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3:24:10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范文篇1

关键词人文主义语境诠释

“Humanism”isbeingemphasizedinjournalisminAmerica.Itisostensiblythereactiontotheautocracyoftherealisticindustryandcommerceandjournalismspecialization,ButactuallyitservesforthepoliticpracticeofthejournalisminAmerica.”Humanism”issupposedtobeawordacknowledgedbytheworldwildjournalism,Buttheuniformofthe“word”usuallycoverthedifferenceofitsmeaning,whichwillgiverisetodifferenthumanismconcernevenresultinconflictinthejournalismpractice.soundertheglobalcircumstances,Weshouldanalysedialecticallyvariouskindof“humanism”fromdifferentcircumstances,Becautiousaboutthesupremacybehinditandmakeeffortstourgetheglobaljournalismtostandatthesamepositionandtoserveforthewholehuman’profit.

在美国新闻教育界,“人文主义”正受到关注:他们有的将“人文主义”作为与“专业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概念提出,如WILLIAN.WU认为,新闻客观、自由等专业原则已经忽视了对人的关怀,使得新闻成为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纯技术存在(他在“21世纪新闻传播峰会”汕头大学分会期间的一次发言);有的从新闻教育与文学的关系的渊源上提出,如JAMESW.CAREY认为:“新闻学的学术来源应该根植于人文科学和人文类的社会科学中。新闻应该与政治联系,这样才能理解民主生活和民主机构;和文学联系,这样才能提高语言和表达能力,并深刻理解叙述的方式;和哲学联系,由此确立自己的道德基准;和艺术联系,这样才能捕捉到完整的视觉世界;和历史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意识和直觉等等。”(《新闻教育错在哪》)当然,就新闻专业主义的弊端及新闻教育的起源这些角度来提出“人文主义”,有其合理性,其运用得当会给新闻业输入新鲜的血液,纠正目前新闻业界的一些弊端。但其实稍稍识理点的人都知道,美国新闻学界”人文主义”的提出使用的是”障眼法”,它掩盖了”人文主义”出笼的另一缘起,即直接地说是美国的9.11事件,间接地说是美国的价值中心意识。然而,这一表面看去并不怎么高明的手段却好像蒙蔽了不少人的眼睛。它甚至得到一些华人学者的回应,如李欧凡在肯定JAMES.W.CAREY的观点的基础上:“卡莱的论点有一个人文主义的基础:他认为新闻教育本应该属于人文学科或有人文意义的社会学科……”,进一步指出,“媒体从文字、印刷逐渐向視觉和网络的转变,“不只为新闻也为整个社会帶來前所未闻也难以想像的影响。這一個影响所造成的就是一个更广泛的人文危机。”(《新闻不等于传媒》)当然,李先生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表达自己的人文主义观点的,其观点本身无可厚非。但他却由于忽视了卡莱人文主义提出的复杂背景而无意中强化美国式“人文主义”的正确性。因此,基于“人文主义”出笼的背景的复杂性及其语意的模糊性,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审视和辩证,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新闻学者在提倡“人文主义”时必须对其加以批判的再诠释,否则,会带来概念的混乱和操作的冲突。本文旨在对美国新闻界“人文主义”关怀提出的背景作一番全景式的描述,以期引起读者在全球语境下对“人文主义”进行深度解读。

一“人文主义”提出的背景

工商业背景:现代新闻的产生源于商品经济发展对信息的需求。在技术(硬技术和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新闻越来越为一种工业化、图像化、流水线作业形态,越来越偏向于经济效益的单极发展。在这样一种语境下,与新闻专业理念相对应的一些传统操守正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如正义、道德、民主、批判等。这样一来,社会中那些色情、暴力、猎奇、刺激等凡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东西成了新闻的“座上宾”,而传统操守却成了“阶下囚”。作为纯粹经济手段的新闻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却漠视了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新闻中“恶”因子正死灰复燃,而“善”的因子却正渐行渐远。政治背景:美国新闻媒体自由传统不仅受到商业的“软”挤压,更受到了政治的“硬”挤压。这种挤压在美国近几年发动的几次战争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9.11“战争”中表现得尢为突出。其中,9.11“战争中,美国政府对新闻的压制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据说美国政府甚至专门成立了假新闻的中心,以混淆视听,配合战略的需要。而主流媒体也是亦步亦趋,完全沦为政治的工具。更绝的是,美国政府利用”国家利益中心“的幌子压制不同的声音,把与政府不同的意见甚至宣判为“卖国”。在这样的“标签高压”之下,主流媒体更是噤若寒蝉了,新闻自由的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社会背景:民族主义历来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美利坚民族确实是一个令人自豪的民族:这里有着世界上最繁荣的经济,有着最科学的民主政治制度,有着引领世界潮流的精神文化等等。生活在这样富有国度享受着现代财富的“单面向”(马尔库塞语)的人根本不需要媒体对现行制度作太多的批判。尤其是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人的自信、自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民族情绪空前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的批判更显得多余,“自由、客观”的呼声更成为一种不协调的噪音。在国家受到挑战的情况下,他们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狠狠打击那些敢于与自己为敌的“恐怖分子”、“邪恶轴心”。在这样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媒体必须为自己民族主义的呼声造势在必行,必须维护自己的”人文”的趋势成为必然.

在以上背景的压力之下,新闻的“自由”理念已经奄奄一息了,新闻的传统价值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然而,任何存在都是价值的存在,任何存在都要为自己找一个存在的理由,新闻也是这样的。当“自由、客观”的理念显得苍白无力时,美国新闻业必须为自己选择另一个生存的峰顶,于是“人文主义”便应运而生。

二“人文主义”的悖谬

然而,美国新闻学者要么从经济、新闻专业主义弊端背景出发,要么从新闻教育的起源出发来倡导、传播“人文主义”,却闭口不提“人文主义”的政治、社会背景,以显示其治学的公正性、客观性。因此,表面上看,“人文主义”是一种对现实工商业、新闻专业主义专制语境的一种回应和反弹,也是对新闻自由、客观理念传统的接力和升华。因为在新闻传统价值中,无论是自由、民主,还是公正、客观等理念,它们的终极所指都是活生生的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的世俗性和理想的超越性,而当传统的新闻价值理念遭到当下语境的怀疑、批判时,“人文主义”无疑是一个更具时代感、号召性、普适性的概念。但我们如果联系其出现的政治、社会背景则会发现,“人文主义”只不过是美国霸权主义的又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其实,“人文主义”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任何领域都是值得提倡的,都是正面价值取向的。但任何语词都有能指和所指两个层面,同一语词在不同语境中使用,其所指往往不同甚至是迥异的。换句话说,任何语词、理念的提出都有具体的语境,我们必须结合其具体语境对其进行具体的语用学的分析,而决不能将之普泛化、一般化。同理,对“人文主义”的判断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page_break]上文已经谈到,美国新闻业的“人文主义”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压力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它对不同的背景构成不同的意义。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技术结构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个体的人在经济、技术意识形态的无形压力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人文困惑,所以新闻业界的“人文主义”对美国社会与对其它国家的社会的意义是一样的,即对经济、技术对人的异化提出批判,强调新闻对人的尊重。从这个角度看,“人文主义”对全球来说都是积极的价值取向的。其次,经济的全球化并不等于政治、社会信仰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目今传递的并不是和平的福音,相反地却带来了政治、价值观、信仰的更大的冲突和激荡,而9.11便是这种冲突、激荡的最终表现。在一个价值观、信仰多元的全球语境下,基于其中一“元”价值观、信仰推导出来的语词、理念放到其它“元”的价值体系中肯定会产生冲突。而基于美国“国家利益中心”的价值体系中产生的“人文主义”也不能例外。因为不管其提出者、宣扬者如何美化它的合理性、人文性,他们都是站在自己国家利益立场来定义“人文主义”的,甚至完全不顾别国的“人文主义”立场。举个例来说:

9.11事件中,美国新闻媒体完全是公开按照国家利益的原则来进行报道的。在这些报道中,媒体可以先验地将本.拉登及同伙标签化为“恐怖分子”,先验地将9.11与文明冲突联系起来,然后按官方及自身的刻版成见去现实中寻找素材。其结果就是,主流媒体往往不经任何权威的证实,通过夸张化的图像、数字来反复渲染9.11事件的悲剧性,夸大“炭疽”病毒的普遍性等等,进而在全国、全球范围内渲染恐怖气氛,给战争制造合法化的借口。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媒体通过对“恐怖分子”非人道的揭露来表达自己对死难者、普通民众的“人文主义关怀”!然而,在对这一事件的“人文主义”的报道中,具有反讽意味是:阿富汗人民生活在贫困、饥饿、死亡、疾病、惊恐的非人环境下这样基本的事实却缺少美国主流媒体的最起码的人文主义关怀!

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人文主义”只不过是美国新闻霸权主义的又一理论的幌子罢了。

由上可知,语词的同一性并不代表内涵的一致性,它表现在新闻业务操作上则会出现不同甚至相对立的人文关注。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新闻界的“人文主义”理念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得到了全球性认同和肯定。但这种表面上的一致性并不能掩盖彼此在其内涵上的相异性,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政治体制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人文主义”的关怀重心是不同的,这就是“人文主义”的悖谬。

三新闻“人文主义”的再诠释

要使“人文主义”成为世界新闻业界的普遍理念,我们必须对它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并对不同语境下“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进行批判性的再诠秋。笔者下面就“人文主义”的这种再诠释发表一些综合性、一般性、方向性的意见,以供批评:

首先,“人文主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任何人都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世俗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新闻的“人文关怀”不仅应该关注人的基本生存权力的合理表达,而且应该关注人的正面精神、价值取向的申诉。如新闻在关注报道“全球化”这一命题时,不仅应关注“全球化”的正面作用,更应强力关注被“全球化”遗忘的弱势群体的物质生存落差及他们对于“全球化”的不同声音。

其次,“人文主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人文主义”是在同自然、神学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概念,且其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西方的“人文主义”自文艺复兴产生以来,就先后经历过古典人文主义、浪漫人文主义、非理性人文主义(其中主要流派又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等。它们关注的同样是人,但关注的向度是不一样的:古典人文主义关注的是人相对于自然、神而言的主体性、理性等;浪漫人文主义关注的是人超越功利、机械化的浪漫诗化的热情;而非理性人文主义关注的则是人自我意识、无意识等东西。因此,新闻的人文关怀应具有历史的、发展的眼光,不仅关注不同历史阶段上人的差异性,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理解这些差异性。如中美记者在相互报道对方的国家时,既应看到双方在物质、文化、政治差异,更应看到这种差异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从而真正达到客观、公正的报道,真正达到对不同语境下“人“的理解。

再次,“人文主义”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人不仅有共性,更有差异性,其差异性表现在其外在的诸多规定性上,如地理环境、文化风俗、习惯制度等会影响差异的形成。所以新闻在表达人文关怀时应该注意不要从抽象的真善美、假恶丑的概念、逻辑出发去选择新闻素材,而应该结合不同的人文语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尊重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的人,并全方位地传播能使这些具体的人得到正确理解的新闻信息。如在9.11事件的报道中,理想的人主义报道应该是这样的:在报道美国灾难的同时,媒体应以平衡的笔触去报道阿富汗的无辜难民,同时对这次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甚至应该给基地成员、塔利班政权一个自我辩护的机会。子

总之,“人文主义”在美国新闻业理论界的提出表面上看是一种历史进步,其实质是其国内新闻业实践界的一种理论回应。在全球化利益多元的格局的下,“人文主义”存在基于不同利益判断的多个“文本“。如果我们迷惑于它表面的同一性,丧失批判和整合意识的话,那么新闻业界的”人文主义“很可能成为霸权主义的新的借口,新的幌子。所以不同国家的新闻学者在提倡“人文主义”的理念时,一定要对其进行辩证的分析批判,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人文主义”的口号真正为本国人民谋福利,同时也真正为世界人民谋福利,从而使得新闻“人文主义”的改进真正达到“帕累托”最优化。

参考文献:

人文主义范文篇2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文贸易主义;企业社会责任

人文主义思想最早起源于中国。第一次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中这样阐述:“刚柔相济,天文也;文明以至,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使中国的人文思想源远流长。系统化的人文主义思潮则开始于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后经历了两个阶段:从传统的人文主义到现代的人文主义。每一次人文思潮的变革都是人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代表了人类思想的解放,其思想精华渗透人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人类价值体系的重要因素,其中,也包括了企业的价值体系。正因如此,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在两次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也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古典经济观到现代社会经济观。可以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逐步赋予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性内涵。

一、传统人文主义与企业的古典经济观

传统的人文主义观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它以世纪波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为标志,是一次人类思想的解放运动。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传统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自由、平等,反对神学统治,反对上帝主宰一切。主张以人为中心,依靠人的创造力追求美好生活。应该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传统的人文主义在一定时期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冲破封建专制束缚的强烈愿望,对于西方的生产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受传统的人文主义观念的影响,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物质财富被视为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财富的最大化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个人乃至集体价值的评判标准。在传统的人文主义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以求人类向自然界攫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形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古典经济观。古典的经济观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其基本的职责就是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为股东创造最大的利润,这是传统的经营环境下基于“投资——生产——销售——赚取利润”的单向循环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经济责任的认识。古典的经济观使企业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过于单纯和僵化,过分强调企业作为经济单位的逐利性,忽视了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自然发展的统一性。其结果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资源日趋匮乏,劳资关系逐步紧张,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消费观念的改变,企业社会责任的古典经济观开始受到质疑。

二、现代的人文主义与企业的现代经济观

现代的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于20世纪初,现代的人文主义学者围绕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哲学反思,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出发,对长期以来占据领导地位的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关注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要改变关于伦理道德的传统观念,即伦理道德不是人类的专利品,应扩展到人之外的自然界的事物,人有义务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否则是不道德的,将受到社会的谴责。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性生产和经营活动在推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全球环境遭遇持续恶化与东道国广大劳动者权益的损害,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受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有了深层次的改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形成了现代社会经济观。现代社会经济观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认为企业的责任不仅仅是利润的增加,还有增加和保护社会财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应当转变,以维护消费者利益、劳工利益和环境利益为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完善劳动法,保障劳工权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中国劳工状况的改进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少企业习惯于追求短期利润。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例如:强迫工人加班,拖欠工资,工资水平低于最低要求等。另据报道,2003年全世界产煤约50亿吨,死亡约8000人,我国产煤17.6亿吨。死亡6702人,产煤量占世界总量的35%,但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近80%。此外,环境污染、假账、假冒伪劣商品、豆腐渣工程等现象层出不穷,其巨大的外部负效应也危害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施现状另人担忧。尽管SA8000在中国的逐步实施将迫使中国企业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然而外在强制性力量的约束具有空间、时间及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单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施状况。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企业转变观念,树立人文贸易主义观念,实现价值理念的理性转变,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视为有机的整体,才能从自发到自觉,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三、人文贸易主义与企业的自觉社会责任观

作为贸易领域新的价值取向,人文贸易主义是新的人文主义在贸易领域的体现,它强调: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应当是和谐与同步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也应当是和谐的统一,即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应仅仅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应体现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其理想目标在于实现企业、社会、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随着SA8000进入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学术界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姑且不论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试图对发展中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的主观意图,仅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实施的初衷和本质来看,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合理性与积极性。在我们不断强调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贸易主义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它将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定位,自觉关注社会责任,寻求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均衡,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人文贸易主义: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的理论支撑。

首先,“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长期以来制约着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经济人”假定强调各个经济主体的任何行为都是在理性权衡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做出的抉择,经济人只考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考虑社会利益,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可能造成的资源耗费、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也不予考虑。这客观上助长了企业的短视行为,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人文贸易主义摒弃了企业的纯经济人的假定,强调企业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企业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承担着创造利润的责任,更具有造福社会的责无旁贷的义务,企业的行为不仅应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更受道德规范的制约。

其次,资源的“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虽然肯定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但都认为这种相对稀缺性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弥补,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都以劳动力为投入的唯一要素,暗含自然资源不受限制的假设,H-O模型虽然考虑到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其结果,却鼓励了各国为增加物质利益,在世界范围内掠夺自然资源。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一论调无疑助长了了人类为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对自然资源毫无吝惜的掠夺之风。人文贸易主义强调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更强调自然资源的绝对有限性,认为企业的生产和活动应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立足点,并且应该结合环境成本来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最后,西方经济学在对市场条件下资源配置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形成了关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优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认为,当整个经济社会不存在使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不受损的帕累托改进时,整个社会便处于均衡状态之中。帕累托最优理论的着眼点仅仅在于人与人之间资源与福利的分配问题,强调“人”的世界的均衡状态,割裂了“人”的世界与自然世界辨证统一的关系,忽视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世界对“人”的世界的潜在报复。人文贸易主义将自然环境纳人经济的均衡体系中,认为现实世界真正均衡的状态应该是企业、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任一因素的忽视都将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的行为不仅不能威胁其他主体的利益,更不能损害自然环境,企业肩负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

2、人文贸易主义: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均衡。

企业的经济理性强调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应当追求利润最大化,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追逐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企业的道德理性则注重一种“人为秩序”的构建,这种“人为秩序”即社会的道德体系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强调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使社会和谐的发展。企业出于道德理性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又必然导致企业社会成本的增加,这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相矛盾,因此,企业面临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两难局面。

于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承担社会责任与寻求利润最大化似乎构成了企业难以平衡的矛盾,二者在运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矛盾与冲突。导致企业与社会的非均衡发展。而人文贸易主义认为企业的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并非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二者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企业的价值体系。首先,经济理性需要道德理性对社会秩序和自然规律的维持,道德理性依赖经济理性创造的物质基础。完全的经济理性将导致市场经济道德的缺失,引发社会危机,进而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完全的道德理性将使企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特性将被掩盖。因此,绝对的经济理性与绝对的道德理性都是不现实的,企业需要寻求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均衡。其次,人文贸易主义并不否认企业经济理性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强调企业的经济活动同时要兼顾社会、自然的利益,不能损害社会的利益,不以削弱另一部分社会主体的发展能力和自然利益为代价,应注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三、人文贸易主义摒弃了人为割裂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的传统思想,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体,企业则是这个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不仅包括利润的增加,竞争能力的提高,还包括企业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协调能力,对社会的贡献程度,社会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延续,属于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3、人文贸易主义: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理念。

人文主义范文篇3

关键字:雷雨哈姆雷特人文主义

他们都是以一个家庭里的矛盾[2]来反映整个社会的矛盾,而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其各自的特点的,都充当着一个代表。《雷》里面是每一个人都会牵扯到一个问题或一段矛盾中,人物与人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得比较紧密,如:三个儿子与父亲之间,父亲和两个妻子之间,孩子们之间也有矛盾、联系,从这些方面描写这个家庭,从这个家庭在前撤出整个社会。《哈》里面则不同,主要是讲哈姆雷特和他叔叔之间的,是一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所展开来的描述,从而表达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探讨可以说,《雷》比《哈》要描写得多得多。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写方面,《雷雨》特别重视音响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浓墨重彩表现。同时,还注意对人物的声音、气味、眼睛进行夸张的处理。《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而《哈》剧通篇以主角的心情一直跌宕起伏。

从周鲁两家的冲突上,表现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冲突。侍萍和四风是旧中国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但是同样她们有很强的局限性,以至于很多时候是她们的软弱造成了自己悲惨的命运。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3]的不幸,世界没有告诉她们:她们是可以反抗的。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里承受所有痛苦。我想,或许她应该让自己心理负担的少一点,而不必把社会造成的悲剧由自己独自承担。我想,这里面还是有一定的宿命论思想,很多东西归于命运。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也没有影响作品的深刻性。我当然不会认为世界上存在什么天命的因果报应。但是社会和家庭给予一群人的悲哀,却正是这样才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他们的确可以在黑夜里去寻找一个真正的光明,但是那对于他们已经太难了。无疑的,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践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在这个突围的过程中,哈姆雷特不断的看到社会的黑暗,力图让自己融入这种灰暗的世界中去,用敌人同样的手段来对付敌人;但是人道与正义的信仰却做着本能的抵抗.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思想冲突中,哈姆雷特进行着艰难的蜕变和抉择.”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这里“哈姆雷特是以一种讥讽的口气讲的这段话,”这是哈姆雷特对人的地位的怀疑,也是哈姆雷特的一种时代秩序观念的反映。他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人性的虚伪,世态的炎凉,天道的不公,最后,终于到达了这种怀疑状态的顶点:”生存还是毁灭?”而他的当务之急是复仇,有重振国家.这种对于生命意义的超负荷的思***,无疑对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真理.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的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的雄心壮志,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

人文主义[4]者过于推崇个人的力量,这使得王子哈姆雷特看不起一般民众,嫌弃“一个平民也敢用他的脚趾去踢痛贵人的后跟了。”尽管国王曾经担忧哈姆雷特在民众中的威望,海盗也给了他应有的尊重和帮助。但哈姆雷特不可能“堕落”到像雷欧提斯那样率领暴徒攻打王宫,在暴徒的山呼万岁中登上王位。因为,这距离他心目中的人文主义理想太遥远了。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我们才看到如雨果、狄更斯等伟大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下层平民百姓攻打王宫、教堂、监狱的情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在于“人”!高贵文雅,纯洁优美,勇敢坚强,兼具热情和理智,拥有平等和尊严。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是那么邪恶,那么卑鄙;那么脆弱,那么善变;那么孤独,那么……“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但忧郁的哈姆雷特毕竟没有丧失人文主义对“人”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信念,而且为这个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这个信念就是我们一代代人活着而且奋斗的理由。

参考文献:

[1]王勇.蘩漪形象新探-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蘩漪形象.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6.

[2]冯茜.多元文化视野中东西方爱情神话传说.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04.

人文主义范文篇4

关键词:平等待人尊重个性共同的人文思想封建礼乐的虚伪

人文主义关注的核心是“人”,《红楼梦》写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奴役与压迫,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不是什么“君仁臣良父慈子孝”的世界,而是一个残忍的社会,在那里每一个人都得不到幸福。而《红楼梦》中一号主人公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其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优秀品质。

贾宝玉憎恶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极力抗拒封建家族为他安排的传统生活道路,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这实质上是对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贾宝玉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贾宝玉人文主义思想和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描写了造成他思想性格的生活环境。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二、贾宝玉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贾宝玉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初期有时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如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事。后来在目睹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等一系列不平之事后,贾宝玉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他永远抛弃了打骂丫鬟的行为,对被压迫、被糟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心,更为深切周到、无微不至。贾宝玉无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和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不高兴跟那些为官作宦的“俗人”应酬往来,却愿意跟那些处于社会下层被封建阶级瞧不起的人物做朋友、他同情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有时跟他们简直没有主奴的界限,他们的悲惨遭遇常常激起他对摧残他们的封建制度的憎恨。

三、大观园是贾宝玉对于自由和平等生活的朦胧向往与追求。

贾宝玉在那个不自由、不平等的黑暗王国里,从爱与恨中,逐渐地产生了一种对于自由和平等生活的朦胧的向往与追求。贾宝玉迷恋的大观园,是少男少女们的乐园。尽管少男少女们之间有等级,有不同的性情和文化修养,但都有着年轻人的纯情和聪慧。作为“诸艳之冠”的贾宝玉,比较懂得人的价值和感情的价值,知道同情人,尊重人;在和女孩子们的交往中,特别是和女奴们的交往中,他一贯从内心表现出对她们的尊重。其他女孩子们,也能相互尊重,主奴之间没有明显的隔阂与歧视,气氛和谐友好,行动较少受“礼”的拘束。他们在园中结社吟诗,才情和创造力得以从充分发挥。宝黛真挚纯洁的爱情也是在这片净土上得以滋生、发育。当整个社会以“纲常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时,大观园儿女却以“情”作为人生的追求。从思想性质上说,这是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世界,是曹雪芹理想的展示。

四.宝黛爱情建立在有着共同人文思想和自由倾向的坚实基础上。

贾宝玉这个孤独的反抗者,除了在那些被压迫的纯洁的女孩子身上得到一些生活的乐趣和精神寄托以外,还更需要同情与支持,需要一个与他有共同的思想、愿意走共同的人生道路的伴侣。他终于找到了林黛玉,林黛玉确实比她同时代的一般贵族妇女的思想要高出一筹,她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规范,喜欢读书写诗,表现了出众的才华。对黛玉而言,宝玉对他人的尊重,聪俊灵秀的丰采,离经叛道的性格,黛玉也最能理解,最为欣赏,从而引为知己。黛玉爱贾宝玉,期望着能跟他结合,但却从不劝他去读书应举,立身扬名,在她身上闻不到一般贵族妇女常有的那种夫贵妻荣的庸俗气味。真正联结宝玉、黛玉这一对情人的红线,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和志趣。他们都是从传统礼法中开始觉醒的人,是贵族阶级中有着自由倾向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人物。比如宝玉挨打是一次因多种矛盾纠结在一起而引发的大冲突。在这场尖锐的冲突中,真正站在宝玉一边深切而真挚地同情和疼爱他的,并不是在关键时刻喝令贾政住手因而使整个局面化险为夷的贾母,不是大呼心肝宝贝哭得死去活来的王夫人,不是表现出很有分寸的亲切而骨子里却冷若冰霜的薛宝钗,而是那个情深意切深沉柔弱的林姑娘。宝玉被打之后,黛玉去探伤,半天,只有无声之泣,万句言词只化出的一句矛盾的话:“你从此可都改了吧!”黛玉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将她的心剖视给了宝玉,给了宝玉巨大的体贴、慰藉与支持。而宝玉那句“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表示誓不回头的话,只在林姑娘一个人面前说出来。在那样一场使宝玉几致丧生的大风波之后,这样的话是只能在心心相印的知己面前才能说得的。公务员之家:

五、《红楼梦》中“礼乐”的残忍和虚伪。

《红楼梦》特别突出地写出了“礼乐”的残忍和虚伪。元春省亲时,老祖母、母亲需品服大妆,向她下跪;父亲前来相见,只能隔帘行参,这种为突出君权而违背人性的仪礼,是历代儒家制礼作乐的产物。当元春和家人在笙歌缭绕中“呜咽对泣”、“硬噎难言”之时,读者都会体会到“礼乐”的滋味。《红楼梦》里面,从子女对长辈的昏定晨省,到逢年过节、生日丧葬、宗祠祭祀,等等,处处都是维护尊卑、贵贱、长幼、嫡庶等封建宗法关系的礼,处处都显示出“礼”的不可逾越。王熙凤强调办事“不过是个礼”,她就是凭着这个“礼”,肆意虐杀丫头、奴仆,欺负上辈的姨娘,不择手段把尤二姐逼上绝路。

康雍乾时期人文主义的社会基础还很薄弱,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追求与抗争,必然是失败的结局。贾宝玉性格柔懦,带有严重的寄生性,他虽然一再发表愤世嫉俗的言论,但从没有改造现实社会的能力与勇气。当大观园这个“地灵人杰”的女儿国一旦被毁灭,贾宝玉便找不到出路。他不肯走上封建家长期望于他的“仕途经济”之路,对强行捏合的婚姻又感到厌烦,那么摆在他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出家做和尚。宝玉出家,是一个弱者在尝尽人生辛酸苦痛之后的悲剧性选择。黛玉“泪尽而逝”和宝玉出家为僧,正表明了18世纪中国人文主义的局限性,但《红楼梦》所贯串人文主义思想,对当时人和后世人都有着极大的启蒙作用。

参考文献:

李广柏.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范文篇5

14-16世纪,文艺复兴首先发生于拉斐尔的故乡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的主导思想。人文主义体现在美术创作上,是重视现实生活的描绘,重视对人伦关系和人的情感的表现,呼唤人性的觉醒,对人的本质力量进行充分的肯定,美术题材空前扩大。肖像画迅速发展,人体美在美术中的地位得到恢复和发展,风景画日趋成熟。由于对科学的重视及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美术家们开始悉心钻研解剖学、透视学,将其运用于美术创作之中,从而使形体写实主义绘画日趋成熟。同时,一些美术巨子,凭借他们广博的学识,全面的修养与科学的威力登上了世界艺术的峰巅。

拉斐尔就生活在文艺复兴的这一盛期,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但因从中世纪脱胎而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中世纪宗教的局限性。拉斐尔从文艺复兴各个大师中汲取经验和营养,凭借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努力终于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绘画风格——古典精神的“秀美”风格。他的风格不仅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二、拉斐尔圣母像的艺术特色

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以优美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拉菲尔既崇拜达·芬奇,也尊重米开朗基罗。他潜心研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他主张客观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准确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再现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最后形成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

拉菲尔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从他的一系列圣母像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画的圣母就是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大都具有意大利民间女性的魅力,有着人间最能感受得到的情感。他的圣母寓崇高于平凡,是平民式的母亲,纯朴善良和蔼可亲,充满母爱与人情味,而圣母的背景经常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孩子在膝下玩耍,完全没有禁欲主义色彩,歌颂普通女性之美,透过圣母表现他人文主义的色彩。

三、人文主义色彩的具体体现

1人物形像的刻画。

在拉斐尔留下的无数杰作之中,最为著名的是《西斯庭圣母》。这幅被绘制于梵蒂冈著名的西斯廷大教堂内的圣母像,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圣母画中的绝品,它体现了拉斐尔独特的画风和人文主义思想。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的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她的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为自己手中怀抱着的基督,她的脸上又洋溢着深厚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母爱,因为她将要把心爱的儿子奉献给人世。这种伟大的母爱,显现于这个身着简朴衣裙、赤足的年青的妇女身上,拉菲尔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像,她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献出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拉斐尔极善运用曲线塑造形像,《椅中圣母》从画幅圆形外框到人物的组合、体态、衣着、褶纹都以长短不等的各种曲线构成,整个画面形像给观赏者以丰满、柔润与高度和谐的完美之感。在这一作品中,一位善良、和蔼的母亲取代了神圣、庄严的圣母,她像普通的母亲一样,把自己的孩子耶稣抱在膝盖脸颊上,静静地拥亲着孩子,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一片温情。在作品中,画家特别着意于圣母的目光,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一双眼睛可以窥视到画中人的灵魂2构图形式的运用。

人文主义范文篇6

关键词:课堂管理;人本主义;模式

人是社会型的动物,而管理这一个古老的社会现象早在人类选择群居生活时就已经出现了。那么在课堂上也不例外,课堂是学生和教师交互的重要场所,教学活动就是在师生交互中进行。为了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进行,必须通过一定的课堂管理来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课堂管理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一词来自拉丁语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人情和万物之灵。”①人文主义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是密不可分的,人文主义者用人性和人权来反对神性和神权,重视个人的权利,歌颂个人的力量,并主张理解人,尊重人和爱护人。

1.传统课堂管理模式

传统课堂指的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这种课堂模式是精英教育时期的成功尝试,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传统课堂已不再适应发展的形势,与当代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无法满足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这种课堂模式下的课堂管理也就“更倾向于规章规则和学生服从,注重课堂秩序和规定性”。②

2.课堂管理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课堂模式遇到的这种困境同样影响了其走向。传统课堂管理模式对学生来说是枷锁不是钥匙,是牢笼不是大门,将学生限制于课本、教室里,并非打开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随着我国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育方面的管理思想有很大进步,手段也层出不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③,其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在课堂中实施人文主义管理模式具有重大意义。人文主义的课堂管理核心思想是要尊重教和学的主体,即学生和教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和共同发展。

3.人文主义视角下的课堂管理策略

(1)学生中心

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就是将学生由管理的对象转为管理的主体,其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也可以说,人文主义课堂管理即生本主义,“生”为学生。约翰•杜威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是太阳,而教育的所有手段和措施必须围绕儿童,即学生组织起来。杜威的儿童中心理论和人文主义有相当的契合点,都强调重视学生,发展学生。在这种要求儿童自由发展的模式下,课堂管理便开始随之转向,不再一昧强调纪律和服从,而是重视学生的需要和权利,由强调转为引导,由机械转为创新,由个人转为协作,由单一转为多元。

(2)环境

课堂环境包括师生双方所处的物理和心理环境,健康的课堂环境可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促进知识和品格的发展,反之就会导致诸多不良课堂问题。物理环境是课堂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理环境则是影响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在人文主义视角下,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的课堂环境会促成心理环境的健康发展,而课堂心理环境也会反过来对物理环境有帮助作用,二者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课堂管理中都应兼顾,既要保证课堂基础设施的完善以打造科学良好的课堂物质环境;又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活动,形成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3)自我管理

“人文主义思想一般包括对自由和自治的信念”④,学生的自我管理指的是学生自发地对自我行为进行管理。真正高效的课堂管理是要达到学生的自治,使得学生产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并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当学生有内在的自我控制感时,就能出现最佳的课堂纪律。”⑤总而言之,课堂管理渗透于课堂的方方面面,良好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够保证课堂活动的高效进行,反之则会阻碍和打乱课堂秩序。要最大限度地防止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充分发挥课堂管理的作用。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以人为中心”。在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并关注儿童的心理和个性,那么在课堂管理方面就应该做到以保证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前提,引导培养儿童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均衡发展,通过强调学生为中心,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以及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来达到高效课堂管理。

作者:李雨盈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论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8(1):83-88.

[2]胡敏中.论人文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62-67.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2010,5.

人文主义范文篇7

所谓的人文主义教育其实并非一种完善的理论概念,而是一种随着人类的认知而不断进步完善的思想,面对不同的发展时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萌芽期(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因为眼光的局限,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与认知也就十分有限,当时的教育界普遍重视以古典语言与古典学科作为教育的核心,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出可全面发展的人才。[1]此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维多里诺认为,只有做到身心兼顾,德智并重,发展儿童个性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教育,才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而现今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对于人才的素质教育,即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力,还应该具备高标准的整体素质,保证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还可以在该环境下有所作为。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实践能力

目前,英语专业已不再是文史科类学生的专长,众多理工类高校都已开设了这一专业课程,理工类开设该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科技英语人才(包括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等),但由于长期的文理分科,致使理科学生擅长逻辑思维而缺乏人文知识,他们对语言的低敏感程度,让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明显弱于文科生。通过笔者对众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对于英语的自学与实践能力其实都不强,近八成学生的英语知识主要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教授来获得,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会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与实践。而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中,学生长期受到哑巴英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影响,在英语的口语表达方面十分吃力,自主创新更是难上加难。[2]鉴于这种畸形的学习状况,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自学与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做到可以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过去传统的语言教学思想认为,英语教学的要求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教师都十分重视语言教学,重视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语法的正确性及语言的流畅性,而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情况则不闻不问。换句话说,教师只注重学生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思维狭窄,知识局限且难以创新。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英语教师就要注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促进学校设置相关课程

在很多理工类高校,设置英语专业课程的主要目的其实还是为了辅助理工科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而中西方文化方面的教学却只是被作为一类选修课来对待,如此设置虽说是为了让理工类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专业理论,但这种教学却使得学生丧失了对于人文知识的普及。[3]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之下,虽然部分高校开始渐渐注重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但到了真正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意识却被再一次忘却,殊不知这种忘却恰恰使得学生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降低了竞争力。

三、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途径

(一)应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教育,就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对于语言类知识的教学同样也不例外。英语教师作为语言教学的引路人,就更应该努力去改变自身对于教育的观念,让教学重新回归到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尝试以开放的思维态度去努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可能得到最大的挖掘。这种教育的探索与引领,会直接激发出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在对专业知识理解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自身思维也会得到拓展。

(二)使学生构建起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很多学生在中学的学习阶段就被灌输了重理轻文的思想。在选择就读英语专业时,长期的理工科思维模式就会让他们在人文精神的理解与学习上变得很吃力。面对这类学生的学习状况,英语教师就要尝试着去改变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构架,让他们走出理工类数据式思考的模式,逐渐培养出对于人文精神的领悟。如此一来,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对英语基础类知识的应用,而是要将学习的范围扩大,从整体上进行学习,包括学习人文知识与艺术理念在内的所有与英语相关的知识,以此来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4]如今的语言学习者是未来的语言工作者,所以,面对今后可能会遇到的所有与英语相关的常识,学生在早期的学习阶段就要试着去理解,去体味,真正做到对于英语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掌握。

(三)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人文主义范文篇8

14-16世纪,文艺复兴首先发生于拉斐尔的故乡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的主导思想。人文主义体现在美术创作上,是重视现实生活的描绘,重视对人伦关系和人的情感的表现,呼唤人性的觉醒,对人的本质力量进行充分的肯定,美术题材空前扩大。肖像画迅速发展,人体美在美术中的地位得到恢复和发展,风景画日趋成熟。由于对科学的重视及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美术家们开始悉心钻研解剖学、透视学,将其运用于美术创作之中,从而使形体写实主义绘画日趋成熟。同时,一些美术巨子,凭借他们广博的学识,全面的修养与科学的威力登上了世界艺术的峰巅。

拉斐尔就生活在文艺复兴的这一盛期,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但因从中世纪脱胎而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中世纪宗教的局限性。拉斐尔从文艺复兴各个大师中汲取经验和营养,凭借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努力终于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绘画风格——古典精神的“秀美”风格。他的风格不仅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二、拉斐尔圣母像的艺术特色

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以优美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拉菲尔既崇拜达·芬奇,也尊重米开朗基罗。他潜心研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他主张客观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准确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再现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最后形成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

拉菲尔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从他的一系列圣母像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画的圣母就是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大都具有意大利民间女性的魅力,有着人间最能感受得到的情感。他的圣母寓崇高于平凡,是平民式的母亲,纯朴善良和蔼可亲,充满母爱与人情味,而圣母的背景经常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孩子在膝下玩耍,完全没有禁欲主义色彩,歌颂普通女性之美,透过圣母表现他人文主义的色彩。

三、人文主义色彩的具体体现

1人物形像的刻画。

在拉斐尔留下的无数杰作之中,最为著名的是《西斯庭圣母》。这幅被绘制于梵蒂冈著名的西斯廷大教堂内的圣母像,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圣母画中的绝品,它体现了拉斐尔独特的画风和人文主义思想。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的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她的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为自己手中怀抱着的基督,她的脸上又洋溢着深厚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母爱,因为她将要把心爱的儿子奉献给人世。这种伟大的母爱,显现于这个身着简朴衣裙、赤足的年青的妇女身上,拉菲尔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像,她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献出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拉斐尔极善运用曲线塑造形像,《椅中圣母》从画幅圆形外框到人物的组合、体态、衣着、褶纹都以长短不等的各种曲线构成,整个画面形像给观赏者以丰满、柔润与高度和谐的完美之感。在这一作品中,一位善良、和蔼的母亲取代了神圣、庄严的圣母,她像普通的母亲一样,把自己的孩子耶稣抱在膝盖脸颊上,静静地拥亲着孩子,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一片温情。在作品中,画家特别着意于圣母的目光,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一双眼睛可以窥视到画中人的灵魂。

2构图形式的运用。

人文主义范文篇9

关键词:包装设计;人文主义美学;审美功能;视觉效果

人文主义美学是包装设计的一部分,在以往的包装设计中,实用功能占据主要地位。随着观念的改变,人文主义美学的地位逐渐提高。现代包装设计中,人文主义美学得到更多的体现。现代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在保证产品功能的基础上,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总之,人文主义美学与设计功能之间相辅相成,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也就是说,人文主义美学给现代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设计师而言,把握这一要求才能设计出好的包装,促进产品营销。

一、包装设计中人文主义美学的体现

(一)人文主义美学与设计功能相辅相成

首先,包装设计的功能是为了装载日常用品,设计功能是其存在的基本价值。但随着现代人观念的改变,包装设计的理念明显偏向于美学与设计功能之间的结合。美学体现于包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从消费者心理学角度看,只有结合了美学与设计功能的包装才能够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视觉功能是人文主义美学的一种特殊体现,心理学认为,人类购买欲望首先来自于感官,包装的表面设计是其人文主义精神得以体现的重要途径,这也是现代包装越来越重视美学设计的主要原因。美是可以察觉的,这种察觉最终通过购买行为转化为经济效益,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对于人文主义美学有着更高的追求。另外,人文主义美学的精髓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关爱,也就是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具有着某种关爱的关系,从这一点出发,人文主义美学是通过设计师的手来传递。包装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价格、功能、美观等多方面因素,从人的需求角度分析进行设计,满足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可见,人文主义美学具有差异性。

(二)审美意境是包装人文主义美学的重要体现

审美意境体现在包装的“装”上,是人文主义美学的重要体现。与设计功能不同,审美意境表现为抽象的美学概念,是人的一种主观表现。消费者在购买包装时,材料、颜色、款式都是其购买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见审美意境这一抽象的概念也是通过具象的元素来体现。现代包装设计已经将品牌设计列为重中之重,品牌可以有效的传达包装的审美情趣,这使得美学与人文主义美学之间存在差别。注重审美是消费者的第一心理,但随着购买者心理的发展,理性消费最终会占领市场,因此审美意境的重点在于人文,就是满足消费者的实用功能与审美观念,才是产品设计的主要任务。同时,消费者的审美意境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在包装设计中体现出其人文特征将成为设计师的主要任务。要求设计师不能一味的追求包装视觉效果,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才是现代人文主义美学的体现,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二、包装设计中人文主义美学的意义

包装中的人文主义美学具有积极意义,其中主要体现为人文主义美学彰显了包装的审美价值,满足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产品包装往往具有升华产品的作用,消费者甚至会将包装列入购买商品的考虑因素中,产品包装具体广告性,好的包装使产品本身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对于企业利益获得来说,无疑是具有促进作用的。人文主义美学认为,功能与美感是并存的,虽然美感停留在表层阶段,但它往往能制约人的心理,改变人对产品功能的理解。这也是审美意境作用的体现。人类价值观在不断改变,对于现代人而言,人文主义美学的意义更深刻,体现在商家的营销活动中,包装的美学理念得到了升华。日益提高的人类生活水平也促进了审美观念的改变,对于产品包装的美感要求越来越高。商家则不断的加大包装的设计成本,确保包装的质量,提高其审美价值,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当然,这一过程中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产品质量的思考,人文主义的积极意义不仅体现在观赏功能上,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设计者真正从消费者的整体需求和个性需求出发进行设计。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人文主义美学分为美学、设计学和广告学三个方向,其中美学是直观的体现,设计学是消费者理性心理的体现,是包装上设计质量的要求,而广告学是一种宣传手段,是将美学行为转化为消费行为的工具。人文主义美学同时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广告传达与审美意境之间具有关联性,而品牌效应则加深了包装的难度,提高了广告传达的地位。广告将美学中的基本元素作为诱导方式,是形式与内容结合的一种体现。这种结合起到了间接诱导消费者的作用。美学传达的意义就在于形式与内容之间不能分开,缺了形式,也就是美学的基本表现,消费行为很难形成。缺了内容,也就是产品的功能,长久的消费行为则不能建立,只有将人文主义美学与包装设计功能之间进行结合才是其设计方向。

三、包装设计中人文主义美学的应用

人文主义美学包括心理层面和情感层面两部分,包装设计的人文主义关怀是其美学效应的重要体现。基于此,设计者应将设计美感与设计功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让消费者接纳产品就要从两个方面出发,建立产品的品牌效应。现代社会中存在诸多成功的案例,固体香水的浮雕听子包装,保持面膜的锡纸包装,都体现了包装设计的人文关怀,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包装是产品的外在体现,更是一种美的体现。正是由于这种结合才使得消费者与产品与某品牌之间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泰舒茶被认为是茶的重生,设计上,泰舒茶完全脱离了俗套的设计方式,将东方文化体现了淋漓尽致。而除了这一点外,该产品还重视品味,正是通过品味才使购买后的顾客能够认可并爱上这款茶叶,可见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对于包装设计师而言,最重要的是体现出人文关怀,理解设计的功能与价值,美感是瞬间感受,而实用性是从日常生活中长期体现出来的。设计产品的功能应能够改变人们的视觉审美,赋予使用者精神世界,体现出关怀与被关怀。包装设计应同时体现出单一价值与综合国力,并且以服务大众为目的。人文主义美学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于产品的兴趣,还是设计师道德与能力的体现。上文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这一问题,事实上还有很多成功的设计,他们在设计上采用了能够俘获人心的包装,体现了产品的特征,并且做到实事求是,简洁大方。一些包装设计还能够使人过目难忘,是由于他们应用了具有超大反差的色彩或者材料,在包装设计中,fossil化石手表听子的设计是当时经典设计,包装体现了多种情怀。可见人文主义美学在包装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现代设计师的理念也需要随之更新。一些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更新慢,就会出现产品设计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状态,包装设计的人文主义美学体现是一项潜移默化的活动,而不是刻意的,只有设计师真正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设计目的,关注人的需求,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促进工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四、结语

包装设计是一种深刻的生产性活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是一种美的体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包装设计中的美学理念变得更加重要,它影响了人的整个生活与环境。对于设计师而言,应将产品的设计功能与美学理念结合在一起,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在工业设计创新中融入更多的美学元素,将现代美学应用于包装设计中,并通过广告效应、品牌效应等去改变产品的功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郑 豪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陆双.试论美学视角下机械产品工业设计的创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2.

[2]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J].中央美术学院,2013,07.

人文主义范文篇10

关键词:人文主义;当代;公共空间;设计

中国城市进程的飞速发展,在交通使得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更多的活动空间。这些公共空间也是最能体现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地方,以机场和地铁、车站、广场及历史街区等为主体的城市公共空间,记录了城市的发展也记载着城市居民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变迁。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人文主义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地凸显现代城市文明并塑造城市形象,在人文主义要求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人文关怀,使公共空间设计更符合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受到了设计行业的高度重视,当代公共空间设计积极探索运用人文主义的科学方法,以提高公共空间设计质量,使公共空间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能够促进人们的发展。研究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完善当代公共空间的设计,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而且对现代设计的发展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人文主义

(一)人人平等

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空间设计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当代公共空间设计实际上是为了人们的需求而设计的,而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也在悄悄改变着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当代公共空间的使用者是各种各样的人群,其需求具有多样性特征,与城市整体环境相整合的设计让居民在艺术的熏陶下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同时,在设计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要主义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使用全,使社会公民能够平等地使用公共空间。

(二)人性自由

人性自由指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可以享受相对的自由,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人性自由要求公共空间设计具有灵活性,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因此,公共空间应该十分简单并且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相社会群众传递一定的信息,具有容错能力,满足当代社会群众对自由的追求。同时,公共空间设计要向社会群众提供多种多样的使用方法,并且每种使用方法要简单懂,使人们在使用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期望值。另外,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注重舒适度,满足使用者的感官要求,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

(三)理性崇尚

理性崇拜要求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便于操作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形状、尺度、质感等方面的因素,并要积极重视人体工程学,利用人力工程学的原理来进行空间设计,增强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因此我们应将现代设计与科学技术以及艺术相结合,不仅要使公共空间设计具有艺术美感、满足人的需求,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成分和科学新,增强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另外,在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其人文关怀,又要注重公共空间的结构和功能,避免公共空间设计流于形式,增强设计的科学性。

二、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一)当代公共空间设计要照顾不同人群的心理

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运用人文主义要求设计师能够运用科学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来提高公共空间的设计质量,注重不同社会人群的心理,根据人们的心理状况来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满足社会群众的公共空间需求。同时,公共空间设计要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社会群众的心理相结合,在保证公共空间具有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强公共空间的艺术价值。为此,设计师应对公共空间设计进行全面规划,运用高超的设计节能对公共空间设计进行详细策划。同时,要保证各施工单位的积极配合,在保证公共空间实用性的基础长,体现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文主义,加强对人的关怀。另外,在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例如,在公共厕所的设计中要设计残疾人或老年人专用的座便。在道路设计中要设计盲人专用的盲道。

(二)当地公共空间设计使用人性化的表达方法

公共空间是构建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反映城市居民对自然与空间环境的审美心理与价值取向,因此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需要深刻感知城市形象信息,将城市的历史人文脉络和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创造人、环境、意蕴三者之间新的创意空间,让人与空间在互动中取得最大的正面传播效果。首先,公共空间设计可以采用造型、材料、装饰等公共空间要素的变化来进行人性化表达,增强人的情感体验。例如,在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舒适原则,注重公共空间的舒适性,使人们在使用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舒适感,增强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好感度;其次,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对公共空间的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在挖掘的过程中渗透人文主义,增强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最后,在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以人为尺度来衡量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并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格来设计公共空间。

三、结语

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代公共空间设计就是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面,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运用人文主义十分必要。目前,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人文注意具体包括人人平等、人性自由、理性崇尚这几个方面,为完善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要照顾不同人群的心理,使用人性化的表达方法,增强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运用人文主义不仅能够提高当代公共空间的设计质量,而且对现代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宗欣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慧娟,张琦.视觉信息无障碍设计———运用无障碍设计理念进行插画设计[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