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8:47:03

数学课

数学课范文篇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准备竞选数学课代表,原因有3点。1。从上小学开始,我便喜欢上了数学,觉得数学是那么的有趣,再加上老师的栽培、家长的辅导和自己的努力,数学成绩一天比一天优秀。2。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我都在担任相互学科代表这个职务,因此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胜任。3。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想通过当数学科代表来激励自己,使自己的数学成绩更加优秀,更加自由地在数学王国里翱翔。

如果我被选上了,我不会骄傲自满,回努力成为老师得力的小助手。不会辜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期望;如果我没有被选上,我也不会气馁,我会继续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竞选中脱颖而出。请大家投我一票吧!相信我,不会错的!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数学课范文篇2

一、小学数学课的导入

大家知道,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选择较好的方法。

1、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1)新课的导向应具有吸引力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份,所以在上课伊始,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讲课走。

(2)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3)新课的导入应有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2、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92600000、12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制造悬念导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3)以旧引新。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2/5,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2/5改为4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4)创设情境导入。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们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5)类比迁移。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分数同除法的关系,从“商不变性质”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6)实物演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实物。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型,让学生观察六个面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扫除了障碍。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不只以上六种,常见的还有演算发现导入和动手操作导入,这里不再例举赘述。

二、小学数学课末小结

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1、课末小结的主要特点与功能

(1)要有目标性,好的课末小结,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末小结的意义。

例如“正比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使学生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比例的意义;③使学生会判断两量是否成正比例。小结时可列出三条:①两种量相关联;②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③相对应的量的比值(即商)一定。

这样课末小结,着重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实质,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课末小结要有引导性

小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课末小结要有针对性

课末小结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凡是学生难记、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出错的地方都应阐明,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都是每一课的主要矛盾,课末小结就要通过揭示矛盾的实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在课末小结中要教给方法。

最后要预防错误。学生易错的概念、法则、公式可通过小结加以强调,引起重视,防微杜渐。

充满情趣的课末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5)课末小结要简练易懂

课末小结要有浓缩的“提炼”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要简明扼要。

2、课本小结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总结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一节课内所学生的知识和主要内容,作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2)悬念式课末小结。这种小结是在教学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总结好本课内容外,还可提出:”21.45÷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把15缩小100倍,21.45÷15→21.45÷0.15,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这样小结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3)前呼后应式。这种小结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置惑,小结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例如:教学“三位数有余数的除法”,导入新课时,设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如遇到有余数的时候,余数也不变吗?讲完新课后教师结合出现的几对算式,引导学生小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有余数,那么余数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这种前呼后应式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

(4)图表式的小结。这种小结通常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引导、归纳、总结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同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学生在学习带分数乘法的解法时,由于受前面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的解法干扰,往往出现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乘和把带分数部分先通分、再约分等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两者之间计算过程中的异同点,可用图表小结。

数学课范文篇3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在训练中,我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我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我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到中高年级我还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

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如:在教9加几与8加几时,我让学生说一说9加几与8加几有什么相同与不同;9加几与8加几的计算方法相同,都用凑十法,?不同点是9加几想9加1等于10,把另一个加数拆成1和几;而8加几想8加2等于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拆成2和几。这样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让学生用心地记,指的是记数学中的常用数据(如3.14x1,?3.14x2……),记数学中的公式、法则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

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

(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一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二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三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一题多解则是体操中常用的动作了。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更应教给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如在教归一应用题时,我教给学生24种解答方法,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但必须指出的是应该注意指导学生从中选出最优方法来解答。

数学课范文篇4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上,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在训练中,我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我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我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到中高年级我还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

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如:在教9加几与8加几时,我让学生说一说9加几与8加几有什么相同与不同;9加几与8加几的计算方法相同,都用凑十法。不同点是9加几想9加1等于10,把另一个加数拆成1和几;而8加几想8加2等于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拆成2和几。这样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让学生用心地记,指的是记数学中的常用数据(如3.14×1,3.14×2……),记数学中的公式、法则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

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

(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一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二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三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一题多解则是体操中常用的动作了。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更应教给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如在教归一应用题时,我教给学生24种解答方法,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但必须指出的是应该注意指导学生从中选出最优方法来解答。

数学课范文篇5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在训练中,我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我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我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到中高年级我还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

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如:在教9加几与8加几时,我让学生说一说9加几与8加几有什么相同与不同;9加几与8加几的计算方法相同,都用凑十法,?不同点是9加几想9加1等于10,把另一个加数拆成1和几;而8加几想8加2等于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拆成2和几。这样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让学生用心地记,指的是记数学中的常用数据(如3.14x1,?3.14x2……),记数学中的公式、法则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

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

(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一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二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三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一题多解则是体操中常用的动作了。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更应教给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如在教归一应用题时,我教给学生24种解答方法,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但必须指出的是应该注意指导学生从中选出最优方法来解答。

数学课范文篇6

大家好!

数学是那么的神奇、是那么的奥妙,它无处不在,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尖端科技,神五、神六的巨大成功,同样也离不开数学。所以,我从小就迷上了数学,经常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数学课代表非我莫属。

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新年伊始,我们班便展开了“竞选”班委的活动,昨天,我竞选了宣传委员,今天决定再次竞选数学课代表!

如果我当上数学课代表,我会努力为大家服务,协助老师,使全班同学的数学成绩上一个新台阶。比如:我会组织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习差的同学;还可以通过家里的互联网,查一些数学小知识,与同学们共享,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如果我当上了这个课代表,我会好好工作,好好学习,以身作则,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监督我的工作,如果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出,我会虚心的接受大家善意的批评,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和信任,

数学课范文篇7

大家知道,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选择较好的方法。

1、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1)新课的导向应具有吸引力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份,所以在上课伊始,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讲课走。

(2)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3)新课的导入应有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2、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92600000、12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制造悬念导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3)以旧引新。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2/5,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2/5改为4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4)创设情境导入。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们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5)类比迁移。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分数同除法的关系,从“商不变性质”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6)实物演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实物。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型,让学生观察六个面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扫除了障碍。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不只以上六种,常见的还有演算发现导入和动手操作导入,这里不再例举赘述。

二、小学数学课末小结

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1、课末小结的主要特点与功能

(1)要有目标性,好的课末小结,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末小结的意义。

例如“正比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使学生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比例的意义;③使学生会判断两量是否成正比例。小结时可列出三条:①两种量相关联;②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③相对应的量的比值(即商)一定。

这样课末小结,着重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实质,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课末小结要有引导性

小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课末小结要有针对性

课末小结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凡是学生难记、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出错的地方都应阐明,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都是每一课的主要矛盾,课末小结就要通过揭示矛盾的实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在课末小结中要教给方法。

最后要预防错误。学生易错的概念、法则、公式可通过小结加以强调,引起重视,防微杜渐。

充满情趣的课末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5)课末小结要简练易懂

课末小结要有浓缩的“提炼”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要简明扼要。

2、课本小结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总结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一节课内所学生的知识和主要内容,作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2)悬念式课末小结。这种小结是在教学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总结好本课内容外,还可提出:”21.45÷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把15缩小100倍,21.45÷15→21.45÷0.15,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这样小结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3)前呼后应式。这种小结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置惑,小结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例如:教学“三位数有余数的除法”,导入新课时,设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如遇到有余数的时候,余数也不变吗?讲完新课后教师结合出现的几对算式,引导学生小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有余数,那么余数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这种前呼后应式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

(4)图表式的小结。这种小结通常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引导、归纳、总结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同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学生在学习带分数乘法的解法时,由于受前面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的解法干扰,往往出现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乘和把带分数部分先通分、再约分等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两者之间计算过程中的异同点,可用图表小结。

数学课范文篇8

我上了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使我对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有了几点深入的思考.

刚上课,我问:你们能在教室里找到正方形吗?生:教室里地面的瓷砖是正方形的.我想知道它的周长,我该怎么办?生:用尺去量.怎么量?你能具体地说说吗?生:只要量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就行了.然后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下面我们一起来量出瓷砖的一条边的长度.我拿了把米尺和学生一起量出瓷砖的边长是:85厘米.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个正方形,标上边长85厘米.你们能很快地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们已迫不及待的举手要上黑板做题了.我叫他们不要急,拿出草稿本,在草稿本上先做出来.我走下讲台看他们做作业.一下子,学生们全举手了,都做好了.我检查了好几个学生,也没发现做错的.我就随意叫了两个学生上来板演.生1:85+85+85+85=340;生2:85+85+85+85=340米.做对了吗?生们大声回答:对~,声音很响,各个高兴得意的样子,很可爱!有不同的方法吗?我又问.生:有,有,有......几个人抢着要回答.我就叫了其中的一个学生上来.生:85×4=340米.这样做可以吗?为什么?生:可以,因为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都相等,四个85相加就是85×4?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单些呢?生1:第二种,生2:第一种也很简单的.这时学生们吵开了,都说:第二种更简单.我让他们吵了会儿,问: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正方形周长是怎么算的?生四条边加起来,也可以边长乘4.我在黑板上面板书: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4=周长.

大家今天表现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谁作业做的快.学生做课本的做一做两道题.一下子就有学生举手了,嘴里老师我做好了叫个不停.我示意他别吵,要等其他同学做好.一会儿大家都做好了,我就叫他上黑板去板演,其他同学也想去做,我就又叫了几个平时表现较少的同学去板演.只要他们高兴,多叫几个又有什么关系呢?几位同学很快就板演完下来,他们也都做对了,特别是平时很少表现的两位同学,别提有多高兴.下面的同学也大多做对了,我也很高兴.

时间还早,新课的内容他们又都学会了.我对他们说下面休息一下,请一位同学唱歌来乐乐,谁来?学生们有的叫童静怡名字,也有的叫徐思思名字.童静怡和徐思思都是活泼可爱的女孩子,歌唱的蛮好.我有意练下他们的胆量,就说愿意来得自己举手?童静怡想上来唱歌,把手举起又放下,这时徐思思高高举起了手.我就叫徐思思上来唱歌.童静怡后悔了,她把手举得高高,她说她也想唱歌.我答应下次数学课再给她机会,今天不行,因为她的机会已经被徐思思抢走了.徐思思唱完歌,学生们热闹了一下,我叫他们做完书本上的最后两题,我们下课了!下课学生们都说今天的数学真是太简单了,每天都这样学数学就好了.

我的思考:

1、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现在我们小学里一节课的时间基本是40分钟,上海市是35分钟。在对儿童的研究中表明:7-10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15~20分钟,老师一般讲课都是控制在20分钟,其余时间用来提问或是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课堂作业,来巩固学习效果。40分钟课时的好处在于,一些接受新课稍慢的学生可以更从容地进行练习,加深对当堂课的印象。由此可见,一节课真正的教学时间是20分钟,多余的时间是用来巩固学习效果和帮助接受能力稍慢的学生加深当堂课的印象的。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学的内容就不宜过多,不能象塞牙缝一样把一节课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过多的学习内容只能是让学生学习的很疲惫,从而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也容易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2、上课要有趣味性。上课要有趣,才能使儿童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积极参与。在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还很小,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强,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会久。因此上课有没有趣味,已成为他们愿不愿意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主动参与是他们的自主行为,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无动于衷”,就不可能主动,参与也就变成一句空话。如果学生上课在玩或是思想在开小差,那么我们老师首先要问的是:这节课我上的有趣吗?而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不听话。因此低段的数学课一定要上的有趣,课中让学生做做游戏,唱歌什么的也未尝不可。要知道兴趣才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这节课中我就让徐思思唱个歌,当时学生别提有多高兴,就是课后学生还在我面前说:老师我喜欢上你的数学课。当然最好能做有关数学的游戏,既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也能起到娱乐的效果。

3、上课要实。当然上课也必须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加强双基是我国传统的精华,在任何时期都不能丢。我这节课内容不多,知识的学习也不难,可他们确确实实又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很好的掌握了新内容。更主要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测量、计算,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在计算方法的优化上,我也引导他们进行了激励的讨论,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如果每天都这样学一点,一个学期积累下来,他们也能学会很多数学知识吧!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4、课堂气氛要活跃。没有活的课堂气氛,就不会有活的思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是衡量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虽然思考也需要安静,可低段的儿童他们更愿意在辩论中(甚至是争吵)思考,在辩论中使自己的思维清晰。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为什么低段的学生好“告状”。那是他们不善于独立思考的缘故,他们总愿意把问题摆出来辩论,有些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也会争个不休。在辩论中,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特别是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因此,不要认为上课时学生辩论一下就是影响纪律。当然这里也要有个“度”的问题,需要老师好好把握。

数学课范文篇9

一、应用远教资源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应给学生以情感体验,应用远教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可让学生对有关数学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有接触这些信息的强烈愿望,产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数学活动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不等式及其解集》时,我创设一个这样的情景:播放一家人到两家大超市购物的录象,让学生仿佛进入购物的角色当中,在买卖喊价与还价当中产生疑问,这会有什么数学知识呢?与我们今天学习的不等式的知识又有何关系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二、应用远教资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学生产生问题,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产生问题,而应用远教资源创设教学情景,会使学生有更深的体验、更高的兴趣,从而更容易提出问题,如我在另一个班教学七年级(下)《不等式及其解集》时,应用远教资源创设这样的情景《买门票》画片并配音: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公园外,小学四年级四班的学生和老师共37人来公园参观,售票口旁边张贴着一张告示:票价10元/人,40人以上9元/人。看来人多是可以优惠的,这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朝售票口走去,一个名叫小华的男孩第一个走到售票口,小华说我要买40张,马上有个小女孩就说“我们只有37个人啊!”,(真不可思议,37人却要买40张票)你看老师怎么说“小华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要想说明这个问题并不难,这就是从今天起,我们要探究的内容“不等式”,设置此情景既有趣又容易让学生一下进入最佳状态,由它提出问题就进入本次课所要学的课题。

三、应用远教资源创设情景突破难点

数学是抽象且深奥的,降低难度的方法之一就是变抽象为直观。多媒体课件能把学生难以想象的情景呈现于眼前,变抽象为直观,是突破教学难点的的有效手段。如,七年级(上)第三章中《立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教学上是非常难的,特别是同学空间想象力较差的,无法去想象三维空间中面与面,面与线的关系,只有通过电脑的演示,把图形进行动画展示,总结得出结论“鸭子型”、“四连二分型”、“三级阶梯型”,于是学生通过直观的展示就把难度很容易地降低了。

数学课范文篇10

通过近七年来的变式教学尝试,现已有所收获,对它的优越性,我个人浅谈几点体会,以供各位同行参考,指正。

一、变式教学法对新概念教学的促进作用

概念,在数学课中的比例较大,初中数学教学又往往是从新概念入手。能否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概念教学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要求学生要识记其内容,明确与它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能灵活运用它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概念往往比较的抽象,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程度来看:他们对这些枯燥的东西,学习起来往往是索然无味,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很困难。而采取变式教学却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度过难关。通过变式或前后知识对比,或联系实际情况或创设思维障碍情境,来散发学生学习兴趣,变枯燥的东西为乐趣。例如,在学习“正数”与“负数”前,教师先提出:某地气候,白天最高气温为10℃,夜晚最高气温为零下10℃,问昼夜最高温度一样吗?学完这节课后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能产生“乐学”的氛围,这样对新概念撑握则通过变式使之内化并上升为能力。又例如,学习了“梯形”和“等腰梯形”的定义后,提出:

1、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吗?

2、一组对边平行加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吗?通过反例变式进行反面刺激,使学生更明确的理解和掌握“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概念。

二、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众所周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运用变式手法恰好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经。

1、利用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运用兴趣变式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钻研,积极思考,可以克服惰性,培养思维主动积极性。

2、利用反例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教学时,通过反例变式的训练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陷阱,去刺激学生让其产生“吃一堑,长一智”。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解题过程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新观点,从多用度去思考问题,用自由联想的方式,使学生广泛建立联系,多用度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打破那种“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开动脑筋,串联有关知识,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

4、运用逆向变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习惯,这种训练要保持经常性和多样性,逐步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5、采用对一题多变和开放性题目的探讨,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教学中,在加强双基训练的前提下,运用一题多变和将结论变为开放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变重复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思维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归宿与新的起点,是思维的高层次化。实践证明,教学中经常改变例题结论,引导学生自编一些开放性题目,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研究探索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

三、利用变式教学有利于学困生的转换

在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增高,会感到数学越来越难学,学困生的面就逐渐增大,并呈增长的趋势。摆在教学面前的重要问题除防止新的学困生形成外,还要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传统的教学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实践,对学习和掌握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变式手段,使用不同的授课类型,可以适应各种层次的学生人,使学生听课有针对性,从而避免教师一讲到底。利用章头图和实例进行兴趣变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甚至让他们主动参与变式,将几种变式有机结合,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障碍,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当然老师也要关心和爱护他们,对症下药,优化疏导,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最佳发展,使学困生发生转化。

四、运用变式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毕业复习效率

初三毕业复习时间仓促,为了取得理想效果,这时师生往往会陷入传统的“题海战术”之中难以自拔。这种“沙里淘金”的办法不但使师生倍加疲劳,且效果不尽人意。变式教学在这里却有着它的独到功效,因为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应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事实上,复习?不同于新课,新课一节仅需要掌握一两个知识点,而复习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容量、高效率完成一章节的复习任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形成基本技能,同时要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培养数学意识。

从历年的中考试题来看,绝大多数的题目源于教材,活于教材,部分综合性强的题目略高于教材。因此,复习中老师应立足于课本,精选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习题,充分运用各种变式进行挖掘、延伸、改造,用问题编成变式题进行教学,注重剖析破题思路,优化课堂结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充分暴露思维障碍,展示知识的形成、演变过程,提高思维品质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