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团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8:02:18

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范文篇1

一、充分认识加强街道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街道在城市管理,社会服务,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城市改革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需要街道来解决,街道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街道党组织是党在城市中的基层组织。要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必须加强街道党的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党组织和党员在促进城市繁荣、保持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为搞好街道党组织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应当充分肯定。当前,街道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有的地方党委对街道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工作要求不明确,指导不得力;有些街道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工作状况尚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治党不严,干部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居民区没有以居委会辖区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有些支部班子不健全,一些居民区党支部没有活动场地和经费;一些街道企业和新建立的经济组织有党员、无组织。这些问题,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市基层的贯彻落实,不利于城市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加强街道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改变街道党建工作薄弱的状况。

二、正确把握街道党的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街道党的建设工作,应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要求,从新形势下城市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围绕搞好城市管理、社会服务,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街道经济,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干部素质为重点,切实搞好街道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服务。

要处理好加强街道党的建设与完成街道各项任务的关系。既要防止和克服脱离发展街道经济与搞好城市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稳定,单纯就党建抓党建的倾向,也要防止和克服单纯强调发展经济,放松党的建设,忽视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倾向。

三、明确街道党组织的地位和主要职责

街道党委是街道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其主要职责是:(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团结、组织党员和群众,保证党和政府各项任务在辖区内顺利完成;(2)讨论决定本街道城市管理、社会服务、发展经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3)领导街道办事处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充分行使职权,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4)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5)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做好本街道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工作;(6)领导街道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居民区党支部是居民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其主要职责是:(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团结、组织党员和群众完成本居民区所担负的各项任务;(2)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搞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党员在街道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3)支持和保证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4)按照街道党委的要求,做好居民区干部的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工作;(5)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做好群众工作,搞好各项服务;(6)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居民遵纪守法,保证和促进辖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加强街道党委领导班子建设

做好街道党的工作,关键是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把领导班子建设好。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街道工作特点,把街道党委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密切联系居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协作,廉洁务实,能够带领群众搞好街道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

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把街道党委书记选配好。党委书记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熟悉党务工作和街道工作,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作风民主,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密切联系群众。不符合要求的应尽快调整。

要认真改善街道党委领导班子的结构,提高整体素质。街道党委成员一般为5至7人,最多不超过9人。党委委员应由政治上较强、群众威信较高的同志担任。他们中既要有熟悉党务工作和群众工作的同志,又要有熟悉经济、城市管理和政法工作的同志。党委工作机构应根据街道规模、党员数量和工作需要设置,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党务干部。专职党务干部应以主要精力做党的工作。地方党委要积极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包括企业中的优秀干部到街道工作,进一步改善街道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结构。

加强街道党委领导班子建设要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实“四自”(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三严”(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要求,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不断提高街道党委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要结合街道工作实际,学习街道管理和经济工作知识,提高业务工作水平。党委工作和党内生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街道党委应建立健全党委议事规则、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廉洁勤政和联系群众等制度,并认真付诸实施。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力弘扬正气,防止和纠正不正之风。

五、搞好党支部建设

要根据居民区工作的特点,努力把居民区党支部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团结务实,为群众办实事,受到群众拥护的战斗堡垒。

适应街道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及时调整和建立健全党组织,努力做到以居委会辖区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切实加强街道企业党的工作,抓紧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党组织。通过选派党员去工作和发展党员等,使没有党员的企业和居委会辖区逐步建立党的组织。

认真选好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应由政治素质好,有一定政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热爱街道、居民工作,身体健康,富有奉献精神的同志担任。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可从街道机关和企业的党员中选拔,也可从党员离退休人员中产生。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和家属集中居住区,居民中无合适的党支部书记人选的,应由有关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选派。由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的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原享受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党支部成员与居委会成员可适当交叉兼职,具备条件的党支部书记可兼任居委会主任。

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从街道党员实际情况出发,分别提出具体要求,加强和改进教育管理工作。对街道机关的党员,主要要求他们密切联系群众,认真转变作风,热心为基层服务,做到清正廉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对街道企业的党员,主要要求他们团结带领职工搞好生产经营管理,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多做贡献。对居民中的党员,也应当根据不同情况,要求他们在维护社会治安、建设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党员教育,要紧密联系形势、任务和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来进行。要逐步完善以市区委党校为龙头,街道党校为主体,居民区党员活动室为基础的党员教育网络。组织党员特别是党支部成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和科学文化知识。当前,要深入、扎实地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的学习活动,切实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要严格组织生活,定期上好党课,坚持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和党员责任区活动,努力探索既生动活泼又能收到实效的活动方式,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改变有些居民区党组织长期不开展活动的状况。要在居委会工作骨干和街道企业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优秀青年入党,不断壮大街道党的力量。

六、切实加强对街道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级地方党委要高度重视街道党的建设,把街道党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并认真进行督促检查。要把加强街道党的建设同加强街道其他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推动和促进其他组织的配套建设。

社会团体范文篇2

社会团体是群众的结合体,国际社会也称其为第三部门(指对政府、企业而言),在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抓好对社会团体的引导和管理,促进我国社会团体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加强社会团体管理是维护我国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社会团体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社会团体管理工作事关稳定大局。近来,我国社会团体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如非法社会团体增多,活动猖獗,其中有的在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等领域进行破坏活动,有的利用我国改革过程中尚待解决的敏感问题企图制造事端,有的采取境外注册、境内活动的方式与我斗争。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社会团体同我进行“合法”斗争,他们往往以社会团体的身份出现,以学术研究或慈善捐赠为掩护,以资助、合作为手段,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特别是气功组织泛滥,一些人打着气功健身的幌子搞愚昧迷信,诈骗钱财,甚至进行反政府、反人类、反科学的活动。一些以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为目的的非法组织,对我国社会和政治稳定构成了重大隐患,危害极大。“”邪教组织就是突出的一例。同他们的斗争,是严肃的政治斗争,关系到党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成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社会和政治稳定,必须高度警惕,决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加强社会团体管理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团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服务、协调、中介、监督等功能。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发展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党的十五大要求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并以此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各类社会团体结构不够合理,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并且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社会中介组织还很少,在全国性社会团体中,行业性组织仅占23%左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建立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因此,我们对社会团体必须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第三,加强社会团体管理是促进我国社会团体健康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团体尚处在起步发展时期,自律机制尚未普遍建立,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有的社会团体成立时就不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的,成立后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有的社会团体违背非营利准则,从事营利性活动,设“小金库”,私分财产,有的甚至搞非法集资,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有的社会团体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有的社会团体内部闹不团结,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内耗严重;有的社会团体负责人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个别社会团体甚至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因此,加强社会团体管理,全面提高社会团体的整体素质使其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四,做好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结社的自由。宪法同时规定,公民在行使权利和自由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和自由。因此,结社并不是绝对的、毫无限制的自由,必须以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其他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对公民的结社行为进行规范,对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其他公民权利的结社行为进行限制,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法律准则,几乎所有国家无一例外地要对公民结社进行登记和管理。可见,做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工作是增强公民依法结社意识的需要。

同时还应当看到,目前有的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未能得到有效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要求,“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对社会团体依法管理,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它不仅能保护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而且也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因此,对社会团体要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各项管理工作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防止越权执法和执法不力的现象发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团体管理工作的法律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加强社会团体管理,除了要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外,应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的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方针。“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是在总结社会团体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在社会团体管理工作中一手抓培育发展,一手抓监督管理,促进了社会团体的健康发展,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但也有应当加强和改进之处。

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监督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培育发展,没有监督管理,培育发展就失去了保障,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如某个时期,社会团体在个别地方发展过快,超出了当地社会的承受能力,而当地的行政管理力量又相对薄弱,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社会团体本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培育发展是监督管理的目的,不讲培育发展,监督管理就无任何意义可言。而离开了监督管理,社会团体就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偏离目标和轨道,甚至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失信于民。实践告诉我们,凡监督管理好的地方,社会团体就健康发展并发挥积极作用;凡是监督管理较差的地方,社会团体的问题就比较多,作用也不明显。

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检查监督社会团体遵纪守法的情况,即对社会团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团结的情况,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道德情况,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的辩证关系,既要严格管理,又要避免管理过死。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应有所侧重。今后一段时间应当将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提高社会团体的整体素质上来。要通过制定社会团体发展规划,对已有的社会团体进行结构性调整,对社会团体的总量进行有效的调控,实行分类指导,避免单纯数量扩张和盲目发展。要严格控制业务宽泛、不易界定的社会团体,禁止设立气功功法类、特定群体类、宗族类、不利于民族团结以及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的社会团体。着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行业协会等中介性社会团体,适时发展与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团体,使公益性、福利性社会团体在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使社会团体在数量、种类、结构、布局等方面符合当地社会的实际要求,确保社会团体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进一步落实双重管理体制。我国对社会团体的管理,实行的是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团体种类繁多、数量巨大,遍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各个行业和部门的业务,登记管理机关力量有限,也不可能对所有领域的社会团体进行有效的监督,更不能对其业务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业务主管单位对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社会团体比较熟悉和了解,更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职责有所不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完全一样,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共同推动社会团体健康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不甚明晰,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落实得不好,各自为政,职能交叉、放任自流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管理上很多漏洞。对此党中央非常重视。根据中央的要求,19**年10月国务院修订颁布实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以法规形式明确下来,即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社会团体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或者备案,对社会团体实施年度检查,对社会团体违反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并视情况对有些行为给予行政处罚;业务主管单位负责社会团体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监督、指导社会团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负责社会团体年度检查的初审,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会团体违法行为,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会团体的清算事宜。由此可见,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对社会团体管理工作都负有重要职责,每一家都应认真负起责任来。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合作,形成行政管理的合力。同时,还要争取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相互协调,以避免管理上出现漏洞。

(三)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的发展,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原有按行政建制成立党的基层组织的做法已经行不通,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全国社会团体中有不少党员,但大部分社会团体没有党组织。前不久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北京市和**市分别有89%和91%的社会团体没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由于没有党的组织,党的领导工作不健全,许多党员在社会团体中不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一些社会团体往往处于我们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之外,造成不少社会问题。已经建立党组织的,有不少内部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缺少必要的制度保证,党务工作者队伍不稳定,工作思路和活动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所以,应按照中央组织部、民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尽快在有条件的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并积极探索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的规律,以加强党对社会团体的政治领导,确保社会团体不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

(四)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团体政策法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社会团体的发展。国务院颁布实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社会团体管理的法规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与社会团体发展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比如,一些配套法规尚未出台,外国人在华成立社团和外国社团在华设立代表机构还无法可依,等等。由于法制不健全,行政管理工作中难免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在执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与条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单行法规,注意协调好与其他政策法规的衔接,同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政策措施,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建成比较完备的社会团体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同时应该把立法与执法、普法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社会团体管理干部的培训,增强执法责任感,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团体的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守法的自觉性。

社会团体范文篇3

关键词:社会团体;社会公共管理;创新路径

社会管理的创新是推动发展中的中国快速构建和谐社会的可靠途径,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社会管理的创新问题上,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开阔思路、立足长远来设定详细的计划与实施步骤。在计划经济时代里,社会公共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统一负责,这种管理模式伴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显现出了很强的局限性。这就要求社会公共管理模式要由政府部门统一负责的管理模式转向政府、市场、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1]。只有全社会的力量都参与进来,形成高效的合作机制,才能使社会公共管理有所突破,日趋完善。

一、社会公共管理创新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然而社会公共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大的社会危机。社会公共管理创新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这个时代背景是国际与国内两种时代形势相结合而产生。自2013年开始的大张旗鼓地反腐工作以来,查处了多个“大老虎”,查处的“苍蝇”更是不胜枚举,这使民众看到了国家反腐的决心。其次,公民参与权利意识的增加,要求社会公共管理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缓解人民内部的矛盾,才能协调好各类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2]。

(二)社会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当前,全国人民共同的任务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公共管理创新就是要将社会公共管理中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合理地解决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保证人们可以享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公共管理创新可以促进民主法治社会的形成。社会管理以民主法治为基础,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使法律的权威体现出来,才能给不法份子以强大的威慑力。社会公共管理创新可以缓解与消除人民内部矛盾[3]。采用常规的公共管理手段是很难妥善解决的,只能吸收全社会的力量,创新管理思路,解决上述问题。社会公共管理创新还有利于社会新风尚的形成。社会公共管理创新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社会公共管理新格局的形成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社会公共管理格局应该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政府各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发挥作用,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协同作用,给予广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力与通道,并且以法律为坚实可靠的保障体系的新格局[4]。新格局形成本身就对社会公共管理工作提出创新要求。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发挥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调作用,就可引导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以科学适宜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中来,重视民众以社会团体的形式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为社会公共管理工作的创新献计献策。最后,要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通过法治化手段保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阻碍的消除,通过法律的手段杜绝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被侵害的现象出现。

二、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一)社会团体为“民主法治”提供社会动力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离不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都拥有民主权力,才算实现了“民主法治”,才能说我们的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民主法治建设的动力来自于群众,他们既是民主法治的受益者,也是民主法治的缔造者[5]。只有社会各个阶层各类群体都拥有平等的民主权利,才能使民主法治保持良好的状态并向前推进拥有持久的动力。社会团体是群众参与“民主法治”的重要形式,社会团体的组建与在社会公共管理事物中作用的发挥,使群众的利益得到了更便捷的表达,使民主参与热情高涨,也使群众的观点、思想与利益受到更多职能部门的重视,它在促进社会自律,监督政府职能部门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团体的理想是促使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是每一个社会人的美好愿望。各类社会团体的组建与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机会的出现,给普通人民群众一个宽广的平台,将自身的合理诉求表达出去,从而引导社会逐步走向“公平正义”。社会公正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可以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石,它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前提。社会公正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的集合,只有人们的利益都得到了保护与满足,社会中也就不会再出现由利益损失而引发的矛盾[6]。

(三)社会团体的行为准则是“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也被社会团体奉为行为准则。人是社会的组成单位与个体,社会的和谐与否取决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人们的行为是否本着“诚信友爱”的原则。正是由于社会团体的行为准则是“诚信友爱”,它才赢取了广大社会群众的信赖,并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到团体中来,与团体一同奉行“诚信友爱”的准则参与到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中去。社会团体的行为是从“诚信友爱”的角度出发,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减少了不必要的矛盾,并且有效降低了社会的运行成本,同时,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社会团体的社会地位就会不断提升,社会团体的作用也会日益突显,这就要求社会公共管理要注重社会团体的意见,社会团体也同样会在社会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促使“诚信友爱”在更大范围内扩张,促使和谐社会的形成。

三、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困境

(一)社会团体的成立受到限制

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权力意识也逐步提升,开始尝试组建各类社会团体。1989年,我国出台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将社会团体的登记与管理工作交付给民政部。通过多年的实践,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管理体制[7]。然而就当前的社会团体登记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一,政府对社会团体的数量严格限制。《社团登记管理条例》中规定,社会团体组织的申请需要得到行政区域内民政部门的审批,具有业务类似、社会作用不显著的社会团体,民政部门可以对社会团体成立申请予以驳回。其二,社会团体成立审批程序极其繁杂,不仅采取两个部门的不同审核标准,经受双监管机制的考验,并且还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导致很多申请难以被批准。其三,政府对社会团体的成立条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包括财产总额、团员人数、聚会场所等,这些都为社会团体的成立设立了“门槛”。

(二)社会团体的运行受到限制

由于业务主管机关会参与社会团体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它会对社会团体的财务状况、成员任免情况、社会活动参与情况等都会进行指导与干预,而业务主管机关是政府部门的下属机关,这就意味着具有民间群众性质的社会团体同样需要在政府的“指挥”下运营。在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工作中,政府颁布了双重管理体制,阻碍了社会团体的发展。通过上述可以看出,社会团体的运营自主权没有掌握在社会团体成员自己的手中,成了政府部门的一个“社会工具”,它在政府部门的指示下完•50•中国公共管理成各类社会公共活动,没能真正实现自身在推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社会建设的作用,存在的意义也与预期有所偏离。

四、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一)政府角度

转变管理理念。政府从以前的刻意回避开始转变为积极鼓励、有力支持。政府也开始充分认识到社会团体在社会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与社会团体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合作关系,而非管控关系。政府应该做好自身的工作,在促进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中要为社会团体提供充足的、有力的支持保障,给予社会团体充分的自主权与自由发展权,让其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存在的意义,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众参与到社会团体中来,使社会团体的力量壮大,发挥其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使社会团体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完善法律体系。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进一步完善与社会团体有关的法律体系。这就需要我们要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充分考虑与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发挥群众共同的力量与智慧,确立社会团体发展的基本法规,再从行政管理的层面,制定系统的专项法规,保证社会团体正常运营。第二,完善社会团体主体资格的法律法规。我国存在大量的民间社会团体,通常由于登记要素高,运营管理受到多方限制而没有进行登记,导致社会团体管理混乱,无法发挥其自主性。因此,有几项重要的事项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加以明确,包括政府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社会团体的登记办法,如何避免政府管理社会团体时出现行政化倾向等。完善监管制度。完善监管体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社会团体的良性竞争机制。允许同一业务范围内出现相同的社会团体组织,但是不要出现垄断现象。第二,完善税收监管制度。针对社会团体的公益性,应制定适当的优惠税收政策。第三,促进团体组织自律,同时接受社会广泛监督。当前大多数社会团体没有自律意识,为促进社会团体自律,首先要让每个社会团体得到合法的资格,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通过外部监督与内部自律相结合的方式,保证社会团体健康成长。加大对社会团体的扶持力度。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因此,对于社会团体也要具备服务意识。首先,要创建政府对社会团体的资助机制。社会团体举办的活动都是社会公益活动,这就给社会团体的日常正常运营带来影响。经费短缺也是民间团体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可以通过长效的资助机制,给予社会团体必要的经济补助。其次,将社会团体纳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事务决策中来。社会团体由社会普通群众组成,代表着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让其参与到政府的公共管理事务中来,同时也将广大民意体现在社会公共管理工作中来。

(二)非政府角度

推行战略规划管理理念。社会团体的组建、运行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社会团体要具有长远的眼光,推行战略规划管理理念。推行战略规划管理理念可以保证社会团体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战略规划管理首先要明确团体的服务宗旨、界定组织的任务,在团体内部达成共识。其次,战略规划管理可以引导成员树立共同的愿景与思想,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使团体充满活力与动力。再次,战略规划可以促进社会团体组织改革与制度创新,解决团体内部矛盾,调动团体成员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社会团体的逐步壮大。开展多样的筹款活动。社会团体的筹款活动与政治性筹款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将社会上分布的公益资源聚集起来,满足更多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需要,同时也有效解决了社会团体的经费问题。为了保证筹款的数量可以满足社会公共活动需要,还要保证筹款活动有效性,社会团体首先要对筹款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确定筹款的去向、资助对象,以及给哪些人带来帮助等。其次,为保证筹款活动的有效性,需对筹款活动的筹办进行专业性的指导与管理。再次,拓展多样的筹款渠道。制定促进社会团体健康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社会团体的人力资源是维系社会团体正常运转的人事力量。社会团体制定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该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改进工作态度,提升工作技巧。在培训工作完成以后,还要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给员工施加一定的约束力。还应该通过创建与实施薪酬激励机制刺激员工潜能的发挥。激励机制除了合理运用物质激励手段之外,还要采用精神激励手段,让员工在精神上也得到满足。对员工进行绩效测评是考查员工工作是否达到团队工作要求的主要措施,同样可以促进组织的发展。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随着反腐工作的深入,社会团体要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第一,创建组织内部的自律规范,针对社会团体的特点与各个职能部门负责的工作内容,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自律规范。第二,与其他社会团体合作,或者与具有共同业务类型的团体合作,制定组织联盟自律规范。组织联盟自律规范主要包括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协调规范以及组织运行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定。第三,构建问责机制。问责机制的构建可以为政府、群众监督社会团体工作提供重要的渠道,可以增加社会团体的外部监督力。社会公共管理需要全民参与其中,社会团体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应该在社会公共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这些困难不仅阻碍了社会团体健康稳定的发展,还制约了它在社会公共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创新思路,积极探求实现途径,使社会团体可以真正参与到社会公共管理工作中来,并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作者:陈坚 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珂.社会团体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法律问题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2010(03):71-75+93.

[2]王阳.公共管理创新视角下我国的非政策组织研究[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2):12-15.

[3]黄玉燕.派参与社会创新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6):45-48+71.

社会团体范文篇4

一、经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原有社会团体经清理整顿换发新的证书)的社会团体,其常设办事机构专职人员中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应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党组织,由其业务主管部门或挂靠单位的党组织审批。

社会团体在筹备过程中就应考虑建立党组织问题。业务主管部门或挂靠单位应了解和掌握社会团体的情况,对应当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而没有建立的,要帮助其尽快建立。

二、社会团体已经建立党组织的,其常设办事机构专职人员中党员的组织关系应转入社会团体党组织;社会团体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其常设办事机构专职人员中党员的组织关系可转入业务主管部门或挂靠单位的党组织,参加党的活动。

三、社会团体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根据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确定。党员人数3名以上,不足50名的,可成立党的支部委员会,其中党员人数不足7名的,可不成立支部委员会,只设书记1名;党员人数超过50名不足100名的,可成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员人数超过100名的可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

社会团体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社会团体党组织一般不设专职党务干部,日常党务工作由社会团体党组织的党员兼任。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社会团体,可设置精干的党的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

四、社会团体党组织应全面贯彻执行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任务,要做好以下工作:

1支持社会团体及其负责人按照社团章程中规定的宗旨、任务开展工作。

2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业务活动,发挥社会团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3监督社会团体负责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社会团体范文篇5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团体迅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社会团体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团体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渗透力,有利于保证社会团体的健康发展。目前,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绝大多数社会团体没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尤其是有些已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没有及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在这些社会团体中工作的党员长期不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一些已经建立党组织的社会团体,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比较薄弱,党员未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社会团体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不够完善,难以担负起对社会团体的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职责;一些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对所属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疏于管理,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对此,各级党委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改变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薄弱的状况。

二、建立健全社会团体党的组织,理顺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凡按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要求,经政府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其常设办事机构专职人员(包括长期聘用人员,下同)中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都应及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与同一业务主管单位所属的其他社会团体或其他邻近单位建立联合党支部,或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其业务主管单位或挂靠单位的党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上级党组织可向社会团体选派、输送、推荐符合条件的党员,为社会团体单独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或指派党的建设工作联络员,负责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及党组织的建立工作。

社会团体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根据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按照有关规定确定。

社会团体党组织负责人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团体党组织负责人一般应由社会团体行政负责人中的党员担任,按有关规定选举产生。

在社会团体举行会员大会、理事会或其他重要活动期间,应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社会团体临时党组织。社会团体临时党组织由业务主管单位或挂靠单位党组织批准成立,其设置形式按照有关规定确定。社会团体临时党组织的领导成员,一般应由社会团体领导成员中的党员担任。

社会团体党组织(包括临时党组织)原则上隶属于其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负责社会团体党组织的建立,并领导其工作;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领导确有困难的,可商社会团体挂靠单位等有关党组织负责社会团体党组织的建立,并领导其工作。

社会团体党组织工作机构的设置和党务工作人员的配备,由社会团体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社会团体,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精干的党组织工作机构或配备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党组织的活动经费要有保证。

三、明确社会团体党组织的主要职责

社会团体党组织应全面贯彻执行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决定。监督社会团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支持社会团体及其负责人按照社会团体章程开展工作。

(三)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领导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五)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社会团体党组织必须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定期汇报工作。如发现社会团体的活动违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应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或有关部门报告。

社会团体在重要活动期间成立的临时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社会团体重大问题的决策,制止和纠正违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定的活动,保证社会团体的活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活动结束以后,要向主管部门党组织报告有关情况。

四、做好社会团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社会团体已经建立党组织的,其常设办事机构专职人员中的党员,应将组织关系转入社会团体党组织,参加社会团体党的组织生活。

社会团体党组织要结合社会团体业务活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党员教育应体现社会团体的特点,贴近党员的实际。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大力提倡科学精神,自觉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社会团体的活动。要进行增强党性,发挥党员作用的教育,引导党员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并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团结社会团体其他成员做好各项工作。要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党员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办事、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机关、企业、事业等单位党组织要对本单位加入社会团体的党员进行登记并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经常了解党员在社会团体中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社会团体会员中的党员要定期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汇报参加社会团体活动的情况,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社会团体领导成员中的党员,凡经常参加社会团体活动的,除应在所在单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外,还应参加社会团体党组织的活动,接受社会团体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五、加强对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要把社会团体党的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各级政府民政部门以及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要通力合作,共同做好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

党委组织部门要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党组织做好社会团体党组织的建立工作;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党组织加强对社会团体党组织的领导;对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解决突出问题。

社会团体范文篇6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团体迅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社会团体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团体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渗透力,有利于保证社会团体的健康发展。目前,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绝大多数社会团体没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尤其是有些已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没有及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在这些社会团体中工作的党员长期不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一些已经建立党组织的社会团体,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比较薄弱,党员未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社会团体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不够完善,难以担负起对社会团体的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职责;一些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对所属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疏于管理,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对此,各级党委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改变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薄弱的状况。

二、建立健全社会团体党的组织,理顺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凡按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要求,经政府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其常设办事机构专职人员(包括长期聘用人员,下同)中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都应及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与同一业务主管单位所属的其他社会团体或其他邻近单位建立联合党支部,或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其业务主管单位或挂靠单位的党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上级党组织可向社会团体选派、输送、推荐符合条件的党员,为社会团体单独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或指派党的建设工作联络员,负责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及党组织的建立工作。

社会团体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根据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按照有关规定确定。

社会团体党组织负责人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团体党组织负责人一般应由社会团体行政负责人中的党员担任,按有关规定选举产生。

在社会团体举行会员大会、理事会或其他重要活动期间,应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社会团体临时党组织。社会团体临时党组织由业务主管单位或挂靠单位党组织批准成立,其设置形式按照有关规定确定。社会团体临时党组织的领导成员,一般应由社会团体领导成员中的党员担任。

社会团体党组织(包括临时党组织)原则上隶属于其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负责社会团体党组织的建立,并领导其工作;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领导确有困难的,可商社会团体挂靠单位等有关党组织负责社会团体党组织的建立,并领导其工作。

社会团体党组织工作机构的设置和党务工作人员的配备,由社会团体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社会团体,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精干的党组织工作机构或配备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党组织的活动经费要有保证。

三、明确社会团体党组织的主要职责

社会团体党组织应全面贯彻执行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决定。监督社会团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支持社会团体及其负责人按照社会团体章程开展工作。

(三)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领导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五)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社会团体党组织必须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定期汇报工作。如发现社会团体的活动违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应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或有关部门报告。

社会团体在重要活动期间成立的临时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社会团体重大问题的决策,制止和纠正违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定的活动,保证社会团体的活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活动结束以后,要向主管部门党组织报告有关情况。

四、做好社会团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社会团体已经建立党组织的,其常设办事机构专职人员中的党员,应将组织关系转入社会团体党组织,参加社会团体党的组织生活。

社会团体党组织要结合社会团体业务活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党员教育应体现社会团体的特点,贴近党员的实际。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大力提倡科学精神,自觉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社会团体的活动。要进行增强党性,发挥党员作用的教育,引导党员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并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团结社会团体其他成员做好各项工作。要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党员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办事、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机关、企业、事业等单位党组织要对本单位加入社会团体的党员进行登记并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经常了解党员在社会团体中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社会团体会员中的党员要定期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汇报参加社会团体活动的情况,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社会团体领导成员中的党员,凡经常参加社会团体活动的,除应在所在单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外,还应参加社会团体党组织的活动,接受社会团体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五、加强对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要把社会团体党的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各级政府民政部门以及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要通力合作,共同做好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

党委组织部门要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党组织做好社会团体党组织的建立工作;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党组织加强对社会团体党组织的领导;对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解决突出问题。

社会团体范文篇7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维护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会员加入社会团体。

第三条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

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

下列团体不属于本条例规定登记的范围:

(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

(二)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

(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

第四条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

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第五条国家保护社会团体依照法律、法规及其章程开展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六条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以下简称业务主管单位)。法律、行政法规对社会团体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管辖

第七条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第八条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与其管辖的社会团体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托社会团体住所地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委托范围内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成立登记

第九条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备。

第十条成立社会团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

(二)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三)有固定的住所;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五)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性的社会团体有10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

(六)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与其业务范围、成员分布、活动地域相一致,准确反映其特征。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

第十一条申请筹备成立社会团体,发起人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筹备申请书;

(二)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

(三)验资报告、场所使用权证明;

(四)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五)章程草案。

第十二条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本条例第十一条所列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筹备的决定;不批准的,应当向发起人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批准筹备:

(一)有根据证明申请筹备的社会团体的宗旨、业务范围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的规定的;

(二)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

(三)发起人、拟任负责人正在或者曾经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四)在申请筹备时弄虚作假的;

(五)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四条筹备成立的社会团体,应当自登记管理机关批准筹备之日起6个月内召开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产生执行机构、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并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成立登记。筹备期间不得开展筹备以外的活动。

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五条社会团体的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名称、住所;

(二)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三)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

(四)民主的组织管理制度,执行机构的产生程序;

(五)负责人的条件和产生、罢免的程序;

(六)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七)章程的修改程序;

(八)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

(九)应当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完成筹备工作的社会团体的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文件之日起3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对没有本条例第十三条所列情形,且筹备工作符合要求、章程内容完备的社会团体,准予登记,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登记事项包括:

(一)名称;

(二)住所;

(三)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四)法定代表人;

(五)活动资金;

(六)业务主管单位。

对不予登记的,应当将不予登记的决定通知申请人。

第十七条依照法律规定,自批准成立之日起即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应当自批准成立之日起6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登记管理机关自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30日内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

社会团体备案事项,除本条例第十六条所列事项外,还应当包括业务主管单位依法出具的批准文件。

第十八条社会团体凭《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申请刻制印章,开立银行帐户。社会团体应当将印章式样和银行帐号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九条社会团体成立后拟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应当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有关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名称、业务范围、场所和主要负责人等情况的文件,申请登记。

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是社会团体的组成部分,不具有法人资格,应当按照其所属于的社会团体的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在该社会团体授权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发展会员。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不得再设立分支机构。

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

第四章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第二十条社会团体的登记事项、备案事项需要变更的,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变更备案(以下统称变更登记)。

社会团体修改章程,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

第二十一条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注销备案(以下统称注销登记):

(一)完成社会团体章程规定的宗旨的;

(二)自行解散的;

(三)分立、合并的;

(四)由于其他原因终止的。

第二十二条社会团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应当在业务主管单位及其他有关机关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清算期间,社会团体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社会团体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15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办理注销登记,应当提交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注销登记申请书、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文件和清算报告书。登记管理机关准予注销登记的,发给注销证明文件,收缴该社会团体的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

第二十四条社会团体撤销其所属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办理注销手续。

社会团体注销的,其所属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同时注销。

第二十五条社会团体处分注销后的剩余财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社会团体成立、注销或者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登记管理机关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社会团体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或者备案;

(二)对社会团体实施年度检查;

(三)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八条业务主管单位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社会团体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

(二)监督、指导社会团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

(三)负责社会团体年度检查的初审;

(四)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会团体的违法行为;

(五)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会团体的清算事宜。

业务主管单位履行前款规定的职责,不得向社会团体收取费用。

第二十九条社会团体的资产来源必须合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社会团体的资产。

社会团体的经费,以及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所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社会团体接受捐赠、资助,必须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必须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社会团体应当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有关情况,并应当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社会团体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社会团体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还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社会团体在换届或者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应当组织对其进行财务审计。

第三十一条社会团体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业务主管单位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经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同意后,于5月31日前报送登记管理机关,接受年度检查。工作报告的内容包括:本社会团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情况、依照本条例履行登记手续的情况、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人员和机构变动的情况以及财务管理的情况。

对于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对其应当简化年度检查的内容。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二条社会团体在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或者自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未开展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撤销登记。

第三十三条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出租、出借《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社会团体印章的;

(二)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三)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

(四)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

(五)擅自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或者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的;

(七)侵占、私分、挪用社会团体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社会团体的活动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有关国家机关认为应当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撤销登记。

第三十五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或者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以及被撤销登记的社会团体继续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三十六条社会团体被责令限期停止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封存《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

社会团体被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收缴《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和印章。

第三十七条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的式样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

对社会团体进行年度检查不得收取费用。

社会团体范文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全面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或根据政府委托,遵循独立、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公正、监督功能,实施具体的服务性、执行性及部分监督性行为的社会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建工作,对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和改进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建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广大从业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依法诚信执业,为发展生产力,推进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就业,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同广大工人、农民一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党要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做到“三个代表”,就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把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中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在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加强和改进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建工作,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重要作用的迫切需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的职能和工作重点将从行政管理逐渐转向创造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体系。许多社会事务将交由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去完成,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在这种新形势下,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必须通过加强这一领域党的建设,凝聚其中的内在力量,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自强自律,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和改进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建工作,是提高党组织的渗透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满足广大从业人员政治生活的迫切需要。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是合作性的社会组织,其成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代表着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在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吸纳优秀分子,壮大党的力量,有利于将从业人员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有利于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在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中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健康发展。

二、牢牢把握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建工作的基本原则

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是党的建设工作的一个新领域,在这一领域开展党建工作,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工作中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为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所需要、为业主所信赖、为党员所欢迎、为员工所拥护的“四为”原则。第二,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原则。在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其目的绝不是为了就党建抓党建,而是要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这个中心,致力于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不断发展壮大,进而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第三,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组织建立后,要保证其在法定范围内开展活动,支持业主依法行使职权,并把加强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与坚持依法办事有机地统一起来,对未经登记机关登记注册的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不能在其中建立党组织,以防止非法社会中介和社会团体合法化。第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那些生存能力脆弱或行将消失的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不宜急于建立党的组织;对业主思想不通或有抵触情绪的社会中介组织,在没有做好业主思想工作之前,也不宜强行建立党组织。可通过先行成立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或派党建工作联络员等办法,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党员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大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组织的组建力度,明确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在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中建立健全党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是加强这一领域党建工作的首要条件和紧迫任务。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

(一)严把“两个关口”。各地各单位要按照隶属关系对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进一步摸清底数,包括从业人员数量、执业规模、党员数量、建立党组织等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严把“两个关口”,即准入关和年检关:在对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进行登记时,将核准登记与加强党建工作同步考虑,同步运作;对已登记的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进行年检时,既要检查其生产经营情况,又要检查其建立党组织的情况,对具备条件而未建立党组织的,要督促其尽快建立。

(二)因地制宜,分类组建,实现全方位覆盖。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原则上都要按照党章的有关规定单独建立党的组织;党员人数少、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联合建立党支部。对没有党员或仅有个别党员的,要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并依托民政、工商等行业主管部门或街道、社区、乡镇、开发区等基层党组织,对本系统或本辖区内的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中的党员进行管理。

(三)选好配强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组织负责人。要把党性强、业务精、热爱党务工作、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党务工作经验,并在员工中有一定威信的党员,及时选拔到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并按照党章规定,配齐配强党组织班子成员。在党组织书记或委员工作变动时,要随缺随补,确保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组织的健全与组织生活的连续性。要充分依托基层党校等阵地,切实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务工作者特别是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努力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建工作的客观需要。

(四)理顺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坚持“以行业管理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采取行业管理、属地管理、指定管理等办法理顺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组织的隶属关系,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对有业务主管单位,并且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是党委建制的,由其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管理。对有业务主管单位,业务主管单位设党组的,并且该行业的社会中介组织或社会团体规模较大,数量较多,党员数量也较多的,在业务主管部门设立社会中介组织或社会团体行业党委(如律师党委、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党委等),统一管理该行业的社会中介组织或社会团体党组织。对有业务主管单位,业务主管单位设党组的,并且该行业的社会中介组织或社会团体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党员数量也较少的,其社会中介组织或社会团体党组织隶属于业务主管部门机关党组织管理或隶属于所在的街道社区或乡镇(村)等基层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对无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中介组织或社会团体,其党组织一律采取属地管理的办法,由所在的街道社区或乡镇(村)等基层党组织进行管理。

(五)做好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专职从业人员中的党员,原则上都应把党组织关系转入所在的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兼职从业人员中的党员由于关系在原单位或有其它特殊原因党组织关系不能转入的,必须开具临时组织关系或党员证明信,除参加原单位的组织生活外,还要参加所在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党组织生活,接受双重或多重教育和管理,以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四、明确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

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组织在社会中介和社会团体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1)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引导举办者和管理者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热情服务,切实履行自身应尽的社会义务;(2)组织从业人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3)加强对举办者和管理者的政治引导,热情为管理层排忧解难,为举办者和管理者出谋献策,支持、帮助举办者和管理者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加快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发展;(4)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党内工作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5)切实做好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培养“四有”员工队伍,大力推进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精神文明建设;(6)按照国家政策和《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从业人员在劳动保护、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正当权益,同时维护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协调内部各方面的关系;(7)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团组织的领导,支持他们按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8)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五、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组织的作用

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组织要正确处理好党组织与举办者和管理者的关系,处理好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办法。

(一)发挥帮助促进作用。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建工作要与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改革发展相结合,通过党组织负责人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和党员从业人员向业务负责人建言献策,发挥党组织的帮助促进作用。要发动党员并带领其他从业人员努力做好业务工作,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社会效益。对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党组织要积极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必要时还要向上级有关组织反映,请有关部门予以协调处理。

(二)发挥引导监督作用。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建工作要与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组织的引导监督作用。党组织要向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中的管理者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法制引导,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家利益与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自身利益的关系,保证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发挥团结凝聚作用。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建工作要与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活动,发挥党组织的团结凝聚作用。要围绕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改革发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陶冶从业人员的道德情操,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凝聚人心,增强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发展动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六、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建工作的指导

各级党组织要把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建工作作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帮助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建立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党员领导干部工作联系点制度,层层分解和落实责任,做到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落实。同时,建立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和研究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党建工作情况,商讨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社会团体范文篇9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团体迅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社会团体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团体中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渗透力,有利于保证社会团体的健康发展。目前,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绝大多数社会团体没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尤其是有些已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没有及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在这些社会团体中工作的党员长期不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一些已经建立党组织的社会团体,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比较薄弱,党员未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社会团体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不够完善,难以担负起对社会团体的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职责;一些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对所属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疏于管理,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对此,各级党委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改变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薄弱的状况。

二、建立健全社会团体党的组织,理顺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凡按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要求,经政府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其常设办事机构专职人员(包括长期聘用人员,下同)中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都应及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与同一业务主管单位所属的其他社会团体或其他邻近单位建立联合党支部,或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其业务主管单位或挂靠单位的党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上级党组织可向社会团体选派、输送、推荐符合条件的党员,为社会团体单独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或指派党的建设工作联络员,负责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及党组织的建立工作。

社会团体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根据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按照有关规定确定。

社会团体党组织负责人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团体党组织负责人一般应由社会团体行政负责人中的党员担任,按有关规定选举产生。

在社会团体举行会员大会、理事会或其他重要活动期间,应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社会团体临时党组织。社会团体临时党组织由业务主管单位或挂靠单位党组织批准成立,其设置形式按照有关规定确定。社会团体临时党组织的领导成员,一般应由社会团体领导成员中的党员担任。

社会团体党组织(包括临时党组织)原则上隶属于其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负责社会团体党组织的建立,并领导其工作;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领导确有困难的,可商社会团体挂靠单位等有关党组织负责社会团体党组织的建立,并领导其工作。

社会团体党组织工作机构的设置和党务工作人员的配备,由社会团体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社会团体,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精干的党组织工作机构或配备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党组织的活动经费要有保证。

三、明确社会团体党组织的主要职责

社会团体党组织应全面贯彻执行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决定。监督社会团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支持社会团体及其负责人按照社会团体章程开展工作。

(三)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领导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五)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社会团体党组织必须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定期汇报工作。如发现社会团体的活动违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应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或有关部门报告。

社会团体在重要活动期间成立的临时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社会团体重大问题的决策,制止和纠正违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定的活动,保证社会团体的活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活动结束以后,要向主管部门党组织报告有关情况。

四、做好社会团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社会团体已经建立党组织的,其常设办事机构专职人员中的党员,应将组织关系转入社会团体党组织,参加社会团体党的组织生活。

社会团体党组织要结合社会团体业务活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党员教育应体现社会团体的特点,贴近党员的实际。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大力提倡科学精神,自觉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社会团体的活动。要进行增强党性,发挥党员作用的教育,引导党员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并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团结社会团体其他成员做好各项工作。要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党员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办事、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机关、企业、事业等单位党组织要对本单位加人社会团体的党员进行登记并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经常了解党员在社会团体中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社会团体会员中的党员要定期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汇报参加社会团体活动的情况,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社会团体领导成员中的党员,凡经常参加社会团体活动的,除应在所在单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外,还应参加社会团体党组织的活动,接受社会团体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五、加强对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要把社会团体党的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人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各级政府民政部门以及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要通力合作,共同做好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

党委组织部门要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党组织做好社会团体党组织的建立工作;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党组织加强对社会团体党组织的领导;对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解决突出问题。

社会团体范文篇10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维护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会员加入社会团体。

第三条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

下列团体不属于本条例规定登记的范围:

(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

(二)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

(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

第四条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

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第五条国家保护社会团体依照法律、法规及其章程开展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六条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以下简称业务主管单位)。

法律、行政法规对社会团体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管辖

第七条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第八条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与其管辖的社会团体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托社会团体住所地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委托范围内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成立登记

第九条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备。

第十条成立社会团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五十个;

(二)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三)有固定的住所;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五)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性的社会团体有十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

(六)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与其业务范围、成员分布、活动地域相一致,准确反映其特征。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

第十一条申请筹备成立社会团体,发起人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一)筹备申请书;

(二)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

(三)验资报告、场所使用权证明;

(四)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五)章程草案。

第十二条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本条例第十一条所列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筹备的决定;不批准的,应当向发起人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批准筹备:

(一)有根据证明申请筹备的社会团体的宗旨、业务范围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的规定的;

(二)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

(三)发起人、拟任负责人正在或者曾经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四)在申请筹备时弄虚作假的;

(五)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四条筹备成立的社会团体,应当自登记管理机关批准筹备之日起6个月内召开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产生执行机构、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并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成立登记。筹备期间不得开展筹备以外的活动。

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五条社会团体的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名称、住所;

(二)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三)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

(四)民主的组织管理制度,执行机构的产生程序;

(五)负责人的条件和产生、罢免的程序;

(六)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七)章程的修改程序;

(八)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

(九)应当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完成筹备工作的社会团体的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文件之日起3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对没有本条例第十三条所列情形,且筹备工作符合要求、章程内容完备的社会团体,准予登记,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登记事项包括:

(一)名称;

(二)住所;

(三)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四)法定代表人;

(五)活动资金;

(六)业务主管单位。对不予登记的,应当将不予登记的决定通知申请人。

第十七条依照法律规定,自批准成立之日起即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应当自批准成立之日起6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登记管理机关自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30日内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社会团体备案事项,除本条例第十六条所列事项外,还应当包括业务主管单位依法出具的批准文件。

第十八条社会团体凭《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申请刻制印章,开立银行账户。社会团体应当将印章式样和银行帐号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九条社会团体成立后拟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应当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有关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名称、业务范围、场所和主要负责人等情况的文件,申请登记。

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是社会团体的组成部分,不具有法人资格,应当按照其所属于的社会团体的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在该社会团体授权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发展会员。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不得再设立分支机构。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

第四章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第二十条社会团体的登记事项、备案事项需要变更的,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变更备案(以下统称变更登记)。社会团体修改章程,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

第二十一条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注销备案(以下统称注销登记):

(一)完成社会团体章程规定的宗旨的;

(二)自行解散的;

(三)分立、合并的;

(四)由于其他原因终止的。

第二十二条社会团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应当在业务主管单位及其他有关机关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清算期间,社会团体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社会团体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15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办理注销登记,应当提交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注销登记申请书、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文件和清算报告书。登记管理机关准予注销登记的,发给注销证明文件,收缴该社会团体的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

第二十四条社会团体撤销其所属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办理注销手续。社会团体注销的,其所属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同时注销。

第二十五条社会团体处分注销后的剩余财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社会团体成立、注销或者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登记管理机关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社会团体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或者备案;

(二)对社会团体实施年度检查;

(三)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八条业务主管单位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社会团体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

(二)监督、指导社会团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

(三)负责社会团体年度检查的初审;

(四)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会团体的违法行为;

(五)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会团体的清算事宜。

业务主管单位履行前款规定的职责,不得向社会团体收取费用。

第二十九条社会团体的资产来源必须合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社会团体的资产。

社会团体的经费,以及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所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社会团体接受捐赠、资助,必须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必须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社会团体应当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有关情况,并应当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社会团体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社会团体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还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社会团体在换届或者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应当组织对其进行财务审计。

第三十一条社会团体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业务主管单位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经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同意后,于5月31日前报送登记管理机关,接受年度检查。工作报告的内容包括:本社会团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情况、依照本条例履行登记手续的情况、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人员和机构变动的情况以及财务管理的情况。

对于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对其应当简化年度检查的内容。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二条社会团体在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或者自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未开展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撤销登记。

第三十三条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出租、出借《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社会团体印章的;

(二)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三)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

(四)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

(五)擅自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或者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的;

(七)侵占、私分、挪用社会团体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社会团体的活动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有关国家机关认为应当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撤销登记。

第三十五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或者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以及被撤销登记的社会团体继续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