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企业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3-20 13:46:43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私营企业 财务管理 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私营企业作为一支强大的经济增长主力军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的私营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缺陷严重阻碍了私营企业的发展。要想促进私营企业不断发展,无论是国家财政部门还是私营企业都应该积极重视自身财务管理的问题,提出和实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一、影响私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原因

1、会计基础工作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的私营企业因为受到规模、人力物力、财力等限制,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更缺乏专门的会计人员,会计的核算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很难得到保证。此外,因为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很多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内部控制制度、稽查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等都没有得到建立,这就使得企业的资金流失严重,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2、财务管理地位不高

目前的很多私营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地位不高,主要表现会计人员很难真正参与企业信息分析和决策,私营企业内部的决策权力过于集中,随意性较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科学的决策,而科学的决策需要真实可靠全面的信息,因此掌握信息的会计人员作用巨大。但是,在目前的私营企业中,会计人员的职能仅仅存在于记账报账,真正参与收集分析数据和民主决策的机会很少,使得决策准确性和科学性受到了影响,因而影响了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真正作用的发挥。

3、财务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的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处于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的阶段,企业的经营业主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权利过于集中,再加上任人唯亲、唯友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给私营企业的管理效率构成了极大的阻碍。在财务管理方面,私营企业没有通过严格的选拨和考试,很多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被自己人长期占领,真正有用的人才却不得重用,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文化,还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此外,影响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还有财务监督不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二、如何提高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

1、完善企业外部约束,有效控制财务管理

国家的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督促私营企业抓好自身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强化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职能,以提高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控制有效性。

首先,财政部门要加大力度,全力抓好私营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财政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督促私营企业规范化会计基础工作:第一,结合相关法规,要求私营企业建立比较完整的账簿体系,并进行检查督促;第二,针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私营企业不合格地方,应该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并报送财政部门进行处理。第三,财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私营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私营企业不断纠正自身会计工作的错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会计人员,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第四,财政部门要努力帮助私营企业引进先进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帮助他们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并提高财务管理整体水平。

其次,财政部门要强化自身的职能服务,有效地控制好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第一,财政部门要积极更新观念,扩宽财务管理视野,将私营企业纳入到财务管理的范围中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系统。第二,要抓好私营企业的业务培训工作和考核工作,提高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第三,要加强对私营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要求私营企业坚持持证上岗和依法履行职责,对于违法的私营企业应该加大处罚力度。

2、提高企业内部水平,强化内部监督

私营企业应该提高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明确好自身承担的法律责任,规范好会计核算工作,强化内部监督功能,努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系统。

首先,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改变财务管理的陈旧观念,建立好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以提高财务的管理水平。在很多私营企业中,很多财务管理人才并没有得到重视,而他们的职能也仅仅停留于记账和算账上,这大大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要转变传统的亲兄弟上阵、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现代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舆论环境的特点,积极避免家族经营模式,采用灵活创新的人才引进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秀财务管理人才的作用,私营企业应该在管理上不断创新,鼓励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信息分析收集工作和决策等,通过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来发挥财务管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为企业助推新动力。

其次,要加强私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强化内部控制的效力。第一,要在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环节建立完整、严密和可操性强的规章制度,以强化私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管理,让权利、责任和利益结合起来,法定代表人在享受权利和利益的同时也要肩负起责任,进而约束代表人的行为,避免损害企业员工利益的情况出现。第二,要优化财务管理部门的结构,不仅要建立会计实务系统,还要建立会计管理系统,如内部控制制度、稽查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充分发挥起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积极监督企业内部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合法合理性,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第三,要建立起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系统,以会计数据处理为中心,并与销售、财务报表分析等构成完整的信息系统,以及时反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秦少卿.论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弊端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3,(12)

[2] 张兆国,宋梦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新变化[J].财会月刊(会计),2005

[3] 罗成德、周晶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综述》,《财会通讯》(理财)2008年第12期.

[4]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J].财会研究, 2006 (1)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2

一、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较弱

为了节约企业建设发展成本,大多数是一名职员担任多项任务,家族式管理也是很多中小私营企业管理方式,特别是会计和出纳一般都是业主的直系亲属担任,这种管理模式不但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容易误导企业业主的决策,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很多中小私营企业,内部的会计基本制度残缺不全或形同虚设,如牵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由于中小私营企业业主的垂直式管理,即使有的私营企业建立了一些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也仍然由于企业业主在执行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致使企业建立的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同时,国家也不能准确的掌握中小私营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的税务负担,也就不能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扶持政策。

二、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不足的原因分析

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存在以上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家族式企业是我国中小私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财务主管、出纳等重要岗位均与业主有一定关系的亲人甚至企业主家属担任,这种家族式企业财务管理大都有任人唯亲现象,使得会计控制难以有效执行,企业正常的财会管理收到了影响。这不仅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同样也会损害业主自身的利益。

1、缺乏对会计控制足够的认识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中小私营企业非常典型的管理模式,企业领导者往往凭借自己或他人的经验与直觉进行管理和控制,集权现象比较严重。总是自以为是,如越权行事,致使企业财务管理出现职责不分,监控不严,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控制混乱等情况普遍存在于企业中。

2、缺乏财务方面专业的指导

中小私营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一般不会把精力放在这些中小企业身上,更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对中小私营企业的会计控制体系构建给予恰当的指导与帮助。

3、缺乏高素质财务专业的会计

由于其规模小,管理家族化,企业经营资金相对大中企业和国有企业比较少,工作人员工资低,手工做账等原因,致使中小私营企业无法吸引高层次的、有经验的会计专业人才。由于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中小私营企业就无法根据本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而建立更好的会计控制体系。

三、构建会计控制体系的原则

1、坚持动态发展的原则

在构建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体系时,企业与政府均应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会计控制问题。每个企业业主均应应该意识到,简单的会计只能满足起步阶段,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对会计需求会提高,业务流程也会变得相当复杂。企业业主和企业内部需要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信息,所以,企业制定会计控制时既要考虑目前的需要,也要考虑与未来发展壮大后的衔接,将来当从小企业发展成大企业时,无需重新制定一套全新的会计控制体系,只要将原来简单体系稍作修改即可。

2、合理设置会计岗位原则

会计控制体系要求企业按照合理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将签发支票与保管支票、印章等分开,将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与记录支票登记簿分开,将与银行之间账目的审核、对账与编制会计凭证分开,使他们各司其职,才有可能不会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

3、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体系框架构建要始终贯穿成本效益原则。构建的会计控制体系的运行成本,要与中小私营企业规模相一致,必须与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经营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企业信息需求等相符合,即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符合管理效用原则

中小私营企业由于会计机构设置简单,如果像大企业、上市公司那样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开,就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所以,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寻求以最低的会计控制成本,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用问题,以达到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5、内部管理规范性原则

中小私营企业普遍实力较弱,抗风险差,所以,他们在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时,应从自身内部管理需求出发,建立健全各自内部管理制度,如企业的审计、牵制及稽核等制度,以规范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四、加强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的对策

1、严格执行企业重要的控制职能

一是领导签字审批职能。所有与支出有关系的票据,必须由领导进行审批,并将这些重要的原始凭证进行保存,以备检查审核。例如工资单、支票使用、各种报销单等。二是监督职能。企业内部设置监督员或成立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的账目、票据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企业领导密切监督会计人员的工作状况及工作胜任能力,及时给予指导。三是检查职能。作为企业领导为了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对重要的文件和邮件应亲力亲为,对销售订单以及与供应商的往来应亲自过目检查,对收付款项做到心中有数。

2、企业领导参与会计控制程序

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中小私营企业的业主,企业业主要想掌握的第一手业务资料,必须亲自参与管理和使用财务会计资料,这样也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同时,制定一些防范措施,为企业业主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另外,企业如果由业主付诸实施,将更加安全可靠。

3、注重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一方面,中小私营企业应采用多种途径,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做个诚信财务工作者。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以减少会计业务的差错。

4、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3

一、私营企业治理:基本概念与治理模式

讨论企业治理问题通常使用的是公司治理的概念,因为企业治理问题产生于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指的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公司治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问题的存在,尤其是现代公司中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关系,公司组织成员间有利益冲突,需要一套解决问题的授权和权力制约的制度安排;二是契约的不完全性,交易费用之大使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能完全通过契约解决。由于私营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往往是同一人,不存在问题,因此对私营企业的治理在我国一直未被重视。

事实上公司治理是一个意义面很广的概念,至今为止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就其意义面看有三种典型的定义:意义面最小的定义是指对股东权益的保护,即一种引导经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制约机制。施莱弗和维什尼1997年就在更大意义范围做出定义,认为公司治理是确保为企业提供资金的人的投资回报的一种方式,显然这种定义不仅要保证股东的利益,同时也要确保债权人的利益。意义最广的观点认为公司治理是保护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制度安排。如在1999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事会所给出的公司治理原则就明确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尽管在这点上尚有不同的看法,如在2000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专家会议”上,OECD的代表也认为虽然OECD的治理原则具有普遍的意义,但与中国的经济现实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然而在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实践中如何保证国家(利益相关者)的税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这里无意讨论公司治理的涵义,只是想说明私营企业虽然不存在问题,但同样存在企业治理问题。为了与这一观点相一致,这里使用企业治理而不是公司治理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企业治理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公司的目标、行为,决定了在公司利益相关者中在什么状态下由谁来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等有关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张维迎,1996)。

企业治理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的所有权是指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它是由企业财产所有权决定的。我国私营企业就其财产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业主制、合伙制和有限公司制三种企业组织形式,1998年这三种形式的企业户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6.8%、11.5%和50.8%。近年来采用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的有增加趋势。根据1999年一项对全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私营企业股权结构基本情况是:私人股份所占比例达90%以上,其中企业主个人所占比例高达66%,其他同姓兄弟所占比例达14%,业主和同姓兄弟所占股份之和占企业总股份的80%以上,这说明我国私营企业虽然采用公司制形式的已达半数以上,但企业主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种股权结构决定了我国私营企业不论采用哪种企业组织形式,它的治理模式一般都是企业主主导的家族治理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①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同一人,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私营企业很少有聘请外人担任总经理的情况;②企业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家族内部,因此家族对企业有着绝对的控制权。③企业决策主要是企业主个人决策,私营企业无论是重大的经营决策还是日常的管理决策一般都是企业主个人说了算,即使成立了董事会或经理办公室的企业也是这样,这类机构只是形式,对于具有较强民主意识的企业主也只起一些参谋作用。

二、私营企业治理的缺陷

私营企业因其产权结构的特点使其治理模式表现为家族模式,而且在这种家族治理模式中,企业主具有很大的权威,起主导作用。虽然从管理和控制角度看,在这种治理模式中由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是对称的,是一种较好的制度安排,但从企业发展角度看,这种模式也存在许多缺陷,具体表现在:

1、家企不分。私营企业因业主占有绝对控股地位而导致家企不分,这种家企不分的根源在于:一方面没有把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进行区分,企业所有权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实质上是一种委托权(张维迎,1996),从而导致私营企业不愿把企业产权社会化、公开化。如据1997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私营企业的资金构成由开业时的69.0%上升到96年底的82.7%,上升了13.7%,这说明私营企业经过发展,产权的集中度反而提高了。其后果是私营企业主更注重对企业的控制而不是企业的发展,事实上私营企业即使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也不愿接受外部的兼并。这是私营企业很难长大,每年都有大量企业竭业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私营企业的产权是建立在家庭的排他性而不是自然人的排他性,因此在家族内部人员之间也同样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家族人员一旦有离心倾向就很难维持企业的完整,分家如不顺利则可能导致企业衰落。

2、缺乏约束和制衡机制。私营企业的约束基本上依赖于企业主的自我约束,没有制度保障。这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治理来说明。从企业内部治理看:一方面私营企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内的权力分配和制衡为中心的,使得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来源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家族内生性,尽管一些私营企业也成立了董事会或经理办公室等机构,但它的成员主要是家族内人员,基本上没有外部董事。据1998年第三次全国私营企业普查资料显示:私营企业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从事管理工作,这种以亲情血缘为纽带的企业治理削弱了企业组织所具有的约束制衡作用。如“儿子服从老子”,从而以亲情关系代替组织行政关系,加强了企业主对企业决策的权威。另一方面私营企业的决策是以个人决策为主,根据1997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私营企业经营决策的58.5%由企业主个人决定,经营决策的29.7%由企业主和其他主要管理者共同决定,经营决策的11%由企业董事会决定。所以,私营企业的重大决策基本上由企业主个人做出,并且决策过程没有任何约束。从企业外部治理看:私营企业的外部约束主要是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等外部市场的约束。由于私营企业总经理基本上是由企业主自己担任,所以经理人才市场对其是没有约束作用的。根据全国第二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私营企业经营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企业自身的积累,特别是在企业的基本建设(占71.1%)和固定资金投资(占80.7%)方面。在企业的流动资金方面企业积累也占49.0%,银行和信用贷款虽占有一定的比例(31.7%),但这是平均值,具体来讲是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才可以得到银行的贷款,其后果反映在私营企业治理上是资本市场对私营企业的影响非常有限。因此私营企业的外部治理只来源于产品市场的约束,但是产品市场的约束也是被动的,它依赖于企业主自身对企业生存需要的认识。所以外部市场对私营企业也不构成有效的约束。这种缺乏制约的企业治理模式最终也无法保障企业主自身(股东)的利益。

3、经理人员选聘局限在家族内部,而且选择机制不完善。私营企业财产所有权结构决定了私营企业更重视对企业的控制,它的经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家族内部。据对私营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私营企业管理层中,从社会公开招聘和从基层培养的管理人员与从事管理的亲友家人之比为1∶4,这表明私营企业是以“家族势力”为核心的,其管理人员主要是家族内部人员。尤其是总经理人员,往往是“老子传儿子,儿子不行再找孙子”,这种家族式的管理质量很难提高,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事实上我国私营企业许多已步入海外华人家族企业“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衰亡”的怪圈。同时私营企业选聘经理人员也没有科学规范的程序,完全凭企业主个人的直觉。

三、私营企业治理的改善

企业治理的变迁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虽然现代公司制治理结构是一种好的制度安排,但私营企业治理的改善必须遵循其自身产生和变迁规律。从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看,它的企业组织形式呈现由业主制到合伙制到有限公司制逐渐演变的总的发展趋势,其治理结构也会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而逐渐演进。但由于私营企业产权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业主主导的家族治理模式还会长期存在下去,这种长期存在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改变,相反,如果对私营企业治理缺陷进行完善,会为私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永续经营创造条件。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的改善完全依赖于企业主的自觉行为,没有制度保障。所以,要改善私营企业的治理只有借助于外部力量-市场的约束。由于经理市场和产品市场对私营企业主的约束很有限,因此,只有借助于资本市场——目前主要是金融机构的作用。因为金融机构一旦以信贷的形式介入私营企业就会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控,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企业作重大决策时也有了外部约束,减少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促进企业治理的完善;同时可以形成一种新机制,确保在企业“不良”时期控制权的转移。因为在企业出现危机时,企业的控制权就会自然转移到债权人手里,借助银行的管理支持,使企业摆脱危机,实现永续经营。遗憾的是由于我国的信贷政策,国家商业银行基本上把私营企业排除在信贷范围之外,使得私营企业只得采取关系融资,即依靠亲戚朋友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这样更加强了私营企业治理的封闭性。为此借助资本市场来改善私营企业治理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国有商业银行要放低对私营企业的信贷门槛,增加对它的信贷,尤其是中长期信贷;②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市场,扩大私营企业的信贷渠道;③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这对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高科技私营企业的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风险投资不是作为债权人而是作为股东介入企业治理,对任命或撤换经理或设计他们的赔偿办法有实际有效的控制权,而且它分段注资的方式对行使企业控制权有更加可靠的保障,从而使私营企业能直接导入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鹤·光太郎.转轨中的日本公司治理结构[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分册,2001.(10)

[2]张厚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122-148页。

[3]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69-95页。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4

一、私营企业现状与管理困境

近年来,我国私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2000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已达到了13307.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36%;投资者人数为395.3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1.5%;雇工人数为2 011.1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8.36%。2000年全国私营企业共创产值10739.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9.73%,占我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12%。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740.96亿元,比上年增加了381.13亿元,增长了105.92%,占我国当年出口33%。到2000年底,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2406.5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9.04%;全年共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06.9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59.87%,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0%;其中有20.93万下岗职工作为投资人创办了私营企业。可以说,私营资本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私营企业的发展,私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私营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问题日益严重,阻碍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讲过,私营企业能否做大、做长的根源在管理。私营企业管理不善具体表现为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强,企业运转效率低下。许多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也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经营者制定的新措施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者随着其他企业新管理制度的采用而加以仿效,却很少顾及新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其结果或者是管理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或者只是南桔北枳而已。私营企业的管理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私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私营企业管理问题分析

我国私营企业的管理瓶颈问题实质在于私营企业管理经验主义,基础管理不到位,难以采用先进管理方法。我国私营企业多年的发展其一直采用的管理方式是由企业主凭经验进行管理,要生存或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取代经验主义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主凭个人的胆识和投机意识投身于中国经济的巨大转换过渡过程之中,游刃于政策空档和边缘抓住机会幸运的成功了,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私营企业主也积累了相当的商海经验。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环境中这种经验是无价的,整个企业在其掌握之中迅速发展,采取的管理方式是依靠企业主的经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私营企业的发展,游戏规则变了,原来的那一套行不通了。不规范机会逐渐减少,而且市场经济环境要求企业不仅要抓住机会,更要在竞争中胜出,竞争的是企业运作效率和企业管理的水平;私营企业也已发展到不能再靠小打小闹了,不规范操作的空间缩小了,必须按规则出招。这一切都要求私营企业的发展必须实现私营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采用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建立起百年企业的根基。

鉴于我国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和进行现代化管理的规律,必须从私营企业的基础管理入手,借鉴适于我国国情的先进管理方法提升私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企业的基础管理是指企业要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所必须从事的管理工作,这些管理工作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做的。它搭建起企业管理和运转的框架,在其每一部分上都可以着陆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就是有了基础管理先进的管理方法才能被运用。近年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都在介绍国外最新的管理动态,如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管理、管理艺术等,殊不知所有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都是建立在基础管理之上的。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扎实的基础管理,那么,无论引进多么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都是没有用的,只能是空中楼阁。

三、私营企业的基础管理重建

对于我国私营企业而言,过去由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快速的发展并不需要怎样的管理,基础管理不到位,完全依靠企业主个人素质和经验。要提高私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就必须重建私营企业的基础管理。这里所指的企业的基础管理不同于以往教科书上所说的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了有效地推行管理活动,良好的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组织是为了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被利用的工具,组织应该附属在管理上,但管理活动的推行是以组织为前提的。因此,可以说组织机构的设计和建立是企业基础管理的基础。组织机构的任务,是为了达到经营的目的,规定企业业务流程,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和权责设计。健全的组织机构应符合“统一领导、职责分明、高效精干”等原则。而且企业组织机构应始终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我国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设立组织机构时或本身设计不科学,或不能按照预定的规范去运作,或组织机构不能适应企业战略的变化,导致企业的各部门分工零散,缺乏一体化运作,效率低下,难以执行企业的战略部署。要科学化私营企业的管理首先就要按照组织结构设计的规律,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业务流程建立高效流畅的组织结构,为企业发展提供组织支持。

2、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规”,它规范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规定了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程序和奖惩,从而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

企业的规章制度可分为两类:一是工作规范,来源于工作分析和组织流程设计,规定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任何一个员工接手这项工作后都明白该如何工作,工作绩效的衡量标准是何在。目前私营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致使工作无章可循。仅有的一些零星制度,也互相不配套,甚至相互矛盾,贯彻也不得力,流于形式。员工处于混乱之中,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和风险巨大。二是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员工工作业绩状况进行相应奖惩的机制。企业必须有一套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人性具有两重性,即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麦格雷戈曾提出著名的“X理论Y理论”,实践证明,完全按照Y理论(即相信人有完全的主观能动性)也是行不通的。抑制人的恶的一面(如贪小便宜、偷懒),引导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也需要约束机制。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配套的,二者缺一不可。我国多数私营企业仍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分配上仍实行严重的随意主义,这就限制了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发挥。

3、持续的员工培训。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员工的素质,而员工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严格挑选高素质的员工;二是对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而后者显然更重要。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越来越快,员工只有不断接受培训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国际上优秀的公司都建立了自己完备的培训体系。员工培训是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是企业的基础管理之一,是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我国私营企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员工素质差问题尤其严重,直接束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私营企业难以找到足够合格的员工,近年来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是私营企业由于忙于生存对员工培训历来就抓得不够,许多新员工未经培训就直接上岗了,员工进厂多年后一直没有受过正规培训,没有更新知识的机会;有些私营企业虽然也在不断地进行员工培训,但往往是形式主义,员工实际收获并不大。由于员工培训工作抓得不够,使得员工素质难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就难以提高。私营企业有了科学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就需要有高素质的员工,在迅速发展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员工源于有效的培训,建立了有效的培训体系就等于拥有了自己的西点军校,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在竞争中胜出。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社会私有制;超越温州模式;新社会主义改造;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中图分类号:F0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1-0165-06

收稿日期:2006-11-08ぷ髡呒蚪椋撼孪骠矗浙江大学企业文化制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崔浩,浙江大学副教授、博士。

在论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时,马克思曾指出:“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发展着。"这意味着,由于每个历史时代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因此,处于其中的私有制会随之不断发展,从而具体的存在方式是不相同的。这些以不同方式存在的私有制,由于各自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受到不同水平的社会生产力,以及其他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因而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形成多种类型。这包括马克思所提出和论述的原始公社末期出现的“共同私有制",与众所周知的奴隶主所有制、封建地主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但是,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有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等其他类型的私有制有本质区别的新私有制,也就是社会私有制。

所谓社会私有制是指具有显著的社会化特征和社会主义因素的新型私有制。它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本文力求全面探析社会私有制产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它的基本特征和有代表性的具体形式,以及它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方式等问题。开展对社会私有制的研究,对于新时期私有制经济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社会私有制的关注,从这个新的角度开展对新时期私有制的深入研究。

一、社会私有制的社会化特征及其产生的条件分析

关于我们国家的社会私有制的社会化特征与社会主义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生产社会化。

这又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调控社会化。为了市场经济体系健康地生存发展,使经济增长呈现既有自由,又有秩序;既有效率,又有公平的良好状态,现代国家将采取计划、税收、利率、产业政策和法律等经济和行政手段对私有制经济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不言而喻,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无论调控主体与手段都具有社会化的性质和特征。尤其是我们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它是代表整个社会对包括私有制经济在内的整个市场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其调控的力度与广度都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控。第二,管理社会化。私有制企业内部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工会和党团组织,使广大员工和党团员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还有部分企业的董事会,或股东代表大会、监事会吸收了员工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他们进一步参与企业的决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股权社会化。股权呈分散化趋势,企业部分员工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同时,社会公众也成为企业的股民。

总之,当传统私有制企业转变为社会私有制企业后,它们的生产领域的宏观调控、决策管理及产权制度安排,都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了。而社会私有制企业这种生产社会化实际就是企业私有财产的使用、占有、支配权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非股东化,也就是不再完全地为大股东实际拥有。

2.收益社会化。

这又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分配社会化。分配社会化主要是指利润只是为大股东所有,企业内部的众多股民也参与分配。如一些私人企业的部分利润作为股份无偿转让给员工,实行员工股东化;分配社会化还表现为私营企业积极投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的企业家明确提出,办企业赚钱的目的就是建设家乡,奉献社会。第二,表现为消费社会化。一些私有企业在实行共创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共享的口号,尽可能让企业的生产成果和收益用于满足企业员工的消费需要,而不是局限于企业主、大股东少数人的消费需要。一些企业主甚至明确提出,要把增进社会公众幸福作为企业的目标。例如,一些私营企业给予员工良好的福利待遇,建立和实行健全的医疗和养老制度;有的企业关心工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如实行免费就餐制度,组织员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和文化知识学习,有意识让员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让他们得以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

3.前途社会化。

所谓“前途社会化",是指社会私有制经济的最终归宿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意味着社会私有制最后将转变为公有制,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支持和发展社会私有制经济,这是手段,目的是借此通过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最后达到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目的,坚持社会主义,并且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高度社会化的社会,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社会化程度最高的社会形态。因为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根据唯物史观的要求,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必定是高于资本主义。当然,诞生于东方落后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现时还低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从长远来看,将会高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从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化程度更是要高于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领域,铁路、通讯、大型机器制造以及主要能源的开发,以及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一般属于全社会所有;同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所以说,经济生活的社会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在政治领域,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广泛的政治民主,这又可以说是较高程度的社会化。因此,我们把社会私有制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最终归宿和目标称之为前途社会化。

社会私有制之所以具有上述三个方面的社会化特征,这是由于它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换言之,社会私有制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作用的结果,是它们本质要求在所有制上面的集中表现。社会私有制形成发展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物质性的,一种是社会性的。前者是基本条件,后者是直接条件。

社会私有制形成发展的物质性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社会私有制不可出现在个体农业、手工业这些社会化程度很低的小生产基础之上。因为对于小生产来说,无论是生产劳动方式,还是管理方式,抑或收益分配和生活消费方式,都不需要,也不可能实行社会化。例如,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规模很小,又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从而不需要进行社会化的民主管理;小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剩余产品比较少,物质条件也就不允许在收益分配和生活消费上实行社会化。与之相反,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生产规模大,生产的自动化程度高,随之劳动生产率很高,从而使劳动的剩余产品多,企业收益好。而这就要求对生产进行社会化的宏观调控,社会化的民主管理并且物质条件允许在收益分配和生活消费上实行一定程度的社会化。总之,社会化大生产为社会私有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创造了一般的条件。

但是,社会私有制在我们国家形成发展还有着独特的社会性条件。这首先是指经济、政治领域的制度安排。它们为社会私有制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推动着社会私有制在我们国家迅速发展。

从经济制度来看,社会主义公有制,尤其是国家所有制是马克思所说的“普照之光"。它的主导地位使它对于私有制经济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从而使后者必然具有或多或少的社会主义因素,呈现出公有制的某些特征。事实上正是如此,一些私有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与公有制何其相似,显然是从公有制企业那里吸取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而从政治制度来看,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政治生活高度民主化。而政治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不可忽视的反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对于私有制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就使私有制企业自觉地根据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要求,正确认识和确定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例如,有些私有制企业认定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为此,企业的群众组织与员工也相应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企业。

再从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来看,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它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一样,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私有制的形成与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类社会制度发展史上的大量事实表明:思想文化因素对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及其具体实现形式,与其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后者甚至在特定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对前者有着决定性作用。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就认定,包括价值准则、思想文化观念在内的人的偏好是导致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诺斯,1994)。我国也有学者指出:文化因素是构成社会制度安排的基本因素(曹正汉,2002)。所以说,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对社会私有制的形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的作用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私有制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和价值标准。这表现为一些私有制企业主和高层管理人员自觉地把自己的事业和工作看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并且把为员工服务,为社会服务,作为企业的宗旨,把为国家排忧解难,为员工谋利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而在行动上则是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令政策,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的物质利益关系。还表现为私有制企业欢迎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企业工作,支持在企业建立基层党团组织,并且以党团员为骨干办企业。而党团组织在私有制企业积极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对于增加私有制企业的社会主义因素,保持它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前途,显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极大地促进了私有制企业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私有制不仅我们国家有,在西方国家发达国家同样也存在。例如在德国,由于创造性地建立和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要求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并且其《基本法》明确规定私有“财产要尽义务。对其使用应同时有利于公众的幸福"。因此,德国的私有制无疑也是属于社会私有制。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社会私有制有着更加良好的形成发展条件,因此,社会私有制的社会化程度将比德国及西方其他国家的社会私有制的社会化程度更高。同时,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条件的推动下,我们国家的社会私有制不仅程度比较高,而且数量将会不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还将逐步把社会私有制经济转变为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或者如一些学者所说的“社会所有制"(于光远,1995)。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私有制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它们将最终转变为完全社会化,或者说最高程度的公有制。

二、“超越温州模式":社会私有制形成发展的个案分析

社会私有制这种新型私有制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已形成发展起来。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浙江的私营企业,尤其是浙江温州的私营企业的社会私有制更为典型。这是由于近些年,温州私营企业开展了一场名为“超越温州模式"的新的改革。这场新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旧的传统私有制,形成发展起崭新的社会私有制。因此,有必要对温州地区私营企业中社会私有制的形成发展现象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私有制的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在“超越温州模式"运动中,温州私营企业的生产、分配关系,经营管理理念与方式发生了下列重要变化,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事物和现象。

1.私营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服从于剩余价值规律,而是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来说,追求剩余价值是绝对规律。这个规律支配、制约着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赚钱是它的最终目的。但是,温州一家私营企业的负责人却明确地表示:一个人赚了钱,要回报社会,奉献给社会。他还说,办企业不是为了自己当富翁,为自己聚积财富。我们要超越自我,超越财富,超越“老板"。还有一家私营企业的负责人在出席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第二届二次理事会暨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研讨会时表示:具有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素质,除了致力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外,还需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贡献。他强调说,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企业家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更多的私营企业的“老板"则表示:赚了大钱之后,想得更多的是让自己企业的员工,自己企业团队享有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由于私营企业家办企业的目的不再局限于个人发家致富,当富翁这个狭隘的目标,而是为了造福员工、家乡和整个社会,强国富民。因此,他们不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把生产和赚钱只是看作是手段,这就使其企业的财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私有制,具有社会性。

2.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开展“超越温州模式"的进程中,温州地区的私营企业的企业家一再强调,公司的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看待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并且力求切实做到这一点,是由于他们不仅对职工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都有着深刻而又正确的理解。他们认为,只是真心实意地尊重员工,使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在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党和政府一贯相信和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国有企业更是这方面的表率。这不仅使温州的企业家形成了较强的群众观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且也为他们提供了如何切实保障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的经验与样板。

在每个员工都代表公司,都是公司的主人这一管理理念和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温州地区的私营企业在进行企业体制改革时,注意通过新的企业制度安排确认和体现员工的主人地位,发挥员工的主人作用。这包括成立工会、职工代表大会,选派工人代表参加管理者队伍,进入监督会和董事会;在企业开展合理化建议运动,并且实行“厂务公开",使企业经营活动高度民主化。厂务公开是把浙江农村村务公开的经验推广到私营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用以体现员工的主人地位,发挥主人公作用的重大举措。它使私营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活动进一步处于广大员工的监督之下。此外,在分配和消费方面,私营企业也采取了不少举措。例如,员工参加企业赢利的分配,企业给有重大贡献的员工以重奖,包括给予数量较多的股票,以及给员工以日益丰厚的福利。这包括企业负担医疗费用、退养老金、再教育费用,以及住房和饮食补贴等。

本来,私营企业的员工是处于被雇佣地位的“打工者",但是,由于采取了上述改革和举措,使他们从内心里热爱、关心企业,以厂为家,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而私营企业的员工在事实上不再处于被雇佣的地位,至少一定程度上是如此,那么,这就改变了他们与老板之间的关系。上述这些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私营企业的本质要求的做法,无疑也使私有制的性质发生了某些改变,一定程度上社会化了。

3.接受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思想领导,党员成为生产和管理的骨干。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温州及浙江其他地区的大中型私营企业,先后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目前,80%以上的大中型私营企业建立了党支部或者党委,每家企业党员人数少则几十,多者数百。这些私营企业中的党组织积极地在员工中,尤其在管理者队伍中培养和发展新党员。这样一来,使一些企业的车间、班组的生产骨干和管理人员队伍中,党员占了较高比率。如温州正泰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中有70%是党员。他们在企业中担任生产决策、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岗位的领导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形成了企业需要共产党员,离不开共产党员的局面。而共产党员们勤勤恳恳地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广大员工学习的模范。这种情况,使得该企业的老板发自内心地说,我是依靠共产党员办企业。他尝到了党组织建在企业的甜头,因而主动积极地支持企业党组织的活动和工作,并且以工资、福利方面的优惠条件欢迎共产党员来自己企业工作。

由于私营企业中的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开展工作,成为企业的政治思想核心、精神堡垒和生产、管理骨干,因此使企业主和股东心悦诚服地接受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监督,自觉地遵纪守法,正确地处理和维护员工、地方政府及国家的关系与利益。由此可见,党组织和党员成为私营企业政治思想核心和生产骨干,这无疑有利于引导私营企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总之,由于温州地区的私营企业的私有制在“超越温州模式"之后发生了上述变化,企业的生产、分配、消费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具有公有制的某些特征,从而使它们的私有制与传统私有制区别开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私有制。

三、社会私有制的发展问题探析

不言而喻,由于私有制经济迅猛发展,从而在一些地区已成为主要经济成分的今天,这种具有某些社会主义因素,并且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和归宿的社会私有制,对于我们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亟需探讨社会私有制的发展及其巩固问题。

从国内外创建和发展社会私有制的成功经验来看,我们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主要通过下述途径与方式发展和巩固社会私有制:开展新的“社会主义改造"。

温州地区的“超越温州模式"这场改革的结果是形成和创建了具有某些社会主义因素的社会私有制,以它取代了传统私有制,因此,这场改革实质上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私有制经济的又一次“社会主义改造"(陈湘舸、包松、宋红岩,2005)。当然,温州的这场社会主义改造不同于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所进行的那场社会主义改造。前者是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目标是消灭私有制,对各种私有制进行根本性改造,也就是进行彻底的、最高程度的社会化,从而建立单一公有制的一统天下。而今天新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南,根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要求对私有制实行有限度的社会主义化,或者说社会化改造。具体来说,一方面,这场新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私有制经济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从而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这场新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私有制经济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

总之,我们把“超越温州模式"提高到“社会主义改造"这个高度来认识,这是由于它对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重要地位与作用。而这又是由于作为它的主要结果的社会私有制具有某些社会主义因素的缘故,也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私有制的缘故。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发展、提升和巩固社会私有制,有必要借鉴和吸取“超越温州模式"这场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对私有制经济进行新的社会主义改造。

但是,为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能够顺利地开展,达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私有制,从而以崭新的社会私有制取代传统私有制的目的,从上述“超越温州模式"的成功经验来看,需要着重抓住并力求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私营企业中的党、团组织建设。

私营企业中的党、团组织是我们党同私营企业进行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因此,继续加强私营企业中党、团组织建设,是促进传统私有制转变为社会私有制最有效的战略性举措。这方面应力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在3-5年内,大中型私营企业都要建立党支部或者党总支,抑或党委;在5-8年内,小型私营企业都建立党支部,或者党小组;城镇还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跨企业与行业的基层党组织。第二,注意培养和发展党、团员,不断扩大私有制企业员工中党团员的比率,力争在今后2-3年内达到5%以上,5-8年内增至8-10%。第三,组织私营企业党、团员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至于那些是党、团员的私营企业主,更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做好上述工作,就将进一步强化党的政治路线和理想信念在私有制企业中的影响力,从而使党、团组织成为私营企业的精神“堡垒"和“支柱";党团员成为企业生产和管理经营的骨干。这样就使私营企业的经营宗旨、目标及其管理体制,分配和消费方式,乃至产权制度安排等方面,不断地吸取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企业的因素,由此使私有制逐渐发生质的变化,它们的社会化程度得以不断提高,从而得以最后完成由传统私有制向社会私有制的转变。

2.加强私营企业工会及其他群众性组织建设。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主力军,无疑也是这场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力军,为此,很有必要加强私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只有通过工会把私营企业中成千上万的广大员工组织起来,才能发挥他们对于这场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作用。

私营企业新的社会主义改造,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并且根据社会主义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于员工的权益逐步进行调整与扩展。而私营企业新的社会主义改造要完成这一重要而又艰难的任务,强有力的工会组织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国内及国际上的大量事表明,企业员工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有效地保护并扩展自己的权益;同时有效地推动私营企业的变革和进步,使其逐步向社会私有制转变。为此,力争在2-3年内,在所有的大中型私营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在5-6年内,小型私营企业也都要建立工会组织,或者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工会组织,并且要求80%以上的员工都加入工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各级政府要有计划地培养和派遣熟悉工会工作的人员深入到私营企业中去,对私营企业的工会建设工作,给予具体指导。工会成立之后,还要注意提高负责人和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工作能力,以便让工会和会员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工会和会员得到企业主和管理者的重视和尊重。这样,一方面使工会的代表得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3.开展广泛深入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在二十年多前,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运动就在欧美国家悄然兴起,目前正在深入广泛地发展,已成为一场世界性的企业运动。这场新的企业运动的本质是革命,它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企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

之所以说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具有革命性质,这是由于它不仅仅表现为企业捐献钱物,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或者注意保护环境,而是有着更为深入广泛的内容和崇高的目标,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核心上面。“尊重人,把人看作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核心"。(肯尼斯•E•古佩斯特,约翰•B•马瑟斯,1982) 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这意味着,它使私营企业的宗旨和目的发生某种根本改变。不难理解,这个改变直接触及了私有制,使作为企业基础的私有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私人化转向社会化,从而由传统的纯粹的私有制变为不完全、不纯粹的私有制,也就是变为社会化私有制。至于其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则取决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深入程度。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深入,这场以企业为主体的革命将矛头逐步指向传统的私有制企业的宗旨、价值观及其管理体制与方式,乃至直接指向产权制度安排。例如,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典范的美国太阳公司为了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自觉地用“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思想"取代“以利益为中心的企业思想"。为此,太阳公司明确提出:公司要主动“帮助人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做出他们自己的决定"。该公司为此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实行员工持股计划;二是创办员工培训管理学校。前者旨在提高员工在公司中的地位,并增加他们的收入;后者则是为了改善公司员工全面发展的条件,以及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能力。毫无疑义,美国太阳公司的私有制已发展为社会私有制,并且是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社会私有制。当然,社会私有制企业最多的国家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责任经济。在德国,当传统市场经济,即私人市场经济由于承担起社会责任而转变为社会市场经济,这势必使传统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私有制。

近些年,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我们国家也已悄然兴起,这方面一个重要标志是成立了光彩事业促进会,由它组织和领导全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光彩事业促进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主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典范。这些积极投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以利益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从而以社会私有制取代了传统私有制。但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多地发展并巩固社会私有制,还需要大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使它不断深入。而这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让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深入人心,使之成为广大企业家的共识,成为他们追求的价值目标与管理理念。这要求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改造和充实企业文化,把企业社会责任观念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光彩事业促进会要广泛吸纳会员并且积极开展活动,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光彩事业促进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引向深入,使之健康发展。这也要求各地党组织和政府加强对光彩事业促进会的引导,并且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予以必要的支持。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和新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像两只轮子,将会有效地推进社私有制的发展,让我们国家日益增多的私营企业,早日完成由传统私有制向社会私有制的转变。当然,所有的私营企业完成这场重大转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至于社会私有制进一步实现彻底社会化,从而转变为纯粹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所有制,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但是,传统私有制向社会私有制逐步转变,并且最终演变为公有制,也就是全新的社会所有制,将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将能够正确地对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有制经济及其生存发展问题,并且在处理私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能够找到和确定正确的思路、原则和对策。

参考文献:

[1]科斯,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2]陈乃根.经济学分析法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诺斯.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张连杰.温州老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控制权,治理结构,私营企业

一、美国企业治理结构的演变——钱德勒的研究

钱德勒在其巨著《看得见的手》中,考察了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美国的工业在生产和分配领域中所经历的革命性变革,指出促使现代工商企业形成的力量源泉是一群支薪经理们所进行的开拓性的职业管理协调工作。钱德勒在该书中为“现代企业”下的定义也同样成为经典:“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之为现代企业。”管理层级制的存在是现代工商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他认为,直到1840年,这种企业在美国还不存在,企业中的中层经理人员还未出现,“也就是说,还没有这样一种经理人员,他们监督其他经理工作,并向同样亦是支薪的高级行政人员的经理提出报告。当时几乎所有的高层经理都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不是合伙人就是主要股东。”我们可以推论,中层经理人员阶层的兴起,是美国职业经理人员市场的形成和工商企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钱德勒虽然强调了自己作为史学家的职责,坚持从企业史的角度出发考察这一进程,但从企业理论的角度看,钱德勒实际上研究的是美国企业治理结构总体上的变迁问题。职业经理市场的形成,最终导致了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也随之带来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所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

钱德勒经典式的研究为我们开启了思路。从股权和产权分布的状况看,我们国家的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钱德勒研究的19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企业大致相同:86%的企业股权掌握在企业主一人手中,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几乎100%掌握在企业主及其家族手中;中层经理人员已经出现,但还远远没有完成中国私营企业的“管理革命”:家族企业是私营企业中主要形态,家族成员垄断企业中的高阶经理职位。但是,我国私营企业内部治理中还是与美国的私营企业存在巨大差异,这个差异就是中层经理人员在企业治理结构中发挥的作用。在1917年以前,美国企业家家族或银行的代表几乎从未参与为协调当前的有关价格、产量、交货、工资和雇用人员等中阶层管理的决策。即使在有关资源分配的高阶层决策中(这被钱德勒看作是高阶经理的权力和职责),他们的权力也仍然基本上是属于消极性的。而我国的私营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家族成员不仅控制着高阶经理职位,还控制着很大一部分中阶经理的职位。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权力配置大幅度向家族成员倾斜,有关企业的产量、交货和人员雇用等决策基本上都控制在企业主和家族成员手中,非家族的经理人员事实上还很难独立地做出决策。此外,在外部环境上,钱德勒虽然没有详细阐明社会资本在管理革命完成的历史进程中的贡献有多大,但法制的逐渐完备在企业形态的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企业的外部环境非常不稳定,社会信用极度稀缺,法制不健全,政府效率低下等等外部变量极大地影响企业的治理机制安排。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考虑,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设:我国私营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将不同于钱德勒所揭示的美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模式,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私营企业中经理人员对企业转型的作用方面。

钱德勒的研究并没有过多地关注私营企业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那就是绝大多数的私营企业都是采取家族式的治理模式。这种家族治理模式与文化和历史传统有极大的关系,在美国,家文化的观念非常淡薄,即使企业的股权控制在家族成员手中,但企业主仍然会更理性地权衡收益和成本,只要外界人才的引入能产生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企业主就会倾向于把企业的管理权交给外来的经理人员,甚至可以毫不留情地将家族成员清除出企业的领导层。因此,美国的私营企业中合伙制企业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尽管其主体仍然是家族治理的企业。而根据前面对我国私营企业股权和产权分布状况的分析,可以毫无争议地判定,我国的私营企业在整体上是以家族式的治理为主的,合伙制企业很少见。不仅如此,与中国同属一个文化圈的东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是以家族式治理的私营企业居多;尤其是华人创办的私营企业,其家族治理的特征更为明显。南开大学李维安教授等(2001)认为,东南亚各国家族企业所表现出的企业与家合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的特征,决定了对这些国家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应从三个纬度展开。这三个纬度分别是企业纬度、家族纬度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纬度。企业纬度主要是依据企业的生命周期原理把东南亚国家家族企业的成长划分为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时期。家族纬度主要考察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创业者家族成员是如何进入并控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纬度主要考察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如何在家族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

二、我国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模式——三个纬度的模式图

以上考察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演变的方法基本上属于历史学范畴,按时间序列描述了私营企业内部治理模式演变的表现特征。接着本文则将企业控制权的转移作为核心纬度考察,同时考察私营企业的管理岗位和企业形态是如何随着控制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的。

1.控制权纬度

本文用控制权取代所有权和经营权以表示企业所有者和各级经理人员对企业的实际控制程度。尽管私营企业在产权归属上是相对清晰的,但是这并不防碍我们从契约的角度来理解企业内部的权利分配。而且,产权清晰的好处正在于可以在初始契约明晰的情况下讨论控制权配置的效率问题。Grossman和Hart(1996)是以“剩余控制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他们把剩余控制权定义为“决定资产最终契约所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如何被使用的权利。”Milgrom和Roberts(1992)则用剩余控制权统一定义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周其仁(1997)甚至直截了当地把排他性使用企业资源的决策权定义为企业控制权。我们在此暂不讨论这些概念,但可以吸取这些经典研究的思想精华,就是控制权如何分配不仅影响企业的产权结构,也影响着企业运作效率。我们用控制权做核心纬度来观察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将会得出非常有意义的结论。事实上,现代工商企业的兴起,正是体现在企业的控制权由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垄断逐步向管理者阶层转移的过程中。这一纬度可以清晰地显示外来经理人员在治理结构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入外来的中阶经理是私营企业治理结构演变中的重要一步。这里,外来的中阶经理指的是完全陌生的经理人员,这些经理人员不是通过企业主的“五缘”(血缘、亲缘、地缘、学缘、业缘)圈子而来。控制权的转移体现在企业内的各种管理岗位对这些非家族经理的顺序开放上,而这种开放则导致了企业形态的演变。

2.管理岗位纬度

私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内的部门和各种管理岗位增多,原先由企业主直接管理监督员工的生产方式被委托一式科层架构所取代。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在这一过程中,私营企业内部岗位是如何向外来的经理人员开放的?

郭霖和林晓耕(1996)认为,私营企业选择家族治理结构还是选择委托治理结构,以及多大程度上实行职业经理治理结构(即委托—率),是与其实行委托—制所增加的收益和成本紧密相关的。他们解释了为什么同样规模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更多地实行委托—制,而私营企业却更倾向于采取以家族为核心的亲情治理,是因为私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面临更大的涉及资产安全的风险成本。资产风险成本是指当企业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时,资产所有者可能面临的资产流失成本,包括人采取贪污、受贿等违法手段获得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造成的所有者资产损失。由于私营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不健全,甚至有很多不合法的经营行为,加之社会环境不稳定,对私有产权尤其是企业产权保护不力,因此采取委托一制将使私营企业面临高昂的资产风险成本。他们认为资产风险成本的大小是决定中国私营企业治理结构变迁的关键变量,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自发性的制度变迁,将依据资产风险成本最小的原则进行。这种变迁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管理人员的来源变化看,变迁的过程表现为:家庭家族亲情关系专业经理阶层;二是从实行委托—的管理岗位看,变迁过程表现为:车间主任生产厂长分公司经理财务、总经理。

我们对此假说做了专门的调研,所得出的结论基本能够支持这种假说,但是显著性不强,表明有许多其它因素需要考虑。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用资产风险成本这一概念做测量工具并没有从本质上反映出岗位重要性的原因所在。对私营企业而言,岗位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企业实际控制权掌握的大小,而实际控制权的大小则体现在对有关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掌控程度上。从管理岗位对外来经理人员开放顺序的角度来考察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可以发现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在这一开放过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关键岗位的定义是指那些能够掌握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信息的那些职位,如营销部门、财务部门、独立分公司等部门的经理、副经理。关键岗位对企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关键信息的掌控程度上,因此,拥有有关企业投资、营销网络铺设、客户关系、赢利状况、税收缴纳等方面的信息将变成一种专用性资产,形成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同时也将提高拥有此岗位的经理人员和老板讨价还价的“谈判力”,性质恶劣的还有可能会架空老板。因此,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企业主会倾向于将这些信息保留在能够直接控制的范围内,在内部管理岗位的开放顺序上会体现出这种强烈的愿望。

3.企业形态纬度

我们对企业形态的考察基于如下假设:企业主是理性的投资人,他努力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和由此带来的收益增加,因此他愿意权衡成本和收益而改变现状。当管理协调比市场协调带来更大的收益、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时,企业主将引入管理人才,并且愿意将企业实际控制权向这些专业人才手中转移,从而引起企业形态的变化。从业主制(业主一人拥有和管理控制)或合伙制企业,到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即创业者家庭成员管理经营的企业,再到由企业主家族成员垄断经营控制权和企业所有权的纯家族式企业,再到有朋友、乡亲等熟人担任部门经理的准家族式企业,再到引入陌生的非家族经理人员的混合家族式企业,经过一个家族企业临界点,最后变成股权分散化的公众公司。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力量的仍然是企业实际控制权或关键信息的转移。其演变路径如下图所示:

当然,私营企业形态的变化也不是必然地沿着这种路径进行演变的,有些企业形态甚至很难直接辨别出来。如业主制和合伙制,也许在创业之初,企业主的家人就加入到企业中来,作为家庭内部的合伙人投入生产要素,因此很难将初始的业主制企业和家庭式企业分开。同时,有些企业,尤其是非家族的私营企业,其演变路径则较为简单,并不经过中间的过渡状态而直接演变成公众公司(如眼下创业风潮之中的高科技私营企业),他们更倾向于采取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因此他们大多愿意与风险基金合作,争取早日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因此,我们给出的模式只是一个规范的演变路径。

以上三个纬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演变的路径和模式,我们将这三个纬度描绘在坐标图上,以便更清晰地观察这种演变的概貌:

三、简短结论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私营企业 管理弊端 应对措施

一、 私营企业发展状况

(1)私营企业的发展特点

第一,就企业类型来看,私营企业主要形式是公司。

第二,就行业分布情况来看,私营企业主要从事第三产业,部分从事第二产业,少量从事第一产业。

第三,就地域分布情况来看,私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第四,就城乡分布来看,私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城镇,个体工商户在城镇和农村的户数差别不大,分布较为均衡。

第五,在国际经贸合作领域,私营企业的外向度继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2)私营企业的地位作用

建国初期,公有制经济一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并起到了支柱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单纯的公有制经济已无法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于是,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体制。由此,私营企业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各类企业中,私营企业发展速度最快。实践证明,私营企业以其经营灵活等特点,弥补了公有制经济因规模大,经营方式单一,缺乏活力等缺点,使私营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的发展,客观上造就了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推动着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其灵活机动的经营机制,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私营企业管理中的弊端

(1)管理内容上

管理内容单一,只注重生产管理。单一的生产制度,而不是复合的企业经营,即除了进行企业生产制度管理之处,没有在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经营预测、经营决策、资金运筹、成本管理上下大功夫。忽略了管理应该是一个贯穿于企业整个组织行为的全方面活动,造成在私营企业的整体管理中,缺乏计划性,经营活动缺乏控制。

(2)管理范围上

管理范围封闭,未与外部相联通。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企业也同样如此,要真正达到管理目的,必须树立广泛的合作意识,注重借助各方面的力量谋求发展,做好内外部资源(而不仅仅是内部资源)的协调工作。合作与竞争一样重要。如果不懂如何制订合作的战略,增强合作的优势,企业便无法在当今社会中生存。我国私营企业往往局限于在企业内部进行封闭式的制度管理,而没有走出企业,向先进的其它企业取经,更没有走向市场,引进现代化的开放式的制度模式。

(3)管理对象上

管理对象以实物为主,忽视企业价值观。私营企业往往只追求短期的利益,忽视了企业自身的价值。于是在管理上造成了以物为对象进行制度管理,而不是以价值为中心进行制度管理,企业的供、产、销全靠企业的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自主运作,缺少核心的,也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

(4) 管理市场信息上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建立适当的系统,经常监视和预测其周围的市场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并善于分析和识别由于环境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机会和威胁,及时采取适当的对策,使其经营管理与其市场发展变化相适应。而我国的私营企业对经济信息反应迟钝,没有及时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以及竞争对手的经济信息和经营信息,更没有及时抓住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宏观方面的税率、汇率、利率、价格等信息,以致无法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经营思路。

三、私营企业管理弊端形成的原因

(1)私营企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我国的私营企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私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形成框架,有些具体事项还有欠缺,它还"年轻",因此,私营企业也必然的不可能与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有企业相比。

(2)私营企业领导素质普遍较低。管理经验少,存在着严重的家长制的作风,造成领导者威信扫地,内部员工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滋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要求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应具有高度的规范化,克服靠经验办事,杜绝凭主观愿望和碰运气的做法。

(3)私营企业裙带关系严重。中国是个重人情,讲义气的礼仪之邦,然而有些企业就是因为人情致使企业制度不能正常发挥它的功能,企业制度成了花架子。

(4)私营企业对制度管理的认识度不够重视。私营企业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量的追求利润,他们对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企业发展等问题根本不关心,他们虽然知道企业制度的重要,但盲目的追求利润使其忽视了对企业制度的管理,致使企业制度不能得到强有力的落实。

四、私营企业弊端解决的根本方法

为了能够统一行动,需要将每个人的发展需求激发起来,变成一种具有目的性、方向性的规范,在其中体现了权、责、利的分配和均衡法则,这就是制度。制度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制度其实就是游戏规则。

(1)企业组织制度

组织包括如下两层含义:一是指组织体系或组织结构,二是指组织活动和组织工作。组织作为一项管理职能,是根据计划任务要求和按照权力责任关系原则,将所必需的活动进行分解与合成,并把工作人员编排和组合成一个分工协作的管理工作系统或管理机构体系,以便实现人员、工作、物资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优化组合,圆满达成预定的共同目标。

(2)企业战略决策制度

战略决策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至关重要。可谓"一招走错,全盘皆输""棋高一筹,满盘皆赢"。确定企业战略决策必须要建立规范可行的战略决策制度,首先要分析战略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选择战略实施模式,最后是实施过程中的修善和控制。

(3)财务管理制度

据调查中国的私营企业老板最关心的:一是营销情况,二就是财务状况了。财务制度是协调和控制财务部门与供、产、销各部门的纽带,是资金流通的河道。财务管理制度是对财务预测、目标、对象、经济效益、监督做出的具体要求,"盘活小资本,做赢大买卖",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五个环节。

(4)企业文化制度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作为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层、制度层、器物层。实践表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树立形象,扩大市场影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 论

私营企业,是中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私营企业管理上的弊端,主要体现在管理内容、管理范围、管理对象、管理市场信息和管理形式上。私营企业管理上的弊端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制度落实的不到位形成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私营企业必须在企业组织制度、企业战略决策制度、企业财务制度、企业文化制度等几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才能根本解决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企业制度的完善与加强,必将使中国的私营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并不断的发展状大起来。

参考文献:

[1]关保松.《中国现行税法概要》.第1版.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8,12.

[2]钱淦荣.《邓小平理论概论》.第2版.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109~110.

[3]郭国庆.《市场营销学》.第3版.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71.

[4]陈炳富,维安.《管理学》.第1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175.

[5]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第2版.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4.

[6]陆国泰.《人力资源管理》.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76.

作者简介: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私营企业;制度边界;持续发展

一、私营企业制度边界及其制度效率

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在许多研究成果中,人们提到较多的是主张实行产权制度创新,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从大量的现实看,一方面,这一主张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许多私营企业的家族制模式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现行的许多私营企业的家族制是高效的,是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它们显示了企业组织的合理性和管理的有效性;但同时也有大量的私营企业衰败于这种家族制。也就是说,私营企业的家族制模式是有其适用边界的,这种边界是通过协调和配置企业各种资源所发生的费用比较得出的。当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时,企业达到了边界。私营企业家族制模式运营中所发生的各种交易费用如果小于其他组织类型的企业,便是高效的;反之,则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益的。根据科斯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产权的初始安排并不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同理,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企业的产权安排并不影响企业配置资源的效率。也就是说,无论是家族制产权,还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无论是家族企业治理结构,还是现代专业化企业治理结构,均不影响企业的效率。由于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交易成本是不同的,所以,探讨私营企业的交易成本也要在其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一定的企业规模和效率及所处的产业性质和产品类型、企业间是否存在紧密的分工和协调关系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在此前提下,私营企业家族制度交易成本有以下优势并显示出较高的制度效率:

(一)可建构长期稳定的心理契约,降低信任成本。心理契约是相对于经济契约而言的,是雇佣双方对彼此付出和回报的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部份是雇佣双方隐含的不成文责任。企业主与员工之间形成稳定的心理契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任是稳定的心理契约的形成条件,是合作的基础,是维系组织效能和维系组织生存的重要因素。信任可有效降低管理事物的处理成本,防范投机行为,降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组织内部各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与合理运用,从而切实提高效率。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特别注重亲情、血缘、姻缘等关系,家族观念深厚。家庭、家族及其扩展的地缘、学缘和朋友关系形成了彼此熟知度较高的制度环境,在这一制度环境中,每个人的秉性、志向、兴趣彼此熟悉,自然就形成对家族内部的高信任度和对家族外人的低信任度。另外,私营家族制企业对信任对象的选择还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法律完备程度、市场发达程度等要素的直接影响力更强,因为这些要素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交易成本和企业制度效率。所以,当私营家族制企业所面临的社会信用程度较低、法律不够完善、各项法规执行成本较高时,选择“家族人”所发生的信任成本是最低的。

(二)产权明晰、所有权和经营权一致的实现,减少了监督成本。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玛格利特·布莱尔在深入研究美国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后,认为相对于众多现代企业所有者,只有家族制企业的所有者才是真正意义上有血有肉的所有者,由于产权高度集中于一个或几个人手中,客观上就使企业的所有者能彻底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私营企业的产权优势是与生俱来的,企业的所有者掌握着企业的实际经营权和控制权,既是利润的收益者也是风险的承担者,具有极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发展也具有自发的动力和压力,无需他人监督下完成。

(三)凝聚力和向心力较高,降低了激励成本。私营企业的家族制,使其主要成员呈现家族化,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所形成的团结一致、乐于奉献、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远胜过其他组织形式的企业,这种带有原始性的企业精神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极强的,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在关键时期的“无私奉献”上、在对外的一致性上等方面都会有良好的表现力。这就大大地降低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成本。

(四)治理模式的高度集权化,减少了协调、决策和执行成本。家族成员间的信任度、熟知度、默契度,使企业内部各种信息沟通障碍减少,协调性和一致性加强。对待重大问题也无需层层请示和上报,逐级讨论,高效的决策机制减少了企业的决策成本。这里所涉及的决策内容的效率性更多取决于企业经营者“企业家才能”,在这一点上,企业问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但就决策过程来说,家族治理模式的效率是较高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决策是重要的,但决策后的执行力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执行力的高低不但决定着决策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决定着决策的执行效果,企业的效益是在执行力中完成的。私营家族企业内部主要利益体的高度一致性所带来的高度执行力也是极强的。

二、私营企业制度适用边界内的持续发展

在私营企业所适用的制度边界下,使家族制度安排效率最大化,各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得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提高家族管理者个人素质及经营管理能力,保持企业稳定发展。由于私营企业所有者往往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他们掌控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命脉。所以他们对市场竞争状况的了解和把握,对各类产品竞争优势的分析与判断,对各种销售网络的建立和销售队伍的培养,对各种销售手段的落实,对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对企业文化的积淀与形成等,都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经营者中大多数人的文化起点普遍不高,当市场竞争不强、企业发展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方式可以简单化完成时,依靠敬业与吃苦精神和团结一致也可完成企业管理,但是当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增强,各项企业发展任务的加大,各种问题都将出现。他们很快就感到力不从心,如果这一时期家族成员核心队伍已形成,尚可维系一定时期。这主要还是取决于这些家族核心成员的素质及经营管理水平。也就是说,无论是私营企业所有者个人还是家族成员领导层中的核心成员,个人素质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是私营企业制度优势彰显的重要条件。

(二)实施人本管理,吸引非家族成员的各类高素质员工。与其他组织类型企业相比,私营企业在人才吸引方面不具有天然优势,但可通过人本管理的实施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私营企业中非家族成员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高级员工自然有“外人”的自我认识,但作为企业的老板或企业的家族成员,不但不能有这样的认识,还要通过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以业绩和才干来评价人、使用人;要通过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不断的工作中得以实现,使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的不断成长,从而增加员工队伍的稳定性;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物质激励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精神激励及各种福利计划、股权计划的实施也会更加有效。要给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使其有发挥才智的空间,特别是一些富有挑战性工作任务的完成会使员工产生工作激情和信心。要给非家族成员中有能力品德才华兼优的员工内部提升的机会。

(三)在家族制度适用的边界内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在自我独特组织中和独特的经历中所形成的,具有异质性,不易被其他组织移植和模仿。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维护,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够为企业创造独特的价值、带来独特的利润;具有延伸和拓展的功能,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其塑造成功可以超越技术创新、企业流程改造、产品及服务等所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价值。私营企业可通过整合和提升企业在技术、销售网络、服务、产品、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异质性资源,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维系、强化和突出。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开发和获取是私营企业创业的基础,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观念、管理、制度、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持续创新的实现,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源泉。

(四)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可的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和物化精神的总和。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属于非正式制度,它具有导向、激励、凝聚、整合、约束的功能,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解决长期困扰组织“搭便车”的问题,减少正式制度实施与执行的费用,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企业文化力是私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支柱和持久推动力。私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塑造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及价值观体系,从而形成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家族制度下的私营企业在形成和发展中已积淀了一定的企业文化底蕴,只是缺少对其内容的提炼、整合、丰富和提升,只要能够结合自身状况,确立真正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企业文化内容,企业文化的作用在私营企业内就会产生独特的功效,从而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 发展 微观 经济功能

随着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在我国的兴起,人们对私募股权投资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本土私募股权投资作为一个行业,开始在我国金融市场领域逐渐成长与壮大。私募股权投资在资本逐利性等因素的驱动下,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我国现阶段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微观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可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与公开融资相比,私募股权投资比较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私募股权投资以中小企业的成长性与将来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考察点。而公开融资属于标准化的市场行为,例如,中小企业公开发行股票,需要遵守监管部门与交易所的统一规则和程序,而这些规则和程序很难顾及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相对于公开融资的标准化,私募股权融资则灵活得多(任纪军,2007)。

(一)有效地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我国传统融资体制的制约和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投融资体制一直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私募股权投资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通过吸引资深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入股权资金,不仅能满足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还能为其提供管理、技术以及社会资本关系网络等资源,能有效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风险最大的种子期与初创期(齐月,2008)。

(二)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性

在公募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了解企业的唯一渠道,就是对其公开披露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但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大企业所具有的符合标准与规范的财务报表,因此,投资者很难从其披露的财务报表中了解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相反,通过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密切接触,就能够对那些财务报表“不合格”但实际经营状况较好的中小企业进行基于“软信息”基础上的私募股权投资,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性。

(三)保持中小企业经营的私密性

在公募资本市场上,上市企业除了要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监管之外,还有一定的上市门槛,这把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使得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能利用公募资本进行市场融资。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其经营的私密性紧密相连,这就与公募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要求直接冲突。而私募股权投资就能使中小企业在获得融资的同时保持其经营的私密性。与资本市场的公开融资相比,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能充分发挥其在甄别和筛选企业方面所具有的专业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并能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投资组合以分散与规避风险,从而保持中小企业经营的私密性。

发展私募股权投资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股权高度集中是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一个“通病”。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中小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不愿意让出其控制权。这种股权高度集中的产权结构,使中小企业形成了行政化或家族化的治理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阻碍了中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成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基于这一“通病”,中小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成为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进入则可以加快我国中小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进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进入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改善股东结构。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以授权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制订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方案,推动其向现代企业转变。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在保留相对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情况下,适度引入私募股权投资等外来资本,逐步淡化家族色彩(江振华、王聪,2008)。

发展私募股权投资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根据刘芍佳、李骥(1998)的理论模型,设:

X=α+βR

Y=θ+LX+ε=θ+L(α+βR)+ε

其中,Y为小企业绩效,L为经理人资源,X为经理人的努力程度,α为上岗激励程度,β为产品市场竞争系数,θ为经理人能力,R为经理人利润占有率,ε为随机干扰因素。随机扰动项的期望为0,即E(ε)=0,则中小企业绩效的期望为E(Y)=E(θ)+L(α+βR)。分析如下:

(一)私募股权投资激励的特殊作用机制与途径

与一般企业运作机制不同,私募股权投资进入中小企业后,首先,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作为集所有者与经营者身份为一体的积极投资者,会引进社会资本,即增加中小企业经理人掌握的资源L,来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的绩效Y。其次,中小企业经理人的上岗激励α可能不变(不会轻易撤换中小企业的经理人),而是通过提高经理人的利润激励R,来激励中小企业经理人的努力水平X。这种运作机制显然弱化了中小企业经理人上岗竞争的激励效应,强化了中小企业经理人的利润激励效应,并放大了中小企业治理结构转变后的激励效应。这完全超出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认识,利润激励与引进私募股权投资后的协同效应,在提高中小企业绩效、改善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上有积极意义。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篇10

不完善的法律政策环境

一、在法律上,我国法律对私营企业的保护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首先,在对私营企业法律地位的立法上,虽然《宪法》第三次修正案一改以前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有益补充的附属地位,明确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私营经济的独立地位和自主资格,但在对私营企业的保护上,宪法没有像保护公有财产那样,明确规定“私营企业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由于宪法是法律、法规的立法依据,宪法中缺少明确保护私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规定,导致了我国法律、法规对私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没有构建成专门的系统的保护体系。我国的基本法律《民法通则》中就没有专门保护私营企业的规定,散见于市场竞争法或《刑法》中的一些保护性规定,也都不是明确地针对私营企业的利益加以规定的,而是从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的维护层面予以规范的,所以,这些规范在保护私营企业利益方面仅是参照性的规定。更有甚者,在我国现行的有些法律中,明确规定私营企业在市场的某些领域不得准入或风险分担不公平,如依照我国的《对外贸易法》的规定,个人从事对外贸易,门槛甚高,这无形中限制了私营企业的合法权利。其次,司法保护不力。比如,对公共财产的侵犯,侵权人承担相应的行政的、民事的或刑事的法律责任,而对私营企业财产及合法权益的侵犯,在法律保护上往往停留在民事保护的层次上。若遇侵权人破产或出现合法或非法的执行不能的情况时,这种民事保护也就只有保护之名,没有保护之实。再次,行政权力失控。立法保护的空缺,司法保护的徒有其名,使得行政权力在对私营企业的管理上,缺少有力的法律约束,常常对私营企业可以为所欲为,发号施令,任加干涉,这也是政府对私营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为了切实保护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增强私营企业的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必须改善私营企业赖以生存的法治环境。加快立法,构建对私营企业专门的系统的保护规范体系:加强司法保护,把对私营企业的保护力度强化到与国有企业相同的保护程度;规范行政权力的运用,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尽力减少或消除人为的阻力和风险,积极为私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规范而公平、宽松而有序、健康而持续的法律环境。

二、在政策上,政府对待私营企业的政策态度与WTO所要求的国民待遇相距甚远。在对待私营经济的政策态度上,虽然政府经历了从“观察”到“允许”,进而到“鼓励”的变化过程,但与对其他经济形式(如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政策态度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公现象。在市场准入的范围方面,国有企业准入的领域中,外资企业可进入的占四分之三,私营企业可进入的不到一半;在市场准入的程序方面,私营企业的投资项目需经过多层多门的行政审批程序;在资源及设施的利用和权利分享方面存在着许多限制性的规定;金融政策方面,对私营企业的资金信贷、证券发行、民间融资,一律采取高门槛的限制政策,这使得私营企业经常受不公平的政策待遇,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解决对私营企业政策不公的问题,改善私营企业生存发展的政策环境,必须进一步转变对私营企业的认识,真正确立起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尽力将私营企业从行政权力明干预下解放出来,加强政府对私营企业的服务职能,真正实现私营企业在整个经济形中应有的国民待遇。

产权结构欠佳

我国私营企业的资产绝大部分是靠业主投资积累或者是通过亲情关系借贷而来,产权主体带有浓厚的血缘、亲缘的色彩,使私营企业经营呈现为典型的家族经营的特点,产权结构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和单极性。这种一元化的产权结构在私营企业的初创时期具有其它形式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但随着在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张,这种原始家族式的“创业结构”己散尽了往日的光华,成为制约企业换代升级的内在“瓶颈”,主要表现在:

一、排斥外来投资。私营企业本身既无国有企业的积累机制(财政积累),又无国有企业来自政府的贷款,而私营业主又担心别人投资会削弱自己的独占地位而对外排斥资本参股进入,加之对内拒绝在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建立资产联系,导致自我积累的资金不足,阻碍了私营企业有效规模化的发展,削弱了参与一体化市场的开拓竞争能力。

二、阻碍私营企业的社会化。我国私营企业在这种特殊的产权结构和生存环境下生存,其经营分散,经营理念封闭,协作意识差,与其他企业缺乏协调配套,同种产品重复生产,相互争夺市场,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影响经济质量的提高。

私营企业要发展必须进行产权结构的革命,打破封闭的家族式产权结构,实现由“创业结构”向“发展结构”的转化,必须确立市场化、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开放产权,广泛纳股,拓宽融资范围,使产权主体多极化,既注重增加资产存量,又要注意提高资产质量,使产权结构合理化。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消除自我残杀,谋求与其它各种经济成分协调的共同发展之路。

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私营企业产生于重公轻私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企业资本的血缘性、亲缘性,决定了私营企业的管理方式带有强烈的血缘家族宗法政治的色彩,即业主独尊的“家族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随着私营企业本身的发展,面对产业与资本的日趋社会化、全球市场一体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发展环境以及由此要求的企业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己成为私营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一、亲情利益替代企业利益。产权的亲情性使私营企业的发展和运营不是立足企业,放眼市场,组织管理企业最大化地实现企业的利益,而是从业主及家族成员的个人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自身利益,因而私营企业的改组、整合、重组都受到来自业主本家族方面的抵制和干预,妨碍企业制度的健全和制度化管理的实现。

二、企业决策呈现经验性、随意性、独断性。我国大多数私营企业是集所有权、经营权、决策权、管理权于一体的大一统体制,这种体制中业主居于独尊的地位,决策缺乏必要的制约和民主。同时,我国私营企业的业主大多数是在经济粗放式发展中诞生的,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绝大多数停留在自打自拼的经验上,很少有人懂管理科学和掌握管理艺术,但又无力引进管理技术或不愿引进管理人才,致使私营企业的决策具有经验性、随意性、独断性,由此导致企业的发展经常是近利型的,短暂型的,而非科学长远和持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