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1:53:08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范文篇1

一、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内容

室内环境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对我们所处的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根据室内空间功能性要求的不同涵盖了社会学、民俗学、建筑学、心理学、设计学、建筑材料学等许多方面①,同时也要考虑到家具的摆放、装修材料的质地以及功能性、颜色搭配、园艺等不同美学领域。在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有以下设计原则可以参考:(一)功能性原则。对功能的需求催生出了设计,设计的出发点便是满足功能性的需要,因此它的实用性原则应该排在首要位置,在进行医疗空间的室内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类型医院的实际条件和所面向人群进行设计,在色彩、装饰等方面把握好功能性和人文性的平衡。实用性原则要求在设计时最大限度地考虑室内空间的使用功能。例如满足储物空间的需求,满足人员活动的需求,及满足医疗设备等的安装需求等。好的室内环境设计还应根据不同室内空间的功能性要求,在设计时体会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活动,力求创造出满足功能性,符合使用者心理期望,同时美观的室内设计产品。(二)美观性原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今的室内设计已经不再只追求满足于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需要,还需要让人们在置身其中的时候能够感受到美的感觉,能够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的室内设计更能受到人们的喜爱。创造美的事物,是设计活动产生的动力,正是美观的要求,将艺术从劳动之中分离出来,不断地提炼发展,直至今日人们对美观的追求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什么样的产品,更好的外观设计总是能够得到消费者喜爱,同理,人们也更喜欢生活、工作在一个美观舒适的环境之中。室内设计的美观性原则就是要体现出审美情趣,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作为支撑。(三)科技性原则。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方便,智能家居和互联网技术让我们能够对室内环境进行私人化的定制,小到湿度温度,大到整栋建筑的采光照明,都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进行管理。如今5G技术的发展,为室内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数据和信息的交流更加快速顺畅,许多以往不能实现的设计内容也能够轻松实现。例如在一场手术之中,医生和患者可能相距千里,因此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先进的科学与设计理念紧跟科技发展的潮流。(四)人性化原则。室内环境设计所服务的主体是人,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使用者和被服务人的角度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室内环境设计做到真正的为人服务,发挥设计活动的初衷。功能性原则是设计的主要目标,提升优化设计的功能性,实现医院综合效率的最大化。美观化原则是联结人们心灵的重要途径,也是符合新时代社会生活的迫切需要。而人性化的设计思路能够很好地融合之前提到的两种设计目的,用人性化的手段能够在保障功能性得到发挥的前提下,彰显出医院的人文主义情怀,展示出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更能代表北京,为来自五湖四海的病患更好地服务。

二、首都独特的人文背景和国际视野

北京作为首都,多元的思想在这里交织碰撞,一方面国内外先进的思想不断地推动着这座城市的进步,另一方面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重要城市,其独特的人文历史底蕴也在不断迸发着新的生命力。从历史、地理角度来看,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北依燕山,西望太行,是华北平原与游牧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②。所以北京这块土地自古就有多种不同的民族在这里生活繁衍,各个民族的文化不断地交流、发展,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已写入基因。在漫长的时间里孕育了北京这个城市早期的人文背景。北为历史悠久的中国著名古都,北京城自建成到不断增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先后曾有金、元、明、清等朝代将北京作为首都,作为多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有着数量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各个名字各个朝代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出了璀璨的文化成果。同时,北京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都市。自2008年北京承办奥运会以来,北京以兼容并包、历史悠久并且充满活力的形象向全世界打开了文化交流的大门,在这之后数不胜数的国际化会议相继在北京召开,文化展览也络绎不绝,大大促进了北京本土与国际文化的接触面,这些国际化的活动为北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思想文化,这使得我们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段,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三、中华美学思想赋予人文关怀品质的启示

我国传统美学和传统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在中华传统美学思想中,我们生活在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眼中所见的事物皆有内在意蕴,古人以精神和世间万物沟通、与自然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传统美学讲在形式上求和谐,在内涵中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与交流。我国著名哲学家庄子所著《庄子•外篇•知北游》中就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③的表述,由实物所见的经验拓展延伸到虚无的意识领域,这种将有形之物提纯、精炼,最终归于无形的看法,就如一个巨大的熔炉,打破一切的外在束缚将实物转化成一个虚像,透过这个包罗万象的虚像来把握万物天地的统一。在我国传统哲学体系里,“虚”并不是消极的,相反,“虚”是富有创造性的,所有的事物都存在于这一团混沌之中,蕴含着向各个方向发展的可能。“虚”可以称之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④,“虚”是一切万物的本源,包含着在时间和空间中无穷的美意。这种以小窥大、以虚生实含有无限意蕴的审美思想,对我国传统艺术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例如中国的山水画中,画家在落笔描绘之前,在心中早已有了对整体山势的把握。在作画时,画家的时空立场随着画笔在崇山峻岭中到处游走,将多个层次的山峦和多个视点的景色绘于一个画面之中,使人在观画时仿佛置身其中。这便是中国山水画中著名的散点透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所赋予的人文关怀品质,首先就是对生命的肯定,生命的本质力量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中的“道”,而“道”的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天人合一”。这种思想运用在室内设计上,就是要构建出人与环境相处和谐的室内空间。通过在医疗环境中融入自然元素的形式,结合实际的功能性要求,合理配置资源,让室内环境能够有机发展,既保证能够满足后续的功能增长,同时减少污染的产生。让医患双方都能够在自然、舒适的室内空间中进行治疗活动,不光能够减少医疗人员的压力,使患者得到更准确的诊治;更能让患者的精神振奋,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四、室内环境设计理念对首都医院精神家园的营造和提升

医疗机构作为一个特殊的交流空间,是展现首都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渠道。提升整体医疗环境的视觉环境设计,既可以提高社会亲和力又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展示出国家对百姓生命健康的呵护和重视,进而提升国民幸福度。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疾病的产生原因和治疗手段进入了全新的微观层面。治疗的过程变得流程化和标准化。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与患者的交流减少,患者主体随着疾病被划分为不同的流程节点,他们的病痛也转化为疾病的症状表现。这使得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缺乏亲切的交流和温暖的关怀,使得医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感受。然而,医学始终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科学,为了改变如今的情况,需要我们唤起对人文主义的关注,提高对人性化设计的关注度。北京市属医院作为首都文明的一个重要纽带和传播窗口,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传统,每个市属医院都蕴含着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是提升人文视觉环境设计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市属医院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融合传统与时尚、社会与自然,紧紧围绕医院的办医理念和整体形象设计基础性设计要素,完善其整体系统设计,设计出具有人性化、独特性的医疗人文视觉系统。不断提高人们对市属医院的视觉认同感和心理亲和力。对提高大众审美,发展城市文化特色,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构建人民幸福生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北京儿童医院作为首都首屈一指的三级甲等儿科医院,每年都有络绎不绝的患者前来就医。但受到地理位置以及日门诊量的限制,一直无法为院区内的人文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统一提升改造,随着门诊楼的使用与扩建,积累了许多的问题。然而,北京儿童医院的新急诊楼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到了本身作为儿科医院的特殊性,针对患者的需求进行了诸多的人性化设计,例如:卡通风格的墙面彩绘,专为儿童设计的游戏区域以及明确简单的导视系统等。对北京儿童医院的人文环境起到了极大的改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也要求我们要体恤和关怀他人,要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便是要以宽厚仁慈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生病的患者在就医时更需要感受到来自医院以及医疗人员的关怀。与此同时医生在进行诊疗活动的时候,出于责任等的原因,也承担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对于医疗人员的人文关怀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例如:定时进行心理访谈,为医疗人员准备舒适的休息区域,这些方式都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护人员的紧张和焦虑,帮助他们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人文视觉环境系统在表达传统文化、传播民族优秀思想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凭借着视觉系统的传播,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直观的表达出来,凝练出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化韵味。使医院机构不再是一个简单“就医”的公共场合,而是一个强调人文视觉环境设计的综合性质的环境公共空间。通过这些文化符号结合国际视觉语言,更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阎红生.从北京的人文背景中看北京话的发展[J].琼州大学学报,1999(3).

[2]朱美跃.关于医学人文关怀的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9(4).

[3]张红华,刘伟娜.《易经》智慧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美学思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人文环境范文篇2

关键词:校园;学校;学生;环境艺术设计;绿色环境

2012年,笔者的家乡,一个晋北小城,在进行国家卫生城市改造与建设的同时,母校也进行了一番校园的建设与整修。经过细致、合理、科学的研究论证和严格审批,全面统筹制定出校园绿化方案,然后实施。记得大约一年的时间,经过如火如荼的一系列整修、维善、重建,母校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了今天犹如花园般的省级示范高中。走进母校的校园,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将军的塑像。雕塑坐落在一块大理石上,神态庄严刚毅。二十米左右是学校的办公大楼,大楼前面,分别种植着两排槐树,四周百花竞相开放,草坪绿草茵茵……徜徉其间,使人心旷神怡,学校命名其为将军广场。绕过办公楼向北走,两个醒目的亭子东西耸立着,师生们课间可以在这里休息,交流。四周种植着粉色的樱花,人间四月天,满树樱花竞相开放,灿烂妖娆。四周大面积草坪,红绿相间,美不胜收,学校美其名为双亭广场。绕过中间的高三教学大楼,来到学校最大最新的梧桐广场。顾名思义,广场两边高大的法国梧桐郁郁葱葱,迎风摇曳。在梧桐广场最北边的正中,高高地飘扬着五星红旗。每逢周一,全校师生要在此举行升国旗仪式。走过梧桐广场,进入大操场,这是一个崭新的塑胶操场,占地大约五十亩,是同学们尽情挥洒青春活力的地方。通过绿化的校园,笔直的校道从校门延伸至生活区,两旁绿草如茵,鲜花盛开,花带、绿化带交错有序,整齐规范。长廊、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环境建设是经济基础,文化建设是上层建筑。母校的育人体系中,不仅有“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服务,“环境育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教育课堂,是重要的育人环境之一。其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1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大脑发育,语言进化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在优美的环境中,人们越发能产生运动的渴望与冲动。这种冲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使各种运动更加有效直接,产生更好的健身效果。人在绿色环境中能使皮肤温度降低,脉搏跳动次数减少,呼吸均匀,血流减缓。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工作很疲劳时看看窗外的绿荫会顿感赏心悦目。而且绿化茂密地带空气负离子含量高,对学生在血压、心脏、神经等方面的慢性疾病都有间接治疗作用。

2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与学生求知欲的影响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或者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能激发人的求知欲,使师生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的同时,促使师生积极进取,努力探求。母校在校园总体规划上,特别注重建筑布局和美化布局的相互映衬,使其达到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其成为熏陶、教育、塑造学生的辅助课堂,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在生活中得以提升,让他们的精神领域和知识水平同步优化,真正成为思想上与时俱进,精神上丰富多彩,知识上超凡脱俗的名副其实的当代学生。

3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对学生道德、心灵的影响

当你步入母校的大门,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那座庄严肃穆,威严挺立的将军雕塑,时刻警醒母校的莘莘学子要勤奋好学、力求上进,报效祖国;草坪上那个低头看书的女生,认真钻研,忘我投入,洋溢着对学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情怀;那飞奔向前的金马腾空而起,象征着学业路上要有英勇拼搏的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用不锈钢制作的宇宙飞船在宇宙中探索飞行的雕塑,象征科学事业的伟大,告诉学生崇尚科学、现在要扎实打好文化基础,将来去努力探索科学的奥秘。古色古香的六角亭,色彩搭配和谐,造型精巧,给人一种独具韵味的古典美,使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与感染。雕塑、假山、花池,草坪造型别致,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山琼阁,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几十米文化长廊内容丰富多彩,告诉学生要讲文明、懂礼貌、友善待人。“学校发展史”与“远景规划”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展望美好未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将军纪念堂”让学生了解我们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激发热爱祖国的激情。“五星红旗”让学生们了解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了解祖国光荣历史,激发热爱祖国的激情。“校史长廊”与“校友长廊”一样,建筑风格古色古香,长廊内文化氛围浓厚,一幅幅照片告诉母校学生学校的发展史,学校建设的艰辛,它的风雨历程以及辉煌历史。

4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对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影响

校园里的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物以及自然风景和优雅的人文化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教育和启迪。臵身于校园中,每个人会感受到物质载体文化迸发出的启迪能量像磁石一样催人奋进。而优美的校园环境本身给人以美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儿彰显了它最为准确的寓意。

5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校园绿化、美化,创建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是提升办学品位,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校园人文韵味的植物造景不仅为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使师生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疏松心理。同时,校园的绿化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就学,不断扩大了我校教学规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钟灵毓秀。母校校园,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绿化美化校园物质环境,优化文明校园人文环境,为学生营造美丽、高雅、和谐的育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校园绿化、美化,创建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作为提升办学品位,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首当其冲,必不可少的,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

作者:郭琛依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邬琦姝.谈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发展[J].宁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

人文环境范文篇3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人性化;交流空间;校园文化

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于师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校园环境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和学生的切身学习感受。

1金明校区现状调研与分析

河南大学新校区(金明校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郊。校区内地势平坦,地形标高72.9~74.2m。同时,金明校区作为新校区,校区历史短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在细节的问题处理上仍有不足,人与校园的关系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校区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

植物方面,通过栽植记录、资料搜集调研,确定金明校区共有高等植物60科133属225种(变种),同时金明校区的面积为12.31×105m2,而明伦校区(老校区)面积仅5.50×105m2,不到金明校区的一半面积,却分布有77科194属260种(变种)。数字上的差异明显,在数字之外的人体感受差别更为明显,老校区夏季遮阴乘凉处较多,且植物种类丰富,常常可以有发现新植物的喜悦,良好的植物环境也为动物的存在提供了场所,各种猫,鸟儿以及蝴蝶,青蛙在校园中和谐生活,因此创造了宜人舒适的校园环境。而新校区明显缺乏这一点,夏季乘凉处较少,且多为非自然环境的建筑遮阴,相较于植物遮阴,没有给人心理上的舒适性。同时植物动物多样性的缺少,在视觉上给人的印象较为刻板,没有柔化视觉感受、丰富听觉感受。图1老校区鸟瞰图图2新校区鸟瞰图

1.2环境与人融合不充足

金明校区多为宽敞的大路,道路分级中林间小路较少。人车分流仅做了道路低矮的区别,或是种植行道树以区分,而这种平坦开阔的笔直道路虽然对交通有所帮助,但对于自然环境感受的益处不多。自然环境是学生学习交流与娱乐休闲的良好选择,环境的优美在心理上令人放松,利于愉悦身心,感受校园环境之美。所以林间小路以及休闲设施是极其有必要的,这是一种人性的关怀,更能够帮助建立一种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做到自然为人提供环境,人为自然增添趣味性,两者友好相处,共同发展,体现绿色校园,生态校园。林间小路及休闲设施的缺失不利于环境建设的亲和性,且没有将校园与自然充分融合,没有利用自然的舒适性为校园营造独特的空间场所,这对于校园与自然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1.3交往空间利用率不高

由于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校园空间使用主体的需求,导致在校园中产生许多利用率不高、设计不充分、景观效果较差的室内外空间。例如下沉广场作为一个聚集性广场,处于图书馆与教学楼之间,利用率按理说应该相当高,可现实是只有在早晨温度适宜阳光不刺眼的情况下,才有学生在周围台阶上看书聊天,享受微风带来的舒适。再比如琴键楼靠水一侧的休闲空间,由于湖水经常干涸,散发出腥臭味,且没有一定的可看性、趣味性,琴键楼的休闲空间并没有很多学生逗留。除此之外,创业中心入口处联排座椅利用率并不高,学生们只有在买了速食食品或者等人时才会在此停留,这里没有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充分考虑,仅仅只是提供了敞开的公共空间,有些浪费。

1.4缺乏对校园文化的传承

大学校园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所、生活的空间,其文化氛围的形成经过了长期的历史积累与沉淀,是人们生活学习方式的表达,是文化精神之于景观的物化,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发展历程,凸显校园景观环境育人的功效。金明校区作为新校区在校园文化传承上并没有做到位,没有充分体现百年河大的文化魅力与精神内涵,虽然相较于老校区缺少了历史建筑这一永恒的见证者,但在环境营造方面新校区也是可以进一步传承与弘扬河大精神的。

2校园环境发展构想

针对校园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结合开封市的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实际情况,通过一些设计与规划方面的完善,来提高校园环境的舒适与健康,为学生以及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本校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品质。

2.1丰富生物多样性

拥抱自然,与周围景观和城市环境相融的态度有助于强调校园空间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有助于塑造校园空间独特的气质。因此有必要丰富绿化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植物,丰富植被层次,营造生物垂直与水平上的多样性。金明校区绿化面积足够,但多为草坪,植物高度较低,高低层次不明显,所以可以从草坪入手,选用高低错落有致的植物以及适于生长的植物种植。生物多样性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缓慢过程,可待环境逐步变好后,再多引入其他适合植物动物,一步步创造出优美的生态校园环境。

2.2加强环境与人的关系

自然环境作为大学校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课外交往与交流、生活与活动、陶冶情操、感受校园魅力及校园特色的场所,校园景观在诸多方面影响着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为国家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校园发展应该注重环境健康性,即优先营建健康、安全的自然环境,在原有环境基础上扩大景观环境的影响效应,并将其发挥到极致。校园布局常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原则,不仅注重校园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校区环境发展思路需要以生态景观为核心,调整校园空间结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校园景观设计及生态系统规划,帮助建立一种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做到自然为人提供场所,人为自然增添趣味性,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共同发展,体现绿色校园,生态校园。

2.3创造宜人舒适的特色交流空间

核心特色交流空间的设置可以建立起师生之间主要的交流渠道,而满足师生多元化的交流需求需要多样化小尺度公共空间的介入。围绕主体空间,点缀了一个个室外平台,为整个共享空间增添了“看与被看”的乐趣。例如可在琴键楼靠水一侧增加休闲桌椅,为“看”提供场所,不再只是驻足而是可以坐下停留,同时保证湖水的干净充足,湖中养鱼或是天鹅等生物,在静态景观中增添动态的生物,不失为一种趣味,更加突显“看”的魅力。除此之外,可以利用功能与功能之间的间隙,见缝插针地设置公共交流空间,实现“增加偶遇”的空间目标。比如在创业中心的食堂之间加入一些休闲桌椅,同时利用垂直向的空间,将中间部分的层高充分利用,在与食堂隔开的同时也可以方便学生们在吃饭前后间歇在此讨论问题,提高空间利用率,创造舒适的特色空间。

2.4秉承校园文化初心

校园应该体现每个学校特有的精神状态和特殊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才是人性化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建设校园环境时,我们应该结合高校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充分展示和体现大学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校园精神,营造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景观,并且营造将开放性与人文性、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的校园景观。校园文化不能仅限于标语与口号,要从融入生活,融入环境中考虑校园文化、感受校园文化。作为一名河大学子,“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我永远铭记的校训,同时历史长河中前辈们的奋斗史也是我前进的动力,这些若能时时刻刻体现在校园的角落,我想更多的人会筑牢这份记忆,它的形式可以是文化长廊VR展示或是一家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咖啡厅。今天与昨天同样值得记忆,最近发生的西兰花之争,着实体现了河大人的团结,这也是今天网络社会中校园文化的标志,所以以此为出发点,顺应互联网时代,在人文环境中加入西兰花元素,这是一份独有的记忆。

3结语

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的学生不仅对校园环境施加着影响,他们的个性特征中也留下校园物质和文化环境的深刻烙印。在教育家的眼里,学校是“一种典型的环境,设置这样的环境以影响成员的智力和道德的倾向”(杜威)。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力尤其与他们所处的校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大学时代是人一生中最具活力的年华,学生的求知欲高、兴趣广泛、喜爱参加多种活动。例如各种文化社团、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社交等等。大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必然要求环境的丰富性。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丰富创造出多内容、多功能、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和更加完善的生活辅助空间,能够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洪伟.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1):99-100.

[2]王玮.方寸之间有天地——校园综合体建筑设计的研究和讨论[J].建筑与文化,2020(6):192-193.

[3]郑尹,李晶源.行为模式对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9(11):8-9.

人文环境范文篇4

推进反腐倡廉关键在人,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就必须营造反腐倡廉的人文环境。

一要筑牢拒腐防变的人格防线。优良的品格是天然的“防腐剂”。首先要增强自律能力,严于律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确运用权力,保证权力运用不越界、不踩线、不出格。其次要提高辨别能力,对腐败现象和行为不逐流、不盲从。保持清醒的头脑、平稳的心态,不盲目攀比,不作非分之想。再次要增强反腐能力,不仅要洁身自好,而且要敢于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二要形成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要和睦,通过强化群众监督来形成反腐倡廉的社会环境。班子内部要和谐,坚持民主集中制,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问题及时指出,有矛盾及时化解。“生活圈”要守住“感情”防线,不能只讲亲情、友情而忘记了原则、法规。要对家属进行廉政教育,使每位家庭成员都成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坚强后盾。“社交圈”要以诚为本,倡导君子之交,特别不能交酒肉朋友,避免沾染哥们义气、江湖匪气。

三要营造反腐倡廉的人文导向。反腐倡廉必须从优化社会环境着手,破除笑廉不笑贪的社会风气。要突出正面引导,大力提拔使用“廉洁型”干部,使廉洁干部在政治上得到肯定。要鼓励群众参与,变群众不能参与、不愿参与、不会参与为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要完善制度建设,让老实人不吃亏,“乖巧人”不得利,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使那些想搞腐败的人没有存身之地。

人文环境范文篇5

一、高校人文环境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古人又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人文环境是学校内各种文化现象的条件、设施、布置、氛围等的总称,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所谓“硬”环境,主要是指硬件设施的配置和建设,包括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舒适的住宿环境等,即学校的物态环境;所谓“软”环境,包括丰富的校园历史文化积淀、健康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等。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人文环境。高校物业管理必须融入和服务于特定的高校人文环境。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物态环境建设不是无规划、无目标、无标准地乱投资乱建设。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应是学校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情感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等的反映…,是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的体现。人文环境是物态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校园文化是多年历史人文积淀而成的,是历届高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一所高校也可谓一所大熔炉,她要求每一位生活、工作在其中的人都遵循她的校园文化。一个尊师重教、文明礼貌的高校是绝不容许邋遢冷漠的物业服务员工的。物业管理的形象也会影响到高校的形象。物业服务人员的失误,可能会给到访者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物业服务客观要求具有校园文化特性。人文环境与物业管理可以互为所用、互补所长、互相促进。高校的物业管理很大一部分体现了该校的人文环境内涵。物业管理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会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持续影响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J。人文环境是物业管理服务理念、文化内涵长期积聚形成的,又能表现出物业管理服务的种种特点,形成“品牌服务”,从而提升和促进物业管理服务。同时,人文环境也是物业管理服务的有效载体,校园的整洁和绿化,公寓楼内的文化气息都可成为物业管理服务的内容。人文环境也可以表达出物业管理的服务理念,传输优质服务、人性服务的感性认识,从而得到学校的认可。

二、人文环境在高校物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人文环境在高校物业管理中的“人本作用”

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校园物业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文环境在管理中的作用首先体现的是“人本作用”或人性化管理理念。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不仅仅对全校师生乃至对学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物业管理者本身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高等院校里,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都渴望交流,渴望了解。这一现象在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另外,对于一部分远离亲人的学生而言,更需要一种雪中送炭式的关爱。因此,物业管理者所提供的“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要,从而在高校内形成一种校园情结或者说校园精神,使得全校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可以从相互倾诉、相互理解、相互鼓励中获得慰籍,这远比物质的东西重要得多。有了这样的一种感觉和认同之后,全校学生就会自然地生出一种责任感和建设美好校园的强烈愿望,形成在高层次上对校园生活的呵护,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有句教育名言:“亲其师,信其道”,它很好地向我们揭示了一条教育的规律,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有利于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这正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感的“晕轮效应”。对于物业管理者而言,一方面实施良好的“人文关怀”所产生的“晕轮效应”使得全校师生能理解其工作,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其工作,从而大大降低其管理与服务的难度;另一方面,良好的管理绩效也可以为物业管理者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给其带来良好的市场信誉,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其竞争和生存的能力。

(二)人文环境在物业服务中的“育人作用”

人文环境在物业管理中具有先天性的育人作用。在整个校园建筑设计中,突出校园文化的人文特色,体现均质、优美、共享、有序的建筑特点。人文环境建设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以方便、实用、育人为原则,包括生活上、思想上、心理上的需求。生活上的人文环境布置是让学生能够不断增长生活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方便地享受管理部门提供的优质服务。如在各个学生公寓布置温馨提示标语和寝室文明用语,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心系公寓的发展,使学生养成团结友爱、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另外,还应在教学楼、学生公寓设置信息栏,信息栏的内容包括“天气预报”、“时事新闻”,“天气预报”方便学生掌握每天的天气情况,以决定是否增减衣服或根据天气情况安排自己的活动;从“时事新闻”栏中能够及时简要了解国际、国内大事,既节约了时间又增长了见识,并从中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时事判断能力。在教学楼设立失物招领点,员工所有拾到的物品放在此处使学生感受拾金不昧的精神。诚信教育的形式和途径,还应在教学楼中开展教师文化建设,名人名言、名人名画布置其中突出文化的熏陶。校园的净化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

让学生置身于整洁高雅、美观文明的校园里,可以让他们在审美感受中形成一种热爱学校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将会产生维护和创造美的环境的责任感,自觉地投身于环境美的创造中。高校物业管理过程中的人文环境建设,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置身其中的每一位学生。物业管理人员通过开展有意义的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创设学校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环境影响下,发展能力,培养素质,同时将物业管理的服务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其产生共鸣。在一系列有意义的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会使学生感受到诚信为本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和培养节能的意识、使一些学生可以获得展示才能的机会和舞台,更重要的是加强了联系和交流,不仅使学生对物业管理产生了认可度和亲和力,而且还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及对校园生活的归属感。高校学生是一个十分情绪化的群体,在情感上要给予积极的辅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尊重学生的人格,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流和情感沟通,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所有上述物业管理的活动,均围绕人本管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物业工作的满意度,为后勤赢得信誉。

三、在高校物业管理中如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近年来,如何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与如何树立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物业管理工作如何促进人文环境的营造和学校物业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的提高,结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设备设施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校园是我家”,这种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应该为教育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从而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没有良好的物质基础、配套设施,教育的硬件水平跟不上,就难以发挥育人功能。

(一)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应该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大体包括校园规划和建筑布局、校园设施布置、校园的净化、绿化、香化、美化、亮化、艺术化、数字化、便捷化等方面内容]。要坚持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活动性原则,建好绿色校园、书香校园、特色校园。

(二)要坚持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不仅应当有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更应当有人文景观和历史风物,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起着思想教育作用。要坚持艺术性原则,讲究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协调典雅。

人文环境范文篇6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古人又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人文环境是学校内各种文化现象的条件、设施、布置、氛围等的总称,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所谓“硬”环境,主要是指硬件设施的配置和建设,包括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舒适的住宿环境等,即学校的物态环境;所谓“软”环境,包括丰富的校园历史文化积淀、健康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等。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人文环境。高校物业管理必须融入和服务于特定的高校人文环境。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物态环境建设不是无规划、无目标、无标准地乱投资乱建设。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应是学校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情感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等的反映[1],是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的体现。人文环境是物态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校园文化是多年历史人文积淀而成的,是历届高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一所高校也可谓一所大熔炉,她要求每一位生活、工作在其中的人都遵循她的校园文化[2]。一个尊师重教、文明礼貌的高校是绝不容许邋遢冷漠的物业服务员工的。物业管理的形象也会影响到高校的形象。物业服务人员的失误,可能会给到访者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物业服务客观要求具有校园文化特性。人文环境与物业管理可以互为所用、互补所长、互相促进。高校的物业管理很大一部分体现了该校的人文环境内涵。物业管理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会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持续影响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3]。人文环境是物业管理服务理念、文化内涵长期积聚形成的,又能表现出物业管理服务的种种特点,形成“品牌服务”,从而提升和促进物业管理服务。同时,人文环境也是物业管理服务的有效载体,校园的整洁和绿化,公寓楼内的文化气息都可成为物业管理服务的内容。人文环境也可以表达出物业管理的服务理念,传输优质服务、人性服务的感性认识,从而得到学校的认可。

二、人文环境在高校物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人文环境在高校物业管理中的“人本作用”

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校园物业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文环境在管理中的作用首先体现的是“人本作用”或人性化管理理念。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不仅仅对全校师生乃至对学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物业管理者本身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高等院校里,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都渴望交流,渴望了解。这一现象在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另外,对于一部分远离亲人的学生而言,更需要一种雪中送炭式的关爱。因此,物业管理者所提供的“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要,从而在高校内形成一种校园情结或者说校园精神,使得全校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可以从相互倾诉、相互理解、相互鼓励中获得慰籍,这远比物质的东西重要得多。有了这样的一种感觉和认同之后,全校学生就会自然地生出一种责任感和建设美好校园的强烈愿望,形成在高层次上对校园生活的呵护,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有句教育名言:“亲其师,信其道”,它很好地向我们揭示了一条教育的规律,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有利于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这正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感的“晕轮效应”。对于物业管理者而言,一方面实施良好的“人文关怀”所产生的“晕轮效应”使得全校师生能理解其工作,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其工作,从而大大降低其管理与服务的难度;另一方面,良好的管理绩效也可以为物业管理者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给其带来良好的市场信誉,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其竞争和生存的能力。

(二)人文环境在物业服务中的“育人作用”

人文环境在物业管理中具有先天性的育人作用。在整个校园建筑设计中,突出校园文化的人文特色,体现均质、优美、共享、有序的建筑特点。人文环境建设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以方便、实用、育人为原则,包括生活上、思想上、心理上的需求。生活上的人文环境布置是让学生能够不断增长生活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方便地享受管理部门提供的优质服务。如在各个学生公寓布置温馨提示标语和寝室文明用语,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心系公寓的发展,使学生养成团结友爱、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另外,还应在教学楼、学生公寓设置信息栏,信息栏的内容包括“天气预报”、“时事新闻”,“天气预报”方便学生掌握每天的天气情况,以决定是否增减衣服或根据天气情况安排自己的活动;从“时事新闻”栏中能够及时简要了解国际、国内大事,既节约了时间又增长了见识,并从中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时事判断能力。在教学楼设立失物招领点,员工所有拾到的物品放在此处使学生感受拾金不昧的精神。诚信教育的形式和途径,还应在教学楼中开展教师文化建设,名人名言、名人名画布置其中突出文化的熏陶。校园的净化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让学生置身于整洁高雅、美观文明的校园里,可以让他们在审美感受中形成一种热爱学校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将会产生维护和创造美的环境的责任感,自觉地投身于环境美的创造中。高校物业管理过程中的人文环境建设,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置身其中的每一位学生。物业管理人员通过开展有意义的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创设学校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环境影响下,发展能力,培养素质,同时将物业管理的服务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其产生共鸣。在一系列有意义的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会使学生感受到诚信为本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和培养节能的意识、使一些学生可以获得展示才能的机会和舞台,更重要的是加强了联系和交流,不仅使学生对物业管理产生了认可度和亲和力,而且还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及对校园生活的归属感。高校学生是一个十分情绪化的群体,在情感上要给予积极的辅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尊重学生的人格,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流和情感沟通,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所有上述物业管理的活动,均围绕人本管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物业工作的满意度,为后勤赢得信誉。

三、在高校物业管理中如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近年来,如何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与如何树立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物业管理工作如何促进人文环境的营造和学校物业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的提高,结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设备设施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校园是我家”,这种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应该为教育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从而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没有良好的物质基础、配套设施,教育的硬件水平跟不上,就难以发挥育人功能。

(一)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应该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大体包括校园规划和建筑布局、校园设施布置、校园的净化、绿化、香化、美化、亮化、艺术化、数字化、便捷化等方面内容[4]。要坚持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活动性原则,建好绿色校园、书香校园、特色校园。

(二)要坚持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不仅应当有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更应当有人文景观和历史风物,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起着思想教育作用。要坚持艺术性原则,讲究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协调典雅。

(三)校园净化,使学校成为“雅园”。校园的净化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让学生置身于整洁高雅、美观文明的校园里,可以让他们在审美感受中形成一种热爱学校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将会产生维护和创造美的环境的责任感,自觉地投身于环境美的创造中。

其次,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增强服务理念。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管理者更多地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加之并不存在有效的市场和竞争,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更多地是在方便自己、限制被管理者身上下功夫。但是科学管理呼唤的是规范化的服务。一脸的严肃、满嘴的教条、粗鲁的言行,怎么也无法给人以家的亲近。因此,应通过培训、竞争上岗等方式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妨借鉴我国已有的酒店管理的经验:规范统一的着装、微笑服务、用语礼貌,几声天凉早归的叮咛或者挨门冷暖的问候,无不透着人性,透着关怀。

人文环境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创建“美丽、文明、活力、法治”崇义的奋斗目标,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素质,改善生活环境,挖掘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水平。

二、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工作取得实效,我局成立了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工作领导小组。

三、工作步骤

(一)发动阶段(2014年4月—5月)。迅速成立组织机构,开展创建宣传,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将任务分解细化到具体科室、人员,全面启动各项创建工作。

(二)创建阶段(2014年5月—9月)。对照实施方案和测评体系,查找薄弱环节,针对问题抓好整改,全面组织开展各项创建工作,准备好相关材料和迎检现场。

(三)迎检阶段(2014年9月—10月)。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巩固创建成果,形成长效机制,迎接创建验收。

四、保证措施

(一)鼓劲造势、营造氛围,人文理念深入人心。要重视活动的宣传教育和氛围营造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氛围营造工作;充分利用崇义电视台、崇义手机报等门户网站和宣传专栏等媒体形式及各种会议,及时宣传报道活动进展情况;通过广场电视屏,实时播报活动相关信息,丰富宣传内容,激发全县人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大宣传”让深化“美丽、文明、活力、法治”崇义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成为全县人民的主动要求和自觉行动,真正实现以宣传的效果反映营造环境活动的效果,切实将宣传的过程转变成深化活动的过程。

(二)把握导向,引导舆论,新闻宣传结硕果。一是积极探索信息网络管理工作,做好网上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本地主流媒体网站宣传作用,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二是跟踪掌握各种舆情动态。以便政府妥善回应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关切,形成正面舆论氛围。三是建立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各成员单位指定联络专员,及时将本单位活动开展情况作为信息上报我局办公室。四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作用,开辟手机报专栏,牢固把握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权,及时展示和县委、政府的重要新闻和重大活动的重要信息,为党和政府正确引导舆论发挥有效作用,推动崇义全面发展。

人文环境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县纪委关于建设人文环境的要求,以纪检监察路线文化、价值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形象文化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导向、言行约束、弘扬正气、建树新风的作用,调动全体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工作效能,优化工作环境,树立廉洁高效的司法行政机关形象。

二、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4月)。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议,为推进司法行政系统人文环境建设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二)推进落实阶段(2014年5月至2014年11月)。认真开展活动,提炼、宣传、推广人文环境建设成果,力促社会各界高度认知、认可、认同。

(三)总结提升阶段(2014年12月)。总结人文环境建设经验,巩固人文环境建设成果。

三、内容及措施

(一)加强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路线文化建设。

1.加强“为民”教育,以心系群众的情怀温暖民心。司法行政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司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努力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八件实事”,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2.加强“务实”教育,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凝聚民心。全体司法行政工作人员要秉承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形势下采取与时俱进的工作方式,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干出踏实的工作实绩、经得起群众、实践的检验。

3.加强“清廉”教育,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民心。全体司法干警在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执法中要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做到守得住清贫、挡得住诱惑,切实做到拒绝腐蚀、永不沾染。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

1.开展价值理念教育。一是开展价值观讨论活动。全体司法行政干警要围绕“二十四字”的要求,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撰写体会,交流学习。二是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司法行政干警到警示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剖析思想,涤荡灵魂,珍爱前途。三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党员干部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四是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和优秀党员评选活动,树立正面先进典型,鼓励创新创造,形成比学帮赶超的良好氛围,促进工作创新发展。

2.营造价值文化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风廉政建设等内容、精神以及弘扬正气、树立新风等方面的警示语,展示于机关大厅、楼道等醒目位置,置放于办公桌或悬挂于办公墙壁,让价值文化深入人心。

3.实施价值实践活动。开展“走基层、惠民生”活动,

开展“好干部”评选活动,树起先进模范。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围绕省市县各类考核要求,扎实推进工作创新、力创佳绩,以高昂的斗志、敬业的精神、优良的业绩体现人文价值。

(三)加强以“三严三实”为核心的行为文化建设。

1.充分认识“三严三实”要求的重大意义。“三严三实”要求,既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既坚持了党的优良传统,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做人之基。要组织全体司法行政干警以多种形式认真学习“三严三实”,明确规范内容,强化规范意识,践行规范条款。

2.推进公开承诺。全体司法行政干警要围绕“三严三实”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撰写心得体会,并签定承诺书,实行“亮诺”、“承诺”、“践诺”、“评诺”,切实做到以“三严三实”自律自省。

(四)加强以权力运行监督和干部考核激励为核心的制度文化建设。围绕案件评查、法律服务与回访意见收集、执法和效能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党风政风监督、资金资产管理处置、工作推进考核、人文关怀激励等内容,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制度约束,让人文环境建设“固化于制”,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惩治司法行政干警队伍内的违纪违法行为,树立廉洁形象。

(五)加强以仪容仪表、公务礼仪、机关风貌为核心的形象文化建设,让人文环境“外化于形”。

1.建立司法行政干警仪容仪表基本标准,要求着装整洁,举止端庄,谈吐文明,精神振作,姿态良好。

2.建立司法行政干警公务礼仪基本标准,要求礼貌待人,语言文明,态度和蔼。

3.建立司法行政机关风貌基本标准,创建文明单位,实现办公氛围和谐,办公风格严谨,办公环境规范。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人文环境,加强自身建设,是转变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作风、优化内部管理、提升团队能力、展示司法行政干警形象、助推县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股室处所中心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人文环境范文篇9

一、课题的提出

1、当前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两个极端:

工序式: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要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并加以实施,这里强调的是探究的程序,现在一般认为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和开展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是:(1)提出或生成问题;(2)围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3)收集证据,形成解释;(4)交流和评价。这几个环节也可以看作是几个要素,它们是探究性学习和教学的基本标志,它们使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有章可循。但是,如果只是按照环节和要素机械地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探究路线,然后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实践或经历探究过程的每一步,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这其中既没有学生对现象、事件和观点的质疑,也没有对问题的自由性探索和观察实验的自主性设计,也没有教师对学生探索的智慧性启发和引导,那么,这种“探索”就会演变成对智力进行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而无法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迷失探究教学的方向,最终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自由式:新课程的进程中,很多教师也认识到人本主义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常常矫枉过正,出现“伪人文”的现象。如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师使命缺失、教学过程形式化等。对于一个具体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说,重点体现在三个“热门理念”上(即交流、活动、合作):

交流:实践中,常有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形成“乱插嘴”、“假活跃”、“注意力涣散”等不良探究习惯。这样的探究过程,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失却是教师价值引领、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这是导致教学过程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当前一些探究活动中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

活动:教学中,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学场面闹哄哄、乱糟糟,还称之为“做中学”。这样的活动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

合作:一些教师却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精细的设计。只要有问题,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完全是随着的教师的意志“收”与“放”,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引导者而仲裁者,把学生往预设好的教学框架里赶。

2、什么是基于绿色人文环境的科学探究教学?

在2001年11月23日开幕的“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作了题为《现代教育:绿色·人文·科学》的主题发言。他说:“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基于绿色人文环境的探究是人本主义的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回归自然生长,焕发生命活力,充满心智撞击。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

1、可持续发展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3、“做中学”理论

二、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要实现科学探究教学中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在教学中常发生的“对话、活动、合作”过程中,要克服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保持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加强科学探究的能力,实现学生个体和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在于具体的每一个科学探究教学中,特别强调对“交流、活动、合作”三个互动教学环节的探讨上。

1、交流是一种对话的过程

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学习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师生(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对话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精神。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太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互动和交流,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从精神的角度说,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解决对话过程的有效性问题,关键在于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

2、活动是一种体验的过程

马克思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但是,有活动而没有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因此,当前的探究活动中要努力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对活动的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切实、长远的发展。

3、合作是一种碰撞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和交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机会增多了,教学过程也就更丰富精彩了。但是,应付式、被动式的合作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的意见常常被忽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是合作小组成员间思维不断碰撞、能力不断互增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的内涵作深刻认识和反思,对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作细节化的处理,让学生真正是通过合作得到个体整体素养的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学习(理念的提升,理念具体化即总结教学时的注意点)

2、实践反思(个体反思、教研组内研讨、典型案例沙龙)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为本课题研究设计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广泛收集资料,设计本研究计划,对课题进行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2005年2月-2005年12月,为本课题研究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逐步推出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06年1月-2006年10月,为研究课题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总结研究工作,进行回顾和反思,统计研究数据、资料,撰写研究终结报告,编写成果,进行结题评审。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理论成果: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得以提高,撰写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人文环境范文篇1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的追求,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重新寻找失落得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环境问题成了世界的中心话题,人是环境的主体,于是人和环境又成为了建筑创作的中心课题!本文对建筑设计之生态环境的回归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关系

一、建筑设计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了人?其实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效应必须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空间。而何以为空间呢?空间的概念到底是什么?著名建筑学者冯纪忠教授在讲课中提出过———建筑是空间,并生动的拿茶壶作比较,壶身是大空间,壶嘴是小空间。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公务员之家

二、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

节能生态型建筑的塑造

三、生态环境艺术

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家。作为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四、“生态建筑”不仅仅是指绿色植物的应用,单纯的颜色改变,更为重要的是环保材料的应用、环保的施工。在各种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我们能有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设计师义不容辞。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人类对于建筑的需求经历了从遮掩一舒适一健康一绿色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低能耗甚至零能耗阶段,第二、三阶段是高能耗阶段,第四阶段即现在所讲的生态建筑是高能量效率、大量利用可再生资源,突出强调能源节约和建筑材料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和减少建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损害。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物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改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住房需求的增加,中国建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达690亿m2,推进建筑节能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的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总和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功能灵活多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