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儿舞蹈启蒙教育形式和意义

时间:2022-05-05 09:49:24

青少儿舞蹈启蒙教育形式和意义

摘要:青少儿在舞蹈启蒙教育阶段所接受的舞蹈训练方式对其一生看待舞蹈的视角、学习舞蹈的态度以及领会舞蹈的精神都有重要的影响。创造性舞蹈教学注重青少儿身体的觉察力、创造力的开发,思想的个性化与自信心的培养。其目的是通过教育者的有效引导和多元化教学方法,打开每个学生个体的身心通道,促进其身心平衡发展,激发其身心的创造潜能。无论是否以进入专业的舞蹈学习为目标,舞蹈启蒙教育阶段的创造性舞蹈模式将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形成给予滋养。

关键词:创造性舞蹈;动作语言;表达性;创造性

创造性舞蹈的本质是在教育者的启发下,经由学习者身体感官与思维的全然投入,深度关注身体的觉察力、理解身体的语言表达,在当下的情境中自发自然地创造身体动作的一种舞蹈的方式。创造性舞蹈是基于身体与心灵全面发展的“身心舞动”教育模式。艺术教育在青少儿阶段最重要的使命是自信心、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只有在舞蹈启蒙阶段将这三种能力植入孩子的素质中,这三种素质才会具有一种扎根于泥土的坚定,并陪伴孩子一生。

一、创造性舞蹈与舞蹈启蒙教育

舞蹈之于孩子,是融身体和心灵于一体的教育。动,是孩子的天性,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法则。孩子都好动,那么怎么样的“动”算是在跳舞呢?情绪促发的身体律动?对自然界的模仿?应当说,不仅优美的律动是舞蹈,只要是符合人类情感输出的律动都是一种舞蹈的运动。这是进行创造性舞蹈教育首先要认清的概念,也是创意舞动模式区别于传统舞蹈教学的关键。由此可见,创意舞动认可的是一种广义的舞蹈概念,在这种概念下,不分年龄、不分身体条件,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创造性舞蹈的教育模式。虽然说,在作何年龄段都可以接受创造性舞蹈的教育,但是在青少儿舞蹈启蒙教育中开设创造性舞蹈课程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创意舞动课程之于孩子,是用舞动这种形式将孩子很多天生的特质保留下来,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其想象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等的形成和提高;创造性舞蹈课程之于成年人则更多的是找回身体原本就具有的(但在后天成长中又忘记了的)“动”的多种样式,打破每个人身体不同程度的僵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更多创意的可能。前者是利用教育使人的身心发展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延续下去,可以说是为将来打下基础;后者是对身心的再教育,更多是对之前已经形成的身体舞动模式进行反思和再发展。人的身体和思维,只有处于开放状态才会接收和产生更多元的信息,才可能在无数次的信息交换中突如其来地碰上“灵感”这位贵客,进而产生艺术的火花,实现美的创造。

二、创造性舞蹈的教学理念与形式

教育的改革首先体现在教育观念的革新。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前提。较之传统的舞蹈教学理念和方法,创造性舞蹈教学模式的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重视自然动作的价值、以促进个性发展为宗旨、坚持身体语言的创造性而非统一性、强调动作与思维的结合、注重表达性而非表演性等。基于教学理念的改变,自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得教学活动实际、有效,从而达到教学预设的目标。在创造性舞蹈的课堂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学生创造力为核心,通过多种途径与策略,带领学生开展以身体为主要媒介去创造属于自已的舞蹈课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里,逐步开发肢体动作,促进身体、头脑和心灵的共同成长[1]。

(一)教育者的教学理念

鼓励创造性行为的发生,最核心的教学方法就是启发。启发,是对知识的点拨,就像是递给孩子一根火柴,通向前方的路由自己去点亮。在启发中,植入孩子对自身主体的认知,而后不断地深化这种认知,直到思考模式养成一种习惯,即“觉察—体知—认知”这种稳定的模式,孩子就具备了充分自我思考与自我表达的基本能力。一个人的主体性认同是形成自信心的基础。良好的身体觉察力是自信心生长的土壤,启发是为了更好的觉察,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够了解,是没有自信的源头的,好的觉察力是自信心的铺垫,自信心是创造力强有力的后盾。相对于传统舞蹈的教学理念,创造性舞蹈课程的组织者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动作作出反馈。教育者看待动作、评价动作不再仅仅针对美观和技术的层面,在这里要对美的内涵做一个提升,承认每个个体所能做到动作能力有差距;承认每个个体对动作的美感认识有区别;接纳每个个体由心而发,并真实呈现的动作。课堂上针对不同的练习,一定的规则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对过程的创造性寻求,所呈现的结果和衡量的标准是多元的,接纳动作的不同表达方式,鼓励个体按照自己的个性去表达和创造是教育者应当保持的初衷。

(二)创造性舞蹈的教学形式

创造性舞蹈课程以匈牙利舞蹈思想家——鲁道夫·冯·拉班的“动作语言”体系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构架。其宗旨在于打开学生个体的想象空间,引导其自主、积极地通过身体语言表达艺术内容,并由此获得身体感知力、动作审美力、艺术想象力、思维创造力等素质能力的提高。基于以上理念,体验与认知、开放性设置、学科融合性是创造性舞蹈教学的基本形式。第一,体验与认知。“动作语言”是创造性舞蹈教学的核心内容,“动作语言”的要素包括身体部位、时值、空间、力效、动态形式、情感等。以上要素的学习均需要通过身体实践来体验、理解才能认知并获得。例如,针对身体部位元素的学习,并不是在人体解剖学的角度上去建构生物医学的知识,这里的身体部位学习除了对身体结构的了解之外,更强调的是对该身体部位可以怎么去动的思考,以此类推,如果有两个身体部位同时动可以有怎么样的形式?当有多个身体在动的时候,是同时发生?还是连续发生?这些内容无法凭借头脑就有答案,这些关于动作的感受必须经由身体去体验。又例如力效元素,它指向动作发生时个体所选择的内心态度,它关注的点是怎么去完成动作?就像手臂轻轻抬起,脚强有力的落下,这些与力量有关的内心态度与控制需要身体一遍又一遍的历练才能表现得准确而富有情感性。由此可见,创造性舞蹈是以“动作语言”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而其学习内容是通过具化的体验和认识而获得。第二,开放性设置。与很多传统的舞蹈科目不同的是,创造性舞蹈并未形成像芭蕾舞、现代舞、中国舞等科目的严谨、系统的教学体系和方法。创造性舞蹈课程在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体系上依然是具有开放性的科目。正因为如此,创造性舞蹈的课程设置可以容纳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知识、不同生活经验的教育者的思路,在不同的地域生发了不同的本土化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形式,使不同学生个体受益。此外,创造性舞蹈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其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创造性舞蹈提倡人人皆可跳舞,并从舞蹈活动中受益,重视舞蹈动作的个体化实践与经验,因此其教学形式可面向所有学生个体。创造性舞蹈以拉班的“动作语言”为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也因此输出为对动作元素的认知、理解、表达与创造上。由于这些能力都是身体与思维综合在一起的呈现,根据个体的身体素质与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相同的教学过程后教学结果会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学评价上教育者要有相对开放的态度和标准,在相对客观的目标下也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第三,学科融合性。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依托于一个人广阔的视野、综合的素质和活跃的思维。一个思想局限,知识结构单一的人很难具有创新的能力。当代社会看重的人才都是在专业领域中具有综合性素质的人。若希望学生是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个体,那么其所接受到的教育形式应当具有充分的学科融合性。创造性舞蹈课程的关键就是创造性,这里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形式上的新颖和创意,同时也体现在学科内容和教育者素质上。因此,创造性舞蹈课程的开设要依托综合性的学科视野,融文学、绘画、数学、音乐、戏剧等多种学科的内容于自身的教学中,冲破单一学科的思想局限,将对不同学科的研究和思考转化到创造性舞蹈的课堂上来,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将不同的学科元素有机整合在一起,赋予其美的规则和意义,并最终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表达和创造。最终实现通过其他学科的优势提升动作教育的效果,促进对个体“身”“心”“大脑”的全面建设。

三、创造性舞蹈启蒙之于青少儿“身心”成长的特殊意义

(一)在动作中觉察“身心”

觉察力是青少儿舞蹈启蒙教育阶段身体开发的首要素质,因为任何身体素质的训练均要建立在一个有丰富觉察力的身体之上,才是切实有效的。觉察力的获得跟运动感觉的灵敏度紧密相关,运动感觉是身体在运动中的本体感觉,是一种内在的、具身化的经验。它包括身体每个部位的结构位置和功能,以及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强度、灵敏度、协调度等多种信息的调适,体会这些因素在运动中的参与,是一种融“身、心”于一体的生命经验的探寻。身体的觉察能力、“身”与“心”的紧密联系是一个人自我觉知能力与思维活跃的基础。

(二)在动作中促进身体语言的表达力

基于自我表达的动因,动作没有统一的套路,每一个人对于同一种情感、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都可能不同,于是每个人所选择的动的形式也会很不一样。在创造性舞蹈的课堂上,规则是可以制定的,但是标准和结果却是因人而异的;动作没有统一的套路和程式化的规定,动作的任何一个小的方面都具有创意的空间。由于对组成动作的各种因素很少限定,甚至没有限定,动作的趋势是自由的,动作的发展变化都是创意中实现,这样可以有效抵制身体的惰性,避免身体律动形式千篇一律。趣味的思考、自由的表达是创造性舞蹈课堂的精髓,伴随这样的理念则需要一个积极的全然投入的身体。动,则必动全身,在下意识的指导下,牵动全身拥有自由舞动基因的细胞,尽情畅快地在空间中流动、舞动。在主观思维引导下启发自己、悦纳自己、敞开自己、接纳其他。这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个人能量场的建设与他人能量场的共融,每个个体不仅能从中获得自身能量感的提升,更能体验到与他人能量传递和共振的快乐以及动觉共情下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在动作中激发创新思维

不论对于哪种舞蹈教学的方式来说,“怎么开始动?”永远是实施教育的第一步。孩子天生就会舞动,这是一个健康人的“动”的天性使然,也就是说孩子本能地会通过舞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思。那么,既然这是孩子的一种天生的能力,教育者在身体教育中该做的第一步应当是让这种能力持续发展,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将其约束起来,并给予其统一的、克制性的“动”的形式。创造性舞蹈教育中启发孩子开始“动”的那个动机,是让孩子自然舞动起来,这个动机源自孩子,由孩子决定怎么“启动”,这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初心。这种启动点的决定权归属,有一个前提,就是教育者需要弄清楚,孩子是要“为什么而动”?这种“动”是从心里刻意“演”出来的,还是从身体里自然“流淌”出来的?孩子在“动”的天性下所表现出来的必然是基于内心情感情绪而自然“流淌”出来的律动,这是一种基于“身心合一”的主动性的表达,是情感和能量的传递。在这个动因的驱使下,孩子将在舞蹈中建立“心”与“身”的第一道连接,即“随心而舞”。在这样的模式下,孩子会去寻找舞动的发源地,实现第一次身心对话,而后自发、大胆、自信地表达出来。基于创造的动机和表达的动因,孩子在学习过程是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的,由于动作的发生方式取决于孩子的思考方式以及个体的身体敏感度的差异,每个孩子都在积极地思考每一个动作将起源于何处,运动部位可以怎样去言说和表达,这种伴随于课堂的未知感,刺激着大脑不断进行信息的处理和转化,经过多次尝试和体验,最终被孩子创造出来的律动,是那个多种信息在他的大脑和身体中磨合得最完美的动态,而孩子则在这种律动中收获着创造的喜悦和美的享受。

四、结语

传统舞蹈教学由于其教学理念是以培养向专业型舞蹈人才靠近的目标为核心,因此其教学目标的构成以身体的技术能力和表演能力为主。创造性舞蹈的教学理念是以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动作思维的建构为核心的,那么其教学目标的构成不仅包含动作语言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层面以及“身心”关系的综合影响。自信心、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协作互助等能力在现代青少儿的身心发展教育中是很重要的素质。艺术教育应当为这些人文素质的培育创造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舞蹈,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参与舞蹈则须通过‘动感’去付诸实践。应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实行认识身体、感知身体、解放身体的训练,以期提高控制、支配、和谐运用‘工具’——自身形体的水准,领悟如何运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创造美好形象[2]。”实际上,在有效启发和引导的前提下,舞动是一种最亲切自然,并且没有障碍界限的交流方式。舞动绕过了文字言语交流的层面,以最直接和直观的身体律动体验当下,发现自己和他人。这种现实的存在感让每个个体在生命经验的表达中想象和创造生活的模样;反思自己本身、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等多种关系的相处;也在对自己的不断认识、思考和肯定中树立强大的自信心。总而言之,舞动是一种生命之间的对话和诉说。在青少儿舞蹈启蒙教育中,明确青少儿阶段核心素质的培育方向,树立适当的身心教育理念,形成系统的身体教育方案。注重于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加强身体的适应能力,力避以形式模仿束缚创造力。在青少儿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植入个体重要的、核心的人文与科学素质,是舞蹈启蒙教育适应且必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孟佳.翻转舞蹈课——创造性舞蹈初学者学习与实践经验之探索[J].艺术教育,2015(3):36-39.

[2]资华筠.科学理念与舞蹈美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3):3-6.

作者:张晓梅 单位: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