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3:05:23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范文篇1

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

培养人之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人文素质:

了解人性,理解人。懂得去了解他人需要。

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在此基础之上,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接触那些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方面的书籍。

实际与读书。

在我们走向社会之前,我要通过读书铸造自己性格中那些强健的,实际的,有利于在竞争中获胜的因素。书生气的核心缺陷是不切实际。在文字中神游的人确实非常容易走向不切实际所以我总结出一条原则:关注成败,重视效果,研究现实可行性,形成“案例研究”式的读书法。

社会工作者范文篇2

但是,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际从业状况仍然处于一种喜忧参半的格局。虽然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需求,但是这种社会需求并未导致专业社会工作者良好的从业环境,即专业社会工作者还没有适当的土壤来发挥其专业特长,并进而实现其专业价值。因此,一方面是迅速发展的社会福利服务本身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和真正发挥专业作用存在着需求增长,另一方面是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合适的机制或模式来启动这种需求从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一、专业社会工作社会需求增长的直接背景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农村城市化等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福利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严重不足的供给矛盾日益加剧,中国现有的福利服务只能满足5%的社会需求。[3]早在1986年,民政部就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工作思路。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社区服务全面、快速发展,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14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9号)的文件。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正式启动。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以及随后我国政府对社区建设的积极推动,可以说是对专业社会工作社会需求的产生及增长的一个直接的社会背景。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目的是摆脱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包办社会福利的僵化体制,以迅速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代表了我国今后发展社会福利的主要途径和根本方向。《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指出,要改变社会福利事业全部由国家包办、政事不分、不讲效率的局面,积极鼓励、支持和帮助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生长和发育。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在基层得到落实。要提高社会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建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职称评聘体系和资格论证制度,在社会福利工作中建立国家、省(市、自治区)分级培训和考核达标、持证上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志愿者劳动时间储备制度等。可以预见,在21世纪开始的一段时期内,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将成为政府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将加大,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将大量涌现,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福利服务将逐年增长,“社会工作者”将成为一个不再陌生的名词。

社区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广泛的内容,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紧密相关。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体现了国家“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的社会发展宗旨,符合“着眼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它对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城市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把发展社会福利的重点转向社区服务,利用基层社会力量,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在1999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二届年会”的致词中,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在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的同时,提出了社区基层干部的专业化问题,“受过专门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的寥寥无几”,并指出“作为民政部是个用人单位,我们需要社会工作者”。[4]在去年的江苏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和社区建设座谈会上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又进一步强调了建设全国社区实验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想法和意见:第一,由于社会成员的“单位”属性逐渐减弱,迫切需要管理城市社会人口的新模式。第二,企业、政府剥离或转移出来职能以及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事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需要一个最佳的承接载体。第三,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第四,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管理上需要新的思路和更为有效的途径。

二、社区服务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及其困难

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和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迈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在我国发展历史并不长的社会工作专业呈现出迅速扩张的发展趋势。为了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际社会需求状况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我们对南京市玄武区民政局和南京市鼓楼区民政局及其下属单位进行了访问调查。目的是了解在这两个示范性的社区建设实验区中,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程度、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从业状况及其贡献等。

南京市玄武区是南京市两个“全国26个社区建设实验区”之一(另外一个是南京市鼓楼区),下属10个街道,86个社区委员会(由原127个居民委员会和44个家属委员会精简而成),在区一级设有老人公寓,在街道一级设有敬老院、老年护老院、便民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玄武区民政局从1999年开始引进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虽然由于编制的限制,但每年计划的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量仍在4至5名以上。此外,区民政局领导正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其下属机构就职,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但调查结果显示,下属机构的职位对于社会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似乎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种情形在我们对南京市鼓楼区的三牌楼街道办事处的访问调查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南京市鼓楼区的三牌楼街道办事处现有在编工作人员30名,其中20名是国家公务员。三牌楼街道办事处下属8个社区委员会,共1300户。每个社区委员会设4个社区委员会主任,这4个社区委员会主任是以选聘方式产生的,即通过在原居委会主任中选拔和向社会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法产生,比例为1∶1。公开招聘的条件是要求应聘者大专文化程度以上,40岁以下,综合素质高,热爱社区建设事业。应聘者须经三牌楼街道办事处7人领导小组的考核,试用一个月后才能正式录用。虽然可以认为随着我国城市社区的迅速发展,受过高等教育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逐步充实到基层社区工作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实际上从应聘材料来看,还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前往应聘,这一状况颇值得深思。当然这一状况并不妨碍进一步评估全国范围内基层社区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潜在需求规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官方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在目前还只是潜在状态的需求规模是巨大的:截止到1999年底,全国共有街道办事处5904个,比上年增加172个。全国设有居委会11.5万个(其中家属委员会1.3万个),50.1万人。全国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5.7万处,比上年增长12.2%,从业人员67万人,安置下岗人员23万人。各类社区服务中心7623个,比上年增长23.9%,职工5.2万人。便民利民网点40.6万个,比上年增长17.7%。各种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9万个,志愿者达368.2万人。目前,全国每万城镇人口拥有社区服务设施4.9个,便民利民网点10.4个。[5]这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的活动空间,换个说法,可以容纳的或者需要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在数量上是相当大的。

由此可见,一方面是各级民政部门的公务员编制的有限,另一方面是从事社区基层工作的领导岗位还没有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理想选择。再进一步从直接社会工作实务方面来说,属于街道一级的各类服务机构要想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理想择业场所,同样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固然有择业观的原因,同时也说明在社区服务机构中直接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职业环境还未真正形成,其原因显然是相当复杂的。社区建设中已经意识到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作用的重要性,社区服务对于专业社会工作者有相当大的需求也并无争议,但这种需求目前仍然是潜在的,要把这种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还存在众多的较为复杂的困难。

三、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多元服务领域及其现状

社会福利社会化以及社区建设的大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社会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加深了人们对于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和职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服务机构的多元性,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服务领域。目前的状况是,专业社会工作者更多的是以其专业训练中所获得的某种实际工作技能或知识(比如调查分析的技能和对国家福利政策的了解)而进入各个不同的领域,从而产生不同用人单位或机构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实际需求。但是这些在众多领域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实际上从事的还主要是用人单位原有的业务性或管理性工作,而主要地并不是在他们的服务单位或机构中以其专业的价值及工作方法实现专业社会工作的职能(当然中学生的心理督导可能是一个例外)。因而,多元服务机构对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在某种意义上也主要地是潜在的。

教育培训和心理督导近年来由于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在高校的设置规模迅速扩张,以及各地民政部门对专业化的民政干部培训的日益重视,因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长。例如,在社区建设方面,以建设精品社区为目标的南京市鼓楼区与江苏省总工会联合举办了社区大学;南京市玄武区与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合作开设了社区工作者培训中心。可以预见,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领域对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将呈现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随着素质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中学教育部门也表现出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例如,南京理工大学98和99届的社会工作本科生中都有去各地重点中学从事中学生心理咨询和督导工作,而在全国,仅重点高中就有1000所,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小看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在中学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传达出这样的一个重要信息:以个案或小组工作为重要特色的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有可能开始真正发挥其专业特长,这一点显得特别有意义。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学校社会工作有可能成为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真正启动的突破口之一。

调查统计和咨询服务现在人们已经认同,在信息时代,信息、知识本身就是资源,社会系统的高效运行越来越依赖于对各种社会信息的采集、调查、统计和分析。因此信息咨询和统计调查本身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行业。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与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日渐增多,接受的调查咨询业务增长迅速。从社会学的专业特征来看,社会学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同时就引入了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这与其他人文科学有着显著的区别,社会调查和社会统计是社会学学科的专业基本功,对于专业社会工作来说,其开展工作的前提就是能够准确运用调查和分析技能,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方案。社会工作的专业要求是首先能够对各种社会动态的深入了解和对案主各种信息的准确把握。因此在调查统计和咨询服务行业中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就有足够的进入实力,尽管这种进入并不必然完全导致专业社会工作职能的实现,但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出一定的社会影响,并存在着加强人们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某种程度的社会认同的可能性。当然,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调查咨询行业的这一现状,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整体发展的利弊得失,还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社会工作者范文篇3

党的十*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人才战略支撑社会发展战略、以人才开发推动社会和谐的科学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既提出了新的人才需求,又开辟了人才工作新的发展领域。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

社会工作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稳定器”,事关社会安定和社会公平,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同时,社会工作也是现代社会的制度安排,它不仅帮助弱势群体,而且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是政府和民间的一种共同治理,社会工作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社会工作,需要构建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内在要求。落实科学人才观,必须坚持“人人都能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理念,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人才行列和人才工作视野,突破狭隘的人才观念和人才评价尺度。同时,必须坚持“鼓励人人争做贡献”的理念,对社工人才的工作及其贡献给予科学评价和充分认可;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广大社工人才服务社会、扩大社会效益的积极性和内动力。

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工作社会化的实现路径。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去谋划,用社会化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社会性人才建设;进一步拓宽人才工作覆盖面,将党委、政府的人才政策、工作措施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服务的群体,提高他们建设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化的人才配置机制,通过社工人才的社会化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化配置。

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

坚持培养专业化人才与集聚社会化人才并重的思路。最大限度地集聚社工人才,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推进社工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大力引导各类人才投身社会工作,形成“培养专业社工、社工引领义工、义工服务群众、群众参与义工”的互动格局。

培育社工人才的核心能力。应根据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对不同职业的社工人才进行分门别类的能力培训,在提高政策水平和其社会工作理论素养、向他们传授社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培训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技能、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方法和技巧,

并培养其从事社会活动、调动和整合

社会资源的能力。同时,应强化广大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无私奉献的价值

理念,努力实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完善社工人才培养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中长期人才规划,通盘考虑,整体推进;加快高校、职业院校社工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根据社会工作的人才需求相应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拓宽人才增量的来源;以社区为重点,建立城乡社区社工人才培训体系,整合社区资源,广泛培养社工人才;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密集的单位,采取“社区送教”的方式,组织人才进入社区开展人才培训,并向社区适当注入教育培训资源,提高社区培养社工人才的能力。

必须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

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体制。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政府工作格局。注重发挥社区(村)党组织和居民(村民)委员会的骨干作用,工、青、妇、科协等群团组织的人才优势、组织网络优势和职能优势。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发挥社会团体和公民自组织在培养聚集社工人才、发展社会工作中的突出作用。

社会工作者范文篇4

一、年社会人才工作总结

年以来,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人才办的指导下,按照全市人才工作计划,积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市社会工作局面和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积极部署,建章立制,社会工作环境日益优越

今年来,我局认真调研,牵头起草了《社会工作人才规划》,同时,年内将以市委、市府的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社区工作人才的要求、待遇等方面作了原则性规定。县统一全县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探索社区经费拨付方式,起草了《县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和社区经费管理办法(讨论稿)》。路桥区已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办理了住房公积金。临海市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自年以来,已经由508元、608元、708元每月,提到了现在的平均年薪3.5万元(含奖金、社保);市已初步拟定社区工作人员的加薪制度,预计自年始社区主任、社区党委书记均可参加乡镇、街道基层公务员的选拔。

(二)加强培训,夯实基础,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不断提升

年以来,市民政局鼓励民政系统和社会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辅导培训,专门组织各县市区慈善总会及有关乡镇分会的专职社会工作人才赴浙江大学培训。同时,在民政系统内部,采取中心组学习会、干部大会、培训班、专家讲座、参观交流等多种方式,分层次组织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学习政策,掌握社会工作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试点地区和单位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市近两年接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培训的人数有260人,其中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16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24人。

(三)积极探索,夯实基础,不断推进社区建设

通过搭建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为民服务平台,社区工作者发挥自身特色,参与建设了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面向困难群体和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网络、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网络。黄岩、路桥、温岭等地的社区志愿者,以“爱家园、护家园”为主题,在各自小区开展清洁整治活动。还利用“春风行动”、“邻居节”等服务形式和载体,倡导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活动。如黄岩组织举行“支持世博、邻里同乐”绣香包活动,对小区内的健身器材进行“体检”。仙居组织志愿者在车站广场举办文艺演出,为居民搭建起增进了解、交流感情的良好平台。

(四)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力

年,由阮孟合局长任组长,组成社会工作人才专题调研组,其撰写的调研文章《社会转型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基于市的实证分析》在浙江民政论坛上获得二等奖。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人才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面向社会广泛报道全市社会工作开展情况,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老百姓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发挥优势,多方协作,志愿社工队伍蓬勃发展

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队伍的努力,更离不开热衷于社会工作事业的社会各界群众。如今,志愿者已经成了社工队伍的最重要补充,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工作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在9个县(市、区)均建立了义工分会,各级社区志愿组织达724个,义工队伍总人数已发展到28000余人,各类义工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二、年社会人才工作安排

根据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情况,结合各地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年,我们将努力实现三大发展目标,完成七大发展任务,强化三项保障措施。

(一)发展目标

目前市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工作者只有40人。按照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力争每年新增50名,进一步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提升社会工作人才专业能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1、加大外部引进。重点引进具有硕士以上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副高及以上专业职称;三级及以上社会工作师;获得省级及以上政府奖励的专家学者;重点机构或紧缺岗位的本科以上专业人员等。

2、加强内部培育。委托具有培训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社工理论与实务的培训,同时鼓励有条件者参加社工职业资格鉴定与职称评定。

3、强化专业服务。推动社区党群工作、社区服务、社会救助、人口计生、医务、学校、家庭等相关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流动人口等工作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化。

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在市、县(市、区)、街道的民政、教育、文化、卫生、劳动、信访、人口计生、公安、司法、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另一类是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按一定的比例,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机构、学校、医院、社区等设置社工岗位。

(二)发展任务

为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七大任务:

1、贯彻职业标准,加强行业规范。根据社会工作者职业标准的要求,推进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认证工作,鼓励和引导专业岗位使用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机构准入制度,加强行业规范建设。

2、加强专业培训,提升人才素质。完善培训计划,优化课程设置,邀请社工理论和实务专家,对管理人员进行社会工作轮训,对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工作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同时,加强与高校联合,举办高层次的社会工作研修班,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部门领导岗位、社工机构负责人进行专业提升。

加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力度。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在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优先录用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社工专业领域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通过专题培训、讲座、到社会工作机构实习锻炼等形式,对政府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社会工作轮训;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部门的新进公务员进行社会工作培训,要求两年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拓展实务领域,充实专业人才。

(1)在党员服务机构、社区(村)等党群工作领域内充实具有社工资格的社区党群工作专业人员。

(2)在新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3)在公办中、小学和民办学校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4)在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5)在养老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等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机构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6)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民政管理和服务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7)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残疾人服务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8)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人口计生工作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9)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流动人口工作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4、建立激励机制,强化自身建设。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引入激励机制,探索社会工作职业薪资指导价,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薪酬管理制度,吸纳更多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健全包括一线服务、项目运营、专业督导与机构管理在内的社会工作人才体系;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团体的自主管理、自主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强化机构的诚信自律,树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良好形象。

5、开发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研究开展各类社工服务项目,包括养老机构社工服务、福利机构社工服务、社区社工服务、司法援助社工服务、人口计生社工服务、行为矫正社工服务等,拓展项目服务人群,提升项目服务质量,规范项目委托与管理的流程。

6、培育民间组织,加强政社互动。培育更多的民间性专业社工机构,激发民间组织参与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自主创业,建立社工机构间的分工、协作与竞争机制。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成立社工协会,发挥其在实施行业管理、团结社工、发展专业、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加强政社合作互动,发挥社会工作在整合资源、和谐共建方面的专业优势,使社会工作人才成为联系政府、社会与市民的桥梁。

7、成立评估机构,加强专业督导。成立专业的社会工作评估机构,运用专业手段,从第三方的角度对各类社会工作项目、机构及个人业绩进行评估;在社工实务中建立社工专业督导机制,促进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提升。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调动和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单位的积极性,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社会工作者范文篇5

一、构建社会工作者成人教育“OTT”培养模式重要性

社会工作者成人教育“OTT”模式源自“One(内外合一)-two(二元结合)-three(三维互动)”,该模式的构建将对社会工作者成人教育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OTT”培养模式强调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强调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规划,加快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整体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提升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管理能力。笔者希望,通过践行社会工作者成人教育“OTT”培养模式,促使社会工作专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从业者各项能力水平的提升,促进成人教育高校的事业发展。

二、社会工作者成人教育“OTT”培养模式解读

1.One:内外合一——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1)整合国内外教学资源国外的网络开放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的学习选择、便捷的学习方式、辐射优质教育资源。许多精品课程、讲义、课程教学被上传到网络,成为免费的开放课程资源。而国内有许多成人高校贯彻开放教育模式,如建立“学分银行”,开设网上课堂、网上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网上学习论坛、社工QQ群等丰富的网络开放课程资源供学员学习。诸多国内外的教学资源的整合,无疑将为广大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学员的无时间、无地域、无空间限制的开放学习提供便捷和素材。(2)整合校内外资源社会急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存在巨大缺口,各类成人教育应适应社会需求,积极主动与相关政府部门(如政府、组织部、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人保局、社区办等)、社会团体(如各级工会、妇联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等联系协商,努力探索“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开展建设各类社会工作成人教育培训项目,加快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规划,加强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3)整合课堂内外资源专业理论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实务技能是社会工作教育的关键。社会工作者成人教育“OTT”培养模式强调整合和利用课堂内外的资源,通过面授教学、专家讲座、专题讨论等夯实综合素质基础理论。充分挖掘课堂外资源,如组织学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参加区政府社区办组织的各项活动,学习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等,开展与其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之间的联谊交流,参加各种规格和类型的社会工作研讨会,组织人员到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成熟的深圳、广州等地进行考察访问,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2.Two:二元结合——衔接二元,相辅相成(1)衔接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成人教育“OTT”模式在强调加强学员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学员实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①专业研讨会专业研讨会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开展专家系列讲座,邀请知名学者为社会工作者作各类学术报告;第二阶段围绕专家讲座主题开展小组讨论,通过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学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各取所长,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拓宽学员的视野,检验提高学员的专业实践能力。②专题调研实践活动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学员可开展多项专题调研实践活动,如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家庭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价值和伦理守则、社会求助关系的社会和文化基础、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等,撰写相关实践报告。③专业实践活动(个案服务、社区服务、社区工作)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学员与成人高校指导老师和社工机构督导一起制定整体的实习计划,讨论专业服务的内容和设计,制定详细的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社区服务的专业服务计划。通过此项专业实践活动,学员可直接参与一项个案社工服务、观摩或参与社工机构的小组社工服务、观摩或参与社区社工实践活动,撰写相应的服务记录和总结报告。④实践基地活动社会工作者成人教育“OTT”模式强调建立并充分利用各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各种实践教育活动。例如,探访实践基地并完成相应的机构探访报告,协助社区进行社会工作服务的宣传、个案和团体活动室的布置、社会工作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工”活动等,不仅对社区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实践培训,还有力地支持社区社会工作实务的规范开展。(2)衔接专业督导与专业教师在建立社工教育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聘请基地具有社会工作背景或者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机构工作者担任专业督导老师显得十分重要。专业督导与成人高校的指导老师一起对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学员的专业实践进行指导,如帮助学员制定实践计划书;安排学员了解机构,为学员实践提供必要的专业指导或专业督导;参加各类实践工作会议;指导学员完成相应的机构实践总结报告等。(3)衔接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沟通长期轮训和短期培训、沟通岗位证书与学历证书、沟通整体素质提高和专业技能提高,在短期岗位培训项目与成人学历教育间搭建起桥梁,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和实务能力。3.Three:三维互动——三位一体,模式创新(1)校外培训计划、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计划三位一体社会工作者成人教育“OTT”模式强调积极寻求和拓宽校外资源,以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培训计划为契机和依托,以国内外、校内外开放课程资源为支撑,以成人高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为主干,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工作者培训和注册上岗制度的需要,既满足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为成人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新思路。(2)理论研究、人才培训、社会工作实务三位一体依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社会工作者成人教育“OTT”模式强调社会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专业性,实现理论研究、人才培训、社会工作实务的优化组合,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水平,为社会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介入引导社会工作实务过程。(3)政府等校外资源、社工机构、成人高校三位一体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校外资源大力扶持,提供各项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等;社工机构大力支持,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实践机会等;成人高校在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搭建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之间的桥梁,在学员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和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或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和学位证书。

三、“OTT”培养模式对成人教育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

社会工作者成人教育“OTT”模式对成人教育高校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1.转变角色,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适应教学模式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即组织、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从单纯的教学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掌握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成果。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打破教学与课程的分离状态,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研制,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2.提升能力,做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教师社会工作者成人教育“OTT”模式对教师提出严格的高要求: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该模式锻炼了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以及二者之间的融合贯通、相辅相成,使教师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努力发展。3.提高综合素质,应对开放教育事业提高专业理论素质,不断学习和提升,跟上本专业领域知识的快速更新。提高教育理论素质,吸收教育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技术素质,应对日常工作中的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实施以及新技术的更新适应,提高教学管理素质,强化组织协调和文字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卫周.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反思与路径探讨[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

[2]李恒.成人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融合下的模式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6

[3]刘小霞.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

[4]徐小平.试论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维度[J].教育与职业,2014

社会工作者范文篇6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理论上来说是一个急需人才的国家,但是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却给我们拨来了冷水,中国的人才似乎是过剩了,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的确不是这样,现在我想另一个侧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可以有一点极端地说中国现今的就业出路有三:1,你的家中有关系。2,你的家中有钱。3,你的学历很高(不可低于本科)如果你的家中有关系的话,你的学历可以不是很高的就可以了,追根嗍源还是中国的官场化社会太浓,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个现象显得很突出,实在是令许多学子感到无奈,但又是不可不面对的问题。如果你的家中有的是钱,你的家人可能是开公司的在中国这个人情味极浓的国家中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弄一个职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第三,如果你的学历是很高的话,许多的公司和机构都将高薪聘请你,您的一切后顾之优都将得到解决。这是中国人的‘面子观’极强的一种表现,用高级人才来充当门面。也是中国人以貌取人的一个缩影。也是当今为什么许多学生中出现考研热。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专科生所占的比例有45%左右,许多人都没有上面的条件,所以只能是怨天尤人,中国当今社会的竞争是很激烈,这是一件好事,意味着个人发展的机会很多,但是,中国教育体制落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从中导致中国社会竞争的不公平。中国大学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才到社会上时就成了“隐流”一族,他们出来之后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中国的教育体制如果在不进行改革的话将使的中国的大学生进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中国的社会问题将越来越复杂和难以解决。中国的大学院校的专业分配不应是在学生未进学校之前选下来,而是在进校之后做出选择。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是有利于个人的成长的,一个人只有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做得更好,才会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出现在中华大地之上。做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转变观念,人活着的意义是为了什么?为了功名,不不,人有自我实现的愿望,自我的实现就是从事个人喜欢的事业,为个人喜欢的事业而不断奋斗的人,才是一对个人负责的人,才是一个对生命负责的人,人生短暂不过几十年如果一个人为了功名而四处奔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的晚年将会很孤独的,是会懊悔的。

无论你的出生怎样,无论你的学校怎样,现在都是不可变的事实,我们惟有重新反思我们的人生目标,你想一生追求什么,你最喜欢从事什么。一旦认准了,我们就必须以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它,成功只属于不断追求的人。“人的伟大在于认识自己”。

社会工作者范文篇7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社会工作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提供专业社会服务,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的职业活动。在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解决难度不断加大,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专业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对于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政府实行职能转变要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服务的专业提供者、社会矛盾的有效调解者和社会公平的积极维护者,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通过依托政府、充分调动社会工作者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三)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战略、推动社会建设的需要。社会工作者是我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建设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是全面落实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以城乡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抓好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但社会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我市社会建设的需要。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一项全局性战略任务。

二、正确把握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适应社会建设发展要求,整体规划、分步推进,适度倾斜、重点突破,积极稳妥、创新务实。通过3—5年努力,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者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者配置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承载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公益性社会组织,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社会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

(二)具体目标。以培养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专兼结合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为目标,逐步形成与全市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初、中、高级社会工作者梯度发展结构。到2015年,全市力争培养约1500名社会工作人员,以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名义登记注册的社会工作者要达到社会工作人员总量的10%,社会工作岗位新录用人员50%以上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社会工作人员在职在岗培训率要实现100%,切实增强社会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大力推进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一)建立社会工作者教育培训机制。在掌握我市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制定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社会工作者的教育培训规划,明确全市社会工作者教育培训的规模和结构,切实提升我市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政策法规水平、专业技术素质、社会工作实务等综合能力。社会工作相关部门在开展业务培训时要积极安排社会工作相关内容,市委党校要在主体班中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开展与先进地区社会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社会工作发展的成功经验。鼓励尚未取得职业资格的在岗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加快向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转化。对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每年参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时间累计不少于40学时,重点突出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二)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机制。贯彻落实人事部、民政部颁发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和评价工作。各类参加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考试并成绩合格的社会工作者,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职业水平证书,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统一管理。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等级证书的人员,须由民政局进行登记。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社会工作者守则,接受社会工作主管部门的管理,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职业道德的人员,由登记机关取消登记,并由发证机关收回职业水平证书。探索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优先聘用具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并登记为社会工作者的专门人才,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到2015年,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10%以上、社会工作岗位新录用人员50%以上取得职业水平证书。

(三)健全社会工作者激励保障机制。以体现专业人才价值为导向,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资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在城乡社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由所在单位合理确定薪酬水平。重视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保障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事宜。由社会工作者所属机构和所服务单位定期对社会工作者履行岗位职责、教育培训、职业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强化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动态管理,促进社会工作者有序流动。每年根据综合考核评估结果,择优选用,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更具竞争力和生命力。将社会工作者表彰奖励纳入我市人才奖励体系,与其他各种类型的人才同等对待。对业绩突出的社会工作者,可采取多种形式予以表彰奖励,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声望和地位,增强其工作热情和归属感,吸引更多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推动优秀人才从事社会工作。

四、积极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一)研究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配备标准体系。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是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社会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按对象设岗位、以需求定数量的原则,在涉及社会工作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中研究设定社会工作岗位,形成我市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配备标准体系。

(二)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根据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配备标准体系,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开发设置岗位。在涉及社会工作相对较多的民政、司法、教育、残联等领域根据实际需求按对象分步设置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岗位,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与救助、青少年教育、老年人心理调适、司法矫正、人民调解、残障康复、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中推进社会工作,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者,逐步导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

(三)探索转换和引进相结合的社会工作者配置办法。我市社会工作者的配置既要着眼于加快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又要考虑公共财政的承受能力。社会工作者的配置应采取提升转换现有存量人员和引进专业人才相结合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现有从事社会工作人员的提升转换工作,对已在设定的社会工作岗位工作,但尚未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要组织开展分期、分批、分层培训,帮助其获得职业水平证书并按要求进行登记,逐步做到持证上岗。要大力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人员,鼓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我市参加职业水平考试并登记为社工。

五、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

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是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承载者。大力培育发展直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有利于形成“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的社会工作运行格局,实现社会服务的共建共享。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一批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后,要优化工作流程、控制成本费用、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人员素质,满足社会服务需求。大力培育社会工作者协会等直接为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提供管理服务的民间组织,切实发挥社会工作者协会作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

六、加快建立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联动机制

广泛弘扬公民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切实发挥志愿者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志愿者队伍的组织、管理、培训、监督,认真实施志愿者队伍的注册登记工作,将志愿者培训纳入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着力培育有一定专业特长、参与面广、服务功能强、作用发挥好的志愿者队伍。积极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组建团队、规范服务、拓展项目、培训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形成“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拓展服务、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者改善服务”的发展模式。倡导公职人员、党团员、大中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充分发挥示范导向作用。

七、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建立社会工作的领导体制。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工作。为大力推动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发展,成立市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领导小组,在全市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领导管理体制。

(二)健全社会工作的运行机制。推进社会工作,必须坚持党对社会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发展社会工作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政府与社会、社会工作管理部门与镇街区及其他部门的关系,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和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工作的发展合力。社会工作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工作的研究指导和组织协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十八类主管部门要率先制定本系统、本单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本系统、本单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特别是社会工作涉及领域的相关部门,要抓住政府职能转变的契机,加强本领域社会工作的研究,开展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探索,切实推进社会工作在多个领域的发展。

社会工作者范文篇8

摘要社会工作在近年来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得到了不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认知度较低、缺乏相对独立性、社会工作者的待遇较差、社会工作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等不足之处。为了社会工作能够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需要对上述不足进行弥补和矫正。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伴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显现,社会工作在近年来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不仅开始走向现实,而且开始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如,很多地方的党委和政府专门成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高校大量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师资格认证考试顺利推进,等等。这些举措在现实社会中初步起到了明显作用,为社会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我国恢复社会工作的时间较短,社会环境和背景又十分复杂,因而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一、社会认知度较低

在不少发达国家当中,社会工作者有着很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每一千人拥有多少社会工作者往往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的标志。尽管近年来国内十分重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但是人们对于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的理解依然十分模糊,有的将社会工作等同于民政工作或是社会兼职,有的将社会工作者等同于义工。

社会工作之所以认知度低,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工作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不长,国家尚未为社会工作专业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岗位定位不够明确。其次,以社会工作为热点的社会舆论也相对比较少,这使得公众对于社会工作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作用了解很少。再次,国内的社会工作者多局限在基层行政部门从事工作,而在社会工作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其他领域,如司法系统、企业、学校和医院等,由于人们对社会工作所知甚少,分类化的社会工作尚未大规模展开,社会工作还难以介入。

二、社会工作与政府的关系过于紧密。缺乏相对独立性

在中国,社会工作机构长期以来是政府的附属部门,就是现在社会工作也是过多依附于政府。这在一个时期当中是社会工作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时也为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造成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政府主导能使社会工作的发展推广比较顺利,能够为社会工作提供主要的社会资源和网络,能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比较固定的资金和岗位。另一方面,政府包揽了太多本应由民间组织承担的职能,如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等等,形成了“强政府弱社会”的局面,进而不利于社会工作的顺利发展。如。政府开展的一些社会工作服务比较政治化,难以满足服务对象多样化的需求;政府过多的主导,容易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不利于志愿精神的形成,也使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变得单一;社会工作过多地依附于政府也影响了社会工作服务的灵活性和效率,不利于社会非营利组织的成长。

在大多数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比较完善的国家,社会工作并不依赖于政府,而是由一些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和政府等多种主体来共同承担。这样不但可以更加有效灵活地开展社会工作活动,贴近民众,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提供具体周到的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同时还会吸纳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社会工作的专业队伍,取得社会公众对于社会工作的了解和认同。

三、社会工作者的待遇较差

目前,中国多数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知识更新缓慢,并且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技巧。而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待遇则普遍较低。不少毕业后想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当他们发现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所得到的薪酬不但低于该地区毕业生的平均标准,甚至难以维持个人的正常生活时,只得放弃社会工作职业,转而选择薪酬相对较高的职业。笔者通过访谈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得知,居委会工作繁杂,很需要人手,但是因为工资低,不够支付北京现阶段的生活费用,对大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即使有大学生来应聘工作,也往往是没多久就辞职另谋出路了。

从国际上看,“一般而言,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处于中上水平。2004年,美国的国民平均年收入是48020美元,其中50%的社会工作者年收入在30350~51530美元,最高的社会工作者年收入高于62720美元,占10%。在香港,社会工作者工资与公务员薪级表挂钩。”(《社会工作岗位薪酬体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网,2009年4月16日)。在我国,尽管人事部、民政部已经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但是薪酬标准指导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并未建立起来,各地社工的薪酬整体处于该地区社会成员收入的中下水平,而且上升空间十分有限,社会工作者的“人才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

“据悉,北京大学社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前沿社工的学生不到10%。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比率还高一点。社工毕业生考研、出国、流向其他行业的较多,流失率不小于40%。2006年上海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比2005年减少了近4成。其中“社工人才”比较集中的复旦大学2006年毕业22名大学生,但真正从事社工行业的只有2人,从事相关行业的有3人。”(林霞:《探讨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海淀走读大学学》2003年第3期)从一定意义上讲,怎样的待遇,决定着怎样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较低的待遇显示出社会工作者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偏低。降低了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从事社会工作的热情,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大大减缓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社会工作发展的整体进程。

四、社会工作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社会工作属于国内高校近年来开办的新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大部分教师并没有社会工作的学科背景,多是从别的学科诸如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专业转来的,缺乏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了解。而且在授课时多少会受到之前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目前国内社会工作的教育沿袭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缺乏本土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教材,这种情况极不利于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学校开展教学时也比较笼统,对于社会工作这个实务性很强的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也比较滞后。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在开始着手实务工作时,往往发现教材上的工作方法和技巧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难以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另外,国内尚未建立社会工作督导机制,学生感到迷茫时,没有督导老师来进行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失去对专业的兴趣。

社会工作者范文篇9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机制

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保证。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高度分散的特点,民政、社区类社会工作人才也具有上述特点,从长远地看,社会工作人才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支撑,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职业评价,是难以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建设的“工程师”,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要在努力营造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调查研究,制订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制订措施,落实领导部门责任制。并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社会工作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一个全新领域,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把舆论宣传放在重要位置,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提高人们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关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加入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级梯次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育机制

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可以起到引领社会工作人才集聚的效应。根据人事部、民政部联合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结合宁波市民政、社区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可以在全面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同时,研究制定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准社会工作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准社会工作者证书登记管理办法,实施低门槛进入、逐步提高的培训管理,连同部级的社会工作师评定及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体系。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为社会工作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按照人事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的相关规定和办法,组织部门应该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并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动员、组织、培训、考核广大的具备社会工作基本素质的人员,尽快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发展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长远地看,还需要建立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有利于拓宽社会工作人才的就业范围。如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明确岗位设置标准、等级设定要求、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相关机构配置注册社会工作者,在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居委会及社区公益性岗位中配置注册社会工作者,在县(市)区组织先行试点,结合机构和岗位职能开展专业培训。

社会工作者范文篇10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伴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显现,社会工作在近年来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不仅开始走向现实,而且开始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如,很多地方的党委和政府专门成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高校大量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师资格认证考试顺利推进,等等。这些举措在现实社会中初步起到了明显作用,为社会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我国恢复社会工作的时间较短,社会环境和背景又十分复杂,因而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一、社会认知度较低

在不少发达国家当中,社会工作者有着很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每一千人拥有多少社会工作者往往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的标志。尽管近年来国内十分重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但是人们对于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的理解依然十分模糊,有的将社会工作等同于民政工作或是社会兼职,有的将社会工作者等同于义工。

社会工作之所以认知度低,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工作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不长,国家尚未为社会工作专业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岗位定位不够明确。其次,以社会工作为热点的社会舆论也相对比较少,这使得公众对于社会工作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作用了解很少。再次,国内的社会工作者多局限在基层行政部门从事工作,而在社会工作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其他领域,如司法系统、企业、学校和医院等,由于人们对社会工作所知甚少,分类化的社会工作尚未大规模展开,社会工作还难以介入。

二、社会工作与政府的关系过于紧密。缺乏相对独立性

在中国,社会工作机构长期以来是政府的附属部门,就是现在社会工作也是过多依附于政府。这在一个时期当中是社会工作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时也为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造成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政府主导能使社会工作的发展推广比较顺利,能够为社会工作提供主要的社会资源和网络,能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比较固定的资金和岗位。另一方面,政府包揽了太多本应由民间组织承担的职能,如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等等,形成了“强政府弱社会”的局面,进而不利于社会工作的顺利发展。如。政府开展的一些社会工作服务比较政治化,难以满足服务对象多样化的需求;政府过多的主导,容易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不利于志愿精神的形成,也使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变得单一;社会工作过多地依附于政府也影响了社会工作服务的灵活性和效率,不利于社会非营利组织的成长。

在大多数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比较完善的国家,社会工作并不依赖于政府,而是由一些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和政府等多种主体来共同承担。这样不但可以更加有效灵活地开展社会工作活动,贴近民众,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提供具体周到的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同时还会吸纳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社会工作的专业队伍,取得社会公众对于社会工作的了解和认同。

三、社会工作者的待遇较差

目前,中国多数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知识更新缓慢,并且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技巧。而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待遇则普遍较低。不少毕业后想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当他们发现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所得到的薪酬不但低于该地区毕业生的平均标准,甚至难以维持个人的正常生活时,只得放弃社会工作职业,转而选择薪酬相对较高的职业。笔者通过访谈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得知,居委会工作繁杂,很需要人手,但是因为工资低,不够支付北京现阶段的生活费用,对大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即使有大学生来应聘工作,也往往是没多久就辞职另谋出路了。

从国际上看,“一般而言,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处于中上水平。2004年,美国的国民平均年收入是48020美元,其中50%的社会工作者年收入在30350~51530美元,最高的社会工作者年收入高于62720美元,占10%。在香港,社会工作者工资与公务员薪级表挂钩。”(《社会工作岗位薪酬体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网,2009年4月16日)。在我国,尽管人事部、民政部已经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但是薪酬标准指导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并未建立起来,各地社工的薪酬整体处于该地区社会成员收入的中下水平,而且上升空间十分有限,社会工作者的“人才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

“据悉,北京大学社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前沿社工的学生不到10%。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比率还高一点。社工毕业生考研、出国、流向其他行业的较多,流失率不小于40%。2006年上海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比2005年减少了近4成。其中“社工人才”比较集中的复旦大学2006年毕业22名大学生,但真正从事社工行业的只有2人,从事相关行业的有3人。”(林霞:《探讨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海淀走读大学学》2003年第3期)从一定意义上讲,怎样的待遇,决定着怎样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较低的待遇显示出社会工作者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偏低。降低了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从事社会工作的热情,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大大减缓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社会工作发展的整体进程。

四、社会工作的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社会工作属于国内高校近年来开办的新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大部分教师并没有社会工作的学科背景,多是从别的学科诸如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专业转来的,缺乏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了解。而且在授课时多少会受到之前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目前国内社会工作的教育沿袭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缺乏本土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教材,这种情况极不利于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学校开展教学时也比较笼统,对于社会工作这个实务性很强的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也比较滞后。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在开始着手实务工作时,往往发现教材上的工作方法和技巧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难以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另外,国内尚未建立社会工作督导机制,学生感到迷茫时,没有督导老师来进行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失去对专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