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6:54:15

社会主义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篇1

不同的国家体制,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描述和概括是不一样的。通过学习,我知道核心价值观就是“和谐、公正、仁爱、共享”,其中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公正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向,仁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诉求,共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它们共同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具有主导性、现实性、包容性、超越性、开放性。人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通过学习,我一步步深入了解了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联系起来,积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作为一名银行的信贷员,在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后,就要积极参与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我们要在前进的道路中不断的学习,自我完善,立足本职工作,理论联系实际,拓宽视野。牢固树立银行信贷人员的工作思想理念,时时刻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被赋予真正的意义,才能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贡献。

第一,是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先进典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代表。我们要以时代的先锋、行业的楷模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深入挖掘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我的工作、生活之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二,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首先,凡事要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在工作中,注重与银行同事们之间的关系,诚恳待人,尊重同事,关心同事,努力创造一种微笑、高效的工作环境,创造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工作氛围。我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因为只有和同事们处理好关系,才能更和谐团结,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才能为银行信贷事业出更多力。同时,我会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履行职责,严以律己,全力实践“团结、务实、严谨、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再次,我们要经受住得与失、苦与乐、进与退等问题的考验。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时,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在确定自己的目标时,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既不能不敢想,又不能脱离实际的盲目空想。

第三,自觉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思想品德修养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上,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上。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修养是在学习中升华的结果,在内省中完善的结果,在自律中养成的结果,在实践中锤炼的结果。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银行信贷人员的人生态度、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坚持去做、用心去做,不断增强责任感,从而使自己不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1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一直力度偏弱。在独立学院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校园文化,是保障独立学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创建和谐文明校园的必然选择,更是独立学院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1]。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它展示了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目标,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更是先进文化的建设目标和方向[2]。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天然引领作用。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办学上和传统公办高校有诸多差异,但是其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一致的,最终目标也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急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和方向,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无疑也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设和发展的[3]。我国的独立学院建设始于1999年,2003年走向规范发展之路,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2002年十六大之后开始孕育提出,并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的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必然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直接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建设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是基本同步的,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可以说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引领下建设发展起来的。

3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不足

从1999年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第一所独立独立学院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我国本科教育的规模、培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对于传统高校,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时代性、实践精神和创新性方面有自身的特点,也普遍存在积累和底蕴的不足,人文精神培育和建设更是严重匮乏。3.1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思想和方法为目标,由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培育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1],具体而言,它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2]。它以“熏、浸、刺、提”的方式改变师生的精神状态和校园风气,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和大学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在物质投入、制度建设和精神文化培育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缺少传统公办高校几十甚至上百年的长期积累和历史底蕴,且独立学院的分数线较公办本科院校低,专业又多集中在理工、商管和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人文基础较弱,自信心和学习能力、毅力都有所欠缺,特别是与传统高校不同的治校模式,使得独立学院党委的领导权和职能被弱化,在教育上重专业技能而轻人文精神,在学生工作上重日常管理而轻思想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重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呈功利化、单薄化倾向。3.2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1)物质建设缺少投入。不断的提高办学规模,招收更多的学生是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主要模式。这也就导致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更多的使用在有利于学校招生办学的教学楼、宿舍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教学设备等硬件投入上,对于德育人文、文体活动、心理健康等校园文化活动所需办公设施及经费投入上常常严重滞后甚至容易被直接忽略。2)人文精神尚未“成型”。人文精神是校园文化最精华的部分。独立学院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理念精神层面都强调创新实践,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教育教学过程重科学精神轻人文精神、重技能教育轻素质教育,学生工作重事务管理轻思想政治教育,导致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未能培育和塑造出大学应有的人文精神或者说大学精神。而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又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阵痛在现实生活中的折射,都会通过互联网上真假难辨的信息传递给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互联网带来的西方社会各种文化产品的渗透和误导,更是直接冲击甚至扭曲了大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理想信仰缺失、道德诚信缺失、法律意识薄弱、心理脆弱、厌学情绪成为普遍现象,个人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在不少独立学院乃至传统高校都大行其是。尽管近年来各高校都试图通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学生重建三观、重塑“人文精神”,但人文精神的塑造终非一朝一夕之功。3)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独立学院的制度建设,部分借鉴于母体高校,部分来源于国外一些高校的做法,但更多的是为了有利于投资方的利益诉求而制定的偏企业式的制度,与传统高校相比,管理更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但系统性、科学性、人文关怀都有所欠缺,特别是“党委工作和党建工作在独立学院发展较晚,受重视程度不够,又使得独立学院的制度建设并未能很好的遵循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未能很好的贯彻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原则。”[3]4)活动开展效果平平。学生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由于重视的程度不高,投入的资源不足,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够,再加上缺少了良好的制度与机制,独立学院的学生活动开展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较强,专业活动的参与热情略高于人文活动,文体活动的格调不高,为了吸引同学参加不少活动都呈现了明显的娱乐化、商业化、媚俗化甚至低俗化的倾向,学术讲座、传统文化活动等更符合大学精神的健康向上的活动更是曲高和寡。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4.1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与传统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同,独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党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较大程度上被弱化了。唯其如此,独立学院首先需要从组织制度和教学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价值观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不良风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建和谐校园。这是独立学院保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最根本的保障。4.2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师生特点。独立学院的教师来源与传统高校不同,大多是呈“三三制”结构,有传统高校教师来源(公办高校引进及应届硕博士毕业生)、海外留学人员、企业精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一,所以一定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建设、教风建设相结合,让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以师为范。独立学院大多位于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相对公办高校,尽管有一定的贫困学生比例,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学生能够较早的接触计算机、互联网,有自己的个性、主见,创新创业热情更高,但对学习的热情稍弱。要通过新生教育和入党启蒙教育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各种主题教育和毕业生教育进行感恩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等公民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4.3在课堂教育、素质教育和学生活动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要植入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在学生的文史哲课程中要加强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西方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解读和贯通,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来源和科学性;常规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加强价值观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将它充分融入党建团建、学风建设、学生干部培养、社会实践、诚信教育、文体活动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中,让学生不仅主动学习,更能积极践行。

5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主导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各独立学院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全面统筹,需要结合自身所处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母体高校的文化传承,更需要各独立学院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和积极践行。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育人职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强化独立学院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属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全面深入的贯彻和践行,更是独立学院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作者简介:高敏,1984年生,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徐向春,1974年生,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郑慎德,张军等著.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0-22.

[2]厉以贤,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反映[N].光明日报,1990-5-30.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篇3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动画;动画短片

动画短片作为动画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其创作周期相对较短、制作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在相对时间内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精神观念并在观众心中刻画出特色鲜明的形象等一系列优点而得到了广泛运用。慢慢地,动画短片逐渐成为众多动画工作室或公司制作宣传片、概念片等时所采用的最佳表现形式。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如何深入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哪种形式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了重点讨论的问题。而此刻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动画在我国逐渐兴起,其面对的人群也由最初的幼儿,转变为了青少年、中年等各个年龄段,其受众越来越广泛,庞大的“二次元”体量无不令人惊叹,引起了各行各业的人关注,其影响力也逐渐增大。面对这样一个极具能量、覆盖面广、爆发力强的行业,能够从中建设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是极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动画短片的交融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也是肯定的、巨大的。近几年来,总能看到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画短片入围获奖,通过动画短片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了当前时展的趋势,并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开展了一系列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创作优秀作品展播就广受好评、深受观众喜爱。但即便是这样,我国当前动画短片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形势仍是星星之火,尚未燎原。我国现阶段优质的核心价值观短片数量不多,还未形成火热的局面,所以如何能创作出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便成为当今动画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从故事里凝聚核心价值观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其本质都是要将一个故事讲述给观众们,从而表达出故事中所蕴含的精神或观念。因此,在创作动画短片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要表达的精神观念是特定的,那么如何将精神观念代入到故事中表达出来是需要研究探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其高度与深度都是肯定的,将这样极具智慧的思想赋予某些艺术作品,必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以短片《归》为例,片中讲述了三个故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学博士史教授为助力祖国强盛的中国梦而毅然回国并拒绝了加入美国国籍和丰厚待遇;刘东夫妇在大年三十回家过年途中遇到敬业的大巴司机;张总的弟弟帮助哥哥不远万里给刘东发放工资。这样的三个故事相互串联在一起,每一个故事都不是单独的存在,不会造成情感上的割裂,更不会给观众带来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的突兀感、不适感。在短片结局中,刘东夫妇与史教授一行人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阖家欢乐,寄寓着了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会带领我们走向光明与温暖,美好圆满的结局充分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讲述故事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简单式的说教,否则就像大人教训小孩子一样,大人“不停说”,小孩“不听说”。屠呦呦的故事已然众所周知,所以在讲述这个故事时肯定是有难度的,那么如何让大家在听故事的时候不感到枯燥,重点便在于创新,将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创新效果将会大不一样。比如在短片《屠呦呦炼成记》中,讲述了屠呦呦通过不断刻苦学习最终发现青蒿素,走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我们会发现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被讲好了,因为《屠呦呦炼成记》中讲故事的方式比较新奇,全片通过旁白念诵七言诗句将屠呦呦的一生完美地展现在了观众眼前,观众并不觉得枯燥,反而会被诗句的押韵、故事展现方式的别出心裁所吸引。故事是一部动画的核心,所以在创作动画短片时充分抓住故事的情感点、创新点,用真挚的故事融化观众、感化观众。再普通平凡的故事只要是真情实感、接地气,观众们就一定能够感受得到,也最容易接受。

二、从角色中树立核心价值观

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或价值观念是一部影片的根本目的,那么很显然影片中的角色就是完成这个目的使者,是影片中情感的寄寓者、价值观念的承载者,往往会发现当观众在观看一部影片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到片中角色中去,将自己比作主角,所以在创作动画时塑造好一个角色,并从角色中树立核心价值观,从而引起观众对自身树立起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在短片《归》中,史教授的爱国、大巴司机的敬业、张总的诚信以及在刘东夫妇回家途中大巴陷入雪中时民众们齐心协力帮助大巴车脱困,从国际著名教授到建筑工人,三个故事的主人翁分别涉及了科研者、工人、企业家这几类人群,深刻展现了无论何人核心价值观始终在国人心中,同时短片中角色们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短片《屠呦呦炼成记》中,屠呦呦从小苦学知识、逐渐成长,克服了一个一个难题最终发现青蒿素,为国家、为世界做出了极大贡献。片中角色历经磨难终成大器,展现了屠呦呦的爱国、敬业的价值观念,很好地做到了从角色中树立核心价值观。塑造更加立体的角色,增强情感输出。在短片《和声》中,主角最初是一个为梦想而整日练琴而不顾楼上老奶奶感受的形象,到短片结尾时主角遇到老奶奶病倒挺身而出、及时救助,从开始的自私逐渐转变为热心、友善的形象,前后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角色历经某些事情后才领悟到正确的价值观,使得人物形象立体起来,从而给观众带去了更加强烈的情感冲击与价值输出。总体来说,从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上仔细打磨,一方面,在角色身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人物形象的正反两面更能凸显角色的真实性,以至于在树立核心价值观时更具有说服力。

三、从视听上助力核心价值观传达

倘若故事与角色是骨头,那视听效果便是骨头上的肉,骨肉相连才能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给观众带去良好的视听感受,从而更容易记住短片内容。视听效果帮助动画短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动画短片的宣传教化力量,更容易在观众心中产生深深的烙印。首先以《屠呦呦炼成记》为例,视觉上,全片画面以轻快的铅笔勾勒而成,颜色上采用水彩色,再加之片中人物屠呦呦是我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所以该部短片由内而外都非常贴合中华民族特色。在屠呦呦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短片更是将书本形象地绘画成阶梯、悬崖,充分展现了屠呦呦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易、刻苦艰辛,在学习道路的最后,屠呦呦乘坐展开的书本飞向天空,站在了书本堆成的高山之巅,寓意着屠呦呦通过自身不懈努力终成国家栋梁。同样在视觉上也极具特色的短片《和谐》,短片前半部分只存在黑白灰三种颜色,灰色为背景,猫与鼠的敌对便用颜色上黑与白的对立简单明了地展现出来。在短片后半部分中,人类两大阵营的冲突同样借颜色的黑与白表现,当所有冲突进入大树中,所有的矛盾都得到了消融,此时画面呈现了彩色,大树结出了五彩斑斓的花朵与果实,从而表达了和谐的价值观念。听觉上,《屠呦呦炼成记》全片采用笛子、古筝等中华传统乐器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短片《饺子风波》中的老山羊和马儿在院子前用二胡和古筝演奏同样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上述中的动画短片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在听觉上都牢牢抓住了民族文化,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从而在大众内心深处埋下种子,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体系。最后,在创作动画短片时充分抓住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为源泉,才能源源不断创作出高质量的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得到大众的认可。科技发展所带来新的技术手段,催生了五花八门的动画特效。然而回归本质,真正缺少的是一份朴实无华的情感,在这样的时代仍需以民族情怀为灯,才能照亮通往观众内心情愫的路。

四、结语

在国际竞争形势如此激烈的当下,运用动画短片这一载体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传播方式定然是创新性的、历史性的。以故事、角色、视听、文化这几个方位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将其用以广大群众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寓教于乐,观众便能更好地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积极投身到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去。最后,动画短片必能承担起弘扬时代价值观主题的重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动画短片的有机结合也必将迸发出无比庞大的力量,掀起一股必将感动无数人心的热潮,扬帆远航,终点就在不远处。

参考文献:

[1]宋书利.谈影视动画的价值观呈现[J].动画研究,2015,(17):112-114.

[2]孙文博.中国影视动漫作品中的核心价值观体现[J].风格与特色,2015,(06):110-112.

[3]唐忠会,龚文,巢宇.动画艺术如何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贵州大学学报,2016,30(6):71-75.

[4]蔡东娜,淮永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中国电视动画创作[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9):89-90+111.

[5]吴艳.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画短片创作[J].艺术评鉴,2020,(02):167-169.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篇4

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以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其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富强中国;二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根本力量;三是走共同富裕之路,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四是走民主法治之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在这个基础上,爱国主义价值观就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价值准绳,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在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中去实现自我的价值。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就是以集体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一切行为都应当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以“八荣八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无疑凝聚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髓。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实质上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一关系,必须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因而,在今天,我们应当“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就应当忠实和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热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热爱祖国的和平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和破坏祖国统一的一切行为;热爱祖国的建设事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繁荣昌盛,并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直至生命。“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实质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人民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创造我们事业的根本力量,是我们国家的主人,走共同富裕之路,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因而,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引以为荣的标准和尺度;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服务人民的光荣事业中去,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良好风尚;那些背离人民的思想行为,才是最大的耻辱,应遭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实质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与迷信的关系。21世纪是科学获得空前发展的世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富民强国之道。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弘扬科学精神,这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实质上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团结互助”既有爱国主义的价值内容,又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有序、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的基本条件。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实质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做人之根、立国之本、为民之基,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基本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实质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守法与违法的关系。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遵纪守法是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共环境,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因此,我们应当从被动的“要我遵纪守法”变成主动自觉的“我要遵纪守法”,把这种行为上升到一个道德的高度。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教师;大学生;三维主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引领,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想导航。高校党员干部、教师以及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来源。推动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需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教师以及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别创设良好的“官风”“师风”“学风”,一起营造良好的“校风”,为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打好“底气”,树好“正气”。

一、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党员维度

(一)党员干部是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主体影响社会道德面貌,精神风气的因素首当其冲的因素可以说是这个社会的“官风”状况。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到“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再到“为民、务实、清廉”,无论是从历史的横轴还是从其纵轴着眼,官德的榜样引领效用皆十分明显。官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国兴安。党员干部无论职务如何,权力巨细,都是人民的公仆,都应念好“六字经”,做好“群众事”,树立“好官风”[1]。一个社会的“官风”需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从“官风”中体现。践行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好官风”。高校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阵地,高校的发展状况代表着社会未来的雏形,高校学子是未来社会的人才支撑,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夯实基础,也需要“好官风”的力量支撑。只有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官风”带“师风”和“学风”建设,以良好的“官风”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工程才得以打牢基础,才能在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因此,践行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下都是重点,都需要做好带头引领。(二)以“好官风”带动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所谓的“好官风”其实就是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这是一项涵盖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高校党员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体现高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效果。高校党员干部要只有在作风建设多花工夫,才能以优良的作风带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好官风”带动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第一,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高校党员不仅仅应当利用校报、书刊等传统媒介,而且要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等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加深基础理论的学习、针对实际情况分析、学习先进榜样,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第二,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的领导作风。党员干部既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由上至下的带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靠前指挥,精心部署,形成以学促学的优良作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第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践行核心价值观,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高校实际情况深度结合,高度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关注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最新情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学术点和生长点融入到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当中,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用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让高校师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鲜活度。

二、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师维度

(一)教师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与教育对象的思想中心距离最短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行为举止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感染性,其素质直接陶染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教师的以身示范和悉心指导。言行身教、率马以骥的示范精神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按照工作范围和工作任务划分,高校教师可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根粉,发挥思政课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用的前提是全员育人。高校思政课教师毫无疑问需要扮演先进文化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角色。专业课教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催化剂,专业课教师伴随着大学生四年成长,是传授专业技能、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的人生导师。为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实践,专业课教师在工作中须从更高的层次上把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与日常教学工作融合在一起,培养更多具有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陪伴学生最多、倾听学生之忧的群体,其工作重点皆围绕着学生的大学生活,在大学生以及高校其他主体践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功能。辅导员在扮演日常事务管理者角色的同时,必须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和践行者。(二)以“好师风”引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2]。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保证自己所传之道为“正道”,所授之业为“正业”,所解之惑为“真惑”。包括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等在内的高校教师群体应当树立“好师风”引领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好师风”引领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第一,提高专业课教师选拔与任用的门槛,在选拔中必须既衡量其文化知识水平,又考察其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还要加强对学历、职称的考察,力求选拔的人才在意识形态和专业方面都有过硬的素质。在任用之后完善任用的方式方法,做到人尽其才。第二,思政课教师可根据各门学科优势特点进行价值观教育。将《原理》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讲解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将《概论》课的讲解重点放在剖析主流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上、将《纲要》课的授课切点放在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角度上、将《基础》课的上课重点放在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上,充分发挥各门学科教学内容在各自侧重点的优势,提高课堂的教育效用。第三,高度注重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在岗教育等教育活动。当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不尽相同,思政素质和理论水平也略有差异,为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专业化建设,加大岗前培训的力度,增强在职培训的强度,提高日常培训的进度势在必行。同时要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机制,设置与培训教育相关的奖惩条例[3],鼓励高水平辅导员,鞭策低水平辅导员。使辅导员在护航大学生成长时牢记核心价值观,在掌舵学风建设时以身作则践行核心价值观,在构建校园文化发展时,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三、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维度

(一)大学生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星星之火当前社会的急剧变革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首先,新媒体带来了高校校园环境与传播媒介的快速变革,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交往模式相比从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次,改革开放将近40年的历程,我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转变,国际国内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体制转型的局部不安以及社会矛盾的凸显难免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另外,受社交媒体、大数据等新兴媒介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在社会生活、课堂、网络以及舆论等阵地频繁出现,并对高校师生群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从逻辑上以及现实角度分析,当下推进青年健康成长,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德树人工作的发展,需要点燃星星之火。当代高校大学生多为“95后”甚至“00后”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面对形势多变的复杂社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疑惑,更有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新表达,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成果。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守护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他们接触更多的新事物,产生更多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在新思想和新事物的影响下,他们更加懂得如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青年强,则国强。建设社会社会主义大学,离不开社会主义大学中的莘莘学子;立德树人工作的延续,离不开德才兼备的青年学生。(二)以“好学风”推动星星之火的燎原任何一种价值观的价值体系的真正认同,都要经过反复、长期的实践才能最终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本身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由外生转向内生、由应然转向实然的长期过程。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了解到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感性层次和理性层面。只有经历一次一次的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经验,获得对核心价值观更全面的认识。以“好学风”推动星星之火的燎原。第一,规范日常行为,塑造良好习惯。日常学习生活的习惯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素质的最直接外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践行程度从他的日常行为中便可了解。因此,要通过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课程设计、团体活动、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等手段注重对其日常行为的引导,使其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洞察大道理并努力去践行[4]。第二,充分利用四门思政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发挥“4+1”作用。高校思政课是弘扬中国主旋律的核心战场,也是大学生阐述中国话语的最佳途径。大学生首先应该重视思政课,摆正态度和看法。利用易班、慕课、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加强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互动,积极进行双向灌输。并从思政课的学习当中去了解当前的社会形势,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第三,加强开展社会实践的力度和效度。任何事情只有从社会实践中去完成,才能将应然的素质转化为实然的能力,才具有现实的意义[5]。加强开展社会实践的力度和效度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应当要求学生亲自参与,使其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使其在深层次的观念上坚定适合主义的理想信念。

四、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协同

(一)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三大主体同力并行一所高校的“官风”“师风”“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发展与成长。高校只有形成“好校风”,才可以在“正气”中不断践行核心价值观。而“正气”的形成与扩散从来不是某一个主体单方面的努力可以达到的,需要高校党员干部、教师、学生三方面主体协力同行。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当前和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党员干部、教师、学生是高校实现任务的主力军。只有党员干部以自身坚定的政治立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官风”带动“师风”和“学风”,才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运行。只有教师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功底唱响主旋律,以“师风”拂照“学风”,才能拓宽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辐射面积。只有大学生以自身的实践身体力行,以“学风”回应“官风”和“师风”,才能形成协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好“校风”。党员干部、教师、学生的合力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内在属性决定的。三个主体之间互不交流,各自为政,极易造成高校行政工作机制、高校课堂、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间零沟通的尴尬局面,势必无法形成“正气”滋养核心价值观。(二)以“好校风”协同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弘扬高校党员干部、教师、学生三大主体合力并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育人者先自育己。党员干部和教师应以大学生现实需要和未来需求为指向,将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解读剖析。掌握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之后,将自己的理解与当前形势政策相结合,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课堂话语、生活话语。学生则以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在师长的帮助下做好自我教育工作。其次,校园文化是校风的直接体现。以“好校风”协同推进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党员干部和教师作为设计者,需要设计好自上而下的教育育人体系,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程涉及和全面覆盖[6]。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施行者,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生的行动支持。任何一项事情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除了运用高校的现有体制机制以外,还需要建立起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制度。从实践层面上看,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首先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在党员干部、教师辅导员、大学生三大领域,在各个党支部、各个学院、各个班级、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典型人物和事迹引导高校师生群体,通过先进典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树立起“好校风”使核心价值观在“好校风”的观照中协力践行。其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只有在日常的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中加强渗透,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浓郁氛围才有可能形成。党员干部、教师以及学生应当利用国庆、校庆等重大节日,利用评优评先等特殊时间节点加强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课堂内外联动,保持时刻学习。最后,核心价值观践行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的帮扶。政工干部利用易班做好思政工作,教师利用慕课做好课堂工作,学生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进行网络交流,无一离得开网络新媒体。因此高校要切实做好统筹、加大投入、完善监督,建立基于易班、慕课、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的互动交流平台。党员干部、教师以及学生做好理论学习、不断加强实践、进行经验总结、探索践行规律。在优质的“官风”“师风”“学风”“校风”中践行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正气”中更加顺利,使高校校风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更加优良,最终达到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风建设相得益彰的双向效果。

[参考文献]

[1]段传彬.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多维研究[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356.

[2]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7-03-08(010).

[3]潘婧,覃俊娥,张继才.高校辅导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3):82-84.

[4]隋璐璐,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2):67-69.

[5]张会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3):64-66.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思政”课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底,中办发〔2013〕24号《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国民教育全过程、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组织领导等诸方面全面布局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思想和原则,引导广大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又明确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12月,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领导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高校而言至关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社会重任。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找到一条对学生认知层面的价值培育和实践层面的价值践行知行统一的有效路径,切实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实质“三入”(入耳、入脑、入心)将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更应立足于时展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结合“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要求,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路径。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落细落小落实问题,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还有很多操作层面的具体工作有待破题。例如:在教学思路上,如何发挥好“两个主体”的作用?一是教师主体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及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在培育学生敢于直面问题、正确观察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睿智解决问题等过程中需要扮演好的导师、导演、教练等角色作用;二是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行完善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在教学内容上,如何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密切结合学生的个人需求,即学生在思想水平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二是密切结合社会需求,即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要求,从中梳理现象,找准差距,形成问题链、贯穿育人全过程,设置教学情境、启发引领学生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保持与学生进行课上与课下的互动?以跟踪监测检查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问题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及针对性的解疑释惑等。从而,着实解决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转变、身体力行的种种问题,使之逐步接近并达到教育目标的要求,破解在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知行统一的“两张皮”难题。(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的环境与现状分析《意见》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然而,“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绝对不是一句口号,“进课堂”要考虑课堂的多层次性,要考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学生受教育环境的变化,“进学生头脑”要考虑到“95后”乃至即将上大学的“00后”,即教育对象的特点。1.互联网环境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挑战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其中,大学生是手机网民的生力军。互联网环境扩大了多元化价值对当今大学生的冲击范围和影响深度。李先锋等认为,社会转型时期国内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以及全球化趋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现代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1]。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显示出截至2017年6月,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44亿。由此可见思政课堂如何实现“上线”,主动占领网络课堂,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分析鲍硕来等总结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中显现的问题[2]:重理论宣传,轻主题实践活动;重形式指令,轻深入学生实际;重短期效应,轻长效机制建立。崔常铭等提出了当前“90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四个特征[3]:理想信念薄弱,社会责任感较强;政治热情较高,鉴别能力较弱;道德认知强,道德实践较弱;主体意识强,协作能力较弱,认为“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社会环境、学习教育和家庭环境都有关系。在彭建国等研究中,“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基本教材的工作虽有所保证,但学生对“三个倡导”的认知现状不容乐观,实效尤其不理想,实现“三个倡导”内化、践行的目标任重而道远[4]。赵向东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内涵的普及程度不高、教育的认可程度不强、利益的倾向化程度明显、理想和目标模糊等问题[5]。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夯实三个自信基础,强化文化认同,凝聚价值共识,掌握话语权的“高大上”的问题。要把这件大事做好,必须使之“接地气”,深入研究这其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例如:我们希望学生能理解认同最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必须正视一些现实问题。一是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诸如群体性事件频发、暴力丛生、社会文化凝聚力流失等,这些现象对生长在其中的青年学生有多大影响?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多大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到底存在哪些困惑,对同一个社会问题,在一个班级里到底有几种典型观点?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和引导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寻找适合学生特点的解释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疑释惑,为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奠定学理基础。肖志亮认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可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学业质量,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6]。高职院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做到呢?韩宪洲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整个高职教育阶段育人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践中不要视其为独立于现有教育体系之外的内容”,否则就会教条地陷入到“搞运动”的窠臼中去[7]。就高职思政课教学而言,教师真懂、真信、真用—主动教,引领学生的“入耳、入脑、入心”。学生真学、善思、敢问—主动学,双向努力,学生快乐,教师享受,教学相长,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也是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双重需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基本策略研究

(一)“三个课堂”与“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基本策略1.优化课堂结构与课程设计优化课堂结构,首先要做好“三个课堂”的顶层设计。优化课堂结构,要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这也是思政教师发挥教学创新作用的着眼点,可以在教材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进和自身的言传身教上进行创新。“第一课堂”是主渠道,教学内容则是这条主渠道的“活水”。教学内容的创新,从根本上说要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夯实三个自信基础,强化文化认同,凝聚价值共识,掌握话语权问题的要求,要“接地气”,深入研究并破解这其中遇到的各种困难。2.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新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水平随着互联网和在线教育技术的发展,很多学者也在关注引入新信息技术手段来创新教学方式。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要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主体性,要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于网络平台的应用,张梅提出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享网络服务平台”[8],该平台旨在通过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采用先进互联网技术,更好地利用翻转课堂、慕课、云平台等线上教育模式引导高校开展“互联网+”思政课改革,更有效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全新的教学模式也在被提到,比如“翻转课堂”正在被思政教师关注。当前流行的各种慕课平台,就是翻转课堂的重要实践形式。当然,对于慕课和翻转课堂,也应辩证来看,“对于翻转课堂我们不能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待这个全新的模式。”[9](二)思政“三个课堂”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和实践案例研究1.“第一课堂”的创新要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我们需要解决此课程教什么、怎么教和谁来教的问题。宏观上来看,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的问题。谭容杰提出了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途径与方法,包括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高度;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教学内容要贴切现实[1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操作层面,李德全、邓多文指出[11],在融入过程中,清晰整个课程和具体章节的价值渗透目标,并在课堂教学生成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相互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内容生活化,应该包括每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技巧层面,谭明贤指出,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积极创设出的师生互动氛围浓厚的课堂环境[12]。在高校的具体课程教学方面,国内学者也积极创新,研究每一门思政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路径。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姜万兰,秦艺鸣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充分利用时事热点深刻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让课堂真正“活”起来,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吴映平结合民族大学的特点,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创新,包括:充分认识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坚持知识、信念与感情教育相结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14]。对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姚鹏、马冠朝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教学中,构建二者点线结合、骨肉相连、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教学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灌注在教材中、课堂中、头脑中[15]。2.“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创新“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站在学校全局,创造各种外部条件和环境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多角度的培育问题。为真正提高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刘云影构建了“四个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16],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学生的党团建设工作相结合、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指导相结合。除了可以从学生的党建、学生管理、学生活动等方面入手之外,校园文化的塑造也非常关键。通过重读经典、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思路和模式、广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等途径,可以极大地促进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17]。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基本路径总结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问题;路径

深刻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1]这一重要论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具体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迫切需要,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客观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以及实现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重大意义

生活化是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实现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意义。

1.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迫切需要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一项重大的紧迫战略任务。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时也明确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此后,理论界围绕生活化这一主题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积极的理论研究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要生活化,是因为它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能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充分显现。[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生活化,是因为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它们可以实现互动与互建。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我国理论界、教育界和宣传界的重中之重,但是其成效依然不尽如人意,依然与国家和人民的期待相距甚远,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致缺乏生动的实践基础。因此,为了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就迫切要求实现生活化的目标和任务。

2.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客观需要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解体都是从其核心价值观念的嬗变和解体开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形态安全,关键是确保我国主导价值体系免于遭到来自内部或外部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核心是确保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安全。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普世价值观的渗透,大搞价值观外交,企图实现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警惕,通过积极实现生活化这一目标,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本质区别,认清普世价值观渗透背后的险恶用心就在于实现社会主义政权的改旗易帜,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能力,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3.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按照美国学者约瑟夫•耐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大部分组成,二者相得益彰,方为世界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它是对世界发展的总体态势和我国发展的总体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内展现出来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对外表现出来的吸引力的有机统一。而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关键在其核心价值观,关键在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因为如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大举措。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提升其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吸引力。为此,就必须朝着生活化的目标和方向前进,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吸引力,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面临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为实现生活化这一具体的目标任务,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明显增强,在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有所增长。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依然面临不少问题。

1.感染力与实践性不够

实现生活化这一目标,主要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其一,在日常生活中让广大人民群众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二,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互动互建,也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也要引领人民群众构建更好的日常生活。而要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就必须提高其感染力,增强其实践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形态转变为实践形态,由政治话语转化为群众话语,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感、可知、可信、可行。然而,现实中由于其感染力不足,还不能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践行的兴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付诸于日常生活的实践在不同的区域、地方还存在着差异,整体而言还比较缺乏。

2.传播力与引导力不足

当前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主要是借助于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和报纸,而对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媒体的使用还不够,这导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传播力大大弱化。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断扩大其传播的范围和受众面。与此同时,在当今世界,中西方话语权的争夺异常激烈而尖锐,中国的发展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为话语优势,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致使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我国还有相当大的市场,这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有些人还盲目崇拜西方,把西方的价值观念当作圭臬,等等,这些导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引导力不足。

3.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实现生活化这一目标,需要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做保障。要将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统一起来,使其协同发挥作用促进生活化。然而,当前的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严重影响了生活化的实现。具体体现在:一是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工作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相关的制度规范还不完善,致使生活化的效果不够理想。如,由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奖惩制度还不完善,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三是相关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健全,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缺乏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德,既是大德也是公德还是私德,道德与法律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道德需要法律来保障,法律需要道德来滋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为实现生活化这一目标,就需要从提高融入生活的能力、加大生活化的传播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着手,并使其相互配合,协同发力。

1.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能力

融入生活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融入传统文化、融入大众文化、融入网络文化,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为此,就要做到如下三点:首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生活的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蕴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资源。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高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须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进行提炼和升华。为此,我们要善于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好人好事、榜样模范等等之中进行提炼,并用生活化的语言加以表达,让人民群众感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他们并不遥远而是就在他们生活之中。其次,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生活的能力。理论是灰色的,但生活之树常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解读日常生活,除了要有效提升自身的理论解释力以外,还必须从生活中吸取智慧和养分,做到与时俱进。再次,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生活的能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诸如家庭背景、消费习惯、行为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日常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日常生活习惯。当前,极个别群众的日常生活还不是很健康、消费不够理性,特别是在农村,封建迷信仍然比较盛行,这就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构建。

2.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传播力度

传播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效果。要用见诸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式和习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实现生活化目标的关键。为此,必须考虑传播受众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好传播的载体和方法问题。在载体方面,要用好各种生活化的载体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它存在的时间与空间场域。一是用好活动载体。要利用好重大纪念日、传统民族节日等时机开展纪念和庆典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这些活动之中,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3]二是用好媒介载体。媒介即信息。在新媒体时代,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而且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资源,要充分挖掘其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资源,同时,要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打造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平台。三是用好文化载体。要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等基层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熔铸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层文化之中。在方法方面,要提高针对性和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教育者要注意理解、尊重教育对象,要俯下身子,采取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人文关怀等方式和方法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体制机制保障

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转型之中,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实现生活化目标的保障。首先,完善领导体制。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现途径,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做好监督落实工作。其次,完善保障机制。一是畅通教育育人的主渠道,形成家庭育人、学校育人和社会实践育人的合力,实现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二是要借助法律的支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刚性的法律要求,用法律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威。[4]三是要发挥党的政策的导向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到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之中,深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中。四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各种日常社会管理制度之中。再次,完善激励机制。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评优、晋升、提干直接挂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能够以直接的利益回报呈现出来,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作者:秦晓华 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把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N].人民日报,2014-5-26.

[2]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5(2).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篇8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高端移动通信设备的大众化和互联网的普遍化将人们带入了以微信、微博为主要社交方式的“微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依赖于微信、微博来完成生活、学习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1]。微媒体已经成为这一群体所使用的主流媒体形式,并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借助“微时代”这一发展背景,发挥其正能量教育功能,寻找出更加高效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对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微时代”的概念与特点

以数字信息化技术手段与信息传播媒介为基础,主要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介体传递信息,以微博为代表而慢慢形成的“微生活”时代,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微时代”[2]。这一发展背景下的信息传递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显示终端,将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录像的形式进行即时传播。“微时代”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放化。“微时代”的形成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特别是在手机等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的趋势之下,信息的共享化应用已经不再是一种设想。第二,即时化。“微时代”使得信息内容及传播速度更加便捷、快速,更加简短而又具有冲击性。第三,普遍化。“微时代”让每一个人在成为信息传递者的同时又是信息的者,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发表心声,平等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第四,碎片化。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简短精悍的“微内容”与人们当前的碎片化时间利用模式越来越契合,微信、微博更能满足人们生活与学习的需求。第五,多元化。这是由当前世界一体化趋势下信息大融汇、受众群体多样化决定的。

二、“微时代”视域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使得我国主流文化思想受到周围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截至2015年年初中国互联网覆盖范围达到了48.8%,全国手机用户总量达到了5.95亿。其中广大青少年人口构成了互联网与手机、平板等信息终端设备的主要使用群体。“微时代”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的信息与声音此起彼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使得思想价值观念本来就不成体系,信念本就脆弱的大学生更加困惑、迷茫。各种移动设备的大众化,使得微博、微信等平台成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一言一行,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教育者必须要有效借助“微时代”背景下的有利条件,把握“微时代”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微工具和微平台,探寻有效教育措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在“微时代”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声音中更加鲜明,更加有感染力,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做贡献。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一)不同群体的认同有差异。由于学生群体具有个体差异性,他们的成长环境、宗教信仰、接受新事务的能力等有所不同,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3]。从以往的教育结果来看,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认识,文科生的认同感明显高于理科生。而且,家庭环境也会导致认同感出现差异性。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子女的认同感。(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较为枯燥。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认识与观念的主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单一、枯燥、沉闷的缺点。而且在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题有关。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也不会将其作为重点部分来理解和掌握。再加上,课程中有关于这一概念的内容大多是以文件的形式来体现的,使得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不但无法产生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而且会限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三)师资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学习及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虽然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满足课程活动的基本要求,不过相比于国家实际要求标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使得师生之间的不和谐越来越凸显,最终阻碍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成熟[4]。另外,课程设置中缺乏课后实践、巩固环节,使得整个学科过于理论化,降低了课程的趣味性,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必须要提高教师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技能与整体教学水平。(四)社会实践教育力度不足。教育教学不仅是学校的活动、家庭的活动还是社会的活动。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有效地利用社会这一场所,所以才会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低,社会经验缺乏,一旦踏出校门,将特别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

四、“微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不利影响

(一)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培育渠道的地位。传统信息传播渠道慢慢被“微时代”主流媒体所取代,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日益普及化的今天,不断更新、完善的各类微工具在信息传播中明显的特征就是快捷化、即时化、简单化、方便化,这些特征恰好与当代大学生快节奏的学习、生活相适应,满足了他们碎片化时间观念下对“快餐”产品的需求。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领域已经成为微信、微博等传播渠道的一大阵地,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舆论平台在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方面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小最终被微平台取代。(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微时代”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畅所欲言的平台,同时也让大学生在信息的获取与阅读、使用中更加自主化,随意化。另外,网络平台对用户隐私的保密性能使得平台共有者形形色色、良莠不齐,这一客观现实让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缺乏,所以思想认识不全面,政治立场不坚定,特别容易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对个别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三)媒体“大V”的盲目崇拜与追求。随着“微时代”的发展,各大主流信息传播平台踊跃出一些具有绝对话语权与舆论领导力的公众人物,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受到广大网络用户的追捧与崇拜,他们的一言一行主导着舆论风向,再微小的一个动作都可能在网络上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如新浪微博这一社交平台上的“大V”,他们对某一社会事件的恶意曲解或是无意猜测,很容易导致其粉丝群做出不正确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尤其是对大学生产生的舆论影响,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因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而他们又被很多大学生奉为偶像,这一点将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开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五、“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以课堂为主体。“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仍要坚持以课堂为主体。教师要加强团队合作,与网络抢学生,防止网络平台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唯一培养渠道。重新规划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注重教学内容的社会实践性、趣味性,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受到影响。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二)提高大学生应对。“微时代”的能力是基础第一,通过相关的媒介素质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新媒体软件的方式,培养大学生辨别及提取有用网络信息的技能。第二,在指导学生掌握辨别网络信息技能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准则。严格抵制与打击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与行为。第三,提高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监督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参与网络监管的意识,引导大学生有序地参与网络监督,并将网络监督活动与现实的社会监督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达到维护网络平台秩序,确保网络平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的正向推动作用得以实现。(三)提高教师在。“微时代”下的教育水平是前提第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首先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更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积极学习新的信息传播软件与工具,充分挖掘并利用网络知识和社会新闻材料,结合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发展规律,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对学生进行隐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二,教师要结合“微时代”的特点转变教育方式。利用新颖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互联网的检索功能,选择能够满足学生价值观教育需求的,具有趣味性的社会资料与话题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多采取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课堂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5]。第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努力构建一种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不能因为年龄和知识阅历优势而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学生。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尊重学生,加强课堂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与价值观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给予他们平等表达观点的机会,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创建网络平台是关键。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平台。充分挖掘并利用“微平台”的各类资源,通过微博、微信等实施微课教学策略,让广大学生群体随时随地可以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创建微博、微信等信息沟通平台。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参与热点话题与人生问题的探讨,引导并鼓励学生严格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总之,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微时代”的挑战,抓住这一时代背景下的机遇,探寻新的培育路径,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参考文献:

[1]林华开.基于自我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现路径[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8):56-57.

[2]史明娜.实践育人视域下艺术专业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7,27(1):126-129.

[3]潘姗姗.“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3):137-140.

[4]韩雅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2):41-45.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日;路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节日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展示了一定时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如何以节日为载体,发挥节日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是我们寻求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节日中蕴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子

节日文化蕴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子,寄托着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1.节日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节日,就是一种具有民俗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社会性活动的日子,一般有固定的日期,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历经岁月积淀和发展,节日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不同的节日中有不同的侧重和展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会赋予节日以战略上的意义,从而增强节日参与者的使命感和自豪感。“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一些节日产生的渊源。节日活动的参加者了解节日本身的旨趣,能够激励他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能与节日文化精神产生共振的效应。在共振中,节日所蕴含的教育内容会逐步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然后外化为日常行为。2.节日具有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有方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效的途径。节日具备的约束、熏陶和强化特性,会对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1)约束法。节日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不仅能使亲身参与节日活动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与体会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而且能对参与者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同时,节日文化所表现出的道德要求以及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方式,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起到规范作用。(2)熏陶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节日中,高校举办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中,通过校园媒体多方面营造节日氛围,不仅能活跃校园文化,而且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品行发生变化。(3)强化法。节日在一年中定时出现,这种分布使得过节成为广大学生不断重复的文化行为方式,会对学生产生不断延续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节日又多是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使其拥有独特的社会记忆功能,从而能使节日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审美情趣得到强化。3.节日具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容度节日具有较强的包容度,能够整合融入新观念、新思想、新方式,进而使其得以延续。节日的包容度主要体现在参与性、集体性和非强制性。(1)节日的参与性。每逢节日到来之际,高校学生通过参与节日活动,主动成为活动中的一员,能够更深刻地体会节日文化所特有的精神内涵,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2)节日的集体性。节日能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节点上,唤起学生的文化自觉,使学生将身心融入各种节日活动中。节日这种集体性优势为培养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机。(3)节日的非强制性。节日能使参与者自然地感知、自觉地接受蕴藏在节日中的理念导向,形成一种潜在的驱动力。节日对学生的教化方式是一种自我的约束机制,利于高校学生对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自觉、深入地接受。

二、节日活动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相对于单纯的说教,渗透于节日活动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能得到受众的认同,更能提高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利用节日对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应充分发挥它的凝聚、引领和调节功能。1.凝聚功能在多元文化日益受到尊重的环境下,节日作为一种有标识度的文化,已根植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我们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节日活动,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接受节日文化所赋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念。2.引领功能节日活动形式多彩多样,但是节日活动的精神实质在于真善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这样节日核心要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可以使参与节日者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调节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面对来自于学业、就业、社交的压力越来越大,节日可以充实学生的空虚心理,驱散学生的消极心理,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品性。

三、节日期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节日活动相脱节、学生个人内化不足等问题,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着眼,在遵循继承创新、寓教于乐、协调共享原则的基础上,讲究“四个结合”节日途径开拓策略。1.坚持节日途径开拓的原则(1)继承创新原则。在大数据时代,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这要求节日内容不断充实丰富,否则有再多的节日资源也发挥不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要使节日与现代高校生活对接,学校必须赋予节日新内涵和新形式,在保持其历史性的同时与时俱进。学校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仅要从历史长河中打捞起不慎丢弃的节日传统,而且要从世界各地节日的发展演变中探寻创新性发展。(2)寓教于乐原则。有些节日积淀深厚且富含教化意蕴,显得有些沉重、缺乏吸引力。我们在节日途径开拓中,要把节日文化以更娱乐、更轻松的方式表达出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识性、科学性与节日的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从而激发广大学生投身节日活动的热情。(3)协调共享原则。高校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就需要将节日与学校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现实生活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节日活动推进的各层面,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学校要在把握地域差异、民风差异、认同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心做好节日和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文章”,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2.讲究节日途径开拓的策略(1)节日活动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相结合。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日途径,学校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理念为指导,设计好具体的路径和措施。要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认真规划设计,形成节日宣传教育的战略思路。当然,好的设计离不开基本的制度支撑,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为此,学校要加大对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日的建章立制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制度、研究制度、评价奖励制度等,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体系。(2)节日内涵的外宣与内化相结合。开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日路径,学校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方式方法,通过生动鲜活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先进性讲清楚,让广大学生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形成共识。要充分营造节日氛围,运用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微博微信号等多种载体,生动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学校要充分发挥节日陶冶情操、温润心灵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强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心、自豪感。(3)节日内容存量的激活与重构相结合。开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日路径,学校要把节日内容的存量采用当代高校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宣传和介绍,从而引起他们对节日的关注、热爱和向往之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注入节日内容中,贯穿于每一个节日活动中,完成节日外在符号形式和实践层面的重构,从而增强节日的时代魅力。(4)节日进程的全面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寻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日路径,一方面,学校要把握一年中节日活动开展的整体性,注重形成规模效应,要理清节日与节日之间的间隔性和延续性,把有限的节日资源利用到最优。另一方面,学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知识结构层次,开展有差别、有特色、有实效的节日活动,努力寻找孕育在节日中的驱动力量,从而不断推进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2]刘姗姗.论中国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吉林大学,2012

[3]黄岚.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

[4]侯文广.与时俱进:论中国传统节日德育资源的开掘和利用[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研究

《意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价值观要全面融入到教育中去,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高中学生在思想上的成长和进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为探究讨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高高中学生观做出了理论基础。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对抵制不良社会现象有很大的作用,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快全民学习观念的脚步。

1高中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

在当代我国社会结构变动,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观念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影响,与我国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激烈的碰撞。而高中生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建立,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其价值观的确立动摇起来。学校又偏向于口头上的知识传授,忽视了高中生情感的培养,注重考试与排名来考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压力太大,致使其产生反抗心理,不愿主动去学习,去接受老师的引导,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受到冲击,给当前高中生价值观正确的形成造成较大的影响。

2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

2.1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想要贯彻落实好科学的发展观,就必须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实现,这种指导已经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思想。当前高中生正处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阶段,并且在我国伟大事业建设上占有主要的地位,建立这种价值观急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同时面对着多重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理念的影响,学校要更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一步创新合适的教学。学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中生提升自身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供了目标。

2.2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的重要性

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确立的重要阶段,极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走向极端化,面临生活中诸多的压力,常常造成其心理上很大的矛盾和身心上的疲倦。在高中校园中,如何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是当前我国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有关纲要中有提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融入现代教育中,要学生知道始终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养成遵守法律,不怕辛苦的高尚品质,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但是这种保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付诸于具体的实施行动,要将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中,给其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然后让其顺利地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另外,要制定相关的制度,给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在学校德育制度中增加有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定,让其有章可循,同时也要在高中生综合评价体系中纳入此项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成高中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以促进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顺利的开展。

2.3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必要性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轻视学生思想行为教育,单单注重学生的分数和知识量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低下,甚至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错位。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健康的发展关系和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因此,对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重要,影响祖国的未来和前途。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结合历史课文中的爱国主义事迹,引导学生熟悉历史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性

3.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教授高中历史知识文化过程中,不断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坚强意志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历史教学的主要观念,要深入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研究上要不断探析,分层解析地渗透教育,才能使教学达到效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知识点能被有效地吸收和了解。

3.2进行积极化教育

以历史事迹为借鉴。在教材中有很多鲜明人物的事迹,教师从而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回顾历史,让学生深入了解到事情发生原因和背景,再主动让学生回答其造成的影响。例如提到精忠报国的名将岳飞,应教导学生学习不浪费时间的高尚情操与热爱国家的忠诚之心。使学生自然地感染其中,自发地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3结合实际生活

让学生多学习我国当代优秀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体系。例如,李娜不断进步,永不言败的精神,获得了网球大赛的四连冠,是我国网球历史上的一大飞跃,4个连续冠军这个不可思议的创举,深刻诠释了选手在赛场下的各种努力,永不言败,在世界人民面前,身披着国旗,为祖国带来崇高的荣耀,为世界展示作为中国人的荣耀。这种永不言败,不断超越自己的运动精神,更能激发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建立,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4结合历史材料

教师在历史知识的教学中,深入地研究教材,把多种重要的环节接连在一起给学生设置问题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评价和分析历史人物和事迹,例如,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演示“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些悲惨的场景,使学生永远铭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再以钓鱼岛发生的情况和冲突,引导学生为了祖国和平发展和我国领土完整的光荣使命而奋斗。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历史纪念日里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基地和遗址,向学生不断传输爱国主义精神,从而确立价值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学生自主学习,在正确判断善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看法想法和价值观表现出来,教师从而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学习和树立价值观,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深的理解。

3.5教师以身作则

老师规范好自身,以身作则,用孔子的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虽正,虽令不行,”可见,教育者要时刻注意自身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给学生树立先进的榜样,以此来影响学生,与此同时,还应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和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和爱好,课下与学生多交流,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充分地整合利用起来,把短板补长,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热情,使其在自信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4高中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的反思

4.1创新教学方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专注于口头的说教来灌输知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把老师作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学生兴趣束缚住了,所以这种古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坚决摒弃,当前我国需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开放式的教育,在课堂让学生占据更多的主导地位,教师更多的应该是起引导和辅助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4.2.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相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活跃性思维和活用知识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及时归纳知识点,综合性地去分析各种存在的问题,培养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学习好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践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的去教育学生,使其得到全面地发展,更好地为促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提供条件。当前高中历史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在课堂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高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各个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作为中国国民,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教育教学最主要的中心,贯彻到每一个阶段学习的学生中去。每个国民都应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出一份力,充满激情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高小兵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顾冬建,顾元忠.高中历史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方式研究[J].文理导航,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