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3:52:05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范文篇1

一、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及其作用

社会组织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非营利、独立性和志愿性为特征,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社会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新情况。一是数量猛增。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6年底,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经超过了35.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9.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1万个,基金会1144个,比1988年增长了78.7倍,年均增长46%。另据一些研究机构分析,我国目前各类社会组织多达800万个,剔除不需注册的人民团体等至少也有300万个。二是总体实力逐步增强。据民政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社会组织总资产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2006年底,参加年检的1646家全国性社会组织总资产达136.8亿元;社会组织吸纳就业426万人,注册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和义工达2511万人。三是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初期的社会慈善、扶贫救助为主拓展到工商服务业、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职业及从业者组织等十几个领域,其中慈善组织和基层社会组织发展较快。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社会组织为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互动,提供了组织平台,成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社会良性治理的重要载体。在经济领域,行业协会、商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在政治领域,社会组织在扩大人民民主、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增强社会自治、协调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文化领域,学术团体和民办文化服务机构,聚集了成千上万专家学者、专业人才,通过广泛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在社会公益领域,社会组织积极从事减贫济困、救灾防灾、安老抚幼、扶弱助孤、助学助医等公益活动,弘扬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和谐。在社会管理领域,社会组织配合政府职能转变,承接部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使社会多样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在对外交流合作领域,社会组织在配合我国政府外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促进祖国统一、树立我国良好形象,共建和谐国际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是与全球社会组织相比,发展数量总体偏少,发达国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一般超过50个,而我国目前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数量仅为2.7个,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二是经费紧张、人才缺乏、能力较弱。美国2006年捐款额达到2950亿美元,占GDP的2.5%,有1亿多人作为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我国GDP总量为美国的17%,但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金规模仅为美国社会组织的0.24%。经济活动规模、吸纳就业能力和国民经济贡献度不大。

(二)社会组织功能不清、不健全。社会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不到位。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法人自主性不强,群众代表性不够。部分社会组织行为不规范,自律和活力不足,社会公信度不高。此外,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不强。如,在美国,医疗行业中50%以上的病床设在非营利医院,50%左右的高等学校、60%的社会福利机构都是非营利组织,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占到一半以上,而我国社会组织开展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事业的空间还很少。

(三)管理体制成为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我国现行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概要地说是“双重管理”,这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也愈益与现实不适应。体制重心偏于约束和管制,促进和引导的功能体现不充分;多头管理,职能交叉,也有衔接上的空白;伴随市场和社会发展而新产生的社会组织很难找到主管部门,发展空间狭小。还有些组织不在注册登记之列,游离在外,无人管理。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也无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造成一些地方采取“不承认、不接触、不取缔”的三不政策。

三、几点建议

近年来,党和政府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多次强调“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重视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一方面政府支持和鼓励社会需求的社会组织的发展,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慈善和基层服务性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另一方面,确定了社会组织的性质、法律地位,进一步规范了登记、管理职责和准则。尽管如此,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为此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组织的大发展

政府支持是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保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壮大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努力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社会组织获取政府补贴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还没有法定渠道和制度;我国对社会组织的税收优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全国仅有72个基金会和社会团体获得捐赠人税前扣除资格,优惠税种有限,仅限于所得税优惠,支持力度有限。建议:1.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程序,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2.加大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助。政府财买社会组织的服务,是资助社会组织的重要方式。要划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重点领域,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建立规范的程序和制度。3.对公益慈善组织的捐赠税收优惠实行普惠制,简化税收减免程序,鼓励个人对公益组织的捐赠;扩大社会组织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在财产税、商品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给予社会组织税收优惠。建立税收优惠配套措施和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及税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二)加强法制建设,适时制定《社会组织法》等法律

目前,我国已有关于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具备了依法对社会组织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的法制基础。但总体看来,法律的供给与需求差距较大。一是对社会组织无基本法,导致对其地位、功能缺乏基本定位。二是现有法规偏重程序法,缺少实体法,对社会组织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和保护均显不足。三是对有些新出现的社会组织甚至无法可依。建议:1.制定《社会组织法》,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提供实体性母法。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开展立法调研,起草草案,征求意见。2.本着“急用先立”的原则,加快对新兴社会组织的管理立法、对备案制度立法、对民间组织涉外活动和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立法。另一方面,与《社会组织法》相适应的行业协会法、公共服务组织法等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机构、治理和管理体制方面的法律也应着手制定。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社会组织的职能

随着政府管理体制从全能政府向“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转变,政府职能转移已成为共识,但是对于政府职能中哪些职能可以转移给社会组织,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措施。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的职能不够。建议:1.要加大改革力度,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将更多的公共事务交给社会组织承担,如,将微观层面的事务性服务职能、部分行业管理职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职能、农村生产技术服务职能、社会慈善和社会公益等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从而扩大了公共服务供给,降低了社会管理的行政成本,使社会多样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2.要确定转移的职能范围。如在行业管理领域,应该将决策咨询、标准制定、行业统计与调查、资质资格的考核、展览展销、行业自律、价格协调和行业性集体谈判、反倾销中的应诉和调查等职能移交给行业协会、商会。在学术研究领域,应将技术标准制定、成果鉴定、咨询服务、项目评审、研究规划、课题设置、研究经费发放、专业人员培训、学术评价等职能移交给学术性组织;在人力资源领域,应将职业道德规范、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定从业标准、组织从业资格考试、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惩戒不良从业者等职能转移给职业及从业者组织等。对于这些职能的转变和定位,要有长远规划,循序渐进。

社会组织范文篇2

第一条为加强我县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维护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其依法开展活动,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0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和《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17号)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会组织为我县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三条成立社会组织,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登记。

第四条县民政部门是县人民政府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机关)。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县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各类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以下简称主管单位)。

第五条对社会组织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六条登记机关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能: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社会组织及其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或备案。

(三)对社会组织实施年度检查。

(四)指导社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

(五)依法对社会组织实施监督,对社会组织违反《条例》和本办法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

第七条业务主管单位履行下列管理职责:

(一)负责社会组织筹备申请、成立、变更、注销登记等申请事项提出审查意见。

(二)监督、指导社会组织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按照核准的章程开展活动。

(三)负责对社会组织年度检查进行初审。

(四)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

(五)指导社会组织的财务、资产、人事管理、研讨活动、对外交往、接受捐赠资助等活动。

(六)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七)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会组织单位的清算事宜。

业务主管单位履行以上管理职责,不得向社会组织直接或变相收取任何费用。

第八条社会组织应当保证其收入来源的合法性,资产来源属于国家资助或社会捐赠、资助的应当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接受捐赠、资助,必须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应当根据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用途合法使用。社会组织应当向指导单位和登记机关报告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有关情况,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社会组织要按《党章》规定建立党组织,每年定期积极开展活动,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第十条经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社会组织,应当按本办法的规定,接受登记机关的年度检查(以下简称年检)。社会组织于每年3月31日前向主管单位报送上年度的工作报告,经主管单位初审同意后,于5月31日前报送登记机关接受年度检查。

(一)社会组织年检内容:

1、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情况;

2、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3、财务管理和经费收支情况;

4、办事机构和分支机构设置情况;

5、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

6、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变化情况;

7、重大事项报告情况。

(二)社会组织年检程序:

1、登记机关发出年检公告或通知;

2、社会组织在规定时间内领取《社会团体年检报告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报告书》及其它有关材料;

3、社会组织按要求准备材料并经主管单位初审后,报送登记机关;

4、登记机关审核有关材料,作出年检结论。

(三)社会组织接受年检应提交下列材料:

1、上年度工作报告和本年度工作计划;

2、上年度财务决算和财政、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

3、《社会组织年检报告书》;

4、《社会组织登记证书》(副本);

5、其他需报送的有关材料。

(四)登记机关在对社会组织的年检过程中,可会同主管单位或财政、审计部门对社会组织的财务进行监督检查或进行财务审计监督。

(五)年检结论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年检结束后,登记机关在《社会组织年检报告书》及《《社会组织登记证书》(副本)上签署年检结论并加盖年检印鉴。登记机关对各社会组织的年检结论要及时予以公告和反馈,公告费由社会组织承担。对不接受年检或有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根据社会组织处罚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六)符合下列情形的社会组织,确定为年检合格单位。

1、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

2、依照章程开展活动,无违法违纪行为;

3、严格执行有关财务制度,收入和支出符合有关规定;

4、及时办理有关变更登记和机构设置备案手续;

5、经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同意;

6、在规定时限内接受年检。

(七)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社会组织,确定为年检不合格单位,并限期整改。

1、未开展任何业务活动的;

2、经费不足以维持正常业务活动的;

3、违反章程规定开展活动的;

4、违反财务规定乱收会费、乱摊派的;

5、无固定办公场所一年以上的;

6、未办理有关变更登记或机构备案手续的;

7、内部管理不善,造成恶劣影响(或混乱)的;

8、无特殊情况未在规定时限内接受年检的或年检中弄虚作假的。

(八)对严重违犯法律、法规或连续两年年检结论为“不合格”的社会组织,登记机关应予以撤销登记或建议主管单位对其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一条社会组织统一实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

(一)各社会组织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设置会计机构;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

(二)各社会组织的会计凭证、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要真实、完整,会计人员要具备从业资格。要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单位法人对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三)社会组织在银行只能开立一个基本账户,基本账户只供本组织业务活动范围内的资金收付,不准出租、出借或者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使用。

第十二条社会组织在收取会费、接受捐助款(物)、划转经费时,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财政票据。辖区内各社会组织不得擅自变更、扩大各种票据的使用范围。

第十三条社会组织实行重大活动事项报告制度。

(一)社会组织重大活动包括:1、召开会员(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2、召开大型学术报告会、研讨会、承接研究课题和调查课题、接受捐赠、举办展览会、展销会等活动;3、涉及重大政治、经济、理论等方面跨组织、跨领域的活动,召开涉外研讨会、组团出国出境、与境外社会组织交流交往、接受境外捐款等涉外活动。4、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比赛活动;5、社会组织变更地址、法人、名称;6、社会组织登记证书、印章丢失等。

(二)社团召开会员(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应提前5个工作日将会议内容和有关事项向登记机关报告。

(三)社会组织召开大型学术报告会、研讨会、承接研究课题和调查课题、接受捐赠、举办展览会、展销会等大型活动,应经业务主管单位和上级宣传、外事部门同意后,在活动开展前10个工作日报登记机关备案。登记机关如有异议的,应于收到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回复。

(四)社会组织涉外研讨会、组团出国出境、与境外组织交流交往、接受境外的捐赠等涉外活动的,应报相关职能部门和外事审批,并于活动开展前5个工作日报登记机关备案。

对开展重大活动不按上述规定报告、不办理备案或报批手续,以及借举办活动名义乱收费、乱摊派的,一经发现,登记管理机关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章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或者自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内未开展活动以及业务主管单位撤消批准的,由登记机关予以撤销登记。

第十五条社会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或者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涂改、出租、出借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社会组织印章的;

(三)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四)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

(五)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

(六)侵占、私分、挪用社会团体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七)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八)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由登记机关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六条未经批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机关依法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并处以500至1000元的罚款。

(一)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的;

(二)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组织名义或者以社会组织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名义进行活动的;

(三)被撤销登记后继续以社会组织名义进行活动的。

违反前款规定,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社会组织被责令限期停止活动的,由登记机关封存其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被撤消登记的,由登记机关收缴登记证书和印章。

第十八条登记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章附则

社会组织范文篇3

一、我县新社会阶层党员队伍特点

调查显示,我县新社会阶层中的党员队伍有其自身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合理。全县各类协会组织中从业人员6400余人,党员171人,35岁以下14人,占8.1%,30-45岁党员118人,占69%;50岁以上39人,占22.9%,不难看出,这些新社会阶层中的党员以中青年为主,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二是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我县新社会阶层中高中以上文化的党员66人,占38.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69人,占40.3%;并且他们有较深的社会阅历,市场经济意识强,专业技术熟练,协会组织中的党员身份的负责人普通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经验。三是展示自我价值的愿望强烈。新社会阶层中的党员多数来源于农民,他们本来就是劳动者,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敏感性和认识程度较深,他们一方面去赚钱,一方面主动在实践中学习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

二、我县新社会阶层中党员、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据统计我县117家新社会组织,仅40余家协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围农户13050农户,**年创产值1354万元,实现利润176万元。仅**年,全县新社会组织自行组织技术培训达到1.7万人次,引进项目资金3100万元,收集各类信息470余条,流通于社会组织之间的创业资金达到2100万元,解决社会剩余劳动力1300余人,新社会阶层的规模及社会贡献日益明显。

三、我县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及党组织建设情况

为规范和引导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不断扩大党组织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执政基础。近年来,**县委高度重视新社会阶层党建工作,成立专门组织,指定专职部门进行审核登记,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采取挂靠或独立等方式建立党组织,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截至**年,全县新社会阶层中独立建立党支部的3个,挂靠建立党组织69个,新社会阶层挂靠党组织的党员73人。

四、我县新社会阶层党组织党员作用发挥及做法

1、党组织及党员带头遵纪守法、文明经营的行为推动着行业协会的发展。近年来,**县委把发展新党员的侧重点放在全县各行各业的致富能手、技术骨干、模范能人中,这些新吸收进来的党员普便模范作用突出,结合县委实施的富民工程,在新社会阶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一面党员一面旗帜”和党员示范户(岗)活动,树立了党的良好形象。

2、党组织及党员诚信友善,积极奋进。新社会阶层中的党员大多数已经经历了社会的风风雨雨,认识事物目光较远,善于凝聚人心,往往有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拼搏精神,由于党员的良好精神风貌,使这些组织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团队精神。

3、新社会阶层中的党组织及党员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信息、实用技术、市场营销的传播站和传播员。

新社会阶层党组织党员聚集着信息、技术、市场、资金等资源,发挥这些党员的模范作用最具现实意义,也是城乡群众能看得见,最信任的人群。为此,我县一是建立党员示范户。结合设施园艺示范县建设,在设施园区给党员亮牌子,凡是参加设施园艺建设的协会党员全部挂牌,亮明身份,将党员的技能特点,帮扶对象,帮扶目的全部公开,从而带动了周围群众投身致富项目中来。望洪镇香泽葡萄合作社、观桥桃协会党员,既实现了自身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周边群众,推动了我县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协会团体党组织党员的市场营销经验,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瓶颈”。近年来,我县各类协会团体发挥市场营销优势,承担了我县一大部分优势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既实现了协会盈利,也让周边群众鼓起了钱袋子,**年全县各类协会承担农产品市场销售3100吨,销售额达到3600万元,解决周边群众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三是新社会阶层党组织发挥协会优势,成为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信息的传播站,全县先后有5个协会党组织建有自己的设施园艺实用技术培训室,有13名协会党员身份的技术骨干同周边370余户群众建立了长期技术服务关系。新社会阶层中党组织、党员的积极作用填补和解决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引导群众发家致富无思路、无项目、无资金、无技术、不懂市场的问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肯定和信任。

五、我县新社会组织中管理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个别新社会组织党员的力量较弱。个别协会团体内部党员数量较少,个别协会中党员的观念淡薄,有一种求实惠心理,就是“只要能挣钱,不管党和团”。

2、个别党组织党员活动难。个别协会由于党员数量少,流动性大,联系困难。虽然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在党员参与上下了功夫,但是仍有个别协会党员较长时期不能正常过组织生活。

3、个别党组织关系管理不规范。由于到新社会阶层的党员来自四面八方,个别党员只顾创业挣钱,对于党组织关系不及时划转,出现“隐性”党员情况。

4、社会部门对新社会阶层中的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工作认识不足。一些行政主管部门片面的认为只要不违背登记注册。生产上能照章办事,遵纪守法,管不管党的建设,党员的作用发挥好不好同自己部门没有关系。

六、加强和和改进新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及党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新社会阶层党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看待。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新的社会阶层将承担到一些新的社会工作,政府做不到的事,恰恰协会组织能办到,能做好,重视新社会阶层党的建设,不断扩大党员队伍,不仅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也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具体途径,也是巩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方面。

社会组织范文篇4

一、广泛宣传引导,提高业主思想认识

充分利用会议、标语、黑板报、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积极营造氛围,深化业主对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结合全镇正在开展的机关效能建设活动,要求各站所大力关心新社会组织的工作。在深入宣传的同时,积极主动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以赢得他们对党建工作的认同。

二、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新社会组织底数

近期,镇党委组成工作组,深入相关单位,了解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加大对奶牛合作社党组织情况的摸底调查,努力做到底数清、情况实、思路明,有的放矢开展工作。通过座谈、走访、下发统计表等形式,对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普查登记,及时建立台账和信息库。

三、健全工作制度,加大对新社会组织的领导力度

一是健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坚持主要领导经常深入新社会组织进行专题调研,了解和关心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学习、思想和工作状况,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总结、及时推广成功经验,努力把联系点办成党建工作示范点。二是建立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镇党委向党员人数少、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但从业人数较大的新社会组织委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三是实行定期汇报制度。镇党委把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对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定期分析并通报情况。

四、完善工作措施,建立新社会组织党组织

立足全镇新社会组织实际,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措施。以“消除党组织设置空白点、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为目标,抓好党组织组建。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新社会组织,都要求单独建立党小组,全镇共在新社会组织建立党小组3个;对正式党员不足3名的,就近、就便挂靠到村党组织。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有利于党员的教育管理”的原则,由村党支部归口领导。

社会组织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大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和“量上扩张、面上覆盖、点上突破、质上提高”要求,坚持一手抓组建、一手抓作用发挥,努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党在“两新”组织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为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要求是:抓好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和民办学校等“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建立健全工作,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到**年底,全市“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率明显提高,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明显扩大,党员队伍明显壮大,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明显发挥,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的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做到“两新”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组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具体任务和目标是:

——党的工作覆盖面明显扩大。**年底前,具备条件的“两新”组织全部建立党组织。**年起,凡新成立的“两新”组织,具备条件的要同步建立党组织。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全部派驻党建工作联络员,实现党的工作的全覆盖。

——党员队伍明显壮大。每年发展“两新”组织党员不少于发展党员总数的10%。到**年,“两新”组织中的党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提高到4%左右。

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明显发挥。70%以上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能够有一个好的党组织领导班子,有一支好的党员队伍,有一套好的工作机制,有良好的工作成效(简称“四个好”),达到“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活动经常、作用明显”。80%以上的党员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促进“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

健全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领导体制。逐步探索建立以属地管理为主体、行业管理等多种渠道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工作格局。

三、方法措施

(一)加快党组织组建步伐,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坚持“两新”组织建党情况季报通报制度。各党委每季度上报一次“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情况,市委新型办每季度通报一次各党委建立党组织情况,促进组建工作的开展。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的原则,建立健全党的组织。重点做好符合条件的“两新”组织的建党工作,尤其是抓好员工在100人以上、影响较大的“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工作。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要先建立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同时通过在优秀员工中发展党员、选派党员到“两新”组织任职、做好工会、共青团、妇女工作以及向“两新”组织选派党建工作联络员等办法,实现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作用对“两新”组织的有效覆盖。

(二)积极探索“两新”组织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市委新型办每季度召开一次组织委员会议,交流工作经验,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两新”组织党组织“十佳”案例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出10个“两新”组织党组织发挥作用好的典型予以表彰,引导党组织紧紧围绕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开展工作,促进“五促五带”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党建工作联络(指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加强党建工作联络(指导)员建设意见,就联络(指导)员的选派条件、办法、职责、管理等提出要求,逐步建立一支党性强、业务实、善于协调的联络(指导)员队伍。

(三)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根据“两新”组织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岗位技能。加强阵地建设。有条件的,要建立党员活动室,配备必要的教育设施。建立健全“”、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目标管理、党员联系员工等制度,严格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广泛开展“实践‘三个代表’,争做时代先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一个党员一面旗”等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为党员在各自工作岗位建功立业,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提供舞台。大力表彰优秀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认真执行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制度。督促在“两新”组织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的党员,及时转移党员组织关系。根据中央部署、省委和青岛市委要求,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思路,搞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在“两新”组织中壮大党的力量的意见。把发展“两新”组织党员工作纳入发展党员工作计划,采取措施,加大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加强“两新”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建设。指导工会、共青团组织做好推荐优秀职工和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积极推行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党委预审制、公示制,加大监督力度。

(四)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各镇、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单位要采取组织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从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干部中挑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够胜任工作的同志建立党群干部人才库,适时选派到“两新”组织担任党组织负责人。把“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的培训纳入党员干部培训的总体规划,分级落实责任。各党委要充分利用党校等阵地,每两年要对“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和业主党员轮训一遍。对党组织负责人要在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的同时,突出抓好党建工作业务和工作方法等的培训。

(五)搞好党群组织配套建设。坚持以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以工建、团建、妇建促党建。提倡党组织负责人与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负责人交叉兼职。党组织负责人可兼任工会主席,符合条件的党员团支部书记可担任党组织领导成员。加强党组织对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充分发挥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团组织对青年员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妇女组织广泛联系妇女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广大员工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众组织要在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各自章程积极开展工作。坚持开展“学法用法”、“双爱双评”、“青年文明号”、“巾帼建功”、“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双思”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两新”组织文化建设,为“两新”组织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六)及时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的原则,及时调整“两新”组织党组织隶属关系。在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国有(集体)资本整体退出企业党组织领导关系调整意见,理顺领导体制。

四、组织领导

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要增强管党意识,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一)落实领导责任制。各镇、街道办事处党委、市直各部门、单位党委书记要切实负起“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各党委要负起直接责任人的职责。每年要研究分析一次“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各级党委负责同志都应联系1~2个“两新”组织,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开展党的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增强管党意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通力协作,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强督促检查。各党委每半年要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一次督查。督查情况,纳入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之中,严格奖惩兑现。

社会组织范文篇6

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建设,规范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更好地推动我市社区的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我市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要求,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的基本方针,大胆开拓,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和方法,初步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创新发展机制,全面推行登记与备案相结合的制度,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强化基础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按照“政策推动、项目带动、网络联动、整合发展”的工作模式,进一步理顺现有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在此基础上,把握规律,抓好试点,摸索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提供服务与发展民生相结合。重点培育公益性、服务性社会组织,引导其贴近居民需求,开展服务活动,积极解决民生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具有适应现代需求能力的社区社会组织,及时有效地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坚持因地制宜与区域特色相结合。培育发展工作要与街居工作实际相结合,与和谐社区建设各项任务融为一体,积极鼓励各镇、街道办立足本地实际,大胆探索,打造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各镇、街道办可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负责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有条件的街居可在每个社区成立一个起枢纽性、协调性作用的综合社会组织,统一负责本社区社会组织的协调、管理、服务等事项。

(四)登记与备案相结合。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物质文化需求转型升级、主体多元、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特点,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根据组织性质和类别,区别不同情况,对符合条件的进行登记,成为法人社会组织。不具备登记条件的实行备案,经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合法活动。

(五)扶持发展与自我管理相结合。逐步建立推进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在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发展,规范发展。督促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制度,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讲诚信,守规则,服务政府,服务社区,服务会员,主动接受政府部门、社会和社区的监督和管理。

三、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到年底,每个社区有10个以上的社区社会组织,其中有一个能承接政府社会事务、起枢纽性作用的核心型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备案率达到100%。社区内社会组织的服务项目,围绕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青少年以及社区矫正人员等群体的需求不少于5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社区建设的大局,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统筹整合,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依法运作的社区社会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主要任务和要求

1、积极扶持、加快发展。积极协调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积极协调财政、劳动、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努力解决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遇到的经费、场所、人力、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等实际困难,完善我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为社区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切实改变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少、规模小、能力弱、发展不均衡、社会认知度低的状况,使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作用显著加强。

2、抓好结构优化和重点培养工作。按照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和社区居民的需求,着眼健康可持续发展,调整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和布局,重点发展慈善公益类、便民服务类、居民互助类、文化体育类社会组织,创造条件支持发展一批具有示范作用、服务能力较强的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探索建立一批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的社会组织,不断完善以枢纽式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组织的模式,形成科学规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发展格局。积极扶持由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养老、困难群体救助、社区事务管理、便民服务和社会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尤其加大社区各种模式养老机构的培育发展力度,以适应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3、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各镇(街道办)要建立科学的社区社会组织日常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快登记备案工作进度。年9月30日前要基本完成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备案工作,每个社区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和符合《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标准的社会组织,纳入规范登记管理。其它的由镇(街道办)按标准备案。对社区中“枢纽型社会组织”,实行民政部门和镇(街道办)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社区中其它的社会组织,由“枢纽型社会组织”负责协调、管理、服务等事项,形成分工负责、条块结合、相互协调、运转高效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社会组织范文篇7

一、2011年工作情况

1、全力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精神,强力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相关工作。

为贯彻中央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关要求,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市实际情况,在红生局长、萍丽副局长亲自指导下起草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登记和管理的意见(代拟稿)》文件。起草阶段为使《意见》符合实际更趋合理,除了请示省厅等上级部门,还发函21家有关部门及10家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征求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对代拟稿进行了修改,力求文稿博采众家之长,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文件体现了强化领导、加强管理、培育引导、一口登记、积极扶持、严格监管、夯实基础、加强宣传等工作需要,对未来一个时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现《意见》已通过市长办公会、市委常委会,近期将以两个办公厅名义颁布实施。文件出台不仅在全省具有创新意义,更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社会组织管理建设创新工作奠定了基础,得到了市委、政府和省厅有关领导的肯定。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精神,把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社会组织公益性结合起来,配合统战部门引导动员企业家、宗教团体负责人、派人士、社会人士、专业人士等社会力量组建和谐促进会参与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取得明显实效。目前,各级和谐促进会共筹集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专项资金近七千万元,投入帮扶资金2562万元,成功化解历史沉积和突出社会矛盾206个,惠及群众18000余人。和谐促进会的成立和运行,有效弥补了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不足,对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由刚性向弹性转变进行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引导社会力量履行公益责任、化解社会矛盾的新路子,为推动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2、继续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夯实社会组织党建基础和阵地建设。

按照《市社会组织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的工作步骤,根据中组部、省委和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大在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工作力度的要求,我市扎实开展社会组织党组织集中组建工作。2月23日组织召开了市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暨业务主管单位工作座谈会,通报了2010年全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情况、2011年工作要点及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切实做好社会组织党组织集中组建工作。要求各业务主管单位与民政局之间要切实加强沟通联系,及时反馈情况信息,特别是要对在社会组织党组织集中组建工作进行认真审查、自查。4月21日,与市委组织部联合成立社会组织创先争优调研组,对社会组织党组织集中组建活动中有特色、有创新的花溪区进行调研。市级社会组织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并及时报送《社会组织名册》,报送率达95%,具备组建条件的社会组织全面启动党组织组建工作程序。按照“双报双推”制度,在社会组织登记申报时,推动其建立党组织;在年检年报时,推动已经建立的社会组织党组织有效发挥作用。在调查摸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方式,开展集中组建党组织活动,基本实现全市社会组织党组织工作全覆盖。下半年为全面掌握我市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情况,挖掘先进经验,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认真收集了各区、县(市)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指导小组及市级业务主管单位指导(领导)机构设立情况、活动开展及推进情况、党建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社会组织现金典型材料。同时,为进一步改进社会组织登记服务窗口单位作风,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作用,我们在社会组织登记服务窗口和社会组织中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确保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顺利推进。

3、严肃开展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复查工作和社会团体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大力推动社会组织财务内控机制的建立完善。

根据中央、省委有关精神和市委的安排部署,参与市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复查工作相关文件,并按规定启动复查工作。市市本级登记的社会团体均纳入本次复查范围,认真对照去年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梳理。继续加强规范社会团体财务管理的工作力度,以定期、不定期检查为抓手,加强社会团体收费管理和收支的管理,规范资金的使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小金库”,保障社会团体经济活动的健康顺利进行。制定《市社会团体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意见》,深入剖析产生“小金库”问题的原因,从加强教育、完善制度、深化改造、强化监督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出台制度,逐步建立从源头上防治社会团体“小金库”的长效机制,铲除社会团体“小金库”赖以生存的土壤,从根本上解决“小金库”这个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创造性提出“三个结合”(即:把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和社会组织年检工作相结合;把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和深入基层“三项建设”相结合;把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和社会组织执法工作相结合),先后走访了市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协会、市博美美容美发学校、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市个、私协等一百余家社会组织,指导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多元化发展。对于走访中发现的部分没有及时办理有关登记的社会组织,督促其更正。

4、紧紧围绕“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积极做好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工作。

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要求切实加强社会组织行政许可工作,以金阳政务服务中心为民政窗口为阵地,以民间组织管理处为后援平台,切实推进社会组织登记便民措施和规范化管理。为切实掌握发起人发起社会组织的意图,通过与业务主管单位及发起人在行政许可前的工作座谈及调研,引导申请人端正态度,围绕市委市政府明确的中心工作,有意图分层次的培育发展符合当前工作需要的社会组织。4月7日召开全市社会组织管理暨“和谐促进会”登记工作推进会,传达中央、省社会组织管理的重要精神,总结2010年全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安排2011年全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对“和谐促进会”的登记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尽一切可能为“和谐促进会”登记服好务,并在“和谐促进会”的性质、宗旨、主要任务、组织机构、会员发展、业务运行等方面进行系统指导,确保了登记工作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优质服务抓紧抓实,目前全市各区、县(市)均已成立了和谐促进会,得到了市委领导的高度评价。下半年,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强化政务服务窗口建设的工作要求,全面加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一站式服务建设,由分管局长组织办公室、政策法规处、政务中心民政窗口等负责同志召开了加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一站式服务专题工作会,按照政务服务大厅管理要求对当事人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制度,申办事项统一在窗口受理、办理及颁证。及时总结《市民间组织登记工作一站式服务流程》试行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确保民间组织登记工作一站式服务有效向细节延伸。今年市本级按照规定批准成立21家社会组织,15家社会组织进入培育阶段,注销(清理)社会组织6家,全市新增132家社会组织。我处在培育发展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得到业内和国家民间组织局的关注,为此山东省济南市民间组织管理局一行专程来到我局考察学习,国家民间组织局到工作期间也对相关工作进行了详细了解。

5、积极推动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围绕“三创一办”等中心工作开展各项活动。

“三创一办”是市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经营城市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全市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自身优势,以“服务社会、关注民生”为主题,积极开展系列公益活动,全方位展示全市社会组织的风采。如市民营医疗协会紧紧围绕“树立为民服务理念、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建设和谐医患关系”这一主题开展活动,在民营医疗单位中积极开展义诊和医疗救助活动。市房地产商会为了积极宣传建设绿色低碳住宅的标准和意义,引领房地产行业向生态环保方向发展,42家房开企业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成立了省首个“绿色低碳地产联盟”。市兴农中学组织教师与贫困生结成帮学辅导“对子”,每年还拿出60余万元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方式的开展,为市“三创一办”创建活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6、严肃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和专项检查等执法监察工作。

今年以来,全面推进以年检为主的日常监管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参检率和合格率提高。全市社会组织年检合格率达93%。二是参检的积极性提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社会组织不参加年检,业务主管单位不配合年检的工作状况。三是年检的质量提高。普遍进行了财务审计,规范了财务制度建设。四是促进了行政执法工作。对在年检中发现问题和不及时参检的社会组织及时采取工作措施,蕴管理于服务之中尽一切可能消除管理和执法隐患。通过对社会组织的检查,对社会组织综合情况进行分析,找出社会组织存在的共性问题,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检查中我们深入到社会组织办公现场,对照社会组织在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分析,让社会组织负责人认识到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发生问题的原因,如何去纠正。通过年检,提高了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法制意识,为下一步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创造条件。组织召开了民政局系统社会团体收费项目专项清理规范工作会议,要求局属社会组织在规范化建设中作表率、走前列,要在年审、评估、党建、财务规范等方面要有所创建,在三个建设年活动中带好头,为全市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起到健康作用。2月23日,在全市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工作座谈会上,就收费项目专项规范清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要求各业务主管单位要对在社会组织收费项目专项规范清理工作进行认真审查、自查,并签署审查意见加盖业务单位公章。安排专人发放收集《社会团体项目专项规范清理排查表》200余份,针对性的采取个别走访、专项检查、督促改正、约谈负责人等一系列措施,确保清理工作取得实效。为提高执法工作质量,全面加强了法规清理、行政行为规范和内部运行梳理等各项工作,与法规处一起对规范化执法进行了梳理审定,制定了规范化文件20余件。

7、全面加强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管理工作。

按照《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认真抓好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的管理工作。一是提高认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选派熟悉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素质、责任心强的同志负责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为其提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档案管理、保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以适应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二是认真梳理,加快数字化档案建设。在落实《办法》规定的档案整理范围内,又扩大梳理至原有的社会组织档案;利用计算机、传真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管理,努力提高社会组织档案信息的综合利用效能,加快社会组织登记档案数字化进程;集中保管社会组织登记档案,完善防火、防盗、防潮、防蛀、防光、防高温、防鼠等安全设施,防止档案损毁、散失和泄密。三是加强纵向指导,明确工作职责。为全面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的规范建设,与法规处等部门对各区、县(市)民政局开展检查和指导,鼓励先进、查找不足,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全市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四是明确归档范围,加强档案管理。按照随办随归的原则,及时将办理完毕的登记材料规范整理后做好移交归档,确保归档率和完整率100%。按照一个社会组织一档的原则,归档文件材料以“件”为单位进行整理。建档后,认真检查每一份档案,检查档案盒标注的名称、案卷序号、档案材料是否正确、完整;编制好档案检索工具、案卷目录、索引目录等档案查询目录,做到能快速准确地查询相关信息,更好地为社会组织管理和社会各界查询登记事项提供便捷服务。严格档案管理纪律,确保档案保密工作规范化运行。

8、加强内部建设,整合工作力量,为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狠抓制度建设和管理,使各项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的开展。二是加大了对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深入学习研究不断变化的社会组织新形势,正确把握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把学习与推进社会组织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相结合,通过学习扭转了一段时间以来重业务轻学习的问题。三是整合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力量。尊重和发挥业务主管单位在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工作。四是领导和指导第四服务中心干部职工认真开展转型工作,通过规划、规范、建制、培训、借用锻炼、给任务等一系列方法积极稳妥推进转型。现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的编制方案已获批准,今年以来已先后参与了社会团体文化产业工作录入、社会组织年检、社会组织登记前置服务和档案管理等相关工作。

9、加大对区、县(市)工作指导和摸排调研等工作。

为加快推进我市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相关工作,提高区、县(市)社会组织党组织集中组建能力、民政专业档案的管理和社会组织执法、服务水平,今年以来,就社会组织管理的相关工作,牵头会同相关处室加大了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力度。走访了11个区、县(市)民政登记部门及部分街道社区和乡镇、150多家社会组织,召开各类会议95场(次),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的科学有序管理,不断扩大提升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加大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有效扶持与购买力度,与省民管局、大学专家组成《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和《省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专题调研组,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重点的对全市具200多家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调研,发放、回收调查问卷2000余份,形成调研结果上报省委、省政府。撰写《走民间力量化解社会矛盾的新路子》在中国社会组织周刊上发表,引起良好社会反响。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登记管理机关经费短缺、人手匮乏的问题。

近年来,市社会组织年均增幅为15%以上,加之近年来涉及社会组织的各种专项活动逐年增加,特别是今年面对社会组织管理和创新的大好形势以及《意见》即将出台,管理工作任务繁重,登记管理机关受编制、经费短缺、人手匮乏(全处四名同志,其中一名患癌症出院疗养期间仍坚持上班,另一名同志长期在金阳民政窗口坐守)等因素的影响,区(市、县)民管部门反映无专职工作人员,难以应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十二五”期间,市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3000美元的快速发展期,登记管理执法人员的数量不足,将成为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的较大隐患。

2、少数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对社会组织工作重视不够。

少数业务主管单位对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不知晓、不理解、不重视、不支持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必须要明确各自职能,切实按照《意见》要求促进我市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

3、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薄弱的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顺,考核制度不完善;二是认识尚未到位,组织覆盖质量尚待提高;三是党员流动性大,党员队伍教育管理难;四是党建工作保障不到位,党组织的运转困难;五是管理体制配套尚未到位,党建联动作用未发挥,目前我市社会组织党工委尚未设立。

4、社会组织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社会组织属于松散型社会组织,具有“民办、民管、民有”等特点,各种新社会组织之间差异差较大、联系对象迥异、人员构成复杂、理想目标不一,而民政部门对其仅有登记管理权限,加之目前管理上双重负责的二元结构,这就构成监管复杂性,相应也带来了工作的困难。

5、社会组织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社会组织人才缺乏、收入来源少、社会组织整体素质还待进一步提高。在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中,科技、文化、环保类数量偏少。据测算,全市性社会团体中25%发展势头较好,50%处在维持状态,25%则难以为继。

三、2012年工作安排

一、拓宽工作视野,在全力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建设创新工作上有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和《意见》精神,拓展工作思路,全力以赴推进我市社会组织管理和创新工作及社会组织文化创新工作。

二、找准工作重点,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上有新突破。

继续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争创一流业绩,掀起创先争优高潮。

三、坚持分类指导,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上有新突破。

1、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慈善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学术性社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使社会组织的发展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研究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措施办法,开展备案试点,放宽准入条件,减化程序,完善登记备案管理,扩大基层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范围。

四、完善相关规定,在登记管理措施上有新突破。

1、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登记、谁监管”的原则,加强行政指导和登记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行政指导制度,提高新成立社会组织的质量,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心。

2、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强化登记管理机关的服务意识。根据不同审批事项尽量缩短审批时限,并向社会公开承诺,坚持以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手段,树立以民为本,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服务型政府形象。

3、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各地信息化建设和数据交换,加大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综合利用。

4、探索改进年检方式,进一步完善年检的相关内容,把年检工作与日常监督、党建、评估、执法监察结合起来,提高年检工作效率。

5、努力提高执法工作效能,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和方式,密切与有关单位的协作关系,加强与业务主管单位、公安、国安、法制办等部门的工作配合,增强执法工作的规范性。

五、规范内部建设,在提高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上有新突破。

1、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社会组织相关人员的法规意识和业务水平。

2、坚持和完善社会组织重大活动报告制度,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促进社会组织规范运作。

3、大力动员、组织或以购买服务方式委托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深化非法组织的专项调查整治工作。

六、健全评估指标,在相应配套激励措施上有新突破。

社会组织范文篇8

较之于以往社会组织改革的局部调整、小修小补,此次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无论是在改革性质、改革目标上,还是在改革内容、改革步骤上,都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而这种顶层设计的改革方略,对于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是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速度很快,迄今已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体系,并越发地显示出强大的自主性、自治性功能,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较之于发达国家的社会组织发展状况,我国社会组织仍处于培育程度不够高、内部治理不合理、能力建设不规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的滞后发展阶段。从数量上看,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发达国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一般超过50个,发展中国家一般超过10个,我国不到4个;世界34个国家社会组织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6%,发达国家为7%,我国仅占0.55%;从社会组织就业人员的规模看,一些国家占全部就业人员的3%以上,而我国仅占0.7%[1]。从组织建设上看,个别社会组织经费来源单一,经济困难,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人员老化问题严重;个别社会组织过于依赖政府部门,缺乏自主运作、主动服务的能力,甚至与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成为“二政府”;还有的社会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治理不完善,民主管理不落实,活动开展不规范,有的甚至热衷于乱评比、乱发牌子。而且,在原有双重管理体制的掣肘下,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登记管理机关力量薄弱、监管服务保障不足,“省一级登记管理机关基本没有执法队伍,70%的县市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难以全面有效履行登记、监管、执法等职责”[2]。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建立,进而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改革现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旨在通过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等途径,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比如,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改变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倾向,增强社会的发展活力,并以此激励社会组织强化自身能力建设;通过实施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有效解决社会组织登记门槛高,特别是草根组织登记难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明确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职责,解决“重登记轻管理”以及缺乏部门综合协调问题,实现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二)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的必然要求

“政府职能反映了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作用,必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和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始终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3]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更富效率、更具竞争力的政府。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政府“重审批、轻服务”,“重准入、轻监管”问题突出,政府效率提升遭遇巨大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政府职能转移成为破题之选。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厘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催化剂”、“减压阀”的社会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较好地承接来自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项职能的转移。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有力配合政府开展宏观调控,在规范市场秩序、开展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调解贸易纠纷等方面,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大量的民办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体育等机构,发挥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机制灵活的特点,向社会提供了更为优质、便捷、多元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比如,1998年将机械、冶金、煤炭、纺织、轻工、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撤销并转变为行业协会后,我国汽车、钢铁、煤炭、纺织、家电等工业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些实践证明,社会组织能够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产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在传统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框架下,受到培育和监管环境方面的限制,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方面发挥作用的空间和余地都很小,且由于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明显,社会组织与政府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为政府职能转移带来诸多困难。此次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旨在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淡化行政色彩及强化重点培育等措施,凡适合市场、社会组织承担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承担,以此激发社会组织的自主发展活力。可见,通过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能够更好地培育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主体,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有效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这方面,中央层面已经率先做出动作。2013年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4]。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为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创造了条件。“近年来,社会管理陷入了高成本、低绩效和信任危机的困局。协同治理理论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5]基于政府治理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的考量,社会协同是当前中国社会建设中政府与社会间关系的现实选择。所谓协同治理,就是国家(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社会组织)协同承担社会治理职能,通过制度化设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以期实现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目标。其实,协同治理也是未来实现合作治理的必要步骤。“合作治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打破了公共政策政治目标的单一性,使政策走出单纯对政治机构负责的单线的线性关系形态。”换言之“,政府必须在政策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与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组织,甚至与私人组织和普通民众开展广泛的合作”[6]。由此可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是实现社会协同和合作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协同治理结构、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需要。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协同治理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赖于社会组织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如果政府不简政放权,政府职能不转变,社会组织就不能在参与社会服务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出政府所不可比拟的功能和效能优势,也就失去了协同治理的意义。如果社会组织自身不能健康有序发展,即使政府简政放权了,政府职能转变了,社会组织也没有能力参与协同治理,因此也不可能在协同治理格局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正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7]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党长期执政的时代背景下,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拥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正面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巩固和扩大党的队伍,进一步增强党的社会影响力。社会组织是由各领域、各方面的群众自愿发起组织起来的,其成员数量庞大、来源广泛、遍布城乡,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领域。截至2012年底,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各类专兼职人员就业1200多万人。此外,全国6万多个行业协会联系会员2000多万家(含个体工商户),447364个基层老年协会覆盖了广大城市社区和农村,有1.1亿老年人参与。4万多个学术社团联系专家学者500多万人,4万多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联系农户1000多万个,各类职业性社会组织的会员超过1亿人。2012年社会组织吸引、凝聚了2500多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公益慈善领域[8]。由此可见,密切联系社会组织领域的广大人民群众,争取社会组织领域群众的支持,同样是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通过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让密切服务和联系群众的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可以为我们党更加紧密地联系群众,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各方面积极力量,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9]通过社会组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更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扩大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社会组织中的党员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出战斗力,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使党充分进入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空间,向社会组织领域的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和政策,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呼声,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使群众感到党的温暖,增强党在社会组织领域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推进,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迎来了最为关键的时期。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关键是要确定科学的目标,明确的思路和有序的实施步骤。

(一)科学定位政社关系,真正做到“政社分开”

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处理好“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关系。社会学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在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看来,与生物有机体不同,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可自我调节的系统。如果来自外界的干预过多、过细,会使社会问题复杂化、严重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健康运行离不开自主宽松的发展空间。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延续着一种政府与社会之间高度统合的关系模式,“政府为社会、社会国家化”是这一模式的典型特征。这种政府全面干预社会生活的结果,不仅导致了政府规模庞大但行政效率较为低下,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而且由于政府对市场的越位与错位,政府“不该管的事管了,该管的事没管好”,直接造成了社会自治能力较差,整个社会公共责任机制薄弱。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越来越开放、个体越来越自由、利益越来越多元的现实境况下,逐步解放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就成为社会领域的一场改革开放,是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民主与基层自治、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社会既然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社会的事务让社会自己去办是最明智的方式。随着行政管理改革的逐步深入,政社分开被提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政社分开指的就是让政府不再担当原有的全能性职责,遵循社会事务管理的内在规律,还原社会组织的应有地位,进而建构起一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它是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基本前提,核心旨在:厘清和定位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各自优势和作用,在改革中逐步推动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协同治理的局面。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将政府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社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以适当方式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应探索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的指导意见和转移事项目录,建立相应动态调整机制和公示制度。在探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统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社会组织发展,新增社会公益事项优先由社会组织承担,促进民办社会事业和公办社会事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党政机关不得发起成立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不得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合署办公,现职国家公务员也不得兼任社会组织特别是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负责人,努力实现社会组织自愿成立、自律运行、自聘人员、自主会务,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国家公务员兼职。政府部门要尊重社会组织的法人主体地位,保障社会组织的合法财产权,促进社会组织依法自治并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二)厘清各自职责边界,真正实现“权责明确”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控思维下,社会组织往往被看作政府的对立面,看作不稳定因素,即使稍有开放,政府也把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定位为“婆媳关系”,不少社会组织成为行政机构的旁支和附属,以致媒体戏称那些社会组织正在成为“养老院、小金库、二政府”的“养小二”机构,背离了社会组织发展的初衷。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力空间职责边界自然也就模糊化了。这样一来,在处理繁杂的社会事务时,政府与社会对于各自所应行使的权力、担负的责任、承担的义务,就无法给出清晰的界定,从而导致该政府管的没管好,该社会管的没能管。权责明确也就成为了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关键要素。权责明确的“权”,不仅指政府的公共“权力”,还指社会组织的社会“权利”。其核心旨在:既要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社会组织管理的权力空间和责任边界,也要明晰社会组织的权利范围与责任区间,建构起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以服务为轴心的新型关系,进而探索建立党政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互动机制。实现权责明确,关键在于改革登记体制。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社会组织功能的日趋凸显,原来实行的单一的双重管理体制显得愈发的捉襟见肘,必须改革原有的登记管理制度。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及任务分工的总体要求,探索实行社会组织归口统一登记、分级负责。除政治法律类、宗教类社会组织以及境外非政府组织驻华代表机构外,成立社会组织直接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无须再经过业务主管单位审查。除外交外事、司法、宗教等少数部门继续作为有关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外,其他党政部门不再作为业务主管单位,但要继续加强行业管理、给予政策指导、提供良好服务。登记管理机关应探索实施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建议取消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机构的登记审批,由其自主设立。自此,没有“婆家”的社会组织也可有机会登记成立了。实现权责明确,保障在于强化综合监管。应探索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制度,规范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岗位要求、资格认定、产生程序、任职年限等。探索建立资金管理制度,规范社会组织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探索制定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规范社会组织的会费收取、公益活动、交易合作、评比达标表彰等行为。探索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规范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机制和方式。继续强化年度检查制度,提高年度检查的管理效能。继续健全等级评估制度,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程序,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探索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组织管理信息平台和社会组织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整合全国信息资源,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三)坚持培育监管并重,真正实现“依法自治”

自治性是社会组织的核心特征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受体制环境的影响,我国社会组织行政化特征明显,缺乏组织运作的独立性,依法自治更是无从谈起。这种依附式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社会组织“低成本、高效率”的功能和作用优势,而且阻碍了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科学化、规范化的进程,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此,依法自治成为了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目标取向。依法自治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社会组织依照章程规定的治理结构独立运作,按照依法核准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其核心旨在按照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总体指导方针,充分赋予社会组织在法律制度框架规定下的决策、人事、财务、项目活动等方面自主管理权,使社会组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推进社会组织依法自治,应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首先,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社会组织管理法律体系。当前,专门法律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甚至阻碍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掣肘因素。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职权和责任,对于社会组织的权力与职责,尚未作出明确规定。为此,必须加快《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修订进程,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待条件与时机成熟时,再适时启动社会组织基本法的立法工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出台社会组织地方性法规,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其次,强化社会组织分类指导。培育和监管是社会组织管理的“两个抓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结合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不同特点,实施重点培育和分类指导的差异化管理制度。重点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社会组织。比如,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化科技类、协同管理类社会组织等。鼓励发展城乡基层社会组织,特别是重点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等。同时要依法禁止危害国家安全的非法组织。对以社会组织名义开展反对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颠覆国家政权、策动国家和民族分裂等活动的非法政治组织、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组织,为敌对势力操纵利用、在国际上从事反华活动等危及国家安全的非法社会组织,应依法予以取缔。

其三,支持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这是实现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导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独立自主、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换届选举、议事决策、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机构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二是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律诚信建设,建立社会组织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规范运作、信息公开、服务承诺等自律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文化建设,培育现代社会组织精神。三是引导社会组织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组织人才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激励、保障制度,应研究制定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职业标准,完善社会组织人事管理、社会保险、人才交流、职称评定、技能鉴定等政策,促进社会组织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其四,优化社会组织外部环境。从国外社会组织发展情况来看,社会组织发育及其作用发挥的程度大小与外部环境的优劣有着密切关联。在社会组织培育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都拥有着较为自主、宽松、优厚的外部环境。我国也应着力优化社会组织的外部环境,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增加社会组织财税支持。政府应注重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更多地向社会组织开放公共资源和领域。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逐步建立统一、合理、普惠的社会组织税收政策体系。二是鼓励社会组织参政议政。将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代表人士纳入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范围,适当增加各级党代会、人大、政协中社会组织代表的比例。三是维护社会组织发展秩序。通过奖惩措施,一方面,对社会组织实施综合评价,对诚信守法、严格自律、作用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另一方面,完善行政执法,依法取缔各类非法社会组织。同时,通过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投诉举报机制,有效推进社会组织对外信息公开,确保社会组织公开透明发展。

其五,夯实社会组织党建基础。当前,社会组织党建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下一步,应进一步理顺社会组织党建管理体制,依托民政部门建立社会组织党工委。完善党组织设置方式,提高社会组织中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探索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政治引领、保证监督、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工青妇等群团工作。同时,加强社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持社会组织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想问题、办事情。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充满着千条万缕的关系和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注重整体把握、协调推进,尤其是要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好直接登记和双重管理、“一业多会”和“一业一会”、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降低门槛与保留门槛以及民政部门与其他部门这五方面的关系。

(一)把握好直接登记和双重管理的关系

近年来,围绕直接登记和双重管理两大议题,各界莫衷一是,争论不断。理论方面,有研究提出,双重管理体制是政府对于社会组织发展的不成熟认识的产物,这一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直接登记势在必行。有的研究则认为,不能高估直接登记制度的作用。直接登记制度释放了合法性,但不等于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一旦直接登记后,社会组织的很多问题将会暴露,如能力不足、公信力不高、资源不配套等。实践方面,全国各地纷纷试水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体制。能否处理好两者关系,对于此次改革的效果与成败,可谓意义重大。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关键是,能否在两者间寻找到一个好的结合点。按照中央要求,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成立政治法律类、宗教类等社会组织以及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代表机构,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此确立了直接登记和双重管理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这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直接登记和双重管理将会同时并存。这种混合型管理体制,可以说是当前适合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一种现实选择。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使绝大多数发挥正能量的社会组织能够顺利登记,体现了中央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决心和意志。同时,考虑到部分社会组织比较复杂,对其依然保持双重管理,体现了改革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精神,为直接登记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了兜底支持。

(二)把握好“一业多会”和“一业一会”的关系

根据《社会团体管理登记条例》的规定,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批准筹备。各省市制定的行业协会管理办法沿用上述管理登记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一般都有“一业一会”的制度限制。由于“一业一会”极易导致行业协会的缺乏竞争、失去活力,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一业多会”的呼声越发高涨。此次改革,中央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由此将打破长期以来行业协会“一业一会”的自然垄断地位。截至目前,部分行业已经实现了“一业多会”。多年来,我国行业协会在登记过程中,已初步探索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小类标准设立行业协会,并允许在同一行业按产业链各个环节、经营方式和服务类型设立行业协会,这也就在事实上使部分行业形成了“一业多会”、适度竞争的发展格局。“一业多会”与“一业一会”是否就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对立面呢?答案并非如此。在探索“一业多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方面,是“一业多会”还是“一业一会”,应该充分考虑各个行业的具体情况,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改革方式。比如,对于部分自然垄断行业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对于部分经常代表国家参与国际交往的重要行业,就更适合坚持“一业一会”的原则。另一方面,探索“一业多会”并不意味着实行同质化的低水平无序竞争。行业协会作为会员企业的集合体,对行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引导作用。如果在行业领域、业务范围、会员主体、活动地域等方面实行同质化的完全竞争,会使行业企业无所适从,容易给行业发展带来混乱,不符合中央改革的精神。有研究者坦言:“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应对新制度环境下行业协会运行逻辑的转变,取消‘一业一会’制度不但可能降低行业协会运行绩效,还可能由此引发新的问题。”[10]

(三)把握好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的关系

社会组织发展和作用的发挥,既需要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长,又需要质量和能力的持续提升,作为衡量社会组织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二者不可偏废。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整体还处于数量少、质量低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发展质量方面,“在现代社会里,社会组织和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在同一池塘里共享经济人才等各类资源,但社会组织的合法化困境和主体地位的不明确造成了社会组织竞争的弱势”[11],这就导致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社会组织严重匮乏,加上政策解读不清晰、组织建设不健全、经费不足、人才短板等一系列问题,致使社会组织整体质量水平处于偏低水平。尽管随着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将首先迎来数量的增长,但是社会组织规模受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制约,不可能脱离实际无限制增长。在直接登记改革的释放效应结束后,社会组织数量将会进入常态化的自然变动过程。与数量增长相比,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重视质量的提升,这才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只有社会组织的质量真正强大起来,数量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尤其是在直接登记制度改革推进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数量增长而牺牲对质量的要求。相反,随着政府转移职能等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综合监管体系的不断建立和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健全,社会组织质量提高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将会日益得到凸显。

(四)把握好降低门槛与必要门槛的关系

门槛问题是此次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核心议题。此次改革对四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对行业协会商会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在很大程度上是降低了社会组织登记的门槛,使一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却因得不到业务主管单位批准或受限于“一业一会”限制而无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有望获得合法登记。这体现了中央关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向社会放权的精神,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但是,降低门槛不等于不要门槛,社会组织作为一类法人组织形式,其成立登记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以符合其法人活动的需要。因此,改革不是单纯地一味地降低登记门槛,而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登记门槛,制定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设立标准和条件,特别是技术标准和层级标准,成立全国性社会组织,须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此外,门槛也体现在程序上,要按照简政放权的精神简化审批程序,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同时完善程序,力求程序的公平、公正、公开和科学合理。

(五)把握好民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社会组织范文篇9

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1]。统一的登记管理机关和分散的业务主管单位容易导致权责不清,造成社会组织的日程管理混乱。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社会组织的登记工作,在法律上是社会组织的统一归口管理部门。同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与社会组织业务范围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授权的单位,作为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也要行使监督管理职能。这样,统一的登记管理机关和分散的业务主管单位在同一行政层级上分别对社会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虽然这两个部门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存在协调和沟通,但部门视角和部门利益的不同,以及两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监管能力上的差异,使得社会组织在面对两个部门的同时,因部门政策的不同而无所适从;或因隶属的监督管理部门不同而享受到不同的政策待遇,引发社会分歧与矛盾,不利于公平的社会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2],还可能因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衔接造成监管上的漏洞。资源在社会组织间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依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统计部门公布的2009年的相关数据,经统计发现,中央级的社会组织占全国社会组织总收入的一半还多,收入排在前六位的地区的社会组织收入之和占到了2009年全国社会组织总收入的96%,余下23个地区总计所占比例仅为4.2%。总体来看,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呈现了两个不平衡。一个是地区间社会组织发展水平的极度不平衡,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组织绝对数量、人均数量、组织规模显著高于欠发展地区的数量和规模。第二个是社会组织个体间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表现为中央级、全国性组织的能力极大的强于地方性社会组织①。可以看到,无论在日常性还是突发性的社会捐赠资源的流向上,管理政策都深深的影响社会组织的收入,如玉树地震后,民政部门严格限定了可以接受公众捐赠的社会组织为其指定的15家等。

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变革和本世纪之初凸显的政治社会变革改变了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设计基础;从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本身来看,入口登记管理和日常过程管理的重要程度发生了变化。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昭示着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管理理念从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的转变,并以国家政策文件的形式确立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背景下,传统双重管理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设计亟需改革。双重管理从本质上将社会组织与政府置于相互对立的关系上[3],与社会组织作为政府的依靠力量、协同对象参与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供给的公共治理理念不相适应。双重管理制度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刚刚经历一次思想大辩论后的中国刚刚确定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基本国策,并不是所有人都从思想上理解、认同、支持这一发展方略。而能够发起成立社会组织并担任社会组织负责人的人群,也多寓于体制或与体制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的人群。这就决定了那时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设计理念偏向保守一端,以限制、监管为主。此外,业务主管单位的设置有利于从专业性角度弥补纯粹登记管理部门的人力与专业管理上的不足,提升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这不仅是双重管理制度的历史功绩,在当今也是需要加强研究和完善的重要功能。但是,业务主管单位并不总是提供给社会组织足够的资源支持,特别是在与其业务范围或单位利益不是很相关的情景中[4]。在逐步取消业务主管单位,逐渐引入直接登记备案制度后,社会组织管理的重心由入口后移到日常性的流程管理。但由于社会组织的活动领域广泛,从环境保护、妇女儿童发展、扶贫、基础教育、社会服务、政策倡导、应急管理、野外救援、行业咨询与服务等等,再加上部分领域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如野外通信、紧急救护等,单纯依靠登记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是很不够的。一方面,登记管理机关的管理力量现在就不足以应对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简单扩大政府力量又不符合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政治改革趋势。在民不举官不究的治理思路下,一部分社会组织违规运作,影响了社会组织整体的公信力,造成很不好的社会影响,如2011年涉及红十会、中华慈善总会、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欠规范管理事件。二是在群众高度信任政府的社会心理背景下,一旦社会组织的运作与管理出现问题,群众仍然会将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管理缺位是导致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势必影响我党和政府的社会形象,不利于党的事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因此,亟需改革传统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三、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政策思考

(一)变单纯重监管为管理与支持并重,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

加紧推出修订后的三个社会组织管理相关的政策文件,通过政策和资源引导构建一套支持性组织体系,通过购买服务和能力建设等方式发挥政府在社会组织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变革传统社会组织管理理念的具体路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三个条例的修订在管理部门、学术界、实务界已经讨论了数年,积累了很好的基础;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实践来看,一个国家和地区更好的整合了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力量参与公共管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与效果也更好,这已成为值得我国借鉴的有益经验。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研究的数据统计显示在全世界41个国家的社会组织雇佣了近5400万全职人员,其中3300万有薪酬,2100万是志愿者,平均占到了这些国家经济活跃人口的4.4%,为提升这些国家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效率与供给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5]。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杨岳认为,三条例的修订方向就是逐步实现社会组织的直接登记,同时为改变传统重监管、轻扶持的思路[6]提供法律政策依据。三条例经过了专家审议、公众评议等环节呈递给国务院法制管理的相关部门,应尽快正式出台。从国外经验来看,一套包括鼓励性政策、公共财政资金供给和支持性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支持体系,不仅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有利于节约行政成本,提升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的水平,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如美国的基金会研究中心提供了98000家基金会和170万个基金申请的详细信息,设有5个向草根和执行性社会组织免费开发的学习中心,提供内容丰富的免费搜索工具、社会组织报告和随时更新的公益文摘等②。英国全国志愿组织联合会拥有5000多个会员组织,每年募集的公益资金占英国第三部门资源总额的一半,极大地支持了英国社会组织的发展[7]。日本的参与国际行动以低于市场价格30%的价格租赁给有办公场地需要的非营利组织,为入住的社会组织提供项目信息、活动指南、志愿者招募、人员招聘,为改善日本社会组织人才不足、财源薄弱的发展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8]。从国内的实践来看,2007年成立的南都公益基金会和2006年成立的公益组织发展中心(NP)I分别代表了资金支持与能力建设型组织的理想类型。此外,上海、深圳、成都、南京等地通过免税资格认定、服务购买和能力建设等方式在内的多样化鼓励性政策,为改善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总之,鼓励发展公益孵化组织、公益项目支持中心、公益组织倡导类机构、公益组织网络联盟以及政策倡导性公益组织,为小型的操作性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资源供给、项目管理与培训等软硬性立体支持,构建政府主导下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创新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主要路径。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与生产者的角色分离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中,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不生产公共服务,是政府积极履行职能而非推卸责任的方式也逐渐取得共识[9]。中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一方面源于全球公共治理新思潮,即引入市场的效率机制,希冀破除政府科层制下导致的低效率与官僚化,化解社会大众的不满,满足日益增长且多元的公共需求。另一方面源自中国自身的政府职能转变进程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调整。现有体制下出现了政府一元化管理思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重要的公共服务责任与相对匮乏的行政资源之间的矛盾;严格的政府考核与有限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之间的矛盾等。上海、深圳、北京、珠海等地区出现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深圳将60项政府职能转移给百余家社会组织,资助的47个公益项目金额总数达到2200万元。上海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了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孵化园,成功孵化了60多家组织。珠海将23项政府职能转移给21家社会组织,积极推动了该地社会组织的发展。北京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为其所联系的组织提供业务指导、能力建设等服务。这些探索中,有成功经验也有不足的教训。鉴于此,我们可以在如下方面继续探索:明确购买范围,将社会组织能够承担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应放权;明确购买标准,公开购买内容、申请条件、申请流程、评审程序与评审结果;规范服务供给的标准;建立便捷可达性的社会监督渠道;促进政府纵向、横向间的协同合作[10]。最后,也可将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与人民团体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我国政治改革的整体进程统筹考虑。

(二)进一步加大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力度,完善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提升社会组织日常管理的力度与水平

在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形成深圳为代表的以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实现直接备案登记的一元登记模式,以北京为代表的由枢纽型社会组织替代传统业务主管单位形成新二元登记模式,以海市为代表的成立社会服务局构建三元登记管理模式[11]之后,社会组织的管理重心后移,由入口管理转变为日常管理后,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中协同行动,以公信力为抓手,才能很好的堵住政策调整衔接阶段中可能造成的管理漏洞。公信力之于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公信力的缺失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如招致公众的不满,资源的减少,损害公益活动所追求的社会公益目标等。“5•12”地震带来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极大的唤醒了国人的公益意识,震后的公益捐款出现井喷,然而震后社会捐赠的“三看不见”,即捐款人看不见、灾民看不见、灾区政府看不见的现象[12]极大的挫伤了公众的捐赠积极性。有社会组织负责人称2010年西南大旱中社会组织参与“缺失”,正是公信力建设积弱之负面后果的显现。2011年自6月始,又连续发生的涉及几家知名大型社会组织的项目运作和管理的公信力危机,再次将社会组织公信力问题推到前台,充分说明加强以公益项目规范管理和监督问责为公信力建设手段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组织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公益活动信息、公益工程信息、与商业组织的合作行为信息、以及与公益相关的其他活动信息等内容在内的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等级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规范社会组织与其他组织特别是商业组织的合作行为,如公开社会组织与商业组织合作的具体项目信息,构建以重大项目和年度检查为基本内容的信息公开制度体系等。加大民政与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税务、科技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行动,提升转型期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地方在政府部门协同管理和服务社会组织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以深圳为例。《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规范实施方案(2010-2012年)》对社会组织管理中的部门协同的内容做出了如下规定:公安部门依法承担社会组织的治安管理责任。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承担社会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价格监督检查责任。财政部门依法负责监督管理社会组织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税务部门依法负责检查监督社会组织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再以民政和税务的协同工作为例,两部门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共同开展税收政策法规宣传、讲座,共享机构登记数据和诚信数据等,加强了对社会组织的纳税服务,督促社会组织按要求办理税务登记,同时也有利于及时按规定收缴税收。截止到2011年2月,深圳税务部门共认定通过644家组织的免税资格认证。2010年深圳市所有民政主管单位增值税缴纳合计55286.4元,所得税合计23518305.85元,有力地推动了深圳社会组织管理和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③。在地方探索的基础上,国家可以逐步扩大部门协同管理和服务社会组织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部门协同的体制机制、工作办法与流程;在地方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部门协同的级别和范围,并将协同机制形成可操作化的具体程序,创造性继承传统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优势部分,最大限度的消除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后可能带来的管理漏洞。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专业人才政策,构建社会组织管理改革与我国公共管理创新的良性互动关系

社会组织范文篇10

要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进一步加强社工委同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形成推进社会工作的良好合力,为推进社会工作发挥作用。各乡镇和业务主管单位要明确党建责任股室和联络人,理顺党建工作体制,明确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对社会组织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并尽可能地对社会组织党组织给予各方面的帮助。

二、切实抓好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带动作用

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全面覆盖”的原则,在2014年基础上,加大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探索,不断扩大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要着力打造社会组织党组织发挥作用示范点,积极探索兼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方法和途径;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党组织在社会生活生产中尤其是涉农生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途径。

三、培育发展党员队伍,大力选树典型、培养典型、表彰典型

全年拟培养40名入党积极分子,拟发展至少10名新党员,拟培养树立3个基层党组织和3个模范党员作为先进典型。同时,按照非党积极分子考察制度,坚持标准层层把关,及时吸收符合条件的、工作在一线的优秀骨干分子加入党组织。在工作中,注重发挥一线党组织的作用,发现和培养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典型,通过有效的指导,培养和树立典型,突出抓好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借助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通过多种形式介绍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典型的经验和做法,全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增强社会影响力。

四、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着力促进社会党组织规范健康科学发展

通过推行党建制度样本,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制度建设,选举党性强、能力强、作风端正、有热情的党员担任党组织负责人,选齐配强支部委员,注重发挥党建指导员的作用,对社会组织党建进行深入指导,及时发现和总结社会组织党建中好的做法的存在问题。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加大对社会组织党组织考核力度。党建工作要与社会组织的日常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设立活动场所,针对其场所有限,可协商参加附近社区活动或挂靠单位党组织等方式,保障组织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五、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与登记管理工作协同配合机制

要继续发挥社会组织党工委依托民政部门开展工作的优势,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年度检查等协同配合机制,实现党建工作与登记管理工作同步推进,相互促进,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以抓党建带管理、促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政策,健全监管执法体制机制,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一批服务好、能力强、公信力高、影响力大的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六、加大学习培训宣传工作力度,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力

重点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市委有关会议精神学习,深入贯彻学习县委第十二届二次会议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全年组织开展培训2次以上,培训面要达到党组织工作人员80%以上。加大社会宣传工作力度,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平台等宣传媒介,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力。通过举办文艺活动、诚信自律活动、制作宣传册、扶贫助学等活动等,促进社会组织更好地为民服务。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信息宣传工作,每月要定时上报党建和管理活动信息一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