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5:59:21

气象站

气象站范文篇1

关键词:区域气象站;智能报警;维修;短信

彭水县气象局结合实际,基于中国移动企讯通平台,研究开发出了区域气象站运行质量与故障智能报警系统,经过长期使用,效果很好,解决了区域气象站维护管理的智能化难题。通过手机短信发区域气象站故障信息具有传输速度快、用户响应及时、不受的环境因素影响、覆盖范围广等优点,特别适合于智能化的区域气象站维护管理,不需要手工操作。

1系统运行环境

系统适合于运行在MicrosoftWindows的各个版本下,包括Windows2000、WindowsNT、WindowsXP、Windows7等平台,需安装.NETframework3.5,并要求能连接重庆市气象内网和互联网,系统网络链路结构如图1所示。

2系统特点

(1)准确性。系统每小时定时自动连接重庆市气象局区域气象站数据库的WebService接口,访问全市区域气象站数据库中的“Z_O_AWS_ST_C_CQ”,通过调用getdatatoarray方法,从返回的区域气象站数据中筛选出不在线的故障站点,替代工作人员查看数据库,准确初判县域内无数据的站点为故障站点,并通过第二个时次继续判定该站点是否仍然无数据,若仍然不在线,无法正常上传数据,确定为该区域气象站为故障站点(如图2所示)。(2)时效性。系统在查询出无数据上传的区域气象站后,触发维护短信自动发送机制,调用MasAppService类中的sendSms方法,实现本地计算机程序自动智能发送短信。(3)灵活性。系统提供人工定制短信发送,用户可编辑输入定制的手机号码和定制的内容实现自定义短信发送。系统实现自定义短信群发,将手机号码自动分成30个一组,将所分组号码依次发送到手机端。系统设计了群发接收人员管理窗口,可将固定的群发接收号码保存编辑。(4)自动和智能性。无需任何操作,自动判定故障区域气象站点,自动维护短信,通知维护人员及时到站点进行维护,有效提高了数据传输质量,实现了维护人员的自主添加管理。系统智能判断气温等气象数据的合理性,对异常数据自动报警,提示业务人员处理。系统自动从市气象局WEBService接口获取实时降水、温度等数据每时次滚动检索。

3系统功能

(1)短信自动生成并智能发送功能。(2)短信定制发送功能。(3)短信群发功能:①群发短信自动分组发送功能;②群发手机号码编辑保存功能;③群发手机号码重号筛选功能。(4)异常数据智能判断功能。(5)故障站点日志功能。(6)自定义短信和群发短信日志功能。

4系统模块

系统在WINDOWS环境下实现,编程主要以OOP方式完成,利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C#具体实现。为实现自动监控、自动功能,具体设计模块如下:(1)站点故障数据自动检索模块。每小时的固定时间段检索全市区域气象站数据库两次,对故障站点和数据中断后上线站点进行自动检测,该模块是完成系统所有功能的基础,全县区域站点自主添加管理,可移植性强,适用于区县气象局用于区域站的智能化维护管理。(2)数据校验模块。对检索到的全县范围内的实时温度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就温度数据合理性判断,剔出仪器故障的异常值,并自动报警,提示业务人员处理。(3)短信发送模块()。该模块包含3种渠道信息发送子模块:①区域气象站故障短信智能发送模块;②自定义短信发送模块;③短信群发模块。(4)群发接收人员管理模块。可实施群发短信接收人员的号码进行增、删、改等操作。(5)日志模块。系统对故障站点的站点名、站号、断线时次;自定义短信发送时间、接收人员、内容;群发短信发送时间、内容自动写入日志。

5开发环境

系统使用C#语言,VisualStudio2008作为编程工具和设计工作在.NET框架下进行软件开发。

6结语

区域气象站运行质量与故障智能报警系统具有全天候工作、时效快、设置灵活、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另外,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功能扩充和移植能力,解决了区域气象站智能化报警和短信电脑端快速发送的问题,增加了故障站点维护和短信发送的提前量,为提高气象数据质量赢得了时间,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气象站范文篇2

关键词:校园气象站;教学;科普

校园气象站是在学校校园中修建以气象教学和科普为主要任务的气象观测站,一方面,校园气象站的各种观测仪器可以给学生提供进行实习实践气象及相关科学知识的平台,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满足地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校园气象站是气象科普的优秀载体,对气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有其自身的优势,可通过近距离参观校园气象站及相关设施,将气象科学知识直接形成适宜学生群体的科普形式,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推进气象科普的发展。另外,校园气象站还可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优化学校的科技教育环境,增强校园的现代化教育气息。

1我国校园气象站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的校园气象站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竺可桢先生和一批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为我国校园气象站的诞生营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初衷是启发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兴趣爱好,为我国萌芽中的气象事业培养人才,推进气象科学的持续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文件的,教育革命推动校园气象站的大发展,全国建起数量可观的校园气象站,但由于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校园气象站基本都是单个气象观测站,主要以测量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雨量等基本气象参数为目的,通过观云识天气和解读气象谚语等方式来了解天气和气候现象。个别校园气象站的观测数据进入到国家气象监测网系统,为补充天气实况的观测密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颁布后,使校园气象站的仪器设备和安装运行都逐步接近气象部门的标准要求,大大促进了校园气象站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2],新世纪后,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进入校园气象站,其普及和发展使我国校园气象站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2003年,台湾在台北市各行政区的60所中小学率先安装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并组成了全球领先的微观气象网,网站能同时获得60所学校的实时气象数据和历史气象资料。在香港地区由新界翁佑中学发起的“香港联校气象网”,组织香港地区30多所有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的学校参加并组网。为提高资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由香港天文台、香港城市大学大气实验室统一集中收集各校气象站的数据,并上传专门网页公示,共享数据资源,还会定期组织开展一系列气象科学探究活动。[3]近10余年,随着我国教育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断推进,中小学科学、地理等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求掌握地球、天气、气候等科学知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目标之一,以此为背景,涌现出一定数量以气象科普为特色的校园气象站,并由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气象科普活动。[4]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校园气象站基本上形成了地面气象人工观测站、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和地面气象综合观测站等基本规模格局,目前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联网。

2校园气象站的选址和组成

常规气象站的观测场选址要求是四周两百米内无障碍物的位置,远离高大建筑物、树木、湖泊、河流等,场地应该水平平坦,尽可能保持自然草层,大小应为25m×25m,或16m×20m两种规模。如果受条件限制,校园气象站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地方,观测场大小以满足仪器设备的安装为原则,既要便于学生观测又要具有代表性。校园气象站常规配备有自动气象观测仪器、人工观测仪器和观测值班室等。自动气象观测由计算机控制,自动进行气象观测和数据传输收集,全天候自动记录并输入计算机,实现观测数据的存储、上传和查询,并由专业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显示,大大提高了气象观测的时空密度。人工观测有效弥补自动观测省略了学生动手环节的缺陷,常规配置仪器一般有:温度计、湿度计、风向风速计、气压表、雨量器、日照计等,可通过人工观测操作,直接获取气温(最高、最低、干球、湿球)、地温(深层地温、浅层地温)、湿度、气压、雨量等基本天气要素的准确数据。以上仪器的配置尽量符合国家气象局规定的常规气象站的标准要求,确保记录的资料详实可靠,可供查阅全年、全月、全天任意时间的气象资料,有保存和使用的价值。观测值班室是值班学生的工作室,是搜集气象数据的中心,可放置室内观测仪器、工作台、文件柜、配电箱等。一般建在观测场北面,保证有较开阔的视野,能观察观测场的全貌,便于随时监视观测场的整体情况和天气变化,面积在10平方米左右,考虑到校园气象站参与学生人多的情况,条件允许时可适当增加工作面积,为学生提供宽敞的活动空间。另外,避雷设备必备,而且必须达到气象行业的防雷技术标准,避免气象站被雷击,防止学生受伤;为确保气象仪器的安全正常工作,在校园气象站四周最好安装高一米左右的围栏,进门处设置观测标牌,对场地进行醒目的标识。

3校园气象站的作用

(1)校园气象站客观上起到巩固、深化、延伸、补充课本知识的作用。从知识层面分析,课本上介绍的气象知识理论性强,模式固定,知识凝结,而校园气象站是学生在学习掌握了气象科学知识后很好的实践平台,了解各天气要素的观测方法和工具,自主进行气象观测获得实时数据,掌握天气要素的含义及特点,在实际的观测中运用课本知识,使学过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在实践操作运用中,将理性凝结知识释放,变更为实践知识。在实际观测中还会发现天气现象是复杂多变的,所遇到的问题常常会超出课本上的知识,在思考及解决非常规问题的过程中拓宽知识视野,使课本的知识得到延伸和补充。(2)校园气象站是基于气象专题的科学探究平台。校园气象站不仅可以进行常规的气象观测、还可为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支撑,校园气象站提供的各种仪器设备是师生获得各类气象要素数据的重要工具,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等方式,是科学探究获取直接数据证据的重要渠道,通过预设的气象探究主题或开放式探究-由学生自行设计特色气象主题,在具体探究主题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演练重复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获得证据,解释结论,交流共享。再一次次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提升训练科技技能,使学生的科学能力在探究中得以培养和提高。(3)校园气象站有益于学生科学品质的培养。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中,校园气象站提供的气象仪器和气象数据,在仪器的使用和数据的采集记录过程中对良好科学品质和正确科学态度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气象观测是一项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要求学生在观测时对气象仪器的操作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操作,严谨有序,一丝不苟,否则就会影响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外,气象观测是一个坚持不懈的长期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每一天在固定时间观测,不能间断,有顺利也有困难,尤其在恶劣的天气,更需要意志坚定,始终如一的坚持。再则,一些气象观测项目,例如:云量,云高等,在暂时仪器配备不完备的情况下,还需要依赖主观判断取得数据,这就要求学生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论和经验与实际观测相联系。综上所述,校园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过程有益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方法等科学品质。(4)校园气象站是气象科普的重要途径。气象气候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各类强度大,频率高的气象灾害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甚至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例如:暴雨、冰雹、台风等,因此,大力宣传和普及气象知识,推广气象科普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加强民众对自然气象灾害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减灾防灾的意识和能力。校园气象站相比国家正规气象站,在气象科普中具备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可接待大批学生长时间近距离的参观,允许进行课堂讲解,开展实习实践。每年在“3.23世界气象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发放宣传材料,播放气象影视资料等形式,推广气象知识的传播,还可针对区域气候特征,开展地区针对性气象灾害的科普知识专题讲座,有的放矢的强化防灾应对能力,逐步形成气象科普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气象站的宣传平台作用。

4校园气象站的运行及推广

气象站范文篇3

一、自动气象站通信网络的管理和维护现状

(一)通信网络易被破坏,不稳定因素多

我们知道自动气象站被放置的地方往往是供电网络和通讯网络发达的地区,自动气象站的强大功能必须建立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而目前影响工作的因素很多,一方面,通信网络只有在通讯网络和供电网络正常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极易收到外界不稳定因素的破坏,如电缆被老鼠或其他动物咬断或者在雷雨天气雷电对通信网络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对此等情况,相关技术人员应采取措施。

(二)依靠计算机,易受病毒攻击

如今的生活中,计算机所占的地位是举足轻重,在各行各业中都能看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强大功能。自动气象站通信网络同样离不开计算机,自动气象站既是无人操控,那么必然是依靠电子设备或计算机来负责观测以及资料传输工作,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我们知道,计算机各项功能极其强大,当然离不开正常工作的前提。计算机的缺点是极易受到病毒攻击而导致计算机瘫痪,不仅影响正常工作,其间所储存数据资料也容易因病毒影响而丢失或者乱码。所以,如何管理和维护计算机也是气象站通信网络管理和维护的重要部分。

(三)自动气象站需要频繁维护

不同于有人操作和管理的气象站,自动气象站由于“自动”这一功能,理想意义上应该是全自动,节约人力和资源的气象站。但事实上,为保持自动气象站里的传感器的敏感性,一些不稳定因素必须被经常排除,例如灰尘或是细小杂物会堵塞雨量传感器的漏斗,导致传感器故障。这些情况仅靠定期的清理是无法解决突发状况的,必须依靠频繁的清理及维护。

二、自动气象站通信网络的管理与维护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具体应用

(一)加强自动气象站日常周围环境的管理,确保自动气象站正常工作

加强自动气象站周围环境的日常管理,确保自动气象站能够安全稳定的正常工作。为防止老鼠或其他动物咬断或是以其他方式破环电缆,是传感器无法将数据传送到采集器上,必须保证观测场内的较大空隙以及各类管口的修堵及定期查看,气象站里的设备会被强烈电流损坏,无法采集乃至数据缺失,严重影响工作。为此,预防雷击也是一个重要工作,必须保证每一样金属设备都严格接地,另外,气象站周围也必须做好避雷措施如在适当位置安置避雷针等举措。同时,为保证通讯网络的通畅,各台计算机以及网线之间和供电系统都必须安装防雷器,防止雷电的侵袭。

(二)建立更加完善和强大的通信网络系统

自动气象站的通信都是依靠计算机来完成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部分:一是自动气象站的局域计算机和省局计算机的通信网络,二是负责采集数据的采集器和计算机的串口的通信。两部分通信都是通过电缆电线和相关设备连接组成的。计算机既然作为气象站工作的核心,自然必须严格防止网络病毒的侵袭,气象站应购买安装正版杀毒软件,且定期杀毒和升级杀毒软件。自动气象站管理人员也应了解学习基本的故障维修方法,以便简单常见故障出现时能第一时间排除。.

(三)努力降低外界不利因素对气象站通信的影响,建立完善的管理及维护体制

自动气象站能够应用于气象,农业,工业等行业中,离不开它具有的各类设备。自动气象站所包含有温湿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已经采集资料的采集器等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基本上所以设备都必须做到定期清理灰尘杂物等工作,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努力降低这些外界不利因素对自动气象站通信的影响,定期维护与检修,建立完善的管理及维护体制,保证通信网络的畅通。

气象站范文篇4

关键词:区域自动气象站;通信故障;基本原则

1引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已成为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站观测网,提供了区域性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部环境和区域气候等观测数据,加强当地的气象监测手段、提高气象服务能力[1],对地方政府服务形成支撑。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迅速推进[2],福建省于2019年1月已实现四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乡镇全覆盖。为了更好地为气象服务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站点的维修保障就显得异常重要。近三年福建省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故障统计:2016年全年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648次,其中通信故障184次,占比28.4%,2017年全年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411次,其中通信故障123次,占比29.93%,2018年全年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361次,其中通信故障100次,占比27.7%。从近三年的统计可以看出,通信故障占比接近三成,是区域自动气象站常见的故障之一。

2区域自动气象站概述

区域自动气象站主要由主要由采集器、传感器、供电设备和通讯模块等组成[3]。目前在用的区域自动气象站主要有CAWS600RT四要素和CAWS600和DZZ5六要素。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有:(1)使用的采集器和传感器的型号不同。(2)前者主要采集降水、温度、风向、风速等数据,后者主要采集降水、温度、风向、风速、湿度、气压等数据。(3)前者的通信模块集成在采集器上的,后者有独立的通信服务器。(4)前者通过6V蓄电池供电,后者通过12V蓄电池供电。区域自动气象站主要通过太阳能蓄电池供电,传感器采集气象要素,采集的气象要素数据传输到采集器上处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通信服务器发送回中心站服务器。

3设备故障分析和判断的基本原则

设备故障,一般是指设备或系统在使用中丧失或降低其规定功能的现象[4]。当自动气象站出现故障时,应按照故障分析和判断的基本原则,进行合理、快速的排查:(1)安全原则,设备不能进行带电拔插和更换,操作时要先将设备断电。(2)逻辑原则,即依据电路原理分析的原则。例如,某一气象要素出现问题时,大概率是该要素相应的传感器或线路出现问题,小概率是采集器的相应模块出现问题,不可能是通讯和电源的问题。(3)分解原则。自动气象站由很多系统和设备组成,有时分析的结果可能是多个原因和多个设备的故障。在这种情况下,要断开部分连线,把整个自动气象站系统分解成几个部分来排查。(4)替代原则。用好的组件设备代替可能出现故障的组件设备,若故障现象消失,则说明分析判断正确。

4通信故障

通信故障最明显的特点是故障期间的数据信息储存在采集器上,当通信恢复正常后,故障期间的数据信息会补传到中心站服务器上。造成通信故障的原因主要有:(1)通信服务器故障。(2)通信服务器外接天线接触不好或故障。(3)SIM卡接触不好、氧化、损坏、欠费。(4)运营商网络服务故障。可以通过观察网络指示灯的闪烁情况来判断通信故障:每三秒钟闪烁一次,代表设备能够正常接收到无线网络信号;每一秒钟闪烁一次,表明设备无线模块正在搜寻无线网络信号,设备不能正常通信;指示灯熄灭,表明设备关闭无线通讯模块。

5故障实例处理及分析

故障现象:2018年11月07日15时在上行监控网站上发现区域站建瓯东游环保站报文缺报。故障处理:报文缺报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采集器故障、通信服务器故障和电源故障。到现场排查,测量电池电压12.7V,采集器供电电压12.6V,通信服务器供电电压12.6V,所有电压均正常,排除电源故障。检查通信服务器,发现TG04通信服务器网络灯闪烁不正常,为一秒钟闪烁一次。拨打该站点SIM卡号码,判断是否为SIM卡停机欠费引起的通信故障,经确认为正常;关闭设备电源,检查外接天线也正常;取出通信服务器里的SIM卡,查看SIM卡的金属芯片是否氧化,发现SIM卡表面存在些许氧化现象,更换SIM卡,更换后查看站点数据,站点数据报文恢复正常上传并补传了昨日15时至今日恢复前的数据。数据有进行补传说明在缺报的这段时间里,采集器是正常工作的,只是数据报文没有发送出去,存储在采集器里,通信恢复后进行补传,确认本次故障为通信故障。在数据恢复上传半小时后,报文又停止上传,通讯服务器网络灯闪烁又变为一秒钟闪烁一次。使用笔记本连接通讯服务器,检查通讯服务器参数设置为正常。由于有补传数据,故排除主采集器故障。更换通信服务器后数据恢复上传,但半小时后又停止上传,故也排除了通服务器故障。现可能为运营商网络信号问题,联系网络运营商发现该地2G信号正常,要求运营商增强该站点附近GPRS信号强度后,数据恢复正常传输。故障分析:目前大部分区域自动气象站仍使用2G网络进行数据通信,由于电信部门2G通信设备的语音和数据共享信道资源,语音通信优先级高。所以当信号强度较弱时,语音业务正常,数据服务不能正常使用。此次故障中每次断电重启后数据都会在一段时间内恢复上传,主要可能是重启设备时设备会加大功率搜寻无线网络信号,所以每次重启后都能正常登录无线网络。可当设备稳定工作,功率恢复正常后,信号强度达不到设备要求,又无法正常登录无线网络。

6结束语

气象站范文篇5

【关键词】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维修;装备保障

1引言

随着现代化气象观测体系的不断完善,区域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区域站)观测设备已经在全国布设完成并开始业务运行,这些设备分布在全国的乡镇、农田以及城市的各个角落,多数无人值守,而且观测环境错综复杂,导致不能很好地全天候正常运行,因此需要及时的维护和维修。由于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数量多,维护人员力量和技术水平不足已经成为突出问题,设备维护维修的规范化实施、维修过程的监督指导,是有效减少设备故障发生次数、缩短设备维修时间、提高观测数据的获取和传输准确性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维修业务化系统的研究,来实现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维修规范化管理。

2系统设计总体结构

“区域站维护维修管理系统”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区域站的现场维护和维修管理功能。“区域站维护维修管理系统”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1,结构示意图中按省、市、县三级进行分工。维护保障人员通过现场检测终端,远程访问WEB服务器。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GPS定位信息上传、维护维修记录上传等功能;通过蓝牙、USB等方式支持区域站采集器和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气压等传感器检测并记录测试数据。本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主要包括“省级测试维修平台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检测终端”三个部分。软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运行在维修平台服务器上的数据库及其接入软件;运行在web服务器上的区域站维护维修中心站系统;运行在检测终端的维护维修操作软件。通过服务器与检测终端的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对区域站的维护维修。

3设计原则

系统设计具有可靠性、可扩充性、实用性、先进性、易操作性等基本原则。系统应保证长期安全地运行,有较强的抗干扰性,系统的硬软件应具有扩充升级的余地。在实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跟踪国内外最先进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贯彻面向最终用户的原则,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操作简单直观,易于学习掌握。

4系统功能设计

4.1维护管理各市(州)局具备对本地区所辖台站保障人员开展日常维护的过程、实施维护的内容及记录进行查询、统计功能,实现对区域站日常维护工作的跟踪管理。保障人员在现场可以通过本系统按维护操作规范,在简易终端填写日常维护记录表,并拍摄现场图片,维护完成后实时上传维护记录表,存入系统数据库,供管理人员浏览及查询统计等调用。4.1.1地图展示功能地图上叠加图层显示当前维护计划中进度情况和站点信息,已完成维护站点用绿色标记标识,未完成站点用红色标记标识。鼠标划过图标时,显示台站基本信息:站点名称、站点编号、所属市(州),所属区县,维护状态,维护日期等,窗口右侧显示站点类型、维护级别(月维护、年维护)、区域选择(市、区县)、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还有应维护、已维护、未维护站点数量,如图4-1所示。4.1.2维护计划功能提供维护计划制定功能。维护人员的分组、各组承担维护任务安排、维护计划中应维护的站点、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维护计划完成所需时间等。维护计划由市(州)维护管理人员制定,维护人员通过测试终端登录系统后自动显示所在区域的维护计划,维护计划中的已维护站点和未维护站点用颜色区分,如果没有制定维护计划,则现场维护人员不能用测试终端填报维护记录信息。4.1.3维护进度表格显示当前维护计划进度信息:维护计划名称、维护单位、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实际维护数量、应维护数量,表格展示维护计划进度。提供维护进度查询功能,关键词包括:计划名称、开始时间、结束时间。4.1.4维护记录现场维护终端进行维护记录表格填写和上传。维护过程结束后,自动形成维护报告,维护记录信息以区域站日常维护内容为准,提供WORD导出功能。维修维护现场设备状况和周边环境照片的拍摄和上传,包括维护前照片、维护后照片以及有必要保存的照片等。对已维护的站点,提供查看维护情况的链接,未维护的站点提供维护录入的界面。4.1.5维护档案管理功能表格显示全部历史维护信息:计划名称、维护单位、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实际维护、应维护、详细维护信息,系统根据维护记录表生成维护月报表,提供WORD文档导出。4.1.6维护统计按台站展示维护数量,包括应维护次数、已维护次数、未维护次数等信息,可以按区域、站点、维护时间进行查询统计。4.1.7维护轨迹监控行车轨迹实时展示:系统通过获取安装在维护终端上的GPS定位系统准确获取车辆行驶路线,并以图形方式展示在GIS图上,实现动态监控维护人员的移动轨迹、行车路线、行驶里程、开始结束时间等。行车轨迹历史查询:用表格的形式查询展示维护工作的历史行车轨迹,可以选择列表中的某一行车轨迹进行查看。4.2维修管理系统根据设备运行发现的问题或来自ASOM(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的故障单,通知保障人员对故障设备进行维修,维修人员在维修现场可以通过本系统的终端设备填写故障维修记录表,并可按要求拍摄现场图片或视频,上传到系统数据库,供浏览及调用和统计。4.2.1维修记录系统按台站显示维修记录列表,可以按站点编号、站点名称、自动站型号进行查询,对有维修记录的台站可以进行维修(增加一次维修活动)或查看,对没有维修记录的台站可以进行维修记录的添加。通常情况下维修记录是现场在维护终端填写并上传到中心服务器,系统也提供WEB端维修记录填写功能。4.2.2维修档案提供按区域、站点编号、站点名称进行维修情况查询,能够查看到站点维修次数和最新维修时间等信息。4.2.3维修统计提供按区域、月份统计维修情况的功能,统计信息包括:站点编号、站点名称、维修状态、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根据业务需要生成维修周报表或月报表,提供统计结果WORD表格导出功能,4.2.4现场测试报告现场测试报告是使用专用测试终端,由现场维修人员操作进行测试。现场测试结束后生成测试报告,将测试报告上传到中心端,经中心保障人员确认后,返回相关意见或建议,完成测试。WEB端对上传的测试报告可以按区域、时间进行查询,也可以查看现场测试报告的具体内容。4.2.5维修维护日志表格显示维修维护日志,信息包括:操作人、维修时间、操作类型、登录类型(网页或终端)及描述。提供按用户名、登录类型及操作类型、时间段内维修维护日志统计功能。

5结论

通过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维修管理系统,可以加强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管理,及时了解设备的工作动态,定期实现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对于延长设备运行寿命,保障设备稳定可靠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丽红,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维修与管理[J].南方农业,2014(15):120-121.

[2]郭敏,贾化川,王冰,孙丽娟,郭法东.自动气象站常规维护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21):153-155.

[3]金乾林,靳小秋,徐泉丽.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判断与维护[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290.

[4]周青,梁海河,李雁等.自动气象站故障分析排除方法[J].气象科技,2012,40(4):567-570.

[5]李复刚,杜长峰.浅谈自动气象站的日常维护[J].山东气象,2005,25(2):53.

[6]张小石,黄莉芬,黄志兴.DZZ1-2型自动气象站的维护[J].广东气象,2009,31(5):63-64.

气象站范文篇6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雷电灾害;原因;防雷保护

1雷电入侵自动气象站的途径

近些年来,吉林省长白山池西区雷电灾害发生频率居高不下,由此对自动气象站的影响及危害越来越不容忽视。雷电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入侵自动气象站:1)感应雷入侵。当测站附近供电线路处于雷击区域内并形成感应雷,在供电线路中产生瞬间高压并通过自动站交流供电系统入侵自动气象站,造成自动气象站设备损坏。2)直击雷入侵。雷电直接击中自动气象站当中的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并在瞬间产生高电压而形成火花放电,还会产生大量的热能与机械能,导致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设备遭受严重损坏,不仅导致气象观测数据丢失,还会对正常采集与上传气象观测数据产生严重影响;3)接地线入侵。雷电击中自动站附近的接地点,其周围的电位会显著增加,由此产生的瞬间高电位往往会通过自动站接地线进入到电路,并产生强电流,进而严重损坏电路元器件;4)雷电击中连接自动气象站的数据线、电源线等导体,使电流波与电压波传播至导体两端,进而严重损坏自动气象站相关设备。

2自动气象站遭受雷击的原因分析

2.1未设置避雷装置与避雷网格。科学设置避雷装置对于做好外部防雷工作尤为重要。交流供电系统未安装浪涌保护器或安装不规范,合理安装浪涌保护器可以有效地防止感应雷入侵。对接闪器进行正确安装能够有效地引导雷电流并将其泄放入大地,以避免直击雷直接击中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观测仪器设备,进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气象观测设备的安全性。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自动气象站并未合理地设置避雷网格,也未科学安装接闪器,导致接闪器的引流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引发雷电灾害。2.2信号线缆未采取有效的屏蔽措施。就自动气象站而言,其观测场内部的大多数线缆均会穿过PVC管而直接敷设在观测场地沟当中,或者悬空敷设在地沟当中。虽然使用金属管对值班室与观测场之间的连接线缆进行敷设,然而并未对金属管两端采取有效的接地措施,进而导致其分流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接闪杆在接闪时,雷电产生的雷电流将会通过引下线最终流入到接地装置中。同时风向数据传输线上将会产生感应电压,并通过数据线直接传输到观测场内的采集器接口或室外转接盒当中,严重时甚至还会出现电磁感应串扰链现象,导致气象观测工作无法得到顺利开展。2.3风传感器铁塔与避雷针混装。大部分人员在建设自动气象站时并未意识到风向传感器铁塔与避雷针混装的重要危害。由于风向传感器往往安装在风塔上,且位于观测场的最高位置处,此时风塔类似于一根避雷针,一旦遭受雷击,将会严重损坏风向传感器,使其无法位于正常工作状态,进而对自动气象站的正常运行产生严重影响。2.4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不合格。自动气象站在运行过程中,一旦避雷针保护范围不合格,也将会导致自动气象站雷电灾害频发。在自动气象站建设初期,相关工作人员就应当对气象台站周围的布局进行仔细观察与研究,以确保自动气象站始终位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之内。在建设自动气象站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普遍认为避雷针保护范围过大是一种浪费。为节约资金,工作人员在建设自动气象站时缩小了避雷针保护范围,进而引发严重的雷击事故。确保自动气象站位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之内,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遭受直接雷击,还能保证各气象观测仪器设备位于正常运行状态。

3自动气象站防雷保护措施

3.1科学安装浪涌保护器。根据多年防雷工作经验,自动站雷击多为感应雷入侵,在观测场电源箱内安装浪涌保护器并且电源线进行金属屏蔽接地可有效防止感应雷入侵。3.2设置独立的避雷针。与自动气象站的防雷案例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尽管风塔作为避雷针使用会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引雷作用,进而导致自动气象站雷电事故发生率较高。避雷针具有防雷接闪作用,在自动站直击雷防护时应当对其进行独立安装,要与风塔绝缘,独立接地网与观测场地网距离应大于5米。若安装独立避雷针,避雷针与其周围建筑物还应当保持一定的距离,另外,还要为避雷针接闪提供独立的低阻抗泄放雷电流通道,且不会影响到周边设备的安全运行。除此之外,在安装避雷针时对避雷针进行设置要选用滚球法对其保护范围进行测算,以保证自动气象站各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均位于避雷针的有效保护范围内,以保障其安全性。3.3增加线缆屏蔽。由于地沟地面较为潮湿或出现积水等因素的影响,将会加快穿线管道的腐蚀速度。通常情况下,气象观测场内部的各种线缆均应采用镀锌钢管悬空敷设在观测场的地沟当中,而且每相距5m还使用Φ10的镀锌圆钢管对其进行横向焊接,并使用铁皮拧紧钢管拐角位置处,既能够保证钢管一体,还能有效防止电磁干扰对线缆的正常使用产生严重影响。3.4做好接地处理。接地是做好雷电防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保护性接地与功能性接地两种类型。为实现自动气象站接地性能的显著提升,应当保证地网的可靠性、接地连接线路的坚固性及泄流的通畅性。在对接地网进行设计时要确保地网面积、材料规格与土壤电阻率等与标准要求保持一致。自动气象站应当选用共用接地网、单点接地方式进行接地处理,而且应当将接地电阻值控制在4Ω左右;当接地电阻值高于4Ω则应当采用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地桩及实用降阻剂等方式降低电阻值,以确保接地电阻值始终符合标准要求。就新建的接地网而言,其垂直接地体应当使用规格在50mm×50mm×5mm以上的镀锌角钢,水平环形地网应当选用规格在40mm×4mm的镀锌扁钢,而且其埋设深度应当在1m以上。

参考文献

[1]包勿日塔.自动气象站遭受雷击的原因分析及防雷保护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19(5):129.

气象站范文篇7

【关键词】新型自动气象站;采集器;故障;处理应对

1DZZ5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判断

对于DZZ5新型自动气象站来说,其常见的故障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气象要素测量性能不良或下降和台站工作异常。前者则是指日常观测中的气象要素数据错误或数据超差漂移,此时的自动气象站却能正常运行,在判断和修复这种类型的故障问题时较为简单,故障原因大都是传感器出现故障或自身性能下降造成的。台站工作异常主要表现为台站不能进行数据采集、计算、存储、显示等方面的功能。这种类型故障的原因较为复杂,在判断和修复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需逐一分解,找出故障问题后需及时进行修复。对于自动站的故障问题,需要工作人员沉着冷静,始终根据“安全、逻辑、分解、替代、记录”这五个基本原则,全面分析并进行排查。在检查新型自动气象站的故障问题时,需通过以下步骤进行:①通过检查系统运行状态指示灯判断系统运行情况;②供电系统检查,利用万用表对直流12V供电系统、220V交流电进行检查,同时还要查看充电电源控制、蓄电池等是否正常;③利用测试命令检查系统的工作情况;④利用模拟信号对测量系统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在通电运行后,主采集器和分采集器上的状态指示灯可以将台站的运行情况体现出来。

2新型自动气象站采集器故障及其处理应对

2.1采集器气象要素缺测。2.1.1主采集器气象要素缺测。在新型自动气象站运行过程中,若主采集器气象要素出现缺测,应对采集器与各个传感器之间的连接情况进行检查,利用终端操作命令SENST查看传感器是否处于使能状态,如果上述两种情况均正常,则可能对应的采集通道遭到破坏,应重新更换主采集器。2.1.2分采集器气象要素缺测。在实际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如果观测人员发现分采集器气象要素出现缺测,应做好CAN总线与终端匹配电阻之间是否出现错误,检查分采集器CANopen指示灯是否正常,还要对传感器的连接和工作情况进行查看,并利用终端操作命令SENST检查主采集器上的传感器是否处于使能状态。一旦找出故障部位需及时进行处理,若以上检查结果均正常,则可能是分采通道异常,重新进行更换即可。2.2采集器故障。在CF卡还未使用前,需在计算机上借助于读卡器进行格式化处理,将其更改为FAT32格式,若CF卡上不能储存文件,应在计算机插入读卡器,检查CF卡的剩余空间是否充足或是否出现故障。若是存储空间不足,应将根目录对应的区站号目录之外的所有目录及文件删除,此时可增加CF卡的可用空间;若是CF卡内的储存空间较多,应判断其是否出现故障问题,通过采集器查看其能否对CF卡进行正确识别和操作,之后检查RUN状态指示灯的显示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将CF重新插入或更换新的CF卡,或者是利用终端操作命令SAMPLES对CF卡进行检查,若是可以响应且在最后一行中有“CF:已插入”的信息显示,则说明系统可对CF卡进行识别和操作,说明CF卡可以正常运行,反之,说明CF异常,可将CF拔掉后重新插入或者是直接更换CF卡。若因网络故障,造成访问异常,首先需对网络的连接情况进行查看,如果网络连接正常,可利用终端操作命令LAN1将采集器LAN功能开启,通过终端操作命令MAC和IP对采集器设置的MAC和IP地址进行检查,在重新设置后再次访问即可。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采集器储存的数据量不达标,则可能是存储空间剩余不足引起的,应借助于Linux终端检查目录下检查是否有多余的目录和文件存在,使得大部分空间被占,可将区站号目录保留下来,将其余的文件和目录直接删除,此时的储存空间量会增加。若GPS的对时功能异常,需工作人员查看GPS的模块通信线路连接状况进行检查;之后查看GPS模块的天线和连接状况;对GPS模块的工作模式进行查看,确定是否为“允许工作”模式,将终端操作命令GPSMODE输入,查看是否返回0,若是,则说明允许,反之,应输入GPSMODE0命令允许GPS正常工作;主采集器GPS串口通信和GPS的模块通信参数均设置成48008n1;若是将终端操作命令SAMPES直接输入后,GPS可以正常响应,且在最后一行有“GPS:已定位”显示,则说明GPS模块可以正常工作。

3采集器的日常维护

对于新型自动气象站来说,采集器是其的核心设备,在日常地面观测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确保采集器可以正常运行,应将其安装在通风条件良好的环境中,防止阳光直接照射或电磁干扰,禁止将其他物品放置在采集器上。在采集器的使用中应严格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进行,禁止对采集器进行复位操作。在关闭电源后才能将采集器机箱打开,对于电缆线的更换、安装或拔插,应在关机后将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间的通信线缆连接起来,防止设备出现损害。对于采集器的巡检,应做好采集器指示灯闪烁的查看,采集器不需单独维护,可定期使用毛刷将采集器上的灰尘清理干净;定期做好采集器通讯接头与串口隔离器接头或计算机接头串口的连接情况,避免出现松动。

4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新型自动气象站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水平显著增强。一旦新型自动气象站的采集器出现故障问题,只要对故障原因进行熟练掌握,并逐一排除,就能找出故障部位,并选择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气象观测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及时将故障问题排除,以确保新型自动气象站可以正常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崔辰.DZZ5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J].科技创业家,2014(6):156.

[2]杨曼菲.DZZ5新型自动气象站采集器故障分析处理[J].南方农机,2017(19):77+80.

气象站范文篇8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仪器故障;分析处理

目前,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大都使用自动气象站仪器采集数据,自动观测较人工观测获取数据更加便捷,气象要素观测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有所提高,减轻了测报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更能反映大气近地面层的真实状况。但是由于自动气象站仪器感应元件的特殊性,它较人工观测仪器更容易出现故障,虽然各站出现故障的情况不同,但主要可归结为采集器故障和各要素传感器故障,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典型的仪器故障,以供参考。

一、采集器故障

采集器故障对于自动气象站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因此各站必须存有备份采集器,至少也得备份到市局,并且平时要做好采集器的维护。采集器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由于自动气象站在我国建成的时间不长,在采集器的研制过程中可能有些因素没有考虑,或者由于各级台站的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采集器出现异常。

很多的气象站在2010年2月28日24∶00以后采集数据无法正常读入计算机,此种情况是因江苏无线电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的ZQZ-Ⅱ型系列自动气象站采集器在对闰年处理时有错误而造成的(将3月1日记载为2月29日),采集器对非法日期进行了过滤,从而造成数据无法写入采集数据文件和上传数据文件,各站接到上级通知后将日期进行修改,数据恢复正常。

各站受影响的数据通过自动站质量控制软件的RTD文件进行恢复,因此,以后遇到自动气象站所有数据未卸载时,首先应查看采集器数据是否正常,如果采集器正常,再检查采集器与计算机连接是否正常,接下来检查采集软件是否正常,但在没有查明原因时不要长时间地关闭采集软件,更不要轻易的将采集器清零,否则将会造成气象数据无法挽回的损失。

自动气象站采集器遭受雷击的情况在各级台站也偶有发生,当自动气象站采集器遭受雷击时,应立即启用备份采集器,如果没有备份采集器而采集器不采集,秒闪灯呈红色不闪,其他定时、瞬间、修改、日期等按键左上角指示灯均呈绿色,采集器发出“嗡嗡”的连续鸣叫声,计算机显示软件实时遥测数据多数出现红色野值,各有关数据框均无数据。这时首先应按一下采集器复位按键,看是否能恢复正常,同时起到资料保护的作用。如不能恢复正常,则按以下方法处理:①将计算机退出“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关闭计算机;②采集器总清零。首先将采集器电源开关由“1”置于“0”,再将采集器工作开关由“1”置于“0”;③重新打开采集器。先将采集器后右端电源开关由“0”置于“1”上,接通电源,听到一声“嘟”的响声,待响声停止后将采集器后左端工作开关由“0”拨到“1”位上,然后将采集器面板上年、月、日、时、分、秒重新修改设置后按一下复位键;④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和“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再进入“实时数据监控”,特别注意计算机时间要修改正确。

采集器故障会造成所有实现自动观测的数据缺测,这时如果未影响正点数据,则只对小时内的极值数据进行处理,如果影响1h的数据,则用前后定时数据内插求得,按正常数据统计;若连续2个或以上定时数据缺测时,不能内插,各数据仍按缺测处理。

二、更换温湿传感器过滤罩

温湿传感器过滤罩应每年更换2次,以保证温湿数据正确。更换时易在晴朗微风的上午进行;更换前先将手洗净,再把事先准备好的温湿过滤罩拿到观测场进行更换。更换时如果不出意外,不会影响观测记录,但不顺利的话可能会影响小时内的温湿极值,如果出现影响温湿极值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时极值按缺测处理,一般不会影响日极值。

三、传输电缆被鼠咬

自动气象站电缆一般通过走电缆沟引入观测值班室,时间一长难免有老鼠破坏,而自动站所用电缆比较细,很容易被咬断,如果发现数据异常或缺测时,应首先检查采集器和传感器等外露设备,若没有发现问题,应检查电缆线的情况。例如某站某时的湿度取值为4%,通过值班员分析并与前面的记录比较判断属不正常记录,立即查找原因,发现温湿电缆线被鼠咬,检查后发现电缆线未被咬断,只是一部分被咬,因此还有数据显示,通过对电缆进行修复,数据恢复正常。

四、地温传感器故障

地温传感器分为地面地温传感器、浅层地温传感器和深层地温传感器,尤其是浅层地温传感器最容易出现故障。由于浅层地温传感器直接埋入土中,长期受土壤的腐蚀,难免会生锈,影响测量精度,有时出现地温逐渐偏高或偏低,而无野值出现,所以很难发现,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才能察觉。另外,疏松地温场也容易造成地面或浅层地温传感器采集数据的不正常,一是因为地温场疏松后土质松软造成地面和5cm地温传感器温度偏高,还有在疏松地温场的过程中有可能碰到地面温度传感器或浅层地温传感器,造成数据的不规律。例如,晚上5cm地温高出10cm地温5℃左右,中午高出10℃以上,正常天气情况下5cm地温高于10cm地温,但差值较小,经连续观测此种情况属异常现象,随后查明这种现象是疏松地温场时碰到5cm地温传感器造成的,立即换下5cm地温传感器,检查后发现其表面已生锈,并非纯外力影响,外力只是一个诱因。夏季降水频繁,地温传感器长期受潮,很容易造成地面和浅层地温传感器性能下降。因此,在雨季应增加地温传感器的维护和巡视,并定期检查各处外露电缆有无破损,浅层支架是否与地面齐平,地面温度传感器是否半露半埋,特别是大风、雨后观察土壤是否出现板结,随时保证地温传感器符合规范要求。

五、风向风速传感器故障

我国北方冬季风沙较大,自动气象站的风向和风速传感器容易脏,如果再加上气温低和雨雪天气,风向和风速器容易冻结[3-4]。某站2010年2月28日10∶25开始降雨,随着冷空气的到来,气温下降,天空开始飘雪,风速明显加大,值班员监视过程中发现风速显示0.0m/s,跟踪监视发现风速一直保持0.0m/s,与EN型测风仪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偏差,到观测场查看风杯转动情况,发现自动站风杯停转,确定为风速传感器冻结。值班员随即召集人员放倒风杆进行维修,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维修,风速数据在下一个正点来临前恢复正常。北方台站冬季出现这种情况的台站不在少数,但是有的台站却没有及时发现而造成数据的大量丢失。因此,各站在做好仪器维护的同时,要加强仪器的巡视和采集数据的监视。公务员之家

此异常数据时段的正点10min平均风向风速用人工站EN型测风仪相应数据代替,2min平均风向风速数据按缺测处理,时极值按缺测处理。如果日极值出现在该时段内,则日极值用人工站相应记录代替。

六、雨量传感器故障

雨量传感器故障主要分为漏斗堵塞和翻斗故障2种情况,某站某年6月8日10∶36有雷暴,10∶43开始降阵雨,10∶50巡视时发现虹吸雨量计已经上升0.5mm,回到值班室发现自动站监控界面内雨量栏仍无显示,检查采集软件内其他气象要素数据均正常,随即返回观测场检查雨量传感器,发现漏斗堵塞,没有翻斗计数,经过几分钟的检查调试,很快使雨量传感器恢复正常。某站预审员发现月内几次降水过程自动站雨量传感器观测的总量值与人工站雨量筒观测的总雨量差值较大,已经超出允许范围,而人工站虹吸雨量计测量值与雨量筒测值一致。因此,判断为自动站雨量传感器问题,分析发现降水缓和时两者差值较小,降水急时差值大,卸下雨量传感器外罩检查,发现固定翻斗的螺丝松动,雨势急时通过惯性带动翻斗多翻计数,从而造成自动站雨量传感器测值偏大。因台站没有计量鉴定设备,因此应先换用备份雨量传感器,待省局鉴定部门来鉴定时再进行修复。

参考文献:

[1]林宏建,王辉,李勇增,等.自动气象站温度异常分析与故障排除[J].广东气象,2010(1):64.

[2]张立清,张洪卫,陈金光,等.自动气象站异常情况的分析和处理[J].山东气象,2010(1):72-73.

[3]高娟,齐军岐,曹梅.自动气象站常见异常数据的处理方法[J].陕西气象,2010(1):41-42

[4]刘瑞,董玉秋,张福.一例自动气象站气温故障的发现和排除[J].现代农业,2010(4):102-103.

气象站范文篇9

目前,我省区域站已基本建设完毕,其维护维修、现场标校、实验室校准和备件采购及储备等技术保障工作随之而来。为保障区域站正常运转,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的业务效益,从**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利用业务巡检、参加会议、现场维修、举办培训班等机会,组织维修、供应、计量检定等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兄弟省市研讨、咨询中国气象局专家、实地查看区域站情况,以及征求基层台站人员意见等形式,对区域站的技术保障工作进行了调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结合前期调研的情况,组织技术人员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的保障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研讨,结合对中国气象局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学习和认识,我们认为当前以台站为主、省级为辅的区域站保障办法比较可行。

一、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现状

截止**年底,全省已建成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简称区域站)1345个,其中约80%为2005-2006年建设完成的,现在已陆续进入标校、维护维修期。我省区域站网建设由省局统一规划,各市气象局采取自筹经费、争取地方财政投入等形式自行组织完成,设备选型、采购、合同签署均由建设单位承担。

(一)维护维修以厂家为主。

由于区域站建设合同一般约定售后服务期限为2年,因此,目前,区域站的维修维护主要由供应商负责。各市气象局一般在业务科或气象台指定1名同志负责(或兼职)技术保障工作,承担区域站管理或技术指导。各县气象局(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区域站的管理和技术保障业务,一般限于不定期巡视设备,对发现的设备故障与供应商联系后由供应商远程指导排除,或由供应商直接派员赴现场解决。

(二)备件储备工作刚刚起步。

区域站作为一种集成度较高的自动观测设备,备份部分采集器、传感器十分必要。由于在站网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较大,且目前大多数区域站尚未出保修期,而区域站采集器、传感器价格较高,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台站尚未进行备件的储备,各市气象局一般也未统筹安排全区区域站备件储备工作,仅有少数单位考虑在下一步工作中逐步配备部分备件。

(三)计量检定工作尚未开展。

根据业务管理有关规定,区域站标定期限规定为2年。目前,绝大多数区域站使用时间未超过2年,采集器、传感器的标定工作还没有开展。

二、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需求

在调研中,基层台站普遍反映,区域站技术保障业务如何有效组织实施须尽快提上日程,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面临迫切需求。

(一)急需建立省市县三级组织有力、高效的技术保障体系。

区域站网是保证全省气象数据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由于将来区域站保障工作主要由县级台站承担,省市两级主要发挥协调管理职责,必须建立起分工明确、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发挥各自优势的全省技术保障体系,满足区域站以及其后诸多现代化设备保障时效性的较高要求。尤其基层台站必须建立起专职技术保障人员队伍并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同时配备必需的维护维修现场检定等设备和工具。

(二)急需提高市局技术保障管理水平和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人员业务能力。

区域站技术保障业务的管理仍未被得到充分重视,管理形式局限于传统模式,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效果不明显,尚未建立起切合实际、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同时,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人员长期依赖供应商造成了业务技术水平不高,急需加强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急需建立对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业务工作稳步投入机制。

区域站网建设完成后,缺乏对站网维持所需费用的必要投入,目前,基层台站设备储备仓库及备件、日常维护维修、计量检定等业务都需要投入,尤其需要建立起对技术保障业务工作稳步投入机制。

三、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省级技术保障部门无法实现对区域站的保障

1.储备库房。省局在用储备库房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的砖混建筑。库房面积约800平方米,目前主仓库地下一层因潮湿等原因已不可用,可用面积仅600平方米,分19间,单间面积较小,且因建成时间较长,主仓库地坪负荷量自下而上依次递减,一层的地坪负荷量最大为2.8t/m,二层地坪负荷量最大为1.5t/m;副仓库二、三层也无法承受重载。按有效容积计算,目前仓库储备能力可以存放各要素传感器备件800余套;风杆(要求仓库地坪负荷不低于6t/m2且必须便于进出库)仅能储备300套左右;采集器整机库容量仅限200套左右。

2.计量检定实验室。省气象计量站实验室始建于1957年,现设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表、温度表、湿度计和风仪等五个计量检定实验室,总面积约150平方米,专职检定人员8名。目前,中国气象局尚未配备自动气象站室内检定设备,全省大监自动气象站的检定,是由中国气象局2004年配发的一套现场标校车来实施的。现场标校设备仍属于传统标定设备,自动化程度低且无法实现批量检定,按检定规程,每站标校时间一般需用36个小时,且现场检定工作对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需主要安排在春、秋季进行。因此,目前人员和标校设备仅能勉强完成每年60个(全省共112个)大监站的现场标校任务。

3.故障维修。目前,省局大探中心承担全省大监站的维护维修保障任务,3名技术人员全年需24小时保持维修热线的畅通,首先通过远程技术指导排除故障,对无法排除的故障,将随时准备赴现场进行维修。从目前技术手段来看,3名同志完成全省大监站的维修保障任务已满负荷,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县级技术保障能力与需求有较大差距

目前,县级局(台、站)负责区域站的技术保障任务。通过对东、中、西部县局的调查,每个县局(台、站)负责维护的区域站多少不等,陆路距离最远的大约有40公里,有的区域站建在湖心岛上,需乘船上岛后进行维护维修;还有在山顶建设的区域站,需人力步行携带设备上山维护维修。由于前期多数区域站仍在保修期内,设备运行比较正常,在所了解县局中,有备件储备的仅有2个,绝大多数县局由一人兼职负责区域站的日常维护维修,技术水平较低;同时,县局技术人员均没有计量检定的工作经历,更没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四、区域站技术保障的对策

通过对区域站保障工作的调研,我们认为,若想妥善解决区域站技术保障问题,需从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区域站实行实现省、县两级保障,突出市级管理职能,才能确保区域站能够正常运转,保证业务效益的充分发挥。

(一)政策层面的对策

1.部级业务管理和技术部门需切实做好有关科研工作,加快便携式、价格低的现场标校设备的研发,能够为基层台站统一配备精度高、稳定度强、满足业务需求的标准器,实现量值的可靠传递。

2.加强人才培养,基层台站要适应气象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剧增的实际情况,立足自身人才潜力的挖掘,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快人才培养,使基层逐步建立起一支能够掌握检定、供应、维护维修基本技能的技术保障队伍。

3.省级业务管理单位需对各级单位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细化职责,科学测算技术保障工作量。省级技术保障单位要加强对基层台站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时,要依托现代化通讯网络,探索通过远程视频指导现场维护维修的新技术。

(二)技术层面的对策

1.计量检定。采集器的检定须由各县气象局进行现场检定,即为每个县局配备一套标准信号源,负责其行政范围内区域站采集器的检定,并向省局提供检定原始资料,作为备案和发放检定证的依据。为此,每县局需配备越野车1部,检定设备1套,专业人员1-2人。省局每年按一定比例的站进行抽检,发放检定合格证书,另需配备1-2名抽检人员和至少一套检定设备及车辆,并负责传感器的检定,增设温度、降水、风向风速实验室5个,增加检定人员7名。

气象站范文篇10

1项目建设目标及完成情况

1.1源数据的调取。CIMISS暨“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集数据收集与分发、质量控制与产品生成、存储管理、共享服务、业务监控于一体的气象信息共享业务系统。本着“统一数据来源、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流程、统一数据服务”的原则,从气象数据全业务流程角度,CIMISS初步建立了气象数据标准化框架,规范了各类数据命名、格式和算法,定义了国、省一致的气象数据存储结构和数据服务接口,实现了国省数据同步和实时历史数据一体化,气象信息化进程中,CIMISS将作为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核心基础数据支撑平台,故历史数据库中国家自动站的日数据、旬数据、月数据、年数据和区域自动站的日数据全部来源于CIMISS数据库,利用JavaScript语言程序通过MUSIC接口调取CIMISS数据库中的数据。1.2服务器端数据库的建立。在MicrosoftSQLServer2005中建立合理的数据库,根据不同统计查询功能模块建立相应信息表,将调取回的数据导入已建立的历史数据库中,为了实现前台主界面快速查询统计功能,缩短数据库中检索数据时间,分别建立日数据、旬数据、月数据、季数据、年数据数据表。1.3前台软件界面平台的开发。利用Java语言设计简约明了的软件界面、编写程序实现快速连接数据库和查询统计功能,用户可以按自动站所属旗县、查询建站以来任意时间阶段的逐日、逐旬、逐月、逐年单要素值或多要素值,并按日统计、月统计、年统计、进行任意时间阶段的阶段最大、阶段求和、阶段平均选择条件统计查询,查询出的数据还可导出Excel表格形式存储。

2解决的关键技术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课题组通过钻研探索,学习新方法,改进程序结构,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技术难点。2.1配置脚本程序。利用JavaScript语言程序通过MUSIC接口调取CIMISS数据库中的各站要素数据。在脚本程序中的client.config文件中输入接口的IP地址及端口号,在demo.ini文件中配置用户名密码、所要调取自动站要素、区站号、时间段,文件保存路径,配置完成后,点击批处理程序run.bat即可自动执行,执行完成后按任意键结束。2.2选择Java语言设计前台界面的优点。项目最终选择Java语言作为程序的开发语言,主要考虑Java语言有以下优点:2.2.1平台无关性。Java语言最大的优势是与平台无关,其它语言编写的程序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操作系统的变化,处理器升级以及核心系统资源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程序。出现错误或无法运行。2.2.2安全性。Java语言不支持指针,只有通过对象的实例才能访问内存,程序运行时,内存由操作系统分配,这样可以避免病毒通过指针侵入系统。Java对程序提供了安全管理器,防止程序的非法访问,使应用更加安全。2.2.3健壮性。Java致力于检查程序在编译和运行时的错误,Java自己操纵内存减少了内存出错的可能性,Java还实现了真数组,避免了覆盖数据的可能,Java系统本身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Java编译器是用Java实现的,Java的运行环境是用ANSIC实现的,这就使得Java应用具有无比的健壮性和可靠性,减少了应用系统的维护费用。

3结束语

此系统目前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界面简捷明了,可以正确实现各功能模块。已在业务中投入试应用,此系统的推广有助于市局和各旗县人员更方便直观的查询各类自动站的历史数据及相关统计情况,减化了常规的手动查找工作流程,同时也为气象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极大提升了气象服务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天晟.SQL数据库使用速查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