决定的,是后天训练的,可以通过不断练习进行提升[2]。所以,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学生的发声技巧训练给予较高的重视和关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发声,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并且这种发声训练还能够对学生的演唱能力进行一定程度提升,可谓是一举多得。例如,声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将一部分作品进行拆分,让学生分层次地进行发声练习,如先针对旋律部分进行发声练习,再针对节奏方面进行练习,最后在学生对各个部分都能够拥有一个较为良好的掌握以后,再进行融合演唱,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更为有效地将自身的情感融入演唱中。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是因与果的关系,学生想象力的高低对于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可以及时和快速地将演唱代入作品中,体会作品中的丰富情感,与作品中的主人公融为一体,进而使得自身的情感表达更为充分。例如,在针对《白毛女》这一作品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将自己代入成为作品中的主角,对白毛女的思想情感进行体会,将那种内心的痛苦与不甘融入演唱过程中,使得自身的声音与歌曲中的感情融为一体,对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进行提升。除了上述的几种方法以外,声乐教师还要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不能够仅仅重视对学生声音技巧的训练,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声乐教学中的主体,而不是自身,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意见进行积极吸纳,构建一个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充满情感,而不是一味地、机械性地进行练习,丧失了情感表达的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虽然对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培养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还仍然具有诸多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声乐教师应该要积极地、努力地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促进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江丝雨.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J/OL].黄河之声,2019(16):87-88[2019-10-15].

学生情感范文篇5

一、巧设导入,诱发情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方法有很多,可以用实物演示、图画展现、音乐烘托等方法。也可通过介绍背景、释题、设疑、讲故事、谈话等方法导入。每一节的导入没有固定的方法或模式,只要能根据具体的课文创设意境充分诱发学生的情感就行。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带着愉快而幸福的语气说:“同学们,你们能谈谈过年的感受吗?”同学们很高兴,一下子就说开了:穿新衣服、吃好菜、放鞭炮、数压岁钱……同学们仿佛又回到了春节,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这时我语气一转,带着悲伤的语气又问:“同学们,你们看过或听过有关资本主义社会里穷孩子的故事吗?”稍微停了一下接着说:“资本主义社会,穷孩子的命运太悲惨了,正如杜甫写的一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一个大年夜,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鹅毛般的大雪纷纷地下着,一个小女孩赤着脚手拿着一把火柴在叫卖,这是谁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顿时,同学们对这个小女孩的怜悯之情便油然而生。

二、精细分析,熏陶情感

每一篇课文,不管是字、词、句、段,还是标点符号,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然后才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肤浅直觉表面的认识转化为内在情感,从而真正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如《海底世界》中“波涛澎湃”一词,如果只让学生查查字典,说个句子,这样对这个词及整个句子的理解远远不够。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像似亲临海边,然后跟着我的绘声绘色的描述想象:“起风了,海水一浪推一浪,溅起了一丈高的雪浪花,唰…唰…”让学生真正体会大海涌起波浪时那种奇景,从而产生对大海的好奇热爱之情。又如《我的“自白书”》一课,文中“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这些句子,“自由”为什么要加引号?那个破折号作用是什么?“人”的后面为什么要加逗号?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标点符号的用意,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学生对革命者那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自然领悟。

三、加强朗读,升华情感

学生情感范文篇6

一、情感的培养:让学生接受愉快的情感体验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对语文学习的情绪反应。学生一旦喜欢、热爱、接受语文学科,那整个语文学习的水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努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升华中获得水到渠成、挥之不去的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文章合为情而作”,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教师自身应当有浓厚的情感投入。魏书生在讲课前一般要向学生推荐有关作者的传记,使学生与自己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感情脉胳,喜作者之喜,怒作者所怒;钱梦龙讲《苏州园林》,能使学生产生到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的强烈愿望;于漪更是被看作是“情感派教学”的圣手。教师的情感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吹破一池春水”,让学生体验到具体、亲切的情感,能“披文以入情”。正如明代学者王明阳所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情感教学可以使学生乐学到“不能自己”的程度,可以使课堂教学进入五彩纷呈、奇峰迭起的艺术境界。一堂充满激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引人入胜的语文课会令人终生难忘,永远受益。

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在学生预习全文后,挂上一幅“荷塘月色图”,让学生关上课本,听课文朗诵带,营造氛围,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打开想象的翅膀,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流水般的月色,若有似无的荷香,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舞女衣裙般的叶子,那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还有弯弯杨柳的倩影……,使学生从中获取了深刻的、愉快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比较起来,在对学生进行情趣与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与生活气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地加以利用和发挥,在自然而又生动、有趣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语文教学应当突出体现这一优势,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创造便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情感的陶冶:让学生产生文学艺术的感悟

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是素质中的素质。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在培养人、培养人性方面,语文学科应当承载更多的任务。

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在遇到课堂上、书本上没有的现象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他们忘却了“孔融让梨”,却牢记住“唯我独尊”;只要求无限的满足,却不管自己该肩起什么重任;只关心自己,而对他人表现出不该有的冷漠。在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客观环境下,一些学生只知埋头读书,完全不问世事。这样的学生,能说他接受的是合格的语文教育吗?

一个情感、人格有缺陷的人,不能算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养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课文中许多艺术形象,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都是对于社会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恶的揭示,给人以震撼,给人以熏陶。《一碗阳春面》所描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艰难生活而不屈的故事。生活的拮据与艰难并没有压垮他们,大年夜里他们“头碰头”同吃一碗阳春面。母子三人以赤诚热烈的心胸去拥抱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这种顽强不屈的崇高美不正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无尽的鼓舞吗?

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吸取精神的宝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劝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郁郁报国情怀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慨,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下寒土俱欢颜”的深情呼唤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呐喊,无不通过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要注意调动起自身的情感储备,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直接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憎恨丑恶东西的情感。

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除分析作者构思的匠心所在、表现方法的运用外,还要重点突出思想情感的共鸣、人文精神的凸起。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灵魂的净化,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锤炼。

三、情感的释放:为学生提供开放、创新的空间

情感的释放,一是体现在阅读上。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阐述:“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孤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位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地多的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阅读是作家与读者间的交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对它的增补、丰富和创造。“说不尽的阿Q”,就体现了读者的创造与创新。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人格,这已经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根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问题。在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意境、人物意蕴等等有不同的看法是常见现象,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阅读过程中读者创造性极为重要,我们就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辨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学生情感范文篇7

我们学生都是未成年人,但是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和认知观。我们教师在课堂的言行、情绪都影响着学生。因此,我们首先要控制好情绪,要积极、乐观、亲切地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努力与学生保持平等、民主的状态,如此,学生在课堂才能活跃,才能积极参与,从而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于是,学生便在一种轻松、愉快状态下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学习效果肯定比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要好得多。在政治课上讲解一些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案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更好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活起来。如在八年级《思想政治》第六课《拒绝犯罪》一课教学时,我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素材—从中央电视台《法治社会》栏目录制的一个案例播放给大家,这则案例主要内容是:山东省德州市某中学发生的一起事件:六个九年级的男生在公共场合对一名七年级男生实施敲诈。学生看完短片之后,都有着一定的想法,这不是恶作剧,而是一种违法行为!之后,我让学生谈论,这六名学生为什么敢这么做,我们遭到这样的“恶作剧”应该怎么办?在讨论中学生产生了强烈反响,每个人都积极表达内心的感想。于是,大家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感受较多,这节课的教学非常效果好。

二、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习兴趣

我们初中思想政治学科中抽象概念较多,某种程度上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如果我们不投入情感,只是照本宣科、划杠杠背条条。那么,学生便没有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更没有学习没有愉悦感。所以,教师必须以饱满、生动的教学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上课可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将一些时事热点融入教学,并且深入浅出互动教学,于是学生不会感觉到枯燥,课堂就“活”起来,而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表现出积极思考的状态,智力活动也能兴奋起来,于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教师的高度热情也感染着学生,调动着学生情绪,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阅历、以前的知识积淀结合起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我们的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教学活动中不能居高临下、不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有提出的不同想法或意见的空间,让他们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师生间沟通便会融治,学生对老师增强信任感,于是,他们就会喜欢我们的政治课堂,对政治学习有兴趣。

三、运用魅力语言,感染学生情感

我们知道教师的专业知识、语言修养和在授课中艺术性语言运用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而对我们较多的老师而言,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忽视魅力语言多学生的感染作用。我认为我们要想让学生情感调动起来,首先我们自己要进入角色,投入真情,用声情并茂地语言激发、感染学生情感;如果我们能把把课本中无声无情的文字转变成极具艺术性的有声有情的语言,那么,学生就会喜欢我们的课堂。如在“捍卫国家尊严”这一教学内容讲授时,学到曾经帝国主义在我国领土租界横行霸道的典型:在公园门口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我们教师要表现出义愤填膺又伤心难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与辉煌讲授时,那种兴奋之情、自豪感就应表现出来。如此,我们的语言就更富启发性,更能感染学生并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在政治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进行情感体验,如此,学生就有激情和热情来学习我们的思想政治,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能有限推进。

学生情感范文篇8

记得有一次给一年级新生教授接力跑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我宣布获胜小组胜利时,全组的学生没有一个为此而欢呼雀跃,只是极其冷漠地等着老师宣读完毕,好像获胜和自己毫无关系。此时我的教学情绪一下子从巅峰而骤降至谷底,教学热情受到很大的挫伤。是我的教学出了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我带着这个疑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这类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现代小学生情感培养方面的缺失而造成的。分析归纳现代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情感意识薄弱,不知道关心,处处以自我为中心;②情感产生的原因简单,情感反应快,转变也快;③情感的迁移性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爱屋及乌”。

2.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只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情感心理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人们生活、工作的节奏加快,许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父母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同孩子见上一面,一两天后就又离开孩子忙于工作了。有些父母意识到这样做对孩子的培养会产生很多问题,于是就想方设法进行弥补,但大多都是简单地从物质方面让孩子按需要去取,而很少和孩子坐下来谈一谈,听一听孩子的心里话。因此,造成了现代小学生的情感意识薄弱,不知道关心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2)小学生和社会接触机会少,交往面窄。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的产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体验。当客观事物满足学生的需求时产生愉快的体验,而客观事物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则产生不愉快的体验。现代学生的生活是简单的两点一线,上学、回家,再上学、再回家,缺乏和社会必要的交流,在父母那里得到的大多数是满足的体验,而很少有不能满足的体验,因此,造成情感产生单一,缺乏情感产生的外界条件。(3)学校智育比重过大,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过于注重智育,只要求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至于其他方面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就只是应付一下完事。于是造成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健康心理。

3.现阶段培养学生正确情感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性格特征。报纸上多次报道:某某学生因为老师的训斥而轻生;某某学生因为母亲暂时不能满足他的所谓合理“要求”而杀掉自己的亲生母亲;某某大学生因为不堪忍受工作后的重压而轻易结束掉自己宝贵的生命。在21世纪我们的祖国要强盛的时候,我们能依靠这样心理不健康的“人”吗?——不能,决不能,我们要的是优秀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仅仅是智力上优秀,更应该是心理上的强者。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有助于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建立完整的性格特征。(2)培养学生完善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随着教学改革的一步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学手段进入课堂,课堂教学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基础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课堂教学要想进一步得到提高,只重视教材内容的变革、教学手段的丰富是远远不够的,而发挥学生情感的动力作用,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科学化、艺术化。因此,很多教师在努力抓好教材改革的同时,花大量的时间对学生情感进行培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这种功能的最好诠释。

4.学生情感的培养手段及方法

学生情感范文篇9

【关键词】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听力焦虑;情感因素

一、引言

目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入学时英语起始水平差异较大,听说方面的差异尤为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地区差异以及普通高中与外语类高中之间的教学侧重差异。自2005年教育部取消了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外语听力测试的全国统一要求之后,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出现了弱化听力专项教学的现象。多数中学将包含听力教学的课程仅设置在高一和高二年级,高三英语教学则完全以应试为主,几乎没有任何听力方面的训练。而外语类高中则始终相对重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英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入大学后,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听力水平上与外语类高中毕业的学生差距较大。入学前英语听说训练的不足以及英语专业听力课较高的难度使英语基础偏差的学生在听力学习过程中普遍面临较大压力,极易产生外语听力焦虑,阻碍英语学习。同时,英语听说方面起点高的学生则易对听力学习产生倦怠情绪。加之大部分高校的英语专业听力课时的设置为每周2课时,较少的课时安排使得学生难以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听力水平和技能。学界对于国内高校英语听力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听力技能培养(胡璐,2018;闭富春,黄景文,2015;黎茂昌,2009)、多媒体教学(田苗,王萌,周子航,2019;胡永近,张德禄,2015;)以及针对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听力课堂的研究(水娟,2019;杨香玲,2018)等方面,缺少从学生主体感受出发,侧重学生情感因素的调查与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听力学习现状,本文作者开展了名为《英语专业大一听力课调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和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听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听力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听力课的主要教学模式单一。基于此,本研究以改善学生听力课堂情感体验为目标,改革现阶段听力教学模式,以解决目前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重点介绍改进后的听力课堂教学方案及其在应用中的实际效果。

二、文献综述

1.情感过滤假说。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作用最早由Dulay和Burt在1977年提出。在此基础上,Krashen(1985)将其发展成为情感过滤假说,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语言习得者完全吸收所获得的可理解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该假说解释了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而后美国心理语言学研究专家Schumann对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进行重建,并为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Schumann(1997)建议教师应力求避免给学生带来不愉快体验的活动、与学生的语言学习目标相冲突的活动、超过或低于学生应付能力的活动、有损学生自我形象和社会形象的活动。2.PTBL教学模式。PTBL教学模式即PBL(Problem-basedLearning)和TBL(Team-basedLearning)相结合的教学模式。3.PBL教学模式。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创,是随着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该理论早期主要应用于医学教学领域。二十年代末,一些学者开始将PBL教育模式应用到语言教学中。AlbaneseMitchell(1993)通过研究提出,该模式对语言教学有积极作用。NormalaOthman和MohamedIsmailAhamadShah(2013)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PBL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语言能力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近些年,国内学者也开始将PBL运用到语言教学中,但总体仍处在起步阶段。2018年,李玉芳等学者将PBL教学模式运用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PBL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并降低听力过程中的焦虑。4.TBL教学模式。TBL(Team-basedLearning)模式于2002年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Michaelsen教授等学者创立,并首先在医学专业的高等教育中得到广泛实施。在该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团队讨论。因此,该模式是在学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Haidet,Kubitz&Mccormack(2004)对TBL教学中小组成员的积极和消极学习策略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适用于TBL团队合作学习的积极学习策略。Davidson(2011)对学生的反馈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TBL教学法能够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的结论,进一步证实了TBL的教学效果。以上研究虽然证明了TBL教学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但主要都是在医学专业领域实施TBL教学的探索。国内学者也对TBL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进一步探索了TBL教学法,证实了TBL教学法的有效性,但是仍然主要集中在医学教育领域,在外语教学,尤其是听力课堂中的应用较少(龚莉,2014;刘佳佳,2013)。本研究参考Schumann的教学建议,在听力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学生互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因而采用PBL同TBL相结合的PTBL教学模式。整体的课堂设计主要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学生根据听力内容对题目进行讨论分析,并给出答案;而在电影配音部分更加突出以小组合作为导向,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自主练习并展示学习成果。一方面,PTBL教学模式结合了PBL和TBL模式的优点,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听力学习兴趣,多种类型的问题设计也使得教学重点更加明确;同时,团队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听力学习主动性,也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听力焦虑。另一方面,PTBL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听力课堂的应用也打破了传统听力课的教学模式,使得课程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改善听力课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中的教学实验对象为英语系大一新生,共27人,包括高考统招学生外语类保送生(10人)和留学生(2人)。他们的听力学习经历相差较大,外语类保送生普遍听力水平较高,高考统招学生水平差别较大。由于部分省份高考不包含听力,有些高考统招学生之前对听力接触较少。2.研究工具与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参加教学实验的班级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在实验开始前后分别测试学生的焦虑程度,在实验结束后进行访谈。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课堂观察,了解课堂情况。焦虑水平测试采用Elkhafaifi(2005)设计的外语听力焦虑量表,该量表经过构造分析和效度检验,被证实能有效测量外语听力焦虑(张宪、赵观音,2011)。量表共有20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式量表形式。两次焦虑水平测试分别在第一周教学开始前以及第四周教学结束后进行。在四周教学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对象进行了访谈。访谈包括两种形式:在第四周课间进行小组访谈,询问受试参与小组讨论和配音的感受以及对教学方案优缺点的评价。课程结束后,招募6名同学自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每人大约持续20分钟。访谈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对教学实验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对配音环节的评价与感受;对增加小组讨论环节的评价与感受;对整体教学实验的综合评价。3.听力教学方案。本研究中实施的教学实验为每周2课时(90分钟),共计4周。不同于传统的听力教学,本研究中的听力教学方案具有多样性、趣味性、话题性和合作任务模式的特点。首先,该教学方案教学形式多样。传统的听力课堂以大量听力训练为主,但题型重复性强,不容易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本课题方案依次分为话题引入部分、泛听题部分、精听题部分以及电影配音部分,题型多样,既包括了难易度不同的听力考试主要题型,又设计了富有趣味性的配音项目。其次,传统听力课堂一般以做题训练、老师问学生答为主,课堂气氛不活跃,老师直接点名提问的方式可能增加同学们的焦虑感。本课堂设计方案增加了电影配音活动和小组讨论形式。电影配音听说结合,选取与学生听力水平相适应的无字幕电影选段,提高材料输入的质量,锻炼学生的输出能力。电影片段选自学生熟悉的电影,增加听力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将听力练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缓解回答问题时的紧张。第三,对背景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传统听力课堂选取材料主题不一,老师无法进行背景和专有名词的介绍。如果遇到不熟悉的话题,学生听力理解容易遇到困难。本课堂设计方案每次课所选取的听力材料均围绕一个主题,如科技、教育、商业等,具有话题性和关联性。话题相同的听力材料在内容上和词汇上具有相似性,选取同一话题的听力材料并在练习前对话题和生词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于话题整体的理解,把握听力材料的联系性。同时不同背景的积累,也可以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最后,本课堂设计方案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和TBL(Team-basedLearning)相结合的教学模式。PBL针对传统听力课只注重答题正确率,忽视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TBL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交流,缓解焦虑情绪。在听力练习时,学生以组为单位对答案进行讨论分析,最后给出答案。这种合作学习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能够提升答题正确率,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在电影配音活动中,我们选取约三分钟的无字幕电影片段,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第一遍浏览整个片段,针对不同角色特点和组内成员水平进行角色分工,第二至四遍学生记录各自角色台词,而后进行简单排练,最后进行小组汇报。在配音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合理进行角色分配,共同练习并表演。电影配音的环节一方面增加了听力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听说能力的综合训练。此外,通过组内分工配合,也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果与讨论

本节将对两次焦虑量表的结果和后期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从听力积极性和听力焦虑两方面对本研究中的听力教学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讨论。1.听力焦虑。两次焦虑量表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既不同意也不不同意,4同意,或5非常同意):17人对“我很喜欢听英语”的选择由2或3变化到了4;7人对“听英语时我感到很自信”的反应由2变化到了4;20人对“听英语一旦养成习惯,就不那么难了”的反应由2或3变化到了4或5;19人对“一旦要听英语,一想到结果我就感到害怕”的反应由4或5变化为了2。15人对“一个人听还好,如果是和一群人一起听,我会感到很不安”的反应由4或5变化到了2或1。由此可见,研究对象对于听力普遍的有了更积极的态度。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结果出现两极分化:有11名同学在教学方案实施前后并无太大差别,但整体焦虑程度并不高;13名同学则焦虑程度明显降低;只有3名同学不属于以上两类。我们把量表结果和平时成绩以及入学信息进行了进一步对比,得知11名焦虑程度前后差距不大的同学听力水平普遍比较优异,其中有8名外语类保送生;13名焦虑程度明显降低的同学则在平时听力测验中表现欠佳。我们由此推断,本课堂方案普遍降低了同学们对于听力课堂的焦虑情绪,而对听力水平欠佳、焦虑情绪明显的同学效果更加突出。2.学习积极性。学生A在教学方案实施前的焦虑量表中对“英语学习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听力”、“一个人听还好,如果是和一群人一起听,我会感到很不安”和“一旦要听英语,一想到结果我就感到害怕”等问题表示“非常同意”。在教学实验实施后的量表中,A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体现出焦虑程度的明显降低,并且非常同意“听英语一旦养成习惯,就不那么难了”。而在实施教学方案后的访谈中,A表示,固定的上课流程使得课堂节奏更容易把握;听力材料统一的话题和固定的上课流程能够让同学们对于课程进程心中有数,减轻听力课堂上的焦虑感;电影配音练习具有挑战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其对于听力课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学生B在教学方案实施后焦虑程度有所降低,我们根据平时成绩和对任课教师的采访了解到英语听力为该生的短板。B在后期访谈中表示,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小组讨论给出答案的模式,减轻了被老师提问时的紧张感;在小组讨论时也能取长补短,从组内成员身上学到听力技巧;但其同时表示在全班面前展示配音会有一些紧张心理。在对学生B进行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小组讨论在讨论题目答案的同时,组内成员可以同时交流学习方法,同时对自己的听力水平进行比较直观的评估。还有另外三名学生表示,在课下会从同一主题的听力材料学习摘抄该主题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学生C则表示配音环节不仅有助于听力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提高在具体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对于听力课得到的收获期待值增加,进而对听力课堂也持有了更积极的态度。我们由此推断,本课程方案的配音、小组讨论、固定的上课流程等特点在减轻学生焦虑感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听力学习积极性。

五、结语

学生情感范文篇10

关键词:情景教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在教育教学中时常听到情景教学这四个字,那么什么是情景教学呢?情景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与学习有关的问题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求知欲,能够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现对其作出如下总结。

1激发情感,加深学生理解能力

创设情境很重要的是要激发情感,发挥学生理解与语言表达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细致入微地理解课文语言。教材中的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每字每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要理解课文语言,就必须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了解作者之情,首要进入文章之境。教学时我们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丰富的联想,采用音乐、声、光、电、图画、图像、语言描绘等手段,再现特定的教学场景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起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推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课文“穷人”第七,第八两小节时,通过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生动地再现了桑娜推开门后所看到的情景,激起了学生“悲”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对“悲”这样的理解,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桑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西蒙临死时,还想着温暖她的孩子、她多么想让她的孩子好好地活下去呀,桑娜没有理由不这样做。一切景语、声语似情语,这些扩展愈加浸透着学生的情感,显示着他们的自我理解能力,自我感悟能力。

2体验情景创设,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体验成功愉悦的同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倾向,从而对学习产生新的热情。因此,小学教师应创设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当他们取得可喜成绩时,应为他们欢呼,为他们雀跃。

一是与“体验”相伴,以“演”育情。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每一篇都像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不同世界:有的花香鸟语,有的流云溢彩,有的波浪涛天,有的感人肺腑,有的悲切情深,还有的哲理启人等等。每一篇都是作者生活经历、灵感智慧的结晶,都关乎着人的世界、人的情感、人的心灵、人的生命。教师要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可以采用让课文内容情景还原的方式,让学生角色介入,进行表演,构建起课堂实景。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学生表演认真投入、语言生动、动作逼真,很好地再现了送别时的场景,体现了两位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形塑于外,情动于内,学生才会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培育情感,加深记忆,体会课文的精髓。

二是与“生活”同行,以“景”生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具有无限的诗意和美感,这种诗意和美感可以让生命拥抱最纯真的感动。面对教室的空空四壁,学生感受不到花的芬芳,也感受不到莺歌燕舞的欢跃。只有大自然才是最有灵性的课堂,它能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激活其潜在的知觉。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重新回到生活中,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间瞧瞧,听听青蛙鸣叫的声音,感受稻子迷人的金黄,学生才会明白什么叫希望,什么叫丰收,什么是沉甸甸的喜悦;带他们去工厂、农村看看,去农田锄草,亲自感受一下“劳动最光荣”。学生从生活的景色中产生浓浓的情,真切的爱。

3坚持跟踪指导,促进课后学习情景化

“磨杵成针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听、说、读、写及综合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非三两天或一两节情景教学课就能迅速提高或形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上主动掌握的知识,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不断认真辅导学生的课外学习,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并经常给予正常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学会创设课外学习的学习情景,使课堂内外的情景化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自娱自乐“做情景”

“做情景”,实质上是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做情景”的主要表现方式就是编演“课本剧”。笔者认为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例如,编演课文《皇帝的新装》,老大臣看新装时的语言就很有个性化,词句都很讲究。若没有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是不能编演好的。又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场”一幕:孔乙己来一碗酒,一碟苗香豆,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摆着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架子,此时还能炫耀自己,夸张的语言、迂腐的性格一露无遗。学生在改编中可能会增加其他对话语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表演时,须把孔乙己有意炫耀的声调、动作,表现得细致、生动。学生如能做到,就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对人物的性格给予准确的把握。

5突出课文特点,展现优美的情境

在“趵突泉”一课教学中运用影视手段展示的一幅幅画面,播放优美的音乐与课文内容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得到了更加真实的感受。钓突泉美丽的景色把学生带入清新亮丽的世界中。那向外喷涌的泉水仿佛触手可及,给学生创造了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而学生的心情也仿佛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在情境中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感到充满生命活力,充满创造激情。在语文课堂运用信息手段充分展现师生其乐共享的人际情境,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形成一种亲切、愉快、智慧勃勃向上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杨艳芹.试论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04)

2孙宏安.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