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2:49:42

师德问题

师德问题范文篇1

一、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方面出现的问题

师德主要是对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目前,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未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未能处理好学术自由与政治纪律的关系、科学研究与课堂讲授的关系。由于某些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过分强调学术自由,在研究中、课堂上或媒体上发表错误言论。从公开曝光的几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典型案例来看,教师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仍然存在,在高校的表现相对突出。其次表现为未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少数教师未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未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的关系,未处理好学生成才与学生成人的关系。在现实中有些老师没有课程思政的意识,没有立德树人的觉悟,仅仅是传授了书本知识,而忽视了育人的职责。二是在学术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学术腐败问题,表现为权学交易、权研交易、权钱交易等。其次是学术不端的问题,表现为抄袭剽窃、实验作假等。教师抄袭剽窃的行为也被教育部通报多次。再次是学术失范问题,表现为论文重复发表、粗制滥造等。在被国际期刊撤稿的论文中图片重复、结论不可靠、数据完整性存在疑问、结果无法重复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学术失范、不遵守学术道德的表现。三是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师德角度而言,社会公德问题就是教师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上表现出的行为、举止、语言等粗暴和不文明的行为。教师队伍中仍有个别老师道德素质低下,高校教师日常指导学生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当、简单粗暴,有辱骂侮辱学生的言行,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也有虐待儿童、体罚学生的问题被教育部通报,都说明某些教师在社会公德方面出现了问题。

(二)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师风是指教师的作风,主要表现为学风、教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师风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少数教师在工作学习、理论提升方面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敷衍塞责、不求甚解、学风不严。有少数教师认为以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足以应付工作,因此不认真钻研业务,也不再继续努力学习,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科研能力后劲不足。特别是有些老师对政治学习热情不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弄懂弄透理论内涵的意识淡漠,导致对理论政策的理解不透彻、贯彻不到位。二是教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重科轻学、重研轻教,计较得失、安于现状,投入不足、关心不够。个别教师仍存在缺乏敬业精神、不能做到言传身教、对学生不够关心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教学内容更新不够等问题。还有在岗中小学教师违规进行有偿补课等问题,教育部多次曝光仍屡禁不止。三是生活作风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群体中存在个别教师行为不端、作风败坏,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媒体曝光多起高校教师、中学教师骚扰女生的案例。还有教师参加学生家长付费的宴请以及违规收受礼品、私自收取并侵占学生费用等违规违纪的案例也被教育部曝光。

二、师德师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教师队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虽然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属于个别现象,但是由于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所以哪怕是个别问题也会引起不良的社会反应。只有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一)外在因素

一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行为和观念总是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下,由于受享乐主义和不正之风的影响,个别教师出现理想信念丧失、师德失范的问题。要杜绝师德师风中违法乱纪的问题,需要加强社会大环境的建设,以此根绝此类问题产生的社会土壤。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的任用制度不严格、责任制度不到位、培训制度不落实、监督制度不公开等,也会造成师德师风问题。另外,具体落实机制方面诸如考核机制不健全、晋升机制不完善、绩效机制不科学、保障机制不到位等,也是师德师风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所在。特别是监督机制和惩治机制的缺位,会使学术不端的问题无法得到根本遏制。三是师德教育不到位。职业道德培训不够、师德师风学习不足。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观意愿不强。有问卷调查显示,有77.4%的受访教师表示“除非有任务安排,否则不会主动参加师德培训”。道德教育和师德培训的不足,容易使教师思想松懈,责任感丢失,道德感弱化。

(二)内在因素

一是理想信念缺失。教师自身思想观念放松、理想信仰的缺失,是师德师风问题发生的内在根源之一。有些教师道德义务感不够、道德责任心不强,是导致行为失范的内在原因。如果丢失了职业责任心、道德义务感,就会出现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伤害学生的行为发生。三是职业荣誉不足。某些教师可能会因为工作平台不够、工作枯燥乏味、薪水不高、专业不对口、职称上不去等因素,自身不愿努力工作,从而丧失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导致职业尊严缺乏、职业倦怠严重。我们知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事业,需要每位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能完成。一旦教师懈怠放弃,就会出现学风、教风方面的问题。

三、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鉴于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在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着重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强环境建设 

  一是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社会环境的建设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强经济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强化权利保护,维护教师职业尊严。维护教师依法执教的职业权利,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教师教育管理学生的合法职权,研究出台教师惩戒权办法。学校和相关部门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对无过错但客观上发生学生意外伤害的,教师依法不承担责任。相信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教师的权益会不断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这为教师安心从教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三是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是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进一步营造好尊师重教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强化各方联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注重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的影视文学作品创作,善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传递教师正能量,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社会舆论在揭批师德师风问题的同时,不能忘记一大批教师在默默奉献、甘做人梯的感人事迹。因此社会舆论要在宣传教师典型和先进人物上多下功夫,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完善领导制度。首先要完善党委领导的工作制度。《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完善党对高校教师工作领导的制度,准确把握新时期知识分子特点,构建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履职尽责、协同配合的大教师工作格局。其次要进一步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的作用,加强相关部门协同,健全会商协调制度,建立奖惩联动制度。二是健全体制机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坚持多主体多元评价,以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根据职责权限和责任划分,对履责不力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依纪依规问责。随着体制机制的逐步健全,扎紧制度的笼子,师德师风问题就会得到有效遏制。

(三)强化宣传教育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强调,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及教师生涯全过程,师范生必须修学师德教育课程,在职教师培训中要确保每学年有师德师风专题教育。二是加强典型榜样宣传。加强先进教师的榜样宣传,发挥他们在学生成人成才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开展多层次的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形成校校有典型、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局面。组织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教学名师、最美教师等人物开展师德宣讲。三是加强法治纪律教育。《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强化纪律建设,全面梳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关爱学生、师生关系、学术研究、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纪律要求,依法依规健全规范体系,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宣传教育。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通过法治纪律教育、警示教育等,可以筑牢教师的底线意识,提升道德意识。

(四)提高自身认识

提高自身认识,就是要努力做“四有”好老师。二是有道德情操。《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发生师德失范行为,本人要承担相应责任。立德就是要立职业道德。三是有扎实的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教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要有一潭水。有扎实学识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四是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师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教师打开学生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护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有爱心是教师从教的基本素养。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作者:倪素香

师德师风问题篇2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据统计,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有1600多万专任教师,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总体向好,但个别师德失守事件不时发生并曝光于网络,引发严重的网络舆情事件。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抓好贯彻落实。自觉树立“好老师”与“大先生”的追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做的是塑造灵魂的工作,师德关系“人”的成长。“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将师德放在重要位置,明确良好的师德应具备正确的政治品德、高尚的公民品德、优良的职业道德等基本内涵。

“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主动自觉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一名教师,其职责排在第一的正是“传道”。如果连自己都不“明道”、不“信道”,如何去“传道”?当前,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日益增长,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在复杂多元的网络环境下,师德师风问题成为社会或媒体关注的焦点,任何一起师德师风负面事件都极可能引发社会上的轩然大波。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将师德专题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推进以系列培训、专题研讨、交流座谈、线上讨论等多种形式,分层分类逐级开展学习教育,让“十项准则”“好老师”“大先生”要求等内化为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教师在服务师生和服务社会中厚植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正确处理“师德底线”与“师德模范”的关系。师德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容不得半点“瑕疵”和污点,是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与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差距,违反师德行为时有发生,损害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作为舆论场域的网络生态,多种元素的冲突与杂糅,恰恰具备将师德争议案例推向大众聚焦的条件,甚至左右舆情。以学术性骚扰为例,目前形成的共识是“一例都多”,即哪怕只有一例发生,也不应该被忽视和容忍。

教师对所涉关系对象的行为责任必须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可操作性和专业性,明示“可为”与“不可为”行为,对违规违纪违法等师德失范行为坚决执行“一票否决”,拒绝“家丑不可外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息事宁人的袒护姑息做法。同时,要坚决反对打着“关注教师权益、追求师德底线”的旗号“降低师德标准、摒弃师德模范”的思想和行径,也要处理好“师德模范”与“自然人”的关系,让榜样示范引领与失德警示教育同步发力。充分发挥“专项整治”与“常态监督”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师生之间不对等的权利结构环境下,每一起师源性伤害往往能够瞬时引爆网络舆论。因此,既要聚焦师德师风问题易发高发频发的行为领域,又要形成社会监督合力,有法可依让事件定性明确,让争议弱化,减少“一竹篙打翻一船人”现象。比如,2021年是湖南“师德师风建设年”,全省通过开展对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零容忍整治“课上不讲课下讲”“组织开办校外培训班”“同家长搞利益交换”等行为。又如长沙市教育局打造师德师风监督举报平台,通过“码上”举报,马上受理,构建“零距离”的举报渠道,实现“指尖监督”。再如怀化市印发《怀化市师德师风“十严禁”》通知,严禁在师德师风教育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凡发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灯下黑”或出现重大负面舆情、恶性事件造成严重影响的,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从严追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不断增强师德评价和行业协同的合力。

目前,个别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仍然时有发生,学术不端行为让身处“学术共同体”的部分教师心存侥幸心理,呈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路人心态。因此,要完善思想政治表现和师德师风的联审机制,严把教师准入政治关口,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骨干培育、导师遴选、专家聘任、评优奖励、职位晋升、聘期考核、课题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严格师德师风过程考核及其结果运用,摒弃以业务评价代替师德师风评价。重视政府相关部门、社会行业协会、学科学术研究组织、各类学校在入职教育、资格认证、成果认定等方面的协同联动,建立教师师德失范人员信息库,将师德失范人员纳入教师“黑名单”,并实行动态管理。

作者:何振

师德师风问题篇3

近年来,高校师德师风事件频发,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校园,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部分事件处理不当,局部问题往往升级为全局问题,教育问题常常升级为体制问题,师德师风事件呈现了“泛政治化”倾向。因此,高校要厘清师德师风突发事件的类别,掌握舆情特征,依据这些特征,科学把握舆情应对技巧。

一、高校师德师风突发事件的基本类别

通过梳理分析,近年来高校师德师风事件的具体案例可大致分为五类。一是性骚扰事件。由于部分高校教师个体原因,加上2017年席卷全球的“Metoo(我也是)”运动,自2018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勇敢地在社交网站上说出惨痛经历,表达对个别教师的不满,性骚扰事件不断被曝光。二是学术不端事件。事件当事人往往拥有骄人的学术身份。网友一方面举报当事人学术造假;另一方面,直指事件背后的学术评价机制、职称评审机制、学位获取机制等,质疑机制背后的导师、领导、学术委员会等,继而攻击教育制度。随着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规范,类似问题有所好转。三是贪污腐败事件。这是高校师德师风事件中长期存在的基本类型。科研项目、实验室设备采购、节假日福利、招生招聘、后勤基建等是重要风险点。四是言论不当事件。随着自媒体应用的普及,教师在课堂上、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能被及时捕捉并即时传播到网络上。学生常常对敏感言论进行曝光,引发群体性关注,形成社会热点。五是雇佣学生事件。导师雇佣学生为其科研课题、兼职工作或开办的公司打工。而多数性骚扰事件、学术不端事件也源于非正常师生关系。事实上,一条师德师风舆情往往是多类事件的交叉集中爆发。如个别学术不端事件中既有学术造假问题,也有性骚扰问题、贪污腐败问题。这些事件的爆发,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更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

二、高校师德师风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综合分析师德师风突发事件的个案,不难发现其共性特征。一是事件常常不定时集中爆发。师德师风事件常常是经过长期积累、不断累积负面效应而爆发的事件。因为某个社会热点或某件小事而引爆,爆发时间不分季节、不分学期,所以事件具有累积性、不定时性和借力引爆等特征。二是事件发酵迅速引起联动效应。师德师风事件常常爆发于社交媒体。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动员能力强,能在较短时间内动员多方信息源,对事件展开补充信息的报道。补充信息能够挖掘事实真相,但也容易混杂谣言,鼓动群众,发生联动效应。如某地师德师风舆情能够立即引爆异地同类舆情,形成多地同类事件联动反应。三是事件交叉爆发舆情复杂。师德师风事件有时候容易和其他事件如招生考试、就业问题等交叉爆发,让事件更加复杂。这也是社交媒体动员作用的结果。一旦事件交叉引爆,网友质疑的问题就不仅是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还会涉及高校治理能力问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问题、高校纪检监督问题等。事件就从单纯的教师个人问题升级为高校全局问题,从教育问题升级为体制机制问题。四是事件处理不当常引发次生舆情。师德师风突发事件发生后,部分高校缺乏处理经验,抱着侥幸心理,对于涉事教师迟迟不予处理或处理较轻,对事件迟迟不予回应,事件处理过程引发网友不满,常酿成次生舆情,升级事件的负面效应。五是涉事教师思想工作难做,处理困难。虽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师德师风方面的具体要求,但是当事件出现时,涉事教师往往不能认清自身问题,不能从主观上承认错误,他们常常把言论不当认为是课堂上说错了一句话,把行为不当认为是课下所为、无伤大雅,把违规报销科研经费认为是正当劳动所得,不该面对公众的审判,更不应该接受师德一票否决制,甚至在事件处理完毕后,涉事教师依然不认同处理结果。同时,高校管理者在法与情面前也难以平衡,制度执行不严格,事件处理过程较为漫长。

三、高校师德师风舆情处置的基本理念

面对师德师风突发事件,高校应急处置存在诸多误区,例如:置之不理,保持沉默;拖延处理,得过且过;大事化小,掩耳盗铃;推脱责任,明哲保身;处置不了,畏难躲避;等等。这些应对态度往往会引发次生舆情,让事件更加复杂。针对这些误区,借鉴一般舆情的应对策略,高校要把握好舆情处置的四个基本理念。一是面对事件要敢于担当、敢于面对。当舆情来临时,回避解决不了问题,拖延只会造成更大的舆情。涉事人员、涉事部门、教师工作部、舆情应对部门和相关领导都要树立积极应对的理念,切实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二是面对事件要组建队伍,建立制度。高校师德师风问题主责部门是教师工作部,舆情应对主责部门是宣传部,纪委是调查主力,涉事部门是调查主要配合单位。舆情部门在第一时间报告主管领导和学校主要领导后,学校要联合制订工作专班方案。工作专班至少包含三个小组,即舆情监测组、信息组、事件调查组。三是面对事件要快速摸清真相,快速开展调查。处理师德师风问题,回应网络舆情的唯一方法就是调查清楚真相,基于真相采取措施。重大舆情回应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必要时提前到4小时以内处理。只有及时向师生、网友还原真相,及时公正的处置结果,负面情绪才能被安抚下去,舆情才能得以平息。四是面对媒体要讲清事实、讲好故事。把调查的真相讲清楚,把真相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讲清楚是必做的功课。讲事实要在合适的时机讲,没调查清楚讲早了不合适,结果出来了迟迟不讲也不合适;讲清楚事实还要拿捏好尺度。哪些能讲,哪些不能讲,哪些可以多讲,哪些要少讲,不要因为语言表达问题造成新的舆情。

四、高校师德师风舆情处置的基本流程

师德问题范文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教师的政治经济生活、思想观念、利益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等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受其影响,部分教师越来越注重功利和实惠,他们过多的关注自身生存状态,重视眼前的物质追求,从而阻碍了对更高价值目标的追求。许多年轻教师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刻影响,过于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利益的追求。不能很好地平衡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利益取舍,也不能正确对待科研、晋升和生活中暂时遇到的困难。在价值行为的选择上有时甚至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教师应该用自已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但是,现实中部分教师师表意识淡薄,有的教师纪律意识淡薄,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课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仪表不整、举止粗俗;有的教师不顾师道尊严、礼义廉耻,考试送感情分、故意泄露考题、卖“优秀”指标和推研名额等,并且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进行学利交换。教师的科研活动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学术研究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有的教师有意或无意地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著作权和知识产权,同时由于高校科研课题名目繁多,经费的来源渠道广阔,横向科研收入大幅增加。因此,有相当的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用遵守学校的财务制度与规定。同时,由于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监督管理的漏洞,科研经费正日益成为少数人的私人“提款机”。大量的科学研究实践表明,凡属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成功,往往需要跨学科的共同合作,需要参与者的团结协作精神。而有的教师整体协作精神不强,学风霸道,文人相轻。缺乏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的团队精神,热衷于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其主要表现是只注重关注个人发展,不关心他人进步,不关心整体利益,过于追求物质利益,看重个人名誉。政治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的教师把金钱、利益作为自己理想追求的目标,从而在物质利益的诱惑面前失去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他们信奉个人与社会、义务与利益、奉献与索取协调并重的价值取向。他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更多采用具体利益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对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不感兴趣,对政治活动表现出一种冷漠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思想多元化思潮的影响,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淡化,这对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无疑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和困惑,甚至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培养形成。

二.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是其社会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特点。这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则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竞争性、开放性,又诱发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这些消极因素强烈地冲击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视觉。因此,过去在教师中占主流地位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导致一部分教师开始以新的社会坐标观察自己的职业,并以新的价值参照系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在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彷徨,从而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

(二)学校管理导向是其思想认识根源

由于学校在选人用人时,主要注重求职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道德素质、品性表现等只是仅仅作为参考,这种选人用人制度导致学校不仅在人才引进、培训、考核、使用等环节中明显存在“重才轻德”现象。甚至在职称职务、荣誉称号、学科带头人等评审工作中,也只注重其科研、课时、学历、职称等硬性条件。极少把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师德、师风方面的内容列人考查范畴,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忽视自身师德问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主观修养不够是个人原因

师德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个人修养不够,部分教师把师德仅仅看做是个人问题,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不需要讲什么道德、师德,只要不违法就是合格。再加上学校考核制度中对师德方面的要求比较低,又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自然就放松了对自己的道德师德要求。

(四)师德建设的运行监督评价机制乏力

目前,虽然高校普遍都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的师德建设制度,但是多数还是挂在墙上、停留在书面和文字上,很少监督落实或取得实际效果。究其原因,首先,是领导精力主要投入在学校的评估创建、教学科研、学科学位建设硬指标上,而很少关注师德建设“软”指标。其次,是监督管理力度不大,高校师德及师德建设还没有形成切合实际的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师德建设满足教育引导,而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教育与管理、监督脱节;另一方面,社会多数人认为校园是块“净土”,是“象牙塔”自然就对教师投入了较少的审视目光。再次,是评价体系不切合实际。目前,高校尚未完全建立和健全对师德状况和师德建设的评价体系。从目前一些教育管理部门以及一些网站对高校的评估和排名情况来看,其结果往往看重的是学术声誉、学术地位、科研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和其它办学条件等方面因素,而对师德状况和师德建设水平如何基本没有得到反映。四是师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一方面是没有去认真落实贯彻,没落实也无人追究责任;另一方面,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切合实际,内容空泛,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由于这些原因从客观上间接或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师德建设。

(五)高校腐败问题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影响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同样存在着消极腐败现象和行业不正之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在步入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改革之路后,高校消极腐败现象在数量上、程度上、范围上、危害上都呈现上升、扩大的趋势。腐败现象的存在虽属极少数,但产生的恶劣影响,比其他领域更容易摧毁一个社会的良知。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高校师德制度建设

因为,制度建设是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建立完善科学的师德评价制度。师德评价制度的建设,就是把教师的岗位责任和使命用制度来规范确定,把对教师师德的要求变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标准。有了师德评价制度,教师的师德评估就切实可行了。其次,建立以师德评估结果为基础的奖励和惩罚机制。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晋级、评优评先等直接挂钩。切切实实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切身利益紧紧联系起来,为奖惩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正确运用师德评估结果,使真正品德高尚的教师倍受关注、倍受尊敬、倍受重用。

(二)创建优良的师德建设环境

环境建设是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重要外部条件。首先,要狠抓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建设,高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自觉努力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应成为教师的楷模和表率。其次,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高校应与社会各界联合行动,达成关注师德、宣传师德的共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载体,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标兵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并且给予相应的精神物质奖励。对于学校内的“三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推荐、及时宣传。发现一个、推荐一个、宣传一个、奖励一个。营造人人尊重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校园氛围。再次,切实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高校各级各类部门应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教师中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研究,切合实际的帮助解决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情感和事业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培养他们。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就、开展提供有力可靠的保障。

(三)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

师德问题范文篇3

【关键词】师德;培训;教师

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幼儿园教师虐童”“教师猥亵、性侵学生”“校长带学生开房”“教师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等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师德问题的广泛关注。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培训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方式,理应成为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师德的重要性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需要遵守的外在行为规范,也是教师需要提升的内在品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作用。(一)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师德为引领。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品德的形成阶段,特别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师德本身具有教育性。师德之所以具有教育的作用,原因在于师德可以直接构成教育内容。教师扮演着示范者、榜样者的角色,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地位,教师的德性修养、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人格特征、为人处世的方式自然成为了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内容;同时,师德也影响着教育内容,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无不渗透着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所以师德总是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方式影响着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能否积极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师所持的情感态度。一般而言,当学生喜爱老师,则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主动地发展自我。对于“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调查显示,尊重、公正、关心、真诚、爱护、负责任、信任、微笑、激情、风趣幽默、知识广博、懂我和以身作则等词成为学生喜欢老师的关键词。m而这些关键词正是教师道德品质、人格特征等师德要素的反映。正是这些师德要素使得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影响,文化的传递和期望的教育影响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二)教师的发展需要以师德为支撑。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爱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目前由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待遇不够理想、学校管理环境等因素,导致了许多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倾向。此时就特别需要发挥师德的支撑作用,重新激发教师对职业、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因为情感是一种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体验,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就是一种高级情感,它会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一种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2]责任感是教师爱岗敬业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判断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许多中小学教师仍然被禁锢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中,仍然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为追求,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责任感。而师德可以唤醒被教师所遗忘的责任,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这就使得教师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三)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师德为导向。首先,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弘扬高尚师德,一方面可以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促进社会的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可以赢得广大民众的尊重,提升教师的形象和地位,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其次,具备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不仅重视“教书”,更注重“育人”,总是会通过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去感染和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而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文明言行举止,这就有利于优良班风、校风的建立,进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最后,教师与学生都是社会人,他们会将已经形成的良好品质带入家庭,影响家庭成员的道德,进而影响邻里以及整个社会风气,这就有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的提升,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当前师德培训存在的问题

师德培训本是为了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意志以及合理的道德行为。然而常常事与愿违,师德培训不仅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遭到了部分教师的反感。但这并不代表师德培训没有价值,而是反映出当前培训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一)培训观念片面化。长期以来,人们对师德的认知形成了一种单极思维定势,即认为教师是师德实践的主体,所以出现师德滑坡现象。首先应从教师身上探寻原因,解决对策也应瞄准教师。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学校管理者将自己视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师德标准的制定者和师德高低的评判者,而不是师德问题的引起者和责任者,[3]常常将师德失范归咎于教师,将师德治理也指向教师,珠不知他们也是引起师德失范的原因,也是师德治理的对象。所以,人们往往将师德建设定位于教师,相应的师德培训也指向教师。这种将管理者“置身事外”的片面化的培训观念,不利于师德建设的长远发展。(二)培训目标抽象化。“春蚕”“婚烛”“人梯”“园丁”等一直是教师的代名词,“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对教师职业最高的赞誉,毫无疑问,教师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指模,肩负着社会赋予的较高期望。因而师德培训同样追求师德的崇高性,以培养教师的“至善”人格为目的,希望将教师培养为“圣人”,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无疑给教师套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教师只要出现任何违背自己身份的言行举止,则会被冠上“不道德”的罪名;常常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要求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甘于奉献,而不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目标忽视底线师德,远离教师的真实教育教学实践,对于教师而言过于“高大上”,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三)培训理论空洞化。当前师德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律法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等。不可否认,这些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德认知,启发教师从道德的层面去思考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适宜性。但是培训仅仅教给教师理论性知识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些理论一般性的,难以涵盖教育教学的所有道德维度。例如,有学者指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存在许多与教师职业无关的规定,而且关于教师职业行为的规定非常模糊,具体执行时缺少可操作性和具体的评价标准,难以准确判断是否符合师德规范的要求。[4]另一方面,这些理论知识旨在提高教师的师德认知,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因而难以获得教师的青睐。(四)培训方式形式化。当前师德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集中培训,通过专家讲座、师德模范现身说法、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帮助教师学习师德相关的知识;二是校本培训,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活动,引导教师努力践行师德,如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师德师风宣讲、师德风采大赛、“师德标兵”评选、开会研讨师德问题等;三是自我教育,即要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师德相关的文件、书籍、资料等,并撰写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体会。如此多样的师德培训方式虽然有利于引导师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大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对于部分教师而言,专家讲座只是下达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讨论交流只是私话闲聊、相互抱怨,心得体会只是文字复制、不必有自己的思想。师德培训过于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常常适得其反。

三、提升师德培训质量的对策

师德培训能否提高教师的师德?研究表明,与没有接受道德教育的学生相比,接受了道德教育的学生其道德理论与推理水平更高,因此道德教学可以教给学生道德,那么我们假设师德培训也应当或多或少地有助于教师的道德发展,人们对师德培训的怀疑不是否定所有的师德培训,而是怀疑某些具体形式的师德培训。[6)因而,为了发挥师德培训的作用,需要对培训进行改进。(一)转变师德培训观念,提高全面性。走出师德建设的困境,需要转变师德培训的观念,确立师德培训的辩证思维,将学校管理者纳入师德培训,提高师德培训的全面性。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以德为先,引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我们通常认为教师的师德会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发展产生影响,同样地,管理者的师德也会影响教师的师德,正所谓“上行下效”。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管理者不仅应具备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还应成为教师的学习的榜样,用蕴含责任、关爱、尊重、以身作则等师德要素的内在权威收获教师的信服,实现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引领。因此,有学者提出“师德培训应该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必修课”。[7]通过师德培训,弓丨导管理者重新审视学校的管理环境,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解决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二)明确师德培训目标,提升针对性。基于师德培训时效性的考虑,培训应以解决教师当前的困惑、满足教师当前的需求为目的。由于培训目标的抽象化,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培训者往往从教师应承担的责任来要求教师,而教师却会考虑,这对于‘我’有什么用”。[8]当培训的“供”与教师的“求”不相符,则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所以师德培训应重视培训需求的分析。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调查方法,了解教师的师德现状、面临的道德困惑和实践问题以及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将教师的实然需求与师德的应然要求相结合,构建有针对性的师德培训计划。基于师德培训长效性的考虑,培训应以发展教师道德判断、选择、反思和决策能力为目的。由于社会发展的瞬息万变,既有的师德知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教师和所有情境,以及解决所有的道德困境。而道德判断、选择、反思和决策是个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个体可以终身受用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可以帮助教师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行动,从而使自己的行动越来越合乎道德。(三)丰富师德培训内容,提高适用性。教师参加师德培训都期望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非仅仅是理论性知识。安德森关于知识的分类观点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所以师德培训应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相结合,其中师德含义、内容、原则、意义等陈述性知识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信息,是教师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讲授的过程中应结合各种真实具体的案例,以加深教师对师德知识的应用;而解决道德困境或实践问题所需的程序、方法或步骤等程序性知识,可以加深教师对师德知识的理解,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重提取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师德敏感性,发展教师的道德反思和决策能力。(四)改进师德培训方式,增强有效性。案例分析法是师德培训中常用的方法,具有特殊的价值:首先,案例一般包含对偶故事、道德两难情境或者取自教师的真实教育实践,是多数教师容易面临的问题,因而容易吸引教师的兴趣,引起教师的共鸣;其次,教师可以从案例中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训练教师的思维能力,从而指导自己的问题解决;最后,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归纳出师德理论,有利于加深教师对师德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分析法的作用,可以借鉴国外学者布莱恩?沃尼克和莎拉?西尔弗曼提出的案例分析框架。w该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九个步骤:(1)弄清楚案例呈现出来的事实信息;(2)考虑案例涉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了解他们的看法;(3)识别和定义道德问题,即揭示案例中隐藏的道德标准、原则及其冲突;(4)确定一些问题解决方法的选项;(5)对这些选项进行理论分析,思考特定选项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可能后果,以及这些后果实际发生的可能性;(6)考虑你的教师角色;(7)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获得帮助;(8)作出决定;(9)确定如何评估和跟进所做的决定。这种结构化的案例分析框架,对于培训者而言,可以减少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的随意性,能以一种更客观的方式来评价教师的道德决策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师德知识的具体应用过程,发展他们的道德决策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问题的解决。师德培训不是为了培养道德高尚的人,而是为了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判断、反思和决策能力,能够作出合乎道德的行为;并非是浪费时间和增加负担的任务,而是教师解决问题和困惑,提升自我的途径。当教师意识到自己对于学生和他人的责任,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可能后果,则会在工作中努力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努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育者,这就是我们关注师德、强调师德培训的价值诉求。

作者:朱美玲 何小龙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四川省乐至县良安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〇丨4,(丨):49.

[2]步社民,黄昌财.师德要素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J]?幼儿教育,2004,(1):21.

[3]李世忠,刘洪.论师德认知的单极思维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丨0,(1):12-14.

[4]申玉宝.中美“师德规范”的差异及其原因[J].当代教育科学,2013,(4):33.

[5]Curzer,H.J.,Sattler,S.,ect..Doethicsclassesteachethics[J].TheoryandResearchinEducation,2014,(3):366-382.

[6]张建国?师德可教吗[J].中小学德育,2014,(D:50.

[7]何冲.管理毓德——从干部培训者的视角看学校管理者的师德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7):66.

师德问题范文篇4

(一)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淡漠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教书育人的精神支柱。在价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教师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越来越凸显,少数教师受社会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影响,职业理想不再像以往那样浓郁,表现为利益考量多了、理想情怀少了,个体意识强了、全局观念弱了,批判精神浓了、建设心态淡了,权利意识升了、责任意识降了,不能很好地平衡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群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价值行为的选择上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大局观。(二)师生关系、师生规范淡薄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大学需要大爱、师爱。师爱要求教师对学生有爱人之心、立人之德、树人之情。在现有的辅导员系列和教师系列分开、人文学科教师和自然学科教师并列的体制下,有的教师主观认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有的自然学科教师认为立德树人应该是人文学科教师的事情,不主动地走进学生、深入学生。特别是教师不能帮助各类困难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问题,导致他们一定程度上产生困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而且,由于面临着极大的科研压力,一有时间和机会,教师都要忙着写论文、报课题、拿项目,无暇、无心、无力同学生深入交流,这种状况使师生之间成为“陌生人社会”。(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自诞生之始就把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崇高目标。一个阶段内,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少数教师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违反科研伦理、滥用学术权力、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损害了学术界、教育界的公信力和教师的良好社会形象。(四)教师人格魅力、美德伦理下滑中国历来崇尚“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风,就是师风,就是师德的社会传播力和历史影响力。亲其师,则信其道。高尚的师德师风,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大师之所谓大师,不仅因为他对人类知识和科学作出了理论贡献、方法贡献,更重要的还因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几千年来,知识分子的道德示范常常对社会的信仰体系和道德规范起着引领和典范作用。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应当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和维护者,然而不得不承认,传统的君子之风、绅士之风在当下大学教师身上并未得到继承,现代的公共意识、社群意识未能发扬。相反,一些公共知识分子不能自重、自省、自励,给社会道德风气带来消极甚至恶劣的公共影响。

二、师德问题产生的机理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主观成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自身的问题当然是师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对师德问题而言,伴随着社会转型,大学也在不断转型重构之中,教师的生活形态、知识的生产形态、文化的生成形态都发生了许多重大改变。因此,分析道德问题的体制基础和客观成因,对于我们加强师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不失意义。(一)片面的发展导向,导致学校重队伍建设轻师德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高校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成为人才资源相对充裕,表现为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教师结构不断优化,教师竞争力不断提高。然而,其中也有许多大学因为受到排名、舆论的压力,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教师队伍的数量、规模等硬指标,对教师文化、教师核心价值等关注不够,存在一手较硬、一手较软的现象,造成了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的不平衡、不协调。在考察教师上,往往过于重视教师个人的学历、履历、职称、职务等,而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关注较少,考察不够,德才兼备原则在口头上讲得多,行动上落实少。(二)片面的科研导向,导致教师考核体系忽视师德对一流大学而言,当前对教师的评价许多指标只是停留在科研标准上,对教师考核重科研轻教学,偏重考察教师的情况,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更简单化为对教学工作量的数量考核,将教学工作量视同教学质量。更严重的是对于教师师德的考查存在缺失,导致考核体系中重才轻德,在师德考核方面缺乏持续性与长期性。(三)片面的行政导向,导致学校重管理轻治理教师是师德的承担者,高校师德建设应该主要依靠教师,师德标准的制定、师德问题的鉴定、师德责任的评定,应该主要依靠教师来进行。当前许多高校管理意识浓厚,治理思想薄弱,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处置不当。有的高校学术组织碎片化,依附于职权部门,独立性不强,学术委员会或其下属的学术道德委员会有关师德工作的一揽子问题,并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教师有关师德建设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教师对师德建设的支持和参与度都低。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师德建设对师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更要思考“怎么办”。

师德问题范文篇5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对策

大学是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源泉,承担着为社会建设与发展输送人才的重大责任,也是科教兴国使命的践行者。随着扩招政策的实行,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犹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建的大学本科院校犹如雨后春笋般衍生而出。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建校时间短,历史积淀不够,校风校纪尚未成形,办学理念和定位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等问题普遍存在,致使教师队伍的风气和德行出现诸多问题。本文基于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希望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优秀师资力量,共建和谐校园。

一、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观念扭曲,缺乏正确观念引导。纵观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现状,最明显的问题在于教师队伍的价值观念不正,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普遍存在。部分教师将眼光局限于物质和个人利益,当教学任务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选择调课甚至停课来满足个人需求,枉顾学生和学校的教学需求。部分教师在人才培养、社会实践和项目开发等过程中,将金钱和回报放在首位,忽视学生的成长需求,不仅本末倒置,而且严重缺乏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不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和高级人才培养。因此,高校作为教师队伍的管理主体,应该加强对教师思想和价值观念存在问题的警觉和预防,积极做好价值引领,否则就会致使现有的思想问题不断扩大,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在教师队伍中蔓延开来。(二)奉献精神不足,敬业态度不够。当代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等优秀品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逐步淡化,甘于奉献的教师越来越少。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随着高效管理日渐行政化,教师也不再安心于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越来越热衷于行政岗位的竞聘和教师职称的升级,将其视作镀金之举。部分教师因为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缺失,最终走上了以教谋私、拉帮结派、学术剽窃和造假的道路,严重损害本科院校的师德师风,玷污新建本科院校的名声,败坏教师在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1]。(三)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创新精神。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较短,师资引进渠道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最终导致院校的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但普遍存在重文轻武的问题,理论研究能力较强,但教学实践能力偏弱,在日常教学中,只能沿用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讲法,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高校教师队伍中创新精神的普遍缺乏。

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人才引进门槛,加强新师岗前培训。一方面,提高人才引进门槛。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园地,理应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和道德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要改变过去单一的人才引进渠道,提高师资引进标准,以德才兼备为基本要求,加强对新师资力量的综合考量和评估。另一方面,对新引进的师资进行岗前培训。为了新教师尽快地适应学校发展和教研工作的要求,学校应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引导新教师将院校的办学理念、定位、目标等内化于心。并通过以老带新、以优带新等方式,利用优秀且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言传身教,以模范带动新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业务素质、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师风环境。(二)建立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以健全的制度作为支撑,保障师风师德建设的全面贯彻落实。首先,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奖惩制度。针对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并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级、晋升和职称评选的主要依据[2]。与此同时,针对违反师德要求的人和事要进行正面的批评教育。其次,突出典型,树立榜样。在教师队伍中选出教研成果突出,师德师风良好的教师作为师德典型,对同校教师产生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教师道德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三)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并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渗透,引发社会变革的同时,也为教育的创新式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因此,学校可借由网络渠道,拓宽师德师风建设的渠道,扩大覆盖范围,强化学校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通过在学校公共网络平台创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与服务性等特点的思想教育阵地,开展多元化的思想教育活动,在师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移动通讯等各项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搜集、记录、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真实情况,建立教师师德师风的个人档案,将定期考核成果和日常的德行情况进行记录储存,全面展现教师德行的提升情况。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的师德师风存在诸多问题,唯有从提高人才引进门槛;建立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创新师德师风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完善,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朱正湖.“仁义礼智信”视域下高校师德内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79

师德问题范文篇6

技校素质教育,应包括两部分。一是要抓好学生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要抓好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前者是主体,后者是先导。学校在师资建设中,不仅要引进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特点,专业特色,发展目标,加强师德教育,培养造就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率先垂范,教书育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自身的办学目标。

但从目前技校现状看,师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重教学轻教育,未将师德教育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去抓紧抓好。二是没有单独制订师德教育方案。教育目标不明确;即使有计划方案,但措施不落实。三是宣传发动不够广泛深入,教师对师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部分教师未能以积极姿态自觉接受师德教育。四是师德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新意,仅作上传下达,人云亦云。五是师德教育形式单调,仅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师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存在上述五方面的问题,师德教育实际效果欠佳,致使教师存在重视教学轻视教育的偏见,教育观念滞后,思想行为跟不上时代步伐,与学生产生代沟,从而反过来也影响教学方法的更新,影响教学质量。要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师德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一、制订方案,狠抓落实,深入开展

技校要发展,关键在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本源在师资,没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提高教师素质,校领导必须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抓紧抓好。要以校长、书记为核心成立师德教育领导小组,制订本校的师德教育工作方案,明确师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并要订出贯彻落实方案的措施,可按四步进行,第一是召开师生座谈会,收集师德方面的存在问题;第二是宣传发动,提高教职工思想认识;第三是明确师德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好书,育好人;第四结合师德存在问题,精选教育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第五,落实学习时间,让教师排除干扰,专心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第六要求教师对照检查自身在师德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制订提高自身师德水平的计划;第七,结合职工年度考核,总结师德体会,评比师德成果,树立师德楷模,巩固发展教育成果。只有这样领导重视,周密组织,选好内容,保证时间,落实措施,才能保证师德教育顺利开展,并引向深入。

二、发动职工,提高认识,自觉学习

师德教育是一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长期有效的重要措施。开展师德教育可采用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个别谈心等活动,去掌握教师对开展师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存在问题,才能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师德教育,使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际效果。从目前现状看部分教职工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片面认识。一是教学任务重,没时间,不想学;二是学校师德状态良好,不需要认真学;三是师德教育老一套,没有什么好学;四是,师德教育是教师的事,与员工无关。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如不加以克服,就会影响师德教育的深入开展。必须要采用有效的措施,先解决这部分教职工的糊涂认识,使他们深刻认识现阶段开展师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白师德教育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有其不同的目的要求,有其不同的学习内容,懂得师德教育,常学常新,要不断学习,自觉接受教育,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搞好本职工作的道理。具体对策是:

第一,大会动员,宣讲师德教育的重要意义,纠正模糊认识,动员教师自觉参与,认真学习,努力提高师德水平。由党委书记亲自给教职工上师德辅导课,使教师理解社会主义教师道德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教师行为规范的具体表现,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技校教育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又是改变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措施。特别要强调在现阶段,学校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短期经济行为”、“下海经商”、“行贿受贿”、“黄、赌、毒”等不良风气和犯罪行为,侵袭教育界,对教师影响很大,如果教师放松政治学习,平时不用教师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就会受其影响,产生违背师德的不良行为,造成恶劣影响。并要求教职工积极参与,结合自己的思想,认真学习,展开讨论,纠正模糊认识,理解新时期师德,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二、举办骨干学习班,依靠骨干教师,推动师德教育。可以请省劳动厅市劳动局领导作关于全省技工教育状况和师德教育、师资建设的辅导报告,让教师充分了解全省技工学校师德教育状况。还可以举办师德学习班,学习江总书记《谈话》精神和《教师法》,引导教师深刻理解师德内涵和特征,明确师德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对照检查自身的不足之处,克服缺点,端正教风,提高师德修养。

第三、召开师生座谈会,互相启发,共找师德存在问题,帮助教师端正教风。师德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情,而且是一项与学生德育紧密结合的重要工作。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育无针对性,会发生偏差。因此要把开展师德教育与学生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进行。先是由学生处召开学生座谈会,诚意向学生征询师德存在问题,然后梳理成条转给教师参考,使教师看到自己在师德方面的不足之处,以便教师明确努力方向,订出个人提高师德修养的规划。

第四、学校可成立师德教育宣传报道小组,明确宣传报道内容与任务,发动全校师生撰写通讯稿件,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出黑板报、墙报、手抄报和广播,大力宣传开展师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好人好事,批评不良风气,形成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

三、严格要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师者,人之楷模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既要教学生学好功课,更教学生学会做人。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以自己的高尚道德品质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做一个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的楷模。为此,必须要求每个教职工把为人师表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来衡量检点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合符规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教师行为规范》,编印成册,人手一份,认真学习,遵照执行。

第二:严格要求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叫教职工做到的事情,领导自己首先要做到。

第三:加强法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要求职工遵纪守法,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积极从教。要求每个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本作业,教好每一个学生”。不准上无准备、无教案的课,不准迟改欠改作业,不准羞辱体罚学生,不准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如有违反,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决不姑息。

第四:要求教职工把学生德育工作向教学、管理和生活每个环节渗透,全方位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优良校风。为加强师德教育,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学校应制订《德育工作网络系统和工作制度》、《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教师、校领导值班制度》、《校领导听课制度》、《安全文明大院建设实施方案》等有效的工作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要求教职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特别是教务部门,要求每个任课教师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师德内涵,另一方面要将师德内涵转化为良好的师德表现。平时不仅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行为,维护自身形象,做学生的楷模;更重要的是要以良好的师德表现在理论技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结合有关内容,启发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真学习,掌握技术,提高素养使他们成长成才。并把这实施效果作为教师业务考核晋升的主要依据,这样就能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起促进作用。

第五:举办教师业务技术培训班,提高教师技术业务素质。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一个学识渊博、业务精湛、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一定受到学生的崇敬和信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没有过硬的业务技术,那么为人师表就没有基础,教书育人也将成为空话。教师面对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与技术不断更新的新时代,一方面深感自己知识技能的不足;另一方面又为因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挤出时间在短期内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而困惑。因此,学校要为教师在时间上、物质上创造条件,处理好日常教学与继续教育的矛盾,针对学校的专业特点,根据教师的要求,选好内容,开班培训,提高教师(特别是中青教师)的业务技术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评比,树立榜样,发展成果

师德教育是科技兴国的长远方针,不是权宜之计。学校始终要把它放在各项工作首位,持之以恒,长期抓紧抓好。为此,每学年要结合职工年度考核,认真总结师德教育工作,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在总结中要求教师谈收获,写体会,撰写发表师德论文。召开师德学习交流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总结基础上,再进行民主评议,评出为人师表模范,树立先进典型,让教职工在师德教育中,学有理论,习有榜样,巩固发展教育成果,不断提高师德教育水平。

重视师德教育,托起明天的太阳

二十一世纪的脚步已经临近,一个崭新的世纪正向我们走来,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带给我们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所以,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通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知道,并认为教师什么都知道。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教师应珍惜它,而不能扼杀。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五.育好人是师德的归宿

师德问题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教师;师德

师德,从狭义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教师传授知识劳动的职业道德。从广义上则可理解为教书、育人。教书即对学生因材施教,对己科研创新;育人即为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积累公民的基本道德。教师不仅是学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人,小学生年纪尚小,尚未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他们经常把老师当做学习的榜样,但小学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师师德水平各异,师德缺失的行为在小学中常有发生,教师的恶的言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可以说,小学教师师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某种意义上说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因此,本文试图找出小学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一、小学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价值观倾斜,注重功利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是高尚的、无私奉献的,但不知从何时起,教师这光辉的职业已在市场经济大河的冲刷下黯淡无光。有些教师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过于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去对待教师行业,以功利的眼光去看待领导、同事、学生。把学校看做自己的跳板,把同事当做自己的帮手,甚至把学生看做自己晋升、赚钱的工具。比如,有些老师对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关爱有加,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则较淡漠。另外,很多教师把学生当做增加收入的工具,常以各种理由劝说家长参加自己办的培训班或者其它的培训班。按是否参加自己主办的或者推荐的培训班区别对待学生,据调查,很多家长尽管经济能力不够,迫于无奈,还是送孩子参加辅导班。

2、缺乏爱心,责任心不强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但有很多教师对学生关心关爱不够,对教育事业缺乏责任感。认定自己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即是合格的教师,而不管学生对知识点是否真的消化,通常做法是以短信形式把作业及学生未消化的问题交给家长处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等问题不关心,严重缺乏教师该有的责任心。这表现为不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灌输等方式替代说理,很少花时间精力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关心学生的成长发育,对拒绝吃营养餐的学生不进行教育,还自行在记录表上替学生编写上各种理由。

3、职业认同感差,不能为人师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教师曾追求过的理想信念也受到冲击。部分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因工资待遇比其他职位低的缘故对教师这一职业感到羞耻,把教师这一职业当做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一有机会就想跳槽,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部分教师行为举止不检点,不能为人师表,体罚甚至猥琐学生,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也存在部分教师把心思花在副业上,搞培训班、有偿家教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及家长心中的形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小学教师师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教师师德标准过高

现代社会小学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原因之一便是对教师师德的标准过高,教师对师德高标望而却步。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人类道德史上都处于社会最高的道德标准上,人们眼中,教师毋庸置疑的就该具有完满的人格和高尚的德行,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国家、社会媒体向公众宣传的模范教师的例子,如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评选的候选名单里就有四位是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教师:17年来默默无闻扎根山区教育事业的宋芳荣;用爱坚守的“盲人”班主任胡中祥;接过父亲教鞭,坚守山区教学22年的“最美”教师谢萍;坚守在雪山的门巴族的“护梦人”格桑德吉。这些教师的楷模其实就是我国师德高标的具体体现,然而,教师也是一名普通的社会人,需要维持生存发展的社会资源,过于宣扬教师师德高标无疑是脱离实际,令教师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学校教师师德的正常建设。

2、学校师德建设力度不足

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上,教师师德建设未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对教师师德方面的培训很少,教师的“进出口”机制不灵活,对于师德失范的教师缺乏有效的惩戒措施。教师的升职晋升主要是由班级成绩决定,师德在考评上又存在很大难度,导致师德不受重视。小学教师工资水平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教师的工资只能维持日常生活,没有自我发展、培养下一代的经济能力,这是部分教师不专心教育事业的主要原因。

3、教师自我提升意识不足

教师自身缺乏自我提升意识,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师德缺失的另一原因。在实际生活中,小学教师在学校通常忙于日常教学工作,班级管理,或者忙于行政事务,在家中忙于家庭琐事,极少有时间精力去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部分教师工作后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没有与时俱进,认为只须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即可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注重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培养高尚的情操,造成学校教师师德水平落后的局面。

三、提高小学教师师德水平的对策建议

1、合理定位教师师德标准

榜样的作用固然重要,但过分宣扬模范教师事迹,在教师群体中树立师德高标,无形之中拔高了教师道德的水平。笔者之见,应建立一种介于师德高标与师德底线的一种师德标准,同时也不过分宣扬师德高标或师德底线。让具有崇高师德的教师继续追求更高尚的境界,成为社会学习的榜样,同时也尊重在行为师德底线之内的教师。教师不是圣人,在危机之中,人类都有逃生的本能,没有挺身而出救学生的老师可能也并不是真正如媒体所说的“缺德”的教师。社会应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促进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2、加强学校师德建设力度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并真正落到行动上,树立“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理念,适当开展教师师德培训活动,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使教师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学校应优化教育体制,改善教师教学环境。不仅要严把教师招聘的“进口”,更要畅通教师的退出机制。对于师德失范的教师要有一定的惩戒措施,对严重违反师德规范的违法行为绝不姑息;同时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教师有相应的表彰和奖励政策,激励更多的教师向师德高尚的同事学习,形成良性的校园师风氛围。再者,学校应适当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经济支持,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师德建设打好基础。最后,学校应加强教师师德的全校监督机制建设,促进小学教师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3、提倡教师师德水平的自我提高

解决师德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教师的道德自律,这种道德自律的培养一定是基于发自内心的向善的意念,这种善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要培养教师高尚的师德,首先,就是学校领导要有表率,以领导的崇高道德去感染每一位教师,身教言传。再者,学校可引导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如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等法律法规,进而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及意识,或组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人物传记,陶冶教师情操,促进教师道德涵养的自我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

[2]赵金瑞,李大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5).

师德问题范文篇8

论文摘要:教师的师德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提高育人质量的直接问题。本文就新时期师德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作了一些探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这是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大学教师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者,学校和学术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者,在培育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师德师风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教风,而且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因此,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1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在不同文化和思想交流的碰撞中发生了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广大教师的观念和思想进一步解放,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给师德建设提供正面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师德师风建设产生种种负面影响。

1.1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无私奉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但是,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各种西方文化,思想观念不断涌入,特别是某些西方国家利用文化交流来大力推行其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使少数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受到冲击,被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占据了头脑,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缺乏社会主义主人翁的精神,对担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缺乏自觉性。

1.2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对教学工作投入不够

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乐于奉献,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一些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没有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由于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再加上工作条件的限制,一些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受利益的驱动而热衷于第二职业,对教育、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或者因职称问题“潜心”科研而无心教学,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副业。

1.3只重教书,不重育人

教书育人,它是教师的天职,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一概置之不理。有的教师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缺乏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漠不关心,育人意识淡薄。

1.4为人师表意识相对淡薄

一名合格的教师,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在各种场合都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但有的教师不太注重仪表,平时不修边幅;有的上课迟到,课上抽烟,接听手机或发短信;有的在课堂上讲课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发牢骚,观点偏激;有的过分渲染社会的阴暗面,以自己的片面知识对学生进行误导,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

1.5学术道德的缺失

部分教师学术道德自律意识不强,在教学和科研中违背基本学术道德: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或请他人文章,影响了学术声誉,阻碍了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2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

部分教师师德师风缺失,严重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教育引导,以改善高校师德状况。

2.1加强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

新时期教师肩负着培养政治思想上合格之学生的艰巨任务。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决定了教师的政治思想、立场、观点对学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必须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也就是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保证教师政治思想上的坚定性,即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这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最突出的核心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努力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培养新世纪“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2]。

2.2领导和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学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接班人,良好的师德师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第二、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水平,还必须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精神、人文情怀和敬业奉献的高尚品格。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在校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缺少良好的师德师风,就无法营造团结协作、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学术精神与风尚。第四、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对学生具有深刻的潜在影响力。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思想、情操、健康精神的培养均具有较大的教育影响作用。

2.3建立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一、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二、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三、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2.4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从而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2.5做好三个结合,把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在师德建设中,切实注意关心教师的实际利益,将师德师风建设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站在教师的角度,以教师为本,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努力改善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做好培训、进修、留学和攻读学位等方面的规划与安排,创造条件,使教师愿意来,留得住,干的顺,成长快,使之心情舒畅地全身心地投身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第二、思想素质要求与业务水平的提高相结合加强师德建设,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素质,做到又红又专。所以,无论是考核、职务晋升,还是日常的培养教育,要较好地把握两者的结合。第三、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从学生的身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素质。另外,面对高素质的学生,教师也能感受到自己更高的责任和应当具有更高的人格境界。因此,要注重抓学风,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以优良的学风和高素质的学生群体促进学风和师德师风的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的赞誉,是对教师的期待,更是对教师的要求,因此,只有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自觉进行自我修炼,通过学习丰富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成为适应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师德问题范文篇9

论文摘要:教师的师德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提高育人质量的直接问题。本文就新时期师德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作了一些探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这是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大学教师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者,学校和学术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者,在培育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师德师风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教风,而且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因此,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1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在不同文化和思想交流的碰撞中发生了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广大教师的观念和思想进一步解放,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给师德建设提供正面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师德师风建设产生种种负面影响。

1.1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无私奉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但是,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各种西方文化,思想观念不断涌入,特别是某些西方国家利用文化交流来大力推行其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使少数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受到冲击,被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占据了头脑,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缺乏社会主义主人翁的精神,对担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缺乏自觉性。

1.2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对教学工作投入不够

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乐于奉献,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一些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没有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由于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再加上工作条件的限制,一些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受利益的驱动而热衷于第二职业,对教育、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或者因职称问题“潜心”科研而无心教学,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副业。

1.3只重教书,不重育人

教书育人,它是教师的天职,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一概置之不理。有的教师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缺乏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漠不关心,育人意识淡薄。

1.4为人师表意识相对淡薄

一名合格的教师,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在各种场合都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但有的教师不太注重仪表,平时不修边幅;有的上课迟到,课上抽烟,接听手机或发短信;有的在课堂上讲课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发牢骚,观点偏激;有的过分渲染社会的阴暗面,以自己的片面知识对学生进行误导,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

1.5学术道德的缺失

部分教师学术道德自律意识不强,在教学和科研中违背基本学术道德: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或请他人文章,影响了学术声誉,阻碍了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2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

部分教师师德师风缺失,严重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教育引导,以改善高校师德状况。

2.1加强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

新时期教师肩负着培养政治思想上合格之学生的艰巨任务。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决定了教师的政治思想、立场、观点对学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必须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也就是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保证教师政治思想上的坚定性,即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这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最突出的核心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努力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培养新世纪“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2]。

2.2领导和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学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接班人,良好的师德师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第二、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水平,还必须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精神、人文情怀和敬业奉献的高尚品格。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在校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缺少良好的师德师风,就无法营造团结协作、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学术精神与风尚。第四、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对学生具有深刻的潜在影响力。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思想、情操、健康精神的培养均具有较大的教育影响作用。2.3建立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一、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二、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三、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2.4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从而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2.5做好三个结合,把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在师德建设中,切实注意关心教师的实际利益,将师德师风建设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站在教师的角度,以教师为本,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努力改善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做好培训、进修、留学和攻读学位等方面的规划与安排,创造条件,使教师愿意来,留得住,干的顺,成长快,使之心情舒畅地全身心地投身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第二、思想素质要求与业务水平的提高相结合加强师德建设,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素质,做到又红又专。所以,无论是考核、职务晋升,还是日常的培养教育,要较好地把握两者的结合。第三、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从学生的身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素质。另外,面对高素质的学生,教师也能感受到自己更高的责任和应当具有更高的人格境界。因此,要注重抓学风,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以优良的学风和高素质的学生群体促进学风和师德师风的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的赞誉,是对教师的期待,更是对教师的要求,因此,只有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自觉进行自我修炼,通过学习丰富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成为适应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师德问题范文篇10

关键词:师德;问题剖析;对策探讨

一、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1、个人层面

1)理想信念淡化,敬业精神弱化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看成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没有看作是传播崇高理想和道德的事业,降低了职业认同感,淡化了理想信念,其表现是不关心政治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政治觉悟较低,甚至发表了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言论。二是敬业精神弱化,不关心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不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工作上是得过且过,教学上是照本宣科,不能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2)价值取向功利化,责任意识退化在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学风浮躁,学术不诚信,甚至学术造假。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误导下,个人利益被充分放大,一味追求个人工资职称、学术成果与奖金而丧失了道德与责任。

2、学校层面

1)高校评价指标、管理不科学一是在教师职称晋级考核中重智轻德、重形式轻内容,重科研轻教学,过分强调的数量与级别,在此政策的引导下,部分教师追求功利、唯求职称晋升。二是高校在引进人才时,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重学历轻德行。可以说,高校教师师德缺失与高校评价指标的导向、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与不科学的关联十分密切。2)高校师德建设与管理机制不健全多数高校教师管理权责不明确,没有一个专门具体负责教师的管理部门,高校的人事处、教务处、党委组织部门负责教师管理的职能,但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同时,缺乏对师德的有效考核办法和奖惩执行措施、不同程度存在着手段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3、社会不良因素对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影响1)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泛滥,社会道德滑坡、信仰缺失已侵袭了各个行业,少数高校教师也受其污染。2)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教师也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不能以“圣贤”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广大教师,教师的职业道德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条件,拔高师德要求,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就会导致教师职业的虚伪与尴尬。3)尊师重教风气的下滑由于社会普遍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因为现实困境与个体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等多方面的原因,教育与教师的形象大打折扣,因而形成了尊师重教风气的下滑。教师受气或受冷落的现象时有出现,高校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优厚,有的甚至还有一定困难,使一部分教师在现实的情境中逐渐丧失了职业自豪感。

二、师德问题存在原因综合剖析

高校教师师德为何出现问题,本文将从“个体、学校、社会”三方面分析深层原因。

1、个体

部分教师师德失范、信仰缺失的原因在于:一是现实的困境与压力,主要是“四座大山”,即房子、车子、子女教育费、老人赡养及亲友人情费压在头上,靠正常工资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解决。有些是刻不能待的,必须要及时兑现的。二是对金钱名利的过度追求与迷恋,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难以挣脱金钱的束缚和名利的诱惑,这当然是内功修炼不够。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师德修炼到家,自然就能抵得住诱惑。

2、学校

1)学校考核评价目标的偏移与错位部分高校在教师考核、教育培训、职称评聘工作中,重科研轻教学,过分强调的级别与数量,在教师职称晋级考核中重智轻德,对师德考核中重形式轻内容,在引进人才时重学历轻德行。2)学校师德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高校教师管理权责不明确,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方面,缺乏对师德有效的考核方法与奖惩措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形式陈旧,没有实效,流于形式等问题。

3、社会

社会上某些不良因素对教师师德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社会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是思潮泛滥,鱼目混珠,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时刻侵袭,加之社会道德滑坡,尊师重教风气下滑,对部分教师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理想信念缺失,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的丢失,人生理想重心偏向趋向实际,过于追求金钱名利,价值观偏向。

三、解决师德问题的对策

1、传承优秀的师德文化

中国古代先贤都非常重视教师道德修养,从孔子的“仁者爱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到墨子的“兼相爱”、到唐代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到宋代朱熹的“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迂善改过”,再到明代清初王夫之的“行而后知有道,道欲路也。德而后见有德,德犹得也”,现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倡教师“砥砺德行”、“束身自爱”,到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再到徐特立对教师“经师”、“人师”合一的倡导,尊师重道,源远流长。国外的哲人们也十分注重教师德性的要求和规范,古希腊柏拉图主张教师应遵循“善”的道德观念,到古罗马昆体良倡导的教师应以身作则,“唤起个人对他学生的父母感”,捷克的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该成为“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英国的教育家洛克认为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法国的卢梭认为“一个人在敢于担当培养别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要首先成为人,成为一个道德优秀的人。”俄国的别林斯基说“爱应该是教育工具,又是鉴别教育的尺度,而教育的目的是人道。”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外先贤们关于教师道德认识上的殊途同归之处。教师要想养成高尚的师德,需要理解继承古今中外优秀的师德文化、内涵,吸取其精华。自觉修身养性,做到“成于内”而“形于外”。“成与内”即教师德性非天生就存在于人的意识中,要充分学习和反思已存在的社会师德规范,不断广泛阅读各种道德伦理的各家经典。吸取“如何拥有德性”的智慧,并且把外在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德行,在教育实践中理智把握道德冲突,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充分践行德行人格。这个过程就是传统文化强调的修身养性,自觉修炼。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借鉴儒家修炼中的“慎独”,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完成三种反思性实践,其一是对过去实践的反思,其二是在实践中反思,其三是为实践而反思。

2、改革教师管理制度

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不干坏事,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制度是法令、政策、规策、规范的具体化,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要紧紧围绕“依法治校”的理念,树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治理思维,力求实效性,防止假、大、空。即符合教师实际,体现对教师的关爱和理解,保护教师正当权益,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制度制定的过程要体现民主和公正,要经过全体教师充分的讨论,要听取教师的不同意见,制度形成后要经过绝大多数教师认可后实施。

3、健全教师师德评价目标

目标决定路径,路径产生目标。根据行为科学的解释,目标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结果。师德目标应是符合社会标准和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的行为目标,也应是教师的行为标准和导向。要建立一套全面细致具有针对性的高校教师师德行为准则,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被清晰理解和共识的具体目标,以此明确规范高校教师的举止与行操。要符合高校教师专业特点、教学需求、制度环境等实际,并根据个人差异给予一定程度的人性化宽容。

4、创新师德激励与惩罚措施

一是在学校年度奖项中,将师德建设单独立项,纳入师德标兵、道德模范单项评奖,同时结合学校实际,评选出不同层次的师德楷模、道德模范等,如系级、院校级、学校级、以及以上的省、市、部级。体现各级别中有看得见,学得到的先进模范,及身边的熟悉的先进模范,形成“崇真向善”的师德精神文化,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二是在学校评优,评职、学科带头人以及各类学术评选中,对于师德先进应优先入选。对于违反了师德行为,情节轻微的,一般采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在一定的教师群体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做既可以教育帮助本人,也对其他人起到了警戒和警醒作用。对于严重的师德失范行为,该开除的应开除,属于犯罪的,该判刑的就判刑。对于师德失范的反面案例,一定要作深入的剖析,组织教师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吸取教训,在正反案例的辨析中提高道德判辨能力,有模范引领,也有利剑高悬,警钟长鸣。

5、完善监督评价体系

首先必须建立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还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好由谁组织评价、按怎样的方式方法和评价哪些内容,即解决好由谁评、怎样评、评什么的问题。真正做到评价有理有据,监管及时有力,指导引领有方。评价有理有据就是按先前通过的有关制度与考核目标进行全面、细致、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监管及时有力就是尽量把有关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和初发时期,这就是走群众路线,通过调查访问、座谈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发现问题,不是等事态扩大危害明显时才去处理。及时处理对教师、学校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都是非常有利的,这样体现了对教师的关爱和监督的本来目的。指导引领有方就是要求做到各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能被教师所接受,有实效,对促进教师的进步有推引作用。

6、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尊师重教风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天地国亲师”把教师放到最高的位置,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源远流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传统在新时期更应发扬光大,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但是就现阶段的社会现实来看,尊师重教还有很多不如人意之处,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经济物质待遇还是偏低,教师权益难以从整体上得到实质性的保障。教师职业还没有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国家虽然重视,从50年代至今师范生都进行免费教育的政策,师范生为什么免费后才有一定的生源呢,这实际上的问题不说也都会知道,部分师范生不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向往而为之,而是因为家庭困难等原因的权宜之计,从进口上讲就没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从已进入教育系统的优秀人才也时有跳槽到外的现象,当然人才的合理流动并非坏事,但往往事实并非如此。这都说明教师的待遇急待提高。怎样提高教师待遇呢?笔者浅见:一是加大对教育、教师正面宣传的力度,不只是在教师节时才会出现。宣讲优秀教师、师德楷模的动人事迹。二是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增加各级人大代表、政协代表的教师比例人数,使教师能参政议政。三是提高教师的工资以及福利待遇。四是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当受到一定的侵犯时能及时有效地得到保护。五是能享受培训、进修、出外讲学与考察的权利,能顺畅晋级升职。六是在社会公务中有一定的优先权。

作者:李华 夏林 单位: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万芳,佟海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年,第8期,117-118.

[2]朱守信,杨颉.教育与哲学:从游离到复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4期,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