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4:56:48

社会统计

社会统计范文篇1

一、当前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情况

社会融资规模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部门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当前,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范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表内、外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其他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等。当前,对区域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主要从金融机构的资产方和金融市场的发行方进行。具体来看,以常州市为例,社会融资总量中的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等指标可直接通过人民银行的金融统计系统直接采集数据;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金等指标分别从市一级发改委、金融办和保险协会等获取数据。其中,企业债券中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数据可从人民银行信贷部门获得。

二、存在问题

1.社会融资规模制度建立之初,一些影响极小的因素未纳入社会融资规模口径,导致当前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有所缺失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制度设计时,考虑到统计的便捷性和准确性等要求,对一些在当时对社会融资规模影响极小的因素未计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而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些过去可以忽略不计的因素在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中已经足以影响到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准确性。比如,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银行贷款移出银行体系,导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人民币贷款(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标的均为人民币贷款)虚减了该项业务。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该笔贷款依然存在,是其从银行体系获得的资金。而从银行角度来看,该笔贷款已不在银行表内和表外反映,相当于该笔贷款已经收回。若按现行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方法,会将该笔证券化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的人民币贷款项下扣除,导致该笔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漏统计。2.实体经济新融资渠道不断增加,使得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与当前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不相匹配伴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实体经济越来越多地选择直接融资方式和各类层出不穷的新型金融产品进行融资。这导致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仍旧按照现有的统计方式,将难以全面地反映我国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一是通过产业基金和城市发展基金、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债权融资计划等获得的资金未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1)产业基金和城市发展基金。产业基金和城市发展基金是为推动城市化发展、产业化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应运而生的一种融资渠道。比如,常州地区自2014年6月成立旅游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来,产业基金和城市发展基金规模快速增加,截至2017年9月末,全市通过产业基金和城市发展基金已累计募集资金189.06亿元。(2)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银监会于2013年10月,创新推出了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和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其目的是利用“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开辟新的标准化投资标的,为银行理财资金对接直接融资提供渠道。常州地区自2015年8月发行首笔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以来,截至2017年9月末,全市企业通过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已累计募集资金33.6亿元。(3)债权融资计划。债权融资计划由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于2015年创新推出,是指融资人向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的投资者,以非公开方式挂牌募集资金的债权性固定收益类产品。常州地区自2016年6月发行首笔债权融资计划以来,截至2017年9月末,全市企业通过债权融资计划已累计募集资金50.5亿元。二是“新三板”市场企业融资未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继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证监会监管的全国性证券交易所,服务对象以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为主。截至2017年9月末,常州地区“新三板”市场企业融资共计18.55亿元,为尚不符合主板上市条件的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而目前,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中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的统计只包括A股和B股筹资(金融企业除外),不包括企业在全国中小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的融资。关于健全区域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思考陆逸超3.实体经济跨地区融资情况难以准确反映与全国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不同的是,对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还需要考虑资金的跨区域流动问题。在当前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中,对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统计,采集的数据是依据当地金融机构发生的业务。而当前金融机构的业务存在跨区域经营的特点,比如,异地贷款、票据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贷款等。目前,对于实体经济异地融资数据,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能够提供一定的统计支持,但因系统间的架构不同或统计口径差异,统计数据在及时性和准确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票据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也存在跨省交易的情况,目前暂时还不能及时、准确地统计;信托贷款是当地信托公司吸收的资金,计入当地社会融资规模。但是,信托贷款更多是在全国范围内配置资金,并非完全用于当地的实体经济,因而造成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存在偏差。

三、相关建议

社会统计范文篇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我国已逐渐开始从单纯注重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向注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社会统计在政府宏观决策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明显。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我县的社会统计工作相对经济统计工作还比较薄弱,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能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为进一步改进我县社会统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增强全面发展意识,提高对社会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统计从总体上反映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其范畴涵盖了反映人的生活水平、生活条件和质量等各个方面,包括人口、健康、文化教育、就业、收入、贫困、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环境、社会秩序等。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各部门从事的社会统计工作,分别反映了社会发展某一个方面的情况。因此,只有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各部门的社会统计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才能为全县的综合社会统计奠定坚实基础。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各部门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社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并做好这项工作,真实、全面地反映我县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更好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切实加强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各部门的统计工作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各部门的统计工作是政府综合统计职能部门工作的重要基础。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各部门要切实落实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通知》(足府发〔2002〕86号)精神,加强本单位统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把统计工作作为转变部门职能和加强部门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进一步扩大统计内容的覆盖面,逐步使部门统计向行业统计转变,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实现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

三、高度重视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工作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的通知》(计社会[2002]973号)精神,县统计局将在全县开展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工作。对全县各领域及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以量化的形式,客观反映全县社会发展水平的现状和内在规律,综合评价和监测全县及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科学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积极寻找解决全县及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社会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县政府各部门不仅要抓好本部门的统计工作,还要切实加强对本领域包括24个街镇乡(办事处)人民政府统计业务指导和数据搜集、评估工作,及时、全面、准确地向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各界提供全县及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社会发展信息。

社会统计范文篇3

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对于统计工作的加强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加强统计工作的职能,是真正体现统计工作职能的主要手段,只有切实提高统计检测的水平,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许多企业领导不重视统计,认为统计只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统计员兼职的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三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由于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2提高统计工作的水平,强化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2.1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量成倍增加,这对统计工作及统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统计工作不仅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手段,更应当利用计算机组织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这是当今统计工作必须达到的技术目标。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不仅能有效地剔除人情数据,减少不同部门、专业间的重复统计,减少企业的重复劳动,减轻统计工作强度,而且还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避免“人造数据”、行政干预统计等不良行为,为统计信息的“快、精、准”提供保障,为统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2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统计信息是企业家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统计信息的质量对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性与及时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快、精、准”是新形势对统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因而,统计信息首先要讲求时效,只有及时才能抓住机遇,才能将信息变成效益。否则,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其次,要讲求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准确性是一切统计工作的前提,离开了准确性,统计工作就无从谈起。

2.3提升企业统计人员素质统计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大批精通统计学、掌握现代资讯技术、熟悉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而目前,企业统计人员较少,要同时担负数据采集、管理、处理加工和统计分析等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因此,企业统计人员应刻苦学习,提高素质,既懂统计理论方法,又懂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既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分析经济动态。但现有统计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统计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较少,复合型统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加强统计学历教育,搞好培训教育,提高在职统计人员素质,乃是当务之急。

社会统计范文篇4

关键词:社会保险;统计;服务;社会保障事业

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中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保障事业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大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社会保险统计如何适应时展需要,如何服务于社会保障事业,是当前所有社保统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社保统计数据要力求详尽真实

社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社保统计工作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可靠。1.1打好社保统计工作基础。首先应建立健全社保统计体系,尤其要重视区县和乡镇两级社保统计系统。各基层经办单位要把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局面,并形成一套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的统计体系。其次是不断提升社保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基层社保统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统计理念和统计方法,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和技术培训,并严格考核制度,逐步提高社保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1.2实行严格数据审核制度。要严格把关数据审核,避免发生数据虚假的情况。一是出现异常的指标数据,必须要求相关单位再对数据进行核查并作出书面情况说明,同时还须实地调查、抽查和验证。二是所有统计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依法行政,确保数据真实质量可靠,对指标数据要从不同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想方设法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三是实行责任问责和追责制度,如果数据出现问题,必要追根溯源,依法依规找到责任人,按规章制度进行惩处。1.3努力推进依法统计进程。依法统计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表现,只有依法统计,才能确保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从而真正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一要常抓不懈制度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出台规范性的工作文件等,努力为社保统计管理工作提高制度保障。二要贯之以普法宣传,定期开展不同的宣传活动以保证越来越多的居民有统计意识,如竞赛、知识讲座、统计培训等等,从而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三要依法行政,不仅要勇敢执法,同时还需要全力遏制违法行为,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证社会保险统计行业的洁净,同时结合法治意识的增强,全力促进社保统计工作平稳、健康运行。

2社保统计方法要力求高质高效

社保统计调查方法不仅关系到数据质量,而且决定着社保统计的工作效率。社保统计为社会保障事业服务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尤其在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全国改革浪潮不断掀起的情况下,统计方法也必须顺应潮流,不断改革。2.1及时调整社保调查内容。需根据当下经济及时调整所调查的内容。首先,应紧跟政府规划,对其工作重点实时监控,及时掌握政府工作的重点,并根据所掌握的内容来调整社保的调查内容,为当地政府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其次展开多方面调查,可包括社保、创业、就业等多方面的调查,使社保调研部门的数据库更为饱满,并及时更新统计指标体系;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完善统计调研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完善整合,最真实的反应当下社保实际情况及效益,并对当地社保发展模式的变化及特点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表现。2.2及时调整社保调查时间。在调查时间的选择方面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如市场经济环境变化、针对不同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不同等等,根据不同的角度不同条件从而调整调查时间,还可使用不同调查方法、不同调查技巧进行调查,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阶层的数据信息需求。在调查过程中还需遵循调查基本原则,若能通过年度调查就可满足相关部门需求时,就不要搞季度、月调查,若能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就能满足相关部门需求时,就不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若一次性调查就能经科学方法准确推算出整体调查数据,就不需要进行多次调查。2.3合理调整社保调查方法。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数据统计得到了更多便捷的途径,社保数据统计在利用互联网+统计技术进行管理的同时,更要积极不断的加大运用大数据统计的力度,采取高效准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3社保统计服务要做到全方面

社保是国家保障事业,为党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最科学的依据及决策,为社会大众选择社会保险提供全方位的科学准确的社会保险信息服务。3.1对社保形势进行有效加强。加强对社保形势的检测首先需进行实地调查,社保部门需定期派遣相关统计人员深入相关企业、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保证所得的统计数据最大限度的准确,保证数据质量。其次还需对当下社保形势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定期监测,对相关数据的变化必须密切监视,若出现新的问题、新的动态,则应准确的判断出数据出现的意义,从而把握好社保统计工作的形势。最后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好是将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的社保形式进行评估并建立模型,从而精准把控社保形势,促使该行业健康发展。3.2提升决策咨询质量。社保统计部门需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社保统计分析工作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只看到阿拉伯数字,应该对这些阿拉伯数字后所蕴含的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知识做深入分析和研究,去繁就简,努力挖掘本地区社会保障发展的本质规律,围绕社会保险中心工作,充分利用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在分析中,要力求将社会保险工作与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起来,从社会保险及相关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看其内在的联系,从统计角度,以最快的速度、全新内容和权威数字,对社会保险事业和基本状况作出评价与判断,对重点工作和热点问题加以反映。同时要创新和丰富社保统计工作的方法、内容等,持续提高统计分析质量,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3创新社保服务载体。社保统计的服务功能主要还体现在为社会大众选择社会保障服务提供全方位的科学准确的社会保险信息服务,所以社保信息服务系统必须准确的收集到社会大众不同群体的服务意向,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服务方案,不断的创新社保服务体系去适应更多的不同群体。同时要拓展社保统计信息服务的业务范围,通过不同的形式,让群众进一步的了解社保服务体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保创新服务载体中。

4结语

写此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对我国社会保险统计工作进行分析,并探究社保统计工作如何才能服务好当下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这就需要力求社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社保统计方法高质高效、社保统计服务全面高效。的报告中已经再次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而要实现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要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离不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高速发展,而社会保险统计工作的改革应该努力顺应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桂霞.加强社会保险统计工作服务社会保障事业[J].中国科技博览,2015,(46):185.

[2]刘铁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求索,2004,(7):111-113.

[3]张凯军.加强社会保险统计工作服务社会保障事业[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11):56-57.

[4]吴迪,郭艳萍.浅谈社会保险统计如何服务于社会保障事业[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4):70-71.

社会统计范文篇5

近年来,为了全面评估可持续发展和福利水平,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资本的研究得到愈来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如200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三十四届会议有以下国家和组织提交了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报告:欧洲委员会的“社会资本和欧洲社会政策”;瑞典统计局的“瑞典的团体生活”;芬兰统计局的“对社会资本量度经验的评估”;英国国家统计局的“联合王国社会资本的量度”,等等。根据会议的讨论,锡耶纳统计小组编写了一份报告,总结了关于社会资本的工作,包括社会资本的定义和政策关联性、与社会资本量度有关的方法问题、国际经验、国际协调等。时间就是金钱有了新的含义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时间使用调查和相关调查中获得的关于男女无报酬劳动的统计数据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和解读,使政府承认无报酬劳动的经济和社会贡献,有助于将性别问题融入国家政策。为此,联合国鼓励世界各国的统计机构开展时间使用调查和收集人们如何分配日常活动时间的信息,这些日常活动对人的经济保障、健康、福利和总体幸福具有重要影响。

(一)什么是时间使用统计时间使用统计是妇女和男子如何“花掉”其时间的定量概括,通常按24个小时或一周的时间计算。时间使用统计是从一组个人抽样中产生的,通常按性别、年龄组、农村/城市分列,或按分析者感兴趣的其它分组分列。时间使用统计提供人们如何在有报酬劳动、无报酬家务劳动(例如烹饪、清洁、购物、看护孩子、老年人、病患或残疾人)以及社区和志愿工作活动和个人活动(如饮食、休闲、学习、休息等等)之间分配时间的信息。在个人记录的基础上编纂分门别类的时间账户,显示妇女和男子每天或每周就每项活动平均花费的时间,以及这些活动发生的背景。因此,时间使用统计对特定社会中许多相互竞争的活动之间的时间分配情况提供了完整的描述。

(二)为何要收集时间使用数据由于认识到时间使用数据对于衡量妇女的“隐形”无报酬劳动以及评估其对于国民经济和人类福利所作贡献具有重大意义,1960~1970年代,发达国家对收集时间使用的国家数据的兴趣迅速增长。人类活动通常分为经济活动、无报酬的生产性活动和个人活动(如饮食、睡眠)三大类。尽管三类活动都对人类福利作出了贡献,但国家统计系统通常只收集经济活动的数据。OECD国家时间使用研究结论表明,人们用于无报酬劳动的时间超过有报酬劳动的时间。另一个普遍结论是就无报酬劳动和总劳动时间而言,妇女的工作负担更重。如,韩国的时间使用调查表明,妇女平均每星期花在无报酬劳动的时间比男子多21个小时,而她们的总工作周平均每天几乎超过男子1小时。最新研究还表明,使用人们对有报酬和无报酬劳动时间的分配信息可以了解宏观政策对人民和人口群体福利所产生的影响。这对于政策制订者和经济分析家来说尤其有意义,可以使他们在政策和预测中全面考虑整个生产性经济的情况。在这些研究中,时间使用数据转变为国家时间账户,即说明家庭如何在有报酬劳动、无报酬劳动和休闲之间分配时间的一套估算数。

贫困统计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统计委员会第三十五届会议人口与社会统计议程讨论了《贫困统计手册》的编写提纲。《手册》的总体目标是协助会员国统计人员满足国家和国际上对官方贫穷统计数字日益增长的需求。《手册》将针对某些现行官方贫穷统计做法中的技术弱点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其目的是提高准确性以及国内各地区和各国之间以及不同时期贫穷估计数的可比性。《手册》协助各国解决贫穷计量的具体问题并协调计量和数据收集办法,包括(但不限于)确定热量阈值;为确定贫困线设立并使用参照小组;制定并使用成人对应比较表;对消费模式和生活费的地域差异作出说明;修订估计数和订正方法,包括改变基数年的频率;数据捕捉和数据收集的基本做法。《手册》将尽可能考虑各区域和不同地点的具体情况,以便向各国提供切实可行的计量办法。此外,目前为开展国际贫穷比较而进行全球贫穷计量时都采用国家数据和购买力平价,而联合国统计司的授权和资源有限,无法解决购买力平价问题。《手册》将探讨在开展贫穷计量时是否可以采用统一的概念性做法,促进在国家一级采用共同的数据收集办法,以便处理国际比较问题。残疾问题统计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统计委员会第三十三届会议认为,有必要发展标准残疾计量工具和指标,并确认和调整不同组织搜集的数据。

统计司目前参与的工作是制定两个矩阵表(一个概念矩阵表,一个经验数据矩阵表),按照问题的特征类型,如《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中的健康领域、严重程度、病因和时间长短等,对残疾计量标准(问题)的目的进行交叉分类。制定矩阵表的意图是协助发现残疾计量中存在的差距,指导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残疾计量标准的制定工作。残疾数据由联合国残疾统计数据库维护。该数据库最早开发于1980年末,1990年末更新。2001年的更新仅提供按年龄和性别划分的残疾发生率。统计司从各国统计局搜集数据时,按常规不搜集残疾数据,但在1993年编写《人口年鉴》老龄化专号时搜集了有关残疾的数据。

2002年,亚太经社会通过的《为亚洲及太平洋残疾人缔造一个包容、无障碍和以权利为本的社会琵琶湖千年行动框架》,列出了亚太经社会2003年在残疾统计领域要开展的工作,并主张有必要采用残疾统计的国际标准和框架。文件还阐述了一项新的两年期项目,旨在借世界卫生组织的《功能、残疾和卫生国际分类》提高各国制作更好的残疾统计数据的能力。家庭收入和开支统计2003年,第十七届国际劳动统计学家大会讨论了国际劳工局提交的有关家庭收支统计的草案。会议认为,为了有利于国际统计标准的协调和统一,有关家庭收入和开支的统计应当尽可能与包括国民核算制度内那些标准在内的相关现行统计标准相一致,并认为,家庭收入和开支统计可作为对内容广泛的经济、社会和其他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基础。

(一)家庭收入的概念和定义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或家庭中的单个成员每年或在固定的间隔内以现金、实物或服务的形式收到的,排除意外收获或其他非常规属典型一次性收款的所有收入。家庭收入可供目前消费且不会通过减少其现金、清理其他财物或非财物资产或增加其债务而减少家庭的净价值。家庭收入包括:来自就业(所获报酬和自营就业)的收入、财产收入、从生产供自家消费的家庭服务中获得的收入以及收到的转让。家庭收入不包括:产生于金融和非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增加的持有利得,因为持有损失会减少价值净额;所有非固定、非经常发生的收款,包括抽彩奖、赌金、非人寿险赔偿、遗产、一次性付清的退休津贴、人寿险赔偿(年金除外)、意外所得、法定/伤害赔偿(代替从前收入的那些款项除外)和贷款偿还款;从价值净额的减少中产生的其他收款,包括资产销售、储蓄提款和获得的贷款。来自就业的收入和来自于家庭生产供自行消费的服务的收入之总和被称作来自生产的收入。生产收入加上财产收入和转让收入,总和为总收入。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指总收入减去直接税款(退款净额)、法定交款和罚款以及已支付的法定和准法定家庭间转让。可能时还要计算实物形式的社会转让,这些收款的总额加上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构成经调整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

(二)家庭开支的概念和基本定义家庭开支是指一个家庭通过直接货币购买、独立经营生产、易货贸易或以实物形式的收入为满足其成员的需求和欲求而获得、使用或为其付款的消费者商品与服务的价值。一个家庭的实际最终消费是指家庭消费开支和该家庭通过来自政府、非营利机构或其他家庭的转让而获得或使用的消费者商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家庭开支是指家庭消费开支和家庭非消费开支的总和。后者是指一个家庭向政府、非营利机构和其他家庭作出法定和准法定转让,同时未获得任何商品或服务作为回报以满足其成员需求所发生的那些开支。家庭开支代表一个家庭为满足其需求和履行其“合法”义务而必须做出的支出总额。

社会统计范文篇6

二、(一)在设计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时,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儿点:

l。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对此“体系”应予以适当反映。

2.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休系”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社会社会生活的实践来反映社会的发展状况。

3。社会是由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民族、社区等组成的,“体系”应反映我国主要社会结构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并以之作为“体系的分类基础和各组成部分横向联系的纽带。

4。根据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求,“体系”要把反映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放在重要位置。

5。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系”要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有适当的反映。

(二)鉴于社会生活现象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泛的复合体,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必须与之相适应,要把社会领域各个方面的主要统计指标有机地组成一个完整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广泛性。“体系”框架包括的范围要力求全面,能广泛地反映社会领域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既有客观指标,又有主观指标;既有实物量指标;又有价值量指标;既有绝对数指标,又要有相对数指标。

2。科学性。每项指标的名称,要有科学依据。大中小项目的排列顺序也要讲究科学性,一般应根据条件一结果,原因一结果,投入一活动一产出等顺序来排列,以便观察分析。

3.连续性。对一些重要指标,要列出分年度的资料,或者列出重要年份的资料,便于系统地研究社会间题,揭示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

4.概括性。反映一个社会现象的统计指标往往有多个,这就要求设计指标体系时,应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选择其中反映社会现象本质的概括性较强的统计指标。

5.一致性。为便于从各个侧面研究社会间题,同一指标的名称、概念、范围、分类和计算方法等要尽可能保持前后一致。

6.适用性。在设计“体系”和选择指标时,要根据社会需要,特别是考虑政府的需要。

7.标准化。为便于国际国内比较,所有统计指标,应尽可能采用目前国际上和国内通用的名称、概念、范围、分类和计算方法,以进一步达到统计指标标准化。

8.可行性。为了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在设计“体系”时,应考虑大部分指标能从现有各种调查统计资料的草础上,经过加工整理即可取得。

(三)在设计“体系”框架问题上,在我国曾有过各种主张,例如:(l)将社会统计指标体系按生存指标、享受指标和发展指标来划分;(2)按社会条件、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来划分;(3)按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主体、社会物质生活、政治与社会管理、精神文化生活来划分。上述儿种分类方法的共同优点是反映问题比较集中,内部联系较为紧密,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共同的缺点是在具体设计指标时,各组成部分的界限难以划分,涉及的范围较窄,搜集某些资料的难度较大。1983年国家统计局试行的方案,采用了目前国外通行的按行政规划部门划分的方法,将“体系”框架分为13大类。这种分类方法适合我国现行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涉及范围广泛,各组成部分界限清楚,资料来源有保证,便于搜集加工整理。因此,在修订中,我们仍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而且根据当前改革、开放的需要和统计工作发展的要求,在原有的框架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补充和修改,把整个“体系”框架划分为15大类。这15大类的基本内容为:

1.自然环境,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国土面积、自然资料、气候条件、城市面积、行政区划和自然灾害情况等。

2.经济条件,经济是基础,它决定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商业和财政收支情况等。

3.人口与家庭,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家庭是社会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包括人口规模、人口构成、人口自然变动、人口迁移、婚姻家庭和计划生育等。

4.劳动,这是人们获得物质文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包括劳动资源利用、社会劳动者构成、人才流动、劳动条件和工人工时利用情况等。

5.居民收入与消费,居民收入是居民维持其家庭生活的重要源泉,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消费水平的高低。包括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居民储蓄、物价指数、消费总额与国民收入的比较、劳动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较等。

6,住房与生活服务,居民住房与生活服务设施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包括居住情况、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设置情况,交通通讯设施和其他公用事业发展情况等。

7.环境保护,这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包括环境系统人员与设施配备情况,各地区三废污染处理情况、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情况、排污费征收、使用和污染赔款情况、自然资源保护基本情况等。

8.社会保障,这是解除居民因生、老、病、残、死等原因而带来的困难的贡要保障。包括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情况和人均社会保障费用等。

9.教育,这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包括各级各类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校数、校舍面积、专任教师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数、学生巩固率、升学率以及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关系等。

]0.卫生,这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延长人民寿命的重要事业。包括医疗条件、医疗防治活动、营养与健康情况等。

11.文化,这是记载人类历史、鼓舞群众斗志、丰富人民生活的重要事业。包括居民文化生活条件、文化活动情况和文化生产成果等。

12.体育。包括体育活动条件、体育活动情况和体育活动成果等。

13。社会活动参与,这是反映社会民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组织和活动情况、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群众团体组织和活动情况等。

14.社会秩序与安全,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全的队伍建设情况、司法工作情况、社会治安情况、青少年违法犯罪处理情况、劳动教养情况和社会收容遣送情况等。15.生活时间分配,从人们一天的生活时间分配中可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生活提高情况。包括人们在一天24小时内用于工作、上下班、睡眠、吃饭、购买商品、家务劳动、业余学习和参加文体活动、社交活动的时间等。为了反映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看法、意见和要求等,以便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依据,我们设一计了一个社会生活问卷调查,即主观指标调杳,作为附录1附在15大类之后。为一j’进行国际对比,以便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找出差距,明确改革方向,我们还设训‘了一套国际对比指标,作为附录2附在15大类之后。三、修订后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简称新“体系”)同原有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简称原“体系”)比较,主要有以下儿点变化:

(一)新“体系”的大类从原有的13大类增加到15大类,大类的名称也作了一些调整。为使名称更加简炼,把原“体系”中的《劳动保险与社会福利》改为《社会保障》,把《教育与培训》改为《教育》,把《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参与情况》改为《社会活动参与》。原“体系”把卫生与环境保护合在一起,文化与体育合在一起,它们之间虽然存在一定联系,但毕竟各自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为便于研究社会问题,我们把它们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大类,分别单列出来。原“体系”把科学研究列为一大类,考虑到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已经单独制订,为避免重复,新“体系”已将科研一类删去,为便于研究社会问题,增加了《经济条件》大类。

(二)新“体系”和原“体系”大类排列顺序,大体是按社会条件、社会结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顺序排列的,但新“体系”排列顺序更为合理。原“体系”把环境保护与卫生合在一起,排在《科学研究》后面不尽合理,环境保护的目的在于改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可《住房与生活服务》的关系较为密切,在新“体系”中把它排在《住房与生活服务》后面。《生活时间分配》是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质,所以以新“体系”,把它排在最后。属于社会生活问卷调查,,了国际对比指标,尚属初创阶段,原“休系”没有这两项内容,资料来源缺乏保证,同时内容尚不稳它,所以在折“体系”r},暂作为两个附录,挨将来资料积累多了,指标比较稳定了,就可将其并入15大类之‘蓄,。

(三)新“体系”与原“体系”在指标数量方面有增有减,增减相抵,净增200多项。增加的指标,主要是经济指标、主观指标、反映特殊人群(如儿童、妇女、残疾人等)的指标以及为适应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和研究人口、教育、环境、居民收入和社会治安等重大社会间题的需要而增加的指标等。减少的指标,主要是科学研究指标以及其他一些难于搜集而意义又不太大的指标,如原“体系”中按年龄分组的职工平均工资指标等。总之,经过修订,社会统计指标的内容更全面更适用了。

四、为了搞好统计优质服务,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编制出来后,应及时利用“体系”的资料,结合其他有关资料,积极开展综合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近几年来,各级综合统部部门搜集和占有了大量的社会统计资料后,但统计分析工作没有跟上,统计资料利用程度不高,因而影响了统计工作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社会统计分析工作是当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如何把社会统计分析开展起来,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选题。有些同志感到选题难,不知分析什么问题,其实需要研究的社会问题很多。从大的方面讲,有两大类:一是面向全社会的间题。如人口、婚姻与家庭、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消费超前、住房分配、市政建设、营养健康、社会保障、卫生医疗、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间题;二是针对特殊群体的间题。如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等。由于我们的力量有限,首先需要侧重满足国家政府制定政策的需要可围绕当前党政领导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间题或者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间题来选题。分析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如逐渐归纳出一些属于经常性分析的间题,可按计划进行,组织力量密切注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分析。

社会统计范文篇7

一、对和谐的理解及不和谐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必然会产生对和谐社会的不同理解。而要恰当建立和谐社会的统计评价体系,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所以我们应该对和谐社会的内涵做必要的研究。

(一)和谐的内涵从本质上看,和谐社会是指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这种状态应该是全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它既是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繁荣昌盛的表现,也是人类社会进步所体现的、不断改进的奋斗目标。因此,和谐社会的创建和不断向新目标的推进是执政党最重要的历史使命。评价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需要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入手。因为不同时空的社会环境的差异,会使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在建立评价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时,一定要注意其动态性和系统的结构性特征。

1.和谐社会的建立是一个动态过程。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从我国古代的孔子到近代以来的孙中山,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到一般均衡理论的瓦尔拉斯,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可以说都体现了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憧憬和追求。所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在不断地追求和探索中进步的历史。正因为如此,和谐社会不是人们对社会完美的静态描述,而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是社会目标不断实现与不断升级过程的统一。但是,由于人们过去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多是有历史局限性的,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时代的进步,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也将不断得到完善。

2.和谐社会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建立,应该从复杂的系统角度进行。从这一系统的横向看,不但包含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包含人类自身之间的社会经济和谐,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多方面和谐等内容;从纵向看,不但包含系统内部多层次的关系均衡,还包含各层次主体与其外部环境的协调相处;从发展过程看,不但包含各层次多角度的现实协调关系,也包含各层次动态协调的发展趋势[1]。

(二)现实社会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和谐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从当前的现实出发,不和谐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和谐。近年来,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此方面的不和谐现象也日渐凸显:人类饮用水的污染、物种的减少、沙漠的不断扩大、赤潮的频繁出现、石油的短缺以及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现象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为了个人或集团的利益而牺牲公众利益造成的。这是我们评价现阶段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一面。

2.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文明程度和利益需求等决定了该集体的和谐程度。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决策时的主要依据,而个人的决策又对集体起决定性作用,且这种作用又未必对集体是有益的。所以该类不和谐主要体现在:一是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不和谐。譬如犯罪行为、以权谋私行为等,都是对个人有利而对集体有害的行为,因而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但要对个人有利,更要对集体有利。二是集团利益与民众利益的不和谐。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各类政策和法则时,都会有意无意地代表一定阶层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或受其影响。如果一项经济政策所代表的不是绝大多数民众阶层的利益,就将体现为社会关系的不和谐,如费改税的困难、社会福利货币化的困难等等,多数是来自与利益集团和公众利益的矛盾上。

3.经济关系的不和谐。从国内经济建设角度观察社会,不和谐现象也是广泛存在的,主要体现在:一是区域内的经济关系的不平衡。职业、行业、城乡之间的不均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差距、不合理的经济分配关系等都属于经济领域的不和谐现象[2]。二是国际争端及区域间的不和谐。一国或地区社会的和谐与国际关系的稳定是分不开的,在一个好的和谐的国际关系中,国内的社会和谐才能得到保证。而建立在对外扩张等不和谐国际关系下的国内繁荣,必将引致更深远的社会矛盾和人类社会的不和谐。在当下的国际社会中,各类局部战争依然存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主张及经济贸易摩擦到处可见,这些都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不和谐环境和影响因素。

二、统计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在筛选和谐社会统计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评价指标设定提出的基本原则可以看做是其指标体系设定的一般原则。而具体指标的选择则应根据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和群体的制度行为)的主要评价方法,确定其特有原则。

(一)统计评价指标建立的基本原则其一,综合与系统性原则。和谐社会建设是广泛的群体行为,它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所以,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是群体的综合性指标;同时,所选的各个指标之间必须形成有机的联系,并能全方位反映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其二,独立与代表性原则。在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即每一个指标都代表和谐社会的一个侧面,并能够简洁、准确地说明现象的本质,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各项指标之间应该相对独立,彼此之间不存在交叉与重复。其三,客观与可操作性原则。和谐社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种成果性评价体系,其目的在于反映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结果,一般情况下,要尽可能选择最终成果指标,而不选择动因性、措施性和对策性指标;同时,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一般要尽可能选择具有客观性的指标,而不选取需要另行调查才能获取的,诸如“老百姓的满意度”等主观性指标。其四,动态与相对性原则。在设计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充分体现当地社会发展的特点、条件和需要并具有相对稳定性,又要对未来的近期发展有所预见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而对于个别尚无法获取数据的重要指标,我们暂时用相近指标替代,在后续研究中将继续发展和完善。

(二)和谐社会统计评价指标建立的特有原则其一,“帕累托改善”。“帕累托改善”是指一项不使任何人受损,而使一些人获益的变革或行动,即在不影响其他人效用的情况下,增加自己效用的行为。在评价社会行为或政策时,如果该行为或政策对某阶层或利益集团有利,同时对其他人不构成任何损害,则该行为或政策就是“帕累托最优”的。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是“卡尔多改善”。它是指一项变革使一部分人得到改善的程度是否大于另一部分人受到损害的程度,如果这种改善大于损害,将会使系统内的总效用得到增加,从而这一变革就是一种改进。其二,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一个社会(或团体)的和谐程度,与执政党(或团体领导机关)的制度设计有关。一项规则制度,不论其作用范围大小,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为此,对制度和法规的评价也要从上述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参与约束。即理性的个人是否有积极性参与这一机制的运行。作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其社会成员是否愿意加入这一团体,是否有积极性保留在这一团体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该团体运行机制的合理性,满足这一约束的机制叫做“可行机制”。二是激励相容约束。即社会成员在该社会所设计的制度机制下,是否有积极性选择制度设计者希望他选择的行为。该约束是让理性的参与人在该机制下选择设计者希望他选择的行为的效用,不小于他选择其他行为时的期望效用值。满足这一约束的机制叫“可实施机制”。同时,满足“可行机制”和“可实施机制”的机制安排叫“可行的可实施机制”。

三、评价指标筛选当前,我们建立的评价和谐社会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和谐指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可持续发展上。为此,我们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个角度,设计了以下二级指标: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指数。主要包括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区域气温稳定程度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等基础指标[3]。二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数。主要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可持续能源利用率等基础指标。

(二)社会关系和谐指数由于社会关系和谐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和利益阶层关系的协调上,为此,我们从个人与集体和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等,确定了以下二级指标:一是个体和谐指数。主要反映人与人、人与各类集体的和谐,以家庭稳定倾向和社会稳定倾向为基础指标。二是社会阶层和谐指数。主要反映社会的各类利益集团或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以社会援助支付比的变化率为基础指标。

(三)经济关系和谐指数经济关系和谐是指人类社会再生产关系的协调。人类社会再生产关系包括人类自身再生产和人类生存资料再生产的综合平衡关系,以及再生产各环节(生产、分配和使用)的顺畅循环过程。为此,我们确定了以下二级指标:一是两种再生产关系和谐指数。主要反映纯物质资料的生产量变化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协调关系,以人均可比价格GDP的变化率为基础指标。二是社会生产要素和谐指数。主要反映各要素的配置情况,以就业稳定倾向和物价稳定倾向为基础指标。三是经济布局指数。主要用来反映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再生产效率的和谐,以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人均GDP的比值为基础指标[4]。

(四)对外交往和谐指数对外交往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立的外部条件。受经济资源分布的影响,经济互利性的协作交往是必然的,而非经济性的援助等转移类交往更反映着该社会与外界和谐相处的文明程度。所以,我们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价区域间交往的和谐:一是对外经济和谐指数。主要反映区域间的经济往来关系的和谐,一般以区域贸易依存度为基础指标。二是对外社会和谐指数。主要反映区域间非生产性交往情况,以区域间的转移收支增长率为基础指标。

四、各类和谐关系的综合评价

对和谐社会综合评价的常规做法:一是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确定各类评价指标的核算方法和目标值,并由此得出完成程度的目标差距或方向程度的个体指数;三是主观确定各类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方法得到各类和谐指数;四是利用各类和谐指数再加权重平均求得全社会的和谐程度指数[5]。这里必须解决如下两个关键问题:

社会统计范文篇8

首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也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这方面很多权威人士都有全面论述,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其次,从目标的确定上来看,虽然都是我们党提出的奋斗目标,但全面小康的目标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特定的目标。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就是我国人均GDP从近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这一历史时期;特定目标主要就是在2000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要使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均衡状态。因此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比较,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也就更艰巨。可以认为,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也有和谐的一面(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理想的和谐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在实现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后,还要为构建和谐社会而继续努力。

再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很具体的,核心指标就是人均GDP“翻两番”,绝大部分指标都可以量化。但构建和谐社会追求的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往往是相对的,有的很难具体量化。例如,专家学者经研究一致认为:家庭和谐、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有关学术组织曾提出社区和谐的若干标准,但具体量化的难度就很大。现在有关部门正在评比文明社区(街道、城市),但主要是按比例评出的,并无具体的量化标准。家庭和谐量化的难度可能更大。再如,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指标———森林覆盖率。《全面小康社会》可以根据我国目前森林覆盖率、造林进度等因素来确定2020年全国的具体目标值,大体达24%,但24%就可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吗?我认为还不能这样断定。我们知道世界森林覆盖率已达30%以上,但国际上普遍认为人与自然还不够和谐;南美国家巴西的森林覆盖率超过45%,但那里出现的乱砍滥伐现象仍受到全世界的指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得多,更不能说就和谐了,只能说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所能达到的和谐的程度。其他很多指标都有类似问题。认识到和谐社会的一些具体特征以后,统计监测方法也要依据这些特征来确定。我认为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设置一套全面系统的监测指标体系,二是要给各项指标设置科学的目标值,三是要设置一套操作性较强的监测方法。

关于设置统计监测指标的原则,要列出来应当很多,一般原则我认为主要有三条:一是科学性,即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和谐社会的内涵;二是代表性,即在众多可以用来监测的统计指标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指标,不可能面面俱到;三是可操作性,即在统计上能够搜集到这方面的资料。作为对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监测,还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设置的指标所监测的都是“绩效”性质的指标,而不是“投入过程”的指标。举一个例子:我们要监测教育发展状况,可以设置的指标可能是教育投资额、校舍数、教师数、学生数,等等,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投入过程”指标,而这些投入的最终“绩效”应当是全体人民的受教育程度究竟提高了多少。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选择的都应是绩效指标。统计监测指标是依据其内涵来确定的。同志对和谐社会的内涵有过全面科学的阐述。就是:“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同志还对上述六个方面作了详细阐述,这都是我们研究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的基本依据。

有关部门已对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进行了认真而细致的研究。由于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社会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全面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中很多反映社会和谐方面的指标也同样适用于和谐社会的统计监测。我认为确定和谐社会指标难点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这几个部分。关于民主,实际上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民主是有层次的,有国家机构的民主,也有基层机构的民主,从群众可感知的角度看,设置基层民主实现程度的指标似更为可行;关于公平和活力,实际上可以分解为政治、经济、社会等几个层次的公平和活力,应当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设置一些统计监测指标;诚信友爱所涵盖的内容也很多,有的内容难以量化,但还是可以设置一些反映这方面实现程度的指标。关于目标值,和谐社会指标目标值与全面小康指标目标值应有一些区别。正如前面所说的,全面小康是在特殊历史时期确定的特殊奋斗目标,因而各项指标值都是围绕着2020年可能达到的数值来设立的。但和谐社会比全面小康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最理想的和谐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因此从理论上讲,和谐社会的指标值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所应达到的各项目标。我们现在没有必要来为共产主义设置目标值,但我们可以为到2020年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应当达到的目标而设置数值,这类数值可以说是“有限目标值”。

设置每一项指标的目标值都要经过论证,这里不可能细述。但我觉得设置的目标值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类是正向值,即数值越大越好,如制造业销售收入中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万人专利数、森林覆盖率等指标;一类是逆向值,即数值越小越好,如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万元综合能耗等指标;一类是区间值,即只要是在这一区间内,就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如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基尼系数、失业率等指标。关于失业率,也有人认为是越小越好,但这只是美好愿望。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现象不可避免,过低的失业率还会影响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及时招聘合格的劳动力,从而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率也只能是区间值,其低限应是自然失业率(即结构性失业率与磨擦性失业率之和,美国是3%,我国应达5%),其高限则要视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收入水平、失业人员构成及失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来定。

社会统计范文篇9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系统结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应该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角度来全面把握,体现为:充分的民主、健全的法制、严正的公平、激情的正义、全社会的诚信、新型的人际关系、繁荣的文化、蓬勃的科技、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的社会环境、循环的经济、高质量的居民生活。其中: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政治建设的范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和政治保障;诚信友爱是文化建设也即精神文明的范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撑;充满活力主要是经济建设的范畴(也有精神文明建设的部分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安定有序是社会建设的范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建设的范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也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如果把社会事业的发达(更确切地说是社会子系统的和谐)称之为社会文明,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或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人民生活富裕)称之为生态文明的话,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果可以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五个方面综合反映出来。

基于上述认识,如果把和谐社会看成一个总目标系统,其下可以分为五个子系统,即物质文明子系统、政治文明子系统、精神文明子系统、社会文明子系统和生态文明子系统。物质文明子系统分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宏观经济效益、统筹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活力、居民生活质量等七个子子系统。政治文明子系统分为民主、法律法规、公平正义三个子子系统。精神文明子系统分为文化建设、道德规范、诚信友爱、文明典型四个子子系统。社会文明子系统分为社会事业发展、社会秩序等两个子子系统。生态文明子系统分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三个子子系统。

2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遵循整体性原则、相对独立性原则、综合指标优先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在各个子系统、子子系统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指标,从而建立了具有1个总目标系统、5个子目标系统、由15个子子系统、40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四层次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详细内容列入表1。

3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监测评价

对和谐社会理解和认识上的观点,决定了所采用的模型方法。基于“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概念,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即标准值(当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就具体指标而言可以有阶段性的目标),因而在评价方法上尤其是标准值的确定上要区别于全面小康社会、基本现代化等所惯用的方法。在多种综合评价方法中,笔者倾向于采用量化值加权函数法对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采用量化值加权函数法进行评价,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科学确定出各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用Ci表示),可采用层次分析法;二是要科学地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处理,计算各个指标实际数值的“量化值”,可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量化值加权函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线性加权和函数,另一种是几何加权函数。线性加权和函数的方法更为简便直观。一个区域的和谐社会构建程度可用“和谐社会总目标指数”和“各个子目标指数”即“物质文明指数”、“政治文明指数”、“精神文明指数”、“社会文明指数”、“生态文明指数”来表示。“和谐社会总目标指数”它的基本涵义是指某区域中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评价指标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实际水平与各个指标均处于所有被评价的区域中“最先进”状态所应达到的“理想”水平相比较所定义的指数(各个子目标指数的涵义同上)。通过计算由各个指标的权数及相应数值的“量化值”组成的线性加权和函数即可得到上述“总目标指数”及其相应的“子目标指数”。按照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排列序号,“和谐社会总目标指数”的计算公式为:F总=∑40i=1f(xi)×Ci同理可分别计算各个子目标指数。

4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

社会统计范文篇10

一、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应具有的功能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至少要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1.导向功能。2.描述的功能。3.评价的功能。4.监测预警功能。

(二)设计思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一个区域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又有众多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或称构成要素),和谐社会的构建状况是各个子系统(或称各个构成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这种“综合作用”并不是靠各个子系统的简单相加,而是靠各个子系统科学地组合以求得系统“整体效应”的最优化。因此,应根据和谐社会的系统结构建立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应围绕这个系统结构进行选择,每一个指标要能够从其所代表的某一个侧面反映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所有指标组合起来能够从各个领域、各个侧面全面系统地反映一个区域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整体状况。

(三)选择指标遵循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相对独立性原则。3.综合指标优先原则。4.可比性原则。5.可测性原则。6.代表性原则。7.直观性原则。8.敏感性原则。9.可操作性原则。

(四)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想遵循上述原则,笔者在各个子系统、子子系统中筛选了具有代表性指标,从而建立了具有1个总目标系统、5个子目标系统、由19个子子系统、45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四层次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具体框图如表1:(五)指标数据的取得方式上述指标体系中多数指标数据能从统计年鉴中查到,对目前统计年鉴中没有数据的指标要通过不同的信息采集渠道获取。对于可以进入政府统计制度内的要尽可能进入制度内,并对指标口径、统计方法都作严格规定,定期采集。对于不能进入政府统计制度内的监测指标要由专门机构精心设计调查方案,定期进行非全面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时一般应以全国为总体或以省为总体,抽样方案和调查方法不能随意变更,必须确保纵向可比;一些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才能获取数据的指标,在设计问卷调查方案时要简单明了,要能够确切客观反映人民的主流意向,同时也要确保纵向可比。

二、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监测评价的模型方法

对和谐社会理解和认识上的观点,决定了所采用的模型方法。基于“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概念,它不应该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当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就具体指标而言可以有阶段性的目标),因而在评价方法上要区别于全面小康社会、基本现代化等所用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的方法虽有多种,笔者认为,只要科学地解决指标权重问题和指标的无量纲处理问题,量化值加权函数法更能使评价过程一目了然,且更能发挥指标的导向作用。因此,笔者倾向于采用量化值加权函数法对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采用量化值加权函数法进行评价,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科学确定出各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二是要科学地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处理,计算各个指标实际数值的“量化值”。

(一)确定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指标的权重也即各个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权重确定的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工作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传统的确定权重的方法多是依据经验进行定性分析,从主观上进行判断。但由于受人们主观和生理上的影响,直接同时分析判断多个指标的权重不但非常困难,而且亦不准确,尤其是对和谐社会构建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所选择的指标较多,如只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是难以完成的,且也无法做到科学合理。为了能科学地确定出各个指标的权重,笔者采用美国学者T.L.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bi来表示)。采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首先是聘请有关熟悉此方面情况的专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逐层对各个要素两两之间采用1─9标度法,通过专家定性的经验判断分析,确定因素间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的比值,建立比较判断矩阵,通过矩阵运算和一致性检验,即可得到比较令人信服的各个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其对应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即层次单排序。当计算出各指标的单排序权值后,按照层次结构自上而下逐层与所对应的上层因素权值进行加权,计算出各要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值,即层次总排序,进而确定出各个指标的权重。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得到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用Ci来表示)。

(二)消除指标量纲,进行指标“价值”量化目前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即“价值”量化的方法很多,考虑到上述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些是正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有些指标是逆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小越好),还有些指标是适度指标,指标彼此之间的“好”与“差”没有明晰的数量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为此,运用美国学者L.A.Zadeh提出的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比较合适。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又分为直线型、折线型和曲线型,一般是就易不就难,为此笔者采用直线型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对指标原始数值的实际价值进行“量化”。具体步骤是:

1.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优”、“劣”上下限进行模糊量化首先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优”、“劣”上下限,也即各个指标的最大值xmax和最小值xmin。在确定过程中,笔者规定:指标属于正向指标的,其最大值xmax取所有评价区域该指标值最大的那个区域的具体数值(最大值是所比较的区域中的最先进值,以此为标准,也有一种向先进看齐的用意);最小值xmin因指标性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有些经济类的指标可以规定为0,一般是通过论证取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最低不允许的值(当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这个“最小值”不一样,就目前阶段而言,应把全面小康社会锁定为“有限目标”,本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低不允许的值)。对于适度指标,首先是确定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适度值”(“适度值”可以是一个具体数值,也可以有一个区间范围,如[x01,x02],其次是围绕这个“适度值”分别确定出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所不允许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即xmax和xmin,在确定xmax和xmin的过程中最好与“适度值”呈对称分布。

2.确定各个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函数类型在模糊数学中,常把某事物隶属于某一标准的程度,用[0,1]区间内的一个实数来表示,“0”表示完全不隶属,“1”表示完全隶属,模糊隶属度函数就是描述从隶属到不隶属这一渐变过程的。为了计算上的简便,笔者选择线性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函数类型主要有三种:(1)对正向指标,采用半升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即:式中:"A(xi)--指标实际数值的隶属度值xi--指标评价年的实际数值xmax--指标的上限值,也即最大值xmin--指标的下限值,也即最小值(2)对逆向指标,采用半降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即:3.模糊变换。将各个指标的实际数值代入其相应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即可求出其隶属度值(也即量化值)。4.计算标准量化值。量化值!A(xi)在3.模糊变换。将各个指标的实际数值代入其相应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即可求出其隶属度值(也即量化值)。4.计算标准量化值。量化值!A(xi)在数值上界于0~1之间,它已消除了量纲的影响,具有了可比性,可以进行指标间相互比较。但0~1之间的相对数总是不便于比较,也不符合人们差异比较方面传统的百分制习惯,为此,笔者规定将各个指标的!A(xi)乘以100,即为该项指标的标准量化值,即:f(xi)=!A(xi)×100标准量化值已消除了量纲的影响,使不同指标之间有了可比性,f(xi)越大,表明该项指标实际数值的“价值”接近“最先进值”的程度就越大。

(三)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结果指标权重的计算和“价值”的量化是计算综合评价结果的准备,解决了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后,即可运用量化值加权函数的方法计算综合评估结果。“量化值加权函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线性加权函数,另一种是几何加权函数。笔者认为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的方法更为简便直观,为此,笔者比较倾向于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的方法计算和谐社会构建程度的综合评价结果。一个区域的和谐社会构建程度可用“和谐社会总目标指数”和“各个子目标指数”来表示(“物质文明指数”、“政治文明指数”、“精神文明指数”、“社会文明指数”、“生态文明指数”)。“和谐社会总目标指数”它的基本涵义是指某区域中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评价指标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实际水平与各个指标均处于所有被评价的区域中“最先进”状态所应达到的“理想”水平相比较所定义的指数(各个子目标指数的涵义同上)。通过计算由各个指标的权数及相应数值的“量化值”组成的线性加权和函数即可得到上述“总目标指数”及其相应的“子目标指数”。按照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排列序号,“和谐社会总目标指数”的计算公式为:F总=45i=1(f(xi)×ci同理可分别计算各个子目标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