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3:37:43

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范文篇1

(一)强化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强化是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必然要求,因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在这一层面得到加强并推进学生的管理制度科学公正性发展,才能够使得高校稳定有序的发展。对学生管理的强化也是全面连锁式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完成高校中心工作任务的根本性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能够得以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加强是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需要,所以要能充分加强学生管理的重视度。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来看,在诸多问题方面还没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辅导员工作的两极化倾向,对学生的接触相对较少,并且对学生也缺乏着信任,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还有就是学生工作存在着形式化现象,并没有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在工作体系和内容上表现的较为庞杂,从而就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重重。另外,高校的学生管理的方法比较单一化,从管理的方法来看主要就是采取灌输式的方法,以说教为主。这一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教育环境以及对象的变化没有充分重视,所以就很难对新形势的发展需求相适应。还有就是高校管理的不规范,人治管理比较突出,在管理的评价体系方面还没有得到有效完善,领导和学生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二、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原因及解决策略

(一)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的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社会变革加快以及教育发展的滞后是重要的成因,由于正处在社会变革的改革时期,在高校的管理方面的改革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对适应新的改革环境还有着一定的排斥性。再者就是高校的学生管理在工作的理念上更新较为缓慢,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还有就是高校学生的管理中,由于学生的思想存在着多元化以及不稳定,所以对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还有就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模式以及体制相对比较滞后,这些方面都是影响高校学生管理效率的因素。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优化策略

第一,对高校学生管理进行优化要能够构建高素质学生管理的队伍,从具体的措施上来看,主要是要稳定及加强学生的工作过队伍,对不称职的管理工作者要按照要求进行清退,从而将学生的专职干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还要能够重视及发展有着德才兼备的辅导员队伍,将相关的制度进行完善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管理者自身的理论管理水平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升,转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从而才能从基础上得以扎实体现。第二,要将学生为本的理念得以树立,并将管理为主向着服务为主进行转变,高校的学生管理要能够重视人情味,在具体的工作服务过程中能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将民主的理念也要能够得以树立,并要能充分的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机会。树立法制理念来增强学生管理中的遵纪守法意识。第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能充分加强,这是保障学生管理效率得以有效提升的重要保证。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来说主要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教学要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并贴近大学生生活,还要能够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创新教学的方法,将教学的效果进行增强,以及丰富和拓宽教学的内容。将第二课堂的作用充分发挥,大力构建校园文化等。第四,将高校学生管理的体制进行有效完善,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要能构建科学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以及学生管理制度,结合本校的发展情况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规范化,依法行使有效管理。另外还要能够将多方合作以及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进行有效构建,不能将学生呢过的管理和其它的教育以及教学工作相脱离,要在管理工作的机制设计层面就要进行全面性的考虑,体现出管理的多层次以及多序列和多因素的动态管理。还要将责权利相统一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进行积极有效构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评价体系进行积极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加强高校的学生全面管理。

三、结语

学生管理范文篇2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众多内涵中,培养优秀人才应是一根主线,这本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由于受各行各业“量化考核”的影响,近年高校也有了诸多形式的评估和排名。我们知道,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十分复杂,涉及到“学苗”质量、学制差别以及人才培养“缓效性”等问题,即便采取各种手段,也难以对各个高校的“当前状态”打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于是考核的项目更多指向了“科研成果”。据此进行的评估和排名虽未被广泛认同,但对高校的影响十分明显,许多高校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争取立项和上。而人才培养由于在这样的评估和排名中“显示度低”而不同程度地被挤出了关注的视线。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不久前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对高校来说,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2]高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未被足够重视,作为诸多培养手段之一的学生管理,自然不会被更多关注。不少高校的情况是:只在涉及校园稳定和有了突发事件时,才感到学生管理十分重要,才把学生工作系统充分调动起来;而“危机”一解除,又“马放南山”,回到了老样子。所以,学生管理要真正做得好,归根到底,是高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努力冲破上述评估和排名等虚荣的樊篱,克服“短期意识”,端正教育思想,回归本质属性,把人才培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从而形成从上到下、从机关到院系、从教学到后勤、从课堂到寝室浓厚的校园整体育人环境;随之形成从书记校长到各级干部、从授课教师到辅导员、从阅览室管理员到宿舍管理员的学生管理氛围。若高校形成了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那么学生的管理将呈现如下状态:

1.学生管理实现“全覆盖”

教师在课堂上严格要求、认真考勤,有效督促自制力低的学生用心学习,阅览室管理员及时提醒学生关闭手机、不交头接耳等,维护良好自习环境,宿舍管理员经常检查学生寝室卫生和遵规守纪情况,等等,如此就相当于在学校的各种场合都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养成训练,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2.可及时处置学生事务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规模庞大,许多学校的在校生都有数万人之多。这样大的人群,加之学生情绪易冲动,发生矛盾和影响秩序的情况在所难免,有的情况不及时处置易酿成事端。高校各方面人员均负起管理学生的责任,就可“分兵把口”,从而有效避免产生不良后果。3.辅导员不再“孤军作战”如上所述,学校教育中的各个方面都从各自的角度介入到了学生管理之中,等于辅导员的工作处处有了“援手”。与此同时,学生管理工作本身的价值会得到更多的认可,辅导员的劳动付出也更容易得到其他岗位“同行”的理解,进而得到更多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其还可从“专业”的角度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二、以学生为本,调整学生管理的传统内涵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但应有浓厚的人才培养氛围,还应充满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情怀。具体说,教职工不只是把学生当作自己职业的工作对象,而且将其视为自己育人事业的同行者,从而由衷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应突破既有思维,正确定位学生,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并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中。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将引起这一工作的显著改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再是一方强势、一方弱势,而真正呈现一种为实现学校培养优秀人才、学生自身获得良好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的“合作”关系。这一改变会使学生管理面貌一新。

1.学校和管理者不再“一言堂”

凡是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事项,将通过座谈会、校园网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充分反映学生的意愿和诉求。这样,由于学生自己参与了讨论、发表了意见,相关的决策和措施执行起来会充分、顺畅,因而易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和学生“双满意”。

2.学生会更自爱、更自觉

在与学校、管理者的“平等”关系中,学生会由衷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于是会“转变立场和态度”、“不把自己当外人”。这样,他们就会在情感的推动下,更自爱、更自觉,在各种具体事项的处理上,就不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而是有“大局观念”,从而更严格要求自己,更有积极的姿态。

3.学生更多地参与管理

学校和管理者不再将学生视为“异己”,而是将其当成可充分信赖和依靠的力量。比如,可放手发挥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干部的作用,管理者由此获得工作上“延长的手臂”,学生在参与管理中经受锻炼、增长能力。如此,“手段变成了目标,过程产出了结果”,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重视制度文化,助推学生管理实际工作

学生管理制度是学生管理的“法律”文本,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学生管理实际工作的依循,直接影响学生管理的状态和水平。一套好的学生管理制度应体现如下三原则:“一是体现学生意愿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原则,二是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原则,三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制度和规则、成为制度和规则主人的原则。”[3]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没有体现以上原则。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实效,必须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以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

1.制度建设更具鼓励性

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以维护“整齐划一”的校园秩序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出发点,因而多是约束学生的基调。而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血气方刚,喜说好动,争强好胜,正是蓬勃发展的好“时节”,高校理应创造各种适宜的条件,鼓励其求异创新、健康成长。所以在学生管理上,高校应来一个思想转变,重新思考校园秩序的概念,深刻认识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审视现有学生管理制度,通过“废改立”,使其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帮手”,而不是“这也不行那也不可”的束缚。

2.制度建设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随之显著变化。这在“80后”、“90后”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也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变化,使“代沟”的“沟隔”越来越密。比如,高校差一两个年级的学生,其消费时尚和流行用语及相应的思想观念等就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别。高校应及时感知管理对象的这种“不稳定”,改变学生管理制度的“多年一贯制”,使之更符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3.制度建设特色鲜明

高校从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到学科设置、培养目标等多种多样,由此积淀的校园文化也大不相同。学生管理制度应反映上述差别、体现本校特色,以与学校的其他方面相吻合。比如,文史类与理工类、普通类与艺术类、本科层次与高职层次等,其教育思想、教学活动、实习实训等都有诸多不同,作为重要培养手段的学生管理,从总体模式到具体措施等也均应不同。这要求学生管理制度具有“只适应这一所学校”的鲜明特色。而目前有些高校特别是规模较小和新建高校,在学生管理制度上多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往往忽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管理制度在学生管理上进而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作用,高校应重新审视学生管理制度,使制度建设切合本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

四、树立宽容精神,学生管理彰显灵活性

高校务实与创新的追求,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包容与自由。只有具备这样的土壤,校园才能生机勃勃、活力四溢;学生才能自主进取、勇于探索,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个性品质。高校校园文化的这一本质,决定学生管理在发挥维护秩序、规范行为作用的同时,亦应彰显灵活性。

1.“因人而宜”

任何高校正在运行的总的学生管理模式、问题处置方式等,都是面向全校学生的,而事实上,学生群体的情况是复杂的,不仅专业差别大、年级有高低,而且生源地不同、原有学习基础不一、家庭经济状况迥异等。对这些不同,高校均应纳入管理视野,从实际出发,尽最大可能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而尽量避免以“整体的名义”伤害到学生。

2.“特事特办”

在高校学生管理实际工作中,既有“波澜不惊”的常态,也会有“群情激昂”的特殊时刻。对于后者,要及时、恰当地予以变通,以避免管理的“冷漠与无情”[4]。比如,多数高校宿舍都有晚间统一熄灯的时间规定。这在平时是必要的,以免多数学生的休息受到个别学生的干扰。但若逢重大节日如新年和学生认为重要的特殊时刻如高水平足球比赛或重大晚会等,仍坚持原有规定必遭至学生反对,而根据实际情况和多数学生意愿将熄灯时间适当延后,则定会受到学生欢迎。再比如,高校学生一般男女生分楼住宿,平时不允许进入异性宿舍,但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女生需要男生帮助整理、搬运行李等,则应该自由通行。如此变通,会使学生管理更加人性化,因而也更完善。

3.惩处适当

大学生虽已“成人”,但遇事往往欠缺周密的考量,易发生因冲动而引起的违规违纪行为,如酗酒、打架甚至考试作弊等。对此,应反复掂量,认真分析出错的原因和性质,除确属恶劣、屡教不改者,学校均应秉持教育人、挽救人的宗旨,“打疼而不打残”,既使当事学生受到应有的触动、吸取教训,更鼓励其悔过自新、健康成长。

五、辅导员为人师表,“变管理为影响、带动”

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当中,“为人师表”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教师要“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5]作为学生管理队伍的主体,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最近、接触和相处的机会最多,其在工作中和其他方面显现出的综合素质,既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的成效,也影响到自身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而这一形象又会转化为一种态度,使学生对辅导员的管理或积极支持或消极抵触。因而,辅导员应自觉内化校园文化,强化“为人师表”意识,不断提升“为人师表”的综合素质。

1.努力扩展知识视野

当今的大学生,由于入大学前的艰苦学习,知识已相当丰富,加之具有较之以前学生更强的独立性、批判性,对不高一招、胜一筹的人,很难产生认同感、敬畏感。所以,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仅凭学校的“任命书”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通过积极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同事同行学习获得多方面的丰富知识,从而在“驾驭”学生的过程中,更加从容和自信。

2.公平公正

辅导员管理学生,一定会办理一些关于学生的具体事项,而这样的事项有的是有着某种权力色彩的,比如指定学生参加某项活动、选用学生干部、培养学生入党以及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在这些问题上如果不能“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辅导员的形象就会受到损伤、威信就会下降,于是发的号召、做的动员、提的要求等管理目标就会因学生的“对抗”而难以实现。相反,辅导员对所有学生做到公平公正,落实和执行要求、任务就会容易得多。

3.时时为学生着想,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

学生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学生管理;管理工作;管理要素

时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九零后学生,这些孩子是在我国步入小康社会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小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下生活;也是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显著的时代印记是以自我为中心。学生们强烈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的难度。此外,高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在中小学时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缺乏学习自主性。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管理难度。高职院校是以为国家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为宗旨的办学机构,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以提升高职学生质量成为了教育领域当下的热点研究课题。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模式守旧,缺乏创新性。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采取的是传统模式。这种传统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曾对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管理模式把学生当作管理对象来看待,没有把握学生对个性、尊重等方面的需求,在管理方法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甚至逆反心理。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创新精神,依赖性强。这种缺乏科学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管理模式已经与时代的发展脱节,无法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缺乏专业教师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核心是辅导员,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把班级管理好,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键。但现实中,辅导员不承担教课任务,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了解有限,并且辅导员管理的事务繁多,很难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三)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能力不强。很多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是由学生会自行开展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多数是同班同学或者同系同学,对于部门违反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行为并没有进行公正的处理。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公信力,最终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二、学生管理中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于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是最佳的管理手段。制度管理能够体现出管理的客观公正性,从而避免部分学生利用人情关系来处理自己的行为失当问题,进而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公信力下降的状况,最终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不论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日常生活都要进行制度管理,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制度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要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所谓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科学性,主要是指制度中对学生行为的各项规范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在学生学习的管理方面,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的方法来进行。所谓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合理性,主要是指制度中对各项活动的安排要尊重客观事实,要考虑各项活动实施的可行性和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例如,在学生生活的管理方面,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早上的时间进行晨练以强身健体,要协调好学生起床整理内务、进食早餐和晨练以及上课的时间,要将各项活动之间的场地变换时间计算出来。

(二)立竿见影的执行力度。学生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立竿见影的执行力作为保障,即如果有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要予以及时的处理,对于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要予以高度表扬和奖励。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的益处和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从而让学生们养成严肃对待管理制度的好习惯。第一,在学生的生活管理中要做到奖惩得当,对于违反学生管理制度的失当行为要及时予以处理。只有严肃处理学生的失当行为,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同时还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知道违反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后果,从而让其意识到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必须遵守相应的规范规则的道理,进而在其走入社会后,能够关注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对严格遵守管理制度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奖励,从而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嘉奖等方式来促进学生严守校规校纪,最终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二,在学生学习管理中,要大力发扬鼓励教育的作用,尽量避免惩罚性教育管理手段。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达标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对学生个人进行惩罚,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此外,学生学习成绩不达标不会对学校或者社会产生恶劣影响,所以不建议用惩罚方法来解决问题。相反,在学生的学习管理中要多用表扬教育,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进行赞赏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创造出更好的成绩。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活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要求学生要独立发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大学生活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难以实现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转变,常常会出现迷失方向的茫然感。而高职学生更容易陷入懈怠、松散的状态。针对这种状况,实施赏识教育时要认真听取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深入了解并理解他们,善于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个性。

(三)严中有爱的管理方式。高职学生的年龄与高中生相仿,部分学生还未满十八岁,在心理上还不是很成熟,具有非常明显的青春期孩子的特点,例如,敏感脆弱和逆反心理强烈。在高职学生管理中,要充分结合高等院校的管理方式,因为学生学习内容和毕业后的就业需要其快速成长;要充分结合中学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因为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成熟程度需要老师倍加呵护。因此,在高职学生管理中要凸显出“言中有爱”的特点,即对学生的行为失当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安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都是为了其成长,并非是对冰冷规章制度的捍卫。

(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让学生养成遵章守纪的意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提高,良好学习习惯能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让学生有高尚的情操和丰盈的精神生活。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所有公民都知法懂法而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让学生养成遵守校园法律法规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刚性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和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是规范学生行为的根本方法。正确的意识对人的行为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人的行为有负向的阻碍作用。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觉优化和完善学习生活行为,从而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是社会环境和学生的成长历程共同造成的,虽然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于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方面都是挑战,但是学生们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要进行正向引导和保护的。高职院校要深化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要保证在管理工作中有立竿见影的执行力,从而为制度中各项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管理工作的严肃性;要采用严中有爱的管理方式,严格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爱心是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彰显。此外,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让学生自身思想道德觉悟提升,进而增强学生校园生活的自觉性。

作者:潘石瑛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学生管理范文篇4

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研究,我们可以将我国的学生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工作体制的建立阶段,这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末.这一阶段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创始阶段,囿于国情和教育认识的限制,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管理中,政治学习占了很大成分.基于此,我们将这一时期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称之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者”.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及学生的奖助学金分发等.第二个阶段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80年代末期,约十年.这一时期正处于我国教育的转型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先后出现了“党委青年部”、“党委学生部”,用于实施对学生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形势任务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负责配合校党委组织部做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指导团委和学生会的工作.这一情形在八十年代又有了新的变化,大多数学校将党委学生部与学生处合并,成立了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的机构,并逐渐的设立了专门管理学生分配工作的机构,对于学生管理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细化和深入.

第三个阶段从九十年代至今.这一阶段是我国高校的大变革时期,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大变革时期.九十年代之后,我国高校开始逐渐扩招,使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体制也在发生改变,从以往的分配工作到学生自主择业.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及网络的普及,使得学生对社会和世界形势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综合以上这些情况,我们认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也就越来丰富.但是由于体制和经验的限制,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理念滞后,没有能够跟上时展的需要.所谓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就是指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宗旨和思想.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开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人才无疑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的决定性因素.基于此,我们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学生工作管理理念.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在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者的意识和理念是一种教育者、管理者的思想,甚至存在类官僚性质的思想观念.在这种理念之下的学生管理模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学生管理体制的欠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和产生学生管理理念滞后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结果.就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而言,可谓党、团、政并存,从形式上看机构和体制非常的健全,但是在具体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其效率不高.针对这种问题,增加管理人员无疑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从扩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会及学生社团来辅助学生管理工作.

再次,以辅导员为代表的学生管理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及其管理理念问题.辅导员可以说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主体,其本职工作也是学生工作,这可以说一个基本常识.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辅导员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职辅导员;一类是兼职辅导员.据目前的辅导员的年龄来看,大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就目前的形式而言,能够留校或者在高校担任辅导员工作的年轻人,无疑都是优秀的,但是他们究竟能给与之年龄相似的大学生多少辅导呢?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我个人接触过很多学校的学生,也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对辅导员的看法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从他们反馈的信息中能够发现他们对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由刚毕业大学生、研究生担任辅导员工作的辅导员的不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我们要清楚辅导员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在选取辅导员的过程中,要注重其工作能力、知识构成,但是更要注意其对学生的态度及其服务意识.在选取辅导员的时候,一定要减少那种以辅导员为跳板,将其视为临时工作的人员担任辅导员的现象.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在辅导员中存在,在团委书记等也是存在的.我知道这样一个案例,学校组织义务帮助餐厅打扫卫生,这既是学生评价的一部分,也是学校对学院的评价的一部分.其中一女孩儿因为“例假”,肚子疼的厉害,但是她仍然坚持参与了餐厅回收餐盘的义务劳动,而餐厅的员工则很悠闲的坐在那里聊天.女孩坚持参与义务劳动,我们不能不说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是其不敢不参与的原因却是怕团委书记骂.这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学生中的事情,类似的现象恐怕还有不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失败.通过类似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管理工作中服务意识的落后,甚至是根本全无,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视学生为给自己谋取将来升职的工具,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没有人文关怀,其素质不能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需要,有待提高.最后,对学生社团活动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限制.

学生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校;国际学生;管理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贸易及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有助于深化各国间的经济往来,也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带来了全新挑战,尤其是国际学生的管理。从当前高校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创新高校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专业教师广泛热议的话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及调研材料,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深度合作,构建跨文化沟通纽带

跨文化,从字面上理解对于与民族文化存在差别或矛盾的文化现象、地方习俗、行为习惯等具备全面、准确的认知,并能包容接纳此事物。要想实现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尊重民族间的文化差异。首先,构建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定期组织开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渠道,鼓励学生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进行交流,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构建一支专业的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应提高教师应聘岗位的门槛,明确指出教师职称评定所需的条件,从基础入手扎实教师的执教能力;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为教师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学习西方优秀教学经验,体验异域文化风俗,提升个人执教能力。同时,高校方面可以邀请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到校分享经验,加强教师群体的信息交流,增强教师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优化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奠定扎实基础。以笔者身边的国际学生为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上出现了问题,教师应秉承尊重文化差异的原则,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再遇到问题时,会第一时间寻求同学或教师的帮助,注重交流。

二、关注语言习得,促进语言发展

首先,调动班级中国际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转变他们学习汉语的偏见,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只有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参与。需要注意的是,影响语言习得效果的因素有很多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在实际教学中,让国际学生意识到学习汉语的价值,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教育学生摆正学习态度。其次,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专业教师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为其设计编排一些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社交活动,树立学习信心。同时,高校方面应为专业教师提供语言培训、进修的机会,只有教师不断提升个人执教技能,才能保证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最后,高校分管领导应定期开展语言学习与技能培训活动。在开展培训工作期间,实时跟进班级中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进度。考虑到他们之间存在学习差异,教师应依据此差异精心定制培训方案,邀请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座谈会,并为其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

三、加大实践力度,创新管理模式

在管理模式中教师应以教学管理为基准,辅助行政管理,落实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国际学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应依照学生管理条例、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管理文件来实施,贯彻落实相应规章制度,将问题尽早处理。依据国家教育部门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文件的指导,高校主要负责招收外国留学生,教育指导留学生的学业与生活。根据相关管理章程构建专门的留学生管理机制,并开设留学生事务的处理部门,配备多名管理工作人员。以辽宁地区某高校为例,专门定制了《外国留学生教学管理规定》,不仅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还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将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融合起来,构建了全新的集管理、教育、服务为一身的管理机制。在此种工作环境下,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将管理服务、科研教育工作不断细化,并将部分工作交由各系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处理。若是在文化交流期间留学生管理工作暴露出一些问题,管理人员则要立即处理,调查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保证学生管理问题的顺利解决。

四、扩宽资助通道,增加奖助学金

为了保证国际学生管理工作质量,高校方面应及时整合教育资源,为他们筹集更多资金,优化奖助学金发放考核机制,不仅能够满足校园内国际学生来校求学的资金需求,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信心。但从当前资金资助通道的开放情况来看,并不理想。高校方面应与当地多家用人单位取得联系,签署人才培养合作,为其举荐人才,使其提供多种类型的奖学金。国际学生需要在毕业后进单位实习,企业应依据他们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评判,为其提供相应的奖学金。同时,高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如:鼓励班级中有服务意愿的学生当辅导员的助教、英语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外语系助教,并给予其相应的报酬。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深化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激发其文化认同感,还能减轻他们来华求学的资金压力。

五、扩大教育宣传,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高校管理者及教师应社会发展趋势巧妙利用政治外交、校企合作、交换生、民间联谊等途径,挖掘国际教育合作的实践价值。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师应整合多种新媒体资源,利用微博官方账号、班级公共邮箱和微信公众号等为国际学生推送更多消息。学校和学院管理者应定期更新国际学生教育网站的信息,为他们提供更快捷的学习、咨询的渠道。同时,高校应派出教师到附近的国家举办招生宣传活动,为国际学生提供更多教育信息服务。

六、立足教学本位,充分展现教育特色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管理国际学生,集中优化教育资源,对促进高校教育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应增设国际学生的专业,既要符合国情与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又要展现出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设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旨在为学生更好就业奠定基础。以海南大学为例,秉承走进中国、了解海南、促进合作交流为宗旨,面向来华国际学生开设了武术、陶艺、书法、国画等文化体验、语言实践等课程,多措并举创新育人载体,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学生。这一系列的教育举动,不仅拓宽了国际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让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展现出高校教育优势。

七、整合国外管理优势,构建独特的管理理念

以美国高校国际学生管理工作为例,他们的工作重点放在学生流动、教师流动、设计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随着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全面拓展,办学层次和规模日益革新,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国际接触的越来越多,在引用国外先进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速度。因此,在新时展背景下,我国高校国际学生管理工作要从下面几点构建独特的管理理念。其一,自主培育高端国际化人才。全球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促使我国需求的国际化高端人才越来越多,此时要在落实中国特色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引用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优质管理方案,培育高端的国际化人才,在提升我国高校办学水平同时,有助于影响国际学生的发展意识,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人才。其二,适宜政策。很多选择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一方面是受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国特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在周边环境的引导下,国际学生会形成留在中国的想法,因此高校可以对此提出符合他们需求的政策,如组织学生到各个文化古城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等。其三,增加留学生招生,吸引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才来华学习。高校在推广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要结合丝绸之路留学、合作办学、师资培训等教育方案,继续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和交流。

综上所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各国间经济贸易往来越发密切,为了全面了解中国,促进国家间合作,大量国际学生进入中国。基于此情况,高校方面应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创新设计学生管理工作,在实践中探索新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国际学生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晨辉,张莹,张书慧.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跨文化融合问题研究.现代商业,2018(10).

2.周红,潘琳,朱芳冰.一带一路背景下石油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本科教学趋同化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8(08).

学生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一、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有227所高等院校,其中民办高校69所,占比39%。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统计,截止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在2631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民办高校达735所,在普通高等学校占比27.93%,可见民办高校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支柱,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方式,它为更多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提高了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

随着民办高校数量的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也不断提高,民办高校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办学特色。但是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在办学资金来源、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理念上的区别,民办本科院校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一)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特点。从生源上来看,民办高校接纳的学生层次普遍比较低,学生之间的互异性较强;很多学生个性比较强,普遍比较自我。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以及自媒体的发展,学生更多的迷恋网络、新媒体,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减少,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缺失。具体表现为:学习上,缺乏浓厚兴趣,上进心不强,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挖掘和钻研;行为上,缺乏对制度和规范的认知,自我约束能力差;知识储备上,文化基础薄弱,社会知识较丰富;综合素质上,综合水平比较高,社交能力比较强。(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特点。民办高校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环境及市场需要,使其管理理念和方法和公办高校有所不同。首先,民办高校管理制度不严谨,缺乏一套成熟的、常规化的、持续机制,制度经常朝令夕改,经常会随着人事任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民办高校的管理理念以硬性规范为主要行为指南,缺乏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的口号往往无法真正落实;最后,从管理的效果反馈来看,民办高校往往忽略学校制度制定的意义以及制度的讲解与宣传,强调服从,强调学生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偏向惩戒,而不是用惩罚来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规章制度。(三)民办高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及师资特点。民办高校作为公办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而且录取分数及相关门槛相对公办院校来说都比较低,从而促使民办高校生源比较庞大,导致管理难度加大。第一,由于各个地方的民办高校其专业设置很多都是依托本地的产业、经济发展而设定,这就形成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类别少,但同一专业人数比较多的局面,很多经管类的院校往往一个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班级竟然有20多个,学生多达1000多人。第二,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公办高校来说比较薄弱,拥有教授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寥寥无几,其中还不乏一些教授是从其他公办院校返聘过来的老教授,民办高校自身培养的高职称人才比较少,基本上很多都是刚毕业或者毕业没多久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在创新性和接受新事物上比较有优势,但是缺乏一定的授课经验,而且这些新老师流动性也比较强,从而影响了民办高校整体师资力量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从学生管理的主体辅导员来说,面临着和教师一样的困境,辅导员队伍相对来说比较年轻化,流动性也比较大;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作为深入学生工作一线的管理人员,相对于任课老师的流动而言,辅导员的流动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大,更深远。

三、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管理方法探究

由于办学体制不同,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的差异,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本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作用,以及大众对于民办高校的偏见,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自觉地向公办院校管理模式倾斜,从而失去民其身的管理特色。目前民办本科院校面临着严重的经费危机和质量危机,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民办高校的管理理念上,因此必须要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一)转变管理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管理理念是创新管理的核心,也是推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全面实现的基础。民办高校为了尽量规避学生出现人身方面的安全问题,在学生管理方式还是基于传统学生管理思想,管理上看重高强度的控制管理,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很多学生主观能动性很差,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实现。为此,民办高校应注重人性化管理,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正常的课程设置之外,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少一些强制,多一些引导。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而言,处分并不是最终目的,应该加强学生对于民办高校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感,更多的是在事前引导学生不轻易触犯学校的规章制度而不是事后惩戒。这就需要民办高校高层领导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层老师和辅导员严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不是一味的纵容和溺爱学生,而是高校在制度设置和管理上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利益、促进学生成长的制度机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一个平台,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二)利用大数据创新管理方法。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大数据被各个行业广泛运用,在教学上,很多老师率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紧跟互联网发展潮流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课堂更加的高效、内容更加丰富有吸引力;但是,相比教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管理技术和方法上却显得落后于潮流,大数据还未全面应用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很多管理工作者还不懂得运用大数据进行学生管理。因此,高校需要储备大数据应用人才,特别要加大对了解学生管理工作并且对大数据有熟练掌握的人才的培养,将大数据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三)加强师资力量投入。对于教育行业而言,教的客体是知识,教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尤为重要,师资力量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现在很多民办高校在硬件设备上不惜重金,打造先进的设备和平台,为教学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各种机房采购先进的电脑装置,设置SYB专业教室平台,设置超真的模拟创业、就业平台及各种实验室;但是,在软件设施上却显得有点薄弱。民办高校的教师以及辅导员因为学校的管理制度、薪资水平等各方面的原因,流动性比较大,给教学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民办高校教师高职称人数比例较少,教师普遍年轻化,这就需要民办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成长发展途径,能够留住人才,同时加强高职称、高素质以及能够运用大数据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加强对本校教师教学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结语

学生管理范文篇7

1、个性鲜明,感情细腻,但相应就显得组织纪律性较差艺术院校的学生长期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和熏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主观性就特别强,这一方面说明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且敢于表达,是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表现,但与此同时这样处理事情和与人交往过程中就会出现较多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感性思考,而理性思考则相对缺乏,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下,既有可能导致学生片面的追求名利、过于现实,也有可能导致学生过于爱好标新立异和激进,以先行者和开拓者自居,不可否认,这些在一定的程度上作为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和思想,但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则更多的是障碍,因为学生在这样一种思想状态下,组织纪律性较差,既不能很好的融入到一个常规的集体中去,也很难和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2、思维活跃,创造力强,但相应就显得集体观念淡薄活跃的思考能力和较强的创造能力是艺术院校在培养学生时的重要目标,因为这样一种培养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能力,但这同时还是一个度的把握和各种利害关系之间平衡的关系。学生在长期的专业培养下,既养成了个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独立创作的能力,但同时也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集体观念极为淡薄,有的甚至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敌对情绪,这样一种情绪的控制下,学生就很难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缺乏大局意识。

3、专业特点强,艺术情结浓厚,但抗逆能力差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在个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上表现的非常明显,一方面是强调行为的放荡不羁,另一方面则强调性格的特立独行。他们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很大程度上存在浪漫情结,在现实中就显得思考问题过于简单、好恶过于分明以及对于外界的刺激和伤害过于敏感,在现实的生活中就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是伤害。除此之外,艺术院校的学生因为专业的原因,参加演出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多,这样一种风光无限的经历加之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使得很多学生很难从这样一种角色中走出来,一旦在之后的生活中遭受太大的落差,心理上就会很难接受,这样一种情绪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甚至可以认为是危险的。最后一方面就是艺术院校学生的个性较为极端,这是一种整体性的表现,也就是说,有的学生特别的开朗,有的学生特别沉默,很少有中间常规性格的,这样的极端性格不仅仅是对学生将来的处世和生活会造成障碍,甚至是在学校内部时,这样两种极端性格的碰撞也是很容易出现较大的问题。

4、文化基础薄弱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性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这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既有国家招考政策上的原因,但更大程度上是学生自身意识上的问题。艺术院校的学生因为在专业课上较强的优越感,往往就会忽略理论学习,这样的结果就是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知识面上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思考问题自然也就缺乏必要的深度,思辨性也不强。

二、艺术院校学生管理的两个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艺术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上目前强调的是人治,但是这样一种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很难对学生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而艺术院校本身又有散漫、情绪不稳定等特点,以此很有必要针对于这样一些特点提出有效的沟通、交流和管理方式。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考虑到艺术院校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我们提出以下两个基本的原则:

1、管理制度要严格对于艺术院校学生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管理制度的严格,这是因为艺术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某些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的制度和管理都会存有不服气或者是侥幸心理。因此针对于艺术生的管理制度就要在人人平等和对事不对人上做好工作,让制度能够真正的做到服人、公平、公正,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管理制度制定和操作上的简便易行。

2、管理制度强调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这一点实际上强调的是一个“爱”字,艺术生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一定程度上“服软不服硬”,何况管理制度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在对艺术生进行管理时还不能忽略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交流,这一点无论是从思想政治的高度、管理的高度还是艺术教育的高度来讲都是很有必要的。从本质上来说,这样一种管理原则和严格的制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人性化的交流和管理能够消除制度上的冷漠和严格,以此来避免师生之间不良事故的发生。

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建立与探析

1、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的实现对于高校管理水平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是成功管理模式的体现,这是因为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来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艺术院校辅导员应该做的就是衡量和平衡好学生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仅只是把学生当做一个被管理的受体,这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而要让管理者转变思想,放下自己的架子,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这样学生的角色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对于学生而言,既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机会、更重要的是一种肯定和认可,这对于学生集体意识和责任感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2、兼顾学校的统一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文中我们已经明确的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也就是说,这样一种鲜明而特殊的性格,既有好的一面,从管理的角度上讲也有不好的一面,而这也正是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们提出,对于艺术院校学生的管理,显然是不能忽视学校的统一管理,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实际上,艺术院校教育和管理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素质,但我们需要明确认识到的一点就是这样一种个性化的素质是要能够融入到大众和社会中去的,毕竟社会是学生最终的归属,没有人是脱离了社会以外而生活的,在管理中把握好这一点才能够做到个性和统一之间的有效平衡。

3、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在对艺术学院的学生进行管理时,另外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和完善好心理辅导体系,这在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艺术院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近些年来,高校的扩招使得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数不断的增加,自然而然的导致了艺术类学生就业上的困难,而艺术类学生本身所承担的学费和培养费较高,投入的成本较大,这样一种高的成本和低的回报之间的现实落差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也是很难接受的,这种情况就很容易造成艺术院校学生抑郁、焦虑等偏激心理状态的产生。而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处心理辅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这一状况。

学生管理范文篇8

了解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须先明确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陈瑜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在内涵上界定为:高等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非事务性及课外活动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以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本研究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活动、非事务性管理等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随着我国高教改革的速度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程序不够规范,思想工作体制相对滞后,专门针对创业而进行的学生管理更是少之又少,国内外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欠缺。通过学生管理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在高校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创业引导多停留在举办创业活动或简单的政策宣传的层面,在这一方面也缺乏完善的体系。学生管理是学生除了教学外接触最多的一种教育形式,在此所研究的是借助学生管理的平台来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学生管理来引导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

二、规范学生管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的意义

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正处于逐渐成熟阶段,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拓展到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就业指导、后勤服务等领域。在学生管理方面若只是有事才进行教育或者毫无目的的教育,不形成系统性,这样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创业培训不应只停留在专业教育上,如果在学生管理上对此加以教育,将会对学生的创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激情、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上的安全隐患,增强创业的危机意识;通过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创业。有目的的以创业创新为导向进行教育,通过长期的培训,多方面的引导和熏陶,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需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是创业的重要保障

在创业之初,受资金、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许多事情都需要创业者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加上工作时间长、所承受的风险和压力巨大,如果没有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必然会力不从心,难以承受创业的重任。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挫折、压力甚至失败,这需要创业者具备非常强的心理调控能力,能够持续保持一种积极、沉稳、自信、刚强和果断的心态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2.创业意识、激情以及良好的竞争意识是创业成功的推动力

创业者自我实现、追求成功的强烈创业意识和激情能帮助创业者克服创业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树立人生奋斗目标,拥有激情,创业者才能不断地挖掘和寻找创业资源,不断地去解决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创业者若缺乏竞争意识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利。创业者只有敢于竞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才能取得成功。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就要面临一个充满压力的市场,如果缺乏竞争的心理准备,甚至害怕竞争,那将会一事无成。

3.丰富的创业知识对创业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业者要进行创造性思维,作出正确的决策,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创业者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了解政策,依法行事,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方法,善于经营和管理创业团队;掌握本行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还需具备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等知识。

4.诚信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有利保障

当今社会上出现很多道德素质问题,例如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弱化,在不少人眼里诚信不再是必须恪守的做人准则。在创业中,诚信是创业之本,创业者要做到言出必行,追求质量,诚信做人,如果不讲信誉,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创业就举步维艰,无法成功。

四、通过学生管理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业创新素质

1.创造浓郁的创业气氛,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

创业意识和激情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激情是在面临就业时才开始萌发,提早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可以让大学生尽早为创业做准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激情。(1)将创业意识教育纳入大学生入学教育模块,从入学起开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激情每一届新生入学后都要进行“新生入学教育”,选择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内容纳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激情。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开讲座,优秀创业毕业生开展座谈会和观看创业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创业意识教育,旨在使物流新生对创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创业产生向往、期待,从而达到培养物流专业学生创业意识和激情和目的。(2)结合就业指导课,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创业目前有创业目标的大学生仍占少数,大多数学生因为创业知识贫乏,资金短缺等而畏惧创业。如今物流行业飞速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在政策上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例如大学生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等,因而在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上应该让学生了解形势、政策,减轻学生对创业的恐惧,普及基本的创业知识,引导学生将创业作为毕业后的重要出路之一。

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锻炼物流专业学生健康的体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创业过程中完成工作身体力行的前提,因而需要在学生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1)开展晨跑活动,鼓励有创业梦想的学生积极加入其中现今很多大学生都是“半夜三更不睡,日上三竿不起”,严重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坚持长期锻炼,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晨跑活动,将晨跑列入创业协会日常活动中的一项,创业协会的成员每周定期参加晨跑,并鼓励广大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加入其中。(2)丰富学院文体活动,在娱乐中锻炼体魄除晨跑外,可开展多彩的锻炼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如学院趣味运动会、班级文艺汇演、各类球赛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3.加强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

定期开展“创业大学生业心理素质提升培训班”,以授课为主、素质拓展为辅,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自信、积极、勇敢的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抗压能力。培训班将邀请校内外资深的心理专家进行讲学,选择开设诸如“人际关系心理学”“增强抗压能力,提高抗挫折心理”等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使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将来创业过程中巨大的挑战。

4.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班”,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

大学生要想创业取得成功,必须拥有扎实的创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专业课与学生管理教育相结合,教师队伍和学工队伍协同育人,共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学生管理的层面上,可以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班”,根据创业方案策划、自我营销策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创业安全及法律陷阱应对等方面展开培训,在培训中巩固物流专业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

5.开展丰富的创业型比赛,在活动中检验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绝大多数停留在理论和想像阶段,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锻炼的平台,为了让学生在模拟的创业型比赛中检验自己的能力,可以在学生管理中打造一个学生创业模拟实践的平台。(1)举办“物流规划大赛”和“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举办“物流规划大赛”,将物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多方位了解物流就业、创业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模拟训练以制造企业为原型,构建一个企业运行的环境,学生以企业经营者的身份,在变化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模拟企业6年的经营全过程,体验中学习管理知识、感悟企业经营管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2)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创业能力除了创业模拟比赛之外,可以适当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借助学校创业基地的平台,让学生撰写创业方案,对创业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于切实可行的就业方案可以真正投入到创业实践当中。

6.做好思想教育引领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友善等优良品质

(1)树立学生诚信模范,创设诚信教育的浓郁氛围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校园道德氛围建设,在学生群体当中树立诚信学生的模范,并做好宣传,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从而使学生的诚信品质得到升华,利于今后创业过程中诚实守信。(2)从班级入手,创设班级诚信的环境氛围除学校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外,更要从班级入手,创设班级诚信环境氛围。在班级文化的建设方面,班级手抄报、班训、专栏等都可以围绕诚信的内容,班上还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发出诚信倡议书、借助考试等契机进行诚信宣誓;也可以举行“诚信”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多方面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诚信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习惯。

五、结束语

学生管理范文篇9

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完善管理能力,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实施管理。但是据调查发现,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不到位、相关教材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欠缺等等。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其应用,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

现如今,教育教学新观念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化教育是集学科教学和管理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在新的时展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摒弃固有的老旧思想,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思政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将心理学内容贯穿于其中,并强调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成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与人的思想内涵有关的教育内容,心理学使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外化为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的行动、技术等各个方面。有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利用的过程中却无法使其有效的发挥。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切实应用到管理中来,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管理形式,逐步转变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坚持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力度。

(三)完善师资建设,加强研究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一定要以科学合理的研究为基础,以完善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因此,学校一定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找到其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紧密联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思想完善学校管理,增强学校管理能力。

二、结束语

学生管理范文篇10

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用人规格的高要求,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高职院校的新管理方式大多尚未成熟,目前大多学校采用的是循规蹈矩的传统方式管理,与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偏差,所以管理方式的改变势在必行。目前在高职院校就读人群大多是“95后”,他们崇尚自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再加上学校传统的管理方式没有完全得到“95后”学生的认可,管理起来并不顺利。当今,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教育。

2“6S”管理概念及目的

2.1“6S”管理概念。“6S”管理起源于日本,是一种管理模式,字母都是以“S”开头,所以简称“6S”。“6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2.2“6S”管理目的。“6S”管理模式下的校园,增强学生和老师责任心的同时,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为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校园环境多元化,学习知识环境得到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也随之改变,道德素质得到提升,进一步体现“6S”管理在高校中应用对社会的影响,它的使用最终实现协作队伍、社会的共赢。

3明确“6S”管理的实施对象及实施原则

3.1明确化分析。据调查研究显示,“6S”管理施行过程中主要有3个管理对象:人、物、事。首先是人,主要是对工作人员工作品质进行管理;其次是物,对物要求摆放整齐,归置安全;最后是事,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工作过程的强化[1]。3.2实施管理原则。有3个原则:首先是长久性原则,本原则需要管理过程中对人员素养强化,全校师生长久地遵守和保持;其次是美观性原则,主要是在现场场景中得到体现,展示出让现场人员舒服的效果;最后是效率化原则,从管理中体现,归置的位置一定要保证工作效率高,位置定置要考虑全面。

4学生日常管理融入企业“6S”标准意义

4.1有助于学生培养职业意识。效仿企业管理,实施“6S”管理模式,营造清洁的环境,保证个人卫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明文规定,禁止学生在宿舍、教室用餐;禁止上课穿背心、拖鞋。然后,学生尽量消除隐患,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努力做到第6个“S”即“安全”,将安全教育融入正常生活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在工作和生活中,社会安全,他人安全,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为首要任务。4.2有助于培养学生日后工作的团队意识。学生生活单位大到班级,小到宿舍,都是一个整体,每个学生本身处于一个公共的领域。“6S”管理的施行把集体荣誉和个人利益相联系,有助于学生提高团队意识,利于加强学生日后工作的合作意识。4.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6S”管理模式的开展,一方面,学生干部、宿舍长、普通学生都参与到其中,通过划分责任区域的方法,加强他们的工作实践和经验,他们会想法调动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对症下药对同学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为工作后学生适应职场生活提前做准备。

5“6S”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具体实施办法

5.1注重宣传,加强督促。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成立“6S”管理推行办公室,拟定详细的“6S”管理推行计划应用到宿舍和教室管理。具体如下,宣传发动,加强培训,对“6S”管理者教师进行“6S”管理的概念培训,分析了“6S”管理的初步思路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2]。然后制定系统和管理流程,确定“6S”管理的实施规则,按照校园管理的统一标准,将“6S”管理写入学生培训指导书。让班主任老师、学生了解“6S”管理,为什么要推行“6S”管理,并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义务,掌握活动开展的方法和技巧。5.2循序渐进,逐步推动。好的方案一定要得以应用,实施是最重要的一步。细节和规范是“6S”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应结合学生的原有生活习惯,让学生有接触改变的过程,这样不至于使学生群体有反感心理。所以,结合实际定制的实施制度,把“6S”管理模式推行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逐项落实,分步实施。可以先设立一个示范区。选择男女宿舍各一个,每个专业、年级各一个,由此作为示范。然后推广示范区经验[3]。通过普通区与示范区的比较,让示范区带动普通区施行“6S”活动。5.3加强监控,重在落实。为了把“6S”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中产生实效,学校应将宿舍和教室卫生考核列入学生考核内容中,也把“6S”管理要求纳入班主任考核中,并采取平时抽查与期中、期末相结合的手段来评定文明宿舍和班级以及优秀班主任[4]。定制“6S”看板摆到宿舍楼和教学楼门口,耳濡目染,“6S”看板内容涉及校园管理师生和“6S”管理人员考察的核心标准。根据“6S”管理流程和实施细则的要求,教师培养学生“6S”管理理念,将“6S”管理细化和量化设为日常培训课程,如清洁,操作和维护。

6“6S”管理实施注重事项

6.1注重考核评价,良性循环。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与学生行为管理系统相适应的科学考核评估体系,引入企业“6S”管理,促进学生成才。这种制度的设计应以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和“技术”特点为核心,以改变学生素质评价的现状。结合企业“6S”管理标准,建立以星级和优秀学生为主体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日常行为,课堂行为,实际训练行为,宿舍行为“6S”管理规范进行综合分析。并修改学生素质评估标准,并将结果应用于学生奖学金,优秀评估等领域,形成星级学生行为评估与评估体系,形成良性循环,有效规范学生专业行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管理效果。6.2注重科学设计,分类细化。“6S”管理是员工工作场所标准管理的一种科学模式。它被引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首先,要注意学生各种活动场所的明确划分。根据学生在学校的活动,活动场所主要分为教室,宿舍和培训室。根据企业“6S”管理的要求,可以完成科学的设计和分类,如在教室“6S”管理,应该将“6S”安排的设计细化到演讲台、办公桌、健康角和多媒体等,并明确提出“舍与留”的具体内容。如有必要,可以使用示例来演示。只有建立了明确的标准,学生才能清楚地了解每个细节的具体要求,并能够按照标准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高等职业院校应采用《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内容,吸收企业“6S”管理的精髓。重构包括学生日常行为,课堂行为,实习行为,宿舍行为在内的管理体系,形成以高校学生管理和企业“6S”管理为基础的高职院校新型学生管理制度。该制度体系引导和制约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充分发挥嵌入学生管理中的企业“6S”科学管理的作用。6.3注重组织落实,规范管理。为充分发挥企业“6S”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引入“6S”管理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高职院校学生“6S”管理系统的调研、制定、实施、跟踪、修改和完善。在实施“6S”管理中,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调查和科学分析,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不断修订和完善管理体系。使其与学生的成长和公司的需求最佳匹配,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为改变学生管理者的观念,高职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学生送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学习“6S”管理的实质,促进学生对学校整合后管理制度的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在管理过程中,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和措施,保证管理体系的规范运作,建立科学的保障体系,以便保证提高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小刚.高职院校工科生公寓“6S”管理创新应用实践[J].职业技术,2017(12):14-16.

[2]潘伟男,邓水秀,熊星尧,等.校企合作“6S”管理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共育人才新机制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1):94-95.

[3]王盈.高职院校实训室实施“6S”管理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7(10):3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