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4 00:49: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区制

社区党机制建设思考

社区党建是一项具有社会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特征的综合工程,具有整合性、扩散性和兼容性等特点。这些年来,社区党建在组织体制、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建立起了新型的网络型辐射性的组织体制和工作制度,但创新之后的关键是效能。这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机制来保障。从当前社区党建的实践和经验来看,笔者认为必须建立以下这些机制:

——联合型决策机制。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决策不能是一个党组织或者是某一个书记说了算,而应该充分体现集体决策的智慧,这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社区工作纷繁复杂,一个党组织或者是一个人不能洞见社区党建工作的全貌和把握社区党建的每一个环节,因而,在社区党建工作的决策中要更加注重开放性和联动性。

——制度性监督机制。要建立一种包括决策监督、执行监督、考核监督、评估监督在内的全过程民主性监督,不管组织层级上下、领导职位高低,都能置于一贯性的监督体系下,从而弥补个人和组织在参与社区党建工作中的缺失。

——民主性协调机制。社区党建的协调工作要建立在平等和民主氛围中,协调的力量大小取决于占主体地位的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取决于领导者的政治艺术和技巧以及社区党务工作者对民主规则的把握和娴熟运用。民主性的协调机制应该包含事前的协调、过程中的协调和事后的协调,自始至终体现组织的尊重和平等。

——社区党务工作适应型培训机制。现在一些地方从事社区党建工作的党务工作者,党务工作经验和程式依然沿袭传统的制度约定和权力支持下相对僵化的工作方法,对目前的社区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并无太多的了解和把握,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几乎是党务工作的全部。社区是我们党获得新的执政基础和合法性基础的最基层也是最主要的阵地,这个阵地需要一批精兵强将去开拓、去坚守。因此社区党务工作的适应型已是当务之急。适应型培训应培训两种人才,一是执行型的,只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就可以胜任,这在一个党组织的内部是非常需要的;一种是开拓型的,除了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学识、能力和心理素质以及从事党务活动的技巧,这在当前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

——社区公共事务主动性参与机制。要使社区内的党组织和其他各类组织自愿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公开、透明与服务是基础,也就是说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共同合作要体现公开原则,体现透明原则,体现服务原则。

查看全文

社区参加乡村旅游体制研究

1引言

国家旅游局先后推出“华夏城乡游”和“生态旅游年”,并提出以“旅游产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社区参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持“乡土化”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社区居民是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岔河村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结合当地传统彝族歌舞、服饰、建筑、饮食以及婚嫁习俗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积极发展乡村生态与文化旅游,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来度假休闲。

2咪依噜风情谷旅游发展概况

咪依噜风情谷隶属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村委会,离南华县城北16km。共有旅游资源点196处,其中自然旅游资源50处,包括地文景观8处、水域风光4处、生物景观30处、天象与气候景观8处;人文旅游资源146处,包括遗址遗迹1处、建筑设施59处、旅游商品56处、人文活动30处[1]。景区共设置马鞍寨、水景房(新房子村)、三家村、起家大院、脚楼寨、丫口村、新村(彝人古寨)、七家杀猪饭、大岔河、小岔河、彝人古宴等11个旅游接待点。建停车场9个、跳歌场4个、厕所10个、文化活动室650m2、风车7台、水车7台、水碓13副、篮球场1个,村庄道路硬化6750m2,民居墙体装饰5.4万m2,畜厩搬迁改造1632m2,人畜饮水管线建设7000m。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共投入资金1760万元,建成旅游接待点11个,农家乐76户,接待游客100.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98.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7000元,是开发乡村旅游前的10倍[2]。

3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现状

3.1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主体

查看全文

社区管理体制思考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元,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重要,已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社区建设是加强城市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年以来,我区的社区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调整了城市社区规模,建立了社区组织体系,有了一支专职社工队伍,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和稳固,社区组织管理体制还不是很顺,长效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和资金短缺等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笔者在社区实际工作中的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社区居委会组织不相适应。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政府与居委会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但目前存在社区工作关系不顺的问题:一是职能部门工作“缺位”,有关工作进社区,牌子进来了,但经费不能完全落实,人员不能保证。二是社区工作“错位”,政府有的职能部门不分“主办”和“协办”,既不给经费也不给人员,硬向社区居委会交任务、派工作,还设有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把街道办事处和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从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变成了上下级关系。三是居委会工作“越位”,因政府大量的行政事务向社区延伸,均由社区居委会去落实和代行监管,如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清扫、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忽略了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不具备执法权这一性质。现在社区居委会既承担自我管理职能,又承担政府重心下移后的行政管理职能。使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明显,影响和束缚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培育和发展。

(二)社区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社区工作人员相对不足。居委会规模调整后,社区规模增大,社区居民人数增加,平均管辖3500多户,一般有5000-7000人,大的有10000多人。随着政府中心工作下移,并不断向社区延伸,社区事务也相对增多,管理难度相对加大。社区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涉及到党建、精神文明、综治、城管、计生、档案、安全生产、民政、社保、国防等10大类近100项工作任务,工作繁忙。而目前每个社区包括居委会成员、计生专工、社保专工仅有6至7人。在做好居委会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各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完成下派给社区的工作任务和有关人口、经济、安全生产等专项调查或大型普查。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还要双休日上班、错时上班,社区干部苦于没有分身之术,疲于应付,社区工作力量比较薄弱。

(三)社区干部队伍尚不稳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社区专工队伍:一是社区专工素质虽有了显著提高,但整体看还缺乏社区工作系统知识和业务培训,知识面不够宽,有的还难以信任社区工作,从而影响整个社区工作水平的提高。二是社区专工的生活待遇偏低。经济收入除“两保”外政府拨付的月基本工资仅600元、奖金100元,职务月补贴50至150元不等。**年我区出台的《莲都区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专工待遇有所微调,但仍然偏底。另外,社区之间自有资金收入不一,社区的财务使用全区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各街道及社区各行其事,造成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专工收入也不很平衡,难以调动全体社区专工的积极性。社区专工大部份通过公开招聘的,由于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为此社区难留优秀人才。莲都区从**年公开招聘的87名社区工作者中,到目前止,因社区专工待遇低而自动辞职或跳槽的已有21名。这就直接影响着社区专工队伍的素质和队伍的稳定。

(四)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还较为薄弱,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社区基础设施虽有明显改善,大多数社区居委会有了办公用房,但不尽人意,有的设置不合理,有的在二楼、甚至在三楼,居民(特别是残疾人)办事很不方便。由于社区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目前仍有少数社区的办公用房没有落实。活动用房不足,尤其是服务和经营用房很缺乏。社区难以开展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的各种社会化的服务和经营活动。“市区一家”的理念与实际还有较大的差距。莲都区每个社区的办公经费每年仅有10000元,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各社区之间的共建单位整合不一,其共建经费的筹集多少也悬殊较大,不利于平衡发展。社区的发展没有完善的财政支撑体系,社区工作将失去动力和活力。

查看全文

社区警务机制调研与思考

为全面适应市委、市政府“十二五”宏观发展战略和公安机关“两最”目标的现实需要,今年以来,市公安局党委结合全市城乡公安工作实际,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实施“一区一警”社区警务机制。

一、我市公安机关“一区一警”警务机制的产生背景和基本设想

(一)从宏观形势看,当前,稳定与发展仍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主题。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稳定的保障,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前不久,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都在抢抓“蓝色”机遇,形成浩浩汤汤、百舸竞发的壮观局面。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的同步实施,潮水国际机场、龙烟铁路、蓬长通道的相继建设,给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蓝色经济,大有可为。可以预计,作为“蓝色”重要成员之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将巧借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再次腾飞。蓝色经济区建设,不只是党委、政府和经济部门的事情,而是事关全局、功在千秋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作为公安机关,必须站在历史的最前沿,先知先觉,坚持与时俱进,勇立潮头,积极深化理念创新和机制建设,改革和创新社会治安管理体制,更加前置公安工作,延长工作触角,更加主动地做好群众工作,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和谐社区,维护社会稳定,才能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保驾护航的职能作用,才能提高“两最”含金量和知名度。

(二)从上级要求看,全国公安机关“三项建设”正处于加快实施阶段;我市各级公安机关也都在围绕孙运波局长年初提出的“三大建设、四项重点工作”总体部署,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选树载体,加快推进,努力实现“全面工作上档升级,单项工作争先创优”的工作目标。从根本上讲,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以及社会管理创新,归根结底是要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也就是说,脱离群众工作而谈“四项重点工作”,只能是空中望阁、雾里看花。鉴于此,要让“四项重点工作”真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就必须更加主动地前置警务,深入群众,从而使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获取更有效的载体,取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一区一警”社区警务模式,是推进基层公安机关“四项重点工作”的现实需要。

(三)从实际看,当前,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关键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村改居工作的稳步实施,社区工作必将日益宽泛化、专业化、多功能化,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社区工作机制,寻求维稳工作、群众工作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以适应我市村改居工作需要。基于此,为了建立同频共振的实效警务机制,搭建起维护社区稳定的新支点,市公安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探索实施“一区一警”的社区警务战略。初步设想为:一方面,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机制,在全局选拔96名优秀社区民警,按照1—3个社区配备1名民警的比例,对全市的184个社区实行“全覆盖”,民警紧紧围绕收集信息、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和服务群众五大职责开展工作,并争取党委、政府支持,逐步实现由党员民警兼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由非党员民警兼任社区主任助理,实行双重管理、双重考核;另一方面,在每个派出所成立由副所长牵头的办案小组,形成拳头,专职负责对辖区刑事、治安案件的侦破办理,以社区警务为依托,努力增强打击效能,提高破案率,增强群众安全感。

二、市现行的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不足

查看全文

漫谈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中国城市社会控制方式的转型,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从传统社区向法定社区(市政层级)演变,在20世纪下半叶则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先是由以法定社区为主转向以单位体系为主,然后又开始由单位制向社区制回归。

1949年以后城市社区与单位的关系,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是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社区与单位齐头并进,法定社区(市政层级)从区一级延伸到街道一级,控制力大大加强;单位制度从党政军机关扩展到所有国营和集体性质的基层企事业法人,单位社会逐步形成。六七十年代是第二阶段,通过社区单位化和单位社区化的双向发展,单位社会进入全盛时期,法定社区沦落到城市社会的边缘地位。八九十年代是第三阶段,城市中的单位社会逐渐萎缩、瘫痪乃至濒于解体,社区组织重振旗鼓、面貌一新、日益壮大,开始向主导地位回归。

进入80年代以后,社区的概念重新获得确认并逐步被官方文献所采用。90年代初,政府主管部门正式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临近世纪之交的时候,随着单位社会的迅速瓦解,各项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陆续提上议事日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社区建设愈来愈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法定社区组织的巩固和延伸

中共接管大城市后,宣布废除保甲制度,对基于保甲编成的区级建制进行了合并改组,并重新配备了行政干部。经过几次反复后,区的行政地位最终确定为一级政府。1949年6月17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变更区街组织的指示》说:根据“市级为城市工作之基本单位”与“警政合一”之原则,兹特决定“各区政府改组为区公所”。1950年8月北京市也制定了《区公所试行组织条例》。同年11月13日政务院公布的《大城市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则又将区公所改回为区政府,其第一条规定:区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为区人民代表大会(或代行其职权的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区人民政府。

中共对城市社会的掌控远远超过国民党统治时期,除进一步加强了区级组织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种种措施,将社会控制和市政管理深入到城市社会的最基层。

查看全文

社区廉政责任制落实报告

一年来,总之。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班子带头、干部团结、群众合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在学习方面,自己组织的学习还不够。明年的工作计划中,一是加强整改,加强学习,不断探索完善工程监督机制;二是加大调解工作力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之中;三继续保持民主公开、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精神,齐心协力把社区的经济、文明各项事业稳步推向前进。

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年来。本党委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把它作为党委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要求,做到与经济、文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教育。

本党委结合“风暴行动”三实两创”教育活动,今年。切实加强了全体干部尤其是领导班子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学习和教育,重点加强了三个方面:一是党性教育,二是大局观念教育,三是宗旨意识教育。支部始终坚持“真学、真改、真干、实效”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好党风廉政建设有关理论、文件及规定的精神,并多次开展座谈讨论、谈心活动和民主生活会,以深化教育。党委书记刘芳同志还挤出个人休息时间亲自上党课,教育党员干部要讲党性、记宗旨、比奉献,争做“三有一好”争创时代业绩。整个“风暴行动”三实两创”活动中,每位党员干部都能做到联系实际,针对问题,真学真改,尤其是领导班子都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带动周围的同志照章办事,不越轨,不犯纪,例如,低保工作中,所有干部都做到公正、廉洁。通过学习教育,每位同志进一步增强了党性,切实提高了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思想认识,从而使支部提高了防腐拒变能力,增强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完善机制。

加强了一系列的工作:一是建立领导机制,为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到位。明确分工,由党委书记刘芳同志亲自抓,负总责,由党委纪检书记陈秀丽同志直接管,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完善全社区党、政各项规章制度,如:党务管理制度,居委会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每项制度力求实在可行,操作性强,通过层层分解责任目标任务,把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切实实落实到人到位;三是党务、居务和财务公开坚持做到及时、准确、真实,使“干部清白,群众明白”四是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列入干部考核目标内容,平时经常进行检查、监督,每半年开展民主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年终进行干部目标考核,并与奖金挂钩,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有奖罚。

查看全文

社区法制化规范发言

同志们:

今天在这开展民主法治建设现场会,是为了进步强化我市社区基层民主法制创建工作,加快社区基层民主法制创建的体制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进度,推进全市社区基层民主法制创建工作登上新的台阶。

城市社区作为人们在肯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生活聚居的组织形式,是伴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体制改革的不断探入和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扩大而出现的新惹事物,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它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创建平安社区、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等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开展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何做好此项工作是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崭新课题。我们要围绕这一新课题,在社区全面开展好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并使之逐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社区组织是在党的领导下,施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平等协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名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内施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居务公开。伴着国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社区居民中大量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成员构成也日趋复杂,其中包括工人、干部、教师、学生、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和外来人口等等。面对这样一个社区,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居民的管理,应当是以居民之间互相的认同感为前提,并以社区全体居民的认同、共同需要和自觉遵守而维系。这就需要有一个大家共同制订,共同遵守的居民自制章程,这个章程就是社区居民的“小立法”,要围绕这一章程制订相应的制度,使这一章程能够准确履行。上述内容就是社区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全面推行社区居委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居务公开,完成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平等协作。简称为“四民主”、“四自我”、“一公平”、“一公开”。

下面我就如何开展社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工作提几点要求:

查看全文

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分析

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必然的途径,就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城乡一体化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优化农村社会管理,重构农村社区平台建设,以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本文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首先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对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提出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城乡一体化对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要求,最后提出了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农村社区;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途径

现阶段,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的城乡统筹发展,使农村社会的转型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并初步形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而相比于城市社区建设,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却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相比还远远滞后。为此亟待对农村社区管理进行创新,既要承接和过渡现有的框架体制,同时又要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一、城乡一体化对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提出的挑战

改革开放之前,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是二元结构体制,而随着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以及缓慢的城镇化进程,也逐渐加大了城乡发展的差距。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凸显了二元结构体制弊端。为深入推动农村社会转型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而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中,一此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的力度,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也日益模糊了传统的行政建制村的功能,行政村建制正在被农村社区建制所取代。然而相比于农村社会的转型发展,现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却远远滞后,传统村级政务不能严格分开。在国家的惠农政策下,只有妥善处理好村级组织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才能提高纠纷调解成功率,并获得相关部门的更多支持。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开始明显增加了农村社会的村务和政务。而受制约于自身的人力和物力,对于繁多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事项,村委会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同时,村委会的行政化行为也再无资金支持。这种行政化管理体制与现阶段农村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不符,也有悖于服务型政府功能。

二、城乡一体化对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要求

查看全文

旅游虚拟社区互动机制建设探析

摘要:用户是虚拟社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互动是旅游虚拟社区运营的核心,对企业的声誉、用户自我形成等都会带来显著影响。研究用户参与旅游虚拟社区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对旅游虚拟社区娱乐性、社会性等多种功能的实现和用户身份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游虚拟社区去哪儿网和马蜂窝网的用户关系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对构建旅游虚拟社区互动机制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旅游虚拟社区;社会互动理论;互动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国内外形成了一大批如virtualtourist.Com、INS、携程网、去哪儿网、马蜂窝网等成熟的旅游虚拟社区。旅游虚拟社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游客获得和分享旅游消费体验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旅游产品生产和营销模式。旅游虚拟社区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出现不少关于社区用户内容分享和持续使用、意见表达及口碑、感知价值和公民行为等相关研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虚拟旅游社区用户个体行为和虚拟旅游社区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等。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游虚拟社区去哪儿网和马蜂窝网的用户关系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对构建旅游虚拟社区互动方法、互动机制建设提出了些许建议。

一、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果

本文选择A网和B网(化名)中热门的亲子游社区的互动情况为研究对象。A网是我国领先的在线旅游平台之一,而B网是国内最大的分享旅游网站之一,开辟了旅游社交的新模式。在A网和B网的亲子游记社区,用户主要通过发帖、回帖、点赞、分享等形式进行互动。对此,本文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A网和B网亲子游社区的数据进行收集。其中,A网共有266位用户参与,共360篇游记帖子;B网有362个用户参与;457篇游记帖子。通过对虚拟旅游社区用户间所形成的相互回帖关系构建社会网络,并对网络密度,互动规模、互动模式、中心性等社会网络指标进行分析。选择回复关系一是鉴于旅游虚拟社区的独特性,即用户多通过浏览和回复来获取相关旅游信息。二则是由于回复相对于点赞、分享有更深层次互动意义。从对A网和B网的研究结果来看,旅游虚拟社区存在社区用户互动不足、良性互动机制缺乏的情况。主要表现在:(1)虚拟社区用户关系松散;(2)互动规模小;(3)互动模式处于低层次;(4)意见领袖不明显。这与用户行为上多以信息和浏览为主,回复互动行为较少有关。旅游虚拟社区与其他类型虚拟社区相比,互动机制存在严重缺乏,社区互动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二、社会互动理论下旅游虚拟社区互动机制构建

查看全文

社会治理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确立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这对战略谋划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社会治理背景下,根据社会三大部门之构成可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划归为政府主导型、市场活跃型和社会组织参与型三类,并阐述了其基本内涵与特定模型。上海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三种模式均有呈现,其未来发展需更加注重完善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及保障机制,以确保整体良性运行。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上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标题下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并对其体制改革的论述有两个不同以往的新提法:一是在总体上用社会治理来代替社会管理;二是全面强调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提出“四个治理”,即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亦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1],这标志着中国治理时代的到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明确提到“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治理的一大主体,鼓励和支持它们积极参与,对激发社会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及领导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转制、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的背景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和现实性[2]。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确立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无疑对战略谋划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运行机制可谓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核心议题,它关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整体运行过程、机理等规律性内容。本研究试图归纳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基本模式,探索其内在基本机理,并结合上海的具体案例给予针对性论证,为上海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良性运行提供参考。

1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概述

1.1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内含一定机制。机制一词最初多用于自然科学领域,1985年,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正式将其引入社会学,把社会学对象规定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3]。事物的机制,也称机理,是指一个系统事物内部组织、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4]。可见,事物内在机制于确立事物存在及影响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机制动态原理的理论探讨是学界长期青睐的学术议题。考究各种运行机制的内涵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并与人、财、物等各项活动相联系的基本准则,是决定行为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依据。因此,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是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有规律运作过程中,影响运作的各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各要素所发挥功能的过程和原理,即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