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融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3:11:23

信贷融资

信贷融资范文篇1

一、我国农村信贷融资担保的现状及缺陷

(一)现状。

在2009中国农村金融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先生发言指出: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离普惠性的金融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目前有两亿多农户,真正可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信贷服务的大约占到三分之一。近年出版的《中国农村金融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融入资金需求的农户大约占到了60.6%,但这些想借钱的农户有42%以上没有从正规的金融机构借到钱,即使从正规金融机构贷到款的农户,也有35.6%以上的农户表示这些贷款不能够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截止到2009年6月末,全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只有118家(不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全部引入的资本还不到50亿元,吸收的存款只有130亿元,发放的农户贷款55亿元。2008年,所有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近7万亿元。目前,我国农村的主要融资渠道有五个:一是政策性银行信贷(如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对农村粮棉油收购、加工企业的信贷业务);二是商业银行信贷(如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村镇银行等的信贷业务);三是农村信用社贷款;四是民间高利借贷;五是民间亲情借贷。正规金融融资和非正规金融融资约各占一半。其中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融资的需求,主要通过以担保形式提供贷款。农村信贷投放中,涉及农村信贷担保的主要法律、法规为《担保法》、《物权法》、《贷款通则》等。与农村信贷担保相关的法律还包括《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条款。目前我国农村信贷担保方式主要为:保证担保、抵押担保和质押担保等。

(二)我国农村信贷融资担保的主要困境。

1.信贷担保形式单一。目前,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占农村信贷的绝大部分,特别是小额信用贷款与联保贷款业务的试点,使信用和保证贷款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抵押、质押贷款虽然较信用和保证贷款的风险防御能力高,但由于农村信贷通常额度低、期限短且农村可供抵押物、质押物种类少,故抵押和质押这两种担保方式反而使用的频度较低。

2.信贷担保物缺乏。农民目前的财产主要有: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生产性固定资产和耐用消费品等。但这些财产在构成担保物的要素上均存在一定缺陷,导致农民因缺乏担保物而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3.农村“诚信缺失”造成信用困境。近年来,相当多的供销、粮食和乡镇企业转制和改革,拖欠、逃废或变相逃废、悬空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债务,扶贫贷款被挤占、挪用和“视贷款为救济”的情况相当普遍,导致大量银行呆坏账产生。不良的履约制度严重影响了信贷资金安全,也限制了银行信用部门对部分农村地区和企业的信贷投入。同时,当前农村尚未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银行信用部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出合理评估还有很多困难,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服务不得不慎重,发放大额贷款要求有足够的担保抵押。

4.信贷担保实现困难。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农村、农民及农户的信用情况、生产生活及农产品等的销售了解程度不一,贷前评估和贷后管理相对困难。而对抵押物处分、追索的法律缺位,以及担保物的缺陷,也会带来借款人违约后,担保权人对担保物实际处分和获得补偿的困难。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因气候灾害、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生产、经营的各类问题,由此带来的农村信贷风险更加不易控制和弥补。

二、造成我国农村信贷担保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农村信贷担保困境的主要原因为:农村信贷担保法律体系不健全、农村信贷担保物范围狭窄、农村信用环境薄弱、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信贷担保法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完全针对农村信贷的法律,甚至针对农村金融的专门法律也没有。针对农村金融和农村信贷实施的法律条文,全部散见于其他各种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里,如现行的《农业法》第四十五条对农村金融规范的原则性规定、第四十六条对农业保险的相关规定,又如现行《担保法》、《物权法》中对担保形式的相关规定等。这些规定或者过于宏观、原则,对农村信贷担保的指导意义不强,或者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分散的法律条文不利于行政管理机构、金融行业、农户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指导下开展农村信贷工作。

(二)农村信贷担保物范围狭窄。

“城乡二元制”的农村产权制度特性决定了农村信贷担保物与城市相比,存在范围狭窄、流转困难、抵押权不易实现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农村信贷担保产品的创新。

1.法定信贷担保物范围狭窄。我国新出台的《物权法》与《担保法》相比,对农村不动产抵押物的范围有了一定程度的拓展。根据其各项条款,可以明确的是“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仍不可用于担保抵押。这些农民主要拥有的财产如果不能作为抵押物,农民就没有什么东西可做抵押了。《物权法》中对浮动抵押的规定,可以看作是对农村信贷担保产品的一种扩大和认可,但由于缺乏具体担保物范围的界定和对担保物的列举,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

2.担保物变现能力差。由于流转制度的不完善,无论是现行法律已确认可以作为担保物的农作物、林木,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还是目前法律尚未认可作为担保物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均不能有效变现。在贷款不能按期偿还的前提下,如何使这些担保物真正起到抵御银行信贷风险,弥补银行坏账损失的作用,目前尚没有较好的机制和保障。金融机构实际取得这些担保物的所有权、使用权或经营权,均没有较好的能够转化为实际经济利益的途径和手段,由此造成资不抵债。

3.配套管理落后。配套管理落后主要体现在:农村缺乏与信贷担保相配套的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缺乏专业的评估机构,抵押或质押物的价值难以合理界定;农村不动产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发展缓慢,农户私下流转的情况较多;农村抵押登记管理混乱,缺少明确的管理部门,私下流转后,未及时办理相关登记和证件变更手续的情况多见。

(三)农村信用环境弱化。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缺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的投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信用意识缺乏。部分农民诚实守信意识淡薄,赖债、逃债、废债现象依然存在。在开展信用评级的乡镇,部分农户只是把评定“信用户”当作贷款的一块“敲门砖”,有的农户把信用社的贷款看作是政府的救济款而故意拖欠。有的农户甚至有钱也不还,认为信用社的钱是公家的,只要拖欠时间一长,到时就可一笔勾销,信用道德观念的缺失给农村信用建设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2.村镇政府忽视诚信建设。一些村镇政府通过承贷、介绍、担保等形式向金融机构借款,之后由于乡镇机构撤并导致放贷主体或贷款主体发生变化,同时主动还贷意识差,使一些贷款成了死账。还有一些乡镇政府采取各种手段,以行政手段要求金融机构发放“政绩贷款”,一旦有领导干部调动,很多做了一半的“政绩工程”就会引发贷款风险;或者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默许部分企业不规范的破产和改制行为,致使银行债权难以保全。

(四)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农村产业及经济实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金融较城市金融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把控和处置能力更弱,金融机构作为主要的风险承担者,如没有较好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势必影响、削弱金融机构支农的实力,这也间接成为限制农村信贷担保发展的主要原因。

1.农村信贷风险发生率高。中国的农村信贷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抵押品缺失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等。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我国因洪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大约在2000亿元左右,2008年的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其他方面和波及全国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自然风险已成为影响“三农”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极度分散,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程度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从种植到收获,市场价格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同时,我国弱小分散的农户及产品面临国际农产品的冲击,市场风险剧增。上述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导致农村信贷风险的发生率较高。

2.风险补偿机制不到位。2003年开始,我国为推进农村信贷事业发展,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实行税收优惠配套、返还营业税等额补助等政策,加大了对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信贷事业的鼓励和支持。但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由于没有法律、制度的有效保障,一方面这些惠农政策的普及面尚不广泛;另一方面,这些政策本身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但没能得到适时解决,导致部分政策处于停滞状态。

3.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中国农业保险总体投保率低。一方面险种较少、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农户也因险种较少、费率较高、理赔手续复杂、防险意识不强等原因,不愿接受农险业务。同时,农业保险保赔金额占损失总额的比例相当低,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的深度均未达到1%。

三、完善农村信贷融资担保体系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农村信贷的难题,使农村信贷达到惠农的目的,需要突破担保瓶颈,积极探索新的担保方式,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以促进农村信贷业务良性发展。

(一)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法律体系。

要制定专门的《农村信贷法》和《农村信贷担保法》,前者是以法律形式明确政策性银行及各商业银行的支农职责,规定各类涉农银行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必须将新增存款的一定份额投放在农村,积极扩大农村信贷投放。同时,《农村信贷法》应有一定的制度灵活性,能够随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进行适当补充、调整和解释,符合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农村信贷担保法》则要对农村信贷担保的多种形式予以确定,明确各种担保形式的内涵、外延和具体适用情况,要将多种不动产、动产抵押担保物和质押担保物以法律的形式纳入到担保物的范围。应强化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确保金融机构在借款人不能还贷时,有一定的途径和方法规避债权无法实现的风险。应配套出台《民间融资条例》、《农村政策金融法》、《农业保险法》、《中小金融机构破产法》、《农村社区再投资法》等专门法律,从不同的角度规范村信贷担保,为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全面、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扩大农村信贷担保物范围。

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必须统筹安排并分步解决:①目前法律允许抵押的荒地使用权或荒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乡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及建筑物所有权、农村车辆包括农用车与农用大型设备所有权,应通过建立初始登记、流转、抵押登记和办证制度,使其作为抵押物的权能充分利用。②创新农林畜渔产品预期收益担保制度,通过农业保险制度增加预期收益担保的可操作性,保障农民和抵押权人的权益。③通过法律修订、法律解释、或者特许试点等措施,逐步放松对农村抵押物的限制。如根据地域确定允许抵押的农村住宅房地产范围;根据用途允许农村经营性房地产抵押;允许通过流转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对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抵押,不应再设置村集体同意的条件限制。

(三)积极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信用环境是促进金融环境有序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农村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关键因素。在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方面,也需要立法支持、制度约束和政府的投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完善农村信用立法。信用立法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明确农村信用评级的管理机构、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以较为统一、合理的方式来合理评估农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二是确定信用数据的取得渠道、标准和公开使用方式。目前,我国除了现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外,缺少其他相应的信用信息披露办法,很多信用信息无法合理、公开使用,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三是要立法明确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标准和措施,统一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健全行业自律组织,提高监管效率,以此来促进信用活动的有序进行。

2.构建农村信用评级体系。大力推广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将各信用单位和个人名单张榜公示,奖惩分明,并将评定结果与信贷挂钩。对于信用良好的单位及个人,要实施政策激励,加大对其贷款、授信、利率等方面的优惠力度,使其从中受惠,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对信用建设情况及时跟踪,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取消相关的优惠,体现奖惩。

3.形成农村信用体系长效机制。一是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转变观念,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本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是由政府推动各地方基层职能部门与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农户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创设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更新捷径;三是推进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不断丰富信用信息资源,加快农户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四)完善农村信贷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信贷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是确保农村信贷健康有序发展的最后一道关口,如果农村信贷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各级金融机构就会主动接近农村信贷担保市场。在现阶段,完善农村信贷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信贷融资范文篇2

1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1.1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1.1.1中小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岗位,缓解了经济冲击。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大企业逐渐以资本代替劳动,而中小企业则成为了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这样中小企业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2中小企业能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直是我国农村市场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也制约了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政策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国家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央行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这有效改善了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中小企业制度更新缓慢、市场发展的不同步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1.2中小企业经营中存在的融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市场结构性调整,多年的卖方市场转换为买方市场,国家在经济运行发展中也更加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战略。由于管理方式的不科学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一部分的中小企业不能够适应这样的外部环境,在经营方面出现了大量产品的剩余和积压,甚至经营出现了困难,内部积累也逐渐减少,利润水平下降,外部的资金补充也并不明显,增长幅度不大,因而,它们对银行贷款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但是,从目前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状况来看,企业信用意识的淡薄以及财务信息的不透明,加大了它们向银行寻求贷款的风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快速增长发展对解决就业、经济增长、扩大出口、繁荣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成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然而,介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直接融资渠道的关闭,间接融资渠道的困难,中小企业融资矛盾十分突出。融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2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存在的问题

2.1内源性融资比例高

在企业的刚刚起步阶段,内源性融资对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生存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企业无论是流动资金还是固定资金的来源,其中自有资金的比例都超过了银行贷款,根据统计,绝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依靠自己的资金所建立起来的。但是无论在企业初级阶段,内源性融资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发展,只单纯凭借内源性融资则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我国国情的原因,我国的中小企业内源性融资组成部分也是不完整的。一个企业如果长期依赖于内源性融资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而发展速度,还会在发展中逐渐失去市场份额,最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2.2间接融资地位逐步提升,但是依然存在“慎贷”问题

尽管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是以内源性融资和民间借贷的方式存在,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外部资金的需求。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企业在外部融资中必然以银行借款为主要方式。但是由于信用缺失,在加上银行企业之间的信息获取不对称,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出现了“慎贷”现象。近些年来,随着银行制度的改革,这种“慎贷”现象有所缓解,但是这仍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工作。

2.3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例较小

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指的是企业通过直接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股票或者吸收投资来筹集资金的方式。据统计我国从1987年发行第一支职工股票到现在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已经十几万亿元。但是,从整体的融资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在融资中直接融资额度仍然比较低。

2.4其他的融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2.4.1国家财政支持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的政府都意识到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它们都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比如国家商务部门设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项目,这是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的表现。从形式上来说,政府通过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二是促进中小企业外向型发展。从以上的措施说明各级政府虽然已经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做出了努力,但是从效果上来说,各级财政设立的基金数额有限,能够获得支持的企业相对较少,担保公司为了规避风险以及担保费用较高等方面的原因,加大了企业的负担,常常是使企业延误上级,影响到基金作用的发挥。

2.4.2商业信用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随着商品交易产生了商业信用行为,其主要以预付款、商业票据、定金、分期付款以及赊销等等形式存在。企业间的商业信用是中小企业实现融资的又一渠道。近些年来,商业信用发展速度较快,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商业信用的发展必须一方面要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做保障,另一方面有需要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我国虽然已经在上世纪末颁布了《合同法》《、票据法》,使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有了法律依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2.4.3民间借贷融资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的融资来源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性特征就是存在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是一种最初级、最原始的融资方式。在古代或者是更早使其,民间借贷是限定在家庭和个人这个狭小范围内的,期限较短,金额也较小,借贷资金也主要用于家庭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借贷逐步进入到生产领域。事实上,民间借贷方式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但是民间融资存在着规范性差的缺陷,其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因而很容易使其陷入到债务纠纷中。甚至有时候民间借贷会因为操作不规范而演变为欺诈行为,严重时会影响到正常的金融秩序。由于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银行利率,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来说是不利的。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调查发现,中小企业在刚刚起步阶段都会存在一定的民间借贷资本,但是当企业步入正轨后,民间融资就会退出企业融资。

3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探究

3.1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间接性融资主要是通过国内四大商业银行完成的,造成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比例较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所引起的歧视,近年来银行放贷出现的坏账现象都是来自于非国有企业,这就无形中就加剧了银行方面对非国有企业放贷的担心。第二,目前银行组织管理结构幅度太小,层次过多,效率低下,这就抑制了支行和分行的创新。第三,银行现行体制存在缺陷。比如银行的管理水平低下,考核机制粗放化,无法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因为其也本身的财务状况不透明,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愿意贷款给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则因为信用缺失而无法实现贷款。其次,贷款成本高,风险大,中小企业贷款数额较小,银行不愿借贷。从根本上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因为企业债券市场不完善。企业债券指的是企业依法发行,并在一定期限内归还的有价证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证券市场品种少、规模小、市场发育程度低。而且参与到企业证券市场的一般都是大型国企,民营中小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融资的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它们没有这样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证券市场的准入政策将其拒之门外。

3.2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的对策

3.2.1政府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

在现阶段的金融体系下,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国家为了有效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我国应该进一步细化各种法规,建立适用的金融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比如,可以通过制定宏观引导政策,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秩序,引导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合理化。

3.2.2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我国可以分层建立资本市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仅层次多样、功能齐全,而且能够保证投资人和上市企业的选择性和连贯性,保证投资人的利益。在建设多层次投资渠道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人为的割裂每一层次、每一板块之间的关联。具体到每一中小企业能够选择怎样的投资层次主要依据中小企业在这一体系内建立的诚信档案以及业绩决定,当企业的业绩达到某一层次就可以扩大自己对投资市场的选择。

3.2.3组建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

所谓风险投资指的是以高薪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等资本程度较高的国家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中心各企业正在逐步走向完善,因此,风险投资体系也应该逐步建立。风险投资不是为了获得所有权,不是为了控股,而是为了通过投资获得增值做大企业的方式,这种方式非常适合那些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

3.2.4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现阶段的金融机构应该按照市场的需求,定位市场,调整经营思路。作为银行要创新机制根据自己所吸纳的公司类型、公司规,根据公司阶段推出各种不同的金融服务产品。并且根据需要发行出口退税、动产抵押、联保协议等方式的贷款,银行的创新机制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投资难度。除此以外,银行方面也应该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地开拓新的渠道,比如典当融资、信用融资、品牌融资、金融租赁融资等等。

信贷融资范文篇3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在与外部环境有一定关系的同时,与其自身的内部环境也很可能相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呈现规模小,盈利能力较差的特点,造成中小企业转换为内源融资的盈余较少,内源融资能力不足,这很有可能是造成中小企业自身信贷融资成本偏高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目前我国融资渠道过于狭窄,民间金融等发展不规范,导致中小企业很大部分的资金缺口依赖向银行贷款,中小企业的债务上升过快,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信贷融资成本偏高,从而有了“融资贵”的现象。因此,本文旨在以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资本结构角度研究对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从而为中小企业如何摆脱自身融资贵的现状提供思路。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内源融资能力与信贷融资成本

关于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内源融资能力与信贷融资成本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Myers(1984)的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企业融资活动会依照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顺序,即一个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债务融资,进而影响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信息不对称理论、理论同样认为影响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企业日常经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也影响着企业的债务融资,进而影响信贷融资成本。唐新贵、冯宇(2006)认为我国的企业由于规模小、人才缺乏、科技含量小、资信等级较低等企业素质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贵的原因,即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健全、内源融资能力不足推高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王耀财(2011)认为中小企业具有经营成本高、规模小、内源融资不足等特性,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假设1:内源融资能力与信贷融资成本呈负相关,即内源融资能力越弱,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越高;内源融资能力越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越低。

(二)资本结构与信贷融资成本

关于资本结构与信贷融资成本间的关系,国外早有研究。如Modigliani和Mille(r1958)在研究时发现财务杠杆并不影响企业的成本。Weston(1963)在设置了附加解释变量后,发现企业的成本与财务杠杠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Robichek,Higgins和Kinsman(1973)通过对电力公用事业公司进行考察,发现财务杠杆对融资成本有可度量的影响。国内对于资本结构与信贷融资成本间关系的研究,有姚菲(2012)认为上市公司的信贷融资成本与其自身的资本结构直接相关。李晓华(2013)认为资本结构不同,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也不同。《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近几年来,我国整体债务率特别是非金融企业债务上升较快,由于前期杠杆率较高和融资较多,会产生持续的融资需求并可能推高利率水平,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偏高。假设2:资本结构越倾向于债务融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越高;资本结构对债务融资的依赖性越弱,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越低。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本文选取深证证券交易所中小板2007-2013年共7年70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作为实证样本,其中有15家中小上市企业在最近7年内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之和为零,因此予以剔除。本文2007-2013年共7年55家中小上市企业的样本数据来源于金融界网站和国泰安数据库。

(二)指标选取

本文研究的是内源融资能力、资本结构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关系,所以拟建立一个以信贷融资成本为被解释变量,以内源融资能力、资本结构为解释变量的计量模型。1、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财务费用与银行借款的比值对信贷融资成本进行度量,即信贷融资成本=财务费用(/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对于信贷融资成本的度量,不同的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相关度量指标不尽相同。Ahmed(2002)认为上市公司的风险越高,该企业的债务评级就会越低,因而相关金融机构对其的贷款利率越高,即一个公司的风险直接关系着它本身的债务评级,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公司的债务评级制定贷款利率,因此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债务评级来衡量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Zou等(2006)用利息支出和资本化利息的和与公司总负债的比率度量上市公司的信贷融资成本。姚菲(2012)认为虽然采用债务评级法对上市公司信贷融资成本进行度量在美国是合理、可操作的,但是鉴于目前我国的债务评级系统不完善,还没有类似国外的对上市公司债务进行评级的系统,又无法找到债务评级方面的相关指标,因此这种方法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来说却并不现实,因此采用Zou等(2006)的公式对信贷融资成本进行计量。吴晓俊(2013)使用融资成本率来衡量样本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融资成本率=财务费用(/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如果该指标越高表明融资成本越高,也即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越差;该指标越低表明融资成本越低,也即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越好。经过对其他学者研究进行分析比较,本文认为应采用利息支出与银行借款的比值作为信贷融资成本,财务费用主要由利息费用产生,银行借款如果用总负债不够准确,因而采用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之和对银行借款进行准确度量,因此最终的信贷融资成本指标=财务费用(/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2、解释变量(1)内源融资能力本文采用留存收益的增加额与总资产的比值对内源融资能力进行度量。陈程(2011)用当年的留存收益与前一年的留存收益的差额表示内源融资能力。张自巧(2014)分别用留存收益与股东权益的总额、留存收益与资产总额的比值作为内源融资能力的替代变量。经过对其他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比较,本文采用留存收益的增加额来衡量中小企业当年的内源融资能力,但因其差额是绝对值,不利于比较,因此本文最终采用留存收益的增加额与总资产的比值构造成相对数指标,从而有利于比较。(2)资本结构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即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对资本结构进行度量。企业的资本结构指的是企业的各种资金构成情况以及相关的比例关系。鹿梅,张丽君(2012)分别用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率、长期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的变量,戴钰(2013),李勇、李鹏(2013)均采用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作为资本结构的度量指标,张亮亮,李强,黄国良(2014)分别用资产负债率、有息负债比率衡量资本结构,]傅利福(2014)采用有息负债与总资产账面价值的比例对资本结构进行度量,经过对其他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比较,鉴于使用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变量的较多,且本文是以中小企业整体角度研究资本结构对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因此采用资产负债率对资本结构进行度量。3、控制变量(1)银企关系中小企业在向银行借款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为规避风险,向中小企业贷款手续繁琐、数额较少且贷款利率较高。因此,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其对中小企业信息越了解,更易以较低的成本向其贷款。本文用中小企业上市的月数取自然对数表示银企关系。(2)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能够衡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取利润的大小,反应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企业盈利能力越好,越能向银行和投资者传递公司利好信号,企业就更有机会从银行获取贷款,因此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其信贷融资成本有一定的关系。本文用净经营资产收益率反应企业的盈利能力。(3)速动比率该指标衡量了中小企业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而中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与信贷融资成本有着直接的关系。偿债能力越强,银行越放心将资金带给中小企业,贷款成本越低。(4)企业成长性公司的成长性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也有一定的关系。企业成长的越好,银行更易以较低的成本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之前,应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来说明数据的合理性和变异性被解释变量、各解释变量、控制变量的含义及描述性统计量如表2所示。表2提供了深圳证券交易所2007-2013年7年55家中小上市企业的描述性统计数据。总体来看,所选样本数据较为合理,其中在统计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时,个别样本出现了负值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个别企业的个别年份向银行贷款额较少,造成存款高于借款,该中小企业获取利息,因而财务费用为负值所致;中小企业的净经营资产收益率平均维持在10%左右,仅有个别样本出现稍高或稍低的情况;个别企业的个别年份营业收入增长率较高或者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该企业在某一年突然由盈转亏或由亏转盈且数额较大、企业重组或并购等原因造成。

(二)模型选择

进行检验时,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一般可使用混合最小二乘回归(pooledols)、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model)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model)三种形式。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前,本文首先从以上三种模型中选出最优模型从而得出结果更准确。1、混合OLS与固定效应模型选择首先进行固定效应检验对混合OLS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选择。固定效应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由表3可知,其p值为0,因此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个体效应显著,不能使用混合回归,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2、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选择在利用固定效应检验得出放弃使用混合最小二乘回归的结论后,还要继续使用豪斯曼(Hausman)检验对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进行选择。豪斯曼检验的显示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5可知,豪斯曼检验的p值较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随机影响模型中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是相关的,应将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模型。3、多元回归分析以Y为因变量,以X1、X2、SSYS、ROE、SDBL、ZZL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利用Eviews6.0软件输出结果如表5所示。通过表5的回归结果显示,解释变量内源融资能力(X1)、资本结构(X2)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控制变量银企关系(SSYS)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控制变量盈利能力(ROE)、速动比率(SDBL)、企业成长性(ZZL)虽未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但差距不大。此外,该回归结果的联合显著性检验F的p值为0.0000,即通过了F检验;D.W.值为1.964001,表明序列不相关。综上结果均表明该模型拟合的很好。对于内源融资能力,其系数为-0.08464,t值为-2.800677,p值为0.0054,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信贷融资成本与内源融资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内源融资能力每提高1%,信贷融资成本就会降低0.08464%,该回归结果与假设1预期一致:表明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越强,其信贷融资成本就会越低。对于资产负债率,其系数为0.076898,t值为5.358507,p值为0.0000,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信贷融资成本与资产负债率呈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每降低1%,信贷融资成本就会降低0.076898%,该回归结果与假设2预期一致:表明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对债务融资的依赖性越弱,其信贷融资成本就会越低。

五、结论与建议

信贷融资范文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外部因素;影响因素

一、引言

随着转型经济的深化与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企业融资问题已经成为最为关注的问题。银行融资的概念就是以银行作为中介的资金的融资活动,它作为我国目前企业融资活动的主要形式,早已引起各大学者的关注。大多数学者认为提高企业银行融资规模以及效率能够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提高企业银行融资的规模和效率对企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而这里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企业信贷融资的规模和效率?因此,本研究创造性的从外部环境角度对上市公司的信贷融资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结果对于企业银行信贷规模及效率的提升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林毅夫、孙希芳(2005)对国内外中小企业银行信用贷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小企业的不完整性和道德风险较高是其难以获得信贷的主要原因。江伟、李斌(2006)研究证实在市场化程度高、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地区信贷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在市场化程度低、金融生态环境差的地区更容易受到政府干预。Qian、Strahan(2007)比较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环境对贷款合同中具体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资本市场成熟、法律制度健全的国家,贷款合同中要素的确定更多的是按照企业个体的财务信息,在资本市场不成熟、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国家,银行经常会通过非价格条款来控制借贷风险。刘晶、朱军生(2008)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例,得出当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及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越高时,银行所提供的信用贷款的数额越大。卢许慧、杨孙蕾(2011)证实了政府利用其管理职能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进行干预,即所谓“政府干预假”的真实存在性。纪建强、陈晓和(2013)指出应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干预,谨慎推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提高金融市场竞争性,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融资规模。郝冰、李明(2014以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表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在信贷资金的获得方面也就越容易。黄荷暑、周泽将(2017)实证分析得出企业社会责任越好越容易获得银行的信贷资金。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发现,对企业信贷融资的相关研究大多关注于某一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对区域整体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因素关注不够。另外,对企业信贷融资研究的角度都是微观的,没有从宏观角度来研究企业信贷融资规模。因此,本文针对区域整体信贷融资总量来开展相关研究,利用我国31个省市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各区域企业信贷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对提高区域整体企业信贷融资规模和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模型构建

(一)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1、指标设计。(表1)2、数据来源。人均生产总值、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占比)、外贸依存度、银行网点数量等数据是根据各省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整理计算出来,本文采用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度报告》中提供的2007年度的各地区的法律制度评分,以及樊纲、余静文《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中的法律制度评分,由于该份报告数据涉及的范围是2008~2016年,所以2017年的数据是根据2008~2016年的年均增长率计算得出。(二)模型设计。本文构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信贷融资规模的计量方程式如下:LnGit=β0+β1lnZCit+β2DKit+β3JJit+β4lnDWit+β5GZit+β6ZDit+uit其中,G表示企业信贷融资规模,ZC表示人均生产总值,DK代表第三产业占比,JJ代表对外开放程度,DW代表银行竞争程度,GZ代表财政支出占比,ZD代表制度环境评分。(三)实证检验。所有变量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企业信贷融资规模均值为1,810亿元,标准差为3700,说明不同企业获得信贷数量或者对信贷的需求差异比较大。进口总量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最大为176.46%,最小为1.68%,差异较大,说明不同地区之间对外开放水平差异较大。财政支出占比最大值为137.9%,最小值为8.7%,说明国家对某些地区加大了扶持,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评分最大值为21.48%,最小值为5.09%,说明我国各区域法律完善程度有较大的差异。(表2)

四、结果分析

(一)单位根与协整检验。我们首先对各变量分别利用以下四种方法做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表3)基于上述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看出,这些变量原序列都是平稳的,即同阶单整,因此我们就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本文使用Kao检验方法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4)Kao检验的原假设是不存在协整关系。由表4的检验结果各变量的协整检验P值为0.001,在1%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此认为各指标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二)回归结果。从表5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区域经济状况对企业信贷融资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区域经济结构对企业信贷融资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对企业信贷规模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干预程度与各地区企业信贷融资规模呈现显著负向关系;银行竞争程度与企业信贷融资规模呈现显著正向关系;区域法律环境对企业信贷融资规模产生负向影响。(表5)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展越来越快,企业的银行贷款规模亟须提高。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市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各区域企业信贷规模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区域经济环境和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银行竞争程度对企业信贷规模产生正向影响,政府干预程度和区域法律环境对企业信贷融资规模产生负向的影响。因此证实了外部区域环境对企业信贷融资产生一定的影响,表明可以通过提高区域经济环境、对外开放程度以及银行竞争程度来提高企业信贷融资规模。同时,政府应该减少对区域经济的干预程度,发挥政府的正向作用,以及改善企业外部法律环境来缓解企业信贷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的信贷融资规模。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07).

[2]江伟,李斌.制度环境、国有产权与银行差别贷款[J].金融研究,2006(11).

[3]QianJ,StrahanPE.HowLawandInstitutionsShapeFinan-cialContracts:TheCaseofBankLoans[J].JournalofFi-nance,2007(62).

[4]刘晶,朱军生.银行农业信用贷款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证据[J].江西农业学报,2008(03).

[5]许慧,杨孙蕾.产权性质、信息风险与银行借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01).

[6]纪建强,陈晓和.国防工业军民融合融资机制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1).

信贷融资范文篇5

1.1信贷融资比例小

由于信息不对称因素和中小企业规模不足等原因,中小企业通常要付出比大企业更高的融资成本才能获得银行贷款。尽管如此,中小企业往往因为各种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原因而不能成功申请银行信贷。在326家上市中小企业中,短期信贷占总资产的比例仅为13,长期信贷比例只有3。为对抗通货膨胀,从2010年以来,截至201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已1O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银行贷款规模急剧缩小,中小企业银行信贷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面临的银行信贷配给问题更加严重。

1.2长期信贷尤为缺乏

表l的数据表明,在326个样本中,长期借款的零值个案是短期借款的5倍多,而长期借款占企业总资产之比几乎为短期借款与总资产之比的二分之一。根据样本数据,按照总资产自然对数定义企业规模,并按照高低顺序划分为四组:第一组的企业规模在18.84和20.18之间,均值为19.78;第二组的企业规模小于2O.64,均值为2O.40;第三组的企业规模小于21.18,均值为2O.91;第四组的企业规模小于24.3O,均值为21.78。分析不同企业规模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借款的情况。短期借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在12以上,第三组样本的短期借款比例最高,为14。其它三组的比例随着规模递增而提高。长期借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与企业规模为递增趋势,但是与中小企业短期借款比例相比,长期借款的比例非常低,仅占1到6。不同企业规模下,长期借款比例占短期借款比例的比重只有12一5O。可见,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信贷融资尤为困难。

1.3信贷市场存在马太效应

虽然近年来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有一定增加,但银行信贷资金流向存在着规模差别和所有制歧视。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递增,员工少于5O人的企业与员工多于500人的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相去甚远,前者仅占后者的1l。随着中小企业成立年限的增长,获得的银行贷款递增,成立年限低于2年的企业所获得的贷款仅占成立年限高于8年的企业所获贷款的3。随着企业成立年限的上升,企业银行贷款被拒次数百分比呈递减趋势,2年以下企业银行贷款被拒次数百分比为8年以上企业的2.O7倍。可以看出,企业规模和成立年限与银行贷款可获性成正比,资产规模越大和成立年限越长的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就越高。由于规模和年龄的歧视,我国信贷市场上存在马太效应,企业在银行贷款过程中产生两极分化,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2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影响因素

2.1宏观影响因素

经济发达地区,政府通过制订地方法律法规保障中小企业利益;通过实施补助、奖励等地方扶持政策,改善融资环境,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更为公平;非正规金融机构更为丰富,中小担保体系更为完善,活跃的经济氛围有利于中小企业拓展信贷融资途径。

2.2银行体制因素

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同属于一个产权主体,大量政策性金融业务形成不良资产,在政府的庇荫下,缺乏内生动力和竞争意识。在信贷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现象严重,尤其在当前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更是偏向于向国有企业贷款甚至注资,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加剧。银行体系过度依赖政府,在人事安排和政策制定上都受到政府财政部门的影响。金融体系政企不分、银企关系扭曲,银行的商业化、企业化、市场化改革目标难以实现,金融业的改革导致银行贷款决策层次上移,不利于基于“软信息”的关系型借贷的开展,加之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信贷融资范文篇6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繁荣发展,物流业在实现迸发式增长的同时,也正不断地向物流信息化拓展。当前,各国也开始思考物流业在日益激烈的供应链竞争中扮演何种角色以及处于何种地位。物流金融是我国新发展起来的业态,这种业态的特征在于以物流企业为主导。物流企业尤其是大型物流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在供应链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物流金融的发展,传统的质押等业态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因此需探索新型的融资模式。P2P信贷是一种基于第三方平台的融资模式,它通过平台实现外部资本筹集,加速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融合,成为物流企业开发新型物流金融模式的新渠道。

2物流企业建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模式的时代背景与条件

2.1时代背景

物流企业建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模式,关键在于搭建起为物流企业信贷融资服务的P2P信贷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促进企业内外部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实现集成,加速企业供应链上各种信息的衔接。物流金融P2P信贷平台的打造,是推动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实现“双赢”的有力载体,也是实现物流企业信贷融资模式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物流企业建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模式,存在其明显的时代背景。第一,互联网加速了物流行业的竞争。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不断普及的背景下,国内外物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当前国内传统的基础运输服务利润率仅仅为2%左右,难以适应时展需要。为了提高盈利水平,物流企业存在向金融领域拓展的动机,通过延伸融资渠道,增强企业竞争力。第二,物流企业不断全程化参与供应链管理。当前,国内传统的质押型融资模式已无法充分满足物流企业发展需要,物流企业正不断向全程参与供应链的环节转变。因此,亟需开发物流金融服务,提高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管理的效率。第三,大企业的金融业务不断拓展。当前,国内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由于其传统的运输模式难以与企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相匹配,因而不断探索拓展金融服务业务,例如中远集团的物流金融业务。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已在当前本土处于起步阶段的物流金融领域开创了先河,在物流行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这有利于中小物流企业进行借鉴。

2.2优势条件

第一,物流企业掌握丰富的客户和信息资源。我国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往往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下游的中小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供应链上的客户保持良好的信息对接,因此往往能便捷地获得较多中小企业在经营方面的信息。这为构建物流金融P2P信贷平台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基础。物流企业是供应链上的物流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天然载体”,通过P2P平台,能够加速与供应链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对接,有利于拓展企业和金融机构自身业务,也有利于缓解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难题。第二,P2P式的物流金融平台在融资成本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从国内对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相关调查研究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远远大于其贷款成本。而随着我国物流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和物流企业不断规模化、品质化、创新化发展,贷款的需求与与日俱增。而大量的贷款需求使得银行不能充分辨别贷款主体的风险,银行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一般对贷款主体实行信贷配给,而本土的中小物流企业由于信贷融资的成本较高而怯步,于是影响企业自身发展。依托具有担保、第三方独立运作和监管的P2P信贷平台,可以使物流企业在向金融机构贷款时获得更高的信任度,从而以低信贷成本获得高信贷服务。第三,物流金融P2P信贷平台可以实现部分资产的证券化。通过该平台向物流企业发放贷款,可以将信贷资产分为平台自留资产和证券化资产两部分。由于中小物流企业存在差异化信贷等级与还款期限,借助P2P信贷平台可以实现贷款的多元化配置,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收益和不同类风险的流动性资产,从而增强防风险能力。

3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的模式分析

3.1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模式的运作

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模式的运行原理如下:假设共有M个中小物流企业,每个企业为了扩大经营生产规模需要贷款Q万元,且每个企业年均仅有Q/M万元的盈余利润,原则上这些盈余利润全部作为发展基金。也就是说,企业需要等待M年才能实现利用发展基金实现扩大生产规模。但是,如果这M个企业将各自的发展基金投入到一个共同的资金池中,那么第一年该资金池中就拥有了Q万元,也就是说有一个企业可以利用资金池中的Q万元来扩大生产规模。第二年,这M个企业又将各自的发展基金投入资金池中,第二年资金池中也将有Q万元,也就是说第二年又有一个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以此类推,直到第M年,最后一个物流企业实现扩大生产。下面,来分析物流企业等待时间的差距。当企业未采取资金合作时,每个企业需要等待的时间为M年。当企业采取资金合作时,第一个企业等待1年,第二个企业等待2年,…,第M个企业等待M年。那么,每个企业需要等待的时间计算如下:(1+2+…+M)/M=(M+1)/2可见,当企业足够多,M足够大时,平均等待时间减少了近二分之一。这一融资模式可通过物流金融P2P来实现。同时,将现代化的统计精算方式用于信贷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平等的融资机会,确保运作模式能够保持平衡稳健的运作。由上可知,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模式是依托物流企业合作,由一个大型物流企业为中介,通过该中介缩短融资时间的行为。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①具有融资需求的物流企业在P2P融资平台上注册②规范物流企业存款期限与贷款期限、贷款比例、额度、储蓄期限等,明确企业代贷款利息与贷款比例。③注册成功的物流企业在P2P平台建立初始存款并成为会员。④当会员满足②后,申请签订贷款合同,贷款合同额由存款的本息与贷款金额两个部分构成,合同签署后,会员企业将拥有股固定利率贷款的权利。

3.2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模式的主要特征

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模式为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入物流金融P2P后,物流企业可以通过P2P平台进行信贷服务。我国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多存多贷,用途明确。P2P物流金融信贷平台为会员提供的贷款利率是固定利率,原则上不受资本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物流企业可根据价值公式,计算贷款额度。一般而言,贷款的额度是存款的两倍,即物流企业通过P2P信贷平台可获得乘数为2的创造能力。同时,在P2P贷款往往限于原材料、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决不允许金融投资。二是配贷可转,必须担保。会员接受配贷后,必须为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平台提供贷款担保,担保不仅可采用不动产抵押、质押,还可以利用库存货物、产成品等动产抵押,比银行贷款的担保更为灵活。该担保模式成功利用了物流企业在存货管理与存货变现的优势。同时,当申请配贷的会员不准备接受配贷时,可作为担保人将配贷的权利转让,此时需要支付P2P平台一定的转让服务费。三是预先支付,接替贷款。P2P信贷平台为会员企业提供了紧急短期贷款,即当配贷条件不满足,但是已达到最低存款要求时,P2P可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或通过合作银行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等企业满足配贷条件后,再为企业提供固定低息的贷款。在未获得配贷资格之前,企业只需支付贷款的利息;获得配贷资格之后,企业可按固定利率贷款。即P2P平台灵活地预先支付会员的紧急贷款,然后在接替贷款。该服务方便了刚刚加入的会员,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了紧急贷款服务。

3.3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模式的可行性

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模式主要涉及两大主体,一类是创建平台的物流企业;另一类是成为平台会员的中小物流企业。下面,从物流企业与中小物流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可行性分析。从物流企业层面来看,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压缩了基础服务的利润空间,而物流金融服务将成为大型物流企业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型物流企业利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的成熟优势,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物流企业提供金融信贷服务,创建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平台,不仅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物流基础服务,还有利于物流企业更多地了解供应链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了金融信贷风险。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物流企业控制了货物,如若出现违约行为,物流企业可迅速将货物作变现处理挽回损失。专业性的大型物流企业对中小物流企业与运输市场具有全面的了解,业务也较为成熟,有效地降低了违约风险。因此,物流企业可利用自身优势,创立P2P平台来吸引愿意合作的中小物流企业,赢得市场份额,形成竞争优势。从中小物流企业层面来看,资金对中小物流企业扩大经营规模至关重要,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由于中小物流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经营过程不确定等因素的存在,导致银行出现了“惜贷”的不良现象。此时,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金跟不上,很容易出现周转不灵的问题。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平台则更为灵活,物流企业作为融资中介,对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了如指掌,该平台的融资成本也明显低于银行,为物流企业提供了优惠的固定贷款利率,有效避免了资本市场的利率波动。本模式的贷款主要用于原材料、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购买,且有担保,提高了贷款运用的稳定性,具有配贷转让、交替等灵活优势,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3.4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模式的创新点

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模式是一种高级的现代化物流企业融资模式,加强了物流企业与中小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了物流行业的融资模式。结合前文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几个创新点。罗晨初: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模式分析一是“互联网+物流金融”。P2P物流融资平台是结合互联网技术,由物流企业创建的集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网络信贷融资平台。该平台为单个分散的中小物流企业提供发展资金服务,不仅减少了中小物流企业的违约风险,还为物流企业带来的金融增值利润。二是转移了资产证券化风险。P2P融资模式运用现代化的统计精算方式,对不同等级的信贷进行分散化重组处理,形成了多层次的投资组合,物流企业再将流动性贴现出售给金融机构,实现了P2P平台的快速融资,成功转移了资产证券化风险。三是借助先存后贷模式实现了资本的扩张。在P2P信贷融资模式中,中小物流企业首先要存钱然后才能成为会员,企业存入流动资金相对于购买了P2P网络平台的一份贷款承诺权。前文的三大特征表明P2P物流金融服务具有坚实的优势基础,灵活地实现了中小物流企业资金扩张。四是有效划分中小物流企业等级。由于不同规模的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存在明显差异,不能实施统一的贷款利率。P2P信贷融资平台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利用精准的统计方法对会员企业进行信贷等级划分,并涉及等级化的信贷条件、信贷理论等,避免了信贷的平均主义,控制了物流企业的信贷风险,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相对平衡。五是促进了物流企业之间的互促共进。P2P物流金融信贷模式是由一个物流企业、大量的中小物流企业共同组成的一个集体。大量的中小物流企业通过先存后贷的模式注册成为P2P平台的会员,将自有资金存入同一个资金池,使得部分中小物流企业获得固定利息的贷款用于企业的扩大经营,不仅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了资金服务,还为物流企业创造了金融服务收入,形成了一个物流企业之间互促共进的良好氛围。

4结束语

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模式是一种依托第三方信贷平台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融资模式,可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融合,为供应链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平台支撑,成为物流企业开发新型物流金融模式的新渠道。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模式,即先存后贷型物流金融P2P信贷融资模式,从模式运作、主要特征、可行性与创新性等方面分析了该模式。总体而言,这种新型融资模式有利于实现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中小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主体的“多赢”,有利于增强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实力,对包括物流企业在内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创新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作者:罗晨初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颜浩龙,王晋.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物流金融与P2P信贷的融合研究[J].物流技术,2015,(19):21-24.

[2]陈其超,吕锦玲.我国物流金融业务运作与盈利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1):72-73.

信贷融资范文篇7

一、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项目信贷融资的做法及成效

公路基本建设项目按项目类型划分,分为各级地方政府实施的非经营性公路项目和以企业运作实施的经营性收费公路项目。政府实施非经营性项目又分为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项目和地方政府负责实施其他路网项目。其中,在建设里程和投资规模上,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项目在广西普通公路项目中占的比重最大。虽然目前公路项目融资已呈现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引入民间资本等多元化方式,但普通公路项目有别于高速公路和经营性公路项目,由于其固有的公益性和直接经济效益低的特点,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一直是重要的融资方式。2009年5月,国务院调整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将公路项目资本金比例由原来的35%下调至25%,即政府每投入2.5亿元,通过向银行贷款,可拉动l0亿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见信贷融资方式又是普通公路项目融资的重中之重。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广西为了推进县县通二级公路及西部地区县际公路建设,以省级公路交通部门来建立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项目政府融资平台(以下简称“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根据中央和自治区政府有关政策以及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厅下达的年度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政府收费还贷公路维修计划,在争取财政按一定比例投入项目资本金的情况下,采用收费权质押和信用担保方式向银行筹措贷款资金。至2010年12月31日止,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共建成自治区本级二级收费公路4476.61公里,在建二级公路2172.54公里,贷款本金余额达到147.94亿元。通过实施县县通二级公路和西部地区县际公路建设,已理初步形成以南宁为中心呈放射状的公路主骨架,路网结构日趋合理,公路运输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路网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为“十五”的1.41倍。县县通二级公路工程,与周边国家及各省的主要通道建成二级以上公路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二五”是广西公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目前广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仍处于加快建设、加速成网阶段,保持交通运输大建设、大改革、大发展的良好势头仍是“十二五”的主题。广西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项目建设总规模为4559公里,其中二级公路4510公里,三级公路49公里。建设总投资为215.6亿元,计划申请国家补助l6.26亿元,自治区投人44.47亿元,银行贷款资金154.9亿元。若能按计划实施,“十二五”期未,自治区本级贷款余额将增加到约350亿元(含息)。但由于广西经济落后,车辆保有量不高,公路车流量小,车辆通行费征收标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偏低,使得车辆通行费收入在扣除必要的收费公路运营和维修成本后,真正可用于还本付息的通行费净收入非常有限,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为维持较高的单位信用评级,偿债不足部分只能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解决,从而又形成了新增贷款本金。目前公路建设债务还本付息的巨大压力和国家相关信贷政策对“十二五”项目再融资影响很大。

二、自治区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融

资在新的政策环境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近年来,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一直面临着还本付息与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的双重压力。受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国家压缩信贷规模及提高贷款利率、国家清理政府融资平台、中国银监会出台实施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以下简称“三办法一指引”)等因素的影响,项目筹融资形势变得十分严峻。

(一)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影响

自从2009年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银行大大降低了银行投放普通公路建设贷款的意愿,对一直采用普通公路收费权质押和单位信用来筹措信贷资金的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意愿逐年降低,对存量贷款只收不贷。

1.受国家逐步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政策的影响,新建的二级公路不再设站收费,已建成收费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根据自治区县县通二级公路有关政策,也将于2015年12月31日停止收费。继续以公路收费权质押贷款的信贷担保条件基本丧失。由于没有收入支撑,难以通过银行风险评估部门的贷款评审。

2.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各项财政性资金采取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方式,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丧失资金流,银行没有了货币资金存款,满足不了银行内部“存贷比”的考核要求,这也是银行不愿意增加贷款投放的重要原因。

3.由于“十一五”大规模建设的用款需求,各家银行的授信额度已基本用完,再增加授信额度由于难以满足贷款条件,新增贷款受到极大制约。

(二)国家清理政府融资平台政策的影响

2010年6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和规范,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信贷管理。同时明确,经地方政府审核后,对还款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的公益性在建项目,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不得再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应通过财政预算等渠道,或采取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我区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已被自治区银监局列入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范围,银行出于贷款风险或被问责的考虑,洽谈贷款业务时都提及国家清理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贷款变得趋于保守和谨慎。一些已签订的长期贷款合同,受国家清理政府融资平台政策的影响,迟迟不予提款,打乱了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原先制定的融资计划,形成非常被动的筹融资局面,直接影响到项目资金的供给。

(三)银监会.“三办法一指引”政策的影响

“三办法一指引”政策的实施,对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业务开展冲击很大,加剧了融资难度,统借统还贷款资金使用及调度受到严格约束。一是新增贷款规模受限,目前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存量贷款规模在广西行政事业单位中排名居前,已经引起银监部门和各家银行高度关注,存量贷款成为各家银行考虑是否继续放贷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大银行已不予授信,新增贷款主要依靠中小银行,而中小银行年度贷款投放规模不大,再增加贷款规模能力有限。二是贷款审批难度大,新开工的项目不能设站收费,没有了收入来源,做项目贷款得不到支持,现有通行费收入没法覆盖还本付息要求,同时抵押或担保条件不落实,这是能否继续扩大贷款规模的根本所在。三是贷款使用受限,近年来由于项目贷款难度增大,新增贷款基本上是流动资金贷款,按“三办法一指引”有关贷款用途的规定,流动资金贷款不能用于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和还本付息,而现阶段,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恰恰是主要用于这两个方面的开支,随着银监部门的严格监管,贷款的使用存在很大政策风险。四是贷款资金支付和资金调度受严格管控,按照“三办法一指引”有关规定,项目贷款单笔超过500万元以上、流动资金贷款单笔支付超过1000万元都应采取受托支付方式,即由银行直接支付给工程承包商或材料供应商。如果严格执行这一规定,使用统借统还贷款的每个建设项目都要提供合同等支付资料,增加工作量的同时支付效率将大大降低,不利于项目的顺利推进。因此,目前贷款的拨付只能按限额以下操作,手续非常繁琐。同时,“三办法一指引”规定银行应按照“实贷实付”的办法投放贷款,进账的贷款必须用完,不给沉淀,这给借款人的资金调度造成很大困难。还本付息资金,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不能直接从贷款账户间调拨,信贷资金拨付操作难度很大,对还本付息工作造成重大影响。

(四)国家紧缩新增贷款规模,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放重点的影响。

据了解,2011年全国新增贷款规模控制在7.5万亿元左右,比上年少了2万亿元。2008年金融危机启动拉动内需的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贷款资金需求旺盛,在紧缩银根的情况下,贷款的投放必然是向重点工程倾斜,从而压缩了普通公路建设的贷款供给,普通公路贷款进一步收紧。2011年年初以来,由于贷款资源紧缺,银行要求借款人必须接受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l0~30%的条件才有可能获得贷款,贷款规模的紧张程度可见一斑。(五)贷款本息偿还压力的影响近年来,银行投放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基本上都是流动资金贷款,贷款期限在3年以下,原项目长期贷款也逐渐到了还本高峰期,因此还贷压力巨大。信贷融资的主要任务是偿还贷款本息,如果无法筹到足够的资金用于还本付息,一旦出现逾期偿还,将会引起筹融资管理银行间的连锁反应。单位信用出现危机,再向银行融资的渠道将被切断,一大批建设项目将变成“半拉子”工程,合同法律纠纷将纷至沓来。多年来还本付息一直采用“借新还旧”的融资模式,每年利息支付都转变成贷款本金,这种“利滚利”的还贷方式,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将难以为继。

三、应对自治区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融资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为了解决广西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融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十二五”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项目养建工作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认真研究落实国家有关普通公路融资政策,着手研究化解普通公路债务风险问题,加大与银行合作力度,争取信贷资金持续支持。

(一)及时研究并建立普通公路融资新机制

一是研究落实广西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普通公路建设发展筹融资方案有关融资政策,及时研究探索建立信贷融资新机制,在国家逐步取消政府还贷二级收费公路政策的趋势下,在原有单一的以公路收费权质押贷款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以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给广西的资金和补助收益权质押、有关政府国有控股公司资产作担保的普通公路筹融资新机制,为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建设融资提供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给广西的交通专项资金质押必要的政策条件,以增强金融机构对普通公路建设信贷支持的信心。二是研究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政策促进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政策精神,多渠道增加普通公路建设投人。中央财政资金在公路交通领域投资形成的收益,应主要用于普通公路建设。转让政府还贷公路经营权益所得,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普通公路建设。逐步建立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统筹发展机制,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应将与之密切关联、提供集散服务的普通公路纳入项目范围,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积极探索符合普通公路公益性质的市场融资方式,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普通公路发展。

(二)争取国家在清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时对普通公路实行有利政策

鉴于普通公路的公益性、非营利特征,通过协商沟通,争取解除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在国家清理政府融资平台中的名单。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要求及其“分解数据、四方对账、分析定性、汇总报表、统一会谈、补正检查”六个步骤工作安排,尽快和自治区财政部门联合,通过与各债权银行就平台风险定性和整改措施达成一致共识,三方签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款清理确认协议”,保证贷款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基础上,将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整改为一般公司类贷款,以理顺政府融资平台信贷受限的问题,确保“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项目融资需要。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政府还贷公路,可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贷款、统一还贷;201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普通公路建设发展筹融资方案,同意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继续利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并以收费公路收费权质押、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中央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质押担保等方式向银行金融机构筹措资金。同时根据交通建设与养护项目点多、线长的特点,适当给予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在贷款拨付和调度方面的特殊政策。

(三)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减少信贷需求。

调整建设项目投资结构,加大资本金投入比例,减少信贷资金需求,减轻项目债务负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政策促进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下一步普通公路建设做了明确要求,国家将加大对普通公路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普通公路的建设。调整车购税支出结构,提高用于普通干线公路的支出比重。完善中央资金分配调节机制,加大向西部地区倾斜力度,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配,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据了解,从2011年开始,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普通公路建设的资金补助标准,国省干线公路提级改造的补助资金由原来10o万元/公里提高到380万元/公里,约占广西二级公路建设成本的60%,只需筹集配套40%,这部分配套资金如果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形成的债务根据国家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实施方案精神,国家还将给予60%的补助还贷。以上两项中央补助约占公路建设成本的84%左右,从上述补助政策来看,“十二五”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建设项目资本金应该是比较充足的。

(四)用足用活现有融资政策,为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融资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以时间换空间,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十二五”期间仍以项目建设为主,待普通公路建设基本饱和后才进入债务集中清偿期。目前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还本付息资金来源主要有三块:一是广西暂缓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目前车辆通行费年收入约9亿元。二是成品油价格税费改革后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交通专项资金。(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国发[2008]37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有关文件,都明确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形成的交通专项资金属性不变、资金用途不变、地方预算程序不变、地方事权不变的“四不变”原则,并明确这块资金不作为经常性财政收人,全部专项用于替代公路养路费等原“六费”支出,且可以用于银行借款本息偿还。三是中央债务补偿资金,根据税费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西部地区宣布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后形成的债务,中央按经审计锁定的债务余额给予60%补助用于还贷,届时广西只需筹措40%的还贷资金。由此,从每年中央返还的替代原“六费”的交通专项资金,在“十二五”以后完全可以覆盖项目建设形成的债务。

(五)争取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贴息和偿还本金,减轻公路交通部门融资压力。

信贷融资范文篇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的中小企业都表现得相当活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总量已经超过4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以上,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约为60%,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就业人口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75%以上,开发新产品占82%以上。通过分析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还是在产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作出了自己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任何企业维持生产都依赖于资金的大量注入,正处在发展期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其资金的来源大致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自筹资金往往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依靠于外来资金的支持,即外源性融资,所以中小企业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性普遍较强,对贷款融资的需求极为迫切。然而,日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仅仅维持在5%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坏账率普遍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再加上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银行往往有力无心,对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客户敬而远之,出现了银行惜贷、拒贷的现象,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致使融资困难,这其中银行、中小企业自身和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银行内部因素

商业银行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从事其他中间业务的盈利性金融企业,首先注重的是自身的成本和收益。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特点是“短、频、快、急”,属于零售式的小额融资,因此往往造成银行规模不经济,交易成本上升,且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贷款额度较小,单位收益率普遍较低,造成银行后期管理成本大大升高,使得银行往往规避中小企业客户的贷款。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誉水平、财务状况、受担保能力、市场风险等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难以在信贷市场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分析,大大提升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水平。因此,银行往往会优先选择一批优质企业(往往是大型企业)进行贷款,来降低银企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高风险,这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利润的主要途径。但是银行现行体制不利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比如信贷门槛设置较高;信贷流程复杂、周期较长;信贷产品设计不合理;信贷人员考核机制不合理,等等。银行内部对信贷人员工作业绩的考核,主要包括其办理贷款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信贷人员而言,办理一个中小企业客户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与办理一个大企业客户并无两样,且中小企业客户还款风险较高,还款质量存在疑问,可能会影响到信贷人员的工作业绩,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信贷人员往往回避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比如资信调查,客户经理既要调查分析该企业的财务报表,又要对系统风险、客户信用记录和基本面信息进行细致分析,工作量与调查大企业客户相差无几,且中小企业贷款额度较少,期限较短,收益风险高,直接影响了客户经理的积极性,在无形中增加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壁垒。

2、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1)管理机制不健全

中小企业主大都关心的是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业绩水平,对企业的管理方面,无论资金的投入,还是精力的投入都显现得不足。因此,大部分中小企业往往管理不规范,经营随意性、波动性较大,银行在贷前调查时对企业经营预期不明,造成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难以通过银行的贷款审核。

(2)财务不规范

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并不能真切的反应其生产经营的状况,其主要原因:一是为了迎合银行的贷款审查,中小企业会将财务报表进行“美容”,将一些不利于获得贷款的数据(资产总额、利润总额、负债总额等)随意篡改,造成银行的决策失误。二是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使得财务报表在填报上就存在错误,银行无法掌握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造成银企间信息不对称。

(3)抗风险能力弱

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只能作为市场经济的普通参与者,并不能决定或是影响行业的走向,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被动的应对系统风险。根据统计,全国每年新注册的民营企业有15万家,而其中lO万家又会因各种原因注销,其平均寿命仅2,9年。这就能够充分说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也间接的反映了银行贷款“有的放矢”的原因。

(4)难以获得贷款担保

中小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无法满足银行对其抵押品的要求,且由于其自身管理机制不健全、财务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的存在,中小企业也无法获得其他企业的青睐,很少有企业或者担保机构愿意为其进行担保,所以没有了自救和互助力量的支持,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开展得非常缓慢。

3、社会法律制度不健全

信贷法律制度约束着经济体的日常活动,保障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一旦约束机制不完善、不健全,许多企业主就会钻法律制度的空子,不顾道德和信用的底线有意赖账、逃账、拖欠还款,造成了银行很多呆账、坏账。所以,不完善的信贷法律制度,不但不利于有效控制信贷风险,也不利于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贷款。

三、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策略

l、以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产业集群是指其群内企业均与某一产业领域相联系,在地理空间上集中,共享各种资源,并且在企业周围存在大量支持机构的创新型产业网络。产业集群不但可以为中小企业带来许多竞争优势,形成的规模经济,还可以提高银企间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信贷风险、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因此,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弥补单个游离中小企业融资的劣势,发挥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吸引银行信贷资金的注入。可以说,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来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2、加强企业的信息搜集,降低信息不对称性

银行信贷人员是企业和银行的沟通了解的桥梁,对于信息的产生、传递和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但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也影响着企业能否顺利通过贷款资格的审查。因此,银行要充分发挥信贷人员的连接作用,使其对企业信息能够主动地进行全面、细致地了解,这样能够降低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方便信贷审批人员工作的开展。

3、加快新型信贷产品的研发

现行金融产品主要满足的信贷对象是大型企业,适应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较少。因此,银行要不断丰富信贷产品的种类,要充分了解中小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加快新型信贷产品的研发和推广,设计出一批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实现细化市场和差异化营销的模式,更好地发展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

4、优化信贷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现行的信贷流程并不适合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银行需要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特点,设立专门的审批机构,专司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办理,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优化信贷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这样做不但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扩大了银行的业务受众范围,而且加强了银行与中小企业的沟通,方便信贷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5、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银行要把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考核纳入到人员年终考核指标中,作为单独的一项独立进行考核,这样做主要是要求信贷人员提高优质中小企业的客户忠诚度。银行信贷人员需要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额度、客户数量、信贷风险、利润贡献、回收率、违约率等进行细致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且要做到赏罚分明,对做得好的信贷人员要进行奖励,对盲目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造成信贷亏损的信贷人员要进行惩罚,严重者要对其免职,要能够在大力扶植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同时,降低自身的信贷风险。

信贷融资范文篇9

一、中小企业融资信贷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从银行角度,传统贷款并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少,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规模远远小于其他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大,商业银行放贷对企业的信用担保有严格的要求,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比大企业严重,中小企业大多难以向银行提供经过审计的合格的财务信息和经营记录,银行对中小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和将来的赢利前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中小企业由于经营成本受限和管理制度、会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企业的经营信息大多是内部信息,很难做到像大企业那样的制度化、规范化,因此在寻找外源性资本的时候很难提供足以证明信用水平的企业信息;银行提供的贷款有时间滞后性,银行提供贷款前需要经过繁琐的申请手续和审查过程,因此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但是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缺口多为短时间的、小金额的周转不灵,银行贷款不能及时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从中小企业角度,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也不利于开展银行贷款中小企业本身能够用于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少,许多中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简单制造业或者加工行业,不具备贷款所需的抵押物,许多中小企业用应收账款去银行申请贷款却不能得到银行的批准;由于自身经营规模小和承受风险能力差,中小企业在寻找贷款担保人上存在困难;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多用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周转,这些资金有“用款急、频率高”的特点,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外源性融资的过程中较偏好能够快速提供资金的融资方式,过于繁复的银行贷款手续往往拖延了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处于劣势,银行贷款的时间滞后性也不能够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即时资金需求,因此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小企业融资信贷创新模式现状分析

综合授信是银行对一些经营状况好、信用可靠的企业,授予一定时期内一定金额的信贷额度,企业在有效期与额度范围内可以循环使用。该模式的特点是由企业一次性申报有关材料,银行一次性审批。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营运情况分期用款,随借随还,企业借款方便同时也节约融资成本。综合授信对企业要求较高,只有那些有工商登记、年检合格、管理有方、信誉可靠、同银行有较长期合作关系的经营较为成功的中小企业企业才能申请。而在广大中小企业中,符合以上要求的企业只能是凤毛麟角。信用担保贷款,是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向银行借款时提供担保。也提供抵押、质押、第三方信用保证人等担保措施。担保机构为保障自身利益会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措施,或派员到企业监控资金流动情况。买方贷款,是在企业产品有可靠销路,但自身资本金不足、财务管理基础差、可以提供的担保品或寻求第三方担保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按照销售合同对其产品的购买方提供贷款支持。卖方可以向买方收取一定比例的预付款,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困难。或由买方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卖方持汇票到银行贴现。异地联合协作贷款,对于一些产品销路很广,或者是为某些大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或者是企业集团的松散型子公司的中小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需要补充生产资金可以寻求一家主办银行牵头,对集团公司统一提供贷款,再由集团公司对协作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当地银行配合进行合同监督。也可由牵头银行同异地协作企业的开户银行结合,分头提供贷款。个人委托贷款,这是国内类似国外的“天使基金”的一种融资创新模式。中国建行、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商行推出了由个人委托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属于中间业务,所有风险完全由委托单位承担。

三、开展融资信贷创新的约束性因素

(一)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无法负担过高的经营管理成本,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和会计制度建设落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较低,经营者往往为了节约成本忽略或者被迫放弃健全会计体系,导致企业经营信息内部化,在寻求外源性资本的时候无法给资金供给方提供足够的信息证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能力。这大大提高了融资风险,给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了更大的阻力。

信贷融资范文篇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成长迅速,在增加社会财富、促进对外贸易、贡献财政税收、扩大就业门路、保持市场繁荣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8%,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60%和40%,每年出口创汇占60%,为社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①但是,由于自身经营规模小、竞争力弱,以及外部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扰和制约。融资难是一个长期普遍存在并且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更加凸显的、关乎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央行推出调升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背景下,②银行的放贷能力大大下降,对本来就很难贷到款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③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是实现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有就业增长”的重要基础。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不足的原因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名义渠道较多,即以经营者资本和内部集资为主的自筹资金、以股权和债权为主的直接融资、以民间借贷和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为主的政府资助等。然而,现实中中小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仍是依赖商业银行贷款。但是,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不足,究其原因较多,如我国目前尚缺乏为中小企业担保的信用体系,缺乏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机构,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法律保障体系,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透明度比较低,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因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是基于“信息”的交易。商业银行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包括风险状况在内的有关信息了解较少,因而影响贷款人作出准确的信贷决策。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商业银行不仅不易搜集其信息,而且对所获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甄别;二是有些中小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或有意识地隐瞒虚报信息,或只透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商业银行作出不正确贷款决策的可能性增大。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逆向选择,主要是指在贷款发放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般而言,商业银行贷款发放应该正向选择,即商业银行应该将贷款发放给高质量、低风险的企业。但由于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为了降低交易的风险成本,一般会按照平均的风险成本对中小企业设立同一的贷款利率。这样,高质量、低风险的企业因不愿接受或无力承担较高的利率而不贷;而那些高风险、低质量的企业却愿意承担较高的利率而借贷。于是,商业银行只得逆向选择高风险、低质量的借款企业放贷。[2]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信贷业务操作或涉及主体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自己的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给其他利益主体带来伤害和损失的可能。

从商业银行方面讲,信贷员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或以牺牲国家、单位和客户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贪欲,以贷谋私;或为了维护与客户的关系以追求自己业绩,以人情贷款,发放大量低效或无效贷款。从企业方面讲,借款人有意拖欠商业银行贷款,或不负责任地将所贷款项进行风险投资造成自身资不抵债,使商业银行贷款成为呆账死账,将直接造成商业银行资产损失,使商业银行效益受到巨大威胁。在上述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为了避免信贷风险,必然采取措施强化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的约束条件。例如:惜贷,即商业银行在“三有一符”(即有放贷能力、有放贷对象、借款人有贷款需求、符合申请贷款条件)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发放贷款的一种经营方式。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及成本自主定价。商业银行若要与中小企业做到信息对称,则要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逐个进行风险度量,收集、整理、分析企业信息的成本费用必然很高。加上中小企业一般贷款规模较小,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这使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是多年来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和难题。

三、关系型信贷是破解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各国学者针对小企业信贷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要使商业银行降低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就必须想方设法理顺“银企关系”,并使银企之间信息能够对称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商业银行和企业是两个重要的经济主体。[4]所谓“银企关系”,指的是商业银行与企业客户之间超出一般简单的、匿名的金融交易之外的一种联系。银企之间的关系状态与行为方式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贷市场上,商业银行与企业通过保持密切的联系来沟通信息,提高信贷效率,关系型信贷被普遍采用。

所谓关系型信贷并非指商业银行依据与企业“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等与法律相违背的人情关系进行放贷,而是指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与企业长期联系和多渠道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来进行信贷决策的贷款方式。[5]其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平时办理企业的存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附带取得;企业的利害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顾客);企业所在的社区、社团。若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信贷合作关系,则可以获得外部投资者难以获得的内部信息,从而更好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准确评估企业质量,并以更低的成本对企业实行监督。当商业银行信贷建立在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私有信息的生产活动来监控企业时,就形成了关系型信贷。关系型信贷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即商业银行拥有企业的业主专有信息,这些信息是普通公众所无法获得的;商业银行所拥有的业主专有性信息是通过与同一客户的长期、或者多种金融服务交易而得到的;内部信息对于局外人自始至终具有机密性,仅仅为关系型信贷双方所特有。

四、关系型信贷的经济性

关系型信贷的经济性主要表现在贷款及其投资的竞争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1.竞争性从贷款竞争性角度来说,与单一银企关系相比,多重银企关系将削弱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上的谈判力量,限制商业银行事后榨取租金。[6]在其他公司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对关系持续的长短具有两方面的影响:首先,就某家既定公司而言,在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条件下普遍会发展多种银企关系,并同其关系商业银行进行持续期较短的关系型信贷;其次,就关系型信贷这种信贷方式而言,企业通过频繁地营造新的关系来避免商业银行获得合约交易的垄断力量,从而形成对自身的威胁。

Petersen、Harhoff等也认为,商业银行业激烈的贷款竞争抑制了关系型信贷的发展,金融机构密集的大城市比小城镇和农村的关系型信贷要少。因此当存在多个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时,如果其中一家商业银行占先成为该企业的主要关系商业银行,那么其他商业银行与该企业建立长期关系的激励就会降低,商业银行间的贷款竞争对关系型信贷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安全性从安全性角度来说,关系型借贷有利于银企之间信息交换的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10]首先,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说,关系型借贷解决了基本商业银行和多个商业银行竞争发放交易型贷款时容易出现的信息“搭便车”问题,这确保了基本商业银行可以跨期重复使用前期所获取的信息,实现信息生产的规模经济。其次,借款企业也愿意向基本商业银行披露大量其不会在金融市场上公开的重要信息,而无需顾虑会泄露给竞争对手。因为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考虑,可以排他性地独享这些私有信息而不会轻易向外散布,这使得银企之间能够实施更为有效的信息共享安排。如果企业中途转向其他贷款人,就要支付较高的信息转换成本,因此企业倾向于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严格自律来维持现有的银企关系,这将降低商业银行的事后监控成本。

3.盈利性从盈利性角度来说,现实经济中显性的文字合约往往不完备,这使得企业希望与各种利益相关者(股东、雇员、债权人等)签订隐性长期合约。这种隐性长期合约将带来大量的事前收益。经验表明,关系型借贷合同一般没有交易型借贷合约的要求那么严格,因此,银企双方在受到不可预料的冲击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进行重新谈判或相机抉择,这便利了银企之间隐性长期合约的形成。由于这种隐性长期合约是建立在银企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因而可以较好地控制银企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并为企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信贷渠道和危机时候的流动性担保。

五、关系型信贷的优越性

关系型信贷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1.关系型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信息对称并共同获利相对于交易型贷款来说,在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关系型信贷拥有先天的信息优势,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关系型商业银行对本地区的中小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逐渐熟悉,可以拥有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有或只能通过高成本才拥有的信息,例如,借款人的人品、信誉、性格特征、家庭构成、家族历史、市场、产品、生活开销以及企业的有关决策和许多重要的、不公开的软信息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财务数据等硬信息,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缺少合格财务信息和实物抵押而受到的信贷约束。在银企长期关系中,企业愿意泄露更多的信息,商业银行也有更强的投资于信息生产的激励。不仅可以解决初次信贷的问题,还可解决再信贷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资金保证,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借贷困难的问题。

2.关系型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便捷地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关系型贷款不像交易型贷款那样依赖易获取、易量化、易验证的“硬信息”,他们在发放贷款上有更大的灵活性,给予财务比率的权重较小,更注重通过获取“软信息”来印证客户财务指标,达到客户信息充分披露的目的。而获取软信息的具体执行者就是商业银行的客户区域土生土长的经理人,他们可以利用地缘、人缘优势来开展信贷工作。基层支行可以不专设审查岗,审查程序由信贷员和区域经理在调查和审批决策中完成,以减少流程环节,提高效率。没有繁复的客户等级评定及评估程序,区域经理可直接进行再调查,审批权限直接授予个人,实行区域经理负责制。关系型贷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经理和信贷员对企业的专有信息与贷款决策权的匹配,决策可以快速便捷。

3.关系型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关系型信贷要求在放贷时,商业银行通过提供甄别与监督服务获取的信息,能够与在同一客户的多重交互中重复使用,从而使商业银行从信息的跨期再利用中获利。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使中小企业有动力向商业银行披露更多的信息,而商业银行基于充当长久的主要贷款人角色,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而不会透露这些信息。同时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强,由此减少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改善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和贷款条件,可以形成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隐性长期契约。这种特殊的契约能够增加价值:在契约里留下了更多的弹性和自由空间,就合同条款谈判比较容易;信贷合同的可扩充性可以更好地控制潜在的利益冲突,可以减轻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抵押;可以使合同条款跨期平滑,使短期无利的项目在长期变得有利可图;银企关系越深,维持时间越长,越有助于降低贷款成本。

4.关系型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善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并规避风险关系型信贷使商业银行更容易监控中小企业的抵押资产,也可以通过长期合约条款平滑银企的跨期利益,给贷款人和借款人双方都可以带来有效的价值。关系型信贷的决策主要依靠的是不易公开获得且难以量化、查证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进而部分地弥补了中小企业因无力提供合格财务信息和抵押品而产生的信息缺口,有助于缓解信贷市场上的市场失效和改善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从而较为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的信贷困难。“软信息”还可以被使用并且能够带来信息租金,商业银行获得了金融市场上无法获取的私人信息,该种信息不可能通过某种转换成为金融市场上的公开信息,对商业银行而言,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信誉程度的了解逐渐加深,软信息比硬信息更能了解借款人的情况,更能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对中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所掌握的关系借款人的信息来事前评估投资项目的风险特征和实施压力,使借款人提前放弃那些坏的投资项目,企业的财务问题能够在早期发现和解决,避免了陷入成本高昂的破产程序,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

六、关系型信贷的可行性关系型信贷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对我国的宏观环境和金融环境的适应性。

1.经济环境的适应性从经济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来分析,经济转轨阶段为关系型信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成熟,信息交流不是很顺畅,无法充分地以“硬信息”提供项目的赢利性和风险评估,只能利用一些不易标准化和量化的信息,如企业家的素质、品格、信誉和专业技能等,这些均不能数码化和明文化,只能以意会知识的形式存在。因此,在经济发展初期或转轨阶段只能通过长期交易和组织内部收集到“软信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帮助商业银行较准确把握信贷可行性,这恰恰是关系型信贷的独特价值所在。由此可见,在我国现阶段发展关系型信贷有较好的适应性,研究并发展关系型信贷存在广阔的空间。

2.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从金融体系的适应性方面来分析,商业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是关系型信贷发展的沃土。商业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与这种银企关系对应的信贷模式就是关系型信贷。我国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商业银行是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商业银行独立支撑金融体系,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我国居民的储蓄倾向较高,大量资金流向商业银行,致使商业银行以绝对优势成为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我国从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政府的权利让利,其财政实力不断削弱。为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选择了“金融支持”:通过向金融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使之获得特许权价值;政府采取市场准入等措施限制商业银行间的竞争,维持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由此可见,我国的这种金融体系为关系型信贷发展奠定了基础。

3.文化环境的适应性从文化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来分析,中国“关系社会”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发展关系型信贷。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关系社会,为关系型信贷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现时中国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以个人作为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沿着个人、家庭、家族、社会向外延伸,通过现有的关系可以建立新关系,不断把别人纳入自己的社交网络,形成网内人员一致默认、一起遵守的相互信任、彼此合作的规范。通过关系型信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关系型信贷的实质恰恰就是一种以社会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准市场交易,中国传统的“关系社会”的文化传统有助于促进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关系型信贷的发展。

4.国家政策的适应性从国家政策的适应性方面说,国家的经济政策是小企业关系型信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中国小企业蓬勃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小而弱”的一面,其中一个方面就体现在要素资源制约日益趋紧,信贷不畅依然是制约我国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因素。为了促进小企业发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继出台,中国银监会还针对小企业信贷问题颁布了《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这些都为我国小企业发展关系型信贷提供了政策支持,已经有一些地方商业银行在解决小企业贷款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