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3:07:13

融资渠

融资渠范文篇1

关键词:水土流失灌溉工程防治措施

1我国水土流失现状调查

洪灾是破坏生态环境等因素形成的一种世界性自然灾害。全球因洪灾每年损失在200多亿美元,洪涝影响面广、危害程度之重、经济损失惨重,已成为破坏自然而形成灾害的第一天敌。进人90年代,中国遭受洪水袭击,不仅次数越来越多,而且范围越来越大在世界各国少见。1998年7-8月,长江在湖北沙市至江西湖口820公里的范围内,几次洪峰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0.4-1.2m的记录,但洪峰流量却比厉史最大值小几千万到一万,直至二万千多立方米每秒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还有江河潮洪水遭遇。同时与近代生态环境的破坏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植被的破坏降低丁水源涵养能力,降水直接形成的地表径流,加大河流的行洪压力。同时,植被破坏导致r严重的水土流失,长江流域1957年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38万km2,占流域面积31.5%。30余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56.6%。90年代长江每年经三峡的泥沙量高达7.2亿t,仅次于黄河。人们长期以来对长江变为第二条黄河的担心已成为事实。

2水土流失对农田灌溉危害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灾害也因此频繁发生。灌溉工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降低了工程的标准,加速程老化。工程效益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渠系利用率低,水费逐年增高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渠系淤积,标准降低水土流失,灌排渠道淤积,过水断面减少,灌排能力的下降,使渠道满足不了灌溉的要求。防洪、排涝渠道未达到设计标准,致使汛期铁甲水库常常淹没田地,粮食减产农民怨声载道。仅1989年和1990年灌区35.5km2的干渠泥沙淤积就达到30万m3。平均淤高0.5m左右,断面平均减少8.5m2。全区内排水干沟共12条,泥沙淤积达165万m3,排水渠系渠底淤高0.2-2.0m。如果清除这些淤沙使防洪排涝标准达到设计要求,需100万工日,投资2000万元。经过40年的运行,干、支渠决口毁堤近百次,冲毁耕地1.4hm2,造成直接间接损失三百万元。铁甲灌区每年用于堤岸治理及清淤资金近五十万元。水工建筑物遭到严重的破坏泥沙淤积不仅使灌排渠系排水不畅,而且辖区内的水工建筑物也遭到了破坏,据水利部门统计,灌区渠系内的桥、涵、闸共1535座,被泥沙淤积毁坏的就达到126座,每年必须进行维修的有775座,灌区每年用于桥、涵、闸工程维修的物质资金达80余万元。同时,由于悬移质对抽水站工作参数的影响。随着水中泥沙含量增大,水泵流量减小功率增大,效率下降,水中夹杂的泥沙对水泵的叶轮、叶片产生严重的磨损大大缩短了水泵设备的使用寿命。据调查,全区内沿沟设有灌溉抽水站65座,设备除每年正常维修外,每三年还要大修一次,用于设备维修更新、改造达70万元。

3水土流失与泥沙堆积原因分析

3.1降雨侵蚀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67mm,全年降雨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全年降雨量80%左右而且降雨强度大、历时长,铁甲大干渠及沟系堤坝边坡均在1:1.5-1:2.0之间,坡长均在7.0-11.0m之间。在雨季,堤坝长时间受雨水的浸润,边坡土壤含水量逐渐达到了饱和使坡面形成泥沙浑浊的薄水层,顺流而下,若遭遇到强降雨,就会严重冲刷坡面,造成坡面侵蚀。

3.2风浪侵蚀铁甲灌区北依丘陵山脉,南邻黄海,受海洋气候的影响,风速较大,夏季多南风,多年平均风速3.2m/s,最大风速24.6m/s,风期较长六级以上大风全年平均60d左右。大风使渠道内水面形成波浪冲刷堤坝边坡,沿坝体坡脚向上侵蚀,特别是渠道凹岸遭受波浪及流速的双重作用,侵蚀较为严重。重力侵蚀灌区浅层土质大部分为黄灰色淤泥质亚粘土,一般深度为1.5m左右。灌溉排水堤坝的坡面由于土质松散以及坝体填筑质量较差,长时间的持续降雨使坝坡土体达到饱和,增加了滑动力矩,土体在自重及雨水冲击等作用下产生滑坡。

4水土流失与泥沙淤积的防治

4.1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生物措施,具有良好的草灌草植被,一方面可以截留部分降水,一般截留率10%-30%,另一方面,改良了土壤的抗蚀力,防止雨滴击溅土壤。四川省从1998年9月1日起,连续13年拨款4.8亿元,用于重点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营造生态公益林108万hrn2,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9.4%提高到23%,使川西基本绿化,这项工程,利在当健,功在千秋,要抓实抓好,使长江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提高森林改善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之功能。将原林业系统职能从以伐树改为植树造林,放下手中的斧、锯,由砍树人变成植树人,管理森林资源,防止乱砍滥伐。划定采樵区,严禁乱砍烧柴。

4.2对滑坡、塌岸的轻重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泥沙淤积对灌排渠系危害最大的是滑坡和塌岸侵蚀,它能在很短时间内削减堤坝断面威胁堤坝安全。因此,对滑坡、塌岸的轻重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轻者采用土工织物袋装土固脚,上部土层重新回填夯实,回填土要控制含水量。滑坡部位要切成阶梯状,使新老土有效结合。重者采取干砌石固脚、护坡、固脚深0.8-1.0m,护坡厚0.3-0.5m,采用土工织物作反滤层,施工简便易行,减少了砂子碎石的运输堆放等工序,省工又省力,施工进度快,灌区近几年利用此法处理堤坝滑坡五十余处,效果很好。

4.3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是防洪的又一措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易涝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注意旱生和水生作物的比例,使之减轻在洪灾发生过程中的最小损失,在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低洼易涝区,可种植菱藕或养鱼,挖出的土可填高周围农田,再种庄稼。可选用易涝品种调整作物播栽时间,改平播为垄作,便于排水散墒,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性质。

融资渠范文篇2

一、基本现状

县地处平原向西北山区过渡地带,土壤类型繁多,水资源利用难度大,人畜饮水和农业用水相对比较困难。全县辖7个乡(镇)102个村,总人口19.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6万人,共有耕地面积24.31万亩,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2.4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1.86万亩,农业供水灌溉受益人口达10万余人。

(一)农业水利功能得到显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先后修复了“八大河水”及部分堰塘,修建了晓坪、友谊、泥龙等一批蓄水量相对较大的水库和东干渠引水工程。截止年底,全县拥有小型水库52座、堰塘9284口,引水水渠815条,水库有效蓄水量2486.3万立方米、堰塘蓄水引水量1640.2万立方米,已建成提水泵站118处,装机4436台套,基本上形成了东干渠、晓坪两大万亩以上的灌区。仅去年全县就完成农田水利工程2279处,新建改造末级渠系75公里。农业水利工程功能的显现,为全县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94511吨,水稻、油菜籽亩产量分别达到了509公斤、128公斤,确保了全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农业灌溉形式多种多样。处在丘陵山区过渡地带,耕地所处位置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灌溉形式呈多样化。一是蓄水灌溉,利用水库、堰塘蓄水灌溉;二是引水灌溉,利用主干渠等水利工程引水灌溉;三是提水灌溉,利用泵站提水灌溉;四是自流灌溉,利用小河沟渠地理优势自流灌溉。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全县水利工程划分为县、乡(镇)、村(组)、个人四级管理,其中县级水利部门主要管理一渠(东干渠)、二库(友谊水库、晓坪水库),乡(镇)管理张桥水库、太平水库,其它水库、堰塘主要划给村(组)或个人管理。

(三)农业水费标准没有突破。农业水费是维系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经济来源。由于县属丘陵伴有山区特征,水渠、田口无计量设施,因而未执行省规定的0.05元/立方米的计量水价。水费标准是按理论亩用水量500立方米计征,即最终征收到农户每亩不得超过25元。全县分地区不同执行标准各不相同,晓坪灌区执行的标准是10.75元/亩,东干渠灌区执行标准为24.90元/亩左右。两个主要灌区以外因经济实力、供水成本的不同,实际水费也千差万别,但都控制在25元以下。在水费征收上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以农民用水协会为单位集中收取,二是由管水单位委托村、组代收,三是由水管人员直收到户,三种收费方式的比例分别为30%:60%:10%。

二、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水利建设,我县农业用水得到了有效改善,农业水费管理进一步规范。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业供水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

(一)水利工程效益发挥“难”。我县水库、水渠等主要水利工程大多修建于60至70年代,实行的是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政策,工程设计标准低、工程施工质量差、工程设施配套不全。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再加上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一事一议”的新政策难落实和水费收入锐减,投入的运行维护经费大幅度减少,导致末级渠系损毁率上升,工程状况日益下降。到目前为止,全县仍有部分水利工程基础未配套,其灌溉主要是依靠溪沟,即使已经初步配套的水库,渠道因绕山体开挖而成,岩体破碎,加上长期老化失修,漏水严重,渠水利用率低,效益十分低下,据初步推算,大部分水利工程水利用率在50%之间。

(二)干渠支渠改造修复“难”。因地理条件限制,我县主要水利工程渠道均是绕山体开挖而成,岩体破碎,加上长期老化失修,渗水严重。特别是受山洪爆发等自然因素和开矿、修路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水库、堰塘淤积严重,蓄水能力减少,如晓坪干渠内的万家岩地区因山体滑坡造成400米渠道毁坏,据初步估计,此段干渠修复需投资100多万元。100多万元对于村级组织或基层管水单位却是一个天文数字,受益村、组无资金修复,只好放弃。像这样毁坏失修的水利工程一些村组还大有渠在。

(三)群众投工出资议事“难”。要把水利工程建设好,管理好,必须进行科学良性的管理,建立良性发展的机制。但是我县的水利工程县级管理的只是少部分,绝大部分渠系维修任务均由受益村、组、户承担。税费改革后,国家取消了统筹和“两工”,公益事业实行群众“一事一议”。由于没有约束力,致使一些地方因众多原因群众议事很难谈拢,受益村、组、户在投工出资上常常出现你投他不投,难以达成协议,时间一长就无人修、无人管。

(四)农业水费足额征收“难”。一是直接收费难。2004年,我县将洋坪镇的芭芒店村作为农业水费改革试点村,芭芒店村共有300多农户,农户居住、耕地较为集中,水渠质量较好,这为水费直收到户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通过改革,虽然这个村水费直收到户情况良好,但是因计量点在支渠口,计量手段和量、测水设施不完善,难以实行计量收费,水管人员只能采用平摊水费的方法计算收取。农民反映用水多少一个样,用和不用一个样,既然没有得到公平供水服务,交水费就不合理,所以收取水费的矛盾依然存在,试点难以推广。二是代收水费难。由于水利设施质量、供水距离远近、水资源分配、自然条件差异以及代收水费主体等多种原因,导致协会、村、组代收水费也难收。特别是部分农民对水是商品的认识缺乏,认为水是天上下的,水利是大家修的,用水不应该出钱,交纳水费不自愿,更不自觉。还有的群众认为国家既然取消了农业税,对种粮实行补贴,一点水费国家为什么不补贴,对收取水费存在异疑,产生抵触心理。年全县农业用水仅“一渠两库”应收水费50万元,但实收水费28万元,收费率仅占56%。

(五)农业水价改革推行“难”。主要是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和“一票到户”难以实行。一是计量设施不全,无法准确地对农户进行计量用水。二是计量点在支渠进水口,渠系供水渗漏严重、山区高差大,造成放出的水多,农户用到的水少,按供水量计费农民不乐意,按用水量计费又无法计算。三是水费“一票到户”机制不健全,一票到户需统一票据,需要增加相当的人力进行计量、开票、收费,要完成此项任务必须建立起一支庞大的水工队伍,健全水价抄表到户的运行机制。由于原因众多,目前农业水价改革的要求还难以全面推行。

三、对策与建议

农业供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做好农业供水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措施。农业供水事关重大,建议从五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加大《水法》宣传教育的力度。我县是一个缺水的山区县,农民群众由于长期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影响,对水商品的概念淡薄,节水意识不强。目前,许多地方漫灌、满灌,不科学灌田,水资源浪费大。加强《水法》学习,提高老百姓节水意识,提倡合理用水、科学种田已迫在眉睫。要充分运用有效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节水和科学用水意识,树立节水和科学用水光荣的社会风尚。

融资渠范文篇3

许多地区的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以至荒废,成为泥沙堆积的干沟、干渠,或是用来排放污水。中小型农田水利的农业基础设施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外部经济性,其社会收益要高于私人收益,这也造成了中小型农田水利的私人供给严重不足。而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改革进展缓慢,对于像泵站、堰塘等社会受益低而私人收益高的农田水利设施,一般可通过集体承包、私人租赁等形式进行产权划分和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对于像灌溉排水用的明渠、渠首等以社会公益性为主且受益对象广的农田水利设施则很少有人愿意承包、管理和经营。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的产权归属不明晰,运行模式单一化,经营主体很模糊等问题,让大多数企业和个人很难成为贷款对象。加上金融机构对于发放水利贷款的态度过于温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进一步加大。综上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令人堪忧,亟需注入大量资金来改善水利设施。农业发展与兴盛的关键就是解决好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融资问题,只有让资金流入进去,才能使中小型农田水利“活起来”。

2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融资现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农田水利的投融资管理模式在我国各个地区经历了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模式。从投融资主体看,主要有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村级集体资金投入、农民合伙筹资、农户个体投资等模式[3];从融资渠道看,主要有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政策性信贷资金、市场融资和农民筹资[4]。中小型农田水利从其自身性质考量属于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所以它既具有私利性又具有公益性。但是长期的定位模糊造成了融资主体难以明确,融资渠道不通畅和融资方式过于单一,这些成为中小型农田水利融资的瓶颈。

2.1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总量不够

全国各地在用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致上有三类。第一类是由个体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建成的,这一类的水利设施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第二类是使用农田水利项目的专项资金、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兴建的。第三类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兴修的,一直使用至今。由于各地农田水利建设存在较大资金缺口,水利设施难以维修逐渐老化和失效。尽管中央“一号文件”里明确提出要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但是这里的“收益”到底是毛收入还是净收入并没有规定,两种不同的划分将导致土地出让收益数额的巨大差异。加上各级政府对于上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上存在不合理,大多财政拨款用于修建公路等地方民众最需要的地方,投入到农田水利的资金少之又少。

2.2缺乏健全的融资制度

中小型农田水利具有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属性,所以仅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来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的问题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有政府的干预与调控。但它同时又具有自利性的非公益性属性,需要农户自发的组织和建设。由于融资制度存在着较大缺陷,地方政府对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偏爱有加,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却非常冷淡。村集体设有针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融资渠道做规划和管理。地方企业只顾自身利益,不愿意投入到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去。也造成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导致我国各地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停滞不前。

3完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融资体系建议

在农田水利建设融资过程中需要明确融资主体、选定融资渠道、寻找资金来源和完成模块设计。而在这一系列流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原则。在创新和应用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的融资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以金融信贷为基础的市场化融资方式,二者互相补充、有效结合是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前提。

3.1有效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

继续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切实有效贯彻中央1号文件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要求。优化和调整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合理统筹大型农田水利与中小型农田水利的投入关系,并专门设置一定比例作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公共财政使用的监督情况,保证资金的到位率从而让资金在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发挥出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水利建设贷款财政补贴制度。政府要积极的把农田水利建设贷款纳入到财政补贴项目中,逐渐增加补贴资金的数额,扩大补贴对象。继续坚持规划先行,努力有效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合理配置资金投入和科学治水管水。

3.2完善市场化融资体系作为辅助

融资渠范文篇4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59个行政村。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18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41个行政村。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10.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4元,同比增长8.62%。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760万立方米的照壁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265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592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228.1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59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20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为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力争到2010年,把我县、玛纳斯县、芳草湖建成全疆新农村的示范县(农场),建成10至20个示范乡和一批对全疆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县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县59个行政村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农牧民居住生活区的改造建设。2006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水西沟镇、板房沟乡为重点实施农牧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力争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我县“十一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制定了《我县“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和若干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实施方案,落实改造建设资金5200万元,各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首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导流堤、铁丝笼子坝都被冲毁,对引水渠首的保护作用较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支斗农三级渠道还有45%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特别是南郊的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二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有个别队及牧民定居点的人畜饮水没有解决;乡镇居民虽用上了自来水,但是各乡镇都没有下水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河道,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饮水不安全;尤其是地处我市上水源的水西沟镇和板房沟乡的生活、生产污水,将直接威协到全市的用水安全。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搬迁到板房沟乡后,新县城的建设和发展将使供排水的矛盾更加突出;8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虽已完成,但因后期建设资金未落实,配套建设项目无法完成;各村卫生室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当地农牧民的医疗服务需求。部分乡镇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差。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分薄弱。“十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突破性、实质性的进展,形成了北郊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南郊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格局,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但是总体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完成,农、林、牧、渔的比例还不合理。二三产业和农业的关联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龙头企业带动型尚处于发展初期;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市场带动型、特色资源开发带动型等产业化处于探索阶段。农技、农资、供销等部门的工作主要停留在农业生产的产中服务环节,没有形成农业综合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方案等规划编制工作刚刚起步,全县村镇规划相对滞后。由于农村建设缺乏长期的规划,为今后新农村改造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大部分农牧民和乡镇所在地的城镇居民住房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造的,土木和半土木结构居多,功能不完善;生活居住区相应的供排水和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乡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各村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站,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严重;在已进行农村住房改造的乡镇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水西沟镇方家庄村整体改造为农家乐后实现了人畜分离,但部分村民因无经营能力只能将改造后的房屋出租,然后搬到养殖区去居住,其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住房改造而得到真正的改善。

(三)一些政策不到位或落实不力,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进展。

农村电网改造后,由于加收维护费等,事实上造成城乡同网不同价,增加了农民负担。乡村道路修好以后,因自治区交通厅对县道养护补助未跟上,维护资金严重短缺,路面破损、路基沉陷后得不到及时维护,导致损坏面积越来越大,降低了农村公路的服务功能和使用年限,同时也严重影响和制约农村公路网便捷、快捷、高效等功能的发挥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各乡镇对乡镇街道的保洁、亮化工作都很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因县财政没有专门的款项,保洁员的工资及设施费用等成为各乡镇一项大的负担。我县的林业以生态效益为主,没有收入,每年浇灌林地的水电费及护林员的工资成为各乡镇的负担,因缺少资金有的林地一年只能浇一个水,部分树木已经枯死。

(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人才缺乏。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2005年虽已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造扩建工程,引进了新型的医疗设备,但因缺少专业的技能人员,新配置的部分医疗设备处于闲置状态;2002年以来我县乡级卫生院无1名专业技术人员调入,目前全县13所乡级医疗机构空编48个;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因专业结构单一,长期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及临床实践,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外,教育、农牧等系统也迫切需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五)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资中,由于条条块块部门多头管理,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由于各种原因,我县境内的一些国有土地由市国土资源局管理,非国有土地由县土地部门管理,造成了一个地区出现两个执法主体的现象,导致土地管理的矛盾纠纷较多,国有土地资源流失和变相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在部分地区,存在农民乱建房的现象,县土地部门无权管理。

在公路建设与管理方面,县交通局将年度农村公路建设计划上报市城市交通局,道路的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资金的拨付与使用、工程的质量监督、监理等均有上级部门管理。在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由县政府和交通局协调解决,但对道路工程质量、施工期、工程进度等无权管理,形成监督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的情况,致使部分县域年度重点建设(支持)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

位于乌市—安宁渠镇公路上的宣仁墩收费站,给安宁渠镇、六十户乡、青格达湖乡农业生产和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因要交纳过路费,蔬菜经营户或压低菜价或到其他的地方去收菜,致使北郊各乡镇蔬菜的销路和菜价受到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失;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三个乡镇都出现了已谈好项目意向,但最终却因过路费问题而导致招商失败的现象,如:曾有5000万的矿渣微粉项目拟在安宁渠镇投资,但最终却因每年300万元的过路费而另选他处;为逃避来回八十元的过路费,一些三、四十吨的大吨位车辆绕道乡村公路行驶,最高承载能力在15吨的乡村公路上每天有上千辆大吨位车辆通行,对乡村公路造成的损坏很严重;另外也增加了政府的负担,每年每车的过路费达到1.2万元左右。群众对此意见很大,相关部门也多次进行协商,农民甚至还采取了比较过激的行为——到路上堵塞交通,但目前为止此事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历史形成的欠帐多、负债重,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二是农村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农牧业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三是以工业为重点的二产和乡镇的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资源优势未充分转为经济优势;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市场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干部队伍领导加快发展、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需进一步提高,政府推进加快发展和服务“三农”的职能需进一步转变,县域财政经济实力的基础需进一步稳固;六是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结构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扩大,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体制性障碍。

三、意见和建议:

200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来我县调研时明确提出:要从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乡村道路条件、绿化状况、供水卫生条件、供电安全可靠、电视入户和社会公德、文明水平等具体环节入手,去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指出,我县三次产业布局规划要与市大产业布局规划紧密结合,防止低水平重复规划布局。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刚同志也明确指出:王乐泉书记重要指示对编制“十一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一五”期间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市的一个工作重点,加大对我县的投入力度,把我县建成全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县和标杆县。

(一)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建设规划。

要将我县建成标杆县、示范县,成为首府的后花园,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来进行规划和发展,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向我县倾斜。因此,建议将我县的发展规划和乌昌、乌市三次产业布局规划进行衔接,将县域重点项目及重大项目前期纳入市属主管部门年度建设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之中,如:将建设北郊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区,及南郊以发展风能和煤炭资源优势为主的非农产业发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纳入市上的计划,予以适当支持,并能统一纳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园外区”,享受两个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我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纳入市贸发和农牧部门统一规划中,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市贸发局、市农牧局及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商贸网络时,应规划建设农副产品在城区内外的销售网络网点,在城市社区设施建设中,应考虑农副产品销售网点的配套建设,以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牧民收益。将托里乡、水西沟镇等乡镇的土地开发统一纳入全市占补平衡计划之中,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对全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我县“十一五”确定的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市上的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之中,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性道路、轨道交通、供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永丰乡作为南郊旅游景区的门户,建议重视和加快其城镇建设速度。2006年,建议能启动乌板、乌水公路,水西沟、板房沟供排水、污水处理厂及北郊河西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纳入城市道路养护计划之中;将生态改善和大气污染治理纳入市相关部门的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要加强对县乡两级工作的指导,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能够落到实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田、路、通讯、村容村貌整治等多方面的建设,要加强各有关专业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之深入民心,成为民之所向。

(二)多方融资,加大资金投入。

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的是真金白银和拓宽思路寻资金。一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大幅度增加支农资金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投资,包括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及农村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提供自然条件保证。二要以规划统项目、以项目统资金。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抢抓投入机遇,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要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支撑体系,以项目库建设为基础,做好有关项目的筛选、编制、申报工作。三要积极支持我县组建县城乡建设投资公司,扩大筹融资渠道,智谋负债建设,加快县域小城镇建设步伐。同时要制订优惠政策,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融资,采取股份制、投资基金、经营权转让以及财政贴息、承诺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大型基础设施、环保等社会性公益项目,以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三)制订人才激励机制,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农村条件差,很多人不愿意长期在农村工作,因此农村人才的培养、现有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关方面和各相关部门形成共识,紧紧抓住为农村培养人才、输送人才这个重点不放松,真抓实干。首先,要制订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工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智力支撑。其次,要增加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既包括政策上的投入,也要包括财力上的投入,要加大改善人才创业条件的投入,同时也要加大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再次,要加强对口部门人才支援的力度。如:市以上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结成固定对子,制定长期支援规划,明确对口支援的目标,帮助建立健全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市级医疗、教育、农牧业技术部门在缺编进人时,应优先考虑有乡镇工作经验者,甚至要求必需在乡镇服务满两年以上才能录用,这样可以鼓励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基层工作,从而提高乡镇医疗、教育、农牧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

(四)收费站的问题。

安宁渠宣仁墩收费站的问题在安宁渠镇群众中反映强烈,要尽快进行协调解决,建议:1、相关部门灵活执行政策,对所有拉运农产品的车辆开出绿色通行证;对于在安宁渠镇投资的客商,每年根据所交纳税收的金额进行优惠。2、此收费站离市区较近,到迎宾路只有八公里左右的里程,建议将此收费站后移。3、可考虑在安宁渠镇建一个蔬菜批发市场。4、为配合我市城市“东延西进北扩”的建设发展思路,将北京路北延到安宁渠镇,进一步带动北郊各乡镇的发展。

融资渠范文篇5

2006年国家把加快黄金水道建设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并出台《“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2007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为重庆工作“定向导航”,高瞻远瞩地作出了三大定位,确定了一大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构成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其中的“三大定位”为: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2008年5月5日,交通运输部交水发[2008]82号文件《关于加强航运枢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意见》,对航电枢纽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滚动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国发[2009]3号文件《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把重庆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推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建设主城、万州、涪陵三个港区,以及长江、嘉陵江、乌江高等级航道”。2009年6月25日,在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交通运输部与沿江七省二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关于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完善沿江产业布局,加强水运资源保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不断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达成共识。2010年8月2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力争用10a左右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这些纲领性文件为重庆市的水运建设、航电枢纽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航电枢纽规划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来开展工作,站在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这个国家战略高度来思考我们的规划建设工作。

2规划建设项目思考

2.1长江干线

2.1.1长江小南海、朱杨溪航电枢纽工程

小南海枢纽工程大坝位于重庆市江津市珞璜镇的猫儿峡,地处长江上游,距离重庆市主城区40km,距离江津城区39km。其配套建设的电站装机容量约168万kW,总投资约230亿元。朱杨溪枢纽工程位于重庆市江津市朱杨溪处的长江干流河道上,下游距离江津城区66km,距离重庆市主城区139km。该工程是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净化三峡水环境、航运、引水的综合利用水库枢纽工程。配套建设的水电站装机容量约为190万kW。2个电站建成后,将彻底改善长江重庆至四川泸州段的航道条件,辅以少量航道整治措施,可以轻松达到Ⅰ级航道标准,实现3000t船舶和1万吨级船队的常年通行。目前,小南海枢纽已启动前期工作,若环保评价能通过国家审查,则可实现开工建设。朱杨溪枢纽尚未开展前期研究,应尽快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提升该段航道标准达到Ⅰ级,这对建设高等级畅通航道,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2三峡库尾重庆港反调节航运枢纽工程探索

三峡电站水库水位常年在145~175m之间运行,从水库实际运行看,能维持在175m运行的时间非常短,然后就不断下滑,直至145m水位,对重庆的城市环境、港口码头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库尾航道也有较长时间恢复到原来的天然状况,加上库尾泥沙淤积的因素,很多时候都难以维持在较高的航道等级标准,船舶航行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影响船舶的正常装载和航运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议研究在三峡库尾145m末端涪陵、长寿附近增加1个调整重庆港及库尾航道水位的反调节航运枢纽,按全闸坝方案设计,在三峡水位下降时始终保持重庆港的水位在175m左右,水位上涨超过175m时打开所有闸门畅泄恢复到天然状态。三峡水库水位达到或超过175m时,船舶通过敞开的闸坝自由通行;三峡水库水位低于175m时,船舶通过船闸通行,可能的情况下也可安装几台小型的发电机组以维持船闸的正常运转。增加这个调节枢纽后,重庆港的水位变幅大幅度减小,码头结构变得简单,岸坡更加稳定,港口建设成本和建设难度都将降低。库尾航道也能常年保持一个稳定的水深,有利于船舶装载和安全通行。库尾消落带也得到根本性的治理,城市景观明显提升,城市环境极大改善,市民的亲水活动也有了安全保障,这与国务院国发[2009]3号文件的战略任务“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的水体和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少量的缺点就是:在三峡水库低于175m时增加了船舶过坝环节;在汛期可能会少量抬高上游水位,由于采用全闸坝方案,汛期达到175m水位以后就畅泄,澭高的水面线到了一定位置就消失了,所以这个影响很小,基本上不会增加防洪压力和土地的淹没;江水自洁能力可能略有下降,但可与原三峡库区的水质基本保持一致(枯季缓水、汛期流水);对三峡的防洪库容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处于三峡库尾,这个影响也非常小。这些缺点在其巨大的社会效益面前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建议尽快开展该项目可行性方面的研究工作。

2.2嘉陵江

2.2.1利泽航电枢纽工程

利泽航电枢纽工程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利泽乡嘉陵江干流,距利泽乡3.5km,距合川城区32km,坝址以上流域面积81100km2,是嘉陵江干流重庆段自下而上梯级开发的第三级,上游与四川省武胜县桐子壕航电枢纽工程衔接,下与草街航电枢纽工程衔接。利泽枢纽是以航运为主,航电结合,兼顾防洪等综合利用的航电枢纽工程。该工程属河床式开发,规划正常蓄水位为213.3m,装机容量约92MW,总投资将超过23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渠化嘉陵江干流航道26.5km,使航道等级由现在的Ⅵ级提高到Ⅳ级,嘉陵江南充以下航道实现全江渠化。该项目本已由四川和重庆的两个单位联合组建了项目业主,并开展了部分前期工作和准备工程,然而两省市参建单位在项目正常蓄水位和征迁方面存在一些分歧,由于项目跨省,协调难度较大,几经协调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使得项目被迫暂停。目前,利泽航电枢纽工程是嘉陵江能否实现全江渠化的关键,项目建设是势在必行。建议交通运输部给予大力协调,四川和重庆双方也以推动嘉陵江航运事业发展为根本进行友好协商,尽快恢复利泽航电枢纽工程的建设工作,使嘉陵江能尽快实现全江渠化,积极推动嘉陵江沿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2.2.2井口航电枢纽工程

嘉陵江井口航电枢纽工程位于沙坪坝区井口镇境内,是嘉陵江梯级开发至下而上的第一级,下游与三峡175m回水衔接,至朝天门嘉陵江河口约25km,上游尾水与草街航电枢纽工程衔接,回水里程约43km。按原规划,预计井口枢纽总投资约40亿元,装机约50MW,投资效益极差,无法实现以电养航的目标,因此,交通运输部同意暂不实施。后重庆市港航局牵头,对草街航电枢纽工程以下至河口68km航道进行了整治,整治结束后航道水深达到2.1m,达到了Ⅲ级航道的标准。由于嘉陵江船舶吃水较深的自身因素,2.1m的航道水深在枯水季节无法保障1000吨级船舶正常通行,甚至无法保障多数300~500吨级船舶的满载吃水要求,而该段航道处于三峡回水变动区,属泥沙累积性淤积区域,预计2.1m航道水深也很难维持较长的时间,且受嘉陵江众多梯级电站和草街枢纽电厂调峰的影响,该段航道内的流量、水位日变幅较大,三峡水库的水位变幅也非常大,对船舶航行安全和港口作业影响很大。因此,为确保嘉陵江梯级开发的成果,井口枢纽上马势在必行,一级建设比两级好,多一个环节将影响通航效率和保证率。建议尽快开展嘉陵江井口航电枢纽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开发方式进行重点研究并协调相关部门、开发企业。以电养航行不通,可以采取发电+坝桥开发+枢纽区及两岸土地房产合作开发+枢纽区旅游开发等方式来综合开发,再加上交通运输部和重庆市政府的共同扶持以及航电枢纽电价扶持,应该能顺利建成嘉陵江井口航电枢纽工程,以早日实现嘉陵江真正意义上的全江渠化,为嘉陵江的航运、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3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

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位于重庆武隆县白马镇,上游接银盘水电站,下游与三峡库区尾水衔接,是乌江干流梯级开发规划的第11级(银盘+白马),是以渠化航道兼顾发电的枢纽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83m,死水位181m,调节库容0.32亿m3,拟安装3台13.5万kW机组,电站总装机容量40.5万kW,多年年平均发电量16.44亿kW•h,项目总投资约96亿元(静态投资约82亿元),总工期为8a。白马枢纽建成后,使乌江干流大乌江以下河道达到Ⅳ级航道标准。

2.4綦江

綦江为长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桐梓县凉风垭铜鼓园,自南向北流经贵州省桐梓县和重庆市的南川区、万盛区、綦江县、江津区,于江津区仁沱镇顺江村流入长江,全长约231.3km,流域面积约7000km2。多年平均流量约83.9m3/s。其中赶水至綦江县城为綦江中游,河段长63km,流域面积1733km2,总落差75.3m,河槽平均坡降1.23%,水能资源丰富。綦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为煤、铁矿为主,其中已探明煤矿储量30多亿t。綦江航运开发较早,自古是川盐运黔的重要通道,1938年至1945年间就开始大量修建船闸,并进行航道整治。1940年修建大常水电站,开始了水能开发。早期重庆境内干流规划修建12座梯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航运、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供水,总装机容量38.76MW。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綦江干流至今仍未能实现渠化,且船闸规模较小,等级低,防洪抗旱能力差,经常发生水灾和旱灾,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较低,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正在研究重新规划綦江干流梯级开发方案,建议相关投融资平台积极介入,对綦江重庆境内的梯级进行整合,统一进行规划和开发利用,提升船闸和航道等级,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尽快实现綦江重庆境内全江渠化,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2.5涪江

按照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1977年编制的《涪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和1994年编制的《涪江流域水资源开发总体规划报告》,涪江重庆境内共规划有5个梯级,目前已建成4级(渭沱、安居、富金坝、三块石),还有潼南双江梯级没有建设,初步实现了双江以下航道的全江渠化,已渠化库区航道基本达到了Ⅴ级标准。由于早期的渭沱、安居梯级为90年代初期电力部门建设,那时涪江航道尚未定级,船闸按Ⅵ级的最低标准进行设计,所建船闸规模较小,特别是闸室宽度、槛上水深等标准较低,其中闸室宽度仅8m(300吨级机驳船宽就达8.5m),只能满足当时当地小机驳船(最大100吨级船舶)的通行需要,未达到Ⅴ级航道船闸的标准。反而上游的富金坝、三块石船闸达到了Ⅴ级标准,能通行300吨级船舶。但300吨级的船舶却过不了渭沱、安居船闸,使得上游富金坝、三块石船闸也无300吨级船舶通过,这与涪江规划的Ⅴ级航道标准不符,梯级渠化的效果未能显现,造成涪江航道水路运输至今仍不景气,涪江梯级渠化工程的航运效益也无法充分发挥。为此,必须尽快立项启动涪江船闸标准化改造工程,将不符合标准的渭沱、安居等船闸改造升级,同时论证建设潼南双江航运梯级,并辅以少量的航道整治措施,使涪江重庆境内航道、船闸完全达到Ⅴ级标准,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对安居、三块石等梯级进行并购整合,实现涪江重庆境内梯级统一调度指挥,以充分发挥梯级渠化工程效益。

2.6三峡库区及其他支流航道

三峡水库成库后,受回水顶托,很多小支流都变成了高等级航道,其他航运梯级的开发或水电站的建设也增加了可以通航的支流航道,可以通行较大的船舶。建议相关部门或联合投融资平台作一个系统的调研,结合支流航道的矿产资源、工业布局、旅游开发、小城镇对外交通、航道尺度、流量、水位变幅等情况,对航道的开发利用作统一规划,次要航道采取航道整治的方式,重要的有条件的支流航道采取航电结合的梯级方式进行开发,增加高等级航道的里程,构建高等级航道网,干支联动,充分发挥水运的优势。

2.7其他

随着嘉陵江运力的不断增长,可能还将启动井口、草街、利泽等枢纽的二线船闸建设工程。

3航电枢纽建设保障措施及建议

重庆下一步的航电枢纽工程建设任重道远,离不开交通运输部、重庆市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了确保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议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的领导,重新成立重庆市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航电枢纽工程建设,至少明确一位副市长任组长亲自抓航电枢纽工程建设。

2)做大做强水运工程的投融资平台。重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保持航发司这个投融资平台的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除了让航发司做以社会效益为主、企业可能亏损的公益性投资项目外,还是要让航发司参与一些略有效益的项目(比如小南海、彭水等类似项目或其他有效益的项目),或政府加大补助资金投入力度,否则只做企业效益亏损或勉强持平的公益性项目,没有一些好项目的拉动或巨额补助资金的支撑,这个平台不仅起不到滚动开发、以电养航的目的,而且会因为巨额亏损而自身难保,长期下去最终的结果只有做垮,失去这个平台。

3)加大公益性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的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和交通运输部资本金补助力度。

4)协助、协调确定航电枢纽工程的电价定价机制,参照垃圾发电等特殊电量定价机制,除了给予合理的电价外,还要发文确保所发电量无条件全部上网。

5)在航电枢纽工程征迁移民安置、建设、经营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国土、规划、水利、建设、增值税、所得税等税费上给予减免优惠,并在航电枢纽工程枢纽区或库区临江土地的开发、储备上优先照顾枢纽工程建设业主。

6)支持开展“三峡库尾重庆港反调节航运枢纽工程”、“嘉陵江井口航电枢纽工程”、“三峡库区重要支流航道(梯级)开发”等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和规划建设。特别是加强部市协作,共同协调,让三峡建设总公司理解、支持、资助“三峡库尾重庆港反调节航运枢纽工程”的建设。

7)交通运输部与重庆市政府共同努力,协调利泽枢纽建设与四川省的关系,推动利泽航电枢纽工程尽快上马。

8)进一步加强对非交通部门所建水电站或航电枢纽的监督管理,按照长远规划,确保通航建筑物的等级标准和客货通过能力。

4结语

融资渠范文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运行维护;管理

农业发展为新时期经济水平的提高赋予了强大的活力,所以,要建立农业生产保障机制,加快构建农业生产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耕地灌溉渠工程建设范围逐步扩大,意味着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实现高产。但是,由于长期使用过程中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运河容易发生淤塞和破坏,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加强运行、维护和管理,逐步改善农用地灌渠工程的总体条件,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要注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解除传统灌溉方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限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的意义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大,需要更多的水资源作为基本保障。因此,重视灌溉渠工程的运行维护,节约耕地水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厂房设备运行问题,避免水资源浪费。解决渠道堵塞问题可以提高农业灌溉效率,而偏远地区严重依赖灌溉渠道。项目建成后,有望完善管理机制,确保及时足量供水,确保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所以提高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可以使水资源规划更加科学,确保用水规范有序。

2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运行维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维护与管理的意识不足

目前,在实际农田管理的灌溉渠工程中,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工程管理。但是。维护和管理人员不专业,无法对项目进行后续的运营、维护和管理。农地灌渠工程维护管理意识的缺失,导致部分农户对项目比较随意,缺乏设施保护意识,包括农地灌渠的正常运行,也成为安全风险的关键。

2.2融资维护和管理缺乏足够的支持

农业水源保护区灌溉渠的维护和运行管理较为复杂,这意味着后续的维护和管理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同时,项目人力成本也非常高。而且,政府投资资金大部分用于建设工程,对于后续的农地水利灌渠工程管理支持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灌溉渠工程对耕地管理的正常运作,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2.3维护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地区农田灌溉渠工程的维护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也无法顺利实施。例如,为了使农地灌溉渠工程发挥作用,许多地区制定了详细的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详细说明了项目维护和管理的方法和步骤,但没有详细说明实际的劳动力安排。缺乏统一性,加上控制不力,将阻碍耕地灌溉渠工程运营的维护和管理。经常会出现权责不明确、责任被忽视的情况,运营管理体制充分博弈也不利于项目的正确使用。

3灌溉渠道项目运维和管理策略

3.1积极提升运维和管理的意识

在农业用水保护工程中,只有从根本上提高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效率,才能彻底提高工程的效率和利用率,进一步延长工程的寿命。但是,由于有关部门重视太少,项目的有效性也难以达到预期要求,从而导致质量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和高管应更加重视运维管理,深化思想层面的认识,并进一步强化管理运维意识。在此背景下,如果员工不注意运维工作的后果和可能造成的损害,相关专业服务可以通过相关的真实案例警告员工,对负面案例提高警惕,然后,积极参与管理和运营维护灌溉渠工程。此外,组织员工开展培训活动,确保他们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有效提升,深入了解和掌握知识,确保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行。

3.2运维管理体系优化

责任部门及其员工要优化运维管理制度,确保灌渠科学建设和发展。首先,在开展运维管理活动时,应实行考核制度,要求员工和责任经理充分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责任,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落实。结合考评机制,密切分析每位员工在工作表现中的态度和状态,结合奖惩制度,奖励表现优秀、积极发挥潜能的员工。对于表现不佳和缺乏良好工作的员工会受到惩罚,以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时应遵循制度管理和制度管理原则,确保所有员工都能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工作,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效率,不断为员工创造效益。在灌渠运维管理中,高层要积极总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和制度缺陷,共同探讨确保管理效率的方向和体制改革措施制度,加强质量管理,避免申请过程出现问题。其次,管理人员要根据灌渠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维护,同时科学制定管理制度,确保制度更加规范、科学。管理体制应确保不同地区灌溉渠道的功能性和独特性得到充分利用,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资源。最后,定期开展灌渠运维教育和公关工作,让工作人员充分认识灌渠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维护工作。

3.3提供资金支持,强化信息化建设

灌渠工程是大型的、非营利性的民生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对运营、维护和管理的物力和人力资源要求较高。在此背景下,政府必须不断提高运营、维护和管理投资的比例,以确保这方面的工作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所以,需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以获得足够的资金保障运维工作。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数据管理模式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灌渠工程还应积极发挥大数据及其信息化的作用,提高无纸化办公模式的过渡程度,促进员工的完全自由,使他们更加专注,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管理方式主要采用人工检查和数据分析,劳动强度大,在长时间的工作中,部分工人容易出错,这极大地影响了灌渠的运行和维护。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灌溉活动和水流的有效控制,建立电力环境监测系统,可以有效提升监测效果,加强信息化建设效果,确保所有连接的管理要求得到充分满足,并完善管理体系,有效提高管理效果。

3.4水利工程软基地质正确处理

松散地基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类型,松散地基的存在会给运行和维护水利工程的地基处理带来明显的困难。对于农田灌溉渠道技术而言,松散土基体土壤孔隙率高,地基承载力低,地基含水量高,客观上决定了灌溉工程的软基对水的利用,应加强地基,否则会干扰节水工程灌溉的正常运行。目前,要求项目运维人员充分了解软基处理技术,以免因操作不当造成软基塌陷或软基地基不稳等不良后果,以确保安全。

3.5关注项目运营的安全风险

融资渠范文篇7

一、目前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难以抗御重大自然灾害

辽宁省的排涝系统大多是6O、70年代建设的,建设标准是依据当时农业生产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对排水标准的要求,目前灌排设施普遍存在着老化失修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排水闸、站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影响面积很大。在1119座排水站中,完好运行的只有l76座,工程完好率仅为1573%,处于带病运行的三类站和无法运行的四类站合计达到455座,影响易涝耕地面积3O3万亩;在l刀2座排水闸中,有严重缺陷的三类闸和无法运行的四类闸S20座,影响易涝耕地面积2885万亩。二是机电及附属工程完好率低。排水站现有的3647台套机泵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况的只有854台,设备完好率仅为234%;排水站厂房、基础、进出水池工程坏损率分别达到83.0%、71.8%和730%。三是穿堤部位危及河道安全。调查的81o处压力箱、穿堤涵中有164处严重损坏,lllO处出水池中有276处严重损坏或报废。四是田间建筑物工程配套不全。涝区内有8.53万座田间工程没有配套,占应配套数的513%,已配套的工程中,损坏无法使用的有1.58万座。

(二)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占水利投资比重偏低。按水利部统计数据,198o年一2008年农田水利投入占水利基本建设的比重平均为6%。政府对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此外,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I-助上给予了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困难,以往地方的配套资金并未完全落实,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增加了再继续申请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例如:辽宁省的大中型灌区主要建成于上世纪6o、70年代,经过多年的运用,加之管理不善,灌区骨干工程及渠系建筑物均存在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虽然从1996年开始,对全省9个大型灌区实施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但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只是改造了骨干工程及渠首建筑物,对末级渠系没有进行改造,中型灌区也缺乏正常的资金渠道,影响了灌区效益的正常发挥。

(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运行和维修机制不健全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如有的小型水库灌溉涵管漏水,未经专家认证,乡(镇)政府投入资金进行维修,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反而造成枯水季节缺水灌溉,丰水期水泛成害。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粗放,造成过早的失去使用价值。工程建设缓慢,老工程年久失修。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过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和长期拖延,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四)水资源短缺问题la益凸显,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农业节水潜力还很大。我国大部分灌区渠系用水系数低,灌溉用水量过大,水资源浪费严重,甚至造成涝渍、盐碱灾害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诱发生态环境恶化,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00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8亿立方米,到2O09年,下降到24180.2亿立方米,下降了352Q6亿立方米,不仅造成大批机井、机泵报废,且提水成本越来越高。缺乏技术集成影响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灌区或一个区域内,农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较普遍存在着技术单一的倾向,只重视工程节水技术和水的利用,轻视非工程节水技术措施与管理与环境保护,未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输配水、增产、优质、高效及保护环境桕结合。

二、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措施

(一)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和管理

1、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和资金的使用。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管好用好各项水利建设资金。依法收足收好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开发的补偿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行政事业性规费,专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注重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统筹使用,确保专款专用,鼓励以县(市、区)为单位整合各项专项资金支持农田水利建设。严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依据审批工程的规模,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的、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设计,所有审批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必须经行政主管部门招标办招标。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和实行严格奖惩制度。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质监单位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质监员,施工单位的技术员随时配合质监员对工程备个部分进行检测。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已取得水利施工准入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员、生产设备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施工人员为标准确定,施工准入证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并检审;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要以竣工报告形式报请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施工单位也要报经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盖章的施工保证资料和必备资料,汇总的真实完整资料备案。

2、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要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编制。编制规划也要因地治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应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要目标明确,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把农村水利建设计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3、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增加各级财政性资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新增的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逐步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融资政策研究和机制改革,保证落实备项国家重点的配套资金,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效益。但财政的支持力度有限,政府应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动员社会各界投资投劳,尝试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可引导更多的企业、社团或农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大力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政府投资、政策筹资、社会集资、企业融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通过产权改制吸纳资金,激发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l生。保证农村集体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累资金占一定比例。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投入,努力稳定并扩大中央农田水利资金对本地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各级地方财政投入。整合财政、水利、国土农业、发改委等各部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形成合力,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二)要切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在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管理有度,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同时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才能保证工程建设过程透明,质量过硬,经得起考验。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起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的积极陛。由农户自建自用的小微型工程产权归农户个人所有,经营性的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向规范有序方面发展。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的地质、气候和人文环境,建立和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体制。

(三)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灌排科技成果的研究和推广

融资渠范文篇8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市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路并进、五力同驱”、“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重要战略思路,着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政策,努力拓宽旅游建设融资渠道,不断加大旅游景区(点)建设开发力度,进一步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大力提升安阳旅游整体形象,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使我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标志着我市旅游业步入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时期,必将对我市“*”及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五”时期,全市旅游总收入累计达到149.46亿元。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5.95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13万人次、港澳台同胞3.82万人次),年均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2226万美元,年均增长12%。接待国内旅游者4430.35万人次,年均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143.16亿元,年均增长13%。2005年,全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5.40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6.5%。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我市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全市获得旅游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点)达到16家,其中国家AAAA级4家,分别是殷墟博物苑、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和羑里城。旅行社60家。旅游星级饭店23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7家,二星级13家,床位数共计6000余张。旅游定点餐饮单位20家,旅游定点购物场所4家,旅游定点娱乐场所6家。旅游学校办学规模和质量逐步提高,大专院校旅游专业相继开设。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旅游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时期,我市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重点加大了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与投资力度,全市旅游景区(点)的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加快发展安阳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同时,市财政还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各县(市)旅游项目建设,使各县(市、区)的景区(点)、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观。

(四)旅游整体形象快速提升。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各种主流媒体,开展一系列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较好地提升了古都安阳的形象和知名度。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在全国各地举办红旗渠精神巡回展,成功塑造“安阳红旗渠”这一旅游品牌;积极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世界易经大会等节庆活动,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安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林州国际滑翔节、内黄二帝陵公祭等县(市、区)节庆活动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目前,我市累计投入的宣传促销资金已达到2000余万元。

(五)旅游招商工作取得成效。“十五”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强了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并大力开展了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先后赴“长三角”地区和广州等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招商活动。其中“长三角”旅游项目招商最终洽谈旅游项目18个,签订合同、协议14个,签约金额24.5亿元人民币,合同资金5.86亿元,目前已落实投资资金7952万元;借红旗渠精神展在北京、上海、广州展出的轰动效应,在上海、广州两市共签订旅游项目合同、协议3个,意向2个,签约金额达到5.3亿元人民币。截至2005年底,已落实到位资金2130万元。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旅游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

二、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中面临的机遇

1、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为目标,提出了“四路并进、五力同驱”发展战略,将旅游产业作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将建设文化旅游中心作为“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之一提出来,重视程度大为提高,政府倾斜力度明显加大,群众认同度越来越高,营造了重视旅游、关心旅游、发展旅游的良好氛围。

2、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的成功创建,及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标志着我市经济发展环境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与此同时,随着我市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安阳红旗渠精神巡回展、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国际滑翔节、世界易经大会、殷商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安阳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对于扩大招商引资,扩大旅游消费等将发挥积极作用,为我市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契机。

3、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旅游消费需求也不断扩展,为安阳市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国家“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经济发展方针,省提出的“中原崛起”的战略思路,将为安阳的旅游产业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同时,安阳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日益明朗的全球化国际大环境,将促进安阳市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全面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将为安阳文化旅游的腾飞和国际市场的拓展带来机遇。

4、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安阳地处中原腹地,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之处。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接壤,北隔漳河与河北相望。京广铁路纵贯市区,京珠高速公路、106、107国道贯穿南北。安林、汤濮铁路通达山东、山西。尤其是随着安林高速、安南高速东西大通道的贯通,大广高速安阳段、济东高速安阳段的建成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交通状况将大为改观,从而为我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难得的机遇。

(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客观讲,我市旅游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迅猛发展,在全省位次及全国的形象和知名度也有了相应提升,但在环境营造、设施建设、宣传促销等方面与旅游发达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我市殷墟、袁林、红旗渠、羑里城等一些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开发和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大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在认识上还停留在谈旅游就是旅游景区、谈旅游收入就是景点门票收入,就是宾馆、饭店、旅行社的营业额,而未将旅游当作一个大的产业体系来考虑。二是发展大旅游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在旅游规划、宣传推介、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仍缺乏应有的力度,全市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气氛还未形成。三是旅游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旅游交通不畅,承载能力弱,景区(点)设施不配套,仍普遍存在于大多景区(点),且周边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污染较为严重,对外形不成足够的吸引力。四是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市旅游收入主要依靠门票收入,“行、游、住、食”虽有一定基础,但缺乏相应的规模、档次、实力和吸引力,“娱”和“购”两大要素严重缺乏,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五是管理体制还有待理顺。旅游景区(点)多头管理的现行体制,直接造成管理分散,条块分割,部门所有,各自为营的弊端,加之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使全市旅游形不成拳头,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性和竞争力大打折扣。六是宣传主题还不够突出。在对外宣传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主题不突出,效果不明显,还不能形成鲜明的旅游城市“个性”。同时在客源市场开拓方面也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三、“*”期间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资源整合、打造精品为重点,以提高旅游产业化水平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巩固提升现有景区(点)的品位和档次,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景区(点),实现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旅游产业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旅游产业最终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推动我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逐步将我市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城市。

(二)指导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推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全市参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素质,打造旅游强市。

2、坚持城建、交通、文化、旅游有机统一。要将旅游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一体化,要以城建、交通建设为基础,文化为灵魂,使我市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逐步转变,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旅游功能。

3、坚持品牌带动。将品牌塑造作为安阳旅游业发展的着力点,充分发挥资源特色优势,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景区和拳头产品,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开发、整体推进”的旅游发展格局。

4、坚持文化旅游联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依托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档次。加强文化旅游的资源整合和区域协作,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5、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着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以景区(点)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推动企业改革改制,培育、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企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6、坚持和谐发展。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自然环境、文物古迹保护的关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经营、高水平管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7、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出发点,追求人文关怀、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态设计和线路经营,开发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旅游服务,创造安全、便利、优美、舒适的旅游愉悦环境。

(三)主要指标

到2010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到1503万人次,年均增长8.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50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30000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54亿元,年均增长8.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3.6亿元,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72.6万美元。全市直接就业人员4万人,间接就业人员20万人。旅游总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以上。

(四)发展目标

1、*年要作为我市的“旅游发展年”。力争经过几年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大力拓宽入境游,实现安阳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保证进入全省前4名行列,力争进入前3名。

2、把安阳建成豫北及周边地区的文化旅游中心,成为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的国际旅游城市,占省内和国内旅游市场的份额大幅度提高。

3、实现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游览业主导地位大大增强;旅游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旅游饭店数量、布局更加合理;旅游商品、旅游娱乐供给和收入显著增加,“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得到协调发展。

4、*年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以殷墟为龙头,将殷墟、羑里城、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塑造成为安阳国际旅游的精品品牌,提高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景区(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状况明显改观,并力争使其纳入国内外大型旅游集团的主要旅游线路。

5、水资源旅游产品化。从*年开始,要重点开发我市水资源,充分发挥我市水资源优势,做足水文章,重点开发彰武水库、小南海水库、龙泉水库、汤河水库、太行平湖等水库观光旅游。同时规划开发建设洹河旅游风光带。

6、部级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更大进展,安阳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县(市)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步伐进一步加快。到2007年之前,林州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四、重点景区(点)建设

根据旅游要素空间集聚特点,参考区位条件、现状规模、区域经济联系、可持续发展潜力等,围绕“三根两游”,逐步将安阳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全面实施安阳旅游资源开发建设“1715工程”,打造“一个中心”、开发“七大旅游区”、建设“十五个重点景区”。一个中心:豫北区域文化旅游中心;七大旅游区:殷商与周易文化旅游区、红旗渠·大峡谷旅游区、二帝陵寻根朝觐旅游区、岳飞故里旅游区、安阳古城游旅游区、瓦岗寨旅游区、小南海山水文化旅游区;十五个重点景区:殷墟、羑里城、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景区、岳飞纪念馆、二帝陵、袁林、天宁寺、瓦岗寨、彰武·小南海景区、宝山灵泉寺、赵河风景区、塔山风景区、马氏庄园、博物院。

(一)打造豫北区域文化旅游中心

按照《安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要求,“*”期间,我市应加快打造豫北区域文化旅游中心的步伐。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易经》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诞生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3300多年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我市建设“文化旅游中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豫北区域文化旅游中心要依托悠久的殷商文化和周易文化,做大做强甲骨文、青铜器和周易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游;依托太行山大峡谷、彰武·小南海景区、珍珠泉、洹河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内黄枣乡怡人的田园风光,打造具有自然山水文化特色的自然风光游;依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岳飞庙和红旗渠,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打造具有现代文化特色的民族精神游,使我市成为豫北区域文化旅游中心,逐步将安阳打造成国际旅游城市。

(二)开发七大旅游区

殷商与周易文化旅游区。结合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主打殷墟、带动周边、整合资源、同步培育”的品牌带动战略,通过整合培育,逐步打响“中华文明之源——殷墟”品牌,形成以殷墟宫殿宗庙、王陵遗址为核心的殷商文化大旅游区。以点连线,形成洹河旅游风光带,培育殷墟宫殿区、王陵遗址、袁林、养寿园、洹园等景点建设,启动袁林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同时,充分借助我市是周易发源地的垄断资源优势,发挥周易的世界品牌效应,扩大世界影响力,对羑里城景区进行规划和建设,并加大对其产业链的开发力度,办好一年一度的国际周易讨论会,建设周易研究和学习的相应场所,为下一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准备。

红旗渠·大峡谷旅游区。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为依托,坚持寓教于游、“红、绿”结合的原则,打造“艰苦岁月、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旅游品牌,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建设享誉海内外的民族精神旅游圣地。同时,充分利用太行大峡谷优美的自然山水优势,以太行大峡谷为中心,带动天平山、洪谷山、黄华山、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太行平湖、万泉湖等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以联合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为目标,加强区域交通联系,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整体品牌,构建红旗渠·大峡谷无障碍旅游协作体系,重点打造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山水观光、生态旅游四大支柱旅游产品,形成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旅游度假区。

二帝陵寻根朝觐旅游区。以古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中华民族寻根为主线,重点开发建设二帝陵,强化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与黄河故道的汉代建筑群系形成连线。利用丰富的沙资源,发展滑沙旅游项目,发挥生态农林业优势,做足旅游狩猎文章,丰富旅游项目内容。

岳飞故里旅游区。发挥汤阴县境内岳飞故里的优势,重点建设岳飞纪念馆、岳飞先茔、岳飞故宅。以三岳为主线,打造岳飞故里品牌。同时,充分发挥其境内的汤河公园、扁鹊庙、故城禅教寺、奎光阁等资源优势,丰富岳飞故里旅游区的内容。

安阳古城旅游区。进一步加大老城的改造力度,在安阳老城的基础上修复部分城墙、城门和天宁寺、府城隍庙、昼锦堂、仁义巷、钟楼、鼓楼、袁家小宅、许三礼祠、崔铣祠、郭朴祠等,规划老城水系,加强坑塘治理,改造城内呈棋盘式的“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中的重点街巷,用于古城胡同游,打通中山街到南环城通道,塑造安阳古城韵味,让安阳老城象老北京的胡同一样,反映出古城特色。

瓦岗寨旅游区。在“隋唐演义”和“瓦岗军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下,根据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和有关记载,在点将台的基础上修复建设当年瓦岗军居住的旧址、河垣等。同时,结合生态旅游,建设明福寺塔、欧阳书院、名人墓葬等项目,以“瓦岗寨”独特的品牌为支点,使瓦岗寨旅游区成为集历史文化、现代农业、土特产购物和风味餐饮为一体的大型军事历史性旅游区。

小南海山水文化旅游区。充分利用安阳县西部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分步开发建设赵河风景区、彰武·小南海景区、塔山风景区、马氏庄园、珍珠泉、唐修定寺塔、北齐石窟、宝山灵泉寺等景区,强化区域交通联系,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实施“以点带面”开发战略,开发建设一个能涵盖周边各景区(点),以休闲、郊游为主题的“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精品线路。

(三)建设15个旅游重点景区(点)

本着“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分步实施、打造品牌”的原则,在今后5—10年内,开发建设以下旅游景区(点):

1、国际品牌

殷墟。加强殷墟世界旅游品牌的运作策划工作,加大殷墟深度开发和建设工程。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进一步整治周边环境,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积极申报国家AAAAA级景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完成殷墟大殿复原工程、王陵遗址车马坑改扩建、殷墟遗址南扩以及与殷墟连接的有关路桥连线工程。同时,启动开发商城遗址前期工作。使之成为聚宫殿、王陵、商城、洹河、护城河、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一体的世界级大型遗址公园。

羑里城。以弘扬周易文化为主题,一是要搞好羑里城总体规划,扩大景区建设面积,重点加大停车场面积,加强周边环境治理、道路和服务设施建设,达到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二是建设周易会馆、周易大观园和周易研究院等场所,使之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周易学者、易学专家和周易爱好者易经交流、研讨、学习和商贸洽谈的高雅场所;三是高层次策划周文王祭祀活动,*年力争提高档次,扩大影响,改由市政协主办,汤阴县政府承办,2007年争取由省政协主办,我市承办,进一步将周易文化做大、做强;四是加强国际研究会建设。安阳周易研究会要加强与国际易联、世界易经大会理事团和各国易学组织的联系,争取使安阳成为国际易联、世界易经大会理事团和各国易学组织活动的基地,增强与世界的国际交流,使周易发扬广大。

红旗渠·大峡谷景区。一是理顺景区管理体制,本着“综合协调、规划管理、加大宣传、灵活运营、市场运作”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成立林州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副县级规格),形成既有政府宏观调控,又有市场主导的景区管理体制;二是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红旗渠景区,积极申报国家AAAAA级景区,同时红旗渠精神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停车场面积等,继续弘扬“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一盛誉;三是规划建设百里峡谷公路,“*”期末将栈道逐步改为旅游步道,同时完成申报国家和世界地质公园;以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为主,突出山水,整合其他景观,全面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巩固“AAAA”景区成果,努力打造世界级品牌。

2、国内品牌

岳飞纪念馆。一是全力打造“三岳”品牌(岳飞纪念馆、岳飞先茔、岳飞故宅),和杭州岳飞庙建立紧密型联系,形成岳飞寻根朝靓旅游线;二是*年完成“三岳”规划、论证和设计工作,保证2007年开工建设,进一步扩大建筑面积,重点增加停车场建设面积,增强景区接待大型旅游团队的能力,*年,建设成为国家AAA级旅游区,“*”期末,争创国家AAAA旅游区。同时,以岳飞纪念馆为依托,建设汤河水库、扁鹊庙、故城禅教寺和奎光阁等,丰富景区内容,办好岳飞庙会等节庆活动。

二帝陵。一是依托二帝陵,打造“寻根朝觐游”为主的旅游品牌,积极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二是要高起点规划,要在现有景区的基础上,扩大面积,提高档次,建设朝觐二帝的广场等;三是提高规格,2007年朝觐二帝的祭拜活动,争取由省政协主办,我市承办;四是综合开发历史文化和现代农业生态游资源,要与正在发掘的二帝陵附近的大型汉代建筑群相结合,增加其文化含量,形成新的古文化景区(点)。同时结合当地沙土多,有一定森林面积这一具体情况,开发娱乐旅游项目,如滑沙和狩猎旅游等项目,创造一个历史文化、生态农业和休闲度假融合的新景区。

袁林。继续完善二期工程,尽早启动三期工程,2009年完全恢复袁林原貌,形成一个封闭性的旅游景区,达到国家AAA级旅游区标准,同时启动袁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天宁寺。坚持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经营并重,建立经营灵活的管理体制,开展宗教旅游,免除门票,增加香火收入,积极创建国家AA级旅游景区,从而聚集游客,扩大影响,使天宁寺景点成为安阳佛教寺院旅游的新亮点。

3、加快建设的景区(点)

瓦岗寨。借助“隋唐演义”和“瓦岗军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按照瓦岗寨建设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争取*年开工建设,力争“*”期末建成并对外开放。

彰武·小南海景区。我市中心水库、河流、水塘多,分布广,容量大,景色美。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那么水将会使一个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何使我市的水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将是我市“*”旅游发展的大文章。一是聘请水利、旅游、环保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考察论证,统一编制规划,尤其对彰武·小南海景区进行先期规划和设计;二是以水库为载体,采取政府贴息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建设;三是以水上娱乐、休闲度假为突破口,开展酒店、餐饮、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的整体开发;四是景区(点)体制不变,经费供应渠道不变,采取旅游收入与奖金挂钩的办法,有效增加水库景区职工的收入,调动开发旅游的积极性。

宝山灵泉寺。一是要成立宝山灵泉寺管理局,直接归县政府领导,理顺县、乡、村的土地、山林和文物等关系,*年完成高层次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分期建设;二是做好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招商引资,争取市场运作,争创国家AAA景区。

赵河风景区。充分开发利用赵河景区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旅游特色,成立景区管理机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按照国家AAA景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形成高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

塔山风景区。以打造优美自然山水旅游为重点,结合景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加大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及游客可参与性,扩大对外宣传,建成安阳县西部自然文化旅游区精品景点。

马氏庄园。恢复马氏民居原貌,丰富内部场景布展内容,完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构,提高景区旅游档次,增设文艺演出和民俗表演等项目,重点推出民居游、建筑艺术游和明清文化游等旅游产品。

博物院。随着我市殷墟博物馆的建设投入使用,两馆建设即将对外开放,我市已建成的市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将要重组,特别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进程的加快,“*”期间,我市博物馆将成为文化旅游的一条靓丽的风景线,从而使广大游客不但欣赏到古老的安阳文明,还可以展示安阳民俗、民风、民情。

五、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

(一)加大城市管理力度。

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景区工作,加大对占道经营的治理力度,搞好城市绿化、亮化工程,治理交通秩序,提高市民素质,文明执法,文明上岗,树立诚信文明的旅游城市形象,为实现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奠定基础。

(二)旅游交通设施

1、公路。(1)*年,建设完成安阳境内高速公路的景区标识牌、绿色通道、公路综合治理工作。年内交通、城建等有关部门要引导公路客运企业开辟通往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殷墟、羑里城等景区(点)的旅游观光巴士;(2)2007年,要按照二级公路标准改善完成汤阴县至滑县的道路建设;(3)2008年,按照二级和三级公路标准完成通往灵泉寺、彰武·小南海景区、塔山风景区、赵河风景区、珍珠泉、马氏庄园等各景区(点)的道路建设,从而形成四通八达的旅游交通网。

2、公交。一是政府制定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采取多种形式组建高档次的旅游大巴车队,以提高我市接待国内外大型团队和游客的能力,提升我市的对外形象;二是*年内开辟通往各景区(点)的公交线路和旅游观光巴士;三是加强对出租车行业的管理,规范秩序,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提升出租车档次和服务水平,使其成为我市对外宣传和旅游服务的重要窗口;四是要加强公交服务人员旅游形象宣传,改善服务态度,营造一个安全、顺畅、舒心的旅游环境。

3、旅游绿色通道。一是高速公路按照省交通厅标准按职能分工完成绿化工作;二是由公路局和旅游局共同制定道路绿化方案,林业局负责相关技术标准;三是林权按照公路和林业有关规定执行;四是政府加强督导,林业局和公路局负责验收。

(三)旅游饭店

宾馆、酒店业是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它不仅集吃、住、购、娱为一体,占旅游六要素的六分之四,也是经济是否繁荣、三产是否发达、城市品位是否高雅的重要标志。纵观我市宾馆、酒店业的现状,正是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为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现有宾馆、酒店进行改制、改组、改造,盘活存量,置换资金,新建宾馆;二是采取委托经营、产权买断、部分参股激活一批宾馆、酒店;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利用外资和社会资金建设一批高级酒店。从而使我市在“*”期间建成两家五星级、五家四星级酒店,星级以上酒店达到35家,床位30000张。其中,市区兴建规模大、功能全、设备先进的五星级宾馆1家,四星级宾馆1—2家;林州市要在现有旅游饭店的基础上,改造提高宾馆质量,再增加五星级宾馆1家、新建四星级宾馆1—3家,满足各层次游客的需求;汤阴县发展四星级宾馆1家、三星级宾馆2家。同时,也要适应团队游、自驾游、散客游等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农家旅馆、露营地等。各县(市、区)也要根据当地实际,建设一批高、中、低档的各类酒店和旅馆。

(四)旅游餐饮

挖掘安阳餐饮文化,发挥传统餐饮的优势,开发系列安阳餐饮的“老字号”、“名小吃”,创新安阳美食产品,使其高、中、低档品种齐全,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需要。重点开发独具安阳特色的风味餐饮,增加花色品种。巩固和提高滑县道口烧鸡、老庙牛肉,林州市的核桃、板栗、花椒和内黄大枣、花生等地方特色食品水平。出台优惠政策,在市区内繁华地段规划建设1—3处旅游风味小吃一条街或美食广场,树立品牌意识,营造文化氛围,打造餐饮名店,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质量,同时,又要积极引进外地风味菜肴、名店,加盟或落户安阳。引导各县(市)和景区大力发展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旅游项目,恢复郑家粉房、道口烧鸡等传统作坊原貌,增强游客参与性,使游客“吃出乐趣、吃出文化、吃出知识、吃出健康”。

(五)旅游购物

旅游购物是安阳旅游发展的薄弱环节。“*”期间,要大力开发富有安阳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快旅游商品市场建设,完善主要旅游区(点)购物网点,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重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策划开发融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各景区要有自己特色的纪念品,做到一景十品,重点推出几大系列产品:1、殷商文化系列:仿殷青铜器、仿殷甲骨文、仿殷玉器等;2、周易文化系列:《周易全书》、周易丛书、纪念罗盘、纪念章、文化衫和字画等;3、土特产品系列:主要有皮渣、道口烧鸡、内黄大枣、花生及林州市的山楂、核桃、柿子、花椒等;4、旅游纪念品系列:内黄麦秆画、滑县刺绣、锡器、面塑等。市区内及各县(市)要在游客集散地建设1—3处高档次的大型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各旅游景区(点)要配套完善购物场所,AAAA景区要有大型的旅游购物市场。

(六)旅游文化娱乐

在继承传统娱乐经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娱乐业的流行趋势,根据市场的需求,创新思路,突出特色,创意一批主题鲜明、地域特色突出的旅游娱乐项目。编排一台突出殷商文化特色的文艺节目,一台本地民间艺术表演节目,在市区内发展2—3处集表演、休闲为一体的大型娱乐表演场所,定时、定点对旅游团队进行表演;各县(市)、各主要景区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组织编排一批与景区(点)相协调的以历史典故、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等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定时演出,增强景区的可视性;依托洹河,开发洹河晚间水上游览项目;建设城市文化宫,引导当地居民自发地进行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进行各种民间传统技艺和工艺的现场表演,增强表现力和可观赏性;各星级宾馆设有集地方餐饮特色和文艺表演的娱乐场所。“*”末,全市旅游定点娱乐场所要达到50家。

(七)旅游产业信息化

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产业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并与全国各省市、世界主要客源地市场联网。规范和完善旅游城镇、交通干道和旅游景区(点)的各类旅游信息标示系统。大力实施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把握市场需求,提供及时、准确、方便的旅游信息服务。

六、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构建和谐安阳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旅游发展的领导和支持,成立安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按照科学发展观对旅游产业的要求,定期研究旅游业发展的方针和措施,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期间,各县(市、区)政府要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健全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制度及目标考核制度,落实发展项目、工作任务和目标责任。发挥政府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的主导作用,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投资景点开发建设。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旅游景区(点)可依法出让经营权,转让收益主要用于旅游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非耕农用地,以租赁方式与开发商合作开发旅游项目。严禁对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进行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行政事业收费项目严格控制在国家、省、市政策法规范围内;对星级旅游饭店用水、用电、用气等基础供给价格与一般生产型企业一致。对贷款购买观光巴士的旅行社,政府实行财政贴息支持政策;对旅游创汇型企业比照出口企业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支持旅游客运汽车公司开辟特色旅游专线,实行跨区域营运;对正在进行经营的旅游车辆不得随意扣留,确保旅游团队行程。

(三)做好旅游产业规划。在《安阳市旅游发展规划》指导下,按照“先规划设计、后开发建设”的原则,突出旅游产品特色,找准市场定位,制定各县(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区(点)详细规划。建立和完善“安阳市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库”,提高旅游产业项目的策划、包装水平,增强旅游产业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吸引力。殷墟宫殿区和王陵区、商城区要连成片,综合开发洹河旅游项目;林州市红旗渠要增加新项目,深度开发太行大峡谷;安阳县要挖掘整合唐修定寺塔、西门豹祠、灵泉寺、马氏庄园、渔洋村等资源,进行整体包装;汤阴县要把羑里城打造为“中华周易城”,建设周易会馆、周易大观园和周易研究院等场所;滑县应深度开发瓦岗寨和民俗博物院项目;内黄要把二帝陵旅游线路做足做活。各县(市)要做精做深旅游产业,扶持引导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客运、文化体育、房地产、饮食娱乐等行业向旅游产业延伸发展,提升旅游服务的综合功能,带动旅游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行、游、住、食、购、娱”协调配套发展格局。

(四)打造旅游精品名牌。通过实施“1715工程”,打造安阳文化旅游中心,塑造和推广安阳旅游对外新形象,提升安阳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好殷商与周易文化旅游区、红旗渠·大峡谷旅游区等七大旅游区,做大做强殷墟、羑里城、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岳飞纪念馆、二帝陵、袁林、天宁寺、瓦岗寨、彰武·小南海景区、宝山灵泉寺、赵河风景区、塔山风景区、马氏庄园、博物院十五个重点景区(点),提高档次,增加可观性,搞好文化演出,打造精品景区。强力打造安阳历史文化游、田园生态游和自然风光游等精品线路,形成贯通景区和城乡之间的大旅游集散网络,使殷商与周易文化旅游区、红旗渠·大峡谷旅游区尽快成为国际旅游知名品牌,使二帝陵寻根朝觐旅游区、岳飞故里旅游区、安阳古城旅游区、瓦岗寨旅游区、小南海山水文化旅游区尽快成为国内旅游知名品牌。

(五)重点开拓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各县(市)和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建立联动促销机制,形成整体宣传合力,产生市场凝聚效应。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组织赴外参展促销、邀请海内外旅行商和新闻媒体来安阳实地考察等,把品牌促销与组合推广结合起来。大力拓展户外广告宣传,在高速公路、火车站和汽车客运站等集散地设立大型旅游公益宣传广告,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对外宣传计划,广播、电视、报纸要开辟旅游专题、专栏、专版宣传我市旅游形象,文化、广电等部门要积极开展以殷商文化、甲骨文、周易、红旗渠、秀美山川和民俗风情等为题材的电影、电视、音乐、文学创作。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营销联盟,加强与郑州、开封、洛阳、焦作的联合,强化与北京、石家庄、太原、济南以及泰安、邯郸、长治等地的合作,实施互为目的地的整体宣传促销。利用我市对外交流的机会,对日、韩、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客源市场重点推出以殷墟文化、甲骨文、周易等资源为依托的历史文化游,科考旅游和修学旅游及其他专项旅游;对欧美客源市场,除推出中华文明观光游和其他专项旅游外,增加生态观光游和攀岩、滑翔等康体健身游。进一步拓展新的客源市场,让安阳旅游促销大蓬车走出国门,到东南亚各国宣传安阳的民俗风情,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来安旅游观光。

(六)大力开发节庆旅游。继续办好一年一度的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周易国际研讨会、国际滑翔节、二帝陵公祭、周文王祭祀等节庆旅游活动,要提高节庆旅游档次,创新节庆旅游内容,增加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以保持这些节庆旅游的吸引力。除传统的民间节日及庙会外,可增加金秋采摘节和民间艺术节。内黄红枣节要增加新的文化内涵,通过采摘果实、产品加工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开展观赏性较强的高跷、旱船、背歌、抬歌、民间锣鼓、耍灯笼、舞狮子、抬花轿、推小车等民间艺术活动,展现安阳民俗风情;利用内黄麦秆画、滑县刺绣和汤阴剪纸的独特魅力,开发旅游产品,吸引鼓励游人参与学习制作,形成旅游产业链,进而发展为节庆旅游。

(七)进一步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按照有利于促进保护与开发相互融合、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原则,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剥离景区(点)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职能,逐步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鼓励非企业性质的国有旅游区(点)通过拍卖、竞标等方式出让国有旅游资源开发权和经营权,转换经营机制,变换经营主体,盘活旅游资源。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旅行社来安建立分支机构。通过改组、改制、控股、资产重组等形式,组建专业化的旅行社集团、旅游饭店集团、旅游汽车公司、导游公司。扩大外资进入旅游业的领域,积极创办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旅行社。“*”期末,力争形成1—2家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八)继续创新投融资机制。本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化发展的原则,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建立多元投资渠道。重点支持旅游项目、旅游商品、旅游市场开拓和旅游教育培训等工程。继续加大政府的政策性和引导性投入,并建立资金管理监督机制,以保障资金投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业,引导企业转产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向旅游,探索通过股份改制筹集资金,支持优势企业通过申请发行股票、债券进行融资。创新旅游招商引资办法,由以政府招商为主体逐步转入以市场招商为主体,推行业主招商、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等招商方式,形成政府推动、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机制,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

融资渠范文篇9

一、上半年的主要工作

(一)工程建设

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在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能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协调设计、勘察、监理、施工等相关单位,科学管理,严格要求,严把质量关和工程造价关,基本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1、代建工程:完成滨湖路二期下沉式通道和行政中心南路的建设,完成投资1100万元;完成沧林路路基填筑和滨湖北路K+283~海沧大道的建设,完成投资900万元;完成钟林路文圃西路~沧林路的建设,完成投资152万元;完成支二路及其他项目投资730万元。

2、自建工程:完成自建工程10项,施工产值577万元。其中,完成口岸园区路灯工程158万元,无障碍通道工程101万元,交通信号灯工程75万元,道路标志标线工程60万元,沧五路、沧七路、芦澳路南段、南部1#排洪渠两侧、南海一路以及阳光路道路绿化工程83万元,年终将完成滨湖南北路路灯工程100万元。

3、外接工程:完成外接工程7项,实现施工产值1025万元。其中海沧大道路灯工程840万元,沧七路路灯工程70万元,芦澳路南段路灯工程49万元,出口加工区综合楼室外照明工程31万元,其余市政道路维修、标志牌等工程35万元。

(二)市政维护管理工作

1、市政设施维护:加强市政设施维护管理,保证市政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完好和正常运行。配合建设局做好破路申请,上半年办理和完成破路申请和恢复127宗;按照市政维护标准,对区内市政道路、雨污水管网、排洪设施、路灯、化工管廊等市政设施实施日常维修保养和管理,上半年完成维护直接费近400万元。

2、市政绿地养护:今年养护的绿地养护面积已增至71万平方米,绿化管理人员根据各种植物的习性、土壤特性、气候特点进行专业养护,施肥、杀虫、浇水、修剪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内的绿化景观效果持续改进,多次获得市绿化考评委的表扬,其中,沧虹路和新美路的绿化考评成绩优秀,获得绿化考评先进表彰。

3、环卫工作

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个中心任务,结合市容环境卫生考评工作,合理安排,精心组织,不断提高环境卫生作业和管理水平,上半年市容考评平均成绩为88.62分,名列全市第三名;和157家单位签定了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协议,实现区内绝大多数单位的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整治“三乱”成绩突出,沧虹路、海富路被列为整治“三乱”达标示范街;认真做好道路洒水降尘工作,保证城区主干道整洁无扬尘;加强清扫力度,增加午间、夜间保洁,确保生活区主要街道整洁卫生;配合区文明办、区爱委会等有关部门,做好重大节假日、重大庆典和外事活动的卫生保洁和城区绿化美化工作;成功举办首届海沧区环卫工人节系列庆祝活动。

(三)测量工作

继续完善测量队的内部考核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上半年完成测量任务244宗,有偿收费130万元。主要有区直属公司的土石方工程及地形测量;工业和房地产项目规划验收、建筑工程放样和验线;村镇企业及民用地确权测量;内湖及兴港路东侧近2平方公里地形及水下测量;新阳龙门社60万平方米地形测量;唐龙游艇、出口加工区二期、行政中心地形测量和放样工作。此外还积极准备材料申报测量队资质复审,力争扩大业务范围。

(四)加强党、团和工会工作,推动企业内部建设

企事业分离后,及时改选了党支部委员会,调整了工会,组建了团支部,完善党、团和工会组织,并积极开展工作,为企业的健康运行发展提供保障。我们定期召开党支部会议、党小组会、党员大会和民主生活会。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建立学习制度,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开设有关预防职务犯罪等专题讲座,促进党员政治素质的提高。根据各部门的业务特点和工作需要,开展经济、法律、工程技术和管理以及公文写作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认真做好党建工作,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在材料采购、工程验收、劳务决算、财务报销、测量原始数据保密备份等重要环节上,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刚成立的工会和团支部也能够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五)其它

做好与水务集团的协调工作,经多方努力,完成海沧区“三水”资产清产和评估工作,正式确认海沧“三水”资产总额5.1亿元;做好化工管廊维护管理和服务工作,共收到翔鹭石化、绦纶化纤等企业的化工管廊租金135万;与林德气体的租赁事宜基本谈妥;完成海沧公用事业有限公司的注册工作,办好以土地使用权投资合作经营的长庚医院的土地产权证,完成土地评估工作;原海沧建管中心的财产登记、移交顺利完成,实现了平稳过渡;加强后勤保障力量,改进信息报送现状,截止12月共报送信息19条;配合区委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关要求,结合市政维护管理劳动用工需要,今年增加吸收61名本地农民工,解决部分失地或贫困农民的劳力出路。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市政中心注册资本金偏少,而且没有全部到位。现有的注册资本金4500万元,根据海沧管委会*年第65期主任专题会议纪要及海沧财政局*年第一期专题会议纪要的有关精神,以土地使用权折价1500万元抵注册资本金,但尚未办好有关手续。

2、资产负债率高,融资困难。根据厦沧委(2004)10号文的精神,海沧区B类建设项目进行捆绑投融资动作,但目前中心的资产负债率为76%,继续融资难度很大。

3、经营范围有限。区划调整后,市政中心的职能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工作是市政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自营项目很少,影响到企业今后的盈利,给融资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建议

1、补足并增加注册资本金,降低资产负债率。

(1)以工业用地形式出让给市政中心作为生产基地用地,目前已办完“一书两证”,待土地征用后尽快办理出让手续,补足1500万元的注册资本金,力争增加注册资本金,从而加大投融资力度。

(2)将建成的公厕、清洁楼(约900万元)及化工管廊(约3770万元)进行评估,转为市政中心资产,增加注册资本金。

(3)加强整合“三水”资产。综合评估并选择合适的“三水”资产整合方案,盘活和利用“三水”资产,为海沧开发建设服务。

2、扩大经营范围,特别是财政投资的公用事业和“三农”项目,更多地由市政中心代建、管理和投资经营。尽快建立一套责权到位,分工明确,激励有方的城市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公用事业管理的运作机制。

三、下半年的主要工作计划

1、做好和海沧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对接整合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做好海沧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企业定位、中长期发展计划目标、近期企业管理运作以及当前重点工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事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培养使用好现有员工,从而凝聚人心和力量。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解决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分配不公的现象。

2、做好代建工程的续建及新开工工作。重点完成生活区污水泵站、沧林路和滨湖北路、滨湖路二期、种林路、支二路市政工程、1#排洪渠渐美段、农村自来水进村入户段、南部道班房、嵩屿海景城公厕清洁楼的续建工作;完成钟林路改造、沧林路慢车道人行道、文圃清洁楼、南部1#洪渠排两侧绿化工程的新建工作,合计工程量5800万元。

融资渠范文篇10

一、灌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共建成大中型灌区175处,设计灌溉面积约84.3万hm2,占到全省总灌溉面积125.4万hm2的60%左右,固定资产总值达34亿元,初步形成了包括蓄水、引水、提水、排水、供水、灌溉等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确保粮食安全

我国大型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为1580万hm2,不足全国耕地面积的1/8,而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就山西而言,灌区灌溉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8%,但每年的粮食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60%以上,棉花产量占到总产量的80%以上。

2.有力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自然禀赋较差,水资源先天不足。再加上连续5年大旱,使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蓄水、引水都居于历史最低水平。这样,一方面导致农业用水的紧张,另一方面给城市生活供水和企业生产用水也造成了严重影响。1996年以来,中央通过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投入,有效改善和巩固了灌区的基础设施,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和用水效率,增强了农业的抗旱能力,为有效缓解区域水资源供水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和工程设施的改善,亩均用水量大幅度下降,节水效果十分显著。许多灌区在满足农业灌溉用水的前提下,积极开拓供水市场,逐步扩大城市和工业供水。如尊村灌区目前正在实施向闻喜海鑫集团供水,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供水1000万m3。汾西灌区也正逐步扩大向侯马、曲沃两市县的企业发展供水。

3.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由于灌区工程设施的改善和供水能力的保障,使作物能够适时适量适度地得到灌溉,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大禹渡灌区近年来积极培育灌溉市场,引导农民向高效经济作物发展。2000~2002年,小麦、棉花、林果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比例由4∶1∶4∶1调整为现在的3∶1∶4.5∶1.5,高效经济作物的比例明显提升。2001年夹马口灌区产业结构也由小麦、苹果为主调整为棉花52.2%,苹果34.5%,小麦7.4%,其他作物5.8%,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800元。

4.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黄河不断流作出了贡献

灌区通过加强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改革和工程设施的改善,在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城市生活供水的前提下,还提供了必要的生态用水。一是通过节约用水,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量,缓解了地下水漏斗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二是通过绿化渠道,有效改善了灌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初步形成了田、林、路、渠田园化协调发展的区域生态格局。三是沿黄灌区通过加大改革和节水改造的力度,实行工程节水与管理节水相结合,强制节水与效益节水相结合等措施,从而每年减少黄河的引水量。如运城的夹马口、大禹渡、尊村三大引黄灌区,通过近几年的节水改造和加强经营管理,减少输水损失,每年可节约用水1800余万m3,这意味着在干旱缺水的季节,每年减少从黄河引用水1800万m3左右,为黄河不断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大中型灌区改革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出台政策,制定方案

2001年5月份,省水利厅就着手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水管单位改革的意见》,经广泛征求各市地和省财政、计划、物价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后,于2002年4月25日,以省政府晋政发〔2002〕8号文正式批转,这是全国首家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的灌区改革政策性文件。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经市(地)县政府批转出台的水管单位改革实施方案(或意见)共有14个,以县(市)水利局出台的有29个。这些政策和方案都将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法律依据。

2.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实现突破

据调查,近年来,临汾、运城两市通过加大灌区改革力度,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逐步实现了“三转变、三体现”:由注重建设和管理转变为建设、管理、经营三者并重;由注重行政配水转变为宏观调控与市场配水有机结合;由灌区直接管理转变为灌区与用水户齐抓共管。夹马口灌区对开展水经营的各个实体,均实行了“模拟法人制”,明确经营实体享有法人资格,可行使自主经营权,对内实行独立核算。同时灌区通过枢纽一级批发和各管理站二级零售的办法,实行“按需供水、层层买卖、市场运作、一票供水、透明公开”。打破了行政命令上水的束缚,体现了市场配置水资源的运行机制。汾西灌区积极推行了“配水到户、量水到户、收费到户”的“供水到户”制度,实行了水管单位与用水户直接见面来计收水费,确保了水费足额回收。

3.人事制度改革有效切入

“以人为本”不仅是企业发展的理念,也是灌区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许多灌区在选择改革切入点时把立足点放在了提高人员素质和工程管理水平上。临汾汾西灌区机关大院内原有职工200余人,改革后局内机构由原来的10个精简到6个,科室人员一律实行“三定”即定岗、定编、定责。正副科级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职工优化组合、双向选择、自愿内退,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充实到基层管理站或内设企业,现局机关在岗人员仅有70人,是原来的1/3。运城大禹渡灌区将人事、分配制度作为实施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将人事竞争激励机制贯穿于改革全过程,实行了干部竞争上岗和上岗干部试用期年终交账制;在职工队伍管理上因事设岗,以岗定员,推行末位淘汰,实行优化组合制,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工效挂钩的分配原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由1995年的2540元提高到现在的11076元。

4.以“斗管会”为代表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在各灌区已全面推行

近年来,山西省根据水利部提出的“让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思路,在全省各灌区逐步推行了以“斗管会”为代表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斗管会”是以斗渠为单元,由民主选举产生的用水户代表、产权代表(国家和集体)参加的“斗渠管理委员会”。“斗管会”经过注册、登记,具有法人地位、负责招标、推荐候选人(斗长),召开用水户会议,做好本斗渠用水农户的灌溉服务工作,保证斗渠工程设施保形、增值。夹马口灌区共成立“斗管会”187个,改革范围占到全灌区斗渠的90%。2001年,“斗管会”通过农民自筹资金,防渗斗渠30km,2002年有望达到50km。在大禹渡灌区、汾西灌区也都大范围推行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已成立近似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组织700余个。

三、影响灌区改革与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1.改造任务艰巨,投入明显不足

山西现有大中型灌区大多是50-70年代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由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的,老化失修严重。就全省而言,大中型灌区渠道防渗长度仅占固定渠道的34.5%,建筑物配套率仅为55.6%,量水设施配套率仅为33.4%,渠系、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运城尊村灌区由于渠系配套不足和工程老化失修,灌区现有枢纽工程和干渠控制面积已达到9.3万hm2,但支渠只有61条,且多数控制面积只有670hm2左右,支渠这一级有半数以上灌溉面积为非实际数。汾西灌区近几年虽然加大了节水改造的力度,但也仅改造了跃进渠和红卫渠,仍有80%干渠工程“带病运行、超期服役”,仅未改造的100多km“七一渠”干渠渠道就需投资8000多万元。同样,在其他灌区也存在着工程老化和投入不足的问题。

2.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

主要体现在事企不分,产权不明,管理方式落后,经营意识淡薄,水价不到位,水的商品属性很难真正体现。当前,多数灌区的工程设施产权属“国家和集体”所有,中央、地方、农民三者都有份,大家都有责任,又都负不好责任,从而造成所有者“缺位”、“唯公是举”、责任不明等问题。目前,全省平均水费收取率还达不到50%,全省有70%的水管单位不能实现自收自支。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灌区水管单位的改革、稳定与发展。

3.水源供水不足,保护措施不力

水源是灌区的生命。据调查,几乎每个灌区都存在水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在临汾霍泉和汾西的自流灌区,水源主要靠霍泉、龙子祠、郭庄泉三大泉域。随着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大,一方面泉域流量不断锐减,另一方面对泉域的保护措施不力。郭庄泉10多年前平均出水量约为6m3/s,而现在仅仅是隐约可见,似有若无。运城尊村引黄灌区,从1989年后,黄河主流一直西移,泵站引水非常困难,最远时达4km,有时在抗旱的关键时期难以开机引水。像这样的水源脱流问题,在大禹渡、夹马口灌区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4.观念不够解放,保障机制缺乏

据调查了解,阻碍灌区改革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对当前灌区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职工分流后仍然缺乏一定的社会保障机制。对于部分领导干部,改革带有畏难情绪,怕改出乱子、丢了帽子,习惯于“等、靠、要”,热衷于争投资、上项目;对于灌区职工,怕改革影响个人利益,安于现状、“小富则安”,想继续享用“大锅水”。从领导到一般职工,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缺乏与时俱进和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观念,缺乏职工有效分流渠道和一定的社会保障机制。

四、几点思考和建议

1.逐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灌区改革

各灌区应以省政府8号文件为契机,按照我国对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总体要求,在灌区改革方面逐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当前灌区必须走改革之路,改则活、则强,不改则弱、则败。

2.要处理好改革与改造的辨证关系,实现改革促改造、节水促增效

对灌区改革工作,要用哲学的基本观点去思考。讲改革不能忘记改造,讲改造不能不抓改革,改革与改造不能分开。改革要靠水管单位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造则要通过公共财政的有效扶持和管理单位、社会力量共同推进。

3.要把握重点,有效切入

在把握改革重点方面,一是管理体制改革上,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的原则,先划分产权。大中型灌区渠首、枢纽、干渠和万亩及万亩以上渠道权属国家所有,由灌区管理单位管理;万亩以下渠系工程,其产权可以采取多元化所有制的方式,实行用水户产权所有制并参与投入、建设和经营。二是经营机制改革,进一步引用企业的经营理念来不断深化灌区改革,充分体现水是灌区面向市场的产品,承认其商品属性。三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因事设岗、减员增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到岗有其责、责有其人。四是水价制度改革,要积极与各级物价部门协商,采取“小步快跑”的方法,逐步接近成本水价。通过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增加其经济效益和提升其消费水平来提高灌区供水效益。五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大户承包制、大户经营制等做法,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实现用水户自主管理、自主建设、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在改革重点明确之后,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个有效切入点来实现突破。

4.进一步完善和培育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是成熟的经验。这种方式在我国试点也取得了较好成效。尤其是我国加入WTO,政府职能将作较大的转变,这将为灌区逐步建立在政府公共财政扶持和宏观指导、监督、服务的基础上,实现自主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其核心是把上层管不好的权力还给基层,把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放到基层,移交给用水户,目的是要激发用水户参与自主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放到基层的这些工程必须用经济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去管理,首先要明晰产权,其次要确定管理主体,第三要建立一种水商品的批发买卖关系。只要产权清晰了,管理主体确定了,水的买卖关系形成了,基层自主管理的这一部分就激活了。

5.积极探索灌区分流及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

省政府8号文件指出,“要妥善做好社会保险各项工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积极参加社会保险”。目前事业单位,特别是以农业服务为主的事业性质单位引入社会保障机制还缺乏足够的政策依据。但把灌区离退休人员由单位供养向社会保障供养转变是今后的大趋势和大方向。这样,可以借助于社会保障体系,减轻灌区负担,推动灌区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大禹渡灌区每年拿出45万元为职工入社会保险的做法,收到了积极和良好的效果。因此,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水管单位应效仿去做,逐步探索用社会保障机制来妥善解决离退休人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