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2:14:16

信贷结构

信贷结构范文篇1

2009年以来,由于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从根本摆脱了以次贷为代表的金融危机的干扰,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在较好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飞涨和物价上涨引发的通胀,以及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使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对银行业而言,急速扩张的信贷无疑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这使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信贷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变这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各银行需不断根据区域经济的变化调整信贷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在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自身信贷结构的优化,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益条件下全行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分析行业风险为信贷的主要风险入手,以行业分析和行业评级为手段,叙述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来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并以行业信贷管理为管理工具,论述推动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的思路。

2.银行信贷风险来源

信贷风险在个体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有效防范个体性的风险,各家银行的方法相对较完备,但从近二十年来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看,对银行造成较大冲击的并非个体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各家银行均注意个体风险的分散控制,对个体风险能较好地把握,而行业的波动导致的大面积违约的对银行而言是致命的,往往较长时间无法恢复元气。银行的风险偏好是指根据战略规划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所确立的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水平,它会直接体现在信贷结构上。从我国的情况看,行业的每一次波动,客户的违约率会大幅度提升,在一段时期有普遍性。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中国特殊的国情,二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三是政策体制。我国经济一直是强政府经济,而且带有明显的周期性。而我国的产业结构从信贷存量客户的角度分,可分为:非市场化板块;工业板块;其它板块。公司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工业板块。

3行业信贷管理体系框架

行业分析是行业评级的基础,行业评级又是信贷战略性优化的基础,因此行业分析必须站在宏观到中观的角度去研究、探索行业之间、行业与宏观之间的运行关联关系。

3.1行业分析

行业分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分析经济周期的宏观层次,二是分析行业、区域的中观层次,三是对客户个体分析的微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是分析宏观经济周期,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合适的信贷策略,减弱系统性风险给公司贷款带来的风险冲击;行业层次主要是分析行业成长周期与波动周期,在行业层面上对公司贷款的进行组合管理,降低公司贷款组合风险。

3.2行业评级

行业评级是为了解决行业之间对比关系,用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行业评级要充分考虑贷款的风险特性。考虑国内特有的行业结构以及银行业客户的实际分布情况。行业评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行业内部竞争情况分析。行业的竞争情况是行业内企业保持相对稳定发展的外部条件,我国的国情是在相对垄断的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行业的竞争情况政府主导因素较强,政府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多予以干预或出台相关行政法规或通过行政审批予以限制,因此垄断性的程度是行业评级首要考虑因素,主要是考虑到垄断的风险性与贷款风险的容忍度较为匹配。行业结构(外部环境)分析。行业外部生存环境影响行业内企业竞争压力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影响行业内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也就影响行业的结构,按行业结构分为:稳定强势型;稳定型;政策鼓励型;非稳定强势型;非稳定弱势型,在行业评级上,根据稳定强势型、稳定型与政策鼓励型三种类型对行业进行分类分析判定。行业周期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发展周期和波动周期,其中波动周期首先考虑行业的波动周期的时间长短,然后根据财务相关数据,确定行业处于高涨、扩张、下行、筑底四个阶段及该阶段持续的预计时间,高波动性的行业降低相应评级结果。行业的波动性与敏感性。即行业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敏感性弱的行业风险相对较小,适合长期债项,而敏感性较大的行业,会因宏观经济波动而波动;行业的波动性是在既定的期望和发展趋势下,行业波动程度越大,说明该行业中企业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性因素越敏感,受宏观经济影响的系统性风险越大,从信贷选择上,选择波动性较小的行业是降低风险的最好选择。财务水平的判断。财务水平的判断依照财务的四类指标进行综合得分评定,用于行业之间的对比,确定哪些行业基本面较好。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是考察该行业运行所需支付的社会成本对价。主要包括:环保成本、安全卫生成本。

4.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4.1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市场的优化升级,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重点,即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改造传统工业,进一步提升工业水平;改造和提升传统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的创新,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4.2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有效增贷,促使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一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兴行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努力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二是积极支持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经济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用“银团贷款”和“联合贷款”形式,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支持主导优势行业,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结构的升级。

4.3注重信贷经营协调性,力求平衡发展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市级分行要增强资金的综合平衡能力,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的历史包袱,区别对待欠发达地区的资产负债比例;对不良资产的核销,凡符合条件的,对欠发达地区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欠发达地区支柱产业的形成与成长、培育,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要支持发达地区的经济渗透,鼓励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效应,实现联动发展。四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支农力度。

信贷结构范文篇2

党中央继新世纪初作出实施甘肃经济社会大发展战略之后,为了推动甘肃省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国务院又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这对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然而,一方面,甘肃经济社会大发展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大量的信贷资产投放渠道不畅,形成了资源闲置。产生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长期处于单一计划模式和寡头垄断状态,银行信贷产品主动营销意识极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机构大量涌现,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力面对稀缺的资金就显得相对过剩,买方市场的出现迫使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实施金融产品主动营销策略,尤其在信贷投放上,要切实转变信贷业务的传统办理方式,改变“银行等顾客上门服务”为“银行为顾客送服务上门”,真正实现银行经营商业化、市场化,使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在支持地方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以达到支持地方经济与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双赢”目标。

二、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和开拓新的贷款市场

抓住核心客户是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创利能力的关键。因此,实施信贷营销策略,调整信贷结构,首先要把优质黄金客户的培育和开发作为突破口。一是要密切关注资金实力强、资信程度高、项目投资大的“三资”企业。这类企业的技术水平、市场营销和竞争力是一般企业不可比拟的。二是要以知识经济为契机,开拓高科技企业贷款市场。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成为社会的共识,具有较高风险和收益的高科技企业贷款将成为贷款营销的主要选择。三是要改变信贷服务重点,开发民营经济信贷市场。传统的银行信贷服务以国有经济为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应转向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并重的信贷服务模式,积极开拓民营经济的信贷市场。四是有针对性地拓展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市场。要加大对交通、通讯、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投入,特别要支持解决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三通”建设,大力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加大对水土流失、干旱区域的综合治理信贷投入。

三、加快信贷业务品种创新,增强金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在培育和开拓新的贷款市场基础上,身处甘肃东部的银行业要根据客户需要,适时进行金融产品创新设计,为不同客户主体提供个性化服务。一是要及时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如对证券交易商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项目融资等新兴业务,积极开拓耐用消费品贷款、住房贷款、教育助学贷款、旅游贷款、医疗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等。二是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从重点支持生产流通转变为支持生产流通和消费并重,实现生产、流通、消费信贷协调发展的格局。三是要实现贷款形式多样化,可根据客户经营状况及资信程度,采取信用、联保、抵押、质押、贴现、信用卡透支等方式向企业融通资金,并适当增加贷款期限档次,还款方式可提供分期还款和一次性还款等多种选择。四是要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在政策范围内提供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多种方式。

四、实施信贷营销策略,激活信贷市场

第一,加强品牌营销,树立社会形象。银行的信贷业务是金融企业的主导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的竞争随着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而日益激烈,金融企业只有通过良好的企业品牌宣传、推广、营销才能被市场和客户认同。尤其是银行在贷款市场开发和信贷业务品种创新时,更应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广告宣传力度,精心策划品牌造势活动,扩大社会影响,使金融信贷品牌被更多的客户群体所了解并逐渐接受。

信贷结构范文篇3

一、攀枝花市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攀枝花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光热资源。据勘测,全市钒钛磁铁矿储量达100亿吨,拥有全国20%的铁、62%的钒和90.5%的钛,此外还发现有钴、镍、钪等多种有色金属矿藏。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攀枝花市形成了钢铁、钒钛、能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并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国内重要的钒产品生产基地和钛原料生产基地。十年来,全市工业总量进一步扩大,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69.7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348.59亿元,年均增长17.46%。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来看,近十年来,攀枝花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新产业、可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第三产业发展滞缓,经济仍高度依赖传统工业。2010年,第二产业在地区总产值的占比较2001年上升6.09个百分点,达73.7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1:73.79:22.11,与全国10.2:46.8:43的平均水平有相当差距。不均衡的产业结构阻碍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也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产业结构单一、同构化特征明显

独特的资源禀赋、特殊的开发建设背景和发展历程,使攀枝花市产业结构形成了工业畸重,农业、服务业畸轻的格局。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过分偏大,第三产业则发展缓慢。2010年全市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74:22。第二产业中,资源型产业又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处于产业链前端的采矿、洗选等行业所占比重较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采矿业企业个数占比为49.4%。大量的小规模企业分散生产,争抢有限的矿产资源,不仅使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还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经济对资源产业的过分依赖也导致第三产业发展滞缓。与大庆、克拉玛依等资源型城市一样,攀枝花市也是依托丰富的煤、铁矿等资源的开采而兴起的,“先工厂后城市”的特征非常明显,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与此同时,交通设施建设滞后、人居环境不理想也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方式粗放,综合竞争能力弱

长期以来,攀枝花市工业经济主要依赖资源开采、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输出,资源综合利用率极低。含有20余种贵重金属的钒钛磁铁矿,目前资源综合利用率仅8%,大大低于全国35%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80%的利用率差距更大。由于在相关的工业废弃物中提取技术尚未突破,钒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到50%;钛的资源利用率仅为15%左右。简单再生产和粗加工使企业产品大多技术含量低、成本过高,这也是攀枝花市的支柱产业——钢铁业竞争力下降、钒钛业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据测算,目前攀钢吨钢综合成本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00元左右。而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钒钛产业,则主要集中在钛精矿、钛渣和钛白粉的生产等,在附加值较高的钛合金和金属钛还是一片空白。国内市场的钛材和钛制品主要由宝鸡钛业、遵义钛厂、抚顺钛厂等生产,拥有资源优势的攀枝花市企业却未能拥有市场话语权。

二、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紧迫性

(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资源型城市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资源型城市大多将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产业效益下降、经济总量萎缩、地方财力薄弱、居民生活困难等将成为困绕城市持续发展的难题。尽管目前攀枝花市还尚未出现资源枯竭,但经过几十年的开采,资源消耗仍相当惊人。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矿产和能源的需求巨大,资源开发和消耗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全市的铁矿石、原煤的产量分别较2000年增长3.88倍、82.41%。受资源约束,攀枝花市主要工业企业纷纷向周边甚至海外拓展,部分生产基地也随之转移。如攀钢集团在凉山兴建了以钢铁和钒钛为主要产品的二基地,恒鼎集团也逐步将资源开发重心向贵州等地转移。因此,转变产业结构,降低城市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成为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

(二)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下经济转型压力增大攀枝花市产业高度集中在基础原材料上游和中游产业,主要产品大多为资源性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在缺乏产品市场定价权的情况下,更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影响。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市场需求萎缩,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大幅回落,全市工业企业一度大面积停产或半停产,工业生产快速下滑并带动全市经济陷入低迷。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持续数月下滑;2009年工业增速在全省排位倒数第二。随着国家对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攀枝花市主要支柱产业还面临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企业成本快速上升,行业盈利水平下滑。在这种背景下,传统行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有所减弱,经济转型压力进一步增大。

(三)环境保护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传统的粗放生产方式导致的高能耗、高物耗,对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退化、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将严重制约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市环境恶化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工业企业目前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未来15年,如果全市经济总量翻两番,按现在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负荷将增加4~5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必须尽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环境质量,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打好基础。

三、信贷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资金在支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信贷投入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增长。2010年末,全市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83.63亿元,较2000年增长2.58倍。以钢铁、钒钛、能源、化工为主要代表的工业贷款占全市贷款余额的近70%。全市工业经济在四大产业的引领下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地区GDP较2000年增长了4.8倍。随着产业投资的加快,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也增长明显。2010年,中长期贷款的同比增速较短期贷款快31.1个百分点,而在存量贷款中的占比已高达54%。在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下,2010年攀枝花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7亿元,同比增长24.9%。

2.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全市金融机构通过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大力支持传统工业转型和现代农业及服务业发展,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有效作用。一是大力支持特色水果、烤烟、蚕桑等生态农业的稳步发展。2010年末,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49亿元,为2000年的2.79倍。二是构建多元化的支柱产业格局,实现了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工业经济中钢铁业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能源、化工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10年,钢铁业总产值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较2006年下降13.19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信贷资金过度依赖。一是本地金融市场发展滞缓,与成都及周边经济圈相比,攀枝花市金融机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组成上都明显有较大差距。二是金融创新不足,企业融资渠道有限。目前全市仅有攀钢集团、恒鼎集团通过证券市场实现融资,最近几年没有一家企业上市,只有攀钢集团成功发行了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多数企业对信贷资金的严重依赖,受信贷政策调整影响较大。

2.信贷结构不尽合理。一是信贷资源配置过度向大企业集中。2010年全市企业贷款中,以攀钢、攀煤、钢城集团为代表的大型或特大型企业贷款在全部企业贷款的占比高达53.4%。二是从行业看,信贷投向过度向钢铁及相关产业集中。长期以来,钢铁作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带动上游的煤炭、铁矿石采选业的兴起;与此同时,以钢铁、钒钛为代表的制造业以及上游的采矿业贷款也快速增长,2010年末,上述行业贷款余额占各行业贷款总额(不含个人贷款)的53.21%。三是从区域看,县域和农村获得的信贷支持明显不足。以2010年为例,米易、盐边两县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分别为29.68亿元、26.76亿元,在全市贷款总额的占比仅为7.7%、7%。四是信贷资金利用率不高,贷款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近五年来,全市贷款增速加快,但资金利用率却有所下降。2010年,全市贷款增速较GDP增速高出0.77个百分点。

四、信贷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性分析

1.以2001年以来攀枝花市各产业的信贷投入和各产业产出值为样本,对信贷投入与产业产值变化是否具有相关性进行检验。假定各产业年度信贷投入为X,年度信贷增量为△X,各产业年度产值为Y,年度产值增加值为△Y。通过SPSS软件对各产业△X和△Y的相关性检验得到如下结果:结果显示:除农业外,工业和服务业的△X与△Y均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即信贷投入的增加会带来工业和服务业产出的增长。农业的信贷增量与产业产出增量呈负相关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样本数量偏少及个别年度数据变化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检验结果。另一方面,攀枝花市农业生产仍处于初级水平,农业整体规模较小,传统农业占据主导。由于传统农业对信贷资金有效需求相对有限,并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近年来信贷余额变化不大。而气候、国家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广等因素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

2.对信贷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性作进一步分析。如果以Er为某一产业信贷资金r年度的占比数,△Er为某一产业信贷资金r年度的占比变动值,Fr为某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r年度的占比数,△Fr为某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r年度的占比变动值。假定g=△Er/△Fr,对2002~2009年攀枝花市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数据来源表1),得出以下结果:g>0,说明在r年度某一产业的信贷资金结构和地区生产总值结构趋于同向变化。g<0,则可能有两种可能情况:一是△Er和△Fr之间不具有相关性。二是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但因为生产周期不同,信贷资金投入并不一定能在本年度实现有效产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g(农业)、g(工业)、g(服务业)>0的数值在全部数值中的占比为75%,也就是说多数年份g>0,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信贷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充分发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任务,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成为一种必然选择。目前,攀枝花市的经济增长仍是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型发展,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方式短期内难以改变。经济发展对投资依赖的特征非常明显,资金需求十分旺盛。高投资决定高信贷投入。在高储蓄的状况下,银行间接融资对于社会资金的配置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将对信贷资金的流向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从辽宁抚顺等国内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中可以借鉴,在资源衰竭之前系统地进行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完全可以避免矿衰城竭的局面。而资金作为稀缺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产业链的向下延伸,或是形成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最终实现结构转型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从而达到有效配置资源的目的。

2.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城乡经济的统筹协调。受自然条件及历史因素等影响,攀枝花市农业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农业产业化与发达地区也有着较大差距,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慢于其他产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而信贷资源流向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发展的不均衡。从最近几年数据可以看出,攀枝花市农业贷款规模较小且增长缓慢,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010年,全市农业贷款在全部行业贷款中的比重为3.23%,较第一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低0.87个百分点。因此,通过信贷结构调整引导资金流向可以较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并为全市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积极完善农村担保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保险等多种措施,创新产品,切实引导信贷资金回流,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产品供给与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发展的瓶颈突破,增强其对信贷资金的有效吸纳能力。

3.有助于在节能减排压力下实现资源型产业的加快转型发展。攀枝花市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传统行业企业相对较为集中。此外,全市几大支柱产业均是在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而来,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偏多,部分工艺设备老化;而以煤碳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也使节能减排压力增大。2010年,攀枝花市单位GDP能耗为2.117吨标准煤/万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市GDP能耗累计下降22.3%,但要实现市政府提出的2010~2020年节能中长期规划任务相当艰巨。特殊的资源禀赋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钢铁、钒钛、能源等产业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现阶段的信贷支持重点则应从传统的流动资金和简单扩大再生产转向加大对资源型企业在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上的支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加快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主导产业的延续和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

4.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利润持续增长的压力。长期以来,攀枝花市逐步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型企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银行业重点支持的几大传统行业已步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行业利润率下降,吸纳新的资金能力也有所降低。培育新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客户成为各行业务拓展的重点。2010年攀钢被兼并重组后集中归还贷款28亿元使各行经营收入、利润一度大幅下降,也使原有的信贷结构均衡被打破。今年以来,随着稳健货币政策调控措施的不断强化,银行信贷资源紧张,但是也给银行业发展带来机遇。通过利用资金供方市场的优势,盘活存量信贷资源,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增强风险控制能力,银行业将支持重点转向中小企业以及新兴产业,实现了利润的稳定增长。

五、信贷结构调整的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不能忽视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信贷结构调整的影响银行业作为一个经济周期性行业,经济周期的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对信贷结构的调整产生一定影响。当经济处于上升或波峰时期时,整个社会资金充裕,流动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发放贷款的冲动较为强烈,为获取更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宽信贷条件。在经济下行周期,银行通常将有限的贷款规模向己作出承诺并签约的项目贷款,向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战略性大客户和大型企业倾斜,难以继续对小企业增加融资。而这种调整将加剧了信贷结构不合理和地区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的地区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贷结构调整的效果一般意义认为,货币政策更多的是进行总量调控来实现其政策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单一总量调控目标容易导致对地区差异的忽略,容易出现“一刀切”的现象。由于各地区因经济发展环境的不同,对经济资源的占有和聚集能力的不同,因此,目前的货币供给和宏观调控模式在抑制通货膨胀、实现货币供给总量最优控制的同时往往造成资金向发达地区或区域中心流动。由于区域对资金吸引能力的下降,总量的不足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结构调整中面临更大的压力。近年来,为控制信贷总量的过快增长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信贷规模,短期内实现了信贷总量的收缩,但也抑制了部分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正常的信贷需求。

(三)地方行政干预弱化了货币信贷政策的独立性,导致信贷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受限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往往会通过行政干预,促成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金规模投放,完成投资计划。这在一定时期内会与信贷政策发生矛盾,导致信贷资金流向一些地方政府力推的产业项目或者“政绩工程”,同时也影响各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营和风险控制政策的有效发挥,削弱了金融在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效率。此外,部分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比过大,风险不断聚集不仅影响了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也将对地区的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国家产业政策与金融机构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信贷结构实际上也是银行适应经济发展环境和方式的产物。如果没有足够的推动力,银行将信贷结构调整置于利润目标之上的动力则较弱。现阶段,信贷资产仍是商业银行盈利水平较高的资产。由于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目前全市的钢铁、煤炭、化工等主要支柱产业都是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产业,其融资和发展受到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影响。但这些行业中不少企业都是商业银行优质客户,放弃这些客户显然有悖银行的经济利益。近年来,国有大型银行已开始从“两高”等产业逐步退出,但随着前期一些低端客户的退出,后期的退出策略实施必然面临更多的实际困难。因此,这需要地方政府出台必要的政策对商业银行的主动退出予以一定的支持。

六、信贷结构调整的主要路径

(一)改进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目标考核管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以GDP增速为主要指标的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对资源型城市已极不适合。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压力大,亟需改进目标管理方式,引导地方政府从科学、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符合资源型城市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管理体系,避免低效率重复建设,营造金融资源科学配置的环境。

(二)着力发挥金融政策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一是进一步加强货币信贷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根据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西部资源转型城市的实际,建立起更为灵活的调节机制,切实发挥金融政策对区域资本形成中的聚合功能和结构调整功能。发挥好再贴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的引导功能,通过信贷指引等窗口指导方式,确立支持重点。二是强化信贷政策执行效力。可借鉴日本战后建立银、政、企“铁三角”关系,通过银行对企业的信贷关系、股权关系等多种方式,推动企业落实政府的产业规划。使银行业贷款的产业模式与政府的产业政策基本一致。三是积极争取差别化的金融政策支持,打造区域资金“洼地”,实现信贷总量的平衡增长,促进区域结构的优化升级。各商业银行应向上级行推荐,将攀枝花市纳入重点支持的城市,争取更为有利的信贷条件。要争取政策支持,适当降低本地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标准,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支持地方性金融机构开展资产转让和证券化业务,实现信贷资产的存量盘活。

(三)构建灵活有效的退出机制,实现信贷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在充分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攀枝花市实际,继续限制对“两高一资”行业的信贷投放,有序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对一些排放不达标,生产落后、资源消耗大的中小型企业实行信贷退出,增强信贷退出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超前性。二是要多措并举,选择最佳退出路径。结合当地经济结构、信贷存量的实际,灵活选择压缩授信、期限调整、产品置换、转换担保方式等退出方式。三是强化资产价格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对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给予利率优惠,对产能过剩行业可适当提高贷款利率,以市场方式来实现信贷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加快金融市场培育,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一是要加快金融机构发展,丰富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大力引进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加快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争取村镇银行的设立,引导民间资金支持产业升级和农业产业化等。二是建立中小企业、涉农企业担保平台,提升对中小企业等金融服务水平,对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采取不同的信用评价体系,实现科学评估信用风险。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要努力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筹融资能力和效率。加大企业直接融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通过创业板市场、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减少对间接融资的依赖,实现融资结构的多元化。

信贷结构范文篇4

一、加强行业研究和市场监控,高度重视结构调整的规划与执行

我们首先要认真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和宏观调控政策对行业、客户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对行业的分析,准确把握行业和客户风险。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增强贷款营销的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根据上级行信贷业务结构调整政策,对所有存量信贷客户进行梳理,确定支持类、维持类、限制类和退出类客户名单,针对不同客户分别制定不同的信贷措施,努力推动全行实现有质量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我们还应当跟进客户需求,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做好投资银行业务等新产品的规划发展工作。

二、细分信贷业务客户,明确重点差别对待

从我行的现有客户情况来看,一方面交通、电信等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对以特大型国有企业为主要客户群体的我行产生了较大影响;另一方面,部分中等客户受行业限额和信贷规模限制无法顺利获得信贷资金,给银企合作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另外还有部分客户的信贷业务风险与给我行带来的收益不匹配。对于我行现状,需要在了解客户、把握市场、降低风险的基础上,对我行客户所涉及行业的信贷投向政策、未来发展趋势、行业的成熟度和成长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类似性细分贷款市场,确定目标客户以及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因此我行认为,信贷业务转型的重点是筛选客户,然后为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1、首先,严格按照上级行有关信贷准入条件,在信贷投放中加大对我行熟悉和具备优势的交通、电信、贵金属等传统优势行业客户的营销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信状况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盈利能力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高速公路、能源等优质客户的业务。深化融洽银政、银企关系,加大AA级以上优质客户的比重,努力提高AA级以上信贷余额占比,进一步提升总、省行级重点客户、AA级以上客户的市场份额和贡献度,从而达到信贷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2、加大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强化有效项目储备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的退出方案,把握节奏和时机加大退出力度。坚决按照总行的战略部署和要求,逐步退出非我行优势的、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信用等级A级以下的行业客户,以及双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在准确判断风险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保留一些市场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客户。另外,在实施信贷退出政策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对一些不良率较高、平均利润率较低的行业客户进行选择性信贷调整和退出。不搞一刀切,以免因退出过快造成新的风险,防止信贷资产质量出现结构性下滑。

3、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是提高我行信贷业务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鉴于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单独统计和管理,不受行业结构调整限制,因此应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营销。具体工作中,要注重风险控制和政策把握,应当针对性地发展有成长性、具有一定行业地位、信誉度高、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的优秀中小企业客户,并对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小企业虽然抗风险能力差,但具有经营灵活、把握市场准、资金周转快等优点。我行可以利用中小企业“成长之路”和“速贷通”的业务审批权限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另外,在营销过程中,我行应当注意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落实有效的资产抵质押手续等。

三、创新业务品种,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收入结构

在货币政策紧缩、信贷规模从紧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当依托有限的信贷资产促进战略性业务、表外业务等非贷款业务的不断发展,加快金融创新,及时提供新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重点拓展国际结算和融资产品、信托理财、上市、企业年金托管、公司债券、工程造价咨询等中间业务。同时考虑到传统的公司业务仍是我行的重要效益支柱和立业之本,因此我行应当在做好传统公司业务的同时加大战略性业务的发展,优化收入结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和币种结构,促进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1、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加大中间业务拓展力度。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资产负债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比重将逐步下降,中间业务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我行的经营模式、利润来源将发生深刻的转变。我行员工必须转变“中间业务只是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派生业务”的观念,引导所有部门、网点和员工树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经营理念,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到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真正实现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促进银行整体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2、加大金融创新,针对各类中间业务的特点制定好业务发展规划,提高市场竞争力。我行应根据客户和产品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做好区域分析和客户群体分析,采取差别客户营销策略和提供差别化服务,及时为重要客户量身定制全套服务方案,与客户建立长期互动的关系。同时通过市场的反馈情况,不断丰富和改进产品内容,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提高产品市场份额。比如:在目前我行贷款压缩和客户退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针对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抵押类贷款可以采用存量贷款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进行产品创新,这样既可以在稳定银企合作关系的前提下达到压缩贷款、调控信贷规模的目的,又可以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增加我行中间业务收入。

信贷结构范文篇5

一、加快信贷结构调整的紧迫性

(一)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是适应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变为“常态稳健”,工作着力点落在调结构和制通胀上。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今年金融工作重点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今年央行采取的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和调整利率等一系列措施,目的都在于抑制通货膨胀。随着稳健货币政策的逐步实施,必然带来银行流动性的适度收紧和信贷增速的放缓,导致社会流动性的趋紧,企业与个人的偿债压力逐步增加。因此,我行必须未雨绸缪,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及早应对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二)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是适应外部监管的需要外部监管环境正在发生新变化。《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规定在8%的基础上,增加了2.5%的资本防护缓冲,提出了最低流动性标准。银监会针对我国银行信贷资产占比较高的情况,计划专门设置2.5%的贷款拨备计提比例,同时要求拨备覆盖率达到250%。央行也即将推出动态调整差别准备金率,通过市场化和奖惩分明的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控制信贷增长。一系列贷款新规的出台都要求我行必须主动加快信贷结构调整以适应新变化。

(三)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是落实总行要求的需要总行拟通过三种方式指导各行进行信贷结构调整。一是通过经济资本占用进行调整,对不同的贷款品种设定不同的经济资本占用系数,鼓励发展经济基本占用系数低的业务;二是分行业、分客户、分品种设置贷款利率浮动规定,限制一些贷款业务品种发展;三是通过RAROC阀值刚性控制贷款品种投放。目前总行已对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信贷业务实施RAROC阀值系统刚性控制,并将根据各行各项信贷业务的RAROC值水平,实行有升有降的动态调节,引导各行通过提升RAROC提高信贷业务风险收益水平。

(四)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是适应我行发展的需要目前我行公司信贷客户数量不足,贷款品种、行业、收益、期限和区域结构不尽合理,主要反映在“贷大、贷长、贷集中”的问题。贷大问题表现为截至2010年末(下同),全行亿元以上客户贷款余额占公司客户贷款余额的80%。贷长问题表现为全行余期5年以上贷款余额占公司客户贷款的34%多。贷集中问题则表现为我行投放公路、城建、房地产、开发区和电力等5个行业贷款余额占公司客户贷款余额的60%以上。信贷客户数量有限,客户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支撑信贷业务长期发展的市场基础不够稳固。“贷大、贷长、贷集中”问题导致整体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系统性风险有所增加,信贷补偿风险能力和资本集约利用能力下降。因此,在信贷由高增长转向常态化以后,我行信贷结构调整的任务显得更加迫切。

二、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与总体思路

(一)科学发展的原则应当始终坚持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将开辟新市场、拓展新客户作为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前提,努力通过信贷业务发展巩固我行在重点和战略领域市场的领先优势,实现在发展中全方位调整信贷结构,在结构调整中提升信贷业务发展水平。

(二)效益优先的原则应始终将效益和效率作为衡量贷款投向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先决条件,同等条件下积极向效益和效率较高的客户、项目、品种和地区倾斜,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贷款综合贡献。

(三)保证质量的原则应始终坚持保证质量原则,切实加强存量贷款管理,积极、前瞻、有效地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信贷风险防控,把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长期稳定作为配置信贷资源、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

(四)创新发展的原则应坚持以创新发展为支撑,突破传统的单纯依靠信贷融资为主的服务模式,通过各种融资工具、产品组合、服务手段等方式的综合运用,建立全口径、全方位信贷服务形式,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五)合规经营的原则应严格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准确把握行业、产业政策导向,认真落实监管政策要求,有效防范信贷业务操作性、合规性和政策性风险,确保信贷业务合规经营、稳健发展。信贷结构调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改变以规模扩张为导向的信贷经营导向,加快形成资本消耗低、风险收益高、充满竞争活力的信贷业务发展模式。力求用较短的时间逐步构建起大中小客户和个人客户接续发展、中长期和短期协调增长、基础设施和生产流通及服务业并重、公司和个人信贷业务比例适当的可持续性信贷格局,努力使我行成长为吉林省内信贷客户结构最优、产品结构最好、综合收益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商业银行。实现信贷客户结构、产品结构、行业结构、期限结构和收益结构明显优化。在信贷总量增长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要保持信贷应有的收益水平,保持我行在重点领域的市场领先优势和影响力,关键要在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贷款周转速度和信贷资源配置质量效益上下功夫、求突破。

三、信贷结构调整中授信审批工作应着重把握好三个要点

授信审批专业在全行信贷经营管理体系中承上启下、承前启后,须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前瞻的眼光,控制好授信总量、结构和准入时机,把握好信贷投向、尺度和方式,发挥好授信审批配置信贷资源的功能和效果,全力支持促进全行信贷业务结构调整和信贷经营方式转变,为我行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一)把握授信审批方向

信贷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授信审批业务关键是要提高信贷投向的科学性,承上启下,以全行经济资本管理为基础和导向促进授信总量与结构的全面协调,推动行业、客户、品种、收益结构的全面优化,为此需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授信投向应坚持匹配和动态原则。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在坚持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约束的前提下,与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适应,与我行资金来源期限结构相匹配,有选择、有节奏地加大生产流通领域及短期融资产品的授信投向。二是授信投向应坚持客户结构优化原则。完善的信贷结构需要有完善的客户结构作支撑,客户结构调整是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针对目前我行中型客户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情况,需大力推行拓户工程,拓展新客户、巩固老客户、培育小客户,壮大中型客户群体,促进大、中、小客户齐头并进、有序发展。三是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原则。紧密结合区域优势与特点,制定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导向相匹配的授信审批结构调整实施计划。四是风险收益匹配原则。改善收益结构,推动全产品镶嵌式营销,控制利率下浮范围和幅度,强化RAROC和综合收益水平控制,根据风险情况实施差别化定价。

(二)把握多元化的信用风险

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不仅需要风险规避、风险控制,更要风险经营,一笔信贷业务的风险绝不是单一因素影响的,应该是复杂的多元化的。一是要控制信贷集中度风险,不要让新增贷款在存量客户里不断垒加,在少数行业里快速增长。二是要讲风险对价。收益不能覆盖成本,其实也是一种“不良贷款”,不能说不赚钱的贷款还是好贷款。贷款审查要审风险对价,要研究风险覆盖措施,不能单纯要求办抵押,营销客户也不能单纯靠降利率。三是担保风险问题,以往对保证人的信用往往审查深度不够,尤其是对关联关系分析不够深入,对保证人审查手段单一,只是看净资产、信用等级是否达到规定,未免过于简单。四是创新产品风险问题,对创新产品的审查要高度关注政策性风险,不是只要控制了经营风险就可以做业务,还要符合监管要求。五是信贷的环保风险问题。环保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评价的时候合格,不代表生产经营期都符合环保要求,要有绿色信贷意识。六是抓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除了经常提到的平台贷款、两高一剩、房地产贷款风险外,还要适度控制那些银行融资过高,或主要通过银行融资实现规模扩张的大型企业集团的信贷投入。对经济周期敏感性行业从严审查,切实防范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三)改进授信审批方式

信贷结构调整是一项全局工程,授信业务关键是要提高主动性,承前启后,处理好与前后台的关系,促进“制衡”与“协作”、“点”与“面”的有效衔接。一是对前台的支持不仅要体现在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审批效率上,更要主动加强风险评价结果的沟通、风险控制措施的协商以及服务方案设计的支持;二是对后台的支持不仅要体现在信贷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上,更要及时反映业务发展与结构调整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主动出谋划策,促进信贷工具的完善创新和政策体系的统筹协调。三是授信中台应坚持实质风险控制及风险收益平衡原则,积极尝试创新个性化授信审批方案,提高响应速度、赢得市场先机。

四、强化授信审批职能的保障措施

授信审批部门作为信贷中台,应充分发挥执行信贷政策的主力、完善信贷政策的助手、促进业务发展的后盾作用,为全行信贷结构调整提供坚实保障,为建设优秀分行提供强大动力。

(一)切实增强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预判力从我行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看出,正确把握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调整经营战略和经营结构,是实现科学发展基本保证。从当前经济金融环境看,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下,社会流动性趋紧,企业和个人的偿债压力增加,因而必须未雨绸缪,加快调整信贷结构,及早应对可能出现的系统性信贷风险。同时,在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下,仍要贯彻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要求,主动、前瞻性地把握信贷结构调整的力度,有效引导信贷投向,不断提高与国家经济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契合度,促进国家产业政策和我行信贷政策的有效结合,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与银行现有风险水平和业务发展的匹配度,为信贷业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实体经济看,随着我国工业化步入战略整合期、扩内需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银行业要积极应对产业升级,不盲从“新兴”和“战略”示范区,切实坚守审慎底线,既要把握发展机遇,又应规避新一轮投资热潮可能引发的信贷风险。从现实情况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快投放、保增长的客观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行信贷结构调整进程,在信贷由高增长转向常态化以后,应着力解决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低、客户数量不足、补偿风险能力和资本集约利用能力下降等问题。从监管环境看,BASELIII在资本质量、资本充足率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具体量化要求,银监会则在动态拨备、流动性、杠杆比率等方面设定了监管新规,要求我们必须主动加快信贷结构调整以适应新变化。

(二)进一步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和综合营销支持功能一要引导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收益提升,以授信方案为杆杠,推动信贷与非信贷、资产与负债、对公与对私、商业银行与非商业银行业务的联动拓展,提高综合收益;二要反映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授信方案为载体,对客户融资结构、授信使用条件和管理要求等进行合理设置和统筹安排;三要包含层次化的融资服务安排,以授信方案为抓手,对符合条件的客户进行短期融资授信的结构化安排,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更好平衡;四要突出组合化的服务设计,以授信方案为支点,灵活运用多种产品组合,设计合理合规的一揽子业务介入方案,增加我行市场机会和竞争优势。

信贷结构范文篇6

信贷结构的表面形态是信贷资产总量的分布构成,是信贷总量变动的结构基础和支撑,其内在形态是信贷资产总量中各品种、客户、行业、区域、期限等多层次的有序组合。但仅仅把信贷结构简单地归结为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忽视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就会对信贷政策取向产生误导。信贷结构是动态的,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它还要受经济、社会、市场、客户、环境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信贷结构还是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的重要依据。研究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主要是为了防范和控制潜在的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的收益水平。就此而言,信贷结构调整是加快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是优化信贷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通道,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信贷结构调整是建立在对现状的分析和未来的预测基础上的一种超前性调整。对未来的分析判断、预测本身就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这对决策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要有一个明确的信贷结构调整目标与计划并作为指令性要求,各分支机构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并以信贷目标结构来评价各分支机构的信贷行为。由于信贷结构调整涉及的时间跨度较长,需要经过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决策层应在可以预见的诸多因素中筛选出具有本质性、长期起作用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目标要避免雷同化,每家银行的比较优势不同,信贷结构调整的目标也会不同。商业银行应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信贷结构,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来防范和控制风险,来提高单位信贷资产的盈利能力,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信贷结构调整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个动态、永久的系统工程。只有审时度势,及时准确地调整才能使银行资产业务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

一、信贷结构调整基本原则

(一)适应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升级方向的原则信贷结构调整必须与各阶段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资产重组的大趋势相协调,与国家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方向相一致。要把握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立足传统产业,挖掘战略新兴产业内发展机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产品,要择优扶持:对国家明令禁止、限期淘汰的产品,坚决停止贷款支持,真正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二)分类指导、有进有退原则信贷结构调整要针对各地区不同的市场情况、资源禀赋、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因行施策,实行差别化管理政策。要在注重调整目标整体性的同时,兼顾调整方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能搞一刀切。

(三)风险控制与综合效益相统一原则信贷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的原则,做好客户需求与产品组合安排的结合、业务综合收益与客户风险状况的结合,努力实现风险最小化基础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信贷结构调整工作流程

(一)深入进行市场分析,摸清细分市场情况认真分析本区域经济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优势,对辖区内的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优势行业等进一步细分,对目标市场和客户进行排序。同时,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走向和地区经济发展变化,明确提出重点支持行业及分支机构,保证信贷资源合理配置到上述重点目标投向上。

(二)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提出信贷结构调整的区域、行业、客户、产品多维资产组合具体管理要求一是差别化安排好不同地区的发展定位。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阶梯性和不平衡性,基础设施建设在东部发达地区已基本完成,而在中西部地区正方兴未艾,不能简单的用一种偏好来制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要关注产业升级换代后的变化,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中西部地区要密切关注东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区域振兴规划战略的发展机遇,支持现代化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二是做好行业分析,明确行业增长目标。顺应宏观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转变,要巩固传统产业,密切关注代表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技术和市场较为成熟的战略新兴产业。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区域资源特色,结合当地主导产业、优势行业对当地GDP贡献及产业集群分布情况,支持区域特色明显、低碳环保的优势行业,严格管控直至退出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监管部门严控的,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录”、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相关行业。三是提升客户选择、挖掘能力,明确客户增长目标。积极支持符合产业升级方向、契合区域资源优势、竞争力强的客户,严控退出技术水平低、公司治理混乱、主营业务不突出、盈利能力不足的客户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高、污染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客户。四是推进产品创新,实施组合管理,以客户-产品组合管理为经营主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实现业务风险收益的综合平衡。要求全行各分支机构要遵循产品风险特性,提高中、低风险产品比重,有选择地进入高风险产品。根据风险缓释措施与客户信用等级设定各级经营机构的风险资产分布结构,明确每类信用等级客户使用高风险产品余额的上限和低风险产品的下限,使用保证类贷款余额的上限和抵质押类贷款产品的下限,持续深入推进风险资产结构组合管理。

(三)加强对信贷结构调整工作的实时监测,确保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监控、考核力度,要求各分支机构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落实结构调整政策相关要求。要强化对信贷结构调整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控,按季监测并分析总结。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信贷资源的分配、考核激励费用的配置、业务管理权限的调整等方面,向结构调整政策执行情况较好的行业倾斜,引导各级机构积极主动落实好信贷结构调整工作。

三、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工作需要国家相关政策扶持

(一)理顺政府与国有银行的关系

在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对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对自身的身份和地位有一个新的定位。从一般意义上讲,政府的职能应定位于行政权力和宏观经济管理权的界区内。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独资或控股性质的,所以,政府在已有的职能结构中又被赋予了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职能,政府由此就成为集社会行政管理者、宏观经济管理者和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三位一体的“混合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职能显然是膨胀了。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履行所有者职能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它与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含混搭配,合二为一,就为政府过度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奠定了基础。规范的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的定位应该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的、以法律手段来维护的、以利益为导向的政银分离,产权清晰,政府干预适度是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关系的基本点。在这种关系框架内,政府一方面凭借其权能,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运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秩序;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提供信息、增强激励来影响国有银行的经营行为;再一方面,通过财政部门和政策金融部门,积极提供公共金融物品。

(二)构造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发展资本市场,降低社会间接融资比例。一是扩大股权融资,增加债权性资金供给;二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积极鼓励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并理顺其作用机制,迫使银行不在这些行业过度涉入,同时,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应通过债市、私人资本等多种方式筹资,而不是紧盯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发展资本市场,从体制上增加长期资金市场的竞争者,增加资本供给,相对减少市场对银行债务性资金的有效需求,从而压缩银行长期信贷市场,减少间接融资比例,解决商业银行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不平衡的矛盾,长期贷款与短期资金不匹配的流动性矛盾。从减少长期信贷需求约束上强化商业银行开拓新的信贷市场的内在动力,从而使银行的贷款转向中小企业,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增加市场供给主体,形成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开拓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填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的县域信贷市场和欠发达地区信贷市场,促进信贷结构的均衡。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解决高科技企业以及创业投资的融资问题,为商业银行后续进入形成铺垫。

信贷结构范文篇7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贷政策;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影响供给侧的因素分别为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影响需求侧的因素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从历史上来看,我国原先一直通过调节需求侧来发展和稳定经济,虽然一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但由于各种原因,改革进度缓慢、改革不彻底,2003年后钢铁、煤炭、水泥、有色金属等原先的支柱行业出现大幅度亏损,利润下降幅度很大,产能过剩很严重。从2012年开始,调节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出现失灵,中国经济的供需关系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给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国民日渐增长的需求,另外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严重拖累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2015年1月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对此商业银行制定了一系列信贷政策,经过对信贷投向的调整,进一步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程。

一、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演变

针对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国家政策,商业银行一般将信贷行业投向分为三类:进入类、限制类、退出类。归入这三类的行业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每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本身的发展等情况调整。

(一)由维持类提升至进入类的行业

归入进入类的行业具有未来发展潜力大、政策支持明显、综合收益高等特点。比如:城市基础设施,2016年之前,根据国务院、银监会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管理有关政策,某商业银行一直将城市基础设施行业列入维持类,甚至一度列入需整改退出的行列。直至2015年10月,政府开始大力推广实施PPP模式的建设项目,将优质民营资本引入该行业,政府还款压力得到了释放,2016年该行业投向策略才被调整为进入类。

(二)由进入类归入限制类或退出类的行业

归入维持类或退出类的行业一般为传统产能过剩行业,未来发展潜力有限。对该行业内的企业一般采取结构调整、控制总量、抓紧退出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的政策。比如:金属矿采选、煤炭、钢铁(含钢贸)和纺织行业。2015年1月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对产能过剩(高污染)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其中钢铁、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纺织等高污染亏损行业成为改革重点,要求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提高生产效率。为了配合国家政策,某商业银行将上述行业调入限制退出类。

(三)信贷政策较平稳的行业

对于某些与民众生活休闲有关的行业,其信贷政策近几年一直保持较平稳的状态,如文化旅游和零售业。

二、江苏省信贷投放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现状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指的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产业间结构变化和产业内结构变化。产业间结构变化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变化和相互关系。产业内结构变化是指一个产业内部的结构演变和相互关系。

(一)江苏省产业间结构比较分析

1、历年产业间产值的变化情况。从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来看,江苏省第二产业领先于第一、第三产业,处于绝对优势。就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而言,从2000年的7.8%下降到2015年的3%。整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和江苏省持续推荐城市化、优先发展制造业的政策密切相关。就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而言,这15年来,基本都在65%以上,几乎占据本省一半的产值,但整体趋势出现先升后降的现象,反观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正好与第二产业相反,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从变化趋势来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较平稳,15年间下降了4.8%,第二产业排在第二位,最高值比最低值变化了8.7%,第三产业变化最大,最高值比最低值变化了9.4%。这说明,江苏省的产业间结构正在优化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给江苏省的经济增长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历年产业间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这与其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呈一致性;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2000年-2007年之间增长幅度较大,增长了将近10%,但从2008年开始趋于稳定,变化率在3%以内,但其产值比重却在2008年开始逐年下降,由于江苏省的制造业主要由外资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组成,这说明该模式下的制造业对吸收就业有着显著的成效;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这与其产值比重的增加相关联。另外还可以看出从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正在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变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构成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是还可以看到,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仅3%,但就业比重却占到了18%,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远低于产值下降的速度,说明劳动力结构仍需要进一步调整。

(二)江苏省信贷投放比较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0-2015年间,第一产业的信贷投入占比不大,仅占2.4%,第二、第三产业的信贷投入分别占总投入的40.4%和57.16%,增速方面,第三产业的投入增幅明显高于第二产业,5年来,第二产业的投入增幅为60.36%,而第三产业的投入增幅达77.26%。投放总量方面,5年间,共投放信贷资金254095.86亿元,其中投向第一产业的资金量为1165.27亿元,投向第二产业的资金量为102666.89亿元,投向第三产业的资金量为145263.7亿元,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信贷获得量明显大于第二产业,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历年主要行业信贷投放的变化情况,该商业银行近10年来对制造业的信贷投放额一直占据绝对地位,投放总量为442.95亿元,占总投放量的32%,符合江苏省为制造业大省的背景,而投放额变化最大的为租赁和商务服务,10年来从390.5亿元增加至871.56亿元,增长了221.99%。2007年第二产业(318.28亿元)与第三产业(390.5亿元)的贷款投放量基本持平,但到了2016年,第三产业的信贷投放量(871.56亿元)较第二产业(494.04亿元)翻了一番,这说明江苏省的产业结构逐步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符合国家政策的导向。

三、江苏省信贷支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角度

加快经济制度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改革,一方面破除“唯GDP论”,促进发展新兴行业,一方面给予信贷政策倾斜,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担保等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将更多信贷投放到国家重点支持行业和小微企业,促使信贷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

(二)银行层面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整合信贷资源,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信贷创新、防范信贷风险。完善风险管控技术,通过多渠道获得企业信息,真实判断企业情况,彻底改掉“唯抵押物”的信贷文化。

(三)企业自身

积极参与信用环境建设,近年来不良贷款频发,有经济衰退的作用导致,但仍有一部分为企业诚信缺失,故意逃废债所致。企业应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努力提升信誉度,巩固信贷支持策略。

作者:诸逸华 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笑菲.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信贷支持研究--基于东北三省的比较分析[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1

[2]韩俊莹.我国信贷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4.5

[3]赵亚辉.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威海)2015.5

[4]李成,袁静文,黄顺绪.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地区差异研究[J].统计观察,2007,(8).92-93.

[5]袁青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信贷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1(5).51-52.

[6]张军.中国的信贷增长为什么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J].学术月刊.2006(38).69-75.

[7]盈帅.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与三次产业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6).65-71.

[8]刘梅生.我国银行信贷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09(7).

信贷结构范文篇8

一、现代合约理论视角的借贷合约安排

现代合约理论认为,所有的市场交易可以还原成合约关系(并以此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这样任何一个经济活动就离不开合约,并且对一项经济交易的调节可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合约来实现。签定合约时,合约内容确定了某种状态下参与人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且在参与人之间如何分享该行动所产生的收益和分担该行为所带来的风险。相应地,各类金融交易也可还原成金融合约,并通过这些金融合约来调节金融活动。诸如借贷协议、债券、股票和保险单等显性金融合约,实质上就是规制金融交易行为的凭证或文件协议,除运用这些显性的金融合约来调节金融活动外,还存在着各种隐性金融合约来调节金融交易。从合约权利与收益的配置状况来看,金融合约可以分为权益型、债务型、衍生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交易的合约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上四种类型(卓凯,2006)。

探究不对称信息下合约不完全的根源问题,以及如何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设计一种合约来约束或规范合约参与人的行为问题,是现代合约理论探讨的核心内容。因此,一项有效合约所必须的两个基本要素———充分或较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合约的履行机制,就成为现代合约理论重点关注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信息范式来分析金融(借贷)合约的结构及效应,运用不对称信息概念来剖析信贷市场上的信贷配给问题,使人们对信贷配给所产生的机制及效应,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Stiglitz和Weiss证明,在信贷市场上,如果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存在着不对称,则贷款人因为借款人所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而实施贷款额度的配给,因此,在信息不完全的信贷市场上(即使没有人为的干预),信贷配给将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现象而存在[12]。Williamson证明,签定合约后,贷款人必须付出一定监督成本,才能获知投资项目所实现的收益,而这种监督成本的付出会引起贷款人的期望收益降低,当期望收益降低到某一临界值时,贷款人将拒绝向一部分借款人发放贷款[13]。现代合约理论所关注的另一个领域就是合约履行机制问题。现代合约理论认为,如果签定合约后,合约所确定的行动结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履行,则任何事前的合约将变成一张废纸。借贷合约亦不例外。当借贷合约的履行和违约惩罚的相关制度安排不完善,甚至执行相当困难时,则借款人选择策略性的故意违约的动机将增加,有时可能会选择欺诈手段[14]。因此,现代合约理论指出,由于交易参与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经济现实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一项经济(金融)合约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充分的或较充分的信息和合约的有效履行。因而,对任一借贷合约的设计,必然面临着(签约前或签约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和(签约后)合约的履行机制问题。具体来讲,一项运行有效的借贷合约要处理好甄别、激励、监督和合约履行问题[15][16]。一是甄别问题。

借款人风险类型存在差异,而贷款人没有充分的、系统的信息来区别借款人类型;另外,借款人在贷款偿还能力及意愿上亦存在着差异,并且偿还能力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生产能力及积累财富的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人面临着逆向选择而不能利用价格机制(利率)来出清市场。二是激励问题。给定信息不对称条件,借款人也许具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使贷款人面临道德风险,为克服这一问题,贷款人将引致较高的成本,因此,借贷合约的设计必须满足借款人的激励相容约束以及贷款人的要求。三是监督问题。一旦贷款发放后,诸多因素均可能导致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发生变化,贷款人必须花费成本来观察这些因素变化可能引起还款率的变化,以及诱使借款人从事合同约定的生产活动。四是合约履行问题。借贷合约到期后,强迫借款人偿还贷款通常比较困难,特别是制度及法律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按照法律程序操作费用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而传统式的抵押(即使存在)也不可能保证贷款及时偿还。

二、正规与非正规借贷合约的微观比较

由于信息获取、借贷合约设计及履行合约均要花费成本,因此,贷款人依据其借款人自身特征、信息禀赋状况等,对借贷合约中的甄别、激励、监督与合约履行机制等关键性因素进行安排,设计出满足借、贷双方需要的借贷合约。正规金融机构将主要运用标准的信息来甄别借款申请人,审查财务报表、定期检查借款人,以及依据正式法律机制保证合约履行。相反,非正规金融组织(友情借贷、关联贷款、储金会、私人钱庄等)运用各种创新方法向潜在借款人来扩展信贷。因此,由于甄别、激励、监督与合约履行机制等差异,正规与非正规借贷合约设计及治理表现出诸多差异,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正规借贷与非正规借贷合约安排的微观差异主要体表现在:

(一)甄别策略

在给定跨期金融交易和异质的借款申请人条件下,甄别有助于贷款人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发放;甄别允许贷款人确定申请人的还贷意愿与还贷能力,并以此决定发放贷款的额度,或者可能拒绝申请人的贷款申请。由于小企业或者农户风险类型存在较大差异,而贷款人没有充分的信息来区别这些类型;同时,他们在贷款偿还意愿与偿还能力上亦存在着差异。基于这种信息不对称,贷款人面临着逆向选择而不能利用价格机制实现市场出清。因此,在甄别策略上,非正规贷款人(组织)可以依据社会关系,或者基于地理相近或职业联系因素而获得本地信息,或者用重复交易等方式的试错法,以及互助成员之间的自我选择机制,来作为甄别借款申请人的机制;而正规金融机构更多的是通过审计财务报表、审查投资计划书、信用记录及报告和信用评级得分等标准信息方法,来甄别潜在借款人的类型。

(二)监督策略

监督有助于贷款人确保借款人是否改变初始的还贷能力和还贷意愿,这种改变要么是通过改变自身努力,要么是外生的变动。一旦贷款发放后,诸多因素均可能导致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与还款能力发生变化,贷款人必须花费成本来观察这些因素变化可能引起的还款率变化,以及诱使他们从事合同约定的生产活动。如果借款人差异大,则贷款人的成本将很高。于是,非正规放贷人(组织)可通过随时走访借款人来监督贷款的使用,以及通过借款人定期开会、定期偿还部分贷款等作为一种监督策略;另外,基于联合负债的借贷合约就是以团体成员集体承担还款义务为条件而向个人发放贷款,因此该方法可以诱导团体中的借款成员相互监督,从而缓解道德风险。相反,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督方式比较标准,例如定期检查借款人经营状况、审计借款人财务报表和监督其贷款支出等方式。

(三)激励相容机制

借贷合约设计确保激励相容约束,通过这种机制使得借款人偿还贷款享有某种好处。如果不及时偿还贷款,将失去抵押(担保)品,或者与贷款人关系因此而恶化未来再也不能获得贷款。给定信息不对称条件,借款人也许具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造成贷款人面临道德风险,为克服这一问题,则贷款人将面临较高的成本。因此,如果要避免有成本的监督问题,则借贷合约的设计必须满足借款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例如,借款规模的逐渐增加将作为一个偿还激励机制,当借款人没有及时偿还贷款,则削减其未来可能再贷款及相关金融服务项目,这对没有其他选择的借款人而言,是一个较强的合约激励机制。非正规金融组织可以通过重复性交易方式、社会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动态激励机制和向借款人提供存款等金融服务便利,甚至向其他组织或个人公示违约者等,来保证借贷合约在设计上的激励相容。而正规金融部门则通过真实资产抵押、第三者担保等方式,确保借贷合约的激励相容。

(四)合约履行机制

借贷合约执行机制能帮助借款人对其违约责任负责。一般来讲,在制度及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法律等第三方裁决制度相对薄弱的、或者法律执行成本较高的地区,强迫借款人偿还贷款通常比较困难;即使存在传统的抵押也不可能完全保证贷款的及时偿还。因此,非正规放贷人(组织)可以利用社会道德、声誉机制促进借贷合约有效执行。特别是生活在同一社区的交易双方,声誉作为一种行为约束规则,通过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了借贷合约的履行。其作用的机理是:履行诺言的借款人能得到连续的、更大的和更优惠的贷款,而不守信用的借款人会受到未来不能获得贷款的制裁,并且随着信息的扩展,其他潜在贷款人也不会向其发放贷款,从而不履行诺言的借款人就会失去未来获得贷款的机会,这种长期利益的存在约束了借款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另外,利用关联交易可以把信贷支持纳入农业生产链,将还贷能力控制在一定弹性范围内,从而促进借贷合约有效执行。而极端的情况是非正规放贷人(组织)还可能利用非法手段,来保证借贷合约的履行。而正规金融机构,则主要利用法律强制手段,或者出售借款人的担保品等方式,保证借贷合约的有效执行。因此,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与城市信贷市场相比,农村信贷市场所面临的信息、激励与合约履行机制约束问题更为严重,从而导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面临着甄选、监督、激励与合约履行约束等问题,并且成为农村金融市场构建的微观障碍。因此,在正规金融不完善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发挥一定的替代性的经济功能,有助于小企业经营者获得外源性融资,从而分散经营风险。非正规金融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其关键在于:非正规金融能通过借款申请人自身、家庭和社区等特征变量,系统地运用信息和经济激励办法,设计出适宜于借款人的借贷合约,从而克服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借贷合约履行问题。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信息、激励与合约履行机制约束的存在,从而成为农贷市场构建的微观障碍,这必然导致:一是甄别借款申请人成本过高,因而贷款人面临着逆向选择问题;二是贷款发放后,由于缺乏有关借款人的行为信息,即没有充分有效的机制来约束其行为,因而,贷款人面临着道德风险问题;三是由于缺乏有关借款人偿还贷款决定及其机会主义行为的信息,贷款人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来证实其能否偿还债务及履行贷款合约。现代合约理论将借贷活动还原成借贷合约关系,进而分析借贷合约的签定及履行问题。基于此,对任一借贷合约的设计,必然面临着(签约前或签约后)不对称信息问题和(签约后)合约的履行机制问题。具体来讲,一项运行有效的借贷合约要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甄别问题,二是激励问题,三是监督问题,四是合约履行问题。而不同贷款人对借贷合约中的甄别、激励、监督和合约履行问题所实施的策略不同,便成为正规与非正规借贷合约的微观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信息获取、借贷合约设计和履行合约均要花费成本,因此,贷款人依据自身特征、信息禀赋状况等,对借贷合约中的甄别、激励、监督与合约履行机制等要素实施对应的策略,从而设计出满足借、贷双方需要的借贷合约。对正规金融机构来讲,主要运用标准的信息来甄别、监督借款人,以及依据正式法律机制保证合约履行。相反,非正规金融组织运用各种人格化的信息来甄别、监督借款人;运用动态激励机制等来改进未来借款条件,并以此作为激励相容机制;通过道德机制、信誉机制,甚至非法手段等私人治理方式来保证合约执行的实现。

信贷结构范文篇9

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推动国有银行的振兴,目的就是让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贯彻落实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这一指导方针,银行业,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须担当起更大的责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

眼下,银行信贷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利差收入也是银行业最大的利润来源,信贷业务紧密联系着实体经济和商业银行。因此,如何适时适当调整信贷结构,对于能否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有着直接影响。记者从日前先后召开的5家国有商业银行2012年度工作会议上获悉,各行均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针对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全面部署了今年的信贷结构调整工作。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首先要努力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对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金融机构服务经济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还包括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导出口结构升级等方面。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该行将突出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融资等“四大新市场”,重点发展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三大战略领域”,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该行明确提出要求,要创新服务方式,确保“四大新市场”的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公司贷款平均增速。

除此之外,工行还将加大对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新兴消费市场的开拓力度,创新以银行卡为载体的小额消费信贷模式,加强与大中型优质商户、新兴消费业态中的高端商户的合作,大力发展直接消费信贷业务。同时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发展创新金融工具引导社会投资进入国家政策鼓励进入的重大项目建设领域,发挥信贷资金的撬动作用。建行方面则表示,该行会继续严格限制“两高一剩”企业、行业贷款,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控制对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平台的资金支持,优先支持国家在建续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项目,支持国家生产方式调整、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制造业。交行董事长胡怀邦提出,今年该行将根据“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保持信贷适度增长,合理确定投放重点,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特别是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的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

服务实体经济的另一个重点是加强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具体到当前的实际,即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这部分客户往往是金融市场中绝对的“弱势”群体。经过几年的具体实践和经验总结后,各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各行需要面对的是更加难以把握风险却更需要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2012年,5家国有商业银行都会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向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力度。如工行,该行已经明确提出,会持续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比重,重点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契合的贸易融资等短期贷款,积极支持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中小企业。同时加大投入、加快创新,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行不但将支持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还将此项业务视作本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并完善小微企业业务经营模式,加大对小微企业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

信贷结构范文篇10

2009年以来,由于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从根本摆脱了以次贷为代表的金融危机的干扰,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在较好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飞涨和物价上涨引发的通胀,以及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使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对银行业而言,急速扩张的信贷无疑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这使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信贷结构不合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变这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各银行需不断根据区域经济的变化调整信贷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在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自身信贷结构的优化,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益条件下全行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分析行业风险为信贷的主要风险入手,以行业分析和行业评级为手段,叙述如何加强信贷管理来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并以行业信贷管理为管理工具,论述推动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的思路。

2.银行信贷风险来源

信贷风险在个体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有效防范个体性的风险,各家银行的方法相对较完备,但从近二十年来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看,对银行造成较大冲击的并非个体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各家银行均注意个体风险的分散控制,对个体风险能较好地把握,而行业的波动导致的大面积违约的对银行而言是致命的,往往较长时间无法恢复元气。

银行的风险偏好是指根据战略规划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所确立的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水平,它会直接体现在信贷结构上。从我国的情况看,行业的每一次波动,客户的违约率会大幅度提升,在一段时期有普遍性。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中国特殊的国情,二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三是政策体制。我国经济一直是强政府经济,而且带有明显的周期性。而我国的产业结构从信贷存量客户的角度分,可分为:非市场化板块;工业板块;其它板块。公司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工业板块。

3行业信贷管理体系框架

行业分析是行业评级的基础,行业评级又是信贷战略性优化的基础,因此行业分析必须站在宏观到中观的角度去研究、探索行业之间、行业与宏观之间的运行关联关系。

3.1行业分析

行业分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分析经济周期的宏观层次,二是分析行业、区域的中观层次,三是对客户个体分析的微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是分析宏观经济周期,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合适的信贷策略,减弱系统性风险给公司贷款带来的风险冲击;行业层次主要是分析行业成长周期与波动周期,在行业层面上对公司贷款的进行组合管理,降低公司贷款组合风险。

3.2行业评级

行业评级是为了解决行业之间对比关系,用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行业评级要充分考虑贷款的风险特性。考虑国内特有的行业结构以及银行业客户的实际分布情况。行业评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行业内部竞争情况分析。行业的竞争情况是行业内企业保持相对稳定发展的外部条件,我国的国情是在相对垄断的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行业的竞争情况政府主导因素较强,政府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多予以干预或出台相关行政法规或通过行政审批予以限制,因此垄断性的程度是行业评级首要考虑因素,主要是考虑到垄断的风险性与贷款风险的容忍度较为匹配。

行业结构(外部环境)分析。行业外部生存环境影响行业内企业竞争压力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影响行业内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也就影响行业的结构,按行业结构分为:稳定强势型;稳定型;政策鼓励型;非稳定强势型;非稳定弱势型,在行业评级上,根据稳定强势型、稳定型与政策鼓励型三种类型对行业进行分类分析判定。

行业周期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发展周期和波动周期,其中波动周期首先考虑行业的波动周期的时间长短,然后根据财务相关数据,确定行业处于高涨、扩张、下行、筑底四个阶段及该阶段持续的预计时间,高波动性的行业降低相应评级结果。

行业的波动性与敏感性。即行业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敏感性弱的行业风险相对较小,适合长期债项,而敏感性较大的行业,会因宏观经济波动而波动;行业的波动性是在既定的期望和发展趋势下,行业波动程度越大,说明该行业中企业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性因素越敏感,受宏观经济影响的系统性风险越大,从信贷选择上,选择波动性较小的行业是降低风险的最好选择。

财务水平的判断。财务水平的判断依照财务的四类指标进行综合得分评定,用于行业之间的对比,确定哪些行业基本面较好。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是考察该行业运行所需支付的社会成本对价。主要包括:环保成本、安全卫生成本。

4.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4.1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市场的优化升级,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重点,即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改造传统工业,进一步提升工业水平;改造和提升传统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的创新,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4.2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有效增贷,促使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一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兴行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努力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二是积极支持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经济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用“银团贷款”和“联合贷款”形式,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支持主导优势行业,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结构的升级。

4.3注重信贷经营协调性,力求平衡发展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市级分行要增强资金的综合平衡能力,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的历史包袱,区别对待欠发达地区的资产负债比例;对不良资产的核销,凡符合条件的,对欠发达地区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欠发达地区支柱产业的形成与成长、培育,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要支持发达地区的经济渗透,鼓励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效应,实现联动发展。四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支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