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2:50:05

气象事业

气象事业范文篇1

我是惠州市气象局的选手红艳,今天我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中,让我们奉献》.我是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新人,离开了大学的校门,我有幸成为了气象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对气象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明白,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对于气象工作者而言,不仅仅意味着诗情画意,因为“气象”两个字赋予了它们更多的含义.自从我参加工作以来,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气象人对工作的热情,执着,于奉献.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和雷雨为伴,和风雪共舞,以火样的热情成就着自己的气象人生和祖国的气象事业.在他们的灵魂中,传承着老一代气象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在他们的精神里,闪耀着时代与风采.

他们是我的前辈,他们是我的同行,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们为社会的进步努力工作,我为自己身在这样一个队伍里而感动骄傲与自豪.

服务于民历来是中国气象发展的终极目标.建国60周年以来,气象事业新中国气象事业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落后到先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成就展现于人前,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气象事业能够快速发展重要经验之一正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大众福祉安康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段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以服务引领气象事业不段向前发展.服务是气象的根本.

在气象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呈现出一批时代的精英,事业的强兵,我们气象人的生命因辛勤的耕种而闪烁出炫丽的火花,他们从来都毫无怨言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情,以及对气象事业的热爱,也许在气象人的字典里,只有“奉献”两个字才能诠释对气象事业的全部的爱.

气象事业范文篇2

一、提高对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防御和减轻我区气象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盆地、丘陵、山地兼有,地形复杂多样,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暴雨洪涝、高温干旱、雷雨大风、雷电和冰雹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强度不断增强,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概率在上升,已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向高层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对于提高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气象事业取得了较大进步,理顺了我区天气预报服务、常规气象监测等业务工作体系,预测预报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但是,气象事业的发展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很不完善,预报预测水平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和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系统还不完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独立的预测预报业务系统,地方气象事业发展滞后,气象社会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等,这些不足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我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区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和原则

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和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建设地方气象事业与国家气象事业相结合、相适应的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发展目标:到2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气象社会管理体系,完善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使我区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级先进水平。

发展重点:完善我区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立独立的地面、农业气象、生态监测和预测预报业务系统,更新软件和硬件设备,提高综合气象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和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系统;发挥部门和地方在**观象台建设中的联动积极性,提高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气象依法行政和气象行业管理能力。

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技术研究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业务工作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社会服务与自身发展相结合,提升能力、重点突破的原则,围绕地方特色经济开展气象服务;加强部门协作,实现气象资源和气象信息的全社会共享。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加快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我区公共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气象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社会各界做好服务的重要基础。加快建设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提高我区观测站网密度,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省、市、区匹配建设14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其中:温度、雨量两要素站8个,城市站3个,交通站2个,中尺度多要素站1个;配合国家搞好气候观象台建设,协助解决选址、土地征用等问题,并提供工作方便,给予必要减免支持,以完善我区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并给予一定的维持经费支持,保证其稳定可靠运行。

加快建设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是基础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主要依托省、市气象信息数据库,建立独立的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按市、区配套解决的思路,建立区级气象信息公共服务网站和专业服务网站,市级主要负责办公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区政府主要负责信息服务平台软、硬件设备建设,给予必要的维持经费支持,保障其信息服务正常运行,以提高各种气象及气象灾害观测数据共享水平。

提高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准确率。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是气象工作的核心。要以省、市气象业务系统为支撑,建立我区气象预报预测、农气生态监测、大气成分监测等业务服务系统,设立气象科研、项目专项经费,用于业务服务系统开发与建设,使用现代网络、计算机技术,推进气象预测预报精细化进程,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特别应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服务系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保障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要应对我区突发气象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必须加快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把气象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应急保障建设规划,分期分批解决现场监测、野外电力、通信设备、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完善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发挥气象部门在灾害监测、调查、影响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对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雷电、大风等灾害的气象预警能力,提高气象部门应对农林业病虫害、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及有毒有害气体、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气象部门要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不断改善公共气象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特别是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区、企业搞好气象服务。要做好气象及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的制作、工作。要把气象信息进社区、进村入户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城市文明建设规划,在各个广场、交通要道、社区入口、城市中心、各乡镇人流汇集区等中心地带设立**0个左右电子显示屏,开发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网站,用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日常气象信息工作,以解决气象信息进村入户最后阶段的问题,充分发挥气象科技的综合效益。

建立**新一代天气雷达应用终端,提高**预报服务准确率。**新一代天气雷达对我区的突发性、局地性、灾害性天气有较强的监测预警功能,是监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最为有效的手段。它的建成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暴雨、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雷达的建设效益,区政府将在区气象局、区防汛办等有关部门建设数套新一代天气雷达应用终端系统,以共享**雷达探测资料,提升我区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时效,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

(二)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强化农业与生态环境气象服务。要依靠科学,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区绿色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区科技管理部门要从经费上大力支持气象与农业、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力求科技创新出成果,以指导农业生产和种植结构科学调整等社会需求,提高产量和质量,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供全程服务,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依托省市技术力量,创造条件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工作,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农作物产量预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等业务,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气象保障。

围绕**的生态名市建设,开展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建设**卫星遥感生态监测接收系统,健全生态气候环境监测网,开展对酸雨、干旱等生态气候环境监测,并定期向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服务产品。

加强防汛抗旱及地质灾害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警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要与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合作,改进预报、预警、服务手段,进一步提高气象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防范中的服务水平。

做好公路、铁路交通气象保障。交通安全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暴雨、大雾、大风、积冰、积雪、高温等经常造成道路和车辆损毁、交通中断、人身伤亡。因而,要高度重视交通气象保障工作,在全区范围内高等级公路和铁路沿线建立专业气象监测网和不少于50个电子显示屏,开展大风、道路能见度、路面温度和结冰等监测,并及时交通气象预报预警,为公路、铁路建设和运输、旅行安全以及应急救援提供保障。

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在城区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广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建立加密气象观测站点和气象信息系统,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开展城市洪涝、雷电、火险等安全气象服务,扩大服务覆盖面。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和环境影响机理的研究,建立气象条件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加强雷电防护工作。健全雷电业务服务技术体系,努力减轻雷电灾害损失。建立完善雷电定位系统,开展雷电的研究、监测、预报预警、灾害调查鉴定评估;不断增强雷电防护技术能力、拓展雷电防护工作领域,提高防雷装置检测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程度和雷电防护技术服务的科技水平。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全面履行人工影响天气的管理职能,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力度,常年开展人工防雹、火箭、飞机增雨工作,积极开发云水资源,减轻干旱、冰雹、大雾等气象灾害损失。要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和人工影响天气决策指挥系统;围绕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建立我区人工增雨、防雹工作机制,确保经费投入。建立应对扑灭较大规模森林火灾、调节严重空气污染和城市高温天气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健全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三)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

健全气象法制体系。要加快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等工作的政府规章和制度建设,完善配套规范性文件。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信息、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严格禁止非法从事气象探测活动。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

四、主要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和任务。坚持和完善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建立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是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要及时研究解决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制定和落实相关措施,加强督促检查,促进我区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

制定和实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职能,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包括重要气象设施建设与布局、人工影响天气发展、雷电防护、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内容的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推动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要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落实投入渠道,将气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公共财政预算,形成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人事、财政、劳动等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气象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

气象事业范文篇3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市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干旱、暴雨、大风、寒潮、冰雹、雷电、沙尘暴、雪灾、大雾等气象灾害,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公共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对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市气象事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气象台站基础设施薄弱,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能力不强,气象灾害预警体系不完善,精细化气象预报预测体系不健全,气象事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加快太原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二、新时期加快太原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对*市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奋斗目标。“*”期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系统,气象现代化和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等得到显著提高,气象服务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使*市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全国省会城市先进水平。

三、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气象系统统一部署,加强气象观测、天气雷达、雷电定位及自动气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市城市特点,自动气象站网布点密度按照城区5~10公里、近远郊县区10~20公里的规划要求,在城区重要路段、重要位置、主要乡镇、粮食主产区、果蔬种植区、天然生态林区、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重灾区、汾河流域和水库等处建设116个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以适应各功能区经济发展对气象资源的需求,构建多功能区域气象观测网,提高对区域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城市环境气象和生态与农业气象的监测预警能力;充分利用天气雷达资料,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气象部门要加强与水务、农业、林业、国土、环保、地震等部门的协作,实现观测数据资源共享。

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加强精细化预报预测体系建设,重点强化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加快*市气象预报精细化进程;加强天气、气候、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预报预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做好灾害性、突发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预警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

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和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抗灾减灾、缓解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按照国务院《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和《*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要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体系,建立稳定增长的增雨防雹经费保障机制。依托“太原市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和防雹减灾工程”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以作业条件预报、作业指挥、通信网络、效果评估为主要内容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提高作业科技含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精品粮、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三个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示范基地,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确保全年不间断作业和规模化作业。建立应对抗旱蓄水、森林火灾、空气污染等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健全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则。

建设全市农业气象决策服务系统和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产量预报业务,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切实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重大损失。加快农业气象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气象预报警报网,大力推进农村气象信息化建设,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五、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建立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加快建设太原市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中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最大限度的减少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调查和影响评估能力建设,增强对城市洪涝、地质灾害、雷电灾害、农林业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灾害等自然灾害和有毒有害气体、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重点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工程建设,切实提高中小尺度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

健全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把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进程。通过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积极拓展气象信息渠道,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及时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扩大气象信息公众覆盖面,加快建立通畅的气象信息服务等渠道,着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实效性。

六、强化雷电防护与监测

重点支持雷电业务综合监测网建设,进一步完善雷电预警预报服务,及时启动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建立雷电灾害分析调查、技术鉴定、风险评估及雷电防护工程等业务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加强雷电防护管理,认真做好雷电灾害防护装置设计指导、图纸审核、竣工验收和定期检测工作,将防雷减灾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

七、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所需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气象事业基本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气象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建设运行投入力度,将相应的建设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改善气象部门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气象部门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

八、加强对气象工作的依法管理和组织领导

气象事业范文篇4

一、切实提高对加快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市东部为平原水网,西部为山地丘陵,北临太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气候敏感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特别是暴雨、台风、寒潮、强对流、干旱、大雾、雷电等气象灾害较为严重,尤其是洪涝灾害,有不少年份是全国受气象灾害影响较重的地区之一,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据统计,我市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3%。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对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市气候资源丰富多样,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等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很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气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时效,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改善服务手段,对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确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建设地方气象事业与国家气象事业相结合、相适应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基础业务系统、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科技与人才支撑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气象依法行政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使我市气象整体实力居全省先进行列、某些领域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我市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按照上述目标,发展的重点:一是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二是提高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现代化水平;三是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提高气象依法行政和气象行业管理能力。工作的举措:一是坚持创新、突出重点、提升能力、有所突破;二是地方气象事业与国家气象事业相结合、相适应;三是实现跨部门协作和气象资源、气象信息的全社会共享;四是科学技术研究创新与工作实践创新相结合;五是为社会服务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六是军民结合,建立一体化的气象联合保障体系。

三、突出加快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一)加快气象基础业务系统建设。气象基础业务系统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项目,要加快区域天气观测站网建设,提高观测站网密度,增强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气象、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环保、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在国家天气、气候观测台站网络基础上,统一布局、共同建设属于地方气象事业的农业、生态、能源气象观测站网和大中城市加密气象观测站网,不断提高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气象信息平台是基础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托国家、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我市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气象信息共享水平。气象、水利、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共享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向社会开展信息服务。

(三)提高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准确率。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是气象工作的核心。要以国家气象业务系统为支撑,不断完善我市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特别应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洪涝、干旱趋势气候预测;加强东、西苕溪流域、南太湖流域等重点区域的暴雨、洪涝灾害的监测、预报预测分析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

(四)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突出重点区域加快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要增强对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雷电、大风等灾害的气象预警能力,充分发挥在灾害监测、调查、影响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应对农林业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及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五)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村、社区、学校和企业的气象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由气象部门牵头,通信部门密切配合的紧急异常气象专项服务机制,开展气象预警短信工作。广电、信息产业等部门和单位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建立以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为传播媒介的畅通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确保气象信息及时畅通广泛传递。

四、充分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一)加强防汛防旱及地质灾害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雨、洪涝等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要与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合作,进一步提高气象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服务水平。

(二)强化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要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市粮食、蚕桑、林业等种养殖业影响的研究,为指导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农作物产量预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等服务,努力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积极开展农业保险气象灾害专业评估。整合发挥“农民信箱”、**农网**分中心等信息平台作用,加强农业气象信息的传播和服务,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气象保障。围绕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开展卫星遥感生态监测,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健全生态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开展生态气候环境预测。

(三)做好内河航行、高速公路交通气象保障。在航行、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交通气象保障工作,及时建设配套的交通气象保障系统,建立内河航行、高速公路专业气象监测网,开展大风、能见度、路面温度和结冰等监测,交通气象预报预警,为航行、公路建设和运输安全、应急救援提供保障。

(四)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密气象观测站点,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开展城市内涝、雷电、火险等安全气象服务。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和环境影响机理的研究,建立气象条件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

(五)加强雷电防御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的领导,把防雷安全纳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气象部门要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健全雷电业务服务技术体系,开展雷电的监测、预报预警、灾害调查鉴定,切实加强对易燃易爆场所、人员集中场所、重要设施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服务。提高防雷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程度和雷电防御技术服务的科技水平,要高度重视农村防雷安全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职责分工,严格规范防雷工程设计审核、施工、检测和竣工验收等各环节。

五、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一)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力度,积极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建立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协调机构,落实相应的人员、经费和装备,建立应对干旱、高温、空气污染、森林火灾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强化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二)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为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和建成后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减少由于气候资源破坏而导致的环境恶化,在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市、县气象部门要依法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六、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

(一)健全气象法制体系。加快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和监督,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信息、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御、空飘气球、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严格禁止非法从事气象探测活动。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强气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管理。

(二)加强气象设施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地方政府要将气象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高效利用的原则,统筹编制和实施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与布局,推进气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七、加强对加快发展气象事业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

气象事业范文篇5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气象事业是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加快发展气象事业,对于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保障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是受气象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台风、暴风雪、大风、低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时常威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已成为防灾减灾、建设和谐威海的迫切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实际,支持和推动气象事业发展,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开发和利用气象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按照“装备、技术、人才、台站一流”的要求,强化观测基础,完善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预测预报服务能力,建设在国内、省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二)目标任务。大力实施威海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公共气象服务、科技保障、教育培训和信息与技术保障系统,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气象预报服务能力等处于全省先进行列。到2020年,气象现代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气象整体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三、进一步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

(一)完善一体化的大气综合观测自动化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陆地、海洋、高空、卫星相结合,自动化遥感、遥测一体化的全天候大气立体综合观测系统。加强包括环境气象观测在内的气候观测系统、天气雷达、卫星遥感系统、雷电监测网、梯度风观测、海上平台(含岛屿、船舶、浮标)观测、移动气象观测系统及自动气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站间距城市5公里、农村10-20公里、灾害多发区及其他特殊需要区域适当加密的布站原则,重点加强沿海、沿路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网、半岛城市群中小尺度加密观测网和气象技术保障系统建设。在已建成的中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海运航线、海水养殖、高速公路、重点水库、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等重点区域布设自动气象站。开展大气环境与大气化学基本监测,增加负氧离子观测,提高对大气成份、酸雨等的监测能力。市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切实做到统一布局、共同建设。

(二)强化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建设。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综合应用多种探测资料和预报预测技术,不断完善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雷电、大气成份等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加快海洋气象保障体系建设,抓好海上天气警报系统的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海洋气象预报能力和海上气象信息远距离传输能力。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技术,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和灾害预估系统建设,做好影响我市的台风、暴雨、雷雨大风、雷电、冰雹、龙卷风、大雾和海雾等突发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加强与国内外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

(三)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以提高信息资源标准化、集成化、网络化为目标,建成省内、国内领先的市级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气象信息的存储、加工、分发和共享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提供和共享大气、水文、海洋、环境、生态、林业、农业、民航等方面的数据信息。

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一)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加强市县两级气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改善服务手段,提高科技水平,增强预报服务能力,提高服务产品的传输速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多样化、精细化需求。新闻媒体要积极做好公共气象信息的传播工作,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在主要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建立气象信息设施,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的时效性。

(二)全力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气象保障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不同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灾害性天气预报,积极开展农业干旱、农林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开展粮食产量预报业务,建立粮食安全气象警报系统。各级要认真组织做好农业气候区划和气候风险区划工作,并应用区划成果科学指导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相关农业开发工作。加强威海气象兴农网建设,提高传输速度,丰富信息内涵,及时传递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及农业生产适用技术。借助各种传输手段,建立农村气象警报服务网络,使气象信息及时到村入户,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

(三)努力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服务。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的原则,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和预警工作。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建立组织协调通畅、部门分工明确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针对我市多发气象灾害和潜在可能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建设应急移动气象台。切实做好海上应急救援、森林火灾、雷电灾害、地质灾害、核污染、化学污染、爆发流行病、传染病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及时组织气象灾害影响调查评估,建立畅通的气象灾情传递渠道。

(四)加强“海上威海”气象服务。加快“海上威海”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海洋气象台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海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和海洋天气警报系统,加强对台风、风暴潮、海浪、海雾等海洋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报方法的研究,为海上运输、海洋捕捞、滩涂养殖等提供及时的气象服务。

(五)积极开展交通、旅游气象服务。建立海运航线、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和灾害预警系统,随时收集道路、旅游景点、海运航线的天气实况,并提供服务。加强精细化天气预报的研究,不断提高区域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开展高速公路道路结冰、降雪、大雾和能见度预报服务,海上大风、大雾预报服务,旅游景点的晴雨预报服务。建立青威、烟威、威石高等级公路气象保障系统。交通管理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高速公路气象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服务。积极开展对城市交通、城市建设、城市能源、城区空气污染以及可能引发的城市积涝、高温、扬尘、雷电等灾害的研究,构建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城市生态环境预估系统和城市重点工程气象服务决策咨询系统。建立气象环境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七)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工程,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建立市县两级作业指挥体系,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人员素质,建立全市人工增雨防雹立体化作业体系,不断满足生态威海建设的需求。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机理和效果检验的研究,为提高作业效益提供科学支撑。积极开展针对抗旱、消雹、蓄水、涵养地下水源、植树造林、森林防火灭火、净化空气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八)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山东省《气象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结合气象行业特点,大力开展研究型业务,不断加强气象探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气候变化应对、人工影响天气、气象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建立健全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激励人才成长机制,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气象科学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五、大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一)认真开展气候影响评价工作。建立气候综合监测业务系统,开展气候系统影响评价和气候应用服务。市、县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和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为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依据。

(二)大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制定全市不同生态区气候能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建立太阳辐射、风力强度监测网,开展重点区域风能、太阳能资源的监测和调查,建成风能、太阳能等资源数据库和资源图谱。做好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选址气候资源评价和气候资源变化评估等工作,为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六、依法保障气象事业发展

(一)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气象行政管理。各级气象部门要切实履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依法管理涉及气象领域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基础设施的保护,加大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的监管力度,确保气象法律、法规的全面落实。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气象法制宣传和气象科普活动,将气象法规纳入全市普法规划或计划,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

(二)强化气象行业管理。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建立健全集台站布局、业务流程、设备配置、技术标准、信息资料汇集与共享于一体的气象行业管理体系。各级要加大协调力度,尽快将我市境内各部门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和探测资料统一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布局,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切实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切实加大对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气象部门职工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工作。

气象事业范文篇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我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全国气象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暴雨、洪涝、干旱、风雹、雷电、高温、冰冻、大雾等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农作物病虫害、流行病传播等,直接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据统计,全省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2%至4%。随着我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等系统和行业,对气象保障服务和气候资源利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对于趋利避害,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气象观测基础,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加快科技创新,丰富气象服务内涵,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建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奋斗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预测预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气象服务覆盖面达到95%,使气象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面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三、充分发挥气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保障作用

(一)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通过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要。尤其要拓宽气象信息渠道,扩大范围,最大程度地使气象信息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预警信号的传播工作,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有效形式,及时、准确地气象预警信息。

(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服务工作。各级政府要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健全由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及时应对突发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关部门要重点强化气象灾害预报功能,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增强对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和有害物质泄漏扩散、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与应急保障能力。广泛宣传和使用气象灾情报告专用电话号码,快速收集气象灾情信息。各乡镇、村委会、社区、企业、学校等要落实责任人,负责气象预警信息的接收、传播和气象灾情信息的收集整理与报告。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密切监视气象灾害,及时做好灾情的科学评估,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三)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要进一步提高乡镇天气预报准确率,引导广大农民科学安排农业生产和有效防御自然灾害。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省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指导农业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测业务,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预报。各地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要认真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充分听取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要加快建立农村气象警报服务网络,使气象灾害警报信息能及时进村入户,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四)做好城市、环境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与服务工作。要开展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气象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卫生等部门的合作,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城市建设、环境污染、疾病发生规律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和应对措施综合研究,开展病毒传播、大气环境质量、大气污染扩散和危险化学品泄漏的气象监测预报和评估,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安全事故等提供应急气象保障服务。

(五)做好交通安全气象保障工作。气象、公安、交通、民航、铁路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建立健全交通安全气象保障工作机制,共同加强交通安全气象监测配套设施建设,开展交通气象预警服务,为运输业、渔业和旅游业等的安全和交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提供实时气象保障。加强航空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提升航空气象服务能力。省政府文件

(六)做好防雷安全工作。各级政府要把加强防雷装置建设作为预防雷电灾害的重要基础,加强易燃易爆场所、航空、广播、电视、计算机信息系统、电力设施、通信设施和各类人口聚集场所防雷设施的建设,严格落实防雷责任制,加强防雷知识的科学普及。要针对农村雷击伤亡事故多的特点,加快建设农村雷击灾害高发区域的防雷装置。要严格执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防雷装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制度。认真执行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制度,主动申报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测,对产品质量不合格、安装不规范的,要及时整改。防雷工程设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施工单位必须主动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未经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遭受雷电灾害的有关单位和城乡居民,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及气象主管机构报告灾情,并协助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上报工作,严禁迟报、漏报和瞒报。

(七)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要建立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适时、适当开展扑灭森林火灾、降低空气污染等级、减轻城市高温天气灾害等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要在农业用水、城市供水、工业用水缺乏地区以及高森林火险等级林区,积极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要增加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在易旱地区、大型库区、农作物主产区和重点林区建设作业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飞机、火箭、高炮相结合的立体作业体系。要加强空中云水资源的监测评估和开发,加强消雹、消雾、消雨等试验研究和探索,逐步实现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由单纯的增雨抗旱向抗旱减灾、防雹减灾、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多领域转变。

(八)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利用工作。要加强气候资源的普查工作,对重点地区进行区域高分辨率普查,形成完整的气候资源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气候资源区划。气象主管机构要负责组建太阳辐射、电力强度监测网,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的普查和可利用资源评估工作,为制订和修订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风电场的勘察、选址和太阳能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为风电场的建设、运行、调度和太阳能的利用提供实时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

(九)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和省重点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工程项目的实施和重要工程设施造成不良影响,或对城市气候资源造成破坏而导致局部地区气象环境恶化,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省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省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具体实施办法。

(十)做好气候变化、生态气象和大气成分服务工作。要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能源、水资源和公共卫生安全等的影响评估以及应对措施研究,不断提高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应用卫星遥感,加强对自然灾害、农作物、森林、大气成分、水体、土地等的生态气象监测,及时生态气象监测公报。加强对温室气体、气溶胶、紫外辐射、负离子、酸雨、臭氧等大气成分的监测、分析和预报,为保持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提供服务。有关的工程建设项目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按规定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提供或者经其审查的气象资料。

四、加强气象综合服务能力建设

(一)加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要大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和天气雷达、雷电监测网、生态气象观测网、农业气象观测网、大气成分观测网、交通气象监测网,以及设在城区、乡镇、农村和重点林区的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要力争在3年内实现每个乡镇至少布设1个自动气象站,满足局地中小尺度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的需要。省、市两级要尽快建立车载气象灾害应急观测系统。

(二)加强气象信息共享能力建设。要加强气象及相关信息的共享能力建设,为预测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气象主管机构要负责气象信息的共享工作,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建立连通相关部门的气象信息存储、分发、共享平台,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民政、测绘、地震、环保、交通、铁路、民航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积极提供和共享气象相关的信息。

(三)加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建设。要加强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加大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的准确率。以省防灾减灾科技中心建设为依托,建立和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旱涝灾害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相关灾害气象预警系统、交通等专业气象预警系统、大气污染、病毒扩散和危险品泄漏气象预警系统等建设,增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气象事业现代化进程。加强气象短信平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天气预报12121系统、气象警报广播网等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市、县两级要在人口密集的场所和居民区设立气象灾害预警电子显示屏。在气象灾害易发时期,各级广播电视部门要增加气象信息播放的时间和频率,及时插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五)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实施我省重大科技计划中重视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切实加大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强气象开放实验室、科研机构基础设施、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科技设施建设。要重点支持气象及相关灾害的监测预警技术开发研究,提升我省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五、提高气象工作总体水平

(一)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事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涉及气象事业发展的问题。对未设立气象机构的县,根据实际需要,由所在设区市气象局商当地政府视情组建。各地还应根据人工影响天气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和防灾减灾组织机构,充实必要的专兼职人员。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地方气象事业。要将地方气象事业的基本建设投资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地方气象事业发展和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以保障其充分发挥为当地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地方气象事业财政投入机制。要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建设运行的投入力度。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气象部门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社会保障工作。

(三)加强气象法制工作。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雷电灾害防御等法规建设,加强气象执法体系建设,规范气象行政执法行为。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信息、施放气球等活动。要依法强化气象主管机构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保护好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严禁非法从事气象探测活动。加大气象法制宣传,加强气象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加强气象业务的标准化工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将综合气象观测、气象仪器设备和气象服务技术等气象地方标准,作为公益性项目予以支持。

气象事业范文篇7

一、深刻领会发展的实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有发展事业才能有生机、有前途、有地位。

纵观世界,无论是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看,还是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历史一再表明,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住了机遇,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时展的弄潮儿;而丧失了机遇,原本强盛的国家和民族也会不进则退,成为时展的落伍者。中国气象科学源远流长,在气象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关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载可以追溯到有史以来,而近代气象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却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当代气象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经过几代气象人的不懈努力,铸就了当代气象科学事业的辉煌,新中国气象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举世瞩目。现代化的气象装备、幽雅清新的办公环境、一张张幸福喜悦的笑脸和社会各界赞许的目光,无不折射出现代气象人的骄傲和自豪。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在增多,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服务能力,来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否则,必将失去社会的信任,从而失去通过艰辛努力才赢得的市场和社会地位,惨遭社会淘汰。当今,从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的空前重视就能看出,气象事业面临的将又是一个必须要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气象前辈们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针对气象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立足发展、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按照“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抓好事业发展这个要务,着力在解放思想、强化学习、破旧创新和加强领导等方面下功夫,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气象事业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关系,不断开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音律和谐,令人身心愉悦;事业和谐,成就千秋伟业。和谐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品格,表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的勇气和智慧,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指导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气象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和完成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行业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人际和谐化,组织对个人,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个人对组织,要多讲一点服从,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个人与个人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要多一点自律,加强自我修养,学会“修己以敬”。作为领导干部要始终与你的职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气象事业稳定持续的发展,以统筹发展增进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气象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但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还存在着种种不和谐的因素。思想不解放、愚昧落后妨碍和谐,同事间闹不团结影响和谐,“一把手”独断专行影响和谐,副职摆不正位置破坏和谐,县局和县局之间发展不平衡也影响整体和谐等等。但凡不和谐的因素都会侵蚀我们事业这个庞大的肌体,以致影响整个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我们要大力弘扬正气,坚决抵制歪风,敢于和善于同各种破坏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形成推进和谐部门建设的强大合力,切实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营造发展气象事业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管理,规范行为,维护部门正常工作秩序,是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加强管理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科学的管理,具体讲就是:强化干部队伍管理、强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强化气象服务意识等等。作为基层县局,强化管理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制度建设要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规范作用,健全的、科学的、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能合理划分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明晰各类活动的责任归属,实现气象事业发展所需资源各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和执行能力。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建设与发展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从而规范个人和集体行为,维护部门正常工作秩序。要建立健全决策落实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对重要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决策执行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努力完善构建和谐的长效机制,第一,就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制度,是约束组织和个人的行为规范。要创新规章制度,为单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第二,要改进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不断完善市局党组领导下的县局一把手负责制,以县局领导班子为核心,切实并认真履行“三人决策”机制,理顺局内各科室的关系,明确各科室职责和任务,形成相互理解与信任,支持与配合的工作格局。第三,要建立疏通民情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使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顺畅地传递到决策层,并且能够迅速得到妥善处理。要完善密切干群关系的沟通机制,干部要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为首要的职责,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永远都是正确的”思想概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四,要建立公开公平的局务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程序,对涉及政务、财务以及事关单位重大发展或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要及时通报。使局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总之,只有通过以上各项制度和措施的建立和完善,形成铁的纪律,才能保证基层县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真正实现基层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

气象事业范文篇8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雪)、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土地荒漠化、粮食产量波动、流行病传播等,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气候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资源。我国横跨5个气候带,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五)奋斗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六)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气象和地球相关学科业务与科研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气象卫星系统和天气雷达、雷电监测网、农村和重点林区及海域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证其稳定可靠运行,不断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做到统一布局、共同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重点加强中小尺度区域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七)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气象信息系统是国家基础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国家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把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心,建设全国统一的气象通信和信息存储、分发系统,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实现观测数据共享。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工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积极提供和共享大气、水文、海洋、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

(八)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努力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重点支持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加大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为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九)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关部门要重点强化气象灾害预报功能,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调查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增强对农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沙尘暴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和有毒有害气体及核泄漏扩散、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

(十)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现代化进程。通过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特别是要加强海洋以及农村、社区、企业的气象服务。拓展气象信息渠道,引导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积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四、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十一)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要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国防和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认真组织气候变化监测、分析、预估、评价和信息工作。坚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依托,不断提高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气候变化规律,特别是气候变暖机理的研究,为我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二)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要依靠科学,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业务,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

(十三)做好交通和空间气象保障。发展公路、铁路、海洋、内河航运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和灾害预警系统,为运输、渔业、旅行等安全和海洋资源开发、应急救援提供气象保障与实时服务。加强航空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北京航空气象中心建设,提高机场终端区探测和监控预报的能力,加强航空器探测资料的收集和使用,提升航空气象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发展空间天气预警预报业务,提高空间天气灾害监测和空间环境变化预警能力。

(十四)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密气象观测站点,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影响机理的综合研究,建立气象环境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五、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十五)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利用工作。要认真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工作,对重点地区进行区域高分辨率普查,形成完整的气候资源数据库。在全国气候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气候资源区划。要根据各地特点,积极开展生态气象监测,开展生态环境状况的气象评估,为制订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十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要按照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和作业体系、建设性能优良的设备设施的要求,编制“十一五”全国和地方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地及其上游地区,要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加大作业力度。建立应对扑灭大规模森林草原火灾、严重空气污染、城市高温天气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健全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十七)做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气象服务。气象主管机构要负责组建太阳辐射、风力强度监测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多层次普查和可利用资源的评估,为制订和修订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勘察、选址提供技术支持,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运行、调度提供实时气象监测和预报服务。

(十八)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重要设施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或对城市气候资源造成破坏而导致局部地区气象环境恶化,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六、推进气象工作的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

(十九)健全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加快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等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配套规章。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执法监督,保护好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信息等活动,严格禁止非法从事气象探测活动。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普及气象知识。建立健全以综合探测、气象仪器设备和气象服务技术为重点的气象标准体系,加强气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二十)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统筹编制和实施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与布局规划,推进气象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信息的有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总体效益。要进一步改进行业管理,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将各部门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的总体布局,由气象主管机构实行统一监督、指导。

(二十一)加快气象科技创新。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不断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气象开放实验室、科研机构基础设施、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科技设施建设。加强气象观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气候变化应对、人工影响天气、大气成分分析、气象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重视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给予气象科研稳定的投入支持。在国家重大气象工程建设中,设立气象科技研发专项资金,切实加大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二十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气象事业发展。坚持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建设运行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保证气象卫星研制、开发和运行的经费。按有关规定做好气象部门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

(二十三)加强气象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气候系统及其相关领域国际组织的有关业务计划,发起和参与全球性、区域性气象科学、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计划,广泛开展多边、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各项国际活动,全力维护国家权益。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气象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十四)抓好气象人才队伍建设。转换用人机制,积极推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制定气象人才培养规划,加大气象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力度,形成不同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气象人才梯队。加强气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培训能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气象科技教育,提高气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气象事业范文篇9

7月全局深入开展“抓发展、促和谐、强管理”大讨论活动,本次讨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抓发展、促和谐、强管理”这个主题和“一个率先、六项工程”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气象事业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率先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气象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和讨论,我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

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气象事业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我市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工作领域逐步拓宽,观测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效益显著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日趋扩大。但是,面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需求,仍有许多方面不能满足需要。今年我市陆续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三个战略、四个板块”,打造鲁南经济文化中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在鲁南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全国革命老区实现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对我市气象事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使我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气象服务能力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必须更多地总结我们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探索,并更为广泛地借助于各种先进技术。这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干部职工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的力度还需继续加大;二是基层气象工作领域还需加快拓展;三是气象观测的集约化和自动化水平还需稳步提高;四是预报、预警服务技术和内容还需继续创新和完善;五是人才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还需优化和提高;六是台站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改善;七是基层台站管理机制仍需完善。因此,加强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业务科技水平和总体竞争力刻不容缓。

在这种形势下,局领导以创新的思维、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需求牵引的现代气象理念,在市经济社会未来发展需求上定位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高度地凝炼出“一个率先、六大工程”的发展思路。其目的就是统一全局思想认识,着力解决思想不解放、工作落实不到位等影响气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执行党组决策部署的执行能力;着力解决部分单位内部不团结、工作推诿扯皮等不和谐问题,营造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着力解决部分干部职工纪律松弛、会风散漫、擅离职守等问题,弘扬新风正气。进一步加深对“抓发展、促和谐、强管理”的理解和认识,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提高管理水平上取得新成效,在推动率先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提高天气预报预测水平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方面有新作为,保持和发展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好势头、好局面、好氛围。

二、发展需要创新

今年我市陆续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三个战略、四个板块”,打造鲁南经济文化中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在鲁南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全国革命老区实现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由此,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按照“需求牵引”的现代气象理念,我市气象事业必须坚持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持续高速发展之路,以满足社会需求。

第一,要牢固树立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的意识。气象事业发展壮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每个气象工作者都应当有头脑、善于动脑筋、有创新意识;回顾我市气象科技服务和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可以发现,整个气象事业成长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创新的历程。

第二,要创新必须加强学习和交流。气象工作的创新有两个要素,一是继承,二是突破。继承需要学习,我们要学习基本的气象现代化业务技术知识,增强创新发展的理论功底;我们也要学习前辈气象工作者的宝贵经验,获取创新发展的灵感;我们要学习政治,保证创新有一个正确取向;我们更要学习分析地域特点和发展现状,弄清创新发展的可靠基础。学习之外,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才能得到創新的灵感和意识。同时,创新不要跟着别人后面走一味模仿,关键时必须拿出胆略和魄力,敢于突破,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

第三,创新要以人为本,建设好“惠民工程”。搞创新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尊重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是创新的基础。

第四,创新必须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相结合。自主开发是创新的核心,可以形成我局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引进一定要立足于实际需要,引进一定要引进前沿技术,引进一定要服务于国家、省的总体布局,引进一定要注意与现有系统的衔接并最终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

三、发展需要用和谐管理来促进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提倡和谐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坚持“抓发展、促和谐、强管理”的思路,实现“一个率先,六大工程”的目标,有赖于实现和谐管理。

气象事业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是和职工分不开的。职工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人是有感情的。以人为本,可以说是一种情感管理,可以达到管理者和职工之间的和谐,使整个气象事业和谐发展。

和谐管理不但要达成管理者和职工在人际关系上的和谐,还要使他们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这就需要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建立共同的信念,也就是让他们向着同一个方向奔跑。

和谐管理重要的是在情感上达成和谐,为了实现“一个率先,六大工程”的目标,每个职工必须通过学习达成共识,取得一致的价值取向,并在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各司其职,兢兢业业,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气象事业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发展我市气象事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打造‘三大基地’、发展‘三大经济带’、实施‘八大工程’”的战略任务,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加快科技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建设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汕尾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宜、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全市气象服务覆盖率达到90%,对重大气象灾害的捕捉率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比2006年提高10%,提高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能力,基本实现定时、定点、精细化、无缝隙化的气象预报,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到2015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公共气象能力建设

1、建设综合气象观测工程。加快汕尾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的建设,建立雷电监测、风廓线仪、农业及生态监测等系统,自动气象站网布点到镇,形成较完善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体系。

2、建设气象信息共享工程。以综合立体气象观测体系为依托,建立市、县视频会商系统,完善市、县二级气象信息采集和传输网络平台,实现气象综合观测、预测预报、信息服务和技术共享。

3、建设气象预报预测工程。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无缝隙”进程,推进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警预报弘测系统建设。建立专业气象预报系统和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城市的内涝预警预报模式,实现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科学。

4、建设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程。强化气象灾害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社会活动的应急综合气象监测水平,加快建设移动综合气象观测应急服务系统以及县区、乡镇、村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协作机制,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防御和处置提供及时、高效的气象保障服务。

5、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设公共气象信息系统。通过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我市工业园区、农村、企业、社区和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要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各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营企业要与气象部门通力合作,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二)发挥安全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1、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加快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要依靠科学,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市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发展农业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各地要加快建设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业务,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

2、加强防雷减灾工作,加快建设雷电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我市雷电灾害十分频繁,加强防雷减灾工作、加快建立雷电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尤为重要。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气象部门做好防雷工作。因我市尚未建设雷电监测网,难于开展雷电预警预报服务,对防雷减灾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各地要加快建设雷电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的步伐,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密城市气象观测站点,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jI盔测,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影响机理的综合研究,建立气象环境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三)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我市光、热、水、农业与生态等气候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气象主管部门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重要设施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或对城市气候资源造成破坏而导致局部地区气象环境恶化,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利用工作。要认真做好我市气候资源的普查工作,对重点地区进行区域高分辨率普查,形成完整的气候资源数据库。在全国气候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气候资源区划。要根据各地特点,积极开展生态气象监测,开展生态环境状况的气象评估,为制订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三、落实气象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积极推进气象事业发展

1、各级政府要把气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稳定的公共财政投人渠道,落实规划项目资金。

2、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整合气象服务资源,建立健全防雷减灾、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影视等地方气象机构,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气象部门职工的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地方性补贴等涉及财政预算事项。按照法律法规以及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4、气象部门要强化工作职能,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升综合预报预测水平,充分发挥气象在能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做好气候变化研究工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人民群众福祉安康服务。

(二)推进气象工作的法制和体制建设

1、加强法制建设,严格监督管理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执法监督,切实保护好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严格执行气象台(站)迁建审批行政许可制度。进一步加强防御雷电灾害和施放气球的执法监督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

2、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