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4:49:26

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范文篇1

【关键词】体育媒体;社会体育;协同发展

1.体育媒体发展现状

1.1体育媒体忽视社会体育。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口增多,就业压力增大,人们的身体素质也日益下降,竞技类体育涉及的人员参与度太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身体锻炼的需求,不利于人们整体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人们释放压力,排解不良情绪,适应社会压力。据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体育媒体对社会体育的关注度极低,例如,我国CCTV-5中央体育频道在2008-2018年间报道有关社会体育的内容不足25%,这样权威的体育媒体平台都出现如此现象,可想而知当今社会体育被媒体忽视的程度。社会体育是大众提高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体育媒体需要广泛传播社会体育,不能仅仅报道竞技体育,国家需要的是人民整体体能的提升,而不是鼓动群众单纯看一场比赛,盲目追逐体育明星却不切实锻炼身体不是国家开展体育竞技活动的根本目的。1.2体育媒体缺乏宣传社会体育的节目。社会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大众的参与度,只有广大人民参与并积极锻炼,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人民的健身意识提高了才能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体育媒体要多多设置大众广泛参与的社会体育节目,例如安徽卫视播出的“男生女生向前冲”水上闯关活动就是社会体育的榜样节目,该类节目不需要太多的明星光环,重点是鼓励大众参与进来,一起锻炼身体,为我国体育领域人才的培训奠定基础。1.3体育媒体的宣传方式过于商业化。随着各类体育竞技节目的播出,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体育明星,甚至经常会看到体育明星和赛事登上各类主流媒体平台的头条内容,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们关注体育的结果是增大媒体平台的阅读量和内容流量,这是可以直接转化成经济效益,受益人自然是媒体平台,大众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充当媒体平台的客户而已,这跟最初举办体育赛事促进全民健身的宗旨背道而驰,不仅不利于媒体的自身形象,而且不能引导大众积极健身,反而让大众沉迷网络,足不出户。体育媒体商业化的运营模式阻碍了体育媒体实效性的发展,不能有效传播体育精神,也不能在大众中间形成良好的健身氛围,因而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1.4体育媒体未有效发掘社会体育的亮点。当下也有部分体育媒体报道社会体育,但是报道内容十分简单乏味,有些就是平铺直叙,没有任何的修饰语,这样的宣传报道没有太大价值,不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只是完成任务,没有任何调查数据,不具有任何说服力,是不能很好传播社会体育的价值意义。因此体育媒体要积极寻找社会体育的亮点和特色的信息整理成资源,传播给大众,提高大众关注度。

2.体育媒体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2.1提高大众关注度和重视度。任何事物的广泛传播都离不开媒体的有力宣传,社会体育也是如此。提高大众关注度的有效途径就是增大媒体的宣传度。体育媒体需要积极搜索社会体育信息中可以博取大众眼球的内容作为文章主题,不断创新思路,迎合大众的喜好,报道内容要贴合实际,不可盲目夸大事实。体育媒体也可以在大众中开展各类调查活动,以调查的可靠数据为支撑,使报道内容更具传播价值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媒体的自身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大众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促进全民健身。2.2促进体育媒体创新发展。当下媒体主要围绕流量明星来支撑内容,内容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这对于体育媒体来说是很难长远发展的,相似的内容终有一天会被人们厌倦。而今在体育媒体内容中加入社会体育的部分,让不具有明星光环的素人不断进入大众视野,这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更能够激发大众的好奇心,提高关注度,大众的关注度提高了,那么社会对这类信息的渴求度就会相应提高,自然就会有更多的社会体育媒体运营商介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有利于体育媒体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有效传播了社会体育的价值和意义。2.3为体育人才的扩充打下基础。体育人才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加大体育媒体对社会体育的关注度,可以增加大众对体育的了解与喜爱,人们广泛参与到运动健身,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体育特长,找到自己身体优势的地方,从而走上专业运动员的职业道路,扩大了我国优秀运动员队伍,这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全民健身,传播竞技精神,使健身意识在大众中普及,促进了大众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

3.体育媒体和社会体育协同发展的策略

3.1提高体育媒体报道能力提高体育媒体报道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案:3.1.1以促进全民健身,提高大众体能素质为目的,增多社会体育的报道内容,拓展报道思路,向思维更深处发展,注重内容的亲民性,生活气息浓一点,保证贴近人们日常活动。此外,体育媒体可以招募更多专业的体育媒体报道人才,扩充人才队伍,提高媒体人的理论知识素养和专业性,提高整体报道能力。3.1.2体育。媒体要转变自身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应该把方向只锁定在竞技类体育,要促进大众健身和体育媒体的协调发展,尤其要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媒体记者可以走进大众,和大众积极沟通,记录大众的真实需要,将这种需要通过网络传播出去,激起大众共鸣,力求传播的高效性,切实为百姓着想,为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做出努力。3.1.3体育媒体应该遵循发展规律,创新猎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在实际报道相关新闻时要注重宣传科学高校的健身方法,提高意识群众的锻炼,增强身体各项机能,加快社会体育的发展。3.2开展创新型社会体育节目。体育媒体要以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本着传承体育精神的宗旨,以切实增强大众健身的观念意识为目标,开展创新型社会体育节目,节目中的主体是大众而不是体育明星或者流量明星。节目的形式可以依据当下大众喜欢的类型,每个节目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要贴近民众生活,不可相互模仿,导致内容重复,没有新意。为了让大众能够更加方便的交流锻炼心得,节目组可以安排大众在专门的官方网站进行留言互动,让群众将健身遇到的各种问题反馈给专业人员,专业人员给与群众相应的指导。类似这样的社会体育节目可以给大众提供便捷的健身平台,让大众都积极参与进来,促进了大家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运动健身的好习惯。3.3促进体育媒体和各大媒体平台的合作。体育媒体与其他媒体平台的合作可以给大众的健身带来巨大变化,这是体育媒体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媒体人员要积极和各类媒体平台全方位的合作,为大众搭建体育知识和锻炼融合的学习平台,给大众提供更多健身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体育媒体可以在各大媒体平台相关的社会体育题材的推文,让更多群众了解社会体育的概念和内涵,体会社会体育所蕴含的精神价值。3.4体育媒体可以建立信息数据库。体育媒体可以建立和社会体育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分派人员进入群众大量调查,将所有调查数据整理汇编,通过计算机程序编入信息库,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的开设社会体育的专项研究,对此,体育媒体可以与相关高校的体院合作,实地考察研究之后得出数据,根据数据得出有参考意义的研究论文,将这些权威性的研究论文到专业的网站,例如知网、万方等文献数据平台,有效传播社会体育的相关内容,借助其他媒体平台来推广社会体育,有效促进大众对健身的全面认识,充分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才可能在群众中间激发锻炼热情,形成良好的健身氛围,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

当今社会大众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促进社会体育发展,加强大众健身意识是当下体育行业的重中之重。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积极推动体育媒体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两者的协调可以给大众健身带来巨大变化,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媒体人员要积极推动两者的合作,为学生搭建社会体育理论学习和实践融合的平台,给大众更多锻炼的机会,激发民众健身热情,让体育锻炼融入大众生活,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促进体育媒体创新发展的同时推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向世界强国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李莉.体育媒体与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5):142-143.

社会体育范文篇2

1.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

1.1社会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和保障。体育是人们通过身体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其中竞技体育是以竞赛为主,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为显著特征,由专业人士参加的,以夺取比赛优胜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又被称为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其开展的目的是增强国民体质。广泛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使人民群众享受体育健身带来的健康和快乐,提升幸福指数,还可以为竞技体育提供后备人才力量。

1.2竞技体育对社会体育有着不可估量的刺激作用。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部分国家将竞技体育作为增强民族凝集力,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竞技体育的发展带动了体育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间接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良性发展的竞技体育实现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刺激作用,它可以促进全民健身开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措施

2.1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资源。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着力培养竞技体育优秀人才,增强我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将发展社会体育事业,写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大体育民生的投入,设立社会体育专项发展资金,统一规划,集资兴建和综合利用新场地,通过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渠道,资助体育场馆、健身场所的运营和发展,为群众建设更多更好的健身场地设施,缓解群众健身需求增长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为群众开展健身体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加大现有场地向群众的开放率,使各类体育活动设施常年为群众免费开放,惠及不同年龄人群和不同参加活动时间段的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较好的体育活动平台;积极探索和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多元健身市场主体,促进体育消费的新途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建立国家、社会、企业及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的筹资体系,通过政府扶持、引导社区居民自筹资金鼓励社会捐助等办法,建设体育场所,配备活动器材,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体育服务的机制,合理规划配置体育场馆资源和健身站点布局,形成全民健身风尚。

2.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采取多种途径,传播社会体育理念,最大程度的对社会体育的意义进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理念,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开展免费的体育培训班、兴趣班,不断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苗子和体育人才,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广泛宣传公益性文体事业;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体育品牌,构建高水平、具有特色的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体育社团组织,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团体在发展社会体育中的组织作用,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好各种资源组织龙舟、登山、跳绳等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推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举办职工运动会、社区运动会以及各类体育单项比赛,丰富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吸引群众关注体育,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体育发展成果。

2.3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推动社会体育发展,实现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指导员要对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高层次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短缺状况,提高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整体水平,要建立健全社会指导员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安排专业的指导人员,指导群众开展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大量吸收年轻人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加强培训,针对目前社会育指导员及其发展趋势以及运动健身技能传授的基本方法进行讲解,提高社会指导员队伍的素质、提高社会指导员的业务能力,鼓励社会辅导员认真学习提升自我素质,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结语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等仍处在较低水平;城乡之间的体育发展程度差距明显,国民体质下降等问题普遍存在,面对着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实现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

作者:杨江林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社会体育范文篇3

在此背景下,人们把眼光转向了高校,高校体育资源丰富,且大多数学校有空闲的场地器材,高校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来满足社会群众体育锻炼的需求,一方面可以增加高校的收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利用社会锻炼人群与高校学生的健身时段,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

以遵义市两所高校即遵义师范学院和遵义医学院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体育共享中遇到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需要在中国知网上以“高校体育资源共享”为主题检索到了1232篇文章,进行筛选、分析、 统计了其中的60篇,并查阅了有关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有关书籍,为本文的撰写做好了铺垫。(二)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需要将上述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比较、分析、总结,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 (三)访谈法针对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体育共享等问题,对有关专家进行了访谈,同时也访谈了体育锻炼群体。

四、结果与分析

(一) 高校体育资源利用现状。关于体育资源的名词的界定,著名学者任海教授认为: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体育活动,以扩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在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而高校体育资源则是指与高校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体育场地、仪器、设备、建筑物、图书资料、人力资源数量、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和。本文以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和遵义医学院两所学校为例,两所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地,除了正常的教学上课外,其余时间场地都有空闲。这些空闲的场地,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来说将会是很大的资源,体育锻炼人群通过在教学时间之外进行锻炼,可以增强体质,达到身心锻炼目的。表1是遵义师范学院和遵义医学院两所学校体育场所统计表,由表中可以看出这两所高校的场地是比较丰富的,有大量的体育场馆供学生使用,在课后和节假日的时间有大量的场地可以供体育锻炼的人使用。由表中可知,遵义师范学院有乒乓球室内场馆,共计球台24张,除了学生的正常上课时间外,其余时间都是有闲置,只允许本校的学生进行使用,这就造成了体育场地资源的浪费。(二)社会体育资源。社会体育资源是指与社会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体育场地、仪器、设备、建筑物、图书资料,人力资源数量、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和。主要的形式有俱乐部、健身房等。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场地要根据多种情况而定,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类型,花费的资金等。大多数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多以太极拳、慢跑进行,此类项目对场地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一般选择的是球类项目或者竞技类项目,需要场地器材,俱乐部、健身房消费太高。

五、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随着健康中国的推行,群众体育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场地器材等体育资源已经面临着严重的短缺,所以说高校体育资源共享是必然的。在体育锻炼中,由于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相互结合,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更追求专业化,而学历较高、较为专业的社会指导员大多数都在高校,人们利用高校空闲的场地、请专业的指导员对体育锻炼进行指导是可行的,通过高学历的社会指导员进行指导,可以有效提高自身锻炼的积极性,也能保护自身身体。(一)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必然性。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是为了缓解群众体育活动场所不足的有力手段,也是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市场的有力时机,现在社会都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人民的精神生活不能得到的满足,现在社会很多人的身体、精神和情感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现在急需要改善自身的精神生活,体育锻炼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社会很多场所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高校体育场地数量可观,可以在课余采取对外开放的形式,可以极大地推动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高校开放体育场所,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体育活动,极易形成良好的社会体育氛围。高校在吸引社会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其优势为社会群体服务,比如:对社会群体进行体育指导、体育与健康知识宣传、进行体质检测、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提高社会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达到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二)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目前,遵义市各高校的体育资源配置现状为:体育场馆资源较为丰富,但是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大量场馆在教学时间之外较为闲置,各高校要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的效果,在教学时间之外,可以适当对外开放场地,在增加实际收益的同时,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在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高校教师的观念也应该转变,在指导学生的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应从单纯以增强体质、学习体育技能为主的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既强调体质改善与技能学习,又提高学生的体育思维转变,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这部分学生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可以通过考核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群众进行锻炼,提高锻炼群体的体育意识。

六、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

(一)主要问题。首先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最大的弊端就是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体育活动,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有大量的体育爱好者会利用各种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更有甚者会在学生的上课时间进入,这样以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上课、教师的教学。其次,学生的上课时间并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需要大量的课后时间,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就抢占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安全问题也是值得进行深思的,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学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最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应考虑场地的损耗,每年在场地器材的维护、保修费用较高,以网球场为例,网球场的场地长时间下的磨损非常大,而场地的保修费用又非常的昂贵,在非教学时间大多数学校的场地都不开放。体育锻炼的人群的增多无疑会造成高校体育管理人员的负担。(二)解决路径。1、制定科学的资源共享的规范和制度。首先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机制,高校的资源对社会进行开放,必然会造成高校的很多不便,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法令条规和规范的制度体系。高校应与当地政府进行相应的交流,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机制,明确高校的具体开放时间和场地器材的相关收费标准。高校进行有偿使用,社会体育锻炼者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对场地器材进行保护使用。2、构建学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建立新型运行机制。在建立完善的资源共享规划和制度的同时,可以构建学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培训相应的教师、学生。针对高校教师、高校的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构建一个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高校的教师、学生可以对体育锻炼的人群进行专业的体育指导,使他们达到更好的体育锻炼效果。同时,学生和教师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费用,解决教师工资低的问题,满足学生部分的生活费问题。3、加强对高校体育场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高校在实施对社会开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场馆的运营管理,要配备合适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场馆,合理科学的安排场馆对外开放的时间,做到教学与对外开放不冲突,让学生上课和外来参加锻炼的群众都得到锻炼,实现高校体育场馆良性循环,达到体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4、高校间可以互相承认学分。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是体育资源共享的前提,高校间可以进行跨学校选修体育课程并实现校际间的体育资源共享。校际间的体育课程的共享,要求各高校的领导共同制定校际间的相关规定,确保各高校都实行学分制,通过校际间的学分制互认,可以有效的提高各高校体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各高校节约大笔资金。

七、结论

在体育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资源,这些丰富的体育资源应与社会进行共享。在与社会共享的同时又对高校的场地器材以及学生的上课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政府与高校应携手共同制定相关的政策、法令,构建相关的体系,打造学校和社会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肖林鹏.我国群众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

[2]李金才.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

[3]黄群玲.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

[4]史友宽.论体育文化多元共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5]郑小凤.普通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模式创新——苏州大学推行股份化有限责任公司可行性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06).

[6]饶芹.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共享发展策略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6.

[7]贾志强.群众体育:我国体育发展的主旋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

社会体育范文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相辅相成

作为人们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已经成为连接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纽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情况下,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融合在我国不是很普遍。所以,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地促进体育的发展,我们必须认清发展形势,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间的合作交流。新时期下学校体育要打破传统的思想与社会体育相融合,要让两者以相辅相成的方式发展,以促进二者共同实现双赢,增加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性。

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1.1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问题。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都缺乏兴趣,尤其体现在16到25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们,由此可见,学校在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终身体育习惯这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我国体育人口中间冷、两边热的重要原因。此外,现在的体育教材大多趋向于竞技体育的思想,不仅实用性不高,而且与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不符,忽略了学生们的群体活动,严重降低了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兴趣。除此之外,学校的体育设备不完善也是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学校体育场地的建造受到学校周边环境以及自身条件的影响,所以不仅造成了学校的体育设备不均,也造成了体育器材在体育教学中使用的不合理性。而体育设备在大部分的时间内是没有人使用的,这就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1.2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问题。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体育人口分布的态势不均匀,社会居民的体制状况不理想。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得人们不愿意去参加体育活动或者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少之又少。此外,根据调查发现,参加体育娱乐活动最多的是青少年以及老年人,而青年人却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因此出现了“中间冷、两头热”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第二,体育场馆的建设面积不足。与学校的体育场等设施相比较,社会群众的运动面积只占到了10%,并且许多的体育馆都未向群众开放或者使用时需要收一定的费用,由此可见,适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场很少,这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群众的身心健康,阻碍了体育的长久发展。第三,社会体育缺少专业的体育教练。与学校体育课相比,社会体育的指导教师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此外,社会体育的指导员还具有指导经历少、专业度低、学历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体育的发展,因此,根据以上的现状分析,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融合是正确的选择。

2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形成相辅相成发展的主要因素

2.1社会经济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的提高,人民的经济以及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社会体育的发展要更加的和当今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相适应,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体育体系。此外,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会对社会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投资力度一定会增加,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人们向往健康生活与良好的教育,向往参与体育活动。2.2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的因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消费文化的改变,社会将朝着多元化的消费文化发展。从传统的消费形式到当今现代化的消费方式,从驱动下的消费到现在社会化、生活化的消费,可以看出,这不仅是消费文化的一种转变,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提高。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下,人们在教育、艺术、娱乐和体育活动上的消费会越来越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与青睐。2.3社会体育管理机制的改革。自1986年以来,我国的体育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社会体育改革机制也变化了很多。社会体育的活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各个行业的体育协会也都相继的建立起来。在政策上,福利型社会体育渐渐的转变为消费型体育。这些都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辅相成发展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辅相成的发展策略

3.1利用网络化通道实现互补。当今是一个网络化的大社会,各种信息、钱财等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交换、流动,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利益。网络可以弥补局部的不足之处,发挥各个部分的优势,从而用简单的形式来获取最佳的效果。因此,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也应该突破传统的格局发展,通过跨单位、跨行业的组织形式,将学校与社区、单位等机构联系起来,并且将分散的体育模式融入到社会的网络当中,使我国缺乏的体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人们通过对体育资源的共享,使得人们参与体育的时间和空间更加的广泛,选择性更多。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增加了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辅相成发展,而且对二者的高度融合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3.2体育场馆设备器材共享。社会体育的本质是公益性的活动,所以存在一些体育场馆的设备短缺、体育资源不足等现象。而学校体育的设备正好与社会体育的场馆资源缺乏、开放率低等问题相互补。因此,政府可以根据当地体育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协商的工作,对于那些体育设备短缺、场地受限制的学校或社区采取二者体育资源共享的方法,分配好场地的使用时间和管理工作。此外,对于那些未开放或者开放率较低的体育场馆,可以申请向学校免费开放,使得社会体育场馆的设备发挥其应有的效率。由于学校的经济管理越来越独立,所以学校应充分的利用可用的体育资源,也可以建立准经营型的体育场馆,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社会体育中体育场馆设备短缺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更好的发展。3.3利用体育人口带动非体育人口的实践。学生作为学校体育的主导者,可以对家庭的体育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一个群体的体育活动对他们个人的影响意义更加深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让学生充分的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体育人口带动非体育人口的体育实践,使大家都可以融入到体育运动中。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中间冷、两头热”的体育现状,学生们良好的体育素养也一定会带动广大的社会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补,能有效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4小结

总之,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共同驱动下,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发展会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实现体育发展的一体化。我们要充分的调动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力提倡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此外,体育教学也要从青少年做起,少年强则国强,只有青少年健康的成长,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推动体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新普.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补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7):953-955.

[2]胡潇潇,冯景兰.论全民健身视角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的融合[J].才智,2014,(33):219.

[3]郝利玲,曾小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融合性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90-94.

社会体育范文篇5

关键词:融合理念、高校体育、社会体育、接轨研究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促使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愈加注重身体健康,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也更加旺盛。现代体育中融合了健美、健身、娱乐等多种手段。而高校在体育资源、人才资源上都拥有很大优势,其所含有的优势资源完全可以满足现今社会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1]。针对这样的社会需求,高校体育应该与社会体育进行融合,吸收彼此的特点,不仅可对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还有利于高校体育获得多元化发展,从而两者都获得共赢。

1.社会体育浅述

就我国现今的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得到不断加强,尤其是在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多的现状下,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强度大大降低,脑力活动大大增多。另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中各种“文明病”也逐渐增多,人们出于养生观念需要利用体育来对自身的体质进行增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调节生活节奏,并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同时,由于人们业余时间增多,为人们提供了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这些因素的协同发展,促使了社会体育在现今时期必将获得发展。就全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形成及知识经济的发展,21实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的竞争,也是知识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2]。为了迎接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各国政府及经济实体将投资重点从物质投资转为人力投资,而人力投资的重点就是对人的体质进行延长。因此,在新时期,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势必都将会将社会体育列为劳动力数量及人力质量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投资形式,并对这个项目予以足够重视。但社会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1.1宣传不够。自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以来,人们对健身活动有了更多的理解及认识,国家甚至提出了人人参与的口号。但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并不高,而在乡镇这一比例更低。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上但对于社会体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很多人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体育意识,导致参加社会体育健身锻炼的人数也较少[3]。1.2训练场馆缺乏。由于受到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现今开展的多数体育运动都是在街道上、公园内及广场上进行的。一些地区虽然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城市中配备的体育场所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由于城市场馆、设施的不足,导致人们参加健身运动被制约,健身项目较单一且效果不佳,大大影响社会体育开展效果。1.3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不高。有调查显示,在我国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概率仅有万分之三。这个数字说明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明显不足,对于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4]。并且在我国现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指导员的文化素质都不是很高,这也是影响社会体育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

2.社会体育需要高校体育的补充

2.1高校体育可带动社会体育的持续发展。高校体育是个人进行体育学习过程中关键一环,对个体形成体育锻炼观念具有决定影响。另外,高校中配备的体育设施以及专业性人才也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分条件。利用这些条件资源不仅可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还能带动整个社会体育获得大发展,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更好实施。高校体育是个人开展体育生活的基础,它在对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上起到关键作用,使得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从而通过不断的锻炼自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5]。在对高校体育开展的意义进行审视时发现,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看待高校体育的发展,从而对高校体育的多元化程度进行提高,使其朝着符合社会需求方向发展。2.2高校体育为社会体育培养高质量人才。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社会体育指导活动,到现今为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已经达到十万人。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庞大,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现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现有的需求,并且也存在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较低的情况。而高校体育教师身上的体育知识和教育经验是十分丰富的,在各方面都具有突出优势,利用身上所学的这些知识其自己不仅能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且也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而对现今体育人才匮乏的局面进行有效缓解[6]。高校体育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使得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锻炼习惯,并提升个人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必然会将其已经掌握的体育知识及健康意识带入到社会中,并通过个人的影响力传播给周围的人,从而带动社会成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

3.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3.1高校体育资源是社会体育服务的物质基础。高校中拥有的体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足球场、训练场以及各种体育设施等等。高校中拥有的体育设施不仅具有较多数量,且体育设施的规格也较高,多数高校都拥有自己的田径场和足球场,一些高校为满足师生的需求还建设了大型体育馆,可用于各种体育竞赛的举办。可以说,高校在体育资源上的优势远远大于社会上的平均水平。另外,高校中具备的丰富人才资源也是社会平均水平不能望其项背的。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开展的必修课程。每一所高校都会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同时还设有管理器材及设备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员的学历较高,且专业水平也较高,还具备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7]。在很多非专业性体育高校,很多学生因兴趣自发组成体育社团,有针对性地对团员开展体育训练,提高高校的体育运动水平,并对高校的公共体育爱好进行发展。3.2社会体育为高校体育完善提供空间。我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但现今人们对生活也有了更高要求,这与社会资源紧缺之间形成一种矛盾状况。很多白领人士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十分明显,另外饮食习惯的改变也使得很多青年都出现高血脂或高血压等疾病。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反思,更多的人们通过探索一种更健康的方式来对人们现今的身体状况进行改善,从而对身体素质进行提高。很多城市居民都定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促使人们对社会体育资源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很多运动人群所进行的都是缺乏专业指导的非正规体育运动,活动场所也大多在河畔、街道及公园中进行,社会体育对于正规体育锻炼以及运动场地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是高校体育发挥自身优势来为人么提供优质服务的空间。

4.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良性发展

4.1融入社会体育观念,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在现今的体育理论界中,如何培养专业性人才,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还是专项发展都是讨论的重点。无论对现今的高校体育发展培养目标持有何种观念,增强每位锻炼者的体质、保持身体健康必然都是高校体育开展的最终素养。这也是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可以充分融合的一个主要交点。现今的高校体育运动中致力于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质情况、竞技水平进行发展,这些教育内容及教学理念在新时期势必要发展变化。因此,高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体育的需求,融入社会体育理念,才会找到适合发展的正确方向。我国专业性的体育高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可适合时展的专业性人才,而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以娱乐、终身教育及健美为主要的高校体育教育要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4.2促进高校体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体育课是高校传播体育知识,并向学生传播体育技能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今高校开展的体育教育都是以选修课、基础课及专项课的形式存在到的。这种教育形式切断了课堂跟社会体育之间的联系,导致体育教育与社会存在很大程度脱节。因此,高校开展体育课程应该多多与社会进行联系,吸收社会体育所拥有的娱乐形式及其他健身要求,并在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下大力度,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形式来开展体育教学。同时需要将高校的体育教育作为资源输出的一种形式,形成与社会之间开展的横向互动,从而形成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及产业化格局。4.3强化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接受体育教育最后一步,关系到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发展。与之前的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在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可充分认识。因此若高校体育可为大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就可为今后大学生的训练打下基础。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阵地,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每一位大学生投入建设祖国事业的前提。因此,培养大学生们养成终身锻炼意识,是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5.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体育及高校体育都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下,势必要推动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促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在新时期环境下也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月平,邱云涛,张志哲.小康社会进程中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途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06:62-66.

[2]朱奇志黄尊兵岑人军黄志华.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J/OL].体育科技,2015(06).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0.14038/j.cnki.tykj.2015.06.113.html.

[3]朱奇志,黄尊兵,岑人军,黄志华.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J/OL].体育科技,2015(06).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0.14038/j.cnki.tykj.2016.06.038.html

[4]樊小兵,徐代红.试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和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196.

[5]陈万红.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程改革研究———基于融合教育理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06:10-13.

[6]刘德明,宋广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竞争力研究———以辽宁省部分高校为例[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03:45-46.

社会体育范文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技能素养;学校体育;社会体育

体育教学是一个富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的学科教学。搞好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健身,更不是单纯的为了技能培训,为社会和国家培养运动精英,其实体育教学更为关键和核心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理念和价值观的人。体育教学离不开社会体育的平台支持,离不开社会体育资源的补充和供给,更离不开社会体育师资的帮助和融合,社会体育资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铺路搭桥。体育课程活动要发挥学生主体的核心力量,在活动中磨练其意志品质。本文多角度、全方面分析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

一、融合社会体育平台,提升团队训练水平

社会体育平台主要是社会足球场的整合应用,很少有学校有自己的足球场和专业化篮球馆,学校足球社团和爱好者没有训练和发挥的阵地,教师可整合奥体中心和社区足球场,融合平台功能,加大个性技能及团队训练水平的提升。比如讲初中体育《足球》,初中生对足球并不陌生,但是都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不知道足球对人体的益处及文化价值。初中体育教师要全面的挖掘学生存在的一些知识性和技术性的问题,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案开展项目教学,帮助学生理清体育理论和技能常识。针对学生缺乏专业足球场地的现象,体育教师和学校积极与迁安市的社会足球场联系,可以定期到社会足球场进行体育训练,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尤其是专业教练的提供大大提升了初中生的体能和技能的提升。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育对抗赛,在足球赛中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和能力,真正提高了体育锻炼水平,树立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比赛之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好量化评价与自评指导,发现问题进行策略性和目的性解决。

二、聘请社会体育精英,开展专业项目实训

学校体育教师都是常规专业项目教练,很难担当起特殊社团活动的训导者,如跆拳道社团、太极和武术等社团。这就需要融合这方面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体育精英为学校社团发展服务、助力,聘请他们定期为学生专业培训和组队实训,确保学生体育能力的多元、多技发展。比如讲初中体育武术知识,很多学生都很佩服电视剧里的武功高手,因此在学习武术的时候很投入。为了进一步开发初中生的武术素养,帮助初中生在武术的学习道路上走的更远,可以聘请校外的武术专业人员到校为初中生讲解和培训,带来很多书本上没有的武术知识和技能。武术专业人员分步为学生讲解重要的武术动作和注意事项,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动作的模仿和展示,并教会学生正确的动作。在学校的武术社团里,可以定期开展武术比赛,邀请校外武术专业人员做评委,使武术比赛更专业、更完善,每一个学生都认真的进行比赛,在比赛中增长了友谊,传承武术文化的同时优化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获得了学习体育的信心。

三、师生参与社会比赛,增强体育价值观念

过去有些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忽视学生的亲身实践,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及体育素质下降。在新时代,体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或者观摩社会上的体育比赛等项目活动,在比赛或观摩中提升体育竞技素养和团队凝聚力,实现技能、体育价值观的双提升。比如讲初中体育《三级跳远》,这是跳远中的难点,很多学生都不能熟练掌握三级跳远的动作和技巧,因此在跳远过程中出现诸多状况,甚至会扭伤脚踝。为了弥补学生体育技能的不足,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到体育馆去观摩比赛,在三级跳远的比赛中,体育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运动员的跳跃技巧,并且思考自己在跳远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学生都能够很快发现自己的不足,当体育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三级跳远的时候,学生将所见所学的技巧尽情展示,较好的完成了训练,增强了体育观念。而且在观看社会比赛时,学生也感受到了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丰富体育素养,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在学校教育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对初中生的文体生活和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保障性作用。为了使初中生的机能技巧、身体形态及心理素质等均衡发展,初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善于创新体育项目式教学方式,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形成积极和谐的体育氛围。同时,组织体育实践活动,鼓励初中生合作探究式训练,形成积极的体育运动态度,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实现技能与智育、体能与心理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时峰.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之发展关系[J].新课程,2017(6).

社会体育范文篇7

从历史角度来看,社会体育概念在中国的出现使用要早于体育强国概念。社会体育一词最早出现在1918年召开的第4届全国体育联合会会议提案《推广体育计划案(呈体育部)》中:“社会体育者,指学校军队以外一般社会之运动而言。期以锻炼身心,养成坚实之国民也。”1945年董守义就社会体育的特点给出了新的定义。然而1950年随着《社会体育面向工人———一年来天津的社会体育》的发表,社会体育概念作为反动名词不再使用[17]。开始销声匿迹的社会体育概念直到1982年才又开始在学术中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体育在学术界和相关行政部门逐渐使用,并得到普遍的认可。“社会体育”出现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成为我国法定词汇,被定义为“公民自觉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8]。社会体育概念在我国的沉浮毫无疑问受到了政治和经济变化的影响,然而即便如此,却昭示出社会体育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体育强国概念在我国首次提出是在1983年《国务院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中,并于198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明确表述将体育强国作为努力的目标。这是在我国竞技体育取得初步成功的情况下,直接促发了“体育强国”概念的提出,尤其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标志。然而此时在实践上出现了将竞技体育水平理解为体育强国全部内涵的倾向,只注重竞技体育的发展。雅典奥运会后,国内体育媒体《体坛周报》在我国夺得32枚金牌并首次跻身金牌榜前两名的情况下,兴奋地论断“我们已经是体育强国”。而我国体育代表团团长袁伟民则指出获得不少金牌并不代表已经成为体育强国[5]。这截然相反的判断反映了这时期我们对体育强国理解的多元与差异。2008年北京奥运中国体育取得巨大成功后,总书记在9.29讲话中发出号召,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为我国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体育强国概念是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取得无可争辩的地位后提出的,是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更高要求。那么体育强国和社会体育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从二者的内涵和历史演变来看:首先,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其次,体育强国目标推动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

体育本质是人类遵循适应自然规律,以自身动作为基本手段来增强体质,促进和保持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以达到个体理想发展的活动。而社会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具有“身体运动”的本质属性,是以增进全民的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参与者是自愿、自主选择的[12]。它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即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19]。从健身功能来看,社会体育活动可以调节人的身心,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可以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防病治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它使人的身体更加强壮,体质越来越好,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身体条件。从娱乐功能看,加强生命的力量,获得能量释放的快感;疏导情绪,使人获得一种解放感、自由感;获得美的享受,诱发精神上的愉悦;显示人的能力,感受到自我能力实现的快乐。社会体育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使得人们处理问题更加乐观、自信,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更加积极主动热情,可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概括而言,社会体育活动全面发展了人的智力和体力。而体育强国的实质就是这个国家人民的体质水平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从体育本质来分析,社会体育是体现体育本质的主体,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础。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必须考虑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因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所以,世界体育强国的评价也决不能脱离开这个国家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即必须考虑到这个国家在社会体育发展中的一些主要指标的发展水平。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再高,如果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很低的话,那么这个国家也称不上是体育强国。在实现体育强国之路上,如何看待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关系?大多数学者主张以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先导来实现体育强国[7]。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二者的关系,具体来说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提高是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普及则是指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6]。国外国内的体育发展经验也说明了真正的体育强国持续拥有强大的竞技实力,则必须有广泛扎实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普及基础。2012年奥运会我国夺金项目除了兵乓球和羽毛球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外,其他的都普遍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与体育强国美国对比鲜明。美国夺金的多集中在普及程度较高和群众基础较好的项目。社会体育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因此,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更需要关注,唯有实现了社会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的实现体育以人为本、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最终目的。

体育强国概念毫无疑问是在我国竞技体育得到较好发展,体育地位在国际得到认可的情况下提出的。虽然有一段时间,人们曾把竞技体育强国等同于体育强国,认为竞技体育发展跻身世界前列,也就意味着成为了体育强国。但随着社会发展,对体育强国内涵的多维把握,当前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体育强国必有强大的社会体育。而社会体育之强大,即通过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数、大众体育产业产值、全民健康体质水平、体育俱乐部数、大众体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指标体现出来[7]。就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程度和物质条件来看,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体育人口比例问题。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社会群体。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有65%的人在这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16岁以上的城乡居民只有35%的人参加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体育活动。根据1994年瑞典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北欧国家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1次以上(每次30min以上)的达到总人口的50%以上,西欧国家次之,英国、法国为35%,德国、比利时为34%[20]。参照下我国在体育人口比例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其次,人均体育场地设施缺乏。2001年的社会体育现状调查表明,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原因,缺少场地设施的原因占34.9%,排在第二位。虽然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与第四次普查结果相比,显著提高,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了15.8个,增长31.6%,但平均每10万人拥有开放的体育场地只有25.9个,与日本、意大利、瑞士、德国和芬兰每10万人拥有的体育设施数量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日本260个、意大利212个、瑞士220个、德国248个、芬兰457个)[21]。可见,我国已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健身活动的需要。第三,学生体质和国民体质逐年下降。据2005年第2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20~39岁年龄段成年人在身体形态水平上降低幅度最大,60~69岁年龄段老年人在身体机能水平上降低幅度最大。2010年第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与2005年相比,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继续呈缓慢下降趋势。19~22岁年龄组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第四,群众体育组织以自发性为主。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以各类社会团体、各种群众组织和各行业各系统的体育协会为依托。而我国除了体育健身俱乐部外,群众体育组织以自发性为主,城乡居民活动地点中的60.3%的体育锻炼者是自发组成的[22]。体育强国应拥有能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和对其开放的场地设施,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体育人口群体,国民体质因此得到普遍增强,同时相应的体育法制、大众体育产业产值等方面也要发展完善。由此可见,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解决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不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需求,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

体育强国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国际比较下存在和发展。因此,通过与西方体育强国的社会体育发展比较,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指明方向,促进发展。第一,大力拓展体育市场化程度。体育产业的发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国家或地区人民体育需求的高低、体育发展的水平,是体育强国的一大标志。而社会体育的运作机制,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以美国为例。成功举办的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就是在尤伯罗思领导的组委会下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对体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推动体育商业化的一个典范。这是美国首次由民间承办,一切资金自行筹措的奥运会。这一举措使得步入桎梏的奥林匹克运动重新充满了生机,体育产业成为国际体育的支柱力量。美国社会体育发展充分,突出地体现在国内的职业橄榄球、职业棒球、职业篮球等联赛上[23],这些表现出很高的职业运动水平的联赛,将体育文化、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的理念和运营模式推向了极致。而在我国,体育市场还很不健全,存在市场主体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因此,在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需在运行中相互弥补,尤其是在中国转型期,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发展思路,而要在我国体育资源十分短缺,完全靠市场还很困难的情况下,在市场经济运作条件下,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9]。唯有如此,才能最大化地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发展我国的社会体育,在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充分利用体育设施、发展群众组织社团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成效。第二,深入发展社会体育的法制化建设。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在经济和资源配置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职能有了较大的萎缩,无法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用行政手段有效地解决问题,而必须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手段。因此,在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发展社会体育,也应该运用法律手段,明确体育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倡导社会体育活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继出台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奥运争光计划》(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3年)、《“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06年)、《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全民健身条例》(2009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2011年)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毫无疑问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但是,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相对于我国社会体育快速发展的现状而言,数量是相当有限的,在内容规定上未能对社会体育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全面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根本的问题,即法律法规多以建议性条文进行颁布②,而不是采取强制性规定进行实施,或是以一种政府“文件”的形式来推广实施,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打折扣和有法不依的现象,或是仅有宣传不见成效。在这方面需借鉴日本做法。日本1960年通过的《体育振兴法》经历了严格的立法程序,历时3年,由参议两院通过,随后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法规和法令[24]。因此日本的社会体育发展迅速,硕果累累,这得益于他们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推进群众体育的发展。如果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仍需采用计划、指示、告示等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调节的话,那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则必须以立法方式来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体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未足够重视社会体育的发展,在资金的投入、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十分欠缺的问题。社会体育的法制建设越全面完善,越能保证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序运行,从而真正实现公民体育权利和体育强国目标。

本文作者:江健康工作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范文篇8

学校体育的地位一是指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二是指学校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任务、内容、方法,直接关系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部署。一方面学校体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学校体育教育重心的转移,学校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教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学校体育通过系统的教学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为大众体育人群打好体育基础。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重心偏后,重过去,重眼前,功利主义教学制约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发展,使体育教学中现有的矛盾越发突出。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的对象是正在发育的青少年,体育在学校教育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目标,即促使学生的机体得到完美的发展。所谓的完美发展,就是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形态、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充分、均衡、协调的发展,这是学校体育的另一个目的。

二、社会体育的重要性

学校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学校体育理所当然地被包括在社会体育之中,学校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个分支或称之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但学校体育必然会受到社会体育的制约。同为学校体育实践也影响社会体育的发展。它们属于属种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属概念,而后者是前者的种概念,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在人的一生中,学校教育处于中间环节,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当我们探讨体育可持续发展时,应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协调发展和未来的社会对人才健康素质的需求作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三、影响学校功能发挥的因素

我国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要接受9~15年的教育,体育又是其中一门时间跨度最长的课程。通过长时期的体育教育,学生应具有合理的体育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培养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及养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为进入社会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个人体育连续长期地进行。但国家体育总局于1997年对我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经过学校教育后的人进入青少年时期有中断体育活动的现象。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中,20岁以下者占50.7%,30岁以下者占78.8%,说明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四、体育观念陈旧

学校体育实际地位与应有地位明显不符,各级领导对学校体育管理规章贯彻不力,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仍处于从属地位。体育课时难以保证,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设施条件较差,其根源仍是指导思想问题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重智轻体的传统观念严重阻碍着体育的发展。加之,在我国身体条件并不影响学生升学和今后的劳动就业,故体育锻炼被学生、家长、老师所忽视。

五、体育文化氛围稀薄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不仅要让全体学生接受并享有体育,而且要把体育文化融入学生的体育活动实践中,使学校体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体育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且还要将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现有的学校体育教育过分偏向于增强学生体质,突出近期的显性效果,忽视了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作风、行为习惯、生活观念等一系列文化教育的长远潜在性功能。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十分稀薄,大部分学校都是在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举办时热闹一阵,而且偏重于在低运动水平的基础上争夺锦标,长期和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并以此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学生人数偏少。在全球倡导终身教育,发达国家学校体育稳步健康发展并有力支撑其社会体育的大潮中,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步伐稍显滞后。

六、教学内容繁杂而脱离实际

社会体育范文篇9

根据番禺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问卷调查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性别结构相对合理,男性占58.2%,女性占41.8%。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表1),结果显示,45岁以下的有2275人,占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为77.7%,45-60岁的有526人,比例约为18.0%,60岁以上的有127人,占比约为4.3%。可见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相对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30岁以下的人数较少,普遍为体育院校毕业的体育专业学生,较少参与社会体育指导,这跟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有直接的关系。从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的职业来看,非体育组织、单位的职工,即业余兼职人员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其他行业从业者,这一部分人大多是在营利性的私人俱乐部和会所从事指导工作。其他的还有体育教师,世界冠军,体育行政单位的员工等。数据表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是业余兼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就是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相对不是很高,而具有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学历的人员或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其他营利性的体育组织的从业者的比例相对较小,要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质量和整体素质,就应该重点吸收体育教师,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机能和组织管理能力,在知道工作中能够更好的传授科学健身知识。因此鼓励体育教师投身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是提高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质量的有效途径。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情况来看,调查结果显示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学历水平,大专及以上的有2339人,其他学历的有589人,说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较多。

2、从事指导工作年限和目前的状况

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从业年限,从业三年以内的有1383人,约占47.2%,从业3-7年的有1464人,约占50%,从业7-10年的有72人,约占2.4%,从业10年以上的有9人,约0.3%占。说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从业年限普遍较短,并且有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培训获得等级证书后,没有经常参加健身群众的指导工作,而大部分经常参与健身人群指导的主要指导方式为单一的组织管理或者只能指导,既懂组织管理又进行技能指导的仅有一小部分,可见,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较为单一,全能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较缺乏。对于只拿证书而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的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是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得指导途径来看。体育部门推荐或派遣的约占20.2%,活动单位自身培养的约占32.4%,体育爱好者自发指导的占43.3%,其他方式的约占4.1%。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取指导工作的途径比较广泛,有利于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获得证书后及时从事群众体育健身指导。

3、锻炼指导的只要内容、性质和对象

天河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运动项目,可以反映出群众对这些项目健身价值的认可度以及这些项目在该地区的普及程度。根据调查显示,天河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指导的前四位的运动项目项目是舞类(健身舞、交际舞、广场舞、扇子舞、秧歌等),操类(健身操、健美操、保健操等),球类(羽毛球、篮球、毽球、乒乓球、网球等),拳类(太极拳、太极剑、木兰拳、木兰剑等),分别所占比例是31.9%、20.6%、12.4%、12.3%。排在前四位的运动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动作比较缓慢,运动强度不大,适合中老年人集体活动。这主要由受指导人群是中年人和健美操,所以在竞技健美操的训练模式和技能掌握方面都还缺乏系统的指导体系,无法形成竞技健美操独特的训练体系。综上所述,从现阶段的健美操运动发展的状况来看,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健美操运动短期内也将更加倾向于健身、娱乐为主的健身健美操。随着健美操运动的广泛开展,其健身价值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健身健美操也将作为一项全民健身项目,成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结束语

社会体育范文篇10

1.1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也是社会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如今随着体育活动的大力开展,项目丰富多彩,学校和社会间相互的体育交流也在不断升温,在这种形式下体育活动的交流对于少部分城市地区学校已经有了明确的态度和教学改革,但是大多数学校还处于体育活动无组织、无意识、无教师正确引导的状态,学校也是被动、没有明确目的、偶然地开展。

1.2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已经包含了大部分体育领域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和对一些新知识的了解可以说终身够用了,可是在社会上群体体育活动是丰富多彩,项目也是数不胜数,像空竹、民间秧歌舞、腰鼓、集体舞蹈等等。学校里面的知识是无法了解和获悉,只有学生通过别人说起或上网搜索才能知道一些基本的表象。

1.2.1由于为学校体育教学和课余活动,以及活动场馆等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我们是不能深入研究和挖掘这些东西。

1.2.2假如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给与一种新的使命就是通过社会群体体育活动形式来引导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开展的话,学生会更愿意去尝试新的体育活动,学习更多的新鲜知识,对体育领域中的知识也会更加深入。

1.3我们要倡导学校体育积极发挥它更大的社会作用、要在某些方面引导学校体育融入社会群众体育、开展群众化的体育锻炼。引导是说对于某一个他所了解的项目要有一个基本熟练的掌握,不但在方法和形式上要新颖,更要在教学和活动的内容上结合实际丰富多彩、不断创新和提高。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师共同努力完善和补充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现在的学校体育课程所学的知识很多已经融入到社会体育当中来,但是我们要做的是把有引导能力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培养和知识的细化,再通过某种方式制定一些相应的策略和引导方法,就可以服务于大众(根据引导对象的水平而定),而有些特殊的项目就要首先教师自己掌握熟悉以及灵活运用才能去引导别人。这种引导活动可以在公园、社区、学校以及其他的运动场所来完成。当然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这种引导只能是在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时候去实施。另外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或者其他的形式去完成,这对学生本人的发展,学校和社会体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社会体育活动的体现

2.1如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社会号召以创造和谐环境,健康生活为宗旨,增加城市邻里之间的走动和聚会。但随着现在新型社区的不断涌现并逐渐在城市里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社区关系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邻里之间变得陌生,甚至见面招呼都没有,更不要说参与社区组织的集体外出活动。因此,邻里关系的改变,生活品质的提高,社区和谐稳定的发展,是和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紧密相连。而学校的体育教育功能也正在向这一方向趋同。据调查,现已有47%的家庭和邻里之间有过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经历,几乎大多数学生和家庭参与过社区里的体育活动,并且主动或者被动地和陌生人一起交流过体育方面的各种知识,这种情况是无意识的,没有通过正确的组织和引导,而是简单的交流完成某项活动而已。从调查中的个案看出,一般选择了和邻里经常或者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邻里关系都很好,而邻里关系很好的同学经常或者偶尔一起参加体育活动高达89%。

2.2反之,选择邻里关系不好或者一般的同学没有一起参加过体育活动的高达71%。这就看出体育活动的参与已经影响到邻里和社区关系,并且对部分家庭来说,这一方面还很欠缺。所以学校应该有目的在教学和在校的体育活动中很好有效的组织,去改变和干预这种关系。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让这些学生配合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去引导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的话,那么改善这个家庭所在社区关系的时间会很短。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的环境改变也会影响到周边的社区,这样就会产生好的一面,让更多的家庭所在的社区加入到社会体育活动中来,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

2.3当然具体到如何去组织,涉及到学校工作特殊性,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是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实施,这就需要更多的同仁来研究。

3.影响家庭关系从社会体育的调节价值开始

3.1家庭关系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相当难解决的问题,由家庭成员多、受教育文化程度不同等等诸多因素所构成。我就学校体育这个方面来阐述几点看法:调查表明,体育对改善家庭关系有作用或者有一定的作用的同学有95%,否定的同学只有5%。这表明体育活动有很多学生和家人一起参与过,还有许多学生也认为学校应该有必要或者视情况提醒家长要和学生一起参与运动。这就证明,体育活动对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也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来改善家庭或者邻里的关系。同时我们还看到学生家里至少有一人以上喜欢体育的占82%,这就让我们更加肯定,家庭关系就是靠参加社会体育活动来得到一定改善,只要积极主动的去干预和引导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肯定是可行的。所以作为学校来说,有目的的树立学生思想,灌输给学生正确的方式方法,掌握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引导学生大胆主动的去做这样的事情,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学校也可以从引导家庭教育这个角度出发,制定一些相关可行的计划,通过各种途径和掌握的方法,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实施下去。这不仅仅对家庭教育的一个补充,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桥梁,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和改善家庭关系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3.2从个案的分析来看,8%的单亲家庭有一种心理和性格的变化,单亲家庭孩子性格的问题一目了然,使得家庭性的体育活动很少,邻里之间的体育交流也很少参与,关系也不太理想,这是一个非常另人担忧的问题,而且这一类群体的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和社会采取的方法很多。所以学校作为为社会输出人才的地方,我们就体育教育单方面的角度来讲尽可能的给这些学生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爱护,培养他们,并且要针对性的做一些体育工作。首先体育习惯的培养要加强,让这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多让他们参与学校组织的社团和学校大型的团体性的体育活动,让他们充分感觉到团体的存在和他对团体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让这些学生通过在学校所学所参加的体育活动和知识带动家长们一起参与社会活动或者是学校组织的家庭性活动。总之,通过主动的引导和干预,尽量使这样的家庭多参与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引导他们的性格健康向上的发展。

3.3除此之外对那些有问题或比较沉闷的单亲家庭运用这种调节方式更能发挥效果。体育活动应该是交流的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家人在一起运动时,交流的方式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再加上共同的爱好,产生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使得家庭所产生的矛盾也会得到缓解,过于沉闷的家庭也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如果真能达到这种效果,或者起到一定的作用的话,那么和前面所说的一样,学校有目的的树立学生思想,灌输给学生正确的方式方法,掌握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引导学生大胆主动的去做这样的事情,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也会使这种调节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