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8:55:08

县级经济

县级经济范文篇1

关键词:县级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家建设发展成绩斐然,这离不开国家各级政府的统筹安排与管控。国家审计存在的意义无外乎经济责任与政府责任的存在,它是源于政府责任且随着经济责任的产生而被激发。因此,必须努力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督促领导干部规范自身行为,积极为国建建设发展做贡献。

一、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内涵

政府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指的是相关审计组织(机关)经有关权力机关委托,依照相关法规制度与程序,就领导干部在职时所任单位(部门)各项经济财务活动数据以及本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开展全面审计工作,评估其效益性、真实性及合法性等的经济监督活动,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国家建设发展衍生的一种起到正向效应的审计监督机制,最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历经数十年的不断摸索、实践和完善,如今已日益向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标准不明确。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审计标准,这导致审计难度大大提升,审计花费的时间过多,审计质量大受影响,在我国很多地方同时存在两个职位同级且权利相若的现象,比较典型的有县委书记和县长,虽然两者在名义上负责不同的岗位,但是在经济审计过程当中,两者存在较大的交汇处,这会让审计责任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等到出现审计师顾的时候会出现相互踢皮球的现象,这大大增加了审计难度,为了缩短审计时间,需要构建完善的审计评价制度。(二)经济责任审计原则没有效落实。根据《县级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在领导干部离任之前必须要把经济审计工作做好,从严审计,如果后期发现审计责任需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很多干部在离任之前存在侥幸心理,并没有对经济进行严谨审计,导致继任干部出现经济问题,继任干部为了隐瞒这些错误。在审计过程中也存在马虎心理,这会导致恶性循环。这些现象在一些乡镇干部当中非常常见,让审计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三)县级干部经济责任不明确。因为县级行政单位工作并不是短期的,在这么长的时间段内,领导班子可能换了好几批,如果出现经济审计问题,追究起来非常麻烦,不知道是哪位领导或者哪届领导班子的责任。根据我国对于干部的管理规定,县委书记的职责是负责该地区的宏观经济,是一个县的一把手。县长负责的方向是经济工作,这两个权利如果没办法分清楚就会导致审计时间大大延长,同时还会导致审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三、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策建议

(一)明晰经济责任审计重点与标准。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一般来说主要是其负责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辖区内的经济管理事务以及财务资金的运作情况。应当要求被审计的县一级单位提供更加完善的、可靠地审计原始资料外,还要通过调查获取审计线索和有价值的审计材料。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充分的利用国家审计准则和审计指标体系和相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结合审计事项制定统一规范的审计作业标准体系,各项审计指标尽量符合当地的实际。(二)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原则与制度。当前的干部审计实践中,普遍曾在着离任后审计的的现象,这样就造成了比较多的审计问题,很多审计出来的经济责任问题由于离任而难以有效地解决,也造成了一些领导干部推诿责任的侥幸心心理。因此,我们在县级领导干部的审计工作中,要落实好离任前审计的原则,也就是先审计后离任原则。坚持这一原则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县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体系,一般来说,可以指定《审计要情报告制度》、《审计复核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等一系列涵盖审计前、审计中、审计后的审计制度体系。(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明确与警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明确,才能有效地进行监督和审计。首先,考虑到当前县级领导在足迹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上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同时操作的时间也比较的长,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比较难以界定领导干部前任和后任所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鉴于这样的情况,需要比较专业的经济人才进行比较专业的区分和界定,从而明确县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从而合理的开展审计工作。其次,在上一级部门(地市级)来说,应当提前对县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合理的划分,让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工作责任和工作任务更加明确,从而防止出现责任的推诿。(四)经济责任审计力量配置与配合。在审计力量组织上,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打破科室职能界限,统一调配审计人员,统一工作方案,统一组织实施,交叉穿插开展工作,做到各“兵种”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整合审计资源,发挥整体效能。在审计方法上,应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与县财政决算审计相结合,与其他专项审计相结合,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审计组进点,同时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及其他审计任务,既可解决审计任务大而力量不足的问题。又能扩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覆盖而,节约审计成本,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季庆,张建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定位及路径设计[J].学习论坛,2016(12):40-42.

[2]汪犁.略谈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构建[J].审计与理财,2016(12):15-16.

县级经济范文篇2

关键词:新形势;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多存在责任划分混乱、审计标准不明确等问题,相关主管单位需采取相应的策略,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一、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对新形势下的法律认识存在偏差,审计不规范。从当前很多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现状来看,很多审计报告中存在对法律法规的误用情况,存在错误的法律认识,甚至在一些审计报告中存在失效条款的使用。不规范审计报告的存在多是由于审计人员对法律认识的不全面所造成的,如果长期存在此种情况,将会影响正常的审计工作。(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下,难以保障审计质量。因此,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近年来,各个县级审计机关都加强了经济责任审计,但是,由于审计对象、审计内容较多,再加上审计的时间相对集中,县级审计机关存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整个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与质量。一些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人员数量与素质都相对有限,严重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三)部门之间的配合性与协调性不足。在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除了对审计工作人员有着极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还需要保障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县级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要求,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在每年年初,县委审计委员会需加强对审计部门所提交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审核,结合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等,认真加以研究,要以专门的文件下发至各个部门,保障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各相关部门都能够严格按该计划履行自身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制定保障了经济责任审计中各项审计任务的详细划分,有效避免了审计过程中的重复审计等现象。(三)统一操作规范,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要彻底改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制定相对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统一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操作规范的统一为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相关人员的不规范审计行为。因此,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需遵循同方案、同方法与同标准的审计要求,保障有关部门、审计人员都能够严格落实其审计责任,遵守统一的操作标准与要求,保障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此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审计人员能够在工作中积极开展审计工作实践。(四)强化组织部门和审计机关的联动机制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存在干部任用与经济责任审计的不匹配性,也就是所谓的“先离后审”、“先任后审”问题,在县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加强组织部门与审计机关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保障这两个部门之间能够建立一种有效的联动机制,保持人事干部任免与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致性。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相关审计人员需严格审计年度审计报告中的财务预算、财务收支等各方面内容,尽量实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虽然各个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成立了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做好相应的沟通与协调,基本上都是审计机关“单打独斗”,难以为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基础支持。(四)审计工作滞后于干部任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通常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要遵循先审后离的原则与顺序,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与顺序并不能严格按照专业标准来进行。很多经济责任审计都是在领导调走、退休以后才开始进行的,这种情况下,一旦经济责任审计出现了问题,一般是对新上任的领导进行追责的,审计工作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所反映的成绩、问题,虽然能够直接通过责任划分来追责,但是,却并未建立完善的制度来落实责任、严格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二、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策略

(一)完善配合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新形势下,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保障审计的质量,各级党委、政府需根据新修定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逐步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严格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要求,对不同参与部门、人员的岗位责任等加以详细划分,保障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能够实现良好的配合与协调。此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还必须严格划分相应的审计责任,严格落实责任制度,将审计责任分配到个人手中,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制订科学的审计计划,避免出现重复审计。现干部任职期间的分段处理,保障能够在干部在任期间就能够做好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调离之前,需率先做好经济责任离任审计。此外,领导干部在任期间,要做好每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组织部门、审计机关的配合,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获得相应的审计结果以后,要及时归档,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三、结束语

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代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领导干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均需结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与要求,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严格划分审计责任,保障审计工作的规范进行,提高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福才.浅谈铁路企业在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8,000(010):143-144.

[2]曾宪洪.新形势下深化基层央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金融会计,2018,297(08):72-75.

县级经济范文篇3

(一)人员少、项目多,无法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专业性。

人员少、审计项目多且超编严重,是当前县级审计部门的不争事实。以会昌县为例,全县总人口46万,但县审计局机关编仅有14个,即使加上工程预决算中心编5个,事务所编5个,也只有24个编制,而在职人员却有33人;在职干部职工中,剔除二线人员、工勤人员、挂编人员等,即使包括预决算中心人数,真正在一线的审计人员也仅有16人。近年来,组织部门每年委托县审计局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不低于15人,今年更是达到25人之多。还有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项目(如2008年省审计厅开展的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审计”,每个县审计局至少抽调了4名审计人员参加)、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乡镇财政决算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等,每个县审计局每年承担的审计项目不低于70个。于是,虽然从机构上专设了“经济责任审计股”(如会昌县审计局经责股3人,其中1人还兼做统计业务),但经济责任审计都有时间性,所有审计项目只好采取全局“一盘棋”,无法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专业性。据了解,全国各县级审计部门的情况大同小异。

(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发展需要。

《审计法》规定,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进行有效制约与监督的重要环节和机制,对审计人员的自身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中高学历的人很少,即使有个别大学毕业生分进审计部门也是学非所用。如会昌县审计局,全局干部职工中没有一名是审计专业院校毕业的,且专业人员分布不合理,懂财务收支审计的人多,懂工程技术审计的人员少。现有审计人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东西少,难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审计操作不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不够突出。

审计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责任审计特性不明显,基本上沿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给人的感觉是两个不同的瓶子装一样的酒,没有体现出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权力行使效果也没有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重点。对权力运行效果的监督,就是我们所说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作为我国新兴的审计领域,涉及的范围广,其审计方法、评判标准都还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完善过程中,掌握效益审计的人员还相当匮乏。因此,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上还未涉及决策行为绩效的审计,这不能不说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一大缺陷。

(四)成果运用不理想,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密切。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质量不高,被有关部门利用程度偏低。绝大部分审计组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都是避重就轻,叙述笼统,套话居多,措辞模糊。二是经济责任审计建议为党委、政府提供宏观决策服务的作用发挥不够。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必须确立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的理念。现实工作中,县级审计人员并不注重对审计成果的提炼,没有就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上、从体制、从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制度法规的修改完善,而是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所提出的审计建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难以有效地为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服务。三是大部分地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形同虚设,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据调查,多数地方虽然建立了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参与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但所建立的联席会议普遍局限于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开会、通报通报有关情况,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协调配合,有的甚至连联席会议也常年未开。

(五)审计问责不到位,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近年来,从县级审计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可以看出,“屡审屡犯”问题突出,比如: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私设账外资金或“小金库”、自行处置资产、超标准列支招待费等问题,几乎成了单位的“通病”。有些单位,任中审计发现的问题,离任审计仍然存在;上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指出过的“毛病”,下一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再次出现,甚至“老毛病”未改,又添“新毛病”。反映出审计问责机制的欠缺,未能触及违纪违规者的灵魂,也难以实现举一反三、以儆效尤,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权威性的发挥。

二、对策建议

(一)突出审计重点,着力解决“人”“事”矛盾。

深入贯彻“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根据现有的审计资源,量力而行,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着力解决“人”与“事”的矛盾。县级审计机关要把涉及重点领域、重点资金单位的领导干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监控对象,并且把这些监控对象任职期间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效益性,重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遵守各项廉政规定的情况等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乡镇财政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有机结合,应当尽量利用其他审计的成果,有条件时,还可以结合进行。有关部门要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方针,不要凡是离任的领导干部都一股脑儿的委托审计。当地党委、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审计工作,适当增加县级审计人员编制,严把进人关,真正把懂财务收支审计、懂工程技术审计的人才引进到审计干部队伍。

(二)改进审计方法,着力提高审计质量。

要切实改变过去单纯根据会计账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做法,要从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对权力运用情况的审计;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审查在财政财务收支过程中的权力行使是否民主、科学、合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查权力行使的绩效性;要更侧重于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审计调查应该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方法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合理合法性及效益性问题,行贿受贿问题,私分国有资产及私设“小金库”等问题,仅从账上很难查清,必须要依靠开展多方面、大范围的审计调查来实现。通过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方法,进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强化问责意识,着力树立审计权威。

加强与公安、检察、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联系,以便发现违法行为或严重的违纪问题让这些部门迅速介入,追究违法违纪者的责任,该撤职的撤职,该处分的处分,该法办的法办,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让各被审计对象品尝违法违纪的苦果;要尽快形成以审计部门为主、纪检、监察及社会舆论等有关方面为辅的全面监督检查问责机制,营造良好的审计问责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新闻等媒体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宣传,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

(四)建立评价体系,着力实现成果转化。

积极探索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一是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公正原则,全面审查分析各种情况和问题,避免以偏概全。要通过审计重点资金支出的绩效,评价被审计领导决策绩效和廉洁自律情况;通过审计收支的合法性、合规性,评价被审计领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情况;通过审计全部政府性收支结果,评价被审领导的政绩、行政成本和组织收入能力等。二是审计评价要慎重,要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权责相对应,防止评价过高或过低带来的审计风险。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或审计依据不足、评价依据和标准不明,超出审计职责和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三是要建立成果分析和成果提炼制度。善于从现象找出本质,就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着力从制度、机制和管理上揭示问题,找出差距,提出治本之策,实现审计成果的二次开发,向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提供坚实可靠的审计结论,并提出审计结果运用的可行性建议,从而把审计结果转化为规范运行、强化管理、提高干部素质和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真正为党委、政府选人、用人服好务。

(五)健全联动机制,着力提高协作能力。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把审计部门的审计成果通过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利用转化,形成一种良性的协调配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活动要正常化,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适时报送和协调处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二是经济责任审计进点时,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成员一同参加,召开进点会,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三是审计过程中遇到可疑情况需要纪检、监察部门介入的,可以及时用纪检、监察的手段加以解决。四是建立健全案件移送制度,对审计部门移送的案件线索,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将处理情况及时向审计部门反馈。五是通过将审计报告报送到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并纳入干部档案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县级经济范文篇4

一、宁乡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宁乡行政隶属长沙,是大河西先导区的重要组团,长株潭“两型”县城建设唯一试点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2011年全县多项经济社会指标名列长沙市前茅,其中GDP637.95亿元,同比增长15.8%;地方财政收入33.10亿元,同比增长57.80%,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68位,工业经济规模居全省第二。县域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8.5亿元,比年初净增46.7亿元,贷款余额145.6亿元,比年初净增36.52亿元。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城镇化进程加快,宁乡经济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县域经济在快速发展,而金融支持则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够,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1.金融供给:一农难支三农

一是金融机构数量有限。目前,县级金融机构中除信用社在全县33个乡镇都有网点外,其它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没有延伸到最基层的地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严重不足。从1999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呈萎缩之势,农信社肩负着支持“三农”经济和个体民营经济发展的重任,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且由于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农村金融服务因缺乏有效竞争而导致资金供求双方处于不对等的现状。二是资金抽离现象严重。现行金融体制对县域经济重视不够,县域成为了发达地区的资金蓄水池,各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大于贷款增速,信贷资金不断由县域流向大城市。三是信贷管理体制有问题。商业银行普遍上收信贷管理权限,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和资金全国统一调度等措施,其信贷市场定位于大城市、大企业、大额的项目贷款,信贷审批权基本上集中在省、市分行及营业部,县级支行缺乏经营自主权,仅有或根本没有小额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而县域经济内主要以中小企业和“三农”为主,这样一来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融资难度更大。四是考核奖罚制度有问题。商业银行强化风险控制,要求新增贷款实现“零风险”,并对责任人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责权利不平衡,抑制了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的积极性,从而出现“惧贷惜贷”现象,造成了基层行信贷业务逐年萎缩的现象。五是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县信用社资产质量差,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历史包袱沉重,部分网点因承担服务“三农”重任,无法撤并,由于运营成本高,连续几年亏损。

2.金融需求:有效需求少

县域经济以“三农”和中小企业为主,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其自身积累不能满足资金需求。但它们的有效需求少,不能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从而形成“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并存的困局。一是中小企业的实力有限。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其融资量少、频率高,贷款的特点是“小、短、快”,而每次放贷都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导致银行的放贷成本较高,而银行的利率过高也抵制了部分金融需求。二是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不规范。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其自身,内部管理不完善,账务管理不健全甚至完全缺失,导致银行无法获得对称信息而不敢放贷,许多企业家长式经营作风,导致企业的成败完全维系在企业主个人身上,经营风险较大,家族化经营的弊病,导致企业管理无序和混乱,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三是农业的弱质性,其风险高,收益低,从而出现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点多、面广、数量小的特点与金融机构追求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的要求相背离。四是缺乏有效担保。大多数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创业阶段,有效抵押担保不足。农户的资产较少,收入来源单一,抵抗风险能力弱,相应的涉农保险业务品种少,联保难以落实。五是政府投融资平台不规范。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自身管理混乱,很多项目没有可靠的还贷资金来源,隐藏着较大风险,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3.金融支持环境:不尽如人意

一是社会信用意识仍不强。当前农村信用意识普遍淡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期还本付息的贷款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到位,及时还款意识较差,对自己在人行的征信记录重视不够。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也有待加强,逃废银行债务的事情时有发生。二是风险补偿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由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天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果没有良好的风险补偿保障机制,就难以抵御由于放贷所引致的借贷风险,金融机构也就缺乏动力去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实中农业保险和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基本没有,县域担保公司只有两家,因实力有限,提供的担保支持很不够,且贷款抵押担保过程中手续繁杂、收费较高,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信贷奖励制度,但力度不大,作用有限,财政贴息等政府配套政策没跟上。三相关制度不完善。现有的农村基本制度使得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用于抵押担保,集体林权也不能抵押,成为制约农村金融的瓶颈。民间金融活动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环境,导致其管理混乱,蕴含着较大风险,难以发挥其县域金融的补充作用。

三、加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需银政企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借助东进融城和产业转移有利时机,实现“弯道超车”,支持我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1.政府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

一是要科学规划,加快发展。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园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用发展来解决问题。二是要完善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降低县域信贷交易成本,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尽快建立健全与民间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金融活动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环境,引导民间融资由“地下”走向公开,走上合法经营之路,促进其健康规范发展。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保障机制,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扩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鼓励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和中小企业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壮大担保公司实力,降低担保公司准入门槛,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减少和分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四是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打造“诚信宁乡”品牌。政府部门要协调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支持和帮助金融部门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规范企业改制行为,维护金融债权,在制度上确保良好信用秩序的建立,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在金融机构和企业及个人间推广使用信用信息报告,解决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省级金融生态县、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等活动,加大对守信者的信贷倾斜。五要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要严格控制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贷款额,引导其适度负债,规范内部管理。地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量力而行,严禁违反或规避相关法律的规定,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向社会公众集资等直接或变相提供财政担保。

2.金融机构要加强创新,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一是机构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积极支持成立更多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规范民间金融,鼓励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组,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搞活县域金融市场。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灵活的经营运行机制。商业银行要完善内部治理,进一步转变观念,做到抓大不放小,增强对民营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渗透和支持能力。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展信贷服务范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二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针对县域经济特点,开发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适应县域不同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创新担保抵押方式,鼓励开展权利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宅基地和土地承包使用权抵押等方式,拓宽有效担抵押保范围,推行联合增信方式,引入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运用利率来覆盖风险。三是体制创新。改革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抵押担保、风险控制等信贷管理制度,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制度性障碍。因地制宜,适当放宽贷款审批权限,赋予县级分支机构一定的经营自主权;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考核机制,改变过分强调风险的做法,客观评价贷款风险和责任,制定相应的问责和免责制度,加强正向激励,做到权责对等。

3.企业要规范化经营,“三农”要规模化发展

一是中小企业要加快发展,诚信经营。企业要有长远规划,科学经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快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要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原则,重视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实现“双赢”。改变目前过分依赖银行的现状,符合条件企业要争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行为,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二是企业要完善内部治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县域企业要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账务管理制度和其它各种内控制度,以“法治”代替“人治”,努力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向银行提供真实可信的财务信息,减少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使得双方信息尽可能对称。三是农业要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结合我县实际,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生猪、烟叶、种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和市场指导,推广“公司+订单”等形式,带动广大农民发家致富。

县级经济范文篇5

一、宁乡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宁乡行政隶属长沙,是大河西先导区的重要组团,长株潭“两型”县城建设唯一试点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2011年全县多项经济社会指标名列长沙市前茅,其中GDP637.95亿元,同比增长15.8%;地方财政收入33.10亿元,同比增长57.80%,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68位,工业经济规模居全省第二。县域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8.5亿元,比年初净增46.7亿元,贷款余额145.6亿元,比年初净增36.52亿元。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城镇化进程加快,宁乡经济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县域经济在快速发展,而金融支持则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够,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1.金融供给:一农难支三农

一是金融机构数量有限。目前,县级金融机构中除信用社在全县33个乡镇都有网点外,其它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没有延伸到最基层的地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严重不足。从1999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呈萎缩之势,农信社肩负着支持“三农”经济和个体民营经济发展的重任,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且由于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农村金融服务因缺乏有效竞争而导致资金供求双方处于不对等的现状。二是资金抽离现象严重。现行金融体制对县域经济重视不够,县域成为了发达地区的资金蓄水池,各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大于贷款增速,信贷资金不断由县域流向大城市。三是信贷管理体制有问题。商业银行普遍上收信贷管理权限,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和资金全国统一调度等措施,其信贷市场定位于大城市、大企业、大额的项目贷款,信贷审批权基本上集中在省、市分行及营业部,县级支行缺乏经营自主权,仅有或根本没有小额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而县域经济内主要以中小企业和“三农”为主,这样一来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融资难度更大。四是考核奖罚制度有问题。商业银行强化风险控制,要求新增贷款实现“零风险”,并对责任人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责权利不平衡,抑制了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的积极性,从而出现“惧贷惜贷”现象,造成了基层行信贷业务逐年萎缩的现象。五是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县信用社资产质量差,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历史包袱沉重,部分网点因承担服务“三农”重任,无法撤并,由于运营成本高,连续几年亏损。

2.金融需求:有效需求少

县域经济以“三农”和中小企业为主,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其自身积累不能满足资金需求。但它们的有效需求少,不能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从而形成“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并存的困局。一是中小企业的实力有限。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其融资量少、频率高,贷款的特点是“小、短、快”,而每次放贷都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导致银行的放贷成本较高,而银行的利率过高也抵制了部分金融需求。二是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不规范。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其自身,内部管理不完善,账务管理不健全甚至完全缺失,导致银行无法获得对称信息而不敢放贷,许多企业家长式经营作风,导致企业的成败完全维系在企业主个人身上,经营风险较大,家族化经营的弊病,导致企业管理无序和混乱,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三是农业的弱质性,其风险高,收益低,从而出现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点多、面广、数量小的特点与金融机构追求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的要求相背离。四是缺乏有效担保。大多数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创业阶段,有效抵押担保不足。农户的资产较少,收入来源单一,抵抗风险能力弱,相应的涉农保险业务品种少,联保难以落实。五是政府投融资平台不规范。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自身管理混乱,很多项目没有可靠的还贷资金来源,隐藏着较大风险,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3.金融支持环境:不尽如人意

一是社会信用意识仍不强。当前农村信用意识普遍淡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期还本付息的贷款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到位,及时还款意识较差,对自己在人行的征信记录重视不够。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也有待加强,逃废银行债务的事情时有发生。二是风险补偿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由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天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果没有良好的风险补偿保障机制,就难以抵御由于放贷所引致的借贷风险,金融机构也就缺乏动力去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实中农业保险和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基本没有,县域担保公司只有两家,因实力有限,提供的担保支持很不够,且贷款抵押担保过程中手续繁杂、收费较高,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信贷奖励制度,但力度不大,作用有限,财政贴息等政府配套政策没跟上。三相关制度不完善。现有的农村基本制度使得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用于抵押担保,集体林权也不能抵押,成为制约农村金融的瓶颈。民间金融活动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环境,导致其管理混乱,蕴含着较大风险,难以发挥其县域金融的补充作用。

三、加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需银政企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借助东进融城和产业转移有利时机,实现“弯道超车”,支持我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1.政府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

一是要科学规划,加快发展。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园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用发展来解决问题。二是要完善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降低县域信贷交易成本,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尽快建立健全与民间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金融活动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环境,引导民间融资由“地下”走向公开,走上合法经营之路,促进其健康规范发展。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保障机制,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扩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鼓励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和中小企业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壮大担保公司实力,降低担保公司准入门槛,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减少和分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四是提高社会信用意识,打造“诚信宁乡”品牌。政府部门要协调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支持和帮助金融部门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规范企业改制行为,维护金融债权,在制度上确保良好信用秩序的建立,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在金融机构和企业及个人间推广使用信用信息报告,解决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省级金融生态县、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等活动,加大对守信者的信贷倾斜。五要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要严格控制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贷款额,引导其适度负债,规范内部管理。地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量力而行,严禁违反或规避相关法律的规定,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向社会公众集资等直接或变相提供财政担保。

2.金融机构要加强创新,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一是机构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积极支持成立更多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规范民间金融,鼓励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组,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搞活县域金融市场。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灵活的经营运行机制。商业银行要完善内部治理,进一步转变观念,做到抓大不放小,增强对民营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渗透和支持能力。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展信贷服务范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二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针对县域经济特点,开发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适应县域不同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创新担保抵押方式,鼓励开展权利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宅基地和土地承包使用权抵押等方式,拓宽有效担抵押保范围,推行联合增信方式,引入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运用利率来覆盖风险。三是体制创新。改革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抵押担保、风险控制等信贷管理制度,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制度性障碍。因地制宜,适当放宽贷款审批权限,赋予县级分支机构一定的经营自主权;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考核机制,改变过分强调风险的做法,客观评价贷款风险和责任,制定相应的问责和免责制度,加强正向激励,做到权责对等。

3.企业要规范化经营,“三农”要规模化发展

一是中小企业要加快发展,诚信经营。企业要有长远规划,科学经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快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要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原则,重视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实现“双赢”。改变目前过分依赖银行的现状,符合条件企业要争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行为,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二是企业要完善内部治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县域企业要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账务管理制度和其它各种内控制度,以“法治”代替“人治”,努力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向银行提供真实可信的财务信息,减少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使得双方信息尽可能对称。三是农业要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结合我县实际,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生猪、烟叶、种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和市场指导,推广“公司+订单”等形式,带动广大农民发家致富。

县级经济范文篇6

一、推进思想大解放,以精神的进位引领发展的进位

影响和制约跨越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作为内陆县市和资源贫乏地区,我们始终把干部群众的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来开发,用精神的杠杆撬动跨越发展,用精神的跨越带动经济的弯道超越。紧扣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围绕解决具体问题解放思想,在“出奇制胜,用奇招创造奇迹”上解放思想,在“标新立异,以差异化发展缩小发展差距”上解放思想,在“无中生有,创造发展新优势”上解放思想。通过思想的不断解放,在全市形成一个导向:不走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换取眼前经济增长的“老路”,不走粗放发展、低效增长的“旧路”,不走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弯路”,不走只体现政绩而不顾及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歪路”;形成一种氛围:在政策、法规范围内,只讲怎么干,不讲不能干;不仅要为程序负责,更要为成果负责;不能只满足于不出事,更要奋力拼搏干大事,最大限度地把全市上下的心思、精力、凝聚力统一到发展上;形成一种状态:以一起步就跑步的状态度过每一天,以一干就干一流的定位干好每件事,以一抓就抓到底的气魄落实每项措施。

二、全力培育大产业,以产业的扩张带动发展的转型

牢固树立“产业第一”的理念,全力做大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2亿元,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亿元,增长43%;规模以上企业216家。

1、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钢铁制造、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支柱产业。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目标、一个产业办公室、一笔扶持资金、一个园区、一批项目”的方式,设立产业发展专班,具体研究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招商等工作。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作为产业扶持资金,并在土地指标、县域经济调度资金分配上向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倾斜,全市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快速膨胀。2011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90亿元,同比增长75%。全年粮食总产133.7万吨,同比增长7.6%,连续八年实现增产,我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钢铁、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90亿元,同比增长65%;医药化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同比增长70%。

2、发展有带动力的支撑项目。全面实施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责任考核经常化的工作机制,全年共引进项目350个,其中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15个。投资或产出过百亿元的项目主要有6个:大冶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0亿元,综合开发金红石矿,把枣阳打造成中国“钛都”,最终形成年产值500亿元的产业规模;倪氏国际玫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0亿元,把枣阳建成中国“玫瑰之都”,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湖北福田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新上福田工程机械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200亿元;中兴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在枣阳建设“双百亿”农产品循环工业园;湖北立晋钢铁集团公司投资50多亿元,建设汽车用特型钢等项目,2011年实现产值40亿元,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200亿元;武汉天行健公司总投资22亿元,建设中国(枣阳)汉文化产业园等。

3、建设有承载力的产业发展平台。重点建好经济开发区、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园和枣阳回归创业园。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的市经济开发区目前累计投资近30亿元,初步实现了20平方公里起步区内基础设施全覆盖,已入驻规模企业100多家,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和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市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园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已入驻规模企业30多家,成为我市小微型企业成长的大舞台;市回归创业园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已建成“两纵三横”的道路框架,入驻规模企业20多家,吸引500多人回乡创业,成为全民创业的重要平台。

三、推动环境大改善,以环境的优化凝聚发展的合力

1、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按照“规划体现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彰显本土优势和帝乡特色”的总体原则,邀请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枣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主城区为核心,加上吴店、兴隆,形成了“一主两翼”的城市规划控制区,重点规划建设生态、文化、产业等六大功能区。筹集资金15亿元,建成“六纵六横”的路网格局;按照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去年城市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进行沙河治污工程和部分景观建设。以“一街一景一文化”为特色,稳步实施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建设特色街区。同时,加快推进“城管革命”,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城市能级和人气,增强了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吸纳聚集能力。

县级经济范文篇7

1.审计标准不明确。目前,我国县级以下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没有明确的审计标准,使得经济审计工作难度增加,审计效率上不去,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如我国某些乡镇单位同时设置两个并列职位,镇长和党委书记,二者并虽有详细的工作界定,但在行使经济审计工作时,权利出现严重交叉,进而导致审计工作模糊不清,出现相互推让的现象,从而使审计工作难度加大。为了提高审计效率,虽然制订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召集学者专家进行研究探讨,但仍旧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评价方法不全面,如只采用了归纳法,并没有采用其它统计方法,使得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其次,评价标准不统一,如在经济审计时,通常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使得审计工作缺乏一般性。再次,评价方法不同,使得审计工作容易出现重复,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操作流程。

2.审计原则没有有效落实。我国大多数乡镇行政单位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某领导离任之后才召集经济审计工作,而在此之前,并没有进行此工作。这明显违背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因为该规定要求,在政党干部离职之前,必须做好经济审计工作,在审计中如果发现问题,应明确交代清楚,才能离任,否则,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这种先离后审的审计方式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如果前任领导在任时存在一些经济问题,但并没有及时查明,使其存在一些侥幸心理,而后任者由于前任的经济问题,负担加重,便会出现一种松懈心理,使得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据调查,这种现象在一些乡镇单位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经济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3.经济责任不明确。首先,由于县级以下行政单位工作具有长期性特征,如果出现一些经济审计问题,很难分清楚是上任的还是现任领导的。其次,镇长和党委书记的权利存在着交叉。根据规定,党委书记的工作主要是负责该镇管辖地区的宏观经济,同时主管责任。而镇长主要负责经济工作。这两种权利由于界定不清,使得经济审计量加大,同时削弱了其它人员的监督力度,使得廉政效果无法达到。再次,乡镇行政单位在经济责任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如在乡镇集体和被审个人的经济责任,缺乏界定标准,使得经济责任承担者不明确,进而导致经济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二、提高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效率的措施

1.完善经济审计指标。由于经济审计工作涉及面广,再加上审计对象多样化,使得审计工作在开展上存在一定难度。以此,应遵照国家颁布的审计指标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制订较为统一的审计标准。在审计标准制订时,制订人员应当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局限于纠正经济错误,而是实现有限资金高效使用。由于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所以在制订时,需要着眼于当地的基本情况,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该地区的经济审计标准。此外,还要考虑到行政单位的性质职能,考虑到它们的经济目标,再结合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制订出一套合理的经济审计标准,使特殊性和一般性相统一。

2.处理好离任和审计之间的关系。目前存在着先离任后审计的审计弊端,使得出现的经济问题无法解决,也使先任领导存在侥幸心理,后任者有鉴于前任的事迹,也出现松懈心理,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效率。以此,县级以下领导干部在离任之前,必须做好严格的审计工作,才能做出离任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对现任领导形成警示,让他们在就职期间做好当地的经济工作,才能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去。另外,实施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还会起到禁止违法乱纪的行为,对于廉政执政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该原则还避免了先离任后审计所带了的弊端,使经济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开展,提高了审计质量。

3.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首先,由于县级以下的经济工作具有连续性,并且时间跨度大,在较短时间内无法分清前任和后任的经济责任。所以,应聘请专业经济工作人员,采取专业的分析方式作出合理的审计方式,使各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得到明确划分,使他们在离任及就任时担负相应的责任。其次,做好领导者的责任划分工作,使镇长和党委书记两者的工作更加清晰分明;使审计个人和集体具有明确的界定,以免出现经济审计问题时,相互推卸责任。

4.提高审计效率。首先,由于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广泛,所以应合理使用当地的资源,才能提高审计效率。如在出现审计人员缺乏时,需要向上级部门申请增加审计人员,还可以专门聘请专业审计人员,使他们长期从事审计工作,此外,可以和相邻乡镇做好沟通工作,做好联合审计工作。其次,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一些县级以下的乡镇地区也呈现出繁荣景象,对审计人员也出现了较高要求。以此,这些乡镇审计机关应聘请专业审计人员,还应积极引进金融、会计专业的人才,以弥补审计方式单一、审计人员缺乏等不足。另外,还应做好审计人员培训工作,使他们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以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审计工作。

三、结语

县级经济范文篇8

以县级经济责任考评目标为指引,结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突出任期内举借债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民生改善、廉政建设等重要事项,考察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情况,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关注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审查决策事项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议事规则和有效的决策机制,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是否建立了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关注建设项目经济社会效益情况,是否严格执行了可行性研究、立项批复、招投标等建设程序,设计变更和竣工决算是否真实、必要、合理,项目建成或运行是否达到了设计预期效果,揭露和查处重大失职渎职行为、重大决策失当和损失浪费、重大管理漏洞等问题;关注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廉洁从政相关要求作为重要审计内容,加强对领导干部职责分工和责任界定的探索研究,促进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及责任追究制度,发挥好权力运行“紧箍咒”的作用。

二、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展审计

紧紧围绕中央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目标,促进中、省、市的各项改革任务顺利贯彻落实,推进部门和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关注机构编制和城镇化改革,在并乡建镇和部门撤并过程中是否存在突击花钱、国有资产流失、虚增政府债务等问题,是否存在超配领导职数、吃空饷、财政供养人员超编等情况;关注财税体制和行政经费改革,检查政务财务公开情况,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和激励竞争机制,有无违规建设楼堂馆所、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擅自豪华装修,有无超标准享受补贴待遇,严肃查处乱发钱物、公款旅游、公款消费等现象,制止享乐主义和奢糜之风,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促进推行公车改革;关注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科技创新等改革,提高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加大财政货币和宏观调控等政策执行情况审计力度,着力分析总结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权力运行中的薄弱环节,揭露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从完善机制层面提出符合地方实际的审计建议,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安全员”和深化改革“催化剂”的作用。

三、围绕民生热点问题开展审计

在县级经济责任审计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领导干部在任期内为老百姓干了多少实事。重点关注退耕还林、扶贫救灾、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和城镇化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专项资金使用及效益情况,是否存在以权谋私、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违规行为;关注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教育就业、失业养老、救济救助等社会保障和惠民政策执行情况,重视土地征收、房屋拆迁、招商引资等过程中破坏资源环境、损害公共利益和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关注群众信访案件和举报线索,督促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四、围绕提升成果质量开展审计

县级经济范文篇9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战部5号文件,夯实统战工作基础

1、认真落实“四个纳入”,促使基层各级党政领导对统一战线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市委统战部长进常委,使统战工作在各级党委的主要工作中真正有了位置,为“四个纳入”落到实处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一是统战工作列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每季度听取一次统战工作汇报,统战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基层统战组织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延伸到行政村和企业学校。二是统战工作列入市委党建目标考核内容,并作为评选先进的一个依据,得到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统战工作在党的基层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三是统战理论政策列入市四大班子中心组的必学内容,市委党校、乡镇党委及市直单位党组将统战理论政策列入党员干部学习内容,成为培训党政领导干部必修课程。四是宣传部门将统战宣传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一位领导负责联系、协调,做到了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之后,灵宝召开了4次全市统战工作会议,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各乡镇、市直各单位及市属厂矿企业的一把手参加会议,像这样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参加会议,对统战工作提要求,压任务,在我市统一战线历史上是少有的,大大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对统战工作重要地位的认识。基层各级党委对统战工作的讲话多了,文件多了,将统战工作真正摆上议事日程,统战工作在基层做到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统一战线法宝地位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2、得到市委重视和支持,使统一战线统一领导、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得到加强。市委专题召开常委会研究统战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统战组织建设的意见》。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和灵宝实际,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统战部协调抓总、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参与的工作新机制。统战系统各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归口负责,一个机构,几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即市委统战部牵头负责和协调管理民族、宗教、侨务、台办、工商联工作,保留“民族宗教侨务局”、“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工商业联合会”牌子。在去年的机构改革中,按照精减、高效的原则,绝大多数单位的编制都有减少,根据实际需要,市委统战部增加编制3名,民族宗教侨务局增加编制3名,工商业联合会为独立机构,编制5名。统战系统的机构、编制及领导职数得到充实,为推进、拓展和深化各个领域统战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统战系统过去实行“归口管理”制度,但有些工作并不好协调,遇到人事、经费等问题,解决不到位。现在情况大有改善,部长进常委,增加了统战部协调关系的权威性和号召力,统一领导、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有力,增进了统战部与党政其它部门的联系和交往,促进了社会各部门、各方面对统战工作的关注、支持和参与。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政协的关系协调,在2003年政协换届人事安排工作中,政协专门安排一位副主席和办公室主任参与协商人事安排,使人事安排工作更有利于统战和政协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3、以强化统战基层基础工作为突破口,促进统战工作在基层形成了新气势、开创了新局面。统战基层组织薄弱是长期制约统战工作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如果这个问题不落实,其他问题的解决将事倍功半,5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也将大打折扣。对此,灵宝市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双基四落实”活动。为了确保“双基四落实”活动不图形式,不走过场,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活动范围、方法步骤、组织设置、建章立制到工作范围、基本任务和职责等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全面抓规范,突出抓试点,整体抓效果,重点抓落实、抓延伸、抓深化,在全市各乡镇、行政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建立健全基层组织534个,配备专、兼职统战干部1059人,解决了统战工作有人干的问题,真正将统战工作落实到基层。同时提出了以“五个有”为内容的硬件建设措施,即:有办公室、有统战牌子、有办公设施、有专人办公、有办公经费。在做到“五个有”的基础上,将统战工作范围、基本任务及职责、工作制度等统一制作成板面,悬挂上墙,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加强了统战基层组织网络规范化管理,市委统战部与各乡镇和市直各局委、乡镇与各行政村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目标,由统战部领导亲自带队,采取单位对调的形式定期深入基层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在市委《工作信息》上进行通报,促进统战工作在基层形成了新气势,开创了新局面。

二、积极创新工作载体,提升基层统战工作活力

1、通过实施“三大工程”,统战工作平台进一步拓宽。一是在“双基四落实”活动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双基工程”。各乡镇健全了以分管统战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统战委员、统战专干为成员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战委员担任办公室主任;市直12个设立党委的局委建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人事科长或办公室主任、统战干事为成员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40个设立党组的市直机关,明确一名副职分管统战工作,统战专干由人事科或办公室人员兼职;15个市管企业、师范、高中、职专明确一名副职分管统战工作,并确定一名统战工作员;全市434个行政村建立了以支部副书记为组长,治保主任为专职统战工作员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市、乡、村三级统战组织网络,做到了组织落实、领导落实、职责落实、任务落实。全年乡、村两级共举办统战干部培训班32期,培训统战干部3000人次。针对基层统战组织建设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健全,单位与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我们从抓基本工作制度入手对统战工作学习制度、培训制度、例会制度、座谈会制度、交友制度、组织活动制度进行统一规范。建立健全了统战干部、统战对象档案,乡镇做到一村一档,一人一卡,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做到一人一档。全市培养选拔了87名政治素质好、业务熟的干部担任统战工作员,确保统战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推行“双基工程”下抓一级管理机制,部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分包乡镇和市直局委工作制度,各乡镇及市直单位一把手对“双基”工作负总责,根据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工,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明确责任。对“双基”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二是以公开选拔党外领导干部活动为突破口,强力实施“同心工程”。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层层建立健全了党外知识分子和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随时发现人才,随时建档入库。联合组织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目前掌握县级党外后备干部3名,副科级党外后备干部64名,中级职称以上党外知识分子955名。在党外干部的选拔、培养、安排使用上,我们努力做到与党内干部同步培养、同步管理、同步使用,确定后备干部所在单位主管统战工作的党务书记为后备干部的培养责任人,定期将培养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统战部汇报。去年5月份,经市委研究,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组织在全市公开选拔10名非中共党员副科级领导干部,325名非党干部报名参加了笔试,31名进入面试答辩考试,15名参加了公选办的统一体检,10名通过组织考察、社会公示,现已上岗。同时认真做好党外干部的政治安排工作,在县人大换届工作中,安排1名党外干部进常委,在政协换届工作中,安排8名党外干部进常委。在民盟灵宝支部成立的基础上,成立了九三学社灵宝支社。进一步完善了市委领导与派、无党派人士联系交友制度,各乡镇、市直单位和市管各企业建立了班子成员与党外知识分子交友制度,去年以来全市各单位共召开民主座谈会、情况通报会180余次。三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推进“创新工程”。在工作机制上突破了统战部门的局限性,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形成了信息共享的新机制;在工作载体上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三增强”、“四热爱”教育活动、“崇尚科学,反对邪教”集中宣传教育月活动、“我为统战工作献一策”大讨论活动,增强了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四比两认证”活动和“助学成才”活动,向贫困大学生捐款4万余元;在民族宗教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和“爱国、守法、致富、奉献”活动,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在台属中开展“学技术、创千元”活动,召开浙江籍在灵宝经商代表人士座谈会,举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秋晚会等,引导广大统战成员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在工作方法上克服经费紧张等不利因素,购置了电脑、传真机,设立了电子信箱,和上级统战部门实现了“点对点”连接,纵向上建立了市、乡、村及厂矿企业三级工作网络,横向上形成宣传部门、统战系统各单位共同参与的体系,充分发挥了信息网络建设服务和推动统战工作的作用,推行积分量化评先工作机制和建立统战工作调研档案,强化责任意识,延长工作手臂,取得了全社会的支持。

2、通过加强统战宣传和调研,积极营造大统战氛围。为营造统战工作的良好氛围,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统战宣传、调研活动,我们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上开辟《统战专栏》和统战知识讲座;聘请35名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为特邀统战宣传员,建立健全了宣传工作网络和激励机制。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中,围绕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形势任务,结合灵宝统战工作实际,课题确定到人,及早安排,精心组织,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有较强针对性的工作对策,对一些新的领域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总结积累了不少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调研工作和21篇优秀调研文章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表彰奖励,调研成果转化成市委文件2份,转化为有关制度3个,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统一战线工作的深入开展,统一战线的法宝地位被更多人所认识。

3、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使管理更加规范。为了确保基层组织网络规范化地开展工作,深入持久地发挥好作用,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切合灵宝实际、紧贴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一是将基层统战工作置于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并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分管领导经常过问和研究统战工作,使统战工作在乡镇工作中有位置、有人管。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年初市委统战部以文件形式将全年统战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分解到各基层组织,实行目标管理。三是建立健全一系列统战工作制度,如党委、政府定期研究统战工作制度;学习宣传党的统战理论方针政策的制度;关于定期检查、考核、评比制度;党委、政府与统战成员座谈、通报情况制度等。四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基层统战工作经验交流会,发挥先进基层组织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利于相互间取长补短,促进工作。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基层统战工作的管理更加规范,机制更加有效,随着各种工作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基层统战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普遍增强,为广大统战成员办了不少好事、实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瞄准高目标,探索新思路,争上新台阶,比团结、比工作、比贡献”的可喜局面。保证了基层统战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基层组织网络作用的发挥,从而使党的统战方针政策和各项统战工作任务在基层能够得到迅速的贯彻落实。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充分履行统战工作职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1、认真履行市委分工统战部长主抓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职责,积极探索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新路子。统战部长经常深入个体工商户、非公有制企业中间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向市委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基层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市委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针政策的情况进行全面督察,保证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去年以来,先后5次组织召开流动现场会,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主动发挥统战部门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助推器作用。

2、认真履行市委领导分包非公有制企业责任制,推动企业上台阶、上水平。统战部长对分包的企业主动介入生产经营活动,跟踪问效,协调解决各类难题。重点项目从联系、洽谈到磋商、签约全程参与,促成项目顺利实施。

3、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商会和行业商会的组建工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已建立基层商会18个,行业商会2个,充分发挥其“桥梁”、“助手”作用,近年来牵头召开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评议会21次,组织外出参观考察8次,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6期,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为非公有制企业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200多名,安置350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动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改制27家,在广播电台开办“行风热线”栏目,宣传优化经济环境政策,解答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反映的问题;在大型的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建立联络员制度,及时反映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市场,配合纠风办、监察局查处违法违规案件6起,有效地遏制了企业“三乱”现象。

4、深化“四比两认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市委统战部联合中小企业局、质监局、工商联、人行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开展的“四比两认证”(比发展、比创新、比贡献、比效益及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银行信得过企业认证)活动,一年多来通过健全完善内容,深化提高层次,促使我市栖瑞栊电器公司、金中皇公司两家非公有制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鑫华铅业、轩瑞公司被三门峡市授予银行信得过企业。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效益大幅增长,管理水平明显改善、市场竞争力迅速提高。

5、整合人文资源,发展“根”经济。统战部门利用本地历史文化优势,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寻根问祖和联谊招商活动,吸引宗亲团体来灵宝寻根谒祖、投资兴业;紧紧抓住“全球杨氏中原寻根暨工商考察”这一机遇,积极推介灵宝,成立杨氏文化研究会,加强同海外杨氏知名人士的联系;开展纪念老子诞辰活动,吸引台商200余人来灵宝祭祖考察,吸引台资70万美元。

县级经济范文篇10

今年以来,在某某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某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的业务指导下,在某工商分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理事和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某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挖协会潜力,强化内部管理,增强服务能力,发展状大队伍。截止2005年底,我协会共有会员4653名,其中:2005年新发展个体、私营会员833户。我们个私协分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引导会员守法经营、文明服务,协助工商部门管好这支近五千人的个体、私营经济队伍,有力地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个私工作业绩较前年明显提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统一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是前提。我们个私协分会地处某沿江开发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发区各级党委、政府对个体私营经济越来越重视,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如何应对和解决,对我们滨江个私协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分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些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分会统一思想认识,及时转变观念,转换工作思路,积极开拓创新,树立争先创优的观念,增强事业的紧迫感、责任感。

加强学习,强化组织建设是基础。学习理论,强化组织建设,既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是个私协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做好个私协会工作的基础。2005年,我们认真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在抓好自身学习的基础上,先后组织会员学习教育8次。在学习过程中力求做到“四个化”:一是学习内容实用化,注重把学习内容与会员的生产经营实际相互渗透,不断注入会员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内容,提高会员学习兴趣;二是组织形式多样化,采取办黑板报、写广播稿、发宣传资料等形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三是学习方法灵活化,针对会员居住分散的特点,采取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为辅的方法,着力抓好向书本学习与参观见学的有机统一,建立特色学习机制;四是学习成效显著化,注重把学习的落脚点放在促进会员的全面发展上来,引导会员诚信经营,树立良好职业道德。

主动协调,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保证。个私协会是民间组织,与行政部门相比,不具备行政执法职能,各项工作的开展,主要靠加强沟通协调和正确引导来实施,因此增强个私协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得十分重要。在过去的一年内,我们一方面加强了与镇党委政府、工商分局的沟通协调,自觉接受领导,主动请示汇报工作,赢得了上级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加强了与协会会员的主动沟通协调,关注每一位会员的成长与发展,争得业主理解和支持;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会员之家”,开展系列活动,大力营造和谐协会氛围。2005年,我们协会建立了“会员之家”活动室,并有计划地开展了“个协杯”乒乓球、中国象棋等比赛,个私协会李会长主动出资举办了乒乓球邀请赛,通过系列比赛,展现出个体、民营企业的良好形象,赛出了会员们的精神风貌;在会员单位中开展了争先创优活动,提高广大会员爱国敬业、守法经营、诚实劳动、优质服务、乐于奉献的意识;组织会员开展制富不忘回报社会活动,在协会的组织和带动下不少个私业主纷纷向贫困会员和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在春节期间,协会组织会员,带着价值2.98万元的慰问品,到敬老院和特困会员家中进行了节日慰问;5月15日“助残日”,协会为新港镇12户残疾贫困会员送去了慰问金2400元;“六一”前夕,协会理事李贺、王彩玉同志向东张幼儿园捐资1000元购置儿童书刊玩具;中秋节,东张张海工等四名理事、会员捐款2000元购置了节日物品慰问了敬老院老人,协会副会长曹建强对所在村6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了价值3000元的月饼和水果;9月26日,协会为贫困学生陶丽君捐款1000元;国庆前夕,协会为2名下岗帮扶对象送去捐款2400元;11月底,在市慈善基金募捐活动中,我协会积极配合镇政府、管理区开展募捐工作,会员中有213户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参与了捐款,共捐资220万元,成为某某镇本次慈善基金捐款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