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3:30:43

私人范文篇1

我想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为什么要建立私人破产法;二,建立什么样的私人破产法;三,关于如何着手建立中国的私人破产法的一些考虑。

一.为什么要建立私人破产法

建立私人破产法主要是为了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逐步使得普通消费者能在法律的保护下,免除贷款后由于意外原因而无力还款时的恐惧,树立和维护信用制度的权威,扩大普通消费者获得平等的贷款机会,促进金融信贷业能在一个适当的法律氛围里运行。

首先,私人破产法的建立将把作为债权人的金融团体和作为债务人的普通消费者置于平等的法律地位,以人道主义的立场,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免其于当意外原因出现而无力还款时遭受债权人索逼债务。事实上,在中国,当企业破产法开始实施时,就是承认任何企业都只是一个具有有限责任的法人实体。因此,从理论上讲,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都有烘d产的可能和寻求以破产来摆脱债务的权力。那么,为什么私人贷款者应有无限的法律责任偿还贷款而不能寻求以破产来解脱债务呢?这显然是一个法律上的不平等。

破产法是处理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务纠纷的一种专门性法律。根据私人破产法,只有专门的法庭有权依照法律程序和手段对债务人的债务进行甄别并作出最终裁决。从美国私人破产法的实践来看,当债务人向法庭提出破产申请的那一刻开始,债权人,无论他是银行或其它金融实体,都不再具有法律的权力向债务人追索债务。同时,债务人的所有财产都暂时交由一个法庭指定的管理机构托管。当破产申请由法庭裁定后,法庭会依据债务人的实际偿还能力判决债务人对某些债务予以适当偿还,或不予偿还,一次性地解脱债务人的债务。在这里,债权人和债务人都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依照法庭的裁决行事。

由于私人破产法将债务人和债权人置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对无力还贷的消费者提供一个法律性的解脱方式,因此,它在金融信贷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对社会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国,它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安全阀。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各种金融信贷业的崛起,信贷活动的日益增长,私人祖7d产法的建立就显得日益紧迫。从某种意义上讲,私人破产法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更为重要。在发展中国家,它不仅是一个社会安全阀,它的建立,还将在更广阔的领域,促进市场经济及其相应的法律制度的理性发展。

第二,私人破产法的建立将促进银行对信贷业务的科学管理水平,改善银行对信贷业务的操作方法。由于贷款人可以合法宣告烘d产来减免债务,这对银行的贷款风险预测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此外,私人破产法将从法律的角度,对破产帐目作出统一认定,规范银行对破产资产的清算,这将对合理评估贷款银行的业绩起重要作用。在没有私人破产法的情况下,各银行对借款人无法偿还的拖欠款项,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法律认定。所谓"呆账"究竟有多"呆",很难有个准确的定义。当私人破产法建立起来后,根据破产法裁决的破产资产,就立即被视为应该清算的帐目,银行必须即时清算,银行的业绩也能及时得到反映。这无论对银行的投资者和国家金融部门的管理者,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再次,私人破产法将从法律的角度,以人道主义的精神规范银行对拖欠账目的催还操作。

第三,由于私人破产法能依法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它的建立将有力地鼓励一般消费者踊跃申贷。这对于金融贷款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私人破产法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是从法律上承认贷款人和贷款银行都无法预测某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将影响贷款人还款能力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直接相关的,贷款银行必须是在估计到这种风险后而同意贷款。因此,当贷款人无法预测的事件果然出现而影响其还款能力时,依靠私人破产法来减少或免除债务,正是贷款银行必须承担的风险。

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消费者信贷规模和贷款状况指标反映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在我国,消费者金融信贷业正在起步,其主要的贷款方式是抵押贷款,信用贷款还处在摸索阶段。可以说,一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消费者信贷资源还远远有待开发。抵押贷款事实上是一种资格性贷款,没有财产抵押的广大消费人群还是被关在信贷市场的大门外。这个状态,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中长远目标,都是极不相称的。一个当前的例子是所谓的"内需不足。"消费者是否愿意积极消费,反映出消费者对经济发展前途的信心和其取得未来资金的手段的多寡。当工资收入还是大多数消费者支配未来资金的基本手段时,消费者不愿积极消费购买是一个非常理性的选择。同时,应该考虑到的还有,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消费者信贷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消费者不敢轻易申贷,贷款银行也不敢贸然放贷。要跳出这个消极的循环,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尽快建立包括私人破产法在内的信贷法制环境。

第四,私人破产法的建立将极大地树立消费者信用制度的威信。当一个人被法庭宣布破产后,他的确能在实质上得到了减免债务的优惠。但相应的是,他的贷款信用记录则留下一个极为严重的污点。在美国,这个污点将在7-10年内影响破产者的重新贷款。所以,大多数的消费者都非常注意自己的信用记录,决不让拖款的事情轻易出现,更不会轻易申请破产保护。信用制度概念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当以法律的定义规范贷款人的拖款状态以致破产,并用标准的表述形式予以记录在案,随时可供全国范围的计算机网络查询,这无疑具有一种威慑的力量。

第五,私人破产法的建立将有助于中国金融业的国际接轨。实际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中国消费者无力偿还向中国境内中外合资银行的贷款,中国境内外籍人员无力偿还在中国银行的贷款,如何处理中国人员无力偿还向境内外国银行的贷款,中国的银行如何向国际投资界申报信贷资金运行中的破产款项,等等。可以肯定,在许多细节上,中国的私人破产法会有自己的特点,但我们应力求在大的框架上与国际上的原则接轨。

二.建立什么样的私人破产法

前面提到,建立私人破产法主要是为了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这是一个终极目标。具体的来讲,是通过详细而严谨的法律程序和切实可行的法律条款,保护普通消费者的利益,树立和维护信用制度的权威,扩大普通消费者获得平等的贷款机会,促进金融信贷业能在一个适当的法律氛围里运行。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经济和政治既得利益势力影响和控制的社会里,这些利益集团会在建立什么样的私人破产法的过程中寻求保护自己的利益。

例如,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私人破产法运用专门的法律程序和手段来甄别和解脱债务人的债务,只在一定限度上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这个理解要取得中国立法机构的共识,在目前可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因为,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大多数的债权人是国家所有制的银行。从对立法的影响,商业利益的获取,以及心理惯性上来看,代表国家利益的银行,将追求最大限度的对债权人的保护,而不仅是一定限度上的对债权人的保护。

然而,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在历史性地改变着所有制关系。一个公有和民营所有制并行的混成所有制形式,或迟或早,终将寻找出一个新平衡点,来支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过程的后果,那怕是阶段性的后果,都将使得事情变得更复杂。一方面,许多新兴的民营利益集团和个人将加入债权人的行列,他们一旦成为债权人,也希望取得法律上对债权人最大限度的保护。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在本质上,又与同行企业,无论是民营制企业或公有制的企业,包括国家银行,有着天然的竞争关系。他们最强大的武器,就是运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而开发占领市场,他们就必须向消费者(潜在的债务人〕有所妥协,其中包括在处理债务上的妥协。同样可以预见,国家银行也必将利用市场武器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向消费者放宽尺度,是不言而喻的大趋势。这个大趋势,将使立法的天平,倾斜于在一定限度上的对债权人的保护,而不是最大限度的对债权人的保护。

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我们可以对建立什么样的私人破产法作一些设想。

第一,私人破产法的法律程序。这里有许多具体的程序问题有待探讨。诸如,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申请程序来确认申请人的资格?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取证程序来确认申请人的债务、资产、和收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资产托管程序来处理申请人在破产申请期间的财产管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送达程序来通知债权人?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资产变卖程序来处理申请人资产变卖?等等。

第二,私人破产法条款的制订。这是私人破产法的核心。基本的思路是如何减免和偿还债务。首先,无论减或免,都要制订一套标准。减免标准的底线是保证债务人基本而体面的生存和再生产的条件。从实际出发,我认为应考虑对某些债务的优先免减。如用于教育,医疗的债务,用于生活必须品的债务,予以优先免减。对于某些特殊身份的债务人,如处于战时的军属,少数民族,以及其它受到特别法令保护的人员,如贫困地区和灾区人员,也应有所优待。

在确定减去的债款之后,就需要制订残存债务的偿还方式。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基本方法有二。一是立即变卖债务人的某些财产,一次性偿还债务(所谓"Chapter7"方案,一般在4个月完成〕;二是制订一个规定年限的还款计划,给予债务人更多的时间,以其未来的收入逐步抵还残存债务(所谓"Chapter13"方案,一般在3-5年内完成〕。可见,这两种方案的区别在于,想快脱身者,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财产;要保住财产者,则以未来的收入相交换。显然,选择何种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债务人现有财产的多寡。

第三,私人破产法要针对欺诈作弊行为制订特别条款,对于滥用破产法的犯罪行为,绳之以法。例如,申请人明明知道自己将要申请破产保护,但仍滥用信贷,突击消费,企图利用破产申请来免减滥用的信贷。这种行为,一旦查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对于非法催款,骚扰合法申请人的行为,也应有相应的法律约束。

三.如何建立私人破产法的一些考虑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或迟或早,中国的宪法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作出更适合社会发展的规约。私人破产法说到底,是保护私有财产的法规。因此,它必将随着宪法对私有财产保护的深度和广度而逐步发展。可见,私人破产法与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程度有密切关系。在美国,破产法的建立,是得到美国宪法受权国会而制订的。在中国,建立和实施私人破产法也应得到某种受权,否则无法受到最充分的法律支持。例如,对破产案件的审理,需要设立特别的破产法庭。显然,建立这种特别法庭需要得到国家立法机关的授权。

我认为,中国有关方面应立即着手组建一个机构,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研究制订私人破产法。这个工作应包括对中国消费者信贷现状的调查和未来趋势的评估,考察国外经验,结合中国现状,尽快拿出一个草案。如果可能,最好能在限定地区试行,在取得本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修改。媒体要有计划地对公众进行教育宣传,执法机关和教育界要适时培养有关的法律人才。

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大建立消费者信用信息网络的力度。据报上海已有动作。这是非常重要而鼓舞人心的消息。但是,一个上海是完全不够的。全国性的消费者信用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然b,它将以信用评分的形式,向贷款银行提供统一及时的消费者信用状况的报告,包括破产记录的报告。而破产法的实行,也要依靠消费者信用信息网络,对申请人的信贷记录进行调查。试想,在美国,如果没有一个高效能的消费者信贷信息库的支持,破产法庭如何处理上百万案件的工作?

金融信贷业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但是,迄今为止,中国仍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消费者信用信息系统,也没有一个私人破产法。这个现象是与我国的所有制形式,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消费者信贷市场的不发达有一定关系的。在崇尚"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年代,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是不需要利用信贷手段来购买大宗物件,例如房屋。

当历史走进21世纪,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都在不断地造成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越来越具有前瞻性。尽快建立全国性的消费者信用信息系统和私人破产法,是保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LawrenceM.Friedman,AHistoryof

AmericanLaw,SecondEdition,NewYork,

SimonandSchuster,1985.

2.CharlesWarren,BankruptcyInThe

UnitedStates,1935.

3.TeresaA.Sullivan,ElizabethWarren

andJayLawrenceWestbrook,AsWe

ForgiveOurDebtors─Bankruptcyand

ConsumerCreditInAmerica,Washington

D.C.,BeardBooks,1999.

4.LendolCalder,FinancingtheAmerican

私人范文篇2

由于信件不能直投入户,故每次都要自己去传达室取。传达室的工作“综合性”很强,其中接听电话就很重要,有时工作人员便将相关电话内容或对方留下的电话号码随意写在私人信件背面,待收件人领取,这无意间对个人一天电话情况进行了“义务监督”。

虽然已习惯了这种现象,对传达室工作人员一天的繁杂工作也能理解。但对其这种“不尊重”他人及个人“隐私”的举动不太认可,万一留在私人信件背面的电话号码被他人利用,后果难以设想。同时此举给私人重要信件的保存留下不便。

希望传达室工作人员对此现象能重视起来,充分利用“记事簿”的功能,有效地保护他人的“隐私”,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私人范文篇3

第一条县城区内的私人危险房屋改造管理本着合理疏导和严格按年度总量控制的原则,以实现既有利于城区改造和开发建设,又能切实排除危险房屋险情,确保人民群众居住安全。

第二条年度总量控制指标每年初由县建设局提出,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

第三条县政府成立县城区私人危险住房改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管理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国土局、建设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国土、建设、房管、民政、监察等部门及等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具体负责研究、审查和决定城区可允许进行改造的私人危险住房。管理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县建设局),负责开展日常工作和受理危险住房改造申请。

第四条申请危险住房改造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经省、市级房屋质量检测鉴定部门鉴定为D级危险住房;

(二)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合法取得;若仅有土地使用证或房屋所有权证的,应向国土或房屋管理部门申请确认土地或房屋的用途和面积,及时出具相关产权证明,并注明现状面积和合法产权面积;

(三)危房改建应不在城市规划的主次干道、政府已批准的旧城改造项目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范围内,同时符合规划建设和消防部门的专项审查要求;

(四)四址无纠纷,与周边房屋间距不足的,申请人须取得四边相邻住户或产权单位的同意改造协议书,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公示;

(五)城区无其他住房的;

(六)申请人是房屋所在地的居民(含村民),且危房产权系初始登记的。若属于交易取得的,必须是在年4月之前已办妥产权变更手续并领取产权证书的。

第五条危房改建面积控制在原房建筑面积范围内,按原性质、原基地、控制规模的原则审批,层数控制在3层及3层以下。

第六条经省级房屋质量检测鉴定部门鉴定为C级而未达到D级的,只能对房屋损坏部分进行除险、加固。经鉴定房屋危险等级达到D级,但不符合改建条件的,确属无房户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或村集体解困房。经鉴定属于人为破坏引起的危房,不得进行改建。

第七条危房改建审批程序。申请人持经有房屋安全鉴定资质部门出具的危房鉴定书、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及其他相关材料,向城区私人危险住房改造管理办公室申请危房改建。由管理小组办公室组织县国土、规划、房管、民政、质量监督站等部门及乡镇进行联合审查核实,提出核实初步意见,报审查领导小组研究,根据年度总量控制要求以及申请人的具体困难,提出年度拟同意安排改造初步名单,经公示无疑异后由相关部门办理个人建房有关审批手续。

第八条经审批的危房改建户应按审批的建筑面积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建房保证金及其他税费。

私人范文篇4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管法规不断改进,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加深,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和金融环境。

1、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巨大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拥有百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家庭数量已从2001年的12.4万上升到2006年底的32万,跃居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同时,中国市场现有65%的所有资产是以现金的方式持有,是世界上现金持有率最高的国家。2007年12月5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论坛活动中,人们再次将视线注视到了私人银行这个话题上来,目前中外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争取已有高净值客户、发展和挖掘潜在的客户。

2、外资银行的广泛进入,给中资银行带来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发展私人银行的经验

外资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和新兴银行业务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金融全面开放必将打破中国银行业的低效率均衡,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成为中资银行在变革过程中选择的可行性路径,目前我国已有20家多中资银行先后接受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的入股,在改变单一股权结构、提高了自身经营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做到了与国际接轨。通过与外资银行的深入合作,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将从传统上过分依赖存贷款利差而生存转为更注重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并更注重私人银行业务的开拓,在一定的程度上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金融服务水平上的差距。

3、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消费者需求多元化

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多种力量的共同推动,金融综合经营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了非利差收入业务的拓展,许多银行都纷纷组建了金融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开展多元化经营业务。理财业务、现金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衍生金融业务等得到快速发展,资金运用渠道日益多元化,综合化经营进一步显现,这些做法在某些程度上恰恰迎合了对私人银行业务全能化、复杂化的要求,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必将成为国内银行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与获利能力的有效途径。

4、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投资范围扩大了私人银行的业务范围

近两年,中国银监会逐步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相关政策,允许商业银行代客投资,并已与银监会签订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监管合作机构监管的股票市场,以及上述境外监管机构所批准、登记或认可的公募基金。截至目前,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境外投资范围扩展至香港、英国、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底,共有23家中外资商业银行取得了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这对于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来讲是一个好消息。

二、国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挑战

富裕人群的急剧增长给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带来诱人的发展空间,但我们不容忽视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相比,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配套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大踏步发展仍面临人才、法规、产品及市场观念等障碍。

1、专业人才缺失是国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重要问题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最关键的环节是发现客户需求,并做出满足客户要求的解决方案,这就有赖于高素质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及其背后的专家顾问团队,而目前我国私人银行领域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招募到足够的专业人才。由于专业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要求很高,客户经理必须根据客户的资产、性格、风险偏好等情况,当好客户的“财富管家”,这就要求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须精通个人财富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及衍生金融产品,了解资本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则,了解保险知识,熟悉主要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移民政策,熟悉信托计划的规则和运作,同时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目前国内能达到此要求的专业人才缺乏。

2、分业经营的局限性影响私人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的水平

目前,国外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模式对私人银行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客户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享受包括基金、股票、证券、保险外汇等多种投资组合,而我国一直是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相互分离,商业银行不得从事投资、证券和保险等业务,客户资金只能在各自独立的体系内流转,银行无法开展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别的综合业务,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采取有限的变通方式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务,这势必影响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的水平。转3、对私人银行的监管政策还处于空白

在监管方面,由于私人银行是一个全新的业务模式,目前国内所有的银行法规中均没有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和约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政策还处于空白状态。2005年5月25日,中国银监委会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第九条中首次提出了私人银行的概念,但同年9月正式出台的《办法》最终删掉了私人银行服务条款。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产品不同于普通理财产品,大多是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而创新和监管之间的矛盾也将凸现出来。私人银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私人银行业务法律识别难度大,金融监管还有待加强。

三、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建议

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及对从业人员高素质的要求,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必须结合我国银行的经营环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道路。

1、优化客户结构,对客户进行有效细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长期以来,国际私人银行业细分客户的基本思路是基于财富水平标准,即“财富金字塔”,但由于目前财富水平相似的客户可能需求根本不同,近年来国际私人银行机构又开始不断开发应用各种新的客户细分标准,如财富来源标准、财富管理参与程度标准、多重细分标准等。对于我国商业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来讲,应首先找准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在重点突出富裕认识阶层的同时,应兼顾中产阶级的需求,不宜将服务门槛定得过高,首先,在可选择的经济金融业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试点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其次,在对目标客户进行细分的时候,应考虑多种维度,如金融资产、风险承受度、年龄和人生阶段、职业与工作特征、金融需求的特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细分的难易程度,采用几个维度进行客户细分,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财富管理业务模式。

2、拓展丰富的私人银行业务品种,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

外资银行在国外投资工具多,手段多。在目前我国投资工具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利用现有资源,力争帮助客户找到市场上最好的投资产品,同时确保投资组合的运作效果达到客户想要的理想效果。为满足我国私人银行客户的需求,必须学习和移植西方私人银行业务的财富管理产品,在我国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尽可能丰富的金融产品。

3、防范风险,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管理

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其涉及的投资产品日益复杂化,而国内对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监管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交易风险在一定程度内存在,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对于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议银监会尽早推出包含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金融监管相关办法,统一制定私人银行业准入标准、业务范围,提出明确的风险管理和对客户了解的详尽规范,制定私人银行从业人员资格条件和从业规范;其次,立法部门应加快私人银行业务相关立法工作,为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法律保障;再次,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私人银行业务管理制度,包括操作规程、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保证私人银行业务在规范和低风险下运行。

4、培养和引进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

由于目前私人银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具有高标准、多元、全面化的特点,服务高端客户必须是精通银行、财务、税收、不动产策划、会计、法律等领域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具备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非一味地推销银行自身产品的一般银行的理财经理。在国外加拿大皇家银行、百达银行等外资银行中,从事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的理财师大多拥有国际金融理财师(CFP)、注册金融分析师(CFA)、认证财务顾问师(RFC)等国际通用的理财师认证资格,目前国内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举办了认证私人银行家(CPB)培训班,学员大多是全国的理财人员中层层选拔出来的理财精英。在今后推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方案。

5、与外资金融机构构建战略联盟

国内银行的薄弱环节是管理、经验、人才等。同时,受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限制,将制约着私人银行业务全面开展。通过战略联盟,商业银行可以与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形成中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具备全能银行的业务功能。另外,合作后,资源还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成本降低和客户基础分享,更快地培养专业人才、积累经验,从而扩大商业银行本身的地理、产品服务及客户范围。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当代国际私人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2]王元龙、王艳: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若干思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3]张长征、付玲玲: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J].上海金融,2007(7).

私人范文篇5

(一)发展概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银行业务的有效开展带来了相当大挑战与机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逐渐成为传统柜台营业强有力的补充与运营手段。银行改变了传统以靠机构扩张来发展私人银行的模式,将多渠道服务作为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式。

(二)具体业务发展上世纪末,金融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具体业务涉及证券、基金以及保险行业等等领域。相应地,银行逐渐推出各种能够有效满足客户要求的特色金融相关的服务产品以及业务,产品业务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不光有委托理财、咨询以及财务管理等等产品业务,还包含着健康、运动以及娱乐相关的社会服务。有些银行甚至推出了全人生的一条龙服务,来有效应对用户在不同人生阶段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用户的婚丧嫁娶、财产理财、健康医疗以退休计划等等方面的一条龙式的业务服务。因此,私人银行逐渐从以前的单纯的金融产品柜面销售模式转变成为了真正的用户可以有效自取金融产品的“金融超市”。

二、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一)产品机制创新不完善,产品结构单一对客户不同的个性化理财需求的满足使私人银行最核心的内容,近几年来,我国与保险、证券和之间合作日益密切,在国内也出现了很多家金融控股集团,但是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范围上都与国外的混业经营模式相差甚远。因为创新意识的却反,使得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这就使得无法跨市场进行个性产品的设计,导致我国的许多私人银行的同质化现象的出现,既不能满足高端消费客户对理财产品的个性需求,也无法为客户分散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发展我国私人银行的进程。

(二)银行电子化应用渠道程度低,银行系统落后陈旧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的普及度越来越广,但是还无法跟上业务发展的脚步。与此同时,国内很多银行正在逐步更新私人银行系统的核心项目内容,经过有效的系统信息化发展模式的迅速形成来加快银行在经济市场中的相关竞争力。私人银行就很充分对这种模式的建立进行展现。我国私人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业务,其伴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有效实施了与全球银行直接的互动,这就提高了对国内私人银行的要求,必须超越时空利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对金融资源进行配置、交换与共享,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优化产业信息体系,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这对我国私人银行来说既是挑战又是一份可贵的机遇。

(三)银行培训体系生疏,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我国大部分私人银行会为其专属客户提供秘密的专业个人服务,这就要求私人银行的高层领导必须保持敏锐的判断力、丰富的经验以及优质的综合服务能力。具体要求为这些专业技术人员要具备相关合格资质,比如理财规划师以及金融分析师等等,同时其还要精通会计、法律等等领域的学科技能,最好还能够掌握一些高品质的生活技能,像高尔夫以及艺术品鉴赏之类的。私人银行的专业技术人员唯有具备了以上能力要求才能够更好地为专属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满足客户的新需求。因此,发达国家经常把有良好才能的银行高层客户经理称作是私人银行家。到目前为止,我国私人银行才处在起步雏形阶段,理财专员的相关系统认证体系并不成熟,所以我国要满足市场需要的私人银行人才十分缺乏,这成了制约国内私人银行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我国私人银行再继续发展壮大的有效应对策略

(一)分业经营形式的改变推动私人银行业务综合化的进程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业的迅猛快速的发展,各行业混也经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我国私人银行必须设计其发展的长远之计,这就要求我国私人银行也必须打破现今其在国内进行分业经营的约束阻碍,将国内私人银行与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实行广泛的交流合作,通过灵活地开发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金融业务产品来为客户提供个性优质的私人银行特色服务。

私人范文篇6

【关键词】法治;民营图书馆;困境与解决措施;发展前景

1引言

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的日益发展,推动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服务的图书馆由单一的政府提供,走向多元化的社会提供[1]。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等民办公益性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是公众主动参与提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表现,不仅减轻了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压力,而且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型,同时松动了传统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僵化体制,也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馆舍设备、图书资料、运营经费、人员配置和监管体制等是构成图书馆的几大要素,也是私人和民营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现阶段,民营图书馆的快速发展与相关政策法规较为薄弱不相适应,如立法层次仍不健全,立法内容尚未完善,实施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在法治社会这个大背景下,首先要着重完善我国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的相关政策法规,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其次,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的发展条件应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主要包括政府扶持政策、民间力量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创建盈利模式、打造服务品牌、加强内外监督管理等[2]。

2法治环境下私人与民营图书馆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民间出现了许多由私人创办的公益图书馆,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的兴起是适应当代社会公众文化的一种表现,这种新兴的社会服务并没有实践经验和发展模式可以遵循,因而经营者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经营模式,并逐渐形成了以服务群众、满足读者需求和办馆主体诉求为导向的几种不同的运营方式。这类图书馆主要分布在基层城乡区域,并有了较快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的办馆方式较为讲求实用,服务方式灵活、内容丰富,在基层城乡区域起到了知识交流平台的作用,为居民提供了有利于交往的社会公共空间。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民间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城乡公益精神的形成和公民社会的发育,使基层城乡互助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从基层图书馆普及和发展的行业角度看,私人图书馆的实践还提供了一种有活力的“自下而上”的内生模式。

3私人和民营图书馆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私人和民营图书馆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与公办、公立、国营、国立等类型的图书馆相对而言,有民办图书馆、个人图书馆、私营图书馆等多种不同的称呼,截至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是泛指所有非政府出资的、由社会团体或私人以及各种基金会捐资创办的或者公司和企业创办的图书馆[3],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3.1产权属于非政府组织。有学者认为,非政府组织包括一切以扶贫助困、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权益、保护自然环境、开展基础性社会服务以及促进区域、社区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民间自发组织。由民办图书馆的性质可以看出,私人和民营图书馆毋庸置疑属于非政府组织,它们作为自发的民间组织,为社会成员,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文献资源外借、阅览、阅读指导及基础性的参考咨询等服务,作为公办图书馆的有益补充,保障公众阅读、学习、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权利,维护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由于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的资金主要是依靠民间自筹,即使地方政府有部分的投入,也是属于政策扶持,所以民营图书馆在运营过程中拥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权,但同时也必须要遵守国家关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规定。3.2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征。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由于是个人或者企业或者社会组织创办的,在其资金来源、运营体制、监管模式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的经营管理等活动完全由具有产权的民间团体或机构独立开展,通过向社会提供一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公众获取文献、信息、知识等资源的需求,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属于民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可以认为民营图书馆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一直以来学界对民营图书馆的公益性持有较为怀疑的态度,将其排除在公益性图书馆的范畴之外,将民营图书馆贴上营利性的标签,使之与公益性图书馆对立起来,但是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文化机构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决定了创办者不可能从图书馆的投资建设中取得丰厚的报酬,虽然少数民营图书馆就是以营利为目的创办的,可即使是公益性的图书馆也是存在部分收费内容的,其性质不过是对公共文化服务成本的一种补偿,具有合理性[4]。总体而言,私人和民营图书馆作为民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征,对于提升市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积极作用。3.3经营方式、服务理念多元创新。私人和民营图书馆在我国目前有这样几种分类,以其现实存在分为连锁经营型、资金会资助型、个人图书馆读书社、政府搭台和民间唱戏的社区图书馆、企业建立的社会图书馆和民办学校图书馆等多种形式;也有的学者根据创办者的创办目的将其分为纯公益型图书馆和半盈利型图书馆[5]。相较于国家创办的公共图书馆而言,特别是一些地方、基层的民办图书馆,由于受国家干预较少,馆内体制不易僵化,其运营的动态性和灵活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何种分类,私人和民营图书馆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应运而生,实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自创立起就体现出有别于公办图书馆的鲜明特征,如投资主体及资金注入模式多样化、运营管理方式多样化、服务理念灵活、竞争模式多样化等。私人和民营图书馆通常能及时对接读者需求和当下社会阅读热点,以此为依据来选定采购图书的内容、数量等。环境设施方面,私人和民营图书馆通常设有“茶室”、“咖啡角”等可供读者阅读、休闲、娱乐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具有环境舒适、开放时间灵活、服务周到、借阅流程简便、服务门槛低等一系列优势。由于私人和民营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相比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所以开拓创新意识较强,甚至打造专门的服务品牌或连锁性质的图书馆,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4私人和民营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现如今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私人和民营图书馆在我国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众多困惑和挑战。民营图书馆的创办者在建馆初期有不同的诉求,但在其建设过程中都遇到了相同的障碍。制约民营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资金,但即便资金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其发展。4.1政府支持乏力,政策法规不健全。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但由于这些政策与法规的不健全,反而成了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例如,文化部和民政部颁布的《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的调整对象并不包括以企业形式注册却从事公益服务的私人和民营图书馆,这使社会对这类民营图书馆的身份持有疑问,削弱了其自身的公信力及其发展所必须的社会资源的获取能力[6]。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及地方性的图书馆法律和行政规章,都没有对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的运营经费、购书费、读者收费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这使得私人和民营图书馆在实际运营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对拓展运营思路、创新发展策略、丰富服务模式造成了一定的束缚。4.2资金来源匮乏,后续支撑不足。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的总体数量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运行中面临的瓶颈之一是经费不足,由于民营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自筹或社会力量捐赠,经营图书馆投资大,但往往收益不明朗,甚至几乎没有收益,因此资金压力成为困扰民营图书馆发展的最大问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民营图书馆的运营经费、购书经费短缺,筹资渠道单一,筹资能力低,缺乏多样性,这些都与不健全的社会捐赠体系和不完善的筹资手段存在直接关系。民营图书馆的运营大都是由个人出资,然而即便再节衣缩食,也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多种渠道募集资金,确保资金持继流入,对于私人和民营图书馆而言,是保证其健康生存发展的前提。4.3服务能力有限、行业监管不足。资金的短缺首先导致图书馆内馆藏资源建设不到位,馆藏文献品种单一,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图书馆的生命力与新书新刊是否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入密切相关。从管理工作方面来看,私人和民营图书馆工作人员基本没有图书馆学专业学科背景,知识水平与工作能力有限,缺乏专业的素养去提供图书馆应有的服务,导致服务方式单一,服务质量不高,同时也很难达到公众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7]。还有部分民营图书馆的运营状态不透明,接受社会捐助的受赠款项来源、数额等信息不公开,资金去向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监管和制约机制,更有甚者,一些私人图书馆为维持经营,乱设名目向读者收费,或者制定损害读者权益的“霸王条款”,这些负面因素都大大降低了民营图书馆的社会公信力,不利于其社会形象的树立。同时,政府对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的监管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和办法,致使其长期处于监管的盲区,这也是私人和民营图书馆难以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5突破私人和民营图书馆发展困境的措施

私人和民营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政策保障、外界环境、有效监管、自身建设等各方面,都是关系其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必然会对其进一步发展形成极大制约,因此,必须制定和完善私人和民营图书馆发展策略,以实现其持续健康发展。5.1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的法律地位必须要得到明确,如果不能从法律层面为其规划建设、人才需求和运行经费提供保障,那么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见一斑。因此,建立一套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体系,对于保障私人和民营图书馆健康、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政府理应提供诸如建立资格准入标准和进行政府购买服务等各种政策支持,通过设立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专项引导资金、制定出台鼓励社会捐赠的优惠政策等措施,对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的启动和运营给予适当的经济资助和补贴。截至目前,我国尚未明确规定公益性私人和民营图书馆采取经营手段获得的收益标准,以及赢利性私人图书馆用于非赢利活动时的税收标准,事实上,根据民营图书馆的不同类型,分别制定减免税政策,形成有利于私人和民营图书馆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是切实可行的。5.2拓宽融资渠道,创构盈利模式。从公益性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生存发展的角度来看,合理地收取一定的费用与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并不冲突,即便是公益性的图书馆,适当收费以维持图书馆正常运营也应属合理范畴。就政府层面而言,允许适当收费应成为一种政策导向,关键是能够明确规定收费标准、收费依据以及利润率高低等问题。赢利性的私人和民营图书馆则可以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从根本上讲,政府、社会对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的投入都非长远之计,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主要还是要依靠内生动力来打造自我造血功能,致力于拓展新型多元经营模式,打破单一经营模式的局限。比如可以采取多元化商业联营的方式,通过借助图书馆自身品牌效应开办餐饮、旅游等其他经营性活动带动图书馆的发展[8]。5.3打造服务品牌,完善管理模式。站在生存的角度看,私人和民营图书馆孤立运营不利于其发展,因此,公益性质的民营图书馆走向联合是一个大的趋势[9]。民营图书馆的运营模式可以借鉴企业的经营方式,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民营图书馆同样也应该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10]。不同特色的民营图书馆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提供的文化产品,这些均会成为其丰厚的无形资产,体现其核心竞争力。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包括建立会员制、代办产品广告宣传、开展有偿信息咨询服务、出售增值性信息产品等一些创新性的管理方式的选择,在发展中呈现良好局面。这种集品牌效应、服务灵活性、专业性和特色化于一体的全面发展模式,能够使得私人和民营图书馆的持续发展策略演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6结语

民办图书馆是对公共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补充,对于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来说,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与分配不公的问题,并且推动了基层图书馆的普及与发展。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规范,同样的,要想民营图书馆得到良性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依赖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和保护,总体来看,完善的立法是民营图书馆未来健康发展的保障。私人和民营图书馆未来应从自身管理、服务内容和形式等多角度出发,构建完整、系统的管理建设体系,满足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需求,为推进文化事业改革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斌.立法———民营图书馆的发展保障[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3):4-7.

[2]朱珍.私人图书馆的兴起、困境与发展条件摭谈[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5):20-23.

[3]丁建琴.我国民营图书馆建设问题和对策探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2):80-83.

[4]张静.从非政府组织的角度看社会转型期民营图书馆的发展[J].图书馆杂志,2009(3):6-9.

[5]马艳霞.我国民办图书馆研究综述[J].图书馆建设,2008(3):35-38.

[6]蒋玲.我国民营图书馆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1(4):76-78.

[7]王子舟,吴汉华.民间私人图书馆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9):4-13.

[8]金胜勇,等.我国民营图书馆发展的困境与破局[J].情报资料工作,2016(5):101-105.

[9]梁灿兴.试析民营图书馆生存空间的特征[J].图书情报工作,2007(1):15-18.

私人范文篇7

关键词:经济法;个人实施;社会实施

经济法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完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现,对于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良好秩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社会的跨越和发展,这种发展就需要各种社会机制进行保障。因此,经济法实施的完善性关乎着市场经济的好坏,尤其是经济法实施中的重要方面,即社会实施和个人实施。

一、经济法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法律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其自身也是在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所以在经济法发展时,其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法在确认违法之后的惩罚措往往不能很好的进行实施,惩罚率大大低于违法处理行为率;第二,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不强,往往在行为出现严重的后果时才进行惩罚,这时候经常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第三,经济法的违法行为往往是不纯粹的,常常与其他违法行为掺杂在一起,难以进行很好的监管;第四,经济发在实施过程中是否真正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经济法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调查。

二、经济法的私人实施

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主要就是指个人、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为了维护自己的在经济领域的合法权益,主要的方式就是民事诉讼和仲裁。经济法私人实施中的私人的范围主要限定在私人不断的追求经济利益,并且强烈地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私人在参加经济活动之前已经经过衡量过在经济活动中可能取得的利益,利益是私人参加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但是私人在参加经济活动中往往带有自己的的特征,难以对经济形势进行一个很好的判断,需要政府的力量进行引导,更好地实施经济法。

三、经济法的社会实施

在经济法领域常常需要对社会的某些行业进行集体性的整顿,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某些组织和社会个人为了社会公益利益而进行的经济法实施,即经济法的社会实施。这种实施方式常常以集体公益性诉讼的方式进行。公益性诉讼常常在实施时有着较为模糊的界限,使其很难与单独诉讼和共同行为诉讼区分开来。在我国学者不断研究的基础上大致提出了区分公益诉讼的原则。

四、经济法实施方式的完善

经济法的个人实施与社会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只有相辅相成、互相依赖,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法的实施。当然经济法的实施还需要其他一些措施。第一,完善经济法实施程序,不论是个人或者是各种形式的组织在,亦或是法院,在实施经济法时都需要严格地依照法律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经济法的实施过程必须有一整套严格的实施程序,尽可能地减少政府政策失灵带来的紧经济危害,促进社会市场经济更好地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经济而努力。第二,经济法实施主体的独立性。目前我国的公益诉讼处于起步阶段,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在未来,公益诉讼必须由更加专门化的机构承担,这些机构应该由国家财政支持建立,并且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经营,其独立于政府之外,能够独立地行使公益诉讼的权利。在进行公益诉讼时这些机构应该保证从公共利益出发,不掺杂一丝自己的个人利益,如果个人利益也受损的话,应该另行提起一个侵权之诉。这些机构的法律服务人员应该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经济法的社会实施与私人实施,不论在外表还是在本质上都存在着较多的差异。但是正好是这些差异的存在才能构成经济法实施的的完整体系。社会实施和私实施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为经济法服务,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利益或个人利益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蒋哲 单位:安徽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红梅.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与社会实施[J].中国法学,2014,01:177-195.

[2]沈显武.经济法的社会实施与私人实施[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3:192.

[3]马慧慧.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与社会实施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14:91-92.

[4]齐望均.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与社会实施[J].法制博览,2016,20:255.

私人范文篇8

条约的效力范围通常被分为时间效力范围和空间效力范围。关于条约的空间效力范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以下简称《条约法公约》)第29条规定:“除条约表示不同意思,或另经确定外,条约对每一当事国之拘束力及于其全部领土。”

其实,条约的空间效力范围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以界定,即从条约所创设的规范所影响的主体的角度来确定条约的空间效力范围。以往讨论这一问题时,人们只着眼于条约对缔约国及非缔约国的效力问题;而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当具有经济内容和人权保护内容的国际条约大量出现之后,我们就不能不探讨国际条约对私人(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效力问题。

所谓国际条约对私人的效力,在本文中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国际条约对私人的利益产生影响;二是国际条约为私人创设权利;三是国际条约为私人创设行为规范。

一、国际条约对私人利益产生影响

在历史上,国际条约主要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作为调整对象,因此,国际条约主要作用在于分配国家之间的利益,而很少直接指向私人的利益。但随着国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条约已越来越多地指向私人的利益。

对私人利益产生影响的条约并不需要直接规定私人的权利与义务,相反,这类条约通常是通过规定缔约国之间的权利义务而使得私人可获得某种利益或使其利益范围受到某种限定。例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规定:在专利权保护方面,任何缔约国的国民,不论他们是否在一缔约国内有永久住所或营业所,只要他们遵守对该国国民适用的条件和手续,就享有同该国国民同样的待遇。有关投资保险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也是以国家的行为作约束对象的,但该公约的实施却可以对私人(投资者)的利益构成重大影响。公约的主要作用是设立一个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由该机构为特定的投资提供保险,因此,该公约对成员国的约束主要体现在规范成员国与机构的关系上。但在约束成员国的同时,该公约所创设的一些规范也对成员国的私人的利益产生影响。例如,什么样的投资者可以与担保机构签订保险合同;在哪些国家的投资可以申请担保机构承保;什么样的风险可以投保;投保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向担保机构索赔等等,在这些方面,公约都会对投资者(投保人)的利益产生直接的影响。

国际条约关注私人的利益,并通过创设国家的行为规范而实际地影响私人的利益,这表明私人的活动空间已开始从国内转向国际。在这一过程当中,私人其实是面临着很大的风险的,而在各类风险当中,私人最无力面对的即是法律方面的风险,其核心又是私人依据本国法所获取的权利(特别是财产权)在其他国家可能得不到承认和保护。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私人在国际社会中更为活跃的国家自然就会选择与其他国家签订条约的方法来减少其私人在国外所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保护其私人的海外利益。

条约在影响私人利益的同时,当然也要影响缔约国的国家利益。这不仅是因为私人

的利益包含在国家利益之中,而且还因为条约为影响私人的利益,一定要为缔约国设立

某种义务。由于并非各国的私人都同等活跃地出现在国际社会上,因此,尽管条约对各缔约国所设立的规则是相同的,但却并不一定意味着各缔约国权利义务的对等。

如果上述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预测,随着生产和市场的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私人在国际社会的活跃程度将进一步加强,因而,影响私人利益的国际条约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是说各国将会对这类条约的缔结表现出同等的兴趣。私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国际条约的影响,仍要取决于其所属国家对自身利益的全面考虑。

二、国际条约为私人创设权利

国际条约虽然可影响私人的利益,但通常并不直接规定私人的权利。尽管国际条约很早就规定了国家元首、外交使节等个人在其他国家所应享有的某些权利,但严格说来,这并不属于对私人的权利的创设。国家元首与外交使节基于条约所获得的权利,与其说是个人的权利,不如说是国家的权利或国家机关的权利更为准确。而在当今的国际社会已出现了一些直接为私人创设权利的条约,这些条约主要集中在人权保护领域。

首先应该提到的便是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这两项由联合国促成订立的并拥有为数众多的缔约国的人权公约,对个人的人权作了广泛的规定。前一个公约主要规定了个人的工作的权利、组织工会权利和罢工权利、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享受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的身体健康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等;后一条约在从正面规定了身体自由权、人身安全权、发表自由权、和平集会权、自由结社权等权利的同时,还明确规定禁止无理剥夺人的生命;禁止酷刑和残忍、不人道或侮辱的待遇或惩罚;禁止奴隶制度和强迫劳动;禁止无理的逮捕或拘禁;禁止无理或非法侵扰个人的隐私;禁止鼓吹民族、种族或宗教仇恨而构成煽动歧视等。

如何看待国际条约对私人的权利的创设呢?在谈到条约与私人的权利的关系时,《奥本海国际法》一书中写到:“虽然条约可能说个人的权利,好像这些权利是条约本身所产生的,但是,这照例不是通常的情形。这种条约并不创设这些权利,而只是使各缔约国负有义务,以国内法产生这些权利。”的确,在通常情况下,一项条约即使规定了私人的权利,这种权利也不能仅依据条约规定即可存在,它还必须基于国内法的有关规定,例如,一项知识产权保护条约虽然可以规定私人的知识产权在各缔约国范围内受到保护,但受到保护的知识产权的具体的范围或内容及其保护方式,却通常需要以各个缔约国的国内法为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条约创设了私人的权利,因为私人无法基于条约而主张其权利;条约只是为私人权利的确认和保护而给缔约国设立了义务。

但是,正如《奥本海国际法》一书所继续写到的那样:“国家可以授予而且有时也的确授予个人-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以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权利,即个人不需国内立法的干预,即可取得”,而这种权利的授予,当然可以通过缔结国际条约的方式。如果条约所规定的私人权利可不经国内法而自行成立,就可以说条约为私人创设了权利。

识别条约是否为私人创设权利的标准是条约所规定的权利的实现是否需要国内法为依据;而如果条约所规定的权利可以不以国内法为依据的话,那么,缔约国就承担了在没有国内法规定的情况下,依然要对私人的权利提供保障的义务。如果缔约国不能保障私人权利的实现,那么,私人便可以诉诸国际法以寻求救济。只有当私人可就国际条约所规定的权利寻求国际法上的救济,而不是或不仅是国内法上的救济时,才可以有把握地说,私人的权利是由国际条约所创设的。

如果最终以私人是否可以寻求国际法上的救济作为条约是否已为私人创设权利的标准的话,那么,应该承认,在目前的国际社会当中这类条约仍不多见。以前面所列举的两个人权公约为例,尽管《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对人权的内容作了广泛的规定,并要求各缔约国对条约规定的各项人权加以保障,但是我们无法从公约中找到私人可就人权保护而寻求国际法救济的规定。因此,严格说来,该公约并未使得私人成为国际法上的权利主体。相比之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有所不同。在签署该公约的同时,各国还可以决定是否在一项附件-《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意议定书》上签字。该议定书已于1966年12月16日生效。依据议定书的规定,缔约国承认依据公约所设立的人权事务委员会有权接受并审查该国管辖下的个人声称为该缔约国侵害公约所载任何权利的受害者的来文。虽然对于此类来文,人权委员会只有权要求有关国家提出解释或声明,但这应该视为一种国际法上的救济。

以条约创设私人权利的最为典型者当属《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欧洲公约》(《欧洲人权公约》)。依据原先的规定,对于违反公约侵犯人权的事项,个人不能直接向人权法院起诉,而只能向人权委员会申诉;但随着原规则的修改,个人已获得参与法律程序的权利。1998年11月1日的生效《欧洲人权公约:第十一议定书》更是明确规定,缔约国管辖下的任何个人都有权直接向常设单一欧洲人权法院提起诉讼。

三、国际条约为私人创设行为规范

为私人创设行为规范是国际条约对私人产生效力的另外一种情况。为私人创设行为规范的条约,虽然也要由国家承担条约义务,但条约所创设的规范是准备给私人适用的;某一国家参加这类条约的后果,主要是使得私人承受条约所创设的规范的约束。例如,制定《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目的不在于为国家创设规范,而是为私人的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设立统一的规则。该公约的实体法方面的规定集中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公约的第二部分在“合同的订立”的标题下对合同成立的两大要素-发价和接受作了详细的规定;第三部分则在“货物销售”的标题下对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救济等问题作了详细规定。公约的实际作用在于统一国际货物买卖法,各缔约国参加这一公约则是为了使该公约的效力“传递”给私人。尽管各缔约国依据该公约也承担一定的义务,但这种义务主要是程序性的义务。国家所承诺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对哪些私人所缔结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适用该公约的实体法规则,而不是根据该公约的实体法规则从事国际货物买卖。

在考察这类条约对私人的实际约束力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类条约经常允许私人排除其所创设的规范的适用。例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6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不适用本公约,或在第十二条的条件下,减损本公约的任何规定或改变其效力。”《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第6条也规定:“虽有前述各条规定,只要不违反公共秩序,承运人、船长或承运人的人得与托运人就承运人对任何特定货物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及其所享受的权利与豁免,或船舶适航的责任等,以任何条件,自由地订立任何协议。”国际条约允许私人排除条约所设立的规范的适用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法律现象。在国内法体系中,即有强行法规范和任意法规范之分。对于任意法规范,私人是可以减损其效力,甚至完全排除其适用的。国际条约允许私人排除条约中的部分或全部条款的适用,意味着这些规范属于任意法规范。无论在国内法体系还是在国际法体系中,任意性规范通常为民商法律规范。私人所从事的民商行为通常仅涉及当事人的利益,所以,有关的法律规范通常只起着示范或补充的作用,只有当私人的行为对社会构成重大影响,必须通过法律来对其加以规范时,才会禁止私人对某类条款的效力的排除。国际条约中所设立的民商法规范绝大多数属于任意性规范,但也有一些规范是不允许私人排除适用的,如《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第2条即规定:“除遵照第六条规定外,每个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承运人,对有关货物的装载、搬运、配载、运送、保管、照料和卸载,都应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责任和义务,并享受权利和豁免。”这时,条约规定对私人即具有不可排除的、确定的约束力。

四、国际条约对私人产生效力的途径

国际条约为私人创设规范或为私人创设权利或以其他方式影响私人利益,使得国家之间所缔结的条约主要对私人产生效力。条约对私人发生效力是因为私人与缔约国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联系,即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结因素。这种联结因素主要有两类:一是国籍,二是所在地。因此,这里所说的条约对私人的效力,不仅包括对具有缔约国国籍的私人的效力,也包括对位于缔约国的私人的效力。

在通常情况下,某一条约对私人产生作用或影响,是因为这一私人是某一缔约国的自然人或法人,基于属人原则,国家所承认的条约规则进一步适用于私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2条规定:“任何本同盟成员国的国民,在工业产权保护方面,在其他本同盟成员国内应享有各该国法律现在或今后给予该国国民的各种便利;本公约所特别规定的权利不得遭受任何损害。”《服务贸易总协定》第2条规定:“关于本协定所涉及的任何措施,每个成员国应当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任何其他成员国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不得低于其给予任何其他国家的相同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将国际条约所设立的规则的效力通过“国籍”这一纽带传递给私人,能够反映缔约国与其国民的利益相一致这一事实。私人因其所属国家就某一条约所作的承诺,而享有该条约所创设的利益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在另外一种情况下,某一条约对私人产生作用或影响,是因为这一私人位于某一缔约国境内,基于属地原则,国家所承认的条约规则进一步适用于私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条规定:“本公约适用于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一)如果这些国家是缔约国;或(二)如果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某一缔约国的法律。”《国际货物买卖时效期限公约》也规定:“本公约仅在订立合同时,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当事各方在缔约国有营业所的情况下适用。”在国际经济领域,有时会更注重参与国际经济交往的当事人的实际存在,而不是他们的国籍,这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利益的关心。

除国籍和所在地这两个联结因素之外,条约还可能通过其他联结点,将条约所设立的规则的效力传递给私人。例如,《联合国1978年海上货物运输公约》第二条规定:“本公约的各项规定适用于两个不同国家间的所有海上运输合同,如果:(a)海上运输合同所规定的装货港位于一个缔约国内,或(b)海上运输合同所规定的卸货港位于一个缔约国内,或(c)海上运输合同所规定的备选卸货港之一为实际卸货港,并且该港位于一个缔约国内,或(d)提单或证明海上运输合同的其他单证是在一个缔约国内签发的,或(e)提单或证明海上运输合同的其他单证规定,本公约各项规定或实行本公约的任何国家的立法应约束该合同。”

国际条约不仅可以通过缔约国将效力传递给私人,从而成为约束私人的规范,而且还可以通过非缔约国的私人的选择而对其适用。私人参加国际经济活动,通常要与其他的私人结成合同关系。对于支配合同关系的准据法,各国通常都允许合同关系的当事人自行选择,除非这种选择与有关国家的强行法相冲突。意图为私人的行为创设规范的国际条约可以被看作与各国的国内法相平行的另一类法律,对于这类法律也应该允许合同当事人选择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条约就可以对非缔约国的私人发生效力。

一些条约本身即已规定:非缔约国的私人可以适用该条约。例如,《联合国1978年海上货物运输公约》第2条即明确规定:“本公约的各项规定适用于两个不同国家间的所有海上运输合同,如果:……(e)提单或证明海上运输合同的其他单证规定,本公约各项规定或实行本公约的任何国家的立法应约束该合同。”《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第4条也明确规定:本法在被合同当事人选择为合同的法律时将被适用,无论当事人的营业地或习惯住所是否位于不同国家,也无论这些国家是否为公约的缔约国,只要合同当事人对统一法的选择不影响本来应予以适用的强行法规范的适用。

另外一些国际经济条约对非缔约国的当事人是否可以主动适用公约所创设的规范没有明确规定,但这并不防碍非缔约国的私人选择条约作为其合同的准据法。《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没有包含与《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第4条相类似的规定,但正如有的专家所阐述的那样,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制订过程分析,公约没有明确规定非缔约国的私人可以选择适用公约,并不是试图禁止非缔约国的私人在其合同中以公约作为准据法,而是认为《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第4条中的“强行法”(mandatorylaw)的概念过于含混,从而会产生解释上的困难。非缔约国的私人主动适用条约的规定,即使条约本身未作此类规定,其法律基础是各国所普遍公认的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意图为私人设立行为规范的国际条约的立法宗旨之一是为各国私人的商事行为确立统一的实体法规范,尽量扩大条约的适用范围当是这类条约的本意。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应该允许非缔约国的私人主动适用条约所确立的规范。

五、简短的结论

按照通常的理解,国际社会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国家构成的,他们之间所适用的法律为国际公法,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国际条约与国际习惯;第二个层次是由各国的私人所构成,他们之间所适用的是各种国内法规范,国际条约通常并不直接规定或影响私人的权利或利益。而从当代的国际条约实践来看,条约正越来越多地涉及和影响私人的利益,甚至直接为私人创设权利和设置行为规范,这反映出国际社会的第二个层面与国际公法(在传统上只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距离的拉近,或者说,在个别领域和某种程度上,私人正在或将要与国家站在同一平面上。

私人范文篇9

从学校出发,步行10多分钟,终于到达了xx钢业集团。高墙之中,隐藏着漂亮的厂房。我们四处观光,看看这个企业的生产与规划,熟悉它成长的历程与艰辛。工厂很大,有好几亩地,也是附近炼钢企业的龙头老大,产值很高,带动整个温州炼钢企业的发展,是龙湾区的纳税大户,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日,我们终于可以目睹这温州企业之龙的风采。

首先,我们四处参观,了解了整个炼钢环节所需要的原料以及过程,明白了原料的来源以及成品的去处,还有中间那不得了的利润。滚滚的浓烟从烟囱中飘出,伴随着滚滚恶臭,组员中有不少人用手蒙住鼻子与嘴巴,步伐也显得迅速多了。这下子,我们都明白了,明白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明白中国当今经济模式的发展对环境破坏的可怕。企业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对环境的过度破坏之上,不能只追求数字经济。且我国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仍然较低,我们通过资料了解到,该企业虽是全市领先,但其资源利用率仍然很低,生产一吨成品所需要的资源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好多倍。这又给我们敲了一下警钟。据了解,成品销售路线较小,成品种类数目不多,创新能力不足,而中国的未来更需要madebyChina而非madeinChina,这又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参观之后,本小组干起清洁工的活,负责管理公司清洁问题。公司中由于清洁工十分敬业,地面环境乍看之下十分干净。于是,我们只好在这鸡蛋之中挑骨头,去解决那些被清洁工所忽视的死角,拿起扫把清洁地上的垃圾,用拖把消灭地上的粉层,还有玻璃是我们骄傲的作品,被擦得直发亮,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显得十分刺眼。

工厂角落的一个草丛被清洁工完全无视了,不过没关系,我们整个小组立刻集中在此处。草丛中垃圾丛生,我们了解到事态的严重性,便每人手持一个垃圾袋,进入草丛之中,体现了不怕苦不怕脏的奥义,经过近半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消灭所有垃圾还草坪一个靓丽的风采,看着手中满满的垃圾袋,每个人都笑了。我终于明白:其实如果每个人爱护自己脚下的一片土地,清洁工也不会那么累,真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我们还当了1个小时的保安,了解到保安这一行也不容易啊。保安必需严格控制车辆的出入,还要对出入的车辆进行严格的管理与登记,时不时地还要在工厂内巡逻。这几样看上去容易,做起来就难多了,我们顿时傻了眼,看着公司保安娴熟的做着,不经感慨:每行都有每行的不容易。

结尾:经过这一天的社会实践,我们收获颇丰,包括对这个产业的了解以及对自己素质的提升。面对炼钢这样的大企业的发展,我认为国家应给予其科技上的支持,以确保对成本、环境的控制,还要在该专业上大力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大力发展炼钢的技术,以增加国民收入,减少浪费。国家仍应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建设创新型的企业。

私人范文篇10

第一条为加强市城市规划区内私人住宅建设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私人住宅,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私人住宅建设是指村(居)民自筹资金建设以居住为目的的私人住宅,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行为。

第三条私人住宅建设必须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中成片的原则,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乡村规划,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第二章私人住宅建设规划控制区域划分

第四条私人住宅建设区域在城市规划区内分为公寓楼安置建设区和城市远郊建设区。

公寓楼安置建设区域范围:

(一)武陵区:东至铁路,南至沅江,西至金丹路,北至竹根潭路、铁路所围合的区域,以及岩坪村、聚宝村、合兴村、竹根潭村等行政村(社区)。

(二)鼎城区:金霞大道与沅江所围合的区域,以及停车场村、福广村、三滴水村、孔家溶村、王家铺村、郭家铺村等行政村(社区)范围,鼎城区政府划定的其它范围。

(三)德山开发区:东至东风河,南至兴德路,西至枉水,北至沅江所围合的区域,以及崇德社区。

(四)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柳叶湖社区、戴家岗社区、七里桥社区。

(五)村(社区)组成建制、成街区被征用、转用的区域。

城市远郊建设区域范围:在市城市规划区内实行公寓楼安置建设区域以外的区域。

第三章公寓楼安置建设区私人住宅建设管理

第五条公寓楼安置小区是指统一规划,土地行政划拨,市政公用设施齐全、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小区,其房屋可依法上市。公寓楼安置建设区内的建设必须按规划实施,村(居)民一律不准新建、扩建“一户一宅基地”式私人住宅。

第六条人均耕地0.1亩以上的村(社区)、组中确属D级危房的私人住宅,可按原建筑占地面积、原建筑面积、原建筑高度进行改建。

第七条人均耕地0.1亩以下的村(社区)、组中确属D级危房的私人住宅,不允许改建,村(居)民可提前申请入住公寓楼安置房或其他形式的补贴性质住房。

第八条符合私人住宅分户建房条件的村(居)民可申请入住公寓楼安置房或其他形式的补贴性质住房。

第九条人均耕地指标由国土资源部门核实公布;危房等级由房产管理部门房屋鉴定机构鉴定(无房屋所有权证的也须鉴定)。

第十条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征地房屋拆迁实行公寓楼安置的有关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章城市远郊建设区私人住宅建设管理

第十一条村庄规划和村(居)民点住宅建设规划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居)民点住宅建设规划报市规划部门审批。村庄规划和村(居)民点住宅建设规划报请审批前,应当经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确需对村庄规划和村(居)民点住宅建设规划进行变更调整的,须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村庄规划和村(居)民点住宅建设规划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对住宅、道路、供水、排水、垃圾收集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布局等作出具体安排,充分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第十三条村(居)民私人住宅建设执行“一户一宅基地”的法律规定。私人住宅建设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村(居)民私人住宅每户使用耕地面积不超过130平方米,使用其他土地不超过18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不超过96平方米。

(二)村(居)民私人住宅的建筑层数控制在三层以内(含三层)。

第十四条严格按照村庄规划和村(居)民点住宅建设规划建设私人住宅,不得在村(居)民点规划范围外新建私人住宅,限制建设零星分散的私人住宅。

第十五条因自然灾害损毁或属危房等原因需拆除改建的零星私人住宅,应按照“拆旧建新、旧宅复垦”原则,在村(居)民点集中建设,不宜原地改建、扩建。

第十六条未编制规划的村(社区)、组,一律不准审批私人住宅(危房除外)。

第十七条禁止城镇居民以任何形式购买或租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私人住宅。严禁非法买卖、转让农村宅基地。

第十八条申请私人住宅建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予审批:

(一)村(居)民将现有住宅出售、出租或赠与他人、改为其他非居住用途的;

(二)被拆迁的村(居)民已采用货币安置方式(私人住宅收购)的;

(三)村(居)民被拆迁后仍有一处或一处以上私人住宅(含公寓楼安置房,不含商品房)的;

(四)农村外嫁女,户籍未迁出,其配偶方拥有宅基地或在工作单位已享受住房补贴的;

(五)城镇居民从城镇迁入农村的;

(六)土地来源不合法的;

(七)村(居)民改建住宅,未“拆旧建新”的;

(八)原私人住宅建筑占地面积超过160平方米或人均建筑面积超过90平方米申请分户建设的;

(九)私人住宅建设选址不符合规划的;

(十)公示期内群众举报,经核实有弄虚作假行为和不符合私人住宅建设条件的;

(十一)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私人住宅建设申请条件及审批程序

第十九条私人住宅建设申请人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均可在其户籍所在村(社区)申请私人住宅建设:

(一)依法取得土地使用证,拥有私人住宅的;

(二)属于原籍的常住户,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村(居)民无房户;

2、多子女户,有子女达到法定婚龄,结婚无房的可申请分户,但其父母须随其中一个子女居住;

(三)从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迁入的农村村民,在当地承包农用地进行农业生产,履行相应义务,参加本村劳动分红,且迁入时间满一年以上的无房户;

(四)移民户、返乡侨胞、返乡退伍军人无住房的按国家有关政策执行。

第二十条私人住宅建设申请人到乡(镇)规划、国土站(或市、区政务中心规划、国土窗口)领取申请表,经乡、村、组(或社区)签署书面意见后,报市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审批。

(一)村(居)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农户(居民)讨论通过并签字后,村(居)民委员会签署意见,再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进行审签;

(二)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核同意后,报市国土资源部门对建房主体资格进行审查,对符合建房资格条件的核发《建房资格认定书》;

(三)申请人持《建房资格认定书》到市规划部门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四)市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为申请人及时办理《建设用地批准书》;

(五)申请人持《建设用地批准书》及建筑单体方案到市规划部门申请规划验线,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

第二十一条私人住宅建设须依法接受当地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房屋竣工验收合格后,申请人分别向国土资源、规划、房产部门申请换发《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房屋所有权证。

第六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