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0:12:14

文学专业

文学专业范文篇1

一、明确教学目的,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目的是我们预期在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效果,它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只有目的定位准确,我们方能把握好总体方向,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必须以适应学生将来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从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他们毕业后多数在电台、电视台、编辑出版社或其他网络媒体从事主持、记者、编辑等不同类型的工作,他们经常反馈,良好的专业素质是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其中包括开阔的视野、良好的人文素养、严密的思维逻辑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能力等等。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目的首先应该定位为“知识的累积、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配合专业课程教学,努力打造适合时展的专业人才。

二、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

当前很多高校都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很多老师不愿意担任艺术类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认为学生课堂纪律差,上课迟到、旷课现象严重,学习热情不高,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其实陷入这种困境不能只在学生身上找原因,为人师者应该在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多做思考。“因材施教”从古至今都是教学致胜的法宝,但有的老师不能立足专业特点、时代特点,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就很难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更谈不上让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笔者以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不能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一样以文学史为主,需文史结合,更要以文为主,让学生回归文本阅读,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思考人生,体验万千情感,经历世事沧桑。这不仅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入乎其内”,即正确把握和传达古代文学的真实信息,有意识地把作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让学生感同身受作者和主人公的所思所想;同时还要做到“出乎其外”,激活作品,贴近当下,用今天的眼光给予审视和评价,以创造性的解读让学生理解古典作品的当代意义,深刻感受到经过时代的大浪淘沙后,这些经典作品还能对自身的价值、思想、情感建构有重要的意义,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三、改革完善教学方法

选择好了教学内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不断地给学生灌输各种知识,这种“填鸭式”的、全无对象感的照本宣科颠倒了教学的主客体关系,老师不自觉地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让课堂绽放出魅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完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笔者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贯穿使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收效颇丰:

(一)对话式教学。对话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使之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①。因此教师应该在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创设话语情境,引导学生主动介入文本,参与课堂对话,“在开放、动态的环境中,通过对话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创新”②,同时更好地激活文学的经典价值,让经典在不同的阐释中得以延续。以讲授古典诗词中的“明月”意象为例,为加强课堂对话的效果,可以创设这样的话语情境:李白的《月下独酌》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描写明月的千古名篇,两位诗人写出了怎样的一轮明月呢?面对明月,他们不同的情感变化体现了唐宋两代的知识分子在人格模式上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创设好这一情境,让学生平等地、自由地参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对话交流中,他们的情感认知很快会得到提升,整体的课堂教学就会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二)诵读式教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尤其需要强化识记功能,通过通读和背诵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促进其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笔者每次展开教学实践活动,都会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自身的专业优势,声情并茂地通过朗诵去阐释作品,同时每次课程的最后都会规定一些阅读和背诵的篇目,下次课认真抽查完成的情况,并将其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内容之一,实践结果成效显著。

(三)信息化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基本上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板书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不仅无法有效利用本来已有限的授课课时,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有效配置时间,优化课堂教学,我们必须努力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完善我们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优美的有声语言、动感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当然,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切忌喧宾夺主。

四、改革考试制度,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

文学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

一、播音主持专业文学课程的概况

(一)作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基础平台课的开设概况

及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播音主持专业的文学课属于必修课中的学科基础平台课,包括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开设文学类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有稿播音能深刻理解,有效表达;无稿主持能现场发挥,出口成章。根据项目申请者的调查和访问,了解到各类新闻媒体对于主持人口语传播能力愈发重视,他们最需要的是采编播一体,综合素养高,反应敏捷有实力的人才。编导型的主持人才更具有竞争力。目前每年有2万~3万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媒体提供的岗位有限,另外还会有一些非科班出身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加入竞争队伍,所以学院就要根据就业市场确定培养目标。字正腔圆却是播音机器,形象好却是绣花枕头的毕业生是不好就业和发展的,但很多学生是专业好形象好缺乏内涵。在众多的人才中让自己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就业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课的开设符合当前就业和课程的基本要求。文学课在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中属于文化基础课,目的是在提高语言文学欣赏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言语表达、写作、审美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它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开阔学生眼界,将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修养,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当前文学课教学面临的艰巨任务及凸现出来的问题

申请者就民生学院2012级和2013级在校生、部分毕业生和授课老师进行调查发现,播音主持专业的文学课教学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迄今为止基本没有专门针对新闻专业文学课制定的正式的教学大纲。播音主持专业开设的文学课程均沿用中文专业文学史教学大纲,其课程名称命名也是套用中文专业文学史课程的名称,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这些课程教学大纲的对象一般是中文专业学生,由于中文专业与播音主持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对中文专业文学课教学大纲的套用是否适合播音主持专业的文学课教学,是存有很大疑问的。二是学生方面的原因:思想上对于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观淡漠,不重视文学课,做不到如专业课一样认真对待;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读书积累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故上课到课率较低,听课效率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急需提高。三是文学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原因:首先,教学目标方面,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针对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授课和新闻学、广告学甚至文学院学生一样;其次,教学方法方面,教师没有专门针对学生进行思考,教学方法仍以单纯的讲授法为主,有些运用文学院教学方法,老师满堂灌,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也没有兴趣。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文化素养提高面临很大困难,这么多的基础平台课流于形式,并没有理想的效果,起不到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如果要该课程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人才核心素质的培养,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二、播音主持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教学研究、实践,探索出适合艺术传媒学院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文学课的教学方式,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一)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教材建设

文学课的教学应当是作品教学,因此,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将可以文学史命名的原中文课程代之以作品选讲。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应适合本课程、体现专业特点,不应与中文学专业文学课混淆。对于作品的遴选和确定是关键所在。要将学界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纳入大纲。所选作品在不同版本的作品选教材中也要基本被选录,要具有权威性。教材突出作品赏析、提高人文素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用性。另外,教材设计应有配套的网络或电子资源,便于辅助现代化教学。例如:教学光盘、PPT电子教案以及网络资源等。

(二)因材施教,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上以赏析作品为主,引导多开展经典的深度阅读和理解,教师课堂上情感的投入,引导学生心理、情绪投入,让经典美好的文学思想、艺术渗透进学生心灵深处。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情感,为成为国家喉舌做好思想准备。在教学形式上,积极拓展新思路:采用与学生互动的良性教学方式,而不是老师单维度讲解和灌输;根据学生特长,有效开展教学,比如朗诵(古代文学中许多名篇佳作)、配音(外国文学中许多经典小说,比如《哈姆•雷特》)、还有上台表演经典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揣摩作品内容和情感,消化和吸收教学内容。还要注意专业融渗性,就是做好与其他专业科目之间的轮换与衔接。比如朗诵、配音、现场采访、节目主持就与《即兴口语表达》《电视节目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写作》《语音与发声基础》和专业小课等结合起来了。这样既能让学生愿意乐意上文学课,又达到了锻炼学生的写作、分析、表达能力的目的。考核方式上不是临考学生背诵几个文学题目,应付化形式化,而是让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占成绩大的份额,注重文学理解、表达、写作能力的考核。

(三)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创新学习机制

放眼提高人文素养,构建书香课堂。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文学课学习,深刻了解我们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提高修养。在学习机制创新方面强调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动手能力,“读”“评”结合,学以致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建立文学社团,也可举行小型书评大赛,实现作品与学生接触零距离,实现良性互动。也可以利用母校河南大学的资源,让学生去听一些精彩的讲座,参加河南大学每年举办的学生书评大赛,参加图书馆定期举办的读书分享活动。另外也可以邀请名师来文学课堂开讲座,师生深度互动。

三、文学课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开展文学课教学改革是提升学生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独立学院学生聪明、见识广、情商高,尤其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专业素养甚至超越一本二本的学生,但他们在文化课上比较薄弱,通过文学课程群的教学改革,可以提高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在互动高效的课堂上让学生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华,丰富阅读积累,能够领悟欣赏,分析解读作品,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增强语言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学识丰富、语言得体、气质优雅的口语传播人才,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开展文学课教学改革是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目标中指出培养“具备宽广的社会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宣传、传媒运营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采访、编辑、营销、发行等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新闻传播学专门人才”。通过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各个行业都需要的口语传播人才,提高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开展文学课教学改革有利于为社会输送优质的专业人才

目前各级电视台主持人不少,但极其优秀的不多,对文学课进行教改也是为了培养具有融合人文和艺术的大学精神,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明辨是非和批判能力的采编播一体的优秀新闻人才,他们能发挥语言文化承载力和精神塑造力,用语言传播民族文化,用语言塑造民族精神,让端庄大气的华夏之声响遍中国,传向世界。综合素质高采编播一体的优秀人才是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一种贡献。

作者:高顺洁 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文学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文学专业范文篇4

因此,这也对作为我国高校独立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本土特有的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而且是我国高校中设置最普遍的一个基础性文科专业。长期以来,我国各类高等院校都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高校、新闻文艺出版部门和科研机构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工作的人才。

但是,社会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加深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不仅仅是需要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和学术研究人才,还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语言功底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具备良好的文字宣传能力和扎实的新闻知识,能够起草合同、策划广告等。为了培养出这类人才,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指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包括培养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日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迫在眉睫。

二、改革课程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目标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设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能力、日常应用文写作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学作品创作能力和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三、改革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从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入浅谈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刘夏辉张利华手,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实用能力,针对具体现象提出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使得学生运用的语言、文字等更加灵活、形象。另外,还要将最前沿的研究话题和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整合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能够拓展视野,放眼世界。

四、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招聘单位的需求相脱节,原因就在于学校安排的实践环节过少,学生必要的能力不能得到强化。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提倡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接受锻炼、提高能力。首先,在校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使之能够从事写作、阅读等基本的工作,同时,学校要设立一批实践基地,使学生早日接触社会上真正需求的知识,力争缩短学业与就业之间的距离。

文学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英语专业;综合课程;英美文学;融合

大学英语中综合英语课程的内容主要有基础英语以及高级英语等,其和英美文学课程同样都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体系。而在英语学科各种专业课程之中,综合英语及英美文学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其主要体现在语言、修辞、术语、理论以及方法等多个方面,其也证明综合英语课程和英美文学课程之间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有效培养。

1.英美文学及综合英语教学之间的渗透

1.1英美文学课程中综合英语

课程知识的渗透体现文学作品本身是有着极强的时代性特征的,因为各种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对于其所处时代的真实感受。因此,要想要对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真实内涵,不仅要对于作家所处的时代所具有的文学气息进行掌握,还需要在作品中融入自身的感受及体验,从而与作者实现深层次的交流及沟通。以英语专业的角度分析,在学生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想要对作品真实的意图与意境进行掌握,就需要真正的融入到文学作品之中开展深入的探究,从而对于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及形式进行有效的掌握,从而使得阅读鉴赏的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也就是说,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其必须要根据文学的理论以及概念进行教学,并依据英美文学作品主要的类型开展分类教学,保证其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1.2综合英语课程中英美文学知识的渗透体现

在进行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专门单元内容和英美文学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并且其内容基本都是英美文学作品。英美文学知识即使不是综合英语课程的核心部分,但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在与英美文学相关的部分时,其都需要依照英美文学的作品对课后习题进行设计,而其所设计的习题基本上都与文学知识以及作品有着直接的关系,其目的就是要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与了解文章及作品。此外,以英美文学作品实际的类型分析,在进行综合英语课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引进一定的诗歌题材进行阅读理解。首先就需要教师现对于阅读理解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并适当的拓展一些课外的内容,使得学生对于相关文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从而使得学生自身的英语鉴赏能力及感悟都得到充分的提升。

2.综合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

课程融合的主要依据在当前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之中,其最为基础性和核心的课程就是综合英语课程,其基本都开设四年的时间,一、二年级一周都有6个学时,而到三、四年级时,其学时就改为了每周4个。当前综合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新编英语教程》,其共有八册,其中前四册主要在英语专业教学的基础阶段进行应用,而高级阶段使用的则是后四册。其中一、二册重视的是对于学生听说及语言基本功的有效训练。三、四册则是要对学生的阅读及写作技巧进行训练。五、六册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技能,从而使得英语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七、八册的内容则是需要对学生的英语阅读及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这一教程中,其课文基本上选择的都是当代文选以及现代的经典著作。选材题材则非常广泛,例如语言、文学、哲学以及教育文化等等在其中都占据了较大的篇幅内容。选材体裁的丰富,不仅具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同时还存在着记叙文、描写文以及论说文。特别是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著名中短篇小说与传记文学等等,分别有欧•亨利、毛姆、兰斯顿•休斯以及杰克•伦敦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即使其中部分课文并非文学性的作品,但也有着一些著名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的有关文论,例如弥尔顿、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弗洛伊德等等。其教材的应用也给英美文学和综合英语教学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英美文学与综合英语教学进行融合的主要途径

3.1重视英美文学教学向综合

英语教学的融合在当前大学英语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过于重视对学生英语基本素养的提升和教育,学生很难对于英美文化进行感受,而通过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内容及方法的有效引导,就能够使得学生对于英美语言具有的魅力进行掌握,了解更多的英文语言知识内容。在对综合英语中和文学有关的知识进行学习时,教师必须要与英美文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结合,进行有效的补充与提升。综合英语课程,特别是在《基础英语》教材之中,有极多的教学内容都和英美文学的原著与基本的研究方法相关。在对与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与英美文学中与之有关的内容开展有效的分析及归纳工作。例如,教材中有一首由罗伯特•弗洛斯特所著的诗,《未选择的路》(TheRoadNotTaken),在分析诗歌中,作者对于自己人生道路选择过程中所遇到的踌躇及困惑进行分析时,要知道可能由于一念之差,其今后的人生道路都会出现加大的不同,就像其在结尾说的:“我选择了较少人走的那一条,而这一选择让一切变得截然不同。”要对两个文本进行比较性的分析,使学生与自身进行结合,在面临重大的人生抉择时,要保持怎样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掌握必要的英美文学知识,对于其未来的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3.2利用教材中的短篇小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仅以《新编英语教程》中有关文学体裁的选择来说,大部分都是短篇小说、自传以及半自传体的小说。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往往偏爱这些文学作品。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对于这些素材进行充分灵活的应用,师爹英美文学知识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渗透。在课前先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其对于作者及和作品有关的资料进行查阅。课堂教学时,教师则需要知道学生对于作品的内容及叙述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而在对部分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发现,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其所遵循的基本阅读原则都是“文本细读”和“整体细读”结合的,也就是不仅要对遣词造句进行分析,还需要对文章的叙事结构及策略进行关注,并通过对作品语境的考察,实现对于短篇小说内在含义的有效掌握。课后要依据学生现有水平,为其制定一些针对性的阅读书目单,可以提前为其概述一下故事的内容及主题思想,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充分的激发出来。例如在对杰克?伦敦所著的短篇小说进行学习以后,可以将《野性的呼唤》推荐给学生进行课下阅读。再学习完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以后,对《愤怒的葡萄》这篇文章进行了解,同时使学生阅读完以后,书写读书笔记,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这样的方法,不仅将综合英语课程与英美文学教学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同时也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通过教材的合理利用,多现代文学、哲学及心理学理论进行渗透

《新编英语教程》中还有很多的课文,其本身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是对于一些著名人物作品及思想观念的引用。英美文学作品作为我们对西方思想史、文学史进行了解的重要途径,教师还需要有效把握此次机会,更加巧妙灵活的将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渗透。例如,在对多丽丝•莱辛所著的作品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于其所倡导的女性主义理论进行渗透,使学生在了解其背景以后,对于作品中的精髓内容进行掌握。而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理解,还能够对于西方哲学理论及心理学观点进行认识,丰富自己的内涵。比如,其中一篇课文主要是对于弗洛伊德这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进行追忆的,因此就需要对此心理学家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三重人格结构等理论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同时给学生推荐一定的阅读书籍。在了解到其对于精神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以后,才可以对于课本中文章的内容感统深受。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拓展的同时,也能够使得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总的来说,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教学价值理念的持续深入及改变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对于教学质量及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各种学科之间进行融合性的实践发展。而中和英语课程及英美美学教学作为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教育学科,通过其二者的有效融合,就能够实现对于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但在当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综合英语课程,导致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价值不能被重视。因此,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就要将两门语言性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及渗透,在保证学生英语文学素养提升的同时,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二莹.视域融合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与综合英语教学[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9):120-121.

[2]李国金.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教学的结合[J].英语广场,2017(04):106-108.

[3]宋银苗.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的文学介入[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10):120-121.

[4]牟瑛.英美文学融入非英语专业教学的价值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6):132-135+144.

[5]杨玉英.视域融合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与综合英语教学[J].郑州师范教育,2014,3(03):24-28.

文学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

一、引言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规定,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指导课时为每周4课时,分英国和美国文学两部分,分别用一学年来完成,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英美文学课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即将实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专家学者提出,要“进一步强调英语类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以文学素养培养为主要抓手,打造英语类专业的人文情怀”。由此可知,英美文学课对任何一种类型的高校来说都是必须长期积极建设的课程。但是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在学生生源素质、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人文环境等方面与文科类、外语类院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不根据办学实际而完全照搬文科类、外语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失去了信心,更不利于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整体发展。笔者所在的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英语专业总体发展的定位是以“英语专业基础+特色方向”搭建学生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2)根据专业发展定位而制定的培养方案中,文学课的课时已被压缩到了极限。

(3)英语专业学生生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调剂而来,他们学习英语、学习文学的初始兴趣较低。在理工科院校,心照不宣的事实是文科专业是边缘、弱势的。英语专业是文科专业中的边缘和弱势,而文学课又是英语专业课程中的边缘和弱势。所谓“边缘”和“弱势”在于没有话语权,无力改变什么,只能去依附、适应、调整自身,唯此才能在生存中求发展。这番看似悲观的开场白,其实是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起点。

二、教学目标、教学总体指导思想的改变

南京大学英语专业一直是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先锋,近年来他们“实施建设了以专业核心课为基础、专业选修课为提升、专业平台课为延续、通识同修课和新生研讨课为拓展的四位一体的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型课程教学体系。教学目标在于“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力求通过课程使学生能够阅读、分析和批评英美文学作品,了解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撰写具有自己观点的文学批评论文。在社会经济和商业氛围浓厚的当下,更需要通过专业的核心课程激发学生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兴趣,引导他们把握文学批评方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笔者的专业是文学,本—硕—博都是在人文氛围浓郁的文科院校就读,所以南大的做法完全符合笔者对文学课教学的认知和想象。一个对待文学、对待教学有满腔热情的教师一定是期待实现南大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影响教材的选用、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使用。

笔者在本校2014级英语专业学生身上,就犯了照搬文科类院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错误,可谓是让学生和笔者都“深受其苦”。笔者给2014级的学生选择的教材是人大社的《英国文学简明教程》和外研社的《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上下册)。这三大本全英文的书,对学生来说,太难了!看到学生预习的课本,划得密密麻麻,有太多生词,而且还有很多文学理论的术语,难上加难。再因为只有32课时,为了兼顾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各自分到16课时,教材的内容只能选着上,教材的利用率不高。经历了2014级的“煎熬”,笔者对2015级的英美文学课进行了全面改革。教学目标不再直接借用文科院校的高标准高要求,而是在充分考虑理工科院校的办学实际,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制定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接触、了解英美文学,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了解文学史常识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基本的文学知识去阅读、分析和批评英美文学史上重要的、经典的作品;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习惯和自学能力,在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总体指导思想调整为:根据理工科院校的教学实际,借鉴文科类院校且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独立设计教学内容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有限课时内,发挥教师的引导、引领作用,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只有让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培养了自学能力,才能弥补课时不足、人文氛围淡薄等不可改变的事实。束定芳教授认为:“教材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材内容(应该)符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能力现状。”所以,笔者为2015级选择了难度适合于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水平的人大社的《英美文学欣赏》(第三版)。这本教材选入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家作品,英美两国学各设计10个单元。在具体单元的设计上,有中文的“作者简介”、“作品简介”、“作品欣赏”和英文的作品节选原文,文选后有“注释”和“Questions”。这本教材跟2014级的三大本教材比起来,难度明显降低。对陌生的、有一定难度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都是用中文介绍,而且语言精练,篇幅不长,能够对学生起到提点、指导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上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上的改革,改革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教学的内容、方式等符合学生的特点。”所以笔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时刻想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理工科院校学生为中心。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笔者明确了自己的使命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做一个他们在文学学习上的领路人,让他们看到文学之美,领悟到文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他们打开一个新世界。由此,笔者在新教材中精选了作家作品,2课时为单位介绍一位作家及其代表作。精心安排后的授课内容中,第一次课是导论课,精心准备,力图一举抓住学生的兴趣。这次课的目标是要指出文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介绍文学学习的方法,说明有关课程的要求。第二次课是笔者的改革亮点。第二次课从整体上来讲文学史,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文学史的框架,让他们树立一个文学史坐标系,先指出一条线索,为后面具体的作家作品学习奠定基础。尽管课时十分有限,但“文学史和作品选相结合”的原则不能放弃。如果不掌握文学史线索,不掌握基本的文学史知识,独立地、抽离地介绍作家作品是无效的。为什么作家要写那样一部作品,为什么这部作品要写这样的主题,用这样的语言风格,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回到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中寻找答案的。所以有了第二次课的知识基础,后面每次课在讲某位作家作品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定位作家和作品在文学史长河中的位置。讲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然后进入作家作品学习。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的改革成果

1.高大上的内容与接地气的语言的融合。文学课的内容是高冷的,学习这门课本来就不轻松的,需要掌握专门的话语系统,搭建专门的知识结构。但是不能用对待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去要求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热情淡薄的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上课。他们听懂了,听进去了才可能愿意去接受更多的东西,从而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一味的高冷、全盘的学术话语,会让他们从最开始就丧失学习动力,然而也不能一味地接地气,否则文学课的本质就变味了。所以在高大上的内容和接地气的授课语言上,笔者努力找到一种平衡。关于某个文学理论知识点,先用学理性的语言讲述一遍,该严肃时严肃,然后用学生们听得懂的通俗的、幽默的、接地气的语言和事例加以解释、分析。这样的语言必定是融合了日常的大白话,流行的网络语言等,最后再收回到学理化的语言,并要求学生用自己消化后的、学理化的语言来转述。这就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熟悉,而且切实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不忘关注热点事件和流行话语,把生活与文学联系在一起。

2.影视资料与文学文本的结合。经典的作家作品大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只要是被翻拍成电影的文学作品笔者都找到了影音资料,并且用爱剪辑视频编辑软件将其剪辑,制作成独立文件,一般不超过5分钟。影视资料的运用需要注意几个问题:(1)播放电影片段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对文学文本的细读是一定在观看影像文本之前的。(2)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不是放松娱乐,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看后结合文学文本来回答问题。一定要杜绝用轻松愉悦的视觉文本来代替文学文本的细读。(3)所找的电影力求最优秀、最经典的版本。

3.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做报告。笔者把作家生平和作品背景的介绍留给学生来做报告,笔者相信这是他们能力所及的。在第一次课时,笔者就把授课时间表和话题设置好,发给学生,由学生自由分组自选话题,报告形式鼓励创新。例如有个小组的任务只是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但是他们另外准备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小片段来表演。为了促使其他学生认真听小组报告,笔者设计了评分表。要求作为听众的学生进行评价,评分总分为10分(内容5分,形式5分),并写出评分理由。这张评分表会不定期地抽查,学期末上交。

4.读书会。这个环节的设置与教学目标是紧扣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当前手机全面占领我们阅读时间的情况下,读书变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根据问卷调查,62.5%的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想起来就读,想不起来就不读”,“平均每月读一部文学作品”的学生只有10.71%。读书会要求学生介绍一部自己正在读或读过的英美文学作品,用五分钟的时间阐述推荐理由。这一环节计入平时成绩,一学期两次,以抽点学生的方式进行。其实,在课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依然设置这个环节,就是想促使学生课后阅读,让他们明白文学学习的功夫是在课后。

5.多样化的学情监控。每次课前5分钟以随机点名的方式抽查学生对上一次课的学习情况,这个环节的意义是提醒学生要及时复习消化,笔者还使用了“雨课堂”来辅助教学。根据授课进度,通过“雨课堂”制作和上传测试题,直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实时查看学生答题的情况。还有期中纸质测验,测验结果计入平时成绩。通过各种形式的提问、测验,笔者能够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并相应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在课程结束后,笔者还使用问卷星进行匿名调查,从教材难度、教学风格、课堂管理等各个细节上获取学生的真实反馈,以便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6.需要原创力的作业与期末考试。此前给2014级学生布置的作业是传统的读书报告,但是抄袭情况严重,效果也不理想。所以从2015级开始,笔者放弃了传统的读书报告,设计了需要文学原创力的作业。例如,在上浪漫主义诗歌时,要求学生模写英语韵律诗。在上惠特曼的“SongofMyself”时,要求学生领会诗歌的精神,大胆歌颂自己,用自由诗的形式创作一首歌颂自己的“SongofMyself”。原创作业还包括给小说画人物关系图。这个作业的目的告诉学生有这样的方法来梳理人物关系,另外人物关系图网上没有可抄的,迫使学生发挥原创力。期末考试笔者设计了创作题,例如定题的诗歌、散文、微小说创作,还有文学作品赏析题。给出一首学生从未接触过的诗歌,要求他们运用一定的文学知识来赏析。例如赏析EmilyDickinson的诗“Hopeisathingwithfeather”,狄金森的诗歌意义是开放的,阐释空间很大。这样一道真正的主观题,可以展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素养较弱但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就会按照笔者课堂上介绍的诗歌赏析方法,按部就班地分析;而文学素养好的同学就能在基本的分析套路之上,用较为优美的语言来分析诗歌,效果实在是让笔者喜出望外。

四、结语

笔者在对2015级学生进行结课调查时,得到一些令人欣慰的数据。在他们上英美文学课前,有17.86%的学生“喜欢文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12.5%的学生“喜欢文学,但不喜欢外国文学”,69.64%的学生对待文学的态度是“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但偶尔会看些文学作品”。在学习了英美文学课后,有23.21%的学生对待文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文学感兴趣了”;46.43%的学生“发生了一丁点变化,我有心去找文学作品来读”。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因为上课时接触了新的知识打开了新世界,于是对文学产生了兴趣”(69.64%);“因为喜欢老师的授课风格和教学方法而喜欢上文学”(51.79%);“因为被文学作品内容本身吸引,找到了打开文学的正确方式而喜欢上文学”(44.64%);“因为确实认识到了文学给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滋养而爱上文学”(37.5%)。现在大家都在说“不忘初心”。作为一个教授文学课的教师,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学校、氛围、环境,初心都不会改变,那就是把文学这种美好的东西指点给学生看,散播给学生听,至于怎么指点,怎么散播,怎么指点和散播才是恰当有效的,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该一直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03):2-8.

[3]何宁,张瑛.论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04):64-67,75.

文学专业范文篇7

一、英美文学课程的属性和重要性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等学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知识课。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描述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该大纲所列的专业必修课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专业选修课包括:英美文学史、英语小说选读、英语散文选读、英语戏剧选读、英语诗歌选读等。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2]该文件将外国文学列入专业知识课程,将英语文学导论列入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将所学外语国家文学概论列入翻译专业核心课程,将英语文学选读列入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由此可见,文学欣赏能力、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是外语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质量和师生的教学效果。关于英美文学教材建设问题,国内学者做出了可贵的探索。顾弘、杜志卿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国内常用英美文学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思考[3]。胡亚敏研究了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的类型、编写立场、逻辑思路、编排风格,为国内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和启示[4]。陆春香结合国外英美文学教材的编写特点,分析了国内教材中存在的弊病,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5]。本文将聚焦1980年以来我国外语专业英美文学教材编写、出版、使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现存的问题与不足,并在调查研究和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推动新时代我国外语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二、近40年来外语专业英美文学教材建设、使用的现状与特点近

40年来,我国共出版、引进英美文学教材80余种,成效显著,新作层出不穷,经典教材不断修订再版,教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基本满足了国内外语院系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进而了解英美文化的需求。文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呈现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教材出版的主体是国内著名出版社,大多以某些著名大学为依托,如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强大学术团队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下称外研社),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雄厚科学研究实力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下称外教社),依托一流大学清华大学研发队伍的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及依托外国文学研究重镇的南开大学出版社等。二是教材来源可分为国内学者编写教材和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国内的英美文学教材大多是由国内学者编写、国内出版社出版发行,以供国内外语专业师生教与学之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日渐增强,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出版集团、卓越-亚马逊公司、外研社、外教社等顺势而为,着力从英美等国引进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经典文学教材,如外研社引进的英美文学文库共计30册,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推出的TheColumbiaHis⁃toryofBritishPoetry(《哥伦比亚英国诗歌史》),TheCo⁃lumbiaHistoryofEnglishNovel(《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ContemporaryAmericanFiction:AnIntroductiontoAmericanFictionSince1970(《当代美国小说:1970年以来的美国小说介绍》),剑桥出版社推出的ModernAmericanDramafrom1945to2000(《1945~2000年的现代美国戏剧》)等。三是教材按类型可分为:文学史(如河南大学刘炳善教授编写的《英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常耀信教授编写的《美国文学简史》等)、作品选读(如陈嘉教授主编的《英国文学作品选读》、陶洁教授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史选结合(如吴伟仁教授出版于1990年的经典教材《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某种文学体裁的教材(如诗歌教程、戏剧教程、小说教程、散文选读等)、专题化教材(如莎士比亚作品选读、圣经文学导读、海洋文学选读等)。四是教材按编写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种:(1)按时间顺序或文学思潮、流派更迭顺序编写,这是国内文学教材的主要编写方式。一般说来,英国文学史分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世纪文学、启蒙时代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现实主义时期文学、现代主义时期文学等;美国文学分为殖民地时期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现实主义时期文学、现代主义时期文学等。(2)突破时间顺序,按照专题编排。如由高等教育社出版、刘洊波主编的AnIntroductiontoLiterature内容分为16个单元:第1单元为引论,第2~6单元为小说,第7~10单元为诗歌,第11~15单元为戏剧,第16单元为文学批评方法,总体上体现出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的特点。五是国内出版的英美文学教材所使用的语言总体上来说为英语,从国外引进英语原版教材一般有国内著名专家所撰写的汉语导读。如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为JohnPeck和MartinCoyle编写的ABriefHistoryofEng⁃lishLiterature撰写了中文导读,北京联合大学黄宗英教授为WayneMartindale编写的ALiteraryIntroductiontotheBible撰写了中文导读。偶有极少数汉语版英美文学教材,如王守仁教授编写的《20世纪英国文学史》、常耀信教授编写的《精编美国文学史》。

三、目前英美文学教材编写、出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经过梳理、对比和调研国内近40年来出版、引进的85种英美文学教材,我们发现教材建设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多数英美文学教材内容仅涵盖1945年二战结束前的时期,内容上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大多数教材对当代英美文学史、重要作品鲜有涉及,不能反映最近70年来英美文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成就,如很多教材中没有介绍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JoyceCarolOates和Phil⁃ipRoth。二是英美文学教材编写体例相似,文学史框架近似、选取作家作品大同小异,有重复之嫌,缺乏教材编写者的独特见解。三是从英国、美国引进的原版文学教材种类较少,不能适应当前学生学习需求多元化、人才竞争国际化的迫切形势。四是英美文学校本教材开发、编写、出版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独特需求。五是目前的英美文学教材媒介以传统的纸质印刷教材为主,数字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大多数教材仅有纸媒版本,部分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英语诗歌教程》教材后附有CD-ROM光盘,内含教材中所选择的所有诗歌的朗诵音频文件。然而,目前国内很少见融纸质教材、音频视频、教学课件PPT等为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四、新时代英美文学课程教材建设策略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和赴国内外高校广泛走访、调研、观摩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有关英美文学课程教材建设的策略,以期改善教学效果:第一,教材内容要力争与时俱进,可通过不断修订原有版本的方式介绍英美文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成就。比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童明教授的A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第一版于2002年由译林出版社推出,增订版于2008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增订版“为每一章编写了详尽的提问练习并提供参考书目(全部纳入Appendix1),增补了若干新的作者和作品”“是一部具有充分教材功能的专著”“叙述没有止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是把美国文学史一直延展到21世纪‘当下’的现状和趋势……收入不少成就斐然、生气勃勃的当代作家”[3-6]。诚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何其莘教授所论,这本书的作者“熟知美国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又有亚洲学者的独特视角,同时兼顾嗜血研究和重点作品的赏析,见解独特,文笔优雅,是国内学人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第二,创新教材编写方式、体例,邀请国内一流学者或者中国、英美学者联合编写,力求凸显个性化、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目前国内大多数文学教材是由1~2位学者编写,如果能够邀请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组成跨学校、跨地区的团队,每人负责编写自己最为熟悉、擅长,最有独立见解的章节,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应编写或制作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用书、教学课件PPT、音频视频资源等,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英语教师应尝试混合式教学,把传统的纸质教材和慕课(MOOC,即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微课等结合起来,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网易公司引进了美国纽约大学的26集《美国文学》,并招募人员将视频中的英文字幕翻译成中文,国内学习者可以看到中英文双语字幕。该课程的主讲教师是纽约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博士赛勒斯•帕特尔(CyrusPatell)。他是一名关注美国文学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出版过多本著作,同时也是《剑桥美国文学史》的编辑之一。纽约大学的《美国文学》课程涵盖了从殖民时期一直到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文学,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了解这段时期美国文学的经典内容以及这些作品背后的逻辑,主要内容包括:《白鲸》、美国的清教主义、美国的启蒙运动、美国哥特式小说、美国超验主义、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汤姆叔叔的小屋》、纳撒尼尔•霍桑等。大量的网民跟帖显示,该课程颇受广大英语学习者的好评。第三,加大国外原版文学教材和评论著作的引进力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使得外语学习与世界接轨。国内出版社已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例如外教社于2000至2004年间引进了英文版《剑桥文学指南》,共计40卷,每个作家或主题为一卷,主要包括莎士比亚卷、弥尔顿卷、勃朗特姐妹卷、简•奥斯汀卷、艾米莉•狄金森卷、马克•吐温卷、爱默生卷、英国浪漫主义卷、美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卷、美国女剧作家卷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引进的《剑桥美国小说新论(英文影印版)》系列包含了对《嘉林妹妹》《白鲸》《贵妇画像》等34部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笔者建议引进TheNortonAnthologyofEnglishLiterature(《诺顿英国文学选集》)、TheNortonAnthologyofAmericanliterature(《诺顿美国文学选集》)、TheCambridg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剑桥美国文学史》1988年出版)、哈佛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ANewLiteraryHistoryofAmerica(《新美国文学史》)等英美国家通用的文学课教材。第四,国家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和出版机构应做好高校英美文学课教材建设的科学规划。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省(市)教育厅应与时俱进、统筹规划,科学制订英美文学教材出版规划,满足新时代广大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业需求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思辨能力的合格外语人才的国家需求。例如,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是由国家教育部或出版社根据“十三五”规划教育方向政策而计划出版的教材,在编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十三五”“十四五”部级、部委规划教材计划时,应充分纳入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材计划,力争使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与国际接轨。

当前,我们身处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一个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时代,一个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外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国家教材委员会、出版发行公司、高校教师和学生应当通力合作,科学设计,整合教材编写团队,更新教材内容,创新编写体例,研发立体化数字化教材,加大国外优秀教材引进力度,推动我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6.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0-95.

[3]顾弘,杜志卿.新世纪高校本科英美文学教材建设探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9-132.

[4]胡亚敏.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6(1):58-62.

[5]陆春香.国内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的弊病及改进建议[J].出版发行研究,2013(10):44-46.

文学专业范文篇8

一、写作能力普遍重视不足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教学现状

目前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中,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和重视严重不足,虽一般都会开设《写作》《公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但教学内容常常针对性不强,更偏重理论的讲授,而能做到学生大量进行写作实践、教师精心批改、反馈意见、师生不断修改臻于完善的非常少,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改善。二十世纪的中文教学和较为先进的研究生教学,有一些佳例可循。如1920年左右北京大学中文系所开设的课程中,沈尹默在讲授《诗名著选》时同时指导关于诗歌的写作,郑奠讲授《文名著选》时也同样指导关于文章的写作;之后,俞平伯和林损分别开设了《中国诗名著选及实习》和《中国文名著选及实习》,也都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3]。如果缺少古代诗、文、词方面的阅读、写作和训练,很难深入地去思考和研究古代文学的具体问题;日常的写作如果达不到条理清楚、文从字顺,文字表达水平较低,感受能力迟钝,也很难具备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能力;缺乏谋篇布局、逻辑清楚、有理有据地写好一篇文章的表达能力,也就意味着缺乏深入思考学术问题的思维能力。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比如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程千帆在培养南京大学第一个古代文学博士生———莫砺锋时,就非常强调一定要从事古诗词文创作。程千帆曾谈及其治学经验说:“如果我的那些诗论还有一二可取之处,是和我会做几句诗分不开的。”据莫砺锋回忆,当年程先生主持的博士生入学考试需要考生创作一首格律诗[4]。四川大学的曹顺庆教授,指导学生入学初期必须精读十三经,并要求熟练背诵《文心雕龙》等文论原著,也是为写作、对比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5]。可见,写作能力对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确是亟需解决的“重中之重”,解决好这个问题,阅读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迎刃而解,当然,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写作是这些能力中的一个关键技能,具有“辐射性”的效能;同时,写作技能的获得也并不神秘,是可以通过反复实践逐渐习得的。刘勰早就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6]惟其如此,才能陶钧文思、下笔有神。写作能力,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既对文学类研究生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所制约,又影响着他们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培养。写作暨广义上的实践创作能力的获得,对科研能力的促进是一种正面和全面的效应。

二、提高写作能力对提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程千帆先生认为:“文学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批评研究,其最原始的和最基本的思维活动应当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是‘感’字当头,而不是‘知’字当头……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往往是在被那些作品和作品所构成的某种现象所感动的时候,才处心积虑地要将它弄个明白,结果就成了一篇文章。”[7]可见,感发、感动、感性的阅读和写作对于研究的重要性,它是理性活动的驱动力和直觉源泉。加强对研究生写作能力的研究,进而按照科学的培养模式对固有的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认清写作能力在教学和科研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用途,对于提高文学类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提高写作能力,可以培养研究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整个科研能力获得的过程中,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至关重要,这种能力的获得有赖于研读中信息辨别能力、洞察力、学术直觉的运用,如果辅以大量的写作就会事半功倍,有目的的学术写作训练可增强学生对所阅读的学术文献的学术敏锐度;对研读中获取的有用素材加以思索研究,提出科研设想,是分析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逻辑性,本身就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提升;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意味着理论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的提升。(二)提高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想象力和勇气。想象力是从事科研活动至关重要的因素,它能打破时空的限制,“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获得,是跟大量的阅读、写作和思考分不开的。写作也有利于研究生养成优良的心理品质,面对问题不退缩,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在写作中发现自己,创造新意,本身就要求人们要有在未知的知识世界里探索、追求和尝试的勇气,需要具备独立的思想,不盲从、不守旧,逐步养成勇于开拓、独辟蹊径的精神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三)通过提高写作能力,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撰写学术论文,不仅是对研究生知识结构、创新科研能力的考验和锻炼,更是对其写作能力的一种现场检验。如果不具备扎实的写作功底,在文辞的表达、逻辑的推演、文章的布局、材料的选取方面有所欠缺,就会事倍功半;反之,则能锦上添花,展现出文章应有的深度和特色,充分表达出自己在思考和积累上得出的学术观点。(四)通过提高写作能力,最终达到研究生教学中写作能力与科研能力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做到提高文学类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质量。研究生的培养是以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这两者之间更应注重的是能力培养。雄厚的知识基础是能力的前提,创新能力则体现在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因此,考察文学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以写作能力为核心,以科研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五)提高写作能力,有利于达到真正的学术创新。研究生教学以培养创新科研能力为最终目标,其具体形式主要为学术论文的撰写,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其写作能力的获得和提高,更是思维创新、观念创新的体现,以古典诗词文为核心,以言语顺畅、逻辑清楚、论证合理的学术论文为手段,最终达到对古文献的理解、领悟与解读、研究。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需要在写作技能上加以强化和全面的训练,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学术创新,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导师必须要从自身的科研创新经验出发,有意识地以写作训练为抓手,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和迅速投入科研创新活动。

三、写作能力在古代文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模式探讨

教师应根据提高写作能力进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来修订现有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向,处理好写作元素和现有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方案之间的关系,既要考虑可行性、连续性,又要使其配合研究生课程,从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专业学习和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技能基础;合理设置写作型课程,或在现有课程中适当添加写作成分和相关内容,适当调整培养方案,改变课程结构。在这样的教学改革中,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都显得格外重要。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需具备的写作能力应包括四点:第一,针对古代文学典籍的模拟式写作,如在研读前代经典诗作的基础上,仿写诗作风格,试着创作一首五律,试着写出一首集句诗等;第二,研读、揣摩经典作品后,尝试用古体诗词文的形式来写读书感悟、生活体会,如《读〈论语〉有感》《读〈诗经〉有感》《离别》等;第三,用现代汉语创作跟学习、生活相关的诗歌、散文等;第四,在上述写作实践和专门的学术训练的基础上写出语言规范、观点新颖、逻辑清楚的学术论文。以上这四种写作能力既是递进式的,又是互相依托、互为表里的,它们共同作用,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有了对古代文学各种文体创作甘苦的实践与体验,再重新去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和相关问题,其关注点和角度必然更加内行、地道和深入;而经历了创作的历练,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能明白显豁地表达,同时在阅读典籍中积累了专业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专业的方法,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还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确定好实践写作模仿的古代文学经典著作和对象,在经典研读中学习写作。教师可在课堂或读书会上对所要研读、模仿的经典著作及作家做出简明扼要的概括,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重点问题给以提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激发其兴趣。同时,研究生也应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研读指定书目和选读、泛读书目及相关参考资料,把教师概括、提示的重点问题具体化,深入地去学习、研究,具备模仿写作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并积极实施写作。第二,讨论、报告与讲评,即组织研究生将他们的作品、作业、论文在课堂上汇报并组织讨论,并加以点评、分析和讲解。教师可组织研究生针对同学或老师创作的作业、作品或论文进行讨论。相互间既是一种研究探讨,又是教学相长的学术争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在这其间要有效地组织讨论、在关键点进行引导和点拨。第三,总结与评说,即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说明,指出可以继续努力的方向。课堂汇报、讨论、点评结束之后,教师要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与归纳,可就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有新意或可以继续挖掘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拓展的方向,可以使后续的修改与研究工作有效推进。通过系统的写作训练、扎实的阅读训练以及有针对性的学术能力训练,使得研究生的想象、思维、语言、逻辑组织、知识体系、学术科研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逐渐实现:研究生在不同层面的写作训练上呈现出作品、论文等;教师通过观察、总结、调整整个教学过程的不同因素,达到最初预设的教改目的———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提升科研能力。学校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老师已经在做的相关的课堂改革、教改措施有:引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创作、鼓励学生创作并开展讲评、在阅读原典的基础上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每月一次的读书汇报会、要求学生写作“试水”学术论文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学生们可以创作相对优美、富有意境的集句诗,一位研究生同学的“试水”论文经过教师指导和修改,初次投稿就被《中国韵文学刊》选中发表,多位同学考取国内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在古代文学专业继续深造。因此,我们相信,提高古代文学研究生的写作能力,并从各方面使这样的成果和努力得以延续和深化,最终系统化、理论化、制度化,的确可以对教学质量和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水平起到全面提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瑞林.研究型教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

[2]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3]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4

[4]莫砺锋.程千帆评传[J].学术界,2000,4

[5]付飞亮.曹顺庆先生如何培养比较文学博士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

[6]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4

文学专业范文篇9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

2.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

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文学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培养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学课程之一。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所有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策略的探究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胜任未来教育任务的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时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为之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

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意义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之一。学前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学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五大教学领域中都蕴含着许多儿童文学知识,认真学好儿童文学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日后的教育水平和质量。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将儿童文学教学以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设置,实际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是承袭中文体系教学模式而来,极大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的专业特色及其独特魅力。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要走上素质教育前线岗位的教师职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儿童文学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是儿童接受新事物的教科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树立儿童的文学意识,有利于今后儿童知识的培养以及儿童人格的健全等。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是以低龄幼儿园儿童为主,这一时期的儿童心智发展尚未完善,认知能力较差,作为他们的直接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学习儿童文学课,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来督促幼儿的心智发展,顺应儿童的发展天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上要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能够胜任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满足学前教育要求。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

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儿童文学课是以儿童的视觉为立足,关注幼儿生理以及心理特征的教科书,拥有很强的文学性及可读性,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课程,对学生今后的教育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文学课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积极的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教学水平。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培养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对今后儿童的发展产生了间接的不良影响。首先,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在展开儿童文学课教学时,部分教师依然没有创新教学模式,持续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你听我说”的教学方法早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实际教学,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听课效率不高,参与热情低下,外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机会不多,使得整个课堂氛围非常压抑、无所谓,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的培养;其次,实践教学力度有限。儿童文学课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学生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还必须懂得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学前教育中,但是现今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教学中没有作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也缺乏对儿童文学课上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相关要求,使得学生的真正实践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对知识的理解只局限在理论知识上,学生教学技能得不到提高;最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检验教学质量,进而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整改。但是,考核的不合理却也是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问题。当前儿童文学课的考核方式都以考试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而学生教学技能并不是通过卷面考试就可评估出来的,这样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的考核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低得不到体现,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对策思考

(一)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程理论基础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儿童文学课学习过程中,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高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做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合格要求。面对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现状,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性的改革教学方式,儿童文学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学习,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理论基础与强化学生教学技能联系并重。儿童文学课的理论知识主要以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为基点,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又要可以指导实践教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整合教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想融合”作为课程教学手段,对儿童文学基本理论进行教学过程中并结合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加强学生校内儿童文学实践能力培训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需要加强学生校内的儿童文学实践能力训练。儿童文学课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在对儿童文学的各种实践及其模拟训练中,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并重,并加强学生的实际训练强度,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训练,教学能力及其教学思维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根据儿童文学课程中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和表达形式,对学生也应采取不同而相适应的教学技能培养训练。比如,“儿歌”,这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方式,依据幼儿的审美特点,教师必须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歌朗诵及其表演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带动幼儿学习儿歌的效率。

(三)强化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儿童文学教学技能,应该加强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实际的幼儿教学机构中,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最有效的便是让学生自己深入到真正的幼儿教学环境里。为此,在儿童文学的是实践教学中,可以邀请有关学前教育的优秀教师来与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或演讲,同学生一起沟通,哪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解答学生关于儿童文学课所学知识的困惑,尽可能的提供给学生前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完善学生见习及其实习的相关工作,在学生的教学实习中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来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

(四)改革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观念

为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学前教育儿童文学的考核应该作出有效的改革,将学生的教学技能列为考核重点,比如学生技能的展示、教学案例的编制,活动的参与度等作出相关的比例安排,要实现“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必须完善当前的教学考核机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观念的提高,给学生传达实践的重要性思想。儿童文学课教学中将考核方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卷面理论考试,一部分为学生教学技能的考核,以此综合提高学生的教学整体技能素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一线教师,也是幼儿关键的启蒙老师教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儿童文学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文学课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有利于学生胜任今后的教学任务,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进而保证今后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者:严倩 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153-154.

[2]喻晶晶.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技能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