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工作措施十篇

时间:2023-03-19 04:19:41

信贷工作措施

信贷工作措施篇1

一、培养合格的信贷队伍

在信贷业务中,农村信用社要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既要培养人才又要引进人才。加强信贷人员对各种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尤其是对《合同法》和《担保法》的学习;加强职业教育,要培养其运用金融、会计、法律等综合知识能力,更主要是强化其职业道德。信贷人员应该抵制各种诱惑,视信用社的资金是自有资金,对不该、不能发放的贷款,杜绝发放。严格执行贷款审批制度、担保制度,不能流于形式,这样从贷款的始点彻底杜绝信贷资产发生风险。

二、规范贷款操作程序

贷款操作程序是指贷款过程的基本要素和各项环节,是保证贷款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也是合规合法性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建立信贷关系、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办理担保或抵质押、贷款发放、贷后检查监督、贷款收回、贷款展期、逾期处理、信贷制裁等环节。在信用社实际工作中,建立信贷关系十分重要,近年来农信社为农户发放“贷款证”,评定信用等级,就是建立信贷关系的体现。然而农户以外的贷款,农信社却往往忽略了建立信贷关系的环节,在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办理担保或抵质押、贷款发放等环节中,则应注意各种书面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合法性。

三、健全内控制度

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形成既有政策因素、社会因素问题,也有内部管理上的问题。要提高农信社风险贷款的防范能力,根据业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在确保国家金融政策、法律法规得以贯彻落实的情况下,建立健全信贷管理体系和事后监督协调运转的内部控制制度,抑制内部违规行为,不断强化信贷员和信贷会计及事后监督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机制作用,完善信贷操作的合规合法情况,把信贷风险控制在原始的萌芽之中。

四、强化风险管理

农信社在各种风险中应始终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安全经营,提高资产质量。首先是贷款投向上应该分散风险,行业上不能过于集中;其次在借款个体上,贷款不能垒大户,目前农信社普遍存在借名(户)贷款,累加了信贷风险;再次要根据农信社实际情况同当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发展有特色的金融产品,把资金投向特色农业、林业及个体经济发展中去,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在小额贷款、短期贷款方面做足文章,发挥农信社小银行的作用。

信贷工作措施篇2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信用社持续、审慎、有效监管,促进农村信用社完善内控制度,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农村信用社监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监测和考核。

第三条农村信用社和各级联社要按照本办法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监测考核办法。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不良资产是指按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等确定的标准和程序划分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

第五条不良资产监测考核报告的数据和资料主要来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银监会要求的其他统计报表、农村信用社报送的不良资产分析报告及现场检查和日常监管所掌握的情况。

第二章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

第六条各级监管机构应按月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进行监测,按季进行考核。

第七条各级监管机构应建立不良资产监测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进行监测的工作部门和岗位人员,并报上级监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各级监管机构要实施直接重点监测:

(一)不良贷款比例和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排前三名的地区或机构。

(二)连续三个月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非信贷资产余额不减反增,以及不良贷款比例和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不降反升的地区或机构。

(三)当年新增不良贷款和新增不良非信贷资产居前三名的地区或机构。

第九条各级监管机构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及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一)建立不良资产考核的工作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不良资产考核的工作部门和岗位人员。

(二)从纵比、横比两方面对被考核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及管理的进步度作出考核评价。

(三)建立不良资产考核指标体系,按风险分类对不良资产进行考核。

(四)将不良资产考核结果作为重要事项纳入法人机构综合考评体系,并作为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将不良资产考核结果及时向被考核单位通报,并提出相应的内控管理和风险化解的工作目标和措施要求。

第十条不良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包括资产质量指标和贷款迁徙率指标(具体计算公式见附件)。资产质量指标主要包括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比例变化、不良贷款变化额、新发放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余额、新发放贷款不良率、不良贷款收现率、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变化、不良非信贷资产变化额。贷款迁徙率指标主要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新发放贷款余额为2007年1月1日以后发放的贷款余额。

第三章不良资产分析

第十一条各级监管机构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情况要持续关注,按月对不良贷款、按季对不良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和变化趋势作出总体判断和评价,并形成分析报告,对风险状况严重和变化明显的要重点说明。不良资产分析包括不良贷款分析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析及相应的工作措施和建议等。

第十二条不良贷款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本期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与上期和年初比较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对重大变动和异常情况应进行重点分析。

(二)地区分布情况。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的地区分布情况分析。

(三)行业分布情况。各行业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比例情况分析。对国家宏观调控产业进行适当关注。

(四)投向情况。主要是对企事业单位(包括企事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集体合作组织)、自然人一般农户(包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助学贷款)、银行卡、住房按揭、汽车、自然人其他户、贴现及承兑汇票垫款等贷款投向形成的不良贷款情况作出必要的分析。

(五)直接监测对象情况。确定为辖内重点直接监测对象情况分析。

(六)迁徙和清收转化情况。分析各类贷款形态之间的迁徙转化情况,重点分析向下迁徙的原因以及现金清收、贷款核销、以物抵债等清收处置情况。

对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置换的不良贷款的清收情况作出专门说明,包括清收进度、清收费用、债务人资料、台账管理等。

(七)新增不良贷款情况。主要是2007年1月1日以后新发放贷款的质量情况和形成的不良贷款情况,重点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对当年新形成的不良贷款情况要作专门说明。

(八)对不良贷款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出加强不良贷款管理或监管的措施和意见。

第十三条非信贷资产风险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本期非信贷资产余额,不良非信贷资产余额和比例、预计损失余额及比例,与上期及年初比较变化情况。特别是投资、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款等的变化情况。本期不良非信贷资产及预计损失变动较大的,应进行重点分析。

(二)结构分析。不良非信贷资产的地区分布、主要非信贷不良资产项目余额前10名地区情况。

(三)清收、处置不良非信贷资产分析。

(四)新发生不良非信贷资产原因分析,特别是内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典型案例。

(五)不良非信贷资产及预计损失变化趋势的预测,继续抓好非信贷资产管理或监管工作的措施和意见。

第四章监管措施与责任

第十四条各级监管机构应根据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定期或不定期听取辖内不良资产变化情况的汇报,同时向被考核对象通报不良贷款考核结果,并进行风险提示。

第十五条各级监管机构要在监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检查或实地调查,对确定的辖内重点直接监测对象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对不良资产总体情况及变动趋势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加强监管的意见和措施。

第十六条监管机构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制定和完善不良资产管理制度办法,包括明确不良资产管理部门及工作制度、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办法和不良资产管理责任制等,并报当地监管机构备案。

第十七条监管机构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制定明确的不良资产控制目标,包括年度、季度和当年新增控制目标以及分机构控制目标,并将控制目标报送当地监管机构,经监管机构认可后作为双方考核的依据。

第十八条监管机构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将辖内不良资产年度、季度及当年新增控制目标落实到部门和人员,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考核体系。

第十九条监管机构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按期对不良资产进行监测、考核和分析,及时报送监测、考核和分析报告及有关数据,并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原因分析全面深入、趋势判断合理科学、措施切实有效。

第二十条各级监管机构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在不良资产情况出现重大变动时,及时报告当地监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对辖内不良资产或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机构和地区,各级监管机构要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一)凡辖内不良贷款比例在25%或不良资产20%以上(含)且余额上升、年内新增贷款(不含贴现)不良率超过2%以上(含)以及被监管机构列为重点直接监测的地区或机构,所在地监管机构负责人须定期约见该地区行业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被监测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管质询谈话,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不良资产余额和比例,明确管理责任。

(二)凡辖内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在25%或不良资产20%以内,但不良贷款余额或不良资产余额上升,不良贷款的结构呈现向下迁徙的或年内新增贷款(不含贴现)不良率在1%-2%的,所在地监管机构必须定期听取地区行业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被监测机构主要负责人关于不良资产状况及风险化解情况的汇报,落实降低不良资产余额和比例的措施和责任。必要时,由监管机构负责人约见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管质询谈话,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并明确管理责任。

(三)凡辖内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在25%或不良资产20%以内,不良贷款余额或不良资产余额下降,但不良贷款的结构呈现向下迁徙的,所在地监管部门必须定期听取地区行业管理机构或被监测机构分管负责人关于不良资产状况及风险化解情况的汇报,督促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清收盘活不良资产。

第二十二条监管质询谈话要做好记录,整理成谈话纪要,印发被监测机构,并抄送其上级管理部门督促落实。

第二十三条对新增不良贷款,特别是当年形成的不良贷款,监管机构应直接或责成被监测机构逐笔查明原因,落实责任,被监测机构要予以整改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将结果报当地监管机构。

第二十四条各省会城市所在地银监局要认真审阅省级联社报送的不良资产分析报告,并结合日常掌握的情况,形成独立、审慎的辖内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监测分析报告,分别于季后20日内、年后30日内报送银监会。

第二十五条凡不按本办法要求及时监测、考核分析不良资产和上报不良资产分析和考核报告的监管部门,上级机构将对其通报批评;对重大问题隐瞒不报的,或由于监管不力造成辖内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恶化的,由上级监管机构负责人约见下级监管机构负责人谈话,落实监管问责。

第二十六条农村信用社和各级联社要根据监管部门关于不良资产监测、考核和分析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本机构或本地区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监测、考核和分析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部门和岗位人员,报当地监管部门备案。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定期报送资料、报告和作专题汇报,接受监管咨询并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和措施。

第二十七条凡不按监管部门要求对不良资产进行监测、考核,不及时准确报送有关数据及报告的农村信用社和各级管理部门,监管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各银监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信贷工作措施篇3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十条措施和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九条措施及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精神,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改善金融服务方式,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全市各金融机构要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坚定信心,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双赢意识、创新意识,做到思想到位、措施有力、灵活高效,力争年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比上年翻一番,今后几年新增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贷款增速,最大程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人民银行要加大窗口指导的力度,指导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并及时提供必要的再贷款、再贴现支持,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提高资金汇划效率,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银监局要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改进信贷管理和服务方式。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贷款指标和信贷资金。积极争取上级行对我市重点企业的授权授信规模。对还款有保障、经营业绩良好的优质客户,要继续在授信额度内实行“一次核定,周转使用”的信贷管理方式。要进一步创新信贷管理方式,适当下放项目贷款审批权限,加快贷款审批步伐和已立项项目资金的到位速度。扩大县域分支机构的信贷自,适当简化贷款手续。

二、创新贷款方式,破解贷款障碍

对偿债措施有保障的企业和项目,各金融机构可适当降低资本金比例。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解决重点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通过财政拨付、土地注资、民间投资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金,以满足银行贷款条件。对信用等级高的贷款主体扩大信用贷款规模。对于规划中的重点项目要及早确定或组建项目主体,特别是相关园区应重点构建投资主体,负责向银行贷款和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实行贷款风险防范措施的多元化。各金融机构要拓宽信贷担保渠道,积极尝试开办以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探矿权、采矿权、未来协议应收帐款以及自有动产、有价证券、专利权、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作抵(质)押的贷款业务。资产评估机构科学公正评估,国土、工商、房产、评估、公证等部门和机构对于以各种物权进行抵押的,要规范收费标准,提供便捷高效的登记服务。

三、做好重点项目信贷资金配套工作,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

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规划,加强信贷资金配套工作。要把重大农业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环保工程、节能减排、能源交通、西咸一体化、园区建设等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围绕国家投资方向,及时切入,迅速开展贷款评估、申报、审批的各项工作。要坚定信心,放眼长远,争时间,抢速度,创造性开展信贷服务。对于手续完备,已经开工的重点项目,要加快贷款审批步伐,加速资金到位。对于手续尚不完备的重点项目,要边跟踪,边申报,并提前做预授信工作,待项目核准手续完备后,以利于金融机构资金及时到位。对于重大项目,要协调配合,采取银团贷款方式落实配套资金。要做好西宝高速改扩建、机场二期扩建、引汉济渭、亭口水库、西平铁路、三路一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贷配套工作,确保资金早日到位,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四、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对“三农”信贷投入

市、县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全会精神,围绕落实国家对“三农”投入“四个大幅度增加”的政策措施,不断增加对“三农”信贷投入的总量,力争全年涉农贷款增速高于金融机构全部贷款增速。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比例应不低于70%。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应向县域及以下延伸服务,适当加大和下放对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的力度和权限。金融机构应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信用合作,并配合市委、市政府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适当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创新还款方式,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积极探索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农村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有效分散农业信贷风险。探索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联保贷款”,推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担保公司等多方参与的信贷联保模式,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试行以农村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市农行要继续扩大由果汁企业担保、支持苹果收购大户的贷款试点。

配合《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年)》的实施,加大对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产品物流配送、冷链物流、农贸市场和农产品信息平台等“六大工程”的信贷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电网改造、新型能源、饮水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力度,支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充分发挥农发行的信贷支农作用。做好三原、兴平、礼泉三县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五、完善融资体系,加大贷款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措施,规定金融机构贷款的一定比例用于中小企业发展。全市金融机构要想方设法帮助和支持有市场前景、有发展潜力、有信誉的中小企业度过暂时的难关,力争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金融机构全部贷款增速。

各商业银行应通过贷款流程再造,尽可能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从中小企业特点出发,细分企业类型和融资渠道,积极创新推广金融产品。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各金融机构要将依托农业主导产业优势资源,发展粮、果、畜、菜加工的中小企业,农技推广、贸易营销、农资配送等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企业,围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现代大工业配套发展的中小企业,以及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新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作为支持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客户,积极主动地提供优质信贷服务。

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允许将土地、房产、有价证券等实物资产作为担保基金,充实我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实力。鼓励发展民营担保公司。创新信用担保方式,规范担保程序,降低收费标准。加强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建立企业、银行和担保机构风险共担的机制。积极推广仓单质押贷款、应收帐款质押贷款、法人代表个人财产担保贷款、联保协议贷款、公司担保职工自然人贷款等金融产品。

发展创业投资,增加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股权注入。引入国内知名创业投资集团,合作在我市注册创司,对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探索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发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和企业股权投资基金,引导民间信贷健康发展。

六、发挥金融服务功能,支持创业促就业,扩大消费

人民银行要组织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和经办机构,探索“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建设”有机联动长效机制的实现形式,进一步落实扩大小额担保贷款的适用人群、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利率浮动范围的政策要求,更好地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在支持创业促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协调,不断创新信贷助学模式,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探索小额担保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联动等新的信贷方式。

拓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推广信用卡消费,丰富个人消费信贷产品。加大对农户住房、大型农机具、大额耐用消费品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满足城乡市场多层面的消费信贷需求。继续搞好房地产信贷业务,完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办法。加大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贷款支持。

七、满足企业资金周转需要,维护经济运行稳定

各金融机构要强化服务意识,与企业同舟共济,保障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供应。对暂时遇到周转困难,但仍有市场、有基础、有前景的企业,应采取延长原贷款期限,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等措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要创新方式,变通准入标准,在封闭货款回笼的前提下,发放“贸易融资贷款”,满足果汁、纺织、电子等出口支柱行业企业的资金周转需要;通过开展财务咨询、提供避险工具等方式,帮助企业管理和规避涉外贸易风险。另外,要探索发放“并购贷款”,支持收购兼并和国有资产存量调整。

八、推进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债权融资,加强股票上市工作

积极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抓住国家发债条件逐步放宽的机遇,努力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范围。明后两年,重点做好市城司、彬煤公司等企业债券发行工作。同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尝试有固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发行集合信托计划。积极探索引入保险资金以债权方式投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

通过上市公司重组、兼并及定向增发,提升我市上市公司实力,增强再融资能力。年力争实现兴化股份定向增发股票,募集建设资金。积极培育一批新的上市企业。明后两年力争促成“宝塔山”、“神果”等企业境内上市。推进柴油机厂、红原航空锻造公司等优势企业整体改制上市。

九、深化改革,打造政府融资平台,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

多措并举,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筹措资金。借鉴上海、武汉、重庆等城市的成功做法,进一步整合城市资源,打造若干政府融资平台。对城市公共事业类资源(天然气、自来水、污水处理、供热),城市交通资源(桥梁隧道、地铁、高速公路),城市园林旅游文化空间资源(公园、旅游景点、文化文物、城市广告、城市停车场等)、城市土地资源(土地整理、收储、拍卖、开发收益)等进行整合和资产评估,注册设立市场化运作融资平台。将国家和地方财政分散下达的预算内基础设施项目支出,变为融资平台资本金;将城市非经营性资产变为企业经营性资产,将财政补贴和各类收费性收益变为经营性现金流,实现融资平台“企业化”运营。对于没有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财政可将偿债资金列入未来预算计划,并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对于项目本身收益不足以偿债的项目,可以土地开发收益抵押,或由财政出具兜底承诺以及建立专项偿债基金等,完善不同种类项目的偿债资金来源,为市场化融资创造条件。根据城市建设项目特点,灵活采用BT、BOT、TOT、PPP等方式建设,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间接融资;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信托产品、资产证券化融资、引入保险资金债权投资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进一步明确市城司定位和功能,理顺和完善治理结构,充实城司资产。

十、加强领导,健全协调机制,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加强政府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健全机构,促进地方金融业发展和融资。组织金融部门与发改委、财政等政府相关部门、园区及县区、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重要业务信息共享机制、重点项目进展通报机制、重大政策出台前沟通磋商机制。通过定期组织银政企座谈会、项目推介会、金融产品推介会等多种方式,加强企业、项目与金融之间的有效对接和合作。有关部门应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业绩进行评估,并制定奖励办法,市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

发挥银政合作平台的作用,从仅为开发银行服务逐步扩展到为所有商业银行服务,发挥其项目信息服务功能、融资策划功能。有关部门应加快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土地、环保等相关手续的工作进度,为贷款及时到位创造条件。

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和顾问咨询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在项目前期跟进服务,帮助进行项目包装策划,制定融资方案,争取通过当地银行发放贷款。加强当地商业银行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参与服务,为外来投资方提供贷款支持,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做好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在筹建分支机构工作。加快市商业银行重组合并进入长安银行的有关工作。

信贷工作措施篇4

柳河联社认真做好制度梳理工作

郑成高

按照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通知要求,为进一步加快电子化建设进程,柳河联社党委非常重视,责令由联社内审部牵头,各部门分工合作,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对现行各项规章制度按专业、分部门进行了全面梳理,共梳理出各项制度212项。其中公司类贷款方面11项,稽核审计方面8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11项,市场开拓方面4项,公车和公文管理方面8项,风险管控方面9项,三农业务管理方面53项,安全保卫方面17项,党群工作方面7项,银行卡方面14项,会计结算方面12项,计划财务方面45项,科技信息方面13项。这212项规章制度基本涵盖了当前柳河联社所开办的所有业务,使各项业务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促进了柳河联社业务的持续经营和健康有序发展。

柳河联社召开“直补保”推进会

郑成高

为更好地推进“直补保”发放进程,化解工作中存在问题,确保完成年末发放任务。9月15日,柳河联社召开由班子成员及各社主任参加的“直补保”推进会。一是由各社主任就本社“直补保”贷款发放进展情况、及实现年末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联社旺季会议落实及采取措施进行汇报;二是联社将各社汇报情况进行汇总,就存在重点问题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力争最快化解,推进“直补保”贷款发放进度;三是李强主任就省联社《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做好“直补保”小额贷款业务的通知》向大家讲解和学习,要求大家提高认识、健全手续,加快进度,全面推进;四是马洪祥理事长就旺季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加大资金组织力度,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存款指标;全力以赴抓到期贷款回收,确保完成到期贷款回收率达到80%的目标;不遗余力搞清收,坚决完成不良贷款清收任务;制定“直补保”贷款发放营销计划和奖惩措施,加快“直补保”发放进度,有效化解到期和不良贷款;全面完成各项收入任务,实现既定利润指标。

吉林农信喜获“辽源百姓最喜爱的金融品牌”殊荣

李辉 孙占辉

为了帮助辽源的金融企业更好地实施品牌战略,提升金融企业的品牌价值,宣传金融业务,让百姓更多地了解金融品牌,参与对金融企业服务的评价,由辽源电视台发起并主办,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公众媒体参与的2011“龙泉春・龙抬头”杯辽源百姓最喜爱的金融品牌推选活动历时两个月时间,通过公众投票、专家评选等方式最终农村信用社在全市24家参选单位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奖项“品牌金奖”;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吉卡获得“最具潜力奖”两项殊荣。

本次评选活动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体现了农村信用社金融支农主力军的职能作用,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下一步,新闻媒体将集中展示获奖单位形象,对获奖单位免费设计宣传推广方案,并给予媒体报道,这将大大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地位、形象和知名度,有利地宣传了农村信用社,增加了老百姓心目中的认知度。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辽源郊区联社改变贷款管理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

李洪立 金栋

辽源郊区联社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带动发展,通过采取五项措施,改变贷款管理模式,扎实推进贷款集中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农业贷款全面集中。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成立农业贷款中心,专门负责全辖服务区内农业贷款的全流程管理,实现农业贷款管理“六集中”,即:集中贷款营销、集中贷款调查、集中贷款审查、集中贷款审批、集中贷款发放、集中贷后管理。二是非农贷款全面集中。为使贷款服务更加贴近客户需求,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联社确立了“非农贷款发放前、中、后台相分离,分散营销、集中管理”的总体工作思路:前台信用社、分社、贷款中心负责贷款的营销受理工作,扩大营销覆盖范围;成立授信审批部,集中贷款审查审批,有效减少审批风险节点,同时将贷款发放集中到联社营业部,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目的。三是贷款档案全面集中。联社建立中心档案库房,设置两名专职档案管理员负责全辖贷款档案的集中管理工作,各信用社、分社不再管理贷款档案。

信贷工作措施篇5

为人谦逊平和的闫树业主任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管理经验。

强化队伍建设

政治合格,业务过硬,是颍上县信用联社队伍建设的重头戏。以制度的执行落实为切入点的队伍建设工作,收效显著。从形式到内容,从执行到考核,颍上县信用联社队伍建设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一是始终坚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增强广大员工的服务意识。近年来,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切实改变工作作风,真正深入基层,实实在在做到为基层排忧解难,以良好的工作作风营造了优良的经营环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是狠抓岗位培训,积极鼓励员工自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同时,强化外勤人员培训,增强了信贷人员营销优质贷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强化支农力度

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颍上县信用联社切实转变经营理念,真正做到了面向农村、立足农业、贴近农民,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增加有效信贷投放计划。2003度安排1.2亿元信贷投放计划,并以15%的分值对信用社进行考核评比,信贷和收息计划层层分解到每位信贷员身上。同时,按照"综合考核、以收定支、多劳多得"的原则,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工资挂钩办法,按月站队,按季考核兑现。2003年底,各项贷款实际投放较上年增幅达20.4%,完成任务的114%,农业贷款余额占净增各项贷款总和的85.6%。

--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贷。一是制定措施,严格考核。从机构人事管理、经营、内控制度、风险资产管理、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增收节支等方面制订措施,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进行重新规范,对贷款户及其贷款额实行"双锁定",这种"一条龙"的便民服务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截至2003年底,全县已建立小额农户信贷经济档案210161户,并有124156户农民拿到了贷款证。2003年全县累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6308万元,累收26910万元。二是制定创建规划。围绕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贷款率、实现扭亏增盈及创建信用户、信用村镇等活动开展工作,明确创建目标。

通过发放小额贷款,重塑了颍上信用联社的光辉形象,巩固了农村信贷阵地,信用联社情系农民的致富纽带作用得到再次拓展。

强化信贷管理

在百年一遇的大灾之年,颍上县信用联社能消化2个多亿的到期贷款,实属不易。采访中记者发现,颍上县信用联社在信贷管理中,从五个层面入手,面面细腻,各具特色。

--狠抓组织存款,壮大资金实力。一是围绕存款立社,抢抓机遇,组织存款。2003年,县信用联社抓住各个有利时期,特别是春节前后务工农民返乡的旺季,吸纳存款,效果明显。同时,印发各种宣传材料近6万份,印制宣传条幅近300条,书写墙体宣传字2万多平方米,同时印发优质服务承诺书,让柜面服务置于社会和广大客户监督之下。二是对灾民赔偿、退建等资金采取灵活攻关措施,争取了部分存款。

--强化源头管贷。修订完善了《颍上县信用社贷款管理实施细则》,采取新放贷款借据调上来审查、农会互审和有关股室走下去到现场审、上门核查相结合的措施,对新贷款程序、手续等环节进行透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罚并监督整改。与此同时,严把大额贷款审批关,层层审核把关。

--严格清收。一是明确清收任务和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制定了具体的考核、考评办法,并出台了《颍上县农村信用社清收陈欠贷款奖惩办法》等多个文件,对1999年新放3万元以上和2000年新放2000元以上贷款形成两呆的,逐笔建立台帐,限期收回。二是积极与乡镇部门联系,落实债务,收回了部分行政干预贷款及利息。三是强化退休人员、调离人员、滚动淘汰人员的考核。

信贷工作措施篇6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信用风险 管理

200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为我国农村金融诸如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小额贷款也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信用风险问题,更加严重阻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小额贷款公司简介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出现运作,小额贷款公司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信用风险存在,这使得现阶段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未来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在进行对小型企业几个人的贷款过程中,小额贷款公司主要表现处的特点就是风险协同性、区域集聚性、信息主观性以及评估难度,这四种特点的存在对于现阶段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十分不利。风险协同性是指在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贷款的过程中,主要集中于一定的区域,这样在所贷款的客户发生风险性状况后可能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将导致小型贷款公司受到不良的影响。区域集聚性是指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小型贷款公司只能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业务,造成信用风险不易分散,风险性相对较高。信息主观性是指在小额借贷公司与客户进行借贷的过程中,利用软件信息作为主要的依据,这将引发借贷的风险数据获取中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对于小额贷款风险管理较为不利。评估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对于客户信息管理的不够规范,使得没有具体有效的财务报表信息,这就导致在评估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确定小额贷款的风险。根据现阶段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特点,来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提高与完善,将这些不利于进一步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合理有效的避免与改善的措施,这在我国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带动我国现阶段经济水平的提升,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更好的进行。

二、小额贷款存在信用风险的原因

(一)信贷主体信用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小额贷款存在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信贷主体信用风险意识较为浅薄,信贷主体包括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客户自身,双方在进行贷款业务进行的过程中都应将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现阶段小额贷款公司与客户进行贷款业务的进行的过程中对于贷款风险的意识较弱,所以忽略了对于贷款风险的评估,这就导致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客户与小额贷款公司双方的利益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贷款产生一定的风险内容。信贷主体信用风险意识对于贷款风险的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想要降低贷款的风险就要首先重视对于贷款风险的评估工作。

(二)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小额贷款公司中对于贷款风险管理工作中具有相关专业的管理人员,现阶段小额贷款公司相关风险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存在普遍不高的现象,这就使得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风险管理人员主要就是对于贷款所能出现的风险来源进行考虑以及防范,对于将要发生的贷款风险内容进行及时的防范,并在保证小额贷款公司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确定客户的利益不受到威胁,这样才能保证贷款业务的正常进行,但是目前一些管理人员不能将其基本的工作内容以及职业操守认真的执行,再贷款业务进行过程中使客户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经济利益造成较为严重的威胁,这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三)贷款管理系统不完善

现阶段小额贷款公司还存在的一项重要问题就是贷款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在进行一项严格正式的贷款业务需要完善的贷款管理系统,这样才能较好的保证小额贷款风险的降低。目前在一些小额贷款公司中,客户进行贷款业务不能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在将客户的主要信息以及贷款内容进行保存时,不完善的贷款管理系统就不能较好地发挥管理的作用,造成一些客户的贷款存在较高的风险,进而不利于贷款业务的顺利完成。

三、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浅析

(一)提高信贷主体信用风险意识

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想要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风险,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信贷主体信用风险意识。在小额贷款公司与客户进行贷款业务的过程中,小额贷款公司需要首先对贷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告知客户,客户能对这些风险进行全面的了解。客户方则需要提前进行风险的平评估工作,对于贷款风险评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只有在进行贷款之前进行风险评估才能减少贷款风险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损失,提高信贷主体的信用风险意识是保证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更好发展的必要措施。

(二)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小额贷款公司需要专业性强工作能力以及职业操守意识较好的风险管理人员,只有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保证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加顺利。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就要从选择信贷管理人员上进行,小额贷款公司应该选择以管理专业为主的人才,并对其工作能力以及个人的素质进行较好的考察。在信贷管理人员进行正式工作之前,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对其进行统一的培训,培训过程中及时的发展管理人员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督促其改正,这样能够很好的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也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具优势。

(三)完善信贷管理系统及监管体系

完善信贷管理系统及监管体系是降低现阶段小额贷款风险的重要措施,在现有的信贷管理系统以及监管体系,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对信贷管理系统及监管体系进行完善,保证客户在信贷管理系统中降低贷款的相关风险。

信贷工作措施篇7

一、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一)年度新增存款指标。至2009年末,我行新增存款达9.5亿元,完成**办事处年度新增存款计划目标要求的118%。

(二)年度小农业贷款新增额指标。至2009年末,我行小农业贷款新增4亿元,完成考核目标。

(三)年度中间业务收入额指标。至年末,中间业务收入达200万元,完成指标。

(四)不良贷款额或率下降指标。至年末,全行不良贷款总额19000万元,比年初上下降1834万元。

(五)税前利润指标标。至年末,全行实现税前利润6500万元,完成考核目标。

(六)在工、农、中、建、农信五大系统中的存款当年新增市场份额占比达,比年初市场份额上升。

二、围绕目标,狠抓业务,业务经营迅猛发展

全面审视2009年度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所有考核指标均达到考核目标要求,全行业务经营正呈良性循环态势迅猛发展。回顾过去的一年,我行班子带领全行干部员工在业务经营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开展资金组织工作。2009年,全行广大干部员工在总行班子的带领下,牢固树立细化市场、扩充总量、优化结构、讲求效益的总体目标,认真做好资金组织工作,力求实现存款份额增长有新的突破,存款结构优化有新的突破。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做到任务早落实,计划早安排。总行及时制定考核办法,落实考核机制,并明确在合作银行开业前各项存款超50亿元的目标,形成了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充分调动了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了社与社之间你追我赶的局面。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合作银行形象。通过春节前全市城镇机构网点的统一策划与统一装饰宣传、存款突破50亿元大型宣传活动、合作银行创立、开业等重大活动期间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以及全省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存款超****亿元宣传活动等措施,使**农村合作银行的知名度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三是提倡规范化服务,吸引和留住客户。通过制定了规范化服务实施细则,以制度来规范、约束窗口服务,使我行对外服务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四是推行劳动竞赛,资金组织常抓不懈。通过四个季度的资金组织劳动竞赛,较好地激励了广大员工组织资金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我行各项存款的快速增长和业务的协调发展。通过以上措施,至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亿元,上升额达亿元,再创历史记录。存款的大幅增长,既壮大了我行的资金实力,又为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加大信贷有效投放力度。总行班子在年初即明确信贷投放政策,要求各支行在信贷投放上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特别是在农村合作银行成立后,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指导思想只能增强,不能弱化和偏离。信贷投放首先要确保农民、农业贷款和小企业贷款,要把解决好农民和小企业贷款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行一是通过支农调查、信用村创建等措施,加大农户贷款投放。年初通过支农调查,确定符合贷款条件的有效需求户7582户,资金需求53788万元,授信总额50164万元。同时,全年共评定信用村个,并进行授牌,为改善地方信用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至年末,我行农户贷款余额达万元,比年初净增万元,农户贷款户数达户,比年初增加户,农贷覆盖面达%。二是加大小企业贷款投放力度。要求通过调查、鉴定,确定支持客户,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成长型客户实行主动介入,提倡抵押贷款优先。2009年我行中小企业贷款累放万元,余额达万元。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积极为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目前已为企业开办了贴现、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推荐签发商业承兑汇票等业务。全年共为中小企业办理贴现业务笔,金额万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笔,金额万元;推荐签发商业承兑汇票1家,授信800万元。

(三)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今年以来,我行班子以规范信贷行为,提高信贷管理质量为工作重点,采取了一系列整顿信贷秩序,降低信贷风险的措施。一是规范自然人贷款管理。明确了自然人贷款以社区服务为原则,不得发放跨区域贷款,对已发放的跨社区贷款到期一律进行清收,不得续贷,否则责任人停岗、停职清收。二是归并企业交叉贷款,归口关联企业贷款管理。对共计71户,余额5.34亿元,涉及9个支行(部)的交叉贷款进行了全面归并。在归并基础上,对全辖关联企业贷款进行了清理,共清理出关联企业64户,贷款余额44044万元。三是重点清理了借户、冒名、一户多贷等违纪违规贷款,同时出台各类规范信贷行为的文件,使全行信贷秩序得到有效规范,信贷管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四是通过问责、加大清收力度、呆账核销等措施,努力降低不良贷款。全年共收回不良贷款万元,收回内销外挂贷款万元,收回票据置换不良贷款万元,处置抵债资产收回万元,至年末,不良贷款(包括抵债资产)余额万元,不良率为%。(四)努力提高综合经营效益。一是我行班子创新考核方式,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支行等级管理与支行班子成员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使收入分配制度更趋合理。二是加强固定资产购建,对固定资产购建实行计划管理,避免重复建设与投资。通过以上措施,我行财务状况得到明显好转。至2009年末,各项财务总收入万元,比上年增加万元,增长%。其中利息收入万元,比上年增加万元,增幅%;各项财务支出万元,实现帐面利润万元。当年核销呆帐万元,累计计提呆帐准备万元。年末呆帐准备余额万元,呆帐准备率%,年末定期存款应付未付利息余额万元,备付率为%,比上年增加个百分点,当年计提应付未付利息万元,计提率为%,按**办事处综合利润计算口径,2009年度实现综合利润万元,比上年增加万元,增幅%。

三、把握机遇,加快改革,改革工作进展顺利

2009年,我行班子统一思想,明确各项工作以改革为主线,紧紧把握机遇,加快改革。在XX年清产核资、增资扩股的基础上,于1月29日召开了**农村合作银行创立大会暨第一届股东代表大会。顺利选举产生了**农村合作银行第一届董事会、监事会和行长经营班子,法人治理架构初步形成。同时随即开展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筹备工作,即时上报开业申请材料及分支机构开业请示,经过近5个月的筹备,于6月18日顺利召开**农村合作银行成立大会。**农村合作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合作银行成立后,要求央行票据据兑付领导小组迅速展开工作,一方面对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例降幅等指标按月进行监测,加强对风险资产结构、不良贷款的监控,确保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不良贷款降幅在50%以上;另一方面开展政府扶持政策的落实工作,取得两块国有出让土地,土地出让金共计万元已全额返还。至此,央行票据兑付条件已基本完备。由于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得力,改革的各项工作正稳步向前推进而且进展顺利。

四、转换机制,创新制度,内控制度更趋健全

以合作银行成立为契机,我行领导班子提出了转换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架构,构建一套良好的经营管理和运营机制,赋予合作银行新发展内涵的工作目标。一是初步建立法人治理架构。按照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班子各负其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经营机制,制定了“三会”职责、议事规则等,以进一步增强“三会”民主决策、接受监督的意识,确保了经营决策的科学、民主、高效。二是实行授权管理,董事长对行长授权,行长对基层行授权,做到分级经营,责任明确。三是按照“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的原则,加快对全行各个层面内控制度的疏理,重新整理原有规章制度并加以完善,下半年我行共制定出台涉及会计财务、信贷管理、信息科技、安全保卫、风险管理、授权授信等各个方面的个制度办法,使各部门职责明确、各岗位有章可循,经营活动按章操作,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健全、操作规范、管理严密、适合我行要求的内控管理体系。

五、加强管理,狠抓落实,按章操作渐入人心

合作银行成立后,结合制度建设,班子成员充分认识到加强管理,狠抓制度落实的重要性,要求各部室加强督促、辅导、检查,以保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一是加大新发生不良贷款的问责力度。要求各职能部门加大对新发生的不良贷款的问责力度和频度。全年共进行了3次问责,问责贷款金额8044万元,其中企业贷款7423万元,自然人贷款621万元。问责责任人86人次,对不良贷款形成过程和结果都进行了问责,对不良贷款风险进行了认真评估,并提出相应降低和化解风险意见,共收回不良贷款1721万元。二是加大日常检查监督力度。通过加强会计财务、信贷、信息科技、安全保卫等的日常辅导检查,以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在检查中共发出会计财务整改意见书18份,提出整改意见111条;发出安保整改意见书5份,提出整改意见11条,对违反安保制度的2名责任人,责成支行按制度规定进行处罚;下发信贷督导单份,整改意见条,实行停岗清收5人,达到人事并举效果。通过辅导、监督、检查和整改,增强了全行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使业务操作更趋规范,促进了各支行信贷操作、账务处理和内部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三是扎实有效开展案件专项治理活动。新晨

信贷工作措施篇8

高继泰认为,作为农村金融机构,首先要提高支持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要深度拓展农村信贷市场,拓宽服务领域,加大对“三农”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数量。在这一过程中,要突破农村抵押担保难题,积极开展林权抵押、农业机械抵押贷款。拓展农村融资渠道,积极研究开发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产品,满足各类用户的信贷需求。

同时,也要加大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办抵押贷款,积极推进仓单质押、收费权、经营权质押贷款,加强与地方担保公司的合作,创新信贷产品和抵押担保方式,破解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全年新增贷款100亿元以上。

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高继泰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要强化政策落实,增强吸引力,建立和形成市场定位明确、各有侧重、互利共赢、竞争有序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要突出地方金融机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保险、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第一主力军,如何提升内在品质,服务大局?高继泰表示,全省农村信用社将继续围绕中心,坚持服务“三农”方向。要加快县级农商行组建步伐。坚定股份制改革方向,突出县级法人地位,强化内部控制,提高发展质量,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溢价募股、发起人出资购买不良资产等措施,加快历史包袱化解,推进农商行组建进程。

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省农村信用社通过政务大厅建设、营业网点改造、强化服务等措施不断增强资金实力。截至2009年末,各项存款1163亿元,增加176亿元,各项贷款850亿元,增加156亿元。

在支农服务上,通过增评信用户、降低利率、简化手续、提前发放备春耕生产贷款、拓展信贷品种等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全年新增农业贷款66亿元。贷款利率平均下调2.7个百分点,全省让利农民8亿元。并在满足全省农民传统种植业资金需求的同时,积极探索增加对农村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大户、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农民增收。其间,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贷款增加90亿元,贷款总额达到244亿元。

信贷工作措施篇9

关键词:对公信贷业务 贷后管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09-02

近年来,山西省某行对公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超过800亿元,表外业务也即将达到200亿元,但是对公业务不良贷款余额已超14亿元。该行将2010年确定为“贷后管理年”,在全行开展了“加强贷后管理,促进结构调整,提高资产质量,提升竞争能力”的主题活动。不仅充分说明了贷后管理环节在整个授信业务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也说明贷后管理仍是全行的一个薄弱环节,需要继续加强和改善。

一、公司业务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全省该行近五年来已完成责任认定公司类业务责任认定项目发生的问题进行统计,公司类贷后管理环节的问题高达60以上。按问题占比从高到低分别是: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贷后检查不到位、贷后检查报告未能准确反映项目情况、未严格执行资金封闭管理协议、未有效监督贷款资金用途、债权主张权利失效等六个方面。导致上述问题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管理体制机制还存在缺陷,导致全行上下执行力不强,贷后管理岗位尽职履责不到位:一是缺少集中、统一的管理架构,贷后职责分散在各条线,责任不够清晰,难以形成合力;二是缺少上级行对下级行严格的检查考核,基层行贷后管理往往流于形式;三是缺乏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部分机构为追求业务指标放松风险标准,延迟风险处理,酿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声誉风险。如何进一步加强公司业务的贷后管理工作,确实将贷后管理这个薄弱环节增强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加强公司业务贷后管理工作的措施

笔者认为,贷后管理阶段是信贷管理过程链条最长、面对各种风险因素最多,而且影响信贷资产质量最重要的环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公司类业务贷后管理工作。

1.在机制方面,推行考核问责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提高贷后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针对该行带后管理薄弱现状,积极探索贷后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信贷人员做好贷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积极探索贷后管理评价考核的手段方法。按照突出关键环节和强化激励约束的基本思路,研究细化基层机构客户(信贷)经理和风险经理日常工作及业绩的量化考核指标,将贷后管理情况与所在机构考评结果相挂钩,现阶段,可重点突出对贷后管理工作中及早发现营销机会或风险信号并推进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明显失职、未能及时发现、报告风险信息或采取有效行动而造成损失的人员进行问责。二是将贷后管理的考核评价结果与奖惩挂钩。对于贷后管理薄弱、人为风险频发的机构,要适当减少信贷资源配置,严重的可直接上收信贷业务经办权;对贷后管理工作基础好的分支机构,在信贷规模、费用等方面适当倾斜。对贷后管理工作认真、能力强、业绩好的信贷人员,在薪酬奖励、职务晋升等方面要给予倾斜。还可参照资产保全系统不良贷款现金回收奖励办法,拿出一部分专门费用用于激励贷后管理成效突出的分支行和人员,使信贷人员能像重视新增贷款一样管理存量贷款。

2.完善贷后管理体制,推动岗位分离、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一是实现贷后管理岗位分离。贷后管理长期薄弱,其核心根源是体制不顺。实现贷后管理岗位分离就是要强调贷后管理岗位和人员的相对独立性,从目前完全由客户经理管理的职责中分离出部分职责,解决客户经理没有能力做和一些职责不适合由客户经理做的矛盾。将优秀员工充实到信贷经理岗位,明确信贷管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管理重点,实现专职专注的要求。二是提升队伍素质。银行要在梳理现有信贷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的基础上,以新业务、新产品,新员工、新转岗人员为重点,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避免队伍断档、业务掉线等问题。同时,加强行与行之间的经验交流,注重学习兄弟行先进经验,开拓业务人员视野。

3.及时、科学地决策是贷后跟踪管理的目标。传统上大家认为信贷审批是决策。事实上由于贷后时间长,市场和客户处于经常变化中,需要根据实际及时作出科学决策。跟踪管理例会决策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将例会决策管理过程的作用总结为“四及时”,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及时判断决策、及时解决问题。

贷后跟踪管理通过贷后科学决策,对贷后营销机会和风险点进行持续管理,以持续的管理过程来体现可持续经营发展的目标。同时体现了各层级人员的工作业绩和营销成就,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贷后管理由他人被动督促到自我主动管理的转变,加强了贷后风险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克服了贷款营销的盲目性。

4.做好风险识别是提升贷后管理效率的着力点。贷后管理集业务营销和风险控制于一体,关键是风险识别。要提高贷后管理效率,风险识别靠系统自动完成非常重要,但最终的判断与管理还要依赖于贷后管理人员。因此,在进一步完善现有风险管理工具风险信号自动识别功能的同时,贷后管理人员也要根据不同的风险信号规范行动预案,使贷后管理的有效性、及时性得以体现。如果有风险管理工具的风险自动识别,同时再加强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的引导,将会大大提高贷后管理工作的成效。

5.在操作上,强化还款来源管理,提高信贷资产的安全性。

(1)加强对客户资金用途和现金流的监控。长期以来对客户资金用途和现金流的监控一直是全行贷后管理的工作重点,但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信息不对称,是制约此环节的客观因素之一。虽然全行贷款投放后,在有关的银企协议中都约定企业银行资金结算占比低于贷款占比以及挪用贷款资金,银行可要求企业提前偿还贷款等条款,要求加强对客户资金用途和现金流的监控,实际情况却是部分企业在各商业银行多头授信、报表本身存在不真实、同业信息共享和专业机构资信评估机制不健全等状况。这些现实情况造成银行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行为,无法对客户资金用途和现金流实施有效监控。信贷资金通过违规挪用有的被借款人大额转走,有的甚至通过网银转至股东个人账户,有的被转移到关联单位,有的被第三方抵押人挪用,有的流入到一级市场做理财投资业务,有的被转移到同名他行账户,与客户申请用途不符。由于当前股市振荡、楼市低迷,“老问题”倘若遭遇“新情况”,或将形成因贷后管理不力所能引发的最严重损失。

面对如此的客观情况,应该从下面四个方面开展管理工作,加强资金用途与现金流的监控:

第一,通过账务信息监控客户资金流向。一般来说,通过对客户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掌握客户经营的整体情况,对研究、判断客户经营状况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大多数客户在多家金融机构开立结算账户,资金被分流,从本行账户上难以较全面详细掌握客户资金收支情况。因此,客户经理应通过对客户提供的现金流报表和其他资料定期进行分析,以加强客户现金流的分析监控工作。客户经理必须对客户在所有银行的存款账户、贷款、担保等情况进行搜集和监控,以观察客户现金情况,客户经理应掌握客户本行贷转存账户的账户性质,是基本账户、一般账户,还是专用账户,是否具有通兑功能,是否网银签约账户,能否实现账户资金的有效监控,客户经理负责在贷款支用后15个工作日内,收集贷款支用当日客户贷转存账户明细并反映到首次信贷检查报告中。建立贷款资金使用台账,定期分析、监测资金支用方式,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转入账户是否与客户生产经营相关,转入集团客户关联企业的是否合理,是否按规定落实资金封闭管理协议等,并将资金使用监测情况记录反映到贷后检查报告中。

第二,通过多种渠道核实客户交易真实性和资金使用用途。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应多种渠道核实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检查交易合同、相关凭证、发票,并留存重要资料复印件备查;实地走访客户的交易对手,了解交易情况;实地核实企业库存,查看进出库的单据记录,掌握信贷资金支付后购入的商品或服务,掌握信贷资金用途的真实性,并在月度信贷走访报告中做认真描述。

第三,对客户结算资金变动情况的监控。要加强对客户结算账户的监控,要求客户提供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明细对账单,充分利用现有相关系统的账务信息,监控结算账户资金变动,分析客户收入来源、经营及后续的现金流即还贷来源变化情况。如发现账户性质不合规、资金流向明显不符合约定用途、结算账户资金异常变动等预警信号,应及时向信贷主管及相关部门报告、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风险。

第四,加强对客户销售收入在全行归集率的监控。该行集团性客户在贷款资金被集团性财务中心归集,中小企业贷后资金很快支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却普遍存在销售资金回笼较少的现象。这里有企业的问题,也有管理上的问题。对企业产品销售市场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销售资金回笼困难,要引起警觉和高度重视;对企业销售资金结算方面引起的资金回笼困难,可以与企业协商,建议使用方便快捷的结算产品,这样有利于对企业销售资金的监控和管理。另外,应针对企业客户的销售资金归集比率建立考核机制,提高客户经理对客户销售资金回笼工作的积极性,便于更多地掌控企业销售资金的来源渠道,同时增加了存款份额。

(2)加强对第二还款来源的监控和管理。第二还款来源是授信业务的“抓手”,是授信业务安全的有力保证。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认识和管理还存在着偏差。有的客户经理认为有抵押、有第三方担保,企业跑不了,此类问题在对第三方担保上尤为突出,客户经理平时可能只对企业本身经营状况有一定的跟踪调查,往往只对第三方担保人材料每半年收集一次。事实上,在贷款存续期间,押品本身随着使用时间的变化会产生实体性损耗、功能性损耗及经济性损耗,押品价值会逐步降低。尤其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大部分押品可能会贬值或无法变现,影响到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风险缓释效果。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押品的贷后监测。责任认定的案例中,押品的基础管理还非常薄弱。押品不合规、登记不落实、要件不真实、账实不吻合、评估不足值、监控不到位、处置不及时等等,基本上每个环节都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存在通过虚假抵押进行欺诈的现象。

押品没有管好的关键在于没有真正理解押品的本质内涵以及其在银行经营中的意义。简单把押品视为客户违约后可供追索的财产,甚至仅仅将押品看作是满足信贷审批的一个形式要件,在管理中很容易走偏。押品本质是缓释风险的安排,它是整个风险安排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押品量化管理也是实施新协议达标的一个要件,而不应该与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成为“两张皮”。在押品管理上多下工夫,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节约资本占用,降低贷款的损失率,提高不良处置的回收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银行整体风险安排和管控能力,能够促进业务发展和创新。

加强押品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加强押品的贷后监控,尤其是房屋、土地使用权、在建工程等房地产类押品的监测。一是重点监控押品的合法有效性。应加强与登记部门的联系,定期查询押品登记信息,及时发现抵押登记错误、登记失效、抵押人擅自转让、重复抵押等影响全行抵押权行使的风险;定期实地察看押品,及时发现押品毁损、灭失、被征用、被处分、拟拆迁等风险;加强押品形态变化后的登记管理,例如,以预购商品房为押品的,抵押登记的条件满足后,应及时办理抵押登记。以在建工程为押品的,在建工程竣工并经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后,应将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转为房屋抵押权登记。二是加强权证管理,及时将权证集中在保管部门作为重要凭证保管。在抵押登记期间,未经经办行(机构)审核签字,不得出借客户。定期与权证保管部门对账,及时发现权证遗失的风险;接受跨辖区异地押品的,应加强管理。三是监测押品的价值变动,实行动态管理,加强押品价值重估工作。随着外部情况发生变化,抵押物的价值会出现波动,导致抵押率不足。因此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客户经理应对押品的价值重估提出建议,经贷后跟踪管理例会讨论同意后由有关机构进行重新估值。四是选择押品时,尽量不要选择专用设备,因为专用设备变现能力较差。

第二,加强对保证人的监控管理。重点关注集团客户关联企业互保,担保公司担保,以及在全行有信贷余额的客户作为保证人,违规对外担保和超保证限额担保等风险。客户经理应要求保证人定期提供对外担保信息,并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及相关渠道进行核实,风险经理定期对保证人保证能力进行重估,如果出现保证人违规对外担保和超保证限额担保,保证能力下降,导致担保能力不足,应及时敦促借款人对减值部分追加担保或增加抵质押。如果发现保证人出现重大风险事项,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应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保全措施。

第三,加强对“正常客户”的管理,做好管理关口的前移。在当前货币政策趋紧、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对关注类、出现风险预警信号类正常贷款尽早采取相关措施,是保证全行资产关键所在,在实践中,银行越早获得风险信息,采取相应措施,减少风险损失的机率越大。

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发现问题贷款,关键在于要对企业进行有效、动态的经营分析。由于客户风险信息往往具有多面性和较强的隐蔽性,获得早期风险信号是贷后管理的难点。因此,要加强对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引导客户经理在客户关系维护中了解、收集和分析风险信息,研判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政策等因素对客户的影响程度。明确落实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和相关人员贷后检查要求和工作程序,完善客户经理、风险经理贷后经营管理制度,强化对正常、关注类客户的早期风险预警管理,建立预警客户跟踪管理机制。

关注风险预警信号。认真组织实施对公预警客户跟踪管理操作规程,高度关注正常、关注类客户的早期风险预警信号。贷后管理工作中,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应对照操作规程中提出的宏观、管理、经营、财务、履约和其他等六大类风险预警信号,对客户进行全面风险识别,杜绝风险判断表面化,同时在信贷资产检查报告中进行准确反映,做到及早发现风险。逐步建立起跟踪管理例会机制,讨论早期风险预警客户的具体情况及现有预警客户的跟踪管理进展情况,研究形成下一步解决方案,早作出决策、采取行动,提高早期预警风险应对的科学、合理、有效性。

做好早期风险预警。提高对风险的敏感度和贷后管理的主动性,鼓励和实现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置”,尽可能将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是贷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预警信号发现得越早,可以采取措施的空间越大、工作越主动;同时还能在化解风险的过程中,发现盈利机会,提高资产收益。可将关注类信贷资产作为切入点,做好早期风险预警的防控。对于关注一级信贷资产管理,管理的重点在于消除风险因素,促使向正常类迁徙;对关注二级信贷资产,管理的重点在于降低贷款潜在风险程度,防止质量恶化;对关注三级信贷资产,管理的重点在于加大风险监控和退出力度,压缩总量或尽早退出。

加强对“问题客户”的管理,减少损失程度。对于已经出现问题或存在不良苗头的客户,要统一纳入预警客户跟踪管理系统,应逐户落实贷后管理责任,加固风险缓释措施,实现问题客户常态化管理。对于预判前景不乐观的客户,提前制定退出计划和行动方案,主动采取措施,加大退出力度,在严重问题出现前抓紧时间及时果断处置,尽量减少损失程度。

参考文献:

1.张克勇.控升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竞争力研究――以建设银行为例.中外企业家,2009(4)

2.穆武连,彭国庆.浅议贷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8)

3.王建明,王明江.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农业发展与金融,2010(3)

4.蔡家强.关于加强国内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思考.韶关学院学报,2009(2)

信贷工作措施篇10

为认真做好中央和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2018年度中央和省考核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依据新安镇《脱贫攻坚整改工作方案》,结合我村实际,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按照“六看六确保”要求,以“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为抓手,聚焦反馈问题,坚持三个结合,深入查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全力抓好整改落实,以“四确保四不放过”“四个进一步”为要求,紧盯年度目标任务,举一反三,全面查改,为2019年打赢翻身仗打牢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推动各类问题整改到位。到7月10日,中央反馈问题和省委专项巡视及各类督查检查考核评估发现问题基本完成整改,取得实质性成效;专项巡视整改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推动脱贫攻坚提质增效。强化整改成果运用,通过整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初见成效,脱贫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整改措施

(一)关于“攻坚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

1.主体责任方面

(1)责任压力传导不够到位。县委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指出,2017年度来安县脱贫攻坚考核全省倒数第二,连续两年被省约谈。

整改措施:一是结合年初制定的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计划,做到逢会必学。二是深入推进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将更多时间、更多精力用于脱贫攻坚,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实情,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三是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认真贯彻新修订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选好配强村“两委”干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关于“扶贫标准把握不精准”问题

2.识别退出和建档立卡方面

(2)政策、标准把握欠精准。年中督查时发现个别已脱贫户生活条件差,收入主要依靠政策兜底,如某户(2016 年脱贫),居住环境简陋,人畜未分离。少数 2018 年拟脱贫户脱贫较为困难,如某户入户走访过程中发现其与配偶均无劳动能力,还长期患有慢性病,2018年住院一次,收入不稳定。某户是一个年龄较大且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带着一个智障的中年人,以上 2 户均难以达到脱贫标准。省第三方评估时发现少数贫困户脱贫成效比较单一,因病、因灾返贫隐忧仍然存在,防范返贫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 “三无”贫困户缺乏有效措施,资产收益的面较窄。省第一轮暗访时发现,脱贫质量不高,如张玉江户反映后续帮扶措施不多,多以上门慰问为主;侯良成户收入以五保金为主,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督查巡查时发现,新增识别不到位,14年贫困建档立卡以来被巡查的四个村除水东村15年识别2户2人,仰山村15年识别1户1人外 ,其它村多年来均没有新识别贫困户,但存在有新整户纳入低保户的情况。市际交叉考核时发现半塔镇小山村2016年度脱贫资料缺镇公示文本,且公示图片模糊不清;三城镇广大村张布飞户2017年9月25日在国办系统中做户籍变更,张布飞儿子和孙子户内减出,但2017年10月仍然将该2人进行脱贫评议,与实际情况不符。

整改措施:一是严格识别标准与程序。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开展识别工作,确保识别精准;认真执行识别程序,将评议公示和数据比对落到实处,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二是实行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常态化管理,对符合识别标准的农户及时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对不符合识别标准的错评户及时予以清退,避免漏评、错评现象发生。三是定期开展入户走访,全面摸清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基本情况。四是严格退出标准,有效防范返贫。不符合脱贫退出标准的坚决不得弄虚作假退出。

(3)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核查和动态清理工作不到位

整改措施:一是实行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常态化管理,每季度按照省办要求进行动态管理,坚持应纳尽纳、应退尽退、有进有出,对符合识别标准的农户及时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对财政供养人员或村干部等不符合识别标准的错评户及时予以清退。二是定期开展入户走访,全面掌握贫困户家庭成员自然变更等情况,并及时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予以更新、补充和完善。三是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切实加强对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信息维护和数据核查,确保扶贫对象基础信息和相关数据准确。

(4)部分扶贫对象基础数据不准不实,信息系统数据错误。在市际交叉考核时发现,半塔镇小山村朱兵图户省办系统中显示其子朱星瑞当前在校状况为“无”,实际为小学。水口镇水西村阮天云户扶贫手册中户主身份证号码与信息核查表不一致;三城镇广大村秦继虎户2018年享受危房改造,但扶贫手册未记录。大排查时发现扶贫手册填写不规范:如杨郢乡静波村方正华户危房改造二次补助为15000元,扶贫手册中帮扶成效误填为21000元。如年中督查时发现我县基层基础需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村级档案没有按照要求整理归档。扶贫宣传不够深入,部分群众对脱贫攻坚政策不熟。部分贫困户未办理慢性病证,用慢性病诊断书代替。低保贫困户低保证件,对贫困户属性无法直接判定。市际交叉考核时发现被抽查村村级档案均未发现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材料;一户一档中均缺少人员自然增减表,动态调整情况不能直接反映;贫困户家中扶贫手册均是从2017年10月开始记录,造成不能通过扶贫手册完整了解该户脱贫攻坚情况。省第一轮暗访时发现我县基层基础村级材料有缺失现象。如上蔡村发现贫困户识别材料有所欠缺;扶贫手册填写质量不高,部分贫困户家中扶贫手册更新不及时,一些帮扶措施未体现。第二轮暗访时发现我县贫困户档案资料需要进一步规范。舜山镇炮咀村严运林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手册填写不规范,签约服务上墙资料更新不及时。少数贫困户扶贫手册信息更新不及时,帮扶措施对应的帮扶成效填写不够严谨。政策宣传覆盖面不够,大排查时发现我县对非贫困村政策宣传不到位:新安镇七里村一般农户詹志平不熟悉扶贫政策。

整改措施:一是全面核查贫困户基本情况,逐户逐人摸清搞实基础信息。同时,做好数据核实工作,实现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扶贫手册填写内容与贫困户实际情况“三个一致”。二是配合做好全国扶贫开发信息数据质量管理,切实改正信息系统错误数据,不断提升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三是对扶贫政策进行全面宣传,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普及扶贫政策知识。

(三)关于“三保障工作不够扎实”问题

3.农村危房改造方面

(5)部分危房改造户面积超标。

整改措施:一是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宣传,让农户知晓农村危房改造是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的基本政策;同时,在与农户签订建房协议时明确建房面积,引导农户合理建房,防止攀比建房,防止举债建房。二是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控制危房改造建房面积,1-3人控制在40-60平米以内,3人以上户均面积不超过18平米。三是加强档案信息系统管理,加强危房改造信息系统的动态维护和管理。

(6)部分自筹资金负担较重。第三方评估反应有的贫困户危房改造欠债在1万元以上,有的危房改造县里验收后未收到补助资金。

整改措施:一是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控制危房改造面积,引导农户建设经济适用的房屋,防止盲目攀比。二是调动农户积极性,通过投工投劳和互助方式降低改造成本。三是对于自筹资金和投工投料能力极弱的特困户,切实采取妥善措施,兜底解决特困户住房安全问题。

4.饮水安全方面

(7)少数贫困户存在饮水困难,农饮工程进度较慢。如省大排查时发现我县新安镇七里村自来水入户工程管道正在铺设,10月底全部完成,个别贫困户目前只安装水表,自来水未通。

整改措施:一是进一步摸清底数。开展农村供水工程底数调查和贫困户农村饮水安全“回头看”,重点摸排贫困户饮水困难问题;二是针对摸排出的困难户,逐户分析原因,通过新建部分供水工程或进行改造等方式,改善贫困户用水条件。三加强与水利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贫困户饮水困难得以解决。

5.健康扶贫方面

(8)部分慢性病的医药费难报销。如省第一轮暗访时发现在我县上蔡、六郎2村走访时,都有贫困户反映,部分慢性病所需药物无法在医院买到,无法报销,医药费开销大。

整改措施:一是对因身体原因确需花费大量医药费又无法报销且对基本生活产生严重负担的,符合条件的积极帮助申报社会救助。二是配合做好健康脱贫负面清单方面的政策宣传工作,积极和贫困户做好沟通解释工作,积极回应群众诉求。

(四)关于“政策措施落实有偏差”问题

6.产业扶贫方面

(9)产业扶贫奖补“一发了之”。交叉考核发现,一是发放奖补资金存在“大水漫灌”、“一发了之”的现象。二是给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放产业奖补资金。

整改措施: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行动部署,把有劳动能力或一定规模的土地、设施、设备等可用生产要素的贫困户在安徽省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中逐户进行标注,因户施策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不盲目追求项目覆盖率。二是严格在规定范围内安排产业扶贫项目,对不具备产业扶贫条件的贫困户,原则上不安排产业扶贫项目。

(10)产业帮扶到户工作需要加强。第三方评估了解,从产业到户情况看,抽查的建档立卡户中,有部分脱贫户和贫困户家有劳动力但未获得产业帮扶,部分贫困户依赖自主发展,没有得到任何帮扶措施,部分有帮扶措施的农户表示帮扶仅限于发补贴、发种苗、发化肥等,少数贫困户认为帮扶没有任何成效,存在“一发了之”现象。

整改措施: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三大行动”部署,精准界定具备产业扶贫条件贫困户,因户施策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对有发展意愿、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应扶尽扶、应补尽补。二是加大项目到户力度。精准界定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激发内生动力,鼓励和引导贫困户通过外力帮扶和自主发展,积极实施到户产业扶贫项目。

(11)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成效有待提升。在县第三方评估调查时反馈,龙头企业带动脱贫、产业基地支撑脱贫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整改措施:一是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民生工程,对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双向奖补政策,落实带贫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带贫积极性,不断创新完善减贫带贫机制,提高带贫减贫效益。二是不断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合同签订、加强履约监督,维护和巩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有效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挥更大减贫带贫作用。

(12)产业扶贫存在简单化、难持续现象。一些产业效益不明显,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新型经营主体“四带一自”扶贫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一些产业补助资金难以起到“造血”作用。如我县在2018年县第一轮暗访时发现上蔡村张后俊户、六郎村桂德祥户、丁邦喜户都反应,养殖牲畜的死亡率很高,收益很少。在第三方评估时发现我县在扶贫产业发展上还存在产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综合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在市际交叉考核时发现,半塔镇小山村唐贻书花费1380元养鸡260只,并享受特色养殖补贴2600元,户主口述卖了1000元左右,效益不明显。

整改措施: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行动,在产业选择、规模达标、风险防控、合理支持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产业扶贫质量和效益。二是科学设置产业项目。常规粮棉油等传统大宗农作物以及高风险、高污染、非适应性、效益不稳的产业不得作为扶贫产业项目。三是确保产业规模达标。申请自种自养产业扶贫项目的规模必须达到《特色种养业扶贫对象产业发展标准》(皖农办〔2017〕51 号);入股分红、农业务工项目的预期收益,不得低于项目提升行动的要求。

7.就业扶贫方面

(13)就业帮扶成效仍有空间。存在就业培训走过场现象,部分特困供养农户和60岁以上一、二级残疾人参加培训现象。如市际交叉考核时发现我县技能培训中存在65岁以上老年人和精神残疾人,培训效果不明显。如舜山镇六郎村孙建忠三级智力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刘贻厚年龄75岁、三城镇广大村骆祥精神三级残疾。在县第二轮暗访时发现少数贫困户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如张山村刘翠英户,87岁参加特色种养业技术培训。

整改措施:一是开展培训需求摸底调查,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基础台账。根据贫困劳动者培训需求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脱贫培训,提高培训覆盖面,力争做到“应培尽培”。二是开设技能扶贫政策宣传专栏,加大技能脱贫培训政策宣传,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实施技能脱贫三年行动(2018-2020年)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培训对象为16至65周岁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通过其他措施进行帮扶。

(14)部分扶贫车间使用率不高甚至闲置。

整改措施:一是开展就业扶贫驿站(扶贫车间)调研摸底。5月份,全面对各乡镇就业扶贫驿站(扶贫车间)建设运营、带动就业、补贴资金落实、认定退出机制等情况开展调研摸底,建立就业扶贫驿站(扶贫车间)详细台账。二是加强就业扶贫驿站(扶贫车间)建设运营指导调度。对就业扶贫驿站(扶贫车间)开展清理整顿,加大对就业扶贫驿站(扶贫车间)服务管理力度。

(15)公益性岗位存在变相发钱现象,辅助性岗位吸纳贫困户能力不强。通过公益性岗位获得收入建档立卡户中,部分受益户没有去过和偶尔去过几次但仍然获得收入,存在变相发钱现象。辅助性岗位吸纳贫困户能力不强,如年中督查时发现我县某村有辅助性工作岗位 9 个,均未安排贫困人口就业。

整改措施:一是全面核查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设置和管理情况,发现存在没有劳务行为获得收入的,及时进行纠正。二是加强对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进一步激发受益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劳务报酬的意识,提高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不劳而获”现象发生。三是坚持“谁申报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层层明确责任,强化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防止出现变相发钱等问题。

8.金融扶贫方面

(16)贷款对象不精准。交叉考核发现,存在给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的问题。

整改措施:一是配合扶贫小额信贷承办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投放扶贫小额贷款,结合贫困户实际状况给予评级授信,实现有发展生产意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应贷尽贷。二是加强对贫困户的政策宣传,精准落实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有发展生产意愿的贫困户获得贷款,推动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17)贷款用途不合规。年中督查时发现我县少数贫困户反映 2018 年办理的扶贫小额贷款用于“户贷企用”;某户无贷款多方协议。同时在户贷户用方面,存在用途不规范和未及时使用问题,如年中督查时发现我县某户贷款3万元用于生活消费,市际交叉考核时发现个别贫困户小额信贷未及时使用,舜山镇六郎村汪恕兵,扶贫手册显示2018年3月贷款,贫困户口述准备养鸡但未实施,贷款未使用。

整改措施:一是严禁扶贫小额信贷采取“户贷企用”模式,对2017年12月以后“户贷企用”的贷款予以收回。二是坚持“户贷户用户还”方向,结合贫困群众需求和产业扶贫现状,大力推广扶贫小额信贷“一自三合”模式,对有发展生产意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应贷尽贷”。三是加大对贷款贫困户的宣传指导。通过明白纸、上门走访等方式详细告知贷款贫困户关于贷款的具体情况,包括贷款金额、期限、时间、用款主体等,确保贷款贫困户全面掌握了解贷款情况,避免“不知晓、不清楚、不了解”的情况发生。

(18)金融扶贫存在贫困户参与度低、个别用款企业经营风险大等问题。不少贫困户对扶贫小额贷款资金入股的企业“一问三不知”,有的甚至连企业名字都不知道,认为“入股分红”就是“到点拿钱”。有的“户贷社管合营发展”模式和“户贷企用”没有实质差别。个别企业使用扶贫小额贷款资金后经营不善难分红。如2018年县督查巡查时发现我县部分贫困户不知道小额信贷的来源和用途。在省第二轮暗访时发现我县舜山村杭学锋户对扶贫小额信贷相关政策不了解、不知晓,对村扶贫工作的认可度不高。2018年省第二轮暗访时发现,我县小额信贷“户贷企用”存在后期还贷风险。

整改措施:一是加大对贷款贫困户的宣传指导。通过明白纸、上门走访等方式详细告知贷款贫困户关于贷款的具体情况,包括贷款金额、期限、时间、用款主体等,确保贷款贫困户全面掌握了解贷款情况,特别是“户贷企用”模式中的“用款主体”情况和资金流向情况,避免“不知晓、不清楚、不了解”的情况发生。二是坚决杜绝以“一自三合”名义变相“户贷企用”,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加强对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等“一自三合”扶贫小额信贷模式的宣传,确保基层扶贫工作人员的正确理解“一自三合”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强化确保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主体地位。

(五)关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有发生”问题

9.问题整改方面

(19)部分问题整改存在形式主义。省督查巡查发现年中督查反馈问题只是点对点整改,未做到全面排查整改。

整改措施:一是坚持从本村做起,领导干部带头整改,坚决防止在整治过程中形成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之风,结合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推动干部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三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立行立改工作开展“回头看”,全面查找存在问题,确保立行立改、问题见底清零。

(20)整改主体责任没有履行到位。有的整改工作不切实际,整改措施不够精准,财政、审计发现问题边改边犯,常态化监管机制未能有效形成。省督查巡查时发现精准识别、退出及户档、项目等资料还没有完全整改到位。

整改措施:一是根据整改任务,明确责任领人,制定问题清单,实行依单推进、台账管理,建立和规范销号制度,做到解决一个、销号一个,提高整改质量,确保各类问题整改到位。二是严格执行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标准,有效防止漏评、错评、错退、返贫等现象,避免出现“两该两不该”问题。

10.考核监督检查和填表报数会议方面

(21)填表报数仍然过多。重痕迹管理,轻实际效果,基层干部整天忙着填表报数造册,户档资料重复建立,且种类繁多。

整改措施:一是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聚焦“三精准”,强化“三落实”,不简单地将建立台账、工作日志等作为评价的标准和依据,有效遏制“留痕主义”苗头。二是推进信息化和电子化建设。充分用好安徽省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平台,加强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完善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对基层档案管理和扶贫手册使用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切实精简档案资料。

(六)关于“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问题

11.资金精准使用和效益发挥方面

(22)部分项目资金使用不精准,与贫困户利益分配和联结机制不健全。省督查巡视时发现我县村级资金项目还存在未及时产生效益和效益不高的情况。如:某村投入140余万元的烘干塔项目,去年9月份已建好,至今没有发包出去,没有产生效益。省第一轮暗访时发现我县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差距较大,在暗访两村时发现,两村都开展了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但对贫困户进行分红,两村差距较大。

整改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对现有项目库进行全面清理,加强入库项目审查。二是严格规范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对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负面清单”》,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底线目标任务、巩固脱贫成果需求统筹使用扶贫资金。三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与贫困群众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更多参与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能力提升,让贫困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23)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发现多起涉及财政扶贫资金使用问题,且存在搞面子工程等突出问题。

整改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严把项目审核关,坚持现有标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脱贫攻坚工作重点,保基本守底线,对“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的项目优先纳入,剔除脱离现行脱贫攻坚目标标准、与脱贫攻坚无关以及低效无效项目。二是严格落实扶贫资金使用“负面清单”。严格执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确保资金使用投向符合规定范围和用途。三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不贪大求大,不擅自提标。

(24)由于部门间信息沟通不及时,部分清退人员仍然继续享受了县医保中心发提供的健康扶贫待遇。个别乡镇由于工作人员失误,造成少量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标准的人员享受了健康扶贫待遇。

整改措施:定期交换贫困人口基础信息。加强与医保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对接,实行贫困人口基础信息定期交换、比对与共享,确保医保信息系统与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贫困人口基础信息相一致。

12.补贴补助和项目收益发放方面

(25)部分到户奖补资金支付方式不合规。存在向贫困户发放扶贫产业奖补资金时,直接支付到其非贫困户亲属账户问题,支付方式不严谨,管理不规范。

整改措施:一是严格资金支付程序,加强对资金拨付程序的监管,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二是建立“一卡通”资金管理台账,履行审批程序和监督责任,及时核实更新补贴对象身份信息。三是充分发挥公告公示事前监督作用,将补贴资金收益名单及打卡发放情况进行公开,并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对群众来信来电等举报及时予以处置。

(26)由于申报审核和补助发放把关不严,个别村委会等以各种方式多申报了危房改造资金。发放的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超过县定标准,多发放了资金。

整改措施:一是开展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发放情况“回头看”,

完善危房改造台账,发现冒领、克扣、拖欠补助资金的,及时予以纠正,并根据问题性质予以追责。二是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管理,补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直接将补助资金发放到危房改造户,防止截留、挤占、挪用或变相使用。三是进一步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公布举报电话,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对经核实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的,主动移送纪检部门严肃查处。

(27)部分地方产业扶贫奖补标准过高。

整改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行动部署,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根据贫困户的发展能力和意愿,按照“有产业、有参与、有收益、有支持”要求,精准安排和实施扶贫项目,进一步提升项目质量。

13.公告公示制度落实不到位方面

(28)公告公示落实效果仍需加强。在2018年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时发现存在部分村镇项目库公示要素不全,缺12317监督举报电话等要素。

整改措施:一是坚持主动公开,全面公开,除法律法规有禁止性规定以外,对涉及扶贫资金项目有关信息内容,全部主动予以公开,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提高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二是将公告公示情况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加强对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的分析研究,及时发现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创新村级、村民小组级公告公示方式方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公告公示制度落到实处。四是加大对扶贫资金项目政策的解读和宣传,防止“一贴了之”,确保群众对公告公示看得到、看得懂、能监督,充分发挥公告公示事前监督作用。

14.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方面

(29)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需进一步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时发现我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的批复延时,中央735万专项扶贫资金安排到具体项目时间超过30天。

整改措施:一是全面清理脱贫攻坚项目库,加强入库项目审查,进一步强化行业部门作用,健全项目入库前的论证与审查,让专家和群众参与进来,对打着扶贫旗号搞与脱贫攻坚无关的项目、违规违法的项目、盲目提高脱贫标准的项目,坚决清理出库。二是严格规范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对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负面清单”》,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底线目标任务和巩固脱贫成果需求,统筹使用扶贫资金。

15.绩效评价材料质量方面

(30)绩效评价材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整改措施:一是指导完善整合资金台账,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管理。二是推进扶贫资金动态监控。从2019年起,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安徽省财政局关于全面加强脱贫攻坚期内各级各类扶贫资金管理的通知》(财农〔2018〕727号)规定的资金范围,在下达资金时,同步录入动态监控系统,加快实现对各级各类扶贫资金的实时监控、风险预警和流程追溯。

四、整改工作步骤

整改工作从5月上旬开始,到7月中旬结束。共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排查问题阶段(5月25日—6月5日)。围绕中央巡视、考核、约谈反馈问题以及县、镇反馈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全面排查梳理,深入查找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建立问题台账。

(二)问题整改阶段(6月5日—6月30日)。深刻剖析原因,找出问题症结,明确整改任务,压实整改责任,强化整改措施,制定整改方案,全面开展整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