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8:10:17

融资方式

融资方式范文篇1

【关键词】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啄食理论

一、中美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选择现状

(一)美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选择现状

据有关资料,1970-1985年美国企业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占企业融资总额的67%和33%,其中股权融资占外源融资的2.1%。从1984年起,美国大部分公司基本停止股票融资,并发行债券回购股份。2000年1-11月,美国上市公司共有1592家发行债券,融资9350亿美元,同期仅199家上市公司发行股票,融资1460亿美元,债权融资为股票融资的6.4倍。

(二)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选择现状

根据1999年上市公司增加的长期资金来源比重看,上市公司内部资金(留存收益)为177.6亿元,占长期资金增加额的41.2%;长期负债为26.7亿元,占长期资金增加额6.2%,其中主要是长期借款和各种应付账款,而且没有一家公司发行企业债券;股权融资为227.2亿元,占长期资金增加额的52.6%。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股权融资,其融资顺序为股权融资-留存收益-负债融资。

二、中美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的比较分析

(一)美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选择完全符合西方的“融资顺序理论”(即啄食理论)

“啄食理论”认为:第一,内源融资不需要对外支付利息,也不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远低于外源融资,而且可以避免普通股融资带来的所有权稀释问题。因此它是西方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第二,股权融资会带来所有权稀释。当企业资金出现“瓶颈”,需要从外部融资时,若采用股权融资方式,由于普通股数量的增加会造成每股收益下降及每股市价下跌。同时,新股东提供的新权益会降低老股东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份额,从而可能导致现有股东的控制权旁落。西方国家企业大股东的股权很少超过25%,如通用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不到10%,迪尼斯仅为5%左右。第三,股权融资成本高。第四,信号传递及不对称信息。公司进行外源融资时,传递着公司未来现金流量变化的信号。由于股东和公司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如果公司及控股股东知道目前公司价值被高估,则希望有人分担将来股价下跌的损失;反之,则不希望有人分享股价上升的好处。股权融资传递了公司价值被高估的信息,往往引起股价下跌。所以,股权融资是后续融资最差的选择,西方国家的公司一般将其排在可选融资金方式次序的最后。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与“啄食理论”相悖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以股权融资为主,其融资顺序为股权融资——留存收益——负债融资。这不仅与前文所提到的“啄食理论”相悖,而且与美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的选择即股权筹资的衰落和债权筹资的兴起也不相顺应。

(三)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选择分析

1.资本市场的非均衡发展,与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比较弱

近几年,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呈萎缩的态势,2001年企业债券仅发行了147亿元,大体相当于股票发行的1/8,仅占当年全社会企业新增融资的1%。统计显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最活跃、最重要的参与者的上市公司,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参与程度很低:1997年以前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券的极少,在1998年发行的147.9亿元企业债券中,也只有不到2%是由上市公司发行的。从二级市场看,债市与股市的差距更加明显。同国际上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债券融资的规模显然偏小。股权融资规模和比重的快速增长,客观上是大力发展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大量增加的结果。

2.市场的投机性过强,导致公司管理层不会受到股东的硬约束,经常面临分红派息的压力

我国股票市场目前仍存在严重的关联交易,大机构操纵市场、恶性炒作等现象,致使市场波动性过大,投机性过强。无论是个人散户还是机构大户,往往报着“赌一把”的心理进行短线投机活动。1993-1998年的6年间,我国股票市场的平均换手率达437%,而同期纽约、东京、伦敦、韩国、香港股市在这一期间的平均换手率分别为59%、29%、152%、56%。在这种充满浓厚投机气氛的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价格与价值发生背离,相当多的股票价格不再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准。而且以股价和股票现价总值为标准评估企业经营状况的国际通行做法完全不通,甚至出现劣质企业股价高于绩优股,ST股票受到追捧的异常现象。这就更加剧了我国上市公司重股权融资,轻债券融资。3.上市公司的经理们不愿承担债务违约和企业破产的风险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认为,经理的个人效用价值依赖于他的经理职位,从而依赖于企业的生存。理由是,企业一旦破产,经理就会丧失可享有的经理任职的好处。由于公司破产风险与举债的关系是呈正相关的,而经理的报酬包括货币性收入和非货币性收入(控制权收益),如果采用举债融资,将导致破产概率增加,则经理的非货币性收入就会减少;另一方面,债务融资需要还本付息,它可能使“自由现金”枯竭。目前控制权收益(非货币性收入)占我国上市公司经理收益的主要部分,因此经理较偏好于采用股票融资。可见在上市公司中,经理越不想承担投资风险,就会越偏好于股权式融资。

三、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筹资方式的选择,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

在完善及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快债券市场的培育发展步伐,促进上市公司积极参与债务融资。企业债券满足广大公司合理融资需求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作为中国优秀企业代表的上市公司,积极涉足企业债券市场,推进企业债券监管体制的改革,必将对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债券的功能产生全面、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此,通过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参与债券融资,改变目前过分依赖股权融资的现象。

(二)企业应改变对股权融资的错误认识,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应认识到,仅仅或过多地依靠股权融资是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大量需求的,对于正处于成长期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负债经营可以说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的和明显的特征。而且随着投资者投资行为的逐步理智化,过分依靠股权融资也将是不可能的,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方式并将其恰当组合以形成最优的或优化的资金结构。确定最佳资金结构的实质就是利用负债资金的两大作用,合理确定负债在企业全部资金中的比例。

(三)应建立和完善经营者激励机制,建立利润分享计划,促使经营者敢于有意识地负债筹资

针对多数上市公司薪酬结构单一,“高薪低绩”的现象,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发展持股或股票期权为形式的激励方式以对经理人产生激励或约束功能,避免经理人员的短期行为,使其个人利益导向与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取得一致。

参考文献:

[1]张晓波,邹海峰.筹资方式的选择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现象的分析.上海会计,2001,(5).

[2]邢乐成,宋琳.论中外上市公司融资次序差异的决定因素.山东社会科学,2003,(6).

融资方式范文篇2

企业由于所采取的融资方式不同,而产生其各异的融资结构。一般而言,企业的融资方式可分为二类:一是通过留存收益和折旧而进行的内源性融资;二是通过来自公司外部现金流的外源融资,如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和发行股票。

一、融资理论支持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认为:(1)由于企业负债利息在税前列支带来的节税效应,债务融资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2)企业负债比例的提高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导致企业价值下降。因此,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应该是在负债所带来的财务收益与债务上升所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之间的平衡点。(3)债务融资对外部投资者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传递着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信心,由此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4)债务融资带来的控制权损失最小,比股权融资更能有效地防止企业被兼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佳的融资模式是先内源融资,再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二、西方国家融资结构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都具有明显的内源性融资特征,在其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的比重都超过50%,其次是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比重最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债券的发行规模远远超过股票。(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内源融资在各国均是占主导地位的融资方式。其中美国的内源融资比率高达77%,最低的日本也达到44%。债权融资在所有国家企业的外部融资中也是较为重要的方式,在日本甚至是最为重要的融资方式,占到了全部资金来源的约48%。即使在股票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债权融资仍是重要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中,各国的比例都相对较低,其中法国最高达到21%,美国最低为-8%。

三、西方国家融资结构现状原因分析

(一)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相对成本的差异。融资成本应该说是企业制定融资策略首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各有相应的成本,但其成本主要都为利息或股息支出、筹资费用及纳税等。在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上,债务融资成本通常是低于股权融资成本。因为债务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的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具有节税效应;而股息却存在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双重纳税问题”,而且银行贷款手续简便,筹资费用可忽略不计,而债券发行的程序较股票简单,要求也比较低,从而发行费用也较股票少,因而债务融资的成本一般低于股权融资成本,由此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的优先选择。

(二)融资风险的影响。内源融资的风险最小,而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都存在资金募集不足的风险,是市场性的风险。一般认为债务融资风险高于股权融资,但由于银行贷款在西方国家的债务融资中占有较大比重,银行贷款属于私下募集,风险也较小。债务融资具有到期还本付息的特点,若企业负债率过高,到期不能支付将产生财务风险。股权融资会扩大股本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负债比率,并且二者都有信用评级的风险,若企业不能到期偿本付息或支付股利将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再融资。现实中由于西方国家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善的银行贷款和严格的证券发行审批程序,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都处于可控制的状态中,因此,二者的风险差别不是很大。

(三)公司治理与市场效率的差异。企业融资结构是企业各利益关系人相互博弈的结果,尤其是公司经理与股东的博弈。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企业制度相当成熟,企业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对企业拥有强大的控制权,经理的行为受到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激励和约束,如经理人员的聘任和罢免,企业高级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及股票期权等,从而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经理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此外,在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是企业价值的真实表现。企业经营不善、业绩不佳,股票价格就会下跌,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进一步在股票市场的融资,而且将使企业陷入被收购的危机,企业经理同样面临着声誉下降及可能丧失其在职利益的风险。所以,发达国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使得股权融资对公司经理来说也并非是“免费的午餐”。

(四)证券市场发展的差异。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债券市场迅猛发展,债券发行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股票,债券年平均发行额占证券年平均发行额的93.1%,而股票发行只占6.9%,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如,美国企业外部长期资本的70%是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的。

(五)企业制度的差异。对企业原有股东来说,内源融资是最优的,既可节约交易费用、减少个人所得税支出,又有利于提高投资收益,因为一方面内源融资的收益不用与其他投资者分享,另一方面将利润转投资有助于公司资产的增值,股价上升,股东可从资本增值中受益;债务融资次优,因为债权人享有固定收益索取权,而发行新股会稀释原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与资本的增值收益。在发达国家成熟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下,企业受股东控制,股东的利益直接制约着企业融资结构的安排,所以企业融资通常是先内部融资,再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内源融资在企业融资结构中占50%以上。

融资方式范文篇3

我们认为,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增发的融资方式,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目前经济转轨的特定社会环境下,上市公司增发方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批评是符合实际的,有利于改进工作。但是,不能对上市公司增发方式给予根本的否定。上市公司增发符合发行机制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我们不能因为遇到暂时的困难,就退回到老路上去。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坚定不移地推动发行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推动增发融资方式的发展,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克服增发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做些初步的探讨。

实施情况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票融资的基本方式有配股和增发两种,其中配股在1999年7月以前是主要方式。为推进发行机制市场化的改革,从1999年下半年起,中国证监会开始进行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试点,2000年以前,实施增发的企业主要局限于高科技、已发行外资股(B股及H股)、社会公众股不足25%及重大资产重组等四种类型的上市公司。今年3月2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及《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取消了增发公司范围的限制,并明确实行主承销商推荐制度,这样就加大了主承销商的责任,让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再次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到资本市场。《办法》实施以来,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得以进一步规范。截止今年10月底,共有49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增发工作,其中在2001年实施增发的有20家。

业绩状况

总的来说,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是稳中有升。上市公司2000年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203元,与1999年基本持平,近63%的公司的净利润在200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已实施增发的49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295元,是整个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的1.45倍。

从单个企业的平均盈利水平来看,200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454万元,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为1753万元;而1088家上市公司平均盈利水平为9259万元,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的6.4倍,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5.3倍。与此相比,已实施增发的49家上市公司的平均盈利水平为16800万元,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的11.55倍,是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9.58倍,是全部上市公司平均盈利水平的1.8倍。

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来看,2000年上市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66%,已实施增发的49家上市公司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48%,是前者的1.76倍。

从2001年中期业绩“变脸"公司的统计数据来看,自2000年1月1日至2001年8月31日进行过首发、增发和配股后发生“变脸"的65家中,首发为21家,占同期发行家数的10.4%;配股为41家,占同期发行家数的16%;增发为3家,占同期发行家数的9%。而且,3家增发后“变脸"的上市公司分别是吉林化工、风华高科和深康佳,其中,吉林化工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其划归中石油集团后应集团要求报废亏损装置、原油价格上升和市场销售价格下跌;风华高科和深康佳则是因为国内家电行业竞争加剧、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周期调整所致。

由此可见,实行增发的上市公司,是相对优秀的一个群体,其经营业绩在上市公司中处于中上游水平。增发公司的门槛问题

《办法》规定,上市公司申请增发,其门槛数据线应当满足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且预测本次发行完成当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的要求。如果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低于6%,也可以实施增发,但该类企业须符合三项规定:一是公司及主承销商应当充分说明公司具有良好的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新股发行时,主承销商应向投资者提供分析报告;二是公司发行完成当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应不低于发行前一年的水平,并应在招股文件中进行分析论证;三是公司在招股文件中应当认真做好管理层关于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讨论与分析。

从直观上看,上市公司增发的门槛数据线与配股是一致的,但增发条件有适当的弹性,允许那些净资产收益率低于6%、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融资。理论上说,三年连续盈利的上市公司都可以申请增发,增发的主体范围似乎扩大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起证券发行采用了主承销商推荐制,发现、推荐上市公司融资的权力从监管部门转移到主承销商和市场。过去,监管部门为了把好上市公司融资质量关,设置相关数据线,试图把那些业绩差、不符合融资条件的公司拒之门外,结果,每条数据线附近都出现了利润调节等规避行为。统计分析显示,在相关数据线附近,上市公司存在财务资料显著失真现象。同时,这些人为的数据线也把一些真正有潜力、而没有达到数据线要求的公司排除在融资的门槛之外。现在监管部门对数据线作一定程度的调整,给主承销商更多的挑选余地,当然也将相应的责任交给了主承销商和市场。以主承销商为例,主承销商为了提高承销业务的经济效率,降低发行风险和执业风险,必然从众多的上市公司中挑选出经营业绩好、管理规范、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推荐其申请融资。经过主承销商的筛选,申请增发的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均有一定的保障。这就意味着,对于增发融资,监管部门设定的有形门槛有所降低,上市公司相对容易跨越,但是,上市公司将面临更高的、跨越难度更大的、由市场设定的无形门槛。

从已实施增发的49家上市公司来看,它们发行前的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48%,只有吉林化工、青岛啤酒、上菱电器、经纬纺机四家公司发行前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6%以下(即低于“配股线"),但这些公司均是国家重点企业或承担国家大型重点项目的建设。其中,吉林化工是我国最大的基本化工产品和化工原料生产商,其股票在深圳、香港、纽约三地上市,2000年初发行后被划归中石油集团,应集团要求报废亏损装置,加之原油价格上涨,导致当年亏损879万元;经纬纺机是我国纺织机械业的龙头企业,96年先后发行H股和A股并上市,2000年公司增发后,当年实现净利润1.34亿元,比1999年增长50%;上菱电器是上海市主要产业控股公司-电气集团的核心企业,也属于上海市政府重点支持的企业,1999年作为首家增发试点企业实施增发后,当年实现净利润2.40亿元,比1998年增长73倍;青岛啤酒则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且是我国啤酒行业唯一拥有国际性声誉的品牌,股票同时在香港和境内挂牌,其2001年增发资金主要用于收购中外合资啤酒生产企业的外方股权和对国内啤酒行业进行重组,预计2001年将实现净利润17,051万元,较2000年增长79%。

从增发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看,一方面,增发融资的门槛并不象部分人认为的那样低,市场设定的门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监管部门设定的门槛。另一方面,增发条件形式上比配股条件略为宽松,是为了减少发行审核的行政色彩,使政策更加灵活,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行政审批往往与一刀切的硬杠杠连在一起,而市场约束则更多地需要监管部门“放权",减少机械的硬杠杠,减少事前监管,增加事后的监督和处罚。在市场化的发行机制下,对上市公司融资的监督,更多地依赖于证券市场的内在约束。这些约束来自于股东的“用脚投票"、证券的发行风险、主承销商、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等中介机构的尽责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等等。因此,简单地下结论说增发门槛高或低,是不全面的。监管部门的职责定位

随着审批制向核准制过渡,我国的发行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由原来的政府推荐企业转变为现在的由市场选择企业,由原来的发行人向监管部门直接提交申请转变为现在的由主承销商负责推荐,由原来的以行政手段确定发行价格转变为现在的由发行人和承销商根据市场情况决定发行价格。这一系列的转变带来了一个突出问题,即如何正确看待监管部门在把好上市公司融资“入门关"时所起的作用及其职责定位。

从境外成熟市场的监管经验来看,监管部门审核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申请文件强调的是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的商业行为和日常经营决策不作实质性判断,也不直接干预;对于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强调的是事后的处罚和查处,并辅以健全的法律和诉讼手段,使其违规成本较高。因此,境外对增发公司的审核相对宽松,具体体现为如下特点:对信息披露要求严格,重点关注招股说明书和其他法律文件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准确性,并在审核中要求主承销商和律师及时补充各种资料;要求公司的内部法律程序必须完整,股东大会、类别股东大会等通过本次发行的决议;若募集资金涉及收购母公司资产的,还要审核本次收购的法律程序、收购价格的确定是否合规等等。

从今年3月起,新股发行核准制开始实施。参照国际上的经验,根据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转变为根据“三公"原则制定和完善市场运行的标准和规则,促进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完善,监督这些标准和规则的实施,保障信息披露的充分、准确和完整,强化对上市公司的法律约束机制,加大对欺诈、内幕交易和重大隐瞒等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以维护市场的公平、透明、高效和有序。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发行股票的公司董事承担信息披露的诚信责任和尽责义务,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地披露任何与股票发行有关的重要信息,并负责地履行其承担的责任和兑现其承诺。为发行股票服务的中介机构要承担推荐责任和专业责任,主承销商应勤勉尽职,履行专业核查、推荐发行人等相应的义务;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中介机构应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专业意见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此前提下,股票投资者承担“买者自负"的责任和风险。为此,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融资申请的审核也由实质性判断逐渐过渡到合规性审查,在合理质疑的前提下,通过强制性信息披露,使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对需要披露的问题,做出真实、准确、完整的回答和专业判断。今后,发行审核的重点应该转变到推行强制性信息披露,注重事后责任追究。监管部门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介入应由中介机构、投资者和发行人承担的具体事务,没有必要代替投资者对公司业绩进行实质性判断。所以,监管理念应由原先的试图控制风险转变到充分揭示风险。

在此监管理念的指导下,监管部门在发行审核中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提高强制信息披露的质量,来达到揭示风险的目的。但是,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并不必然带来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如果说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商店,那么上市公司就是商店中陈列的种种商品。不少人期望通过监管部门的把关,把我国的证券市场塑造成一个“精品店",其中的上市公司个个都很优秀,这种期望在注重信息披露和市场化运作的今天,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符合境外成熟证券市场的经验。在强制信息披露条件下,由所有上市公司构成的中国证券市场,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是“精品店",而应该是种类繁多、品质各异的“百货商店"。百货商店中的商品,虽然好坏不一,但应该是“货真价实",不能出现质次价高的情况,这正是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

原因何在呢?因为上市公司的质量好坏与否,很难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需求偏好,根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对同一公司的同一信息可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监管部门不能因为要塑造一个精品汇集的证券市场,而代替市场对公司的质量做出判断,武断地将一些可以进入证券市场的公司排除在市场之外。另外,投资者并不关心某公司是优是劣,因为好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高,差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低,他们关心的是该公司是否有投资价值,股票价格是否反映的公司的质量。将证券市场塑造成一个“精品店"并不能解决公司的质量与其股票价格的背离问题。举例来说,假设一家上市公司实际的每股收益是0.5元,但是对外作了虚假的信息披露,披露的每股收益是0.8元。尽管这家公司经营业绩很好,但其股票价格可能因虚假的信息披露而被高估,投资者的利益还是会受到损害。

因此,作为证券市场商品的上市公司,也应该是多种多样,无论是绩优还是绩差公司,只要价格与其自身价值相当,市场总会有愿意投资的需求群体。如果要求监管部门保证上市公司是个个是精品,一方面很难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容易受到投资者的质疑;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将不得不进行实质性审核,由此背离核准制的的基本原则。

但是,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就像百货商店的商品一样,应按照国家法定的制造标准(可以高过这个标准,但不能低于这个标准)生产出来,不能有假冒伪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有全面的质量控制(中介机构的工作),在上柜台销售时要经过国家质检部门的检查(发行审核),而且商品说明书要详细地说明生产工艺、选用原料、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售后服务等,特殊商品如烟、药品还要进行风险提示(招股说明书),这些工作主要是保证“货真"。同样地,百货店的商品销售定价是随行就市,由市场供需定价,上市公司的定价也应是市场定价,而不是由监管部门定价,这就是所谓的“价实"。

比较而言,监管部门通过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并建立有效的事后问责机制,使投资者面对的是一个上市公司的“百货商店",投资者完全可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选择投资对象时风险自负。一旦投资者发现自己因为虚假信息披露而在选择投资对象时被误导,遭致损失,就完全可以根据有效的事后问责机制要求虚假披披露人提供赔偿。同时,监管部门也可以追究虚假披露人的责任。因此,依据“百货商店"的理念,证券市场融资机制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一方面投资者在获得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后,有助于其树立明确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从而独立判断上市公司的质量和价格是否配比,进而做出投资决策;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在融资竞争和事后问责机制的压力下,将不得不提供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并努力提高企业质量,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保证自己融资行为的成功。出现问题的原因

增发新股是境外成熟证券市场上通行的融资方式,在1999年引入我国证券市场后,对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夯实上市公司重组基础产生了良好效果。目前证券市场上增发的“变味",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所形成的盲目投资扩张冲动。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改制的不彻底,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国有产权的虚置、出资人不到位、内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独大等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有些是由家族公司转变而来,也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加上控股股东的法人股还不能流通,公司控制权市场难以形成,增发新股后的股价摊薄效应对控股股东利益影响较小。这些因素导致一些上市公司重筹资轻使用;募集资金贪多求大,超出自身运用大额资金的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募集资金与公司财务结构、资产规模、股本扩张、发展目标、管理能力、项目周期及市场前景等方面的关系。

二是中介机构素质整体上跟不上市场的发展步伐,主承销商未真正承担起挑选、推荐发行人的责任,未充分考虑因上市公司质量而带来的承销风险,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行业内规范的执业标准和准则,缺乏专业判断,容易屈从于上市公司的压力,其根源是中介机构敬业精神、专业精神不强,缺乏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发育还不成熟。在原有审批制下,监管部门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设定了较高的融资条件,限制了上市融资企业的数量。同时,国内资本市场投资机会较少,存在一定程度的“投资饥渴症"。由此导致中国证券发行市场长期处于供求关系不均衡的状态,形成了一、二级市场的价差,进而使一级市场的发行风险被掩盖。而且,审批制下所设定的融资条件,也使投资者习惯性地认为能够公开发行上市和融资的公司必然是质地较好的公司,未能建立足够的风险意识。而新的融资条件改革定位于核准制,其基本任务是揭示风险。因此,在新的融资办法实施后,发行市场的实际供给和预期供给都大幅增加,上市公司的风险因素得以在发行市场揭示并释放。与此同时,投资者的思维习惯尚未转变过来,尚不能通过阅读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做出独立的投资决策,其专业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等“质"的增长跟不上证券融资市场“量"的增长,对市场的改革和新推出的政策、措施缺乏心理准备。在融资硬性指标降低的情况下,投资者突然发现自己将必须独立面对发行市场的风险并做出判断,由此带来的不稳定感导致了市场的过激反映。

同时,增发融资方式的试点时间不长,相关的规则不够完善,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复杂多变、市场参与各方均欠成熟的市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证券市场各个参与者尚不能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市场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条件还不具备,因此,有待进一步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完善约束机制的对策

在我国证券市场朝着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大背景下,发行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增发的融资方式应该坚持下去。同时,鉴于我国的市场环境欠成熟,在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实行市场化运行机制的过程中,不能实行完全的市场化,仍有必要作一定程度的约束,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上市公司市场化融资方式的约束机制:

(一)在上市公司中建立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制度

上市公司对募集资金应进行专户存储,存储银行建议由发行人董事会自行选择。承接专户存储业务的商业银行总行可以制定专户存储管理制度,上市公司应与专户银行签订协议;上市公司所在地的证监会派出机构可以配合季报披露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这样,通过银行的专户存储监管、发行人的及时信息披露、证券监管部门的检查等方式,依靠社会监督和必要的行政监管,促进发行人对募集资金的规范运用。

(二)对募集资金的规模及其使用实行必要的约束

由于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效果要在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为遏制公司筹资时不考虑自身运用资金能力的现象,可以临时性地对资金投入期限、净资产、发行前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等指标设置原则性的限制,以防止公司盲目地大规模融资。今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待时机成熟时,再取消这些限制措施。

此外,还可以规定发行人不得将募集资金用于委托理财、质押或抵押贷款、委托贷款等变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的投资,对关联方占用募集资金的情况也应禁止。

(三)对使用募集资金收购关联方资产或股权作进一步规定

上市公司使用募集资金收购关联方资产或股权的,应遵循能够有效避免同业竞争和减少关联交易的基本原则。监管部门可以在程序、信息披露及中介机构的核查责任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四)进一步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鉴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形成过程、主要结论以及公司的主要决策过程在现行的招股文件中没有要求详细披露,为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发行人募集资金的目的,形成有利的市场监督环境,可以规定载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内容的文件在证监会指定报刊和网站披露。同时,还可以要求上市公司在季报中详细披露募集资金的使用、批准、项目实施进度等内容。

融资方式范文篇4

我们认为,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增发的融资方式,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目前经济转轨的特定社会环境下,上市公司增发方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批评是符合实际的,有利于改进工作。但是,不能对上市公司增发方式给予根本的否定。上市公司增发符合发行机制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我们不能因为遇到暂时的困难,就退回到老路上去。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坚定不移地推动发行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推动增发融资方式的发展,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克服增发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做些初步的探讨。

实施情况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票融资的基本方式有配股和增发两种,其中配股在1999年7月以前是主要方式。为推进发行机制市场化的改革,从1999年下半年起,中国证监会开始进行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试点,2000年以前,实施增发的企业主要局限于高科技、已发行外资股(B股及H股)、社会公众股不足25%及重大资产重组等四种类型的上市公司。今年3月2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及《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取消了增发公司范围的限制,并明确实行主承销商推荐制度,这样就加大了主承销商的责任,让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再次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到资本市场。《办法》实施以来,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得以进一步规范。截止今年10月底,共有49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增发工作,其中在2001年实施增发的有20家。

业绩状况

总的来说,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是稳中有升。上市公司2000年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203元,与1999年基本持平,近63%的公司的净利润在200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已实施增发的49家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295元,是整个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的1.45倍。

从单个企业的平均盈利水平来看,200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454万元,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为1753万元;而1088家上市公司平均盈利水平为9259万元,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的6.4倍,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5.3倍。与此相比,已实施增发的49家上市公司的平均盈利水平为16800万元,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的11.55倍,是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9.58倍,是全部上市公司平均盈利水平的1.8倍。

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来看,2000年上市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66%,已实施增发的49家上市公司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48%,是前者的1.76倍。

从2001年中期业绩“变脸"公司的统计数据来看,自2000年1月1日至2001年8月31日进行过首发、增发和配股后发生“变脸"的65家中,首发为21家,占同期发行家数的10.4%;配股为41家,占同期发行家数的16%;增发为3家,占同期发行家数的9%。而且,3家增发后“变脸"的上市公司分别是吉林化工、风华高科和深康佳,其中,吉林化工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其划归中石油集团后应集团要求报废亏损装置、原油价格上升和市场销售价格下跌;风华高科和深康佳则是因为国内家电行业竞争加剧、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周期调整所致。

由此可见,实行增发的上市公司,是相对优秀的一个群体,其经营业绩在上市公司中处于中上游水平。增发公司的门槛问题

《办法》规定,上市公司申请增发,其门槛数据线应当满足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且预测本次发行完成当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的要求。如果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低于6%,也可以实施增发,但该类企业须符合三项规定:一是公司及主承销商应当充分说明公司具有良好的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新股发行时,主承销商应向投资者提供分析报告;二是公司发行完成当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应不低于发行前一年的水平,并应在招股文件中进行分析论证;三是公司在招股文件中应当认真做好管理层关于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讨论与分析。

从直观上看,上市公司增发的门槛数据线与配股是一致的,但增发条件有适当的弹性,允许那些净资产收益率低于6%、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融资。理论上说,三年连续盈利的上市公司都可以申请增发,增发的主体范围似乎扩大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起证券发行采用了主承销商推荐制,发现、推荐上市公司融资的权力从监管部门转移到主承销商和市场。过去,监管部门为了把好上市公司融资质量关,设置相关数据线,试图把那些业绩差、不符合融资条件的公司拒之门外,结果,每条数据线附近都出现了利润调节等规避行为。统计分析显示,在相关数据线附近,上市公司存在财务资料显著失真现象。同时,这些人为的数据线也把一些真正有潜力、而没有达到数据线要求的公司排除在融资的门槛之外。现在监管部门对数据线作一定程度的调整,给主承销商更多的挑选余地,当然也将相应的责任交给了主承销商和市场。以主承销商为例,主承销商为了提高承销业务的经济效率,降低发行风险和执业风险,必然从众多的上市公司中挑选出经营业绩好、管理规范、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推荐其申请融资。经过主承销商的筛选,申请增发的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均有一定的保障。这就意味着,对于增发融资,监管部门设定的有形门槛有所降低,上市公司相对容易跨越,但是,上市公司将面临更高的、跨越难度更大的、由市场设定的无形门槛。

从已实施增发的49家上市公司来看,它们发行前的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48%,只有吉林化工、青岛啤酒、上菱电器、经纬纺机四家公司发行前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6%以下(即低于“配股线"),但这些公司均是国家重点企业或承担国家大型重点项目的建设。其中,吉林化工是我国最大的基本化工产品和化工原料生产商,其股票在深圳、香港、纽约三地上市,2000年初发行后被划归中石油集团,应集团要求报废亏损装置,加之原油价格上涨,导致当年亏损879万元;经纬纺机是我国纺织机械业的龙头企业,96年先后发行H股和A股并上市,2000年公司增发后,当年实现净利润1.34亿元,比1999年增长50%;上菱电器是上海市主要产业控股公司-电气集团的核心企业,也属于上海市政府重点支持的企业,1999年作为首家增发试点企业实施增发后,当年实现净利润2.40亿元,比1998年增长73倍;青岛啤酒则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且是我国啤酒行业唯一拥有国际性声誉的品牌,股票同时在香港和境内挂牌,其2001年增发资金主要用于收购中外合资啤酒生产企业的外方股权和对国内啤酒行业进行重组,预计2001年将实现净利润17,051万元,较2000年增长79%。

从增发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看,一方面,增发融资的门槛并不象部分人认为的那样低,市场设定的门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监管部门设定的门槛。另一方面,增发条件形式上比配股条件略为宽松,是为了减少发行审核的行政色彩,使政策更加灵活,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行政审批往往与一刀切的硬杠杠连在一起,而市场约束则更多地需要监管部门“放权",减少机械的硬杠杠,减少事前监管,增加事后的监督和处罚。在市场化的发行机制下,对上市公司融资的监督,更多地依赖于证券市场的内在约束。这些约束来自于股东的“用脚投票"、证券的发行风险、主承销商、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等中介机构的尽责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等等。因此,简单地下结论说增发门槛高或低,是不全面的。监管部门的职责定位

随着审批制向核准制过渡,我国的发行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由原来的政府推荐企业转变为现在的由市场选择企业,由原来的发行人向监管部门直接提交申请转变为现在的由主承销商负责推荐,由原来的以行政手段确定发行价格转变为现在的由发行人和承销商根据市场情况决定发行价格。这一系列的转变带来了一个突出问题,即如何正确看待监管部门在把好上市公司融资“入门关"时所起的作用及其职责定位。

从境外成熟市场的监管经验来看,监管部门审核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申请文件强调的是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的商业行为和日常经营决策不作实质性判断,也不直接干预;对于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强调的是事后的处罚和查处,并辅以健全的法律和诉讼手段,使其违规成本较高。因此,境外对增发公司的审核相对宽松,具体体现为如下特点:对信息披露要求严格,重点关注招股说明书和其他法律文件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准确性,并在审核中要求主承销商和律师及时补充各种资料;要求公司的内部法律程序必须完整,股东大会、类别股东大会等通过本次发行的决议;若募集资金涉及收购母公司资产的,还要审核本次收购的法律程序、收购价格的确定是否合规等等。

从今年3月起,新股发行核准制开始实施。参照国际上的经验,根据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转变为根据“三公"原则制定和完善市场运行的标准和规则,促进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完善,监督这些标准和规则的实施,保障信息披露的充分、准确和完整,强化对上市公司的法律约束机制,加大对欺诈、内幕交易和重大隐瞒等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以维护市场的公平、透明、高效和有序。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发行股票的公司董事承担信息披露的诚信责任和尽责义务,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地披露任何与股票发行有关的重要信息,并负责地履行其承担的责任和兑现其承诺。为发行股票服务的中介机构要承担推荐责任和专业责任,主承销商应勤勉尽职,履行专业核查、推荐发行人等相应的义务;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中介机构应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专业意见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此前提下,股票投资者承担“买者自负"的责任和风险。为此,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融资申请的审核也由实质性判断逐渐过渡到合规性审查,在合理质疑的前提下,通过强制性信息披露,使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对需要披露的问题,做出真实、准确、完整的回答和专业判断。今后,发行审核的重点应该转变到推?星恐菩孕畔⑴叮⒅厥潞笤鹑巫肪俊<喙懿棵挪挥Ω靡裁挥斜匾槿胗τ芍薪榛埂⑼蹲收吆头⑿腥顺械5木咛迨挛瘢挥斜匾嫱蹲收叨怨疽导ń惺抵市耘卸稀K裕喙芾砟钣τ稍鹊氖酝伎刂品缦兆涞匠浞纸沂痉缦铡?nbsp;

在此监管理念的指导下,监管部门在发行审核中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提高强制信息披露的质量,来达到揭示风险的目的。但是,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并不必然带来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如果说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商店,那么上市公司就是商店中陈列的种种商品。不少人期望通过监管部门的把关,把我国的证券市场塑造成一个“精品店",其中的上市公司个个都很优秀,这种期望在注重信息披露和市场化运作的今天,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符合境外成熟证券市场的经验。在强制信息披露条件下,由所有上市公司构成的中国证券市场,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是“精品店",而应该是种类繁多、品质各异的“百货商店"。百货商店中的商品,虽然好坏不一,但应该是“货真价实",不能出现质次价高的情况,这正是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

原因何在呢?因为上市公司的质量好坏与否,很难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需求偏好,根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对同一公司的同一信息可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监管部门不能因为要塑造一个精品汇集的证券市场,而代替市场对公司的质量做出判断,武断地将一些可以进入证券市场的公司排除在市场之外。另外,投资者并不关心某公司是优是劣,因为好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高,差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低,他们关心的是该公司是否有投资价值,股票价格是否反映的公司的质量。将证券市场塑造成一个“精品店"并不能解决公司的质量与其股票价格的背离问题。举例来说,假设一家上市公司实际的每股收益是0.5元,但是对外作了虚假的信息披露,披露的每股收益是0.8元。尽管这家公司经营业绩很好,但其股票价格可能因虚假的信息披露而被高估,投资者的利益还是会受到损害。

因此,作为证券市场商品的上市公司,也应该是多种多样,无论是绩优还是绩差公司,只要价格与其自身价值相当,市场总会有愿意投资的需求群体。如果要求监管部门保证上市公司是个个是精品,一方面很难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容易受到投资者的质疑;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将不得不进行实质性审核,由此背离核准制的的基本原则。

但是,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就像百货商店的商品一样,应按照国家法定的制造标准(可以高过这个标准,但不能低于这个标准)生产出来,不能有假冒伪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有全面的质量控制(中介机构的工作),在上柜台销售时要经过国家质检部门的检查(发行审核),而且商品说明书要详细地说明生产工艺、选用原料、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售后服务等,特殊商品如烟、药品还要进行风险提示(招股说明书),这些工作主要是保证“货真"。同样地,百货店的商品销售定价是随行就市,由市场供需定价,上市公司的定价也应是市场定价,而不是由监管部门定价,这就是所谓的“价实"。

比较而言,监管部门通过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并建立有效的事后问责机制,使投资者面对的是一个上市公司的“百货商店",投资者完全可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选择投资对象时风险自负。一旦投资者发现自己因为虚假信息披露而在选择投资对象时被误导,遭致损失,就完全可以根据有效的事后问责机制要求虚假披披露人提供赔偿。同时,监管部门也可以追究虚假披露人的责任。因此,依据“百货商店"的理念,证券市场融资机制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一方面投资者在获得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后,有助于其树立明确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从而独立判断上市公司的质量和价格是否配比,进而做出投资决策;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在融资竞争和事后问责机制的压力下,将不得不提供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并努力提高企业质量,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保证自己融资行为的成功。出现问题的原因

增发新股是境外成熟证券市场上通行的融资方式,在1999年引入我国证券市场后,对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夯实上市公司重组基础产生了良好效果。目前证券市场上增发的“变味",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所形成的盲目投资扩张冲动。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改制的不彻底,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国有产权的虚置、出资人不到位、内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独大等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有些是由家族公司转变而来,也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加上控股股东的法人股还不能流通,公司控制权市场难以形成,增发新股后的股价摊薄效应对控股股东利益影响较小。这些因素导致一些上市公司重筹资轻使用;募集资金贪多求大,超出自身运用大额资金的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募集资金与公司财务结构、资产规模、股本扩张、发展目标、管理能力、项目周期及市场前景等方面的关系。

二是中介机构素质整体上跟不上市场的发展步伐,主承销商未真正承担起挑选、推荐发行人的责任,未充分考虑因上市公司质量而带来的承销风险,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行业内规范的执业标准和准则,缺乏专业判断,容易屈从于上市公司的压力,其根源是中介机构敬业精神、专业精神不强,缺乏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发育还不成熟。在原有审批制下,监管部门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设定了较高的融资条件,限制了上市融资企业的数量。同时,国内资本市场投资机会较少,存在一定程度的“投资饥渴症"。由此导致中国证券发行市场长期处于供求关系不均衡的状态,形成了一、二级市场的价差,进而使一级市场的发行风险被掩盖。而且,审批制下所设定的融资条件,也使投资者习惯性地认为能够公开发行上市和融资的公司必然是质地较好的公司,未能建立足够的风险意识。而新的融资条件改革定位于核准制,其基本任务是揭示风险。因此,在新的融资办法实施后,发行市场的实际供给和预期供给都大幅增加,上市公司的风险因素得以在发行市场揭示并释放。与此同时,投资者的思维习惯尚未转变过来,尚不能通过阅读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做出独立的投资决策,其专业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等“质"的增长跟不上证券融资市场“量"的增长,对市场的改革和新推出的政策、措施缺乏心理准备。在融资硬性指标降低的情况下,投资者突然发现自己将必须独立面对发行市场的风险并做出判断,由此带来的不稳定感导致了市场的过激反映。

同时,增发融资方式的试点时间不长,相关的规则不够完善,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复杂多变、市场参与各方均欠成熟的市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证券市场各个参与者尚不能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市场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条件还不具备,因此,有待进一步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完善约束机制的对策

在我国证券市场朝着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大背景下,发行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增发的融资方式应该坚持下去。同时,鉴于我国的市场环境欠成熟,在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实行市场化运行机制的过程中,不能实行完全的市场化,仍有必要作一定程度的约束,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上市公司市场化融资方式的约束机制:

(一)在上市公司中建立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制度

上市公司对募集资金应进行专户存储,存储银行建议由发行人董事会自行选择。承接专户存储业务的商业银行总行可以制定专户存储管理制度,上市公司应与专户银行签订协议;上市公司所在地的证监会派出机构可以配合季报披露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这样,通过银行的专户存储监管、发行人的及时信息披露、证券监管部门的检查等方式,依靠社会监督和必要的行政监管,促进发行人对募集资金的规范运用。

(二)对募集资金的规模及其使用实行必要的约束

由于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效果要在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为遏制公司筹资时不考虑自身运用资金能力的现象,可以临时性地对资金投入期限、净资产、发行前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等指标设置原则性的限制,以防止公司盲目地大规模融资。今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待时机成熟时,再取消这些限制措施。

此外,还可以规定发行人不得将募集资金用于委托理财、质押或抵押贷款、委托贷款等变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的投资,对关联方占用募集资金的情况也应禁止。

(三)对使用募集资金收购关联方资产或股权作进一步规定

上市公司使用募集资金收购关联方资产或股权的,应遵循能够有效避免同业竞争和减少关联交易的基本原则。监管部门可以在程序、信息披露及中介机构的核查责任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四)进一步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鉴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形成过程、主要结论以及公司的主要决策过程在现行的招股文件中没有要求详细披露,为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发行人募集资金的目的,形成有利的市场监督环境,可以规定载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内容的文件在证监会指定报刊和网站披露。同时,还可以要求上市公司在季报中详细披露募集资金的使用、批准、项目实施进度等内容。

融资方式范文篇5

关键词: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硬约束?债券市场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企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因而融资成为保证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更为灵活多样。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及其优缺点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

内源融资主要是指公司的自由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是在公司内部通过计提折旧而形成现金和通过留用利润等而增加公司资本。由于在公司内部进行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公司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公司内部,不发生融资费用,使内部融资的成本远低于外部融资。内源融资对企业资本的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上市公司应充分挖掘内部资金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的潜力,如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降低存货,压缩流动资本,合理运作公司内部资本,如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互相提供资本,以及公司闲置资产变卖的筹集资金等。

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以及扩充生产能力,都需要大量资金给予支持,这些资金的来源除内源资本外,相当多的部分要依靠外源融资来解决。上市公司外源融资又可分为向金融机构借款和发行公司债券的债权融资方式;配股及增发新股的股权方式;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半股权半债权的方式。

银行贷款是目前债权融资的主要方式,其优点在于程序比较简单,融资成本相对节约,灵活性强,只要企业效益良好、融资较容易,缺点是一般要提供抵押或者担保,筹资数额有限,还款付息压力大,财务风险较高。

公司债券是指由公司发行并承诺在一定时间内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凭证。体现了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行为。债券在本质上也是借钱与还钱关系,但其与贷款的根本区别在于债券可以公开进行交易。而贷款除非债券化,否则是不进行公开交易的。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融资成本较低,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同时可以保证股本对公司的控制权。但与银行贷款有着类似的缺点,即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款多,且融资规模有限。对于融入资金的公司来说,债券融资与银行贷款有相似的特点,一般把二者统称为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亦即公司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对上市公司而言,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资金属于公司的资本;对股东而言,所持有股份代表对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相对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有着自己的优势,如:股票属公司的永久性资本,不需要偿还,也不必负担固定的利息费用,从而大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由于预期收益高,易于转让,因而容易吸收社会资本等等。但股权融资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如发行费用高、易分散股权等。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债权融资在法律上对公司经营者构成了一种硬约束。而股权融资由于投资者必须自担风险,似乎并不存在这种硬约束。但实际上在一个价值投资型资本市场上,资本成本对管理者融资行为同样会构成一种硬约束,使得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大于债权融资成本。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经营者都能明显感到股权融资的压力。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上,广大投资者过于追逐资本利得而忽视了现金回报,无意中放弃了自己的投资回报权利,以致于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形同虚设,公司管理者可以以远低于市场利率(也同时是债券融资的融资成本)的融资成本(有时甚至是恶意的零融资成本)进行股权融资,而投资者却仍趋之若鹜,从而在长期资本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与西方国家截然相反的公司融资偏好。

二、现代融资理论的“融资定律”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

如上所述,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部融资的成本远低于外部融资,因此它是公司首选的融资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经过长期的演进与发展,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公司制度。在该制度下,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拉开了明显的差距,所以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一般都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即公司融资将根据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按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序列考虑融资方式的选择。简而言之,公司筹资先依靠内部融资,再求助于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中,公司一般优先选择债权融资――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资金仍不足时再发行股票筹资。

上述融资定律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1970~1985年,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占据第一位的融资方式均是公司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本国融资总额的66.9%、72%、55.2%、54.2%。居第二位的均是对外负债,分别占本国融资总额的41.2%、25%、24%、27.5%。整个西方7国,股票融资均居末位。美、英、德、加、日、法、意股票融资分别只占本国融资总额的0.8%、4.9%、2.1%、11.9%、3.5%、10.6%、10.8%。股票市场最发达的美国,股票融资比例最低。到1984~1990年,美国大部分公司已基本停止股票融资,甚至通过发行债券来回购自己的股份,使得股票融资对新投资来源的贡献成为负值。公司中只有约5%的公司发售新股,平均每20年才配售一次新股。

反观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极为强烈,表现在公司融资首选配股或发行;如果不能如愿,则改为具有延迟股权融资特性的可转换债券,设置宽松的转换条款,促使投资者转换,从而最终获得股权资本;不得已才是债务,而且首选短期贷款,长期贷款位居最后。这种偏好由于体制导致的成本畸低,甚至到了非理性的程度。有些公司并无好项目需要投资,却本着“不融白不融”的观念在股市圈钱,资金到手后,因无处可用,又通过“委托理财”的方式将资金重新投向股市。

股权融资偏好造成不少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低于25%,而且长期债务少甚至没有长期负债。表1是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构成。从表1可以看出,1993~1999年期间,权益性融资的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特别是1997~1999年出现了73%的高权益融资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的这种股权融资偏好直接导致了股市畸强债市畸弱,发展比例极不协调。?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构成

项目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上市公司数183291323530745851949

募集资金额(亿元)315.58138.4119.92350.5958.86746.38856.64

募集资金占筹资比例(%)72.862.343.563.972.572.672.3

借款占比(%)24.236.943.828.517.824.925.1

其他(%)4.90.712.67.59.61.91.6

资料来源:据巨灵证券信息系统及历年《中国证券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显然,我国公司的融资行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实践相悖,这种畸形的股权融资偏好只能在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方面寻找原因。我们认为,造成我国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直接原因在于我国公司资本成本的软约束性。其深层原因一是投资者缺乏投资意识,不过这一点会随着我国投资者的成熟而得到改善;二是我国的资本市场进出不自由,特别是缺乏退市机制。

在成熟的价值投资型市场中,如果公司管理者大肆进行股权融资,而其实际支付的融资成本达不到具有同等经营风险级别的公司的资本成本时,就会出现原股东回报率下降的情况,后者就可以在股东大会上否决再融资提案或撤换管理层,或者因不满而抛出股票转向其他的投资项目(俗称用脚投票),造成该公司的股票市值下跌从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敌意收购,以此形成对公司管理者有效的约束(硬约束)。投资股权比投资债权的风险要大,因而投资者要求的收益也相对较高。而这一约束是建立在公司原有股东坚持自己的价值投资收益(现金分红权利)和资本市场具备有效的退市机制的基础之上的。恰恰这两点目前在我国都不具备,从而形成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有缺陷:

1.资本成本难成硬约束

首先,流通股股东整体缺乏投资意识,重投机轻投资。正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东不坚持自己的投资权益,只是一味追逐股票差价而忽视现金回报,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偏低,无法对公司管理者进行有效约束。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缺陷使得中国公司缺乏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的股权资本成本硬约束,从而可以在股东权益不断稀释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增资扩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公司能够上市,股权融资便大开方便之门,即使公司业绩滑坡,甚至巨额亏损,也不会马上破产,从而威胁不到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地位。若是经过一番资产重组,亏损公司再融资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如果是通过债权融资,由于债权资本成本的硬约束,由此带来的损失和破产风险往往是十分直接的,很有可能直接影响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可以说,中国公司管理者热衷于股权融资,一方面体现了他们钻机制不完善空子的投机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对管好用好资金的信心不足。

2.股权分裂也强化了股权融资的偏好

我国资本市场的股权分裂问题也是影响市场机制完善的一大隐患。我国上市公司现存的是一种以国有股为主导的“一股独大”的公司股权结构,国有股一直处于控股地位,法人股股东也往往是国有公司或国家控股公司。这样的股权结构下,流通股股东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就难以落到实处。股权分裂,除了影响对公司管理层的有效监管外,还强化了股权投资的偏好。因为在公司中国有股、法人股股东往往为控股股东,并且股票认购价格远远低于流通股股东的购买价格,在增发时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放弃认购不但不受损失,还会“搭便车”享受每股净资产的增值。而流通股股东在再融资时若放弃,往往会因除权形成损失。所以,由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控制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是不会轻易作出放弃股权再融资的安排的。换言之,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使得公司筹资计划完全能按照内部控制人的意愿得以执行。这是公司恶意圈钱行为的内在根源。

3.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强有力的退市机制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真正的市场化运作,融资主体进出不自由,许多有实力的公司暂时不能直接上市。经营失败的公司只要不退出市场,因市场进入门槛高,其“壳资源”仍具有经济价值,从而引发市场参与者的投机热情经久不衰,而投资理念迟迟难以建立,股权融资的成本约束也就无从谈起。

三、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选择趋势

长期以来,配股是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普遍方式。在国际市场上公司股权再融资以增发为主,配股较为少见,仅在公司陷入经营困境,无法吸引新投资者认购的情况下,才使用这种方法。

增发新股自1999年7月由上菱电器股份公司成功实施以来,在发行数量、规模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融资渠道已经大大拓宽,而上市公司的盈利和分红压力日益巨大,股权融资的成本也不再低廉,从长期看,增发和配股等股权融资在市场中的地位将逐渐下降。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可转换债券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今后上市公司在制定融资方案时,根据环境特点和自身条件以及发展需要量体裁衣,在一次融资或在一段时期内的融资中综合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进行组合融资。由于有关规定对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限制较严,满足条件可以采用该融资方式的公司只是少数,从理论上分析,适合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应该符合增发和配股的条件,可以把增发和配股作为备选方案,融资方式的选择余地较大;但符合增发或配股条件的公司则不一定能符合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条件。而且,一些公司即使满足条件,也因为受资产负债水平的限制而发行总额有限。因此,同时采用可转换债券、增发以及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组合融资对于资金需求规模大的公司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通过精心设计组合融资方案,将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结合起来,运用超额配售选择权增强融资的灵活性,可以大大降低公司的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使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相配合,在控制融资风险、成本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今后上市公司融资的趋势是:从实际出发,更注重融资方式与手段的创新和优化,将种种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优再融资方案,以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和价值最大化。

四、解决我国上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措施与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解决我国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针对性措施是:1.尽快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早日实现股票全流通,利用市场机制促使投资者投资意识的真正觉醒。2.建立强有力的上市公司退市或破产机制,早日形成资本成本的硬约束机制。不过,根据最近证券市场发展的新情况,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才是促进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理性回归、改善公司资金结构的根本方法。而且,目前的市场状况正给有关各方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去年上半年以来,由于股市低迷和公司债券收益上升,公司债开始热起来。从财务上分析,其原因首先与其不菲的收益有关。如2002年7月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发行期限三年,票面利率为3.51%,扣税后的收益水平为2.808%,高于同期限的记账式国债的收益率1.936%,也高于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实际收益水平2.016%。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评定该债券信用级别为AAA级。福建兴业银行以无条件不可撤消连带责任保证方式为该债券提供全额担保。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公司债发行已供不应求,完全转变为卖方市场:6月19日国家电力公司发行的40亿电网债中,15年期债券固定利率达到4.86%,三年期债券固定利率为3.5%,而同日发行的三年期国债利率只有1.9%,因此在电网债在发行之前就有机构纷纷预定,第一天就基本卖完,连保险公司这样的机构大户都抢不到足够的订单。

融资方式范文篇6

1.内源融资

物流企业的内源融资是通过企业自身资金积累完成的,企业的内部留利和固定资产折旧就是内源融资的实例。一般企业会在分配利润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留利,作为企业扩大规模之用。物流企业具有资金周转速度快、扩大再生产周期短的特点,因此,企业内部留利是其内源融资的主要形式。而小型物流企业往往租用设备和场地,因此固定资产折旧较少。虽然内源融资是企业靠自身力量解决资金困难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这种方式占用企业资金,资金数量受前一会计核算期利润额的直接影响,因此,不能作为企业发展初期解决资金融通困难的主要方式。

2.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外源融资的一种,是指企业直接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进行融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IPO进行直接融资,但是,监管机构对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有较高要求,对于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来说,这些要求都过于苛刻,难以达到。因此,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来说,发行债券是其进行直接融资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发行债券是以企业的信用作为基础的,如果信用较低,企业发行的债券会受到多重监管,并且需要付给投资者更多风险回报。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得直接融资往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

3.间接融资

外源融资的另外一种方式是间接融资,即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充当中介进行融资。金融机构通过存款和发行初级债券的方式从资金盈余部门获得资金,再贷款给资金困难的企业。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可以分为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两类。抵押贷款要求企业提供自身已购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而信用贷款则不需要抵押物,凭借企业良好的信誉进行放贷。对于大型物流企业来说,由于其拥有良好的信用基础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因此其可以容易地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企业往往没有良好的信用基础,固定资产也较少,因此,中小型企业想要从金融机构获得间接融资具有一定的难度。

4.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与互联网发展息息相关的新型融资模式,它的存在基础是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具有公开、公正、透明、共享等属性,使得资金盈余者和资金赤字者可以方便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由于信息公开程度较高,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成本往往比传统金融的融资成本低。但是,由于资金贷出方与资金贷入方直接进行交流,这对于融资双方的信用和资历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中小型物流企业融资方式发展方向分析

由于中小型物流企业通过传统融资方法进行资金融通时会遇到很多障碍,因此,中小型企业必须清楚自己的弱势,然后寻找新的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1.中小型物流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

(1)信用等级较低

信用是指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企业的信用等级是根据其偿还能力决定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往往注册资本额度较低,与金融机构缺乏交流,因此偿还能力较弱。而偿还能力较弱的企业往往得不到金融机构的融资,这就使得在企业发展初期陷入融资恶循环,使得企业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2)缺乏抵押品

物流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有以下几类:汽车,仓库,配送车,营业处等。在物流企业起步阶段,所使用的汽车往往从汽车租赁公司租用,不属于公司的固定资产。营业处和仓库大部分也是租赁使用,同样不属于公司的固定资产。这三类资产往往会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进行购置。加上我国很多物流企业与航空公司合作,货物的运输是通过空中运输完成的,这也减少了汽车的使用,这在客观上减弱了物流企业购置汽车的积极性。因此,中小型企业用于充当贷款抵押品的固定资产只有配送车,而配送车的价值较小,这就造成了中小型物流企业缺乏抵押品的困境。

2.中小型物流企业融资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经济学原理,小型企业为了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必然会走上合作化道路。中小型物流企业由于受到自身规模限制,难以获得外源融资以支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想要获得融资,就必须结合自身优势,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和社会影响。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取得外源融资。

(1)走合作化道路

根据经济学分析,由于企业发展阶段不同,较先进入市场的企业往往会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而较晚进入该市场的企业则难以在该市场立足,从而形成寡头垄断市场或垄断市场。在我国,物流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出现萌芽,但是其快速发展却是在21世纪互联网普及之后。由于首先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已经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而后进入的企业才刚刚起步,如果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难免会走上被兼并或收购的道路。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单独的一家中小型物流企业由于信用较低、社会影响力较弱,很难取得资金贷出者的信任。如果中小型物流企业以一个“融资共同体”得角色进行融资,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为雄厚的资金支持会降低资金贷出者的违约风险,从而降低资金融入成本。

(2)吸引投资银行进行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指投资银行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公司提供资金支持,获得其股权的投资模式。在企业做大做强之后,投资银行通过出售其持有的公司股票获得收益。一般情况下,投资银行会选择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进行投资。由于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缓慢,在近几年实现飞速发展,行业机制尚未形成,行业规模仍在扩大,同时行业风险也在进一步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投资银行风险投资的初衷。中小型物流企业必须看到自身的优势,即资金周转快、所需成本较低。如果能够吸引投资银行对其进行风险投资,不仅能够获得资金支持,也能获得投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的财务技术和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建立的指导,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难得的机会。因此,部分经营理念较为新颖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融资,以解决自身的财务困难。

三、结论

融资方式范文篇7

截至2012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3200万家,较2010年1100万家翻了3倍。2010年,工业领域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4.9万家,比2005年增长50.1%;工业领域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1%;实现税金1.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税金总额的54.3%;完成利润2.6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66.8%,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9%。自2010年,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完成从一般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加快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展的转变。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比重持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升级中,中小企业充当产业转移的重要角色,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尽管过去五年中小企业发展平稳快速,但在十二五期间,依然面临许多挑战:(1)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中小企业扎堆现象严重,部分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以传统产业发展为主,创新服务型产业较少,高耗能行业占比高。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落后。总体上中小企业依然比较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结构待优化。(2)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中小企业代工生产较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从事耗能、污染行业。随着资源、环境、人力成本的上升压力,传统的模式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未来中小企业发展更加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技术为先导。(3)竞争更加激烈。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市场越来越国际化,进出口优惠政策减少,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逐渐收窄。如果在技术上没有创新优势,靠过去的成本利差很难生存。(4)融资难依然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没有资金扶持,很难进行新产品的投放研发。繁琐的融资手续,苛刻的抵押担保条件,中小企业顺利融资的大门依然很难打开。

二、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特点

《巴塞尔协议》(2004-6)认为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过程中,运用短期性结构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款等资产的融资。简而言之,围绕着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所发生的资金和信用的融通统称为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融资涉及进口和出口企业,通过银行为进出口企业提供短期和长期的融资,常见的融资产品有:即期(远期)信用证、进口押汇、离岸代付、出口双保理、假远期信用证、外保内贷等。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为: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中占比小

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始发展,得益于成本优势,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2007年2.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2012年达到了3.87万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2010年中小企业出口总额已达到1.57万亿,占据进出口总额50%的份额。但是金融机构对于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支持却进展缓慢。一是门槛较高,二是产品落后。刘春兰(2006)指出国际贸易融资在中国外贸企业各种融资方式的20%,在这1/5的比例中,大企业居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小。

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需求强

国际贸易融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种成本较低的融资产品,随着中小企业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逐年提高,中小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持续增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赖商业银行,但从商业银行获得的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

3.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单一

信用证结算是当前用的最多的一种融资方式,与国外层出不穷的融资工具比较,金融机构的创新度不高,不能适应金融发展趋势的变革,进口押汇、打包贷款、票据贴现等传统模式已经广泛应用,银行间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从没有降低过。即便是同样一笔业务,各个银行的标准不一,导致时效性降低,贻误企业的贸易商机。

4.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多以间接融资为主

2012年全年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5841亿元,首次公开发行A股154只,筹资1034亿元。全年公开发行创业板股票74只,筹资351亿元。2011年上市公司累计筹资6780亿元,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47亿元。2012年募集的资金中,创业板占整个上市公司的6%,可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微乎其微,融资还是主要靠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

三、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国外经验借鉴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比例达到97%,吸纳就业人数占比60%。即便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GDP总量的50%。中小企业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不同经济条件下,其融资模式存在差异,以美国的市场主导直接融资模式和日本的银行主导间接融资模式最为典型。

1.美国经验

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发达,国际贸易融资金融机构多,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方式有许多可选的空间,目前主要依靠的融资方式路径有:(1)进出口银行:分为直接向外国买主贷款,间接向外国买主贷款,对外国买主提供支付担保,对流动资本提供担保。当进出口贸易融资遇到障碍时,通过它提供资金支持,整个融资业务受国家政策的约束。(2)私人基金公司:主要为从事国际贸易的进口商或出口商补充资金来源,其融资金额大、期限长,而且多是商业银行不愿承担的项目,市场适用性广泛,条件是所有贷款须必须由进出口银行担保。(3)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向国际贸易往来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作为贸易信贷的担保人,让进出口贸易公司融资更快捷。(4)信贷保险协会:1961年成立,主要是防范风险,因政治或经济原因发生坏账蒙受损失进行担保。对美国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进行担保或融资。(5)贸易开发署:帮助美国出口商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解决中小企业对风险把控不强,对项目投资不明问题,开发署出具可行性研究计划,在计划阶段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2.日本经验

融资方式范文篇8

1我国制造业企业融资现状

1.1制造业企业融资缺口大

自2007年以来,央行推行了一系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制造业企业的信贷份额大量减少,2008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流向制造业企业,仅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上年同期减少300亿元,在市场上流动性总体水平减少情况下,制造业企业获取融资的数额相应减少、融资成本增加。与此同时,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企业成本加大、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成本增加、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导致用工成本增加等,都加大了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困难。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根据国家发改委制造业企业司的统计结果显示,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制造业企业倒闭。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减少不良资产率,在贷款投向上会更加向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倾斜,从而进一步挤掉制造业企业的贷款份额。为了缓解制造业企业融资难,2008年底央行对制造业企业的信贷规模全国性商业银行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造业企业的资金供给,但仍难以填补制造业企业巨大的融资缺口。

1.2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高

一方面在2007年以来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率的作用下,金融机构各期限人民币贷款利率继续上升,贷款利率提高将导致利息支出的增加、财务费用增加,提高了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虽然央行建议各商业银行增大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额度。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更偏向于大型企业,这就意味着制造业企业难以从正式金融渠道获取资金,许多制造业企业不得不从非正式金融市场寻找高成本资金。相关调查表明,在温州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中,约30%—40%来自民间融资。目前,非正式市场利率至少在10%以上,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借贷市场的利率已达20%—30%,甚至更高。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压力很大。

1.3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骤减

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渠道一般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首先,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进行债权融资和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一部分成长性的高科技制造业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制造业企业板块上市,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一部分制造业企业(主要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和零部件的制造业企业)依附或者挂靠大企业,成为大企业的子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利用大企业的力量进入资本证券市场获得资金。但一般的制造业企业由于规模太小、发行股票和债券的上市成本太大等原因不能直接进入资本证券市场融资。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影响下,我国股市大幅下挫。许多企业的IPO计划因被证监会否决或自行撤除等原因中途夭折,部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也搁置。不仅是制造业企业,包括大型国有企业都难以从资本市场融资。其次,制造业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银行抵押贷款,直接贷给企业;二是对个人的抵押贷款和消费信用贷款,贷给企业股东个人;三是有担保的信用贷款。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制造业企业急需大量资金用于发展,然而其本身资产较小,缺乏足够的担保物,且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受资金供给能力和风险控制的约束,就存在着。惜贷”现象,难以满足制造业企业扩大的融资需求

2不同行业类型制造业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2008年制造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制造业企业的生存状态,央行、财政部、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解决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难。2008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制造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制造业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专业化发展等制造业企业发展环境建设。地方政府、金融部门也纷纷出招解决制造业企业融资难问题。2008年8月北京推出制造业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08年7月浙江省政府正式启动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这些政策无疑为制造业企业选择切实可行的融资方式渡过金融危机提供了帮助。以下根据制造业企业的行业类型,结合各种政策,提出一些制造业企业关于融资方式选择的建议。

2.1制造业型企业

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满足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消耗、存货的积压以及日常经营活动流动资金,对资金需求量大,且资金周转较慢。其融资方式主要有实物资产的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民间借贷等。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出口骤减。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型制造业企业,面临将目光从出口转到内需上。大力开拓国内市场,进行产品创新、产品升级的压力。制造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增大。

(1)金融租赁。金融租赁是一种集信贷、贸易、租赁于一体,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融资,方式。具体来讲,融资租赁有四种形式:一是直接租赁,出租方应承租方的要求,出资购买设备-直接租给承租方使用。它是融资租赁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二是杠杆租赁,出租方自筹相当于租赁设备价款20%—40%的资金,其余60%—80%资金由出租方将待购设备作贷款抵押,以转让收取租金的权力作为附加担保,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价格高的大型设备的长期融资租赁业务;三是转租赁,出租方根据承租方的需要,先从其他租赁公司租人设备,然后再转租给承租方使用。这种方式一般用于从国外引进设备;四是回租租赁,企业将自制或外购设备出售给出租方,然后再租回使用。通过金融租赁,企业可用少量资金取得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可以边生产、边还租金,对于资金缺乏的企业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加速投资、扩大生产的好办法;就某些产品积压的企业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促进销售、拓展市场的好手段。分期偿付的还款方式,也有助于承租企业避免资金波动风险。

(z)制造业企业联合融资。面对危机。制造业企业为了保存生存空间,可采取联合的方式进行集群融资,共同渡过融资难关。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联合方式:一是同类行业联合;二是同类行业的上下游企业联合。制造业企业联合融资也有两种方式:一是制造业企业集合发债;二是制造业企业联保贷款。通过统一组织、统一冠名、统一担保、分别负债的方式。由数家制造业企业集合发行债券,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这种方式适合同行业的制造企业联合。2008年江苏启动制造业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试点工作,每批试点将组织省内10家—20家制造业企业集合发债。联保贷款,是由牵头企业组织相同或相近区域、资产和规模相当、彼此熟悉的企业组成联保体,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联保体成员相互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种方式可以拉长企业链条、扩大企业规模,适合同类行业的上下游企业的联合。

2.2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

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满足流动资金的需要,包括促销、存货周转等。相对于制造业型企业,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的贷款数额小、风险小,其融资方式主要是民间融资、个人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民间融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具体包括借贷、集资和捐赠等。它的形式多样,如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民间招商、个人财产抵押借款、当铺、钱庄、个人捐款等。

当前,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可以尝试向小额贷款公司申请贷款,小额贷款公司于2008年7月,在浙江进行试点。这是地方政府解决制造业企业融资难的一项创新。根据浙江省工商局《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小额贷款公司是指在浙江省境内依法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内资有限责任公司或内资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将民间融资活动正式机构化,它可以满足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可以成为服务业型制造业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之一。

2.3高新技术型制造业企业

高新技术型制造业企业的资金主要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以及新产品的推广。首先,由于其所研究和开发的技术、产品具有一定超前性,研究开发能否成功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并且研究开发所需资金较多。这类企业经营风险较大。其次,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其资产结构的特点是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大,缺少实物资产抵押,企业往往将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贷款质押物,申请无形资产担保贷款。当前形势下,制造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的贷款数额较少,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再次,高新技术型企业的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很难从商业银行取得长期借款。吸引风险投资基金是高新技术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融资方式范文篇9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现状;融资方式;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越来越注重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的提高。国家出台的发展规划纲要就指出,到2018年基本上使我国大小城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方便顺利的享受各种公共文化服务,使其基本的文化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近年来,我国的民间资本正在有条不紊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更快地进入文化领域,使得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供给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文化的大众化需求和精英化供给不协调

我国的公共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共文化萌芽于封建主义社会,当时的文化是由上层阶级的少数精英才能够消费和享受,因此,当时的文化可称为“精英文化”,文化的发展主流为精英文化[1]。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科学技术、经济水平和思想意识发生的巨大改变,文化也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例如,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就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所消费的文化,它的出现是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的新纪元,代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和小有成效。然而,大众文化的发展形态还不够成熟,深入研究后发现现阶段的大众文化仅仅是以一种传播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而且它的传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封建社会的精英文化有所类似,传播端开始于上流社会阶层,公共文化并没有与市场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挂钩,而且由上流社会精英诸如艺术家、文化管理部门制定的精英文化与公共文化相差甚远,这就造成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

2.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的不平衡

文化与经济发展是两者相辅相成,因此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了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水平[2]。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同的阶层之间,不同的人群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就造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整体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根源是深远的,早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我国重点发展的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很高的,然而水平高的区域并没有带动其他区域,这就成为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资源矿产分布极不平均,这就造成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从而加剧了它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的不平衡。

3.文化供给脱离公共文化愿景

从规模来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的投资水平是相当大的,但是其产生的作用和成效相比于它的规模却是远远不够的[3]。例如,我国某大型城市的某博物馆。从其外观上来说,建筑气势宏大壮观,无论从建筑面积和风格来说都是令人瞠目的。可是,博物馆的重点在于其内部所展览的物品,展览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价值决定了该博物馆的真正价值。然而,博物馆内的展览品不仅从数量上来说与其占地空间相差甚远,而且所展览的物品也是平淡无奇,毫无价值,前来参观游览的人流量日渐减少。博物馆就是公务文化服务设施,那么建造这么一个豪华宏伟的博物馆的钱从何而来,这些是否真正为我们公共文化所服务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花费巨资所建造的公共文化设施脱离了大众愿景,这样的博物馆并不是我们大众所追求的,它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反而浪费了国家和人民的钱财。

二、公共文化服务融资方式的选择策略

1.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融资的主体

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偏远乡村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依然存在,因此,政府供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4]。由于经济发展相对不成熟,市场资源的配置能力尚不强势,市场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有需要崛起,因此,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中。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手援助,必须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努力进行相关方面的工作。对政府来说,其本身就具有进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义务和责任。政府为融资主体是指政府将资金从所有者的手中融集起来,然后再分配给管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相关部门,予以建设工作。目前政府融资方式包括:国家预算、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资助、城市相关部门维护建设资金、公用事业资金援助等。政府融资方式实力雄厚、种类多样,将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主体力量。

2.资本市场融资是关键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以其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意识、成熟的管理特性成为当代经济市场的主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兴盛,越来越多国外的先进企业进入中国,跨国企业如今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企业。如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形式,越来越多投资者甚至是普通大众都加入了资本市场中,成为投资资本市场的一份子。资本市场有效地调节着资金供求双方的平衡合作关系,资金充裕的所有者将资金转移到资金缺乏的所有者手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长期维持了一种市场的平衡发展。通过资金的有效转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可获得大量且充裕的资金补给。如果说政府的财政支撑是主体,那么当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到先进的资本主义市场之后那便是真正地走上了发展的正轨,资本主义融资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施走上兴盛的关键方式。3.项目市场化融资是保障项目市场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多样化的一种代表性产物,它可以合理有效地运用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投资工作中。项目融资具有多方面的含义,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表面上的项目融资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贷款[5]。因为我国的公共文化的服务设施建设工作是大势所趋,这归根结底是利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它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多方面鼓励和扶持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的建设工作,因此,在贷款方面是一路畅通的,而且贷款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工作这种具有广阔前景的利国利民的工作是十分适合的;深层次的项目融资包括产品支付,资产证券化等等。其中产品支付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同的项目融资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去采取不同的项目融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的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融资工作。

三、结论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以及现阶段经济市场体制的复杂性,导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投资工作的举步维艰。基于这样的艰难背景,我们应大力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同的发展时期,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的供给形态是不同的,我们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只有从其根本问题出发,详细的分析其产生的现象及原因,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如今的社会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每种融资方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对每种融资方式都应该进行研究,将它们与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供给形态整体分析,只有在最适合的状态下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才是最终的目标,才能在真正意义促进我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发展工作。

作者:杨铮铮 何文婷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鲲,肖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创新研究[J].探索,2010(02):9-94.

[2]吕炜,王伟同.发展失衡,公共服务与政府责任———基于政府偏好和政府效率视角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8(04):52-64.

[3]何芳,李晓丽.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及满意度因子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四高小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04):83-90.

融资方式范文篇10

(一)理论构想

根据理论分析可知,当宏观调控政策趋紧时,货币供应量M2的增量会相对减少,房地产企业通过贷款这个渠道进行融资的方式会受阻,所以房地产企业会相对减少使用贷款融资方式的规模,转而扩大企业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的规模,选择其他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当宏观调控政策宽松时,货币供应量M2的增量会增长,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会明显扩大,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也会相对增多,企业会倾向于贷款融资的方式。因为在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中,上市融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融资方式要用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宏观调控变化对其的影响比较困难,所以在实证部分,根据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利用外资、其他资金来源,来有针对性的分析宏观政策调整时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以及融资方式的变化。

(二)变量和数据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选取1999年至2013年广义货币M2供应量的同比增长量以及房地产企业开发国内贷款同比增长量的数据以及1998年至2013年国内贷款占本年实际到位资金比例以及自筹资金占本年实际到位资金比例的数据建立模型。

(三)模型分析

利用Eviews3.1软件对房地产企业国内贷款相对增量(GNDK)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初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四)实证结果

由模型分析可得,当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量增加即宏观政策宽松时,房地产企业开发国内贷款增量随之增加,表示房地产企业采用贷款融资的方式较多;反之,当广义货币M2增量减少就是加强宏观调控时,房地产企业的国内贷款增量随之减少,房地产企业选择其他融资渠道和方式进行融资。当房地产企业国内贷款占本年实际到位资金比重增加时,其自筹资金占比会减少,当房地产企业国内贷款占比减少时,其自筹资金占本年实际到位资金比例增加。也即,当宏观政策宽松时,房地产业会倾向于利用贷款进行融资,而减少自筹资金的比重;当宏观调控趋紧时,房地产企业利用贷款进行融资的行为就会相对减少,减少间接融资,转而增加自筹资金的比重,拓宽融资渠道,选择其他直接融资的融资方式。

二、宏观政策变迁对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利用模型通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量的变化代表宏观调控的变化来分析了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的变化,为了对宏观调控变化与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的变化做进一步的分析,在这一部分,利用存款准备金率和M2增量的变化来说明宏观调控的变化,综合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来研究。国内贷款的增长率也明显上升,自筹资金的增长率明显下降。第二,之后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从2010年开始又逐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M2的增长率显著下降,信贷规模收缩,房企国内贷款的增长率也显著下降,自筹资金的增长率也有了明显的上升。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