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素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8:34:31

师德素养范文篇1

作为新课改后走上讲台的人,我并没有一个从工作一开始就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并用爱心去感染他们。相反的,我总是不自觉的把自己和学生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墙,和学生刻意保持着一段距离,而这种距离正犯了教师职业的大忌。学生们是我们工作的对象,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把具有这些属性的教学对象硬是看成一个个大罗卜,不管下面听的怎么样,不管他们上课时在做什么,不管他们对于我讲的内容觉得简单还是难懂,总之只要管好自己这三尺讲台就可以了,把该准备的课件准备好,把该讲的每句话都练熟,在45分钟时间里,只要不冷场就行,这就是我从前处理每节课的工作方式,我想这也是很多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人常犯的错误。现在回想起来,这其实不是工作能力的问题,而是职业道德问题,因为我们从内心深处避免刚才提到的毛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上课的时候把你的目光从教案移向学生们的眼睛;下课时多问问孩子们这节课听的怎样,和他们多谈谈心;每次考完试把那些考的不好的学生叫到身边,分析分析他们问题出在哪里,以后该怎样做,这些都是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养、高尚职业道德的新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记得有位老师曾这样告诉我: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而爱是师德的灵魂。爱能排山蹈海,创造奇迹。在课堂里无论多好的理论,如果我们不是带着爱去教书,多少教学努力都是徒劳的。爱能容忍“异端”,给异想天开的思维火花源源不断的提供“氧气”。课堂上老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尊重和热爱,这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什么是爱?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花,而爱便是花的蜜。”法国哲学家萨尔丹说:“爱是带着眼镜看东西,会把黄铜看成金子,贫穷看成富有,眼镜里的斑点看成珍珠。”苏霍姆林斯基说:“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雨果说“: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灭。”巴特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能消融。”对于我们来说,爱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平日的工作中,一个亲切的眼神,一句善意的劝导,一个不经意的抚摸,都会深深印在学生心中,激励学生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总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由此可见,热爱学生,帮助他成长,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是多么重要!

可以不夸张的说,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何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微妙关系,如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如何让学生在每次大考小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我想这是值得每位老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探索的问题。但接下来我却不想说关于上面提到的问题,我想谈谈于师德的另一方面“希望”这个词。为什么要谈这个词,因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太多不如意的事情:被别人比下去、生活的不如意、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有多少次我们都是无所适从,茫然无助,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记得曾在一次失意时,我曾在手机里默默记下这样的话: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强努力的活下去,挺住!作为成年人的老师们尚且如此,那我们所教孩子们又会怎样呢?一次次考试分数,一次次成绩排名,一次次课堂提问都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与成功失之交臂,由优等生变为学困生。很多学困生曾经都很优秀,但就是因为一次不被认可的班干部工作、一次发挥失常的考试成绩、一次其实可以被原谅的做法等,导致他们渐渐的被同学、老师甚至家长淡忘了。为什么面对孩子们无意中犯的错误我们不能放平心态用舒缓的语气提醒他们,为什么当孩子们回答不出你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不能仍回应他以信任的目光然后让他坐下,为什么面对卷子里一犯再犯的错误我们不能用一种能让人接受的方式告诫学生怎样避免?很多情况下,学困生都是由我们自己造就的。给每个学生以希望,在他们跌倒的一瞬间伸出手扶他们一下,也许学生会发自内心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宽容的力量,并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重拾信心,在成长的道路上继续坚强的走下去。

师德素养范文篇2

关键词:教师师德;师德素养;重要性;策略

“师德”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灵魂和生命,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更应该具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高尚品德。在当今社会中,教师这一职业越来越趋向于一个社会岗位,很多教师失去了过去的“先生气质”,成为了一个简简单单的“上班族”。从社会角度来看,这种教育使命感的缺失不仅是由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造成的,同时,也是由于个人的趋利心理所决定的。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德素养的问题也逐渐被更多人重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些教育方向成为现代教师首先应明确的思想意识,而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对教师师德素养的重视和提升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一、教师自身的师德素养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都以其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形象受到全社会的尊敬。这种高尚的师德素养不仅使我国的现代化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很多教师不仅具备高超的知识能力素养,同时还具备鞠躬尽瘁、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教师出现了失德、失品的个人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危机,同时也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一)个人思想政治观念不强,教育定位不准确。教师的思想政治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因此,对于教育而言,教师的思想政治观念教育尤其重要。但现如今,很多教师在个人思想政治观念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国家和社会形态的认识不足,思想上存在一定的懈怠性和模糊性。尤其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行业的社会性还不足以使大多数教师信念缺失,但小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观念开始出现偏差,对于财富和名利的价值取向逐渐使其丧失了对个人思想道德的坚守。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自身的德行缺失,对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缺乏一定的信心和动力。这种教师言行的错误引导,容易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失去自身的价值。(二)业务能力较低,难以贯彻现代化教育理念。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该作为教育事业的引导者,通过教学用具和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体地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不容乐观的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些教师人员在这个发展中却逐渐失去自身的教育价值。很多教师满足于现状,对于现代的教育理念充耳不闻,习惯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守旧刻板的教学态度在网络化时代难以跟上学生身心发展的步伐,因此也就出现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此外,还有一些教师不注重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和个人业务能力上水平较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够严谨。这种治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言,也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三)缺乏教师师德素养,教育方式存在问题。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所谓“立德”,首先在教师队伍中要有明确的德育标准,如何培养学生,培养具有什么样品德的学生,是“树人”目标的前提条件。虽然我国对于教师队伍的师德素养教育不断在进行,但不守师德的行为依然不断地被曝光。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注重自身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身体的体罚和人格的侮辱,有的教师动辄就对学生进行言语上攻击,更有甚者还会殴打学生。除此之外,近年来一些高校不断曝出教师猥亵或性侵学生的案例,这种社会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教师缺乏师德素养而引起的。在不断物质化的现代社会中,很多教师失去了对教师师德素养的坚守,转而去迎合低俗享乐的物质化社会乱象。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纯洁性,为教师队伍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二、提高教师师德素养的重要性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多次进行强调教师的重要性。他们所担负的神圣使命决定了其必须不断进行自身师德素养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言行一致的影响教育。“立德树人”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的一种发展要求。师德作为教师的立身之本,不仅包含了高超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还应该注重德行方面的个人素养。加强对教师队伍师德素养的提升和强化,是打造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基础。只有组织一支有品质、有能力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教育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的接班人。(一)提高教师师德素质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球性普及,当今国家实力的竞争应着眼于人才素质的竞争。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人才,学校就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进行引领。古人有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素养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生,使学生获得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工具。但教书育人的关键不应仅停留于前者,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而要进行人格教育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师德素养。在进行教书育人时,学生通过对教师言行的模仿和学习,不断形成自身的独特性格。其中包括对教师为人处世、治学敬业等各个方面的素质感染,在教师的身教过程中,每一种良好的品格都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表率。因此,提高教师师德素质,不仅是教师本身的一种发展需求,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感染和教化作用。我们常说,正人先正己。高尚的师德素质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为珍贵的是学生从教师那里继承下来的人格品质。正如孔子的贤弟子们,师高学生才能更强。(二)提高教师师德素质对其自身发展极为重要。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开展,教育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改革。但对于教师的师德素养来说,无论哪个时代,对其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需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同时还应该为社会培养具有个人价值和思想品德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提高教师师德素养是教师立于该职业的根本。提高教师师德素质,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要珍惜自己的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丰富的知识涵养来丰盈内心。在治学态度上,高尚的教师师德素质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它会不断鞭策教师追求更高水平的素质的修养,终身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可以从物质化的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真正做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还需要在平时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中,加强对自身思想品德的塑造和提升,从自身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坚定自己的信念,维护自身的操守,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三)提高教师师德素质对学校的发展尤其重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扩招,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很多青年人开始走向教师岗位,为教育事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发展力量。为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是关键。而教师素质中提高教师师德素质是重中之重的环节。教师的师德素养构成了一个学校的师风建设,在进行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校风建设和品牌效应主要来自于教师合学生的共同作用。提高教师师德素养,不仅可以提高本校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合格人才,同时在精神层面,教师的师德素养还影响着学生未来在工作中的各种态度。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而什么样的学生就代表了什么样的校风。因此在学校的改革建设过程中,对于教师自身师德素养的培养和要求,是每个学校非常重视的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学校的师德素养并不能涵盖到各个老师,有的教师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难以真正做到修身养性。在金钱物质的诱惑下,很多教师虽然表面具有师德素养,但思想上已经出现了松懈。很多教师的行为开始与师德素养要求格格不入,对于这份职业的社会价值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长此以往,一定会对学校的发展形成阻碍作用。(四)提高教师师德素质对社会的发展也很重要。教育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历史重任。从社会交流来看,学校中应该是社会因素最少的一个公共场所。学生和教师的组成主要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形成的团体,教师承担着传播文化、播种文明的使命,而学生应肩负起振兴中华、不断创新的历史重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引导和启发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具备相匹配的个人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既定目标。学生在学习阶段,与社会的接触较少,对外界的认知完全来自于教师的经验教训。因此要想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现代化人才,就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素质,从各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未步入社会之前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我发展能力,以便未来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此外教师师德素质的提高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风向标,未来的社会需要当下学校中的人才进行创造,高尚的师德素质不仅可以影响到学生当前的自我塑造和成长,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社会的发展确立一个基本的方向。如果教师的师德素质朝着正确而高尚的方面发展,那么未来社会的发展自然也是文明而进步的。

三、提升教师师德素养的策略

教师师德素质的培养关系到方方面面,不仅需要从教师个人出发,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教育,同时还需要从学校和社会进行外界的约束和监督。虽然教师师德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精神层面的塑造过程,但也需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塑造环境,才能使其在师德素养提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而高尚的个人修养,长此以往去影响和教育更多的学生。(一)学校在提高师德素养方面的具体措施。第一,要完善师德素养方面的规章制度,从法律的角度来约束和监督教师的师德素养问题。教师在学校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对其的约束力是最大的。因此教师的师德素养问题也应该从学校自身的规定出发,以本校的校风师风建设为标准,对教师的师德素养提出一定要求。而对于不遵守校园制度的教师,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如一些教师在教育方式上的失德行为,学校方面应给出相应的态度和处理条例。而不能一味地维护教师或偏向家长学生一方,在对待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抓住提升教师师德素养的机会,积极展开对师资队伍师德素养的培养工作,以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对教师个人的品德要求。第二,要不断加强对教师师德素养的教育和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素质是需要进行不断学习和提升的,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念,才能更好地确立和完善自身的不足。尤其对教师而言,要想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与时俱进,积极向上。而作为学校方面,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对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再次教育,如讲座、培训、交流等方式,可以使教师们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塑造和完善,最终实现自身师德素养上质的提升。第三,重视师德档案的作用,完善评价监督机制。对学校而言,每个教师的师德素养水平都是不同的,单纯地依赖学校的制度约束和思想教育很难细化到每一位教师,因此就需要依靠师德档案来发挥其警示作用。建立师德档案,主要是为了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定的自觉性,通过对教师师德素养的一个记录,使教师在进行教学使时时刻刻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珍惜个人的声誉和品德,不断约束自身的行为规范。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监督机制,不仅要从学校出发,同时还可以在学生中展开,对于教师的师德行为,学生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评价和监督,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对品德素养的高低有一定的认知,从而为今后的个人修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警示作用。(二)个人在提高师德素养方面的具体措施。第一,要加强教师自身的自觉性。教师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性和自觉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意志力进行自我约束和完善。教师师德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也需要其不断加强自觉性的培养,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只有坚定自身的立场和信念,才能脱离低级趣味,培养出高尚的师德素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在学习中见贤思齐,不断强化思想意识,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保证与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高度一致。从学习中不断借鉴教育经验,通过自身的约束力来进行师德素养的完善和提升。第二,要养成良好的自省习惯,对思想去粗取精。教师的自我反省是其不断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也要具备这种反复自省的习惯。无论是对教学能力的反省,还是自身师德素养的反省,都可以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通过对自己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剖析,使教师实现自律意识的觉醒,真正做到自我蜕变和发展。在自省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不好的思想要做到及时清理,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不断进行自我检查,坚守最初的教育信念,真正从内在得到师德上的升华。第三,培养对教育事业的情怀,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师德素养的核心在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只有对教育本身充满热情的人,才能在长年的教学活动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奉献自己的一生。当然,这种情怀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的不断强化和感染,教师在自我定位和社会期许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上进心和成就感。同时,在自我师德素养的提升过程中,社会对于教师的尊敬又会满足其荣誉感,种种因素,使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更有责任感,从而爱岗敬业、甘为人梯,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道路上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去关心关爱学生,从平等公正的角度出发,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结束语

教师作为国家实力竞争中的重要一环,其师德素养的影响虽然较为隐性,但影响范围和力度却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要重视教师师德素养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不断对其进行提升,使教师的师德素养自成体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进步,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庚灵,黄坚毅,刘志勇,等.全面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升高校师德水平[J].中国农业教育,2006(3).

[2]杨燕,陈智栋,刘春林,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

[3]王红艳,边云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制约因素的研究[J].前言,2016(12).

[4]张兆文.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新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

师德素养范文篇3

一、忠心

“热爱是最好的教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道出了热爱(忠心)对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作用———热爱(忠心)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卓有成效的教育家,都具有崇高的素养,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教师是道德准则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盛衰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我们明确自身的工作价值和肩负的历史责任,就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化作动力,积极投身到推进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像“吐丝的春蚕,流泪的红烛”,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相反,如果把教学工作只是当作谋生的手段,就会敷衍塞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同教师的职业是背道而驰的。同时,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加强师德的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尺度。

二、爱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一种责任和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要通往儿童的心灵,并是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教师要在路上经常‘用心’做拔除野草———根除恶习的事……”。对于教育者来说,爱学生是神圣之职,缺乏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教师对学生高尚而纯洁的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通道。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不但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真挚的感情投入到学生身上,尊重、关心、帮助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而且还需要掌握爱的艺术,懂得怎样去爱学生,教师的爱应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是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后进生,不偏袒成绩好的学生,以一颗慈爱之心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把爱心洒向每位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做他们师长、知己,成为他们的忘年交。当然,教师的爱不是溺爱、宠爱,而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严寓于爱,爱寓于严,爱而不纵,严而不凶。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要把“严”与“爱”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严也要有策略,严出于爱,爱寓于严,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这里的“严”也正是爱的体现。

三、苦心

教师是清苦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付出是巨大的,许多教师甘为人梯,耕耘一生,清苦一生换得桃李满天下,正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曲里唱到的那样:长大后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泪滴。教师难能可贵的是苦心钻研,提高自己。知识是全方位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具有不断进取,积累知识,解决“杯水”与“桶水”的关系,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

四、诚心

有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心交心,以心换心,真诚相待,这是育人的有效途径。诚心,就是要求教师要坦诚、真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要用诚心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同学生多谈心,多关心,总之,只要我们捧出一颗爱心,学生总会感受到您的真诚。

五、耐心

师德素养范文篇4

关键词:理论学习“师德”个人素养

0引言

教师是一种职业,所以有“师德”。部分教师不称职,是因为没有“师德”。所谓“师德”,就是约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国家的广大教师“师德”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要提高广大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则离不开理论学习。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1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提高“师德”水平

1.1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师德”素养的前提。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同理,只有政治上的成熟,才有“师德”上的成熟。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各种新事物、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多得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提高“师德”水平。如果放松了理论学习,思想落后于形势,就会丧失前进的方向,失去基本的道德常识。有些同志认为理论学习是虚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现在一些犯错误的领导教师大都因不认真学习所致。我们要认真吸取教训。

1.2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师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加强学习,勤奋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一个国家教师的基本要求。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广大教师的“师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以新时期模范人物为楷模,见贤思齐,修身养性,讲党性、重品行,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才能提高“师德”素质。

1.3加强理论学习是做好新时期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前所未有的崭新事业。这项伟大的工教育程不仅需要大批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去完成。因此,我们的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具有高尚的“师德”,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2提高“师德”水平,主要学习些什么呢

现阶段提高“师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

2.1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同样,社会主义道德也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始终一贯、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当前广大教师学习的最主要内容。只有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掌握基本理论,广大教师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公务员之家

2.2学习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只要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教师职业活动最重要的内容是从事教学活动,他们的职业活动必定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影响教师“师德”素质提高的因素很多,而其内心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无疑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他们有什么样的政治信念就会作出什么样的“师德”素质。因此,教育教师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具备高尚的人生价值目标,是教师“师德”素质提高的思想基础。2.3学习敬敬业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普通从业人员相比,各级教师特别是担负的社会责任更大,面临的任务更加复杂和繁重。一个教师是否称职,是看他的工作责任心,即是否具有敬业精神,能否全身投入本职工作,只有树立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符合新时代对为师者的职业道德要求。

师德素养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德教育;队伍建设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动力,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途径。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教师的师德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可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能够在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价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师德,真正地承担好教书育人的重任,用严谨的教学态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因素较多,例如:办学定位、生源质量、学术成果以及学校声誉、教师资源等方面,其中对高职院校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资源,教师职业素养与道德情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动力和基本保障,只有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才能够吸引更多学生投身到高职院校的怀抱[1]。但是职业的提升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是一个长年积累的过程,它需要经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及积累才能够形成,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地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从而为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曾指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具备“四有”,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优秀的专业素养、有仁爱精神,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现代职业教育的重任,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我们必须要加大对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2]。(三)师德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师德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育事业建设的成败。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刚刚进入到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大多对本专业的了解较少,社会观念也没有完全形成,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职院校教师的影响,这样一来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充当着学生人生道路领路人的角色。只有教师本身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够完成培养学生职业理想和道德情操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开展师德建设,不断地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和思想道德觉悟,进而实现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二、当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在师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教育的建设力度不够,没有完善相关的培养渠道。从目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师德教育总体情况看,教师师德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培养渠道。部分学校还存在“轻师德、重技能”的思想;实际工作中,学校也热衷于开展专业研讨会、教学方法交流会、科研能力培训班、信息化教学培训班等活动,旨在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教师师德建设的针对性较弱,这不仅无法帮助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而且还很有可能助长高职院校教师轻师德、重技能的思想,导致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3]。(二)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觉悟不是很高。从高职院校师德教育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问题,例如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觉悟性不高,他们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已经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只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但忽视了师德在高职院校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一言一行都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教师坚定自己的内心,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思想觉悟,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在以后的专业生涯中可以严格要求自己[4]。(三)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没有过多的延伸,这正是教师缺乏进取精神的直接表现,甚至很多教师奉行过一天算一天的可怕思想,根本不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对专业技能培养与教学方式改进,更不用说对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上。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教师会将教学任务当作自己的兼职,通过给学生补课来收取“兼职费用”,这不仅是对学生不负责,更是对自己不负责,这种挂着教师名号收取钱财的行为根本就是道德素养缺失的表现,同时也是师德建设的漏洞。(四)高职院校教师将职业道德教育停留在表面。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讲授课程理论,学生也处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对本专业的学习失去兴趣,也会造成学生职业道德的缺失,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再加上道德素质本就不高,在教学时表现出不专业性,对职业道德教育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这样一来就会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地对职业道德能力形成专业的认识,造成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各大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大对师德教育的建设力度,通过师德教学来帮助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从而实现优化教学效果[5]。

三、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制定师德培养方案,丰富师德培养形式。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各大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基本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新教师师德培养方案,在新教师和老教师之间建立起互动平台,并通过广播、虚拟平台等形式来开展师德论坛,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来帮助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另外各大高职院校也应当定期开展关于师德教育的讲座,定期对教师进行政治学习,不断地强化教师的爱党爱国精神,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内心,让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并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从而更加全面地对职业教育进行解读,并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来,进而完成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目标。(二)健全师德建设考核评价制度。制度的约束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同时制度条款的修订也可以充分地体现出学校的重视程度,这样一来可以提升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视。同时,各大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师评价制度修订的时候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各大高职院校在引入新教师的时候,要将对师德的考核放在第一位,师德考核通过之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考核[6]。同时各大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应当尽可能的全面,在考察的过程中可以设定一定的情景模式来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考察;高职院校也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师德考核标准,并设定科学的评价内容,设定合理的评价范围,保证师德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不能仅仅让教师评价制度停留在表面,反馈的结构也应当及时反馈,便于快速采取补救措施。(三)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引导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高职院校师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去追求自我修养,让师德建设可以成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和个人信念,这样师德教育的效果才会大幅度提升[7]。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道德准则,只有当它被个人自身追求,并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它才可以真正地转化为个人的信念,并真正地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因此师德教育不能仅靠单纯的理论培养和制度规范就可以形成,理论知识学习的监督制度只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若离开了教师的自我修养,那么师德教育工作就很难进行下去。要知道,教师的职业性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它更加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思想素质,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在开展师德教育的时候应当从思想层面来对教师的思想进行强化,不断地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帮助教师修身养性。高职院校教师也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教,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用高尚的情操来帮助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进而帮助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四、结语

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大量技能人才,但在发展过程中师德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师德教育工作十分迫切。为了解决师德教育问题,我们要坚持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基本方略,健全师德教育体系,加强教师个人品质提升,严格高职院校教师选用标准,从多方面全面提升教师道德素质水平。总之,高职院校师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探索下,必将取得长足进步,并最终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权.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84-186.

[2]倪新.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9(01):75-76.

[3]周敏.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29-30.

[4]唐奕扬,胡彦,唐建勋.试论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34-35.

[5]崔红丽.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刍议[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5):34-35.

[6]梁其军.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2):36-37.

师德素养范文篇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教师德育胜任力;转向;培养路径

随着教育信息化、“互联网+”行动的不断推进和数字校园建设、“三通两平台”工程的精准实施,教育也正式迈入了以网络为平台、数据爆炸式增长为标志、云计算为支撑的大数据时代[1]。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整个教育系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也必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与个人发展带来新的挑战[2],对教师的德育胜任力提出新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削弱了教师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权威;网络化生存中的人机互动更加凸显出了师生间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多维多变的价值观念和学生复杂的价值诉求使得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当下显得更为沉重[3];慕课和翻转课堂虽然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但却对教师在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型塑、人格感化和情感陶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之,在新形势下,教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教育作为镶嵌在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发展必须与时代潮流相适应。这种适应虽然表现在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新兴设备和技术等多个方面,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水平。教师若想在大数据这股浪潮中游刃有余,就必须以自信的姿态、主动的精神和切实的行动提升自身的德育能力。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德育胜任力的内涵应如何界定?它有哪些特征?教师德育胜任力又需实现哪些转向?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培养教师的德育胜任力?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德育研究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数据时代的教师德育胜任力

胜任力研究虽有将近百年历史,但真正进入教育领域却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主题聚焦在教育管理者的胜任力培养上,如美国中学校长协会构建了校长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来指导校长选聘和职业发展工作[4]。在我国,关于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最早文献是2003年的《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一文,该文认为,“教师胜任力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5]。迄今为止,我国教师胜任力研究已走过15个年头,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概念界定、模型构建、研究方法、胜任力测评及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整个教师胜任力研究中,虽然有部分学者对教师德育能力、教师德育素养(素质)、教师德育专业化展开了相关研究,如檀传宝教授认为,教师的德育素养结构由道德与文化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三部分构成[6]。但目前尚未有人提出“教师德育胜任力”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更没有人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来阐述教师的德育胜任力。进入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德育环境不复存在,教育对象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德育胜任力的概念也需重新定义。在批判借鉴国内外学界关于胜任力、教师胜任力及教师德育能力(素养、素质)等概念的基础上,并结合当前时展和社会环境对教师德育能力提出的特殊要求,我们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教师德育胜任力是指大数据时代下每个教师能够成功实施德育工作需要具备的一系列显著的个体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高尚的道德修养、先进的德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德育能力和良好的数据素养。上述概念具有五个主要特征:一是全员性。由于“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7],所以“教师即人师”,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二是相对独立性。虽然教师胜任力、教学胜任力、德育胜任力三者有重叠和交叉,但德育胜任力应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三是综合性。教师德育胜任力是由知识、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四是时代性。教师德育胜任力是一个随时展的动态概念,不仅传统的德育素养不可或缺,而且教师还要“加强对时展的了解,与时俱进地进行道德学习,从媒介素养到国际理解,不断增强自身的价值敏感性和价值选择力”[3]。五是个性化。教师除了要具备通用的德育胜任力之外,还应彰显出卡里斯玛特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大数据时代教师德育胜任力的转向

整体而言,大数据进入教育领域,既是一场革命,也是一种挑战;既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负担。大数据在给学校德育的改革创新与转型发展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对教师德育胜任力提出了全新挑战,需要所有教师的主动适应与积极作为,但在付诸行动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大数据时代下的教师德育胜任力究竟面临着何种挑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转向。1.德育思维由经验式思维转向数据式思维大数据不仅是一种信息资源和技术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即让数据开口说话,让数据成为人类思考问题、做出行为决策的基本出发点”[8]。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是置身于大数据时代的教师遭遇到的最大挑战。这是因为,在教育领域,教师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依靠自身的常识、直觉、经验或有限理性进行思考和决策,而很少去倾听身边数字所发出的声音[9]。然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这种经验式的德育思维难以为继,教师的德育决策需要基于数据分析而制定。大数据具有的相关性、开放性、个性化和前瞻性思维可以帮助教师采集到有关学生品德发展的海量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关联分析,就能够比较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势等重要信息,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显然,这种数据式的德育思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教师的德育工作打开新的思路,而且还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因而也对传统的德育思维造成了巨大冲击。如今,当教师在德育实践中遇到棘手的德育难题时,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尝试着从数据视角去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沿袭传统思维。2.德育重心由集体式教育转向个性化服务由于师资力量、技术手段和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前的学校德育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和总体特征而实施的同质化教育,这使得我国古已有之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始终难以落到实处。然而,有了大数据的支持,教师就能够观察和收集到每个学生的品德发展数据。这些数据为教师读懂千差万别的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也将促使德育重心从宏观的群体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在大数据时代,学生道德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日渐凸显,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品德发展水平和独特的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德育资源组织德育教学及相关活动,其工作重心“从知识传授逐渐演变为开展教学评估,根据学生学习节奏、进度和效果,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方案,与学生就学习效果、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等进行有效沟通”[10]。此外,学生每一种品德的形成,其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也不尽一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识别出学生品德发展结构中的短板或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补救。当然,大数据只是为个性化德育服务提供了条件支持和技术可能,若要真正实现,还需要教师付出果敢的努力和行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3.专业能力由传统素养转向数据素养大数据虽然为教师能够胜任德育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从传统素养向数据素养转变。首先,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数据意识,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海量数据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其次,教师要具备筛选和清洗数据的能力。大数据的海量性和复杂性特征导致了数据的价值密度离散、容错率增大,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实现数据的去冗降噪和价值提纯,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再次,教师要拥有较强的数据解读和分析能力,能够挖掘出数据背后的隐藏价值,赋予数据特定背景,使其成为信息,再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使其升华为教育智慧。譬如,在一次百以内加减运算的数学考试中,甲、乙二人的成绩分别为100分和98分,如何看待这一微弱差距,不同的教师会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数据解读能力强的教师会结合二人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性格特征等相关数据,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其中原因,进而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为乙同学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如巩固已学知识或克服粗心毛病。反之,数据解读能力弱的教师可能会将这一差距仅仅看成是数字间的不同,出现解读不够或解读过度的现象。前者认为二者间没有本质差别而不问不顾,后者夸大二者间的差距而引发晕轮效应,这两种做法都会为乙同学的发展埋下祸根。最后,教师还要具备对大数据德育应用进行伦理审视的能力,谨防大数据在德育应用中出现侵犯学生隐私、践踏教育伦理、限制学生自由和阻碍学生发展等伦理风险。

三、大数据时代教师德育胜任力的培养路径

师德素养范文篇7

一、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欣赏、鉴别、评判美的能力,是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等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审美情趣是至少包含学识素养、美学趣味、道德修养、生活理念在内的整体素质的外化和具体体现。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育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学教学活动面对的是成长中的青少年,教师的人格素养极容易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良好的师德是科学教学的保障措施之一。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师德建设是科学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的老师。”教育的根本要义是从个体和社会的统一中把握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促成学生在认知结构、道德结构、审美结构等方面不断变化并趋于完善,形成科学的知识架构。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人生理想,形成科学的师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言行举止影响学生,通过教学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也是科学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2.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及严于律己的精神,通过师德的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注重仪表美、形式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理想教学效果的切实保障,良好的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加强师德建设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更是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三、中学教师在审美视角下的师德建设

1.坚持不断学习的师德进步理念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知识储备陈旧、架构不清晰的教师,即使其道德修养水平再高,也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师,也谈不上高雅的审美情趣。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与时俱进的,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才有助于传授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的知识。求知是一项耗费精神、体力的活动,通过审美情趣的提升,促进对知识的科学认识,有助于教师打开的理想的闸门,逃离模式化的继续教育,增加学习的动力,将求知的枯燥变为轻松适宜的心境提升,在审美情趣下的求值欲望更加符合人的合理诉求。

2.坚持自省慎独的师德修养

儒家思想是影响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重要修身方法。《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师德的重要内容是“德”,“德”是人性美的外在表现,更是审美情趣的重要聚点,良好的品行、素养是需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打磨的,及时地反省才能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适时的改进才有助于素质的逐步提高。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道德、品行的示范者,自行慎独的得到素养是一个人日益精进的良好方式,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的进步,充分发挥教师本身强大的道德感召力。

3.坚持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师德素养范文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师德建设;对策分析

目前中小学生师德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基于实际情况出发,对现今中小学师德建设进行分析和调查,从而找到问题根结,在一定范围内做出相应的方案,深化建设改革,从而保障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中小学师德建设的现状

1.缺少相关硬性规定的约束。目前中小学师德建设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对制度下严格的约束,目前师德考核缺乏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进行相对应的监管和评测。目前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相关法律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进行相对应的监管和评测是建设师德的重要法律法规。但目前中小学在师德建设方面并未对教师的规范和管理达到法律的要求。学校在师德建设制度方面不够详细和统一,造成师德建设道路发展困难。2.缺少从实际出发的建设机制。师德建设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考核工作中,中小学师德建设没有正确的发挥其考核的主要作用。在考核工作中,缺乏对现实基础的考虑和理解,考核打分标准以主观思想为主,不能做到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去评定和督促。一些中小学校考核师德的标准,个人色彩浓厚,考核打分人员从平时私交的好与坏进行师德考核打分。这使一些师德不错的教师错失机会,使一些师德需要加强改善的人员更加的不重视师德建设,从而导致教师队伍风气不正,为学校带来不良的影响。3.缺少多元化的考核方法。目前中小学师德的考核方法处于单一化考核机制,定性和定量是考核的基本方式。单一的定性考核在于从教师的日常行为、教学日常为考核方向,在考核中将教师的性格特点作为重要考核。单一的定量考核在于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硬性要求上进行考核。在师德考核中,无论是从定性还是定量都无法达到预期的考核标准。师德考核目前缺乏相关规范和管理,对教师的师德考核仍处于模糊化和抽象化的考核机制,无法达到预期的规范师德的效果。

二、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1.从根本上改进师德考核操作机制。师德考核在目前的考核操作机制方面存在着单一和抽象的考核特点,考核重在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教师考核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在考核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没有系统化理论化的操作机制去支撑,使师德考核缺乏考核应该具有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使得考核不能得到应要达到的目的。让师德建设无法受到重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如果教师缺乏师德,无法给学生良好的教育。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生无法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从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只有从根本改进师德考核机制才能促进教师队伍风气和谐,教学效率的提高。运用相关鼓励机制,成立专门的评测小组。将原本的抽象化、单一化的评测机制转变为细化的评测,从教师的工作态度、自身行为、工作能力进行逐一测评,顺利完成中小学师德建设的目标。2.中小学师德建设强化准入机制。古语有云:“德乃人之根本”,因此加强师德在教师中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师肩负祖国优秀人才的重任,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自身道德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只有教师有良好的德行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在根本上重视师德建设准入机制。考评教师不仅仅是通过教学成果,更重要是考核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职业道德,在品德方面是否能做到模范带头作用。在相关的准入机制方面,将设立师德方面的审核机制,在聘用教师时,应当首要考虑教师的品德建设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其次在看重教师的能力和职业水平。在师德建设方面要加以严管,只要有教师违反师德相关的规定,一律给予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强化教学风气,扬正气,促和谐,倡导教学文明之风。

在现今社会,运用严格健全的机制来建设中小学师德,有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有助于教学风气的和谐清正,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建设中小学师德是在根本上重塑教师自身修养和能力水平,只有在德行上做到完美无缺,做事上才能让人信服放心。建设中小学师德为建设中小学校发展建设提供了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丹.浅析中小学师德建设考核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4):122-123.

[2]朱宾源.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02):98+44.

[3]田园园、洪松松.21世纪以来我国师德发展的现状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文献计量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17,4(01):31-38.

[4]李清雁.师德建设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08):91-94.

师德素养范文篇9

高尚的教师师德是学校良好风气的前提,一所高校只有拥有良好的师风,才能促使教师严谨治学、忘我工作,才能提升学校的文化氛围,提高学校在社会中的竞争力。然而,新时期下,由于外界环境的干扰,高校教师师德出现了育人不足等问题,严重威胁了全面型学生的培养。因此,笔者对新时期下高校教师师德的新内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找出其应对方法,为高校师德建设及学生的全面型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2.新时期视角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内涵

师德也称之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指教师道德关系、意识、活动过程的总和,是教师应具备素养的最为核心组成部分。和谐社会下,高校教师的师德除了应具备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以外,还应具备正确的宗教信仰、热爱学生、诚实守信、不断创新等师德素养。

3.新时期视角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1重业务轻师德

新时期下,选拔优秀的高校教师越来越注重教师的学历,这就导致了高校注重教师知识素养,忽视了教师思想素质、道德素养等问题。另外,在教师职称的评定上也出现了更注重教师的学历、科研水平等基本素养,很少有人关注教师师德素养评价的问题。

3.2育人意识不足

教师道德行为好坏的评价标准是高校教师不仅仅要做好知识传授者角色,还应做好学生思想的领导者及道德示范者角色。教书育人这四个字充分概括了教师的神圣职责,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贯彻教学只是手段和过程,育人才是最终目的和方向的职责。因此,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

3.3为人师表作用欠缺

新时期下,一些外界干扰因素使高校教师从梦想向实惠、从不断追求创新向物质享受、从集体利益向个人利益不断转变。这些功利思想价值的转变导致了高校教师对学生不再那么热爱,工作热情不再高涨,对自身利益越来越注重等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良好思想品德的传递。

3.4功利主义思想膨胀

新时期下,一些高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具体体现在理想动摇、思想道德品质下降、价值取向不平衡、更注重自身物质索取和享受、不安心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3.5治学态度不严谨许多青年教师一旦进入教师这一行业,他们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在教学过程中不管课堂纪律、对思想不良行为置之不问、与学生交流沟通较少、视学生为陌生路人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行为。

4.应对新时期视角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方法

4.1建立师德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

高校应建立对教师的终身师德培训教育机制,通过师德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强,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对高校教师师德培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技能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使高校教师业务水平、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使高校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4.2加强道德自律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的生活规律、教师的品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一个教师的威信和师德水平也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由此可见,高校教师的道德自律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4.3加强师德宣传教育,营造师德建设良好氛围

在高校中应不断发挥教师师德模范和师范作用,以形成高校优良道德风范。评选后,还应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去宣传师德先进,以营造更为良好的校园师德氛围。

4.4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做好“传、帮、带”工作

在对青年师德培养过程中,学院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情感沟通交流,切实做好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和成才工作。另外,高校还应加强与青年教师的沟通交流,增强他们在学校中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高校青年教师做好传递高尚师德的接力棒,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人才。

4.5规范考评、奖惩制度,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当前的一些高校师德考评机制主要是根据教师的教学实绩、敬业思想、职业素养、教学状态、热爱学生程度、创新精神进行考评,而育人效果、合作意识却无法进行量化和考核。师德奖惩机制主要是根据教师的职务、职称、工作年限来定,忽略了师德奖惩的精神层面。综上所述,高校师德考评、奖惩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各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师德考评及奖惩机制,调动高校教师进行师德建设和培养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更为全面的发展。

5.结论

师德素养范文篇10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建设策略;思想意识;监管体系

党的报告中明确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等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新时代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立德树人得以实施的有利保障。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青年教师们“站好”“站稳”讲台首先要遵循的规范。

1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初入岗位,意识不到位

作为初入职场的青年教师,对于角色的转换还没有清晰的认知。初入岗位,青年教师们往往面临各种各样的培训,如果对这些关于教学、师德师风建设、科研能力提升等相关领域的培训重视程度不足,会使得他们不能及时进入教师角色,进而会导致后续教学活动环节打折扣,影响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1,2]。

1.2注重科研,忽略教学

青年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往往面临较大的科研压力,每年会有科研任务的要求,这也使得他们对于教学这方面,往往会有所会忽略,甚至会出现只顾自身的科研,而完全忽略课堂的情况[3]。同时,现在许多高校进行教师考核时,往往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取得,而忽略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这也使得教师自身师德师风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1.3自身政治素养不到位

不可否认,教师中的大多数政治素养还是比较高的,能够做到以严格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但其中也存在部分教师的政治素养较差,尤其是目前信息化资源的高度开放,会使得部分教师的思想意识受到严重冲击,从而会出现这些教师仅仅把教师这项工作当作是一种职业,而不是把它当作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

2建设良好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

2.1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对待教师这份工作时一定要拿出自身的热情来,只有有热情,才能真正的产生责任感。而良好的师德作为内在的动力,可以激发教师们的热情。只要热情持续,那么青年教师们在上课时的积极主动性会提高,备课时会更注意广度和深度,会更有利于他们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2.2促进高校氛围更加和谐

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同时有利于校园活动的进行,学校教师整体职业道德的提高,会使整个校园的整体环境更加和谐,教师更加有教书的热情,学生更加有学习的热情,校园整体的学术氛围会更加浓厚。教师这个职业是一项群体性很强的工作,每位教师处于这个群体中必须用良好的师德来规范约束自身,端正自身的言行,给学生们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与同事和谐相处,拿出自身的教学热情,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促进高校氛围更加和谐。

2.3高校培养学生工作的核心

在学生眼里,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示范作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可以为高校培养学生、引导学生起到积极的效果和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要完善自身师德师风的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引领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出优质的毕业生。同时,只有不断加大自身师德师风内涵的提升,不断立德修身,才能做到始终把立德树人价值观贯穿到整个培养人的过程中去。高校整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性取决于高校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因此必须重视青年教师在刚工作这几年师德师风工作的建设与培养,以期为国家持续培养出优良的人才,使得整个教育环境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3.1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思想意识

人们常说,教师是个良心活。青年教师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时刻用良好的师德来规范约束自己。教师自身的品德,决定了教师在岗位上如何进行工作,怎样进行自律、反省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工作成绩。外在的一切约束或是监督,都只是起个督促的作用。真正内在良好的师德品质才能推动教师认真负责,对学生、对家长、对整个社会起到良好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师德品质是教师开展工作建功立业的精神支柱,同样也是教师坚守岗位奉献教育的内在约束力。青年教师要注意不断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时刻注意以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自觉性,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始终把握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方向,同时将这些理论与自身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正确监督和导向自身的行为,更加规范自身的言行。青年教师们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的形式来进行政治教育、时事形势学习,以便能更好地把握各项教育方针政策,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意识。

3.2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青年教师在初到高校工作时会面临繁重的科研任务,进而使得教师容易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行为,因此正确处理、平衡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师们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整体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有关教学与科研学术的培训,帮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要,学校同时要保证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有进行科研活动的时间与场所,使教师们能够真正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进行教学活动向学生讲授科研内容,引导学生将实际科研活动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4],做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做到教学与科研双提升。

3.3树立师德师风“榜样”,引导青年教师学习

人们必须承认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终身的事业,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某个时间段才要求做的事情,而是教师在整个工作过程当中都应该以之为指导,以之为方针,要认真贯彻的一件事情。学校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榜样”的方式,来引导青年教师学习,进而实现群体师德师风优良。可以每周在学校官网或是定期召开的会议上表彰一位师德师风优秀的“榜样”教师,并通过“榜样”教师的解说向大家介绍自身师德师风的亮点,从而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步伐。青年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并且一定要多向“榜样”教师们请教,“榜样”教师有优良的从教经验,可以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教书育人的方法。

3.4学校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青年教师的个人因素作为影响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教师自身思想意识和行动的改变来加以改善,同时,学校等外部因素也可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来进一步监督和规范教师们的言行举止,使得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可以更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提升整体师德师风水平。监管体系的存在可以很好地约束教师们的一言一行,从而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励教师提升自身师德师风水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6]。学校应成立相关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以促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水平迅速提升。相关领导小组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学生座谈、督导评议、年终考评等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展开监管工作,同时将师德师风水平作为教师年底评优、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将这项工作流于表面,对于在师德师风方面总体评价较差的教师,可以考虑在评优、晋升时有所限制,从而将师德师风监管体系有力地执行下去。学校还应注重青年教师所学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建立侧重点不同的监管体系,以便教师们可以在各自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潜能,做到真正培养合格的人才。通过监管体系的建立,可以进一步监督和约束教师的行为,更好地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更上新台阶。

4结语

师德建设是一项应长期坚持,贯穿于教师整个从教生涯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来规范言行,激励奋进。惟有如此,才能使自身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进取,争取更大的发展。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可以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使得教学拥有良好的秩序,可以不断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在现今教师队伍中进行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使得整个社会可以持续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促进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冬,张万贺.我国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0,6(3):55,57.

[2]彭琛探.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3]杨卓.新时代“四个统一”师德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徐喻琼,马小强.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20):44-45.

[5]王胜涛.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创造,2019(1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