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5:50:15

信贷业务

信贷业务范文篇1

一、“信贷工厂”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含义。“信贷工厂”模式又叫淡马锡模式,是指银行做信贷业务时,像工厂流水线、标准化制造产品一样进行批量处理,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零售信贷业务。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区域群体、市场群体等,创新研发出标准化信贷产品,并将业务流程划分为多道程序,从客户营销,到受理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以及清收等,均采取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管理。该模式通过对零售信贷业务进行批量营销,提高客户金融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了零售信贷业务的规模效益。(二)发展现状。国内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和杭州银行等都采用了“信贷工厂”模式。其中,建设银行2007年10月引进淡马锡“信贷工厂”业务模式,在镇江分行试点开展,“镇江模式”成功后,在全国推广,主要采用的是准事业部制的组织框架。中国银行设立专门服务小企业的部门和人员,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围绕“产品、流程、人才”等三大核心要素,通过“营销、管理、风控”三个环节进行流程化、规范化管理,在全国推行“信贷工厂”模式。

二、给银行内部审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信贷工厂”模式推动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创新和变革,为审计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内部审计最大的难题在于提取的数据信息不全,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更难,数据分析主要靠简单的模型和人工电脑筛选,落后的手段无法充分了解和准确评价被审计单位。“信贷工厂”模式可以集中获取数据,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化与多元化分析,从复杂的数字数据中发现审计线索,实现向联网审计、动态监控模式转变。(二)挑战。“信贷工厂”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零售信贷业务经营和管理模式,给银行内部审计也带来了巨大挑战。1.审计目标面临挑战。传统零售信贷业务审计目标往往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和一般合规性审计。主要是通过比照现行规章制度,检查零售信贷业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业务操作的合规性,从而发现存在的风险隐患,保证零售信贷业务规范经营、稳健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评价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显现不足,特别是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零售信贷业务经营方式日趋复杂,传统的审计目标无法提供有建设意义的审计信息,已难以满足提升银行竞争力的要求。2.审计手段面临挑战。传统的零售信贷业务审计方法是抽样与全面审计相结合,通过零售信贷业务简单数据模型和计算机辅助分析,评价零售信贷业务资产质量状况、区域风险状况等,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高风险区域确定为审计对象和审计重点,进而对抽样单位实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最终确定零售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状况。审计方法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简单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来抽取样本,随意性较强,针对性较弱。“信贷工厂”模式实现了零售信贷业务审批数量的快速增长,经营业务系统产生巨大的业务量,常用的抽样与全面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法面临严峻挑战。3.审计技术面临挑战。在“信贷工厂”模式下,内部审计所面对的审计数据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受技术力量限制,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明显滞后于审计业务的发展32中国内部审计20177需求,虽然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了一些审计管理软件,这些审计软件在信息处理、数据查询、资源共享方面都有所进步,但商业银行“信贷工厂”模式,这样一个大型规模项目,对审计数据分析、问题判断、内部控制弊端以及联网实时监控和跟踪核查监督提出了更高的需求。4.审计职能面临挑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往往是事后审计,查错纠弊在“为业务服务、为业务发展提供评价、咨询功能”等方面体现不足。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零售信贷业务审批的快速化和操作的流程化,使得风险管控难度增大,业务风险更加隐蔽,产生的系统性危害更大。如何实现事前、事中审计,做到防范重于查处,传统的审计职能面临挑战。5.审计重点面临挑战。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零售信贷业务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实现了产品设计、客户准入、业务流程的电子化、标准化和流程化;二是将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控制规则嵌入到业务管理控制系统中自动执行;三是合作第三方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些使得审计重点将发生转移。

三、零售信贷业务审计发展趋势

信贷业务范文篇2

一、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现状

中长期信贷业务是现阶段农发行服务“三农”最主要的手段。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农发行资产总额69135.8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50400.6亿元(人行口径),占总资产的72.9%,而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0510.1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量的60.5%,在农发行总资产中占比达到44.1%。可以说,信贷业务是农发行的主体业务,而其中中长期信贷业务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从支持领域看,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余额25677.74亿元,占全行中长期贷款余额的84.16%。而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中又以棚户区改造(占比44.25%)、城乡一体化建设(占比23.69%)、农村公路建设(占比12.04%)等为主。此外,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近年来还扩展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扶贫、农村物流、产业企业科技创新等现代农业领域,但这部分业务在全部中长期信贷业务中的占比为4.94%。从信贷模式看,当前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存量和增量均高度依赖地方政府信用,其中又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农发行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在全部中长期贷款余额中的比重已超过七成。从还款来源看,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尤其是基础设施类贷款)主要依靠财政资金,以企业经营性现金流还款的项目占比非常小。

二、中长期信贷业务在农发行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定位

2017年以来,农发行提出了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排头兵和主力军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农发行在坚持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前提下,正在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中长期信贷业务作为农发行支农报国的主要手段,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长期信贷业务转型已成为农发行新时期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前亟需破题的重点之一。因而,必须加快推进中长期信贷业务转型,着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作为中长期信贷业务主战场和转型的发力点,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和骨干作用。要把握乡村振兴中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的基本定位,必须筑牢两个根基,把握三大重点。一方面要筑牢粮棉油业务这个立行之基,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筑牢全力支持脱贫攻坚这个履职之本,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功能的职责,主动作为,服从于党中央大政方针。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稳中有进,培育一批优质实体客户群;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阔步挺进,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梗阻”问题;重点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前进,拓展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功能。从政策性金融发展趋势看,农发行必须也必将建成更加完善的功能齐全、手段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进而通过这一体系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也只有在这样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中,中长期信贷业务的作用才能更充分地发挥。

三、乡村振兴中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转型主攻方向

乡村振兴中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转型要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寻找制高点与突破口。(一)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依托各地农业特色产业,支持精深加工,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建设,发展农村电商,提升农业价值链。二是支持乡村旅游。从农发行目前支持乡村旅游的实践看,乡村旅游是实现城乡互补、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更是做强农业、做美农村、做富农民的可行之道。依托乡村自然、人文资源禀赋,支持打造乡村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实现景区带村、村成景区。三是支持农业园区建设。支持一批现代农(渔)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返乡创业园、田园综合体,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二)服务绿色生态发展,建设绿色信贷体系。聚焦绿色农业、美丽乡村、绿色生态城镇、水利、绿色林业、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七个领域,重点推进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水生态治理与保护、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乡村旅游和特色休闲旅游、重要污染源治理等。坚持政府主导,依托优质客户,回归市场本源,尽快构建适应农发行职责定位的绿色信贷制度和产品体系。同时,加强绿色信贷战略研究,统领全行绿色发展;围绕市场抓好绿色信贷产品及模式创新与开发,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打造多层次优质客户群。(三)服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乡村全面开发。通过实施全域土地整治,统筹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带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面优化。全域土地整治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一是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改善和提升耕地地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农地整治,实施“旱地改水田”“中低产田改造”“滩涂围垦”“园(林)地还耕地”等,增加农地供给,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问题。三是全面实施村庄整治、旧村改造、村庄撤并、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矿山环境生态综合治理等,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获取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节余指标调剂产生的收益主要投入到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庄整治工作。(四)服务城乡融合发展,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持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两元空间差距,为城乡各类资源相互流通提供快捷通道。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支持环境综合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四是满足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资金需要,促进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集聚使用,带动农民就近城镇化。(五)全力服务脱贫攻坚,支持创新发展。要聚焦精准方略,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切实加大政策性金融投入力度。要聚力深度贫困地区,突出支持“三区三州”,重点支持省级深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乡、村。要突出支持重点,突出支持产业扶贫,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扶贫力度,继续做好定点扶贫工作。要创新产品模式,及时总结基层成功创新经验做法,优化扶贫信贷产品体系,进一步发挥实验示范区先行先试、探索路径的作用。

四、乡村振兴中农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模式转型思路

信贷业务范文篇3

在我国,为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融资需求,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完善拓展,促使住房信贷、汽车信贷、助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等业务迅速发展。

1、个人住房贷款。2002年初开始修改《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2002年6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健康发展。2009年以来,我国在贷款的发放及相关方面一直给予支持和优惠,同时对房地产的开发及个人按揭贷款的风险也非常重视。2010年初,针对第二套住房贷款购买的家庭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2、汽车消费贷款。目前,中国汽车金融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汽车消费信贷需求不足。其次,汽车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较低。此外,汽车登记系统缺乏全国联网,也是银行信贷后无法跟踪监控的薄弱环节之一。据业内人士透露,消费者持观望态度的原因是贷款利率高、手续繁琐。建议利用多种融资渠道的开发来发展汽车金融公司,且在车辆抵押和登记、违约处置等诸多非金融环节方面有法规保障。3、助学贷款。自1999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以来,经办银行参与的积极性很不高,其根本在于过高的成本和防范措施的风险。然而随着国家开发银行参与助学贷款模式的不断拓展和完善,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带来了希望,也给他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二、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消费信贷业务为个人的工作、生活及学习带来了便捷,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本身的国情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政策弊端,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1、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缺失。个人信用制度是一个体系的东西,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和个人信用评估制度等多个方面。现今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涉及范围比较狭隘,只有极少数的信用内容,却不能全面有效反映出个人资信状。当前,我国信用制度存在缺少法规制度监管、居民本身的信用意识不强以及征信机构发展缓慢等问题。2、消费信贷业务地区差异明显。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地域差异都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内陆的东中西地区、沿海与内陆城市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都极不平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地区差异明显。沿海发达城市如江浙沪以及经济开发特区城市的消费信贷额达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而西部十二省(区)市的占有率却不到20%,其在农村的占有率更低,发展极其缓慢,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农民借贷极其不便;其次,由于地方落后,很多流通渠道不通畅,很多银行对农民的信贷消费需求没有充分认识,没有给予重视;其三,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农民的消费信贷观念薄弱。3、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我国银行一般都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才发放消费贷款,从而降低银行的损失程度,然而现实中抵押品变现的费用相当高,抵押型消费贷款形同虚设。另外,我国缺乏可靠及信用高的担保机构,对于担保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较少,从而导致消费信贷风险转移机制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一旦借款人无力还款,在无风险转移机制的情况下,一切损失和后果都将由银行自行承担,对消费信贷业务的继续开展十分不利。

三、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策略研究消费信贷业务为民众带来的不仅是便利,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大致可以从政府和金融机构两方面着手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业务:

信贷业务范文篇4

一、福建粮油产业现状及特点

(一)产需缺口较大,对外依存度高。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1800万亩左右,常住人口3911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一半。全年粮食总产量在650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南平、三明和龙岩三地,沿海地区粮食产量较少。粮食消费需求在1800万吨以上,每年需从省外购进和进口粮食超过1100万吨,粮食自给率不足40%,随着人口流入及刚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增强,粮食产需缺口呈逐年扩大趋势,对优质绿色高品质粮油需求与日俱增,特色品种、精深加工和中高端粮油产品等需求快速增长。(二)物流体系发达,粮食贸易活跃。福建境内拥有铁路营业里程318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路程超过5228公里,在厦门东渡、莆田秀屿、漳州招银、福州松下码头等港口建设粮油进出口中转市场,形成以跨省水路铁路为主、公路为辅的粮食物流运输体系。依托便利交通和发达物流体系,粮食流通比较活跃,先后新建、扩建、改造20个辐射能力强、交易规模大的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每年粮食批发交易量在340万吨左右,调入粮食除满足本省需求外,还有部分转销广东、广西等地。2017年仅厦门市粮食购进总量就达623万吨,其中省内外的中转贸易量达到406万吨,同比增长25%。(三)加工产业规模小,精深加工不足。全省现有粮食加工企业473家,年稻谷加工能力986.7万吨,油料加工能力592.9万吨,食用植物油精炼能力215.5万吨,生产饲料能力1144.5万吨,食品加工能力94万吨,粮食深加工能力13.5万吨。加工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平均加工处理能力偏低,以原粮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较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差,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较少。产能结构不合理、优质产品供给不够、深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粮油加工行业整体效益提高。(四)经营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占主导。近年来,福建粮食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明显,市场份额逐步向大型和龙头企业集中,以中粮控股企业、象屿集团、国贸为代表的国有控股流通企业贸易量增加,大量小型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被迫转型或退出,但民企仍是福建粮食经营主体。从统计数量看,全省粮食购销贸易类企业近1200家,其中非国有企业占比80%;全省粮食加工企业473家,国有企业仅有5家。从粮食经营各环节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以政策性储备订单为主,收购总量较小,仅占全省商品量1/3左右;粮食、饲料、油脂加工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国有粮食企业基本退出加工市场。

二、福建粮油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油信贷主体作用不够突出。一是市场化粮油信贷总量偏小,与福建粮食需求不相匹配。至2018年11月末,市场化粮油贷款余额仅19.1亿元,占粮油贷款总量的11.79%,信贷支持企业的粮食市场供应份额不到45%。二是客户群体相对较小,不能满足粮食市场调控要求。受经济下行影响,近三年粮油客户共退出32家,授信减少34家,其中已退出而在全省稻谷、小麦、油脂等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有11家。目前,除各级储备企业外,全省市场化粮油客户仅24家,全省一半以上县级机构没有市场化粮油信贷客户,有的二级分行甚至1家市场化粮油客户都没有,这与农发行要在市场化改革中发挥粮食信贷主导作用要求极不相符。三是粮油信贷主要投向国有企业,粮食全产业链支持明显不够。在粮食购销储贷款总额中,各级储备和政策性国有购销企业贷款占比80%左右,对于占主导地位的民营企业信贷占比不到20%,粮食全产业链、粮食供应链发展支持明显不足。(二)客户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一是服务理念有差距。在长期封闭管理影响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尚未真正树立起来,坐等客户上门、被动营销的情况比较普遍,习惯用政策性产品来对接市场化业务需求,存在思想僵化、模式固化、人员老化等与市场脱节脱轨问题。二是信贷产品单一。农发行粮食信贷产品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咨询顾问、国际结算、现金理财没有专业团队,缺乏信贷服务增值项目,融资融智不能有效结合。信贷产品单一,无法对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模式的企业采取差异化服务方案,难以满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办贷效率低下。前中后台以及上下级机构尚未真正形成一体化综合服务,各部门在业务发展中对风险防控、合规办贷的理解把控尺度不一,信贷业务制度、流程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办贷环节多、流程长,不能满足市场化客户办贷时间短、效率高的期望,导致很多优质客户转向商业银行。四是结算手段落后。与商业银行相比,离柜业务发展明显滞后,网络结算尚未大范围推广,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现代结算工具尚未起步,客户资金使用、货款回笼管理不方便,结算服务体验感的差距抵消了农发行规模、资金、价格优势。(三)风险防控压力大。一是市场化条件下的经营风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后,以粮食储备管理为主,市场经营意识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不大,小、弱、散特点明显。当前,实体经济经营未见明显好转,风险企业频发,市场风险防控压力大。至2018年11月末,全行粮油不良贷款企业13户、余额2.23亿,不良贷款率1.39%。二是企业财务不规范的授信风险。大部分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缺失,存在财务核算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等问题,对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难以全面真实了解,特别是对投入的权益性资本、往来款项、民间融资等情况难以核实,银企信息不对称,影响企业资金需求准确测算,容易产生多授信、超授信和资金被挪用风险。三是灵活经营的库存监管风险。民营购销贸易企业经营灵活,库存变动频繁、资金周转快,存在“一头在外”甚至“两头在外”现象,开户行难以及时核实粮油库存库贷挂钩情况,对库存监管提出更高要求。四是多头融资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部分客户尤其是大客户存在多头融资、融资结构多样化问题,在金融机构多头授信情况下,企业融资过度问题突出,容易导致企业盲目扩张,短贷长用,一旦银行抽贷,企业生产经营易陷入困境,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增大。

三、福建粮油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途径探索

信贷业务范文篇5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末,全省银行机构共对19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进行了评级,评级面99%;对166万户贫困农户进行了授信,授信金额423亿元,授信率85%;累计对38.9万户贫困农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64.8亿元,贷款余额142.9亿元,同比增长52.2%。目前,湖南省扶贫小额信贷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户贷户还”、“分贷统还”。“户贷户还”模式主要支持符合“四有两好一项目”(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贷款意愿、有收入保障、遵纪守法好、信用观念好,并参与产业扶贫开发或自主选择了较好的小型生产经营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发展生产脱贫。“分贷统还”模式指在扶贫产业项目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指定项目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由贫困户作为承贷和受益主体申请贷款,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一使用、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偿还贷款本息。截至2017年末,全省银行机构以“户贷户还”模式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有22万笔,占扶贫小额信贷总笔数的62.3%;贷款余额89.5亿元,占扶贫小额信贷总量的62.7%。以“分贷统还”模式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笔数13.4万笔,占扶贫小额信贷总笔数的37.7%;贷款余额53.4亿元,占扶贫小额信贷总量的37.3%。

二、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及原因

(一)信用风险。扶贫小额信贷是银行发放的商业性贷款,与一般贷款一样都有信用风险。目前,扶贫小额信贷不良率不高,但由于贷款对象的特殊性,且未来三年贷款将集中到期,其信用风险值得关注。一是部分贫困户存在认识误区。有的认为小额信贷是政府给的扶贫资金,不需偿还;有的认为只要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即可获得贷款,无需生产项目。二是有的贫困户获得贷款后,改变贷款用途,没有将之用于生产,而是投入了建房、购置家庭用品等消费领域。三是部分贫困户由于缺技术、缺头脑,比普通农户更容易投资决策失误、经营失败。四是受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贫困户经营项目没有实现预期收益,难以偿还银行贷款。五是个别贫困户存在逃废债等恶意拖欠贷款的行为。(二)操作风险。银行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中,未严格按程序办理业务,存在不规范操作。一是评级授信不扎实,资料不完善。如未按贫困户实际情况进行评级授信,存在简单的按照户均3万、5万或按家庭人数评级授信,评级授信资料不完善等问题。二是贷款发放手续不完善。未严格执行共同借款人双签、征信查询等基本制度等。三是贷款用途不符合规定。部分扶贫小额信贷实际用途与借款申请用途不一致,有的银行发放的部分扶贫小额信贷用于建房、装修等消费类支出。四是贷款期限不合规。有的银行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期限超过规定的3年期限。五是“分贷统还”模式下,银行难以有效监控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存在贷款资金被挪用的风险,有的被投向了房地产、平台公司等非扶贫领域。(三)法律风险。在“分贷统还”模式下,扶贫小额信贷以贫困户名义借、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存在“户贷企用”、“户贷村用”、“户贷社用”等多种形式,实际用款人按固定比例给贫困户分红。有的“分贷统还”项目,实施主体为当地政府选定,贫困户甚至并不知情,也没有实际参与。用款人、受益人的分离,有的项目在贫困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冒名贷款,容易导致贷款的权、责、利不对等问题,也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四)政策风险。一是贫困户名单变动导致的政策不连续问题。由于贫困户重新识别、脱贫等因素,各市(州)贫困户名单一直在动态调整。对调出建档立卡名单、但已获得扶贫小额信贷的借款人,扶贫部门仅贴息一年,要求银行提前收回贷款,不享受风险补偿政策。对这一政策,有的借款人存在抵触情绪,拒绝偿还贷款。同时,原贷款若再无政府风险补偿金的风险抵补,风险敞口也将随之扩大。二是给扶贫小额信贷下达行政指导性计划导致的过度融资问题。省级有关部门按贷款覆盖面、户均贷款等指标测算扶贫小额信贷任务数,下达给市(州)政府,有的市(州)层层加码,少数县(市)为完成贷款投放任务,存在没有充分、有效甄别贫困户真实需求、通过“分贷统还”将小额信贷集中发放给政府选定的企业、平台公司使用的现象。三是“分贷统还”模式异化导致的市场化融资风险向政府性债务风险转嫁、单纯的银行信用风险向社会稳定问题转化的隐忧。在扶贫小额信贷的制度设计中,政府风险补偿金按一定比例对贷款风险进行兜底。“分贷统还”模式下,扶贫小额信贷涉及的主体增多、金额增大,借款人、用款人分离,银行贷后管理难度增加,一旦企业因违法违规经营等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容易导致单纯的信用风险向地方政府、贫困户传递、扩散,导致风险扩大化、复杂化。四是贴息、风险补偿不到位等导致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据调查,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要经过村、乡镇、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层层审批,手续繁杂、流程繁琐,按季贴息难以严格执行,贫困户不能及时享受贴息政策,贷款利息时常逾期。同时,部分市州风险补偿政策没有完全执行到位。

三、防范风险的主要对策建议

信贷业务范文篇6

近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主要利用出口卖方信贷支持我国船舶出口的同时,借鉴国际同类机构的通行做法,为我国船舶出口提供了出口买方信贷支持。向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是国际上通行的船舶融资方式。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贷款相比,买方信贷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等特点,为造船企业、船东和融资银行所普遍接受。去年11月和今年4月,我们先后向挪威索莫盖斯有限公司和温特盖斯有限公司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支持他们从我国进口四艘8删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船和两艘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船,反响很好,受到出口企业和国外船东的欢迎,这两笔贷款成为我们运用买方信贷支持我国船舶出口的有益尝试。

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向购买我国船舶的外国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可以增强对船东的吸引力,提高我国出口船舶的竞争力。国外船东、船舶融资和中介服务机构普遍看好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他们希望能够在为船舶及相关贸易提供融资与服务方面加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合作,并得到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我们向挪威斯考根海运集团提供买方信贷后,在国际上引起积极反响,一些国际知名船运公司和船东对我们向船舶出口提供买方信贷等融资服务很感兴趣,纷纷前来咨询,表示愿意探讨具体的合作项目。事实证明,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能够有效地增强我国造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让国外船东作借款人,可以解决国内造船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和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从船舶建造到出口收汇,整个过程所需资金量大、占用时间长,如果单纯使用出口卖方信贷,会加大船舶制造和出口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出口收汇风险。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也增加了船舶出口企业持续获得贷款和担保的难度。出口买方信贷免除了由造船企业直接承担的长期负债,不仅可以改善国内船厂的资产负债状况,解决他们贷款难及寻求担保难的问题,也解除了企业船舶出口后存在收汇风险的后顾之忧。

中国进出口银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有不少有利条件。首先是所需外汇资金有保证。建行初期,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外汇营运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曾通过为国外银团贷款提供担保的方式支持船舶出口。现在,国家外汇储备比较充裕,作为支持资本性货物出口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可以通过购汇等方式补充外汇营运资金,因此,运用买方信贷业务支持船舶出口所需的外汇资金来源充足。其次是贷款风险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中国进出口银行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船舶出口融资业务,对中国船舶市场和造船企业的状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国外著名船东和融资机构也有比较广泛的联系。目前,我们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船舶出口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船舶贷款的信贷资产质量也比较高,不良贷款比率低于其他行业的水平。在对船舶出口提供买方信贷时,我们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强对借款人、担保人的信用评估,控制和防范船舶建造风险。可以说,我国运用买方信贷方式支持船舶出口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各方共同努力,买方信贷应该也能够在我国船舶出口融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船舶出口融资方式。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同时发挥出口卖方信贷和出口买方信贷的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进一步加大对船舶出口的支持力度。

三、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几点意见

中国进出口银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发展这项业务,加大利用买方信贷对船舶出口的支持。

一是充分利用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品种齐全、功能强大等优势,为船舶出口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在船厂交船前我们可提供出口卖方信贷,同时提供所需的履约和预付款等保函服务,满足企业在建造船舶中对资金的需求;在交船后根据船东及担保情况,或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或继续提供出口卖方信贷,使造船企业和船东得到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我们鼓励造船企业积极利用出口买方信贷方式进行融资。

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国外有关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内船舶出口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中国进出口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请国外金融机构继续为我行出口买方信贷提供担保,还可利用这些机构长期从事船舶融资的经验,借助它们广泛的客户网络,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此外,对采用国外船用设备和材料、在中国制造并出口的船舶,可探讨由中外双方分别提供出口信贷,进行联合融资。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开展利用国外买方信贷进口国外造船设备的转贷业务,以支持国内造船企业更新设备,提高造船能力。要通过上述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扩大我国船舶建造项目订单的来源,为国内船舶出口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机会。

三是加强对船舶融资担保方式的调研,有效地控制船舶融资风险。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船舶融资模式还主要建立在银行信用担保基础上,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在船舶抵押担保基础上的融资模式,以降低船东的融资成本,有效地控制船舶融资风险,扩大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规模。此外,我们将借鉴国外有关金融及中介机构在控制船舶融资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改善船舶融资的风险评估办法,更加有效地支持我国船舶出口。

四是加强业务培训,为进一步拓展船舶融资业务提供保障。船舶出口融资业务的专业性较强,从事这项工作需掌握国际通行做法、相关商务和法律规则及国际造船业市场等知识。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信贷人员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离国际同业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今后,我们要开阔眼界,加强与国际同业的交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既精通国际规则又熟悉国内船厂情况,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队伍。同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主动上门服务,为船舶出口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五是加强与船舶出口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有关商会的联系与沟通,建立起有关各方参与的、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为核心的联系机制,共同研究我国船舶出口融资中的重大问题,使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二、积极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大力支持我国船舶出口

造船行业既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等特点,造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主要造船国如日本、韩国等,都把造船业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政府通过政策性融资等手段大力支持造船业的发展。我国造船业凭借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造船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近二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行业。

信贷业务范文篇7

针对河北省棉花贷款客户点多面广,多数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状况,该行大力推进客户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保收购、保优质企业、不保劣质企业”的原则,实施“育点、延线、扩面”发展战略。一是坚持主动营销,引进优质客户。国家实施棉花临储政策后,棉企盈利主要依靠交储实现。规模小、实力弱、没有交储资格的企业无法实现盈利,致使河北省棉花收购企业数量锐减。农发行河北省分行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详尽调查辖内400型打包机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加工能力、信誉、销售方式等情况,主动宣传信贷政策,灵活运用营销手段,大力引进各类资信好、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棉花企业,从源头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相统一。二是支持仓储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为改善河北省棉花加工企业小、散、弱的格局,有效破解制约企业扩大经营和贷款投放的难题,该行通过支持大型仓储企业做大做强,延伸棉花产业化发展链条,有效带动了当地棉花初加工产业的发展。2013棉花年度,该行向辖内7家大型仓储企业发放棉花收购贷款38.95亿元,占全部累放额的83%,带动了省内156家棉花初加工企业合作经营、共同发展,切实发挥了骨干、带动和辐射作用。三是坚持优质服务,加大客户培育。对有发展潜质的客户,充分发挥信贷引导功能,通过优化组合贷款品种、简化工作流程、优先供应资金、实行优惠利率、灵活贷款方式等一系列信贷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增强经营能力,逐步发展提升为系统战略性客户、黄金客户。省分行下发了《关于支持战略黄金客户做强做大的指导意见》,在总行评定黄金客户和战略性客户的基础上,又筛选了一批省分行级战略黄金客户,有效实施战略性客户的年度审核和动态管理,逐步形成了“战略性客户为主导、黄金客户为重点、一般客户为补充”的客户群。2013棉花年度,全省棉花购销类战略黄金客户占全部棉花购销类贷款客户的27%,累计贷款量40.85亿元,占全年累放额的87%。四是坚持动态管理,淘汰劣质客户。按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原则,对于不注重自身实力积累盲目扩张、经营能力低下、经营管理不规范的企业,逐步予以淘汰。2013棉花年度对6家棉花企业实行了信贷退出,进一步优化了客户结构。

二、首创“点包质押”贷款方式,有效化解信贷风险

随着棉花市场放开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该行棉花收购贷款业务一度出现萎缩的趋势。对此,河北省分行于2008年首创了“点包质押贷款”方式,有效扭转了棉花收购贷款管理工作上的困境。一是“点包放款”。由借款企业利用自筹资金先行收购籽棉,待加工成皮棉后“入库点包”,农发行根据借款企业实际加工出的成包皮棉的数量,按照收购贷款有关规定对其发放棉花收购贷款。二是“仓单质押”。借款企业以第三方监管的库存皮棉所生成的仓单权利质押给农发行,确保贷款有相应物资作保证。三是“库存赎回”。借款企业出库(销售)委托监管的皮棉库存,必须采取“出库报告、先款后货”的办法,将要出库棉花对应的贷款本息足额归还农发行后,方可出库销售。四是“第三方监管”。借款企业、农发行和监管第三方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借款企业将收购加工出的皮棉委托监管第三方负责保管。2008棉花年度以来,通过推行“仓单质押贷款”管理模式,全省棉花收购贷款投放量逐年提升,2008棉花年度放款9.9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皮棉188万担,到2013棉花年度达到了47.1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皮棉632万担,成功实现了银企双赢。

三、以临储政策为契机,进一步做大做强棉花主体业务

国家连续三年的敞开式临时收储政策,为棉花初加工企业提供了可靠的销售渠道,是农发行棉花主体业务发展的重要机遇。河北省分行一是创新推出“见单放款”方式。在严格贷款资格准入的基础上,对棉花企业收购的用于交储的棉花提出“见单(《储备棉初验入库单》)放款”的支持政策。即:棉花企业竞拍国家临储成功且将企业收购加工皮棉库存运送到棉花临储代储库后,贷款行根据驻库纤检人员检验后出具的《储备棉初验入库单》金额发放收购贷款,待中储棉总公司正式验收入库、下拨资金后,在2个工作日内收回贷款本息。2011棉花年度以来累计“见单放款”62.2亿元,支持企业累计收购皮棉693万担,全部成功实现交储并按时收回贷款本息。二是实行监管公司驻库监管。在临储政策的支撑下,河北省辖内的大型现代化棉花仓储物流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如果实行第三方移库监管方式,不仅增加企业负担,对其优越的存储设施也是巨大浪费。河北省分行引入监管公司驻库监管和信贷员驻库监管作为第三方移库监管的重要补充。借款企业、农发行和监管第三方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委派专职监管人员驻库进行24小时监控,皮棉入库经农发行、借款企业、监管公司三方核实后,开户行根据皮棉数量、等级等,发放贷款予以支持;棉花出库时,将要出库棉花对应的贷款本息足额归还农发行后,方可出库销售。这一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问题,在银行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把“安全锁”。三是实施棉花库存浮动抵押。针对企业自身可抵押资产不足、难以解决足额担保的实际,河北省分行对企业资产抵押、担保没有足额覆盖的贷款形成的棉花库存办理抵押,走出了一条既能有效防控风险,又能支持企业做强做大的新路子。

四、坚持风险防控和业务发展并重,增加贷款“防护网”

一是以销定贷、以用定贷、以储定贷。为防止企业囤积居奇和“赌后市”行为的发生,在发放贷款之前,对已经签订购销合同企业的合同真实有效性进行审查,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理性经营,以销定购。对于收加一体企业与其原料储备相结合,根据企业收购旺季原材料需求情况,采取足额抵押担保方式对其发放一定额度用于收购“鼓肚”性质的季节性原材料储备资金,既支持收购加工一体企业扩大了棉花购销经营,又帮助企业降低了原材料购入成本,扩大了盈利空间。二是明确各方责任。借款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股东及监管第三方法定代表人与贷款行签订个人资产抵押或保证担保合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三是办理全额棉花财产保险。收购贷款形成的全部棉花从籽棉环节办理以农发行为第一受益人的全额保险,保险金额和时间覆盖贷款本金和贷款期限。四是认真落实“两书一预案”。与当地政府协商签订《保证棉花收购资金安全协议书》,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防范信贷风险。对已经确定拟发放贷款的企业下发《申请棉花收购贷款通知书》。制定“棉花收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工作。五是强化库存监管。该行制定了“棉花库存监管影像记录管理办法”,指导贷款行客户经理定期核查商品棉库存,实行库存检查影像记录管理,填写《商品棉库存情况检查表》,做到账实相符。

五、以“双结零”为目标,努力实现棉花收购资金良性循环

信贷业务范文篇8

本文作者:吴艳王林萍工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选择性贷款现象严重目前,虽然农村信用社覆盖了全国的农村,但由于受制于商业银行的制度性约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前提下,一般采用了对农户进行选择性的贷款。这也直接导致贷款对象选择上有严重的倾向性,一些急需信贷金融支持的低收入者因缺乏担保而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保障。在我国贷款地域限制越来越松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开始逐步向城市回流,“非农化”倾向与最初的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管理相互背离,导致金融机构支农效应较弱。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偿还贷款的能力偏弱,加之农村信用环境差,农村金融机构不多,促使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不断增高,农村金融风险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金融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成为制约农村金融机构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管理首先,建立贷款管理责任考核制度,提高员工责任意识。农户小额信贷是建立在农户讲信用的基础上发放的贷款,为防范和化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提倡建立一套科学、合规范的贷款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如确定相应的不良贷款考核指标,实行超指标比例赔偿、低于指标比例适当奖励的办法,调动信贷员管好贷款的积极性。其次,创新小额信贷模式,提高乡村的信用意识。通过由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组织与信用社签订“农户诚信协议”,以加强农村农民的诚信意识。同时强化农村信用文化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优化内部管理环境,从而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诫机制。再次,创新信用社合作模式,明晰产权关系并大力开展增资扩股工作。对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彻底合作制改造,变虚置合作为以利益联结合作,将分散的小额贷款客户组织起来,逐步形成互相监督约束、互为激励促进的多个信用合作小组,信贷管理人员直接与合作小组开展信贷业务,有效地解除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障碍,降低监管成本,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强化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和村镇银行的管理首先,要强化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提高小额信贷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针对农村、农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需要和担保公司相关制度进行有效融合,以提高制度的风险控制能力,进而在风险控制前提下,不断进行信贷产品的创新。如山西平遥日升隆开展了小额信贷的金融创新活动,把小信贷“示范村”的试点与村委会合作来控制风险,并尝试推出“龙头企业+担保公司+贷款公司+农户”四位一体的贷款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2]。

其次,小额信贷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客户管理,在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信用数据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信息共享,从而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再次,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将小额贷款公司从非金融机构向金融机构过渡,小额贷款公司在依法经营的基础上,逐步改造为村镇银行,进而全面纳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这不但可以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而且金融机构的规范运行体系的引入,可以极大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合规性经营。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目前除了国际组织和个人的捐助,国家财政资金仅限于人民银行的支农贷款。随着我国金融政策的不断放宽,我国允许部分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利率,以提高信贷的灵活性,弥补小额贷款的风险成本。目前,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具有明显的福利性特征,小额信贷机构多具有政府背景,以公益性为目的,盈利动机不强。因此,在目前状况下对吸引商业资本需要进行进一步商榷。虽然,这些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但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可能会通过盈利来进一步夯实发展的基础,从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目前农村资源比较匮乏的状态下,低利率水平才能使小额贷款机构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有可能使更多农民获得贷款,从而通过市场力量来促使农村小额信贷资金自发形成供求平衡的运作机制。完善小额信贷市场信用体系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经实现国内所有中资银行联网,农村信用社也逐步开始纳入全国的个人征信系统。

目前,由于基础条件差、农村金融机构分散等原因,还很难建立起统一的农村信用社征信系统,这样就不得不面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风险较高的现状。因此,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联合,对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诫机制,进而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提供风险防范的政策支持。同时还需要尽快考虑将村镇银行的开户、结算等金融业务全面纳入银行开户、结算体系,以依托健全的商业银行金融体系来防范其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从而方便小额信贷机构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建立与完善农户信用贷款档案管理。为重点支持当地的产业,可以在业务量大的乡镇采用现代银行管理的客户经理制模式,及时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市场分析、风险防范于一体的“金融套餐”服务,不断更新和提高服务质量[3]。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组织机构的相关监管法规我国政府进行小额信贷项目开展以来,成功案例不多,主要是对小额信贷不够重视。政府建设项目存在一定的扭曲效应,特别是在小额信贷运行过程中,法律不健全,导致小额信贷业务运行监督缺位问题严重。因此,当前需要规范对小额信贷组织机构的立法,给予一定的法律主体地位,将其从政策边缘转变为合法经营,以保障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权利,促使其建立有序发展的规则与机制。加强培训,提高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率,使广大农户了解最基本的金融知识,防止农户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过程中,因为缺乏金融知识而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农户对市场、新技术的了解及运用贷款的能力。

信贷业务范文篇9

一、国有企业不良信贷与原因分析

我国经济建设的几十年以来,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积累形成了十分沉重的债务,这些严重的债务负担现在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也使得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难上加难,同时也使得国民经济潜藏着十分巨大的风险,直接限制了国有银行的现代化商业化进程。这些负担也成为近些年来严重阻碍银企改革的焦点问题。研究探讨阻碍银企深化改革的共同问题——如何形成国有企业不良贷款的原因,如何解决现存的各种不良贷款,对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投资体制方面的原因。第一,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投资项目决策失误会造成大量的国有企业的债务和银行的不良贷款,决策程序不合理造也是原因之一。由于市场销路等各种方面的原因,企业投资的各种项目非但不能发挥预期的效益,反而让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经营上的原因,是企业的产生大量债务,银行产生大量坏账的根本原因。第二,在以往国家的投资拨款起主要融资方式的时候企业尚可没有多少债务,虽然由于投资的各项问题导致的项目失误很多,但是投资量是按照国家计划进行拨款,各种审计不十分严格,吃回扣现象较多。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普遍不高,使用结果不尽完善,使用资金量也偏高,造成了不少的资金浪费,从而出现了大量的企业债务和银行坏账。

(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主观方面的原因。第一,企业和银行之所以形成高负债和呆账坏账,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的低效率,没有能力积累自有资金,甚至吃原有的自有资金,再吃银行的贷款。第二,企业流动资金的补充投资也经历了一个拨款改贷款的体制转变,但没有形成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补充的机制。国有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比重从1980年的近49%下降为1994年的2%左右。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国家不补充流动资金,而企业也不补充流动资金,意味着企业运营所需要的周转性物质财富,全部由银行的储户放弃本期消费而填支,日常生产经营的风险也转嫁给了银行和储户。

(三)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原因。第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也是企业负债率升高和银行呆账坏账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过去计划经济管理严格的时代,政府对商品价格的严格管制,使得企业的商品不能按照正常的市场价格出售,也不能按照正常的市场价格调节机制来调整自身的生产,从而出现一定的亏损。这种政策性的亏损,国家没有给予相当的补贴,企业其资金缺口只好用银行贷款来补充其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最后在企业资金结构中形成较高的资产负债。

二、防范国有企业信贷风险的措施

如果不良贷款再持续不断的增长,一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担会日趋加重,另一方面国有银行资金的现金流也会日趋紧张,最终压垮银行的各项业务,如此以来迟早将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所以,针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应该采取相应措施给予解决,解决企业与银行大量坏账的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一)财政解决方式。目前,直接要求企业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提高利润来偿还多年积累的不良资产的贷款,这个虽然是根本的方式,但是调整空间则十分有限;同时,依靠国有银行自身提取有限的呆账准备金冲销历史长期形成的不良资产也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事实上,每年提取的呆账准备金大致仅仅能够冲销不良资产所负担的利息。因此,政府财政机构就要重视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可能需要拨出专项资金来大规模核销呆坏账,以及充实国有银行的资本金。政府财政,可以考虑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时期,适度调整释放通货膨胀的压力,一方面能够为部分有一定潜力的企业盘活资产创造比较宽松的外部金融环境,另一方面国家也可以利用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和物价的适度上扬增加非经济货币发行的收入,并以此作为冲销不良贷款的资金来源。

(二)企业和银行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方式从存量上可以较好缓解不良贷款问题,但是,这种方式不可经常性使用,而且这种方式化解银行的不良贷款也有一定负面作用。那么企业和银行的各项经济改革,不仅更有利于化解不良贷款的存量,也能在根本上解决企业与银行的自身经营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也能逐步降低以往积累的不良贷款的总量。企业和银行的改革可以十分有效彻底的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但如前所述,也需要对现有不良贷款存量进行适当延缓。对此,除了可以使用财政方式外,还须对不良贷款实施一定的必要的空间的位移和时间上的滞后。这种方式虽然看起来是不彻底的化解方式,但是却可以为企业和银行各项经济改革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金融条件。主要方式可以有出售债权、债务递延等等。所谓出售债权,即通过一家债权收购,将银行的不良债权以低于账面的面值折价出售给这家的公司,公司收购后可以继续在二级市场出售,也可以作其他相应的处置。这样以来,国有银行则减轻了大量的包袱,也可以集中精力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自身业务了。

(三)资本运作。应当看到,现在许多国有企业有非常大一部分比例的不良贷款占用在效率不高的各项资产上,造成资金使用率的低下。那么,考虑盘活现有资产的方式,以此来化解不良贷款问题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积极增强市场观念,增强资本经营的能力,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无论是合并剥离还是兼并重组,都要重视银行各项贷款,根据债随物走的法律原则,以往的银行贷款由改制重组后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分担,并要求完善借款手续。

信贷业务范文篇10

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难点

(一)小微企业自身造成的信贷业务难点

1.小微企业存在经营管理制度不规范,道德风险。小微企业大多是从自身积累开始的民营企业,自身起点较低,高级管理人才的缺乏,员工专业素质不高,这就难免出现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并且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是不需要公开的,这就容易造成企业出现侥幸心理,一些小微企业就是出于此种心理,常常制造多本账目表格来应付相关上级部门的检查,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严重失真失实的财务当然不可能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业务。

2.微企业的创新能力较低,经营成本增高造成赢利空间缩小,利润降低,从而导致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降低。大多数的小微企业最初的起点都是依靠自身慢慢积累成长起来的家族式企业,这不仅导致资金不强也容易出现创新能力低,没有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生产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缺少科技含量的产业上,而销售途径又往往集中于依靠大中型企业,这就导致企业销售途径狭小,同化现象严重,主动权不大。

(二)金融机构造成的信贷业务难点

1.面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较少。金融机构经营主要是以为大中型企业服务,以追求大效益为目标,信贷业务也多是将目光投向东南沿海等较发达地区,以及国家重点发展地区的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以及重点企业,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是将资金投向信用较好,抵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中。因而用于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然缩减,信贷产品自然种类较少。

2.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经营机制复杂、准入标准统一、缺乏灵活性,从而制约小微企业的发展。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十分重视面向大中型企业的信贷业务,各种审核标准也都以大中型企业为标准来衡量和制定。小微企业办理信贷业务因而要和大中型企业采用统一的准人标准,得到融资的可能当然微乎其微。另外,金融机构都制订了一套完整详细的信贷业务审核制度,操作的流程过于复杂,贷款手续以及所需要的证明、文件过于烦琐,审核的环节也过于繁多,并且往往无法简单地进行信贷产品的介绍,这些都难以满足小微企业的“急”、“小”、“简”的要求,自然影响了小微企业进行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三)政府方面造成的信贷业务难点

1.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方面的困难缺少应有的优惠政策支持。很多发达国家对于本国小微企业的发展都抱持着非常重视的态度,给予了较良好的发展环境。而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小微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颁布了多项政策来引导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进行支持。而我国目前的经济政策较多关注于:定中型企业,为其的发展制定了较多的优惠制度,而小微企业却未得到较大的帮助。

2.缺乏完整详细的法律法规支持。关于小微企业的立法并不规范,且法律法规的执行环境较差。个别地方出于地方保护思想或是出于发展地方的想法,无视、默许甚至纵容小微企业逃避债务。法律法规对身为债权方的金融机构保护无法得到贯彻,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恐贷”心理。

3.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很多小微企业之所以得不到信贷就是因为无法得到担保。地方上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担保体系发育缓慢,对于满足逐年增长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实际需要显得杯水车薪。全国范围或是地区性的再担保机构尚未建立,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难以有效进行分散和化解,制约了信用担保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解决小微企业信贷难的一点对策建议

(一)小微企业自身的对策建议

1.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企业信誉。小微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挖掘高级管理人才。建立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应推行科学的管理,规范化的管理。重中之重的是要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水平。小微企业要在努力发展的同时,也应持续提高企业自身的社会信誉,要加强自我约束意识,应充分意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明自信誉所带来的长期无形利益要比金钱等所带来的短期有形利益对企业的发展更加重要,保证账目信息的真实性不应因为不需要公开就存在侥幸心理,坚决杜绝错账假账多账目出现的现象。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的信誉,加强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任,从而得到较良好的发展环境。

2.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小微企业应找准供需市场,多准备些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注意开发自己的专利技术,大力拓展销售途径,争取更多的市场话语权。为企业的发展凝聚更多的核心竞争力。

(二)对金融机构的一点对策建议

1.增加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创新。金融机构的定位应该开阔,不应仅仅将目光投向大中型企业,要明确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认识到将资金投入到小微企业的重要性及其中所蕴涵的商机。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加大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的创新和推广。

2.建立健全的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体系。金融机构要不断进行自身的金融创新,改变原有的信贷准人统一标准,应制定专门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体系,进行面向小微企业的新业务品种的开发,加大打造向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环境。或制定或改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审核制度,使其的操作流程、审核环节较为简洁以满足小微企业对信贷产品“急”、“小”、“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