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舞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1:47:04

少儿舞蹈

少儿舞蹈范文篇1

少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孩子们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在少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我并不单一满足于教会孩子一个技巧、一段组合,而是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创造性的空间。?例如,?我曾以一段抒情的音乐,配之以《雪花》的命题,让孩子们自编自演,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结果,每个孩子都跳出了对雪花的不同感受,或赞美,或喜爱,或突出其寒冷,或强调其萧瑟……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帮助孩子们完成了从平面形象到立体形象的升华转换。它能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训练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幻想等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

少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少儿,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亲人的宠爱,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玻而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参加艺术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

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的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炼。

三、有利于提高少儿身体素质,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

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增强孩子们的消化机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

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些孩子原来曾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不良习惯,我在舞蹈教育中常常注意提醒他们自觉地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这种习惯,能被有效地纠正。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这种形体特点,又会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乐观,为他们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一个基矗经过舞蹈训练的少儿,能让人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一代新人挺拔向上、大方活泼的形体和开朗美好的气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

少儿舞蹈范文篇2

【关键词】少儿舞蹈;实践策略

少儿舞蹈属于舞蹈艺术的一种,在其创作上,虽与成人舞蹈有所相通,但其动作却难于成人舞蹈。毕竟参与舞蹈的主体是少儿。因而,对于创作者来说,前提是要熟悉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儿童情趣,及其舞蹈的表达形式,继而从“童心”出发,借助“童眼”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据此进行创作。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才会符合儿童心性,才会受到他们欢迎,并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

一、少儿舞蹈特点,要体现少儿的阳光个性

少儿舞蹈的主体是少儿,其动作必然要体现少儿阳光的心态。因而,对于少儿来说,他们生性活泼,对于新奇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样对于舞蹈动作来说,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因而,在其创作过程中,要结合少儿的特点,尽可能在开始选材时就倾向于童趣。只有好看好玩,少儿才会喜欢,才会主动参与。比如:针对《我们都是好朋友》这一少儿舞蹈,其选材一开始就脱胎于少儿游戏“捉迷藏”,在具体表演中,三五个少儿,有的合在一起,有的分开,好像是在寻找着自己的好朋友。通过这种方式,少儿所特有的动作,乃至跳跃,以此表现少儿的愉悦情感。这种少儿舞蹈,动作简单,节奏明快,但却来源于少儿游戏,体现了少儿的阳光个性,在乱中体现顺序,平淡中体现童趣。不过,对于少儿舞蹈创作者来说,需要正确处理游戏与舞蹈之间的区别。虽然,少儿舞蹈能够借鉴游戏,但其目的主要是体现少儿舞蹈中所特有的表现形式与心理特点,依靠有趣的少儿动作来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以便让儿童能够被其舞蹈艺术形象所同化,继而真正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毕竟,对于少儿舞蹈来说,只有彻底融入少儿生活,才能发挥他们的娱乐性、教育性,才能让少儿舞蹈创作更有意义。

二、少儿舞蹈素材,要来源少儿生活体验

对于少儿舞蹈来说,其素材主要来源于少儿生活体验,毕竟对于他们而言,这样才更具有亲切感。不过,这种创作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少儿生活中动作的一种再加工,主要是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适合舞蹈表现的题材。创作者需要注意,对于少儿舞蹈,最切忌的就是面面俱到,只有精心挑选最精华的动作并表现出来,才能让其舞蹈发挥出无限精彩。比如:针对《步步高》这一少儿舞蹈所涉及的生活内容,也会有孩子与小树比身高这一细节;而对于《小小西子藕》这一少儿舞蹈来说,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节,也只是那晃动着的一片片荷叶。但是,正因为这一棵小树、一片荷叶,更让人久久寻味。创作者选择了别人从未选择过的生活素材,不仅给舞蹈带来了新意,同样也给舞蹈表演精彩奠定了基础,同样的主题,正因为选用不同的素材,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还有针对《拔萝卜》这一少儿舞蹈,主要是借助齐心拔萝卜的事件,继而表现团结力量大的主题。而对于《蚂蚁抬食》这一少儿舞蹈,虽然主题一样,但题材不同,所选择的素材更符合少儿心性,毕竟蚂蚁抬食对于少儿来说,更熟悉,再加上一些拟人化的动作,更能激发少儿的表现欲望。两个舞蹈,虽然主题相同,但效果却不一样。

三、少儿舞蹈教学,要符合少儿直观思维

不同年龄的少儿,对于事物的理解水平不同。换句话说,少儿抽象思维较差,具体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因而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很少对其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判断。因而,对于创作者来说,一定要增强少儿舞蹈的直观性,所表演的内容也一定要让少儿看得清楚,明白其中的意思。只有少儿理解深刻,他们的表演才能到位。比如:针对《小花猫和小老鼠》这一少儿舞蹈,其歌词简单,音乐简短形象,特别适合幼儿学习。对于幼儿来说,可以结合歌词内容,对故事情节进行想象,继而尝试舞蹈动作进行表现。幼儿理解到位之后,他们才会用自己的动作,结合自己的理解表现老鼠的滑稽,还有花猫的机警。如果内容过于抽象,少儿无法理解,那么,其动作必然也无法表演到位。针对少儿舞蹈,创作者一定要结合少儿的年龄特点,对尤其是难点动作进行分解,然后逐步叠加,以便让幼儿逐渐学会动作,从中体验成功。在动作选编过程中,只有结合少儿的年龄特点,从他们幼儿发育规律、兴趣发展角度思考,继而让其动作能够激发少儿的兴趣,适合少儿表演,继而使其始终保持精力旺盛。

四、少儿舞蹈动作,要突出少儿兴趣导向

对于少儿舞蹈来说,与成人舞蹈最鲜明的区别就是少儿舞蹈具有趣味性。同样,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欣赏舞蹈,其中的趣味性与娱乐性放在首位,至于其审美性还在其次。因而,对于创作者来说,需要紧扣游戏性这一特征,尽可能提高舞蹈的趣味,以便能够真正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让他们在自我娱乐中进行表演,并自己欣赏,继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舞蹈内容,真正实现教育润物无声的目的。同样也是少儿舞蹈《小花猫和小老鼠》,教师可以先让少儿自己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观察与理解,想象小花猫、小老鼠的舞蹈动作,这样可以让他们从中能感知其创作的乐趣,与此同时,还能向教师启示,以便丰富他们肢体语言。因而,创作者在创编少儿舞蹈时,不仅要考虑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更要结合少儿活泼好动的特点,选用一些少儿熟悉且能够用舞蹈形式表现的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内容进行展示。其中,对于少儿舞蹈来说,游戏则为主要来源,但并不等于将游戏简单变成舞蹈,或把舞蹈简单编成游戏,而是要求创作者能够站在少儿角度,始终保持一颗童心,采用童眼的形式去观察与思考,以便充分发挥少儿所特有的想象力,让其舞蹈在形式与思维方式上,都更接近他们的言行,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少儿与舞蹈的距离,而且还能为其精彩生成创造条件。

五、少儿舞蹈内容,要彰显少儿童真童趣

对于少儿舞蹈来说,前提是创编主题。少儿舞蹈的观众主要是少儿,表演者也是少儿,因而,需要尽可能从少儿生活中寻找舞蹈素材。毕竟,少儿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充满童趣。只有始终站在少儿的思维角度,从他们所见所闻中选用素材,才能让少儿舞蹈真正成为少儿,在追求新颖的同时,突出其教育性。比如:针对《可爱的小猪》这一少儿舞蹈,可以借此动作来表现小猪的可爱、笨拙。此题材内容,不仅符合少儿心性,而且少儿能够理解,同样也喜欢表演。毕竟,对于少儿舞蹈来说,其创编过程与孩子生活有关,更需要创作者认真思考,细心探索。对于孩子来说,少儿舞蹈也是一种美育方式,除了表现的艺术美外,更需要对孩子具有教育引导作用。只有做到寓教于乐,才能使孩子们在娱乐享受中得到陶冶,思想情感得到净化。

因而,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仅需要了解少儿身心发展规律,更需要研读一些优秀的少儿舞蹈作品,把握少儿舞蹈发展方向,不断搜集、整合少儿舞蹈的信息,在自我提高的同时,加强自己的创作能力,以便真正创作出优秀的少儿作品。只有认真研读少儿舞蹈作品,潜心研读孩子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创编出生动有趣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少儿舞蹈。总而言之,舞蹈是人类借助肢体进行情感表达的一种行为艺术。

对于少儿舞蹈来说,更具特殊性。好的少儿舞蹈,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给他们带来自信。少儿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将提升教师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多样化,增强少儿长期坚持学习舞蹈的兴趣,因而,对于少儿舞蹈创作者来说,在坚持教学内容与形式多样化的同时,也要推促创新意识的开发,以便综合提升少儿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曹万顺.试谈舞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辽宁教育,2012(3)

[2]张璐娜.浅谈少儿舞蹈的教学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5(4)

少儿舞蹈范文篇3

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

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少儿舞蹈范文篇4

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少儿舞蹈范文篇5

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少儿舞蹈范文篇6

【关键词】现代舞蹈教育;戏曲舞蹈;传承与发展

一、戏曲舞蹈概述

传统戏曲舞蹈是我国戏曲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戏曲已经成为一种极具传播性、延续性和文化性的表演艺术,对我国目前的传统文化起到了补充作用。在当前各个艺术门类当中,传统戏曲舞蹈有着极为丰富的动作和语汇,其形成源自社会生活,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因此,戏曲舞蹈能够在各类艺术中充分展现出自身的光彩。

二、戏曲舞蹈与当代舞蹈的异同

戏曲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方式,其中戏曲主要由演员扮演相关角色,通过歌舞的方式对故事进行表演。对于戏曲而言,其会受到审美情趣以及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影响。而舞蹈则是戏曲表演当中一项不可分割的内容。在戏曲当中不能用语言来表演的内容都可以通过优美的舞蹈进行形体上的表现。早在宋朝时期,戏曲便已经具有雏形。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戏曲舞台上的人物行动已经舞蹈化,戏曲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艺术体系。对于我国的戏曲舞蹈与当代舞蹈而言,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无法分割的关联。对于我国现代舞蹈而言,戏曲舞蹈对其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戏曲舞蹈当中的很多因素都决定了中国当代舞蹈的形成。在中国当代舞蹈中包含了很多戏曲舞蹈的动作、风格以及意识形态。在我国,戏曲舞蹈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体现出了前人们的伟大创造力。在我国舞蹈文化遗产当中,戏曲舞蹈占据了特别关键的位置,就好像是一颗明珠,十分的光彩夺目。

三、戏曲舞蹈的传承现状

(一)传承的必要性。戏曲舞蹈具有很强的变革能力,虽然目前其被过于保守的观念所暂时束缚,但戏曲舞蹈的生命力却并没有就此消失。传统戏曲舞蹈当中存在着不同文化因子,只有深刻领悟到这类文化因子的含义,才能够抓住有效抓住戏曲舞蹈当中的不同文化属性,了解其所蕴含的各种审美标准、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等理念。对于戏曲舞蹈而言,如果其能够有效传承出自身的文化内涵,就能够确切表达出其所具有的个性与情感,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在戏曲舞蹈的发展过程中,要在保持本体传统文化性质的前提下融入更多现代元素,使其价值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进而得到更好的社会文化地位。通过戏曲舞蹈能够有效传播民族、人文以及文化精神,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复兴。因此,应重视对传统戏曲舞蹈的传承,发挥出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文化需要物质作为载体,因此其需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符合时代的技术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增强了舞台感,而且也丰富了京剧舞蹈的功能,让京剧的表演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张扬。现如今,传统京剧舞蹈艺术无论是演员还是记忆都已经进入了人物乃至心理层面。除此之外,传统京剧舞蹈表演也得到了重新解构,消除了过去服饰、剧种以及舞蹈的个性,使其更加具有片段化和综娱化的特点。(二)传承中的问题。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要避免为了传承而传承,不能简单将传承理解为是一种对文化的补救。事实上,传承需要有一定的选择、提取和感悟。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鲜活性,随着时代的改变,如今传统文化给人们所带来的感悟也与过去存在着很大不同。对于传承而言,其作用是为了激活传统,在传统中汲取资源、再次创造并将其传给下一代,将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递给后辈,让文化在后辈手中得到进一步的延续,而想要实现这一切则需要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在传承与发展传统戏曲舞蹈的路径时,要确保其形式和内容上的领先,提高其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培养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在传统戏曲舞蹈当中,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演员,那么便无法展现出好的作品。为了练成水袖工夫,京剧大师程砚秋每天都会看帖、临帖、练剑以及打拳。由此能够看出,京剧要比其他戏曲舞蹈更有程序,规范性上也要比其他戏曲舞蹈高。对动作和技巧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这些技艺都需要表演者经过多年练习才能够成功驾驭。传统戏曲舞蹈的生成与发展存在着草根特性。如今这些传统戏曲舞蹈进入了课堂当中,其功能也会从民间艺术当中脱离,走上规范化和学院式的道路。因此,在对传统戏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思维方式、所体现的价值观以及审美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会存在雷同作品等问题。而对于戏曲舞蹈艺术而言,其应该向着不断创新的方向发展,积极追求心灵化的内在、深刻化的内涵以及多样化的形式。

四、基于京剧元素的戏曲舞蹈传承与发展建议

戏曲和舞蹈一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对戏曲舞蹈进行传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注意对传统的保护,传统戏曲舞蹈在经历传承后已经成为经典,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能够引起后人仔细琢磨。第二,要注意传统戏曲舞蹈与时代的融合,不仅要保留传统戏曲舞蹈所具有的精华,还要实现不断创新,以此来顺应时代潮流,创造出更多深受大家喜爱的作品。(一)扩大京剧传承的群众基础。在传统戏曲舞蹈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要传承其所具有的传统外,还要赋予其时代特点,使其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逐渐提高的审美需求。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艺术瑰宝,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京剧如今不仅遭受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同时也存在着学习成本高以及学艺难等问题。正因如此,目前京剧的传承也正遭受到严重阻碍。对于京剧而言,其拥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要远远超出其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因此,要充分利用学校等机构,发挥出他们所具有的推动作用,在政府和市场的积极带动下确保京剧艺术的传承,以此来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阶段,很多人民群众都已经接触到了精英文化领域。对于文化而言,只有将文化真正做到大众化才能够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若戏曲舞蹈文化只知道固守传统,不去进行创新,那么便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因此,传统戏曲舞蹈要实现更加社会化的发展,使其满足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以此来实现传统戏曲舞蹈的社会化。(二)京剧元素戏曲舞蹈引入校园教育。京剧进课堂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校中,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网站以及宣传栏等方式对与经济相关的内容进行报道。还可以邀请一些相关的专家来到学校进行演讲,通过与京剧相关的知识讲座来提升学生们对学习京剧的兴趣。与此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一些与京剧相关的社团活动,那些对京剧有兴趣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表演当中,以此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京剧相关的表演者为学生上课、举办京剧演出或在学校内开展小型的京剧演出活动。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使其能够接触并认识到更加真实的京剧艺术。(三)成立戏曲舞蹈培训中心,为了让那些喜欢京剧的人能够获得更多指导与帮助,可以建立与京剧相关的戏曲舞蹈培训中心。在此过程中,要对相关的戏曲节目进行积极宣传,所设置的节目也要具有一定针对性,要根据少儿、青年以及老年这些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的节目设置。与此同时,还可以向观众开放京剧博物馆并建立与之相关的专题类展览馆。对于传统的戏剧传承而言,其传承主要使用的是一对一方法。因此,要发挥出中年京剧演员在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依靠他们进行京剧方面的教学。通过这些中年演员的演出,能够有效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出更多青年演员,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熟悉京剧、进而爱上京剧。为了增加传统戏曲舞蹈的生命力,需要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要牢牢把握民族文化和戏曲舞蹈的历史和民族精神,从生活中获取创新灵感。只有在创新意识下所引导出的传承才算得上是艺术本质的传承。传统艺术创造精神的传承不能仅凭单纯的复制与克隆,需要对其内在神韵进行传承,也就是要在其本质上进行传承。

五、结语

与其他舞台艺术不同,戏曲舞蹈具有更加独特的特点。我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博大精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十分多元,并且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对于艺术而言,只有从共性中彻底走出来,才能够避免自身被同化。戏曲舞蹈也要保持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以此来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戏曲舞蹈的发展过程中,也要实现不断地创新,要创作出更加符合当前时代特色的作品,以此来反映出当代的文化群体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在创作过程中,戏曲舞蹈作品只有真正做到能被社会文化群体接受,具有一定的传统民族特色,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连.中国戏曲舞台美术史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杨朴.整体文化现象中的现代京剧[J].戏剧文学,2019,(11).

少儿舞蹈范文篇7

一、有利于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少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孩子们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在少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我并不单一满足于教会孩子一个技巧、一段组合,而是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创造性的空间。?例如,?我曾以一段抒情的音乐,配之以《雪花》的命题,让孩子们自编自演,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结果,每个孩子都跳出了对雪花的不同感受,或赞美,或喜爱,或突出其寒冷,或强调其萧瑟……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帮助孩子们完成了从平面形象到立体形象的升华转换。它能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训练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幻想等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

少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少儿,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亲人的宠爱,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玻而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参加艺术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

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的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炼。

三、有利于提高少儿身体素质,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

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增强孩子们的消化机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

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些孩子原来曾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不良习惯,我在舞蹈教育中常常注意提醒他们自觉地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这种习惯,能被有效地纠正。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这种形体特点,又会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乐观,为他们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一个基矗经过舞蹈训练的少儿,能让人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一代新人挺拔向上、大方活泼的形体和开朗美好的气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

少儿舞蹈范文篇8

关键词:美育;少儿舞蹈;舞蹈创作;北京地区

一、北京地区少儿舞蹈创作背景

(一)美育工作的开展。早在20世纪初,随着西方美育理论与体系的引入,蔡元培先生就撰写了《以美育代宗教》一文来宣传美育思想,提倡美育的制度建设。1987年2月,北京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召开中小学美育工作会议,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艺术教育委员会。1999年6月,主席于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开幕式上就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表述:“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美育被正式写进教育方针,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正式确立。紧接着在2000年,北京市教委制订《小学美育大纲》《中学美育大纲》《高等学校美育大纲》。从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角度,对美育的原则、培养目标、基本任务以及美育的内容与要求、实施美育的途径、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是全国第一个学校美育大纲。由此可以看到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对于党和国家美育政策方针与理念的实施反应灵敏、贯彻有力,因而北京地区的美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对于舞蹈美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二)舞蹈课程的开设。“素质教育舞蹈课”是吕艺生教授在教育部《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专项研究中的子课题成果,目前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通过生动的、富有创造力的舞蹈课程形式,以期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知识迁移与融合能力,进而实现学生提升素养、完善人格、强健体格、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2014年在北京市教委的推动下,北京市50所中小学正式开设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教学工作,将其列入学校课表当中。至2015年,仅仅一年时间开设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学校就增加了100多所,足以见得舞蹈课程的开设符合当时学校教育的切实所需,获得众多学校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同时,2014年北京市教委为充分发挥高校与社会力量在美育当中的引领作用,开展了“高参小”项目①,先后筛选出20余所高校为“高参小”项目的实施提供帮助,其中设有舞蹈课程。(三)比赛与展演的举办。北京地区舞蹈创作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其历史之久远、积淀之深厚的各级各类比赛与展演的举办。早在1980年4月,北京市团委、市教育局、市文化局等单位发出《关于举行中学生文艺演出的通知》,每年暑假举行中学生文艺汇演,到1990年共举行11届。②当前在愈发重视美育与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以原创为主的比赛与展演更是开展的如火如荼。以2019年为例,北京地区就有第二十二届学生艺术节、第十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艺术展演、第十六届北京舞蹈大赛等多项业界公认的具有较大规模与权威性的品牌比赛与展演,极大的促进与繁荣了北京地区的少儿舞蹈创作,搭建了北京地区少儿舞蹈交流与展示的重要平台,整体呈现方心未艾之势。在这三场具有代表性的比赛与展演中,体现出参加人数之多、入选作品之多、举办规模之大、覆盖范围之广等特征。舞蹈比赛以及展演中大部分均为原创作品。无论是从比赛或展演通知文件当中提到的的“鼓励原创作品”,还是各参赛单位踊跃的创作激情,亦或是比赛奖项设置上的“创作奖”,都不难看出少儿舞蹈创作领域蓬勃积极的发展势头和一以贯之的创作热情。随着比赛与展演的开设,大量的舞蹈作品呈现,随之衍生的一系列有关少儿舞蹈创作、少儿舞蹈美育、少儿舞蹈理论的现象与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业内专家学者的重视。

二、美育视域下少儿舞蹈创作中的矛盾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与作品评选机制之间的矛盾。在美育的总体理念当中,少儿舞蹈创作的本质是通过作品表现的形式,少儿在舞蹈活动过程中,被激发出可视化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对生活美、艺术美的抽象把握,是近年来少儿舞蹈创作作为美育的评价标准的原因之一。但就目前少儿舞蹈创作的总体情况来看,无论是从少儿舞蹈创作的选材、结构、编舞,还是后期的音乐选择、舞美设置、服装择定,都几乎由任课教师或者外聘编导来完成,并且最终的评价标准是舞蹈作品的质量优劣,即以专业的眼光去评判一个“舞蹈作品”的成熟程度。虽然已经把童真、童心、童趣作为评判标准的核心因素,但其关注点仍然聚焦在舞蹈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当中。其中参与舞蹈创作与表演的学生是否真正受到了美育的影响,对其产生了从身体到思想层面的变化,我们在这个评选机制中却无法得知客观有效的数据。二者之间的矛盾其实在于重视过程还是结果。舞蹈美育以及少儿舞蹈创作的出发点是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性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苏珊在《美育基础》一书中提到:“现代审美心理学表明,学前少儿几乎没有什么审美鉴赏能力,7-9岁的少儿对艺术的评判标准是作品与实际像不像,审美标准单一。13-20岁之间,青少年的审美标准带有相对主义倾向,缺乏批判性。20岁左右,青年才开始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也初步形成”。③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指出“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意见》中目标的设立也是建立在美育的时间周期较长这一特征之上的。现阶段舞蹈美育以及少儿舞蹈创作的衡量标准为舞蹈作品质量的优劣,是一种结果性评价,追求短时间的成果转化。就北京地区的各类展演和比赛而言,一年一届或两年一届的开展与举办,促使大部分学校和舞蹈老师一直忙于准备或推出新的舞蹈作品。对于学生而言,当教师的关注点在对于作品呈现的极致要求时,就会缺失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与关注。尤其是那些受到学业压力,只有两年时间在舞蹈团中练习的初高中生,影响更为明显。最终少儿舞蹈创作呈现出在学生与作品之间关注对象颠倒的现状,似乎与我们所强调美育理念的初衷不符。(二)舞蹈创作理念与创作主体地位之间的矛盾。美育视域下的少儿舞蹈创作,是以舞蹈作为表现手段与呈现方式,通过感受美的发生———深化美的体验———进行美的创造三个审美过程,以达到少儿创造性思维与审美认知综合性培养的舞蹈活动。其中,少儿对于美的创造是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审美教育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将少儿放置于舞蹈创作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少儿在学习阶段缺乏整体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行为能力,舞蹈创作活动中应由教师进行辅助性引导与总体性把握,以专业的艺术视角将少儿的创造性成果进行合理的选择与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既具有少儿主体性又富有艺术标准性的舞蹈作品。这一创作理念也与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囯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这一教育理念相契合。随着少儿舞蹈的蓬勃发展,舞蹈作品反映出来的相关现象与问题引发众多学者关注与研究。其中所出现的“成人化”“技艺化”“模板化”等创作问题在经过几次专家学者的研讨与强调后,大部分舞蹈教师在继续创作时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规避,所呈现的作品质量显著提高,对少儿身心理的关注和童真、童心、童趣的挖掘成为创作主流。从创作结果中看,虽然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究其根本,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创作主体地位颠倒所导致的必然现象。在少儿舞蹈创作中应以学生为创作主体,通过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辅以教师的艺术引导与激发,其所表现出来的一定是最为自然、最为贴切、最富有共情的舞蹈语言。以往占据创作主体地位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稚嫩的第一输出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与整合,再将其反馈于少儿,以检验艺术处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不断进行调整,由此达到一个少儿舞蹈创作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既是少儿的,又是舞蹈的。

三、少儿舞蹈创作的实践原理与方法构思

(一)美育视域下的少儿舞蹈创作实践原理。基于对美育原理的理解以及积累的创作经验,通过对少儿舞蹈创作中所出现的两大矛盾的梳理,紧握少儿舞蹈创作的根本原因与最终目的,本节通过思考后提出少儿舞蹈创作中的四个维度、四个方向与两个方法。四个维度分别为科学、文化、生活与情感。通过对四个维度的分类,进一步寻找在实践中可开展的方向,最终结合实际提出方法与路径。科学———规范与引导。少儿舞蹈创作首先要根据少儿的身心理特征,运用科学的舞蹈教育方法与手段,解决少儿肌肉、骨骼、心肺、机体等基本身体素质性的训练,开展包括科学的身体训练、理性的身体认知、客观的身体接受的舞蹈课程。通过规范的动作形态与引导式的身体开发,在促进少儿的成长与发育的同时,为进一步的动作编创中对身体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化———认知与尊重。舞蹈是情感表达的艺术载体,同时也是文化赋予的身体语言。无论是国外的芭蕾、现代舞、街舞,还是国内具有传统精神的古典舞、汉唐舞、敦煌舞或者是承载着民族风格特性的民族民间舞,文化都是支撑其起源、发展与流变的重要因素。少儿在学习与表演这些典型性、风格性的舞蹈动作时,应该主动认知其舞蹈背后的文化含义,而不是进行单纯的动作模仿;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背后的文化存在,而不是表现出泛泛的漠不关心。生活———体验与观察。丰子恺提出“人类最初,天生是和平的、爱的。所以小孩子天生有艺术态度的基础。小孩子的生活,全是趣味本位的生活”。④我们在舞蹈创作中所要做的就是把少儿与生俱来的“生活优势”进行挖掘与放大,并在过程中寻找舞蹈创作的素材与内容。培养少儿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能力,教会其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在此基础上修正其对事物的看法,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世界观,不仅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巨大的艺术宝藏,也会对其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情感———接纳与表达。情感在少儿舞蹈创作中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是生发内心认同的关键链接,也是表达思想世界的重要端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试图求得学生在主动、解放、自由的状态下,由积极情感作为动力推动学生的认知学习。因此无论是舞蹈创作、还是少儿教育的角度,情感都以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拥有着不可估计的力量。而在舞蹈创作中可以以启发式的游戏或创新性的引导使得他们在其中辨认和标识情感、学习接纳情感,在舞蹈创作所设置的特殊情境如悲伤的小青蛙、快乐的玩偶、奇怪的大脚等中适当的表达情绪,由此完成少儿的情感意识、情感接纳、情感表达的逐步发展。(二)美育视域下的少儿舞蹈创作实践方法构思。围绕以上四个维度与方向的美育核心内容,结合当下北京中小学舞蹈素质课的实际情况,在尽量维持总体教学环境与课程设置不变的前提下,拟通过局部的细节调整与教学中心偏移,在少儿舞蹈创作实践过程中提出两个切实具有可行性与开展性的方法构思。其一是以课程的形式,开展科学的身体教育与综合的舞蹈训练。科学的身体教育是舞蹈创作的前提。只有少儿在身体教育中对自己的身体接受与认知,了解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学会关注身体的发展与结构后,才可能灵活的运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其情感以及创造性思维外化的工具,实现舞蹈创作的真正含义。目前北京大部分舞蹈课程为素质训练课,在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身体情况赋予极大的关注,但容易局限于软开度、技巧性、力量感等舞蹈动作的完成上。在美育视域下开展的身体教育的关注点应该放置于少儿的肌肉、骨骼、心肺的发育、身体各部位的灵活运用以及良好的身体形态上。通过科学化的舞蹈训练,解决已出现或潜在的身体问题,保护少儿身体的良好发育与成长。综合的舞蹈训练是舞蹈创作的基础。所有的艺术创作活动中的素材积累一定是地基性的存在,优秀的素材积累是美的鉴赏和体验,在创作中会形成美的转化与发展,从积累到运用再到创作的一个基本过程。因此舞蹈训练中应该包括多种丰富的舞蹈素材库,它包括基本的舞蹈动作元素,典型的舞蹈创作语汇,多样的舞蹈肢体表达。在这个部分中应该注意的是,规避专业教学中程式性的动作学习,在少儿的学习中,教师在强调规范的同时保留舞蹈本身的风格与趣味,避免学生陷入到只关注动作是否高难度的状况中。以上两者皆是线状的学习过程,是通过一以贯之的长时间的积累达到质量上的提升与飞跃,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建议以能够保证学习时间与内容的课程形式进行开设。其二是以课题的形式,开展舞蹈的创新思维与多元的素材融合。舞蹈的创新思维是鉴赏舞蹈能力———解放少儿天性———鼓励创造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并且通过不断的练习与启发,使少儿最终形成一个自然的创新思维逻辑。这就需要学生接触大量的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舞蹈,并且教师需要以生动灵活的方法刺激少儿内心的艺术感知与创新,在不同的角度与课题中,寻找适合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模式。多元的素材融合是指少儿无论是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其都会在这一时间段里接受大量的知识与信息,这些被我们忽略掉的、每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都是舞蹈创作中的重要素材。21世纪强调人才培养多元化,鼓励学术交流与跨学科研究,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背景与时代特性,进而开展相关的舞蹈创作课题与活动。比如,人大附中航天城分校目前就有开设相关的舞蹈融合课程,如舞蹈与诗歌、舞蹈与剪纸、舞蹈与音乐等。这是一种从形式开始推演到内容与结果的创新,而这种新形式下的环境背景所衍生出来的作品也容易达到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舞台效果。上述两个内容都需要不同角度的尝试与突破,其学习过程是点状的,并且基于学生创造思维与方向的不同,建议以课题的形式开展,可以由学生自发根据兴趣组成课题小组并由老师进行辅导,这一行为可以极大程度上的留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留给创新孕育所需要的最大化自由。

四、结语

在开展美育的时代背景下,少儿舞蹈创作应运而生并总体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美育原理是少儿舞蹈创作的前提,也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其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少儿进行创造性培养、身体素质训练、认知水平等多个方面形成有效教育。文本基于这一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实践路径展开由历史到现状、由观点到方法的学理性研究,并最终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模式,对推动少儿舞蹈创作以及舞蹈美育走向科学而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资华筠,刘青弋主编.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吕艺生主编,屈红梅,张乐乐副主编.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成果丛书素质教育舞蹈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3]丁小棋,朱敏编.少儿舞蹈编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4]曾婕,刘海栋.少儿舞蹈的童真•童心•童趣记第九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发展研讨会[J].舞蹈,2017(09):20-23.

[5]王珍珍.少儿舞蹈作品创作中的“成人化”问题由第九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引发的思考与启示[J].舞蹈,2017(12):72-73.

[6]丰子恺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9.

少儿舞蹈范文篇9

(一)加快身心发育少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好动的、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性,所以舞蹈动作这种肢体语言很符合他们的特性,并能激发他们的联想能力,开拓创造新思路。科学的舞蹈训练能提高少儿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促进生理机能发育,还可及时纠正少儿的不良姿势。

(二)锻炼意志品质少儿舞蹈基本都是以群舞的形式来表现的,通过锻炼不但可以培养其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还可以激发其表现欲望,克服胆小、内向的心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三)培养审美观念舞蹈中活泼可爱的人物、动物形象,配以悦耳的音乐,可以使少儿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世界;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可以使少儿了解各民族传统文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肢体、情感体验能真实的认识美、感受美。

(四)增进情感交流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交流方式,每个作品中除了美的展现,更着重在于情感的表达。例如少儿舞蹈《爱我你就抱抱我》就是通过直观的动作语汇来表达少儿内心情感,用他们所理解的陪伴、亲吻、夸奖、拥抱这些爱的表达方式,使父母感受到少儿的情感需求,从而增进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氛围更加融洽。

二、现阶段少儿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难度大,措施待完善近年来,少儿舞蹈教育呈现出火热趋势,各类舞蹈学校、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很多人把开办舞蹈培训班当成是一种盈利手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虽然能通过办理办学许可证和年审手续对办学机构进行监督,但对于未办证先办班、注册登记后改变教学场所及对于各类从事教学工作的艺术团体等缺乏有效监管,是导致违规办学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家长选择存在盲目性调查发现,将孩子送去舞蹈培训的家长有四种动机:一是父母总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替自己实现年轻时的舞蹈梦;二是家长间攀比成风,认为只有多掌握一门技艺才能保证今后足够的竞争力;三是通过舞蹈训练培养孩子高雅气质和优美的形体;四是为考艺术院校打基础。家长大多对舞蹈教育培训方法知之甚少,认为只要是舞蹈班就能训练好孩子,这也为违规办学、无证办学提供了生存土壤。

(三)硬件、软件水平有待提高少儿舞蹈教学场所除了教学应有的设施外,还要考虑少儿身体健康成长这个重要因素。首先教室面积要足够大,且通风、采光适合;其次考虑到儿童骨骼发育和舞蹈训练弹跳动作多的特点,舞蹈教室地面设施应当有一定的弹性和防滑处理,否则会对少儿骨骼发育产生破坏性作用;另外。四、如何使少儿舞蹈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少儿作为“璞玉”,在舞蹈教育这个特殊而又复杂的环境下,逐渐陷入了被动,而少儿舞蹈老师如何去“琢”,怎样去“琢”,让每一块“玉”都能绽放其自身最美好的光彩,这才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少儿舞蹈教育者面前的问题。

1.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教学质量考评标准,对各类培训学校进行年度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予以张榜公布;二是监督少儿舞蹈教材使用,制定教学目标和大纲,对于没有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予以处罚;三是将业余艺术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管理,定期组织教学旁听、评比等;四是成立教育执法组织,加大对违规办学、无证教学人员的违规处罚力度。

2.加大少儿舞蹈教育教师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少儿舞蹈教育的积极作用。一是强化少儿舞蹈教师的基本素质。少儿舞蹈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仪态和言行举止,不应佩戴过多的首饰或是浓重的彩妆;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用激情和肢体动作去感染他们,带领他们进入欢乐的舞蹈世界;勤学敬业、品德高尚,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更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二是提升少儿舞蹈教师的综合艺术教育水平。

少儿舞蹈不仅有独立的专业性,也具有综合性,少儿舞蹈教师也应具备多面、丰富的少儿艺术知识。形象鲜明具有儿童特点的音乐,充满幻想和情感的童话故事、童谣,都能让少儿舞蹈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捕捉这个专业的闪光之处,对儿童舞蹈进行补充、启示。

少儿舞蹈范文篇10

一、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陶行知)。少儿舞蹈作品具有故事性、情节性及深刻的教育性,通过少儿自己参与、感受、体验的形式来实现的,真正体现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自我教育形式,是少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符合少儿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少儿在舞蹈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舞蹈知识、参加舞蹈训练、进行宣传演出等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并形成了一种集体精神,有助于少儿之间的团结互助,相互协作,整体配合意识,并有一种集体的荣誉观念和责任感,同时也培养了少儿对祖国、集体、生活的热爱,形成坚强、勇敢、活泼的性格以及吃苦耐劳精神。所以,舞蹈艺术教育对儿童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在智育教育中的作用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十分丰富的知识教育内容,在少儿舞蹈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进行舞蹈知识的教育,通过教学,可以学习舞蹈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是少儿知识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使传统的舞蹈理论知识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扬。另外,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不仅是舞蹈本身的知识涵盖,更包括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比如,舞蹈的民族特色、音乐特征、服饰特点等,通过舞蹈教育可以丰富少儿的情感,拓宽知识领域。少儿时期随着大脑的发育,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内容的丰富,认知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要获得知识,技能,没有注意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不可能有所收获,对少儿注意力的培养是提高他们智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通过孩子的模仿,集中了少儿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少儿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而且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一个少儿舞蹈的完成,要对每一个小演员进行无数次的调动和配合,这种情绪式的调动107配合,极易促进大脑进入兴奋状态,再通过老师的启发,少儿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去不断加深对舞蹈语汇、舞蹈音乐、舞蹈作品的理解,这对培养少儿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大有好处。人们常说:“身体越练越健康,大脑越练越灵活。”舞蹈活动能促进中枢神经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改善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能力,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舞蹈教育中的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人在活动时,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冲动传到大脑,从而促进大脑的功能,使大脑对动作反应更加灵敏,特别是动作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特殊刺激,更能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内部器官的调节作用,使少儿产生积极热烈的情绪,大大提高了大脑的思维能力,促进大脑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